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06:4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府行为是否适当,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合规到位。因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既担负着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又直接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范围有所缩减,政府直接经营企事业单位的状况也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继续不同程度地直接干预着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事务。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要的是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基于政府的性质、地位,并结合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调节,即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市场监管,即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社会管理,即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公共服务,即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或归位,就是要使政府从宏观微观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转移到主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真正承担起对这些工作的责任,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向为所必为的责任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承担的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应该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必须从理顺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直接地看,有两项改革至关重要:
第一,是实现政资分开,直接或间接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政资不分,极易形成政府部门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进而使政府部门借出资人身份将作为公共管理者实施的经济社会管理变为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绝对控股的企业,还应通过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会或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等途径,使政府的出资人职能通过合理的制度构架规范行使。必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把国有投资的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
第二,加快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监管。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规范到正确履行职能的轨道上来。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必须积极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除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外,还要着力推进两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清理各类行政绩效考核指标,凡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导致或有利于各级政府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二是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另一方面,建立正常的行政资金供给机制,保障政府工作人员从事公务活动的合理支付,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的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二、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
1.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
鉴于行政命令式管理或指令性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制削减为重点的市场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直接与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仍处于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为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政府的调节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或者说,应立足于服务实施调节,并立足于此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二是要正确认识行政管理方式本身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调节,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的新型管理调节方式。而这种新型管理调节方式的形成,不仅要立足于在一些重要领域与方面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而且要努力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调节和运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那些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
第二,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责相同或相近的部门,确需党委政府共同承担的职能,尽量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明确职责分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必要的政府职能整合到同一部门,确需几个部门参与的,要明确分工、分清职责、确定牵头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第三,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划分,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以及工商、质检、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调整一些领域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赋予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权责。在相关职能落实的前提下,允许地方从实际出发,设置和归并相关机构。
第四,减少行政层级。政府层级过多,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效率,也抑制了各层级政府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统一市场的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有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适当减少行政的层次。
3.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第一,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对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应以充分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决策前应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时期,深入基层,搜集第一手材料,并以适当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缺乏实践调查基础的事项不得纳入决策程序。
第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一律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同时,相应明确责任主体,划清责任界限。
第三,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用事业拓展、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设立、重大行政处罚事项实施等,都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同时,以法规形式明确社会公示的范围、原则和方式,保障听证活动参与者的代表性,有效建立听证意见的反馈机制。
第四,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同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专家学者的政策咨询行为,保障咨询意见的客观公正。
第五,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在明确界定决策责任主体和责任界限的基础上,推行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严厉惩治决策失误行为。
关键词: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完成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被发挥出来。如今,中医药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医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并加大了中医药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中医药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新需求。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疑难疾病方面的技术成效并不显著,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还不够高。除此之外,我国中医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医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这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分析
