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1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1]。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2传统经济效益和低碳理念经济效益分析
2.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3]。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净现值(NPV)的计算:NPV=ni=1Σ(CIi-COi)(1+ic)-i(1)式中:CI为现金流入量,CO为现金流出量;n为计算期;ic为设定的基准收益率。当NPV≥0时,表明项目的获利能力达到了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项目可以接受;当NPV<0,表明项目的获利能力低于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项目则不能接受。这种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不能够完全涵盖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从而造成了计算出来的实际收益偏低,进而影响到了企业从事相关决策。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到了绿色建筑在市场经济下的推广和普及。因为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它的成本相对较高,按照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势必会造成绿色建筑相对一般建筑来说,其收益降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自然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
2.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如式(2)及式(3)。Qi=mj=1ΣωjQj(2)Ri=PQi(3)式中:Xj表示影响碳排放减少因素的权重;Qj表示对应因素对碳排放减少的贡献值;Qi表示单位时间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量;P为碳排放的交易价格,其中P=P0+ε,ε为一个随机变量,Eε=0,P0为基准交易价格;Ri为碳排放减少的价值。于是改进后的财务净现值(NPV*)的计算如下所示:NPV*=ni=1Σ(CIi-COi+Ri)(1+ic)-i(4)将式(2)~式(4)结合起来有NPV*=ni=1Σ(CIi-COi+Pmj=1ΣωjQj)(1+ic)-i(5)将基于CO2减排价值构建的净现值公式同传统的净现值公式比较后,可以得出基于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增值部分,用NPV表示。NPV=ni=1Σ(Pmj=1ΣωjQj)(1+ic)-i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可能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很多实际案例证明这种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增加,并能体现出绿色建筑真正的价值。
3结语
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只有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爱燕 单位:吕梁市建设工程保险与担保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成本 效益 管理
[Abstract]Cost-benefit analys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Evaluating medical equipment's operating state, fully extracting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etal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medical equipment, and setting guidelines for investing in fixed assets are all tasks that hospital policymakers and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rs must be able to grasp and practically imple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s a hospital assets manager and a benefits analyst.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and shar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regard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medical equipment at large hospitals.
[Key words] Costs; benefits; management
医疗设备是现代化医院固定产投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医疗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医院的医疗业务,医疗设备运行是医院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医疗设备的配备水平,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医院整体实力的反映。加强医院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院成本核算更科学的细化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指导科学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一、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特点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存在于下列三个方面:
1.设备服务因所诊疗患者的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时间等不同原因,使所提供的服务的成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2.新技术、新方法、医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否熟练正确使用设备也会对医疗成本产生影响。
3.设备使用耗材的价值高低及使用数量多少,直接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
二、经济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1.投收益率法。
是指该医疗设备年产生的净收入与设备投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收益率=[ (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总额]x100%。设备支出主要包含有设备消耗耗材料费、维修保养费、管理和操作人员工、水电费和成本折旧费等。投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
2.投回收期法计算方法。
根据医疗设备投成本收回所需时间而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公式为:该医疗设备投额/该设备年净收入。投回收期越短,说明该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则差。当投收益率为负值时,我们将不再计算投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
三、经济效益分析的数据来源
客观和丰富的数据来源是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和关键。
信息化的发展为医院经济管理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提供了保障平台。医院实行HIS管理,使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有了真实可靠且充裕详细的来源。
1.设备年收入:
利用医院的HIS系统,根据设备收费编码、设备收费所属科室,框定查询年度的时间范围进行查对。该数据项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1被分析设备仅一台时,依采集的收入数据直接进入计算。
1.2当某科室有多个收费相同设备,收入进行平摊。
1.3若设备属同类,而收入、功能差别较大时,按照收入比例分配。以监护系统为例,四床监护系统可同时监测四位患者,普通床头监护仪仅可对一名患者实施监护,当科室同时拥有这样两类设备时,我们将分别按照4:1的权重进行计算。
1.4某些设备收费相互交错、纷繁复杂,难以分配,我们在计算时不再进行收入分配,而是对设备进行整合为一台,收入合并来计算。
2.设备耗材费用:
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科室单台设备领用耗材费用总额统计,或科室提供年度实际耗材费用。其中,可收费耗材不包含在成本统计范围之内。
3.设备维修费用:
当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统计。
4.设备水电费:
设备水电费=水费+电费。
水费=设备用水量x价格/每立升水 。
电费=设备功率x设备工作时间x价格/每千瓦小时。
水、电费用是根据设备维修工程师根据设备运转能源消耗率和设备实际日/月运转时间、实际日/周耗水量分别与其单价计算所的结果。
5.设备人员工:
设备专职管理和操作人员工来源是根据医院财务经营部门提供数据计算。计算方法:人员工= 该设备全面运行所需人员数x(科室人员工总额/科室人数)。
6.设备折旧费: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年限进行计提,年折旧费=设备购置价/折旧年限,超过折旧年限将不再计提。
四、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标准
医疗服务不同于生产企业,对设备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不能忽视。医疗辅助设备(如消毒设备等)不产生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仅仅是为了医疗安全和以社会效益为主所购置,评价标准我们以其实际使用率作为评判。对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如何客观评价设备的效益,我们必须设立一个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以投回收期经作为评判标准直观、明了。为了客观公正评价设备效益状况,立足于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宗旨,经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制定出如下设备效益的评价标准如下:
1.很好回收期≤2年;
2.较好2年<回收期≤4年;
3.一般4年<回收期≤6年;
4.差 回收期在6年以上。
五、经济效益分析的对象
1.个体大型医疗设备。
2.科室范围大型医疗设备
3.全院综合大型医疗设备。
六、分析举例
如何对单台大型医疗设备做成本效益分析,国内同行已经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对全院医疗是设备投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相对也比较简单。本文就相对比较难操作和掌握的科室内特殊和复杂情况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分析办法举例说明
重症医学科监护系统(仪)2009年效益分析一览
1.收入
1.1收入分配方案(编码为1215090006): 重症监护室现有监护设备7套(台),详见下表:
有关解释:7套(台)设备均可进行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共可同时监护26人,个体设备收入依照其功能贡献比例来加权分配。
1.2收入数据来源:在HIS收费系统框定收费科室-重症监护室、框定收费时间2009-01-01 00:00:00―2009-12-31 24:00:00,按照《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码查询,心电监测编码310701022收入为514016元,血氧饱和度监测编码310701028收入为256748元,遥测心电监护编码310701008收入为0元。
1.3收入计算 收入=(514012+256746)x0.3077+
0x0.6667=237162.24元。
2.支出
2.1年折旧额:设备购入总价1859394.07元,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金额371878.80元。
2.2年维修费用:27890.91元
