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27 16:3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历史选修课;课程评价标准

一、研究背景

在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校本课程“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引导下,2013年下学期,本人以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的“华夏民族服饰”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演变历程与发展规律,初步尝试开设了为期16周,共计两轮、8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的“中国服饰史”历史选修课。授课对象为遵循自愿报名原则集中的56名(中途1人退出)七年级新生。但由于课程自身的不足以及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调整,后期该门历史选修课并未连贯实施。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从个人角度分析,希望通过对以往历史选修课不足的总结归纳,尝试制订开设历史选修课程的自我预估评价标准,以期积累经验、调整方向,使自身在校本课程中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从学科角度而言,有了初步明确的历史选修课程评价标准,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提高历史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与实施质量。不仅能丰富校本课程的种类,也使广大师生共同受益。

2.研究意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三者相互依存。我校的校本课程遵循“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针对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并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历史选修课作为我校校本拓展课程中的一部分,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顺利、高效实施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此及彼,明确其课程评价标准势在必行。

三、问题呈现

1.课程设置阶段不够“乐”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理念是“乐学有才”,“乐”即快乐、愉悦。尽管本人很快乐地开设了这门课,但在历史选修课开设之初,部分学生是受最初所报课程的人数限制而被调配到本课程中来的,因此,该部分学生尤其有5名男生对“中国服饰史”是不感兴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该课程的开设可行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历史选修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性别偏向性。

2.课程设计阶段太仓促

从通知开课到实施相隔仅一周,上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一的第八节,本人将“中国服饰史”的课程内容做出了如下具体安排(见下表)。

由于准备时间不充足,首先,从上述“中国服饰史”课程内容的安排表格中就可明显看出三大问题:一是课题名称不严谨;二是课程内容较零散;三是仅借助已阅的一些主要参考书目,没能编写出自己的特色教材,缺乏创新性。其次,尽管本人充分备课、制作精美课件、印制学习资料,但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仍然准备不充分,例如缺乏相关参考书籍、详细图片资料、服饰道具、动作分解视频资料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课堂中的“乐”,增加了实施课堂教学的困难度。

3.课程实施阶段欠会“学”

除了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们“学”的积极性之外,本人过于严肃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活动形式的欠缺也致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从而出现学生语言贫乏、小组展示不积极的现象。选修课不同于通用课程,应充分让学生表达出自我见解,应是师生互动活跃,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课堂。

4.课程反馈阶段不完善

尽管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考勤考核评价,从反馈的整体授课效果来看,已初步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历史研究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既定目的,且第二轮授课在第一轮授课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因此效果更佳。课后学校也对选课学生就该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但本人对学生的考勤考核评价体系仍然不完善。当时本人对学生的评价虽然包含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课堂检测四个方面,但在课堂表现方面仍有遗漏之处,例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广度与深度、精神面貌与人文素养等。

四、研究结论

据上述研究分析,为了保障历史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可行性与实施质量,教师可在正式开课前试行一节课,请学校领导、老师试听,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课程评价。评价时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参与性及全面性原则,以本人曾开设的历史选修课“中国服饰史”为例,详细评价内容及所占分值如下:开课与选课10分,教案与教具10分,教师引导15分,学生参与15分,拓展整合10分,学生评价20分(其中课堂效益与学习表现各10分),教师评价10分,学校评价10分。

以上结果仅供参考,如若评分在80分以上为优秀,可行性较高,反之则有待改进。欢迎广大同行提供多方评价意见或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

挖掘实践中的各种美术资源,可以是历史的遗迹,也可以是文化的遗存和各种民间美术特色即相关资源等,利用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以及民间美术资源,为当前国内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研发与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中可以看到,其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国内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强形象性、生活化以及直观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地区色彩,对丰富美术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以及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线的美术教师而言,有效开发和应用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尽力弥补传统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乡土资源之优势,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属于本民族和区域独特文化艺术形式的学习,还可以有效地满足当前国内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用性、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这将成为当前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美术新课标落实过程中,主要是凭借着地方民间及乡土美术资源优势的有效应用,在高中美术校

本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进行摸索和尝试。

一、依托当地优越地理条件,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身自然环境、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有非常多的回族学生,他们本身受过优秀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艺术的熏陶,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课程资源之优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有着很多优越便利的条件,随处都可见到浓郁的回族风情的建筑园林街道和市景,宁夏博物馆的开放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看到了很多回族的精美手工艺品和绘画、书法作品。让原本不了解回族历史文化的回汉族学生开始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认识和了解。由此,我开发了源于回族民间刺绣传统的刺绣校本课,开设适量的刺绣课程,以此来继承、发扬该民族民间艺术技能和文化,经过了解得知学生中有会刺绣的,还有些回族学生的家人会刺绣,把这些学生和家长请来在校本课上传授民族刺绣技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刺绣作品质量优异。这不仅将回族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还提高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结合绘画教材,有机渗透民间、乡土美术资源

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地与乡土美术课程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感到非常的亲切、不陌生,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心情与学习热情,对于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本民族、区域的优秀美术文化传统,激发学生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一节名为《民族服装设计》的校本课中,课前收集、整理了很多关于回族特色的装饰和纹样,引导学生采用回族纹样装饰设计方案之要求。在回族服饰欣赏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的一些现象,教给他们绘制服装效果图,以使其更加简易、方便和快捷。同时,还要求学生采用剪贴、绘画等方法,独立制作两张以上的回族服饰图。为此,我们在校园中举办展览,评选优秀设计,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赞扬。

