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市客运市场现状分析
全市人口45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9万人。境内主要境内有张石、京张、宣大、京藏等高速公路,110、207、109、112四条国道和19条省级公路和村村通公路里程2116公里,实现576个行政村通油路。市现有道路运输企业2家,全市共有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11个、三级客运站4个,四级客运站31个、五级客运站58个、简易站82个、候车亭832个、招呼牌1275块。客运班线共计1211条,客运车辆2574部。其中省际客运班线为99条,客运车辆为204部;市际客运班线为59条,客运车辆为83部;县际客运班线为337条,客运车辆780为部,旅游包车车辆135部,农村客运班线716条,客运车辆1372辆,总客座位数约45015个。
二、规划原则和思路
市的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是在对城乡客运现状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在充分掌握当地现状特点以后,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从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各个地区的实际能力,初步制定出了适合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规划措施以及规划目标。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建立综合型交通运输线路”这三个方面的规划理念,同时还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保证群众利益、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等原则。
三、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目标
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坚持“政府主导、保证群众利益、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原则,最终实现能够顺应城乡客运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城乡的客运市场秩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满足条件的县开通市区到县城、县城到乡镇、乡镇和村、存到村之间的农村公交线路,建设城乡公交和农村客运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提高服务、运营管理的水平,根据当地的农民出行的具体需求制定城乡客运体系。
四、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重点问题分析
(一)建立客运场站
市拟建3座汽车客运站,形成围绕主城区的桥东区、桥西区、高新区和远离主城区的宣化区、下花园区分别布设客运站,在便利区域旅客出行的同时,重点辐射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的站场格局。经过省厅审批,交通部门准备在花园建立客运枢纽站,预计于2014年动工,相信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投入使用。农村客运站实现客运站入乡镇,候车亭进乡村,村村都通客运班车。要加快站点建设促进农村客运发展,要求“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站建设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开到农民家门口”。这是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重大举措。
(二)城乡公交网络层次的划分
根据主城区的发展规划延伸、拓展到城区边缘,便于换乘;对衔接县城至各乡镇的客运网络分片合理设置;合理构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客运网络;规范客运营运,实现公交化运营模式,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门到门运输服务。重点规划将市区—宣化客运班线、市区—怀安客运班线、市区至下花园客运班线、市区至万全等客运班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同时通过现有农村客运班车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改革现有承包经营模式,逐步实现公司化管理,公交化运营的模式。按照“先试点、再推广、后完善”的工作要求,将蔚县、怀来、张北作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试点县。
(三)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阶段
按照“统一规划、逐渐推进”的原则,全市围份“试点、执行、完善”三个阶段推进、扩大城乡公交的实施范围,实现从农村班线想城乡公交的逐渐过度。
1.试点阶段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试点,开通乡镇之间的城乡公交。城乡公交线路设立的依据应该是根据各个乡镇农民出行的需求以及一些农家乐、旅游景点、工业园区的对外出行、联系的需要,主要适当的增加线路和车的班次,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一些线路客流量的出行特点,并建立快车、普通车线路。通过与物价部门联合进行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城乡客运的运价水平,根据公路客运与公交客运票价,在客流密度、行程距离等方面的差异,合理确定城乡客运的票价。
2.扩大阶段
根据在怀来等地区的试点经验,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在宣化、蔚县、沽源、康保、张北等地推行怀来的成功经验,不断延伸和开通新的交通路线至各个下针,进一步明确价格补偿、线路、站点以及运营组织、配套政策方面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
3.完善阶段
逐步改善城乡客运、公交车辆的智联,改进城乡公交的组织营运以及政府补贴制度,延伸各个县区已拥有的城乡客运到各个行政村,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城乡客运。
五、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工作难度高。为了保障客运一体化的公益性,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发挥出政府的领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
(一) 加大宣传力度,多部门协同合作
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对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是不断突破传统“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中交通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并成立针对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工作指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成立市政府分领导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交通局、市财政、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物价、公安等多部门共同参加,统一指导、协调全市城乡客运事业发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市在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中,政府的补贴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在政府补贴中,城乡公交是体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内容,虽然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但是对于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方经济欠发达。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使城乡公交真正与城市公享受同样的税费负担,进而使其达到同等票价水平,保证农村客运的公益性。推进市市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要确立“城乡联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稳妥推进的原则,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城乡一化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力争使城乡客运、镇村公交享受到与城市公交一样的待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城乡客运健康、快速发展。
政府主导深化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客运车辆个体挂靠经营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150余辆农村客运面包车经营无序、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安全隐患大。出租车市场管理缺失,平定县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没有出租车公司的县区。因此,怎样重新整合全县客运资源,改革客运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促进交通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成为平定县委、县政府必须立即破解的一道难题。为此,自2010年起,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作为涉及全县32万人民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成为了平定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面对繁重的改革山西省平定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王艾虎任务,平定县政府于2010年3月29日召集经贸、城建、交通等相关部门就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召开专题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总方针和总要求――“3336”规划。即:用3年时间,筹集社会投资3000万,更新投入300辆公交车和中小型客运面包车,政府投资600万元,实现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的“村村通”全覆盖,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出行乘车难的问题。
交通牵头集思广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高效、便捷、舒适、畅达的客运服务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衡量道路旅客运输服务的标准。平定县城距阳泉市区仅有8公里,在60年代,由于参观大寨的需要,阳泉市公交车就开通了平定县城及城郊的公交线路,在平定的农村客运班车中,有一部分跟阳泉市公交车运行线路并行,双方为竞争市场,矛盾逐步激化,并一度演变成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平定县大部分村庄,地理环境特殊,人员居住分散。为此,在省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交通局作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牵头部门,邀请县人大、县政府分管领导一起多次赴山东冠县,河南交运集团考察论证,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询经营户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政策引导、集约经营、平稳过渡、逐步消化”的改革方针;平定县政府出台了《平定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实施方案》,围绕“3336”规划,对平定县成立公交公司以及所有乡镇和行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左2)、交通运输厅厅长段建国(左1)、阳泉市委书记白云(右1)指导平定县交通运输工作政村通客车工程拟定了详细的开通方式、运行方式及相关配套措施,坚持“国有为主,公交先行、集约经营、公平共享”的原则,以开通公交化农村客运班线和大小型客车中转的方式,基本实现平定县城乡公交客运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全覆盖。
企业主体 循序渐进
根据平定的客运市场现状,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采用了“三步走”的战略。
一、重点是化解阳泉市城市公交和县内农村客运面包车的矛盾,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平定县交通运输局在充分考虑了经营者各方利益和社会稳定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挂靠经营的客运车辆采用逐步淘汰的方法。
二、把成立公交公司作为突破口。通过多方协调,平定县政府确立由平定县工业联社牵头,东方驾校为投资主体,成立了山西省平定县东方世纪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公交公司全部实行统一的公交运营模式,做到了平稳过渡,充分考虑了客运体制改革期间经营各方的利益,避免了矛盾冲突。
三、重点是解决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的缺口和网络全覆盖。在客运主线实现公交化改造后,切实解决“全覆盖”的问题。以“新农巴士”的方式发展乡村公交和区域公交,并在各行政村设立固定的客运联络点,按需发车,或在支线上实行单双日发车,乡(镇)客运站中转,一票通达。既节约了运力,又能满足广大群众出行乘车需求,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客运网络的全覆盖。
市场运作部门监管
农村客运在实现了公交化改造后,平定县交通运输局把清理整顿和规范客运市场作为主要抓手,以保证农村公交既能办起来,又能办得好,更能办下去。
首先是清理市场主体,建立不合格车辆自动退出机制。其次是实现“六统一”规范,实现农村客运班车化运营。同时还做到从业人员统一服装,为每辆车办理了交强险、商业险,为每个座位办理了承运人责任险。为避免从业人员私收票款,还建立了风险抵押机制。这样,保障了农村公交的良好运营环境,提高了农村公交在群众心目中的认可度。
平定县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作为行业发展的监管部门与公交公司协调配合,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实现“行有所乘”。一方面通过开展“公交体验日”活动,以司乘人员的服务质量、日发班次、票价情况等多方面问题为切入点,认真听取广大乘客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另一方面深入乡镇、村庄、工业园区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沿线群众的需求。公交公司从“民生、安全”方面入手管理,投放车辆在统一车型、标识等的基础上,全部安装了GPS卫星定位和监控设备,使农村客运车辆实现了安全智能化管理,避免车辆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社会共建点线结合
按照路站运一体化战略,着力构建“县城有总站,乡(镇)有等级站,村有简易站,一条路若干个候车棚”的
关键词:宁波 城乡交通 统筹发展 对策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十二五”时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必将代替以城乡二元化为特征的既有结构,与之对应的城乡交通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宁波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内涵
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就是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 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首先要在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其次,要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通过各种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协调、统筹、优化各种资源的利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服务,满足城乡各种层次的交通需求。
