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时间:2023-09-28 09:3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第1篇

【关键词】

早产儿护理

1 加强环境管理

1.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并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是指能保持早产儿正常体温,而新陈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体重越轻者,周围环境应越接近早产儿体温。因此,早产儿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体重在1001~1500 g者箱温应在32℃~34℃;体重

1.2 减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走动轻柔,避免穿响底鞋;护理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3 减少光线的刺激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然而,大多数新生儿病房都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荧光照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 h内至少保证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1.4 减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和营造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2 合理喂养

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从妊娠3个月到生后18个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时间在生后,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容易受营养的影响,可能导致智力及运动功能的长期损害。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要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国外一些医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产儿配方奶或经过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早产儿的住院周期已缩短,出院时早产儿仍然很幼小。因此,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如何为出院早产儿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但目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3 保持舒适

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促进屈曲:有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服,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于头手互动;②头颅塑型: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中常见的双侧头部平坦,因头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③国外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呼吸暂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俯卧位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与传统的护理和监护方法不同,因此其临床利弊有待研究。

4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如鼓励母亲采用“袋鼠式喂养”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婴儿的护理活动。

5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

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1]。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2]。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有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此外,预防感染和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产儿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之,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转运途中的护理。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早产儿转运至我院NICU 治疗, 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 转运早产儿267例, 258例治愈好转出院, 放弃治疗7例,死亡2例。结论 宫内转运、加强转运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早产儿;转运;监护;护理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 NT)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1],我科NICU 2001—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早产儿267例,占48.6%。为更好地发挥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的职能,本文将重点探讨早产儿途中监护与护理,从而降低早产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转运早产儿267例,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1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3例;生后6h转运的87例,12h转运的58例,24h转运的101例,均于生后3天内转运。

2 方法

2.1 转运设备及人员 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2.2 转运方法 转运的全程注意预防低体温、低血糖、低氧血症、低血压。

2.2.1 转运前 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 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 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 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2.2.2 转运途中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箱温根据患儿出生体重、体温、出生时间调整),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吸氧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 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早产儿相对较易发生颅内出血,减少途中颠簸尤其重要: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鸟巢式护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减少震动;加强急救车辆的减震功能;在急救车辆上安装轨道固定转运温箱。到达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2.2.3 转运后 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呼吸、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转运人员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3 结果

转运早产儿267例, 258例治愈好转出院, 放弃治疗7例,死亡2例。

4 讨论

早产儿转运的稳定性更能代表NETS的水平[2],为提高早产儿转运的稳定性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基层医院的早期现场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及时对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正常血氧、血压及血糖;转运前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以防呕吐。早产儿易受颠簸和温度变化的影响,预热温箱,予保温箱保暖;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鸟巢式护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减少震动;加强急救车辆的减震功能;在急救车辆上安装轨道固定转运温箱。静脉通道输入葡萄糖维持正常血糖;监护呼吸、心率、血氧及血压。转运是从属于现代医学的医疗保健行为,转运的目的是使患儿得到急需的医疗救助和保健服务,转运过程要求做到快速、及时、安全、有效。生后转运是以早产儿的需要为前提转向上级医院得到更好的治疗。宫内转运使孕妇和胎儿得到良好的监护,有效地控制母体的疾病,推迟和减少早产,在分娩时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最优的医疗服务,降低孕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我院转运危重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比例大,提示应加强早产儿的管理水平,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开展宫内转运是减少早产儿转运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早产儿较正常足月儿生活能力低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增加,加之早产儿住院费用昂贵、住院时间长,应对早产儿父母的焦虑、紧张、束手无策等不良反应从转运途中即开始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宫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 床位使用率, 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3]。

参考文献

1 张燕萍. 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探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7(29):4599-4600.

