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时间:2023-09-28 09: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发展的利与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第1篇

关键词:大坝;建设;利弊;分析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浅谈,小产权房,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数众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出现了小产权房。小产权房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对企业内部的小产权房进行管理与控制。

二、国有企业公司的特点

国有企业公司同非国有公司比较,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国有公司同非国有公司的共性有以下几个:1、两者的法人都是以营利为目标;2、两者之间的利益相互协调;3、两者都负有社会责任。以上的自利性,自我协调性和社会性是公司制法人共性的几个特点。国有公司之所以拥有非国有公司不具有的个性,是因为拥有一个特殊的股东“国家。具体表现在几方面:第一,其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是否增加财政收入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初志;第二,它的自我协调不但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私有权利,而且还要协调好国家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第三,它的社会性已经上升为国家性,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或部门,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行使股权,使得公司所承载的国家职能够得以实现。以上的国家自利性,国家协调性和国家利益性,是国有公司个性的几个特点。所以,得以将国有公司的角色界定为:国家利益共同体。

三、何为小产权房

1、小产权房的概念

城镇房屋所有人对房屋享有的是完全的房屋所有权,不仅对房屋享有所有权,还对房屋占有的土地享有土地所有权。小产权房则不同,小产权房所有人对小产权房享有的只有房屋所有权,房屋占有的土地使用权并非属于小产权房所有人,而是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正是因为小产权房所有人并不占有土地所有权,因此小产权房不能在市场上有效的流转,不能办理房屋过户流转手续,我国法律和政策也不允许小产权房的建设及交易,司法实践也并不保护小产权房所有人的权益。

2、小产权房所占用土地的性质

从现有的我国的小产权房现状来看,小产权房占有的土地既有农用地、建设用地,也有宅基地。我国对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都有明确的规定用途,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上建造小产权房,是不符合我国对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小产权房将原本用于农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及用于农民自建房屋的宅基地用于房屋建造并出售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企业和个人所有,在其源头上已违反了我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

四、小产权房的利与弊

1、由小产权房引出的问题

首先,小产权房没有合法的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购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我国的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在集体土地上兴建的房屋将无法取得管理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如果要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兴建商品房出售,就必须先由国家征地,转为建设用地,再由国家出让给建设开发单位,开发建设单位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建房后再出售给购房人,然后国家以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的形式确认购房人对该房屋的产权。所以,小产权房无法获得《房屋所有权证》。

其次,小产权房不能在市场上交易或转让。《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没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住宅将无法办理过户手续。根据当前《土地管理法》,集体土地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因此业主不能进行房屋上市交易、转让、遗赠等,小产权房的买卖或转让合同无效,业主进行房屋的二次交易或转赠不受法律保护。

最后,小产权房的肆意发展,必将导致耕地被非法侵占。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红线,为保护我国农村用地,2004 年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规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禁止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使下,将房地产开发审批为观光农业园、旧村改造等项目形式,出售集体土地给开发商建小产权房。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控制,那么我国的耕地面积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2、小产权房的合理性一面

第一,小产权房可以缓解住房压力,抑制房价虚高上涨。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村镇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大。然而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等原因,房地产市场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房价的不断攀升。小产权房的出现则为城市的正统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尽管它是没有名分的商品房,但在客观上扩大了商品房的市场供应,缓解了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第二,小产权房有利于维护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目前我国征用集体土地的方式是政府先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然后再出让给开发商。政府能够从中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而农民只得到极少的补偿,这是对农民权利和利益的剥夺。而农民自己开发商品房,则可以从市场中分享土地的增值,这当然要公平得多。显然,在这个利益重构的分配格局中,房地产开发的最大获利者既不是地方政府,也不再是开发商,而是村民与村集体。

第三,小产权房开发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从实质上来说,这样的小产权房不但没有改变土地性质,也没有减少耕地面积,反而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是符合国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个基本国策的。小产权房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五、加强小产权房管理的措施

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对于不同用地性质、不同历史时期建成、不同情况的小产权房要区别对待,

