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生态经济

农村生态经济

时间:2023-09-28 09:3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生态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生态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重要性;形势;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不仅使得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工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因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正确。采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1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当前生活质量,还将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不仅耕地面积减少,且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生活生产污染加剧。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污染形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还能逐渐走出一条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极大改善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1-2]。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1耕地面积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下降和能源、水源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原本较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急剧扩张和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频发,使得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巨大需求。这就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阻,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3-4]。

2.2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废弃物大量增加。由于国家和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导致无论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还是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电子废弃品、电池等均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到环境当中。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3工农业生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为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避免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化工业企业往往将企业建在农村地区,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野三废冶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一些耕地甚至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同样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药物的使用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还造成对农村土壤和水质、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3改进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农村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并使其认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传统落后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人们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消除乱砍乱伐和盲目发展行为。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从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

强化立法监督,一方面落实生育政策,避免人口数量激增造成人均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强化普法力度的同时,对于恶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监管和打击。如明确工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理细则,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

由各级政府牵头,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宽松的政策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同时,通过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如一方面让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收益权,并享有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环境治理热情,并极大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生态农业试点县和村的建设,发挥其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县和村的农村人口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

3.4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当前农村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仍较低,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方向和技术指导,为此,政府应通过资金投入以加大科研力度,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加强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大其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认识并懂得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从事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此外,不断优化农村环境,抓住当前的生态旅游热点,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既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扩大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范围。

4结语

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当前和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政府在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并有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激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5]。

5参考文献

[1]王春萍.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44.

[2]范稚莲,莫良玉,冯礼就,等.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286-289.

[3]王树峰.发展生态农业与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2014(27):266-267.

[4]于家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解析[J].吉林农业,2014(2):6.

第2篇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策略

1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但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现状,发现近年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资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产生了一定污染。所以必须要坚持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摒弃过去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减少对农村的环境污染[1],也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维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能源及水源不充足

如今国内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耕地面积也逐渐减少,水源和能源更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非常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此外,一些偏远农村的水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农村的生产受到阻碍,甚至无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2.2生活废弃物造成了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废弃物也逐渐增多。因为我国并未对废弃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而且也没有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所以很多不能降解的塑料包装,以及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电池、电子废弃物,没有经过处理便随便乱扔,污染了土壤与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及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3工农业生产加剧了污染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城市造成污染,会将生产地设在偏远的农村。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大量污染物会对农村的水源、粮食、土地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提高污染的程度[2]。而且农药、化肥等药物的使用,也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甚至污染农村的水源和土地。

3基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为了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环保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此外,也要对农村居民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促使他们意识到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也要减少传统落后的观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遏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农业生产模式。还要在学校开展生态农业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们了解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

3.2加强监督管理,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强化法律监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会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也明确了工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细则,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加强生态农业产业的建设。而且要制定出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型农业。也可以促使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权,使企业能够行使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从而激发企业对治理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要在各个地区建立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并使这些试点区域能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促使更多的地区都开始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3]。

3.4增强对绿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很多农村都缺乏对生态农业的正确认识。因此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也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技术落后。所以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建设[4]。不但要研究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也要在农村推广这些先进技术,使农民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以及绿色农业种植方式,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扩大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

第3篇

1高效农业

1.1高效农业

“农业”一词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大概念,主要包括2大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这其中包括为土地产业服务的其它行业。如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这些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都做为高效农业,但它能成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更多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1.2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化

现代社会呈现的高新农业生产理念,它的发展方向分几种情况,有企业投入建设、城市和农村结合以及多元化等方式。企业投入建设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公司在农村租赁土地使用权,进行农产品加工,雇佣村民管理,提高并带动原来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农村经济大幅度提升。城市和农村联合经营发展模式是指农闲时期,农民可自行生产的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并向市场推广,利用原有资源提高生活水平。丰富城市生活结构,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议程,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2农村经济与高效农业产生的影响

