时间:2022-09-20 14:4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美文化差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刮痧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个民族的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对跨文化交际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的今天,不同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电影《刮痧》便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焦点讲述了一场中美文化冲突。两种文化的碰撞并非以简单的妥协为结局,而是在谋求各自发展的同时找到了彼此沟通的契合之处,暗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
《刮痧》中体现的三处不同文化理解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中医和西医的不同
电影冲突主要是由丹尼斯在刮痧后,后背留有三条痧痕而引起。美国人认为那是虐待小孩,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刮痧的官司。刮痧是中医的一种辅助疗法。中医注重的是平衡气、血、阴、阳,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察,诊断的手法是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临床经验口耳相传,师徒相授;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拔火罐、刮痧等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性。而西方的医学建立在哲学思想上,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注重化验、透视、切片、造影等科学的验证手段。因此,作为一种经验医学,中医对于只具有科学实证头脑的美国人来说,自然难于理解。
产生分歧的根源:哲学思维的差异。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天与人。中国人信奉的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整体、协调、有机的联系。而长期的大一统思想的统治使中国人具有保守、求稳、求统一的观念。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对待家庭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相对于中国而言,西方各国四面临海,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他们必须与这种恶劣条件做斗争,进而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因此,自然和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所以西方人容易产生“天人两分”的思想。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主要是理性文化,西方哲学是实证论,西方医学便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因此中医传统刮痧就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二、中国集体主义和美国个体主义的差别
影片中有几处反映了中美对于家庭和朋友观等的不同理解。其一:在电影的开头,丹尼斯与昆兰的儿子打架,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儿子。昆兰对大同的行为很不理解,许大同解释说他打儿子是为了给老板面子,昆兰称之为“荒谬的中国逻辑”。其二:替罪羔羊。事实上,是丹尼斯的爷爷为其刮痧,但在法官面前,大同却毫不犹豫地说是自己做的。他的上司很疑惑“为什么在法庭上大同说是自己做的?”简宁说“因为他是中国人”。其三:朋友观。当昆兰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非常重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孝道。孝道包括对父母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以及为父母的牺牲等等。中国的这种道德观决定了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和面子非常重视。而西方家庭则更为独立、自由和平等。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松散。也就是说中国人强调全体意识即集体主义,美国人则强调自由即个体主义。
产生分歧的根源: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中国的伦理主张家庭在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当这种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如法制观发生冲突时,它总是处于上风。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便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意识。然而西方社会看重的是法制。西方的人权宣言,明确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的权利。在强调个人权利为准绳的社会里,法律受到重视。他们深信,法律可以解决一切。所以美国人更看重个体,他们追求个人自由,自由独立思考和做出选择,只要不超出法律范畴,任何人无权干涉。
三、中美对于流产问题态度的差别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许大同妻子简宁分娩时出现危险――难产。当孕妇难产的时候,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就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在中国,一般都不用想地表示要保大人,就是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证人瑞克小姐却认为大同是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扼杀了生命。
产生分歧的根源:的差异。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宗教,每个宗教又各不相同。在美国,基督教源远流长,它弘扬和顺从来世的精神。这种精神令他们不敢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由平等。《圣经》上说:世上的一切人,不论老幼,都是上帝的儿女,人人平等。这对于美国人的人权意识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中国,佛教的宗教精神影响着世代的华夏子孙。中国人重今生轻来世,人们相信天命,以现世的幸福为目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精神导致中美关于流产问题的不同态度。流产在美国是不可饶恕的罪孽,在中国却是个社会道德问题。
四、结语
电影《刮痧》让我们看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之处。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已经不可避免。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在所难免,但并不是不可逾越。只要交际双方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消除民族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能够被克服。正如《刮痧》的导演郑晓龙所说:“我们相信,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缤纷绚丽,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回避矛盾,放弃自己,互相对立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任何一种文化生命力旺盛、可能继续发展的表现,才是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1997.
[2]乐戴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关键词: 中美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影响
引言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诸多方面。商务谈判在中美双方经贸往来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中美双方在行动、观点、风俗等方面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因此,谈判者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显得十分必要。
1.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1.1思维模式的差异。美国人属于直线性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属于曲线性思维,习惯迂回,可见中美文化在逻辑观念上存在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驳斥自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中国人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1.2价值观的差异。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美国人则偏向于实际。美国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他们按法则办事,即使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不像中国人这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做交易的手段。
1.3行为方式的差异。思维模式不同,中美双方的行为模式有其相应的特色。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
2.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1对谈判方式的影响。商务谈判一般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习惯纵向谈判的方式,倾向于以具体条款开局。对美国人来讲,一次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系列的具体条款而展开一系列的权衡和让步。中国人喜欢横向谈判方式,倾向于以总条款开局。对中国人来讲,谈判就是先就总条款达成共识,从而指导和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过程。
2.2对沟通过程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中美文化也是如此。美国人谈判喜欢“开门见山”,不兜圈子。因此,在与美国人谈判时,表达意见要直截了当,“是”与“否”必须清楚。中国人非常讲面子,不愿对任何事情说“不”字。他们认为直接拒绝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恼怒,是极大的无礼。在与中国人谈判时,语言表达要尽量委婉。中美谈判双方在形体及动作等非语言的沟通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截然相反的信息。中国人常有沉默表示认可,或者表示对某问题的看法,或者不同意某条款,以此表示礼貌和尊重,这对于沉默持有消极看法的美国人来说,自然很难接受,他们把沉默看做拒绝。
2.3价值观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国际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因此更难以克服。价值观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客观性、平等和准时等观念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厌恶。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客观性反映了行为人对“人和事物的区分程度”。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如美国人根据冷酷的、铁一般的事实进行决策。因此,美国人在国际商务谈判时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相反,在中国,“把人和事区分开来”这一观点被看成是不可能的。
2.4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美国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更注重“人情味”,人际关系网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
2.5对决策方式的影响。在谈判中知道对方谁具有作出评价的权力,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响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美国,采取自上而下作出决策,谈判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完成任务时决策的所有权力和精力,这样就可以尽快完成谈判。在中国,强调共同参与和群体决策,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所以中国人做出一项决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3.中美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3.1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谈判前了解文化差异必不可少。谈判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人和形势的评估,在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其中谈判背景包括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须考虑可能的文化差异。
3.2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双方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类型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避免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而导致的国际商务谈判障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要灵活多变,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不同的商务文化影响。
3.3克服沟通障碍。语言是最重要的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工具,也是跨文化之间交流的工具。国际商务谈判一般都使用英语交流,如果双方的母语不都是英语,我们就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跨国文化交流中不可以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和习惯理解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
3.4消除偏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自身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观念解释或判断其他一切群体的行为,从而产生对异文化的偏见,导致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消除偏见,这样才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要尊重对方,维护谈判局面,使谈判和谐进行。谈判者不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的人,也不可以以自己国家的文化衡量对方的文化,更不能崇洋,不坚持原则。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要理性地处理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
结语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美之间存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在跨国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除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了解有关跨文化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对他国的文化差异要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美文化的差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谈判技巧,强化自身优势,推进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01.