三、以本地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美术

创作

家乡的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谓俯拾皆是,却往往被忽视掉。实践中,如果将家乡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基本原材料,进行地方性美术创作,不仅可以实现就地取材、节约之目标,而且对于学生有效开发和应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宁夏贺兰山盛产贺兰石,是宁夏五宝之一,在一次带学生去贺兰山绘画写生时大家捡到了很多贺兰石,但体积都不大,这让我有了搞贺兰石小雕刻的想法,在校本课上我讲了石材雕刻的技巧以及怎样选材,依据岩石自然的形态加以雕刻,经过几节课的精雕细琢,大家手里原本粗糙的岩石有了意境和艺术感。这让学生惊喜不已,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块石头变成了艺术品,作品饱含着学生的汗水和对家乡的热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中,增强其自觉性、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在具体研究、实践探索中,促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自主学习、合作以及探究方面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以及撰写资料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创新思考等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学习成果,部分成果在校展出及对外交

流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及利用重点在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其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而对家乡文化予以赏识,通过不断地加强家乡文化建设,创造出一幅幅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创新。宁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宁夏贺兰山岩画景区已经是中外闻名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十万中外游客,为此我开发了另一民俗校本课――《岩画》。班上的学生几乎都去过贺兰山岩画景区,这为学习岩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选择了有颗粒感的高丽纸作为绘画材料,选用学生熟悉的水粉颜料进行创作,在画前我让学生反复观看了回族传统舞蹈《汤瓶舞》和宁夏回族的《花儿》,以这些为素材一起和学生创作了具有宁夏乡土气息的系列重彩岩画《巍巍贺兰》,在本校和兄弟学校展出获得广泛好评。我始终将自己所学习的绘画工艺设计和制作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相结合,有意识地将民间美术与现代乡土美术课程融入日常美术教学中,使学生能在高中美术学习阶段接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用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热情,从而促使高中生学习由被动地要求变为主动地参与。

同时,美术校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根据当地具体实际进行开发、利用,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当前国内课程设计上表现出的难以兼顾性问题。学生应当怀着一种亲切感不断地去发现、感受和认识乡土文化,怀着崇敬的心去欣赏乡土文化、关注乡土文化,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家乡自豪感。同时,完善学生对历史悠久文化、民族之间的美术等方面的认识和认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当前,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一线教

师,在完成学校美术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深入地贯彻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和特点,同时又有计划地做好本地美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开拓人员,建构校本美术课程和自然资源,发挥个人专业特长,把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对于地方美术校本课程而言,对于素质相对较高的美术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聂裕荣.多元文化背景下怎样实施高中美术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01).

[2]关颖.开发校本教材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教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3(04).

第3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设置;学生需要;特色教育创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特色学校,学校优质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怎样打造特色学校?如何充分开发学区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构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些问题是困扰学校的难题之一。研究和破解这些难题,让自己的学校从千百万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是不少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想。创建特色学校,开发人才资源,塑造校园文化,打造教育精品,是学校发展的理想境界,是办学者的至高追求,也是时代赋予校长们的崇高历史使命,它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实现创设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发展应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课程变则学校变、教育变,课程不变则学校不变、教育不变。那么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呢?怎样才能既保证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能实现创设特色教育,同时又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做的主观反映。课程设置要根据创设特色学校的需要,根据学生对教育的需求,达到与高级中学特色教育相承接,挖掘并培养符合高一级教育需求的学生而设置课程,以课程设置保证特色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比如,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再者,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不难看出课程成为校长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载体,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就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课程。

一、特色课程设置――从学生“升学”需求入手,从特色高级中学相应特色课程出发

初级中学的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上“好学”的需求,设定课程,就是要保证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得以实现。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实验中学办有音乐美术特色教育高级中学,其中以音乐艺术教育特色著名,为高等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全市有志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有这方面爱好的考生求学都有些难,我们一些学生都苦于没有专业成绩,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以美术特色著名,在美术特色教育上形成了品牌,深受这一艺术类考生青睐,大多数美术类的高考生从这里走向高等艺术殿堂,我们初级中学很多学生向往就读南昌市第十八中艺术特色班。这些特色高中专业班级,深受社会喜爱,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学需求。我们的课程设置就要从衔接特色高级中学的特色课程入手,以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

就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差的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学生主要学科素质较低,要想办好就必须办出特色来。以我们南昌市为例,中学招生范围划分不够科学,同时在就近入学的管理上也不到位,尤其是一些热门学校收地段外生源问题,导致学生偏向热门学校流失,造成薄弱学校入学学生素质偏低,在主要学科方面的学习远远不如市属中学。那么创建特色学校,要从特色课程入手,从学生爱好、需求出发,走出瓶颈,办特色学校。

二、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校本化,从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入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因此,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而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遗传素质不一,因而特点千差万别。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样化,推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时值国家正倡导办特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应该是课程。素质即能力即素养。从哪里来?从课程中来。也只有将课程规划好、设计好、实施好,学生才有可能从各门学科中获得各种能力和素养。为什么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呢?一方面,如果国家课程(基础课程)没有实施好,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实施、参与其他课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在没有实施好基础课程的同时,硬要盲目开发和实施其他课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认为,搞课程设计留给我们的时空很小,就只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那点“自留地”,而国家课程是不能动的。虽然国家课程设置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做到更细致、更有效,让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内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体现其基础性和工具性。

我们认为应坚持以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为纲,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创设特色学校,改革课程设置,从根本上确保特色教育的实施。

1.以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为前提,研制校本课程设置标准系统。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出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让每一朵花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中安然绽放,每一颗金子在智慧与道德的锤炼下闪闪发光”。课程校本化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中的适应性,而且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根据特色学校特色课程的需要,在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上下工夫。把特色的课程门类科学地安排到课程设置中去,研制出表现本校特色课程设置及标准。

2.形成特色教育的校本教学内容系统,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拓展性(即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我们的特色教育就是要保证学生升学上与特色高级中学教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设置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系统都要为学生开发自身特长和进入相应的特色高级中学服务,针对性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保持系统性和拓展性。

3.编制特色课程教学设计系统,突出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分层性、整体性。教学设计要经过教研组反复研究,彰显个性、层次性,体现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要求。