1.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要想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行政改革方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调控,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在新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定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
2.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合理决策。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医药部门没有明确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过于盲目,管理缺乏目的性,改革深化过于形式化。如今,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法律不够健全,行政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等等,只有降低外界因素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才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展。
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
在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把理论研究和指导结合在一起,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指导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先天不足。除此之外,中医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有很大影响。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为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中西医相结合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医药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深化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药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药行政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如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模式。要想推进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还必须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改革的现象。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璀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作为肩负着电影播放以及电影文化传播责任的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强化自身的调节与监管职能。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在进行电影节目的选择时始终以传播优秀电影文化为主导,满足大众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对整个单位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调节职能,始终坚持做让人们满意的频道,在电影内容、结构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控,使节目的设置与人们对电影艺术的获取需求相适应,使供给与需求达成一致。另外,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不能放松监管职能的发挥,要在电影界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序的竞争环境,对扰乱电影市场,影响体制改革的形成进行必要的惩处。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需完善电影审批方式,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使调节与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设服务型的节目中心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大众接触到优秀的电影文化,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因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必须要以建设服务型的节目中心为目标。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电影服务体系,使体系的构建更具层次,更有针对性。在大众对艺术追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电影频道的节目设置必须要进行调整与优化,力求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落实下来,不仅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也要为文化需求的增长服务。通过向大众提供高效的服务,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也进一步优化,使其与大众需求相契合,最终建成服务型的节目中心。
三、构建法治单位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中的典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以遵纪守法为先导,在单位内部形成严肃的改革风气。在新形势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要妥善处理好部门运转、人员安排、节目设置等问题,采取措施来推进单位的整体进步。对于电影频道具体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纠纷,要做好提前预防,提升节目中心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机制。避免不和谐因素对单位内部造成恶劣影响,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正常秩序得以维护。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要始终把握行政刚要,确保其依法落实。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之下,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工作得以改善,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解决事业单位内部不作为的情况。通过法治单位的构建,加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内省,使其行政工作的安排更加到位,消除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问题,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四、建立全面运行机制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行政改革必须的全面而扎实的,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要形成改革的态势,向着共同的行政改革目标前进。首先要保证中心内部各个部门能够协调运转,使电影节目的策划、安排、管理、播出的各参与部门都能以打造优秀频道为中心,通过有效沟通来使工作顺利推进;其次要确保单位成员的行事作风符合规范,不可有影响国家事业单位形象的行为出现,形成一个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要确保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运行是公正透明的,相关负责人员要加强自律,为行政改革的切实开展提供榜样力量,使改革更加高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在工作中要坚持防微杜渐,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建设频道、为大众提供优质电影服务上。在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运行机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贡献力量。
五、强化节目中心组织体系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组织较为复杂,为了保证频道的正常运转,需要对节目中心的组织体系进行强化。确保每个部门都能履行职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还能够应对单位的组织需求,承担起组织分配的定额任务。作为向大众传递电影文化的权威单位,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较多且较为繁杂,只有系统的组织体系才能适应要求。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组织成分的职能进一步落实下来,形成具有强制性的机制。确保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内部决策,同时也有负责执行的部门,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组织体系得以强化,以饱满的姿态来应对社会大众的电影文化需求,通过协调有序的组织来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六、结语
“十一五”期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政府职能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转型。更加注重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增强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建立社情民意机制和决策咨询机制等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利益问题。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按照国家《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如2009年延边州政府按照《延边州关于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决定》,向县(市)政府下放111项、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占全部行政管理权限的52.4%。通过改革,逐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优化政府结构。根据我国地域特点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确定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切实解决职责交叉、分工过细、关系不顺等问题。