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nicu 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6 h即转运治疗的患儿412例,6~24 h 68例,24~48 h 46例,>48 h 23例。

1.2 方法

1.2.1 转运设备及人员 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 转运指征 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1 5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2~33周的早产儿;窒息,经窒息复苏后仍处于危重状况的新生儿;呼吸窘迫,进行性呼吸困难,经处理未见好转,而又无机械通气条件;重度的贫血及重症黄疸需换血治疗;各种严重先天性畸形(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胃肠道闭锁、食管气管瘘等),疑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情况较差,原因不明。

1.2.3 转运方法

1.2.3.1 转运前 我新生儿科有24 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 转运途中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 ℃),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 转运后 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 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 85%以上;对hr<60次/min,心外按压30 s不能恢复,予以肾上腺素(1/10 000)0.1~0.3 ml/kg,间隔5 min静注,使心率恢复正常;对早产或低体温儿,应予保温箱保温治疗,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对休克患儿应及时扩容纠酸;对频繁抽搐、昏迷患儿;及时予以降颅压及对症治疗。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 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第4篇

[关键词] 新生儿;室息;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44-02

新生儿窒息属于我国新生儿致使的第一因素,每年由于新生儿窒息出现死亡的人数能够达到12~16万[1]。现在对新生儿窒息获得成功抢救的关键条件是进行快速有效的复苏技术(ABCDE方案),在妇产科和小儿科之间都要增加配合的密切度。为探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护理配合,该研究选取了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56例新生儿窒息患者,实施有效疗法及细致护理,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6例新生儿窒息患者,其中男患儿26例,女患儿30例,产前孕龄为32~43周,按照出生1 min内进行的APgar评分发现,有42例发生轻度窒息,APgar 评为4~7分,14例重度窒息患儿,APgar评分为0~3分;在56例患儿中有6例早产儿,44例足月儿,6例过期产儿。窒息发生原因有38例是宫内窘迫,6例早产,6例妊娠并发症,6例羊水过少。

1.2 方法

根据婴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物品及药品的准备,并实施复苏护理,胎儿分娩出即做好保暖工作,确保呼吸道畅通,建立有效静脉药物通道,确保复苏药物正常使用,在患者进行了30 s有效通气以及胸外心腔压后若心率仍然小于60次/min,则必须应用1∶10 000肾上腺索,药物通过气管导管应用或是直接静脉给药,剂量保持在0.1~0.3 mL/kg,如有必要则需要3~5 min进行1次重复给药,低血容量情况下需使用扩容剂,首选药物为10 mL/g的0.9%氯化钠溶液,通过静脉或是脐静脉将其缓慢注射,如出现代谢性质的酸中毒,需要使用3~5 mL/kg的5%碳酸氢钠,若心率发生改变而且上升到76次/min,需要将胸外心内部位的按压停止。

2 结果

轻度新生儿窒息者都获得成功抢救,重度窒息患儿12例成功抢救,2例无效导致死亡。在42例轻度新生儿窒息患者中通过较为规范的复苏治疗5 min后APgar评分达到8~10分,14例重度窒息患儿,通过准确规范的复苏治疗5 min后,11例评分达到8~10分,3例带管送至NICU继续治疗,抢救成功率达到96.4%。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通常被认为是胎儿由于缺氧出现宫内窒息或是在娩出时导致新生儿发生呼吸障碍,在新生儿死亡中是最为常见的因素。所以在进行分娩时,首先需要将产科工作做好准备,每个产妇在分娩之前,助产士都需要及时备好产房、手术室应用的抢救设备以及检查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医务人员需要将复苏基本操作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确保复苏技术的熟练,不断提升抢救护理能力。医护人员在对窒息患儿进行配合抢救时,需要尽量实施合理有效的抢救方法来治疗窒息新生儿,并给予良好的复苏护理工作,尽可能遇事不慌,准确无误的开展挤、吸、插等各个步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确保婴儿的保暖工作,避免热量散失。由于在对患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实施插管、给氧等项目操作时易引发感染,所以需要给予对应的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在分娩之前是能够预测到的,通常只要提高孕期孕妇自身保健工作和孕产妇分娩系统管理,对新生儿窒息现象会有降低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新生儿窒息复苏之后,特别是新生儿出现重度窒息[2],在监护期正常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等指标外,还需要细致观察患儿是否保持神志清醒、瞳孔光反射情况和大小、是否存在躁动不安及抽搐等情况,由此可以采取对应措施开展抢救及护理干预工作,具体如下。