三、自主课程――发展个性特长,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第4篇

经营,原本是企业用语。尽管教育不是企业,学校不是工厂,但是,教育、学校与企业、工厂之间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也就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工厂文化同样适用于教育、学校。经营不是挖空心思地想方设法挣钱,而是用专业的精神去做事情。具体到学校来说,就是用专业的精神以及匹配的教育情怀去用心办学,不断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经营需要从学校内外部两个层面去实施。

一、学校外部的经营

建国之后,我国的中小学都成为“国有”学校,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对维系我国教育发展发挥过作用的私学被人为“消解”了——政府包办了整个教育。这种做法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尽管我国在后来也进行政策调整来适度发展民办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政府包办教育的模式占据着绝对主流的地位,民办教育只是点缀或者补充(即便存量较小的民办教育自身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使得公立中小学学校普遍沾染上了固步自封、改革动力不足的“体制病”。

目前,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公立中小学学校的现状与日益强大的民众需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地方政府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捉襟见肘的财政窘况,政府可能无力兴建新的学校,而城镇化来势汹汹,外来人口迅猛增加,怎么满足如此之多孩子受教育的入学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大都动用社会关系,极力冲破各种禁止择校政策的束缚,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优质教育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怎么办?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理性,一些家长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学校教育,而单一的公立中小学学校,普遍缺乏特色,家长不满意,政府如何办?总之,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家长焦虑、学校焦虑从而带动政府也焦虑的时期。

在这样的形势或者背景下,学校不能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出击。问题是,学校如何主动出击?作为“现代”学校(现代学校是建立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深受市场精神的熏陶),应该充分吸纳市场精神,像优秀的企业那样去认真分析“客户”的需要,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对于期望经营的学校来讲,其客户首先是“政府”。也就是说,现代学校需要认真研究政府的需要,善于为政府排忧解难,如此,学校就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发展的“政策”或者“资源”。山东省淄博市的金茵小学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金茵小学的杨世臣校长是一个深谙市场规则的人。杨校长看到,区财政难以投资兴建新的学校,为了替政府解决学校不足的问题,他借机要求当地政府支持他“收购”破产的企业厂区厂房,将其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学校办学用房,或者,盘活当地闲弃的校舍,并要求当地政府支持他以民办机制兴办学校,结果,杨校长把公立的金茵小学发展壮大为“金茵教育集团”。这一办学模式将成为我国新时期寻求办学体制突破的一个典型。

对于公立学校来讲,其第二个客户是房地产开发商等工商企业。杨校长开办的一所学校周围,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正在建设新的楼盘。作为懂得经营的人,杨校长便与开发商进行了沟通:学校可以接受新小区入住业主的子女就读,条件是房地产开发商要给学校的办学注入资金。这对于开发商来讲,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试想,如果由房地产开发商来投资建设一个新学校的话,投资金额是巨大的,而与金茵小学合作,等于节省了大批量的资金。这一双赢的做法,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又解决了学校发展的难题,是学校成功进行外部经营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学校内部的经营

对于学校内部来讲,所谓经营,指的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或者精神来改造学校。企业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文化,这是企业之所以快速发展并持续实现卓越的根本原因。对于今天的公立学校来讲,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内部官僚气过于浓厚,没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

我国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标准作为改革的核心,其主要的用意就在于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改造学校教育,因为课程标准作为整个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在含有标准的精神。

首先,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就是改变以往教学内容覆盖的教学模式,而是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儿童发展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一致性地思考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要素,这就使得教学具有了走出单纯教教材的可能性。

把教学建立在课程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还是学校内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建国之后,我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自上而下的高度管制式的课程管理方式,这就使得课程教学难以具有适应性。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以学校课程为主,这在政策上把课程建设的权力还给了学校和教师。当学校拥有课程权力的时候,教师就有了运用专业能力、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建设适应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了。

实施课程标准驱动的教学改革方式,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课程标准关注结果,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绩效,实现学生学习的增值。学校存在的价值在于不断实现学生学习的增值,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课程标准指向评价,课程标准驱动的教学等同于评价驱动的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必须使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开展有证据的教学。

可见,开展课程标准驱动的教学,重要的是让教师关注教学背后的教学理念,譬如是不是尊重儿童,是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当然,在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同时,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试想,要想实现教学的卓越、有效,怎会离开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官僚气较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种追求卓越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以此支撑教师的有效教学。例如,如何建立专业的备课制度?如何开展专业的听评课制度?如何实施专业的教师评价活动等。这中间,如何实现学校由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变是关键。这就意味着,学校内部的管理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走向价值的引领。而这一切,都需要办学者释放专业精神,用心经营学校。

我希望通过“现代学校教育发展联合会”这样的平台,让更多有教育情怀的校长走到一起来,共同思考和研究,把握现代教育的脉搏,经营好自己的教育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学校。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材 编写现状 出版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38-0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extbooks of the secretary major 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trends of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the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t points out that when presses edit and publish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hey should take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medium and higher textbook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igital publishing.