城乡统筹发展,其目标不是实现城乡同质化,而是应该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应建立区域差别化交通出行模式,制定区域差别化交通政策,把握城乡交通差异,实现城乡交通设施的平衡,公共交通与个性化交通转换的便捷。
二、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意义
推进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推动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交通从分割到一体、从分立走向综合,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可以让广大农民享受一体化客运政策、客运服务、客运待遇,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交通服务的均等化,进而实现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现状及评价
(一)现状
1.城乡道路规模总量迅速增长, 城乡路网通达深度稳步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公路总里程1019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3.9公里/百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共建成农村公路项目1280个,总里程1847公里,公路通镇率、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改善了1366个村的交通出行条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的目标。
2.公路养护和管理力度加强,道路养护和管理机制日益完善
近5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宁波市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宁波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道路养护和管理的法规和文件,基本建立起了宁波道路养护和管理机制。目前,全市设置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宁海县、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7个公路管理局及江北区、象山县、东钱湖3个公路段(所),养护相关人员2000余人。其中,鄞州区养护体制改革样本示范效应突出。
3. 城乡客运站点建设稳步推进, 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成效显著
一是客运站场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全市共有客运站65座。其中,市区有客运站19座,县(市,指城区)有客运站14座,乡镇客运站32座,港湾式停靠站5493座。
二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进展加快。到2010年,宁波市至各县市客运线路一体化改造已全部完成,市六区全面实现公交一体化,全市共有市内客运班线435条,车辆2753辆。目前,奉化、象山、慈溪还启动了客运二、三级网络改造。通过改造、兼并、收购、合营等手段整合城乡客运资源,规范了城乡客运经营主体。
4.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在货运场站和物流基地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共建设19座货运场站,其中完成乡镇货运站12座。在农村邮政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共有263个邮政网点。在商贸物流网络建设方面,宁波90个乡镇全部实现连锁超市全覆盖。在农村物流发展试点建设方面,鄞州、余姚、慈溪等地积极推进农村物流发展试点,分别扶持城乡配送型、有形市场型等农村物流龙头企业。
5. 城乡交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目前,宁波市鄞州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及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5个县(市)都成立了交通局,基本实现“一城一交”。交通管理职能逐渐梳理清晰,综合交通的管理由各市(县、区)的交通局负责;乡道建管的具体实施由各乡镇下辖的城建办(个别乡镇在农办)执行;公路建设和养护、路政管理由公路局负责;客运、物流由公管处负责。另外,把原由城建部门承担的城市公交管理职能划归交委管理。
二是相关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在公路建设补助方面,提高后的补助标准在浙江省应为最高水平。在农村道路养护方面,2009年出台了养护资金补助政策。在客运一体化方面,依照“公交优先”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原则,出台城乡客运发展的系列政策。在城乡物流发展方面,鄞州、北仑、镇海、余姚等地政府对进入货运市场和物流园区经营的企业都给予了较大力度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和补助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交通效率有待提高
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还不够,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及部分生产、生活节点出行难、出行不便的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山区、欠发达地区的通村公路和联网公路建设任务比较艰巨,农村联网公路仍处于“树状路多,网状路少,断头路多,迂回路少”的低层次结构状态。此外,道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已成为农村道路的突出特点,难以适应群众便利、安全出行的需要。
2.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进展较慢
个别县区在体制改革方面政策出台比较晚,实际执行进展较慢。目前除了鄞州区由区公路段统一挂牌成立专门农村公路管理站,农村公路养护有专门的办公机构和办公场所以外,其他区县农村公路专门的养护机构建设比较滞后。农村公路养护考核办法制定处于刚刚启动阶段。
3.高效便捷的场站枢纽体系尚未建成
客运场站的公益性、窗口性以及货运场站的社会化服务、准公共产品属性未得到政府和规划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场站规划难以得到法定性、实质性认同,导致客货运场站选址落地难。乡镇客运场站建设地方要出钱、出地、出人管,加之投资回报率低,一次性建设补助标准低,年度养护经费无来源,地方普遍存在建设积极性不高问题。城乡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距离“以人为本、零距离换乘”目标相差较远。
4.城乡客运政策扶持不平衡
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在财政补贴、奖励、免税、营运规定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待遇,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
5.农村物流发展较为滞后
在管理方面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管理效率较低。农村物流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组织化程度低,运营成本偏高,运作效率低下。
四、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1.加快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建设
加快推进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将各县市纳入宁波高速公路覆盖范围内,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加强现有国省道提升,完善国省道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宁波对外交通条件。加强国省道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以及与国省道之间的合理衔接,提高宁波公路网络整体通行能力和公路服务水平。加快重要县道的新建,除了个别生态条件不符合的山区外,基本实现镇镇通一级公路。
2.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重点推进欠发达地区南三县(象山、宁海、奉化)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加快解决自然村(尤其是200人以上自然村)的通达问题,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重视被撤并的乡镇、行政村的道路通畅建设,实施撤并乡镇、行政村通达通畅工程。旅游景点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形成新的生产生活节点,加紧建设交通配套设施,使农村公路从单一的通“居民点”,转变为通“居民点”、“经济点”、“旅游点”齐头并进。积极开展撤渡建桥,解决农村渡口沿岸群众的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3.加快铁路网建设
加快形成以高速、便捷的电气化对外铁路干线为骨干,干支相连、客货分线的现代化宁波铁路网络体系,推进大运量交通向城乡延伸。推进市域轨道通达副中心及卫星镇。抓住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配套需要的机遇,尽快启动余慈地区与宁波中心城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余慈地区同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此外,应推动轨道交通与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等卫星城镇的逐步沟通,使宁波周边星罗棋布的卫星镇搭上“新时速”。
(二)加强城乡交通联系和衔接,推进城乡交通融合
1.改善和建设层次化的场站体系
统筹考虑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对接方式和实现途径,促使公路客运枢纽和城市交通枢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变以往交通换乘的“补救性”衔接为“主动性”衔接,以满足不同周转量和不同需求的出行。
2.推进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功能结合
在城市化特点突出的地区尽快对其道路按城市道路标准实施提档升级,将其转变为城市道路。在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较快的镇区,当公路进行新建、改建或扩建时,给市政设施留下通道或在建设时直接将公路当作市政道路进行建设,一步到位增设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市政管线、照明等设施。
(三)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运服务统筹发展
1.统筹城市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线路
对农村客运班线和城市公交线路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道路运输长途客运及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和运营范围,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积极推进公交“下乡”、班线“进城”,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
2.完善农村公交运营模式
要优化整合经营主体,加大对现有农村客运资源的整合力度,组建经营联合体,真正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尽快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灵活调度、合理安排,构建农村客运片区经营的管理制度。
3.健全农村客运票价定价机制
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并根据服务质量、运输距离以及公共交通方式间的换乘等因素,由物价、交通部门共同协调,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城乡客运价格体系。对公交化运行的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可结合地方公共财政补贴情况,实施特定的票价优惠政策。
4.完善扶持政策
尽快研究制定对农村客运尤其是边远郊区农村客运经营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从税费减免、票价补贴、公益性补助、能源消耗和更新改造补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关运输附加费、车辆通行费、车辆年审费及牌证管理等,比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执行。
(四) 加快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城乡货运服务统筹发展
1.加快城乡货运场站设施建设
要扩大农村货运场站的覆盖密度, 加大力度扶持小城镇配送中心和分销中心、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城乡物流场站功能。
2.培育城乡物流经营主体
一方面,在农村内部培育新型农村物流主体,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大批发商、仓储经营户等改造提升为物流公司,鼓励商贸系统、邮政系统、供销系统成立农村物流公司;另一方面,在城市培育更多面向农村的物流公司,鼓励现有城市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生产经营企业,深入农村开展现代物流和配送业务。最后,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将现有的农村运输、仓储、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鼓励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培育形成农村物流龙头企业。
3.积极探索城乡物流对接新模式
条件成熟的时候组建城乡物流集团公司,建设全市的三级网络,即在市级建立物流中心、县级建立配送中心、镇级建立配送站,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农村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通过集团化运作,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经营品牌,实现城乡物流集约化和常态化发展。
(五)推动管理体制和规划一体化,实现城乡交通宏观管理的统筹
1.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将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出租车管理、交通技术规划和安全设施规划管理、综合运输协调和物流行业管理等职能进行整合和重新归并,加强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等部门的协调,打破交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解决交通条块管理模式带来的体制、机制,形成上下一体的“大交通”管理体制,为构建“城乡统筹”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供体制保障。
2.深化道路管养体制改革
从原先的“重建轻养”向“建管养并重”转变,明确从市到村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尽快完成各县区道路管养任务分解,完善专门的管养机构和部门,完善管养考核办法,形成覆盖全域、上下联动的城乡交通管养体制。
3.编制宁波城乡交通统筹规划
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编制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宁波城乡交通统筹规划,明确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目标,有序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等.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
划,2011 .