2.1增强粮食生产

农业是我国始终坚持最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做法,造成土地等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仍然没有摆脱比较效益低的局面。21世纪初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的稳步发展是关键。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工作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上来。有关部门、地方应根据各地实际条件,采用“公司+农户”或企业集团等实体办试区的方式,切实为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卓有成效示范。在贫困和落后地区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依靠科技脱贫,为“扶贫攻坚计划”做出示范。

2.2提高生产力水平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高新产业的形成正是起步初级,高新技术成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主功策略,国家和地方要在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同时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试验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努力攀登新高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及新品种选育、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况监测预报、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原退化,资源再生等农业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抓好关键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科技宏观发展的规则、政策等研究,努力提高水平,不断充实科技储备,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后劲。

2.3农民的综合国力素质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鼓励农民采取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机械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拓展全民视野,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开展有关法律宣传教育,号召、鼓励农民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和培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开发农村科技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培训支撑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重点培养、分层次培训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要实行农科教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出努力。

2.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某些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科技工作应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的技术成果,都要不失时机地向产品开发处延,向产业化方面发展,要组织科技人员对产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使期获得高经济效益。国家、地方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图书馆 农村经济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生态图书馆也应运而生。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业大国。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对于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把乡镇图书馆向生态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这种转变必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生态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生态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形态。随着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图书馆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生态图书馆的构建是图书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办馆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必由之路;是优化管理模式,促使图书馆良性运行的重要决策。生态图书馆将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通过保存文化、借阅服务、提供咨询、教育大众等功能实现与农村读者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图书馆应加强生态教育,向农民提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作品,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使农民形成人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自觉地树立起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并把这种思想具体落实到生产生活中去,变为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

2.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食粮。图书馆是农村的一个知识宝库,是农民继续接受教育和提高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的主战场。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迫切需要科技致富。生态图书馆应当根据自己的藏书特点,营造农村的读书环境,满足农民的知识需求,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食粮,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生态图书馆利用本身优势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向农民提供科技信息依据,培养提高农民的情报信息意识和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帮助农民拓宽视野。生态图书馆要广泛及时地获取收集科技情报信息提供给农民,使信息转化为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尽快致富。

4.有利于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生态图书馆是农村的重要文化设施,是传播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在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图书馆要用先进文艺作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尽可能地广泛收集健康有益的文艺作品,提供给农民,使农民在读好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生态图书馆的文献内容健康真实,拒绝任何含有精神污染的文献、信息资料,合理地向农村读者提供丰富、健康、快捷的信息知识服务。生态图书馆办好了,农村爱读书的人多了,农村生态环境就会得到有效改善,自然封建迷信活动和违法乱纪的人也就少了,从而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三、发挥生态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措施

1.内外协调,统一规划,为农村读者生活增添新的人文景观。在图书馆周围合理布局,种植一些喜阳、喜阴的不同季节的植物,这样可以起到吸收噪声、降低粉尘、防范风沙、美化环境、清新空气和调节湿度的作用;图书馆内部要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及办公电器设备;美化馆内环境,净化空气,使馆内环境幽雅,不仅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还能舒缓心境、解除疲劳、提高效率,让读者在图书馆感受到一定的自然氛围和文化品味。

2.提倡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实现人文关怀。图书馆的最高宗旨就是为读者服务。生态图书馆提倡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与读者保持和谐关系。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建立与读者互助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中为读者营造一种有亲和力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舒适难忘的人文环境。

3.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图书馆人的文化素养是对生态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图书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态观,热爱图书馆事业,这样才能人人做到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对读者真诚守信,一视同仁;关心“三农”问题,服务热情周到等。业务素质方面,要有扎实的图书情报学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信息服务技能,有较深厚的农业专业知识背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图书馆领导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帮助他们通过在职进修、脱产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并积极引进人才,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网络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要求政府有相应的资金和政策保障,资金方面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政策方面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防止盲目建设,对农民上网实行优惠。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许多农业信息网站,但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需求,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农业专业网站和各种网络资源,建立连接国际网的农业信息网络。健全网络组织机构,保证网络有序运行,直接为农民提供快捷、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