[Key words] Textbook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atus quo of compiling Publishing trend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这必然要求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工作做出相应调整。本文以高职文秘专业教材为例,对高职教材的编写现状、存在问题和出版趋势进行分析,探寻高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

1 对湖南文秘专业高职教材编写现状的抽样调查

笔者从湖南省教育厅了解到,2011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业点个数为42个,在校生人数4439人。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客观性,笔者随机抽选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向文秘专业师生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6份,回收率96.6%。同时,通过电子邮件、QQ访谈和面谈等渠道实施访谈,访谈了湖南省12所高职院校的16名从事文秘专业教学的老师。

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文秘专业使用的教材,97%属于授课老师参编教材,因此,课堂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大部分是一致的。学生对教材完全满意的只有14%,大部分满意的占59%,很不满意的占27%。学生对教材课后习题部分的满意度达到80%。43%的学生认为教材每章后的小结部分从未得到使用。28%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都不强。2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太枯燥。2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同时,学生认为,按重要程度排列,教材的整体体例和设计风格是最重要的教材要素,其后依次是教材的配套资源、出版社的影响力、主编的影响力和教材的定价水平。总体而言,学生对所用教材基本满意,认为教材中的习题设计较合理。但学生对教材存在问题的质疑也很突出,认为教材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内容枯燥且知识更新不及时,担心所用教材缺乏权威性、整体性和全面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根据对16位教师的访谈,94%的教师认为所使用的高职文秘教材整体教学内容体系较好,但部分教材存在专业性不够,缺乏规范话语体系,逻辑混乱等问题。教师们认为,未来的高职教育将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岗位”角色进行学习,教学方式将随之变化,因此,教材建设也要符合新的要求:第一,内容既要适合教学(如案例要有时代感且趣味性强),又要适合考级(要涵盖考级的内容);第二,知识点要顺应时代、及时更新,增强教材的实操性,在编排上要安排学生操作环节,评价标准也要便于课堂操作;第三,应使用电子版本,以容纳大量的专业信息;第四,增加实例在教材中的比重。

2 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生对教材使用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教材编写出版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2.1 知识界定标准不统一,缺乏权威性

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界定不同。例如,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文秘专业核心课程“档案管理”的教材,对“档案”这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就存在不同的表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秘书文档管理》的表述为,“档案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将“档案”定义为“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作为凭证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文书和信息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书与档案》表述为,“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文书与档案管理》表述为,“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电子等多种类型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这些定义虽大同小异,但都不够准确和权威。其实,国家1992年的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文献”,在学术意义上更为权威、准确、恰当。为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出版社应在编写高职教材时强调“使用行业规范用语来表述专业词汇”,以提高所编教材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2.2 实践操作性不强

高职教材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二为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已不适用于当下强调实践的高职教学所需。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五年前的第一版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认可的好教材,但现在出版的第二版却不被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师选择了。对比该教材的两个版本发现,第二版虽然及时添加了电子档案整理等最新内容,但编写体例基本维持原有的理论说教风格,与现今高职院校的教改、课改、校企结合、培养操作性人才的整体目标不相符。这样的教材,老师在教学中不好用、不好操作。因此,尽管该教材的理论体系也许比其他同类教材要完善和权威,老师们仍会选择突出实际操作性的教材,如《档案管理实务》。此教材紧随当前高职改革步伐,以项目化教学形式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全书依据档案管理工作过程的特征设计了11个工作性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先确定“学习目标”,交代“工作任务”,再由“案例引入”理论知识的阐述,最后以“技能训练”考查学习成效,在项目结尾还通过“知识拓展”开阔学生视野[1]。这样的内容设计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向完全契合,也符合任课老师的教学设计,用起来得心应手,自然成为老师的首选。

2.3 忽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学生从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例如,采用课前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列出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寻找答案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解放学生的大脑,促使他们思考,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完成书面和口头的阐述。但目前高职教材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问题,引导性内容缺失或偏少。因此,出版社要加强对高职教材在体例设计与统筹方面的引导和规划工作。要想课堂“活”起来,教材先要“活”起来。

3 高职教材的出版趋势

出版社要在改革中的高职教材市场上占得先机,一定要找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材出版方向。下面本文从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导向、高职院校教学需要和国外教材出版发展趋势来探寻高职教材的出版方向。

3.1 从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导向看高职教材出版趋势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以及高职院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出版社在组织编写高职教材时,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学习内容的问题,甚至还可考虑整合中、高职教师资源,出版中、高职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考虑邀请企业的精英从业者参与,将企业的典型案例和规范操作流程引入教材,还可配套开发高职教材和企业培训教材。校企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合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将是职业教育教材出版的发展趋势。此外,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进城农民、社会失业转岗和退役军人的岗前培训也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各出版社也应关注这部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2 从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看高职教材出版趋势

(1)规范高职教材编写标准。高职教材中的行业技能标准应与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避免出现知识界定不统一、不准确、不权威的情况。同时,应及时吸纳各院校最新的课标、课改成果,广泛集结高职教学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实现以教促编。

(2)注重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的配套开发。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大多已由纯理论型课程调整为纯实训型课程或“理论+实训型”课程,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出版方面,也要注重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的配套开发。实训教材还应注意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的配套开发,并配以电子教案和PPT,方便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3)开发立体化教材。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采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个别走在前沿的院校已经采用网络化教学方式(如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开展教学,课堂网络化教学将在未来几年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出版社需要使用新的信息输出方式,如教学素材库、音像视频文件、网络链接资源、立体课件、电子教案、考试系统等来开发立体化教材,增强教材对在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的吸引力,并更有助于老师授课。据调查,在喜欢和适用的前提下,即便因为教材的多元开发增加成本导致教材价格上浮,学生和教师也可以接受。

(4)多校联合编写开发职业教育教材。目前很多学校在研究校本教材的制定,有专家(如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整合起来,是职校校本教师培训的最佳策略。但对学生的调查却显示,学生对这点心存疑虑,担心单个老师的力量太弱小,观点不够权威,知识更新不快。而校本教材确实存在观点片面、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各校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可以采取多校联合编写模式,至于各学校教学内容的些许差异,可由教师在教学时自行调整。