[2]宁波市交通(港口管理)局.宁波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
[3]宁波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宁波市道路运输行业统计资
料汇编,2011.
[4]宁波市公路管理局.宁波市2010年公路养护统计年报,
2011.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 和谐交通建设 建议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概述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在地方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引导农村的客运向以公益性为主的农村公共交通形式转变,即城市的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农村、与农村的公交相互融合,完善城乡公交的基础设施、使公交路线有效衔接,达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畅通有序、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城乡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城乡公交一体化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特点,即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立在完善道路网基础上的各种运输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涉及领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各种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要素来看,各种运输组织形式必须服从整体要求。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成因及主要目标
1、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政府部门之所以提出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为了整合全市的公共交通资源,完善公交市场运营机制,构筑功能完备的公交网络,形成高效、畅达、舒适、便捷的公交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城乡公交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市民的出行需要。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有明确的要求,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时期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然而,城乡公交一体化成为交通客运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需要一定的发展。为了能够尽快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在提高自己经济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接受来自城市经济的副射。城乡公交一体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共同的交通工具。所以,公交企业只有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交通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形态逐步的向科学化演变。城乡资源的优势组合,必将降低城乡往返的费用,提高公交车出行率,促进城乡交流,方便乡镇的居民进城采购、游玩,也更便于城区的居民去乡间旅游消费,使城乡群众充分享受公交的满意服务,大大提升对公交出行的满意度和信赖度,使人不分城乡都能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2、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及其做法
(1)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交通服务部门现实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制定出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集中所有力量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内,全面完成对公车公营的改造,调整和完善公交线路网络,努力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让乘坐公交出行成为公民的第一选择。
(2)如何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具体如下:
第一,深化公交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首先要重点做两件事:一是要在管理体制上做到打破城乡分割,实行资源共享,将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合为一体。二是在经营机制上,将原来的承包经营改革为公车公营。明确公共交通公司为公交客运的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公车公营模式,使公交线路、运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实行规范化经营。切实解决“散、小、多、乱、差”的承包租赁这种落后的经营机制。
第二,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按照《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的要求,构建“线路功能明确,等级结构优化,与城市化进度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
第三,加强公交线路的运力投放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公交线路经营权管理。建立起规范有序、竞争适度的市场机制,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确保公交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努力优化公交车辆结构。
第四,全面提高公交行业与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一要强化和规范公交行业的内部管理。对投诉电话进行公布,设立投诉信箱,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二要实行公交一体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调度管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及通信设备,帮助主管部门与营运企业提供规划出行路线、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随时掌握公交车行驶路线、位置、速度,以及控制车辆上的ECU(电脑)、油路、电路、车门、灯光等等,提供先进、便捷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方便乘客及时了解本线路车辆离到站的情况,缩短乘客与公交系统的“距离”。
三、 推动和谐交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交通部门在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推动和谐交通建设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实施给之前承包经营人员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害,因此要考虑对农村客运人员的聘用。其次,要以实现职工的劳动权益为中心,保障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等方方面的一些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交通行业的工种比较多,分工比较细,具有线长、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特点,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和职工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在构建和谐交通的进程中,我们要立足于不同地区和条件的实际,研究城乡公交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和任务,使各级交通行业人员都能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发挥特色优势,抓好落实。努力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和谐的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县道路运输协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自律工作,为客运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关键词:城乡客运 一体化 对策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中,坚持“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统筹谋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实际大胆尝试,积极摸索,总结出了多种发展模式,并积累了宝贵经验。按照《广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全市各县(区)道路运输管理所对辖区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M行了初评,从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建制村通客车率、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比率、城乡道路客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城乡道路客运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城乡道路客运信息服务一体化水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政策一体化水平等7个方面作出评价。评价显示,我市城乡客运服务水平能适应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尤其在农村居民外出务工、返乡探亲,商品交换、农产品流通、城乡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城市居民走入乡村,发展农村地区特色旅游,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围绕“打破城乡公共服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老百姓安全、便捷、优质交通出行”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工作,努力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市(含县、区)共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26家,公交线路174条,公交车辆2095辆;拥有农村道路客运企业37 家,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81条,农村客运车辆1631辆。全市累计完成公交化运营改造的农村客运线路67条,累计开通城乡(含镇村线路)线路87条,覆盖全市564个建制村,投入车辆348辆,受益群众近180万人。乡镇通客车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0.45%;乡镇通公交比例达到60.96%,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到34.1%。
二、组织模式
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客运经营组织模式,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中增加对农村冷线的捆绑搭配。选择条件成熟的客运线路或片区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优化城乡客运资源,促进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效率。要改革农村客运班线管理方式,适度扩大农村客运经营自,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班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提高客车通达深度。平乐模式:在成功引导微型客车平稳退出市场的基础上,指导企业做好城乡公交开通工作。实行起步价1元,采取分段收费办法,及时批复城乡公交运价。荔浦模式:荔浦县自2011年在广西第一个率先实现“乡乡通公交”以来,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从“人、车、路”三个方面入手,按照“一个理念、二个100%、三个优化、四个到位、五个创新”的安全管理工作新模式,认真解决城乡公交客运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公交客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州模式:支持农村客运站经营者组建农村公交公司,更好地发挥农村客运站的功能和作用。对70岁以上持证老人、残疾人、退伍军人实行免票和学生优惠票制度。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并制定推广应用方案报县政府。
三、成功做法
――在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认识上有新突破。六年多来,我市各县(区)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探索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方式,认识到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服务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而实施的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部分县结合当地实际,遵循“先易后难,梯度发展”的原则,对具备开通公交的线路先行试点,成功后再辅开;对暂不具备条件的线路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待成熟后择机发展,保证发展质量。
――在发挥地方政府主导性作用上有新突破。发展工作中,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我市全州县、荔浦县农村客运公交化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为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奠定重要基础。
――在探索公交发展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行公交的方式上做到分层次、分区域、因地制宜,稳妥发展、安全发展。包括:对市城区公交推行向城郊周边延伸服务范围的发展模式,达到与市区公交网络的无缝衔接;对县城与县城、县城与辖区乡镇之间采取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改造的发展模式;在乡镇至建制村之间试行“镇村公交”的发展模式。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涌现出荔浦、兴安、平乐、全州等四个公交发展的先进典型。
