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

时间:2023-09-28 09:3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礼仪与文化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礼仪与文化素养

第1篇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礼仪素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二、国内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及在校园里实地观察发现,在大学校园里面,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带着早餐进入教室,座位上遗留下早餐食品的垃圾,校园内随意乱吐乱扔,衣着暴露、服装怪异,宿舍里瓜子壳、烟蒂子等垃圾满地,臭袜子、脏衣服随处乱丢,课堂随意接听电话、讲小话、玩手机游戏,随意旷课、早退,考试作弊,校内遇见老师视而不见,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显示出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尊重他人意识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改变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寇琳等主要从高校礼仪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不足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理论知识上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再加上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注重教育训练孩子的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力,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浮躁的风气,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急功近利,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形利益看不见,这对处在对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礼仪修养偏低。 [1]周亚楠等提出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礼仪修养缺失的首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体系的缺失是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2]许华强提出高校普遍忽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专业理论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方式僵化,未能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实现某些思想道德的规范的目的。陈晔提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误将西方社会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和“个人功利”主要行为标准,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相去甚远。

从以上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学校对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不懂得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滑坡,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李佳认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5]张艳芳提出“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李小妲等提出“礼仪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礼仪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礼仪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不尽人意,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还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素质上。文明素质越高,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越大,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仅符合时展的需要,也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礼仪素养教育,他们不仅能获得展示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可以成为大有希望、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要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的大环境。

张艳芳在《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亚楠等指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文明的人和事,引导大学生积极效仿,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李佳指出实际训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亲身感受礼仪的魅力。

曲雪苓认为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对于好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同学,弘扬社会正能量。

第2篇

【关键词】学生礼仪文化;高职礼仪教育;文明礼仪

《三字经》里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单纯,而复杂的生活、学习环境决定了每个人成长的路线。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孩子,具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对他们进行礼仪文化教育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在此,笔者为高职的礼仪教育提出一些思路,可供参考。

一、我国学生礼仪文化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的传统美德逐渐被学生们忽视,很多学生的口中脏话连篇,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甚至在大街上以及其他公共场合中,到处可见出口成“脏”的学生,他们完全忽视了文明礼仪的存在,有些学生甚至把说脏话当成了一种时尚。

2.说起时尚,它是大多数学生迫切追逐的对象,为了追赶时尚和潮流,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衣着和打扮,与此同时,各种奇装异饰开始在校园内外出现,有些女同学穿起了低胸装、露脐装,梳起了五颜六色的卷发,身上佩戴着五花八门的装饰品,部分男同学也在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上大做文章,甚至和女同学一样佩戴起了耳环等饰品,试问:当今人们都在给宠物穿衣遮羞,作为学生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

3.尊老爱幼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环节,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可是在我国,很多学生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底线。首先,很多学生不懂得尊敬父母,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父母大吼大叫的情形,当学生们对父母大发雷霆后扬长而去,他们的背影后面是家长期待而又无奈的目光,因此,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其次,很多时候学生们的自私心理非常严重,学生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得失而忽略了那些做人最基本的文明礼仪。

4.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会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和公共财务。可是如今,很多学生早已不记得这些细微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手中垃圾随意乱扔,破环公共财务的现象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学生礼仪文化现状相当可悲。

二、高职教师如何进行礼仪教育

1.课堂教育。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课堂教育是基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新闻资料或者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根本上对礼仪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2.课外实践。礼仪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把它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之中。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让学生去做一些仪式的礼仪服务工作,或者也可以组建校园义务礼仪服务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

3.隐形熏染。在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熏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有利于他们道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养成。首先,要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可以通过艺术板报、宣传长廊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可以通过校园传媒来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例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彰显礼仪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们重视礼仪文明,严于律己,自觉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4.职业导向型教育。在高职学校中,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采用职业导向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们选择的不同行业,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从事所选职业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纠正日常中的不当行为,促进他们礼仪文化素质的养成。

5.教师以身施教。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时,教师要懂得以身施教,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才会让学生们信服。换言之,如果为人师表的教师都没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又何谈去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职工提高自身礼仪素养,以己为例、以身施教,是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关键。

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懂得文明礼仪,而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中立足,就必须要懂得外交礼仪。从某种角度来讲,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处事之道、生存之道,当今社会,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礼仪教育,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碰壁、少挫折,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秋莹.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第3篇

 

一、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更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早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意思是人不守礼就无法生存,做事情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无法安宁。礼仪的重要性不言而明,礼仪不但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礼仪,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难以想象。这就需要我国加强礼仪的教育,必须从根源抓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幼儿以后身心的健康成长、认知社会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又取决于幼儿教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礼仪知识以及自身职业素养的高低。

 

但是据调查,我国很多幼儿教师的礼仪知识以及职业素养是不容乐观的,如媒体经常报道的虐童事件等,直接影响我国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以及幼儿教育正常活动的开展,这与我国所要求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标准相差甚远。为了幼儿健康成长,更是为了祖国的希望,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礼仪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我国乃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就是人类的立世之本。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还应具有深厚的职业素养。那何为“礼仪”?何为“职业素养”呢?首先,“礼仪”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重要表现形式。

