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路城市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
1.1道路绿地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路不仅是人们乘车时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更是与建筑物、风景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主要来自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混凝土或沥青的外表,也包括了道路铺面旁边的乔木和灌木,成行的行道树,因此,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1.2城市规划也间接影响到道路绿化的风格和特色
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初步了解城市(道路)规划和道路两侧用地情况,再根据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道路的设计车速情况,确定出道路的绿化形式。因此城市规划从某种角度上影响着道路绿化的形式风格与特色。
2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鉴于对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
2.1前期分析(综合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2.1.1充分研究所设计道路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与纵断面形式,为设计提供第一手依据。
2.1.2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设条件。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等方面了解建设条件;从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及城市特色等方面了解历史文化,确保道路景观设计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2.1.3研究道路两侧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所设计的绿化景观要以此为依据,符合用地性质的特点。
2.1.4了解市政管线在道路绿地内的走向及埋深,为下一步设计提供依据。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性原则
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即贯彻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最大限度塑造优美的道路景观。
2.2.2安全、可识别性原则
中央分车带的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
2.2.3文脉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
2.2.4协调性原则
协调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即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行车视线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在弯道外侧的树木应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行车视线。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范围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2.2.5服务性原则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即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同时植物群落块面的大小根据车速有机合理地布置,以满足功能和景观上的要求。
2.3设计要点
2.3.1空间尺度比例与空间序列的考虑
道路是城市的空间,它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当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这样的空间具有相互包容的均称性;当D/H<1时,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就容易相互干扰;当D/H比值进一步小时,街道就是一种封闭、恐怖的感觉;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两侧的建筑呈游离状,进一步增大,道路就有种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悦感。完整的道路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道路纵断面形式来看,还是从现代道路的实际情况来看,道路绿化都是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沈阳浑南大道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中,由于中间的机动车道宽37.5m,道路为典型的三板四带式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时考虑采用两侧绿带内种植高大的乔木来分隔空间,待到乔木成熟后,D/H的比例接近2使整个机动车道路空间尺度更加舒适,不至于过于离散。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此廊道具有长度长、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为特点,因此在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一方面要强调道路沿线绿化风格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要求,又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的道路设计时,我们考虑了动态景观的变化。既满足了植物与环境在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又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在配置上考虑了道路绿化模式段的长度,并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
2.3.2绿化形式的确定
绿化形式是整个道路绿化设计的关键。如何来确定绿化形式,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①两侧用地的性质;②建筑特色与风格;③绿带内管线的位置与埋深;④要设计绿地的宽度。综合考虑了以上四点后,在设计时要注意加强高低层次分析与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骤,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道路绿化的设计,根据分区规划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中间分车带宽12m,因此设计确定了韵律感强的高大乔木组群与低矮的剪型植物间断出现的形式,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线多集中在绿地的两侧,因此本方案考虑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浅根的低矮的篱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确定后我们来分析层次和季相,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是其显著特点。我们应该考虑植物的层次变化及季相色彩变化来丰富冬季景观,因此选择了乔木组群的树种为樟子松与暴马丁香交替出现的形式,两侧采用低矮的冬季红干的偃伏莱木形成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2.3.3节点及端头的处理
道路绿化要注重道路交叉口节点及分车带端头的特殊处理,设计时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并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视线诱导的功能。如:在端头处种植低矮的彩叶花卉与图案式剪型篱,既可保证行车的安全性,提示人们注意,起到诱导的功能;又可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此外,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和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应考虑视线遮挡的问题,不宜建设高大的或者过密的灌木遮挡视线,要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绿化形式。
2.3.4绿化植物的选择