四、存在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地区公路等级较低,乡村等外公路及单车道道路还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山区公路弯道、陡坡多,路况复杂,不利于农村客运车辆或公共汽车安全通行,成为阻碍公交发展的一大因素。公套枢纽场站如停车场、保养场、停靠场、调度中心等建设不到位,部分公交线路的站点站牌配备不全或损毁严重。
(二)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还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投放以及企业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缺少政府公共财政补贴及税费政策扶持,虽然部分县区已经实施了地方财政补贴政策,但补贴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未取得足额财政补贴补偿,造成经营困难,服务质量下降。
(三)公交车运营安全和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
农村地区地域广大,固定停靠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跟不上,公交车或公交化运营的车辆随意停靠现象还比较突出,乘客上下车安全没有保障,大部分通行乡镇的公交线路运营里程较长,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另外,公交发展势必要触及现有农村客运经营者的利益,处理不当易引发行业不稳定。
五、今后工作思路及设想
(一)认真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要本着“统筹规划、城乡一体;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安全便捷、畅通有序”的原则,以政府名义尽快编制本地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二)坚持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原则,将城乡公交统一纳入各县、区政府公共服务范围予以大力支持;坚持公车公营,公司运作原则,城乡公交经营企业要按照公车公营的要求规范经营行为;坚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原则,因势利导,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确保稳定;坚持规范发展,安全运营原则,城乡公交运营过程中应实行“四定四统一”的经营模式,即定线路、时间、站点、班次,统一排班、调度、管理、结算。
(三)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机制和扶持政策
城乡公交和城市公交都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同样要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公交优先”相关政策力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运营补偿机制,出台补贴政策,解决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难,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城市公交设施建设用地的优先保障。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的维修、维护,确保服务乡镇村公交线路或农村客运线路畅通,车辆安全通行。
20__年市运管处确定7项具体工作目标: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全省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2%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70%;全省建设农村客运站100个,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20__个;新增公交车辆20__辆。
——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全省贴息补助建设一批大中型货运站场;推进农村物流试点工作,力争完成20个示范项目;建设全省交通物流信息系统。
——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加快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力争开工建设××*4个综合客运枢纽站。
——推进运输结构优化。省内市际、县际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率平均稳定在70%以上;厢式货车和专用货车比例较20__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
——推进运输品牌发展。“××快客、××快货、××快修”三大品牌整体推进,“××快客”车辆、“××快货”线路以及“××快修”企业较20__年增加30%以上,品牌质量进一步提升。
——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13个市级中文秘杂烩网心完成市域范围内信息整合,省市两级平台全面联网运行;开展×ד运政在线”整体升级工作;推广实施gps监控系统,全省省、市际营运班车、旅游包车gps安装率达到100%;电信114/118114汽车客票查询订购和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平台全省全面开通,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省所有县(市、区)。
——推进队伍建设。加快理顺运管体制机制;依靠科技手段进一步规范执法,全省80%以上的市县使用运政执法监控系统;行业作风建设、文明创建、信息宣传等取得明显成效,行业形象有新的较大提升。
20__年要突出落实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运输有效供给,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是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20__年,要充分把握京沪高铁,沪宁、宁杭城际客运专线等开工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沿线铁路客运站的建设,积极会同厅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全力推进南京、苏州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力争无锡、常州、镇江、徐州等综合客运枢纽站开工建设。在鼓励措施上,要切实加大对综合性客运枢纽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力度;在技术指导上,积极配合厅有关部门抓紧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有关指导性标准和模式的研究制订;在实现方式上,充分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站场建设在运输网络、运输组织、集散功能方面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客运出行服务,实现换乘更加方便快捷。
二是做好应急运输保障工作。深入研究分析高峰客流的成因和特点,运用系统的手段和方法,科学预测高峰客流的流向、流量、流时,合理调度运力,逐步实现重点时段客流疏运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强化重要物资运输市场的监测机制,及时了解电煤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道路水路运输情况,为做好运输保障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抢险、救灾、战备等突发性事件应急运输的研究和管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着力做好应急机制、运力储备、人员组织、经费保障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强化应急保障的基础和能力。全面开通全省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不断完善救援运作模式和机制,救援能力拓展至全省所有市、县(区)。
三是有效拓展运输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道路水路运输比较优势,加强运力的组织、协调、储备和调度。对与高速铁路平行的道路客运班线,要积极研究对策,采用大容量、高密度循环发车等办法,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向县级支线延伸,寻找铁路运输空白点。要加强与机场的衔接,加快并规范发展至机场的道路客运班线。要充分依托全省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客运站标准化和乡镇客运站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班车客运网络布局。在大学城、住宅区、商贸集散地等区域试点开展联网售票自助点设置工作。20__年重点将研究探索开通高校新校区、工业园区等客运班车运营组织方式,加大至中西部地区班车的开发力度,优化超长班线的运输组织,充分满足高校学生和打工人员的出行需要。要充分发挥港口、站场在物流中的节点作用,扩展交通运输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功能,提供延伸服务和增值服务,积极研究并开展试点大力发展甩挂运输、节点运输。
四是推进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继续完善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落实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客运上,重点要针对长三角地区交通格局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及时研究道路客运业扬长避短、做优做强的策略与措施。加快推进区域内道路客运经营的资源整合,推动短途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经营改造、长途班线整合和异地联网售票工作,加强长三角道路客运行业一体化应急机制的研究。货运上,重点加强危化品运输联动监控机制建设,制定促进长三角道路集装箱运输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统一集装箱运政管理规范,协调改善集装箱运输车辆进港服务。机动车维修上,推进实施长三角汽车快修网络一体化发展,鼓励培育发展品牌汽修连锁业,逐步构建长三角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法规规范上,加强沟通协作,推进区域内管理信息共享、管理标准统一。
(二)强化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方便群众出行
一是推进城市客运本文来源:文秘站 健康稳定发展。城市客运管理体制调整后,运管部门推进城市客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责无旁贷。按照“先保稳、后治本”的要求,首先要摸清全省城市客运行业现状,特别是目前还未管理城市客运的市,要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积极与城建部门实现平稳移交,确保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以及公交站场建设指导意见的研究,加快理清总体发展思路。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研究并落实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强对出租车客运行业的指导,要从市场准入、利益分配、监管方式、服务质量、应急预案等方面入手,全力做好行业稳控工作。对一些造成行业不稳定的根源性、关键性问题要加强研究和改革,逐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对城市公交的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出租车油运价格联动机制。要推进符合条件的短途公路客运班车向公交化运行模式转变,积极稳妥地探索城际公交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体系。认真总结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和部分城市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经验,抓住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调整机遇,合理调整经营分工和机制,全面整合城乡客运资源,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服务规范,逐步达到城乡客运一体化运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人员出行特点,研究比选优化城乡客运一体化中的经营主体、经营机制、运作模式以及车型、站点、班次、运价、服务评价、市场监管等,研究制定适应当地需求、切实可行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方案。20__年,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要达到70%。
三是扶持农村客运发展。要加强对规费调控手段取消后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研究,强化农村客运发展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切实做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客运实施财政补贴的有关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__〕11号)要求,深入分析农村客运的收入、成本和盈亏状况,充分考虑农村客运客源少、不确定性强和个性化需求多的特点,研究制定农村客运财政补助评估考核办法,积极争取农村客运比照城市公交客运,给予规范合理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积极解决农村学生上学交通难问题。要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机制,鼓励专业运输企业“车头向下”,推行冷热线捆绑经营、按片区经营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农村客运经营企业提供适应农村客流特点灵活多样的运输服务,切实提高通村客车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20__年全省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要达到92%以上。
四是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围绕“十一五”农村客运站建设总体目标,按照“规划引领、有序建设”的原则,20__年全省建设农村客运站100个,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20__个。省厅将继续以定额补贴形式资助农村客运站建设,各地要落实好配套建设资金。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立足省、市规划,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客运站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努力推进农村客运站建设纪检监察巡查制度。结合当地实际严格落实《××省农村客运站运营管理办法》,探索并建立符合本地农村客运站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机制,确保农村客运站持续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