5.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培训。针对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弱的实际情况,生态图书馆应发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资源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配合农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现代化,引导农民利用科技、信息致富,最终达到学会技术,科学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近几年我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1、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市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努力改变农村能源主要依靠电、煤、薪柴的状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的带动,全市已建设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乡镇20个,累计推广太阳能光热用户22.6万户,采光面积45.2万m2,相当于年开发标煤5.43万吨。已建设户用沼气池1.44万只,相当于年开发标煤0.45万吨。2012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77%。

2、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市围绕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治理原则,积极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等不同模式的沼气工程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全市累计推广沼气工程742处,沼气池容积11.19万m2,形成年处理养殖污水456.41万吨,年产沼气873.78万m3,折合标煤0.63万吨。同时,以低碳农村试点乡镇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林业生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农林废弃物致密成型、碳化、气化等工艺研究,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3、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减量化处理不断取得新实效

近几年,我市注重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努力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完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地理、生活习性等不同情况,先后形成了适用不同建造条件,不同出水要求的“无动力厌氧生物处理”、“微动力厌氧+好氧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处理”、“氧化塘+阿科蔓生态基处理”和“户用生活污水净化器”等五种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在“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全市已累计建污水净化池总容积达34.2万m3,形成了年处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4185.27万吨的能力,直接受益农户22.59万户。

二是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我们先后在富阳市洞桥镇等“六镇一乡”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工程,建立了生活垃圾运输、分拣、处理、综合利用体系,使项目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处理,项目生产的有机垃圾肥符合《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可以用于农业生产。

4、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我们加快研究农村能源开发新技术,大力推广实用新工艺、新模式,走资源化、能源化、肥料化发展之路,推动了全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上档次、增实效。

一是开展技术研究。我们先后承担了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如浙江省科技厅《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及杭州市科技局《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课题,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获得国家专利5项,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是创新推广模式。我们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广沼肥,形成了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沼气池(沼气、沼肥)-种养业(优质农产品)循环模式。我们不断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处理工艺,提出了从治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的多种技术路线。

三是拓展应用领域。近几年,我们不断拓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内容,在水产养殖、养猪、鸡场育苗、花卉苗木上应用推广了地源热泵、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在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草坪灯基础上,试点推广了太阳能光伏瓦发电,大大拓展了传统的农村能源利用范围。

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不仅能够增加能源供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市农村有着较为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就是通过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和农林废弃物资源,以清洁能源等形式源源不断应用于农民生产和生活中,有效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农林牧生产加工废弃物乱堆、乱放、乱烧,不仅污染水质和空气,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手段,实现了农林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促进了农村卫生处理设施改造,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太阳能杀虫灯和沼肥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联结,实现了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农林废弃物致密成型技术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

4、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节支

通过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有效降低农民生活能源支出。通过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猪、沼、作物”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能有效降低化肥、农药、能源等生产成本支出。通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能有效控制由于污水、垃圾、烟尘等传播的疾病,减少了农民就医支出。

5、有效促进了新型农民培育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涉及能源、环境、生物、农业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含量较高。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的培训和指导,能使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激发和培养农民学文化、学技能、学管理的兴趣,有助于培育“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市应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农村能源生态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有机融合。

1、强化科技研发,提高农村能源生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我市应加强与在杭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加大对沼肥综合利用、生物质固化、太阳能光电热等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增强农村能源生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继续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并结合杭州实际,加以推广和示范。

2、依靠政策引导,促进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

农林牧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前景良好,但也存在着收集成本高、生产企业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我市应加强调研,摸清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分布情况,提出合理的布局建议,引导民营企业有序开发,避免盲目投入。同时,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废弃物开发利用产业化的补助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的积极性,并鼓励农民收集废弃物,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3、拓展运用领域,发挥太阳能、地热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随着农村能源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能源建设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市应加强农村能源新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大力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太阳能杀虫灯、地源热泵等新产品,提高太阳能、地热能的利用水平,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耗成本,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议出台相关的财政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4、加强部门合作,推进光伏等绿色能源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农村拥有更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有利条件。近几年,我市在不断拓展光热利用途径的同时,也开展了光电技术的试点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目前中央、省、市相关部门对光伏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好的政策。但由于管理部门条线较多,而且关注的重点是城市。因此,下一步我市应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光伏在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金融效率 农村 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

