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战略

新农村建设战略

时间:2023-09-28 09:3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建设战略

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农村;规划建设

引言

长期以来,由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体制、机制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论推行刺激需求的短期政策,还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都必须立足于调整城乡关系、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矫正带有城市偏向的政策体制,构建城乡行统一大市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区县经济,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富强、农民富裕的必然道路,2010年以来,方城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切实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扎实运作、强力推进,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1个,共有1600户农民进行社区建房,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实现500户农民入住。与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本县城镇、农村的联动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乡一体化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将乡村规划建设同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延伸至农村,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机制。

1.2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农民素质的综合提高。

1.3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条件,营造农村发展新环境,通过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饮水难、读书难等实际问题,也是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提。

2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理清建设思路,科学决策部署

为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要不断理清建设思路,进行科学决策部署,以建设社区化构想为方向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新路子。立足方城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建房需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统筹城乡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惠及全县农民、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统一规划,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力争不搞行政强迫命令和大拆大建,不做无实际效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确保农村建设社区化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我县计划在5~10年把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规划后整合为270个中心社区,保留410个基层村,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

2.2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节约土地、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重要原则,以规划统领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着眼于长远,立足于乡村本色,对每个社区进行认真、科学定位,保证适应农村长远发展需求,拟定平原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3000~5000人、山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2500人以上;并依靠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进行统一设计建筑样式和风格,以城镇化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做好社区规划。在社区选址时,限定耕作半径不超过3km,便于农民劳作;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允许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入为住。据统计,方城县为数270个社区的编制规划已全面启动,至2010年底完成了全部规划编制任务。

2.3 示范带动,以点带面

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政府引领、群众自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局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整合各类支农资源,进行农业、林业、交通、卫生、教育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倾向于农村社区道路、绿化、卫生、文化、便民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县财政首次投入启动资金450万,主要用于7个新型示范社区的先期开工建设,规划总户数11,000户,共37,000人,随着各路资金的到位,示范社区已投入资金9,800万元,完成了150户住宅主体工程建设,硬化区内道路6.5km,游园、文化广场6,500m²等。

2.4 强化政策领导,激发建设热情

强化“收集民意、征集民意、集中民生、维护民利”的规划工作理念,激发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建设热情,调动群众主动性,共建美好家园。在社区规划中,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零拆整建、占补平衡、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则,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保障和节约土地面积。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由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加强督促检查,保障项目落实情况和工程进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新农村电子商务农业

一、前言

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它是一种新兴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商务方式,原来面对面的交易方式,逐步变成了由计算机网络远距离操作完成的交易方式。

农业电子商务系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电子化的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农业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对农产品的产供销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而改革目前传统的经营管理形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入世后,农产品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因此,农民对农产品信息的了解、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农产品市场的买卖双方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即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总体水平共同决定的。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现实中的农产品信息难以完全了解,使得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成为主导,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农民极度缺乏市场信息,增加了农民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事时有发生,以及交通、通讯等其它因素的原因,农民难以及时、准确、可靠的得到市场信息,导致大量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业发展。而农业电子商务给农民多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借助它能实现农业信息的沟通与知识的共享,完成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交换,减少不对称信息的比重,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的决策、指导生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农业电子商务改变着传统的农业贸易方式。农业电子商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将被打破。农民通过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十分便捷、快速的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使农民可以更贴近市场,提高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使农民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及要求,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从而促进了供需双方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电子商务跨越了地域、时空界线的特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节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3.农业电子商务能有力的拓展产品的市场份额。互联网的发展为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开辟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将地理范围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

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营业时间,因而能让农民找到更多的新市场,吸引更多客户。另外,交互式的销售方式,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稳定的顾客群。

4.农业电子商务能有效降低各种成本,提高效益。首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价格比对,选择最合适的交易者。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帮助生产者及时获得管理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在网上签订种子、化肥及产品的供销合同。农民还可以在网上通过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市场技术、气象预报、法律法规、虫害预警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其次,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减少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民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直接进行交易,提高了市场效率,减少了中间交易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同时,交易双方信息可以共享,减少中间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损失。再次,可以节省营销成本。使用因特网作广告,其成本要比传统广告媒体节省90%。利用网络向全球本地农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本地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将本地区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网上农产品超市,不断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逐步引入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式农业”。