(三)强化运输结构调整,更好地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一是推进货运向现代物流业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道路水路货运业,积极推进行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今年要研究制订道路货运枢纽站场管理办法,强化并规范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考虑物流组织需要,货运站场选址要加强与周边海港、空港、江河港以及铁路枢纽的互联互动,对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重点综合型货运枢纽站场,20__年省厅将继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港航企业和道路运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向仓储、加工、配送业务延伸,今年将在全省选树一批成功企业典型。大力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对试点成熟的项目进行推广,力争完成20个示范项目。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建设客货兼顾的农村道路运输站场。启动全省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全省物流信息网络,开发推广货运车辆组织调度系统,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以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高车船实载率减少空驶为抓手,全面提升道路水路货运业节能减排水平。
二是巩固客运公司化经营机制。通过客运公司化改造,提高行业资源利用水平和降低环境污染的成效日益显现。20__年,市际、县际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率全省要平均稳定在70%以上,对公司化率低于70%平均水平的地区,要从理顺经营分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着手,加大后进地区的改造力度。要切实扩大公司化经营成果,优化公司化班线经营环境,提升公司化经营质量。要结合第二轮客运班线经营权届满时机,超前研究谋划客运经营主体、线路资源的有效整合,研究制定新一轮引导政策,通过线路整合推动经营主体整合,对同一条线路,多家经营主体的,采取收购、置换、重组等方式,促进集约化、规模化运输;鼓励线路起讫点双方企业整合线路公司;引导客运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整合;市域、县域范围内,有多家经营主体的,鼓励重组成立股份制经营主体,或对辖区内线路资源实行合理分工;鼓励800公里以上长途客运班线,依托联网售票,开展跨区域联营。要研究散、小客运企业整建制退出客运市场的激励机制,促进××客运业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
三是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契机,着力加强价格和税费改革后不同运输车辆经营成本变化的研究和宣传,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大吨位车辆。组织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和退出试点工作,加快发展能耗低、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运力。今年,要对××市场在用营运车辆燃油消耗情况进行调研评估。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类型划分和等级评定制度,认真实施车辆技术和尾气排放标准,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限制淘汰高耗老旧运输车辆。要多措并举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培育并树立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积极推动理念节能、组织节能、技术节能。组织开展驾驶节能技术的应用试点和驾驶员节能专项行动,修订有关节能培训教材,加强驾驶员节能操作培训,推广节油驾驶经验。
(四)强化依法治运,更好地改善运输生产经营环境
一是完善监管依据和机制。继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配套规章、《××省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及配套制度等的贯彻力度。结合城市公交、出租车客运管理体制调整,加快推进《××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的修订。开展《××省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的研究制定工作。完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使用合同,推行客运违章记分考核管理。严格源头监管机制,贯彻《××省交通 行政许可公示表(运管部分)》。通过强化年审、线路招投标和延续经营等抓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与横向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重点与公安部门做好“打黑”工作,与兄弟省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间执法合作,发挥联动效应;加强与媒体合作,通过与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引导经营业户自觉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及时化解矛盾,维护行业稳定。
二是突出运输市场监管重点。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等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保障旅客、货主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强化对跨省长途客运、道路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监管。加大旅游包车客运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包车客运经营行为。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开展全省驾培市场联合稽查,规范驾校的经营行为,促进培训、考试的有效衔接。开展营运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企业专项整治,对外资投资的维修企业服务模式开展专项调研,引导先进的维修服务理念。开展“水运管理规范年”活动,进一步规范水路运输市场。创新思路、疏堵结合,加强高速公路运政稽查研究,逐步科学的解决高速公路上和服务区内车辆违章营运问题。
三是强化运输安全监管。贯彻全省交通系统“安全管理推进年”活动实施意见,推进“平安运管”建设。认真履行“三把关一监督”的职责,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运输企业加强对车辆及驾驶员的管理。突出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两项监管重点,实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制度,督查企业严格贯彻实施《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严格执行《××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工作规范》和《××省水路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舶运输管理工作规范》,深化危险品运输企业主体责任制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的研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抓好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切实提高车辆维护与检测的执行率。完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设施设备,加强驾培教练员、营运驾驶员、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危险品运输押运员等从业资格管理。开展驾培教练车管理情况的调研,制定教练车管理办法,从源头上保障运输安全。积极推广并落实承运人责任险制度,引入市场手段和保险机制,参与车辆监控、驾驶培训等道路运输管理,增强企业抵抗安全风险能力。要严格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安装使用汽车行驶安全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和措施,召开专题推进会,在全省道路客运企业推广安装应用gps设备,掌握客运车辆运行状况,通过科技手段,在配合有关部门强化运输安全监管的同时,加大对运输经营行为的监管。20__年全省省、市际营运班车、旅游包车gps安装率要达到100%。
(五)强化行业诚信建设,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推进信誉考核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继续推进出租车行业信誉管理工作。推广道路、水路货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推进机动车维修信誉管理,继续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完成机动车维修规范化服务试点。继续做好驾校、教练员信誉评定,制定并实施道路运输驾驶员信誉管理实施办法,开发营运驾驶员信誉考核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信誉考核评定。今年,要开展信誉信息整理归集和计分考核办法系统性的研究,逐步构建从业人员信誉数据库,并逐步与其他社会相关数据库对接。要将信誉状况作为行业准入和退出的重要考核指标,并通过便捷的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供公众查阅,进一步激励并引导行业诚信建设。研究制定运输品牌发展鼓励措施,增强企业主动“争创”意识,以诚信创品牌,以品牌促诚信。20__年“××快客”车辆、“××快货”线路以及“××快修”企业较20__年再增30%以上。要抓实品牌质量监管,注重提升品牌质量,切实提高“××快客、快货、快修”品牌知名度和含金量。
二是突出运用信息化监管手段,以信息网优化运输网。充分发挥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效用,拓展系统功能,扩大系统的覆盖面。20__年未完成分中心建设的市,要全部与省中心对接联网运行。各市级分中心的建设要按照“××省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技术规范要求,加快做好各市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将各地的运政服务窗口、重点车站场所、路段、运政执法车载监控视频资源、“在线稽查”信息、道路客运、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gps信息以及市、县、乡道路客运联网售票信息等一并接入,提高各类信息的关联度。要做好×ד运政在线”的整体升级工作,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拓展业务功能。积极推进客运联网售票、驾培智能化管理、运政执法车载监控取证等专项系统的完善和升级。通过扩大信息化在运输行业内的深入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信息服务,为管理者提供更科学、更完善的决策支持。
三是做好运输经济信息统计工作。加强运输经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强化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和统计工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金融和经济形势变化,更加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全省道路水路运输业发展状况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适时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数、价格指数组织调查评估,定期向社会运输经济信息。继续联合物价部门做好货运成本价格行情信息工作。
(六)强化队伍建设,更好地保障行业改革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理顺运管体制机制。顺应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以及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进一步改善运输行业管理的系统性研究。要加快职能转变,按照“权责一致、管理顺畅、人员精干”的要求,制定并完善运管体制机制优化方案,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尽快理顺运管体制机制,实现运政机构设置统一、人员编制统一、经费保障统一,严格运管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省市县三级运政机构,要严格按照“三定”职能和“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要求,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岗位配备。在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全力维护运管行业和队伍的稳定。
二是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完善并加快推广执法车载动态监控系统。20__年,要确保全省80%的市县能够安装使用,并根据装备经费安排情况力争达到更高的比例。结合省政府法制办和交通厅颁发的《××省交通行政许可公示表(运管部分)》,制定运政行政许可操作手册,在规范许可程序的同时方便许可相对人。为确保税费改革后趋利执法不发生回潮现象,要下大力气加强应对措 施研究,在强化科技监控、培训教育的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强有力的执法规范。组织评选运政执法示范单位,通过装备、经费使用等各种奖励措施,与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共同打造××运政执法模范队伍,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正面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运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同时还要切实加大明查暗访力度,狠抓各项制度和规范的落实,严肃查处各类违规执法行为,用铁的纪律和有效的手段严管执法队伍。
三是加强运管人才培养。要研究制定运管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全省运管人才库,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运管队伍轮训工程,并逐步实现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重点加强执法、许可、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信息与宣传等方面新知识和新要求的培训。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突出加强运管队伍服务能力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指导思想,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逐步推进,为解决我市行政管理部门分工过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体制不顺,上下对接不清,政出多门;行政主体重叠,城乡分治,造成管理错位和缺位;管理职能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发展不均,缺乏统一协调性等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政府机构改革。