在金融领域中,备受重视的问题是金融生态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人们将农村金融生态作为建设重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金融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又是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从金融效率视角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展开研究。

一、农村金融效率与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一)农村金融效率现状

农村金融效率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配置较高低的指标,金融效率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效率越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相对较低。首先,从宏观角度讲,农村金融缺乏深化性,导致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走出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唯一金融机构,这样一来就导致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其次,从微观角度讲,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大,经常出现不良贷款等情况,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也在不断增多,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尽管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从1999年的38%下降到到现在的9%,但依然不是农村信用社可以承受的范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依然受到限制。同时,我国农村信用社还存在备付金高,盈利低下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备付金主要是为了满足存款人与贷款人的实际需求,但过高的备付金又会限制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展,进而降低了信用社盈利。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基础环境、金融发展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地区差很多,虽然国家已经在农村地区投入了一定精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增速过慢的问题,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受到制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地区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资金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在影响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是一种常见现象,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员99%仅拥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由此可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二、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措施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经济基础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效率提升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优化,首先应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做好战略调整,改善农村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效益进一步增长。因此,我国用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联系地方实际情况生产特色农产品,做好农产品深加工,采用新型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实行网络营销,促进农村经济效益增长。其次,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尤其要做好科教兴农,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与种植理念,全面提高农业产量。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制度环境

首先,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产权机制,注意多元化手段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产权多样化,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将具体工作与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还能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好环境,促进农村金融效率增长。其次,重视法制环境建设,强化金融立法,做好金融法律宣传,增强农村人口对法律的认识,加强执法效率,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犯罪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如果缺失了社会信用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始终处于恶化状态,因此,就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构建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还将防止金融主体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更可以节约一定的交易时间与成本,进而促进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的完善,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也会受到一定约束,因道德引发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就要完善信用法律体系,提高农民对信用的重视,并做好信用教育,让农民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从小学教育开始做好诚信教育,减少不良贷款等现象的出现。

总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这几点,它们是强化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应重视这些工作的开展。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合理有效解决措施,优化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服务“三农”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132-134

[2]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及优化――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51-57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生态系统金融监管

金融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法规等)为了更好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金融要素之间密切关联、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彼此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利率和汇率的调整、风险的度量和化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风险与受益的转换等行为,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农村金融生态的特点

(一)动态性

农村金融生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和自然生态一样,也在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逐步完善。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经济为农村金融提供物质资源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会对农村金融提出各种需求,促使农村金融不断进行创新,促进农村金融逐步提高服务质量。从另一个视角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又具有反作用,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金融服务的逐步深入,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更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促使农村金融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差异性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另一方面对农村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金融要素发育水平也存在着差别,此外,目前的分权体制下,地方行为存在着差异,其中囊括考核指标的差异。这种状况会引起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的差异又会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状况的差别。因此,在客观上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性。

(三)边缘性和脆弱性

农村金融生态和城市金融生态都是金融生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金融生态相比,农村金融生态具有边缘性和脆弱性。一方面,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但其中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体制内金融资源供给渠道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外流。实行金融改革后,正规银行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大量撤离,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分散性、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有限。邮政储蓄成为了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的“抽水机”。

农村金融生态的缺陷表征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和县域金融萎缩等现象,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出现了缺陷。缺陷的金融生态系统的具体表现为: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金融主体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弱、系统生产能力下降等。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多样性和数量减少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有正规、准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合作基金会、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准正规金融指一小部分当铺等,非正规金融指高利贷、各种会合、私人钱庄等。就业务上说,我国农村金融主要业务是农业信贷,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业务尚未开展,然而在农村即便开展农业信贷的金融主体也在不断减少。在正规金融撤离的真空下,非正规金融虽得到迅猛发展,但游离于正规金融体制之外,无法获取正规金融制度所提供的服务,因而融资能力有限、风险较大。这样,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二)农村金融信息流动出现障碍和梗阻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分散、小额零售、个性化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存在。而农村金融生态退化,资金供求关系破坏,信息流动及传递效率会随之降低。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高利贷”高达1.7万亿元左右,农民更多趋向于寻求民间借贷而不是银行。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原因就是信息流通不顺畅,造成农民对正规金融组织理解不够、经验缺乏,尽管现在他们对正规金融组织的服务评价有了重大转变,但其心理长期形成的“贷款难”思想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呈加剧化趋势。

