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矿井灾害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矿井水 防治 措施 技术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矿产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确保井下安全生产,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水。直接排放矿井水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煤矿企业在追求煤炭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常常以损害环境价值为代价,甚至引起的环境价值损失以及治理和恢复环境所需要的投入远远大于开采利用煤炭资源所带来的经济产出。
存在的问题
1、矿井水中主要含有以煤屑为主的悬浮物,特点为色黑、加药后形成的矾花结构松散、沉降速度慢等。许多含悬浮物矿井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后设计水量和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是由于反应不充分、平流或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取值较大所致。另一方面,提升泵、供水泵、加药设备、消毒设备、控制系统和附属建筑物等均按设计处理水量设计,造成工程投资的巨大浪费。
2、由于不同煤矿的矿井水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差异较大,所以投加混凝剂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混凝药剂选择和投加不当,使煤矿矿井水处理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再者由于不能及时对进水和出水水质、处理流量、加药量、水池液位等进行监控,许多矿井水处理工程只有水泵和简易的加药装置,而矿井水处理后的水量和水质无法得到保证。
3、煤矿井下生产使用的采掘机械需要使用乳化油和机油,而油类物质进入矿井水中,采用常规混凝、斜管沉淀和过滤技术不能有效去除,因此又增加了新的污染。
二、矿井水的利用
矿井水一方面是地质灾害之一, 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另一方面也是宝贵的淡水资源, 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老虎台矿的矿井水防治工作已经实施由被动防治向“防用结合”的主动防治方向转移, 将矿井水资源化, 纳入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范畴, 变水害为水利, 建立矿井水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淡水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确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做到了有效防治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利用矿井水的意义:水作为人民生活及企业生产的命脉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资源不断减少,城市供水形势已十分严峻,节水已刻不容缓,挖掘企业自身潜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是企业当前和长远的一项大事,寻找和开发新的水源, 对缓解企业用水紧张局势,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矿井水净化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矿井水的综合利用,解决了矿区供水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利用了矿井水资源,节省了水资源费、环保费等项费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煤矿矿井水经过水处理之后,其利用途径绝大多数是用于矿区及其矿区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主要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井下工业用水、煤炭加工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城市生活用水、矿区生活用水(生活杂用水如冲洗用水、消防用水、浴室用水等和生活饮用水)和矿区周边农村生活用水。井下工业包括配乳化液、防尘(包括煤层注水、工作面回采洒水、掘进洒水、装运点洒水、运输机洒水等)、灭火灌浆、运输机保养、空气调节、设备冷却(包括冷冻机房、温度调节器、瓦斯抽放等)。煤炭加工用水包括选煤厂用水、洗煤补充用水、机修厂用水等。另外,经处理后的矿井水达到了选煤生产、电厂冷却用水和工业广场清洁撒水的标准,可用于选煤生产和电厂冷却用水,沉淀物经选煤厂压滤回收,还可与选煤厂煤泥一同供煤泥锅炉发电。
三、矿井水的防治
1、矿井水防治遵循的原则
(1)制定防治水工程计划前,应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必要的预测工作,摸清来龙去脉,掌握变化规律。(2)坚持防治与利用结合、井下与地表结合、眼前与长远结合、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考虑的治水方针。(3)矿井工程布置,应按照矿井的开拓程序及速度,结合地形自然条件,采用由近到远、由线到面、由低到高、先重点后一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等原则。
2、矿井水的防治措施:就矿井防治水措施而言,开采急倾斜煤层与开采缓倾斜煤层是相同的,通常矿井的防治水措施可分为矿井防水和矿井排水两大类。前者利用各种方法不让水流入矿井或减少其流量,是一种积极措施;后者利用巷道排水沟、水仓、水泵及其排水管路来排除矿井水,是一种消极措施。矿井防水不仅可以解决许多矿井排水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矿井涌水量,节约排水费用,降低原煤生产成本,而且能为采掘工程创造安全、有利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一切偶然事故的发生。
1、地面水防治:地面水的防治就是防止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暴雨、山洪等水体通过井筒、地表钻孔、塌陷坑、裂隙、小窑等灌入井下。因此,在防治时采用井口标高设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对地表水采用疏导方法,对透水通道采取填塞办法。根据各煤矿多年积累的经验,地表水防治措施主要有:第一、“拦”对可能灌入井下的地面水流,采用拦截在井田之外。第二、“导”,对位于山麓矿区或山前平原的矿井,为防止山洪流入矿区,进行挖掘山坡截水沟及排洪沟,把山洪疏导至井田之外。第三、“填”,在雨季前将可能向井下灌水的地表裂缝、塌陷坑、小窑井填实,如果填实陷坑工程量太大,可在陷坑周围挖环形截水沟,阻拦地表水流入陷坑。总之,地面防治水措施,必须根据地形、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加以合理选择,有时还可将几种措施综合使用。
矿井防水技术:煤矿防治水工作是建立在弄清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的,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防治与井下防治、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分别采取防、疏、堵、截的方法予以防治。防治水规划是矿区整体性防治水工程,规模大、工期长、分期分批逐年进行施工。应包括: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及存在问题和查情水文地质条件;防地面洪水、内涝设井下防水设施、防水煤岩柱、疏导放水降压、切断或减少补给量、注浆封堵突水点。矿井防水分为地面防水和井下防水。地面防水的方法有: 将河流改道从而防止地表水的渗入,通过铺整河床、修筑人工河床将雨季涌水量减少、用黏土或水泥填堵进水通道、挖沟排洪及排除常年塌陷积水。在地面水防治工程中必须掌握矿区附近地形条件,掌握地面河流、河渠和有关水利工程分布及受水面积和低洼地带的分布地带,掌握当地上游地区历年降水量及周期性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疏、防、排等相结合的防洪措施。井下防水主要是预防井下突然涌水的应急措施,有防水闸门、防水墙和防水煤柱等。
结束语
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煤矿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煤矿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依靠科学,加快煤炭开采及转化利用中环保技术的研发,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环保设备对煤矿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防治。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使每个公民都具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从而达到人人保护环境、重视环境建设的良好局面。矿井防治水措施很多,应遵循防治水原则,坚持治水方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合本矿井采区的防治水措施,是消除矿井水对煤矿生产影响的关键,不能生搬硬套,否则达不
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和.矿区的概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4):14-15.
[2]桑义敏.饮用水氯化消毒及其副产物的控制对策[J].水处理技术,2006,14(1):1-4.
摘要: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多数埋藏在地下,在对其进行开挖的过程中,会改变煤层附近的地质环境,当对煤层过量开挖时会造成地质环境的异常变化,引起煤矿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严重时会损坏煤炭开采设备和对工作人员造成危险,因此,重视煤矿地质灾害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为提高煤矿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条例要求,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1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
1.1群发性
人们在开采煤矿时,难免会破坏原有地质环境,而煤矿地质灾害正是地质环境对自身所遭破坏的一种反馈。煤矿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群发性,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区域易集中发生。如当矿井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后,在群发效应的影响下,通常会伴有更多,更大的灾害。
1.2衍生性
地质灾害的衍生性主要指发生一种地质灾害后,时常会衍生出很多并发灾害与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如煤矿顶板灾害会造成地面塌陷,形成地裂缝,毁坏耕地,同时也会破坏地表建筑物,影响地表径流等。
1.3持续时间多样
有些地质灾害如瓦斯爆炸、顶板破碎等都属于突发性灾害,灾害发生时间短,破坏强度大;而也有一些灾害持续时间长,渐发性强,如采煤塌陷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因此煤矿地质灾害持续时间具有多样性。
1.4无法避免但可防御
当前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在一定时期内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很难。但就以往煤矿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而言,只有地质隐患达到一定程度后通常才会发生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的规律性较强,因此可采取措施防御这些灾害,在我国煤矿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这些地质灾害在将来的某一时间一定可以得到控制。
2煤矿地质灾害现象
2.1地表下沉
对于煤炭开采区域发生地表的下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一些煤矿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对煤炭进行过量开采会造成煤层上方的地表下沉严重,甚至某些地方发生塌陷现象,结果会造成地表的建筑或农田被损坏而无法使用。塌陷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开采的煤层被过分挖空,同时采空区没有及时回填,在原岩应力的作用下煤层上方顶板失去平衡,破坏严重,从而破坏延伸到地表产生塌陷。另外,对于在水体下采煤时,如果对水体处理不当,导致水体大量流入矿井内,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这也会引起地下水上方的岩层破坏,且可能延伸到地表引发地表塌陷。
2.2瓦斯
瓦斯作为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赋存在煤层内,当含量较小时不会产生危害,但是当在矿井内积聚到一定量时容易造成煤矿工人窒息或引起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煤矿瓦斯的积聚有两种方式:缓发性。对于瓦斯矿井,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煤层内的瓦斯会逐渐的外流,当通风系统设计合理、工作正常时,瓦斯随风流被顺利的排出,但是当出现通风死角或通风故障时,局部瓦斯会逐渐的积聚并达到对人体伤害和爆炸浓度,显示出一定的缓发性;瞬发性。有些高瓦斯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会出现瓦斯喷涌状况,不可避免的产生瓦斯浓度增大的现象,如遇火源会引发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2.3滑坡
对于煤矿开采造成的滑坡与自然灾害情况下发生的山体滑坡是不一样的,煤矿发生的滑坡主要是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矸石、建设废料等)的不合理堆放对原有山体或植被造成影响和破坏,导致矿区周边山体发生滑坡事故,这样的滑坡是人为的结果。
3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3.1强化灾害宣传、教育
为更好的防治煤矿地质灾害,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足够重视煤矿防灾工作,应做好防灾宣传、防灾教育工作,让全矿井人员足够重视防治灾害,同时应提高矿井施工人员的防灾、救灾技能,逐步提升矿井防灾,救灾能力。其次矿井灾害防治部门,也应实时深入调查研究矿井地质灾害与灾情,以便第一时间掌握灾害实情,不断更新灾害防治方法与技术,同时应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工作,以更好的防御各种地质灾害。
3.2增强对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依据当地自然地质环境特点,对矿区地质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此,首先应系统性的调查监测矿区地质环境灾害,把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找出来,以给灾害治理提供参考。若遇到独发性灾害,应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攻关,仔细分析调研,努力制定一些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灾害预防措施。
3.3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当前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多条法规来限制约束自然地质环境的污染现象,破坏现象,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法规很难落实到位。对此,我们一方面应深入学习研究,仔细解读这些法规。另一方面应以本矿井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执行力度,充分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3.4开展综合化治理
综合性系统规划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充分借助各种防灾减灾手段,改善矿区生产环境。强化地质环境评估,在开展矿山工程项目前,应先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以协助矿区后期绿色开发。同时,为使矿井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应把地质环境评估工作贯穿于整个矿井生命周期全过程,应从建井一直到最后报废关停;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应以矿区多发灾害点为中心,构建一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进行“重点抓,全面铺”,以实现及时有效预防矿区地质灾害的目的;发展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农业措施的综合系统应用,来有效治理地质环境。如复垦技术、矸石再利用技术、地表减沉技术等,以更好的支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
3.5合理开发资源,进行清洁生产
据以往经验矿井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都是由于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引起的。因此,为实现矿井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矿区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重视统筹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煤炭资源清生产工艺,适度、优化资源利用。具体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发展动力洗煤技术,固硫煤炭技术,不断提升煤炭品质,从源头治理污染;综合质量矿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逐步优化矿井排水;综合利用矿井三废(废气、废渣、废水),发展循环利用技术。
3.6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
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4结论
总之,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衍生性、持续时间多样、不可避免但可防御等特点,我们应根据煤矿地质灾害特点,积极寻找地质灾害发生原因,研究地质灾害防治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理手段,以有效控制各类地质灾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来启,李峰,武艳丽,等.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J].科教文汇,2016(4):192-193.