(一)实施城乡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牧局、市农机局进行整合,组建了市农业委员会,挂“市委农工办”牌子。主要将原市委办公厅承担的有关农村工作的职能,原市农牧局行使的对全市农业、畜牧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职能,原市建委行使的对全市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城乡沼气净化工程行业管理的职能和原市水利局行使的综合协调、指导全市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等职能交市农委(市委农工办)承担。同时,对区(市)县涉农行政机构进行归并,统一设置农村发展局,挂“农工办”牌子,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对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实行统一垂直管理。通过农业机构的整合,有效地激活了各级农业行政资源,理顺了工作关系,改变了原来由多个政府部门管理农业的状况,减少了各种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办事效率,强化了服务“三农”的工作,农村经济工作的统筹功能和协调职能进一步增强。
(二)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制,对市规划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精简机构,加强基层,在中心城区设置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二是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机构,作为市规划局直属的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对全市城乡规划的监管;三是设置市、县两级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机构,主要负责各区(市)县、乡镇规划督察工作;四是加强各区(市)、县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编制配备、队伍建设和业务指导和督察。通过改革,促进了城乡规划统一,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了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实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市交通局承担的全部职能,原市市政公用局承担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负责制定城市公共汽车营运路线、客运出租汽车等特许经营权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职能,市公安局承担的交通道路技术规划、安全设施的规划、管理及经营性停车设施的行政管理的职能,以及市经委承担的铁路、公路、邮政、通信、航空等综合运输协调工作、铁路专用线管理以及物流业的行业管理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市交通委员会。在市级和县级分别组建了全新的、城乡交通一体化行政管理机构。同时,将交通的4支执法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交通综合执法机构。通过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交通管理各自为政、多头执法的局面,为实施统一大交通的规划,加强城乡公共交通统一管理,提升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的能力和对外综合协调的能力,全面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四)实施水务体制改革。将原市水利局
(含市防汛办)承担的全部职能,原市市政公用局承担的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管理,供水、排水、再生水利用设施的维护、改造、管理以及自备水源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对水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原市市容环境管理局承担的城区河道(包括河堤和水域环境)管理与防汛工作的职能,以及市府南河管理办公室承担的对府南河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市水务局。在市级和县级分别组建了全新的水务机构,解决了以前多个部门管水的现象,实现了水务管理一体化。这一改革的实施,整合了各级水利行政资源,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将水务管理从原来的多个部门分头管理转为一个部门综合管理,并在管理上消除了城区和乡村在水务管理上的界线,实现了城乡防洪一体化。
(五)实施林业和园林体制改革。将市林业局、市园林局的全部职能和市建委承担的负责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目标,负责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的审批、报批工作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作为政府主管林业和园林工作部门。林业和园林机构的整合,实现了陆地生态建设的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了优势互补,打破城乡生态建设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
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障碍性问题:
(一)体制障碍。在体制的创新中,传统思维束搏,新旧体制的碰撞,严重制约着体制创新,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模式,必须突破机构设置的障碍,即“上下对口”的原则。如我市在构建“大交通”、“大林业”的体制时,也受到了国家、省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反应较大。
(二)职能整合障碍。机构改革力度越大,职能调整越广,触及到各个部门的自身利益,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对改革干扰较大,使改革实施困难。
(三)人员分流障碍。这次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机构多,纳入分流和调整的人员有1100多人,涉及的改革成本较大,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一、城乡一体化现状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162元,比2010年增加3478元,增长32.6%,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9.3%,年均实际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生活费支出为6814元,比2010年增加2422元,增长55.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48.9%,年均实际增长14.2%,增长幅度高于城镇。2013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为2.08:1,2010年该支出比为2.43:1,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缩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8.4%下降至2013年的35.8%,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4.3%下降至35.2%,下降9.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由2000年的5.9个百分点缩小到0.6个百分点,表明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达到相对富裕的阶段。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13年,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达到30.0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3.7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4平方米。
2.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2013年,全省农村公路里程为14.41万公里,比2006年增加1.79万公里,增长14.2%。全省所有乡镇均已通公路;全省通公路的建制村比重由2006年的68.7%提高到2013年的99.3%,提高30.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生全面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加强了农村贫困人群的补助,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2006年的7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19.4万人,增加46.4万人,增长63.6%。三是建设标准提升。结合省情实际,我省创新思路,确定了“星级管理、先建后评、以奖、一年一批”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思路。2013年,全省改造旧村216个,同比增长6%;建成五星级村45个,四星级村200个。四是居住条件实现新改善。2013年,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绿化村屯2383个。
3.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省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455.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58%,比上年增加5.6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78.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3%。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由301元提高到376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由1718元提高到2181元。对5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开发,受益人口12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2013年,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9.5%,参合人数较上年增加了70多万人,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由290元提高到34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由240元增加到280元。2013年,全省为3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83所市县中医院配备急救车辆。实现基本药物制度乡村全覆盖。
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较明显。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目前通常使用二元对比系数衡量二元经济程度,即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处于0-1(小数)之间,当为0时,表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最显著;而为1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了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消失。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从下表可看出,我省的二元对比系数由1990年的0.44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达到最低为0.14,然后呈上升趋势,到2010年为0.2,二元对比系数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还比较突出。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层次较低。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对小学投入上城市比农村多34.4%,对初中的投入上多38.4%,但实际投入要相差很多,尤其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舍条件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方面,80%的公共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中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农村卫生服务和资源严重不足。2013年,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996个,占全省卫生机构总数的10.4%,卫生人员数23203人,占9.3%。农村缺乏卫生技术人员,2013年,全省共有村卫生室11782个,执业(助理)医师3593,平均每3.3个卫生室有一名执业(助理)医师。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仍未建立一套像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救济制度仍限于城市居民,将农民排除在外。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落差。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低。农村一些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往往满足于近期和短期的需要,缺乏长远和前瞻性规划设计,急功近利,带来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或者规划设计不到位,不科学,影响产业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农村公用事业发展还不足。2012年,农村自来水普及为67.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0.7%;农村还有约50万户居民居住在泥草房中。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省城市有62.8%居民家庭炊事燃料使用燃气,而农村仅为2.5%。
4.财政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还不足。一是公共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偏小。2013年,全省各级公共财政总支出为3369.2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为461.1亿元,占13.7%。二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偏低。2006-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235.9亿元增加到11453.1亿元,增长了4.1倍,城乡投资差额由1844.7亿元扩大到9334.9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8.7%提高到9.2%,但比重仍比较低。5.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还不强。从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2013年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结果看,我省仅有肇东一个市进入全国百强,且列入推动类中,相当于第81位,而辽宁省有10个县(市)、吉林有3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三、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1.资源要素利益最大化导致流向不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和组合往往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客观上,资源要素有向比较效益高的地区、产业和企业流动的倾向,以便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回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基本的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城镇与农村相比,资源向城镇工商业部门、企业集聚的经济效益高于农村。尽管我省各级政府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经济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对经济要素加以引导和干预,但资源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其对资源要素流向地的选择是十分明确的。资源向城镇流动,向城镇高效益的产业和企业流动是在所难免的。