[2]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1.
[3]周桂英.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7.05.
[4]杨欣欣.中美价值观念差异及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01.
[关键词] 影片《气喘吁吁》;中美文化;差异
《气喘吁吁》是由郑重导演执导的一部小众文艺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喧嚣不已、百态尽显、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影片本意并非要反映中美文化差异,但由于影片以中美两个公司老板的商业接触为主线,因此从两位老板交往中的很多情节,可以发现些许中美文化差异之处。
一、影片简介
Frank是美国一家奶酪公司的老板。公司由曾祖父传到他这一代已经面临破产。女儿Hanna在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疗,情绪很不稳定。生活所迫,Frank决定违背良心听从朋友建议,把公司进行包装然后转手他人,自己卷钱跑路,带女儿移居国外。潜在买家李强来自中国,他对收购这家“高利润”公司兴趣浓厚,邀请Frank到北京面谈。
李强在北京经营公司,事业生活两不顺。公司陷入三角债,出现财务危机。要债的天天堵在办公室,欠账的就是不还钱。发福的妻子看到李强在家总是沉着脸,怀疑他同女秘书明辰有不正当关系,没事儿净瞎琢磨。从美国回来的儿子一句话不说,喜欢听一些充满愤怒情绪的朋克音乐。雪上加霜的是李强最近总是头疼,检查发现脑部有阴影,疑似脑癌。还有他一看表就有4,认为这是死亡的预兆,心情极度抑郁。为了给妻儿在自己死后留一条谋生之路,决定筹钱买下Frank的公司。
Frank到北京后看到李强的精神状态,开始怀疑李强收购自己公司的可能性。踌躇之间,偶识宾馆对门房间的煤矿老板白先生。白先生矿上出事故死了人,想要逃亡美国又被拒签,正处于崩溃边缘。他决定收购Frank的公司,条件是Frank帮自己搞定签证。Frank一边应付着李强,一边和白先生进一步接触。
李强倒霉事儿不断,欠自己钱的刘总仍旧不还钱,而向自己要债的老朋友王兆达由于欠债太多自杀了,使他深感内疚。妻子越来越坚信李强和秘书明辰有问题。儿子依然像哑巴一样。
Frank应邀到李强家里参加晚宴,从李强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老人就是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两人在相处过程中越聊越深,有了朋友的感觉。Frank托人帮白先生夫妇办理了签证,公司转手成功在即。就在白先生预付定金时,警察赶到将白先生带走。最终Frank决定放弃骗局,不再欺骗倒霉透顶的李强,返回美国。
二、中美数字文化对比
在中国,“8”是公认的吉利数字。因为广东话里“8”和“发”谐音,被认为是“发财”的吉兆。中国人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都愿意选“8”,饭店宾馆开业也大都选择有“8”的日子。影片中Frank到北京与李强见面,一下飞机便交上好运:他恰巧是中国第八千八百八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位入境外宾,接受了媒体采访,受到了一大群人围观。这让Frank无所适从。另一情节中李强在全聚德招待Frank时看到自己房间号是“514”,非常生气,最后换到“518”房间。李强的秘书明辰后来就数字问题向Frank做了解释:“‘8’在中国是吉利数字,是发大财的意思……中国人相信数字有魔力,我们对数字有很深的研究。比方说‘6’意思是一帆风顺,没有麻烦。还有‘9’,一般恋人都喜欢这个数字,‘9’意思是长寿和永远……”与数字“8”相反,中国人认为“4”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和“死”谐音。在影片中,李强每次看表都看到“4”,他因而认为自己是命在旦夕。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习俗中双数较为受尊崇,有以双数为吉数的数字文化,而在单数的使用上比较谨慎。而美国人常以单数为吉祥数字,认为双数存在分裂的危险而视为不祥。例如美国人总是放入单数的鸡蛋让母鸡孵化。习俗认为放入双数鸡蛋,要么会变坏,要么小鸡难养好。但“13”是个例外,它是美国人公认的不祥数字。在美国楼房不设13层,机场不设13号门,宾馆和医院没有13号房间。数字“13”不祥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古代西方神话,也有人认为源于耶稣遇难,还有人认为12是一个“完全”的数字,如一年12个月,黄道12宫,奥林匹斯山12位神,以及耶稣12位传道者等。而“13”超过“12”一点,就是比“完全”多一点,就变得不安定。
三、中美礼仪文化对比
中国和美国在礼仪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不同,在影片中能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人习惯“吵”而美国人习惯“静”。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Frank刚到中国就因短暂性失聪进了医院,因为他刚下飞机接受采访时环境实在太嘈杂,他一下子适应不了。中国的“吵”,主要是人们说话嗓门过大。比如Frank在医院治疗耳朵时,李强就在诊室门外大声嚷嚷刘总欠钱不还,外籍医生两次警告也毫无作用。Frank看完医生,李强一边同Frank热情地握手一边又扯大嗓门对Frank说“好好休息”之类的话,Frank一下子又耳鸣了。另一个情节是李强请Frank在全聚德吃饭。和Frank正握手时接到王兆达的电话,马上就扯着嗓门接起了电话,把Frank晾在一边。Frank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当双方举起酒杯时,Frank接到戒毒所女儿的电话,女儿难熬戒毒的痛苦,想和父亲说话。他小声地对女儿说:“我现在不能和你说话,我待会儿打给你。”导致女儿生气挂了电话。这些情节都反映了中美礼仪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热闹,很多公共场所都是人声鼎沸,一片嘈杂。而美国人在公共场所很注意不制造噪音,免得影响别人。例如,中国人聚餐时喜欢围在一起高谈阔论、让菜劝酒,营造一种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就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讲究精美的菜单、愉快的心情、动听的音乐和优雅的举止。他们喜欢安静幽雅的环境,可以尽情享受美味佳肴。
四、中美子女教育对比
影片中李强的儿子李心红和Frank的女儿Hanna都是问题青年。李强的儿子在家一直不说话,经常听朋克摇滚音乐。李强为了了解儿子就翻译了一首儿子听的英文歌曲,结果发现歌词中充斥着“自杀”“地狱”等他认为很堕落的词汇。他认为儿子的人生观出了问题,就对儿子大喊大叫地训斥,后来还动手打了儿子。Frank的女儿吸毒,正在戒毒中心接受治疗,经常打电话向Frank诉苦,还不时对Frank发脾气。Frank总是耐心地安慰她,鼓励她,尽量给予关怀和帮助。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家庭中存在截然不同的子女教育观。中国的家庭关系构建于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思想宣扬“长幼有序、父子有亲”“父为子纲”等理念以维护家庭秩序,因此父亲在家庭中占据统治地位,是绝对权威,同时也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人们一般会谴责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会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训斥甚至打骂他们认为出现问题的子女。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们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更注重个人的权利。他们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都有追逐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的权利。因此在美国家庭中,子女和父母是相对平等关系。子女大都直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能任意限制子女的自由。西方国家甚至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其中规定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否则就被视为虐待他人,要受到法律制裁。影片中Frank女儿在和父亲的电话中因为生气使用了很多“fuck”等词汇发泄对父亲的不满,这在中国家庭中是难以想象的。而后来李强和Frank聊到自己儿子,就问Frank为什么儿子喜欢听这么愤怒的音乐。Frank说:“因为他年轻。年轻人容易暴躁。”李强继续问:“为什么?”Frank说:“没有为什么。你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不也那样吗?”李强回答说:“不,我那时候非常快乐。”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待问题子女的不同思维,这必然形成不同的教育观。
五、中美朋友关系对比
影片中李强第一次请Frank吃饭时说:“在我们中国,做生意之前先交朋友。什么叫朋友?three cup(三杯)!”然后将三杯酒一饮而尽。这个情节很形象地勾勒出中国人眼中什么是朋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注重人情。朋友关系强调重义忘利,为朋友应该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了朋友的情义,人们甚至会无视法律。影片中李强和他的债主王兆达就是30年的老朋友,当年一起下乡插队。李强欠王兆达的钱还不了,但每次和王兆达沟通时都非常地理直气壮,不仅一句好话没有,还骂王兆达逼得太紧。李强能这样做,凭的就是多年的朋友关系。而王兆达最后因为自己欠的债务太多,最后宁可选择自杀,也没有难为李强。在另一个情节中,Frank在李强家过夜,一清早起来,看到几个陌生人来到李强家。他们看到李强正在客厅沙发上酣睡,就没有惊动他,而是把带来的一大堆农产品放在茶几上,然后悄悄地离开了。Frank感觉这些人行为怪异,李强醒后向他解释说是乡下来的朋友,是自己30年前插队时的乡亲。影片中李强多次表现出对那段时光的向往与留恋,可见朋友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与中国人相反,美国人注重法律,认为法律值得信赖,它是解决一切纠纷的依据。因而他们在处理朋友关系时都是以法律为基础,不会像中国人这么注重人情。影片中Frank了解到白先生非常有钱的时候决定帮助白先生办理赴美签证,他告诉他的律师朋友:“事成后我会付你两倍的钱,但甭打算要什么预付款,我一分也不给。我会建一个共管账户……一旦我朋友的护照上盖上了那个美丽的戳子,我便放款,一分也少不了你的……”这就是美国人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彼此熟识,但仍公事公办。
六、结 语
影片《气喘吁吁》中李强与Frank的行为和思想的差异只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几个体现,而文化差异是一个大课题,其内容十分广泛,存在于中美两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文化差异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广泛了解美国或西方其他国家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并给予理解,这样的话在国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 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 雷晴岚.从《当幸福来敲门》看中西文化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3(08).
[3] 王葵.从影片《刮痧》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3(11).
[4] 王文丽.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一)
对文化研究较著名的霍夫斯德(Hofstede)是采用以价值倾向为基础的文化模式,认为文化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①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结合程度。指一个社会的成员之间保持结合的程度。个体主义表示社会中人们偏好松散联结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表示偏好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②权距大小。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接受机构或组织中权力分配的程度。在一个大权力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接受一种等级制度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无需证明这种位置的合理性;而在一个小权力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寻求权力的公平,要求证明现存权力不平等的合理性。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指一个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能够容忍的程度。在一个强避免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人们一般不容忍模棱两可,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期能够控制未来;而在一个弱避免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人们一般不太在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有一种自然的相对安全感。④阳性还是阴性。指人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来划分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阳性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等;阴性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谦逊虚心,保护环境等。