论文摘要:华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倾角大,受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地表斑裂等多种灾害的严重威胁。近年来,通过改造矿井生产系统、建立健全灾害预测与防治体系,控制了重大灾害的发生,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高效开采。
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是一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倾角大,受水、火、瓦斯、煤尘、冒顶、冲击地压、地表斑裂等多种灾害的严重影响。多年来,华丰煤矿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紧紧围绕矿井灾害综合治理,开展了技改挖潜和科学管理,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高效开采。
1矿井生产系统改造
1.1矿井运输系统改造
为了适应煤层倾角变化大、地压高、巷道易底臌变形的情况,自行研制应用了3条钢丝绳吊挂下运带式输送机和水平弯曲线摩擦多点驱动带式输送机;将原顺槽刮板输送机或多部带式输送机串联运输方式改造为1部可弯曲带式输送机,顺槽和集中巷带式输送机采用小角度多次转弯技术,减少了设备投入。
根据薄煤层实际情况,将原使用的SGW-150C刮板输送机改造为SGW-430/55型刮板输送机,槽宽由630mm改为430mm,适应了薄煤层工作面特殊条件,减少了机电事故。
1.2通风系统改造
通风系统由原5个风井分区式通风改为集中通风。为保证五水平通风系统稳定、合理,采掘工作面风量充足,在-210回风巷建挡风墙,形成两翼回风的通风系统;采用串联通风,降低采区的总用风量;采煤面采用下行通风方式,构建3道密闭墙,封闭闲置巷道,提高五水平风量,保证安全生产。
1.3排水系统改造
为提高矿井排水能力,由原来的-90、-270、-450、-750多级排水改为-450、-750两级排水,对主排水泵进行扩排改造,推广PJ节能泵,淘汰低效水泵,增装Φ325mm排水管路2210m,排水能力提高2倍,年节电耗168万kWh。
1.4构建Webmrt集成化信息体系
建立了华丰煤矿集成化信息体系,使矿井安全监测数据处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超市系统、企业预算系统、办公系统、设备管理等系统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2矿井集中化生产与单产单进的提高
华丰煤矿原为多井口、多水平、多采区、多工作面生产,为了实现矿井和生产水平的集中,将采煤队个数由7个减为4个,生产采区由4个减为2个,实现了采区的集中生产。矿井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产单进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通过改造生产环节,推广先进技术,涌现出了年产45万t的炮采队和月掘318m的炮掘队。
在回采工艺上,大力推广毫秒爆破技术,自行研制窄型刮板输送机,下顺槽采用自移式转载机,配SPJ-800吊挂式皮带机运输。采用“1.1m顶梁、见三回一”支护,双抗带网护顶,推行正规循环作业,使毫秒爆破、单体支柱支护和大功率运输机三者得到最优配合,工作面单产提高1倍以上。
在掘进方面,改善钻、装、运环节,采用YT强力风动钻机,毫秒延期电雷管起爆,水胶炸药爆破进行钻爆法掘进,光面中深孔爆破,优化爆破参数,提高爆破效果;采用P-60B大功率扒装机,配合电瓶车运输,完善排矸系统,实现全岩、半煤岩巷道优质快掘。
疏通生产环节,采区上山自溜运输改为大倾角皮带运输,推广可弯曲皮带、长距离多点驱动皮带等技术,使单台设备运输长度由200m增加到1000m。
3深部开采顶板管理和煤巷锚杆支护
在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方面,完成了回采面顶底板分类及支护形式研究,厚煤层、倾斜分层试验金属菱形网假顶采煤法,解决了网下高档普采工艺问题,实现了分层开采顶板的安全管理;在破碎顶板试验应用双抗塑料网假顶采煤法和双抗带网护顶技术。
在掘进顶板管理方面,先后完成了4层煤顺槽锚背网支护,粘土岩巷道锚喷组合支护、高地压巷道锚喷网组合支护、破碎围岩锚钢带支护、六岔门立体交岔点支护等方法试验。针对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条件下巷道维护困难的实际,开展了“冲击地压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研究”,研制的全长锚固快硬水泥药卷锚杆支护效果良好,为冲击地压煤巷的煤帮支护及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一种锚固性能好、成本低的支护材料。
4灾害治理
(1)加大安全投入,保证资金到位,保证安全治理措施的落实施工。
(2)近几年华丰煤矿根据自然灾害的情况与各科研单位共同开展了大倾角厚覆盖层采煤后地表斑裂研究与控制、冲击地压综合防治、综合防灭火、顶底板承压水上开采、深部地压研究等10多项技术,有效地推动了矿井自然灾害的治理,节约资金达亿元以上。
(3)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监测仪器和先进技术,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和质量。建成了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及定位系统、束管监测系统、微震监测系统、地面高压注浆减沉系统等,提高了灾害的防治能力。
【关键词】煤矿;采煤机司机;灾害防治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coal m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coal winning machine drivers in coal m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Coal mine;Coal winning machine driver;Disaster prevention
煤矿生产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工作环境特殊,作业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多变,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稍有疏忽,或违反有关规程、规定,就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轻者影响生产,重者造成矿毁人亡,甚至引起威胁全矿井安全的重大灾害。
1)工作环境特殊
我国绝大多数煤矿是井下作业,和地面工作环境相比,煤矿生产的工作环境要艰苦得多,特别是地方小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更为恶劣。
2)作业条件艰苦
(1)作业地点分散,线路长。煤矿采掘工作人员需走较长的路程才能到达工作地点。
(2)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煤矿采掘工作人员一个班下来在井下就需要 10h 左右。这种情况易使工作人员劳累疲乏、体能下降、反应迟缓,极易产生烦躁情绪。
3)生产工艺复杂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多工种、多方位、多系统立体交叉连续作业,是煤矿井下生产的又一特点。不论是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排水等,哪一个系统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酿成生产事故,影响全矿井安全生产。
4)自然灾害严重
我国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生产环境条件恶劣,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透水和冒顶.挤故等。
井工开采煤矿的采煤机司机处在采煤工作第一线,最熟悉采煤工作面的情况,只要采煤机司机了解煤矿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具备井下作业安全知识,具有识灾、防灾、避灾的能力,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报告和采取措施,即可很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煤矿灾害的发生。
1 在瓦斯事故预防方面的作用
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煤矿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危害十分严重,其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和有害气体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防止瓦斯爆炸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1)采煤机司机在采煤工作中控制好采煤机牵引速度,与支架工密切配合,及时支护,防止冒顶、片帮,以减少瓦斯逸出;
(2)充分利用采煤机上安装的甲烷断电仪,密切关注采煤工作面各处的瓦斯变化情况,发现瓦斯超限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注意经常检查采煤机电气装置的防爆情况;
(4)工作面遇有坚硬夹石时,采取松动爆破措施处理,禁用采煤机强行截割。
2 在矿尘防治方面的作用
(1)采煤机司机在采煤工作中,要密切配合注水降尘工的工作;
(2)经常检查采煤机的内外喷雾装置,保证其可靠有效地喷雾降尘;注意观察喷雾系统压力仪表,确保内喷雾压力不小于 2MPa ,外喷雾压力不小于 4 MPa ,喷雾流量应与机型相匹配;
3 在矿井火灾防治方面的作用
(1)采煤机司机应注意经常检查采煤机电气装置的防爆情况;
(2)在采煤机运行中,注意观察电缆水管拖移装置的拖移情况,发现有刮卡现象,及时紧急停机处理,以防电缆刮断引发电缆短路;
(3)操作控制好采煤机,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割煤时要做到“三直,两平”(即工作面煤壁直、刮板输送机直、液压支架直,顶、底板平整);
(4)在采煤过程中,注意观察煤炭自燃等火灾事故隐患,发现情况及时报告。
4 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的作用
采煤机司机在采煤工作中,要密切配合采煤工作面的探放水安全管理工作;熟悉并注意观察采煤工作面的突水预兆,发现水害隐患及时报告;
熟悉水害避灾撤出路线。这样,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水害的影响。
5 在矿井顶板灾害防治方面的作用
(1)控制好采煤机牵引速度,与支架工密切配合,及时支护,防止冒顶、片帮;
(2)发生冒顶片帮事故时,及时停止割煤,协助支架工进行处理,并使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停电闭锁;
(3)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要保证在支护可靠的情况下进行采煤工作。
6 结论及建议
矿井灾害预防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实事求是、慎重对待,煤矿领导应高度重视采煤机司机,必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灾害危险的辨识能力,才能更好的预防和避免е略趾κ鹿实姆⑸。