(三)农村资金循环链条出现问题

从理论上讲,农村金融的职能是通过信用手段筹集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实现农村资金良性循环。然而,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异化,一方面,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入了城市,另一方面,农民又很难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贷款,导致农村资金循环链条不能良性循环。

(四)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下降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乡镇企业对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储蓄居民、企业和生产领域提供的金融服务却相对减少,进而阻碍了创造性活动,制约了地方经济增长。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业务单一,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业务品种缺乏。与城市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相比,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有普及,最显著的就是农村金融结算明显滞后于城镇,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业务也迟迟未能开展,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整体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在下降。

(五)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在为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强大金融支持的同时,其金融风险也在加速积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在不断下降。单一的负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但加大了其利息负担,而且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存款负债过度依赖。一旦存款出现波动,对资产的调整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增加了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改善建议

第8篇

一、生态环境规划是新农村战略规划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将改变中国农村,也将改变中国未来。

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一定要编制好新农村环境规划,探索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生态农业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的运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正如世界观察者研究所所长华思特・布朗先生所说“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将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规划,这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矛盾转向和谐。

二、生态环境规划与农民的自由限度

正确认识环境规划的科学性,把握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自由度定位,是搞好农村战略规划,建设好新农村的基础。新农村战略规划要注重生态规划的现实性、农民的接受程度及积极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看趋势、看进步、看活力、看公平性、看和谐度、看满意度。

合理定位环境规划,这既是一个基于系统角度对农村规划的系统功能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更是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取决于农民的参与度和愿望以及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要创新体制和立法,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防止人为因素过渡干扰使目标明显脱离实际,使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脱节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冲突。目前在如何规划管理中有多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新农村规划是农村自己的战略行为,是生存中的选择,农村规划系统功能的形成是各个乡村独立进行战略规划的自发结果,而不是系统设计的结果,这种观点强调规划中农村发展的自生秩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村建设的有效规划和实施,有赖于政府设置和管理,这种观点强化管制。从理论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的自生秩序和管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规划中生态环境规划应采取自生秩序,政府引导、分层管理、制度监督、政策扶持、资助介入、生态补偿等手段共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制定好的政策,尽快建立资助、补偿机制,推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多种发展模式,让农民有多种参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选择机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特别是一些涉及农科研究单位,深入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先进的管理方式,投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用投资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形成。第二,强调新农村环境规划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不排斥古典民俗、民风,不在新与旧生态之间形成强制性区隔,形成僵化的区域等级和强制规划措施,不能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向农民施加负担。要剖析不同地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多推广增加效率的低技术解决办法,诸如生态农业以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水稻田中养鱼,在茶园内养鸡放羊,可循环利用排泄物为肥料,并通过它们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以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黄土高原可推广日光温室能―沼气池―猪圈―厕所―庭院经济“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半干旱地区搞好厕所―暖圈―沼气池“三配套”的田园式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生存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联系起来,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让农民创新能力、自生秩序与政府指导、调控、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中,把外力推动和内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整个规划系统生态保护功能低成本形成和农民的拥护;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迅速形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多样化局面,形成生态多样化的农村生态系统。

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格局。目前面对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仅仅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孤军奋战,是很难改变目前环境状况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解决发展、污染、资源竞争所引发的许多社会冲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不断延伸的过程,更是一个相对的,具有层次涵义的概念。在构建一个科学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引导和调控,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生态环境投资体制,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与发展双赢利。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乡村环境规划支持、协调与指导,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体系。政府在评价时要看当地农村起点、进步、绿色走向,看发展的合理性,看生态和谐性,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创新。在强调农民自生秩序同时,协调经济发展、农村繁荣和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条件和地域环境,在规划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定位,