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其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在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和主管领导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导致企业和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使农民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商务意识是根本,创新意识是关键,信息技术是手段。只有对农业电子商务有了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能务实的、实事求是的接受它。不能准确理解信息化,就不能正确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2.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到2006年,全国已经超过1亿网民,然而农民只占1.4%。网络是农业电子商务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农民可以方便、价廉的用上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不能转嫁给农民,政府要给予广泛而有力的扶持。只有政府直接参与农业信息网络,才能建立起覆盖市、县、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政府可以通过工业反哺的方式来加大投入,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农行品的竞争力,又给农产品间接提供了补贴,同时又不违反WTO关于农业补贴的规则。

3.创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起宏观指导作用的政府农业网站。此类网站的特点是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另一类是起农业信息中介作用的非政府组织网站,此类网站的特点是提供综合性农业信息或专业化信息。第三类则是直接用于农产品交易的网络,这是农业电子商务的最终表现形式,此类网站的特点是能够提供农产品网上订购和网上支付的网络。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各地的特点搭建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

4.建立安全的网上支付体系。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支付和交货是最终目的。而网上支付是农业电子商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国际化、信息化、高水平的,被国际认可的支付网关十分重要。

5.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专业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电子商务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畅通,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就必须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打造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提供数字化的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若干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加对农产品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6.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有教育不平衡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中央和各级党校现有远程卫星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农村远程教育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

7.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其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和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的制定的难度,而标准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不能对产品进行比对,就没有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因此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8.建立高效的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要发挥农业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即建立一个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从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占有率。

四、结束语

第3篇

近年来,九台市委、市政府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的着力点。立足市情,准确定位,大力发展具有九台特色的农业,围绕特色农业办工业,积极实施以工兴市和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工农互补齐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振兴县域经济的新路子,实现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打造特色支柱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坚持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形成了以粘玉米、绿色水稻、大豆、蓝莓为主体的种植业和以生猪、蛋鸡、肉鸡、大鹅为主体的养殖业,展现了九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全市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东北最大的粘玉米生产基地。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8万亩。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被命名为全省首家“蓝莓”种植基地示范市。生猪达到220万头、蛋鸡达到500万只、肉鸡达到5000万只、大鹅达到160万只。以“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培植发展了以金锣集团、天景集团、雨田米业、鹅业加工等为代表的“农”字号龙头企业55家,带动生产基地50万亩,形成了粘玉米、绿色水稻、大豆、蓝莓、瓜果、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年产值突破了35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28%以上,已成为九台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突出发展加工业,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立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按照“企业上规模、产业创特色、园区做载体、招商求突破”的工作思路,全力实施“项目拉动、产业升级”战略,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做大做好主导产业。由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建设的30万吨营养鲜玉米项目,该项目年可生产各类产品30万吨,其中鲜玉米汁饮料20万吨,鲜玉米果穗食品4.7万吨,鲜玉米膳食纤维食品5万吨,鲜玉米保健食品3000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36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3.6亿元。30万吨营养鲜玉米开发项目建成后,所需原材料全部采取订单方式,每年可落实种植面积32万亩,可带动农户6.4万户,可安排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就业,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8000万元以上;长春金锣肉制品项目总投资10.9亿元,该项目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现已建成生猪、肉鸡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加工线,年可屠宰生猪300万头、肉鸡4500万只,年可分割加工冷鲜肉10万吨,加工高温火腿肠10万吨、低温火腿3万吨,炼油2万吨,加工骨素5000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利税4亿元,年可转化粮食150万吨、精饲料30万吨,创造就业岗位6000个,直接安置当地3000多人就业,发展养殖户5万户,间接增加就业6万人,同时可带动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九台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继续坚持扶优扶强原则,培育壮大了米业加工、食品加工、酿酒、制药等支柱产业,成立了雨田米业有限公司、龙华酱菜公司、九台酿酒有限公司、亚泰制药等优势骨干企业;狠抓新上项目,增强工业活力。在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产业的基础上,还建成一批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面粉加工、水果加工等一批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农业发展。

3.发挥资源优势招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宣传推介九台农业的优势资源,主动寻求与发达地区强势资本的有效对接。明确招商主体,灵活运用招商模式,围绕农业上项目,切实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并制订完善优惠政策措施。制定落实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改善外来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重点从财政奖励、基础设施建设、收费减免等方面吸引外来投资者。强化招商引资手段,近年来共引进投资额500万以上的项目304个,其中千万以上的219个,亿元以上的24个,总投资291亿元。在引进资金、规模、总量和境外资金利用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县域经济发展平台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长、吉、图开发带的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拉大县城框架。投资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县域五纵五横的道路网络,交通更加便利。完善综合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建成了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引进了天然气,改造了城乡电网。以中央大街为中心的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县城的一大亮点。总投资4.4亿元的福星住宅小区,总投资2亿元的商业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开发、高质量施工,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以“两区四镇”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和工贸区建设,多方筹资12亿元,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有力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九台市经济局供稿)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关系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应当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成为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村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镇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要建设新农村,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随着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这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只有保持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农村的具体政策体现。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推动的合力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否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达到,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