关键词 煤矿区 地质灾害类型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161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地质灾害泛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的各种危害或严重危害,一般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地质灾害按照成因可分为两类:(1)自然地质灾害,即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常见的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龙卷风等;(2)人类活动影响诱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已经触及我们生活的空间的各个角落,甚至是宇宙太空,人类的活动已经大大影响了地质环境的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国是一个煤矿赋存、生产大国,煤炭在较长时间范围内依然是我国主要依赖的能源矿产。然而,煤矿的开采在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煤矿区的地质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破坏性的、难以修复的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摸清煤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并做好防治措施。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煤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总体表现为突发性和缓发性两类。前者为突发性的,通常有矿井突水、露天矿滑坡、瓦斯爆炸、煤尘、岩爆等,突发性灾害一旦发生必然会造成矿井工人生命危险;后者为缓慢的、长期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地质灾害,通常有地表沉降、建筑物变形、土地荒漠化等环境灾害,缓发性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灾害发生或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减轻灾害程度。
(一)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煤矿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下水源补偿丰富,随着开采水平的不断延深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水压逐渐升高,突水威胁愈加严重;(2)工作人员的突水危险意识低;(3)预测方法落后,野外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的局限;(4)防治措施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突发的现象不能及时判断和处理。
矿井突水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际操作中应该在地面防水和井下防水两个方面进行防治。
地面防水主要以修建地面防水设施,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渗入矿井井筒,防治方法如下:(1)合理选择井筒位置;(2)井筒附近修建排水沟;(3)渗水时堵塞通道;(4)强制矿区附近有潜在危险的河流改道或新建人工河道等。
井下防水主要防治地表水、老窑积水以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水压力作用下,通过薄弱地段流入井下,主要防治方法有:(1)边开采边探测小窑老空、积水旧巷道、充水断层及含水层的位置,并在开采前及时放水;(2)留设防水煤柱;(3)疏水降压;(4)注浆堵截水和注浆加固改造底板;(5)设置防水建筑物等。
(二)露天矿滑坡。
滑坡是斜坡岩石在重力、水以及其外部营力的作用下,沿岩层结构软弱面形成的岩石破坏现象。当岩体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导致岩体破坏,即形成滑坡。滑坡产生原因主要是岩体自重应力、构造力、渗透力和震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露天矿滑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露天矿开采现场,一般来说年代较老的矿山发生滑坡的危险更高。
露天矿发生滑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岩石本身具有结构软弱面,抗风化、抗氧化能力弱,其成为地表水、地下水、裂隙水的通道;(2)水流作用软化岩体边坡,降低岩体的强度;(3)露天矿爆破作业震动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
边坡滑坡的主要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合理的台阶高度,进行分层回采;(2)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边坡稳定性检测;(3)及时进行地表水和层间水的疏通,减轻岩体内外部的水压;(4)人工加固边坡,增强边坡的强度,改善边坡的稳定性等。
(三)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由瓦斯和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遇高温热源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并伴有高温及压力(压强)上升的现象。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爆炸后通常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一般认为瓦斯含量达到5%-16%之间(氧含量应高于12%),遇到高温火源就可能引起爆炸。我国煤矿中,瓦斯爆炸发生的几率较大,必须严格控制瓦斯浓度和火源才能降低其发生的几率。
瓦斯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开采前及开采过程中必须进行瓦斯抽放,以减少瓦斯浓度;(2)杜绝明火火源、火花、高温物体的存在;(3)利用先进的瓦斯监控设备严格检测;(4)加强员工培训,保证以上三个方面完全落实才能将瓦斯灾害降到最低。
(四)煤尘爆炸。
煤尘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悬浮在空气中的煤粉,这种煤粉不仅污染井下的空气,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形成尘肺病),达到一定浓度和一定温度时同样会发生爆炸。其通常与瓦斯爆炸共存形成链式反应。
预防煤尘爆炸的主要手段是向煤层中注水,在开采工作面喷雾洒水,及时通风,同时杜绝一切明火存在于工作面及巷道内。
(五)岩爆。
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飞落、喷射、爆散的现象。岩爆灾害的发生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对施工设备和财产造成损害,并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岩爆灾害的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岩体的地壳应力的减小,形成自由面,通常与矿井工作面的深度有直接关系,地壳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岩爆的可能性就更大。
岩爆是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手段应以预防为主,主要有以下手段:(1)矿井开挖前期应进行地质构造与应力预测的研究,以选择合适的挖掘地点,避开高应力区等危险地带;(2)根据岩爆发生的机理,依据岩体地应力和岩石力学参数,预测岩爆发生的地点、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提供解决方法;(3)运用爆破、注水、钻孔等卸荷措施,使地应力得到合理分布,以防止岩爆现象的发生;(4)加强安全监测,及时预报,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岩爆灾害应急救险的教育。
(六)地表沉降、建筑物变形、土地荒漠化等灾害。
富煤区地下煤炭的开采造成地下形成大面积的“空洞”,煤层上部的岩层由于应力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形,在地表反映为凹陷,形成地表沉降。地表沉降与煤层开采的深度、开采范围、煤层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地表的沉降通常具有滞后性,且变形范围比开采范围大得多。地表沉降同时造成多种衍生灾害,引起地表建筑物的倾斜、变形、地表开裂等。地表下沉同样会导致地表潜水位的下降,从而使大量植物死亡,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矿区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
地表沉降的预防与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煤矿开采地表沉降的无法避免性,应大力投入地表沉降机理与防治措施的研究,提出适合于不同矿区的开采方式,降低沉陷幅度;(2)煤矿开采前应对地表建筑物进行评价,对于有重大意义的建筑物应该适当的设置保护煤柱;(3)对于以变形的建筑物则采用积极的加固保护措施;(4)恢复沉降区的地面标高,及时铺垫,尽量恢复基本农业需求,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环境。
三、总结
煤矿区各种地质灾害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地质灾害的都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努力把握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做到有备无患。同时,煤矿生产单位也应该具有社会主义责任心,早发现,早预防,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矿区人民和谐的生活环境,保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荣荣,张雪梅.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融资多元化模式探索.中国矿业。2010,19(增刊).
[2]李永利.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科技资讯.2011,2.
[3]郭维君,崔晓艳,肖贵元,等.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金属矿山.2010,410.
[4]衣昊鹏,姜震.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10,4.