以霍氏模型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特征是:①崇尚个人主义,社会结构松散;②社会权距较小,人们追求平等;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④是一个阳性的社会,人们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与美国截然相反,中国的文化特征是:①集体主义,社会结构紧密;②社会权距较大;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对不明确因素有不安全感;④阴性,注重人际关系,谦逊。
(二)
会计模式是对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化会计实践活动的综合或描述。被描述的要素主要有: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模式就是人们在会计活动中,就各种方案制定的选择标准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而这些方案的选择和行为规范的制定,除了科学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尤其是价值观所决定,如保守与乐观、保密与透明等。这样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两国在会计模式上的差异。
1、美国会计模式的特征及文化根源可表述如下:①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着重专业导向和灵活性。由于美国社会对不明朗因素处之泰然,经济活动崇尚个人主义并避免政府干预,所以美国的会计界强调专业导向和灵活处理,依赖法例程度较小,会计职业化趋势很强,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会计人员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方法。②信息披露偏向透明。由于崇尚个人主义,企业广泛采用股票和债券向社会个人集资,迫使公司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广泛的会计信息,会计界也鼓励公司主动公布更多的信息。③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由于美国社会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加上会计界强调真实反映公司营运与财务状况,会计处理方法有所创新,保守程度较低。
2、中国会计模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较美国有如下不同:①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着重法例管制和统一性。作为权距较大的国家,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协会影响不大。同时,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注重统一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判断不受重视,会计人员主要遵从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包括帐户的名称、记帐规则以及会计核算方法。②会计行业的管理着重行政管理。由于集体主义和大权距的作用,中国会计行业的管理主要有赖于政府,行业自律见效甚微。③在信息披露方面倾向于保密。作为强避免不确定性的国家,会计人员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对由于公布会计信息而引起的风险,包括公众的质询、股价的变动感到不安。
(三)
通过以上对中美文化差异及其对两国会计模式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文化是对会计模式影响较大的因素,在会计模式的确定过程中,除了科学性、技术性的问题外,还必须考虑文化因素。在行业管理、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上,如果不考虑各国文化的不同,一味引进、模仿,必将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浅。比如会计行业管理,如果我国照搬美国式行业自律,很可能因会计协会缺乏权威而导致会计行业的混乱。
2、对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影响的限制。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对会计体系存在强烈影响,而其中一些影响是不良的。比如我国文化中的强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中过度的保密倾向使债权人、股东、政府等相关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难以满足,并且使企业会计活动缺少广泛的监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失真。对于这类不良影响,在会计制度设计与准则制定中要充分考虑,积极解决。
关键词: 商务活动 中美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一、引言
文化是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由于世界各民族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区别,使得沟通方式和交流手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商务活动日益增加,尤其是中美两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由于两国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中的冲突。本文旨在探索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为两国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沟通提供有效的启示。
二、商务沟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该民族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便于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1.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倡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的一员,而且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商务活动中的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企业中个人的成就大多体现在为企业作出多少贡献上,集体从中获得了多少回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过分表现自己,通常也不愿发表不同的见解,言行举止与集体尽量保持一致。
2.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
在西方社会里,人们寻求个性化,提倡个人突出,追求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美国人的追求自我意识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尊重自己价值观的同时,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他们认为:“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因为他们知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极力表现自己,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也不习惯关心和帮助他人。这种价值观在商务活动中还具体地表现在商务人员身上,工作人员强调个人作用,具有很强的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不断鼓励员工创新和奋斗,拥有处理各类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商务沟通中的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对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往往更注意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美国商务工作者在公司得到利益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中国人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达成共识,然后是细节层次的分析,面对复杂谈判时,注重问题的整体讨论,所以通常临近谈判尾声时,才会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从而达成一揽子协议。
2.美国人的逻辑思维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不同,通常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所谓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正在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对事物本质进行逻辑分析,不喜欢追求折中。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通常将整个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活动,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他们会将价格、交货、担保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个步骤都做出让步和承诺,最后达成的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
在商务沟通中,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多是以双方获利为宗旨,力求长期合作,体现诚意;而美国人则是往往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为日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美道德规范的差异
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熏陶,万事以和为贵,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直接冲突,多是以委婉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而美国人则倾向于直截了当、直言不讳的交际方式,自由表达观点看法。这种交际方式富有挑战性,但是争论往往只针对工作不针对人。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说话表达模棱两可、不锋芒毕露的作风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实际上受文化的限制,中国人往往把直截了当、直言不讳当成是一种鲁莽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说话含糊不清是没有诚意的。
三、商务活动中的中美跨文化沟通策略和技巧
文化背景和历史造成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的沟通是消除文化差异的最好手段。
(一)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谓“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商务活动中,东西方的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就要有对异国文化的包容精神,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互利、互信的合作氛围。因此,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商务交际,首先要避免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克服“民族中心论”。其次,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解决沟通中的障碍,认识文化特征,减少文化上的差异。
(二)坚持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