2.3水电费用:本设备不消耗水费用为0元,总体功率600w,按每天24小时、每月30天、12个月、每度电0.51元计算。水电费=0.6x24x30x12x0.51+0=2643.84元。
2.4人员工:以该科室工表人员工和/人员数量得平均工2260.75元,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科室调研确定该设备实际管理和操作需人员0.86人,故本年度该设备人员工为2260.75x0.86x12=23330.94元。
2.5设备耗材:按照科本设备使用量在本类设备耗材用量占比计算为7089.20元。
总支出=年折旧额+维修费用+水电费用+人员工+耗材费用=371878.80+27890.91+2643.84+23330.94+7089.20=432833.69元
3.设备投收益率
投收益率=(237162.24-432833.69)/1859394.07x
100%=-10.5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差。
七、经济效益分析的意义
进行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成本效益实时分析,获得成本与效益的数量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但是具体如何运用计算出来的设备-成本效益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医疗政策依据。
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对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使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又能使医院的投和发展处于良好循环。
2.向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效益分析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明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是对设备引进论证结果的实践检验,能够促进引进设备论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3.使用科室反馈。
为了促使发挥所购设备的最大效用,可以多种形式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反馈于科室,使科室对设备使用状况有清楚认识。通过召开使用科室听证会,多部门讨论分析,研究改进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共识,寻求提高效益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八、总结和讨论
效益分析从本质上仍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的效益状况,设备的管理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在结果中还不能够准确体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建立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益才是关键。我们认为,积极开拓、开源节流、增加收益,需要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医疗管理部门站在社会的层面,对大型设备尤其是特大型设备的配置建立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
2.开展医疗单位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使医疗硬件源得到充分的使用。
3.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扩大设备诊疗用途。
关键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53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交通运输负荷的增加,一些路面出现变形、车辙、磨损、裂纹等损伤,对于这样一些路况老化、恶化严重的路面进行维修改造迫在眉睫。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将大量翻挖、铣刨的沥青混合料废弃,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于我国这种优质沥青较为匮乏的国家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大量剔除的废旧路面材料如何处置也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一个新热点。
1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概念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将需要翻修的旧沥青路面,经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合,获得满足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并用其重新铺筑路面的一套工艺技术。
通过路面再生,不仅可以使其重新满足路用性能要求、节约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降低工程造价,也可以避免废弃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行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节约型社会”战略措施的具体实践,有着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分类
在路面大修工程中,常用的再生方案有:现场冷再生、厂拌冷再生、现场热再生和厂拌热再生等。每种再生技术各有特点,各适合于不同状况的路面。在再生利用前,对路面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选择最佳的再生方案,以实现效益最优。
2.1就地热再生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也称表面热再生技术,是利用一整套的沥青路面热再生机组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加热、软化、耙松后收集到机组的卧式连续搅拌机上,添加新骨料,补充新沥青(或再生剂),经拌和后倾倒于机组的摊铺器上,然后进行摊铺、捣实、熨平,再用压路机压实,最终实现旧路的就地再生翻新的一项技术。
2.2 厂拌热再生
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是将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运至沥青拌和厂(站),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新沥青、再生剂(必要时)等拌制成热拌再生混合料铺筑路面的技术。
2.3 就地冷再生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是指采用专用的就地冷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现场冷铣刨、破碎和筛分(必要时),然后根据筛分结果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掺入一定数量的新集料、再生结合料和水,经过常温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实现旧沥青路面再生的技术。
2.4 厂拌冷再生
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是将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运至拌和厂,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再生结合料、活性填料(水泥、石灰)、水进行常温拌和,常温铺筑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3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3.1厂拌热再生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RAP(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成本核算:RAP材料可通过对旧沥青面层铣刨后运输至拌和场获取,按现行铣刨2~3 cm油面层价格为2~3元(包括铣刨、运输)计算,每吨RAP材料的生产成本为40.8(100/2.45)元。现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掺加30%RAP材料的AC-20型再生沥青混合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当地材料单价对生产每千t普通沥青混凝土和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进行经济比较,见表1:从表中结果可见,生产每千t热再生沥青混凝土混合料(30%RAP材料),可节约59 413元,每吨节约费用59.41元;按目前沥青混凝土成品价格1 000元/m3计算,可节省生产成本14.56%。
厂拌沥青热再生主要用于路面下面层,现行新改建道路沥青路面下面层多为6 cm厚,按每年的道路维修面积计算,将节约工程投资上亿元。
3.2水泥就地冷再生的经济效益分析
研究成果显示,利用旧路面4~5cm沥青面层与老路基层进行就地冷再生,其抗裂性能大大提高,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工程质量稳定。其价格为:添加3cm骨料31元/m2,不添加骨料29元/m2;按目前市场材料平均价格,常规20 cm厚水稳基层单价为39元/m2,再加上老路病害处理费用,老路改建水稳基层单价约为41元/m2。
采用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实施路面基层每m2节约11元(再生价格按平均30元/ m2)。若某省每年需要维修的沥青道路,铣刨部分沥青面层作为厂拌沥青热再的RAP材料(146万t),剩余面层(剩余261万t,按该省国省道面积2 722万m2计算,平均厚为4 cm,满足就地冷再生需求)与基层均进行就地冷再生(高速公路除外),将节约工程投资27 220 000×11=2.99亿元。
3.3全深式厂拌冷再生的经济效益分析
全深式厂拌冷再生是将旧沥青路面RAP材料掺入基层混合料中,以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筑路材料,并提高基层的抗裂性能,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对原材料的节省和水泥剂量的减少上。根据研究成果,全深式厂拌冷再生混合料中水泥含量一般为3%,20cm厚冷再生水稳基层中可掺入约5cm厚旧路面层材料,即25%RAP材料,每1 000 m2厂拌冷再生基层(20 cm厚)中可掺入110 t RAP材料。RAP材料可通过机械挖除运送至拌和站内破碎获取,每吨成本约15元。现以20cm厚厂拌冷再生水稳碎石掺入25%RAP材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当地材料单价对生产每1 000 m2普通水稳碎石与厂拌冷再生水稳碎石进行经济比较,见表2从表中结果可见,每生产1 000 m2(20 cm厚)厂拌冷再生水稳碎石(25% RAP
材 料),可节约7 222元;按目前普通水稳碎石39元/ m2计算,掺入RAP材料(25%)可节省生产成本18.51%。折算成RAP材料用于厂拌冷再生水稳碎石直接经济效益,即每使用1 t RAP材料可节约费用72 22/110 =65.65元。若全省每年407万t RAP材料除146万t(33 060 000×0.06×2.45×30%=146万吨)用于厂拌热再生,其余部分261万t均用于厂拌冷再生,将节约工程投资2 610 000×65.65=1.71亿元。
3.4再生技术组合的经济效益分析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适合于某省的再生技术方案主要有:厂拌热再生、就地冷再生、厂拌冷再生,如何进行再生技术方案组合,使其在全省范围内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应进行分析。
从以上各再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可见,厂拌热再生只利用全省407万t RAP材料中的146万t,可减少2.89亿元工程投资,经济效益最为显著,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应尽可能多地利用RAP材料进行厂拌热再生;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每年可减少工程投资2.99亿元,经济效益明显,同时减少大量的石料开采、节省资源,社会效益显著,亦应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此2种再生技术方案组合,每年将节约工程投资5.88亿元。对于不适合采用就地冷再生技术的道路,应利用旧路面的RAP材料进行厂拌冷再生,即使按最不利的经济效益考虑,热再生后剩余的RAP材料全部进行厂拌冷再生,每年仍可减少工程投资1.71亿元,与厂拌热再生技术进行组合,每年亦将节约工程投资4.60亿元。
综上所述,全省沥青路面道路维修面层采用厂拌热再生技术,基层采用就地冷再生或厂拌冷再生,每年将节约工程投资4.60~5.88亿元。
3.5资源节约效益