四是推进依法行政。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奠定了基础。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延边州政府制定了8件地方性法规,48件规范性文件。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
五是创新管理方式。我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以及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政协、社会各界监督,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推行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多样。构建“电子政府”的“三网一库”平台,初步形成了政府系统信息网络结构。
二、我国“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围绕一个目标:B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两大取向:即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价值取向上做到“效率”和“维护公平正义”不可偏废。实现三大转变:即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突出四个方面:即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具体来说,将在四个方面强力推进:
(一)转变职能:“一增一减”。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更加关注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这就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增一减”趋势。“一减”即政府会减少对微观活动的干预,强化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统筹兼顾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增”即政府将切实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收人差距拉大、城乡差距严重、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理顺关系:“一强一弱”。从中央政府层面来说,理顺关系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是要理顺国务院下属部门间的横向关系,二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间的纵向关系。“一弱”即中央将实施向地方不断“简政放权”的分权化改革,从纵向上明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和职责框架,中央政府主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强”即在分权化改革的同时,中央力图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发展,建立标准化的政策执行机制并能有力地贯彻中央的法令。其载体就是强化对垂直机构的领导,或者中央部(委)直接向地方派驻机构,有利于建立标准化的政策执行机制(比如工商、税务等机构的权力向省级政府集中)。
(三)优化结构一大一小”。为破除“九龙治水”最终却“无龙治水”的困境,力推大部制改革。“一大”即推进“大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一小”:即大部制改革“小范围、小步伐”循序渐进地分阶段推进。因为大部制改革才刚刚踏出第一步,如果要深人推进,必须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阻力。比如人员分流问题、大部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问题、大部门约束与监督问题、部门利益膨胀问题、大部门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等等。
一、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具体实践
无为县高沟镇、天长市秦栏镇为中央编办确定的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2年5月,参考国家级经济发达镇相关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产业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遴选出长丰县下塘镇、肥西县小庙镇、霍山县衡山镇、含山县林头镇、繁昌县孙村镇、郎溪县十字镇、宁国市港口镇、广德县新杭镇共8个省级经济发达镇开展试点并组织实施。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机构设置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改革试点过程中,试点镇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发达镇职责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综合设置试点镇机构。试点镇普遍将行政、事业机构综合设置为8-10个。同时,适当增加试点镇编制,重点用于公共服务。第二,扩大试点镇管理权限。普遍采取授权、委托和调整派驻机构管理体制等方式,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向试点镇下放事权,进一步增强试点镇政府决策自,无为、霍山、天长3县(市)分别下放了47、55、59项事权。此外,还将协同考察任免权、绩效评议权和奖惩建议权等部分人事管理权限赋予试点镇。第三,简化审批环节。县直相关部门与试点镇签订了事权下放授权委托书,对需上报审批核准备案类的项目,由试点镇预办理,县直部门实行“见文行文”、“见章盖章”;对可以实行综合执法的领域,委托试点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相关行政处罚权;对所有下放、委托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试点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破解体制束缚。第一,探索政社共同治理新模式。高沟镇开工建设可容纳4万人口的骆套和高沟两个新社区,建成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和安置房,引导农民向社区有序集中;衡山镇通过开展10个城市社区“两委”统一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实现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二,探索政府提供公益服务新方式。高沟镇对完全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服务,如农技推广、计生服务等,采取“三规范”,即规范岗位职责、规范指标要求、规范分层考核的管理办法,建立职工薪酬与服务对象满意度直接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对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服务,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采取“定任务、定报酬、定收费标准”的办法,逐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和领域。目前,高沟等试点镇范围内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路灯维修、道路管护等公共事项均推行“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群众监督、政府买单、钱随事走、按绩取酬”的运行机制,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促进了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第三,探索社会矛盾调解新机制。试点镇整合和调解队伍资源,综合设置访调中心,实现一门接访、一门处理。高沟镇、秦栏镇受理事项均超过100件,基本都得到妥善处理,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的案例。2012年,高沟镇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依法为企业清收账款上亿元。秦栏镇电子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先后调解各类纠纷20起,全部以和解方式结案。三是完善规范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突破。第一,理顺县镇财力分配关系。各试点地区普遍实行“划分收支范围、确定收支基数、超收返还激励、专项资金扶持”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试点镇的财力保障。10个试点镇中,有5个镇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有4个镇以2010年为基准,超收部分由县(市)财政全额返还试点镇。同时,在试点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社会抚养费、矿业权价款县(市)本级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返还。对试点镇迫切需要新上的优势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给予支持。第二,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各试点镇普遍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派出机构,受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负责确定镇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和乡镇建设规划许可证、查处本辖区内违法建筑等工作。如秦栏镇通过修订城镇总体规划和制订开发区控制性详规、农民住宅区控制性详规等各类建设规划,使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初步形成了镇域发展新格局。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各试点镇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特色和人口现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如无为、天长等地规定凡在试点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按有关规定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有效解决了高沟、秦栏镇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霍山县则采取逐步放开的形式,优先安排县域其它乡镇居民向衡山镇聚集。宁国市针对外来在港口镇定居的人口,由于没有本镇的户籍,因而未能享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公民待遇问题,取消港口镇非农和农业户口,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港口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者生活来源等具备落户条件的外来人员,在履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集体资产权益等相关承诺的前提下,可申报港口镇居民户口。对拥有二轮承包土地的本镇居民,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土地二轮承包期内按规定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第四,探索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农行在高沟镇设立全省首家乡镇二级支行。四是把城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城镇建设框架,做到建设一个区域、及时投入运行一个区域,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支撑发展的能力。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深入开展镇容镇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集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做到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共同进步,使城镇真正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农民务工经商、安居乐业的主要平台。