成功的商务往来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入了解本国文化,透彻理解文化自身的产生、演变,可以增强商务工作者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把握好中西文化的类同和差异。同时,尊重异国文化,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在中美商务沟通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在商务沟通中处于有利地位,掌握主动权,而不是盲目地陷入另一种文化中。
(三)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进行文化整合。
在跨国商务往来中,分歧和争执是无法避免的,达成共识是必经之路。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所以在任何商务活动中文化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整合是基于不同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寻求共同发展而创立的,通过文化整合融合差异冲突,。解决跨文化中的差异,适应异国的社会特点,解除文化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文化沟通。通过沟通和交流,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吸收的,它会随着周围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财富,而不是一种障碍,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增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商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整合的方式,尊重、包容他国文化,学习并吸取其他文化,建立全球文化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使我国在商务合作中处于优势,使商务活动有效开展,使我国的贸易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徐宪光.跨文化商务沟通[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刘雯祺.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化沟通[J].湖北经济学院报,2006,7.
摘要: 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美两国由于不同语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 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 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 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就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不同语境文化产生的深层理论和现实根源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行为的准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推理模式、评价规范、道德标准,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对立面的和谐和相互渗透, 即对立中的统一, 美国文化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斗争转化, 即统一中的对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后来的董仲舒“以类和之,天人和一”成为“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美国人则将世界万物对立起来:工作对娱乐,成功对失败,好对坏。由于美国人容易对事物作两极化的思考,所以很难使他们接受第三种,而不是用两种范畴思考问题,由此,形成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
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言语观。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以群体和等级为纽带的东方人际关系是一种互补 (complementary) 与垂直 (vertical) 的关系而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际关系则是一种对称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关系。群体取向还包括他人取向,表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集体牺牲个人。他人取向表现为“人言可畏”,中国人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想,在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强调“以和为贵”。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据说渊源于15 世纪的文艺复兴,由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发扬光大,强调隐私权,自由至上和标新立异等等。
3. 经济发展: 中国属于农业国, 民众安土重迁, 彼此相互熟知, 联系密切, 有着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形成“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工业国,人口迁徙量大,速度快,加上“个人主义”和“隐私”观念,使人们相互之间不易培养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语言来表达,由此形成“低语境”文化。
四、高低语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异
1.间接的表达方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的境界,以群体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维护群体和睦,注重伦理道德,推崇尊老爱幼。中国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内向的集体性格。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5]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其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综合的基本特征,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把握对象,故认识中的模糊色彩比较突出。在表达方式上,则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赖于文字或条约。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在各杂志上所登广告的广告词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给人一种天上人间融于一体的意境。广告内容虽与商品、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依赖富含文化内涵的构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语言编码,展现民族的哲学观与价值观。
2.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它强调以个体为核心,注重个人作用与利益。美国人体现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倾向于认识的细[6] ,追求确定、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依据美国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信息传播中对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国高,并且文化标识不如高语境传播明显。如美国一家邮递快件公司COLOR DIRECT为其服务推出的广告词“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过邮局邮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吗?) 简洁直白的一个问句将其快速、安全、包罗万象的服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甚大,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那么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际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在交际时最好能做到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组织语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更好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际学[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81.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4
[5]阮恒辉. 广告运作实务[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关键词: 《喜福会》 中美文化差异 母女关系 冲突与和解
引言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作者具有较高的荣誉,不仅仅拥有语言学硕士学位,还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在语言艺术界具有很深的影响力。《喜福会》是谭恩美的处女作,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内心想法。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不仅仅反映出一个时代母女之间的感情,还反映出不同家庭对于情感的认识和理解。《喜福会》原本是一个麻将会的名称,小说之所以此来命名,正是因为可以从中流露出人们对于生活所寄予的期盼,也预示着人们要丢开坏的念头,这些都是人们所希望的。一种逆境中求生的心理慰藉也是《喜福会》这部小说所要展现的主要内容之一。整部小说流露出很多儿女情长,其中不乏对异国文化的迷茫,对美国化儿女的失望。小说的主人公是华裔美国人,所以比较喜欢采用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但到了美国之后,由于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对儿女情长和母女情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华裔美国人自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理解。
1.《喜福会》简介
《喜福会》是四位华裔美国母亲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几位母亲生存的不易。在背井离乡的时候,人们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所带来的精神和灵魂上的冲撞。不同的华裔母亲们在异国他乡与孩子相依生存。这其中不仅面临着离根落叶的痛苦,而且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些都是华裔妈妈在美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华裔母亲们要将中国文化传递给孩子们,希望通过文化守住他们的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往往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要如何追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知道如何探索自己心灵深处的归宿,这些都是不同地域文化而导致的。小说最后,女儿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母亲”是自己的心灵归宿,无论身在何地,都不遭受别人的歧视,只要遵循着自己心灵中的归宿,就可以更好地生存[1]。
2.《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
2.1中国与美国不同文化而导致的家庭背景不同
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美国则仅仅有二百年的历史文化,导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母女之间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无论任何外界事物都替代不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中国式的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希望通^自己悉心的照料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美国式的家长则并不这么认为。在美国,孩子与家长之间遵循着美国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美国人更喜欢历练自己的孩子,希望通过严格的管理方式让孩子形成独立的性格。正是我国与美国教育方式上存在这种较大的差异,导致这些华裔母亲们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异国他乡,四对母女需要面对种种世俗的眼光,很多时候女儿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外界世俗的眼光,经常感受到与母亲之间存在着情感上的冲突[2]。