3.3 从国外教材出版发展状况看高职教材出版趋势

从国外教材出版状况来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在美国,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电子书零售额约为5.5亿美元,占图书总销售额的5%,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两倍多[2]。同时,汤姆森集团、爱思唯尔集团、培生教育集团等传统图书和期刊出版的泰斗,都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据统计,汤姆森集团、爱思唯尔集团、培生教育集团来自数字出版及网络相关业务的收益分别达到69%、70%和50%以上。出版社正在从“出版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例如,从汤姆森分离出来的圣智学习出版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数据和教育出版商,通过推进各种类型的大型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的建设步伐,开发各种类型的数字产品,服务于学校、图书馆和商业领域,提供精确、权威的参考文献、报刊等内容。目前国际上大的出版传媒集团都十分注重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通过收购高新技术公司建立成熟的技术平台,加强同业并购扩大数据库内容并提供增值服务,在数字出版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效益[3]。从这点来看,数字化立体出版也是我国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必然选择。

注 释

[1]楼淑君等.档案管理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美]迈克尔·希利著;黄俊译.混乱时代里的永恒:美国数字出版和书籍销售的近期发展趋势[J].出版科学,2011(1):6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分:一学分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第7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

民间美术作为人类艺术的母体,历史悠久、博大深厚、灿烂多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满足其审美需求而创作、应用、流传的朴素艺术形式,是不同地域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智慧的“活化石”。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物化形态,表达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理想的积极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创造智慧。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对于呼唤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阶层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但在政府及各文化领域抢救民间美术的各种举措中,出现了种种弊端和不足,忽略了民间美术中最本质的民族精神传承,忽略了民间美术作为活态艺术的传承特征,也忽略了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中应有的普遍性群众基础,更忽略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美术传承体系。

一、高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的致辞中说:“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民间美术引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立足地方民间美术文化优势,构建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理念是地方高校的应有之举,可以弥补抢救传承民间美术中出现的种种不足,极大地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振兴。

1.将民间美术引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便于对地方民间美术进行系统化的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长期以来,民间美术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加上历史和政治运动的破坏,民间美术的生存更是岌岌可危,文献资料极为匮乏,学科资源相当薄弱。而地方高校担负着当地科研的责任和使命,其师资和教学科研环境有利于对地方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从而构建起当地民间美术发展的立体框架,系统地分析地方民间美术历史与现状,为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展开提供文献意义上的指导和学科理论的支撑。

2.将民间美术引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能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解决传承的普遍性和最根本的人才培养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间美术后继无人,传承机制的现代化转型面临困境。群众的普遍认同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教育是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依托,是对民间美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行为,没有教育作为依托,民间美术就会失语甚至断绝。地方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使得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高层次性,能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的认知功能,培养民间美术的爱好者和接班人,振兴和发扬民族艺术文化的精髓,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

3.将民间美术引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有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做为坚实的办学基础。鲜明的地域性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广袤的地域催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生活,进而形成各地不同的民间美术体系和风格。各地在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丰富民间美术遗产,以及各地民间艺人掌握的大量制作经验和高超的制作技艺,都是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育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了解、熟悉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分布和演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为民间美术教育提供坚实的办学基础。

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途径

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如何利用地方优势,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民间美术的实施手段,确立民间美术在地方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地方性民间美术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弘扬民族文化并使其在社会经济中得到转化和应用,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必须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

1.以公共欣赏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将民间美术纳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普及大学生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方法。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构建地方高校的民间美术特色课程模块,以开展民间美术公共欣赏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将民间美术纳入课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美术作为重点欣赏的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各类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从而普遍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保护民间美术的自觉性,进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构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民间美术课程体系建设,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教材

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建设, 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应加强民间美术的教育内容,大力开发和构建民间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扶持民间美术课程建设,支持和鼓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将之努力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民间美术课程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并根据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按课程适合的范围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设计,挖掘自身潜在优势, 突出地域性与民族性,扎实有效地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拓宽局面。同时大力支持相关课程教材建设,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点鲜明的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申报优秀教材或规划教材立项项目,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

3.注重民间美术教育的开放性,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成立学校民间美术学生社团,聘任本校教师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民间美术讲座、学习、观摩和制作活动,同时有选择地收集和整理民间美术作品,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多视角地展示民间美术的历史、制作工艺及现状。此外注重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开展教学,如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参观民间美术展览,关注生活中民俗活动和民间美术等。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外民间美术实习基地,组织学生通过校外民间美术考察,与民间艺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进行实地观摩,或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以多媒体、座谈、现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使民间美术的教育多元化、形象化、生动化。

4.设立地方高校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教育和科研的最高学府设立专门的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是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中推进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积极举措。地方高校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可依托本校美术专业院系或公共艺术研究室,吸收本校研究民间美术的教师、民间艺人和社会民间美术研究人士加入,使得这些民间美术研究人员能在地方高校这样一个相对稳定又有教学科研资源优势的环境中从事民间美术的收集、整理、研究、教学和创作工作,对民间美术的教育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

将民间美术引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创新性,还是在当今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这将为优秀民间美术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学院学报2005,3

[3]潘梅.关于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教学的一些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4]王薇.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2005,6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目前还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设计安排了一定量的课时,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类课程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兴趣不浓,教师对这一类课程的价值认识不清、教学热情不高、课堂信心不振,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对文化基础课程要有明晰的价值定位

当前,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比较含糊,一般认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课程服务,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与专业课程有效对接。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了“有用、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本无可厚非,许多专业对文化基础课程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电子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于服务专业课程学习,是有失偏颇的,这种观念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其一,并非所有的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文化课程都能够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像法律课程,除非把它改造成专业法,否则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其二,一味强调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也会因此而沦丧。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课程特质、价值追求与内容体系等,正所谓人们常说的“语文课要姓‘语’”一样,如果语文课不姓“语”,那就不是语文课了。譬如基于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如果强调语文为专业课程服务,我们就可能把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异化、内容体系肢解,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诗词中引申出一些饮食文化,但这种牵强附会必将破坏课程应有的意境与生态、背离课程原有的任务与目标、俗化课程原有的品质与品位。

