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时间:2023-09-27 16: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社会在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等重视,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成了当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就是使祖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现状

1.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差,一些基础设施不到位。许多老师想讲一些知识给学生,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教学器材,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不少学校的老师想在农村小学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这些小学却连每个教室一台电脑这样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学生处在这样落后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习的动力将大大降低。

2.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了解学生需求

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照顾,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内向、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学校里,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将教师当做权威,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较大,不敢甚至是不愿意与教师沟通。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3.学生的厌学情绪重,在学习上缺乏管教

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爷爷奶奶的年纪较大,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正确的方法,有时会过度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了解得较少。同时,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较多,这种不良的风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厌学的情绪更重了,这也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进入初中之后就辍学打工的现象频发。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农村小学要改善当前的留守儿童教学现状,首要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入教育资金的投入,做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引进先进的教育人才,满足农村小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许不能像一些大城市一样先进,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至少不应该出现课堂上教师要教学都缺乏教学器具的现象。

2.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在平时由于生活习惯、家庭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在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些学生甚至在学习上显得不自信,与教师缺乏沟通。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留守儿童的身上,给予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更多的爱,使他们能够处在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明白自己和其他学生也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经常让班级里的留守儿童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并对积极回答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加强与这些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3.加强思想教育与管理,转变学生观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收入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改变,农村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与过去相比降低了许多,但是在不少农村这样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令这些学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教育措施,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

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应当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的父母进行电话联系,双方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到细致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争取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令留守儿童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里一个特殊的存在,并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而农村要想在未来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有将教育发展好,儿童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未来的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国家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曾祥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需求;社会支持

一、理论依据

1.需求理论

1943年7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这一论文。在该文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是其行为的动力来源,并且个体的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个层次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关系到个体人格发展的是否完善。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扶持、促进、帮助或支撑事物发展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产生社会需要的反应。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在社会环境中能够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因此,社会支持往往被认为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或问题的一种潜在的资源。

二、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因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6岁儿童。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的价值观与伦理原则,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三、A小学概况及田野调查情况

A小学位于C县的E镇,东距锦州市区65公里,南距葫芦岛南票区15公里,北距朝阳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C先东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周边村庄的学生,距城区较近,也有少数的学生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该校学生625人,其中农村留守学生379人,占总人数的61%,农村留守儿童在每个年级所占的比例有些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年级人数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

从数据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处在10 ~14周岁之间,处于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据我们实地调研得知,最小的留守儿童才6岁,正上学前班。父母外出时间两年以下的占48%;外出2―5年的占32.5%;外出5年以上的占16.5%。这表明大多数父母外出时间和儿童受教育时间是同时进行的69%的留守儿童愿意和监护人一起生活,也有3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同监护人一起生活。据实地调耍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跟监护人一起生活,住在监护人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四、A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程度低

表1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比性评估的交叉表

[\&自己一人回家频率\&自然危害风险频率\&全留守儿童\&20.80%\&34.60%\&半留守儿童\&14.90%\&29.60%\&非留守儿童\&18.00%\&26.50%\&]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全留守儿童自己一人放学回家的频率的是20.8%,非留守儿童的频率是18%,办留守儿童的频率最低为14.9%。通过卡房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ig值均小于0.05,因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一个人回家”这一指标上高于非留守儿童,其面临的潜在人身安全的威胁也就越大。留守儿童居住环境不加,道路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二)留守儿童自我需求的满意度比较低

[自我学习与教育满足程度\&留守状态\&样本量\&平均分\&Std.Deviation\&Std.ErrorMean\&留守儿童\&132\&3.87\&1.114\&0.038\&非留守儿童\&68\&4.09\&1.069\&0.044\&现代传媒技术攻击满足程度\&留守儿童\&132\&2.2911\&0.79939\&0.02793\&非留守儿童\&68\&2.4411\&0.77311\&0.03172\&]

表2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满意度

关于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满意度的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学习与教育的满足程度,而是现代传媒技术供给的满足程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在上述两个指标方面的平均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Sig值远小于0.05,所以,我们十分确定,二者在自我满足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留守儿童心里状态体现出消极、自卑与封闭