2.2中国家庭中的常有尊卑与美国家庭中的平等独立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之前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崇尚儿女孝顺,孩子始终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应该用自己的一辈子去为父母尽孝。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所灌输给孩子们的。正如《喜福会》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小说中的母亲们喜欢群聚,这些母亲在一起通常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内环境,将自身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母亲们不喜欢接受美国式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孩子与家长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到了孩子成年之后,父母一般不会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美国的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想法,成年之后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片天地,并不是一辈子依靠父母的照顾。中国家庭中常有尊卑,这与美国家庭中的平等独立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该部小说在描写母亲与女儿情感的时候,也流露出了这种情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冲突与和解,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沟通方式。不同的教育方法必定存在一定的冲突,要迎合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就应该学会适应[3]。
2.3中国的同甘共苦与美国的个人奋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能力往往不是体现在他个人的价值上,通常代表着他所属群体的价值。因此,在中国一个人做错了事,往往会连累家中的亲人,严重的则会殃及家族,而在美国却并非如此。美国人崇尚个人独立,在面对生活和困难的时候,不同的人所面临的境遇是不同的。中国的同甘共苦与美国的个人奋斗相比,差异性也非常大。在《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要展现了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让女儿生存下去。在异国他乡,要想更好地生活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喜福会》这部小说就是向人们展示出中国母亲对待孩子与美国母亲对待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希望从中展现出不同国家母亲在对待孩子时的不同,进而看出教育方式存在着冲突性问题,要想更好地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母亲们就应该学会和解。也就是在保留自己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学着尝试其他生活方式[4]。《喜福会》这部小说既具有中国的一些教育形式,又蕴含了很多美国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家庭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从另一侧面透露出美国的个人奋斗与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和矛盾也逐渐地展现出来。整部小说以四位母亲为根本,展开了以母女为情感的故事情节。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这部小说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2.4中国式的谦虚和美国式的直率
中国人之间非常注重谦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也会展示出非常谦和的姿态,这与我国民族的内在气质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国民族的性格和气质比较内向、隐蔽,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非常提倡稳健、含蓄,这就是中国式的交流方式,而美国则与此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直率的沟通方式,无论是母亲与孩子之间还是与外界之间都非常注重直率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这与民族自身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联系。《喜福会》这部小说彰显了中国式和美国式的交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们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往往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国母亲对自己的拿手好菜谦虚了一番,明明知道这道菜做得非常美味,但还是故意说:“这道菜有些淡了,没味。”这样说话实际上是想受到其他人的赞扬,希望大家都能够尝一尝她做的菜,然而瑞奇却接着老太太的话直接将酱油倒在上面,这一下就令美味佳肴变得乌七八糟,在座的所有人也目瞪口呆。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自谦与美国式的直率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往往会流露出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性,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冲突[5]。
结语
笔者简单论述了《喜福会》这部小说,并阐述了其中的冲突与和解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喜福会》这部小说主要是向人们讲述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一些闹剧。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美国却只有二百年的历史文化,如此短的时间却能够使美国发展成为如此大的国家,实在令人慨叹。小说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平常的关系――母女关系,对文化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诠释,通过艺术进一步地展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撞击、再融合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彭涛赢.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134-135.
[2]关境.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13(06):145-154.
[3]孙刚.《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4(05):111-121.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冲突
电影《刮痧》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了亲情、人情、友情的交织,感人至深。
故事中以生活在美国八年的许大同三口之家为故事主线,代表了一个已经适应了美国文化的中国移民群体,他们即使在自己的家里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无时无刻的在英语氛围中成长,以便很好的融入到美国文化当中。而许父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来到美国,势必会与美国文化产生差异化的碰撞,这就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如后面,在老霍面前,许父感慨:“我在北京好歹也是个知识分子,怎么到了这里就什么也说不清楚了呢?”影片中多次借用许父的口来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于美国文化的不解,直到最后许父黯然离开了美国,暗示了传统中国式文化在与美国文化交融过程中都需要相互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和改进,否则很难融合其中。
1 教育
故事以许大同获奖为开始,在获奖典礼上,许的儿子与老板的儿子在打游戏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并且由于老板的儿子在言语上对许大同不敬,许的儿子丹丹动手打了老板的儿子,许大同过来执意要丹丹道歉,在他看来,这是对老板的尊重,所以在丹丹执拗不去道歉的情况下,他动手打了自己的儿子,这在老板昆兰看来不可理解,他更认为这是小孩子之间的事情,应该由小孩子自己来解决,而对于后来许大同提出的什么给他面子之类的理由,昆兰觉得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本片中中美文化的第一次碰撞,这次碰撞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
影片中情节的发展是合理的,由于丹丹被父亲打了以后,许父赞许并提出了“当面教子背地教妻”、“打是疼骂是爱”的中国传统思想,使丹丹懵懵懂懂的认为“打是爱”,于是,他在学校出手打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喜欢他”。许大同接孩子之后对于孩子所说的同学笑话他尿裤子,又给出了我们传统的一种“拖延式”教育方法――“等你将来娶了老婆就会好的,爸爸也是娶了妈妈之后不尿裤子的”。这种教育方式与美国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这是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势必会产生的不同,有不同的地方才会产生交融,这就为后面故事的圆满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丹丹生病的时候,许父在家里为丹丹做了刮痧,这是一种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中医方法,但是会由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留下貌似伤痕的痕迹。而在美国文化中的医疗方法,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次医学方面的碰撞。在影片中多次强调“刮痧乃至中医是中国数千年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中国对于世界医学的巨大贡献,虽说在西方也开始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针灸师、按摩师也可以在一些国家拿到行医资格,但这些治疗方法仍没有得到西方主流医学的认可。正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对于“刮痧”一词,从普通的美国民众到法官都一无所知,更觉得不可思议。因此这次碰撞是非常有力的,也为后续中美文化的交融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大同去接许父的时候,他将丹丹独自留在了家里,这在美国法律中是不允许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将孩子留在家里,在道义和义务中是不合适的,但并没有提升到法律的层面,因此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中,并不会把这当做多么大的事情。而如果没有丹丹撞破头,一切都不会发生,但是导演巧妙地将情节合情合理的发展,丹丹在医院检查的时候,被发现了背后的伤痕,医院认定这是被虐待留下的伤痕并马上进行了报案,为了让孩子不受虐待,其他人都极力出庭作证。这是一次中美文化中关于法律观点的碰撞,在中国乃至亚洲,作为父母体罚孩子并不是多么少见的事情,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父母逐渐的朝着“教育为主”的方向发展,但要在这些国家说到打孩子是违法的,绝对是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法,实际上电影《刮痧》也在暗示着应该采取尊重和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2 友谊