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基调树种。此外,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在保证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如:杨、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锦带、连翘、云杉等,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土,应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榆(黄色)、云杉(绿色)、彩叶草(红叶)等构置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可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季的榆叶梅、丁香,夏季的黄刺玫、玫瑰、佛头花,观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银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桦、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莱木等观干皮植物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关键词:电力电缆;排管敷设;道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电缆敷设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 由于其中涉及的方面较多, 一旦某个环节或是细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施工造成影响 为此, 除了要了解并掌握电缆敷设施工的技术要求之外, 还应不断加强施工管理, 以此来确保电缆敷设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1 电缆及其敷设方式
1. 1 电力电缆的主要类型
大体上可将电力电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即纸绝缘型电缆 压力型电缆和挤包绝缘电缆
( 1) 纸绝缘电缆 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电缆, 它是以绕包绝缘纸带后浸渍绝缘剂作为绝缘的电缆。
( 2) 压力型电缆 这种类型的电缆常被用于 63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当中, 电缆中充注了可以流动且具有一定压力的绝缘油。
( 3) 挤包绝缘电缆 这种类型的电缆又被郑志伟固体挤压聚合电缆, 常被用于10kV 及以电压等级的线路当中, 它是以热塑性材料挤包形成绝缘的电缆, 常见的有 PVC 电缆 PE 电缆 EPR 电缆等等。
1. 2 电缆的常见敷设方式
由于工程条件 电缆类型及数量的不同, 电缆的敷设方式均不相同,较为常见的有直埋式 穿管式 沟槽式等等 无论采用何种敷设方式对电缆进行敷设, 都必须遵循运行可靠 便于维护以及经济合理的原则。
2. 电力电缆敷设的一般要求
2.1. 电力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
电缆敷设时, 所确定的电缆路径的条件以及所设计的电缆构筑物或支架满足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
2.2. 电缆支架的各种允许距离
其设计敷设电缆用的电缆支架时必须满足各种最小距离的要求。
2.3. 在支架上敷设电力电缆时的配置原则
在支架上敷设电力电缆时应遵守的配置原则, 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多根电力电缆敷设在同一通道支架上。 此时, 应将高压电缆与低压电缆排列于电缆支架的两侧, 当必须排列于同一侧时, 应尽量分层排列。 当支架层数受通道空间限制时,对35kv及以下电压的相邻电压级电力电缆, 排列在同一层支架5lkv及以下电力电缆也可与强电控制和信号电缆配置在同―支架上。 (2)采用品字型布置外, 对重要的同一回路多根电力电缆, 不宜多层叠置; 对1kv以下无间距敷设的电缆也不宜超过一层。 除了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可采用品字形布置外, 电力电缆相互间的净距, 一般为35mm, 且不得小于电缆的外径。 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相序配置和相间距离, 应同时满足电缆金属护层的正常感应电压不超过允许值。
3.排管方式的介绍
把电缆敷设于埋人地下的电缆保护管形成的排管中的安装方式称为排管敷设。在城市街区主干线敷设多条电缆,在不宜建造电缆沟和电缆隧道的情况下,可采用排管。排管敷设减少了电缆遭受外力破坏和机械损伤的可能性;减轻了土壤中有害物质对电缆的化学腐蚀;不必挖开路面就可撤旧更新或敷设新的电缆线路。我们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在已经挖好的基槽内,首先按照标准进行浇捣素垫层,在垫层面上安装设计的要求找出设计中的排管中心线,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石棉水泥管的排放工作。在排放时,每根管线都要整齐的排列,并且它们下边必须都放置特定的垫块。在进行管线的对接工作时,我们可以在管头部位涂上油,这也可以使对接工作容易操作。在排放时,我们必须使套管的位置
相互搭配起来,形成相互搭配的方式,从而保障垫板密室性。 在排管工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排管的底层和面层搭配些钢筋,要加强其承受力和保障力。待所有的管道都排好以后,就可以对支撑板再进行浇筑,对它的施工段,一般长度不能少于 30m。在每个接头的拼接工作中,我们都必须做好拼接和密封工作。排管的空间必须足够的空余,以利于这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4.应用实例
4.1上海自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就已经开始采用电缆排管敷设方式。采用此法主要针对电站电缆进出线路径这个问题,目前对部分电缆开始考虑是否要采用隧道敷设的方式。
排管一般用于110KV小截面的电缆或者35KV以下的电压等级电缆,布置的位置大多在慢行车道或者人行道上。上海地区的电缆排管敷设的管道设计最多是三层 ,每层管道数目可以根据电网的规划以及路径的宽度设置为4到12 孔不等 ,孔内经是150毫米,孔间距大约是230毫米到240毫米。
管道放置在半圆形垫块上加以固定 , 然后在管道外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 排管顶覆土不小于0.15米。如果是三层排管布置 , 那么就要靠排管周边管道来放电缆 ,
中间管道因散热效果不好 , 主要为了放光缆或备用。根据现场路径的情况 , 电缆的排管要每段设计长度大概是 70~130m , 最大的不能超过 200m , 每段排管两端和电缆的交叉、转弯
处根据施工机具放置和电缆的转弯半径要求来安排工作井。
工作井可以作为施工放线时牵引机具和在运行维护时抽水泵的放置位置 , 也能够作为接头井来放置电缆的接头或者充油电缆油箱。工作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 净空尺寸为 12 ×212 ×119m (长 ×宽 ×深) , 由于上海地下水位高 , 井底设一净空尺寸为015 ×015 ×015m 的集水井。工作井施工完成后覆土 。工作井两侧内壁各安装两排预埋铁件 , 焊接角钢作为电缆支架。
4.2上海地区使用电缆排管的敷设型式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变电站电缆进出线路径走廊问题 ,近年来由于变电站电缆进出线回路数越来越多 ,将会考虑变电站电缆出线段采用隧道的敷设方式。结合广州市电网的实际情况 , 220kV 变电站的220kV 进线为4~6 回 , 其中电缆进线一般为2~4 回; 110kV 出线为 12~16 回 , 可能全部是电缆出线。那么 , 一座 220kV 变电站的电缆进出线总回路数至少都达到 14 回 , 用排管方式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 , 可以考虑在 220kV 变电站电缆进出线的主要干道上采用隧道的敷设方式 , 并在主要干道的分支路口预留电缆出线孔或工作井把电缆分散引出 , 再按照直埋或排管等敷设方式引入其它变电站。除了220kV 变电站外 , 广州市的110kV 变电站也存在电缆进出线路径走廊紧张的问题。根据广州市电网规划原则 , 110kV 电缆进出线按最终共为 6 回考虑 , 这时就必须考虑采用排管的敷设方式 , 并尽量分散电缆出线方向 , 把 6 回电缆分为两个 3 回路分别由站两侧出线。到目前为止 , 在广州市区旧城区没有预埋电缆管道的道路上 , 新建单回路或双回路 110kV 以上电压等级电力电缆时 , 一般都是采取开挖道路埋敷设 , 只有穿越道路路口或地下路障时才采用穿管敷设型式。在新规划区 , 前面已经叙述过 , 必须在道路施工完成之前按电网规划预留足够的电缆通道 ,
考虑造价以及工期等综合因素 , 排管不失为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因此 , 除了 220kV 变电站电缆出线段 , 一般都可以考虑在城市规划新建的道路上采用电缆排管方案。由于电缆排管回路数多 , 再加上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散热不良 , 必将导致电缆载流量的下降。为了保证输送负荷 , 电缆排管的回路数不宜过多。广州地区排管设计一般都在四回路以内 , 最好是不超过两回路 , 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整条电缆线路输送负荷的能力。
结束语:随着国家电力产业、电信通信业、汽车等生产制造
行业的大力发展,市场中电力电缆的应用价值迅速提升。此外,当前电力经济增长与人们用电效益供需问题也逐渐成为一项热议话题。因此,为了促进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进一步实现重大突破,使得社会各行各业用上稳定电与放心电,满足电力产业发展的“三集五大”政策导向要求,加强电力工程线缆敷设管理,保障电网稳定输送电的可观供电效益实现,强化电力电缆敷设质量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社会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伟航. 电力电缆排管敷设在城市规划道路上的应用[J]. 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5,04:61-63.