2.户籍管理体制壁垒导致城乡差别待遇。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双轨制。我国在医保方面存在新农合制度、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三种不同保障制度,存在不同类别人享有不同保障。在养老保障方面也存在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保、职工社保三种养老保障制度,而且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两种形式。二是城乡居民“同命不同价”。我国法律中存在着所谓城乡居民“同命不同价”的不平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平等法律权益。比如在交通事故中,城乡居民赔偿标准是不一样的。三是农村土地房屋产权的有限性。我国现行政策限制城市居民购买农民房产,农民不能用之抵押贷款。这种限制一方面限制城市居民的投资权,另一方面又使农民不能从房子交易中实现更大的利益,阻碍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3.经济社会政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偏差。一是医疗卫生服务差别大。三甲医院在省市,二甲医院都在市县,一甲医院在县乡,这个现实决定了城乡居民看病方便程度不一样。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不同。我国实行是就近入学原则,但是每个学校硬件条件和教育质量是所有差异,特别是城乡差距更明显。三是交通运输业待遇不同。现在城市公交和农村短途客运是两套系统,享受待遇完全不一样。城市公交在政策上享有财政补贴,短途客运不享有;城市公交税收享受优惠,短途客运不享有;在运营上,公交型车辆、停靠站点设置和超载似乎是城市公交的独享的权利,短途客运则处处受到限制。
4.产业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差距。虽然农村经济结构中有多种产业,但农业仍占主体地位。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其弱质性决定与二、三产业比,增长速度低,产业扩张能力较弱。从宏观和长远看,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降低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从需求看,农业增加值水平主要由居民消费水平,特别是由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决定,而不是由农业生产的供给能力决定。在现实需求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农产品总量增加,势必造成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下降时,食品类商品因需求弹性小,价格大幅度下降并不能引起销售量的同比例增长,结果就形成了农作物增产农民却无法增收的窘境。
5.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城乡一体化失去保障。资源要素配置中的问题与我国某些法律中存在的缺陷相关,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土地管理法》未对“公共利益需要”作出明确的阐释和界定,反而进一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土地”。也就是说,《土地管理法》的某些缺陷给城市扩张中多征滥占耕地、侵犯农民权益提供了方便。在征地范围上,《土地管理法》将《宪法》规定的征地范围从公共利益的需要扩大到包括非公共利益需要的一切用地项目。在征地程序上,农民完全处于被动和不平等地位,从土地征用的认定到补偿费的确定和劳动力的安置,一切都由政府和用地单位说了算。这些势必造成资源配置不当。
6.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放大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所有的资源配置问题,存在市场失灵的区域,如提供公共物品,消除分配不公平,市场在这些领域的调节作用是失灵的,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政府如果作为不当,不但不能有效矫正市场失灵造成的偏差,甚至放大市场机制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招商引资,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能让农民受益的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缓慢,不能有效进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无形中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1.清除与户籍相关制度政策障碍。一是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划分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户口迁移政策,建立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放宽进入城镇落户的准入条件。逐步消除户籍制度上附着的有关就业、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二是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把土地整治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村庄规划结合起来。
2.清理与居住地相关制度政策障碍。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整体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深化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机制,消除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服务时报销比例的差异。三是实行农村短途客运和城市公交同等待遇政策。农村短途客运在政策上享有财政补贴、城市公交税收、可以适度超载等城市公交所有权利。
3.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以城带乡水平。一是推进统筹城乡规划工作,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二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带动工作,提高以城带乡水平。三是推进村镇水、路、电、气、房等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加强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在大型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集中供气、浅层地源热泵供热、太阳能利用、节能住宅和节能炉炕灶等项目上实施规模推进。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政府要做好该做事情。共赢经济学理论强调了政府该做的四件事情。①通过征收资源税的办法保证任何自然资源都处于充足供应的状态,并用资源税建立人人平等享受普惠制的社会保障体系。②反垄断。③管制负外部性。④控制公众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要成为公平正义的经济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具体的说就是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反垄断、管制公众企业信息不对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等。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引导企业。要注意遵循经济规律,尊重企业市场经营自。
坚持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贵州道路运输工作将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总体要求,继续加快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适应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道路运输业。
到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高,养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加;建成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两大水运出省主通道,进一步发挥水运作用;运输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进展,加快形成和衔接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解决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为重点,结合交通运输部对贵州省的支持重点,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努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贵州省交通瓶颈制约问题,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条件。“十二五”贵州省公路水路建设匡算投资2750亿元。
二是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现代物流发展。
以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依托,着力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益,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升。大力发展城际、城乡公路客运,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机制。以“两江一河”和乌江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船型建设,鼓励发展滚装、集装箱运输,继续发展省内区间短途客运和水上旅游运输。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作为破解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建设养护、绿色交通与环境友好、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科学决策支持、现代物流及综合运输体系、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
四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
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升节能减排、低碳交通理念,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化营运车船与施工装备,提升低碳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
五是建立安全交通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整体发展的安全性,维护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
继续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大力实施安保工程,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消除国省干线上现有危桥,农村公路危桥逐年减少。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建设覆盖全省主要通航水域的安全监管与救助一体化体系。坚持建养并重,切实加强公路水路应急和保障能力建设。
六是加快交通运输系统软实力建设。
农村客运是传统意义上的县内班线客运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市区至乡镇村、乡镇村至乡镇村的班线客运。它是目前我区农民出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确切地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区农村客运基本处于国有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八十年代中期,在“有路大家行车”的政策引导下,农村客运因其开放成本较低、经济效益相对稳定而吸引了众多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并占领了整个农村客运市场,以大蓬车运输为主的个体经营者开始“领跑”我区农村客运;进入90年代,随着我区农村公路路况的改善和通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乡乡通油路后,班车客运进入市场并占据了通乡客运的大量份额,一些大蓬车开始调转“车头向下”,以从事连乡通村客运为主,但仍有部分大蓬车依然在从事通乡客运;96年客运附加费调整后,农村客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凸现,为此,交通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控,农村班车客运进入了相对平稳期;期间,随着旅客和管理部门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蓬车等农用车载客也呈渐退之势。
目前,我区农村客运市场拥有运力1564辆,其中:
客运班车298辆,经营线路25条,乡镇通车率达96%(向阳、双溪、孙埠未通直达班车)。
大蓬车等农用运输车辆1266辆,其中连乡通村车辆372辆。
从总体来看,以班车客运为主,以农用车载客为辅,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连接城乡、关联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但是,我区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经营主体多,规模经营少;通乡运力多,通村运力少;农用车辆多,客运班车少;停靠地点多,客运站场少。
当前,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客运市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为农村客运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
二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施行,农用车载客将被严禁,为农村客运市场运力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是交通部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的推行,为发展农村客运指明了方向;
四是交通部的路运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为发展农村客运带来诸多优惠政策。