在大同与昆兰之间也出现关于友情的中美文化差异的碰撞,大同希望昆兰来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虽然昆兰只是个版权方面的律师,但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大同还是竭力邀请昆兰来帮助自己。而昆兰在看到丹丹背后伤痕的照片后,马上就做出来不同的举动――出任原告方的证人,这在他看来,是要保护孩子。而大同则认为是昆兰背叛了他,并不惜辞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辞职时,大同首先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做朋友,可你却在法庭上出卖了我”,这就是典型的一种中国式的思维,是一种中国人对“朋友”、“友情”的定义――无论我是对是错,你都要帮我。昆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想法中包含了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你确实打了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的思维方式:虽然美国人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重视友情,但是他们却极少地维系很深的长时间的关系。在美国人心目中,追求的友情是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等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人们来选择自己的朋友,而同时,他们会把朋友与工作明确的分开,不会让朋友感情影响到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然后,大同又提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友情观:朋友就应该帮助朋友,不管什么事情都应该同心协力。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在中国人看来,亲情和友情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关系好的人要给“面子”,这是一种对于感情的认可,也是对朋友的尊重。但是美国文化中总是对事不对人,首先考虑的是事情的合法性,因此这是一种碰撞,但是对于友情,中美文化也有共同点,就是要帮助朋友,当昆兰从许父处得知刮痧是一种中医疗法后,也可以为了帮助朋友去亲身求证刮痧,并不惜深夜去找相关人员进行陈诉以洗清大同的不白之冤。可以说这是一次中美文化的交融,暗示了在美国文化中可以包容其他文化,只要是对的文化和事物,能够经过验证是真实及正确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是可以融合到美国文化当中的。
最后在圣诞节,大同趴着楼外的排水管,艰难的为丹丹送上圣诞惊喜时,楼外的路人因为大同的惊险行为而不断地惊呼,当大同圆满的完成“圣诞送礼”时,路人为他送上了掌声,完美的结局,这一刻,中美文化完成了完美的交融。说明了不管文化差异有多大,亲情都会感动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
文化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与美国由于历史、政治方面的不同,在法律、道德观、习俗、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只要双方能够,在有益的地方进行最大化的交融,势必会对中美文化的合作和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家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继英.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差异[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李丽虹,丹.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1.(4).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文化渗透;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81-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培养学生跨语言交流能力,最终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渗透时,教师更要注意方法,多策并举,以防学生将文化混淆,不利于其学习。
一、结合词汇,认识差异
教师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可以从词汇入手,让学生认识文化的差异并能熟记于心。汉语和英语最直观的差异便是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因此,在遇到这种词语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比如,在四年级上册“I like dogs”单元中,课本上的人物提到了“dog”这一单词,也就是“狗”。狗在我们的中国成语中往往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等。但是在英美文化里,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在一些词组或句子中可以指代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等。再如,在三年级上册“Color”单元中,各种颜色在我国文化中与情绪的关系并不大,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代表忧郁的blue(蓝色)、代表软弱的yellow(黄色)、代表忌妒的green(绿色)都与人的各种情绪或性格密切相关,这与我国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是有很大差异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单词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判断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并进行交流。在新课教学或者试题讲解的过程中,遇到在中英文中差异较大的词汇,教师就可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能认识到中美文化的差异。
二、交流比较,增强渗透
教师要注意在交际过程中的比较与渗透,将这类句子所蕴含的英美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增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比如,在三年级上册“Happy New Year”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中美文化背景下在接受礼物时不同的做法。在中国,人们会把礼物收好道谢,待到客人离开后才会打开。但是在美国,人们会在赠送礼物的人的面前拆开礼物,然后真挚地说:Thank you.教师可将这种交际的差异进行拓展。在接受别人的赞美时,我国人的表现通常是十分谦虚而且低调的,但是在美国,人们受到赞美时,同样会表示感谢说:Thank you.如果是关系比较紧密的朋友,还会说“You don’t know how hard I was working”等,表示自己为这个结果付出了很多努力。教师在一次考试题的讲解中遇到了“How do you do?”这种打招呼的句子。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拓展中美文化下打招呼的差异。在中国,打招呼通常是假问别人“是否吃饭”“要去哪里”这种并不在意结果的问句,但是跟美国人打招呼就不能这么说了,这样的说法会让他们误以为你邀请他们吃饭、打探他们的隐私或者根本就是废话。美国人打招呼时通常会说“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或者“Hello”等表示问好的话。中美两种文化下的交际其实有诸多不同,学生在比较中学习,通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主题活动,切身体验
英语有一句谚语: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名言,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部分提到的词汇及交际用语后,教师应当及时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切实体验英语中渗透出的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西方节日举办小的主题活动,如万圣节前夜活动、欢度圣诞、复活节滚彩蛋等,让学生们能在浓厚的节日气息下感受西方文化。学生可以互赠礼物,像西方人那样拆开礼物,大声说“Thanks”;也可以假装自己是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用Mr和Ms来称呼彼此,共度圣诞,装饰圣诞树,唱“Merry Christmas Song”;还可认真计算今年的复活节是哪一天,然后带着装饰好的彩蛋进行滚彩蛋的活动。教师可在活动前一天或者滋欤把活动中可能用到的和活动有关的词汇或者句子给学生讲解清楚,以便他们能在活动中尽量用英语交谈。这样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切身体验西方文化,有非常好的文化渗透效果。虽然举办这样的主题活动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它所带给学生们的体验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节日气氛的营造,否则可能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多策并举,从词汇、交际的差异入手,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再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文化差异,便可达到较好的文化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美合资企业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典型代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管理问题也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薪酬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杠杆,本文以中美合资企业为例,对影响其薪酬管理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希望对合资企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外两种文化和管理模式的碰撞和融和下蓬勃发展起来,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占到了主导的地位。鉴于合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管理问题也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薪酬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杠杆,本文以中美合资企业为例,对影响其薪酬管理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希望对合资企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合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开办合资企业对中美两国管理者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影响到合资企业的管理及双方管理者的工作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都带来一个极好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改造自己的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美国企业可以进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美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贸易额从不到10亿美元到现在的1700多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从零到现在的500亿美元,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始于首都北京,1980年4月中国政府批准美国伊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旅行社北京分社合资兴建北京长城饭店,打响了中美合资兴办企业的第一炮。至今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及投资项目数仅次于香港,居其他各国之首,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性投资项目的规模许多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见表1。
与中美合资企业的规模和档次的提升相对应,其管理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下面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全盘外籍化管理。美方将美国成熟市场上形成的管理机制移植到中国的合资企业中,不少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是经过与国外专业企业管理顾问共同切磋制定的。(2)中级阶段—中美文化互渗管理。包括文化的相互认可、接近,人力资源配置的外籍化到本地化,中外企业管理形式的结合等。(3)高级阶段—文化差异统合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布局的国际化,东西合璧的跨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和中外文化的形神俱备,双方共同接受。
