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诊常见护理常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护患矛盾;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13-01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上呼吸道感染或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炎症时,体温会升高。发热是临床小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小儿高热会引发惊厥、抽搐,甚至引发大脑皮质损害[1]。因此,临床应重视小儿高热的治疗。小儿高热时,家长会因为紧张、焦虑、担心而变得情绪激动,在候诊期间极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2]。本院与2012年3月-2013年2月期间,积极做好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的护理干预,以尽早缓解患儿症状,促进患儿康复,化解护患矛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本院儿科急诊的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因高热就诊,测量体温均在(39-41.0)0℃之间。按照候诊期间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43例。常规组患儿男88例、女55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2±0.87)岁,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大学45例、高中51例、初中47例;实验组患儿男64例、女79例,年龄(3-8)岁、年龄平均(5.42±0.71)岁,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大学64例、高中33例、初中4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组:常规组患儿采取传统的急诊候诊护理,指导家长挂号、分区候诊,为患儿测量体温,喂患儿少许开水等。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
(1)散热:测量患儿体温后,解开高热患儿的衣物,起到散热的作用;
(2)物理降温:在医生就诊前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处理,防止小儿惊厥的发生。暴露患儿脖、颈及四肢,护理人员用20-30%酒精蘸纱布擦拭患儿头、面、颈动脉搏动处、腋下、腹股沟、四肢及手心脚心,时间5-10min,直至患儿擦拭部位皮肤发红;酒精擦浴时注意避开胸腹部,防止患儿因突然刺激引发心跳骤停[3];或将事先准备的冰袋交给家长,让家长将冰袋交替放置于患儿的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处。
(3)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高热发生的原因、高热发展的过程及伴发的症状和体征,说明物理降温可迅速缓解患儿高热症状;同时安慰家长,避免家长因紧张、焦虑而情绪激动。
(4)护理流程:向患儿家长说明儿科急诊就诊流程,候诊室的规章制度,并鼓励家长有秩序地候诊,以配合医护人员有序开展工作,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1.3观察指标:调查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按照P
2 结果
2.1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产生原因: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的产生主要由家长因素和护士因素二方面组成,家长焦虑紧张、候诊时间长、情绪激动、护士沟通技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2.31%,常规组满意度为67.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高热是临床儿科常见急症,由于小儿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适应环境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抵抗力,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是这些感染的早期表现。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高热时极易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发惊厥。如若不及时降低患儿体温,可威胁患儿生命安全[4]。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机构医疗场所相对有限,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时间相对较长;家长因孩子持续高热必然会产生焦虑、紧张、担心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一个不经意的举止就会引起家长急躁情绪,引发护患矛盾。因此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护理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在高热急诊患儿候诊的过程中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并针对矛盾原因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策略。首先,指导家长按急诊流程有序就医;其次,为患儿初步散热,进行物理降温,缓解患儿高温症状,减少惊厥、抽搐等高热性脑病的发生;最后,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介绍急诊室工作制度,并鼓励患儿家长按制度就诊。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2.3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7.13%。由此可见,在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策略,可缓解患儿高热症状,降低疾病风险;消除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崔焱. 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84.
[2] 胡敏艳. 急诊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98-100.
[3] Tzeng H M,Larson J 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call-light use rate and nurse call-light response time in acute care settings[J].Comput Inform Nurs,2011,29(4):75-80.
