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3-09-28 09:3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升学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0-01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全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我们原来的教育应该都包含了素质教育,只是忽左忽右,没有更好地全面发展。如今教育方针明确了、大纲修订了、教材也改编了,但教学中的实施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只有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去实施素质教育,而考试是一种简便、熟悉、经济、快捷的素质教育手段之一。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进程中一个服务于教学的手段。教师通过考试可以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学习方法,受到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等方式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中学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存在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升学率仍是我们一些中学教育的中心工作,离开这个中心搞素质教育就要受到限制和约束。要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就应该改革应试制度,应试制度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即在涉及到相关知识时尽量讲深讲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

考试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学科,忽视非升学学科,搞题海战术,只注重升学率,是应该废弃的。考试运用得当,是素质教育好方法之一。以往的考试,一是过于集中,二是份量过大,三是内容过难。使学生如临大敌,被学生视为畏途,对考试害怕生厌。

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而通过考试计算的升学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升学数量按比例计算的结果,是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要使升学选拔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现阶段考试还是不可缺少的。考试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成绩的优劣必定取决于老师,不按照教育规律、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状况、心理压力、不顾知识的全面性,为应考而增减教学科目、课时,增加学生作业负担,这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是没有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有机地结合,所以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长期的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几点考试经验如下:

(1)从考试的方法看,应把考试化整为零,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考试的学科、次数、时间,每一学期要有统一的规划,有利于调动各科教师和各层次学生考试的积极性。

(2)从考试方式看,提前三天以上告诉学生考试的学科,时间、范围、题型、分数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对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不畏惧、不紧张。

(3)从考试的内容看,考现存题、类似题。要告诉学生考题多是教师强调的现存题、类似题。

(4)从考试的结果看,只要学生认真进行了复习,就能作得出题,作得好题。考试的目的不是与学生为难,而是巩固复习学习的知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这样的考试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1)是培养学生稳定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经常性的考试劳动强度不是太大,成绩也不会太差,天天有种成就感,知识、能力、趣味天天积累,会使学生形成平静的心境,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极大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效率。记忆的方式、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复杂的记忆对象,如果能在记忆与遗忘的关键时间给予及时复习,将对学习内容的长久记忆产生积极作用。

(3)谈谈如何摆正素质教育与考试的位置。

(1)素质教育已包含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中,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它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相对的教育现象。前者是全面发展,后者是单一发展,但两者决不是完全不相容的。从教育的整体目标上分析应试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能力也应属于人的素质范围。我们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提倡素质教育绝不是舍去考试,道理就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我们要反对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片面升学率,更不能去掉好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考试。

(3)素质教育给考试提出了较应试教育更高的要求,更全面、更科学。将评分、评级、评语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结合;诊断性、选择性、选拔性考试结合,保证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

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光要把现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让他们去探索、去创造,毕竟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

第2篇

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传授给受教育者。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这需要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集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孩子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为了考试而补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尝试又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有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被发现和衡量,也就无法成为升学的凭证。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对立起来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这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不断交替、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围绕这两个目标齐力合作的过程。

(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教育是包括应试教育但又不止应试教育,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传授那些适合于学校集中式教育的、带有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考试是一种技能,是能力,是素质的一个方面。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并培养其各种素养、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应试,如何获得一个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通行证,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三、正视应试教育,才能让素质教育做得更到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正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现实存在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有存在的沃土、温床,它有存在的价值。正视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两种意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两种意识,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第3篇

教育是什么?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最后到大学,也得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我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传统教育。而素质 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积极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迫切需要。素质教育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已逐渐引起教育界、理论界以及有关方面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同时也要求我们在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尽快达到统一的认识,否则,就会给教育事业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 我国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是选拔性、淘汰性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是教育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素质教育也不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应试教育也能提高人的素质却往往偏重智能。应试教育注重知识水平的掌握,侧重于量的评价,体现为终结性评价,素质教育注重能力水平的提升,侧重于质的评价,体现为过程性评价。

为什么推行素质教育那么难?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学业负担过重。为什么这种学业负担会过重?唯一的、学科知识型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考)、高考考试选拔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错误的社会观念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是选拔,而是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素质,营造他们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社会必须对教育的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起点。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理解,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产生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和方向感。

3 我国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尽管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完全对立和水火不相容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而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我们知道,应试教育是在一定的特殊历史阶段的教育模式,是为满足当时社会对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需要多方位、多层次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当时条件下是必要的、合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践的深入,越来越需要的是各方面基础都较为全面,各方面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人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切工作围绕考试来进行,这样的教育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具体表现为初中教学围绕着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的指挥棒转,高中教学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即便是小学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也都围绕考分转,都在为将来能升入好初中、好高中,最终能升入大学作准备。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考分上去了,一切都算赢,否则,全都被否定。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必然是重考试成绩,轻广泛的实际能力;重条条框框、循规蹈距,轻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等,步入社会往往呈现高分低能的迹象,最终培养出的劳动者显然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需要。