 

“礼”就是礼节、礼貌,“仪”就是仪式,多指集体性的,还有我们常提到的仪表、仪容等。礼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志愿者的服务礼仪、商业活动中的商务礼仪、校园活动中的文明礼仪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关键,但是道德和态度也是不可或缺的。拥有深厚的职业素养的幼儿教师才是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与职业素养现状

 

(一)教师责任心不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礼仪教学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认为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的高中学校,学生只需要大概了解知识即可,没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往往只是按照课本机械教学,一节课结束,教师的教学任务宣告完成,学生学到礼仪知识的多少则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简单的表面的礼仪知识,并不能深入地系统地掌握。同时,“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也是学生所不能接受的,只会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无味。因此,礼仪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礼仪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专业技能高,学生学到的礼仪知识会更深入,内容也就更丰富;反之亦然,即便是教师想把更多的礼仪内容传授给学生,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直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鉴于此,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礼仪教育,进一步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心理较自卑,缺乏自信

 

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和进入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觉得“低人一等”,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认为就是自己好好学习,在职业学校里边也是徒劳的。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甚至学生稍犯错误,就对学生大声呵斥,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导致学生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学生还能认真地接受礼仪教育是不可能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及职业素养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一)塑造健康心理,增强学生自信

 

学生带着自卑心理走进中职学校,自信心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师通过礼仪教育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告诉学生以后面对的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而自己是这些栋梁之材的启蒙老师,自己在传授孩子们礼仪知识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要让学生意识到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责任,自豪感油然而生,心理也会变得健康阳光,信心倍增。

 

(二)改善师生关系,增强班级和谐

 

通过接受礼仪教育,学生们逐渐认识到日常怎样的言行、仪容仪表才符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标准,遇见老师也不再像往常那样敬而远之,而是大大方方、彬彬有礼地和老师打招呼;以往在中职学校常见的奇装异服等现象越来越少,和老师经常顶撞、吵架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学生正在用一种新的态度、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师生之间的关系明显得到改善,变得犹如“大哥哥”“大姐姐”般亲密,同学们之间互相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大大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五、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探索

 

礼仪教育对于将来成为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礼仪教育重视度

 

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的礼仪教育观念是关键因素,要及时转变教师的“狭隘”观念,提升责任心。首先,把中职学校的学生同高中学校的学生一样看待,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中职学校感受到温暖,把入学时的自卑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其次,把礼仪教育同其他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知,学生才能紧跟教师的步伐认真学习。同时,在礼仪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即理论联系实际,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的幼儿教师招聘会、幼儿园日常礼仪教学等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礼仪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增强礼仪教育的程度。 (二)创设礼仪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礼仪教育的开展除了依托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礼仪观,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向不文明的礼仪习惯说再见,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在校园内部,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倡导文明言行。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也可以借助于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播,反映出学生所关注的礼仪问题,通过具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逐步影响学生。

 

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进一步强化礼仪培养。首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其次,可以举办“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校园礼仪之星”比赛,借助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各种各样的途径,使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真正实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

 

(三)加强监督管理,组织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的礼仪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自发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但由于每个人天生具备的惰性心理,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校园内开展的礼仪教育活动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脏话连篇,目无师长等。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制定一系列的礼仪约束制度,加强对叛逆学生的监督管理,组织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活动。具体措施有:首先,制定文明礼仪行为守则,规范文明礼仪用语,形成系统性的礼仪规章,然后再挑选一些礼仪教师作为监督员,监督管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日常礼仪执行情况,发现不符合文明礼仪范围的,及时纠正并进行备案,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表现不好的当年内不得参加“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以示惩罚;其次,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文明礼仪培训,邀请专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礼仪教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幼儿园礼仪教学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礼仪教育观,使其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仅仅掌握礼仪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深厚的职业素养作为支撑,才能达到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标准。但如何才能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强化学生幼教职业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来说,幼儿教师是一个他们既熟悉但又模糊的职业。熟悉的是幼儿教师就是在幼儿园给儿童做老师;模糊的是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深入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生入学后的幼教职业教育就很有必要。鉴于此,教师可以开设一堂幼儿教师职业分析课,首先向学生们全面介绍幼教职业的内涵,如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需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等,让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后,再根据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当今社会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明确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便更好地为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展职业素质

 

很多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如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等,即使文化课成绩再优异,但如果职业素质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也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在我国很多院校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可以多聘请就业指导专家、职业分析师、幼儿教育专家等,就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动态等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情况等及时主动地做出调整,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内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培养自己乐于付出、不怕吃苦的精神,积极拓展自身的职业素质,从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真正的职业能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参加课外的实践模拟,才能将专业课程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如学校组织的校外幼儿园实践活动,针对幼儿园日常的幼儿游戏、幼儿绘画、幼儿舞蹈等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学生在课外校训基地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七、结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礼仪教师要脚踏实地并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多种有效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同时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型幼儿教师为己任;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多层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最终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