3.1 复苏基本要求

抢救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复苏能力,较为丰富的医疗经验,人员主要构成为手术医生、手术护士、助产护士、新生儿医生、麻醉医生。在手术通知接到之后,护士需要详细了解剖宫产发生主要因素,产妇孕周期,孕妇是否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等症状,将所使用的器械如电动负压吸引器、新生儿喉镜、吸痰管、气管导管、氧气面罩以及所需要的药品都准备好。若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妊娠短于34周或是羊水发生Ⅲ度污染等现象,需要马上通知儿科,请求调派相应医生进入手术室共同抢救。手术室内的温度需要提前控制于26~28℃的范围内,相对湿度保持55~65范围中。由于新生儿所处环境温度较低,容易增加耗氧量,代谢提升增加代谢性酸中毒情况,导致出现延长复苏反应的现象。

3.2 复苏护理

胎儿分娩出之后,需要马上放置到预热辐射台上实施保暖工作,将羊水擦干,避免热量流失,婴儿肩部需要用布类垫高2~3 cm,且调整到合适的复苏。呼吸道及时清理干净,胎头娩出之后无需着急娩出胎肩,需要先采取挤压法将鼻咽重的黏液及羊水等清理出,胎儿完全分娩后及时放置到辐射保温台,摆正,吸取鼻咽中黏液等物,操作时需保持轻柔,防止负压过大导致气道黏膜受到损伤,通常

综上,新生儿出现窒息需要进行及时复苏,纠正缺氧情况,及早预防,及时判断,快速复苏,从而减少窒息死亡率,避免产生后遗症,复苏后精心护理,能够减小死亡率,增加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简毅英.新生儿窒息168例急救复苏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38-40.

[2] 莫碧娴.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新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1,10(12):189-193.

第5篇

【关键词】 换血疗法;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病,由于出生后红细胞过度破坏,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不足,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1-2]。换血疗法能够及时置换血液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3]。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采用换血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67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67例患儿,男40例,女27例;日龄1~30 d;早产儿8例,足月儿59例;体重1675~4350 g。其中ABO溶血病61例,Rh溶血病6例。

1.2 方法 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选择3 d之内的近期血液,严格进行配血。常用的换血量为85 mL/kg,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为10~20 mL,病情重且体重轻者抽注10 mL。速度保持约10 mL /min。换血与光疗可结合进行,以减少换血次数。

1.3 观察指标 换血前后抽血检测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浓度、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换血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2.1 血清胆红素及胆汁酸 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 (P0.01),见表1。

2.3 临床转归 67例患儿经换血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溶血症状改善,继续给予蓝光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由胎儿红细胞裂解释放产生胆红素过度所致,对机体的神经系统、心肌组织、肠道功能、凝血及免疫功能均可造成损害,轻者听力和智力损害,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即使经治疗后能幸存,亦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及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4-5]。由于地区、环境、诊断条件及诊断标准不尽一致,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日本曾报道,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占新生儿住院病例首位[6],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报道自1978年以来,高胆红素血症占新生儿住院总数的40%~50% [7]。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换血疗法是目前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穿刺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避免了脐静脉插管导致的穿孔、血栓、感染等副作用,同时还可减少参加手术人员,缩短患儿住院时间[8-9]。

本研究67例患儿均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输血、排血速度相对恒定,始终保持进出容量的相对平衡,减少血压波动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可以消除或减少肠坏死、空气栓塞等并发症[10]。研究结果显示: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P

因此,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是换血治疗存在术后感染及继发出血的风险,需严格掌握换血指征,也应严格掌握和控制换血过程中血液的注入及抽出速度,换血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3 h内,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密切监测术后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改变,并注意预防术后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冬莹,张拥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9):887-889.

[2]林跃梅,郭文璇.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l1(10):103.

[3]王盘妹,王金秀,莫革琴.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7(14):2534-2535.

[4]张东合,张霞,牛玉红,等.1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14):1731-1732.

[5]杨新娥,李有莲.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物理研究,2007,21(10):2768-2769.