[2]李. 浅谈电力电缆敷设的几种方式[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79.
[3]宋迎. 电缆排管的施工与运行管理[J]. 科技传播,2012,20:49+53.
[4]陈斌,房祥玉,郎需军,田连博,魏烈强. 电力电缆的排管敷设方式[J]. 电力建设,2011,03:121-123.
关键词:道路 工程规划 取费标准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分区规划、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确立了城市的用地性质和用地规模、建设的技术指标和其它综合性技术指标,使得城市的发展全方位有序可控。在城市发展和有机更新中,城市道路工程规划文件的编制,对于完善城市交通出行条件,优化土地利用,衔接好城市公用设施、规划好路幅内各种管线,提升街景,协调建筑设计功能等都带来系统的整合作用,为实现各阶段的规划成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对《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的剖析。
1.1道路等级划分不科学。按《收费标准》主干道为路幅宽度D ≥
40米,次干道为20≤ D≤40米。然而主、次干道科学划分方法是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道路服务范围来确定的。一般主、次干道的标准宽度路幅宽度为D≥30米,支路为D<30米确定。主次干道的工程规划编制成本远远高于支路等级的编制。
1.2交叉口计价不科学。《收费标准》对于主要交叉口(道路红线
宽度40米以上)的计价是“城市主要平交口,按50工日/个”,没有对交叉口作等级的划分。有的次干道与支路的交叉口地下管线埋设也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不给予计价显然是不合理的。
1.3立体交叉计价不科学。《收费标准》仅仅对二层、三层立交确
定了收费标准,随着城市的发展四层的全互通立交已经很多,这样的计价类别不能适应城市规划所需要的参照标准。
1.4管线综合计价不合理。《收费标准》对于管线是按“工日/公
里/根”来计价的,同时对于管线交叉系数(评价每公里累计达15次以上为1.2)及根数需要乘相应的系数(累计根数超过7根为1.1)。这对于设计人员而言计算工程量任务较重,同时对于工程量复核工作也难以实现准确性,造成高估毛算的状况。
1.5管线按管径计价意义不大。《收费标准》按不同的管径计
取相应的规划编制费用。规划管线在技术深度难度上与管径的大小相关性不大,而与管线的数量和种类有密切的联系。
对城市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的研究过程
针对1993年版《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和规划编制与结算复杂等问题,我们于2009年根据《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中规协密字第022号],参照《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研究出台了相适应的城市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杭州市建委于2009年10月邀请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前期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对《杭州市城市新建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杭州市城市整治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进行了评估,并于11月23日发会议纪要(杭建计发[2009]501号同意试行。实施三年多来效果非常明显,计价定位科学,计量方便,结算快捷,减少了协商和估算的成分,满足了道路工程规划编制的取费标准要求。
三.《杭州市城市新建道路工程规划取费标准》
3.1.编制依据。执行《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中规协密字第022号]执行,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1993年)。
3.2.计价原则。充分依据项目的规模及特征,体现项目规划的真实内容。
3.3.计价标准。工程规划收费按规划面积进行计价,基价根据《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中规协密字第022号]执行,对于城市河道桥梁没有基价依据的根据合理计价的原则确定。并根据项目所在的城市区域分为城市新区、城市一般地区、城市重点地区确定基价。综合系数根据难易程度及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等情况按0.8—1.3之间确定。重大规划调整根据原规划编制费用最高不大于50%计取。一般规划调整按原规划编制费用20%--40%计取。
3.4工程计算规则
3.4.1快速路:长度结合计划要求,按规划成果确定的,宽度为规划标准断面控制线外各50米。
3.4.2主干道:长度结合计划要求,按规划成果确定的,宽度为规划标准断面控制线外各40米。
3.4.3次干道:长度结合计划要求,按规划成果确定的,宽度为规划标准断面控制线外各30米。
3.4.4立交桥:不分立交形式,按座计算,面积按立交桥建筑边线加20米。跨线桥地面辅道宽度超出道路部分另行按道路标准计取。
3.4.5过街设施:包括地道和天桥,按处计算。
3.4.6计算长度不足1公里的按1公里计算。
四.《杭州市城市整治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
4.2.整治项目规划取费标准
五.结论
1.根据项目特性与难度来确定工程规划编制费用的取费标准能为工程规划编制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能简化工程量计算和结算难度。
2.《城市新建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城市整治道路工程规划收费标准》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中规协密字第022号]的深化和根据有准对性,使城市道路专项工程规划编制取费更科学合理。
参考资料:
1.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中规协密字第022号]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
1 城市规划的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2 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1.3 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 城市规划思考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涉及到用地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等方面,因此规划时需考虑的要点较多。通过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2.1 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2 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3 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必须采取争取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确保城市按照规划意图来进行。为此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 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6 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7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别就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私立以及规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规划私立,为同类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10,(03):35~39.