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事权还需要进一步下放。基层的行政执法权基本上是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的,乡镇政府的行政决策权、执法权很小。即使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下放给经济发达镇一部分事权,仍出现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发展要素保障还需加强。县直部门下放试点镇管理权限后,业务对口面扩大,工作标准提升,工作难度加大,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导致如城镇建设规划等部分事权即使下放后,职责还不能充分履行的现象。虽然试点镇开展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打破干部身份限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但针对乡镇工作人员结构矛盾、专业人才“招聘难、留不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调整队伍结构、补充新鲜工作力量,增强试点镇的人才智力保障。三是配套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尽管各地实施方案中都将金融改革列入试点范围,但由于各试点镇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而各种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布点经营大都根据市场成熟度和业务需求来确定,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经济发达镇,金融机构的设立还远没有跟上发展需要。在建设用地方面,由于市、县政府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虽然方案中明确要求省、市、县政府每年分别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给试点镇使用,但有的地方目前还没有落实到位。
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下一步的设想一是应成为引领乡镇机构改革新方向。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引领今后乡镇机构改革新方向,以此项改革试点为抓手,合理设立、科学配置乡镇政府的机构编制和职能,并配套开展相关改革,使之更有效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度扩大乡镇行政管理权限,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能够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充分激活镇域内外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更大地激发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二是应加强立法保障。按照法律规定,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当出现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等问题时,乡镇政府无法查处,只有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在试点中,要求执法重心下移,以委托执法或派驻执法等方式,将相关执法权向乡镇延伸,明确要求逐步在经济发达镇配备城市管理行政力量,开展城市管理统一执法工作。随着这项改革的深入,经济发达镇规模的扩大、地位作用的彰显,与之相适应的执法权要从立法上给予明确。三是应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每年要有125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达镇以其特殊地位和优势必然要承担起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成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权限,指导试点镇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工作。同时,进一步培育挖掘新的经济发达镇加入改革试点,将试点镇范围扩大到20家。厘清扩权强镇、中心镇、重点镇等改革试点,建议统一纳入到经济发达镇,并从顶层设计上加以明确。四是应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被经济发达镇吸纳,必定会面临着户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因此,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现社会流动化,放宽经济发达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更多外来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入经济发达镇就业居住。加快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经济发达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新型合作医疗,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生活保障标准。同时,建议中央层面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解决经济发达镇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作者:罗昌平单位:安徽省编办
经过30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政府职能规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从1982年到2013年的改革始终都是围绕职能转变进行的,从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到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发展阶段转变职能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一)整合相近职能。大部门体制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大部门体制要求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新组建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这些举措,是针对相近职能和业务相似领域进行整合的结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二)厘清职能边界。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要想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有哪些。做好该做的,管好该管的,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准确规定了新组建和重新组建部门的职能,明确勾勒出每个部门的职能边界,为其履行职能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发挥市场作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以及组建国家铁路局不再保留铁道部等,都体现了政府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四)下放部分社会职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依法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下放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促进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和各类群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了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就是对不同政府部门进行职能分解,细化各自的职责分工,在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权责不一、执行不畅等弊端,确保将该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管到位。因此,政府要逐项逐条地分析职责范围,科学界定部门间的职能分工,通过“合并、精简、撤销”等形式来逐步调整机构设置,形成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同时,各职能部门应严格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现其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彻底纠正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并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配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协商机制,以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要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围绕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目标来制定与实施相适宜的经济规划,并发挥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地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创设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政府应不失时机地采用财税政策来调控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切实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朝着恰当的目标转化。
[关键词]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55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行政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新要求
1.1