2中美文化对比及其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加人WTO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把在中国的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合资企业无疑是一种普遍的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合资企业是在多种经营方式中困难最多、经营要求最为复杂,也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一种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好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间题,中美合资企业同样如此。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受到中美两国特殊因素的影响,中美合资企业的薪酬管理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影响企业竞争战略和薪酬实践的因素有几种,综合起来包括国家文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三个大类,如表2所示。
薪酬管理最突出的影响因素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方面:
(1)国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 )。指在一国国界内本国人所共有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国家文化是战略薪酬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作为优秀员工的动力影响着各种形式的工资的效力。其中权力距离是人们对一个公司的等级制度或者权力结构的接受程度,顾主和雇员的差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非常明显。崇尚权力距离的文化可能采用加强雇员之间权力距离的薪酬战略,可能会赋予某种权力的无形奖励,如中国国有企业高管的职务消费、上级对下级的显著地位优势。在权力距离不是主导价值观的地方,薪酬战略可能会使用平等的薪酬战术和参与性的工资方案;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人们对于个人独立或者集体参与的重视程度。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强调手段,员工为了良好的业绩而奋斗。美国的薪酬制度主要奖励个人业绩,时间跨度也倾向于短期,通常是1年或者1年以下。中国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国家,一般采用以需要为基础的平均化的工资方案,以团队业绩为基础来鼓励员工,并重视个人资历。不确定性规避是社会对待风险及其成员流动性的态度。中国人传统上厌恶风险,重视稳定和常规,强调固定工资比浮动工资重要,而且在发工资时,主管的决定作用很小。美国则相反,反映在薪酬制度上,奖金比例弹性很大,主管被赋予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利。男性/女性指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价值观。男性文化的薪酬战略可能采取性别不平等的工资政策和对妇女家长式的福利政策,如带薪产假和日托。女性文化的薪酬战略可能在工作评价时不考虑性别组成,福利发放也不以性别为基础。中美两国这两种性别价值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加以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偏向男性价值观,美国偏向女性价值观。
(2)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导致共同行为规范的系统的价值观和信仰,它们明显的体现在公司的组织和工作结构中。传统的美国公司的设计强调效率、经理决策和信息在公司自上而下的传播,组织结构扁平化、宽带化,更加鼓励团队合作。传统的中国企业的设计是典型的科层体系,职权等级鲜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不同的组织文化对薪酬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进行战略性的薪酬管理必须是建立在对自身特点和环境因素的科学的考查和分析基础之上的。合资方不同的国家文化、企业文化的结合,必然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合资公司的薪酬战略。同时,合资企业本身从初创到成长、成熟、衰退,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薪酬战略应该是适时而变的。
3.如何对中美合资企业进行跨文化薪酬管理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薪酬管理既不同于美国的模式,更不同于我国的管理活动。对中美合资企业进行跨文化的薪酬管理,是多年来众多管理者和专家研究的课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中美合资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对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薪酬管理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中美合资企业跨文化薪酬管理的步骤
第一,文化差异识别,全面认识由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差异导致的中美各自薪酬管理的特点。中国几千年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推崇“中庸”和“无为”,表现为一种重资历、学历,倾向于平均化的薪酬结构。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薪酬制度上突出绩效工资,薪酬弹性比较大。在对中美合资企业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注意中美文化差异在薪酬上的投射作用。
第二,文化适应性练习,即在认识到两国的文化差异之后互相认同和适应,以求解决在薪酬上的冲突。例如,中国的企业过年前给员工发“红包”是十分普通的事情。而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开始时外方经理坚决抵制。他们认为公司已经每月都给员工发了工资和奖金,没有理由额外再给钱。但是,员工们却认为过年分“红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合资企业没有给他们分“红包”引起了员工的公愤,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的还会寻机发泄不满。为避免得不偿失,慢慢地,差不多所有的中外合资企业都已“人乡随俗”了。
第三,建立共同价值观,打造“合金”薪酬体系,并不断巩固和完善。企业合资后,本土化、当地化便成为了合资企业的文化核心。将中美两种不同的薪酬文化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强化员工认同和支持,将“合资”薪酬制度打造成“合金”薪酬制度,这种新的薪酬模式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优越性。跨文化薪酬交流与融合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跨国合作的势头生气勃勃、蒸蒸日上。
(2)中美合资企业薪酬管理的解决方案
第一,薪酬构成。薪酬构成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薪酬( core compensation)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薪酬。边缘薪酬( fringe compensation)也叫员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s ),是非货币报酬,包括法定福利和额外福利,这里我们把后者单独列出来强调。合资企业的薪酬一般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在企业中存在中国、美国和第三国三种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薪酬组成有一些相应的区别。美国员工属于驻外人员,其薪酬组成如表4所示,表现了对其离国工作的一种补偿,也是对驻外人员的一种激励,如驻外津贴和困难补助等。
在中美合资企业中,美方派遣来的高管和专家一般会保留其原有的工资福利水平。根据华信惠悦2004年对外资企业外派人员薪酬福利调查结果,来自欧美的企业外派人员除了原薪酬组成的常规部分(基本工资、固定奖金、变动奖金等)外,通常还享受一大块的额外津贴,其水平一般在个人基本工资的巧%左右。此外,公司还会根据被派遣地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各种名目的补贴,包括住房、搬家、子女教育、交通、税收、回国探亲等等,甚至包括娱乐费用,如高尔夫、骑马、健身之类的补贴。当然具体的名目和数额对不同职位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没有这些额外的补贴,是很难将合适的人外派到异国他乡去任职的。这是在合资企业人力资本投人中典型的与中方人员薪酬不同的部分。但是,这些人的薪酬一般是由其总部决定的,中方对此一般没有很大的发言权。随着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的逐步本地化,这些区别会慢慢地淡化。第三国员工,如在中美合资企业里工作的日本人的薪酬组成与美国驻外人员的薪酬组成相似,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工资基础是绩效和知识,在日本则是资历,因此在薪酬结构上要有所体现。作为东道国的中国员工,薪酬结构则有所不同。中国人重视公平分配和集体福利,注重人际关系,在薪酬上表现为对核心薪酬要求不高,但是对边缘薪酬有较高要求。员工在感情上更多地依赖公司,比如医疗费用报销、职务消费报销、提供住房等。
[关键词]新教伦理;儒家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61-01
1.研究背景:
中美合资企业是跨文化经济组织,在华的中美合资企业由中国本土企业和美国跨国企业构成,双方在企业实力和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势必会导致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跨文化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关系到跨文化经济组织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跨文化管理不力会导致企业内耗加大,生产经营效率降低。
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伦理和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不同,中国文化是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亲缘与人际关系,注重群体和道德力量;而美国文化则是传承着新教伦理,注重理性与平等,注重个体和科学法制。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通,做好跨文化管理是在华中美合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美国文化特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理性化与法制化
美国人的理性意识和法制意识根深蒂固。这种理性意识沿袭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特征,往往借助于数学与精确的实验来达到提高企效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务实的理性化管理使美国很多企业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以最大的利润回报股东”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
美国企业普遍依靠着严格的法规进行管理,管理者认为只要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关的法规规定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节省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因此企业在组织开发中更重视系统性、规章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以及职责明确、重规则而轻人情。
2.2个人主义与自由创新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由来已久,是一个神圣的概念,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宪法体系,政治体系和各类制度的制定都应该以个人为基点。美国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鼓励建立在个人思考基础上的个性自由和我行我素,更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求得生存。无论家庭富足与否,美国的孩子从幼年时期就被教育应该善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应依靠他人。历史的沿袭和后期的教育形成了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