[2] 王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78~80.
[3] 朱克炎,马会军.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3):111~113.
[4]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8~29.
【关键词】新型;城市规划;思考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城市规划范围的逐步扩大,新型城市化作为一支新的队伍,呈现在城市规划前进的道路上,为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定位
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动力,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与水平。新型城市化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它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今后发展高度起到重要的作用。新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事物,本身应具有以下特点:
集约高效
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动力,势必相对陈旧的工业化具有不可取代方面,它考虑了工业在运转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同时对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做了充分的评估,因此更突显出了高效的职能。
功能完善
它既具备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特点,又满足城市功能性要求,且不断地增强着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着城市发展需求中的许多功能,它彰显了城市的个性化,逐步也形成了城市的特色。
社会和谐
可以说,它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出现的产物,必然已将城市化与社会和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安全稳定,协调有序,充满活力。
环境优良
新型城市化同时也是与城市生态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出现了许多新型工业化,但更着力于减少污染排放,加大力度整治环境,会更加突出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关系,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
新型城市化本身走的就是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它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步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基础设施一步一步地延伸到农村,将城市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农村靠近进而实现覆盖农村的目标,推动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
新型城市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每个城市都会存在它们对自身城市规划的思路与发展方向,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型城市化是大多数城市必然面临的一道问题,新型城市化并不能等同于本身城市的一些特征,而且新型城市化在出现的时候,就必定会对城市规划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城市化作为农村、城镇逐步演化出现的产物,虽然与城市本身前身都是由农村发展起来的,但还是会存在不协调的方面,比如新型城市化与城市如何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完全地融入到原先的城市与城市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方面重新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这也说明新型城市化初期对城市规划起到了一定的不协调影响。
新型城市化一方面是要促进城市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带动农村走向新型城市化道路,这与旧城市区域相比,需要更新的思路来进行城市规划,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套用旧的城市规划的思路,这样新型城市化必然让城市规划管理者不得不摒弃许多陈旧法则规定,但如果对新型城市采用新的规定,必然会形成新型城市化与旧城区标准不统一的情形,而出现因为标准不统一产生的分歧。
新型城市化作为带动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一支特殊的队伍,不仅仅是纯粹人口转移那样简单,它需要带动农村逐步走向城市化道路,它需要带动农村向新型城市化的成熟道路前行,这其中城市规划的作用就显现的更为明显而十分重要,它需要城市规划沿着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村走向城市化这条思路去规划,也就是说要从长远地规划为更多的农村、城镇走向新型城市化前行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新型城市化对城市规划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新型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思考分析
新型城市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必然是存在的,有的是不好的影响,有些是好的方面的影响,它们两者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既有相互制约,也有相互推动发展的一面。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但城市规划不单纯是随意将某个区域划到城市的区域之内,同时新型城市化作为新的事物,又不能立马与旧城区域混为一体,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既要考虑到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村走向城市化的长远发展,又不能使旧城区的各方面发展得到阻滞,因此城市规划至少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它们两者共同发展,而不对彼此造成制约关系。
新型城市化的出现必然会带动一部分周边农村、城镇的发展,同时周边农村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也对新型城市化的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城市规划如果在这个阶段上将周边农村、城镇划入城市化范围,表面上是扩大了城市化范围与短期促进了城市发展,但城市规划范围不得当,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人口转移型城市化,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并不能恰当地被称为新型城市化,它可能不具备新型城市化应该具备的特点,因为城市化的涵义不是单纯上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新型城市化虽然是农村向城市化演变的结果,但它需要逐步地从各个方面完善走向城市化的功能,逐步向新型城市化靠近,而并非为单纯性人口转移。
因此对于城市规划,不能一味地依靠扩大城市人口与增加城市区域范围来促进新型城市化快速发展,这样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对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同的阻滞作用。
新型城市化与旧城区域,它们两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会不利于城市规划,因为新型城市化许多方面的功能是远远超越旧城区的,但旧城区也相应会存在拆迁改造重新规划的局面,这就给旧城区改造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它势必要与新型城市化标准相同,但旧城区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重新规划的,这样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规划标准,势必会因为标准不统一而给城市规划带来一定的难度。
当然,新型城市化的一些规划标准,自然也不一定能够适用于旧城区域城市规划,这就存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给它们找到一个平衡点,新型城市化作为新兴工业化,必定会创造出高效的产值,但同时所需要投入的产值也是庞大的,这样一来,如若将旧城区某个区域按照新型城市化重新规划,会无形给城市建设运营增加许多投入费用,而重新规划的城市区域假如不能像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那样具有活力,必然会阻滞城市本身的发展,进而也会阻碍对新型城市化发展。
新型城市化之所以被称为新型,是因为他具有旧城区域不具备的一些功能服务,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要依靠新型城市化的力量,它也需要不断地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以更好的保持新型功能完善,它的一部分动力是来自周边农村快速发展对他的推动,但更多的是要依靠城市的合理规划,这也存在逐步地将旧城区域拆迁的产业、文化等方面迁移而融入到新型城市化中去,而在这其中问题也随之会出现,如何让旧的产业更快的融入到新型城市化中,让它们能够以新型城市化的标准来转变自身的观念,这也是新型城市化出现后,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这种产业、文化等的迁移是必要的,它会让旧城区域城市规划渐渐向新型城市化靠近,同时也引进更多的资源来促进新型城市化更加迅速的向前发展。