在现行土地制度下,政府低地价征用农民用地,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土地的增值收益,造成了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应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互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各个环节更加公开透明,能够通盘考虑决策,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应该得到的权益,不要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换来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长此以往会恶性循环,最终阻碍城市的建设。
1.2 金融改革
金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且金融改革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点推行工作经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最终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1.3 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籍,在购房、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存在很多现实壁垒。而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倡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减少对具体事务的管理,这一思想与户籍制度改革相一致。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关系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给具体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困境和违规违纪的漏洞,对规划不重视,建设无序。
《行政管理法》对行政权利和管理方式的规定非常明晰,如果《行政管理法》执行到位,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管理法》是抓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根本。认真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帮助推动城乡规划管理,反过来,城乡规划管理改革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对策
3.1 简政放权
目前,城乡规划管理有集权和分权两种,集权有助于集中统一管理,但灵活性欠佳,影响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分权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是在统一管理上有难度。城乡规划管理的职能权限划分需要朝着管理分权的方向进行改革,但是权限不宜过度分散,否则不利于开展工作。
目前,城乡规划审批由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决策,城乡规划方案自上而下流动,而且始终都在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流动,审批体系封闭僵化,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必须改进城乡规划审批体系,提高城乡规划审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透明度,增加审批成果的科学化程度。
3.2 组织协调
在现行的行政运行体制中,各个部门和单位有自己不同的职能,各个部门需要互相配合、协调工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完成。
关于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国土、规划、发改、环保、交通、工信等部门都会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等。现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各自为政,没有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
3.3 管理监督
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规划设计不科学、受地方政府意志影响明显,城乡扩张利用土地二元制,一部分人阻碍城市开发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法治不健全,为保证城乡规划管理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完善内部监督。健全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规划管理成果考核机制、行政复议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化、精确化水平,降低个别机构和个别人的影响。
其次,推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改变现有的土地征收机制,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提高补偿标准,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和保障问题,让失地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反思目前的城市扩张方式,过去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未来一定要找到一条真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再次,做好政务公开和监督工作。做好公示工作,公开行政审批流程和审批规划项目,主动引入监督机制,欢迎专业机构、群众、媒体、社会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权利制约体系,制约个别部门和个别人员对城市开发的影响力。加大政务工作工作,积极听取专家、学者、开发商、群众的意见建议,重视听取城市市民的诉求,保证公共决策的准确性,保证公共利益,避免浪费公共资源。
4 结 语
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物质和精神成果极大丰富,正走上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是这样,城乡规划管理也是这样。正视这些问题,找到对应解决方案才是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体制的积弊,有的是社会发展新产生的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之道,认真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正,城市化也会健康、均衡、快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舒华,吴必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4(4)..
[关键词]高职高专 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78-01
中国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之一。改革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从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转变,也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高职高专的行政管理是多层次、高难度而复杂的管理系统,也是学校上层次的有力保障。随着改革的不断拓宽与深化,各种新老问题不断涌现,这对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新旧思想转变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需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用更高技巧,积极稳妥地将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前推进。[1]
一、当前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十几年来,尽管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规模日益扩大,管理滞后已是阻碍高职发展的紧迫问题。高职要发展,行政管理需创新,同时管理中的种种弊端也值得反思。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官位本”思想较重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政策的出台仍欠充分调研,没有一系列良好的运行机制,没能更好地覆盖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一些决策性文件无法坚持原则性与公平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引进也不够公平和透明化。
(二)行政管理机构臃肿,服务意识薄弱
当前的高职高专行政管理机构众多,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机构臃肿庞大、职能重叠交叉,导致行政职能的宽泛繁杂,各管理机构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效率低
行政人员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行为的合理程度,也决定着行政能力和效率的层次水平;但当前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态度较差,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完善,还停留在原有的旧行政管理体制上,人员的办事效率低下。
二、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我国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院系结构日趋复杂,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也逐步形成,许多决策性工作已由政府行为变成学校的法人行为,因此决定了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同层面的需求;为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高专势必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主体不明确、改革责任承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致使改革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无法取得广泛的社会收益和持久的经济效益;导致管理机制刻板僵化、信息迟滞,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因此,改善当前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种弊端,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对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显然是非常必要的。[3]
三、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坚持人才引进透明化、公平化