为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增长和巩固急诊护理人员核心才能及整体技术实力。
2、培训目标
巩固专业思想,抓好三基与实践的结合,了解各种工作职责与程序,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3、培训内容
规章制度的学习
基础理论培训
基础操作培训
各班职责跟班
基础及重病护理
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件的培训
4、培训时间
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一周
临床后续培养:强化培训3个月
5、培训计划
【月安排】
第一个月:熟悉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掌握各班次的工作程序、文件书写、基础及危重护理、专科护理常规及操作技能,提高穿刺技能。
目标:全面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和各岗位职责,掌握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程序。
计划:
1、 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安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
2、 开展思想教育,进行礼仪、礼貌用语的培训。
3、 介绍急诊科环境、布局、结构、人员。
4、 介绍急诊科日常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
5、 急诊科主要仪器设备及操作规程。
6、 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
7、 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程序、内容、目标。
8、 学习交接班规范。
9、 急诊科常见抢救药物、仪器的放置、使用与管理。
10、跟班学习各班次工作流程。
实施:
1、 相关法律法规、院纪院规及礼仪培训由护理部集中学习培训。
2、 由科室骨干负责带领巡视各个区域,边看边讲解。
3、 对照实际工作,学习科室各项制度。
4、 由抢救班、治疗班、输液班各带教老师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个月:掌握急诊件,提高急救技能。
目标:
1、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晨间护理工作程序
2、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与记录方法
3、 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4、 熟悉急救车内药品、物品放置的位置,各种抢救药品的作用
计划:
1、 病情观察重点
2、 基础及重病护理
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4、 讲解急救车及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5、讲解常用药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实施:
1、 临床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病情观察要点、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科室安排讲解急救车及急诊件的使用。
第三个月: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操作技能培训阶段。
目标:
1、 巩固基础理论,掌握急诊科护理常规;
2、 熟练规范基础操作程序,如:铺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技术、肌注、皮试、输液等。
3、 掌握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如cpr、吸痰、吸氧、雾化、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各种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4、 掌握急诊件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计划:
1、 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
2、 培训基础及专科操作技能。
3、 结合实际工作交流护理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实施:
1、 由教学组长安排每周讲课,做好记录。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护士长晨会提问,巩固知识。
4、 由带教老师示范各种专科基本操作技术、老师演示为主,边做边讲,然后培训者反复练习,带教老师负责指导。
5、 各班次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监督指导。
【考核】
采用单向考核、多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考核新护士的业务能力,一方面了解带教效果。考核成绩与奖金分配及转正挂钩。
1、 单项考核
护士长协助带教老师,单独对培训者进行某一项指定的理论操作考核、如心电监护、呼吸机消毒保养、各种仪器操作规程、急救车上的抢救药物及常见疾病的抢救程序等。
2、多项考核
临床培训阶段考核的主要形式。考核培训者某一常见病人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方式、方法与效果,了解培训者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和方法熟练程度。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本院通过电脑随机分组方式,选取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90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例研究组患者以及45例常规组患者。常规组均给予一般护理模式,研究组给予急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急诊护理后,满意度为93.33%(42/4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4.44%(29/4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3/45),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7/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急诊护理运用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进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广泛使用。
关键词: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急诊护理;效果;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人数逐年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1],同时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也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2]。我院对45例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通过电脑随机分组方式,选取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90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例研究组患者以及45例常规组患者。常规组均给予一般护理模式,研究组给予急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3±10.1)岁;常规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7.3±9.2)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满足《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两组间无论是年龄、性别以及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进行抢救工作。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急诊护理模式,其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或认识不深,加之起病通常较急,部分患者难免发生顾虑、恐惧和害怕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告知患者机械通气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稳定患者自身情绪,协助患者尽快适应机械通气并降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摆放合理;尽量取患者半卧位或平卧位,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为防止气道产生弯曲从而导致通气不畅的情况,使患者颈部和头部处于垂直,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等措施,为了降低患者发生褥疮,定时帮助患者变化。
1.2.3呼吸训练;教会患者采用鼻吸气并且通过口呼气,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在对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电视节目等,尽可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恐惧感,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通过抚摸、鼓励等方式提升患者的安全感。
1.2.4饮食指导;视患者自身病情的不同,告知患者应当多进食清淡和易消化食物,补充患者的维生素,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根据医嘱及时为患者采用静脉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调节从而提升其耐受力。
1.3观察指标。研究中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越满意,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以P<0.05为具备统计学意义,以t为计量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且用百分比(%)表示,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计量资料(—χ—±s)表示。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经急诊护理后,29例满意、13例一般、3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3.33%(42/4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2例满意、17例一般、16例不满意,满意率为64.44%(29/45)。
2.2并发症发生比较。研究组发生1例误吸、1例胃肠胀气、1例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3/45),常规组发生2例误吸、3例胃肠胀气、1例吸入性肺炎、1例口咽部不适,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7/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患者由于受到多学科疾病的累计是导致诱发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其中脑血管疾病、肺肿瘤、病毒性肺炎等都有可能使患者发生衰竭,从而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给予患者及时救治就显得非常重要[3]。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急诊护理模式需要医护人员的多方配合,在护理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各项生命体征,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鼓励和安慰,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科学和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充分做好抢救的相关工作,为及时救治奠定良好基础[4]。从此次研究中可看出,采用急诊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则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效果较为显著,因此能够进一步说明将急诊护理运用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进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淑珍.对于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衰竭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12):109-109.
[2]曾东东.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急诊护理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6):232-232.