既然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辩证否定,那么,考试作为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保留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有无考试的程序,而关键是否把考试当成了最主要的目的,考试是否成为大家最关心的,并力争追求的最核心因素。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它也必须通过考试、考查以及各种测验的手段检查受教育者所达到的程度,以此来衡量受教育者在相应的时间内是否达到了社会对他期望和要求的标准。从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只是把考试当成促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一种手段,也当成教育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及程序的—种督促手段。

4 我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弊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不是抑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而是使人变得虚伪,说假话不再脸红。”一时间,又引起人们对我国教育的反思。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败在于功利压倒了德育,评价体系错乱的大环境下,作弊、造假就不足为奇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教育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老师的优劣和学生好坏,都需要“看成绩”,这就导致评价体系错乱,从而忽视道德教育,误导学生以成绩为读书目的,不择手段提高成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弊、造假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考试是一个选拔人才机制,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之最大失败,是败在幼儿启蒙教育,教育本身而言,不仅要教,更要育。育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中国的教育一直走偏了方向,学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曾在讲演时拿一把米,硬塞给鸡吃,鸡怎么都不吃,然后把米放地上,鸡自然就吃了。要说明的是教育也是如此,不是硬塞,而是引导。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开发,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老师往死里灌,学生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教学相长根本无从谈起。优化教学过程不仅要以智育人,还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遍地开花,很多人都能看到我国教育制度下的弊端,但又有无能为力之感。那么,我国教育应教会学生什么?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然后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只教会学生考试,只教会学生如何作弊说谎,那么,我国的社会就必然沦为假话连篇的社会。一般来说,一个社会风气之根源在教育,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所以,教育关系到社会和谐,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存亡。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是否正确,是素质教育能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前提。必须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大力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5 我国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类别、层次的选择从个人生活需求出发。但在我国,人们对教育的类别、教育层次的选择认识上,只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单一的认识方式,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直接造成了对孩子的不公平。其实,孩子只有在多样性的选择和个性化的教育中,才能真正快乐地生活和成长。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永恒的话题。推进素质教育要有力度,教育是极其专业的领域,由于它的牵涉面广、显效性低、周期性长、可逆性差,整个社会要正确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宽容教育和建设性地参与教育(如家长委员会)。如果对教育脱离实际去炒作,那便更是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新困难了。社会相关成员也要自觉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去,例如,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只要家长做足工作,着眼长远大局出于公心,利用好这个平台和渠道就能形成一种正向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合力。家长要很好的参与教育,当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消除对教育的纯粹功利心理。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解决,素质教育要推行就是很困难。

5.1 素质教育是无须管教自由发展的误区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发展个性,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放松管教。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坏习惯,不但要管教,更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5.2 艺术娱乐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误区

纵观中国的教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必将引起一番改革,大家争先效仿。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就素质教育了。要减轻负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素质教育刚开始时,学校、家庭就立刻不抓文化课的学习,而是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们为此应接不暇,叫哭不堪,学校里也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仿佛只有这样才是素质教育,而将文化课的学习排在后面,在升学方面也是将那些有特长的、考级的学生给予加分。这样做非但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孩子在学习完功课后忙与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5.3 素质教育是无负担教育的误区

上级下发了有关减负的文件,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里包括过多的烦琐重复的作业、频繁而乏味的考试以及补课拔高等。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不布置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好事,作业不在多少,而是在于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业量适可而止。一味减负,减过了头,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中小学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

5.4 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传授、解惑,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5.5 现行的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误区

现在的升学还是由考试来决定,有的学校表面上素质教育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老师必然要抓分数,学生的减负只能是空谈,越减越累,虽然上级是准备狠抓素质教育不补课,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也都改变了,周末、假期严重缩水了,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上午应试教育,下午素质教育;上学期素质教育,下学期应试教育;领导检查时是素质教育,领导一走就应试教育。形式上素质教育,如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情况产

生的原因首先是对素质教育缺乏清楚的认识,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短期行为,因而口头上挂的是素质教育,实际搞的是应试教育。现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急功近利,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当然,不知道这些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幸运儿,还是素质教育的实验品,一切都要等升学考试结束。不从根本上改变升学评价体制,素质教育永远只是空口号。

5.6 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教育的误区

说到素质教育,人们就自然想起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即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罪魁祸首。有人认为,只要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考试改革的确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验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考试就是测评的一种方法。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了而已,这种考试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并非科学的态度。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如何改进和提高呢?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内涵;教育目标; 偏离;回归

教育目的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各个问题、各个环节之中。一旦教育目标定位错误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偏离,对整个教育事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认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在教育者层面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偏离。本文试论述素质教育目标的现实偏离、偏离的原因及回归的对策。

一、 素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定位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是否正确理解素质的概念、人的素质结构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目的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在对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等要素的综合。它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是保持人同一性的基本原因 [1]。人的素质结构是由3G(三个球形结构)组成,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知识结构:由信息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和技能四部分组成,知识性知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工具”的作用。能力结构:由二维因素组成,一是内容维度,包括空间、语言、数字和行为四个方面;二是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五个方面。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个体知识具有运作和操作的功能。非认知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方面。非认知因素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指挥、调控”作用[2]。

