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洪涝灾害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霍乱:
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往往伴有呕吐。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排出淘米水样大便,患者四肢冰凉,双眼凹陷,严重脱水,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2.细菌性痢疾:
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
3.伤寒、副伤寒:
主要症状有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4.病毒性腹泻:
主要症状为排出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其呕吐和腹泻症状比霍乱轻,但对婴幼儿具有较大的危害。
5.甲型肝炎:
儿童患者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不爱动等表现,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此时做化验检查会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如为黄疸型肝炎,则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眼巩膜变黄、全身皮肤变黄等症状。如达到重症程度,还会出现高烧、频繁呕吐、重度腹胀、乏力、黄疽加重并伴有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状。
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要做好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我们必须要防止“病从口入”,重点是不喝生水喝开水;食物要彻底煮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蝇设备;接触排泄物后,应立即洗净手。病人的排泄物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教育儿童不要随地大小便。劝阻灾区群众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吃“大席”,不搞聚餐。群众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自觉隔离;并积极配合疫情调查以及消杀工作等。
-洪灾后需要重点关注-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及其预防小知识
1. 流行性出血热:
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
2.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抗洪救灾和田间作业人员中。鼠和猪是北方的主要传染源。钩体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和钩体病的主要措施是灭鼠和做好家畜管理,同时不要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做好家畜管理主要包括管好家畜传染源(猪、犬和牛等),不让粪尿液直接流入水中。提倡圈养猪,搞好猪舍的卫生。将家畜用水池塘与人用池塘分开等。此外,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业尽量穿长筒胶鞋,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不喝生水等。
3.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蚊子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临床上发病突然,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预防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防蚊灭蚊。外出尽量穿长袖长裤,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室内防蚊灭蚊要充分利用纱窗纱门、蚊帐及居室内喷洒灭蚊药等。加强人畜隔离手段,改善居住环境,降低居室周围的蚊虫密度,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排除居住环境周围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清除杂草,减少其孳生地。
4.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主要传染源为羊和牛。发病前病人往往与牛、羊或其制品有密切接触史。
关键词:临武 暴雨洪涝 风险 区划 评估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59-06
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南岭山脉之中,是珠江流域与湘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北江流域一级支流武水河的发源地,境内水系的70%为珠江水系。全境面积1 375 km2,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1960―2010年平均降水量1 415.8 mm。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湖南省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尤其是近些年来,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受灾程度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湖南抗洪救灾的前沿阵地。为此,文章依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灾情资料,应用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以期为今后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现实参考。
1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文章使用的资料来源于临武县气象观测资料、临武县自然灾害史料、临武县志等。临武县气象局气象观测始于1959年3月,所以基本气象观测资料采自1961―2010年,并采取相应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由此得出年、季、月降水量的相应序列和变化趋势。
四季划分: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2 临武地理
临武县因依武水河畔(北江一级支流)而得名。武水河发源于临武县西瑶乡境内的分水岭,从西向东穿过临武大部分地区,经宜章、韶关汇入珠江一级支流――北江。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属南岭山脉中段,全县国土面积1 375.24 km2。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丘岗起伏。总体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山丘地貌。其基本特点是:西部是连绵的西山,最高峰天头岭海拔1 711.8 m;北部是东山山脉(香花岭),最高峰通天庙海拔1 594 m;东北部为南岭山脉的骑田岭;东南部为丘岗山地;中部是山间小盆地。全县总的地势是由北方向东南倾斜。临武县境最低点位于武水河出境处(临武县水东乡的五塘冲河床)海拨203 m,县气象局拔海高度292 m。
3 临武县的降水特征
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临武县是湖南省雨水比较充沛的地区之一。1960―2010年的51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1 415.8 mm;从图1可以看出,临武县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2002年降水量多达2 074.7 mm,而少雨的2004年只有942.1 mm,两者相差1 132.6 mm。半个世纪以来,临武县出现两个多雨时段和3个少雨时段,两个多雨时段分别是1968―1977年和1992―2002年;3个少雨时段分别是1962―1967年、1986―1991年和2002―2009年。
3.2 降水量的四季变化
临武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3~5月)最多,平均降水量为523.6 mm,占全年雨量的37%;夏季(6~8月)次之,平均降水量为506.5 mm,占全年雨量36%;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为201.8 mm,占全年雨量的 14%;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少,平均降水量为183.6 mm,占全年雨量的13%。冬季平均降水量只有春季平均降水量的35%(见图2)。
3.3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
临武县各月降水量月季变化非常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平均为636.0 mm,占年雨量的45%,其中6月份平均降水量最多,平均达240.3 mm。12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41.7 mm。各月最多、最少降水量的变化与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见图3)。
4 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
暴雨洪涝是临武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或局地强降水往往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史料中就有“大水,漂流房舍无数,溺死者不可胜计”“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沿河尽成泽国,淹死百人”等记载。在1961―2010年的50年当中,共出现≥50 mm暴雨179次,平均每年3.58次,最多的2002年达11天之多。出现≥100 mm大暴雨31次,平均每年0.62次。一日最大降水量 211.9 mm,出现在1994年6月16日。特别严重的是1968年、1994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1968年6月15~24日连降暴雨~大暴雨,10天雨量达511.1 mm,其中6月24日一天的雨量达161.0 mm,由于降水量多且强度大,使得还未完全竣工的长河水库出现重大险情。1994年6月13~17日连续5天暴雨到大暴雨,总雨量达454.6 mm,其中6月16日达211.9 mm,为临武有雨量记载以来的最大日降水量。由于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武水桥头水深近1 m,沿河两岸尽成泽国,倒塌房屋5 000多间,8 000多人无家可归,因灾死亡和失踪27人。2002年8月7日,全县普降暴雨,其中金江一带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达34人的重大自然灾害。另外,局地性的大暴雨也往往发生山洪暴发,并导致泥石流发生。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岭地区的三十六湾地区降水量达161 mm,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许多个体小矿的厂棚被夷为平地,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的重大灾难。