[3]胡小华,舒燕,周爱花,等.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9-20.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外伤;急诊;常规护理
在临床上,骨外伤是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具有病情发展及恶化较快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极有可能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1]。针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处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促使病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以80例骨外伤急诊患者为重点分析对象,分组护理后深入观察其效果,重点探讨了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现作报道:
1.观察资料以及方法
1.1观察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03月期间收治80例的骨外伤急诊病患为重点分析对象。其中,男性病患共53例,女性病患共27例;一般急诊病患66例,重症急诊病患14例。以护理方法的差异为根本性依据将80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常规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60.5±3.3)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0例、车祸30例,该组病患接受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57.4±3.5)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1例、车祸29例,该组病患在常规骨外伤护理基础上再开展心理护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病患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即给予病患患肢清洁、消毒以及药敷等,此外研究组以常规骨外伤护理为基础,再使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1)在病患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全面的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为病患讲解相关知识,以加深病患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减少病患的担忧;手术前给予病患有效安慰,并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在病患进入手术室以后,要尽可能的稳定病患紧张、害怕的情绪,以免病患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进行[2]。
(2)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状态给予严密的关注,并通过帮助病患调整呼吸、握住病患的手等方法来减少病患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从而加强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在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患的承受能力,并告知病患手术成功的地方,对于未处理好的病灶要尽量少提及,以促使病患保持较好的状态,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发生的几率,确保病患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1.3评定指标
效果显著:病患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果一般: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病患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实行打分制:较为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分~85分;不满意
1.4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处理。其中,一般资料以(x±s)作为代表,选择卡方检验对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而计量资料之间的对比则选择t进行检验,假如组间数据通过对比后存在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则以P
2.结果
2.1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
2.2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35%,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表2 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n/%)
2.3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病患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
表3 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分,x±s)
3.讨论
骨外伤不仅会对病患机体产生损害,还会严重影响病患心理。因此,在骨外伤急诊中,护理人员要抓住病患的心理,借助自己的专业护理技术给予病患相应的人文关怀,才能稳定病患的情绪,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高治疗及护理质量的目的[3]。
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科学理论的统筹指导下,和病患进行友好、科学的交往,并不断改变及影响病患心理行为、心理状态,有效发挥其护理作用的一种护理方法[1]。在急诊骨外伤中,大部分均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患极有可能面临瘫痪及截肢等问题,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不良情绪会对病患的康复、手术效果及预后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5]。因此,在常规骨外伤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骨外伤急诊病患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就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95.00%、病患的满意度100%,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却显著低于常规组,这表明对病患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以病患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才能促进病患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实施护理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心理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改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及护患关系,降低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是必不可少的骨外伤急诊病患护理方法,值得在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芳,董会芹,李青.急诊科的临床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10.
[2]许丽.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46.
[3]陆瑾,陈春美.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78.
[关键词]颅脑损伤;细化急救护理;护理纠纷;满意度
颅脑损伤是急诊科的常见病。有研究指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分析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江苏省泗洪县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的入组标准
1)病情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2)治护依从性良好。3)临床资料完整。
1.2病例的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泗洪县中心医院急诊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120例患者分为常规急救组和细化急救组。常规急救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4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16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58.35±6.04)岁。细化急救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其年龄在17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58.17±6.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相比,P>0.05,可进行组间对照研究。
1.3护理方法
对常规急救组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包括协助其接受检查、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输液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对细化急救组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护理方法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在120急救车到达医院前电话联系车上人员,了解患者发生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其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必要时可指导车上人员对患者进行包扎等急救处理。2)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其发生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清创、创面消毒等处理[1-2]。采用氧气面罩对患者进行吸氧,并及时为其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分泌物和异物,确保其呼吸道通畅。3)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的手术方案,为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同时,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对其进行静脉补液,并遵医嘱应用促凝血药和抗感染药对其进行治疗[3-5]。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和瞳孔的变化情况。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及时将手术的结果告知患者家属,并详细地向其讲解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的方法等。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的情况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年龄用(sx±)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率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比较
细化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1.67%(1/60),常规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8.33%(5/60)。细化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3)。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结束后,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中对护理工作的评价为不满意者有2例(占3.33%),为基本满意者有16例(占26.67%),为十分满意者有42例(占70.00%)。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6.67%(58/60)。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中对护理工作的评价为不满意者有20例(占33.33%),为基本满意者有12例(占20.00%),为十分满意者有28例(占46.67%)。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66.67%(40/60)。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医患关系十分紧张,这给临床治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6]。临床调查发现,急诊科是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7]。有学者指出[8],对在急诊科就诊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能够提高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细化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提高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董新荃.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医疗装备,2016,1(3):156-157.
[2]樊智娟.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评价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3586-3587.
[3]陈玲玉.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2):116.
[4]章雪.急诊科护理纠纷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0):149-150.
[5]李永德.浅谈急诊科发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及处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45-46.
[6]张丹.急诊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6):275.
[7]常新颖.医院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3(5):83-84.