根据素质的内涵、人的素质结构的组成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使他们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非认识因素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

二、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指的是素质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实际存在状况,是素质教育目标在不同的主体身上的表现。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在现实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二:双基+特长;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三:双基+特长+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四:双基+特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之五:双基+智力+个性;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六:双基+特长+非认知因素。

三、从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与应然目标的距离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素质教育目标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结构认识而不断演进。素质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四个时期,四次进化:第一个阶段偏重知识结构,表现为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光强调双基教育不重视学生能力、智力是不够的,容易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高分低能”“书呆子”,因此,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纳入教育目的的范畴。第三阶段:人们在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现学生的一些非认知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目标又变成“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第四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要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四个阶段展现的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但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来看,人们似乎还没做到与时俱进,没跟上素质教育目标的步伐。很多人实践素质教育目标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大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家长、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目标还没达到第一阶段水平,他们的目标还是瞄准考试,认为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与学的目标就是考试拿高分。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所以加上个性发展。当然,不可否认,他们这种“组合式”“合金式”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摆脱“片面素质”教育的事实,都与应然的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四、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的原因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在践行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目标与国家层面制定的素质教育“理想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会偏离目标?什么原因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人们对素质教育、素质结构认识模糊,导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目标迷失

对素质、素质教育定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是导致素质教育目标迷失的根本原因。对于素质教育是什么,教育界存在以下看法。①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书、画”的教育。②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3]” 。 ④“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4]。”当然,素质教育的定义远远不止这四种。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回答,有人曾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1996年上半年,素质教育已有9类15个定义,两年之后,定义不下30种。如果现在有谁愿意再作统计,可以肯定地说,一定超过了30种。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素质教育”定义大丰收,使“素质教育”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理论层面未曾达成共识,基层领导和广大教师对这一概念或主张更难明确认识和领悟,因而导致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迷失。造成了人人都认为自己搞的是素质教育,而结果人人搞的都不是素质教育的局面发生。

对人的素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教育理论者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有人认为:人的素质结构是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四部分构成。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组成。还有人认为素质结构就是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于素质结构的组成不明确,导致对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素质的判断失误。结果导致了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的践行。

2.应试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完全对立,导致素质教育主途径偏离

由于人们总是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而应试教育总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联系,与知识讲授方式相统一。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搞素质教育应该抛弃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这一命题存在前后是否匹配的问题[5]。传统的课堂无法培养学生认知以外的素质。全面的素质教育离不开扩展和丰富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时空界限,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扩展到学校、社会之中,将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活动都纳入其范围。这种丰富和发展了的课堂观,其实就是人生处处皆课堂、处处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观念的反应。号召人们把素质教育的重任从学校、课堂之上移到社会、课堂之外。转贴于

3.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观,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考试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的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受其自身的局限,考试一般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侧重于文化知识层面。对于任何一种优质资源,社会都会制定一整套分配方针,以便排除多数人的资格,在少数人中进行分配。而考试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方式。学生是否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享有接受哪一类型的教育机会都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由于受分数在学生升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及“以分数论英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影响,对高分的追逐成为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目标。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力素质、非认知因素等无法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测与评价,而相对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由于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相对放松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放松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搞素质教育,教师、学生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放到了素质教育课上、放到兴趣小组上、放到课外活动上,用来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少了,也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似乎与考试完全对立。而人们对分数的执着追逐,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排弃,最终导致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上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4.技术操作失误,导致目标实际偏离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依也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模式可以循。一线工作者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谁也不清楚究竟怎么搞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由于每个践行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模索性,因此,难免会有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的现象发生。

五、 素质教育目标的回归

1.规范素质教育的概念,明确素质的组成要素,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来的,目的是彻底抨弃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教育模式,建立有助于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一看法或意见,已有学者表达过了,只是未被当一回事,以至于大家都专注于对一个含义宽泛、歧义丛生的素质概念,作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种种探讨,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如何针对应试教育弊病作出改革本身及其探讨,却不经意地被疏忽了。其结果是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因此增进,反而越来越糊涂,而对此进行改革的明确目标却被搞模糊了。概念、内涵对人们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目标关系重大。笔者认为,具体对“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国家层面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界定。

2.目标表述具体明确,避免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错误

我们国家教育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虽然表述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记,但却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实践操作。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德的构成、智的成分、体的方面、美的部分都缺乏详细、具体解说。以至于广大一线教师、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不知道要究竟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3.正确处理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目的考试化向考试目的教育化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素质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的知识能力、涵养等各方面的综合提高,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我、战胜自我的意识与能力整体增强,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与抉择,是知、能、情、意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乎考试,考取高分。考试只不过是教育的一种检测、评价手段。要充分利用考试的功能,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评价。建立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考试机制。

4.加强纠偏力度,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途径的正确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社交活动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质,但这些都只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辅助方式而不是主要途径。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素质、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又因为学生在校的时间80%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信息知识、经验和技能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载体、以书本为媒介、通过课堂进行传播的。学生的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加以形成、发展、提高的。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健康发展。由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本身的优势,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在社会之中,在课堂之外转移到学校之中,在课堂之内。当然,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以改革。