当前高职高专行政管理在运行过程中仍缺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阻碍高职高专发展。针对存在的人才引进不透明、不公平现象,高职高专应该建立一套人才引进机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人才招聘,做到人才引进透明化、公平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二)精简行政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转,有赖于一个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来支撑,当前高职高专的管理机构众多,出现臃肿现象,迫切需要精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行政管理,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意识,营造和谐管理环境,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减少部门间职责交叉,精简行政人员,从而不同程度地规范了高职高专行政部门的行为[4],所以,提高服务意识对于高职高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素质行政人员对高职高专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与现代化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结果与对策
1.针对高职高专存在的弊端,对策一,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朝着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方向改革,从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出发进行有系统、有规划的改造。
2.为了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对策二,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决策评估等制度,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3.为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策三,应健全服务型的行政管理制度化,建立完善沟通与回应机制,确保双向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行政部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完成特定的服务目标。
4.要强化“管理即是服务”意识,对策四,应把服务视为管理的核心要素,把为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确保其能够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恒山.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重点任务[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
[2]韩永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J].理论视野,2008(1).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路径
一、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整个行管理体制改革是满足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
行政管理是国家对社会的全方面的管理,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长期以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没有改变,但是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行政管理的服务要求,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必须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行政管理的权利权限、对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和优化。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行政管理是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管理,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因此行政管理必须要兼顾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地方的行政管理中,过去到现在都存在着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生态,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产生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现在我们要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杜绝此类问题,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来促进行政管理的协调性发展。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的掌舵人
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了,已经融入到了国际市场的浪潮中,但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需要行政管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管。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以下笔者指出三个主要问题。
(一)行政管理的管理职能存在混乱
行政机关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在职能上历经多次调整,在角色上已经适应了管理身份,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职能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行政机关的一些机构、部门设置存在着混乱,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职责方面存在交叉和盲点,有时一件事情多头管理,还有时出现有问题无人管理的问题;第二,行政管理职能上的混乱还表现在职能权限分的过细,导致行政管理层级多,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了较大的成本支出,也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高效的要求;第三,行政管理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权限上的不明确,导致一些行政管理政令在下级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
(二)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存在不完善
行政管理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行政管理的运行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首先,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管理是决策和执行于一体的,因此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缺乏监督就容易造成行政管理中行使权力的主体违法违规的用权、等问题;其次,行政管理的民主机制不畅通,行政管理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利益,缺乏畅通的民主的渠道和管理的透明,人民群众无法参与到管理中,就容易形成各种揣测,也容易造成行政机关与群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再次,行政管理缺乏科学的价值评判机制,当前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不协调就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价值评判机制,才导致对经济发展的一味追求,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生态的保护。
(三)行政管理法制化存在不完善
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行政管理法制化是通过法律对行政管理M行调节和规范,但是当前行政管理在依法行政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行政主体法制观念有待强化,对于依法行政的内容缺乏准确的把握,有的甚至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违法行为;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中缺乏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行政管理中的违法行政,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纠正,就会使得违法行政进一步蔓延和恶化。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行政管理的管理职能科学化和规范化改革
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首要就要对行政管理的管理职能进行科学的梳理,对当前的行政机构、职能部门进行科学的设置。在管理职责方面,要做到科学的规划和设置,尽量消除管理上的交叉和盲点;同时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减少行政管理职能权限的层次划分,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还要在行政管理的上下级的上传下达过程中,明确各自的权责,确保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落实和落实到位。
(二)完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机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结合上文分析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行政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首先,完善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对掌握重要职权的部门和主体进行监督,防止和滥用权力等问题的产生;其次,完善行政管理的民主机制,为广大群众建立民主参与渠道,实行规范的公开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畅通机制;最后,完善行政管理的价值评判机制,科学的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等方方面面纳入到科学的统一的评价体系中,以此来确保行政管理下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行政管理法制化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也是法律保障,因此无论是作为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体制都应当重视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法制化。首先,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法制化意识,严格做到依法行政,准确、深刻的把握依法行政的要求。其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重视对依法行政的监督,为行政管理中的违法行政行为要给与及时的制止和纠正。