截止2013年底,某省共有沥青混凝土路面6 511 km(其中高速公路2 779 km),沥青碎石及沥青灌入式路面34 087 km,路面宽21 m、12 m、9 m、7 m、6 m不等,面层厚度主要为18 cm、7 cm、5 cm。按照沥青路面使用寿命10年计算,每年需要维修的道路占总里程的10%,共4 060 km。按高速公路路面宽21 m、国省干线沥青混凝土路面宽9 m、沥青碎石及沥青灌入式路面宽7 m计算,每年需维修的道路面积达3 306万m2。
传统的道路维修方法为揭除面层后加铺基层和面层,按高速公路上面层厚4 cm、沥青混凝土厚7 cm、沥青碎石厚5 cm计算,每年将产生旧沥青混合料废料407万t(沥青路面取2.45 t/ m2);加铺一层20 cm基层需混合料1 296万t(除高速公路外的加铺面积为2 722万m2,水稳基层取2.38 t/ m2),新加铺面层和基层,每年需开采石料1 703万t。按添加30% RAP料,RAP料油石比4%计算,每年可节约沥青4.7万t。
4结语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中的应用研究分析显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综合应用,每年可为该省公路养护维修节约工程投资4.58~5.86亿元,减少废料排放400万t、石料开采1 700万t。这样既可大大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工程投资,又可完全利用原有筑路材料,避免环境污染,减少资源开采和生态破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是公路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的真实体现,符合我国公路建设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新理念,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丽.旧沥青路面冷再生在公路建设应用中的经济效益分析[J].大众商务,2010,(12):82-83.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二、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三、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1.质量成本分析
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51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对质量成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企业经营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评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手段,而且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质量成本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
2.质量损失理论
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
m为理想的目标值,y为实际值,当y偏离m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3.过程分析方法
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就是要做到设计出的产品即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又考虑到技术、生产、设备、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经济分析,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改进的分析,质量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和可靠性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生产出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具体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返修的经济分析,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检验方法的选择),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交货期的经济分析,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等等。
4.价值工程方法
价值分析也称为价值工程,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V=F/C。
F表示产品的功能,C表示产品制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表示产品的价值。当V>1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即产品或作业给生产者能够带来额外的效益。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把功能数量化,质量货币化的工作进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只有部分功能可以直接计算,大部分不能直接计量。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1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概况
柘城县地处河南省东部,属淮河流域,为黄河冲积平原,位于商丘市西南部,总面积1042km2,耕地面积7.15万hm2。项目区位于柘城县东部,项目涉及3个乡镇共51个行政村。本次项目为疏浚7条排水沟总长度51.85km,总排涝面积0.95万hm2。由于沟网交错,各排水沟排涝面积存在重复。其中明净沟22.20km,总排涝面积0.71万hm2;八丈河7.30km,排涝面积0.20万hm2等。
2柘城县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2.1效益计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0.20万hm2,改善排涝面积0.95万hm2,项目建成后,粮食产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年增产粮食45.06万kg,农民人均年增收27.23元。项目区夏粮作物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花生等作物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种植面积的80%,经济作物占种植面积的20%,复种指数为1.80。水利增产效益分摊系数取0.40。2.1.1灌溉效益计算项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0.20万hm2。经实地调查及2012年统计数据分析,每公顷粮食作物约增产150kg,经济作物增收300元/hm2,粮食综合价格为1.80元/kg,年增产效益为:B1=(3.03×1.80×80%×10×1.80+3.03×1.80×20%×20)×0.40=40.14(万元)2.1.2排涝效益计算多年来项目区内因涝灾影响粮食作物平均减产约7kg,经济作物每公顷减少收入225元,项目实施后,改善排涝面积0.31万hm2。则项目完成后可减少损失:B2=(14.30×1.80×80%×7×1.80+14.30×1.80×20%×15)×0.40=134.67(万元)。则项目效益为B=B1+B2=174.81万元2.2农民增收项目区年增加经济效益174.81万元,项目区总人口6.4190万人,农民年平均增收效益为:174.81÷6.4190=27.23元/人•a,项目实施后农民人均收入为5390元/a,比实施前提高0.51%。2.3国民经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34.36%,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ENPV=328.56万元,>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2.10,>1.20,动态投资回收期约3.46a。说明该项目经济上是合理的。应当尽快兴建该工程,以适应该地区的工农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和发展需求。
3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3.1柘城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由于建设资金的长期缺乏,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严重制约农业生产。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就成为解决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就项目资金的来源、流向和实施后项目的管理和组织要求上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本身就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实施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因此,项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3.2为农业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等奠定了基础项目实施对于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观念,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排水沟疏浚后,农田的排涝能力将大大提高,使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增产型农业发展。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减少政府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减轻财政上的负担。
4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柘城县农业排涝条件,农作物得到及时排涝,增强了作物抗病虫害能力,作物复种指数得到提高,林、果、草种植面积得以增大.从而使植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加上配套措施和土地平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程建设期、运行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最终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保护。工程实施后,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区内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斗农沟沿岸可植树种草,进行绿化,对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很大的作用,其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5效益分析及总结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0.20万hm2,改善排涝面积0.95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5.06万kg,年新增总效益94.13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27.23元。同时,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结束灌区以往重建轻管的局面。经过计算,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34.36%,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328.56万元,大于0;效益费用比为2.10,大于1.20,各项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说明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后,可为灌区农作物及时解决旱涝灾情提供保证,对改善灌区灌溉、排涝、生活条件,增加农作物单产,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好的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务华.公共财政投资农田水利效益分析及建议[J].中国水利,2013(11).
[2]马西曹,张建全.河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效益分析[J].河南科技,2013(16).
[3]马永超,朱强,张元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26).