4.1 暴雨的年际变化
临武县暴雨出现次数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1961―1985年之间,每年暴雨次数在1~6次之间波动,年际变化相对比较平和。1986年以后每年暴雨次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最多的2002年达11次之多,而1986年全年无暴雨。
临武县暴雨出现次数也具有较明显的年代变化。≥50 mm暴雨20世纪90年代最多,达47次,平均每年4.7次,而20世纪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2.7次,即90年代比80年代平均每年多2.0次。≥100 mm大暴雨20世纪60年代最多,平均每年1.0次,而20世纪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0.2次(见表1)。
4.2 暴雨的季节性强
临武县在1961―2010年50年间的每个月都出现过暴雨,但主要发生在4~8月。4~8月的暴雨发生次数占总数的82.68%。6月份是发生暴雨最多的月份,占全年总数的29.61%(见表2)。
同样临武县大暴雨主要出现在4~8月,6月份最多,50年间共出现13次,占全年的42%。所以6月份也是临武出现洪涝灾害最多、灾害损失最大的月份。
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相吻合的,4~8月既是临武县的雨水集中期和强降水频发的季节,也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最多的季节。尤其是春夏之交的6月,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次数之多占全年的近30%。
从表3可知,临武县1960―2010年的51年间共发生46次山洪灾害,其中有43次发生在4~8月,这表明洪涝灾害在年内发生的时段性较强。另外,临武县山洪灾害发生时间早,结束时间晚。从4月初到10月底均可发生。从人员伤亡情况分析,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和8月,这也验证了造成临武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6月是受西风带系统影响,8月多受热带系统(如台风)影响。
4.3 暴雨洪涝灾害有一定的周期性
从图4可以看出,临武县年降水量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按每5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临武县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现峰值;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现低谷。在1960―2010年的51年当中,1992―1997年的年降水量达到最多,5年平均值达1 674.2 mm。
按每10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临武县降水量也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20世纪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10年平均为1 578.9 mm,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而20世纪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10年平均为1 441.1 mm,次少是20世纪60年代。(见图5)
据查询统计(见表4),临武县自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50年的2 129年间,有记载的山洪灾害有162次,大约13年一遇。1951―2010年的60年间,出现48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灾害,平均每年0.8次。其中1981―2010年的30年间,出现35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灾害,平均每年1.17次。尤其是2002年一年就发生4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涝灾害,另有4年每年发生3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涝灾害。
4.4 暴雨洪涝灾害地域性强
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山区(尤其是矿区)是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由于采矿造成地表疏松,矿石废料乱堆,一遇暴雨,常常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泥石流沿着山冲(山沟)一路冲刷,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如2002年8月7日,金江一带(煤矿区)大暴雨,山洪暴发、引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达34人。又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岭地区的三十六湾一带(有色金属矿区)日雨量达161 mm,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的灾难。河谷低洼地带也是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如1994年“6.16”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洪水造成土地乡古城村等地27人遇难。
5 人类活动与洪涝灾害
(1)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全球气候变暖,最终将影响到洪涝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同洪涝程度的条件下,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
(2)毁林开荒的后果:陡坡山地过度开垦,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对水的涵养能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发生泥石流。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对山地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凸显,极易出现旱涝急转。
(3)乱采滥挖的后果:临武县盛产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前些年无序的矿产开发,山体千疮百孔,废矿尾矿堆积如山。一遇强降水,洪水裹挟着废渣尾矿顺山坡山冲滚滚而下,形成泥石流或废矿尾沙流,从而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或人员财产损失。
6 暴雨洪涝灾害损失大
临武县是暴雨洪涝灾害的重灾区,也是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较多的区域之一,其原因除与强降水有直接联系外,还与其特殊的山地地形、松散的地表、矿渣的乱堆有一定的关联。一旦发生强降水或持续性大雨,往往容易诱发山体塌方或泥石流,造成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甚至发生人员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1994年“6.16”特大洪涝死亡失踪27人;2002年“8.7”金江地区洪涝、塌方造成34人死亡失踪;2003年“5.13”临武三十六湾地区局地大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死亡失踪30人和2006年“7.15”碧利斯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死亡7人)就是如此。
从表5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的46次暴雨洪涝灾害中有15次出现了人员死亡(失踪),共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159人,平均每年3.18人,平均每次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10.6人。其中一次性洪涝灾害死亡和失踪人员在1~3人的次数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踪4~9人的次数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踪10~29人的次数3次,占20%。一次性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及以上的特大灾情2次,占13.3%。
从表6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人员死亡159人,平均每年3.18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死亡3人占2%,70年代死亡10人占6%,80年代死亡12人占8%,90年代死亡30人占19%。进入21世纪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的重特大灾害猛增,10年间死亡104人占65%,且重特大事件也明显增多,如2002年“8.7” 洪灾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30人,2003年“5.13”,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人数34人。
临武县耕地面积13 760 hm2。从表7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91 529 hm2,平均每年1 830.6 hm2,相当于每年有13.3%的面积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受灾面积1 524 hm2占1.7%,70年代受灾面积4 318 hm2占4.7%,80年代受灾面积3 395 hm2占3.9%,90年代受灾面积27 196 hm2占29.7%。进入21世纪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猛增,10年间受灾面积55 096 hm2占60.2%。
从表8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间,洪涝灾害共造成倒塌房屋9 270间,平均每年倒塌185.4间,相当于50年间每一百人口因洪涝灾害倒塌房屋2.8间(2010年第六次全县人口普查,临武人口数331 871人,人口密度为240人/km2)。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居民房屋倒塌明显增加,1991―2010年的20年间,共造成倒塌房屋8 792间,占所有倒塌房屋的95%,平均每年倒塌439.6间。其中1994年“6.16”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一次就造成倒塌房屋5 000余间,占所有倒塌房屋的54%。