【关键词】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分类 发生条件 预警技术 不足与展望
1、引言
煤矿开采中的自然灾害众多,作为一种强烈的动压显现现象,冲击地压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灾害之一。冲击地压是以抛出煤岩体的形式释放变形能,具有突发性和猛烈性的特点,会造成支架损坏、片帮冒顶、人员伤亡,伴随着巨大的响声和岩体震动可能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自燃发火、冒顶等次生灾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1-2]。冲击地压的监测与掌控问题相当复杂,而其造成的破坏又是相当巨大的,很多发达国家都由于其巨大的灾害性都选择了关闭冲击地压的矿井,而我国由于能源结构的问题,必须对冲击地压进行研究。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质构造更加复杂,冲击地压的显现形式和破坏规模都有增大的趋势,目前对于冲击地压的研究过于离散化,难以形成一定的标准,使得冲击地压矿井尤其是新出现冲击地压的矿井难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冲击地压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预测和治理冲击地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3-4]。
2、冲击地压的发生条件分析
2.1 冲击倾向性
煤层的冲击倾向性理论最早是由欧洲学者提出的,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根据我国煤矿的实际资料选择了其中的弹性能、动态破坏时间和冲击能3个指数,同时又结合近年来我国煤矿的实际试验得出的单轴抗压强度总共4个指标作为冲击倾向性的指标,尤其对于顶板的岩层,还增加了弯曲能量指数[5-6]。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冲击倾向性指标的前提下,又提出了通过冲击危险性系数来评价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主要是又添加了煤体的受力状态,该方法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
2.2 地质影响因素
通过对国内有发生冲击地压矿井的大量资料的查阅,可以得出岩层条件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因,主要包括了坚硬厚层顶板、大倾角、煤厚变化及天然地震等,同时,地质构造也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使得应力重分布过程中弹性能得以突然释放,从而诱发冲击地压或矿震。
2.3 开采技术因素
在煤层的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技术及回填条件等的限制,会形成孤岛煤柱,传统的打眼放炮会形成巨大的震动,容易诱发冲击地压。
3、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发展现状
分析煤矿冲击矿压的形成机理及其主要特征,减少和杜绝煤矿冲击矿压灾害的发生,对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合理的煤矿冲击矿压监测预警系统,对矿压灾害事故防治很有必要。
针对目前煤矿岩体动态稳定控制现状,基于岩层运动与围岩应力场理论,结合煤岩冲击压力预测与治理等技术手段,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钻屑法、电磁辐射法和微震法等方法的冲击矿压矿震监测系统[9]。
(1)钻屑法。钻屑法是目前我国冲击矿压前兆探测最基本的一种监测手段。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现行的规范中《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中都将该方法作为确定冲击矿压危险程度及其防治措施效果的检验方法,并取得很好地效果。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实施简单方便,能直接反映煤层岩体体压力大小,通过不同深度的取屑,可以测量煤层岩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力状态。但是由于该方法探测范围有限,打钻工程量大,人工操作存在较大误差等,不能实现在线监测,故不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得到有效推广。
(2)电磁辐射法。电磁辐射法是一种非接触式探测方法,近年来,该方法在我国冲击矿压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电磁辐射检测仪方便携带,不需要安装,可以直接挂靠在巷道煤壁,通过在整个巷道煤壁布置电磁辐射检测仪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矿井冲击矿压的在线监测。
(3)微震法。煤矿井下煤体和采场岩石是一种应力介质,当其受到顶底板压力时,煤体和围岩就会变形破坏,同时将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微震则为这种释放过程的物理效应之一。在实际工程测试中,当煤岩体在弹性压力变形破坏的过程中,会产生以较低频率(f
4、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展望
4.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乏指导意义的理论。空洞的理论研究造成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监测手段与防治方法之间的相互断层脱节。
(2)对于灾害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不能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准确的判断。
(3)对于冲击地压的监测受到设备适用性及操作人员水平的限制,而且在设备使用上缺乏规则或理论指导。
(4)没有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或即将发生时才采取措施的方式太过被动,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或降低其造成的损失。
(5)实际生产同灾害防治之间的矛盾。煤矿过分重视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冲击地压的监测和防治;现场指挥人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低下,墨守成规不能做到随机应变。
(6)行业安全监管部门技术力量薄弱。监管部门缺乏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导致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对冲击地压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及时的判断。
(7)煤矿安全中关于冲击地压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对于冲击地压的监测和防治做不到有法可依,过分依赖个人经验和感觉,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急需制定新的冲击地压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2研究方向展望
(1)对于冲击地压,我国煤矿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般都忽略了其基础概念和理论的研究,而是重点放在了对于灾害的防治上。为了尽可能减小冲击地压带来的灾害,我们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研究上,进而向防治延伸。
(2)目前对于冲击地压的预评价方法还依赖于人为经验,钻屑法、应力计法等只是针对某些点的观测,无法实现区域化的覆盖。所以冲击地压的数字化区域监测技术和量化的科学的预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今后冲击地压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3)对于深部开采区,冲击地压的防治重点应是积聚弹性能的量化以及转化研究,因此需要理论基础创新和专门的现代化精密仪器研发。
(4)对于存在巨厚岩层顶板的矿井,虽然目前已知巨厚岩层顶板是冲击地压的主导隐患,但目前的技术尚不能方便、高效的将其切割或预裂,所以对于巨厚岩层顶板的有效处理亦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5、结论
(1)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煤层本身的冲击倾向性,地质影响因素和煤矿的开采技术因素等。
(2)限于技术,目前对于煤矿的冲击地压还是以预警为主,常用的预警方法主要有钻屑法、电磁辐射法和微震法三种。
(3)未来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研究应从概念级别入手,延伸到理论、技术及设备仪器方面,使冲击地压的研究从发生机理、监测预警到防治手段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更好地指导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士坦,土春秋,顾士彬,等.矿井冲击地压信息识别与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0(2): 9-13
[2]谭云亮.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3]齐庆新,窦林名.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针对查庄煤矿的实际,分析了矿井“一通三防”灾害现状以及基本的治理方法,提出了防治目标及技术思路,对于矿井通防安全的健康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查庄煤矿于1968年建成投产,开采已有40年历史,自然条件特殊,安全生产的条件较为复杂。矿井通风网络复杂,系统调控难度大;瓦斯涌出异常区逐年增加,瓦斯问题突出;煤尘具有强爆炸性,爆炸指数较高,煤尘威胁明显;开采的煤层多数为1~2类自燃煤层,发火期较短、范围广,防灭火形势严重。矿井在通风、瓦斯、煤尘、自燃发火方面的隐患均十分突出。在矿井生产向深部和边界转移的衰老期,这些隐患更为明显。如何对上述隐患进行有效治理,已经成为矿井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矿井灾害分析评价
1. 1 矿井通风系统演变及现状
(1)矿井通风补充演变。第一阶段:查庄煤矿建井初期的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即副井进风,南风井回风。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期查庄煤矿与中高余煤矿合并后,通过井下巷道改造,通风系统改造为混合式通风,即由查庄副井、中高余副井进风,南风井、西风井回风。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矿井进行改扩建,在工广内新打1座新副井,老副井改造为新主井,老主井报废,在井田深部新建1座北风井,于1994年投入使用,同时报废了风机已经老化的西风井,通过矿井通风系统改造,通风系统形成新副井、中副井进风,南风井、北风井回风。
第四阶段: 2000年,因开采南风井煤柱,需要报废南风井,将老主井改造为中央风井,通风系统随即改造为新副井、中副井进风,中央风井、北风井回风。第五阶段: 2004年因生产接续紧张,需要开采中井煤柱,又将中副井充填报废,形成现在的新副井进风,中央风井、北风井回风的混合式通风方式。
(2)矿井通风系统现状。目前通风状况:北风井装备2台型号为G4-73-11№28D型离心式通风机,配备JS-1512-12型电动机,功率330 kW,担负上组煤-350 m水平以下各采区的通风任务。中央风井装备2台对旋轴流式通风机,型号为BDK-8-№20,配备YBF315L2-8型电动机,功率2×110 kW。担负-250 m水平以上采区和-350 m下组煤西翼采区的通风任务。
1. 2 当前矿井通风系统评价和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随着矿井生产向深部延深和边界拓展,当前矿井通风系统的存在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北风井通风能力逐渐不足,主扇风机已经多年满负荷运转,且风机呈现老化趋势;中央风井通风目前生产条件下能力趋于富裕过剩。
当矿井浅部水平生产逐步结束而转向深部生产水平后,目前的通风系统将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否则矿井生产将难以为继。
1. 3 瓦斯情况矿井历年瓦斯鉴定均属低瓦斯矿井
矿井生产初期浅部水平煤层瓦斯赋存量小,瓦斯涌出量不大。第1次瓦斯异常涌出发生在5405工作面, 1992年1月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超限达到2%以上,导致工作面停产8 d,采取改变通风系统由上行风改为下行风等措施后,生产得以继续。
下组煤-250 m水平7500采区投产后,采掘工作面均出现瓦斯异常涌出现象,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大。1994年矿井瓦斯鉴定,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达到12. 13 m3/,t被定为低瓦斯矿井高沼气区,按高瓦斯矿井的标准要求进行装备和管理。自此以后,五、七层煤采掘工作面瓦斯异常涌出现象经常出现,尤其是7600、7700采区掘进期间还出现过瓦斯动力喷出现象。随着生产的不断向深部延深,采空区面积增大,地质条件的复杂,非正规生产区域增加,瓦斯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任务更加艰巨。
1. 4 煤 尘