[6]A Kaba K,Kimara T,Sasaki A.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and acommon mutation of the bilirubin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in Japanese[J].J Hum Genet,1999,44(21):22-25.

[7]张长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新进展[J].河南医学,2009,20(5):296-299.

[8]王丽婷.外周动静脉非等量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J].广西医学,2009,31(9):1275-1276.

[9]徐瑞峰,易彬,高红霞.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1,17(1):28-29.

第6篇

[关键词] 新生儿;惊厥;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138-02

惊厥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损害所造成,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在活产足月儿中,新生儿惊厥的患病率为2‰~3‰;在早产儿中约为10‰~15‰[2]。新生儿期发病率为0.2%~0.4%,生后3天~2周为发病高峰,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又可致神经系统损伤。因此, 对于新生儿惊厥,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07年6月~2009年5月收治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1]。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其中,男75例,女61例;生后惊厥发作1~3 d者67例,4~7 d者33例,8~14 d者21例,≥15 d者15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低钙共82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病毒性脑炎10例,败血症5例;破伤风7例,先天性脑畸形6例,药物撤退综合征11例;疑先天性代谢病7例。

1.2临床表现

惊厥的出现,出生3 d内主要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或)颅内出血及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3天~1周大多为生后感染,1周以上为低钙、低镁及感染等。惊厥发作形式以微小型抽搐为主,如眨眼、眼睑颤动、吸吮和呼吸暂停、四肢划动或踏车样运动等为主,亦有强直型、阵挛型及肌阵挛型,或混合出现。

1.3实验室检查

有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白细胞明显增高(化脓性脑炎、败血症),低钙、低镁、低糖及脑脊液改变等相应改变。脑CT见脑出血、脑水肿、脑梗死、脑畸形等异常改变。

1.4 治疗方法

给予抗惊厥治疗,药物首选苯巴比妥。首剂15~20 mg/kg,15 min后如发作未止,可追加1~2次,每次5 mg/kg,24 h总量不超过30 mg/kg。维持量为5 mg/kg,分两次静脉推注,效果不佳者可联合应用安定。62例中单用苯巴比妥50例,9例加用安定。加用安定者为破伤风、核黄疸及重度HIE患儿。

2结果

136例惊厥患儿经治疗后,132例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为97.86%,2例因颅内出血造成死亡,另2例因惊厥不止、病情危重而放弃治疗。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惊厥发作影响神经发育, 造成以后的认知、行为障碍或癫痫合并症[3]。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常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本组病例表明:新生儿惊厥以颅内出血最多,其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而该病也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之一。本组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几乎均在生后3 d内发病,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组,所以防治HIE引起的脑损伤非常重要。惊厥时脑的耗氧量较正常时增加5倍,并可能影响换气,加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颅内压升高[4]。HIE引起的新生儿惊厥是因为窒息后脑低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加以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同时,低氧、缺血损伤引起惊厥伴发低钙血症及低血糖,可能因为窒息、低氧导致大量氧自由基生成,细胞膜的钙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胞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异常升高。

苯巴比妥是新生儿常用的一线抗惊厥药物。研究认为,苯巴比妥除具有镇静止惊作用外,还有降低脑代谢率、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及预防颅内出血和神经保护等作用[5]。用药应做到及时、足量,给药途径最好为静脉给药,尽快控制惊厥发作,使病情稳定下来。应用负荷量迅速控制惊厥,以减轻惊厥时脑的耗氧量,从而保护脑细胞功能。如负荷量未止惊厥,15 min后可追加剂量,为防止其蓄积中毒,最高不超过每次5 mg/kg, 总量不超过30 mg/kg,12或24 h后给予维持量4~5 mg/kg即可。

此外,应做好小儿惊厥的预防工作,加强对新生儿护理常识的宣传,以减少感染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脑脓性脑膜炎、胆红素脑病等脑组织有损伤的疾病,在疾病稳定后,积极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高压氧、水疗等治疗,指导家庭训练,定期随访,预防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257.

[2]郭庆辉,王纪文.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6):324.

[3]Mary L,Zupanc MD. Neonatal seizure [J]. Pediatr Clin N Am,2004,(51):961-978.