5.加强对教师素质培训,提高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能力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目标必须借助于教师才能付诸于实践。教师是教育目标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素质难以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欠缺,又缺乏反思教学、研究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以走进课堂。加强教师培训,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会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3]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12-02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手段。那么,要想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必须重视文化教育。20世纪末,我国兴起素质教育的思潮,教育部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1],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行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提出满足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了提升全民素质的需要。同时,在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时,高考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家长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应试教育因而受到社会各届的批判,此时提出的素质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这项问题。

然而,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现状仍没有大的改变,很多学校在把素质教育做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应试教育。对此,应该如何推行新课改,如何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成为当下的严峻问题。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狭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提高人们思想水平、文化素质的教育模式。广义上讲,素质教育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教育的手段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以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通过文化的手段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改造人类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升国民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的素质,通过个体素质的提升来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教育,能够将开发个人潜能、锻炼心理品质和培养文化涵养有机地结合起来[1]。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其实是一种通识教育,必须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幼儿园教育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教育甚至是成人教育的整个学习生涯。同时,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健康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发展,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技能、心理素质等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训练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积极把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且愿意与同伴交流,具备较强的团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另外,素质教育主张个性化发展,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更为重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且追求真理和崇尚科学的学习氛围。总之,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 要实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现代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只强调讲学,也就是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复习答案而已。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从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出来,改变应试教学的方式,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重视参与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且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实践是参与,批评也是参与,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巨大的改革力量,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作用。在这个全面参与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争取校内外支持,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学生以及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支持和监督,并且引入相应的考核、选拔人才等机制,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转变[2]。

注重文化课程的融合 素质教育讲求的是教育革新,因此,素质教育同样不能隔离文化课程而谈。素质教育应该与文化课教育融合在一起。目前,我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应试教育、大学知识教育”模式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教育误区,一面抓应试教育,一面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又是办绘画班,又是音乐舞蹈班的。实际上这已经把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教育分开了,而且增加了学生负担,显得这种素质教育改革更为形式化。只有将素质教育和文化课相融合,通过活化课本上的知识,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掌握科学知识和规律。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育方式的运用。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教师不是控制班级,而是引导班级,解放学生个性,使学生主动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锻炼自我能力,实现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

正确处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是目前教育者相互讨论的热点话题。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更像是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虽然与应试教育大相径庭,但是并没有否认“考试”这一教学手段,只是谋求改革考试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完善革新考试的评价制度,使“考试”脱离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此,有些学者担心这样的改革方式会降低教学质量,但其实从长远发展来看,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会推动升学和就业的发展[3]。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出较高要求。对此,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教育模式,必须坚持贯彻[3]。当下,素质教育已经渡过爆发期和反弹期,现已到了与应试教育的融合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断努力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美融合,两者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直福.试析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契合点:从“洋思模式”想到的……[J].浙江教育科学,2014(6):53-55.

第6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任务。刚才,几位校长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高峰同志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我市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情况,肯定了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这些意见我都同意,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我谈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违背教育规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当前仍然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状相差很远,搞素质教育是好高骛远,搞应试教育才是脚踏实地;还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取消考试,就不能谈考试成绩,不能讲升学率。这是两种极端的认识,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也是能够提高升学率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也不反对强调升学率。素质教育是提高质量的根本措施和最大保障,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升学率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离开素质教育谈教育质量是片面的教育质量,离开人才培养谈素质教育是空洞的素质教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为总抓手,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都要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起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要正确把握规范办学和传承创新的关系。省教育厅自2008年严抓规范办学,重点规范课程管理、作息时间、双休日节假日、作业量和考试行为等等。这些措施遵循教育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行为,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抓好落实。没有传承就割断了发展的根基,没有创新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在规范的同时,我们必须善于传承、勇于创新。规范办学行为,是规范过去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规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的行为。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进行认真梳理,凡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做法,就要很好地传承下去。近两年来,个别县市区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去好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二是在新的形势下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造成责任意识下降、管理放松、评价激励机制丧失功能。在规范和传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不断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发展思路、机制体制和办法措施等方面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是要正确把握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但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个性发展,因为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每个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不同,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学校和老师在“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学校才能有特色,学生才能有个性。特别是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以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来满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选课需求。如何组织实施分班教学、走班教学,如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有效的教育,实现最理想的结果,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积极实践。

四要正确认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有的人对实施素质教育持“唯条件论”,认为学校教室不够、器材不足、师资不够、生源较差,不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有的人认为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很大差距,实施素质教育会吃亏。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不愿推行素质教育或无力推行素质教育寻找借口。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形成的原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条件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一区域的学校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但硬件不是推行素质教育、决定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有四点认识:一是不要一味地追求和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多农村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走在了全市甚至全省的前列便是明证。二是硬件设施短时期内无法根本改观,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却势在必行,所能做的只能是立足实际,开动脑筋,理清思路,找到办法。三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评估和考核,我们一直坚持“分类指导、层次评价”的原则,基础不同,目标任务就有区别,只要付出,取得的成绩就会得到认可的。四要加强特色学校建设,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品牌,都有鲜明的办学特点。各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发展特色,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靠特色吸引学生、培养名师、立足社会。