关键词: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整体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指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血糖急剧升高,导致高血糖、高血酮、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症候群。DKA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等特点,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休克、昏迷,危及生命安全。本文收集了40例DKA患者资料,探讨整体护理的应用价值,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0例急诊D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61.87±4.55)岁;诱因:胰岛素中断14例,感染13例,治疗剂量不足10例,精神因素3例。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入组研究。40例患者经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病情,记录24 h输液量、尿量、胰岛素量等;遵照医嘱给予用药、饮食、生活治疗,定时翻身、测量血糖。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具体方法为。
1.2.1快速补液 入院评估病情,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注及快速补液。在中心静脉监护下调节输液量、速度,早期1~2 h给予1000~2000 ml生理盐水,随后2~6 h给予500~1000 ml生理盐水,严重脱水者,24 h输液6000~8000 ml,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1.2.2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主动与患者交流,科学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鼓励其表达出内心感受,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起因、表现、危害、治疗方法、配合要点等,提高其认知水平,避免误听误信。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增加患者康复信心,缓解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计划、运动计划,教会其正确测量血糖、注射胰岛素,通过病友相互鼓励和支持,提高依从性。
1.2.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滋生。清醒患者,鼓励其多饮水,饭前饭后漱口;昏迷者,采用棉球蘸少量生理盐水或3%苏打水擦洗口腔,避免水分过多造成患者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
1.2.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饮食习惯,合理安排膳食及餐次,均衡饮食结构,确保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适当。嘱咐患者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低糖、低盐、低脂肪的食物,合理搭配粗粮和细粮,严格监测血糖,避免血糖升高。
1.3评价指标 参考急诊DKA疗效判定标准[2],其中显效:胃肠道、多尿症状完全消失,神志清晰,血压恢复正常,阴离子间隙≤12 mmol/L,尿比重≤13.9 mmol/L,pH值≥7.3,β-羟丁酸
1.4统计学处理 收集84例患者全部数据,建立数据库,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 18.0中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通过(n%)描述计数资料(经χ2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经方差检验),数据比较显示P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对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来讲,观察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常见急危重症,短时间内血糖升高,对各种脏器组织造成损失,加重感染、败血症,严重者导致患者昏迷、死亡,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3]。由于DKA病情严重,且多数患者年龄较大,在治疗的同时应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争取患者早期恢复初始状态。
以往常规护理只重视患者身体恢复,忽视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日常饮食等护理工作,护理质量和效率普遍较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基于循证医学、循证护理开展整体护理[4],更加重视患者生物-社会-心理对患者的影响,尽可能满足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精神需求,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护患沟通,缓解负面情绪,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升,从而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5.00%%,较对照组80.00%显著提高,护理满意率高达100.00%,与对照组85.00%明显上升,说明整体护理应用于急诊DKA中,可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获得了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林霞,梁雪芳,王颖,等.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93-94.
[2]巩云霞.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整体护理干预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8-10.
【关键词】 急腹症;急诊分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52-02
急腹症是急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急诊临床上比较容易出现误诊的疾病之一[1]。其临床最明显的症状为各种各样的腹痛。由于腹部的脏器较多,而非腹腔脏器病变的临床症状也可以仅表现为腹痛,这给临床快速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2]。急诊能够准确对病情做出判断并正确分诊,对于患者能够得到正确的救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急诊工作第一线的急诊科护士,应当熟悉各种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正确分诊,以早期控制病情的发展,挽救患者的生命[3]。本研究对我院急诊接诊的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急腹症患者的急诊分诊技巧和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1月到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患者,共计409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51例,女性患者有158例。患者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为(43.82±17.14)岁。133例为外科急腹症患者,包括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消化道溃疡穿孔等;233例为内科急腹症患者,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尿路感染等,51例为妇科急腹症患者,包括异位妊娠破裂、黄体破裂、急性盆腔炎等。具体疾病的情况,见表1。
1.2 分诊方法 由于医院急诊的患者较多,秩序较为混乱,且病情较急,分诊处必须快速对患者做出分诊。分诊处的护士必须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主诉、病史及其他相关的临床资料以迅速做出判断。因此,分诊处的护士在接诊患者的过程中,询问患者情况要有侧重点,主要关注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有何阳性体征、女性患者还要注意其经带胎产史等。