从表9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4 548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 691万元。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进入21世纪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猛增,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造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 741万元,占所以损失的83%,平均每年损失15 374万元。最为严重的是2002年“8.7”洪涝灾害,造成全县死亡和失踪34人,倒塌房屋229间,造成农作物成灾面积达7 063 hm2,该次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41 000万元。
7 暴雨洪涝灾害区划评估
根据历年洪涝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考虑地形地貌、植被、人为因素(采矿)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临武县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如下。
Ⅰ类:高山矿区:临武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的美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北有香花岭及周边的有色金属矿区,东北部是金江、水东等煤炭矿区。该区域山势陡峻,由于采挖严重,使得地表非常松散,且矿渣尾砂堆积。每遇暴雨极易发生山洪,甚至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是临武县暴雨山洪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Ⅱ类:河谷地带:人类习惯于择水而居,河流两岸多为冲积平地,土地平坦肥沃,该地区耕地较多、人口稠密,是人类繁养生息和生活的首选之地。武水河两岸的地势低洼地区,包括城关、武水、花塘、南强、土地、汾市和金江、水东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处于武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地势低洼,每遇暴雨就容易出现洪涝,轻则冲毁河堤、淹没农田,重则淹没村庄,冲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河谷地带是临武县暴雨渍涝灾害重灾区。
Ⅲ类:山区:该地区包括西瑶、武源、大冲、镇南、接龙等乡镇及万水、双溪等乡镇的部分山区。该区域山高坡陡,遇暴雨后,洪水暴涨暴跌,洪水冲击力大,是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区。
Ⅳ类:丘陵区:该地区包括除Ⅰ、Ⅱ、Ⅲ类的其他乡镇,该区域多丘岗平地,地势较低,耕地面积大,人口稠密,比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但造成人员伤亡事件较少。
8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措施及建议
洪涝灾害是由暴雨或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危害的大小,暴雨是直接因素,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在随之增加。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减少暴雨洪涝可能带来的危害,建议如下。
(1)加速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联防联动,提高防汛抗洪信息的科学综合能力。
(2)合理规划,合理避险,加大全民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的知识教育,不要在河道和行洪区建房、建厂,对在河道、行洪区及易发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村庄实行有计划的移民。
(3)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实施综合治理,严禁乱采乱挖乱垦,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施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恢复森林水库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4)加强水利建设,维护保养好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提高水库山塘拦洪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保持排水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彭广,刘立成,等.洪涝(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M].气象出版社,2006.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
美国企业备灾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
欧洲危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及危机研究进展
美国学术机构之国土安全研究及概念发展
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
风险登记:提升我国社区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决策论证与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化解
危机情景下政府危机信息的释放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评估之比较研究
从灾难中学习:我国事故调查的反思与改进
国外农民抗争研究:学术传统及其争论
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
灾害与群体: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的国外研究述评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社会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功能与角色——基于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志愿失灵、灾后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人际互动:一个微观的视角
这几天,武汉的防洪和内涝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种号称现场传来的照片和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城市防洪和内涝防治的大讨论。
入汛以来,全国极端降雨频发,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都遭遇了暴雨内涝的困扰。为了分析事情背后真实的原因,找到未来可行的解决之路,避免一阵风式的“消费”这次灾害事件,本文将尝试对武汉市这次洪涝问题进行的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今后解决这类问题的可能路径。 武汉洪涝灾害四大原因
武汉这次洪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016年7月7日,湖北武汉,快要淹没顶子的武昌黄花矶长江亲水平台的亭子。当日,武汉经历洪灾后放晴,天空出现蓝天白云和夕阳,众多市民来到武昌黄花矶闸口观看长江水势,与即将没顶的黄花矶凉亭合影或拍照留念。
一是外江水位持续上涨,导致城市本身排水困难。根据长江水文网的数据,近一个月以来汉口水文站水位变化显示,自6月30日以来,长江汉口段的水位从25米迅速上升到7月7日(早8时)的28.36米,达到历史上第五高的水位。长江水位的持续上升,不仅给整个武汉的城市防洪安全带来巨大压力,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导致雨水无法排入受纳水体中。
长江是一条汇水面积大的河流,此次自6月30日以来的水位快速、持续上涨,原因是上游来水量大,超出了下游流出的量,致使水量不断增加造成的, 外江水位过高是这次武汉内涝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是本地连续超强降雨。如果从6月30日开始,长江水位持续上涨,但武汉市没有强降雨,那武汉面临的也就只是防洪的问题,只要城市堤防不溃坝,就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同期,偏偏武汉遭遇了连续的强降雨。
根据湖北省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武汉市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5时累计雨量574.1毫米,突破1991年7月5日至11日七天内降下542.8毫米的记录。6月1日至7月6日15时,武汉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月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持续的超强降雨,和这次长江高水位耦合在一起,加剧了这次洪涝灾害的破坏力。
三是,武汉本身对于雨水的蓄滞空间不足。关于这一点,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讨论,而且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在趋于一致,很多人都认为武汉市在过去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保护好湖泊和低洼地,尤其是过多的湖泊遭到填埋,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之前能够对雨水径流起到调节作用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从一个更大的尺度上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内涝风险。
尤其是面对超强降雨的时候,需要处理和应对的降雨径流量是一定的,这些雨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存储,只能停留在一些城市相对低洼的地区,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形成内涝积水。
城市排水的实质是创造有利条件,将雨水径流有序地疏导至蓄滞和受纳的空间。
如果没有空间去接纳这些雨水,在这种情况下,将城市排水管网的标准建设提得再高也没有意义。
四是,武汉本身的城市排水能力也有待提高。和很多城市在过去的做法一样,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武汉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