查庄煤矿开采的煤层其煤尘均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37. 31% ~44. 53%。当生产过程中空气中悬浮煤尘达到一定浓度,遇到高温火源就能发生煤尘爆炸;另一方面,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矽肺病。
经过多年的综合防尘治理,井下作业环境状况已大为改善,然而仍存在大量问题和隐患。一是生产过程中综合防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放炮、运输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安装了防尘设施,却不能正常使用,有应付检查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对煤尘的危害认识不足,还没有树立起生命第一健康是基础的人生新观念,表现出安全教育的滞后。二是综合防尘的治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防尘自动化应用差距较大。
1. 5 自然发火
目前开采的二、三、九、十层煤均属易自然发火煤层,实验室最短发火期在43~67 d之间,一般在6~12个月。自1968年建矿到2006年底,生产原煤4213. 86万t,共发生矿井火灾14次,其中内因火灾13次,外因火灾1次,百万吨发火率0. 34。按发火部位分析,发生在采空区煤柱和浮煤的火灾9次,占64. 3% ;发生在掘进巷道内火灾3次,占21. 4% ;其他火灾2次,占14. 3% ; 1997年以前,火灾事故主要发生在3200、3400、3600等采区,因出现严重的煤炭自然发火而冻结煤炭储量和封闭采掘工作面机械设备,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给正常安全生产造成较大被动。
随着矿井生产进入后期,一方面前进式开采导致大面积采空区处于通风系统的包围之中,采空区漏风难以避免,残留煤炭长期氧化蓄热;另一方面,生产接续紧张导致采场布局中防治自然发火的技术要求难以有效落实;第三方面是31200西翼采区、南风井煤柱采区、中井煤柱采区都临近末采,采区煤柱的周围均为采空区,是最易产生煤炭自然发火的时期,在掘进贯通老巷时已经出现过高温水蒸汽现象。因此,矿井生产后期的自燃发火隐患将愈来愈突出,防灭火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1. 6 其他灾害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灾害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职工身心健康和安全生产。当前开采深度在-700 m以下,局部地点温度在23℃以上,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梯度增加更大。
下组煤8、9、10层开采期间高氮低氧现象明显,特别是盲巷、采空区等地点尤为突出,若通风管理不善、临时停风、微风无风等,造成井下局部地点空气成分发生变化,出现高氮缺氧,极易引起人员窒息死亡。
2 “一通三防”建设目标
建立安全合理、稳定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杜绝瓦斯、煤尘、自然发火等重大灾害事故和“一通三防”方面的各类事故,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通防条件。
努力提高矿井“一通三防”管理水平,促进矿井“一通三防”各项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保持通防质量标准化矿井水平和通防安全示范化矿井水平。
面对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产条件,提出超前性的措施和应对策略,确保“一通三防”各项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3 主要通防灾害防治规划
3. 1 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通三防”各项工作的基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在矿井生产的不同阶段能时时满足生产的需要是矿井通风管理的首要任务。
(1)充分发挥现有风井主要通风机的通风能力,优化调整通风系统,合理调配,保证当前一段时间矿井通风系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随着浅部生产采区的结束,当前的通风系统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北风井供风能力紧张,中央风井供风能力有富裕。通过优化调整,掘进-350 m改造回风巷,将-350m水平部分网络调至中央风井供风,充分发挥中央风井的通风能力为深部生产采区服务,初步缓解了北风井供风能力不足的矛盾。
(2)分析掌握北风井和中央风井主要通风机的运行状况,适时提出更换主要通风机方案。北风井主要通风机型号为G4-73-11№28D型,前导器叶片全打开,满负荷运转多年,达到最大通风能力,当采场发生变化时,井下调风相当困难。另一方面,风机本身质量差,长期满负荷运转,效率较低,从运转的可靠性和经济性2个方面分析,都应尽快更换北风井主要通风机。
中央风井主要通风机型号BDK-8-№20型,最大排风量3 800 m3/min,要达到为-350 m水平部分采区服务的目的,预计要出现排风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矿井生产的末期,要回收北风井煤柱,报废北风井,全矿井就只能利用中央风井来排风,其通风能力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到时必须更换中央风井主要通风机。
(3)强化通风系统管理,确保在生产接续紧张,采场调整频繁的条件下,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强化通风系统的日常管理,从巷道布置设计到施工与维护、通风系统调控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有效风量率,提高通风系统的运行质量。根据采场接续安排,做到超前分析,预测矿井通风系统的变化,制定年度通风系统优化调整的方案和计划,提前做好实现矿井通风系统的顺利延续和变化工作,做到通风网络不断简化,通风系统保持适时优化。
(4)进一步提高局部通风的安全保障,加大对旋式局部通风机的投入,逐步淘汰11 kW及以下的局部通风机,实现“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自动分风”,确保掘进巷道的风速、风量符合设计要求。
3. 2 防治瓦斯
矿井开采的后期,采场逐步向矿井边界和深部转移,瓦斯的隐患将逐步加重,瓦斯的危害将更加突出。尤其是低瓦斯矿井的高瓦斯异常区域,瓦斯赋存不规律,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平常生产中出现瓦斯异常涌出机率很少,人们往往容易出现松懈麻痹的心理,一旦出现瓦斯突然涌出,又往往很难及时发现,相关治理瓦斯异常涌出的措施跟不及时,这是治理瓦斯的最大隐患。
防治瓦斯的重点区域:一是五层、七层采区。靠近深部五层、七层的瓦斯,赋存量逐渐增加,采掘生产地点瓦斯涌出相应增加,尤其是靠近井田边界断层处的生产采区,瓦斯异常涌出现象将更加突出。二是深部三层煤采区,瓦斯赋存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从31200东翼深部采区部分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涌出量上升,就能看出来。三是采空区积存大量瓦斯。五、七层采空区几乎可以说都是瓦斯库,瓦斯积聚严重;其它地点采空区虽然瓦斯积存量不足特别高,但往往出现高二氧化碳高氮等现象。
防治瓦斯的重点地点:一是五、七层煤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该范围内瓦斯超限甚至瓦斯积聚严重,当实行无煤柱开采时,采煤面进风隅角及整个切顶线都有出现瓦斯超限的可能。二是五、七层煤采空区密闭堵附近,墙内瓦斯积聚,墙外瓦斯超限。三是五、七层煤掘进工作面,这些地点炮眼内一般均能检测到瓦斯。当掘进至断层附近,尤其是断层组附近时,很容易出现瓦斯动力现象,呈现瓦斯从炮眼内喷出。而掘进工作面又是矿井通风的薄弱环节。
防治瓦斯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把提高防治瓦斯重要性认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现场上。瓦斯危害巨大,人人皆知,然而为什么瓦斯爆炸却仍时有发生,让我们震憾。究其根源,防治瓦斯措施落实有差距,不能慎之又慎,持之以恒的抓好措施是关键所在。因此,防治瓦斯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实实地地抓好措施在现场的落实,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实践证明,只要真正重视防治瓦斯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隐患苗头,我们完全有能力治理好瓦斯,消灭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二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点瓦斯涌出特性,制定有针对性专项措施。三是强化特殊生产地点的瓦斯管理。四是完善矿井瓦斯监控系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其安全保障作用。
3. 3 防治煤尘
煤尘事故是矿井潜在的重大事故隐患,而综合防尘工作关系到生产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人为因素制约较大,管理难度大。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每道生产工序,各个扬尘环节的综合防尘工作。一是强化人本管理,加强职工和各级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工作,真正把综合防尘工作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二是层层分解管理责任,抓检查,严考核,把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三是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逐步实现综合防尘自动化。
3. 4 防治自然发火
自然发火的隐患将始终伴随着生产全过程,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指导思想,建立矿井防灭火防治体系。从预防上入手,把主要精力、措施放在“防”上。预防内因火灾的主要方法是消除形成自然发火事故的基本条件,煤炭自燃的三个条件只要消除或改变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就可防止或控制自然火灾。
现场措施上一是提高密闭质量、二是加大防灭火注浆量、三是应用通风均压调整、四是加强检测监控。实施“人机结合”自然发火监测预报体系,充分发挥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和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作用,强化瓦斯检查员的现场检测检查力度,做到监测监控。从生产布局、采掘工艺、防灭火装备与材料、工艺,到措施的现场落实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落实好防灭火规划、研究、布置、检查、分析、总结“六个环节”,把好巷道设计、材料计划、安全技措、防灭火设施质量、防灭火隐患和防灭火救灾预案“六个关口”。
4 结 语
(1)“一通三防”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各级人员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摆正“一通三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严格落实制度、强化管理,消除“一通三防”事故隐患。
(2)通风系统是“一通三防”管理的基础,通风系统管理的优劣,对瓦斯、煤尘、防灭火等均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瓦斯灾害;治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01-01
1 瓦斯灾害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瓦斯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特大瓦斯事故仍时有发生,瓦斯灾害依然严峻,煤矿在防治瓦斯灾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尚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不清的问题。
(2)瓦斯管理仍存在着大量问题和隐患,瓦斯治理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突出理论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不能为突出事故的预防提供理论上的必然保障。
(4)煤层瓦斯抽采效率偏低。
2 瓦斯涌出的掘进巷道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在有瓦斯涌出巷道掘进时 掘进通风必须稳定、可靠,以预防瓦斯超限和积聚,杜绝瓦斯爆炸事故。在煤层内掘进巷道时,局扇通风必须采用压入式,使局扇及其电气设备处于新鲜风流内,应推广采用高效对旋式局扇和智能对旋风机,并遵循先抽采瓦斯、后掘进的原则,未进行瓦斯抽采且抽采未达标的一律禁止作业。局扇和风筒的布置必须遵守《规程》及有关规定,防止发生局扇吸循环风和工作面瓦斯积聚。瓦斯员不能限于牌板上规定每班三次检查,要做到随时、多次地进行巡回检查。
