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学科管理

医学学科管理

时间:2023-09-28 09:3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学科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学科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AI Xiaoming, LIANG Suhua, LIU Y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Medical genetics is a set of teaching, research, health care as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heory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strategy must reflect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need: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creat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discipline talent, improve academic prowess; build discipline platform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ivate discipline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是医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整合医学遗传学相关教学科研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相互融合,提升医学遗传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检测、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①②③

1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现有问题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无法兼顾学科的特色和稳定性,不注重培养医学遗传学学科带头人,忽视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④⑤

(1)学科基础薄弱。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院校是基础学科,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式都服务于临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同方向的研究梯队,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2)学科层次不高。与医学院校其它学科相比,医学遗传学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基础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学科带头人、学科人才相对短缺,存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不集中、不系统,学术论文质量偏低,学术活动层次不高等现象。(3)学科经费不足。由于大家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医学遗传学经费较少是学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包括教材、教学、人才、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的也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等现象。(4)学科沉淀不够。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相应的学科建设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重视、认识不够,加上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资源有限且过于分散,没有主攻方向,无法突出学科优势,在学科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缺失,没有统一规划,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学科建设缺乏历史沉淀,缺乏学科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文化和特色。

2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因学校特点、资源特点、时间性特点、人才特点等不同而有差异,学科建设策略不是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需要认清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采取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

(1)创新性策略。一是人才创新。充分融合临床妇产、检验、肿瘤等方面人才,拓展医学遗传学团队视野。二是内容创新。医学遗传学学科内容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因此,在学科内容上要相互参透。三是教学创新。主要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四是科研创新。科学研究是学科的立足点,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2)特色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特色以人才为根本,不同院校有所差异。一是教材建设特色,如编写各种规划教材等;二是教学改革特色,如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等;三是科研特色,如临床疾病遗传机制、肿瘤遗传控制研究等。

(3)系统性策略。一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二是学科规划,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特色,重点突出优势。三是组织实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障学科顺利、健康发展。四是学科评估,构建学科反馈和评估机制,塑造学科文化,为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综合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最终是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二是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医学遗传学相关未知领域进行攻关,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三是服务社会,利用遗传学学科研究成果,从遗传的角度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3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措施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推进创新,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团队,创造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轻松、生活宽裕、学术宽松,为学科团队营造和谐的学科氛围。

(1)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一是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遗传学临床理论、人类遗传病、遗传学知识运用等方面,集中优势,靠团队自身的努力,塑造学科品牌方向。比如,在痛风遗传机制、骨髓瘤遗传控制等等方面突出优势。二是打造学科特色,主要依赖于学科群体,扩大学科群体的影响力,丰富学科内容,提升学科质量。比如医学遗传学国家级教材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硕士授权点建设等。

(2)培养学科人才,提升学术实力。一是对医学遗传学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努力打造创新和进取型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激发团队创造才能和教学研究热情,增加研究成果。二是重视拔尖人才,用以支撑学术梯队,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比如,培养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等。三是加强学术管理,经常性进行人员及学术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增强学术团队意识,促进合作共同攻关,提升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构筑学科平台,增强科研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资金来源多样性,为科研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比如,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研究方向。比如,各种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等联合开放共享。三是发扬学术精神,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研究信息公开,科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支持特色性、地域性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增强科研能力。

(4)协调教学科研,培育学科成果。一是理顺教学、科研侧重点,协调发展,由于评定职称等切身利益,学科团队人员都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有上课时数、数量规定,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学科人员背离了学科目标、研究方向,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服务学科、服务社会为导向,进行机制创新,改变科研评价标准。二是鼓励产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让学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潜能,研究出适合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教学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融合,完成成果转化。

4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

近年,我校医学遗传学被评审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被评定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医学遗传学是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也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单位,连续主编医学遗传学本科教材(现已第三版),因此,体会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如下:

一是保证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协调好学术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普通成员之间、普通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真诚沟通、宽容共进,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应避免学霸思想,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个人的学术见解,对于学术分歧不打压、不歧视,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⑥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思维水平,在人格上心胸开阔、自由民主、勇于创新;学科带头人要开拓视野,制定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使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⑦

三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学科队伍的总体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比例、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要合理。多数正高职人员年龄应在50岁左右,同时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或副高级职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均无断层现象。⑧

四是完善学科各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和监控,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建立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科专项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⑨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31230)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医学遗传学PPT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0(9):72-73.

④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20.

⑤ 王晓华.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苏高教,2010(4):75-76.