根据”我害怕在同学面前出洋相“这个指标,留守儿童肯定回答的频率以35%超过了非留守儿童的30.8%,这组指标在一定程度生反映了留守儿童心里状态上的消极、自卑与封闭,同事也从侧面反映了留守儿童在同学关系中缺乏安全感。

<D:\123456\速读・下旬201511\速读排版11下打包10.11\Image\image1.png>

图1 是否害怕在同学面前出洋相肯定回答频率

五、社会工作这接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

(一)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目前,多数学校只是根据上级工作安排,讲留守儿童的数量做了一些统计。为了更好的服务留守儿童,简历科学详细的工作档案十分重要。社会工作者要对所负责学校的留守儿童的信息予以详细的统计。其中主要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监护人构成、监护人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学习成绩、家庭收入水平等要素。该档案以资料卡的形式整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二) 指导监护人更加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是留守儿童生理需求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留守儿童需要监护人照顾其穿着、饮食、上学、就医等,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如访谈中有个叫小红的女孩子,当祖父母身体行发育状况欠佳时,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她,此时留守儿童家庭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父母外出后孩子无人照料。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有的儿童经常吃不上早饭,而且在家期间午饭和晚饭也经常不能按时吃,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75-01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亲情关爱

我国农村人口有九亿多人,而农村人口中外出打工的人数也有几亿,在外打工的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他们的子女正值上学年龄,为了生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交给老人或者亲戚照顾。这样的孩子即使有亲戚照顾,但是毕竟不能替代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是留守儿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

2、学习自觉性差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人管束,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差,又得不到父母的督促、辅导和引导,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较差,造成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发生。

3、造成性格缺陷

很多的留守儿童的性格都是有缺陷的,有的偏激,有的自私,有的内向不能和人沟通,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探究其中的原因还是由于对于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监管,长期的放任自流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他们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比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有些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补偿子女总是用钱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而这种方式恰恰助长了孩子追求生活享受、不思进取、懒惰散漫的思想倾向。

3、部分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阴影,比如,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内心孤独、怨恨社会等,这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4、没有安全感

很多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这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内心的过于敏感,防范意识过强,而又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很多的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总是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另外,亲情意识淡薄也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之一。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时间长了就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淡漠,在孩子心里心情意识也就逐渐淡化了。在实际行为中这些孩子往往表现为缺乏团队意识,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

二、学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方法探究

1、教育中要完成规定动作。

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为了加强班里留守儿童和家长的联系,要求每一位家长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至少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通一次电话;每年回家和孩子团圆一次。我称它为四个一工程,在教育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效果非常好。

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在农村学校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为了更加透彻的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对他们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我为班里了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建立了教育档案,档案里详细介绍了留守儿童的情况,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第4篇

[关键词] 孤独感;留守儿童;孤独感量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年龄在6~12岁(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以浙江省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金华、宁波、温州、杭州4个具代表性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为样本,对他们的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孤独感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容易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往往更容易产生孤独体验,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孤独感调查,让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为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金华、温州、宁波、杭州4个地区的在校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包括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87.3%,其中男生141名,女生121名,向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92.9%,其中男生156名,女生16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Asher,Hymel和Renshaw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LS),共24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评定孤独感,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一社会不满较重。信度α=O.90。得分范围17~80分,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低,如果得分高于40分,则孤独感偏高。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分别对浙江4个地市的小学生(留守和非留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测验以团体施测的形式进行。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总体孤独感情况见图1。

2.1.1 29.4%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孤独感偏低(总分<20分)的有22名,占总数的8.4%,孤独感偏高的有77名(总分>40分),占总数的29.4%。中间状态的占62.2%。

从图1可见.孤独感偏高的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1/4,但超过1/2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处于中间状态,总体而言,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不存在很明显的孤独感。

2.1.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差异显著 见表1。

由表3可知,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F=6.22,P<0.001),一、二年级的孤独感要强于其他年级。