2.1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防止瓦斯积聚和引燃是预防瓦斯爆炸的根本措施,加强通风是防止瓦斯聚积的有效措施,矿井通风应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要有足够的风速、风量把瓦斯吹散、冲淡,稀释到规程规定以下,为此必须做到矿井主要通风机应采用抽出式通风,可减少停风以后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有突出危险采掘工作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稀释瓦斯浓度,因此要推广使用大风机,大风筒,大断面;煤层倾角大于12°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用上行通风,如果采用下行通风必须符合规程有关规定,掘进工作面应采用全风压或局部扇风机通风,禁止采用扩散通风,掘进工作面都应采用独立通风。开采有瓦斯喷出或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加强瓦斯检查,准确掌握瓦斯浓度是防止瓦斯爆炸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发生瓦斯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一定要沉着,不要惊慌,也不要乱喊乱跑,一定要注意空气震动的方向,背着它的方向脸向下卧倒,头要尽量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衣服等物盖住身体,使身体的外露部分尽量减少,巷道内有水沟时,要卧在水沟一侧,在爆炸的一瞬间,要尽量屏住呼吸,防止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有害气体,与此同时,要迅速摘下自救器,按操作方法把它戴好,然后辨明方向,沿着避灾路线,尽快进入新鲜风流离开灾区。事故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灾区电源,井下人员要积极自救,要有组织地在队、班长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按避灾路线撤退到安全地点采用最快速的、最有效的传报技术和方法,通知和引导灾区人员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迅速撤退至安全地点当巷道破坏严重,又不知道避灾路线中是否安全时,先到安全的地方暂时躲避。并发出信号等待救护遇瓦斯大量喷出时,先撤人,切断电源,然后加强通风,并将含有大量瓦斯的风流直接引入回风巷道。
3 煤矿瓦斯灾害的治理方针与对策
瓦斯事故虽然破坏性极强,危害极大,但瓦斯防治是有规律可循的,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了有效治理煤矿瓦斯灾害,减少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在认真总结借鉴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血的教训的基础上,从瓦斯防治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考虑,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工作方针,这一方针就是我国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方针与对策,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工作方针,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建立防范瓦斯事故的长效机制的基础,也是在治理煤矿瓦斯方面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技术装备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3.1 先抽后采是瓦斯治理的基础
“先抽后采”就是坚持在进行采区工作面布置前和工作面回采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矿井瓦斯抽放管路系统将煤层 采空区中瓦斯抽出加以利用或直接排放到矿井外大气 矿井回风系统中,确保矿井生产过程中不受或少受瓦斯因素影响 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采取先抽后采的技术措施后,由于极大地降低了煤层和采空区中的瓦斯含量,尤其是降低了煤层中瓦斯压力,一方面大大减弱了向采掘空间涌出瓦斯的瓦斯源的强度,另一方面消除了造成瓦斯突出的瓦斯压力因素,因而可有效防止采掘空间的瓦斯积聚现象的发生和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先抽后采 措施是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也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治本之策和关键之举。
3.2 监测监控是瓦斯治理和保障
“监测监控”就是通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或甲烷断电仪、甲烷风电闭锁装置,对采掘工作面、机电设备峒室等按规定需要安设甲烷传感器的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自动 连续监测,在所控区域瓦斯浓度达到规定的临界点时,及时报警并切断所控区域所有机电设备的电源,迫使其停止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
“监测监控”是预防瓦斯事故的重要防线和保障措施,是现行的瓦斯检查员制度的重要补充,是实现矿井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同时由于能够将监测数据记录保存下来,还为瓦斯超限原因分析、事故调查进而制定与修改日常的瓦斯管理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近年来,曲江公司在加大安全投入的基础上,建立了瓦斯监测监控联网系统,将瓦斯监测由矿级管理提升到局、省监控中心管理,对企业瓦斯矿井实施24小时监控,有力地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3.3 以风定产是根本
“以风定产”就是根据矿井现有实际供风能力核定矿井生产能力,通过控制矿井的实际产煤量来减少矿井瓦斯的涌出量 降低瓦斯危害程度,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以风定产”是防治瓦斯的最基本的生产管理措施,也是防止井下瓦斯积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措施,当生产能力超过矿井的实际通风能力后,由于矿井总进风量已无法将涌出的瓦斯稀释到规定的浓度以下,而煤矿企业为了能维持正常生产就必须在风量分配上做文章,这样就会造成矿井通风系统的紊乱,从而降低了矿井的防灾和抗灾能力,同时因风量不足不会经常造成瓦斯超限和积聚,给安全生产带严重隐患。近年来国有煤矿发生的几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几乎都是超通风能力突击生产酿成的,所以必须坚持“以风定产”方针不动摇,不安全不生产。
4 结束语
“十二字方针”反映了对瓦斯防治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概括了瓦斯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抓住了这三条,就等于抓住了瓦斯治理的关键,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要从思想上给以高度的重视,只要坚持按“十二字方针”办事,确保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重特大瓦斯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曲江公司在瓦斯治理方面多年来坚持“瓦斯为天、瓦斯超限就是事故、通风工作无小事”的瓦斯管理理念,形成了集通风、抽放、监测为一体的瓦斯管理体系,保障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为企业做强、做大,建设“科技同煤、绿色同煤、诚信同煤”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矿矿井;充水特征;防治水途径;甲铁矿
甲铁矿赋存于岩浆岩侵入体与奥陶系灰岩的接触带上,矿体直接顶板主要是O22-2和O22-3段灰岩,比如角粒状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等,其间有蚀变闪长岩、钾长石化闪长岩、闪长岩侵人。矿体的直接底板主要是奥陶系灰岩,并侵入矿区岩浆,岩性为钾长石化闪长岩、闪长岩。矿体顶板、底板以及边缘位置均有矽卡岩,主要由绿帘石、绿泥石、透辉石组成,松软、薄层、易碎。
1.矿井充水特征
矿井充水可以分为岩溶水充水、构造带水充水、裂隙水充水,
1.1裂隙水的充水特征
隙水以成岩裂隙水为主。为了侵人灰岩中,岩浆岩会发生冷凝收缩,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成岩裂隙水。裂隙水不会威胁矿井的安全,无水压、水量小、出水时水清或短时间水浑,会随着时间自动缩小或自然枯竭[1]。
1.2构造带水的充水特征
构造带水存在于灰岩与闪长岩的接触带上或矿体的周围,其赋存与流通与张性构造、节理发育、岩体裂隙密切相关。构造带水有水压,持续性地出浑水,出水速度增至100m3/h,水文特征趋于平稳。岩体特征:岩性松散、软化、易碎,以矽卡岩、蚀变灰岩、蚀变闪长岩等蚀变岩为主,在前后20-30m处可见矿体[2]。如-40水平车场遇到底板出水的蚀变闪长岩,初始出水速度较小,约为16.5m3/h,后在24h内增至100 m3/h,然后水文特征变得非常平稳,并在后期的施工中发现前方25m处即是矿体。
1.3岩溶水的充水特征
甲铁矿见灰岩必见水,以溶洞水、裂隙水为主,溶洞水增速快,水量大、来势猛,裂隙水变化亦小,约10-20 m3/h,水量小。如+30水平南调车场遇有一溶洞的灰岩岩体。水流速度快,且变化大,2h内增至300 m3/h,10h后增至700 m3/h,水中携裹有砂、黄泥、石块,极容易造成淹井事故。
2.防治水方法
防治水应以“先探后掘,有疑必探” 的原则,在具体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不同的充水特征。防治水方法可分为先探后掘、导水、施工挡水堵水。
2.1先探后掘
采用超前探孔进行探查,无水掘进,有水注浆。断面不超过12m2时,钻孔布置5个;断面超过12 m2时,钻孔布置7个,若是突水的危险地段应加布外扎160、深20m的检查孔1-2个,遇钻孔出水即以单液浆为主进行注浆,封孔采用CS双液浆,若无水掘进时,掘进深度不超过15m[3]。如根据甲矿的静水位(+105 m ~+115m)和静水压确定注浆的局部压为6Mpa,终压为4 Mpa,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这种探、注结合的方法非常实用,尤其是在灰岩岩体内及矿体边缘地带
2.2导水
作为矿井含水地层的一种,闪长岩是相对隔水层,其冲水也以裂隙水为主,而裂隙水对矿井的危害非常小,只要裂隙、节理没有很发育,只要闪长岩未强力风化和水蚀,突水发生的几率就非常低,遇水无需注浆,因为注浆效果也不显著,只采用导水即可[4]。
2.3施工挡水堵水
空洞是形成灰岩水的主要原因,通过钻孔很难探到水,对于溶洞水更是如此,如果发生突水,应立即迅速埋设注浆管导进行注浆;若封堵时跑水现象严重,工作面节理、裂隙较发育,为了避免因水量增大而发生透水事故,应施工挡水墙堵水,挡水墙应位于巷道后侧岩石坚固地带,然后再进行注浆堵水。
3.其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除了矿区水文、地形地貌、地质、降水以及当地气候,诱发地质矿产灾害的因素还有开发理念、矿企管理水平、开发手段、预防救灾能力和采矿技术。除了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我们应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1.找出频繁发生灾害的地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矿产开采对灾害点的音响,提升灾害点的安全性,尽量减少由于表层土松动引发的小范围滑坡、泥石流等。
2.在巷道掘进时,合理科学开采,减少对支护的影响。同时,加强围岩和顶板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及时加固,防止坍塌和冒顶的发生,确保旷工的人身安全和开采进程。
3.集中处理矿产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料,合理堆放,减少对矿区周围以及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处理的方式有集中掩埋或废渣库存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废料、废渣回填至矿区的采空区。同时,建立库坝的巡查制度,确保库坝强度,杜绝溃坝的发生。
4.加强矿区边坡的设计、建设以及后期的管理[3]。设计、建设要确保科学、合理,从根本上独居塌方事故的发生。后期的管理应注重边坡的调查、勘察和维护,及时排除不利因素,结构发生变化时进行加固处理。
5.在开采的过程中,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规划开采过程,杜绝过度开采的显现;划定开采范围,严禁越界开采。对于生态换进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矿区,在开采之初制定生态恢复计划,进行复植,改善植被稀少的境况,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矿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防治措施的论述,我们知道应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恢复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尽量减低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确保开采的安全高效
结束语:
想要有效避免淹井事故的发生,应首先对矿井充水特征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并在参照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水工作,才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突水的发生,甚至预知到突水的发生,然后采用准备措施来降低突水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孙红伟.新铁矿区矿井水文地质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265-265.
[2]李安娜.安徽省萧县旗杆楼铁矿矿坑涌水量预测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1.