结束语
新型城市化的出现,虽然让城市规划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急需要解决的难题,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机遇,只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从长远考虑,新型城市化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工业等方面更快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带动更多的周边农村、城镇向新型城市化的城市化道路大步迈进,从而使新型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道路走得更加久远稳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5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城市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在让人们享受到了汽车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停车难、道路拥堵、事故多发、资源的巨大消耗、噪音和粉尘污染、温室气体污染等诸多问题。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城市交通的通畅与否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政府管理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是今后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重点。
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政府管理职责
1、作为公共物品政府的职能
城市道路交通是准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胜特征,在一定限度内,你上路不影响别人上路;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出现拥挤或者堵塞现象时,你上路就会妨碍别人上路。作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有形的公共物品和作为政府所提供的交通法律政策,管理制度等无形的公共物品,这无疑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与私人物品不同,今天的政府部门有责任把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好,对群众负责。
2、作为经济活动政府的管制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购买力提升,汽车消费成为主流。这样就产生了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供需矛盾,政府如不制止,就会产生拥挤的交通环境。交通供应与需求的博弈体现在机动车的不断增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之后用修桥修路改善现状交通,之后再拉动交通需求,之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再次产生拥堵,拥堵后继续让工程设施改善,重新拉动交通需求,这样一直循环。如果政府不进行管理控制,这样的矛盾运动将持续下去,结果就是使交通拥堵严重,城市交通无法恢复并解决。
二、政府治理交通拥堵对策的缺失
1、城市管理规划体系的滞后
我国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总是在既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的疏散,而忽视规划本身应该建立在对城市人口科学的预测上。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从城市规划入手,首先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体系,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2、对城市机动车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在对城市机动车管理上,为了减缓增长速度,对机动车增长速度进行调控采取“摇号”的办法,长期来看是行不通的,因为“游戏规则”本身存在问题,导致摇号池中的申请数量会不断创新高,在摇号指标数不变的情况下,摇号中签的几率将会屡创新低。对于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量的控制应择机收取道路拥堵费,同时采取电子收费的形式,加强对机动车“动态”和“静态”的管理。
3、城市公交优先政策实施不力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方面要加强路网的建设,增加路网密度,打通微循环道路,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优惠票价的政策、增加轨道交通与路面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自行车、步行交通等出行方式的接驳力度;另一方面给予公共交通系统充分的路权,在“通行路权”上真正做到公交优先。
4、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和覆盖不足
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和覆盖是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初期,比如:搭建智能交通网络平台、安装智能交通接收终端等都应该由政府埋单,以提高智能交通的普及率。
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政府管理对策建议
1、用法律约束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
政府规划部门应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必将带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交通的发展,必将改变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反过来给城市规划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用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加以约束,约束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的流程必须是科学合理的;(2)城市规划的资金来源必须是有保障的,资金的使用必须是透明及合理的;(3)城市规划必须开展定期的修订与反馈工作;(4)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必须有广大市民的参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带动城市交通的合理发展。
2、逐步开展道路交通拥堵费的收取工作
限制进入中心城区小汽车的使用频率,是未来各级政府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撒手铜。单一的采取“摇号”的方式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控制,只能从某个方面起到延缓道路交通资源被占用的作用,相反也可能起到增加小汽车使用频率的副作用。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频率是进一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收取城市中心区域的道路交通拥堵费。在拥堵路段、拥堵时段进行道路交通拥堵费的收取工作,必将使得绝大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私家车主选择乘坐公共交通或“拼车”等出行方式,直接减少了易拥堵路段的机动车通过率,实现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目的。
3、落实公交优先政策
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仅表现在加大轨道交通的路网建设、改善接驳换乘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人性化的乘车环境、适度调整发车间隔时间增加运输效率、优惠的公交票价、开辟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开通通勤班车等内容,还应该最大限度的给予公共交通道路通行路权,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路面公共交通。比如在中心城区的易拥堵路段和时段,只允许路面公交车辆通行,禁止私家车通行;进入重点区域,只允许公交车辆停靠,禁止私家车停靠等。
4、提高智能交通的覆盖率
智能交通系统在硬件方面一般包括装置和接收装置,装置和接收装置同时具备,才能真正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覆盖率,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目前装置己由政府出资正在进行逐步的普及安装与完善,而接收装置目前只有高档车在出厂时进行了配备安装。在智能交通接收装置的覆盖及普及方面,政府应出资对私人小汽车、出租汽车、公共交通车辆进行安装及调试,充分发挥智能交通对现代化交通的贡献作用,以达到优化道路交通流量、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交通拥堵机理分析与对策体系[J].综合运输,2014(3)
关键词:数字化 规划 信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26-01