[4]刘素玲,李付新,张举林,张西德.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7).
1.1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Chain)。
主要活动:(1)输入后勤——包括购买原材料、动力、燃料、部件等,对这些采购品进行接收、储存和分配、检查等管理。
(2)制造——将原材料转化为产成品的过程。
(3)输出后勤——将产成品转移到顾客手中的过程。
(4)营销——让顾客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涉及营销部门的全部活动。
(5)服务——提高或维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涉及给顾客提供诸如装配、零部件、修理、维护保养、技术支持等活动及顾客投诉活动等。
辅助活动:(1)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开发和报酬等的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培养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
(2)研究与开发——产品研究与发展、流程改进、设备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交流系统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综合管理——财务会计、法律事务、安全保卫、构筑战略联盟以及与战略伙伴的关系管理等。
1.2战略价值链分析方法的概念
战略价值链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公司价值链成本的战略分析,明确企业的长期成本竞争态势的一种方法。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从行业价值链、企业战略价值链和竞争对手战略价值链等三方面进行的。
(1)通过行业战略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行业战略价值链中的位置、现状与前景、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与分销商和顾客)的战略价值链关系,把握企业的成本态势。
(2)通过企业内部战略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单元战略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确定增值与不增值的链结和重构优化的成本竞争优势的价值链。
(3)通过与竞争对手战略价值链的比较分析,了解竞争对手战略价值链,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相应的有竞争力的成本战略。
1.3行业价值链的分析
价值链分析的具体步骤有:
(1)确定行业价值链的构成要素。
行业价值链涉及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和下游经销商价值链和用户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的的全过程可用图表示如下:
供应商价值链——企业自身价值链——经销商价值链机用户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的构成会因行业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制造行业的价值链:金属矿山金属冶炼公司机械制造厂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服务业企业的价值链与制造业的价值链也有所不同。
(2)明确各构成要素的位置、成本和增值情况,调整或优化价值链结构。
在了解本企业目前在行业价值链中位置的基础上,需要对价值链成本和增值情况进行估算,研究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整合价值链中的有关构成要素,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1.4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就是了解本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构成要素(单元价值链),确定对成本与增值是否有影响的基本价值链,以发现并消除容易带来高成本和不增值的链结(构成要素),从战略上调整和重构具有相对成本较低地位的、优化的企业内部价值链。
如果企业内部价值链上所有活动的累计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竞争的优势。
优化企业价值链的工作:适时生产系统、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或零缺陷管理、“外包”有些活动、改造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节约成本的技术、简化产品设计、精简高成本活动的营运流程等。
2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2.1投资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必要性和原理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目标,需要短期内建设数目众多的项目,但受资源的约束,不可能百业俱兴。所以,最佳配置资源就成为最大可能的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关键所在。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直接目的是为了比较方案,筛选项目,最终是为了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投资资源。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是从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工程项目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通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计算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和费用,并按照社会折现率进行折现,继而计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并根据“以最小费用去的最大效益”的基本要求作出分析和判断。
费用和效益的范围比财务效益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要广泛的多。项目的费用是因项目建设而使国民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包括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两类。内部费用是指用影子价格计算的项目投入物的经济价值。外部费用是指社会为项目付出了代价,项目本身并不需要支付的那部分费用,即由于项目存在而使项目以外的主体所造成的全部损失。与之相应的,内部效益是指项目产出物用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价值。外部效益是指项目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而项目本身并未得益的那部分效益,即由于项目存在而使项目以外的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2.2内部与外部效益的鉴别与计量
关键词:灌溉系统 经济效益 分析
(一)投资 保护地灌排工程投资是指工程项目全部完成达到设计要求所需付出的全部资金,即花费在保护地灌溉工程建设上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保护地灌溉工程投资一般包括:
①永久性工程的投资,包括主体工程建筑物、附属工程建筑物,以及配套工程的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
②临时性工程的投资。
③其他投资,包括工程占地,处理工程的不利影响费用,勘测、规划、设计和科学实验等前期费用,生产用具的购置费用,管理费用,培训费用,预备费和其他必要的投资等。
对于配套工程投资,在规划阶段,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对灌(排)渠沟一般可参照概算办法进行计算,对灌排渠(沟)以下的固定渠系和田间工程,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其所采用的扩大指标,应根据类似工程或典型工程设计资料分析确定。
(二)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用或称年经营费用是水利工程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它是指水利工程设施在正常运行期间需要支出的经常性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救和赔偿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等。因为这些费用是年直接花费掉的,所以也称直接年运行费。
对水利工程而言,年运行费除以上所述的年直接开支的运行费外,还要对各类固定资产按一定的折旧率每年提取折旧费。它是工程管理单位每年从毛效益中需要提取的一项特殊支出,即工程使用寿命内无形消耗掉的固定资产,所以有人把折旧费称作间接年运行费。
为了便于计算,在经济分析中通常规定,所谓年费用(或称年成本)即包括直接年运行费和间接年运行费两部分。所谓年运行费则仅指直接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计算方法如下:
(1)燃料动力费是指保护地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中所消耗的煤、电、油等费用。它与各年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关,其消耗指标可以根据规划设计资料或实际管理运用资料,分年统计核算,求其平均值。对缺乏实际资料或规划设计阶段,可参照同地区类似工程设施的管理运行资料分析确定。
(2)维修费主要指保护地灌溉工程中各类建筑物和设备的维修养护费。一般分为日常维修费、岁修(每年维修一次)费和大修理费等。日常维修养护费可按照相应工程设施投资的一定比例(费率)进行估算,也可参照相同地区同类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大修理不是每年都进行,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大修理费用平均分摊到各年,作为年运行费的一项支出。可按投资一定比例进行结算。
(3)管理费包括工资、附加工资和行政费及其他日常费用等。这项费用的多少与工程规模、性质、机构编制大小等有关。一般可按年管理运行费的一定比例确定,或参照类似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
(4)补救和赔偿费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有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保护地灌溉工程的这项影响一般较小,可按总值平均分摊到各年。
(三)效益计算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工程建成投入管理运用后,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效益,它是指工程建成以后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的影响,从而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二是间接经济效益,或称经营管理效益。