[4]张开明,沈惟堂.巴比妥类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3):139.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5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采取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其疗效及死亡率。结果:10例患者拔除气管套管后恢复良好,3例患者长期带管生存,2例死亡。结论:通过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系统的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监管,重视手卫生和病房的消毒隔离;对高度耐药菌株感染患者进行主动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合理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气道湿化要适度,注重翻身扣背后的及时吸痰;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以促进其功能恢复,尽早拔除气管套管等,可降低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后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预防;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17

作者单位:523902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医院

黄素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病原菌耐药导致医院感染和医疗费用增加 ,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预防医院病原菌耐药的产生和传播 ,是有效降低这类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最重要措施。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非发酵杆菌。该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 ,是人类和动物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的正常菌群,为医源性脑膜炎、中耳炎、败血症的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伤口感染、败血症、脑膜炎、中耳炎和泌尿系统感染。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 ,由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逐年增加。在ICU的危重患者,由于原发病的影响,以及各种有创性的检查治疗措施的应用,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普通患者高3倍以上。鲍曼不动杆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在危重症患者、烧伤患者、早产儿中感染率较高,易交叉感染,而且由于细菌的变异、耐药率的增加出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导致治疗难度加大,ICU的治疗费用和病死率明显增加。如何减少和避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关系到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我院ICU 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ICU共收治患者110例,其中颅脑外伤46例,自发性脑出血54例,脑梗死10例。留置人工气道行呼吸机辅助呼吸41例次。使用呼吸机1~28 d。根据病情行痰培养结果: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48 h内培养结果阳性1例,5 d阳性3例,7 d阳性13例,15 d阳性为28例。共检出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23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15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中男 11例,女4例。年龄13~85岁,平均48.6岁。

1.2方法研究证实,早期监测,加强洗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建立耐药监测,对降低多重耐药非发酵菌的感染率有积极的作用[1]。我院建立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和相关政策、实施消毒隔离、医院参与负责监督等,有效降低ICU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1.2.1应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系统我院ICU已完善好相关细菌培养机制,凡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均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48 h,5,7,14 d分别取气管内分泌物培养,脱机后在痰液量及痰液性状改变时留取分泌物培养,能够很好地监测各类细菌种类及耐药性。

1.2.2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监管滥用抗菌药物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广谱或超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增多,给重症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困难。我院ICU医师们能根据患者细菌培养结果,通过药敏报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在监控方面,质控办制定不同技术职称的医师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格,严格控制和审核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成立药物管理委员会,从药品采购开始委员们就进行把关,并每季度检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使用的与质控分数和奖金挂钩,进行奖惩。减少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的情况,预防和控制耐药的发生,也控制和降低了总的医疗费用。

1.2.3消毒重视手的消毒,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耐药菌的重要途径 ,在做与患者身体接触的护理与检查治疗等 ,通过皮肤接触及皮肤与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物等接触 ,将耐药菌传给易感宿主。手的清洁卫生和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手卫生能减少50%的医院感染[2]。我院进入ICU的医护人员先在入口处洗手,每张病床旁均有洗手池,备洗手液、擦手纸,在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每床配备久清消毒液进行快速手部消毒。患者周围的环境是耐药菌的重要储藏所,耐药菌通过污染的空气可使易感宿主获得传染 ,有报道表明ICU的环境污染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3],因此 ,我们重视环境的定期消毒:空气消毒每天3次,每天通风换气3次。家属探视不进入室内,隔窗探视。病床、床头桌,呼吸机面板、监护仪面板、注射泵等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2次,遇到污染随时擦拭消毒。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患者使用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手电筒、碘伏酒精消毒瓶等诊疗用具均每床1套。地面使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湿拖每日2次,遇到污染随时消毒清洁。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用后的物品先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浸泡消毒再清洗,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的要密封有特殊感染标志。被服用后密封存放标明特殊感染,由专门的机构回收处理。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后所有物品进行终末消毒,病床、气垫床床垫一起推到消毒间清洗消毒,晾干备用。医护人员进入ICU穿的拖鞋每日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浸泡消毒1次[4]。