包括考虑到把乡镇企业用地、乡村公共利益设施用地上的小产权房与宅基地上的小产权房区分开,把符合城市规划区内的小产权房与规划区外的区分开来。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具体立法及法律修订措施目前小产权房的具体法律规定已经与市场经济不符,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因此应尽快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让合法化,使部分小产权房合法化。

2、区分不同情况,妥善处理。

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买卖小产权房的,一般可认定其买卖有效,因为该民事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禁止性规定;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外的人员出卖小产权房的,一般应认定其买卖行为无效。但有以下情况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予以认定处理:一是购买人在买房后已经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二是出卖人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三是出卖人有多处房产或该农村住宅为多层建筑自留有居住房屋的;四是因分家析产、离婚、遗产继承等引起的小产权房的流转纠纷等;五是对历史原因形成的小产权房要区分不同情况,妥善处理。

3、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

允许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统一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建立农地的使用权转让制度。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整个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应该统一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改变目前国家土地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不一致的局面,应该使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具体相同的权能,直接建立农地的使用权转让制度,进入市场,让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接轨。

六、结束语

以上是对国有企业内部小产权房的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国有企业应该对内部小产权房进行控制,并且合理地管理小产权房,这样才能避免问题,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蒲林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3期

[2]黄幸 小产权房该何去何从 西江月・下旬-2014年3期

第4篇

财政政策取向关键取决于经济是否滞胀还是通胀

众所周知,财政政策从来是为实施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工具。它取向什么样的座标,主要看计划期内经济是否滞胀或通胀。如果经济滞胀,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经济通胀,就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多年推行扩大的财政投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性因素是由于我国经济滞胀。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是如此。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有着共同的衡量标准,即为了实现抑制通膨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当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下推行的。国外,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有责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有关国家摆脱危机;国内,存在着严重的通货滞胀,这是更重要的因素,更加需要实施极极的财政政策。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由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整个经济发展。例如我国发行的国债,从1998年至2001年4年时间里,共发行510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个百分点,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仍呈现一枝独秀。看来,只要有利于抑制通货滞胀,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我国经济通胀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取向将会是紧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取向还必须考虑利与弊的因素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考虑上述定性因素,还应考虑实施中的利与弊的因素。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如其它政策一样,都有一定的极限。当长期实施积极的即过度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有弊。它的利表现在上述已经阐明的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它的弊主要反映在:

1、影响宏观管理平衡。由于长期的国债投资,必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促使投资的增速不仅超过gdp的增速,而且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超过消费的比重,这就使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从而影响宏观管理的平衡。我国历年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积累占国民收入中30%的比例是合适的。它既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带来通货滞胀。但目前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近40%,影响了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协调。所以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带来宏观管理上的难题。

2、影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由于积累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受到影响,就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带来不利。例如,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不足40%。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消费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导致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弱势群体的出现,从而拉大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已经达到了0.4的警戒线。这就直接影响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3、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由于连续多年发行国债,国债余额已从1998年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快要达到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不仅如此,我国的国债偿还,不像有些国家债务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而是多集中在中央,债务由中央财政负担。所以推行持续的财政政策,极不利于中央财政的收支平衡。

4、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制度的改革。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基本上偏重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使长期未解决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因而,它既不利于经济持久增长,也不利于劳动者就业,更影响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国债的投入基本上是政府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国有资本,这就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入,从而使得拥有民间储蓄达7万多亿元的资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掘民有资本的发展空间,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由上可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考虑利弊两方面因素,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确定财政政策的取向是否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如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多少年限为宜。否则,不掌握火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践中应当逐步退出,但不能急下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又面临着严重的失业和不良债务等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逐步退出,认真解决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但一定不能急下。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要提高认识。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已快五年,尽管成绩显著,但带来的问题不少,应当引起重视,一定要看到我国连续数年发行的国债,占gdp总额比重已逼近国际警戒线;还债的依存度主要靠中央财政。这就要求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的财政政策框架中跳出来,变成适度的财政政策。所谓适度,就是要通过综合性的财政决策,实现既不增加中央财政负担,又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只有这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才不会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长期实施的政策。

第5篇

2015年1月8日,来自摩纳哥的王室御用品牌Lancaster兰嘉丝汀,于怡亨酒店内摩纳哥沙龙全新红外线防晒科技,首次将红外线防护话题带入公众视线中,并揭晓5款新研红外线防护产品,惊艳四座,引发讨论连连。