从表4可知,在孤独感量表得分上,一年级与三、四、五、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O.05,P<0.01).二年级与三、四、五、六年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O.001),三、四、五、六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在留守儿童中,一、二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三、四、五、六年级。图2显示了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年级发展趋势:

从图2可知,一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高,在二年级达到最高点,然后成急剧下降趋势,到了三年级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2.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高孤独感发生情况比较

2.3.1 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由表5可知,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有29.4%,非留守儿童为18.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sup>2</sup>=7.904,P<0.01).进一步比较高孤独感在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详见表6。

2.3.2 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量表总分高于40分的儿童定为高孤独感儿童。调查结果显示,高孤独感儿童在留守儿童中的发生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X<sup>2</sup>=21.42,P<O.01),不存在显著的性别(X<sup>2</sup>=0.11,P>O.05)差异。

根据各年级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得到高孤独感年级发生率实际趋势图(图3),根据取样人数我们得出高孤独感年级发生率的理论趋势图(图4)。通过图3与图4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条折线的趋势不同,说明留守儿童各年级高孤独感发生率的区别不是由各年级取样人数的差异引起的,而是与年级有关,这与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一致。从图3和图4的比较中我们还发现,低年级(1、2年级)高孤独感的发生率要比理论发生率高许多,而从3年级开始到6年级,实际发生率比理论发生率要低,也就是说低年级高孤独感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高年级,这与整体孤独感状况的年级差异一致。

2.3.3 非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与留守儿童不同,非留守儿童高孤独感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X<sup>2</sup>=5.23,P>O.05).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X<sup>2</sup>=6.36,P<O.05),男生的高孤独感发生人数多于女生。

3 讨论

3.1 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整体孤独感不高,但较非留守儿童情况要严重 留守儿童整体孤独感不高的结果可能与他们的生活大环境有关,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集中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和学校,相同的生活背景和类似的经历让这些孩子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和互相支持,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可以得到情感上的补偿,减轻了孤独感。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强烈得多,我们需要对留守儿童更多关心。

3.2 低年级留守儿童的整体孤独感要强于中、高年级留守儿童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王良锋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随年级增加,留守儿童孤独感呈递减趋势。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与周围人,特别是同学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减少了内心的孤独感。因此老师和其他长辈需要对于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更加关注。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55-01

经我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我校148人中“留守儿童”人数为78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3% ,平均每班 15人,有的班甚至达到2/3,隔代监护占“留守儿童”的70% ,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

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

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4、由于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那么,造成 “留守儿童”有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父母长期在外,或者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从心理着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以爱感化,使他们感受到温暖。

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加强生活中的联系,校内外共抓。

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4、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5、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6篇

留守儿童,即父母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但自己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子女。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持续增长,留守儿童的人数逐渐增长,整体年龄也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由于农村教育与生活资源的缺乏,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了品行差、成绩滑坡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是新时期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

一、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道德危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充分交流,学习生活都缺乏模仿对象,使得儿童缺乏父母正确的榜样引导,如果错误的行为与观念没有得到纠正,会使其养成难以改正的品德与习惯。第二,情感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存在较大代沟,老人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较少,减少外界接触,易诱发儿童的性格缺陷。第三,观念偏差。常年外出的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忽视子女学习的状况屡见不鲜,导致儿童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存在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第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转变为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显著。另外,留守状态下家庭教育的缺乏也受到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成员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限制。

二、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是改善其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照看,少数儿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内心世界会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关爱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儿童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让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充满关爱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学校应当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由于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其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对其的基本生活需求给予关注,忽视了情感需求。导致留守儿童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较差,学习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与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通过沟通,让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清楚了解,帮助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儿童监护人的理念,提高其责任感,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当对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向学生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状况,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二)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关注家庭教育是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留守儿童家长要为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出努力,既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例如多给孩子打电话、上网聊天等,距离阻隔不住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怀,语言文字无论长短,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给予儿童家庭的温暖,让其感受大家的关怀。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只是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社会教育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通过简单的事例普及家庭教育常识,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掌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生活,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其既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发展,也与家庭和谐密切相关。因此,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应当集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为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做出贡献,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冯仕成 单位:礼县宽川镇冯山小学