第4篇

体现在运动员的物质因素增强,精神因素却减弱,没有把参与竞技运动作为挑战人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平台,而是把训练和比赛带来的物质财富作为唯一动力或诱惑,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并且不择手段,如任意消极的放弃比赛、打假球、使用兴奋剂、“暗箱操作”等,将技能掌握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有时候为了名利却失去了竞技体育的理性和公平竞争本意,甚至不顾国家的安慰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命运,这种体育理性精神缺失的偏差,不仅使运动员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品行,也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竞技运动的异化是导致运动员体育道德出现偏差的直接原因

2.1功利主义使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失范普遍存在

体育道德行为是运动员品德的一种外在表现,是运动员对社会认可和所了解的体育道德价值的实施,它是体育运动好坏与比赛环境良好秩序的直接体现,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着引导作用,也是竞技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竞技运动商业化与职业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各参与者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策略,过分追求金钱和名利的功利主义会不同程度的造成体育社会环境的混乱状态,竞技运动中违背道德的行为时常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通过相关渠道得知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经过综合衡定和不懈努力运动员仍然达不到比赛的目标,他就会通过不正确的手段来获取比赛成功的可能。许多运动员在以前的比赛中有过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没有被处罚反而从中获利,更加刺激了他继续错下去的勇气;运动员从众心理的存在,了解到某些运动员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比赛胜利没有受到惩罚事实的存在,自身为了想获取胜利也就不自觉的出现这种行为。

2.2体育文化教育中体育礼仪教育的相对薄弱

运动员在体育礼仪中表现的好坏是衡量运动员体育文化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运动员在接受系统训练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去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即使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也很少触及有关体育礼仪方面的专项课程,并且有关体育礼仪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材几乎没有。[5]这足以说明我国在运动员体育礼仪的教学环节相对落后。另外,从我国运动员成长接受体育礼仪教育的过程来看:第一,在体育礼仪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因为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注重比赛成绩的提高,很少甚至会考虑运动员的教育问题,盲目的追求竞技水平的提高一味的训练,占有了运动员很大的时间也剥夺了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权利,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都少的可怜,有关体育礼仪方面的教育出现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5]第二,在各高校教育阶段体育礼仪的教育也出现了“缩水”现象。我国虽然对运动员采取“竞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对运动员的教育只是一种摆设,运动员很少去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缺乏学习的习惯体育礼仪教育出现停滞的现象。[6]第三,体育礼仪行为上的“物”化倾向严重,由于现代竞技体育“重物轻人”观念的影响,只注重运动成绩和商业化上的操作而忽视对运动员人文方面的教育,导致运动员抛弃了传统体育观念,被商业利益所驱使。

3现行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中“个性”管理存在漏洞

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对运动员发出强烈,对上层的意见、指示,只有唯命是从,不许说三道四。例如,短道速滑著名运动员王濛攻击主教练,质疑国家队的战术打法,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国家短道速滑队对其进行停训、停赛、开除国家队的处罚。这件事情王濛自身存在着错误,想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只是表达的方式过激或是“个性”过于张扬而犯了错,但是管理部门对其的处罚却从侧面扼杀了所有运动员想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但是时下中国体育人的个性意识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这其中有“80后”运动员性格特征的体现、有现实国际体育氛围、文化的影响,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如果管理部门不重视这种“个性”的正确管理,或是躲避这种管理漏洞,而一味扼杀运动员的个性,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4对我国运动员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建议

4.1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文化品位并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

运动员文化教育制约着运动员体育文化水平。由于运动员要面临训练比赛的任务,在学习同样的课程中会遇到时间少的难题,往往就会因为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体育文化水平低下。为此就要求各学校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特点,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运动员比赛训练特点的教育培养模式。[7]如摒弃以前先搞好训练比赛最后轻而易举的拿到文凭的模式,采取在运动员训练或比赛的间歇期进行文化知识以及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制定一定的考试成绩和学习出勤情况来作为是否可以拿到文凭的制度,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完全按照这种制度执行,首先让运动员在思想上重视文化教育,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到真正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落实到实处。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动作要领迁移进来,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无穷大,慢慢的就会养成学习知识的习惯,并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个性。[8]由于运动员忙于训练与比赛系统学习知识的机会不大,各有关部门应该与各高校积极联系,从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和运动员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自己情况,可以为运动员开设专门的运动员学习班,为运动员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体育的有关知识以及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运动员学习体育知识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能力,提高运动技能并创造优异的成绩,通过思想教育不断提升运动自身的文化素质,为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服务。

4.2转变“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塑造高尚的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中的“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在运动员乃至整个体育界都占据了很长时间,这样的观念会造成运动员本身对体育文化的忽视,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培养更何从谈起,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观,以此为出发点要让运动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对运动员本身以及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为此,运动员的体育文化素养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作为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运动员体育文化素养的评价机制,把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作为评价是不是合格运动员的重要标准,并以此来作为运动员是不是可以参加比赛的重要依据,以此来监督和督促运动员提高和培养自己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可以切实有效的在搞好运动员训练的同时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也得到了解决,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4.3提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修养,加强体育礼仪的教育