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在同层次,同类型村落中体现特色,提升水平,从而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分工合作、互为补充、农民受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只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保持国民生态公平,人与人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危机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带动解决“三农”问题。

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在一些地方不断加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越来越突出。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有法可依,克服以罚代法现象发生,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减少社会冲突是当务之急。只有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摆脱政府一家包揽的困难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应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农民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时,应完善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调动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以实现保护管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任务就是逐步转换管理方式,搞好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手段,不断扩大农民的自,使农村建设在遵循国家法律规范、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的同时,拥有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制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目标等事项的权力。农民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有合理的机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主动寻找发展机会,寻找市场,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发展置于生态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的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低成本地从源头减少发展农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国外与国内发展关系

如何使我们的乡村变得生存质量优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好,人们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早,在建立生态乡村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可借鉴。如美国、德国、瑞典、日本等许多国家乡村规划比较完善,独具特色,生态和谐,绚丽多彩,具有多样性。但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须植根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传统,必须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础,对外来的经验模式进行精心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优良因素相融合,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立足于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我国财政性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不足,穷国办大事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三农”问题相当严峻,农民分担生态保护成本也是非常有限。因此,不能高估发展的客观条件追求过快的建设速度,过高的发展定位,不符合现实的理想化发展与保护模式。每个乡村都要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地域优势以及经济状况,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村落的建设规模和发展目标,保证农村、农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9篇

笔者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多年,从所从事的评估业务的范围来看,主要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破产清算、抵押贷款、中外合资、出资注册等经济行为;从评估业务的分布来看,主要是保定市及23个县市区。笔者所在公司作为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评估机构,已为联社评估抵押贷款项目千余项,一般抵押物都是个体工商户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而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应面对的主体——农民户本身,委估资产案例接近于零。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下面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含义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在国内,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学领域。《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5)一书中,把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本文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从内生环境和外生环境两个层面来理解的。农村金融生态的内生环境是指在农村金融系统内部由农村居民、农村企业和基层政府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与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机制和环境;外生环境则是指农村金融的消费群体和金融主体生成、运行和发展所依赖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外部的体制、制度和环境。

(二)农村金融生态内生环境存在的问题

金融的本质就是资金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内生环境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主体和消费群体之间的资金流动关系,即农村金融消费的供需状况。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村金融消费的供需不平衡。

首先表现为金融消费“量”上的不平衡。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较大和长期以来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致使大量资金被转存到中央银行,流出农村。其次还表现为金融消费“质”上的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即资金流动的载体)不充分,不能满足其服务需求。我国农村居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旺盛。然而,农村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偏少,面对庞大消费群体,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三)农村金融生态外生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经济水平、社会信用体系、金融运行独立性、法治、文化等外生层面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存在的问题如下:

1.?农村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环境作为金融生态的外生环境之一,其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和城市比起来,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薄弱。信用是指交易主体具有偿债意愿和能力。它包括人格信用和财产信用两个要素。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生态重要的外生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薄弱,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在人格信用方面,存在债务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财产信用方面,则存在难以提供贷款抵押物等现象。

3.?农村金融运行独立性差。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是金融生态的外生环境,金融机构独立运行是金融生态有效循环的表现之一。只有金融独立运行,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我国农村金融运行独立性差,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较多。例如,在陕西省周至县2004年度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中,行政贷款就占了36%。

4.?农村金融法制缺失。法制环境也是金融生态重要的外生环境。法律以其稳定性、长远性、有效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在金融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制体系缺失。关于农村金融的法律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专门针对农村政策性、合作性以及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的建立、运行和发展的法律;同时执法程序不规范,打击农村金融非法活动力度小,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5.?农村文化习俗保守。文化(历史、传统、习俗、伦理规范、道德习惯等)作为非制度性的外生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生态。我国农村的文化习俗大体上是偏向于保守的。多数居民认为,消费应该有节制,“量入为出”,甚至有些偏激地认为“大进小出”更好;农村居民对理财的观念普遍停留在储蓄阶段,一般不愿意借钱,认为这是贫穷的表现,即使需要借钱,借贷行为也多发生在亲友间,对正规的现代金融的接纳程度不高。