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同样,农民收入的提高,单靠种地也是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的,必须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因此,发展产业,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四)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第5篇

>>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NGOs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任务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思考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 论新农村展示设计对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试论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06-15.

[2] 陈佚生,张存立. 合山煤矿的前世今生[N].南国今报,2010年5月13日第35版.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Z].(桂政发[2010]35号).

[4] 合山市政府.合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EB/OL]. http:///show.asp?id=862.2011,12,20.

[5] 何志文,吴海强.合山,让红水河俯首折腰的山城[J].广西城镇建设,2011(4):89-93.

[6] 马鸿斌. 2008广西合山赏石节、柳州国际奇石节文化之旅[EB/OL]. http:///u/2371.shtml.2010-01-14.

[7] 合山市旅游局.合山市旅游局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0,03,21.

[8] 吕敦玉,周建伟,余楚,等.开发建设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5):6-9.

[9] 王建喜.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166-169.

[10]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2):75-78.

[11]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2(2):28-31.

[12] 宋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4):107-111.

[13] 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179-181.

第6篇

关键词荔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荔浦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发达,有耕地32万多亩,林地140万亩,牧(草)地14万亩,人均有粮400多公斤。全县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农业总产值达16.48亿元,人均耕地面积0.86亩,农民人均年收入3585元/人,是国家外贸出口夏橙基地,广西瘦肉型肉猪基地、马蹄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荔浦芋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贫困仍然困扰着我县的农业整体发展,贫困地区占全县地域的20%,分布在11个村,贫困人口达21680人,人均收入只有1700-1800元或更低,他们主要分布在新坪镇的黄竹、青江,花箦镇的南源、大江、大安,蒲芦瑶族乡,茶城乡等山区地带,目前,困扰着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有几方面: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设施在一些山区相对落后,全县还有10%农村种田靠天吃饭,20%的乡村四级公路没有修通,农副产品销售受阻;第二,科技导入,农村电网相对落后。一些边远山区由于无法接通电网,信息的获取不畅,信息不灵,阻碍了发展。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得到实施,农村参保人员数量微少。

笔者从多年来的基层工作实践进行总结,通过近几年来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分析,对荔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需要财政的支持作为保障

1.明确支农资金的流向问题。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改进财政支持的方同。一方面,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使农民真正受益。针对我县目前的情况来看,急需在畜禽养殖、果品发展上对畜禽的疾病、新品种推广上帮助农民抵制灾害、疾病、恢复生产的救济性补助和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扶持性补助政策。另一方面,改进补贴办法,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形成在财政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需要财政体制保障。财政体制既是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同时也是国

家引导和实施发展战备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全新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未来发展目标和争取向上的重要变化,要求财政体制与保障机制建设适应这种变化,进行积极调整。必须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明确农村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二、明确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1.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用于公共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条件的营造和改善,在农田水利建设、乡镇道路和电网建设外,还包括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导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庄规划和村容整治等,以构建稳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保障体系,这是由公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

第7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搞好新农村建设既是各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是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和政协工作取得很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对此,政协工作必须充分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总结“三农”经验,不断创新思路,最广泛地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知情参政,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把各种力量吸引到新农村的建设之中,让各界有识之士在建设新农村的宏伟事业中献真情,动实力,实现互惠双赢。现以平塘县为例,谈谈我对政协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和建议。

1.人民政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与自身的地位相适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对新农村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参政议政寻求解决的途径。人民政协面对这样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工作的对象更多、空间更大、活动的舞台更加广阔。

2、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已必须要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如果没有“三大”文明的建设就谈不上新型的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协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会。政协应当把握机遇,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方向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使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化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作为平塘,要尽快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发展任务以及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都是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难事,而政协正好是党委、政府的参政议政组织,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政协把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力体现。

4、民主与团结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的源泉,也是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政协工作要联系社会各界,了解民情,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政协工作要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维护稳定,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多做凝聚人心的工作,特别要抓住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多关注社会变化、体察民情,履行好政协职能,使政协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营造平安、祥和的大好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平塘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8篇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有效措施 原则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6-01