⑥ 郭贵养.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⑦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11(5):36-38.

第2篇

导师与研究生培养直接相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导师的理论、工程实践和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与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指导老师来自机械、电子、光电、等专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通,但对于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中的众多的其它学科并不熟悉。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两个以上的导师来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另外,高校生物医学学科中,具有工程背景的导师数量较少,能够给予研究生实际指导的导师就更少,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问题

工程能力培养的条件包括工程实践基地、工程实践项目、工程实践教学条件。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大量的工程时间基地,包括医院、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商、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以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一些高校缺少这些资源,不能够提供基本的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

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5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1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

二级学院领导、导师应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近年来工程硕士的扩招,目前,我校的工程硕士与科学硕士的比例达2:1,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是工程能力,因此工程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工程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开发的能力素养,要培养研究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发挥从事工程实践的主动性,自觉地投身工程实践活动。

2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优秀研究生比例

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首先在本校的本科生中进行宣传,鼓励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这要在大二、大三和大四时多做工作。例如我校实行多年的大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二起,就进人导师实验室,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这样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老师有更深的感情,能够使一批学习成绩好,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报考本校研究生。也可到本校别的相关专业,如机械、电子、化学等本科班级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3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是采取导师责任制。但对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而言,应实行由不同单位、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的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导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课题、科研经费都会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好的课题的研究,制约着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工程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基金项目(20102013);重庆市教委基金项目(KJ120807);重庆理工大学研究项目(2009026)作者简介:王洪(1966一),男,四川乐山人,重仄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兄;能力的培养需要应转变导师的观念,强化导师工程实践意识。导师应在工程实践方面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指导,尽量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工程实践机会,例如给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提供企事业工程实践的机会等,帮助硕士研究生提高工程能力。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立于2002年5月,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从2006年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经过10年多的学科建设,引进了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了一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实力雄厚、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具备良好软硬件条件。大多数老师具有工程背景,一些老师在公司兼职,与企业联系广泛。这就为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建立更多的工程实践基地,获取更多的工程实践项目,支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集研究生教学、实习、课题研究、企业的产品开发、就业于一体,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特别是工程硕士的大规模招生,产学研这一非常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可以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加强对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也可在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培养下,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满足社会化的要求,同时更加贴近实际。产学研培养基地可以充分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为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服务,有效地节省研究生培养的社会成本。

这方面我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硬件条件看,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拥有各种相关的高端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能够满足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建有“重庆市现代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中英数字医疗中心”两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现有设备551件,总值1509.40万元,实验场地3600m2。建有4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和2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搭建了良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平台;从软件条件看,本学科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80余篇,SC工、E1收录36篇,获得专利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5加强工程实践管理,完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制定具体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在培养方案和制度设计上明确要求。其次,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为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服务,一切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管理体系,保障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环节的落实。

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护理;学科体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1学科及相关概念介绍

学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我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门类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共有包括医学在内的13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是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的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如医学门类下有包括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如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包括内科学等18个二级学科.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设置均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科目录为依据,二级目录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与调整[2G4].

2护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体系的研究进展

在护理学未成为一级学科以前,就有专家曾经提出将护理学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同时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社区和家庭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设置为护理学二级学科[5].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提出了护理学学科范围,包括内、外、妇、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14个研究方向[1].随后,国内各护理学学位授予单位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各抒己见,成为护理学科建设的热点问题.胡伟力等根据社会需求、国情特点提出可设置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灾害护理、心理卫生护理、护理教育与管理等二级学科[6];川北医学院根据培养需求,结合该校经验,自主设置了急危重症护理、外科消化疾病护理、内科慢性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等目录外二级学科[7];赵秋利等采用德尔菲法对我国护理学二级学科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开展的专科领域进行研究,专家公认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学为护理学二级学科;对于是临床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二级学科,还是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二级学科,专家的态度各占一半[8];张艳等通过研究确立了护理学二级学科设置标准,立足当地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中医护理学、军事护理学、母婴护理学等10个护理学二级学科[9];苏芳等通过对201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招生方向设置比例较高的为成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学、精神心理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不区分研究方向以及科学学位的母婴护理学与人文护理学和专业学位的儿童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研究还进一步指出,需进一步探讨招生方向是否满足二级学科的纳入标准[10].

3我国护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体系构建思考

3.1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的意义

构建护理二级学科体系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学科结构调整,完善护理高等教育结构层次;②有助于护理的专科化发展,不断扩展护理学研究层面,在特定领域或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11];③有助于明确硕士、博士培养的目标、方向、层次和规模,培养护理高层次人才;④有助于促使护理学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护理学科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12G13].