[论文摘要] 在分析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新成果。通过“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出了基于瓦斯地质、地质动力区划、电磁波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和基于AE声发射、电磁辐射和瓦斯涌出等原理的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连续预测技术,实验成功了高瓦斯煤层群开采保护层瓦斯灾害综合防治及顺煤层强化抽放等技术,开发了矿井通风系统监测、可靠性评价分析及决策控制技术。另外还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急需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
1 概述
瓦斯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因素之一,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矿井瓦斯一直是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据统计,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 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 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矿业集团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所属 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
瓦斯灾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施了“科技兴安”战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科技计划也逐步加强了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十五”以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攻关研究,在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保护层开采、顺煤层瓦斯抽放及矿井通风系统监测、评价与决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 瓦斯治理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2.1 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
瓦斯煤尘爆炸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煤尘着火机理及瓦斯煤尘爆炸机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尘云着火及燃烧过程简化模型,得出了粉尘空气混合物点火过程中慢速导热燃料模式到快速辐射燃烧模式的转变具有爆炸特征,试验系统中点火诱导期与高温固体颗粒燃料产物的质量分数和燃烧阵面中的热辐射有关,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颗粒相浓度与颗粒点立温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显,辐射热损失可能导致燃烧区域的重构,粉尘空气混合物火焰稳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等重要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尘共存条件下煤尘云着火特征参数计算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过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变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井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模型,用事故树方法分析了掘进、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发生的影响因素扩权重、可能发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发生所要采取的途径。确立了矿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指标分为爆炸易发性指标和爆炸后果严重性指标。前者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指标,后者包括煤尘爆炸指数、沉积煤状况、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业人员、以往事故损失及矿山救护能力等。开发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和专家系统软件,并建立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评价和防治专家系统。
2.2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采用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出区域预测,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十五”计划以来,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1)我国采用瓦斯地质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多技术(数字地震勘探、无线电波透视和构造软煤测井曲线识别)集成的多尺度(矿井突出区和工作面突出带)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新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质单元基础的由构造软煤厚度(H)和煤层瓦斯压力(P)相配套的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指标,初步确定构造软煤厚度的突出临界值为0.90m;
(2)开发了具有信息输入、动态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区域预测WebGIS信息平台,实现了瓦斯突出区域瓦斯地质方法的自动化和可视化;
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形成了一套矿井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由3D3C地震技术、AVO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瓦斯地质技术等构成的瓦斯富集部位地质—地震预测模式,形成了瓦斯富集部位探测的核心技术;
(3)采用地质动力区划的方法,确定了活动构造和岩体应力状态对突出的影响,并划分出应力升高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梯度。为此开发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计算机软件,确定了活动断裂、最大主应力、应力梯度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可方便地划分突出的危险区、威胁区和安全区,开发出了突出区域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软件,实现了图、文、声和像的可视化;
(4)采用电磁波透视技术,成功研制出了探测煤层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技术和装备,建立了电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数据库和地质异常体的识别系统,得出了瓦斯灾害易发区分布规律,提出了判定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形成一套适于瓦斯灾害易发区的判识方法。
这些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完善并发展了我国煤矿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突出预测的准确性,非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达到100%,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超过7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掘进和回采过程中的瓦斯影响,显著提高掘进速度和提高回采工作面产量。
2.3 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的非接触式预测是通过对瓦斯或煤体本身的信号的实时监测而进行的连续动态预测技术。这种方法具有测试简单、不与生产发生冲突、实时连续监测等优点。因此,非接触式连续预测是目前突出预测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九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动态预测预报的需要,分别研究出了基于动态瓦斯涌出规律原理、AE声发射原理和电磁辐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
通过分析瓦斯涌出动态变化规律与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实时监测瓦斯动态涌出特征波形、提取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特征指标,建立了煤巷掘进炮后30分钟的吨煤瓦斯动态涌出量指标、瓦斯涌出变异系数指标、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等连续预测指标,研究确定了这几种指标与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及指标临界值,以此综合判断工作面所处地点的安全状况以及前方的潜在危险性,实现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预测,为我国煤矿提供了一种新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工艺技术;
开发出了一套AE声发射监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装备,提出了AE声发射滤噪综合处理技术和方法,通过阻噪、隔噪、抑噪、滤噪和有效AE信号提取等途径,实现了有效滤噪的目的,取得了历年来滤噪研究中最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了包括传感器在内的AE声发射预测工艺技术,分析和总结了煤岩破坏AE声发射规律、AE声发射与瓦斯动力灾害的关系;
通过连续监测含瓦斯煤岩流变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强度和脉冲数及其变化的研究,实现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预测预报,研究并揭示了电磁辐射与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临界值法与动态趋势法相结合的煤岩动力灾害预警方法,开发成功了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电磁辐射连续监测仪,实现了煤岩动力灾害的非接触、连续动态监测及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2.4 高产高效矿井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加强瓦斯灾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强化抽放、巷道边掘边抽等技术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矿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煤层群保护层开采方面,通过开展了保护层作用机理的研究,利用三维离散单元法对淮南矿区保护层开采后,采空区顶、底板煤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的规律、顶底板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计算了保护层开采后卸压范围向顶、底板方向发展的深度,为确定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和卸压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针对首采保护层开采时,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层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点,并考虑到确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试验成功了多种首采层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保护层底板巷道+上向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技术、被保护层顶板煤(岩)巷道+下向穿层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巷道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走向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技术。在试验研究中还在实际层间距70m(相对层间距35倍)近水平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和80-90~急倾斜近距离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转贴于
在顺煤层强化抽放方面上,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顺煤层钻孔中运用高压水射流扩孔和钻扩一体化技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以及对石门揭煤抽、排瓦斯钻孔扩孔的工艺技术和方法。扩孔后钻孔直径达到200-300mm,为扩孔前的4.5倍,最大扩孔直径达619.9mm。扩一个钻孔的时间相当于施工一个钻孔时间的1/6,而一个扩孔钻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当于2个以上的钻孔,明显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评价方面,研究了根据煤层的最小突出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为依据,合理确定评价预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预抽率指标和临界值的方法。下向钻孔及深孔预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下向钻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术难题,取得了下向孔钻探长度达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适合于高瓦斯低透气性、有突出危险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放瓦斯技术和石门快速揭煤技术;
对于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巷道掘进的瓦斯抽放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发现煤层巷道掘进工作面和巷道两帮的煤体在松动和原始煤体之间存在的随巷道向前掘进而向前移动的蠕变“u”形圈,在“u”形圈内煤层的透气系数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层赋存参数、瓦斯抽放参数对抽放钻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有效抽放半径与抽放时间的关系、抽放负压和抽放量的关系,并据此合理布置边抽边掘钻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达到30%以上,并且煤体的强度有较大增加。
2.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与决策技术
矿井通风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手段,通风系统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当,则是导致瓦斯积聚和自然发火及造成瓦斯、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集约化生产的大型矿井实行一矿一面已成趋势,要求通风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我国开展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网络仿真技术的两种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体系、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了智能化、可视化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在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维动态模拟技术,开发了矿井灾害风流流动模拟的GIS显示系统,实现矿井灾变动态模拟结果在矿井通风系统图各巷道通风参数的动态显示,提高模拟结果与各巷道的对应性,减少矿井灾害防治及救灾决策中应用灾变状态各参数的失误率,提高决策效率。研究出了矿井火灾区域内烟流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和矿井巷道中火灾烟流流动的虚拟现实技术。