境界决定水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广大干部教师要立足三尺讲台,着眼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立足课堂设计,着眼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立足教学实践,着眼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都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而且环环相扣的。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第7篇

中学体育素质教育问题措施在我国推行体育素质教学以来,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是保证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及创新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魄、陶冶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爱国观念、坚韧的品质及健康的心理。

一、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领导观念比较落后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升学率,所以紧抓“语、数、外”等“主科”,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则很少重视,认为这些科目可有可无,打高分才是硬道理,所以一到期末或者初三高三的时候,就尽量少上体育课,能免则免,这种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态度,从而很难保证素质教育的质量。

2.缺乏完善的体育设施

现阶段,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都无法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相应的政府及主管部门多次要求学校配备相应的器材,建设相应的场地,可在实际执行中大部分学校都达不到标准,尤其是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基本的教学设施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说体育教学设施了。

3.教师的观念相对落后

虽然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都有所提高,认为在中学中有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思想都比较落后,不能准确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同素质教育发展还有一定的偏离,从而影响了中学体育素质教学的发展。

4.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劣同教学效果会成正比。教师的素质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则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又分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现阶段,一些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讲不清,甚至会做一些错误的示范;一些教师因为文化素质较低,无法获得学生们的敬佩,从而失去上体育课的兴趣。在政治素质方面,不求上进,认为做体育教师无聊,不能积极备课,教学上没有计划和目标,从而将体育课上的枯燥乏味,素质教育很难进行。

5.升学制度的影响

现在的升学制度对中学体育的要求主要有两种情况,中考增加了相应的体育科目,升学中没有体育课的内容。这两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考的体育科目长时期不变,设置的不合理,所以部分学校就只按照考试内容进行教学,根本不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因为体育不是升学的考试内容,所以体育教学也只是个形式,每周开设的课时非常少,毕业班几乎都不开设体育课。

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质量的措施

1.提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要想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先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及思想。中学校长的办学思想会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因而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要。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定期组织培训,强化学校领导对体育法、教育法、教师法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相应规定,从而使其深刻认识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还要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会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育习惯及意识;必须杜绝学校领导们的“重智轻体、放任自流”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创新体育考试及评价的方法

在进行体育考试创新的时候,必须坚持这样的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喜欢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减轻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方便中学生考试。因而创新体育考试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全面有效的遵循并推进素质教育。在考试内容方面,要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和基本性,从而有效反映学生们平常的学习水平及身体状况,选择那些难度不高的锻炼项目则可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评价方法上,坚持激励原则,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逐渐的淡化体育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作用。

3.积极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会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更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及学校必须有效培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从而有效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对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优质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中学体育教师的内容必须注重实效性,因材施教,学用结合,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及理论能力。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大量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强健的体魄更是建设祖国的基础和前提。中学体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的重要场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更能够培养学生们健康的性格。虽然素质教育被大力倡导,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必须针对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贵仁.构建21世纪学校体育新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J] .中国体育科技,2001,(01).

[2]李相如,李瑞林,王少甫.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1,(05).

第8篇

首先,我认为搞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对素质教育先要做一个界定,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同一的标准。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提出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因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第二个背景是面向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即是高素质的人才。

先说第一个背景。许多专家都强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是把学生束缚在考卷上,死记硬背,缺乏个性培养、缺乏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苦。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的同志不同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先不从理论上来分析,我们来看看,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存在上述的弊端,实事求是他说,上述弊端是存在的。这种弊端存在的原因很多,从教育目的上来分析,它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教育的结果。因此转轨是必要的。

有的同志讲,考试是取消不了的,考试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不错,考试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它不是教育的目的,把手段当作目的,就是当前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是为了纠正这个偏差,使考试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有人说,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这里关键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向何处指,当务之急是改革考试制度。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考试制度必须认真改革。但考试本身就有天生的缺陷。考试只能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能力,却很难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从教育思想上说;需要承认,教育中的弊端是存在的,把应付考试作为目的的现象是存在的,它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因而转轨是有必要的。

再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当前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质量成倍增长的挑战,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这些知识,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的意识:三是科技革新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培养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四是经济增长带来了一 部分人的享乐思想、个人主义,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的思想品质。这些都说明,人的整体素质要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的改革都以提高人的质量为重心。美国未来学会就提出,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必须具备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它呼吁学校和家长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美国是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上述时代需要的人的质量(素质),用“应试教育”是不能完成的。

转贴于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提全面发展教育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又提一个新的口号?这是实际工作者困惑不解的问题。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或者说,索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本来并不需要另提什么素质教育。但是,因为有“应试教育”的弊端存在,所以提出素质教育来。全面发展教育讲了几十年了,许多学校是认真贯彻的,但不能否认,有些学校只把全面发展停留在口号上,并未认真贯彻执行。提出素质教育,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人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总会归结到“这个人的索质不高”一句话,不会讲“这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够”。所以说,提高人的索质是人们的普遍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不矛盾的。如果你的学校全面发展教育进行得很好,那就不必转轨;如果确实贯彻得不好,还是应该转轨,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目前,在转轨过程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据说,有些地方硬性规定学时砍掉多少,作业砍掉多少,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致使出现了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这是对素质教育实质理解不够的结果。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