此次武汉洪涝灾害中,一则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出台《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该行动计划中提出,准备通过三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武汉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
对于上述计划要有客观的认识。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据说目前仅投入了一部分,并没有花掉130亿元,其他的相关工程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往前推进;其次,武汉承诺的130亿元要达到的设防标准,也不是能够预防这次洪涝灾害的。根据行动计划,武汉通过这些投入,要达到日降雨200毫米(即十年一遇)以内,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的目标。
武汉的投入没有很好地解决城市排水,说明之前武汉市在城市排水方面欠账太多,更应该加大投入,就如同一个饥饿的人实在太饿了,先吃了两个馒头还没饱,可能再吃一个馒头他就饱了,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那两个馒头不该吃,或者吃了没有用。
当然,武汉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如果这么大的降雨,这种外江的排水条件,换成中国其他的城市,估计也极少有能够幸免的。 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路径选择
为了从这次武汉洪涝灾害中吸取教训,逐步改善中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惠农区;山洪灾害;防治预案;主次分明;监测预警系统
1.引言
1.1山洪灾害发展趋势
山洪灾害是指因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高沟深,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大,谷坡稳定性差,自然条件复杂。在大气候影响下,降水分布不均,降雨时段集中,极端天气频发。加上经济社会活动日趋激烈,多种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各地山丘区洪水、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毁、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山洪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已成为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2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的目的和重要性
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是为了防治洪水,减轻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个科学、周密、合理的防治预案,可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能够推进防汛责任制的落实、防汛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规范和指导各级政府和单位组织在洪涝灾害发生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防御,做好洪涝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洪涝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危害。
2.惠农区山洪灾害概况
2.1惠农区地理概况
石嘴山市惠农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相邻,东以黄河为界与内蒙古伊克照盟相隔,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毗邻,南与平罗县相连。南北长约37km,东西宽约55km。区境地貌自西向东由贺兰山地、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三个单元组成,海拔最低1090m,最高约2300m,相对落差约1200m。贺兰山脉雄峙西北,为区境天然屏障,由于山势陡峻,沟道发育,也是山洪灾害易发区。
2.2惠农区水文气象要素
惠农区地处宁夏平原北端,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低气温-30.3℃;极端最高37.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8mm,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各季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降雨量的70%以上,且尤以7~8月份最多,占年总量的50~60%。贺兰山区为降雨集中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80mm,其降雨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大,且多以局部暴雨形势发生,易诱发山洪灾害。
2.3惠农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汛区域
2.3.1防汛重点区域
由于惠农区西依贺兰山脉,东临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受山洪、河洪双重威胁。因此防汛的重点区域主要划分为两个区块,一是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即第三排水沟以西110国道沿线两侧的工业区和农业居民区。二是黄河沿线滩地及农业居民,该区因黄河滨河大道的建成,可抵御20年一遇黄河洪水,防汛压力极大改善。所以惠农区防汛重点主要是沿贺兰山各沟道洪水。主要沟道有:柳条沟、道路沟、正谊关沟、白疙瘩沟、边沟、白虎洞沟、红果子沟、小王泉沟、黑水沟、大王泉沟、大杨家沟、苦水沟、大黑沟、大芦沟、郑家沟等大小20多条山洪沟,其影响区域面积约为420.8km2,占全惠农区总面积的33.56%,威胁61574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3.2防汛重点区域内水利工程
防汛重点区域内主要有高庙湖滞洪区、雁窝池滞洪区、西河桥滞洪区、沿山防洪堤坝、各行洪沟道以及第三排水沟等。其中郑家沟、大芦沟、苦水沟的洪水泄入高庙湖滞洪区。大王泉沟、红果子沟的洪水泄入雁窝池滞洪区。树龙沟、干沟的洪水泄入西河桥滞洪区,洪水经以上三个滞洪区后排入第三排水沟汇入黄河。其它沟道正义关沟、柳条沟、道路沟等直接汇入黄河。
2.3.3防汛重点区主要历史(解放以来)洪水灾情
1955年8月21日,大王泉沟洪峰流量约为146m3/s,造成第二农场渠被泥沙阻塞达10km之多,淹没惠农区燕窝池一带农田数万亩;
1975年8月4日,贺兰山一带普降暴雨,暴雨中心降雨量212.5mm,本区贺兰山诸沟道均暴发山洪,造成石大公路多处被冲毁,交通断绝,包兰铁路落石滩铁路桥冲毁,停止交通3天。淹没秋田1.1万亩,损失粮食约15万kg;
1991年7月26日,惠农区红果子沟、王泉沟暴发山洪,两辆中巴车驶过山洪沟时被山洪冲翻,造成12人死亡,损失惨重;
2006年7月14日,惠农区先后遭受持续降雨天气,降雨量累计达到了90.5mm,暴雨引发洪水造成防洪设施不同程度被毁,沟道滑塌、道路塌陷,交通中断,惠农区工业园区常能达公司、天地泰公司、荣盛公司、英力特股份公司、石嘴山发电厂、金力公司厂区及厂房、库房进水,导致企业停产,经济损失达6700万元等。
7月13日,突发暴雨,沿贺兰山自北向南突降暴雨,扁沟降雨量达72.2毫米申银特钢项目工棚冲毁,冲毁围墙100多米,60%厂区进水,致使1200余名民工紧急撤离至第十中学;包兰铁路3处遭到冲刷,火车停运7小时;小东湾11户农户房屋进水,紧急修复防洪堤坝4.5公里。
3.惠农区山洪防治预案编制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3.1山洪防治工作要突出重点
惠农区根据行政区域和气候特点,防汛工作主要有山洪、河洪(黄河洪水和黄河凌汛)。通过历史灾情对比,黄河河汛主要发生在冬季凌汛期,由于黄河封河、开河的影响,形成冰坝,河水位急速上涨,造成河水漫滩、河堤坍塌、河水倒灌等,使黄河沿岸百姓房屋和农田淹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随着黄河滨河大道的建成,系防汛、旅游和经济于一体,防汛标准的提高,使黄河河汛威胁明显降低。相对沿贺兰山东麓沟道山洪灾害威胁日趋严重。由于沿山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石嘴山、红果子工业园区的相继建成,挤占河道、泄洪区情况严重,阻碍了沟道行洪能力,相对增加了山洪的危害程度,沟道洪水对沿山工业园区、石大公路和包兰铁路等交通、输电线路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影响惠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劲和制约,沿山沟道洪水防治,也成为我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3.2危险区的划定要分主次
在防汛预案编制中,危险区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反映了防汛工作是否全面,不留死角。但在划定的危险区域,也要有主次之分。因此,防洪预案危险区的划定必须有主次之分,才能更有利于防洪减灾工作。
3.3以防为主,加强对水文监测、预警系统非工程措施的管理
在防汛预警方案中,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种,必须坚持“以防为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方针,要做好两个依托,一是依托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提高沟道防洪标准,做好工程防灾措施;二是依托全国山洪灾害治理项目,做好重点防灾区域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对于非工程措施,要改变以往的重建轻管的意识,重点要做好对非工程措施的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E8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02-01
东辽河,因历史朝代更迭而几易其名。汉称苏河;三国至隋称杨柳河;明称艾河;清称赫尔苏河;民国后称东辽河。东辽河是辽河东侧一大支流,发源于东辽县小葱顶子山,流经辽源、梨树、公主岭、双辽等市、县,于辽宁省康平县三门郭家与西辽河汇合。在吉林省境内河段长372公里。东辽县因东辽河而得名。县城白泉镇是东辽河畔一新兴城镇。城南的聚龙潭是国家水利名胜。东辽河的发源地辽河掌,位于辽源市区东南部东辽县辽河源镇福安村小葱顶子山一片静谧的半山坡上。有关东辽河源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在辽源儿女中世代相传。2011年,辽河源头传说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辽河作为辽河上游的重要分支,其防洪和污染治理对于整个辽河流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历史上辽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尽管国家不断加大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是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比较严重,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因洪涝灾害每年都造成数千人员死亡。《中国水灾年表》记载辽河流域历史水灾11次。