1.灌溉效益灌溉效益是指修建灌排工程以后,在相同的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下,比较有灌溉措施和无灌溉措施或采用不同灌溉模式时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其增加的产量(或产值)即为灌溉效益。保护地灌溉效益计算有两种方法,即产量对比法、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等。
(1)产量对比法
①纵向对比法:是指某一保护地(或面积)在修建灌溉工程后作物产量与本建(或未改建)灌溉工程前作物产量相比较,其增加部分即为灌溉效益。由于采用产量对比法时有些条件发生改变,如年份等,所以常常以平均增产效益表示:
②横向对比法:简单地说就是同类地区采用灌溉工程与不采用灌溉工程时比较其效益变化。式中Yo--未采用灌溉工程或未改建灌溉工程时的平均产量。
(2)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保护地增产通常不仅仅是通过灌溉工程增产,通常伴随着其他农业措施,如种植制度、施肥等。因此,效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由于采用灌溉工程后产生的,计算时应考虑这一影响。其计算式为式中C--灌溉分摊系数,可根据历年产量资料分析,或采用同类地区试验资料确定或按规范确定。
2.排水效益保护地往往因暴雨或大雨造成环境积水过深或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涝灾,排水效益通常可以用实物量或价值量来表达,其中实物量的表达方式通常有:绝产面积法、减产量、绝产率、减产率等表示,有时也考虑一些由于积水浸泡而造成建筑物损失等。其实物量表达方式如下:
绝产面积法:通常涝灾(或渍害)有轻重之分,排水工程建成后将会减少受灾面积,但无法准确定出其效益。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减少的绝产面积来表示排水措施的效益。
减产量:以涝灾引起的减产损失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实际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绝产率:是涝灾区绝产面积与涝区总面积的一个比值。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运用这一指标表示排水效益,便于在条件类似区域计算采用。
减产率:是以涝区正常产量的损失程度来表示的一个相对指标。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损失率来表示。
(四)经济效益 分析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就是比较工程的投资与效益在经济上是否可行。或对满足同一目标的较多工程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选择出建设单位既能接受、投资效益又高的工程方案。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态分析法;另一类是动态分析法。为了便于应用,现就这两种方法叙述如下:
1.静态分析法为不考虑资金的利息所做的分析比较,通常称为静态分析法。该方法指标通常有益本比法、年折旧费用最小法等。
(1)回收年限(益本比法)工程建成运行后,逐渐通过效益积累全部回收投资的年限。通常表示为
工程设计中的方案比较,除上述回收年限外,还必须考虑追加投资或方案间投资差额回收问题,通常称为抵偿年限。其计算公式为
我国一般采用的标准抵偿年限为3~5年。对于效益相同的各方案优选时,可以参考年折旧费用最小法。
【关键词】膜下滴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Drip Irrigation main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benefit analysis
Wang Xin-mei
(Experiment Station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rrigation 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Drip irrigation in several key parameters to select and mulched drip economic benefits analysis are a few comment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Drip irrigation;Economic benefits;Social
滴灌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它能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各种养分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因此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地膜栽培技术能提高地温,减少田间蒸发,抑制旧膜内杂草生长。膜下滴灌技术和地膜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并应用于大田主要经济作物上,充分发挥其节水、增产、增效作用,为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此,我们对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多年较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与广范应用,取得了很好的节水、增产、增效效果。现就滴灌工程中几个主要参数选择及棉花膜下滴灌经济效益分析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1. 棉花膜下滴灌主要参数选择
1.1 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选择。
通过几年来对不同滴头流量,不同土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湿润峰)试验研究可以看出,重壤土的土壤水分分布形状如同一个“碗”,滴水点处水分增量最大,越向深处越小,湿润峰的宽将比较大。在一定水量下,流量越大,湿润深度越浅,湿润宽度越大。当滴头流量达到了3L/h,地表出现径流迹象。对中壤土来说,在滴水量相同时,滴头流量越大,湿润宽度就越大,而湿润深度差别不太大,当滴头流量大于3 L/h,开始出现径流迹象,当滴头流量为4 L/h,径流更加明显。对砂土而言,土壤水分主要以垂直入渗为主,当滴头水量达到4 L/h,砂土湿润深度可达60cm,此时地表湿润宽度为35cm左右。综上所述,重壤土和中壤土滴头流量不宜超过3L/h,在不产生地表径流情况下取较大值(从排盐效果和滴头抗堵效果考虑)。另外,根据土壤湿润峰的变化情况,滴头间距也没必要太小,一般重壤土可选择0.5m左右,中壤土可选择0.4m左右。对砂土来说,滴头流量宜选择较大值,可取到3~4L/h,滴头间距不宜超过0.3m。同时,有盐碱的土壤上,滴头流量的选择,在不产生地表径流情况下,宜取其上限值,这样有利于在作物根层形成淡化区,排盐效果效好。
1.2 关于土壤湿润比。
土壤湿润比是指在土壤计划湿润土层内,湿润土体与总土体的比值。在田间由于滴头流量和滴水量及土壤质地的变化,其湿润比是有差异的,通过试验和计算分析,膜下滴灌平均湿润比为53%。因此,对不同土壤,膜下滴灌湿润比取50~60%较适宜,重壤土、中壤土取上限值,砂土取下限值。
1.3 最大日耗水强度。
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在新疆北疆植棉地区,膜下滴灌棉花花龄期平均日耗水率为3.76~4.29mm。因此,在该地区膜下滴灌工程中,棉花最大日耗水强度取4~5mm/d较适宜,其它地区棉花最大日耗水强度,可采用当地实测数确定,没有实测资料可参考气候类似地区资料确定,也可用彭曼公式求得。
1.4 计划湿润土层深度。
膜下滴灌不仅湿润区域小,属局部灌溉,而且湿润深度也远比常规沟、细灌浅,属于浅层灌溉。根据大量土壤水分监测结果分析,在棉花膜下滴灌合理灌溉制度下,滴灌的土壤湿润深度基本在60cm以内,而沟灌一般都在100cm以下。从土壤水分消耗来看,由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变化图可以看出,60cm土层以内土壤含水量分布有波动(发生变化),60c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量分布接近水平线(几乎没发生变化),说明60cm以下土层水分几乎没有消耗。因此,膜下滴灌棉花最大计划湿润层深度取60cm较适宜。
1.5 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
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是指满足作物和各生育时期需水要求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值,该值在棉花各生育时期是不同的,滴灌设计中所指的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是指满足棉花龄期需水要求,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值,一般用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表示。对常规沟细灌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一般取田间持水率的90%和60%,对膜下滴灌上限取85%~90%,下限取65%~70%较适宜。这里需说明一点,田间持水率不同于土壤含水率,对一种土壤来说,田间持水率是个定值,而土壤含水率是个变化值。
1.6 关于干管工作压力的选择。
在滴灌工程设计中,干管工作压力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投资。从滴灌系统本身工作需要来说,干管工作压力选用0.4MPa较经济。但采用滴灌技术后,田间已没有任何渠道,当种植小麦等密植作物时,采用喷灌方式灌溉,干管工作压力不够。因此,在滴灌工程设计中,建议干管工作压力选择0.6MPa,而且系统的地理管道按喷、滴灌共用考虑。
2. 棉花膜下滴灌经济效益分析
2.1 增产效益。
由于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环境中的水、肥、气、热条件明显改善及耕地利用率的提高,棉花增产效果显著。2008~2010年各试点和应用团场的增产效果表明:膜下滴灌较沟灌平均增产率为29.1%,平均每公倾增产籽棉998.72公斤,籽棉平均单价按3.4元/公斤计算,每公顷棉花可增加产值3395.65元。考虑到大面积应用及不可预见因素,增产效益按9折计算,即棉花膜下滴灌比沟灌增产26.1%,每公顷增加产值3056.1元(未计附加效益)。
2.2 节约生产成本费用。
膜下滴灌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包括节水、节肥、节药、减少田间机械作业费和人工费等。从试验点和示范应用团场的资料总结得出,膜下滴灌比沟灌平均每公顷可降低生产成本1333.6元。
2.3 直接经济效益。
每年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年增产效益+年节约生产成本――年滴灌工程建设及运行费1183.8元/ha。
2.4 间接经济效益。
膜下滴灌技术节水率在50%以上,如仍采用滴灌技术,可扩大灌溉面积1倍以上,获得相当可观的间接经济效益。也可考虑用节约的水量种植经济林或牧草,发展林、果、牧业,形成其它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塑料、化工、机械、电子等)的发展,间接经济效益也很显著。
3. 社会效益