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涵义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所谓发展人的个性,就是要因材施教,不要用考试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发展。有些同志把它理解为全面发展加特长,除了一张考卷之外又加上要有一技之长,或弹琴、或绘画等。实际上,这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同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没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就不可能有个性。

提倡从“应试教育”向教育转轨是从教育思想的层面上提出来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模式的规定。不要把教育从一种特定的模式又硬塞到另一个模式之中。有的学校教育改革实验已搞了多年,如有的搞愉快教育,有的搞成功教育,有的搞和谐教育,有的是进行综合改革,这些都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好处,也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模式。据说,有的学校为了搞素质教育把这些实验都停下来了,这是没有必要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并不规定一种模式,需要多种模式的试验。

第9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转型 教与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今,素质教育更是教育界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考试?对教师和学生有些什么特殊要求呢?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浮浅的见解,希望能与同行商榷。

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的误区

自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一些学校相继加强了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许多家长也不顾孩子的爱好和个体差异,盲目地给孩子请音乐或美术家庭教师,致使许多孩子美好的童年几乎都在“抽象”的琴声和“单调”的画布前度过,因此产生的悲剧也屡见不鲜。那么促使这些家长这样做的原因到底何在呢?笔者经过多次的走访之后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甚了解,他们认为提高孩子的素质就是强化音、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和美术特长。实际上,音乐和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人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而艺术素质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思维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这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

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从一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就一直困惑着许多教育者。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否定考

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二是口头上大喊素质教育而行动上依然进行着应试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和考试并不矛盾,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而言的,而考试只是一种对教与学结果的评价方式。显而易见素质教育依然需要考试,只是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在其内容和方式上与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大有不同。下面是素质教育下的几道考试题:

《语文试题》: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的原句回答)

2.李登辉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抛出“两国论”之后,遭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的强烈反对,甚至内部一些主张统一的人士也对他大加斥责,这正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语:_______。

3.前不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参拜靖国神社,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有句古语叫_______,我们希望日本政府能尊重历史,不要重蹈军国主义的覆辙。

《物理试题》: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下面一首诗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诗句:______________,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通过这几道试题,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素质教育依然需要考试,只不过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考试的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上,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教学任务并非只有教师板着脸站在讲台上才能完成。相反有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这一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信息社会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的思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地改变我们的考试方式,以考试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学生确实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和人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完善地推行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下的教

素质教育不是为应试教育擦脂抹粉,而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这表现在不但教育形式有所变化,而且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方式。新的教育体制赋予教师更加神圣的职责和艰巨的任务。上课进教室,下课批作业,灯下勤备课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再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集辅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于一体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必须首先充实自己。一直以来,各个学科和教研室都是分离的,基本上很少有跨学科和教研室进行教学研讨。事实上各个学科本身并无必然的界限,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可以以“隔行如隔山”来为自己狭隘的知识面开脱,但在处于信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中,隔山早已不再是交通障碍,它要求每个教师不但要精通所教学科,而且要具备各学科相互整合的能力,因而信息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必须熟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思想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行动指南。置身于素质教育的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尤其要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人才观和现代素质观,这六种观念明确地规定了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不同。譬如:现代人才观强调,新时期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是“全面+个性”、“人脑+电脑”和“智商+情商”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素质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明确提出要全体发展“人人成才”,这与贯彻在应试教育中的“适者生存”、“着重培养”的观点也截然不同。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师正确执教至关重要。

此外,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基本的教育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只有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才能做到按需分配,做到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有所长的人才,进而达到“人人成才”的目的。

2. 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精通教学设计。

由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在1997年提出的报告中,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了强调:重视师资培训,使教师们懂得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教师培训。对于教育技术学的了解,普通教师没有必要达到专业研究的地步,但必须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精通多媒体教学设计,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不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优缺点和教学设计,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合理选择教育媒体,到达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

素质教育下的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和助手。教师的权威不再单一地体现在对知识的拥有量上,更多的是要通过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体现出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轻松地传播给学生,而且要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呈现知识,组织活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想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初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优势,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反应。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产生教育的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常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另外信息素养对身处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的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四、素质教育下的学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既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个体。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帮助者或引导者。尤其是处于处于信息环境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广泛,方式比较灵活,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不能再以“课堂的主宰”自居,必须虚心地听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见解,耐心地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高级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要求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变为主动,这需要从小培养。有些学生多年来习惯了老师不给自己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化浪潮可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对这些不会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长期地进行个别培养,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以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吴少荣,黄伟民,邝丽湛.中国教育报[N].2003-01-16.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

在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高考不改,新课程就无法真正实施,高中教学仍然会是应试教育。新课程高考进行了很多改革,但还不是全面、彻底的改革,其原因很多,既有考试技术的原因,又有考试管理的原因。但是新课程高考在相当层面上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高考,真正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指向能力的素质教育,就完全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现在,有许多的学校公开以升学率高作为其奋斗目标,而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渗透了素质教育的因素和应用素质教育的手段。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从而决定它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素质教育并不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的既满足现实的考试和升学,又兼顾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呢?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即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一个正常人的音乐天赋再好,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要点