城市规划工作直接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和管理手段,而传统手段在城市规划中数据收集、整理、利用以及规划管理中数据的交换与转换、信息共享及交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求将城市内各领域、部门间存在的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处理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而数字化工程则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衡量一座城市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合理应用数字化工程对保证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 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
数据不规范。当前国内对城市规划管理中未形成统一标准,在其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采用软件不同、文档填写格式以及具体实施人员的习惯和做法不同而往往导致误差的出现。
计算精度差。在以往审批工作中往往由于计算工具原始导致在经济指标核算时要求工作人员先利用测量工具对每个实体进行现场测量后方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在测量及计算中存在的人为误差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均导致计算精度得不到保证。
成果管理难度大。传统规划中的各项资料均采用纸质,随着城市增容,工程量的增大纸质资料也逐步增多,大量的资料增大了规划成果的管理难度。
工作效率低。传统城市规划管理中对规划审批时应采用手工方法对图纸中有关数据进行一一核对,由于规划图内空间及空间数据的信息量较大导致核算工作量也很大,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返回原单位修改后再审核,在该种反复进行的过程中无疑延长了审批周期,降低了工作效率。
2 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优越性
2.1 项目选址
数字化系统可以准确的帮助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可选地址的确定,通过对不同可选地址进行信息查询和统计,并可对不同的选址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实现优选选址方案。
2.2 分析旧城改造
在旧城改造及拆迁过程中,数字化系统可对城市内各个区域内的相关信息、待拆迁人数、面积等进行统计,并可对拆迁带来的损失和投资估算进行分析测算,在拆迁过程中可通过数字化系统统计待拆范围内户数、人数、需要改造的面积以及区域内各相关单位的改造面积或拆迁建筑面积等,从而可对区域内待拆单位在拆迁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最终可对整个旧城改造中所需投资进行估算。
2.3 市政道路应用
道路拓宽。在道路拓宽工程中数字化系统可确定道路拓宽时的影响区域,并可分析道路拓宽所需的改造总面积、拆迁用地面积及相关单位的改造面积和用地面积及各单位拆迁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并最终预测总的投资估算;道路结构分析。数字化系统可提供市政道路断面结构,并对路面结构、红线以及地下管线的相对位置、标高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最终可帮助进行道路断面位置的确定,并可显示道路断面结构图及绘制该结构图[2]。
2.4 管线控制及分析
给水管线。数字化系统可模拟并选择给水阀门的位置和大小及使用效果,并可计算被影响的管线,以及影响范围内的户数和单位情况,并可以此来给被影响的户数及单位发函及绘制相关数据和图件;排水管线。该系统在排水管线中的功能类似于给水管线,即通过对阀门或闸门的选择和模拟来计算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并可绘制和打印相关文件和图纸。
2.5 辅助管理
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公用事业以及房产的经营管理,并可逐步提供动态控制和监督的效果,且通过自动化办公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之风现象,同时该系统可及时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政府从定性化、经验化逐步转向定量化、科学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数字化系统尚可及时发现总结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违章建筑以及违法拆除等施工现象,通过该系统可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管理部门以便及时给予纠正。
3 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展望
3.1 统一数据信息标准
由于以往城市规划管理中各部门间数据标准不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不经过处理则不能被利用,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数字化工程则可通过对数字化数据分类编码进行规范、对数据库设计进行规范等手段实现数据转换同综合调用工具能够被充分利用,并在具体业务中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并可提供标准的代码库以及对上报数据格式进行规范,最终实现在原有系统支撑的前提下实现业务规则统一,各种模式统一以免不同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口径不一的现象。
3.2 变静态资源为网络化资源
传统城市规划中各部门间相互独立,势必导致其间信息交流不畅通,最终导致业务信息分散现象,数字化系统的建立可从根本上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可实现不同部门间不同类的信息有机结合,并可实现信息的系统化、网络化及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与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各部门间合作关系的协调性。
3.3 信息流数字化
传统规划管理中信息流以多种形式和介质存在,而数字化管理系统则可采用WEB服务、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多层计算结构形成规划管理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并通过对系统数据统一描述和交换而将管理信息数字化。首先通过将计算机作为信息收集、加工、储存和反馈的载体而实现无纸化办公,即在文件流转和项目审批中均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网络共享以实现信息的快捷顺畅流动而提高管理效率,并通过网络共享减少会议、会签、协商及协调所造成的工作量而实现管理的扁平统一。
3.4 业务流标准化
在数字化工程建设时首先应对管理工作从过程到细节进行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工,结合系统提升要求对所涉及的行政行为和内部办事行为进行流程设计,并通过对系统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实现事事有流程,流程最简最优,对于固定的程序则应逐步细化,并应对规划的受理条件和图文技术实施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对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细化,最终实现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数字化城市可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并为实施人员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实施中应将先进技术同城市规划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中科学化、系统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工程,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6.结语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2 现代城市规划策略
2.1 从集中发展走向分散化集中
我国一些城市采用单核心―圈层的集中发展模式,由中心向周围一圈一圈的蔓延,而大量的如商业、居住、交通、服务等活动仍发生在核心处,在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加重中心城区的负荷,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秩序混乱,甚至会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需对城市内部结构作根本性的调整,让城市呈“指状”向外密集发展,并增加绿化与城市的接触面,以利于自然风渗入市区,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区气候条件。具体方法为促进卫星城的发展,或开展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将一部分功能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去,形成一些功能完善的并且由开阔绿地包围起来的城市单元,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将“母城”的规模固定下来,减轻中心区的各种负荷。
在规划设计时,可适当的将工业从母城迁到新建的卫星单元去,而周围卫星城由于绿化率较高,具有生态和气候调节功能,能容纳和稀释一定量的污染,这样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减轻环境污染。
2.2 建筑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为防止出现“逆温层”等不良环境效应,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建筑的空间布局模式,可将高大的建筑布置在城市中心附近,将低矮的建筑布置在靠近城市边缘的区域,这样能有效避免在城市中形成藏污纳垢的城市“人工盆地”,从而恶化生态环境。
3 现代城市规划向多层面立体化发展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等。
3.1 道路系统。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