二、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脆弱的,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原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金融生态的内生环境和外生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跟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随着社会生态的危机的出现,它的发展跟生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生态日益严重中相对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和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因此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减少生态环境对农业的饿影响势在必行。同时,我国加入WTO,对农业的生态化要求越来越严格,更应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也是我国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生态资源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是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农村人口多,尽管消耗的资源所占比例很小,但是消耗量还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村的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将会使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农村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我国农村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能源资源支持我国城市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更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农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民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过多,农民的劳动边际效率低,引起严重的农民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隐性失业,劳动报酬很低,有力无处使,农民收入低,生活困难。这是造成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循环经济能够重构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这样既可以为农村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许多无业和隐性失业的农民,又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效率,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

二、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的探索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四、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由于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在全国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总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方式,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当前突出的“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实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0-0014-0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数千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一旦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就难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努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落实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由于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摆脱贫困局面,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断扩大畜禽水产等养殖面积,违规排放大量污水与垃圾,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水污染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乡镇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及工艺技术落后,污水防治设施匮乏等原因,导致工业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随意排放各类生活污水,使农村聚居点附近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二是垃圾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垃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加上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与回收,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农业污染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性污染,包括农膜、化肥及农药污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粗放式生产,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从而导致土壤与地下水大面积污染,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弱化性已显现出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对未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对此,应健全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与法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治理理念,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生态领域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环境公平的重要机制,对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国家尽快对农村生态脆弱地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要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与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实施补偿,可考虑征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的范围限定于资源开发类企业及污染企业,要将税收的适当比例定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要全面扩大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并依据专款专用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改进农村环境专项基金。国家应对恢复生态环境项目进行强有力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并及时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2.3 形成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对此,必须开展综合治理,以切实形成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是加强规模化畜养殖场综合治理,通过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兴建与养殖业、种植业等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并全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其次是要有力地控制工业“三废”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加大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第三是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与农膜等各类化学物质。可通过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及大量增加农家肥与种植绿肥等办法,从而减少化学物质的过度、过量使用,要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减少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提高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最后是大力控制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这就要不断地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紧密结合起来。凡是属于应当淘汰的乡镇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淘汰;凡是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不仅要引导其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物质的集中控制,而且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力度,从而降低物耗与能耗,并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提高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宋言奇.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小 城镇建设,2007(4).

第1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通过长期实践,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以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是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可以为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林业是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延伸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农村整体生产力。除此之外,森林建设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1.2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林业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建立以林业产业为依托的林果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种养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等。1.3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林业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同时,注重绿色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以节省资源,增加经济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生态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森林的价值体现在其是生态系统的支柱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现代农业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基础上,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建设落后的现状。

2如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2.1加大林业财政支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合理配置资金,对于林业的重点工程项目,需要提高投资力度,以实现部门和项目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出资金的价值。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建设,并对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完善,可适当给出优惠和奖励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外界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非公有制林业等注入新的动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工作,加快地区新农村建设进度,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推广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需要注重工业和农业建设,如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需要提高民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林业建设,维持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出台林业发展规章制度,并加强林业制度改革的技术改造,以有效指导林业技术发展。2.3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需要引进新型技术,提高造林营林机械化水平,促进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抚育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造林营林产量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通过实践对森林抚育经营模式加以完善,根据地区的环境条件,如立地条件和乡土树种等,选择适宜的抚育经营方式。可以实施分类经营,以保证特定林种效益为核心,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依据森林经营规模等对林分进行改造,可进行自然混交,而商品林的发展也需要以造林技术为基础,以促进抚育经营。

3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林业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出地区资源的优势,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适用性,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周业森.广安区林业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