1、1846辽河大水,铁岭城外可行舟,辽阳等17州县受淹。
2、1861辽河大水,洪水决堤冲入双台子潮沟,形成现今的双台子河。
3、1879辽东半岛沿海诸河和辽河中下游大水,辽西地区严重水灾。
4、1918辽宁浑河、太子河,河南伊、洛、沁河,山东汶、泗河洪水泛滥成灾,3省50多县水灾。
5、1923辽河大水,10余县被淹,死亡640人,长大铁路中断。
6、1931本年气候反常,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降雨日数多数达35~50天,最多的桂林达59天。期间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个省592个县(市),据统计,湘、鄂、赣、浙、皖、苏、鲁、豫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面积973万hm2,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为本世纪以来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
7、1934第二松花江、辽河、大凌河、浑江大水,辽、吉2省60余县市受灾,66万hm2农田受淹。
8、1951辽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铁岭站洪峰流量14200m3/s,辽宁、吉林2省33个县市受灾,受灾农田37.6万hm2,死亡3100人。沈山、长大铁路停运47天。
9、1953辽河中下游特大洪水,铁岭站实测洪峰流量11800m3/s,27个县市受灾,死亡167人,沈山、长大铁路中断行车59天
10、1985辽河流域大水。辽河干流洪峰虽不大(铁岭站洪峰流量1750m3/s),但由于河道人为设障阻水等原因,造成高水位行洪时间长,下游堤防多处决口泛滥,辽宁省遭受严重水灾,农田受灾162.4万hm2,直接经济损失约47亿元。
11、1986辽河、松花江流域相继发生较大洪水,辽河干流铁岭站洪峰流量2220m3/s,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洪峰流量8510m3/s,部分河堤决口泛滥,辽、吉、黑3省部分地区水灾较重。
二、水污染治理困难重重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3号文件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国家制定的又一部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文件。该文件围绕“三条红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细化了相关制度要求,提出具体工作措施。
当前我国排污总量仍然居高,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二氧化硫、COD、氨氮排放负荷仍然很大,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机动车和农业源污染日益突出。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北京到上海之间工业密集区成为全球对流层二氧化氮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呈加剧趋势。“十二五”时期,随着污染不断积累,我国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污染物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常规污染物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
据统计,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52.1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60.4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40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亿吨。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控断面中,I~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西南诸河水质为优,长江、珠江、浙闽片河流和内陆诸河水质总体良好,黄河、松花江、淮河、辽河总体为轻度污染,海河总体为中度污染。在监测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53.8%,其中,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6.1%和7.7%。在监测的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0%,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0%。
关键词 气候变化;烟叶生产;影响;河南平顶山
中图分类号 S16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37-01
烟叶在生长过程中常受气候的影响,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烟叶质量和产量[1-3]。一旦因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而出现洪涝、大风、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就会给烟叶产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4-6]。
1 平顶山地区气候特点
平顶山地区的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其无霜期一般为217 d左右,其活动积温相对稳定,通过10 ℃活动积温一般为5 210~5 550 ℃。3月7日气温稳定通过5 ℃,3月31日气温稳定通过10 ℃。其6—8月的平均气温在24 ℃以上,直至10月下旬气温会降至18 ℃以下。由于平顶山地区西部属于伊洛平原气候带,东南部为南阳盆地,其东西温差相差1~2 ℃,再加上6月10日之前,气候变化异常且不稳、温度复杂多变,使得该地区常会出现热风、冰雹等天气。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平顶山市一些地区气温已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冬秋季节,这对烟叶生产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平顶山市年降水量一般为630~997 mm,雨季一般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这段时间的降水量远大于6月中旬。而对于平顶山市附近的郏县、宝丰县西部常会受干旱的影响,而将雨期推迟15 d左右;而鲁山东部、叶县等南阳市平地地区,常会受盆地的影响,其降水量相对较大,且雨季到来也相对较早。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平顶山市附近的地区其降水量也呈现不均匀现象,北部逐渐减少,而南部盆地地区却逐渐增多,春、秋季降雨量逐渐减少,而冬、夏两季增多,同时暴雨时间也呈上升趋势,干旱和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2 气候变化对平顶山地区烟叶的影响
2.1 旱涝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平顶山地区春、冬、夏季常出现干旱,而夏季则多暴雨,各地洪涝灾害呈上升趋势。20世纪,其出现干旱次数就有16次之多,而暴雨次数为38次。期间的局部灾害对平顶山地区烟叶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夏季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使烟叶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宝丰、鲁山等地春夏连旱,土壤土墒严重甚至是部分烟叶卷曲,同时旱情严重也给烟苗转移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政府的调节和群众的积极抗旱移栽的情况下,使灾情有所好转。
2.2 极端天气
近年来,平顶山地区大风和冰雹等极端天气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然是当地比较重要的自然灾害,毕竟其是局域性的且其危害性也较大。相关统计表明20世纪80—90年代平顶山地区大风冰雹次数是比较多的,而20世纪初至今,大风冰雹次数每年只有几次。虽为几次,但是有冰雹就会有大风强对流天气,一旦超过7级大风就会造成烟苗出现倒伏现象,以致于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郏县城关镇在20世纪初出现的大风天气,致使大量烟苗烟畦塑料棚被损,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损失。郏县、宝丰县等地遭受的冰雹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郏县 受灾较为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66.67 hm2,其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以上。
2.3 病虫灾害
平顶山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冬季温度就呈上升趋势,而降水呈下降趋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病虫存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春季是病虫产卵的季节,因冬季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回暖早,温度上升快,就会加快病虫的繁殖速度,如果温度和湿度均适宜,病虫害就会迅速蔓延。相关部门统计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近些年来,烟叶病虫害呈上升趋势。而对烟叶来说,叶才是其收获的部位,一旦发生病虫害并蔓延,就会对烟草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对烟叶的产量质量及效益也会有一定影响。如果个别年份病虫灾害过重,就会致使烟叶大幅度减产或绝收。相关数据表明,2005年秋季和2006年冬季气温比同年偏高,在暖冬的影响下,病虫冻死率下降,越冬数量增加,再加上暖春为病虫提供了存活条件,其繁殖率较高,对烟叶的破坏性也比较大。此外,烟青虫病、赤星病、黑胫病、角斑病等不同程度发生,导致2007年部分烟田出现了绝产现象。
3 结语
烟草作为一种农业经济作物,其主要以收取叶片来获得收入。烟草在生长过程中,对气温和降水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在气温和降水适宜的情况下,烟草才能正常生长、成熟,产量才会提高,品质才会更加优良。因此,分析气候变化,掌握其规律,可以为平顶山地区烟叶生产提供保障。
4 参考文献
[1] 苏新宏.技术创新与烟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519-522.