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育人,职业教育不应该是职业或者专业至上的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除了具有服务学生更好专业学习的工具价值外,更具有实现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设置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首要依据不是服务于专业,而应该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需要,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养,通过长期积累并逐渐内化于心,以达到提升品德、改进观念、增长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狭隘的职业训练也许能够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牺牲了人敏捷的观察和紧凑、机灵的计划等理智方面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产品都会深深地打上制造者的人格烙印,个体的专门化能力发展必须与全面素质的发展相结合。

文化基础课程还必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2002年《21世纪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及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动组织的建议》等国际性文件,明晰了职业教育内涵,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以及有效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学习做准备。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相似性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文化基础课程其实是普职沟通的衔接点、联系点,为学生生涯发展选择提供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强化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独立地位的同时,还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程在中等职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兼容性、通用性的地位,为学生适应就业入职需要、职业发展需要、人格成长需要以及终身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文化基础课程要有务实的结构创新

纵观当前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大致可分为工具类、艺体类、道德类、心理类、专业准备类等,并以分科的课程形态出现在中等职校的各个年级段。其特点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并按照学科的独立性、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开设课程。其最大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费时费力、缺少兴趣,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应用性以及专业知识间的相关性、综合性的要求相距甚远。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许多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课程结构维度进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下文以中等职校语文学科为例加以阐述。

基于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将中等职校语文课程分为学科基础、专业拓展、综合实践三大模块课程,并将这些模块课程分设在相应的年级段。比如,三年制职业高中语文课程共开设五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教学,第五学期进行综合实践模块课程教学。

学科基础模块。这一模块的设计沿袭学科课程的编制思想,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旨,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一模块各专业的公共课程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三个部分,并按照要求进行能力分级,逐层递进。这一模块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核心任务。

专业拓展模块。这一模块的设计应体现任务驱动课程编制思想,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出发,以职业为导向,设计若干“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学习任务,有效实现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强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该模块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范畴,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编制课程计划,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突出语文学科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课程等。

综合实践模块。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所列的三类模块课程的学习中,均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子模块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更是集中第五学期时间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模块课程学习。综合实践模块课程遵循项目课程、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理念,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应用性和探究性,一方面注重中职阶段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注重专业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在知识的运用中领悟、掌握课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科素养。在进行这一模块课程开发时,应坚持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研究课题,选取活动内容,模拟职业情境,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比如:烹饪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模块,让学生开展《南黄海海鲜饮食文化研究》《南通市餐饮店铺名的特征研究》等课题。

三、对文化基础课程要有有效的教学举措

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普通高中,并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呈现,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通常也是沿袭了普通高中班级授课制的一些基本做法,诸如“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模仿——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师评价”的“四阶段教学法”。这种课程实施策略有许多合理性,而且也被大部分文化基础课老师所采用,但其弊端也不少:即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的创生性,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完全放弃一些课程的学习。基于文化基础课程结构创新的思考,我们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些有效的教学举措。

教学理念层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决不在方式本身,而在于方式转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支撑方式转变、引领课程改革的说到底是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必须确立以下的一些观念:(1)关注学情。将学情作为教学基点,课程资源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世界及职业生涯,只有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学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必需够用。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不片面追求课程的完整性,从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出发,强化知识的应用。(3)分段要求。我们在中等职校分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课程的教学,每段课程设计理念不同,教学方式也不相同,这三个阶段逐渐呈现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由单一走向综合、理论走向实践的趋势,教学活动也由学科体系趋向于行动体系。

实施策略层面:在文化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缺乏主体参与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学习任务不明确、经验储备不充裕、课程背景不了解、学习体系不健全。为此,我们应采用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一是问题导学策略。将问题辨识与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问题导航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比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共同创生、提炼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整堂课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为了顺利解答主问题,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子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兴趣,达成教学目标。问题导学策略主要应用于学科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之中。二是案例分析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以书面呈现案例,将案例作为分析的对象,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案例教学鲜活、生动、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抽象的、生硬的知识状况,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相关的实践情境中。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还可以培养反思精神,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案例分析策略主要应用于专业拓展模块教学。三是任务驱动策略。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同学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任务驱动策略强调学生围绕任务主题进行预习、分析、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策略主要应用于综合实践模块课程教学。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策略、项目教学策略等。

课程评价层面: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并没有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其实,教学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为此,在文化基础课程评价改革中,应坚持“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同一性评价,又关注特质性评价;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关注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以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进行三方面改革尝试:一是考核内容的改革。根据知识层次的划分,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二是考核方法的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方法,分别采用阶段考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等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在综合实践模块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打分,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从而使得每一次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三是考核形式的改革。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这样,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实现了考试内容、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素材选择 形象化 艺术化 过程化 儿童化

何谓“素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课程的完整性与实效性,是需要通过课程内外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的。地方课程随着逐步的推进和发展,其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然而,五彩斑斓的素材世界往往容易迷惑教师的眼睛,只有让素材选择与教学目标紧紧相扣,让素材选择与学生情感紧紧相连,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让素材紧跟着教学目标走

陶行知先生有言:“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我们地方课程的实际教育需求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地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知识与技能。针对这些需求,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地选择素材资源,是地方课程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有怎样的目标定位,就有怎样的素材选择。

(一)别让素材蒙蔽你的眼

丰富多彩的素材资源,是教学效果得以体现的有力保障。但一些同类素材之间,差异甚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仔细地加以甄别,就有可能蒙蔽教师双眼,使得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的教师在《市树市花》的教学中,选择了《樟树湾》视频,这本来是一个极佳的资源,视频对樟树作用的解释相当精美,教师便未对樟树的介绍展开,而是在之后跳跃到了对樟树作用的解释,未免令人缺憾。因此,这就告诫我们在地方课程资源选择时,一定要注意资源的乡土化,注意资源的连贯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别让素材牵着你的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便捷,教师能更加便利地选择和利用地方课程素材,只要输入关键词,一系列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立马充斥眼前。然而,一些视听效果极佳的优质素材资源,往往会让教师爱不释手,导致部分教师在资源选择上存在脱离学情、逻辑混乱、主线不清晰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在《衢州公路》教学中,大概由于视频的声色俱佳而选择了丽水公路作为案例。试问,此类案例如何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素材选择就应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择其最优!