第7篇

关键词:吃得健康 住得温馨 学得快乐 活得幸福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大量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留守儿童大量增加,教育凸显出许多问题。区教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将我校批准为全区第一批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为了使留守儿童在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关爱,学校探索出了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十六字教育管理模式,即:吃得健康,住得温馨,学得快乐,活得幸福。

一、吃得健康

1、政府关心,为寄宿留守儿童提供免费食宿。政府每天为每个寄宿留守儿童提供免费一日三餐、牛奶、鸡蛋,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学校精心安排,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食谱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安排。一是食品的多样化,食物包括谷类、面粉、动物性食物(鸡、鸭、肉、蛋、牛奶)、大豆及大豆制品、蔬菜及水果。二是平衡均衡膳食,保证食物新鲜,品种、口味多样化,每餐之间合理搭配,晚间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影响睡眠和引起发胖。三是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餐桌礼仪的培养,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二、住得温馨

1、精心设计、用心布置的学生公寓,安全,舒适,温馨。标准的学生床、衣柜、桌椅,规范的卫生间、盥洗间,统一的床上用品、生活用品,让孩子们感觉舒适、安全,让家长们开心、放心。

2、人性化的布置和安排,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

(1)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晨间、晚间生活,我们在每层住宿楼设立了“书吧”,提供充足的书籍,供孩子们阅读。

(2)“亲情吧”里安装了4部电话机、6台电脑,为想爸爸妈妈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诉说亲情的温磬的地方。

(3)每间寝室学生的安排,我们都采用“以大带小”的模式,即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带一个低年级的同学,大同学教小同学生活自理本领,开导小同学,共同进步。

3、完备的人员配备,让孩子们感受父母般的温暖。我校寄宿留守儿童160名,配备了2名全职生活老师、1名保洁员,每天晚上还安排一名教师、一名行政值班。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工作职责。

三、学得快乐

1、组建专门的寄宿学生班级。学校将每个年级的留守寄宿学生安排到一个班,安排工作责任心强、家住在学校附近的老师担任寄宿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们从早上七点半进学校,一直到晚上八点二十,都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老师们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就是在一起钻研探索适合教学的有效方法,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孩子们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关注每一个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寄宿班的学生不是留守儿童就是困难孩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状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对学习好的孩子,在学习上促进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创造一些改掉坏习惯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获得习惯养成方面的快乐;对心理上存在偏差的孩子,老师们则通过了解家庭,走进孩子的内心,做知心朋友等等,改变孩子的性格;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老师们更没有放弃,俗话说“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科学家”,我们让这样的孩子在生活自理、劳动、兴趣活动等方面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活得幸福

1、课外生活丰富有趣。寄宿班的孩子一周五天都生活在学校,孩子们处于爱玩的年龄,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学校安排了丰富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组建了“合唱团”、“笋壳画制作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篮球训练小组”等,每天下午放学后,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或者兴趣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的人格,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感受了快乐。

2、“N”项体验活动,促进孩子们文明健康成长。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设计了“留守儿童N项体验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寄宿留守孩子进行了体验式教育培养。

第8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9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2-01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边远地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留守农村就读,由父母或委托亲属代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影响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教育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几种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边远农村这种监护的方式采用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时间久了,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下面,本文就学校教育中,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与教育进行探讨。

二、关爱留守儿童,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农村被留下来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一群群被留守的孩子,学校有责任将他们培养成才。

所以,留守儿童比重较大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并聘各班主任为该班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布置温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电视、电脑、电话、图书角、学生特长展示台等设施,让留守儿童不再寂寞、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美妙,也和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关爱。