早在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党就提出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时新农村的建设是针对于我国过去旧时代的就农村来说的。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针对我国旧时的农村,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发展情况而言的,党和国家提出这样的历史新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的农村基层都具有地方性的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守一套规范的基本原则,不惯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1.新农村的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艰巨的使命任务。但是很多的基层领导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没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导致新农村建设的轨道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过程应该要立足于地区当前的发展水平,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的来看,稳步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工作根据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会有进程快慢之分,农村基层不能搞盲目的攀比,更不能在建设过程中搞形式主义,也不能做一些劳民伤财的表面工程。

2.因地制宜、规范规划的原则

规划是行动的纲领,科学的规划对于优化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以科举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规 划要有长远的、 总体的观点;要统筹兼顾,合理布 局,互相配套,体现前瞻性、 整体性;要坚持节约和 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要进行充分论证,这样 才能防止走弯路,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农村地区广 大,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 民族风俗传统等 差异很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 色、 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保留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 特点,不能整齐划一,一个模式。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 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主导作用 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既 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 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进步;既要加强物质 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 会建设。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够使新农 村各项建设整体协调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 是经过规划引导、 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典型示范、 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 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在发挥政 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措施

在坚守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之后,基层领导就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下面罗列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措施。

1.根据地方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远性,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不能搞一刀切或者齐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元的,是分部的。要根据地方发展的规律,认真听取群众的观点,及时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定期进行总结,戒除形式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有浮夸的不良风气出现。

2.通过学习加强认知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表达的精神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的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理解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使得百姓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义,并且尽可能理解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通过合理的宣传,使得百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且让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动力。

3.建立合适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明确任务,提高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但是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民主,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新农村的建设国会曾中不断地提高建设水准,努力加强规范支付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做好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只有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得每个部门的只能都可以被有效的发挥出来,一打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措施,新农村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次年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基层干部不断的努力,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正刚.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以浙江省义乌等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 理论月刊. 2008(07) .

[2] 蔡辉明.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制度设计[J]. 老区建设. 2008(10) .

[3] 何兰萍.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开发研究. 2008(02) .

第9篇

在全市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整合以往农村建设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去年以来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1、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市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热、群众冷”现象的出现。

2、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农民增收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依托产业搞建设,把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收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好抓实。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有钱了,他们才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我们的工作也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三清三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目前,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三清三改”这一基础环节,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净化农村环境,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新村新面貌,新村新形象”的目标。

4、建好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必须通过村一级来具体抓落实,因此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才能更好地带领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10篇

关键词:DEA模型;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绩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66-04

引言

云南省简称滇,位于中国西南边疆,总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 483万,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六位。全省辖三个地级市、八个自治州,在五个地区设立行政公署;其下又设12个县级市、80个县、29个自治县。全省农村人口有3 740.2万,占全省人口的83.43%,少数民族人口1 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85%。云南省自2005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调整优化为支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已完成2.7万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培训转移20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全省农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农民纯收入稳步增加。2007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 200亿元,增加值突破7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634元,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云南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自1996年至2006年十年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3%。支援农业支出从1997年的39.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6.8亿元,年均增加24.3%。财政支援农业的资金主要投向农林水气象等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及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四部分。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中作用越来越大。2006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88.7亿元,农户贷款面达到66.4%。 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8.5亿元,完成计划的102.8%,形成了政府满意、农户增收、企业发展、农行增效的多赢局面。但是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仍然与全国其他兄弟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投融资的运行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投融资的绩效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如何提高投融资绩效,笔者采用了DEA模型分析云南省的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农户自主投资的综合利用效率,并与云南省各地州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调研情况进行检验,并对如何对有限的投融资金在新农村建设战略方向上加以利用进行相应的探讨,最终提出适合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改善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关于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绩效的研究,研究文献较多,但它们的研究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刘革(2007)从财政支农的角度,运用DEA分析方法,对1995―2004年中国财政支农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四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其余的六年规模收益不变,影响国家财政支农绩效最重要的投入因素是支农支出的规模,其次是农村救济费的投入。朱乾宇(2007)从农村小额信贷的角度,分析了民族贫困地区大力推广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以农户小额信贷为手段的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式来如何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和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主要认为支农再贷款制度应进行创新,扩展农信社支农资金融资渠道,正确引导其他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应加强对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发展的扶持力度。缪小林(2007)运用1978―2005年云南省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别从财政支农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了云南省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认为云南省财政支农总量没有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主要是由于财政支农中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均具有正的长期效应,但其支出比重较低;而财政支农中的支农支出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产生效应不明显,但其支出比重较高。温涛(2008)运用DEA分析方法对“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宏观分析,认为西部农村投融资的规模效益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提出了相关的宏观的农村投融资指导政策。