活动现场,代表着Lancaster兰嘉丝汀品牌悦阳精神的橘色处处可见。此次Lancaster兰嘉丝汀特别建造城市中的Sun Lab(阳光实验室),引领大家走近阳光,探索新奇阳光及红外线知识。而Sun Lab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实验室,更是一个充满着科技感及未来感的阳光研究室。在Sun Lab里,你可以了解“太阳眼中的你”,一堵肌肤在紫外线镜头下呈现出的深层肌底状况;也可以体验一款全新的APP,通过智能的环境监控,找到贴心的护肤方案;更可以亲测全新5款红外线防护产品,感受其独特革新质地,不论身处城市还是投身运动中,Lancaster兰嘉丝汀始终提供全面防护;而最为特别的是,你可以近距离欣赏Lancaster兰嘉丝汀亚洲地区形象大使,摩纳哥王室成员PAULINE DUCRUET 小姐与品牌的精彩合作。

会中,Lancaster兰嘉丝汀荣幸邀请全球皮肤及红外线防护领域的专家为听众带来专业的深度演讲。

皮肤生理学及红外线领域的权威科学家Professor Jurgen Lademann抗击红外线的研究报告。不仅解读了阳光于美容而言的利与弊,更揭示了红外线对肌肤所产生影响的过程,结果,及防护手段。

科蒂集团全球研发部副总裁Dr Olivier Doucet 为听众介绍Lancaster兰嘉丝汀防晒品类的全新研发,及抗击红外线产品的作用原理。

来自兰嘉丝汀全球市场部副总裁Sophie Martin,带来了兰嘉丝汀品牌的全球发展介绍,并隆重邀请来自Lancaster兰嘉丝汀亚洲地区形象大使,摩纳哥王室成员PAULINE DUCRUET小姐登台与大家见面。

Sophie Martin表示“我们想到邀请Pauline 来担任兰嘉斯汀LANCASTER 在亚洲的代言人,我们对这个市场十分看好。她的美丽容颜、个性魅力以及现代生活态度正是我们产品所需要的,希望得到我们亚洲消费者的喜爱。”

活动现场,PAULINE DUCRUET小姐一颦一笑都十分优雅迷人,充分展现出Lancaster 兰嘉丝汀的皇室优雅与美丽传承。作为摩纳哥公主Stéphanie 的女儿、王妃Grace 的孙女,Pauline Ducruet小姐以其无以伦比的美貌和优雅,成为兰嘉丝汀LANCASTER 新形象大使的最佳人选。

代言Lancaster兰嘉丝汀在亚洲的护肤和防晒产品后,Pauline 正以其独特的个性展示该品牌对亚洲市场的重视。Pauline Ducruet 小姐深情表露:“我很荣欣能成为Lancaster兰嘉丝汀的代言人。自我幼年开始,我就听说Lancaster兰嘉丝汀是个著名的品牌。能当选它新的形象大使,我感到很自豪。”

此次Lancaster兰嘉丝汀的5款全新红外线防晒产品,将于2015年4月问世。

第6篇

1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

分析我国的现状,就会发现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像是常见的煤炭,天然气以及石油等等的能源正逐步的面临枯竭的状态。照目前的状态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能源枯竭。基于这种状况,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能源本身的传统的发展结构,大力的发展可以再生的能源。目前来看,我国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的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照现有的科技程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使上述能源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照目前的状况来讲,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电力来自于水利发电,相比较其他能源再发电方面的表现还相对较差。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水电是当今应用面较广,技术较为先进的能源,有很好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2存在的弊端

2.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地区的地貌属于显著地石灰岩。因此建设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石灰岩问题。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2.2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矛盾就是,大坝建设引发的移民以及耕地占用等等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原本就已经很严重的人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的恶化,同时由于迁移带来的植被破坏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等等,使得此地区的生态变得更加的恶化。

2.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地区的污染加重。

2.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就会影响到一些很珍稀的面临灭绝的物种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不利于鱼类等的繁殖发展。