3.2护理学二级学科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缺乏学科目录指导和相关制度.二级目录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学科目录自主设置与调整,但是国家的学科目录中护理学一级学科下并无详细二级学科目录,对学位授权单位构建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指导不明确.此外,应成立护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制定护理二级学科体系构建及建设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指导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护理二级学科.②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以经验居多,对学科基本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极少运用实证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较弱.③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受重视[14].目前,我国多数护理硕士、博士授予单位对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未能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撰写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论证方案—组织专家论证的程序进行,导致二级学科的设置随意,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专利;学科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77-02

高校拥有一大批高精尖智力人才资源,拥有高等学科队伍,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产生了大批专利成果,它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专利创新的中流砥柱,专利申请状况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科技指标之一。

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数据源,以“国别省市代码(新疆)”以及“大学名称”、“申请日期”作为条件检索出2004―2014年新疆高校专利数据,对新疆11所本科高校的农学、医学、化学学科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新疆高校专利的优势和弱势,为加速发展新疆高校学科新竞争力建设供理论基础。

一、新疆本科大学申请专利情况的分析

1.本科大学专利申请的情况。通过检索数据发现,在新疆的11所本科大学中,仅有7所大学高校申请了专利,喀什师范学院、昌吉学院等尚未申请过专利。新疆大学的发明专利占到90.65%,而新疆医科大学发明专利比例为88.52%,最后是新疆农业大学发明专利比例66.67%。而石河子大学与塔里木大学以实用新型为主,占47.25%和41.1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化学和冶金领域是新疆大学的专利主要部分。农业、轻工业以及医学领域是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以及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利重点。石河子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这两个大学在农业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和科技创新力。但是这些数据与内地高校相比来看,在专利申请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在申请的数量上与内地高校有一定差距。

2.本科高校农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农学学科的分类号主要包括:A01C、A01G、A01H三部分内容。新疆本科大学中石河子大学申请的农学专利最多,其次为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在新疆农学学科申请专利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3.本科高校医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分析。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医学学科的分类号包括:A61、A61B、A61C、A61F、A61G、A61H、A61J、A61K、A61L、A61M、A61N、A61P。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均有医学学科专利的申请。申请医学学科专利最多的学校是新疆医科大学,其次是石河子大学和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申请量较少。新疆医科大学在医学学科专利申请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分析。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化学学科包括以下分类号:C01---C14、C23、C25、C30。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塔里木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均有化学学科专利的申请。新疆本科高校化学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新疆大学,申请了130件,其次申请较多的是石河子大学45件。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申请量其次。新疆师范大学申请量最少。

二、新疆本科大学申请专利授权情况的分析

从图1中可看出,石河子大学是专利授权最多的高校,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其次。石河子大学专利授权占总数的62.80%;塔里木大学占第二,专利授权占申请60%,由于这两所大学校申请的类型大多是实用新型,授权比例比较高。

1.本科高校授权专利类型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和伊犁师范学院获得授权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而新疆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获得授权的专利类型是发明专利,这表明尽管石河子大学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多,但代表石河子大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相对较少。

2.新疆本科高校农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农学学科专业授权专利最多的高校是石河子大学36件;其次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和塔里木大学获得农学授权专利相对较少。

3.新疆本科高校医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医学学科专业授权专利最多的高校是新疆医科大学20件;其次是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获得医学授权专利相对较少。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化学学科专业中,新疆大学最多,授权专利达到45项;第二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也比较少。

三、对新疆本科高校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分析

1.新疆主要农业高校农业科学专业间优势差异明显,石河子大学在农学、作物学专业优势明显,新疆农业大学在园艺和畜牧、动物医学、狩猎专业优势明显。

2.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塔里木大学农业专利申请及其授权情况分析,石河子大学在农业方面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河子大学农业科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能力在新疆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通过对新疆本科高校农学、医学和化学学科的申请及其专利授权情况,新疆医科大学在医药卫生方面申请和获取的专利数较多;石河子大学在农业方面申请和获得专利数较多,新疆大学在化学学科方面申请和获取的专利数较多。

四、完善新疆本科高校专利的措施

1.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第一要加大专利投入,设立学科建设专利资金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学科所需资金需求;第二要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加入市场的机制,通过企业的投资加强学科建设,和企业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点,加强高校大学的重点学科融资的动能力。