1.3 急诊分诊的程序 急诊科是患者流动性最大的科室,急腹症是临床的急症,分诊处的护士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合理的初步判断,并进行合理的分诊为患者的救治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具体的急诊分诊程序如下。
首先是看。通过观察患者就诊的方式、面部表情、活动能力等外在表现,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如果患者是通过120急救车送来医院,伴有意识障碍等表现,常常提示其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板状腹、疼痛拒按、被动常提示疼痛剧烈;如果患者出现神志烦躁或者淡漠、四肢发冷、皮肤苍白、出汗、脉搏细弱常提示休克可能等。
其次是问。由于急腹症的病情较为急重,在询问病情时注意重点。通过对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询问,迅速了解其主诉以及相关病史资料,对其疾病的发病到病情的发展过程有大致了解。具体为:了解患者就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腹痛的诱因、持续的时间、疼痛部位、疼痛的性质、有无规律、有无放射痛等,同时了解有无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伴随症状等。分诊护士必须熟悉各种常见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对于女性患者,应当注意其是否有停经史,应当警惕妇科急腹症。对于老年患者,应当注意有无心肌梗塞等腹腔外脏器的疾病。对于有暴饮暴食诱因的腹痛,应当注意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的可能;腹痛发生在饥饿或者饱食后,应考虑消化道溃疡可能;如果腹痛伴有休克症状,则应考虑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的可能。
第三是查。在询问患者病情的同时,要有重点的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首先是了解患者心率、体温、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的情况。急腹症患者应重点进行腹部查体,包括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情况,麦氏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等对诊断有关键意义的体征要引起重视,反跳痛阳性常提示病变累及腹膜。右肩部及其肩胛部反射痛是胆石症的体征,下腹部以及会的反射痛是输尿管结石的体征等。同时相关辅助检查的结果也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帮助。急诊的工作很难进行全面的检查,但是各种常规检查的应用是必须的。血常规的结果常常可以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并可以判断其感染的严重性;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的检查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尿常规潜血阳性常常提示尿路结石或者感染的存在;大便常规潜血阳性常常提示消化道溃疡出血等。
最后是分。将看、问、查三步中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较为全面的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做出初步的诊断,然后将患者分诊到相应的科室进行专科诊治。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409例急腹症患者,经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立位腹平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者急诊手术后明确诊断。其中133例外科急腹症患者中,正确分诊的有128例,分诊准确率为96.24%;232例内科急腹症患者,正确分诊的有225例,分诊准确率为96.98%;44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中,正确分诊的有41例,分诊准确率为93.18%,见表2。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应的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3 讨 论
临床上将导致腹痛的急性病总称为急腹症。急腹症病情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诊治,常常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而急诊科是医院的临床一线科室,也是接诊急腹症最主要的临床科室[5]。由于急腹症患者病情急骤,急诊科医护人员往往难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完善全面的辅助检查。但是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治,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其病情做出一个初步正确的诊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诊,以使患者得到专科的诊治,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完善急诊科对急腹症患者的分诊技巧和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获益。
对于急腹症患者,护士应当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腹痛等一般情况的变化,和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帮助其初步了解病情,争取患者及其家属配合临床的护理和诊疗工作,以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同时,护士要第一时间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以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6]。根据对患者的初步诊断,按照医嘱给予药物进行初步的处理以尽量稳定病情,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于需要行实验室检查的患者,要及时按要求进行采血并送检。尽量避免使用止痛药物,以避免掩盖病情,不利于明确诊断[7]。对于已经明确诊断,需要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护士应做好术区备皮、皮试等术前准备工作,并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缓解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8]。对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护士应当帮助患者联系好合适的病区,并协助家属将患者送至病房,同时和相应科室的护士做好交班工作,交代好患者的病情以及下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急诊分诊需要分清主次轻重、注意灵活应变,遵循看、问、查、分的工作程序,沉着应对,将所收集到的疾病资料进行汇总并做出初步的判断,以准确分诊进行专科诊治。同时根据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做好急诊护理工作,配合医生进行诊治,以尽可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育焕.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急腹症[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9):850-851.
[2] 冯志成.急性腹痛急诊诊断的思路[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0):109-111.
[3] 周琼,李蓬芳,赖红,等.急腹症的急诊分诊与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34-235.
[4] 李敏,陆一宁.急腹症分诊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1):100-102.
[5] 贺欣,刘艳萍,黄玉笑,等.急诊科急腹症的分诊及护理体会[J].西部医学,2010,22(8):1556-1557.
[6] 杜爱军.浅析急诊急腹症的准确分诊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204-205.