2.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2.6建坝使得原有的水面提升,就会淹没一些历史文物,同时还会影响到原本的自然景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水利项目的发生都会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效益。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移民以及泥沙和生态问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发展。我们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但是如果在施工前没有做好有效地分析,就直接进行,那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弊端大于优势。当我们把一个工程真正的做好之前,一定要充分的分析好它存在的优势以及劣势。进我们最大可能的降低给我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水利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现象,他是一个关乎社会很多方面的综合的物体。要想做好水利,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于那些优势多过劣势的工程,我们应该积极的修建,而相对的对于那些劣势比优势要大的工程我们进可能的避免。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3总结

第7篇

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提问内容比较刻板,缺乏趣味性思维空间;回答方式较单一,缺乏深层互动的交流;难易设计不合理等。针对这种情况,只有把相关的功能项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为发展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用灵活的提问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新学期伊始,我道出自己的英文名字,接着让每个学生也起个英文名字,使大家相互了解、记住名字,然后提问:“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 You can ask me any questions.”学生会抢着提问:“How old are you? What is your telephone number? What is your QQ number? What is your hobby? 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best? Who is your favorite film star?”这种问题设计打破了教师单一提问的教学形式。我在全班示范后,请同学们用pair-work的形式练习,再用group-work的方式扩大认识的范围,最后请同学站起来在全班采访,或相互介绍进行实际应用。这样,学生之间一下子就消除了生疏感。45分钟的课兴趣盎然地结束了,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新课引入时,我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比如他们所喜欢的音乐、著名人物、影视明星、游戏、书籍、运动等主题。教学Unit 5 Module 2 “Music”时,我提问: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What is your favorite singer?How many kinds of music do you know?What are they?学生回答时就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问题设计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Unit 2 Module 2 “The Olympic Games”时,我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信息,包括奥运吉祥物、会徽、历届奥运会召开的城市等。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以“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为主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奥运在世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学会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If you are the major of Beijing,what kind of Olympic Games will you hold?”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效果,而学生的思辨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利用多媒体设计问题

如教Unit 2 Module 3 “Healthy diet”,我将肉类、蔬菜、水果的图片依次在多媒体呈现出来,提问:“Which do you like best?Do you think what is a healthy diet?”学生各抒己见:“I like beef best. I think the healthy diet should contain beef, cabbage and apples.” “I like strawberry. I think the healthy diet should have strawberry and meat in it.” “I like pork best. In my opinion, there must be some meat and vegetable in the healthy diet.”

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我在练习中,将所选择的答案隐藏在答案区,提问学生,如果正确,答案将显示在答案区不动,屏幕上出现“Very good!”或掌声,如果所选的答案是错误的,显示答案,同时屏幕上出现“Try again”或“Don’t lose heart”.

情景设计

在Unit 5 Module 5 “First aid”,我扮演一个病人:“I have a bad cold today, but I don’t know what I should do. 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学生现场支招,A:“You should have a good rest.”B: “Drink some water.”C: “You had better see a doctor at once.”这种情景设计是从模拟实际向真实实际的过渡,体验学以致用。

第8篇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最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泡沫破灭,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2)地价飞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地价暴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不少优质楼盘,出现少有的排队购房现象。前几年累积的空置房逐步消化,大幅减少。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的情况不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比较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定位,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说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投资扩张。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第9篇

一、 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水污染防治、防洪除涝、水电、水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些需求与水资源可能以及与工程建设资金可能之间,已经并将长期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要根据轻重缓急,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急需而且重要的方面。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是要按照“高效、公平、统一”的原则,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水量和水权,建立和完善水市场;二是坚持开源节流防污并举,节水为主,治污优先的原则,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开源工程,不仅要研究增加传统水源,而且要加大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海水资源化、云水资源化(人工增雨)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潜力很大,应该由“膀胱型”用水,向“心脏型”用水转变,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再生水的利用。

凡缺水的地区,都要合理提高城市和工业用水的水价,提高水价,一举数得,一是促进节约用水,减少新水的利用;二是减少污水排放;三是为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筹集资金。北京近几年来大幅度提高水价,城市的综合水价已超过5元一方,促进了节水、中水回用,并为南水北调等工程筹集了资金。