膜下滴灌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职工管理定额,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它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使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对边疆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生态效益
信息部门可粗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即信息工业部门)、第二信息部门(即直接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即间接信息部门),非信部门可粗分为第一产业(即农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即非信息服务业)。在这种粗分类的基础上,第二产业又进一步细分为纺织业等17个部门,第三产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业等3个部门,第一信息部门细分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2个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细分为邮电通信业等8个部门,第三信息部门细分为农业间接信息部门等3个部门,从而形成了34x34的上海信息投人产出表。
上海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二部分。
一、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产业经济效益分析是借助一些重要经济效益指标,对投人产出表进行纵向的细分析,这里包括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其选用经济效益指标有:总投人利税率、最初投人利税率、净产值率、物耗产值率、物耗净产值率、物耗利税率、成本产值率、成本净产值率、成本利税率、劳动报酬产值率、劳动报酬净产值率、劳动报酬利税率。计算结果如表1、2、3、4、5、6所示。
根据表1和表2,信息部门与非信息部门相比,除了报酬产值率低于非信息部门外,其余指标均高于非信息产业,有些指标甚至高达几倍,也就是说信息部门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非信息产业。而报酬产值率之所以低于非信息产业,原因在于信息产业生产的活劳动比重高于非信息部门,而非信息产业生产的物质消耗高于信息产业。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在第一、二产业的比较中可以明显地找到。如从表1看,第一产业的净产值率比第二产业高一倍多,但第二产业的利税率却比第一产业高得多,这一方面说明上海农业劳动生产率仍十分低下,另一方面又说明上海工业消耗偏髙。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技术进步,也就是说依靠信息产业特别是第三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由此可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应成为上海提髙整体變济效益各产业经济效益的长期措施。
然而,在信息产业内部,其经济效益状况又有所不同。首先,从表3来看,除了报酬产值率指标外,第二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的经济效益均高于第一信息部门,有些指标甚至髙出几倍。考虑到第一信息部门本应属于第二产业,因而这一结果与上面分析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髙于非信息产业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看,应优先发展第二和第三信息部门。
其次,如果再回到传统产业的划分方法,那么从表4可以看出,属于第二产业的信息工业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与第二产业的非信息部门相当,而第二产业内部间接信息部门除报酬产值率外,其余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前二者,且大部分指标髙出几倍。这说明,大力发展工业间接信息部门,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而在第一和第三产业内部,间接信息部门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不仅均远低于第二产业的间接信息部门,而且出人意料地均低于相应的非信息部门,有些指标甚至出现负值。这说明,这两个间接信息部门的作用没得到应有的发挥,表现为其信息产品的消费过大和利用率过低。而究其原因,在于这两个产业总体上没能摆脱以手工劳动和分散作业为主的传统和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再加上僵化的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等,使信息产业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应用,没能象用于以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方式之产业那样有效,因此,对这两个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从根本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为信息产业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将是上海当前提髙这两个产业及其间接信息门经济效益的最为现实的选择。
此外,如果将信息部门细分到各行业进行比较,则从表5和表6可以看到,在第一信息部门内部,其他信息工业除了报酬产值率略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发挥战略目标的三个中心之一加以突出强调,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和现实意义的明智之举。在金融保险业之后,邮电通信业和房地产管理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应予以大力发展。此后各行业经济效益从高到低的顺序是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文教和广播事业、行政机关、卫生体益分析,主要包括感应度分析和带动度分析两方面,前者的经济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某部门相应增加的总产出,因而反映某部门在经济发展基础作用的大小;后者的经济意义则是指某部门的最终产品增加一个单位时,带动国民经济系统中各育事业、其他直接信息部门,它们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低于第二信息产业的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这些部门带有较强的非经济的社会发展性质,本来客观上就需一定程度地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取得发展的。部门总产出的增长量,因而反映某部门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对其他部门的依赖性大小。根据列昂惕夫系数,计算出各部门的感应度和带动度及其影响系数,如下表7和表8所示。
表7看出,从总体上看,信息部门的感应度和带动度分别为2.21和2.57,均小于非信息部门,后者分别为5.29和3.26。但从表8看,信息部门对经济的影响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感应度方面,工业间接信息部门的感应度达23.85,远大于包括非信息部门在内的其他各部门,说明它在上海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基础作用,或者说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依然是最有效的经济措施。此外在信息部门中,金融保险业、其他信息工业、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依次具有较大的感应度,分别为5.70、4.35、3.50、3.37,而其余信息部门的感应度则明显较低。在带动度方面,在信息部门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信息工业和其他直接信息部门的带动度处于领先地位,分别达4.67、4.42、4.36,说明这些部门的需求增长将带来上海经济系统的较大增长。此外卫生体育事业、农业间接信息部门和其他间接信息部门的带动度也较大。
如果将感应度和带动度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得出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信息部门是工业间接信息部门、其他信息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科研与综合技术胆务业,这些邡门应作为上海倌息产业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发展c此外.其他间接信息部门、其他直接信息部门和农业间接信息部门对上海经济也有较大的影响,因而也应给予足够的璽视,邂免这些部n有可能出现的“瓶《r效应。而房地产管理业,卫生体育事业.文教和广播寧业、行玫机关以及邮电通信业相对而窗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程度较低,其原因主要有二方面.一是这些邳门相对具有较强的社会版务性成,其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较大,而用于再生产的比重较小;二是这些部门的装备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前一个问埋可望通过业务发廣与调整得以改轉,如在满足*本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与生产更为密坊相关的各神增值业务:后一个问題則需要通过提髙邡门的装备技术水平,并相应提高人员素质来改善。
生物质能发电;经济效益;政府支持;秸秆成本;蒙特卡洛技术
1.研究背景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质发电是生物质燃料直接送往锅炉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水蒸气,由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将热能转化成动能、再通过发电机将动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2011年我国发电量46037亿千瓦时,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对能源需求很大,生物质能开发被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项目。
2.国内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及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状况