二、让素材拉起学生情感的手

教师在进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要紧密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有关的素材性资源进行选择,提炼出有积极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实例填充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中,才能具有较高的教育实效性并且为学生乐于接受,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

(一)让素材形象化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选择形象化的,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幽默感,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理解所学内容。

【案例1】 《新鲜空气在哪里》(浙教版二年级)教学片段:

一、游戏导入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捏住自己的鼻子,提出:“当你憋不住了,再松手,好吗?”提问:1.刚才的游戏,你们有什么感觉?2.你知道哪些地方的空气特别新鲜?3.你能说说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吗?

二、活动指导

1.算一算:如果教室门窗紧闭,每小时大约会有多少水蒸气和热量?(出示视频:《教室里的空气》教室里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空气污浊,则容易使人大脑昏沉,目眩恶心,大大降低教学效率。据调查,每名学生在安静学习时平均呼出的气体中有0.4%的二氧化碳,每小时从皮肤和肺部要散出约40克的水蒸气和60—100卡热量。在平均有几十名学生的教室中,如果没有新鲜空气流入,室内空气就会浑浊不堪,给师生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2.想一想:如果没有新鲜的空气,我们会怎样?(出示视频:《呼吸与空气》 假如一个正常人几天不喝水,或是十几天不吃饭,虽然他的健康会受到损害,但生命依然能够维持。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要几分钟不呼吸,他立刻会遭到死亡的威胁。人要生存,就要呼吸。所谓呼吸,就是指人的肌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人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氧气来自空气中。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其中氧占20%以上,氮占70%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氖等气体。人类需要的是洁净的空气,一旦空气受到污染人,人们吸进这种不洁净的空气就会感到不适甚至生病,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本课教学所选取的视频素材,以浅显的语言,对比的数据,向学生展示了抽象的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周围空气与我们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在新鲜空气的环境中有许多感受,如人会感到舒服、人的心情会特别好等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了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提高。

(二)让素材艺术化

艺术化的应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是中小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内在必然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素材时,除了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外,还应当尽力让素材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使之有吸引力、感染力,成为夺取“学生之魂”的重要手段。

【案例2】《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浙教版五年级)教学片段:

一、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余杭滚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猜一猜表演的是什么舞蹈?)

2.没错,这就是滚灯,这可是我们浙江优秀的民间舞蹈:余杭滚灯。知道他们是在哪儿表演么?让我们完整看完这段新闻,你就明白了!(鸟巢,他们在2008年8月8日在鸟巢进行了奥运会开幕式的垫场表演)这仅仅是浙江大地上民间歌舞的一个缩影。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次文化之旅,一起走进我们浙江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板书: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二、浙江民间歌舞

1.第一站: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百叶龙等着我们呢!

(1)图片欣赏。 (你知道百叶龙的哪些知识?)(2)了解制作过程。(出示视频)(3)了解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2.绚丽多姿的“百叶龙”让人叹为观止,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旅程,到衢州的邻居:金华那看看浦江板凳龙吧!

(1)图片欣赏。(2)说说看了照片后的感受。(3)衢州全旺板龙。(在我们衢州,类似于浦江板凳龙的有全旺板龙,它是以木板来固定龙身的。)

3.刚才我们享受的是视觉大餐,接下来的第三站让你大饱眼福之外,还要大饱耳福了!听,音乐响起了!

(1)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家喻户晓的《采茶舞》,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咱们一起来用方言来唱一唱,配上采茶的动作来跳一跳。

本课教学中所选的图片、视频,无论是画面色彩还是音乐效果,无一不显露出极高的艺术品味。如此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更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美,展现美,挖掘美。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在不知不觉中达成。

(三)让素材过程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选择也应注意其过程化、层次性,使之成为有机的结合体。

【案例3】《风云浙商》(五年级)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前都调查了自己所在社区中的成功企业,下面谁来汇报?

生:作为衢州人,相信大家对衢州麻饼并不陌生。下面就请听我们组调查的成果。(课件邵永丰介绍: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27岁的邵芳恭在衢州城竖起了“邵永丰面饼店”的牌子。“永丰”,意寓做饼的生意兴旺,吃饼的身体健康,大家永远丰收。2000年,19岁就进入“邵永丰面饼店”学手艺的徐成正买下了这个百年老字号,成立了“邵永丰成正食品厂”。“邵永丰”以品质打造信誉,以顾客为朋友。多年来无论是品质、服务,还是卫生,都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2006年5月28日,第一届中国“中华老字号”休闲文化节上,拥有110年历史的“邵永丰”, 走上了“中华老字号”的“红地毯”。 2007年6月9日,“邵永丰手工技艺博物馆”在衢州市上营街34号正式开馆。2008年,“邵永丰”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 是啊,从不起眼的面饼小作坊开始起步,凭借着自强不息,诚信务实,“邵永丰”终于走出了衢州,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国。同学们,你们看了,听了之后最想说什么?