运动员体育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应该通过不断的道德思想教育来提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修养。[10]体育礼仪是体育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礼仪中的行为举止可以更加直接的反应出运动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应该将体育礼仪教育纳入运动员体育文化学习的课程中来,不仅如此还要开设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礼仪教育的课程,这样可以增加运动员对不同体育礼仪的基本要求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而且还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加强体育礼仪方面的训练,使运动员在平时就可以约束自己的体育礼仪行为,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善运动员体育礼仪中的行为举止,展现出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11]

4.4弥补“个性”管理漏洞,解放“个性”张扬运动魅力

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对待运动员的体育个性,只要是不违反体育道德且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体育个性就应该支持,这样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如果一味的按照举国体制的方式来要求运动员就会扼杀运动员不断创新的机会,也会失去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平台,也会让运动员感受到国家的冷漠,会让运动员良好的体育个性发展成任性,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运动员本身也要尊重相关部门的规定,不要将自己的个性过分的张扬发展成任性,这样肯定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惩罚。为此,当个人诉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国体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再单纯将责任都推到个体身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总有一个结合点,双方和谐共处,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各自的利益,这就是“双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倡导“人文奥运”的中国体育,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表现出更大的宽容,这样即有利于运动员个性的健康培养与释放,又能促进运动队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5结论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课余体育比赛;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6-02

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课余体育比赛作为高职体育开展的重要环节,以其内容多样、组织灵活及群众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学生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运动技能、培养礼仪规范、提高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礼仪是指学生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然而在课余比赛组织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抓住其健体娱乐功能,对体育礼仪的重视不够,然而体育礼仪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在学生的全面职业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一、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比赛中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仪态仪表、沟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有明确要求。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能力结构也明确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学生在职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课余体育比赛中的礼仪教育不空谈理论,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并能够伴随职业生涯的终身。

(二)加强高职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于有形与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师生,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能力。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及专业文化建设的深入,高职体育文化内涵提升势在必然,然而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文化任重道远,课余体育比赛中的礼仪教育作为重要载体应足够重视。

(三)促进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学习基础较弱,自卑感较强,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通过课余体育比赛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调节学生的心理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如篮球赛的入场仪式,当主持人向全体观众介绍球队队员入场,上场的同学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在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上台领奖的同学会获得更多的自信。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和经历不仅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还会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四)培养学生文明观赛参赛能力的需要

北京奥运会期间,文明观赛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些比赛因为观众的不文明举止导致比赛暂时中断,这不禁让人们有所反思。而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比赛实践中的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基本体育素养难以得到养成,高职院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环节,是学生体育能力与素养集大成的阶段,在课余体育比赛实践中注重强化学生的文明参赛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观赛参赛能力,能够给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行为导向,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体育素养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比赛中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课余体育比赛中礼仪教育现状比较薄弱

言行举止、礼貌礼节、体育仪式等是体育礼仪在课余体育比赛中的具体展现。通过对江苏部分高职院校的交流访谈、实地观察以及本校几年来课余体育比赛的实际组织与参与,了解到目前高职体育礼仪教育现状比较薄弱。很多高职院校除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有入场仪式、颁奖仪式,平时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很少有入场仪式,好多仪式能简则简,能免则免。课余比赛赛场上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如比赛迟到、粗话脏话、破坏场地器材、判罚争执等。

(二)高职体育比赛礼仪教育现状分析

1.体育教师对体育礼仪实践教育引导缺乏。学生对“礼”的掌握与运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体验才得以掌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够,过多的重视体育教育的健康属性,对职业属性的贯彻不足,加上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体育礼仪素养,无法给学生做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对体育礼仪的学习和认识。在组织课余体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引导者,由于工作量大,课余比赛时间紧等因素,教师往往仅注重裁判工作,忽略比赛组织中的礼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体育礼仪实践教育引导缺乏。

2.学生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礼仪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求身体健康的发展,也需要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仪态仪表、沟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有更明确的要求。但很多高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礼仪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体育礼仪的潜在隐形价值认识不够。

3.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易受不良体育风气影响。现代网络媒体中一些不良体育行为传播广泛,如球员打架、顶撞裁判、弄虚作假等不良社会体育风气,使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跟风模仿,如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会使学生逐渐淡漠体育礼仪,长期下来必然会影响其健康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师生的体育礼仪修养

努力普及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常识,使学生不仅在学校里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人文内涵,增加礼仪知识,并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学校各种体育赛事中举办学生体育礼仪知识的短期培训,体育教师作为组织者及引导者,要做到身正为范,不断加强自身的体育礼仪规范,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体育礼仪修养不断提升。

(二)加大优质体育礼仪信息的宣传力度

在课余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及时的鼓励倡导良好的体育礼仪行为,通过优秀运动员评选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通过墙报、学院报刊、部门网页等多种形式,加强优质体育礼仪信息的宣传,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引导,营造重形象讲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课余体育比赛中的仪式的落实

加强高职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及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课余比赛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及参与者重视体育礼仪,如在比赛规程中明确做出规范引导,对于在观赛或比赛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制止,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不同比赛项目所需的各种礼仪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而发挥体育礼仪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文明观赛参赛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锋.试析学校体育礼仪的失范与重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108-110.

[2]孟桐宇.对体育竞赛中道德失范的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0,(8):127-129.

[3]曾长虹.体育事业中道德规范的渗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24-25.