1.2.4隔离耐药菌寄殖者与感染者的隔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在患者中间的传播方式与其敏感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 ,也可以通过空气微粒传播。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也特别容易传播耐药,易在ICU中流行。对高度耐药菌株感染患者进行主动隔离,是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5]。对感染此类细菌患者进行隔离,可以减少和预防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的传播。我院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采取单间隔离,床头设置明显的隔离标志,在治疗护理集中的日间提供专人护理,进入病室治疗护理要穿隔离衣。所有进入ICU的医护人员先在入口处洗手,戴口罩、帽子,医师要穿隔离衣,换拖鞋(或者穿鞋套),护理人员穿ICU专用的衣裤,换拖鞋,外出要穿外出服。

1.3护理

1.3.1做好平时消毒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前后常规进行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紧急情况下用消毒液进行快速手部消毒或者戴手套,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

1.3.2合理营养,增强患者免疫力现阶段绝大多数抗生素对于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均不敏感,药物治疗对于感染的控制并不理想,所以要应用一些增强免疫的药物,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同时根据病情给予胃肠内营养或者胃肠外营养。在急性期根据医嘱合理安排液体的输入,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患者原发病情平稳之后转入普通病房积极治疗,护士指导患者家属正确配置营养餐,使患者能够得到适宜的营养。

1.3.3口腔清洁与气道分泌物清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给予口腔护理每日3次,保持口腔清洁。气管套管尽量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套管,定时在声门下抽吸,并进行气囊漏气和压力的测试,要求气囊压力<18 mmHg[5],以保持气道的密闭性,防止口咽部分泌物流入气道内,但又不影响气管黏膜血运。给予患者适度的气道湿化,在定时扣背的基础上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按需吸痰,尽量清除痰液,减少细菌在气道内停留时间,降低患者感染加重的风险。

1.3.4吞咽功能训练康复治疗师通过吞咽治疗仪辅助治疗每日2次,并每天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使患者能够很好地进行吞咽,有效地自行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为后续的拔除气管套管创造有利的条件。

2结果

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感染得到控制,痰液量减少至正常水平,10例患者已拔除气管套管,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3位患者长期带管生存,死亡2例(均为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3讨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是医院细菌耐药产生的中心,也是多重耐药的来源。王风秀等[6]报道1所医院ICU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0.36%,85%以上为革兰阴性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比例高达32.9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17.78%;铜绿假单胞菌占17.53%。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非但没有使医院感染率下降,反而使鲍曼不动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和念珠菌感染增加,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有文献报道,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在ICU的发生率为29.9%[7],死亡率可达31%[8]。鲍曼不动杆菌引起院内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鲍曼不动杆菌常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出现多重耐药性的趋势。我院通过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系统的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监管,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易感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对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包括重视手卫生和病房的消毒隔离,强化无菌操作,对高度耐药菌株感染患者进行主动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合理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保持口腔清洁,适宜的气囊压力,尽可能减少口咽部分泌物进入气道内,适度的气道湿化,注重翻身扣背后的吸痰,吸痰时吸尽积聚的分泌物;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康复治疗师通过吞咽治疗仪的辅助治疗和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以促进其功能恢复,尽早拔除气管套管等行之有效的护理,使得我科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恢复较好,死亡率13.33%。

参考文献

[1]邝咏云.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0):193-194.

[2]肖耀玲,段雯洁,姜艳艳.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2013(3):92-93.

[3]陈超男.重症监护室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流行调查与控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2):202-203.

[4]刘宗师,高修仁,丁群力.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特征、危险因素与I型整合子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院,2010,10(5):7-10.

[5]郭加书,黄金剑,马岩伟.气管插管与气管黏膜损伤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56-257.

[6]王风秀,于锋英.滨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49-50.

[7]班俊,韦良宏.重症监护室泛耐药鲍曼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现状[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1):2092-2093.

[8]Gogou V,Pourmaras S,Giannouli M,et al.Evolution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lonal lineages:a 10 year study in Greece (2000-09) J.Antimicrob Chemother[J].Chemother,2011,66(12):2767-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