(生继续介绍各自调查成果。)

师:现在你觉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浙江商人,需要什么?他们带给世界什么?又从世界收获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假如你和你的小组成员要办一个具有衢州特色的企业,你们会选择做什么?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策划书。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策划书并交流。)

制定策划书对于学生来说是既欢喜又陌生,如何使学生在制定策划书的过程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萌生对家乡企业自豪感,是本课的主要目标。衢州邵永丰是本课教学中极典型的素材,通过视频介绍,学生对之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讨论,感受“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的魅力。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策划活动。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学生的爱乡情感油然而生,能力也得以提升。

(四)让素材儿童化

少年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而又漫长的阶段。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还很弱,知识面窄,掌握词语少,但求知欲望强烈、形象思维能力强。因此,素材儿童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能使学生兴致盎然,更是教学成功的助推剂。

【案例4】《夸夸家乡的水果》(衢州市编教材一年级)教学片段:

一、略

二、小组活动

夸夸家乡的水果

教师将全班孩子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六至七人,并将带来的家乡水果分给每个小组。

1.观察水果的外型

(1)小朋友们看一看家乡的水果,说说每种水果长什么样?(2)摸一摸家乡的水果,说说这些水果摸起来有什么感觉?(3)把家乡的水果放到鼻子前闻一闻,说说家乡的水果闻起来有什么味道?(4)小游戏——我能找到家乡的水果

师准备一个黑色的袋子,将柑橘、枇杷、胡柚、猕猴桃、黄花梨装在其中,游戏前将参加游戏小朋友的眼睛蒙上。

拿出一个水果请小朋友摸一摸,猜猜这是什么水果,猜对了就将水果送给他。

拿出一个水果请小朋友闻一闻,猜猜这是什么水果,猜对了就将水果送给他。

2.尝尝水果的味道

(1)小朋友在组内尝尝家乡水果的味道,说说每种水果的味道。(2)这些水果不但好吃,还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有的甚至还有药用价值呢!

师出示课件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水果丰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3.看看家乡水果的生长过程

(1)请学生看看枇杷的生长过程视频与图片(动画版),师介绍枇杷的生长过程.(2)你还收集到其他水果生长的图片了吗?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说其他水果的生长过程。

4.读读编编水果的儿歌

(1)出示书本上介绍猕猴桃、黄花梨的儿歌读一读。(2)你也能根据枇杷、柑橘、胡柚的特点来编一编儿歌吗?(学生在小组内编儿歌并交流)

上述课例的整个过程中,无处不充满童趣,尤其是教师所选的动画版视频和图片,以及儿歌,童味十足,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然与亲切。

地方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当我们在拾掇这些优秀的素材时,紧紧锁定教学目标,紧紧扣住学生情感,地方课程教学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印.地方课程标准 [M],2006.

[2] 张德伟,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2005.

[3] 肖菊梅.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 曹石珠.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

第10篇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5)~(18)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8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6)、(18)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5)(8)(9)(10)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1、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2、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印、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3、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一八班入校时,据年级组统计贡献人数为17人,高一会考该班A级为24人,不及格者仅为两人。(体育生)

  三、教研情况:

  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组里的各项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历史会考阅卷中,担任组长。

  作为钟令彩的指导教师,能够尽己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坚持听课,具体指导,较好地完成了新教师的多媒体公开课,使钟令彩老师成为一名胜任者。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20xx年的这一以来,我积极响应杜郎口改革,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并注重博采众长,广泛涉猎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使自己教有所思,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平和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一一说明:

  1、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我积极响应学校提前一周备课的要求,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网络查阅,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以此确定预习和展示的问题,就能够契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实际,并对即将上的课作出预想,以作到有备无患。有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还“违规”预想把手机带进课堂。如在准备《改革开放》这节课时就在手机上下载了《的》这首歌

  2、上课

  上课时认真讲课,精讲精练,语言简洁不罗嗦,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问题的梯度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意学生的反映,做到及时的反馈。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当学生进行预习时,自己应是引导者;当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时,应该是参与者;当学生讨论或展示完毕时,自己应该作出,是归纳者。

  3、辅导和作业

  学校改革尝试阶段,所以一旦课堂因为种种异常原因就会影响课程的进度,加上本学期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课程安排很紧。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本来是没有晚自习的,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结束进度,向学校每班要了一节晚自习,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及时的在自习上完成巩固提高的环节,累是累点,但是很值得。总的来说,我这学期忙碌并着,因为忙碌所以充实,因为充实,我感受着自己的不断。作业方面 根据学校精讲精练的要求,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决不布置重复的、无意义的机械作业并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发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作用。

  4、课外

  除了正常的教学上的备课、上课和辅导改作业外,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博采众长,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我还注重多方面培养自己的 个人素养,每天练字半小时以上。找时间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扩宽知识视野,学习教育理论,不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厚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底蕴。后还会打开电脑,进入《教育在线》,学习前辈们的精髓,再打开自己的个人,涂鸦自己的教学所思,感受着成长的无限快乐和!

  5、考勤方面

  我认为教师的是神圣的,任何老师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无故迟到或旷工。否则该如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的表率?我严格的履行着教师的职业操守,除了那几天公假外,从没有擅自或迟到或旷工等。在这方面,学校的田校长做得特别好,我们还提的出什么怨言?

  6、努力方向

  新的世纪,的要求,的期盼,学生的崇仰,予我们,那都是厚重的沉甸甸的。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历史教师,我是光荣的,但也是愧疚的,因为我不是做的的。当然,没有只有更好,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虽不能作到,却要有做到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心教导学生,用笑学生,用滋润学生,要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神圣的事业!爱我所爱,一如继往!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4   

  本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 教材是人民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1,是政治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教学,我们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 安排好进度,以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集体备课,继续组织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注重教学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学以来,备课组的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期初备课组就统一制定切实可行、内容齐全的教学计划,学进度。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

  一、内容统

  一、进度统

  一、作业统

  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期初我们就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政治史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五上午第二节课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鼓励备课组成员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四、积极组织听课评课,本组内部教师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抓牢并监督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落实,促使本组教师在以前所取得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抓课堂45分钟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对教师挤占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加强学法指导。

  五、高一年级重在激趣,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成功举办了高一历史学科知识竞赛。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在高一年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积极配合历史组省级课题研究,落实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

  总之,本学期备课组本着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向科研、教研要质量,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说明,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励,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工作搞得更好。继续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第二,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四,教学中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第五,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已经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