参考文献:
[1]马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5):4-9.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提升及其各项新要求,以推动我国工程建筑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以此构建工程建设中各项工作之间的协作、制约且互相推动的工程建设管理运行体制,至此衍生了工程监理制度,这也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诞生的新型管理体制。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工程监理工作概述
此项工作的实施有效处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传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其也真正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界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各种要求,这也充分满足了对外开放及其外部因素等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亦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及其投资效益。
二、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监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该行业中注册过的监理工程师较少,满足不了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发展需求,其间许多企业中的监理工程师均是兼任诸多项目的总监,具体工程施工中常见不到总监,这严重制约了监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且其间监理人员专业单一,导致工程造价及其项目管理和合同法律等人才缺乏,这时的监理项目进度及其投资和合同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职能缺失。监理企业资质与人员管理亦不健全,其监理委托时仅是根据监理企业资质及其业绩评分,其中各项评分均不全面,这时的监理评标不科学,从而诸多企业都出现了买证、借证等问题。
2、工程监理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监理服务范围十分狭窄,未能很正延伸到项目前期咨询规划及其设计优化,或者是后期工程维护及其加固等问题。其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使得业主招标时不能科学评估监理企业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且市场竞争管理机制缺失,政府也对其缺乏监督管理,这时监理企业之间就会恶意竞争,这时监理服务质量就会快速降低。
3、工程监理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其间总监理工程师责权不对等,使得总监理工程师很难树立威信,从而不能真正发挥其真正的工作。该项工作也缺乏高素质监理人员,这使得整个市场上的监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降低,其间很多监理人员仅是中级职称,监理人员多是大专毕业,亦或者是退休的技术工人。
三、工程监理行业发展措施
1、政府应适当简政放权
政府应依据市场体制改革的程度来转换工作职能,实施简政放权以提升服务意识,从而使得监理行业管理工作统一化。将早期分散的部门监理管理权责集于一个主管部门中,采用立法授权或者是委托方式把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且适当的放权给该行业中的协会,经由各地方的工程监理协会来对其进行自律性管理,以此确保工程监理工作更为专业化。
2、逐渐取消工程强制监理
及时健全管理机制,且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从而有规划且有步骤的缩小工程监理强制工作的范围。快速整顿监理市场,全面规范监理服务工作,构建诚信机制,有效纠正其间所存在的问题。且构建多样化监理咨询服务内容,使得工程差异化管理工作有效落实,逐渐扩大业主可选择的工程管理方式权利。合理取消强制性监理,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施以市场化运作,此过程中应注重未聘请监理企业的建设单位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3、构建多层次监理企业
监理行业发展趋向务必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服务密集型、现场监督性合理结合的咨询服务业,监理行业应将其适当统一,构建五层金字塔结构形式,从而为社会市场提供多种咨询服务工作,其间包括专门做施工阶段监理的企业、设计采购施工的EPC监理咨询企业、工程建设全过程EPT管理咨询企业、综合监理企业、国际化项目咨询企业等。
4、展开个人执业的工程咨询管理模式
工程监理委托时应合理弱化企业资质,从而充分增强个人执业资格,将监理市场准入控制工作延伸至单重人员控制。积极引导建设单位来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进行委派,行业协会也应放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门槛。监理行业协会要及时推行创先评优鼓励机制,及时表彰示范企业及其先进监理工程师,这样在投标时则可合理加分。
5、编制监理机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
监理行业务必及时编制标准化及其规范化和可视化,确保监理机构考评体系信息化建设更合理,从而对监理企业及其人员素质和资信等施以客观考核,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工作水平,或者是工程监理行业的综合素质。工程监理工作质量评估体制务必满足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或者是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和监理规范与监理企业规章制度要求等。工程监理工作质量考评结果应于公众媒体公布给社会,从而将其真正反映于招投标中。
结束语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监理行业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未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也说明要紧抓机遇,全面分析其间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全方位审视监理行业定位及其需求与发展。本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工程监理行业发展措施,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工程监理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 体制 改革 创新 原则
一、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一)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工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工商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二)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权,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工商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工商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工商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工商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工商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工商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工商行政目标的能力。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工商行政部门的工商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二、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一)依法规范中央及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在权限方面都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尤其是上下级工商行政机关的有些事宜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很容易导致权力和权限的不明确。也有可能出现职能交叉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日常工商行政的办事效率,同时也损害了有关职能部分的发挥。一定要规范审批制度,还要创新管理机制。对于我国的工商行政审批机制来说,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改进。
(二)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工商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的和相近的相关职能部门交给同一个工商行政部门去分担。并且还要对工商行政执行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综合性的有效执行机构,这样才能够推进政府相关事务的管理,并且要将权利分散到几个相近部门中去。
(三)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面对在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和社会的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人员的大量流动现象,如何安置分流人员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问题,解决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实现分流人员合理安置的首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使这些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是解决分流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保证出口畅通的重要手段。
三、小结