2.引进和培养高质量科研人才。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环境优势,吸引人才从事创新研究和专利技术研究。

3.健全成果奖励机制,提高高校专利创新力。要建立一批高水平专利的人才队伍,创新与创造是第一位的,要让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释放,就要加强激励的机制,提高人才素质,这样就有利科研与专利活动有效迅速地发展起来。

4.建设学科基地,创造良好学科环境。学科发展需要优良的物质基础与平台,学科基地的搭建,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与条件。学科基地的发展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发展。

5.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专利竞争力。新疆各高校应鼓励各学科开展学术交流,多与国内外大学建立起教师互访的制度,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学术与交流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促进专利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亚非,邹纲明.对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9,(01):140-143.

[2]付晔,马强,盛佩珍.高校专利有效性的现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8):45-49.

[3]郑剑.独立学院学科竞争力现状与提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2014,(17):54-55.

[4]孙中叶.如何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竞争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04):48-49.

[5]罗恺,袁晓东.我国高校专利分散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81-87.

[6]徐棣枫,周元,邱奎霖.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江苏高校专利工作为视角[J].科技与经济,2010,(04):50-54.

[7]袁晓东,张军荣,杨健安.中国高校专利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4,(04):76-82.

[8]袁锡宏.基于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3,(24):62-65,47.

第5篇

关键词: 学科极;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35-02

1“学科极”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 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 “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 “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见表1),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 “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 “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 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2.2 学术交流情况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给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广大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圈。2006―2010年间,我院成功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共计259人次交流合作;与法国法兰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长期合作研究,部分海外学者定期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其中在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建成了“中-加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2.2.3 人才培养情况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院一直以“学科极”的方式组织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期间,113人顺利毕业,1000余人次参加了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通过“学科极”联合答辩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为各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有着重要深远意义。不仅研究生培养如此,我们还将“学科极”培养模式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十一五”以来,我们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院士后备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新星”5人,先后有15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学科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还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有特色、有重点的优势学科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求精拓新,着眼未来,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基础医学院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坤,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5-27.

第6篇

[关键词]生物交叉学科 复合式教学体系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27-01

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人们发现,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学科的交互和交叉点上取得的。典型的例子是2003诺贝尔医学奖,它们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曼斯菲尔德)和化学学科(劳特布尔)的研究背景,他们的研究与医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产生了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的突破。

一、交叉学科内涵和生物学实例

1.交叉学科内涵。交叉学科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学术活动。

2.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交叉学科实例。

(1)生物化学;(2)生物医学工程;(3)生物信息学;(4)生物物理学;(5)生物数学。

二、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内涵及生物交叉学科优势

(一)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内涵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指以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系统原则,采用复合式设计方法,对教学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交叉复合,达到优化匹配,形成高效的人才生成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等特征的教学体系。[1]

(二)生物交叉学科优势

1.交叉学科的范式是: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新组合,往往能产生很多新的发现,从而使得交叉学科能够得以蓬勃发展。这也是最大优势。

2.生物交叉学科优势。(1)它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打破了专业化的垄断现象;(2)增加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3)创造了以“问题解决”(problem-soving)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推动了许多重要实践问题的解决。[2]

3.生物交叉学科实例包括:(1)生物化学;(2)化学生物学;(3)生物医学工程;(4)生物信息学;(5)生物物理学;(6)生物数学。

三、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3]

2.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模式。(1)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模式;(2)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型讨论的训练模式;(3)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查询和综述、成果总结发表和研究论文写作的训练模式。

3.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研究型毕业设计模式。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生物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制定符合生物交叉学科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4.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职业技能鉴定培养模式。佳木斯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及社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在大学生中开展“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5.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攻读第二学位培养模式。

6.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自主科研与合作科研培养模式。(1)自主科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早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继续从事和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2)合作科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早期经过探索和初步训练以后,参加教师的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继续从事和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4]

【参考文献】

[1]胡树华,兰飞,范文芳.交叉学科的复合式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江苏高教,2007.7:69-71.

[2]http:///view/67024.htm.