从以上的讨论来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做好素质教育,同时兼顾考试和升学,我们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马卡连柯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当然,爱学生的前提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爱心所包容的内容是广泛的,教师要把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看成是首要工作,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人格独立平等的主体。教师要经常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保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对特殊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和呵护,不以分数论英雄。当然,情感交流是一个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的反复过程,对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学问,而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当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会用他无穷的学习动力,用他无限的创造力,用他巨大的潜力来学习、来创造,那时的考试将不再是问题。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

(一)加强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可是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学生的自主作用发挥不够,即使是学生实验,学生也是按课本进行操作,对实验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利用不够。为此,教师要多用实验进行教学,并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去掉条条框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实验目的,提示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直到只给学生实验目的而学生就能独立完成实验。例如,对于“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学生实验,我先在小黑板上列出教学目标和注意事项,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拟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通过这些自由度大、自主力强的实验,学生能学到许多知识,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以其趣味性和探索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反复修正,这些过程本身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二)重视基础物理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定律、法则的教学科学素质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载体。很难设想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会有什么科学素质。重视物理过程和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地只给出概念的意义或定义,然后就转入练习、解题,而应该着重讲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和怎样建立这个概念。学生有了这个能力,遇到新的问题就有独立(或迁移)研究的能力,就能提高科学素质。又如,物理规律的教学,有的教师急于给出规律的内容和公式,然后把主要力气放在解题上,而不注意规律建立过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却被忽视了。如,初中讲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要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电流表测电流时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可有的教师没有讲为什么这样做,不讲原理。到了高中,有时我们用一个电流表测另一个电流表的电压时,学生便惊叹电流表还能并联使用。

(三)重视物理练习。学习物理学生可以掌握两种思维,即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并用这两种思维“格物”。首先,解决物理问题的实质就是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再现。比如在力、物体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章节中,其逻辑思维形式是指逻辑中的“物体受力”、“物体运动”、“受力与运动”两者的关系,在这几章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贯穿整个力学知识。由“物体受力”分析“物体的运动”、分析“物体的运动”,从而得出“物体受力”。事实上这是逻辑思维统帅着二者之间的技能与技巧,由此我们不难体味到物理逻辑思维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感受到物理逻辑思维的过程,使物理思维达到自由意识的升华,也是产生物理美感的过程。

第11篇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及考试方式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

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随着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得到了逐步的加强,但总体来说,实验仍是较薄弱的环节,它不仅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的教育观和实验观是一个较主要的原因。

2、立足课本,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营造出实验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进入一个充满实验的世界。其实,教材中就有了很多的实验:课上的演示实验、实验课上的学生分组实验、课后的趣味小实验等,如果认真完成了这些实验,就可创出很好的实验氛围。

3、联系实际,尽可能多的进行化学实验

根据教材,我们还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进行化学实验,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或实验室的器材尽可能多的进行各种化学实验。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像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入题海之苦。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需要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使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各种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是要通过典型习题讲解,不仅教给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练习之后去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化。因此,每做完一道习题应该进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这一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我是怎么想到这种解决办法的?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

第12篇

“辱父弑母”、“高分低能”等不良教育产品是客观存在的,但以此去数落“考试”的弊病,恐怕缺乏必要的因果关联。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就算是完全实施和实现了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领域依然也会存在“低分低能”甚至“没分没能”之个案。所以,运用极端的案例,去佐证“考试”的多余,这就把原本包括心理、社会、家校等多重因素共同酿制的悲剧全都移植到“考试”身上,这是移花接木的拙劣思维,是不公平的。

素质教育的立意是异常正确的,经是好经,只是到了如今,经文有被“念”歪的一些迹象:我们索性都把语文课堂变成情景表演课,把数学演算娱乐化,把英语教育小学化,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又学习琴棋书画,又要进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感悟……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等“素质”教育,比起“应试”盛行的时代,学生更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没有了自己的天性,其概念大于实质,形式高于效果,以为精熟一些琴棋书画就成了素质高的人了,如同花钱让孩子住进高档住宅,孩子从此就高尚了一般。我们已经把一大堆根本算不上素质教育的内容当成了素质教育,把真正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些东西,例如实行必要的考试手段给遗弃了,进而把考试当作怪物加以排斥,把废除学生的作业当作素质教育的本意与本质,这种念歪经的做法已经把素质教育理念给颠倒了。

本人不是应试的孤守者,应试教育的方向既偏又错,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过度、过滥的考试的确跟学生的童真、童趣存在着冲突。但考试毕竟不等于应试,分数也不只是应试的特产。对于中学生而言,分数与能力不无关系,考试不失为能力评价的一种恰当方式。况且,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相反地,它只是讲究如何考试,如何使用分数杠杆更科学地量化出学生的个体素质,如何运用考试手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加准确的描述,所以,义务教育不必谈“考”色变,不是谈“分”则错。在我们还无法确立比考试更科学、更规范的评价方式以前,过急过早地否定“考试”与“分数”的固有作用,那就可能肢解或扭曲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把教育引向另一条“不归路”。