在通风系统自动调控方面,研究成功了井下自动控制风门及远程控制技术,研制出了带有卸压窗和撞杆自动开启装置的远程自控风门,实现了井下人、车信号分离,采用控制命令分级管理的方法,彻底贯彻了“生产服从救灾,行人服从行车”的风门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作为配套技术研究,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矿井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和井下风门远程控制技术等有机整合成一体,开发了软件平台,初步实现了矿井通风系统从监测、分析、决策到控制等各环节的闭环运行。
3 存在的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煤矿安全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瓦斯灾害治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监测监控、预警防治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是减少煤矿伤亡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矿安全工作面临两大的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高效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瓦斯涌出量倍增,产尘强度大幅度上升,通风压力增大,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
二是矿井生产水平的逐年延伸,地应力增大,瓦斯涌出量也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加,恶化了煤矿生产条件,增大了生产中的不安全性。为此,煤矿安全技术也需从两个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1)根据矿区煤层条件不同、瓦斯赋特征不同、生产条件的变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瓦斯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适应性研究,如采用现代通讯技术、自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解决我国现有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相互不兼容、无法互联互通的技术难题;
(2)不断解决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伴随我国东部深井开采带来了“三高”和深部矿井的延期突出问题,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难题。这些问题急需开展科技攻关加以解决。
4 结论
瓦斯灾害治理新技术在淮南矿区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取得了经济、社会、安全环境的多重效益。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煤矿生产条件和瓦斯灾害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成果表现为:
(1)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在淮南潘三矿、张集矿应用表明,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预防煤矿瓦斯煤尘爆炸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瓦斯地质、动力区划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是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是减小防突工程量、提高防突效果的保障技术措施。
(3)AE声发射、电磁辐射等非接触连续监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进入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
一、煤矿地质灾害特征
(一)开采时的灾害特征
1、瓦斯突出。瓦斯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气体存至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它会以游离或者是吸附的状态,存在于每一层的缝隙之中,但是如果破坏了其中的平衡,那么封闭的空间就会产生裂缝,这时气体将会向外溢出。如果在一定的自然以及人为条件之下,就极有可能发生瓦斯爆炸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人员中毒或者是火灾等严重的问题。
2、地面沉降塌陷。大量煤矿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塌陷,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地质灾害,因为大量煤矿的开采会引起地下结构的空陷,周围的岩石组织遭到破坏,因此一部分的岩石就会粉碎,掉落或者是移位。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地面沉降塌陷[1]。并且,如果人们大量的抽取地下水并且逐步扩大地下结构的空陷区,那么地下水分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形成巨大面积的降落漏斗,这样的情况也会使地面出现沉陷。
3、矿井突水。矿井突水指的是,在采矿以及挖掘的过程中,一旦巷道遭遇了积水问题时,那么可能大量的地下水就会涌入到矿山巷道之中。在煤矿开采的时候,矿井突水的问题也经常会发生,会给煤矿生产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闭坑后灾害特征
至今为止,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仅仅是在短期之内有用,并且在看的时候还会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所影响,因此在矿山闭坑后,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灾害隐患。例如一部分露天的采矿矿井闭坑之后,也是极其容易出现滑坡与崩塌的安全问题的。这是因为在进行露天开采之后,高边坡也就顺势被留下了,尽管一些人员已经做了相应的废石回填操作,但是还是难以实现原始的平衡。特别是当露天开采达到很深的深度的时候,因为之后的一些原因还是会出现滑坡已经崩塌的危险[2]。地下闭坑后的灾害是很多的,甚至会引起山体开裂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闭坑之后是不会马上出现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生,也就是说在闭坑之后,还是会因为多方因素的影响而再次发生。以上的地质灾害如果发生了,就算土地已经进行了复垦,也会遭受到严重破坏,甚至会造成土地的废弃问题。
二、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进行采空区地质调研
在地下的煤矿开采特别容易形成煤炭采空地区,如果不能对这些地区进行一定的修复,那么就会形成地面塌陷。传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建立围体,不过这种处理方法太过简单,没有对地域特点进行研究,所以处理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不够显著的。那么在开采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采空区的详细的地质调研,主要分析一下地质层的组成以及结构,也同时要想好解决可能遇到问题的措施。
(二)进行防治
我国的煤炭资源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不过在每个地区,地质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在以前,防护措施却是几乎完全一样的,所以可能会出现在某一个地方防治措施十分有效,但在另一个地方这个防护措施确实没有用的。所以必须要在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之后根据所在地的具体的地址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结合现今的科学技术来因地制宜开展防治工作。
(三)生态地貌修复
煤炭开采的过程会引起很多矿山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不过,修复生态地貌一般是在煤炭开采工作之后才进行的,大多数所应用的措施没有符合实际的环境需要,并且相关的处理人员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往往修复工作所获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开采的过程中进行修复工作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在开采的过程之中,严格规划并且科学处理废弃物,一旦发现存在塌方现象就要及时进行修复,而对于那些山体滑坡区域则是需要种植更多的植物,将修复工作以及开采工作统一起来。
关键词:奥灰水;水害;分析;防治
中图分类号:TD21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广博,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鹤壁为例,其矿区的位置东西分别临太行山麓和太行山区,南北分别邻近焦作矿区和峰峰矿区。其煤炭资源分布较广,但是由于鹤壁矿区的地形原因,容易受到降水渗入形成地下水,矿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导致地下奥灰水丰富,易造成水害,奥灰水水害是危害极为严重的自然水害。
一、造成奥灰水水害的成因
如果矿区煤层下伏,致使承压水冲破隔水层的底板隔断,进入工作面。将造成矿井被淹的自然灾害或井内涌出水量突然增大。这种由于复杂地质和运动影响而产生的灾害就是煤层底板突水现象。从实际引发奥灰水自然水害的成因来看,其影响因素很多。
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是奥灰水水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地质构造来看,如果在煤层下伏,地下含水层中的水压和水位过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煤层开采,非常容易引发突水灾害。造成煤层底板奥灰水谁害的关键因素就是地质中的断层。而鹤壁地区的地质构造大部分属于压扭性正断层,走向北东或北西。可以说每次突水形成都与地质断层有关系。
煤层形成因素
煤层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影响因素,受到一定环境变化而成的。大部分煤层地处海洋与陆地交汇的地方。而其形成的因素是由于受到海水潮汐的影响,直接覆盖灰岩,煤层的厚度比较薄导致水更容易进入其中的空隙,形成较大含水层。而且当含水层成型以后,会受到上方岩石层的压迫,使水下的空隙被压紧闭合。这时候岩层与含水层会长时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当受到煤层开采的影响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会导致含水层周围原有的空隙打开,甚至由于变动产生新的间隙,导致煤层和含水层之间出现漏水,最终出现了井底透水等重大问题。
水量因素
对于含水层来说,所含水比较多是导致突水的主要原因。鹤壁矿区的奥陶系石灰岩是属于富水高压的含水层,其水量多是使地板突水水量大和使突水点持久涌水的基本原因。而正因为各个含水层的岩溶情况复杂,分布不均导致突水灾害发生后差别明显。有无水源是奥灰水水害发生的前提,而富水性是突水的必要基础。水越多,突水越严重,其造成的危害也就愈加严重。也就是说,对于鹤壁矿区来说,不发生奥灰水事故则已,一旦发生,就有极大的可能是严重事故,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水压因素
这一点同上一点息息相关,从含水层的水头压力进行分析。若只有水的因素而没有水压,那么在地质条件具有相当厚度隔水层的阻挡下,突水事故一般是不容易发生的。就算是有少量的用水出现,也不太可能造成突水灾害。不过鹤壁地区的水压比较高,因此不能避免在出现合适的条件时发生突水再好。水压高低决定着突水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严重程度。水压高则危害更大,水压低则容易进行处理。
小煤矿因素
近年来发生的奥灰水突水事故中,其原因中以小煤矿破坏产生水害灾害的居多。各地小煤矿主在利益驱使之下,越界开采导致煤层断裂,使各个矿区千疮百孔,练成一片,引发安全隐患。要对奥灰水水害进行防治,就不能忽视小煤矿私开滥采对矿区的破坏作用和引发奥灰水水害的导火索作用。曾有统计证明,鹤壁地区发生过的七次奥灰水水害中有六次是由于小煤矿不规范地私挖滥采导致的。因此,要把小煤矿治理提到安全治理议事日程上来,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其它因素
当然,发生突水事故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上面四点,还包括如矿山压力、隔水层厚薄、地应力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是促使奥灰水水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或许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不论哪种因素都应引起煤矿开采管理者和工作者的重视和注意。在开采过程进行之前,尽量去除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安全作业。
防治奥灰水灾害的措施
安全重于泰山,因此煤矿灾害防治工作是矿井生产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存在奥灰水水害隐患的煤矿,要坚持三预工作:预测预防预报;还要及时进行隐患清除治理。对于危害矿井安全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将其遏制在萌芽之中,切实做到有效防治,安全生产。
做好三预工作
对于可能导致矿区突水事故产生的隐患,要做好三预工作,即预测可能产生奥灰水水害的矿井,预防可能产生灾害的原因及预报水害指数。对于危险系数大的矿井,如果不能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要始终把安全放到第一位,宁可放弃也不为增加产量而冒险开采。
安全措施到位
矿井开采过程中,各种井下安全措施必须到位。在靠近含水层进行煤矿开采时,要预防地下水渗入开采面,要留出足够高度和宽度的区域作为安全区不进行开采。这部分区域被称为隔水煤柱。由于水下采煤隔水煤柱的宽高收导水裂隙带高度及保护层厚度影响,因此要合理确立合理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和保护层厚度。并且隔水煤柱一般不可进行二次利用,所以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吧隔水煤柱占的高度及宽度降低到最适合限度,尽量再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量。经过测算,鹤壁矿区的隔水煤柱宽高都进行了规定。有的地区如落差大于一百米的规定好隔水煤柱后在这一区域不允许进行任何开采工作。应该说,矿井井下隔水煤柱的设立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重要措施,那么有很大可能发生危害极大的煤矿透水安全事故。
安全技术的应用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用各种安全技术保证煤炭开采安全是矿井防治奥灰水谁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如注浆堵水的技术就应用十分广泛并且效果良好。注浆堵水能够使浆液扩散并凝固,进而堵塞含水层周围的空隙,隔绝水源,增大岩层整体抗压强度。这种技术实施起来可以降低煤炭开采成本,提高产量和控制奥灰水水害事故发生的几率。鹤壁地区的煤矿,属于易发奥灰水谁害的矿区,使用注浆封堵技术十分合适,在开采后或发生过突水事故的区域采用这种技术进行突水点的封堵,可有效抑制灾害的发生。
(四)重视小煤矿管理
为了严防出现由于小煤矿私采滥挖造成的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应严格管理现有小煤矿的生产经营,并不再进行新的小煤矿的审批。对小煤矿加大监管力度,使小煤矿主认识到越界采挖的严重后果,不能只为眼前利益忽视安全。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设立奥灰水突水应急救援预案
由于各种突发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发生奥灰水水害的可能不可能完全消失,因此必须要设立奥灰水突水应急救援预案。应该说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之前都是有所预兆的。当有突水事故前兆显现时,要立即停止该区域的开采活动,将矿井井下工作人员全书撤离到安全地区,并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灾害预防和处理措施。万一不幸发生了煤矿透水事故,要根据提前设立的应急救援方案进行处理。为预防水害的发生应每年都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演练,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的可能。
结语:
概言之,奥灰水水害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原因,要避免发生奥灰水突水事故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矿井管理者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奥灰水水害发生的可能,并预设突水应急方案将万一出现突水事故后的损害降到最低。鹤壁地区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以鹤壁地区为例对奥灰水突水进行说明具有可借鉴性,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共同努力促使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杜明敏,司鹏昭.寿阳段王煤矿奥灰岩溶水富水性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