[2] 王振海,许广恺.平顶山烟区自然条件与烟叶栽培技术浅析[C]//河南省烟草学会.河南省烟草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06.
[3] 郭三党,蔡宪杰,苏新宏,等.影响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ISM分析[J].河南科学,2010,28(4):475-480.
[4] 王怀珠,李洪勋,胡玉录.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用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0(3):41-43.
1 旱灾应对实用技术
夏玉米进入拔节期后,茎叶生长快,对水分需求量大,是需水高峰期,尤其是抽雄前10天到开花后的20天,是玉米需水临界期。此阶段缺水严重时,雄穗抽不出,雌穗吐丝迟,导致不能正常受精,造成缺粒、秃顶多、空秆多,使玉米减产。有资料显示,灌拔节水可增产22%左右,灌抽穗水可增产70%以上,灌攻粒水可增产50%。由此可见,玉米灌拔节、孕穗、攻粒水是多么的重要。
1.1 灌好拔节水 夏玉米拔节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地上长叶、长茎秆,地下盘根,对水分需要量加大,应在玉米7~9片叶或播后25天左右灌好玉米拔节水,促苗健壮发育。
1.2 饱灌抽雄灌浆水 抽雄前半月左右,正是雌穗小花分化期,此时如遇干旱,应人工饱灌,防止“卡脖旱”;灌浆水也很重要,此时如果墒情不好,天气干旱,易出现“晒花”而大幅度减产。
1.3 浇好高产攻粒水 浇好攻粒水不仅能提高粒重,还可增加玉米产量。因此,水源充足时,要及时浇好攻粒水,保持田间持水量75%~80%,以满足籽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2 风灾、雹灾应对实用技术
进入七、八月份,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会经常出现,对秋作物正常生长造成较大危害,尤其对高秆作物夏玉米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则更大。
2.1 冰雹灾害应对技术 其一,当夏玉米在拔节到抽雄前时,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时,雌雄穗及部分叶片还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危害,而未抽出的叶子并没有受到损伤,应积极采取中耕、散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恢复生长;追施速效氮肥,尿素或碳铵均可,每667平方米穴施10~15千克尿素或等养分量的碳铵。田间管理到位,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其二,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为害,植株恢复生长的能力变差,对产量影响较大。如果穗节没有受到冰雹危害,仍然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如果穗节被冰雹砸断,则不能恢复生长,应及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如有水浇条件的种一茬速生蔬菜,以减少生产损失。
2.2 大风灾害应对技术 夏季七、八月份,还经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常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对于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植株间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仅是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及时采取根部培土扶正植株即可;若是茎折,可将邻近3~4株玉米顺势扶起,捆扎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撑,免受倒压,维护其生长,以利于灌浆成熟,减少产量损失。
2.3 洪涝灾害应对技术 夏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尤其是在生长中、后期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田间持水量超过85%时,玉米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坏死,造成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据调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太明显,但积水3天后减产20%,积水5天减产40%。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田,主要应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促进玉米植株恢复生长;当排除积水后能正常下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补充一定量的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坡护岸;水生态环境
1 概述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气候和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升温,植被的逐渐减少,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些年来,我国的防汛建设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完善防洪指挥机制,提高水库堤坝的防洪能力。虽然这样,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不断发生洪涝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型河流洪涝灾害所造成的,随着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政府也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必须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气候条件变化快,缺乏监测设备,没有预测技术,人员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难度大。二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洪水同时伴随着泥石流产生。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些地区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五是防洪标准低。为了节约资金,防洪标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极端情况,就容易发生水灾。
2 生态护坡所面临的问题
2.1 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由于我国当前城市用地紧张,而人们喜欢依山伴水的生活环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边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面积越来越小,河流宽度越来越窄,为了泄洪的需要,将河道挖深,取直,这样的结果,使得对护河岸堤的建筑强度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的费用越来越大,但是破坏了河道两边的生态环境,其生态功能逐渐减退,河道成了专门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两边景观休闲和娱乐的功能。虽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部分地区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采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路,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尝试还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从水利主管部门到具体的设计人员,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片面,思想高度不够,模糊不清,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技术的应用指导,由于实际设计时时间紧任务重,设计资料不全面,没有相关领域的生物资料,使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都不齐全,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习惯用传统的方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思路方法,并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和标准,在河流整治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解决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形势下,面对现有问题,在解决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时,区域市政的规划相结合,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进行退地还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使用生态护坡建设技术,尽量还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创造适宜水生物生长把生态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条条规模不同的臭水沟,而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的河岸环境。因此,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应该不断进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个适合实际操作的,完善的科学体系。
3 生态护坡的设计要点
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 几种生态护坡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液压喷播植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将槽子,改良剂,肥料,纸浆和粘合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搅拌均匀后,通过液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这样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简单,两个月后就能实现绿化功能,适用范围广,防护效果好,但不适用于靠近水的地方,只适用于护坡的背水面防护工作;
方法二,人工种草护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简单播撒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法的草种播撒不均匀,天气对其影响较大,近年来已经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护坡,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发剂,植物纤维,复合肥料和腐殖土经过专业机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喷洒到客土中。利用这种方法,土壤与坡面结合牢固,普通的透气性好,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护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维护,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优化配置,但同样只是用于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网格纸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在整理好的边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砖,平铺成正六边形网格,在网格内,填充种植土,然后再种草或者是铺设草坪一种防护措施,其优点是受力结构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泼面雨水径流,防止破庙冲刷,施工简单,外观整洁,美观大方,但同时造价比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
以上的几种方法,在使用选择方面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选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充分调查,广泛取证,才能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方法。