不信请看。由于考试的评价功能淡化,功利课堂随即上演,动则“涂鸭”、“唱歌”、“游戏”,制造表层热闹,老师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各路专家纷纷用他们自己研究成果去评点“新课堂”,推动各式“反传统”课堂的诞生。现在,我们似乎更加相信,凡是花样百出的课堂,就是课改课堂,就是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式课堂,否则,就是传统的应试的课堂。其实,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放羊”,严重地说这是教育责任的流失,是在销蚀义务教育的文化根基,出现“学知识没有知识”、“文化人没有文化”的尴尬现象。而且,那些粗糙、预设、缺乏想象力和技能含量的课堂表演,庸俗浅薄了素质课堂,也使学校的教与学弥漫着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风气,孩子从小学会了虚伪,这对于明天的社会,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

听过一些课改培训,看过诸多新课程文章,脸红于“应试”与“素质”之争,后来感悟不是这两个名称本身违反了什么科学,只是不知从何开始,我们悄然地把原本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统一的许多内容人为地对立起来,经过专家们用一套连他们自己都承认不成熟的理论去推波助澜之后,两者之间的对立就进一步拉大了。当“考试”法则被演绎到“应试”范畴,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加以限制与反感时,“分数”很自然地走向“素质”的对立面,作业、检查、试卷则成为“应试”的代名词。在今天不太乐观的教育背景下,简单地使用那些夹生的、嫁接的理论拼盘出华而不实的课堂模式,并以此作为“素质”的典型加以推崇与推广,那么,低分低能,甚至无德无能将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特例了。

经济学家说,有市场就会有需求。全国师长与学子们对于“考试”和“分数”怀着如此强烈的期待,这是否仅仅是家校的狭隘需求?这背后究竟是个怎样巨大的市场?这个需求市场于家于国的价值究竟多大?成就今天这个市场难道就只有“考试”的因素在作怪?素质与分数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联系?是怎样的联系?考试与应试区别究竟在哪里……至今,我们对这些问题还缺乏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有人会说,在“素质”与“应试”之间寻找平衡点与联结点很难,课堂的可操作性也难,而且进行政策界定更难,但正是这样的“难”与“深”,才是教育改革所要追问的根本问题,才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究,最后或许才能找到放弃考试的绝佳理由。

教育改革首先应该使教育成为它自己!

从本质上说,推进素质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另铺轨道,而可以对原有教育机制予以适度的修正,斧正其“唯分数论”追求,秉承合理内核,就是扶正祛邪,是对传统的“扬弃”。

从现实来说,在人口大国的初级发展阶段,教育、就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考试的价值与意义,当我们还不能够寻找到比考试更加公正、更加公平的选拔手段之前,不要过早丢弃考试杆杠。

教育本质与教育现实共同决定了“考试”与“分数”的应有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当前,教师由于受到主客观要素的制约,他们还只是性情中人、职业中人,教师的高明和高尚之处大多表现在: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予以“释疑”“解惑”,对学生的技能和态度予以适度的点拨和关注,大多数教师还无法成为学生思想的先行者、生活幸福的传递者、崇高道德的示范者;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品牌”与“非品牌”学校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学校的品牌、品位同考试分数的高低既成因果关系,又产生了互动效应,各级各类学校考试情结浓重,对分数难以割舍;当代学生群体良莠不齐,“问题学生”为数不少,假如排除了“考试”,学校又缺乏足够丰富的“素质”方法去教化、感化和转化他们,那么,旧愁未解又添新忧,学校教育将面临更多的难题。所以,我们不应该经常而普遍地超越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之现实,忽视“素质”目标成形的长期性、复杂性,在许多学校还缺乏粉笔、书本、教师的最大实际面前,一相情愿又一哄而起的“素质”追求,是否蕴涵着过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第二,教育又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规律更有它存在与作用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不可能只表现为“分数”与“素质”两种。我们有时爱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去违背规律,在违反规律的时候或搬来特殊案例,或剪裁国外课堂的某些片段,或断章取义某些经典当作注脚,以事例推断事例,以教育现象论证教育现象,远离教育规律,把具有深度内涵的素质教育简单化、公式化、事例化,就像减少作业――增加游戏――提高素质那样省事。果真如此,当一回教育专家或者教育改革家之类的角色又有何难呢?至少要比搞应试、拿高分容易得多。

第三,教育还有它的崇高性质。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教师应该建设具有生命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育是生命的成长环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共享教育的阳光雨露,共同成长,幸福生活,这是教育的崇高性、终极性。但凡事被推崇得不恰当或者过了头,往往也就变了味。因为,我们正在把教育所要追求的终端当作现实来求证,把个体的样榜当成普遍去推广。就像在当今的教育实际中,教师对学生似乎永远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能激励不能惩罚,广大教师在行使他们教书育人权利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提心吊胆过。当教师对学校教育的现状惶惶不安的时候,我们如何期待他们为未来的素质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