三、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据相关资料分析: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占总数的31.5%。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占总数的52.2%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有点担心”占总数的40.0%;表示并不担心的占总数的7.2%。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要求班主任将班级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记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爱好、父母联系电话、监护情况、家庭环境、情绪变化等等。学校建立 “亲情热线”等 ,经常提醒孩子与在外的父母通话或写信,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让孩子们在座谈会上尽情地说、畅谈自己的心里话,内容可以说说悄悄话、问问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荐一两篇好文章。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勤交流、勤动手,找到“家”的感觉。

四、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目前,大多农村地区都在实施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监护人”身份的角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学习、安全和教育监管的保障,能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使留守儿童在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

近年来,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我们取得一些成绩,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纷纷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等,留守儿童的教育进一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盲点和难点,一些新问题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49-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观念的更新,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笔者对本县22所山村小学1-6年级进行初步调查,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24.62%,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的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调查还显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成绩普遍较差。在今年的初考中,本县留守儿童的成绩优秀率仅占0.042%。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健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对社会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和歧视,容易走极端,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要么退缩任人摆布,表现出性格脆弱、任性、叛逆等人格障碍,这些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据国家统计局在湖南的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学校调查,在学校不守纪律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吸烟、喝酒、赌博、偷摸。因此,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扩展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所以笔者认为,学校、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其父母的打工地方、联系方式,留守儿童代养人的住址、联系电话、具体情况等登记备案。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学校应经常主动与其父母、代养人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农村学校教师多以校为家,因此,各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班一”活动,督促和指导孩子学习,多和留守儿童谈谈心,帮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就在身边。

(2)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还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宜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同时,班主任应该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构建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共同体;班主任还应加强和学校、留守儿童代养人、父母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代养家长短期培训班或见面会,让家长或监护人了解照顾孩子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改进留守儿童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要求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多注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的发展。同时,学校必须运用有效乃至强制手段,定期把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和道德监控机制缺失而出现的道德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家长的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4)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留守儿童“手拉手互动小组”,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并且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担任指导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在“互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和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困惑和疑虑。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

(5)开办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农村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这些心理问题的淤积不仅影响他们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而且也为他们日后道德对错行为和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农村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冲突,排解他们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让其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已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或者合理地渲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度过留守其间的心理危机阶段,为道德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6)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不论学生有什么样的缺点和错误,也无论其学习成绩是好是差,要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

(7)建立农村社区儿童教育监护体系。由农村基层学区、村委会、妇联、派出所等联合构建农村中小学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村(社)干部在抓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同时,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关注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随时和监护人沟通,交流,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在农村社区工作中,积极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社区功能,配合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而且还能起到对农村社会教育进行有力推进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应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创设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才能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第11篇

从调查研究中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对此,笔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从调查研究结果看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存在新的突出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做好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此外,笔者认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平等对待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我们可以实行“阳光方案”,把阳光和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他们。在生活中,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太多的特殊照顾和关心,而是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公平、公正和平等,体会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关爱和幸福。

【作者单位:灌云县小伊中心小学 江苏】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口语;策略

小学英语是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严重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情况,因此,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成为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必要途径。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有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较低,导致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较低,所以,根据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现状,合理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为广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激发留守儿童的“开就说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以锻炼留守儿童的口语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1]。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巩固留守儿童的英语基础知识,以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26个英文字母时,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特殊的字母组合,比如“CD”、“CCTV”、“CBA”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试读,以了解留守儿童的发音情况,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表演的形式,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口语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采用对话表演的方式,演示课文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留守儿童的口语能力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学态度,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2]。例如,在学习单词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采用跟读、齐读、点名读或者自由读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合理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朗读英文短文,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

三、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引发留守儿童的口语交际热情

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会给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应该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积极创造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发留守儿童的口语交际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等,创设“英语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积极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以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意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合理布置口语练习作业,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口语能力

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够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练习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能力[3]。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住址、性别、年级情况等,建立家庭学习小组,让留守儿童在回家后,一起书写单词、表演会话,以培养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五、总结

总而言之,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学生学好英语、掌握英语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农村学校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英语课程,努力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口语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海兰.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新课程(中旬),201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