关键词:重型颅脑伤;急诊科;救治;护理
急诊科创伤类型疾病中,重型颅脑伤较为常见,伤势紧急、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是降低死亡率,确保抢救成功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急诊科重型颅脑伤患者6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行整体的救治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并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患者共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7-76岁,平均(35.7±2.9)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8例,高处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35例,其它6例。闭合性损伤47例,开放性损伤13;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15例,颅骨骨折4例,脑挫裂伤35例,硬膜外血肿6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两组在性别、致伤原因及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积极行急诊救治,如迅速开放静脉通道,行气管插管或切开,采取面罩的方式给氧,并行清创、脱水、止血治疗。对照组30例在全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密切观察病情 除对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形态进行密切观察外,还需加强眼球的活动情况、位置、眼裂的大小,每隔15-30min采取一次动态观察,并正确记录。同时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变化,对有无脑疝、休克发生及时做出判断。若患者呼吸深大、脉搏有力且较缓慢、血压有升高现象,提示可能存在颅内高压,在颅内血肿、急性脑水肿中较常见。若患者发生鼻漏或脑脊液耳漏,护理人员需协助其头向患者偏,注意卫生清洁,避免脑脊液出现逆流,使颅内发生感染[2]。
1.2.2 呼吸道通畅干预 入院即对患者行有效的持续氧气高流量吸入,若口腔有血性液体流出或呕吐发生者,为防误吸发生,需将头向一侧偏,降低窒息发生率。将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吸出,若分泌物在呼吸道内的量较大,较难吸出,且患者为较深的昏迷,需及时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有呼吸中枢抑制出现造成气体交换发生下降者,采取呼吸机对呼吸进行辅助。患者发生脑脊液鼻漏时,定时扣背、翻身,对排痰起到促进作用,避免经鼻腔吸痰,对坠积性肺炎进行预防。
1.2.3 引流管干预 对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进行密切观察,防止引流管出现脱出、松动、堵塞、折叠的情况发生。每24h对引流管装置行1次更换,并详细对引流量进行记录。若引流量较少,需对引流管是否通畅进行检查,同时引流量需在500ml/d以下,若由淡红色引流液转化为鲜红色,提示颅内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情况,需及时处理,另外需对患者的瞳孔、意识行密切观察,对血肿再发生加强警惕,并针对病情制定急救方案。
1.2.4 术后护理干预 对患者呼吸深度、节律、频率在术后行严密监测,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或呼吸兴奋剂,对患者呼吸状况进行改善,加强气道湿化护理,以方便痰液排出,同时对生命体征变化加强记录,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抬高床头,以使脑血流量减少,同时给予脱水剂准确应用,对脑水肿进行预防,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对体温变化严密监测,可行物理降温,以使脑耗氧量降低,对脑组织加以保护,减轻脑水肿[3]。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以对脑组织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在早期行静脉营养,对营养液进行合理科学配置。并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使各个关节参与运动,活动强度、次数、时间循序增强。同时行必要的语言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康复。
1.2.5 心理干预 患者创伤突然发生,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需积极主动同患者沟通,让你了解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主动应对治疗,促进康复进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总存活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为93.3%。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工作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高能量创伤急剧增多,显著增加了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且多病情较为严重,合并其它创伤发生,颅脑出血等为其常见并发症,具有高病残和病死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密切加强病情变化,确保呼吸道通畅,并加强引流管护理,术后行营养支持、高热降温、康复锻炼指导、心理干预等护理,显著提高了存活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雪云. 重型颅脑伤急救中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8): 1569-1570.
[2] 王卫兵,周丽梅. 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3).
关键词:护理管理干预;门诊;急诊;静脉输液
当前临床中,对患者来说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试静脉输液治疗,急诊与门诊具有着患者数量较多,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以及流动较快等问题,这就导致了护理人员将会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并且,患者本身在患病后便可能出现急躁等负面情绪,若不妥善处理护患关系,十分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提高急诊与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首要条件便是保证输液的安全性,我院通过分组对比的研究方式,论证的护理管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意义,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3年在我院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共计有320例,据资料表明,患者年龄8岁~71岁,接受输液的时间在4d~22d,其中,有58例患者经临床诊断为肠炎,72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肺炎,76例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114例患者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所有接受研究的患者均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以及恶性肿瘤等,在病情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方面,其查无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照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其常规性的护理,主要包含选择合适的输液针头、选择输液的血管、对输液方法的选择,对于具有着较强的刺激性,浓度相对较高的药液的护理等。
观察组则在给予患者常规性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干预,主要包含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估、是否存在着药物的过敏史、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药物,护理人员应主动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另外,还需要向患者交代输液后可能出现的临床反应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在治疗前后,护理人员都应积极主动地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与建议,并适时地向换记着及其家属宣传有关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巡视,并及时地将补液更换,在拔针之后,指导护理人员持续按压受穿刺部位2~3min,直到不出血或者说出现量较好时才可松开[1]。
1.3观察项目 护理人员主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①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的患者人数,所占比例;②对患者及其家属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满分设定为100分,共计发出320份,回收率达到100%。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应用x±s的方式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并应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应用%的方式进行表示并应用χ2检验的方式,当P
2结果
经过调查,结果表情,对照组患者静脉穿刺的首次成功率为91.0%,要低于观察组的95.0%(P
3讨论
3.1当前急诊与门诊中所存在着的问题