目前有些工程,虽然必要性很多,但一直未能审批和实施,为什么,主要是因为缺钱。解决资金缺口,要拓宽思路,全面分析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通过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受益与筹资挂钩的机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等措施,拓宽资金来源。在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上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比如污水处理,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和不低于污水处理成本的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市场化运作,这是搞好污水处理的必要措施。

二、 处理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不同流域以及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不能“以邻为壑”,既要互相理解、团结治水,协商用水,又要明确互相之间的责权关系。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局部与整体之间、省际之间,在水价、水量等方面应进一步签订协议或合同,落实责任和权力,同时要加快配套工程规划,争取尽早实施。

水是生命资源,是生活生产的必需品。水利工程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处理好行业之间的关系,必须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在水资源配置和有关工程建设方面,首先要保证城乡生活用水;在城乡建设规划方面,要把防止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放到突出位置。

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既要加强信息共享,又要换位思考,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局部效益建立在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三、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中国从大禹治水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再过几百年、几千年,可能也还要治水,治水的事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五年要做好五年的事。有些事情,宁肯一时做不了,也不能盲目决策犯下难以纠正的错误,这一方面的教训在国内外不乏其例。也有些工程,既对当时有利,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比如四川省的都江堰工程,两千多年来,运行良好而且效益逐步扩大,每年的灌溉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规划要解决好宏观和战略问题,先布局,后布点,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条件和可能,量力而行建设项目。

四、 处理好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既受益于大自然,也受制于大自然,要尊重大自然,深入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水,是大自然对人类以及其他万物生灵的恩赐,只有合理利用和珍惜水资源,并且给洪水留出必要的蓄泄空间,才能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合理规划。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关注,“温室效应”引发了一系列水的问题,比如,地表温度上升,对蒸发量、降雨量等带来一定影响,一些地区,比如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有些支流,洪涝灾害加重,也有些河流的水资源量减少,海河、黄河等流域,越是缺水的流域,水资源量越呈现减少趋势,今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气候与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对策。在解决好移民和生态问题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水电资源的开发力度,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可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五、 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不断提高城镇化率,是大势所趋。但是,今后几十年内,在农村居住的人口数量还相当庞大,目前有8亿多,到2020年,可能还将有6亿多人居住在农村。“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研究和制定有关水的政策,包括水资源配置、水价、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大大改善了固体形态,高楼大厦,宽马路,大广场。但是,液体和气体形态的物质,有些却变的越来越差,水污染、空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今后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和工业用水,要通过水价杠杆、节约用水、中水回用、适当增加水源等措施,以及有关法律措施,提高城市、工业的供水保证率,逐步改善水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中央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比去年增长一倍,明年还将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力争10年之内全部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先解决一半,即1.6亿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小河流的治理、水土保持、农村小水电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较快地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六、 处理好利与弊的关系

水和水利工程具有两重性。中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讲过:“水之为利害也”。凡建设水利工程,欲兴其利,先知其弊,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论证和决策建设项目。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研究和决策过程中,既要防止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盲目上项目,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工程建设带来的问题,一是要弄清、要正视,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止或解决,比如三峡工程,对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防止地质灾害、水污染防治、泥沙淤积等问题,要积极研究和采取有效对策。

第10篇

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而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学生,除了意外伤害,其他的生命安全问题几乎都跟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及其变化有关。所以,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索具有化学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径是非常必要的。现将笔者探索的成果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以化学实验为契机,增强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最大的区别就是时刻存在安全隐患,稍一疏忽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还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所以,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的最佳契机。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一,深刻挖掘每个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初学化学时,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容易因好奇随意操作或将不该混合的物质混合到一起而酿成事故。据报道,江苏某地一名初三学生借给老师送实验用品的机会,偷偷将氯酸钾和红磷带回家,在家中将两种药品放在玻璃瓶中混合时,突然发生爆炸,结果面部和颈部受伤,还炸掉半个手指。所以,教师在上第一节实验课时,就应该强调让学生严格按要求做实验,如果想进行创新探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规范、科学的操作示范,讲清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做每个实验前,将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提示,这样既能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又能杜绝发生事故。如,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笔者给学生的温馨提示是:盐酸、稀硫酸都有腐蚀性,取用时避免与皮肤、衣物接触;酸要取少量;观察时要从侧面观察,不能将眼睛直视试管口;点燃产生的气体时,也要注意面部躲闪等。第二,将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增强安全意识。如,在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需要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液面上升的高度,该实验要注意带上胶皮手套进行操作,防止氢氧化钠溶液腐蚀皮肤。由此引申到生活中用含有氢氧化钠的油烟清洁剂清洗烟机时也应该带上胶皮手套,防止腐蚀。