第6篇

1 现代体育竞赛的传统礼仪文化内涵

礼仪,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受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辛苦的劳动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财富的总和。传统礼仪文化世代相传,在发展中不断的整合、创新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中的)从采和神韵都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和敬仰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主要就是指人们在现代体育竞赛的交流当中,运动员所体现出来亲善友好、崇尚礼让的文化形态,这其中包含了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上的涵义。精神文化主要是运动员对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对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例如:在男子体操的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刚柔井济”;物质文化,主要就是运动员的衣服等外在的东西;制度文化主要就是运动员参加竞赛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物质文化是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后得出的结果,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又对精神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

2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作用

2.1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是所有参加人员道德知行的路径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注重的是对人的行为和举止进行教化和规范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行”,在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和演小的过程中,要引导运动员知道仁义、遵循礼仪。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通过赛事,这种传播形式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井且还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提升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增进社会稳定,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

2.2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是我国民族形象的伟大体现

自占我国就被称作“礼仪之邦”,礼仪,是所有君子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个人形象。礼仪所包括的内在和表象体现在两个为而:一为而的是内在形象,主要是人品、修养、素质和气质等为而;另一为而就是表象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的行为、语舀以及服饰等体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形象是人们在视觉上的形象,是对人的异,格形象的外在体现,因此,只有将内在和表象有效结合,融于一体,这样做刁能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运动员在体育竞赛的赛场上,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只是代表了自己,更是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

2.3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是对外交流的窗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竞赛也在市场化的运作中,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也参与到了国际性和职业性的体育竞赛当中,这时,体育文化礼仪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体现的不仅仅是技能为而的比赛,更是中国的代表,在运动员的语舀、行为和服饰等为而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而貌,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状况、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增进国与国之问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井且充分的展现了我国自占被称作“礼仪之邦”的风貌

3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1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3.1.1 重新认识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问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自从西为文化传人我国以来,在我华夏大地卜决速传播,井且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使得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然而,西为国家的体育竞赛利益根本就不能够满足我国现代体育竞赛的发展需求3。因此,在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中,应该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以德服人、崇尚礼让、从容不迫、与人为善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传承下来,使其可以充分的应用于我国现代体育竞赛当中,成为我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将传承与发扬完美结合

礼尚时宣—将礼仪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充分的解释出来,同时因为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明确了为向,不能将其原封未动的传承下去,而是应该以全世界文化多儿化的为向为视角,以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为式作为价值取向,借鉴和汲取各国礼仪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完美的融合到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当中,打开思维模式,创新礼仪文化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化传承的禁锢,构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符合国际要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不但要体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还能够充分体现我国现代化社会决速发展的需要。

3.1.3 从规范化人手,完善竞赛礼仪文化的可操作性

如果将一个国家的法律当成是硬性的规定的话,那么一个国家的软性约束就是礼仪。对此,建立完善的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要从其规范化为而人手,完善竞赛礼仪文化的可操作性,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让人能够容易理解的、容易推行的、容易接纳的、同时还要容易操作的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规范,这具中一定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仁爱、和谐的传统文化理念充分的展现出来。

3.2 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发扬

3.2.1 增强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礼仪素养

教练员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异,德会直接对运动员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尸,质产生影响,会影响运动员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和素养。裁判员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礼理兼备,这也是保障我国现代体育竞赛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重要因素。对此,就要求教练员和裁判员必须理解和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作用,时时刻刻都要起到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促使运动员能够在竞赛中真正地感受到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运动员也要不断的认识和学习竞赛礼仪文化相关的知识,深刻理解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礼仪文化和道德品质的素养。

3.2.2 提升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保护意识

提升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保护意识,保护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这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根本要求,同样也是世界文化多儿化为向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应该根据相应的国家政策,采取积极主动的实际行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全员参与的民众路线,从根本上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问的沟通与合作,动员和鼓励全民积极地参与其中,与社会各界、各院校等通力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井且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体育竞赛传统礼仪文化的长远发展

3.3 扩大竞赛礼仪文化的宣传路径

第7篇

关键词:茶道文化;人文素养;大学生

由于科技的发达和思想的开放,我国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尽管我国的各大高校开设了能够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素材老旧,收效甚微。因此,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课程并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因此,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实问题,应该积极探求解决的方案,以应对日益下滑的大学生素质。中国的茶文化由于具有多种文化类型,便可以将其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来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使之有利于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1茶道文化概述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核心便是我们所说的茶道,从本质上讲就是茶事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茶人自身认识与完善的过程。”[1]由此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便是茶道,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和思想追求。因此,中国茶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

1.1茶道文化内涵

提起茶道,现在更多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其实真正的茶道起源于中国,而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发展而来。早在我国唐朝时期,茶道文化已经蔚然成风。之后随着中国文人的参与日渐成为主流文化,茶道也正是在我国不断兴盛的情况下传播到了日本。随着时间的流转,南北宋和明朝时期中国茶道进入了全盛期。到了清朝,我国的茶道文化日渐消亡,呈现式微之势。然而,伴随我国茶道文化的式微,日本的茶道文化在日本本土落地生根,并形成了枝繁叶茂的日本茶道文化。但是,不论是源自中国的茶道文化,还是流传至今的日本茶道文化,都是世界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的茶道文化共同建构起了东方世界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