当前看来,我国经济运行事态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社会大发展对我国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和新要求,人民群众更加期待工商行政管理改革能够给自己带来福利。面对着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时机,抓紧转变政府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方式,做到优化和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加强工商行政改革,把我国的工商行政改革推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政府职能转变才会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有利于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农业税的取消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一个新时代,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乡镇政府管理却面I晦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失。农业税的取消拆除了收费平台,断了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随之萎缩。其次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法定职权缺失。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事权分配不清。第三是乡镇负债累累。农业税的取消并没能解决乡镇财政运行问题,反而使乡镇债务有增无减。第四是乡镇社会规范及管理能力减弱。取消农业税后,一方面由于不准乡村组织对农民使用强制手段,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接触变少,村民们对干部的态度变成一种“没事不理你、公事不管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的局面。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一些困境,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众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改革
1、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因地制宜,撤乡并镇
针对乡镇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管理职能,与此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为中心站,从而减少部分机构和人员。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的小乡镇,可考虑撤乡并镇,减少行政事业人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稳定政府机构现状,但调整其内部分工,精简、合并可有可无的作用发挥差的事业服务中心及其人员,加强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构和人员。最后,根据中央要求,实现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要求,加强对乡镇机构行政事业编制的控制,每过2—3年,核定一次编制,并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改革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
针对乡镇公务员小农意识严重、效率观念差、功利主义盛行而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传统干部任免制,推行合同聘任制,打破干部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干部的业绩考核,指定科学的考核和量化标准。通过考核,让那些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继续留任或者进入领导岗位。其次是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一是扩大县乡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第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二是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第一,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第二,明确监督内容。主要监督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以及考核录用是否客观公正。第三,完善监督方法。(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3、合理划分权限,理顺各种关系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很多方面并不是执法主体,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手段,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乡镇政府都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和完整的财政权。乡镇承担了大量上级交办的事务,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还要为执行结果负责。相对于县级政府的“权大于责”,乡镇却是“责大于权”,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合理划分与上级(主要是县级)政府的权限。一是还权于乡镇,解决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问题,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二是明确与上级(主要是县级)部门的关系。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级部门不应对乡镇政府实施直接发文等行为。三是县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在工作上应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监督,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应征求和尊重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其次要理顺各种关系:(1)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乡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扩大和强化社会自身管理的功能,由社会的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共同承担社会义务;(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主动退出,只管一些市场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培育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之后,乡镇政府突出的问题是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情,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又没做好。首先是在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足额足量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为了维护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有的乡镇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制度外收入;其次是有些乡镇超越经济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没进行科学规划和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结果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乡镇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第三,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低下。南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许多因素,许多诸如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甚至基本丧失,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滞后。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向,这为我们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基层乡镇政府,我们认为它基本上不具备履行经济调节智能的能力,也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能力,真正需要抓实抓好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体制改革中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具体说来,(1)更新观念。这是转变职能的关键。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业走向休养生息阶段,随着原有的乡镇工作格局的打破,旧机制必然被新机制所代替,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开始发生全新变化。在观念上,要迅速从去强管理、轻服务,重人治、轻法治变为重服务、重法治,主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找路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2)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收农业税了,国家每年都会有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乡村,乡镇干部应从收税费转变为农民提供安全、保卫、科技服务和有效信息,乡镇政府应当更直接提供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等公共产品;(3)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乡镇政府要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抓紧建立和小城镇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4)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乡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用全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特别要做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观念及竞争意识,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农民;(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口超生的重灾区,各地乡镇政府在这一点上的职能一直没有放松,但是在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手段应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自然、经济等环境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乡镇职能转变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