第7篇

【关键词】共建共享 数字化学习资源 资源管理

【课题项目】2013年河北联合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315-15)

【中图分类号】C-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由原来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向服务教学、科研的软件建设转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1]。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分布,推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支为网络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学习型社会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现状

纵观教学资源建设的历程,资源建设模式经历了从分散到集成的动态过程。最初企业、个人处于自发建设阶段,个人根据自我需要建设教学资源,由于全少全局战略眼光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效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学习资源转变成了以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素材和积件为基础对学习资源进行集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是突出以服务学习者为核心:资源库+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在资源库的基础上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医学资源建设领域,由于涉及知识量大,内容宽泛,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医学学习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资源建设数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教学资源平台,例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这些大型的资源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权威性、准确性较高,涵盖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源。但是,单就医学门类来讲,仅靠这些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免费资源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企业和个人建设的学习资源则因为课件质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完全对医学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撑。教师、学生会经常苦于寻找一些图片、视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学习资源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实现效整合

医学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医学教育同时兼具抽象性、实践性、专业性、社会性,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泛。中医、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内容多是比较抽象,同时,护理、口腔等学科则对技能要求非常强。例如,在美国一些牙医的培训依然沿用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因此,不同学科的医学类学习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配有多个教学、资源、模拟实验系统。例如:精品课程网络系统、远教学系统、数字心肺听触诊断系统、病人模拟系统等各类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应用系统是独立的,各个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缺乏标准设计,数据交换难度很大,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受到限制。

三、平台建设构建及特点

美国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共建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项目的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认为各种学学科、课程的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二是共建共享改变以往集中封闭的资源创作、和学习过程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人人参与资源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高知识共建共享的全球学习共同体[2]。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分系统阐述了共建共享型数字医学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平台建设――促进多系统的融合

1.该平台的设计以门户网站作为各种资源的访问入口,通过用户登录门户,访问各个系统模块。该平台统一用户认证,将各应用系统的用户统一管理,实现单一的电子身份,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2.平台以共建共享型的学习资源库为最底层,提供总线式集中的数据交换,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平台以多个子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病人模拟系统、虚拟实验室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下图中统一归结为教学系统和环境系统)为功能支撑。实现自主化学习及个性化学习。平台系统间参照各个系统的运行环境及行业标准、兄弟院校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制订了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这是实现信息在系统间共享和交换的基础。

4.平台的核心为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资源加工、传输、搜索、浏览、评价、统计等各种功能,另外还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交流、协作,以及人机互动的子平台。除了服务学习者以外,资源管理系统还会提供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工具管理等形式的系统服务。在医学学习资源中还会有一些非系统化的碎片资源,这些资源在以课程为中心的系统教学活动中往往被忽略掉,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这种碎片化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门户呈现给学习者。

(二)学习资源的共建

在本平台中资源的共建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1.各方共同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会各个管理层面和社会教育、企业等各个层面[3]。该平台的建设融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学校投资购买,免费下载,教师自建,企业支持,医生自建,学生自建等,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充足、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

2.共建不仅仅指学习者具有教学资源的权限,而且平台融入基于web的协作开发工具,多用户能够同时、异地,加工修改教学资源,不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提高了平台的互动、参与程度。

第8篇

近日在京举行的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指出,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伴随着慢病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的特点,老年医学专科建设要加快脚步。

范利介绍,我国目前共有老年病医院133家、护理院173家、康复医院376家:只有6.2%的三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床位数不到2万张;2014年卫生行政部门才将老年医学科定位于内科学专业下属的三级学科,评选的国家重点老年医学科不到30个;目前全国老年医学科医技人员不到3万人,大部分来自干部保健科,缺少老年专科医师考核准入体系、医技培训体系和职称评定标准;医学院校的老年医学专业课时不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有待丰富:缺少相关规范、指南、共识等:老年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目前需要近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实际数量不足30万名。

范利说,老年医学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应由单病诊疗转向“全人”个性化诊疗,推广老年健康管理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强调老年科、心理科、康复科、营养科等的多学科合作。

(来源:《健康报》)

第9篇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着。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第10篇

1、成都中医药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

2、川北医学院:坐落在南充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医、理、文、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3、西南医科大学:坐落在泸州市,是四川省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4、成都医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于成都市,是一所以医学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的高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2017年考研考试科目及分数

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

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

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

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考研分数(总分500分)

政治:100分

英语:100分

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

专业课:150分

其中:管理类联考分数是300分(包括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

试卷结构

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

英语:(完型10分,阅读A40分,阅读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数学:理工类(数一、数二)经济类(数三)

数一: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

数二:高数78%、线性代数22%、不考概率统计

数三: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

一般情况下,工科类的为数学一和数学二:

【考数一的专业】其中工学类中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和专业,以及授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均要求使用数学一考试试卷。

【考数二的专业】而工学类中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均要求使用是数学二考试试卷。

第12篇

1.是促进我国医学学科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发了医学界的一场深刻变革,使医学学科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向更加符合医学宗旨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的转变。而践行这一核心服务理念,必须对我国现有医学学科进行重构,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进而促进我国医学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