1.2茶道文化的内涵

茶道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合,因此有着非凡的思想性。在茶道文化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是“中正”、“平和”,体现出了儒家讲求的“谦谦君子”。佛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时所具备的“参禅悟道”的思想要求,这是中国茶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饮茶者在对环境的要求。品茗饮茶时,饮茶人多喜欢在山水之间,听松涛,看泉水,望远山,思人生。这不仅是茶叶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诱导,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中浓重的“返回自然”思想的显现。茶道文化除了具有典型的思想深度,还有深刻的美学追求。由于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渗透,中国的茶文化总是祈求五行调和、冲淡平和。所以中国茶道不仅注重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格外重视对茶具茶水的选择。正因为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讲究,中国的茶具在制造工艺上便十分细致,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茶道在美学上便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中国茶道文化相反,日本茶道在美学追求上显示出了失衡的美感。日本茶道的失衡美学旨在揭示日本社会的差异和不均等,所以日本的茶师便将这种思想投射到了日本茶道之中。

2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面对中国大学生日益下降的人文素养,将茶道文化引入其中便可相应的起到提升作用。但是由于人文素养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以需要区别对待,将茶道文化不同的方面分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切实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纳到实处。

2.1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

随着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泛滥,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消失殆尽。同样,中国大学生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其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的下滑,而是当下的大趋势造成中国传统礼仪的缺失。中国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仪习惯,这都能够切实地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国茶文化中有敬茶礼,便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做到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保证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而且在沏茶过程中会将茶具有图案的一侧朝向客人,旨在给客人美好的一面;同时在奉茶时会双手端茶以表示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中国茶道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相对较多,但是体现出的无不是招人待物的规矩和礼节,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2.2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追其根源便是对“真”、“善”、“美”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加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应该引领他们的审美思想,让他们知道抽烟喝酒不是美,网吧夜店不是美;忧郁叛逆不是美;唯有健康积极地生活才是美;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绘画书法等形式才是美。只有扭转了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合适的审美追求。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画艺术,便具有典型的美学内涵。中国的茶画是水墨丹青,是墨水与宣纸的互动和结合,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茶画艺术表现的是茶文化中冲淡平和的审美追求,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欣赏,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有助大学生道德素养

中国茶道文化中有崇尚节俭的传统,这一文化传统有利于中国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早在两晋时期,由于当时生活习惯糜烂,茶叶便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成为抵抗生活奢靡的工具。在当朝宰相的主导下,茶成为待人接客的最好选择,渐渐便改变了大鱼大肉的待客方式。因此,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晋朝形成的崇尚节俭的道德追求便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茶道的重要文化内涵。我国的大学生在了解茶道文化故事的同时,便能够受到文化的洗礼,道德素养也就随之提高进而实现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应用的策略

茶道文化能够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其成为懂礼貌、有礼仪的当代青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感知世界上的“真”、“善”、“美”;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内涵的国之栋梁。当然,正是由于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操作时需要合理安排,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3.1开设茶文化课程

尽管中国茶道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大学课程中却没有相应的课程。所以要将茶道文化切实推进到实处,便需要开设茶文化的相关课程。一方面,这需要教育部和校方的足够重视,明确茶道文化在中国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作用和地位,之后便可以高屋建瓴地设计教材和教法。它既可以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出现在大学语文或者思想政治课的选读内容。其次,教师们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将中国茶道的思想看成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茶道文化才能真正进入课堂,而不是沦为昙花一现的试验品。最后,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到中国茶道文化的本质和精髓,真正知道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才能将茶道文化内化成自身需要,进而完成茶文化的课程学习。

3.2组织茶文化旅游

“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绝不是闭门造车。应该“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3]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茶道文化的融合时,应该注重方式和方法,充分引起大学的好奇和兴趣。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文化旅游,便可以将其开辟成第二课堂。在茶道文化旅游中,既可以看到原生态的茶树,又能体会茶农的生活。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德行和操守。

3.3培养饮茶的习惯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欣赏茶园茶区的秀丽风景都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品茗饮茶的习惯。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除了习惯于吃美国式快餐,也应该懂得中国传统的茶道。当自己亲身感受中国茶道的步骤,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才能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中国大学生一旦养成饮茶的习惯,就能学会心平气和、平和恬静,进而养成热爱生活,培育素养的生活习惯。茶道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茶道文化与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为我国大学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有着巨大的意义。此外,茶道文化在不断影响我国大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无形之中传播了茶文化,进而使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之间实现了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应当充分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问题之中,以中国方法解决中国问题,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以后解决中国问题的不二选择。茶道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结合,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对其他文化形式也有着借鉴意义。不论是日久弥香的酒文化,还是深刻巧妙的围棋文化等,都对当代中国有着借鉴意义,因此,茶道文化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领头羊,对传播我国其他文化形式都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曾亮,官兴丽.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前沿,2013(16):125-12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第8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素养;礼仪教学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素养表现为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精神气质和文化涵养等的综合体现。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质的培养比职业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酒店行业就业,而酒店行业又特别注重礼仪礼节,通过举止、谈吐、着装、仪态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专业气质,有助于他们形成得体的外在形象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展示文明古国的风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崇尚礼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发挥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特别是我们的传统礼仪。作为服务行业窗口的酒店,尤其是品牌连锁的国际化酒店,都把礼仪素养的培训列为必备的素质教育,为了向酒店输送合格的高质量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和培养尤为关键。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孩子的宠爱,学生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加之智能科技的发展,电脑及手机的普及,学生更是终日以电脑手机为伴,形成了孤僻自闭的性格,同时,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等的实用主义不正确思想的也使他们深受影响,现在学生普遍的礼仪素质教育缺失,礼仪素质亟待提高。礼仪素养的教育是通过职业礼仪课程的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礼仪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学生正确的言谈举止,良好的仪表仪容,规范的接人待物礼仪,塑造良好的形体及气质,培养出高素质的酒店职业专业人才。