二、以研究物质为主线,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物质。我们就应该以研究物质为主线,学习每种物质时,都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并让学生意识到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1.利用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化学物质如,当学习软水和硬水时,学生知道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所以就指导学生要检验一下家中用水的水质,根据水质合理选择洗涤剂。再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目前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出发来科学判断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得当,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近日,一则题为《震惊!在外面喝粥等于服毒?太恐怖了!》的帖子在网上炸开了锅。帖子称:在外食用的浓稠的粥,很有可能是添加了“粥宝”———黄原胶。这种黄原胶加入粥里后,只需用少量的米、花十几分钟就能熬制一大锅浓稠的粥,而且卖相更好。在粥中添加黄原胶真的能使人中毒吗?上海天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研发部的陶善利表示,黄原胶是以玉米为原料、经生物发酵生产的高分子多糖聚合物,可广泛用作增稠剂。“国家有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陶善利称,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增稠剂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由此可见,只有从化学角度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才能科学的利用物质。2.通过组织辩论某些物质的利与弊,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如,学习“化学肥料”一课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会促进粮食增产,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只为了增产,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甚至导致作物上残留农药,危及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健康。再如,学习“合成材料”时,组织学生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充分认识到塑料制品有成本低、易加工、抗腐蚀能力强、防水、防电、质轻、耐用等优点;同时也知道了回收废弃塑料成本高、有些塑料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甚至高温环境也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塑料自身不腐烂,无法自然降解,容易导致白色污染等缺点。通过上述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学生对如何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塑料制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物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化学物质造福人类,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为人类服务化学物质。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原理,学会控制化学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我们要促进对人类有利的变化,阻止或限制对人类不利的变化发生。而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探究化学变化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化学变化的条件,使化学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如,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之后,当想利用燃烧变化产生的热量的时候,就应该加大空气的流量或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这样既节约燃料,又减少污染;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危害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时,就应该破坏燃烧条件,阻止燃烧变化的发生。

三、以突发事件为情境,训练生存技能

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突发事件很多,因化学知识匮乏,处理不当造成生命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所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用突发事件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如,在讲解生石灰的性质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突发事件,“上海前几年有一个儿童把生石灰干燥剂弄进眼睛里,家长不知如何解救,只会抱起孩子往医院赶,等赶到医院,医生检察后发现儿童的眼角膜已经烧坏,孩子视力已严重损坏无法恢复了。”接着提出问题:生石灰进入眼睛为什么伤害这样大?一旦进入眼睛后应该怎样处理?学生在这样一个真实事件的促动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要了解生石灰的性质,并努力寻找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就不会束以待毙,导致孩子视力受损。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情境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训练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将生命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化学有关的生命安全教育素材,努力探索具有化学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径。

作者:刘宏霞 姜国利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昆明长坡泛亚国际物流园区;SWOT分析;对策建议

长坡泛亚国际物流园区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整个物流园区占地大,对市场化要求高,投入资金大,对于这样一个物流园区如何从规划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对于今后物流园区做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1]。所以,对规划区进行SWOT分析,能够更好的了解长坡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环境,有助于更好的探索规划区实际情况,充分分析其利与弊,为长坡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进行参考。

所谓SWOT分析既对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的分析。这种分析模型源自于企业管理中的策略性规划,优势与劣势用于分析企业内部的条件;机遇与挑战则用于分析企业外部的综合环境[2]。

1规划区优势分析(Strengths)

1.1区位优势

昆明作为东盟自由贸易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会点之一,具有“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地域优势,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将在我国国家安全战略、西南地区面对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云南省域来看,昆明是云南省第一大城市,承担着“一市带全省”的责任。西山区是昆明的西大门,成昆、昆玉、昆河铁路贯穿境内,滇缅、昆永、石安公路贯穿其中。在新昆明“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规划建设中,西山区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有着发展经济贸易独特的区位优势。