对此,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足需求、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路运协调、安全经济”的原则,以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提高市场的集中度、班车的通达度、乡村的关联度、站场的覆盖度,确保我区农村客运市场在稳定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运输服务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的基本出行需要为出发点,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提高农村客运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村村通班车。
近期目标:
针对四多四少,着力提高四度,全面落实四化
客运车辆标准化、客运线路网络化、经营主体公司化、乡镇站场有形化。
1、客运车辆标准化: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大力推广适合农村客运实际的新车型,尽量实行“一线一型”。
2、客运线路网络化: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到村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3、经营主体公司化:大力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要求经营农村客运必须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一线一司和一区一司)
4、乡镇站场有形化:努力实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尝大路有棚、小路有牌。
四、主要措施
1、优化运力结构,实行客运车辆标准化: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结合运力置换,大力推广适合农村客运实际的新车型,尽量实行“一线一型”。
2、合理布局线路,实行客运线路网络化:运力置换后,客运班车势必增加,通乡线路竞争加剧,新、旧的运力难以完全融合,统一排班、滚动发班难度加大。因此,要充分调研本地区农村客源的流量、流向、流时的规律性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线路,分流运力、均衡运量;采取定区域经营模式,鼓励热班通村,捆绑经营;注重通乡班线和连乡通村班线在班次、时间、站点上的协调衔接,减少乘客的中转环节和换乘费用;对村村间、村镇间运营的客车,可不执行定班、定线、定点的“三定”原则,实行“双日班”、“赶集班”等形式,保证了偏远乡村村民的出行需求,又提高了车辆实载率。
布局原则:加密干线、辐射支线,开通环圩公交线、增辟连乡通村线,构建“xo”型农村客运网络。
1、加密主干线。主干线是指市区至乡镇的客运班。
(1)、线路加密:增开宣州---向阳、孙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乡(镇镇)通车。
(2)、班次加密:是指加密单位时间内的发车班次。
两个指标:一是实载率控制在60%以上,发车10-20分钟。
2、保障连接线。连接线是指乡镇至乡镇的班线。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衔接,干支结合、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公路交通网络。
3、发展旅游线。旅游线是指市区至旅游景点的班线。
4、增开环圩线。金宝圩环圩公交。
5、鼓励通村线。乡镇至村的办线。
3、整合运力资源,推行经营主体公司化:大力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要求经营农村客运必须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一线一司和一区一司);而原经营者则可以由中标企业进行整体收购,收购价格主要由车辆残值和经营补偿两部分组成,也可以对经营者车辆残值及经营收益进行评估,作为股份,进入公司参股经营,原经营者可作为股东,与企业参股方实行利益共享。
4、完善市场功能,推进乡镇站场有形化:努力实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尝大路有棚、小路有牌。
原则:依托基层交管站、实行前场后站式;结合通达建设,推行站场公用型。公用型站场建设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方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合作、入股站场建设。
(一)、大力推行公司化经营
整合运力资源,推行公司化经营,提高农村客运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在试点过程中,有的地方整合运力资源,对农村客运经营主体进行公司化改造,实行统一站点、统一车型、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使农村客运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有的地方积极引导骨干运输企业坚持“车头向下”,鼓励企业兼并收购,组建区域性或线路股份公司,实现片区集约化经营和冷热线协调运行。
理论上可行、趋势上必行、操作上难行。
统一站点、统一排班、
公司化管理的三种模式:
1、依托公司。汽运公司。(紧密型)
2、组建公司。交服公司。(紧密型)
3、车主自治。一线一司,车主自治。(松散型)
(二)、优化运力结构,
运力置换
农村客运运力适应客源集散需求,客运运力均为适合当地道路和地理条件的、列入国家客车生产名录的客运车辆;
原则:统一指导车型、调控置换比例、确保人畅其流。
1、以市区为起讫点的。
2、连接乡镇村的。
(三)、线路布局
形成较为严密的农村客运班线网络,大力提高班线辐射范围和通达深度,最终实现“村村通班车”;
在运力布局上,要充分调研本地区农村客源的流量、流向、流时的规律性变化,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避免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
原则:加密干线、辐射支线,开通环圩公交线、增辟连乡通村线,构建“xo”型农村客运网络。
加密主干线、保障连接线、发展旅游线、增开环圩线、鼓励通村线。
通过线路的合理布局,分流运力、平衡运量、提高通达、形成网络。
1、加密主干线。主干线是指市区至乡镇的客运班。
(1)、线路加密:增开宣州---向阳、孙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乡(镇镇)通车。
(2)、班次加密:是指加密单位时间内的发车班次。
两个指标:一是实载率控制在60%以上,发车20分钟。
2、保障连接线。连接线是指乡镇至乡镇的班线。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衔接,干支结合、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公路交通网络。
3、发展旅游线。旅游线是指市区至旅游景点的班线。
4、增开环圩线。金宝圩环圩公交。
5、鼓励通村线。乡镇至村的办线。
(四)、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
客运站场是“路网的接口、市场的门口、形象的窗口。”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在客运站点选择与建设上,应与当地农村集市相结合,形成以站带市、以市养站、干支相接、长短配套、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
三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通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为农村运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同时,牢固树立“路、站、运一体化”思想,将农村客运站点设施与农村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八、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推动路运一体化。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各地要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通过试点,研究探索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标准、资金来源、组织实施、站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定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统一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抓好农村公路与乡镇客运站点的同步建设,为实现“路运一体化”创造条件。
建设一批方便群众、有利管理的客运场站点。
原则:依托基层交管站、实行前场后站式;结合通达建设,推行站场公用型。努力实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尝大路有棚、小路有牌。
1、农村站场: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方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合作、入股站场建设。
2、市区站场
发展农村地区道路客运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到村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关键词】农村客运站;规划;建设;考虑
1 马山县交通基本情况
马山县自实施南宁市“三大会战”和五县区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突飞猛进。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东与忻城县、上林县交界,有上马二级公路;西与大化县、平果县接壤,有马大二级公路;南与武鸣县相邻,北隔红水河与都安县相望,210国道横穿县城南北相连,水南高速公路入口距县城仅1公里,距首府南宁市不足100公里。实现乡乡油路、水泥路目标,基本上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2 交通运输条件及现状
目前,马山县城已有上档次和级别的客运服务站,加上即将建设的城南客货运站和广西超大马山客货运站,使县城形成东、西、中三区域高效便利的客运站,预计该县县城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样的交通格局和布局。
但乡镇一级,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交通相对便利的乡镇,人民出行候车环境还是很差,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人民出行的条件,是马山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近年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把解决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把农村客运站建设转变为政府重视、部门协作、交通推动的民心工程,加大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实施工程,加快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3 农村客运发展原则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首先满足人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安全”的基本需求;在保证农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班次密度,优化运力结构,稳步改善服务质量,在“走得好”、“走得舒适”、“走得便利”上下功夫。其次是根据客流变化情况,不仅允许经营者开行定线日班车,也允许视情开行隔日班、周班、赶集班,并采取滚动发车、定线循环运行和预约叫车等多种经营方式,扩大了经营自,又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做到多予少取、让利于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坚持“立足长远、适度减免、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原则,对从事农村客运的车辆在进行燃油补贴的同时,大量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如减少收费。对农村客运进行隐性投资,努力做到多予少取、让利于民。
(3)深化改革,做到简化手续、打破常规。大胆突破现行管理模式,简化审批手续,以备案制、核准制来取代农村客运线路的行政审批制,采用冷热线捆绑招标的方式发展偏僻地区的农村客运班线,打破定班、定点、定线的“三定”原则和一辆车只能经营一条客运班线的限制,推行公交化运营、片区化运营、网络化运营等多种经营模式。2012年年底,尝试完成了该县里当线农村客运车辆的捆绑经营,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坚持公路、站场、运输协调发展,做到统筹规划、加快场站建设。把农村客运场站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农村场站建设落后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4 今后农村客运站规划建设方向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今后很长时间里的工作重点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让广大农民群众乘上方便车、放心车、安全车成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要项目找申请,做好农村客运站,努力改善我县各乡镇人民出行环境差的问题。如何做好农村客运服务站点的规划建设,是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结合马山县金钗镇客运服务站成功选址和投入使用前后对金钗镇交通格局、经济等发展对比的巨大变化实事告诉我们,要做好农村客运站点的规划建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以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百姓、避免浪费为原则,既要经济实用,满足需要,又要合理确定规模,防止贪大求洋,避免造成浪费。农村客运站应本着方便群众乘车和换乘,方便车辆出入、停放的原则,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应尽量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或贸易市场、客流和物流较为集中的交叉路口。要把农村客运站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乡镇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兼顾到土地利用、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建设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站规划。在建设农村客运站工作上,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不可想当然地随意布点选址。马山县周鹿客运站不能最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就是与选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农村客运站的建设,要投资建设农民自己愿意建设的客运站。总结政府部门这几年来城镇建设规划所做的农民工作证明,我们要认真听取各乡镇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他们的诉求,建农民兄弟需要的客运站。不可为了政绩或其它,或哪个乡镇申请到建设项目就建设。目前,马山县所规划建设的四个客运站,除有一个征地结束以外,其它三个征地是最棘手的问题,磨了几年还不能解决征地难的问题,征地问题几乎引发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加大。由于征地难,项目建设无法进行或进展十分缓慢。根据这些年征地工作经历,客运站的建设应同时做到“三个不建”, 即地方乡镇不支持、土地不落实的不建;农民不欢迎、不代表农民利益的不建;不能发挥作用、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建。违反了其中一个条件,将使项目建设失去原来的意义和本有的功能作用。目前,我县上报的几个客运站建设项目,就是征地难问题,使项目迟迟不能动工,工作十分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