5 结束语
在满足防御洪涝灾害的前提下,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建造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景观,再考虑到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效果,把过去的由混凝土组成的人工建筑河堤,改造为由水系和土体以及植物互相联系,适宜生物生长的,自然状态的生态护坡,现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生态护坡建设技术,是一个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现代水利工程学,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一体性的工程。推广生态型护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一个绿色环绕,水质清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校环境,是我们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A、管涌
B、浓泡
C、翻水
D、流土
2 / 50 【单选题】“空梅”主要是指发生在我国哪一地区的少雨现象?()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3 / 50 【单选题】洪水来临时,在校老师不应该()。
A、坚持上课
B、联系家长
C、遣散同学
D、避开危险区
4 / 50 【单选题】河道防洪应该采取()措施。
A、疏导
B、拦蓄
C、以泄为主、蓄泄兼筹
D、生物降解
5 / 50 【单选题】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洪涝灾害与人工监测相比,其优点是()。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进行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小,可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广,可在宏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 50 【单选题】“隹”的本义是鸟,引申义为“高”“精”“尖”。淮字由“水”与“隹”联合组成,本义是()。
A、鸟儿聚集的水
B、最高处的水
C、最清的水
D、矛盾最尖锐的水
7 / 50 【单选题】您和家人朋友旅游度假,如果选择去(),事前应关心了解当地的水文预报。
A、高山速降
B、水上漂流
C、海上垂钓
D、沙漠探险
8 / 50 【单选题】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非工程措施?()
A、山洪灾害普查
B、建挡土墙
C、危险区的划定
D、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
9 / 50 【单选题】松花江流域内“千年都城百年县”指的是哪里?()
A、宁安
B、图们
C、敦化
D、阿城
10 / 50 【单选题】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A、制度落实
B、施工组织的实施
C、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D、方案的制订
11 / 50 【单选题】 防汛抗洪是()的事。
A、各级政府
B、防汛部门
C、
D、政府行政首长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公民共同参与
12 / 50 【单选题】我国降水量分布很不平衡,地理差异很大,表现为()。
A、北多南少,东多西少
B、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C、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D、北多南少,东少西多
13 / 50 【单选题】防洪水库汛期的防洪调度由()负责。
A、有调度权限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B、水库运行管理单位
C、有调度权限的电力调度机构
D、堤防管理单位
14 / 50 【单选题】当发现河流堤防发生渗水、漏水、坍塌等险情时,应该()。
A、立即向有关责任人汇报
B、任其发展
C、围观
D、不当回事
15 / 50 【单选题】当山区水库或塘坝出现严重险情时,首先应当()。
A、派人抢险
B、排水放空水体
C、转移下游受威胁的人员
D、对下游群众发公告
16 / 50 【单选题】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主持设计施工的。
A、李冰
B、李冰父子
C、大禹
D、李斯
17 / 50 【单选题】在户外遭遇雷雨时,正确做法是()。
A、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B、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C、不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D、不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18 / 50 【单选题】当淤地坝发生较大险情,需要撤离人员时,应当()。
A、组织人员向地势较高处撤离
B、组织人员向下游撤离
C、组织人员按照该淤地坝防汛预案所确定的程序、范围和人数、路线、方式和措施撤离到安全避险点
D、通知相关人员自行撤离
19 / 50 【单选题】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
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20 / 50 【单选题】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 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 ④植被破坏严重 ⑤多山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21 / 50 【单选题】旱涝急转现象指在同一季节内一段时间特别旱,而随后突遇集中强降雨,又特别涝,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外水入侵等灾害。在我国,旱涝急转主要发生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22 / 50 【单选题】鉴湖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在()修建的。
A、战国时期
B、秦朝
C、东汉
D、唐代
23 / 50 【单选题】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国家鼓励对()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A、雨水、微咸水
B、废水
C、污水
D、海水
24 / 50 【单选题】“河水涨上天”是一句形容黄河大洪水的民谣,它形容的是黄河中游近千年来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发生在哪一年?()
A、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B、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C、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D、1958年
25 / 50 【单选题】在(),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防汛指挥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并按照特种车辆对待。
A、主汛期
B、汛期
C、非汛期
D、汛后
25 / 50 【单选题】在(),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防汛指挥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并按照特种车辆对待。
A、主汛期
B、汛期
C、非汛期
D、汛后
27 / 50 【单选题】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A、防洪标准
B、防汛标准
C、防汛指标
D、行洪标准
28 / 50 【单选题】淠史杭灌区以大别山区五大水库为主要水源,以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著称于世。
A、互联互通式
B、梯级式
C、网格式
D、长藤结瓜式
29 / 50 【单选题】民国23年(1934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始人李仪祉率领水利同仁到绍兴大禹陵祭禹,并在绍兴大禹正殿右侧立“会稽大禹庙碑”。民国36年(1947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决议,以农历()大禹诞辰日为中国工程师节。
A、四月五日
B、五月六日
C、五月十日
D、六月六日
30 / 50 【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洪灾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侵占了洪水泛滥之地,因此,人类应该从这些地方搬迁出来,给洪水以出路
B、面对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政府应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彻底消除洪涝灾害隐患
关键词:城市灾害预防 水文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P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009-01
1 吉林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工作的现状
吉林市原水文站网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水文观测站点覆盖面不足,郊区部分小河流几乎没有观测站点;二是已有的水文监测站点密度较低,满足不了城市防洪对中小河流水文信息的采集要求;三是水文监测信息的处理、输送技术水平落后,适应不了城市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再加上近几年极端气候的增多,气象预报技术的制约,使得中小河流水文的监测工作成为城市预防洪水或山洪的一块短板,给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造成不便。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吉林市有关部门加大投入,紧密配合,设计和建设了一套适合城市灾害防治的水文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完善吉林市中小河流的水文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中小河流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水平和洪水预警预报能力为原则,增建18处水文站,17处水位站,120处雨量站。本次建设工程均严格依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修编)进行设计。
2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2.1 设计原则
针对前面的几点不足,以完善现有水文监测预警体系,提升水文监测信息的处理技术,有效增强洪涝灾害的预报能力为总体设计原则。
2.2 设计标准
土建工程建设和技术装备的采购与配置以《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标准》(修编)为标准,综合资金、环境等条件,尽量提升站点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3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水利部的“总体规划”中,对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都做了详细而又科学的部署。整个系统的建设不但包括水文站、雨量站、水位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灾情预测、应急处理、洪水预报以及水情服务等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水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输送和存储的数字化、灾害预报智能化以及水情监测的可视化,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例如流域蒸散发估算技术、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数字流域技术等,建立适合本城市的中小河流山洪预警预报原型系统,并规范其结构、功能、接口、数据库,实现更大范围的联网监测。北京“7·21”洪水灾害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以及灾害预报、处理系统还存在严重不足,需要加大加快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下面以吉林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分系统为例,阐述吉林市该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运作原理。