1.2交通优势

1.2.1交通条件

长坡园区位于昆明城区西南16公里,地处昆安、高海公路交叉口附近,成昆铁路和即将建设的昆广铁路复线从中穿越,昆安高速和320国道贯穿整个园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其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及物流提供了保障。成昆铁路和昆广铁路复线从长坡园区穿越,向西6公里有读书铺火车站及温泉火车站,向北有石咀货运火车站。在空港方面,通过西北绕城高速直达昆明新机场快速通道,半个小时就可到达机场。

1.2.2货物运输量

近年来,昆明市交通运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货物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社会完成货运量1.29亿吨,比上年增长5.8%;完成货物周转量202.9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61.9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34.4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4%;航空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6.5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1%。

1.3经济优势

2009年,西山区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7亿元,同比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24元,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1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67亿元,增长10.1%,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44.67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6.02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29.3:69.3。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物流中心创造了条件。

2规划区劣势分析(Weakness)

2.1基础设施薄弱

长坡园区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但在水电方面,现有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要求,现状供水主要依靠长坡水库和上游的明朗水库的部分水,但长坡水库是小二型水库,库容里只有40万立方米,在将来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水的需求量将相当大,现有的水源将无法满足发展要求,在供电方面,现状主要依靠安宁供电局供电,由于安宁是个工业城市,安宁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其自身对电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对长坡园区的供电的限制也较大。

2.2生态环境脆弱

长坡园区处于昆明西山风景区的后山,虽然不在西山风景区的景观控制范围带内,但是长坡园区脆弱的生态景观现状,已经与西山风景区的环境景观的协调也是本园区将来发展的重要考虑内容。

2.2地理位置局限

距离长坡10公里的安宁市桃花村是昆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东站物流搬迁安置的地点,是将来昆明市西部的主要物流中心,长坡物流中心如何结合桃花村做好为昆明主城的生活服务配送功能,成为长坡园区规划的重点。

3规划区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3.1市场机遇

昆明市批发交易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昆明主城区三环路内现有批发(专业)市场114个,总营业面积216.63万平方米,经营户近2万户。其中,消费品市场108个,包括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6个,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由于西山区内涉及搬迁的市场较多,需要加快长坡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搭建承接市场转移的平台,促进形成商贸物流集聚区。长坡物流中心作为昆安高速公路商贸经济带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承载众多建材、五金、汽车、工程机械等批发市场的转移。将可以依托专业市场的发展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形成集展示销售、仓储保管、分拣配送、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节点,为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3.2政策机遇

为充分发挥云南省的区位和综合运输网络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现有支柱产业的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省发改委牵头制定了《云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6-2020)》。昆明市政府在宏观指导物流业发展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也逐渐加强,现代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得到重视并开始启动,并专门研究制订了《昆明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加快昆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七大政策措施。西山区政府也深刻认识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落实省、市相关规划与政策,并对如何促进物流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规划区威胁分析(Threats)

4.1发展绿色物流

长坡园区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的后山,虽然不在风景区的景观控制范围带内,但是仍然处于生态敏感地区。因此,发展绿色、低碳物流,解决好物流中心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物流不仅物流系统自身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对环境影响小,而且物流过程、物流环节及物流技术都体现“绿色”概念,符合环境对物流的要求。因此,研究构建长坡物流中心的绿色物流系统、完善绿色物流通道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4.2周边物流基地竞争激烈

根据《昆明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将全面构筑昆明现代物流业的“1951工程”,其中“1”指1个昆明国际陆港,它涵盖了5大物流基地、13个物流园区和若干重点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长坡物流中心属于安宁南亚国际陆港基地范畴,安宁工业园和海口工业园区连为一体,加强工业基地之间的联系。海口工业园区位于西山区南部,作为云南省的工业发源地之一,海口工业园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有一定特色的工业体系,这成为长坡物流园区最大竞争之一。所以长坡物流园区如何与其他物流园区形成功能各异、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物流基地系统,形成综合物流服务格局,共同推进昆明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也成为了重要的挑战。