(三)提高学生接人待物的信心和能力

通过礼仪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到基本的专业礼仪知识和技能,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一定能够发挥所学,运用正确的礼仪接人待物,并增强他们与人沟通的技巧和信心。这对于他们日后进入酒店行业从事服务工作大有裨益。

二、礼仪素养培养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一)礼仪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程的教学场地一般设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采用老师讲述,学生倾听为主,教师灌输的多, 学生内化的少, 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不易对教师所授内容产生共鸣与回应。礼仪本来应该是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的,但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礼仪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感觉到礼仪只不过是社会上的繁文缛节,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因而使这门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二)礼仪培养缺乏持续性

大部分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 仪表仪态有较大改变,行为举止也比较规范。但是随着课程的结束和时间的推移, 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 一旦礼仪习惯没有养成, 言行举止很有可能会逐渐回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具备礼仪素养,掌握礼仪规范,就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礼仪教育,包括日常行为礼仪教育、专业礼仪教育等

三、礼仪素质培养方法的改进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礼仪教学效果,就要改变教师通过讲授进行礼仪教学的方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老师可以通过下载影片、动漫卡通等新的先进科技方法制作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让学生真正了解礼仪,接受礼仪,并且融入到礼仪的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礼仪的积极性。

(二)增强实践教学,提高运用礼仪的能力

礼仪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只有不断地学习,通过大量的实践展示,才能真正地掌握,游刃有余。对于酒店员工走、坐、站、手势等仪态动作的训练,可先播放幻灯片或视频把正确的动作展现出来, 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演习、现场讲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在课堂上演示,以身作则,及时纠正学生的礼仪错误,同时也要督促学生互帮互学,相互纠正,让学生了解到礼仪在酒店服务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切实将学到的礼仪规范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提高运用礼仪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礼仪素养

礼仪素养的认识和实践还需要通过真实的环境完成,需要将课堂与酒店联系起来,通过实习、实训以及开展各类活动,激发学生对礼仪素养的认识。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风采展示等,让学生获得礼仪训练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展示礼仪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及自身素质的不足, 激发学习礼仪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56-01

礼仪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体育课程是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技能,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在体育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促使学生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内容为:学生形体礼仪规范,待人接物恰当得体,礼仪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完成体育课形体礼仪及体育精神培育礼仪观念。

一、提升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增强对学生礼仪教育的渗透

1、“体育”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体育教学的价值不在于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更在于学生身心两个层次的教育训练和陶冶情操,既锻炼学生的体魄,更培养学生的品德。体育教学也正恰恰符合了礼仪教育对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也就是说,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也正是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必然过程。

2、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可以达到有效的协调学生的言谈举止的作用,使他们具备礼仪风范。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关键目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充分利用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够调适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保持健康的情绪心境,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达到和谐统一。

3、体育的落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文化的落后也必然制约体育的健康发展;反之,体育的振兴会推进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昌盛也必然促进体育的全面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则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不论是严谨而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赛事,还是风趣的体育表演,都蕴涵着浓郁的人文情调和礼仪元素,这对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知识素养与文化品味,具有催化剂般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验渗透礼仪教育对学习成绩提升的快乐

用理论课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体育与礼仪的关系;用实践课处处存在礼仪,让学生感受体育教学是渗透礼仪教育的有效通道;用学生纵向的前后成绩比较和课堂氛围以及教学效果的呈现,让学生体验渗透礼仪教育对学习成绩提升的快乐。

1、教师在上完《体育与礼仪的关系》的理论课后要求学生写一份2分钟 (600字)的礼仪常识演讲稿,以便在下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进行演讲宣传。为了避免内容冲突,教师要给学生划范围,定题目;

2、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对中学体育课渗透礼仪教育效果调查,推动教学调整达到目标。一学期进行一次部分学生座谈,让学生谈谈体育课处处存在礼仪的贯彻情况,以及通过体育教学渗透礼仪教育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让学生体悟到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礼仪;