国内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目前,生物质能占全世界总能耗的14%,数量相当巨大,是21世纪能源供应中最具潜力的能源。荷兰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学者Hoogwijk预测生物质能源将在世界能源消耗中占据7~27%[1]。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积极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生物质发电。1990年以来,生物质发电在欧美国家开始大发展。到2011年底,全世界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72GW,主要集中在北欧和美国。近10年来,丹麦新建设的热电联产项目都是以生物质为燃料,同时将过去许多燃煤供热厂改为燃烧生物质的热电联产项目[2]。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比国外晚了近20年。2006年12月,我国第一个生物质能发电厂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投产。2010年3月,全国最大的生物质能电厂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规划总装机容量为450MW机组,其中1#机组已于2011年7月底投产。2010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突破5GW,占总装机容量的0.5%,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到1300万千瓦。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状况。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若全部利用可提供全国66.6%的发电量。按50%的生物质能收集利用率算,我国生物质资源每年可转化为能源的潜力,近期约为5亿吨标准煤,远期可达到10亿吨标准煤以上。若加上荒山、荒坡种植的各种能源林,资源潜力在15亿吨标煤以上。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5亿亩,年产生物质约7亿吨,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剩余部分可作为燃料使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稻壳、甘蔗渣和棉籽壳等,约2亿吨。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每年通过正常的灌木平茬复壮、森林抚育间伐、修剪、收集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等,可获得生物质量8~10亿吨。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量约18亿吨,实际排出污水总量约200亿吨,可生产沼气约500亿m3;工业企业年排放有机废水和废渣约25亿m3,可生产沼气约100亿m3。
3.影响生物质发电效益的因素
大型生物质发电厂需要的秸秆量很大,装机容量30兆瓦的发电厂需要有40万亩地来提供燃料。另外,秸秆用途广泛,有饲料,造纸,成型燃料,实际上真正能供应到电厂的秸秆大为减少。生物质发电燃料是由分散的农民提供的,收集成本较高。正是这个特殊性导致生物质发电项目相比其他发电项目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图1表述了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社会关系。
影响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建设成本、秸秆价格、上网电价、政府补贴[3],由于政府补贴是按发电量补贴的,所以上网电价和政府补贴可以统一到电价这个因素上。
4.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效益分析
基于蒙特卡罗模型的经济效益分析。考虑到生物质资源分散,专家们建议生物质电厂的建设规模不宜超过30MW。现在对装机容量为30MW的生物质能发电厂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参考已建成生物质能电厂的情况,对生物质电厂经济效益进行蒙特卡洛模拟。
本文运用蒙特卡罗技术对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进行模拟。在正常生产年份,一般按年运行小时7000小时计,一座装机容量为30MW的生物质电厂年耗秸秆数量为约20万t,年发电量为2.1亿千瓦时,厂自用电量10%,减少CO2排放上15万t。目前,生物质能发电实行标杆上网电价0.75元/kwh,每吨二氧化碳为10美元,秸秆到厂价330元/吨。目前生物质电厂的平均造价为10000元/kw。假设:秸秆价格服从正态分布N(330,25),电厂年运行时间在区间[6500,7500]呈均匀分布,生物质电厂总投资服从正态分布N(30000,500)。运用excel2003版本来实现蒙特卡罗技术模拟,将基础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运用NORMINV函数生成秸秆价格和总投资的随机数值,运用RAND函数生成电厂年运行时间的随机数值,按折现率10%,残值率5%,项目周期20年,直线折旧计算,模拟500次后,得出结果见表1。
5.对策分析
政府支持。根据电监会年度电价执行监管报告,上网电价由2004年的303.66上升到2011年的410.56元/千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4.40%。预计到2024年将为717.61元/千千瓦时,此时项目NPV≥0的概率大于0.8,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结合上述分析,建议在2024年以前政府采取政策予以支持,此后,可不再补贴。政府可采取以下政策支持:
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将生物质能发电厂引导到生物质能源丰富的地区,做好项目审批把关,按照当地的资源容量建设相应规模电厂,从源头上杜绝重复建设。做好农民、电网公司和发电厂工作,协调三者之间矛盾,使其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生物质能电厂尚未实现产业化之前,给予电厂经济补贴,缓解电厂压力。加强对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转变锅炉需进口的现状,降低建设成本。
电厂管理。上述可知秸秆成本控制对电厂盈利能力相当重要。建议电厂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规划厂区位置,选择秸秆资源丰富,分布密集的位置,建议在半径50公里内或一个县内只建一个电厂,避免恶性竞争。
电厂加大内部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秸秆供应链。在农民、企业、经纪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产业利益链。可以与农户签订长期供应协议,形成农户小型收集点加工储存点电厂的秸秆供应体系。
秸秆收购具有季节性,电厂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仓库存储燃料。同时,由于季节性问题,在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电厂必须管理好企业的流动资金。
[1]郝德海.生物质技术产业化研究.山东大学,2006.04
项目主办单位:(企业名称)*
单位负责人:(厂长或经理)
二、兴办合资经营企业的理由:
从国内外技术上、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从利用外资、产品出口、培养人才、增加收益等方面,说明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中方合营者的情况:
介绍中方合营者的基本情况和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有利条件,包括企业性质(国营或集体)
、人员情况、技术力量、领导班子、固定资产、设备、场地、原有产品产量、产值、利润、产品出口等情况。
四、外国合营者的情况:
外国合营者公司名称、国别、资本、业务范围、规模、产品声誉、销售情况等。
五、合资经营主要内容:
(一)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
(二)合营年。
(三)合资经营企业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新建、扩建、改造)。
(四)合资经营企业的职工总数和构成(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五)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各方出资比例。
(六)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中方以土地使用权、建筑物、房屋、机器设备等作价的估算,现金投资(外汇、人民币)和来源(自筹、贷款、租赁);外国合营者以现金、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或专有技术等作为出资,对其作价、估价方法和估算金额。
(七)产品技术性能及销售方向
合资经营企业的产品拟达到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产品内外销比例的估计。
(八)生产(经营)条件
合资经营企业所需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及协作配套方面的近期和今后要求及已具备的条件。
(九)初步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内外销)、成本、收益估算。
生产手段、生产效率提高程度。
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效果。
中外双方经济收益匡算:合营期间各方利润、项目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年限的估算等。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合营期间的税收、劳动就业人数、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六、项目实施计划:
何时进行技术交流、出国考察、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洽谈、签约、施工、试车和投产等。
如属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项目,应列出分期工程的时间安排。
附件:
(一)邀请外国合营者来华技术交流计划。
(二)出国考察计划。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2
一、引言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普遍感到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抓好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经济效益的管理也迫在眉睫。结合多年施工管理实践经验,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找出影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以期达到降低公路工程造价、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特点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考察和确定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净贡献,根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指标,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做出的评价。