4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分系统
4.1 水文数据采集系统
其功能主要是实现流量、水位、雨量等数据的采集。在选购采集系统的硬件装备时要充分考虑劳动强度、检测时长、采集速度和站点的特性,该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综合评价这些要素,流量数据的采集采用的是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通过借助桥梁或缆道上绳子牵引,能直接显示河流断面的流量。水位数据采集选用雷达水位计,雷达水位计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水位水流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方位、高度等信息,它具有抗干扰、无人值守、成本低、寿命长等优点。在安装雷达水位计时要充分考虑安装所处地段的施工条件以及方便设备的检修、保养,做好防雷防盗防损坏措施。雨量数据采集建设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一体化杆式雨量装置、雨量观测场等方式。观测场地面积设雨量观测仪器和普通蒸发观测仪器时为6 m×6 m。观测场地应平整,场地四周设置栅栏防护,场内铺设观测人行小路。栅栏高度一般为1.2~1.5 m,杆式雨量器(计),可在其半径为1.0 m的范围内设置栅栏防护。栅栏条的疏密以不阻滞空气流通又能削弱通过观测场的风力、不产生雪堆为准。
4.2 水雨情自动监测预报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和联网的中心站,二是由雨量计、水位计等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工控设备等组成的遥测站。选用先进传感技术的传感器以及规划合理科学的通信方式,为中心站传送准确、及时以及科学的基础数据,中心站通过接受、处理、分析这些数据,采用智能化方式对整个城市的水雨情进行综合分析,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先进的通信方式能保障遥测站数据的准确传送。该市采用GSM系统的点对点短消息平台组网,其特点是通过短消息中心(服务器)完成信息的存储和传送。同时附属配备了PSTN系统,利用电路交换来实现信号的传送。
4.3 供电、防雷等后勤支持、保障系统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不但要求监测预警设备的先进,还要求能长期、无故障运行,这就需要对系统的供电、防雷等辅助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系统中心站采用UPS电源,可以防止因突然断电造成处理数据的丢失;遥测站需要因地制宜,积极采用太阳能光电技术,保障遥测站的设备连续、环保运行需求。因为遥测站一般在室外,并且装有精密仪器仪表,在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防雷要求。现代防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防雷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遥测站的特点选用合适的防雷设备、方式。在进行河流监测预警系统时,除了供电、防雷设施外,还要对重点设备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在雨量观测场(站)的建设时,在场地四周需要设置围栏,在内部合理规划人行观测小道,设置围栏时要注意栏与栏之间的空隙间隔,不能造成空气阻塞以避免大风力对围栏的破坏。
5 结语
水文监测预警是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大部分城市水文站点偏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对水文信息的迫切需求,给城市管理决策带来挑战。吉林市通过梳理旧有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点,充实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系统的技术水平,切实提升了中小河流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预警、预报能力,使得水雨情信息能及时、快速的传达到中心站,为城市管理者防御可能的洪涝灾害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房国良,耿延博.辽宁省山洪灾害水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划[J].中国水利,2009.
近年来,社会经济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着对于供电的要求,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对于用电的需求,就必须要保证变电站的正常的运行。而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变电站自身设备故障问题,还有积水问题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变电站的积水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排涝装置的安装步骤,深入分析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变电站 水位监测系统 自动排涝装置
变电站顾名思义就是改变电压的地方。有时候,为了能够将电能输送到更远的地方,首先要先将电压升高,再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电压,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使用,可是,如果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电能的传输以及人民群众的供电情况,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经常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维修与护理是非常必要的,除了需要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以外,就是要注意对于积水的防治,及时处理变电站的积水问题,防止有开关室进水并造成停电事故的现象发生。
1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作用
由于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每年的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并且雨量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变化程度也非常的剧烈,这些现象就是造成洪涝现象的罪魁祸首。汛情对于植物、土地、河流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洪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当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受到波及的除了植物、土地、河流等,还有就是对变电站的影响。由于洪涝灾害的冲击使得很多积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放,积水就会在变电站内部泛滥,造成严重的停电事故。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科研专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去改善这种情况,开始在变电站内安装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变电站的积水问题,但是能够将事故信息及时通知给有关人员,就能在第一时间派出维修人员进行解决,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2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安装
2.1 安装主机
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的主机尺寸都是310mm×300mm×125mm,为了能够方便的连接到交流电源,所以,都会在交流电源的周围选择位置,采用壁挂式或捆绑式进行安装。具体的安装情况如图1所示。
2.2 安装水位传感器
在主机安装结束后,就要进行水位传感器的安装了。首先,在电缆沟壁上面将水位传感器固定好;然后,为了防止固定的不牢固,还要使用膨胀螺丝做进一步的加固。水位传感器是由304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其测量的范围在一米之内,精度精确到1cm,具体的样式如图2所示。
2.3 主机与水位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每一台主机与每一根水位传感器通过2芯多股屏蔽电源线进行连接,2芯多股屏蔽电源线要通过包塑金属软管保护,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积水渗透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4 主机与水泵之间的连接
主机与水泵之间的连接与主机与水位传感器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但是使用的电源线却不尽相同,主机与水位传感器之间使用的是2芯多股屏蔽电源线进行连接,而主机与水泵之间是使用2芯单股电源线进行连接,但是不管是哪一张电源线都是由包塑金属软管保护,防止积水渗透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3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应用价值
3.1 能够像维修人员发送警报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最主要的应用价值就是能够自主的向维修人员发送警报。当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变电站可以通过水位监测系统进行检测,在发现危险之后,第一时间向维修人员发出警报,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及时的到达现场进行维护,防止变电站事故的扩大。在维修人员没能到达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自动排涝装置进行积水的排放,能够将变电站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
3.2 能够设置多级水位警报
不同级别的积水危险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来进行维修,但是,当面临危险的时候如何决定哪一个级别的维修人员前往现场也是非常难决定的,如果派出去的维修人员不足以应对高级别的积水情况,就会给变电站造成更大的损失,将事故的范围扩大。而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能够设置多级水位警报,就不会出现笔者之前提到的危险。
4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对于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安装过程的了解,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价值。当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变电站可以通过水位监测系统进行检测,在发现危险之后,第一时间向维修人员发出警报,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及时的到达现场进行维护,防止变电站事故的扩大。在维修人员没能到达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自动排涝装置进行积水的排放,能够将变电站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建议在我局所属范围内先行试点,特别是近几年有被水淹的变电站和开关站,积累运行经验后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季克强.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在丽江坝区地下水实时监测中的应用[A].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06).
[2]何嘉莉.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设计及监测点优化布置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白云华.基于Zigbee与GPRS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黄河河道断面冰水情多点自蛹嗖庀低成杓朴胗τ[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4]张玉鹏.基于雨水管理理念的城市排水规划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