以上的研究除了基本上以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为主,偏重于宏观的数量和理论分析,没有结合各省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各个变量的投入量问题,尤其是将数量分析与实证调研结合较少。

二、模型的建立

1.DEA模型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是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 E.Rhodes于1978年提出来的,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的决策模型。DEA是利用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利用生产前沿面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非参数的最优化模型,研究相同类型部门间的效率差异。它的投入―综合模型是:

Minimize θ

该模型的生产可能集必须满足的公理体系及其经济解释是凸性公理、无效性公理和最小性公理[1]。该模型在本文中的意义是对n个地区进行投融资绩效的评价,其中X j 0表示第j 0个地区(决策单位)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投入向量,Y j 0表示第 j 0个地区(决策单位)的产出向量,θ表示投入缩小比率,λ表示决策单位线性组合的系数。

2.DEA分析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评价对象的利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为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绩效评价提供一套量化的考核标准,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3]。关于本文根据国内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2]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共筛选了8个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产出指标体系,筛选出3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取如下:投入变量为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农民投资,分别表示人均财政支农支出、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人均自主固定资产投资;产出变量为人均农业GDP、人均乡企增加值、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城镇化率、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公路里程数。

3.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2007年云南省统计年鉴》、《2007年云南省金融年鉴》、《2007年云南省小康年鉴》、《2007年云南省经济年鉴》以及从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取得2006年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截面数据。

三、分析结果

1.相对效率分析

DEAP2.1软件是Coelli T.J.基于DEA原理开发的。通过运行该软件,可以得到云南省16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变动规模报酬下的技术效率(VTE)和固定规模报酬状态下的技术效率(CTE)、规模效率(SE),具体运行结果见表1。

一般而言,技术效率为1的,表示其投融资是有效的,小于1为相对无效的。从对16个地区(决策单位)的投融资效率进行评价来看,固定规模报酬和变动规模报酬下的技术效率平均值都接近于1,说明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是有效的。在固定规模报酬下,技术效率低于1的有六个地区,分别是:玉溪、文山、普洱、红河、德宏、迪庆,占37.5%。在变动规模报酬下,技术效率低于1的地区有:文山、红河、迪庆三个地区,占19%左右。尽管部分区域的农民收入、人均乡企业增加值、人均农业GDP等产出值较低,受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其财政支农投入、农业信贷发放、农户自主投入是相对有效的。

2.规模效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规模效率(SE)等于1则表示该地区的投融资处于最佳规模报酬状态,属于此类的地区有10个,也是技术效率达到1的地区,它们代表着云南省比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典型。规模效益小于1的,都属于规模效益较差的,其规模效益(SE)处irs的,表示该地区处于规模递增的状态,可适度增加三个方面的投入,如加大农业信贷的力度;在财政支农方面,努力使产出目标多元化,优先发展因地制宜的农业产业等等;正确引导农户增加投资。drs表示该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这类地区包括:玉溪、普洱、迪庆、德宏。这类地区应适当减少其投入,如玉溪市,是一个在云南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其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所以应整合农村的资源,分析当地农村的资源情况,提高其投融资绩效。其他三个地区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近年来替代种植、旅游产业开发投入较多、农业产业转型较多,因为投资回收期较长,所以用近年的数据分析会出现上述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三个地区在几年后农村状况会有所改善。

3.差量分析

用DEA分析方法的松弛变量分析结果可以找到资源运用改善的方向和幅度,以此增加投融资运营效率,改善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整体效果不明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具体运行结果见表2。

松弛变量即投入或产出不足值达到DEA有效的目标值,表示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取值,即投入冗余值,表示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取值,即产出不足值[4]。在表2中S1-表示财政支农投入的松弛变量,S2-表示农业信贷投入的松弛变量,S3-表示农户自主投资的松弛变量;S1+表示人均农业GDP产出的松弛变量,S2+表示人均乡企增加值产出的松弛变量,S3+表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的松弛变量,S4+表示城镇化率的松弛变量, S5+表示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的松弛变量,S6+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松弛变量,S7+表示农村恩格尔系数的松弛变量,S8+表示公路里程数的松弛变量。运用这些变量可以计算出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目标改进值。例如技术效率较低的文山,S4+=0.248,S5+=0.056,S6+=0.156,S7+=0.096,S1-=0.215,S2-=0.321,S3-=