3、用前后两年(后一年采用礼仪渗透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作比较。

三、调整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礼仪教育

1、教师形象的渗透。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的礼仪规范做起在体育教学应贯彻德育为先导,营造“积极、健康、平等、向上”的教学氛围;做到言行一致,文明用语,衣着合乎体育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表里如一。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将对学生在礼仪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学常规中渗透。体育教师应把礼仪教育的重点内容放在教学常规中进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意个人的仪表服装,提前到场等待上课;上课铃响待体委报告出席人数后,师生要互相致敬问好;迟到的同学,必须喊报告并向教师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下课时师生应互相致敬与道别。建立和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中的礼仪规范对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评价中渗透。教学评价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动态监督系统。体育教师围绕教育目标要求将礼仪知识的比重与教学评价中的比重的灵活把握,极大地促进体育教育渗透礼仪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评价以技术水平为主,还要同时兼顾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品行。高效、多维的评价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某一项目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礼仪教育也就显得生动和多元。

4、教学内容的渗透。礼仪主要包括由“形体礼仪”和“行为礼仪”两部分。“形体礼仪”就是借体育课中的体育舞蹈、武术、形体训练等活动课程来训练的。在球类教学中就“避免野蛮冲撞,创造良好的竞赛球风”、课外活动的“互相帮助,友好谦让”、体育比赛的“文明观赛”等等,其实都是“行为礼仪”在体育教学内容上的体现。当然,体育教师积极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仪表、举止和规范的手势,也能促进“形体礼仪”和“行为礼仪”的双重标准和要求有效实现。

第10篇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讨论与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国学教育活动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

如京剧是国粹、是国魂、是国防,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在最醒目的位置悬挂极具国学艺术的京剧脸谱,墙饰布置上对京剧中人物做了进一步介绍,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快乐书屋,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创设“小小诗篇”板块,让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诗词,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礼仪典籍“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可以将其用古典的卷轴形式展示出来,供家长带幼儿讲解参观,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卫生间”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鞋帽柜”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镜子前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设计国学教育活动课程

教师准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动画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帮幼儿理解其内容,从而幼儿印象深刻,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弟子规》、《三字经》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三、将礼仪典籍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见到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每天利用晨读、餐前故事,离园前的生活整理教师都会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并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四、还可以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家园共育活动中

如通过调查问卷、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我的故事讲你听”活动,有效提高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第11篇

“三礼”教育之思

株洲五中地处荷塘区“商贸兴区”规划的核心地带,周边有农贸市场、服装市场等株洲市主要商业场所,学校中由此出现了与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明显不相匹配的“三多”现象: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学生多、商业氛围下功利性和攀比意识强的学生多、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常识严重缺乏的学生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于2006年率先提出并确立了以“礼貌、礼仪、礼节”即“三礼”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思想,旨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育人”。

“三礼”教育之路

学校以“树三礼新风 创礼仪名校”为总体目标,按照 “人人、处处、事事、时时皆德育”的指导思想,通过六年的不断探索,已形成系统化的德育工作模式。

确立“三礼”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把“三礼”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主线。通过课题研究,从理论的高度突破几个重要问题:一是青少年“三礼”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研究;二是适合青少年文明道德修养的“礼貌、礼仪、礼节”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三是适合青少年“礼貌、礼仪、礼节”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四是青少年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评价体系研究;五是创建“三礼”特色校园文化的行政策略研究。

编写“三礼”教材读本。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学校先后开发了《礼貌、礼仪、礼节》《弟子规》《论语品读》等读本,作为进行“三礼”教育的主要教材。在教学安排上遵循顺序渐进的原则,在初一阶段开设《礼貌、礼仪、礼节》课,让学生了解“三礼”的基本内容;在初二阶段讲授《弟子规》,使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 “三礼”知识;在初三阶段进行《论语品读》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度。这样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素质。

建设“三礼”校园文化。2010年,学校在所属荷塘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在校园内竖立了一座高四点五米的孔子石雕像,自编《礼仪操》和大型舞蹈《礼仪颂》,自创校歌《文明礼仪 快乐成长》,并规定专门的学时让学生诵读“三礼”誓词,每年定期举办艺术礼仪节等,将“三礼”的内涵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使师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营造“三礼”文明氛围。政教处每个月对全校进行“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规范班级”的评比;组建四十多人的学生礼仪社团,聘请国家级礼仪师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开设“三礼”特色课堂,校长、书记亲自授课,保障“三礼”教育的常态化;不定期举办《弟子规》背诵比赛,使学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学生出入校门全部由礼仪队迎送,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的氛围中成长。如今,学校已逐步培育、积淀了以“宁静而致远”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质,使教师潜心教书,学生专心读书,通过营造浓厚的“三礼”文明氛围,将校园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开展“三礼”社会实践。“三礼”教育的成果最终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巩固。学校一方面采取师生共同手写《三礼随记》《三礼周记》的方式,随时记录“三礼”教育的点滴与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以此提高师生对“三礼”文化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省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到公园清理垃圾、到火车站和中心广场等地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让“三礼”教育的成果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让“三礼”文化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为株洲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三礼”教育之花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礼仪 综合素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等,是个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对中职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术知识的提升,而且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而礼仪教育便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礼仪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优雅的举止和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1.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2.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3.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1.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职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做、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校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

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系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用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镜,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2.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心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莫一方面不尽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的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得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气氛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习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收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4.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