5长坡泛亚国际物流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5.1建好物流中心,提升长坡综合运输区位优势

抓好市场建设,形成物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改变有市无场的现状,发挥集散功能。目前,关键要培养壮大长坡建材家具市场,新建木材、茶叶、中药材等土特产品市场。要依托长坡物流中心建材家具、中药材市场,把长坡建材、家具和中药材交易市场与国内外市场相连,实现信息共享,使其成为昆明市主城区的主要配送服务中心,辐射滇西八个地州和东南亚;改善长坡交通条件,发挥物流中心和物流通道作用,全方位提升长坡交通、区位优势,开辟多联式运输,形成链条,主动融入到滇西国际大通道和泛亚经济圈中,推进物流发展。

5.2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对于长坡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转变成现代物流、切实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搭建运输信息平台,聚集大量的车源货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使车主和货主一方面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机收发短信的形式查询、、接收货运信息,从而实现运输方与货运方之间的定向信息、互动信息交流,通过信息的畅通,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促使货物承托双方进行有效的、相互对接式的沟通,改变不超载就不赚钱的现状,解决有货没车、有车没货、异地等待、车辆空驶等问题。

5.3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使物流成本实现最优化

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大当地资源与过境资源的整合力度。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实现信息、仓库、客户、人力等资源共享[3]。要把发挥传统物流业优势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统物流业设施与市场网络,鼓励现有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要加强与仓储业务需求方的联合,并引导鼓励物流企业间开展联合经营发展。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办好仓单质押业务,实现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走“以资金流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信息流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

5.4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完善物流相关服务

改变过去物流是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的简单相加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优化,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可借鉴外地的经验,对重点物流企业采取各级党政领导挂点联系的方法,加大对物流企业的引导协调力度;工商、税务、交通、金融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物流项目的审批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重大物流项目审批时开辟“绿色通道”,为物流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的服务。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训和奖励机制,努力营造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结语

昆明长坡泛亚国际物流园区规划是由快速消费品商贸物流区、建材(家具)商贸物流区、汽车与工程机械商贸物流区、医药产品商贸物流区、总部经济功能区和生产生活集中服务区六大功能板块构成,各个板块内部功能完备、自成一体,板块与板块之间有机联系、协同发展。对物流园区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方面的分析,能够有利于我们对园区建设有实事求是的深入理解分析,更好的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少帅,唐荣发等.基于SWOT分析的桂林城北现代物流园区规划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1):98-100.

[2] 沈润芳.福建永定南部工业园区规划的SWOT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23):254-256.

[3]牛慧恩,陈璨.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2001(3) :58-60.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思维;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4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再加上初中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主要通过识记,主要是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过程,从而造成了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薄弱。第二,学生不能用全面、综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高三文科生对小尺度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比较薄弱,并没有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新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第三,有的学生由于思维过程逻辑不清,不能正确分析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原因,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形成地理的思维方式很难去分析地理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高考地理需要的是学生要有扎实的地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地图来加强识记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事物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特征方面,传递了大量的地理信息。高中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善于结合地图来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这对于完善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结构尤为重要,且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可以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更加直观。教师所凭借的信息载体愈逼真、愈接近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 板画、投影片、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而立体模型、录像、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模拟“背斜谷和向斜山”的成因,以及锋面降雨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重视地理课堂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极为重要。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大尺度的地形和地貌的特点。

三、借助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更有价值的使用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成为学生进行知识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学习工具。学生通过画图得到的知识比起听教师的v解来得更深刻、记得更持久。这是因为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相应的帮助。知识的图式化是借助结构图(思维导图)反映学习者内化的知识状况,可以此来检查学习者知识的建构程度。比如,探究桑基鱼塘是怎样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画出桑基鱼塘的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画图得到的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更深刻,记忆更持久。这是因为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加强地理课堂的启发诱导和探究过程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是学习和发现地理问题的主体。因此,在掌握一些地理规律性的知识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自己去思考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与我国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差异的原因。通过探究讨论过程,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又如,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分析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与弊的过程,运用到分析我国长江三峡大坝修建的利与弊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就是提升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五、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