3.1.1需要输液进行治疗的患者的数量正不断地增多,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意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也导致老年患者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此类患者本身便存在着焦急、烦躁等负面情绪,在入院治疗时,绝大多数患者均挂号急诊,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为理想的效果,这也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出现增大。
3.1.2护理人员编制的不足,工作人员年级相对较小 就相关资料表明,本次研究的输液室的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在1年~3年,而实际中,护理工作人员的数量十分缺少,并且,当前来我医院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较之于以往来说,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压力与工作量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久之必然会对工作的质量造成影响,并且,高强度的工作也会对护理人员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伤[3]。
3.1.3护患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多 在患者求医的一整套过程中,输液室属于最后的一站,当患者完成挂号、诊断等环节后,一般来说都会有一定的疲劳感与负面情绪,加之疾病本身所导致的身体与心理上的打击,其本身在同护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中难免会出现不耐烦等负面情绪,而当前,护理人员队伍的年轻化趋势已呈现出来,经验上的不足以及同患者间沟通的不足均会导致误会或不满的出现,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
3.2管理的对策
3.2.1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的规章制度 想要保证护理人员操作的规范性,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度是十分有效的,从最初的操作前吸收、戴口罩以及加药一直到最后的消毒等步骤[4],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制度,将会从强制的角度上对患者起到十分有效的约束效果,也能够十分有效地避免护患间矛盾的出现。
3.2.2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应彻底改正以往护理人员不足等情况,为门诊与急诊科室配备足够的临床护理人员。一般来说,护理事故经常会出现在最为疲劳、最为繁忙以及最为紧张的情况下,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便是科室内护理人员的严重不足,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十分重要的。
3.2.3加强信息的沟通,建立起理想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是一项双方面的工作,只有同患者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得到患者的初步认可,才能够进而得到护理人员的支持,为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将配伍禁忌、不良反应以及输液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向患者说明,保证患者能够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想要提高对患者门诊与急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效果,合理有效的护理管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医院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秀霞.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16:1447-1448.
[2]陈育存.护理管理干预对门诊、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24:24-25.
[3]吕静.护理干预对门诊、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94-195.
关键词:低钾血症、焦虑情绪、护理干预
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的情绪对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低钾血症患者的焦虑情绪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低钾血症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症,患者发病突然,急诊治疗中,医护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抢救患者上,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上的关注较低,情绪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针对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录的低钾血症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1.5±2.4岁,血钾2.2~3.0mmol/l,平均血钾为2.64±0.35mmol/l。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为42.3±2.5岁,血钾±1~3.0mmol/l,平均血钾2.65±0.34mmol/l。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四肢无力、麻痹、腹胀,在急诊科急诊,诊断为低钾血症。
1.2方法
对照组:低钾血症治疗+常规护理。护理:将输液的目的告知患者,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认知护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低钾血症患者的病情发病突然,病情危急,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解释低钾血症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得患者和患者的家属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保证患者尽快的康复。
对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进行认知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补钾相关认知知识的教育,纠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补钾知识认知上的错误,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其次向患者、患者的家属,讲述补钾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补钾治疗中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治疗中,产生了这些不良反应,要及时的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对患者进行的行为护理干预主要是加强患者的肢体运动锻炼。低钾血症患者入院时四肢无力、麻痹,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之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让患者适当的运动,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四肢功能的恢复,同时还会促进血钾的吸收,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和好转。
除了以上护理干预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护理干预,输液护理干预、生理护理干预等,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低钾血症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
1.4统计学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差异,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
表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比较
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情绪评分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低钾血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其机体摄入的钾流失,低于3.5mmol/l,产生一系列的低钾综合征[1]。在本次研究中,急诊科遇到的低钾血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四肢无力,出现麻痹、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
因为低钾血症的发病较为突然,病情危急,至此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使得患者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焦虑等情绪的产生,将会引发患者的中枢神经变化,将低钾血症患者的部分病情掩盖,在临床治疗中出现误诊[2]。
对低钾血症患者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与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可以将患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消除,促进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就是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个性化护理,主动的为患者答疑解惑,向患者宣传低钾血症的相关知识,将患者的焦虑情绪消除[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且有显著的差异,P
参考文献:
[1] 张晓毛,黎春常,蓝惠兰等.急诊科低钾血症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179-4180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急诊输液;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09-02
医院急诊科患者心理状态与常规临床门诊及住院患者显著不同[1]。这种特殊的心理改变对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反应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反应及效果的评估,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本院急诊科收治并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5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7.53岁,男女比例为48/27。平均时间2.45小时。治疗组75例,患者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4.95岁,男女比例为46/29。平均时间2.13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输液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急诊输液相关护理,即:按医嘱执行输液操作,进行注意事项解答及定期巡视患者。
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接诊患者时,配药护士与输液护士专职到人,输液护士在接诊患者时即开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简述,并进行初步的输液健康知识宣教,避免患者独自等待配药输液的空白时间段出现。
(2)完成输液后,指导家属配合进行舒适调整,包括摆合适便于患者主观舒适感,输液部位处理确保安全。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的进展及输液治疗目的。着重强调输液的各种常见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应对心理准备。消除患者及家属疑虑。
(3)采取按患者病情分类的定时巡视护理。对于存在重度焦虑抑郁患者,每5分钟巡视一次,对于一般急诊患者,每10分钟巡视一次,巡视内容具体系统化:剩余药量,输液速度,患者脉搏及心率,患者体温,患者个体症状改变,家属及患者疑问解答。
(4)输液后护理:完成输液后,及时为患者拔除输液针,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止血。向患者介绍输液后注意事项,参照医师医嘱,向患者宣教治疗后的饮食及康复知识,向患者强调定期复查。
1.3评估标准
在完成输液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主观满意度调查。心理状态评估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为满意、一般、不满三种选择。
1.4数据统计
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组SAS及SD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分析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现代的社会医学模式代替,在患者心理波动极大的急诊科,对于患者的心理关注成为护理的重要内容[2]。相关研究显示,急诊患者的心理波动中,焦虑与抑郁情况显得尤为突出[3],因此,本研究采取针对性的焦虑与抑郁情况调查。选用SAS与SDS两种国际公认检测指标进行检测。为了确保急诊护理的安全有效,同时兼顾对患者心理情况的特殊照顾。本研究采取了系统性的护理路径对策。首先,在医师完成治疗并下达医嘱的同时,护士即开始分工协作。输液护士与配药护士分开,是为了消除传统治疗中,患者独自等待配药无人关照的空白期,减少患者在等待治疗中因不了解病情,焦躁不安等导致出现焦躁、恐惧与或抑郁情况[4]。在全程输液过程中,采取按病情分级,定时巡视的策略,确保每一位患者均接受合适的观察关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也避免了由于极个别危重患者的特殊照料,而导致护士对其他患者的护理观察缺失。最后,在整个输液护理中,特别强调提前宣教,包括输液前对患者进行输液反应宣教,输液中对患者进行病情进展宣教,输液后对患者进行出院随访宣教,这些“预防针”式的系统护理宣教策略,有效的消除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疑虑[5],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也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对治疗的认识及满意度。总之,本研究采取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策,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这种新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红卫, 李智. 人性化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9): 108-110.
[2]郦玲娣. 护理干预对门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2012, 10(7): 751-752.
[3]何水芬.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29): 60-61.
重庆市巫山县中医院 重庆市巫山县 404700
【摘 要】目的:探析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实施效果。方法:对照组41 例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41 例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护理流程。结果: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院内二次PCI、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治疗时间。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临床治疗关键是,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患者濒死心肌,促心肌血流灌注早日恢复[1]。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随机抽调我院从2014 年3 月到2015年3 月收治的8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2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为(59.2±10.6)岁,发病到院时间0.5-11.5h,82 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1 例,观察组4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传统的急救流程,提供院前或急诊急救。观察组实施全程优化护理,优化传统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必要环节,具体方法为:
1.2.1 院前抢救以及转运流程
急诊科室接到呼救电话,迅速出诊,且护理人员经电话与现场的患者家属或医生沟通,安慰鼓励患者,减轻心脏负担。
到达现场后,吸氧、缓解心肌疼痛,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服用药物控制;现场抢救结束后,立即转运,上救护车后,患者仰卧,头部向一侧偏,并与车上心电监护、氧气接通,观察静脉通道情况,防止发生脱落、扭曲、移位情况。准备急救所需用品物品,整个抢救过程要保持连续不断,与院内联系,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1.2.2 急诊接诊护理干预
接诊护理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开展首诊护士责任制。接诊10 分钟内,若患者疑似为心肌梗死,立即送到急救室,并给予患者吸氧处理。于患者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检测血常规、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以及凝血功能。采用床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电图,早期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1.2.3 PICC 术前护理干预
已经确诊的急性梗死患者,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用泛影葡胺实施碘化敏试验。
给予患者吡皮格雷300mg,右股沟处备皮。脱下患者身上衣服、饰品,叮嘱患者排尿,做好保暖护理,安抚患者情绪。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院内二次PCI、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9.5 软件包分析。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进出急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院内二次PCI、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据统计,当前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该疾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致死率高,抢救护理难度大[2-3]。因此一旦患者发病,应尽早救治,减少患者治疗时间,可成功救治患者。临床在传统护理模式计划基础上进行改善,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建立一种规范、标准化合理急救分工模式,减少抢救时间,促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通过实施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尽量患者缩短抢救时间,尽早提供有效治疗,为患者后续入院治疗赢得更为宝贵时间,促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院内二次PCI、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实施全程优化护理,抢救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丽华.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9):124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