交通性道路是以车行尺寸和速度为原则的空间,它也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观,市内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区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设计中道路两侧在市中心高密度区宜以连续的立面塑造整体的街道空间,低密度或开放空间宜以绿化种植强调个性,形成对比。当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统越来越成为展示城市生气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创造出丰富的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而且也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氛围。对这一空间处理的关键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类型的选择和细部的处理。
3.2 高度控制系统。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体量与城市尺度的关系及高层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统是从城市整体的空间架构与历史自然资源、方向指认、结构管理等因素出发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状况,以天空为背景的一副或一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体的轮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际线,是城市生活事实的物质反映。一个城市中独特的天际线及建筑物的高度,不仅合乎审美上的需要,同时对于一个城市与市民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与认同感等心里上的褒义颇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对城市产生的强烈印象。
城市的功能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体量的纹理中表露出来,如体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齐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区的意象;而有机的街道系统及有时间痕迹的细碎体量是旧市区的特征。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应强化旧城区的现有纹理、街道组织及建筑物体量关系,保持现有高度发展模式,避免大体量或不适宜的高层建筑及无限度的拓宽道路。
4 现代城市规划注重多体系构建
4.1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赏建筑美为主的城市硬质景观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城市软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将硬质的景观进行“软化”、“绿化”,如对城市建筑物表皮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桥梁设施绿化等措施来提高绿化率。
4.2 城市平面绿地设计。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绿化来彰显城市个性,重视建群种的筛选、引种,以使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可从广植乔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4.3 城市水系统设计。水体系统不仅能美化市容,还具有生态调节作用。在滨水区开发中应保护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滨水区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尽量符合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还可设置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4.4 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广场设计。广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应针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提高广场的舒适性,降低广场的能源消耗,改善广场周围的微气候。在炎热地区的广场,可增强周围建筑界面围合度,以减少广场的夏季太阳辐射。广场设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气候来选定。广场的地面铺装应从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来提高其低反射率、渗水性等相关的物理性能。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保意识 道路设计 可持续发展
所谓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总体计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其与多个行业密切相关,由于环保规划是近年来才被提到一定高度的,所以其与城市规划没有达到同步,导致我国的城市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环境无法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所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阐述
1.1 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1 水污染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污染现状严重,尤其是水体污染,现状堪忧,随着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急剧增长,工业污染严重,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水体,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监测资料来看,我国的河流受污染指数高达70%,在统计的河段中,受污染率达到了90%以上,我国有高达78%的河段不适应引用,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北京和西安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供水危机,由于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0亿元以上。
1.1.2 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产业迅猛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大气的负担,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硫化物等,大气质量急剧下降,从我国大气质量的监测报告中我们看到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全国的空气悬浮颗粒超标,一些城市污染相当的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1.3 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噪声污染相当的普遍,城市工业、交通的发展都会产生噪声污染,我国的噪声污染现象高居世界前列。
1.2 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1.2.1 管道线路交叉严重
近年来,地下管道迅速发展,但是各自为政现状严重,无法保持统一协调管理,常常出现各行地下管道线路交叉,所采用的材质质量不一,不够经济环保,导致道路受到破坏现象严重。
1.2.2 住宅建设缺乏节能意识
我国的建筑工程过于注重房屋的外观和结构,忽略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浪费现象严重,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如果注意建筑保温与调节管网系统及提高热源效率,可以实现高达60%-70%的能量节约,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不同,建筑能耗高,持久性强,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实施控制规划。
1.2.3 道路设计存在着盲目跟风的问题
我国的道路设计过于注重道路的饿拓宽,忽略了配套设施的建设,我国道路两旁的树木急剧减少是最好的证明。
2、环保意识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针对上文的现象,采取节能减排,促进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工程发展势在必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充分结合城市的规模、性质发展方向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具有创意的城市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坚持我国城市建设的理念,“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环保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规划前期的环保意识体现
在城市规划前期,环保意识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以及规划的总体方向上,首先要注意对城市的总体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气象、水文、大气等,确保规划时的心中有数。