1.从公路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公路建设项目如果仅考虑其内部效益或财务效益会觉得不够理想,但只要从整体效益上观察是合理的就应当创造条件积极上马。为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还有必要调整税收价格政策,尽可能使财务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方向上保持一致。
2.公路建设项目的内部效益之一反映在所完成的周转量增量上。但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只要能够实现预期的旅客与货物的空间位移,则周转量越少其效益越高。
3.公路建设项目的产出物为非外贸物品无法像可外贸的工农业产品那样用国际市场价格来衡量其产出物的经济价值。
4.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整个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是密切联系的,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要通过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理分工体现出来。公路建设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只有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完整有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才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运输任务。
5.公路项目投资额一般较大,而且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这反映公路建设项目具有远期经济效益大于近期经济效益的特点要求公路项目具有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并非妥当片面追求投资回收期有可能导致公路建设上的短期行为。将项目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结合起来考虑是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估中应当重视的问题之一。
6.公路建设项目具有不可忽视的、但难以用货币准确衡量的外部效益和无形效益。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不可忽视这些效益对方案选择的影响。一般说,这些效益的数值较小时,可不必进行定量分析只将定性分析的结果提供决策部门考虑即可。
三、影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及措施
1.施工组织人员素质的影响
无论做任何工作,人的影响始终都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管理更是如此。目前,公路工程的管理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技术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大多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工人,他们工作认真,埋头苦干。由于受传统经济影响,这些人还停留在过去管理模式中,对工程的管理也只是凭多年经验,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另一类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员一般都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强,充满热情,但缺乏工作实践经验。
解决上述问题,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工程管理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由计划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2)加强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非技术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管理方法,改变过去凭经验管理的弊端。(3)培养管理人才,把那些具有大、
中专水平的青年人员安排到管理岗位,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经受实践考验,提高他们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4)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方面可通过IS09000族质量、环保、安全三体系认证和制度建设来加强规范化管理。(5)建立由计划、财务、工程等领域人员组成的经济管理组织,借助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建立计划成本控制和现场工程成本控制,实现管理者与现场基础资料信息的顺畅、及时传递。(6)经济管理组织要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及时掌握现场工、料、机等的直接消耗情况,对每个工序计划成本和现场控制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原材料质量和单价的影响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如石灰中钙、镁含量不足或含石量过高,都会增加石灰用量,从而加大成本。再如材料级配不好,会造成矿粉量和油石比加大,工程成本也会加大,影响经济效益。原材料没经过招投标或虽通过招标。但只流于形式,事实上还是老客户,就容易出现“人情料”,单价过高,滋长腐败。另一方面,如果资金不到位,中间商购进材料时提高材料单价,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解决上述问题,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1)成立由各相关部门参加的材料评议采购小组,充分调研原材料供应市场,利用冬闲和开工前期对各种原材料进行现场调查,对原材质量、价格和厂家资质、信誉度等做全面的了解,以确定招投标厂家,为招投标做好准备。(2)做好材料招投标工作,严格招投标程序,以质量好、价位合理、信誉度高为中标原则,实行公开、公正招投标。(3)把好材料进场关,严格材料进场批次验收制度,重要材料加大检验频率,如沥青必须坚持每车一验。坚持严格计磅、验磅或量方制度,完善各种票据手续,收料坚持多票签字留底制度等。(4)控制好现场材料计划和使用,现场材料进至工程计划量的80%左右为宜,避免因变更造成浪费。材料现场使用应专人进行管理,现场实行出人库管理制度,现场施工人员对材料使用予以签票认证,材料票按工序及时汇总传至经济管理小组。(5)积极与业主协商,争取资金及时到位,以避免因资金原因造成材料单价过高,从而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6)人工费控制包括实际使用人工工日数的控制和工日单价的控制。投标时的工日单价是套用上级造价部门颁布的各地区人工费标准而该标准实际上是很低的,根本就包不住。由于这个问题本身政策性较强,尚未完全走向市场,所以人工费控制的重点是工日的使用尽所能地完成或超额完成,即优化人员组合,安排人员时尽可能精减,建立奖罚机制,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者奖励,对完不成定额者视其原因进行处罚,争取在用工数量上有所节约。
3.机械费用的影响
由于客观原因,机械配备不合理或者机械老化,造成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不均衡或利用率低,也会大大地影响工程建设成本。实际公路工程建设中,有些设备因老化、落后而影响工期,有些设备闲置率高,而一些大型设备在施工旺季时却又需要外租,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机械费用占工程造价比过高,进而影响工程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
解决上述问题,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1)加强设备管理,实行施工机械租赁制和单机成本核算,节能降耗,建立设备使用保养制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2)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来保证机械设备及时更新,减小维修费用,提高利用率。(3)对现有设备进行评价分析,对新购置设备进行科学论证,以避免设备利用率低、闲置而造成由于机械费用过高而成本加大。(4)现场采取工序试验段方法,每个工序大面积施工前进行试验段施工,以确定合理机械组合,避免不必要的机械浪费。
4.施工环境的影响
由于公路工程一般路线较长,且穿越地形复杂,有些还穿越村镇,这就会出现一些百姓干扰施工的情况,造成工期拖延从而投入加大。另外,有些工程由于开工时节不好,在雨季或开工晚,加之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从而造成人、机、材重复投入。同时,由于开工季节不好,也可能错过了原材料采要的最佳时间,进而造成原材料单价过高,加大了工程成本。
解决上述问题,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1)密切与地方联系,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积极协调沿线村镇,将相关协调工作提前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地方干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控制好开工季节,合理选好开工时机,计划好工期,避开雨季和气温低的天气,避免不利季节造成的工程浪费。(3)提前做好材料采购计划,坚决避免旺季施工时出现抢、进料情况,防止料次价高的现象出现。
5.设计及旋工工艺的影响
设计上,如果设计参数与实际出入较大,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就较大,这往往会造成进场后开不了丁或停工的情况出现,致使人员、机械费用加大。施工时,如果一味沿袭传统的施工方法,缺乏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力度,一些科研项目不能充分应用于实践,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工程浪费。
解决上述问题,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1)在施工前审核图纸,组织技术论证,进行或委托进行现场设计参数的验证,发现与实际不符应及时调整设计。(2)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合理施工工艺,以降低工程成本。(3)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对已经有过科学鉴定的研究成果应大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降低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常珍鹏.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9(07).
[2]陈群.浅谈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效益提高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