2.是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具有权威影响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为保证医学院校毕业生具有日后从医的核心能力,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7个宏观领域[2]。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看,有4项内容都属于人文素质类要求,而这正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短板”,为实现这一目标,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纠正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素养,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见,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

3.是满足民众诉求的现实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医疗技术和生命现象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而人道精神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扬升,于是出现了医疗活动中“道”与“术”发展的失衡,使得现代医学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并似乎已染上严重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人文精神萎缩”等顽症[3],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疗行业的现状与民众需求形成巨大落差。纠正这一背离医学宗旨的行为,迫切需要整个医学界的努力,需要医学院校从自身做起,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切实担负起培养既具有精湛医疗技术又具有丰富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医学人才。

总之,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之魂,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忽视医学人文知识的涵养,不仅将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还将影响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1.从认知角度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行动总是由其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认知,便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我国西医作为舶来品深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不能深刻体认“人文素质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4],因而忽视甚至轻视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部分医学生只重视实用技术的学习,除专业知识、技能外对其他学科和知识都不感兴趣,更不重视人文素质的修炼,缺少一颗宽容、仁爱之心;部分医学生甚至不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5],医学人文教育收效甚微。

2.从学科建设看,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归属尚未明确,缺乏医学人文学科的战略规划。学科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我国医学人文学虽有一定发展,但还远远不够。我国学科目录并未将医学人文学作为单独的学科设立,使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从事该领域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没有学科归属感,评聘职称时只能挂靠其他相近学科;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学科门类不齐全,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课程设置残缺不全且多为选修课,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应用技能等,这样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6];在省级乃至国家科研立项中医学人文学的研究专项稀少,这都将严重制约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引导功能的发挥。

3.从教育效果看,与民众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程度尚有相当的距离。医学院校是输送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其中包括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偏重医学技术,难以将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医学人文教育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人数普遍不足,专业培训严重受限,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人才紧缺,教师缺乏学科归属感;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大多照本宣科,很难联系医学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有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文类课程期望值很高,但“老师在授课时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不能更多更好地结合实际,使得课堂讲授没有吸引力”[7]。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与民众的需求程度形成巨大反差,医学人文教育难以承载民众期望之重。

4.从行风现状看,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教育相抵触。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天平发生倾斜,仅将医疗卫生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工作缺乏责任心,对病人态度冷漠,无视生命的珍贵,吃拿卡要、开大处方、收受“红包”、索要回扣等,严重背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少医院管理缺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对医德医风要求不明确、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对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或听之任之,或查处不严,致使行业不良风气蔓延,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败坏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还使医学人文教育缺乏说服力,给医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的重要载体,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群,首先要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划定医学人文类课程的范围,结合各校实际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和教学内容,科学制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统一规划和编写高质量的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其二要确立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并处理好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关系,如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等课程属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一般类课程可列为选修课或作为推荐阅读书目;其三要加强人文学科与医学专业的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系统、有机的与医学相匹配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时,应充分发掘人文科学资源,注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开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时,应将人文教育类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8]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医学人文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大资源,既要充分用好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和专业人士,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才引进、在岗培训、脱岗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拓展和提高人文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使之能善于运用医学基本知识和医学案例阐发和说明本学科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量化考核和激励,明确目标要求,加大督查力度,奖励和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优秀教师,逐步提高整个人文学科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学科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自觉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伦理学的有机结合等,使医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应鼓励教师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探讨和交流中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直面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强化医学生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引导医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4.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基地。环境教育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文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合力育人的格局。人文精神只有通过主体自身的人文实践才能得到培育和生成,医学院校应通过军校共建、校地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和家庭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家庭和社会应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支持、配合医学生的支教扫盲、科技扶贫、卫生服务、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医学生在深入社会时了解国情,在服务民众时培养情感,在实现价值时体验人生,逐步培养团结友爱的时代精神、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

5.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学校是一方舞台,也是一个社会,校园文化是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性情的陶冶、德性的养成、情感的升华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应积极开展蕴含医学人文精神、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医学文化精品、名品,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应着力在建筑雕塑、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布局、设计等方面下工夫,充分展现医学悠远的发展历史、关注人类健康的人性光辉,增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应重视感性手段的运用,如观看电影、录像,阅读感人的文学作品等,通过感受细致入微的关心爱护和良好的后勤服务,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与奉献精神,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医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