2.2 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迅速整治治理是实现大气现状控制的关键,设定发展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大气污染整治要根据城市能源结构与交通的情况确认其主要污染物,做到有的放矢。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其中最多的当属汽车尾气与燃煤带来的污染,二氧化硫与悬浮颗粒是首要污染物,因此,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要提高煤的燃烧效率,尽量采用节能环保的能量,采取集中供热的方式,提高道路的硬化率,提高控制技术,创建无烟区等。
2.3 整治规划水污染中的环保意识
对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过程中,结合城市水污染的现状,计算城市允许的最大排放量,制定最佳的治理方案。从目前我国的水质的污染现状来看,水系污染情况迅速加剧,各大水系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污染物的含量极高,高达数万吨,而生活污水占到污水排放总量的24%,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污染物以有机物为主,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治理水污染的手段是非落后,必须尽量引进国外的先进工艺,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保护。
2.4 规划设计中的节能环保意识体现
节能环保无处不在,在规划设计的最初就需要贯彻执行这一思想,尽量一次完成建设施工,避免返工,造成资源浪费,产生不必要的损失,管道铺设一步到位,采用先进的环保节能材料进行施工,避免天天挖沟的现象出现。
2.5 新型材料的应用是环保意识的具体体现
从建筑材料入手,创新建筑材料,使其节能环保,提高其节能效率,加强室内通风,创新供热系统,降低能源浪费。合理地规划小区的分配,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实现节能管理效果的提升,促进城市节能环保水平的发展。
2.6 环保意识在道路设计中的作用
进行道路拓宽后,要及时的进行道路两旁的树木栽种,树木花草在城市环保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结语
总之,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节能环保意识是降低能源损耗,节约资金,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人行道;适宜宽度;以人为本
1 引言
人行道是行人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的行驶需求为核心,忽视了行人交通的需求,造成区域人行路网不连续、人行道过窄、安全舒适性较差、人行环境差和脱离城市文化生活功能的人行街道。
经过近年来步行交通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实践经验。从各种有效宽度下的人行道的使用率与交通道路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合理的行人通道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1];通过对行人的行走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行人通过净宽的需求,确定合理的行人通过净宽值[2];从人行道上行人的步行行为特点和人行道组成确定人行道宽度[3]。
在城市土地利用受限、需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和绿化环保要求等条件约束下,为构建连续通达、足够通行能力保障、安全舒适、环境品质良好、兼具文化生活功能的城市行人交通系统,人行道适宜宽度的研究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 适宜宽度人行道确定方法
人行道适宜宽度指为构建连续通达、足够通行能力保障、安全舒适、环境品质良好、兼具文化生活功能的城市行人交通系统所需要的人行道宽度。根据人行道的功能需求,可将人行道宽度分解为人行道净宽、绿化带及设施带宽度、城市公共生活设施宽度及其他宽度需求。
2.1 人行道净宽
2.1.1 足够通行能力保障的宽度要求
城市人行道中,往往有绿化带,路灯、广告牌、交通标志等设施,步行者要避开这些设施,其实际用于行人的人行道要比名义上的宽度窄,有效地用于行人行走的那部分人行道宽度称为人行道净宽。
2.1.2 安全舒适的宽度要求
过宽的人行道,行人之间的距离会较大,会造成心理上的荒凉感,尤其行人交通量较少时,往往会造成行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过窄的人行道,则行人之间的步行间距会过小,给人以拥挤的感觉,给行人赶紧不舒服,容易导致人行道利用率低,行人挤占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引起行人交通安全隐患。
国内已有研究指出,净宽小于1.8m的人行道会妨碍人们的正常使用,净宽小于1m的人行道大多数行人不会使用。因此,在人行道规划设计中,在行人交通量较少时,应保证其最小人行道净宽不小于1.5m。
2.2 绿化带及设施带宽度
人行道绿化带的设置一般根据道路在规划路网中的功能而定。一般而言,城市人行道上会设置1.0~2.0m行道树或绿化带。
城市人行道设施带包含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根据已有研究。在人行道规划设计中,一般将设施带与绿化带结合设置,尽量将各类设施设置于绿化带中,减少绿化带和设施带的占地宽度。
2.3 城市公共设施的宽度需求
人行道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品质,并通过增加生活小品,赋予其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气息。因此,城市人行道应根据需要在适当位置增添休憩、交往、美化等设施,如长椅、售货亭、浮雕等。此类公共设施一般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可结合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其宽度一般在1.5m~3.0m。
2.4 其他宽度需求
其他宽度需求包括城市规划预留用地需要、城市美观需要等。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走廊,也是城市美丽的风景线,在城市规划中为远期预留交通用地或考虑城市景观的需要等,往往会设置较宽的人行道,此类宽度要求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3 城市管理应对
3.1 城市规划应对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道路两侧的地块,地块的的规划属性对行人具有很大的吸引集散作用。在城市规划阶段,面对紧张的财政投入、稀缺的土地指标,不仅需要塑造高效益、协调、美观、现代化的城市,还应考虑构建连续通达、足够通行能力保障、安全舒适、环境品质良好、兼具文化生活功能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为交通规划预留足够的红线宽度。
3.2 交通规划应对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人行道宽度普遍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规定执行,然而人行道宽度内还布设有树池带、设施带、报亭等附属设施,人行有效宽度不满足步行交通的要求;同时,规划道路断面主要以满足机动车交通为主,很少对地块属性所吸引的人行交通进行分析,往往造成规划人行道宽度不适宜。
因此,作为城市交通方式的组成部分,步行交通应做专项规划,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规划,设置适宜宽度的人行道,避免土地浪费和投资浪费。
3.3 城市设计应对
街道就像是画廊,沿着这条画廊,可以领略欣赏整个城市的公共文化;同时,街道也是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承载着城市生活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共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
人行道作为公共生活的走廊带,人们对其提出了精神层次、文化层面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人行道环境优雅,布局雅致,同时也要求人行道上具有热闹的文化生活。因此,城市设计应注重人行设施的细部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 结语
本文根据行人的需求、附属设施的需要、公共生活和规划的要求确定人行道的适宜宽度,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探讨适宜宽度人行道的实现,以期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及交通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骏骅,方守恩,于宵.人行道有效宽度和利用率分析[U].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09)68-7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1.2文化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是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 “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悖。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不仅要积极主动吸收国外建筑的优良部分;更重要的是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考虑。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
1.3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二、城市规划中的多层面立体化设计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 “竖向”或 “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等。
2.1道路系统。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