0.096,说明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引导农户进行正确的投资,即可在城镇化率、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收入四个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其他地区的投融资的改进目标也可以参照上述方法进行决策调整。

四、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SPSS11.0的聚类分析对DEA运行结果进行检验,可以看出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是有效的。有十个地区的规模效益为1,2个地区的规模效益递增,只有四个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支持下,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增加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农村生活状况有较大程度的好转,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另外随着农民观念的转变,进行农业产业转型,积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较大的推进作用[5]。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惠民工程。只有在适合各省省情的情况下在投融资的战略方向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形成投融资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表2中农村各个具有改进潜力的产出指标得到相应的改善,也才能在现有的规模上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投融资金:

1.形成以资源为依托,深化产业链条,增收渠道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任何一个地区的农村想要发展,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投融资绩效的改善。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旅游资源或者传统种养殖优势,这样可以减少资金回收时间,加快壮大当地资源产业的优势,并且要使当地的资源形成更深的产业链条,进而可以在如前所述的各个投入指标得到相应的改善。

2.在城乡结合地区,失地农民应运用财政补贴和自主投资积极进行其他收入的改进。在某些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由于土地征用较多,农民的收入可能得不到长期保障。这类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投融资应偏重于发展新型的工业小区,增加就业培训,积极运用城乡结合地带的优势,发展与当地城市生活有关的新型农业产业等,这样才能使当地的农民收入得到长远保障。

3.某些农业产业增收较慢的地区,形成运用产业转型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传统的农业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受到不小的冲击,一些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在农民增收上遇到了瓶颈,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相应地区的农村投融资没有实现规模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传统农业收入增加缓慢有关。因此,这类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增加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投入,利用投融资引导当地农民加快农业产业转型步伐。如曲靖市沾益县,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政策,改变了当地的种植结构,发展“花椒+万寿菊”、“柳杉+藤梨”等生态农业产业,2007年人均收入增加近1 500元。

4.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效率的改善。例如祥云县下庄镇就属于这类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典型。该镇的基层干部积极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公路建设的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主投资进行统一规划新农村建设布局,兴办工业小区吸引省内外的社会资金投入,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使全镇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和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3 300元,七个自然村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基础设施条件都高于其他地区。

总之,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问题多而复杂。虽然有通用的理论作指导,但各省各地区农村的资源、地理环境、交通位置、农户素质等情况都不尽相同。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投融资绩效改善的方向会随着经济形势、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仔细分析各地农村的现实情况,健全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实施因地制宜的投融资绩效改进战略,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晓宁.基于DEA的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估算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统计研究,2004,(5):12-17.

[2] 李立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7,(1):45-50.

[3] 陈文杰.关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浙江统计,2006,(8):9-11.

[4] 魏权龄.DEA的交形式生产可能集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2):62-69.

[5] 唐瑾.构筑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1,(6):30-33.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vestment Financing of New Countryside’s

Constr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DEA Mode

LIN Bo, LIU Die-qing, FANG Q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China )

第11篇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这是党中心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害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每当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经济失调的时候,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农业都会受到伤害;凡是农业徘徊不前时,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加快农村发展正逢其时。

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全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一)推进全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实力。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全村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全村产业结构,全村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带,抓好百亩玉米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生猪、肉牛、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全村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将以抓好张家沟、肖家湾、树林、路边、河边、水淹坝村民小组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全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全村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全村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的感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假如我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应当深刻熟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确保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如果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要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假如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农村道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12篇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新农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合力。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

二是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普遍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节,特别是县、乡都没有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临泉是贫困县,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就是土地瓶颈。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在集中建设安置点时,常常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建设进度。

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农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新农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办,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后扶、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三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四是各有关部门要以示范点为平台,统筹安排项目,围绕新农村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新农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级安排的财政对农业产业园奖补也应该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纳入奖补范围。

三是增强活力,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体制,以“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管理涉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实现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加强监督,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重视新农办建设,明确性质和职能,充实编制和人员力量,保障经费,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政府认真研究,组建县级规划设计工作机构和恢复乡镇规划建设所,配备、引进和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到位。继续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结对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引导农民发展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民俗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筹资筹劳、政府奖补、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