个人主义的观念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创新空间,以创新引导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行动力。提倡鼓励个人主义、英雌主义、尊重个体、给予个体创新空间,因而美国的现代企业岗位职责分工明确,权责利一体化,使个体决策能力,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都得到了提高[1]。
3.中国文化特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3.1人本主义与义利兼顾
中国企业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提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了儒家思想中“人”的重要性,尊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强调爱护人与尊重人。在企业中,管理者只有做好人的工作,通过伦理约束与道德规范培养相同的价值观与向心力,才能使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同发展;同时创造真诚宽松的企业环境才能吸引与保留人才。儒家的人本思想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利用人性潜能的理性自觉。
在儒家传统社会,在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了家族制企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中以“伦理纲常”为核心思想的“义”成为了管理过程中的主导思想,并且维持着组织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式的长期影响下,管理更注重组织间、人际间的相互关系,管理关系和个人关系也经常相互渗透于影响。但随着西方管理学说的广泛传播与深入,近代知识分子提出并倡导义利兼顾的管理思想,即在维持企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上,消除部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人际裙带关系,促进管理效率、利益与利润的提高,将利益创造的多寡也纳入管理的评判标准之中。义利兼顾是中国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思想。
3.2集体主义与敬业乐群
在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内,人们认为在一个企业中只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只有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从而达到个人目标的体现。儒家提倡的敬业乐群要求企业中的职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职工通过工作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抱负。在中找到自我的价值,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4.中美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
4.1管理差异
4.1.1管理思想的差异
从中美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企业推崇个人能力,而中国企业强调集体力量。因此在中美合资企业里,管理思想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往往愿意将工作任务明确分配,划清权责;而中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更愿意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一方面,美方人员会觉得中方人员的工作方法效率较低并缺乏责任感,而另一方面,中方人员会认为美方人员只顾“自我”,人情淡薄。
在管理观念方面,中美双方在时间、年龄、成就、上下级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1.2管理规范的差异
美国企业强调理性与法制,任何管理行为都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强调“法、理、情”的次序,而中国企业强调以和为贵,认为和谐稳定的组织关系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因此往往遵循“情、理、法”的次序。美国企业认为凡事都遵循法理法规,因为“人情”可能导致腐败,“权金交易”,破坏司法公正性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2]少讲人情,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但如果忽略了中国企业根深蒂固的“人本”思想,往往会招致反对和抵触,反而不利于了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4.1.3管理行为的差异
在企业管理实际中,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管理中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习惯直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这种管理行为可以减少误解,更明了直白地传递管理意图。而中方管理人员出于维护组织关系与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表达意见和建议时往往比较内敛与委婉。
同时美方人员更注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利用绩效评估等手段进行薪酬奖励,以区分个人对企业贡献的不同;而中方人员受中庸之道的影响,相信大部分员工“不患寡而患不均”,悬殊的薪酬差距会成为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中美双方在激励机制上仍存在很大的误解和差距。
4.2管理对策
4.2.1尊重彼此文化传统,促进管理文化相互融合
要消除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障碍,首先合资双方都应认识到,文化无贵贱高低之分,只有历史渊源的不同。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利于双方在管理过程中相互理解,,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其次,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融合中西文化,去糟粕、取精髓,利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影响,在遇到管理问题时,可以从不同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法,达到创新与优化的目的。
4.2.2建立人本与法制相融合的管理体系
在华中美合资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员工一般为聘用形式,他们既不是企业主人又无法分享利润,单纯利用以“和”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是无法约束员工并提高员工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把管理活动纳入制度体系当中,一味地使用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管理范围相当有限并且缺乏有效的人际伦理关系,不利于员工的忠诚度。只有二者深入有机地融合,才能真正建立高效的制度管理和和谐信任的企业人群关系。
4.2.3跨文化培训
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是解决跨文化管理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美方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培训、文化敏感度培训、跨文化沟通等培训项目,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和理解,更好地在管理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类问题。
5.结语
在华中美合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源于文化的差异,认真分析差异原因不难发现,差异主要来源于新教伦理对美国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并处理文化差异是做好跨文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相互理解,促进融通,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价值观,建立人本与法制相融合的管理体系,利用差异促进创新,文化差异通过正确管理可为企业带来优势,成为资源而不是障碍。[3]
参考文献:
[1]韩承敏.跨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乐国安.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一
广义上的文化还指一切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习惯、权利义务、传统节日、道德规范、禁忌幽默等。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多数学生都能非常准确流利地说出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却不知这些句子适用的场合很少。一位应用语言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说:“We teach English so badly because we teach grammar so well.”因此,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必须重视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教学。只有这样,与英美友人交往中才不会闹出笑话或产生误解和不快。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讲授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时,着重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1.生活习惯的差异
这是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最普遍的,在教学中又是最常见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差异,以英语中最常见的yes 或no为例子。按一般中国人的习惯,初次到某人家中做客或和主人不熟悉时,如果主人问:“喝点茶吧?”客人通常回答:“不喝,别客气。”但一般主人都知道这是客气话,所以往往仍会给客人沏茶倒水。但一个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却往往按照中国的习惯来行事。一个美国老总到北京一位员工家做客,主人问他是否喝点茶,他因为刚拜访过一位员工,已经喝了16 杯茶,的确不再想喝了,于是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说:“No,thank you!”但是主人还是沏茶,美国老总又是一直喝茶,喝了16杯。这位美国人回去对他的同胞宣传说,到中国人家中做客,必须喝掉16 杯茶。这就是中美文化差异闹出的小笑话,也从侧面说明中国人对英美生活习惯的文化上了解之肤浅。
2.礼仪的差异
学过一些英语的都知道Mr.是汉语“先生”的意思,但在使用时还要分清具体情况。美国曾有报道说中国人不会讲礼貌,不会尊重人。
一位美国著名教授来上海讲学,中国的接待人员都称他为Mr.,但他认为人们应该称呼他为Dr.或Prof.。因为按英语文化习惯,若某人有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应该称其为Dr.或Prof.以示尊敬,不应只称Mr.;如果还称之为Mr.,就是藐视他、贬低他。而在汉语中,先生已是尊称了,只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才称为先生。这位美国教授一直愤愤不平,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不尊重人,这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3.个人隐私禁忌的差异
英美人士崇尚自由,看重个性发展,因此也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在课文中常见这样的句子: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但这样的句子在英语国家交际中很少用到。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问话是干涉别人的私事,触及个人隐私的。特别是对于女士,更不能问How old are you?否则她们会生气的。
4.传统节日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共同节日如New Year′s Day 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 , Thanks Giving Day (感恩节) , Easter Day (复活节) 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对于别人送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道谢。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