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时间:2023-09-28 09:3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第1篇

本文作者:刘晓君单位:锦州市群众艺术馆

封建迷信盛得,赌博成风,越穷越信天命,越穷越赌,文化的荒漠形成愚昧,愚昧导致贫穷,贫穷制约了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相互消长。一个是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是文化与经济的恶性循环,两种现状可得出一个结论,文化与经济唇齿相依。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圈子,文化建设没有走向市场,也就是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建设,现在农村已建立起来的文化活动阵地(文化站、文化场所)多数是政府包下来的,因此,它受制于政府的经济现状,财政形势好,就多投入些,活动就多开展些,反之就会受到影响。有些地区虽然搞起了一些文化活动,办了些文化场点,遇到困难还是习惯于找政府支持,找文化部门帮助,步子迈不出去。结果使文化建设缺乏生机和活力。文化建设只有在遵循文化规律的同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久盛不衰,这就是新形势下文化经济建设的命题。

农村的现状来看,不难找到文化经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的亮点,将其汇集在一起,也可纺织成美丽的画卷。然而冷静地正视现实,我们必须像承认经济滞后一样,承认文化经济建设的滞后。少部分农村主动迈出了步子,多数农村的文化经济建设还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从研究问题的角度看,现在农村文化经济建设存在如下一些特点:一是被动的多,主动的少;二是“小打小闹”的多,形成规模的少;三是村镇范围内活动多,跨埠交流少;四是雷同的多,创新的少;五是城市文化模式转移的多,地区特色少。综上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一些地区农村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我认为,针对现在农村文化经济建设中的五多五少的现状,大力开展文化经济建设,应坚持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人文环境的特殊性为依托,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习惯出发,设计有吸引力的文化经济载体和形式,宜山则山、宜水则水,搞出特色。二是广泛交流,兼收并蓄的原则。立足于形成自己特色,但不搞封闭式经营,要开放搞活,要敢于与发达地区进行文化经营活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三是城乡优势互补的原则。城里相对农村有人才、资金、传媒手段等优势,将这些文化资本与农村文化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会使城市文化资本的潜力得到发挥,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开发。四是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下,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形式,满足多层面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这样才会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五是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乡镇企业产品的形象设计、广告宣传、企业文化建设都涌透着文化的作用,也都蕴涵着文化的需求,科技成果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都需要文化建设来衔接,要把文化经济活动建成经济五一节中的重要链条。六是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原则。要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一开始就要让文化经营者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所以,要鼓励个体业者从事文化经营活动,使其按市场规律发展。七是现时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些,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文化经济建设中的时代性,要引导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文化经营与消费跟上时代的步伐,踏上信息时代文化娱乐活动的节拍,以此来带动整个农村的文化经济建设向着时代的方向迈进。

文化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对文化经济建设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它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它的发展水平。可以肯定地说,早认识就主动。我们应该看到,像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有偿服务等活动中的经济建设已经不容忽视。一方面这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文化经济也为宏观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尽管它的经济地位还不能构成支柱产业,但在经济大潮中,它是激流,不是石头!当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引导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升华,谁把握住了这个脉搏谁就将在新世纪的挑战中赢得主动。其次,是运作问题。农村文化经济建设尚处创业阶段,要把它搞上去,既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开拓进取,又需要动员各路人才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一要给政策。用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城乡有识之士进行文化经济建设的试验和探索。要建立健全成就欲与利益欲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给能为者以最大的驱动力,促其通过拼搏获得成功。二要建设好的交流环境。发展文化经济需要市场,而市场的形成是以环境宽松为前提的。如果说物资交流市场的形成是利益驱使。这就要我们在开辟文化市场的同时,要廉价、守信、方便,使人家购买文化产品有利可图,人家来进行文化消费能获得理想的服务。三要处理好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部分地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会管制,不会管理,能“管死”不善于“搞活”。这种僵化的思维和管理习惯一定不要转移到文化经济建设之中,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管理是手段,繁荣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初级阶段,与文化经营有关的管理部门一定要少来“一查二罚三封门”的简单做法,要多扶持、多引导、多开方便之门,使其在发展中规范,在繁荣中文明。其三是方向和目标问题。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文化要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这就是文化经济建设中始终应坚持的方向和目标。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之一就在于我们的“精神头”不足。古时讲“:南蛮子”(南方人)到北方来挖宝,现如今南方人挣北方人的钱。说到家,就是南方人的思维空间比我们大,敢干的事情比我们敢想的还多,人家搞文化活动,都是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这方面我们显得太弱。因此,我们搞文化经济建设,一定要把开放、竞争、创新意识贯穿始终,要立足于培养一批全国领先的文化专业户,要使广大农民的思想在文化经济建设中得到活化。文化经济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为东北的振兴推波助澜,而且更在于用源远流长营养丰富的文化精华去激发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untryside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初步满足了农民群众就近、便捷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工作仍然相当薄弱,仍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而且农村仅有的一些文化设施利用率也不高,甚至有的被挪作他用,造成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农村文化建设长期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象。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

首先,对于政府而言,增加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难以像经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看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厂房鳞次栉比;更难以在短期内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部分乡镇和部门对于文化建设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体现政绩明显,政府因此缺乏积极性,基层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引资等见效快的项目,对农村文化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

其次,就农民而言,同样缺乏内在动力。现在,农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农民主动开展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积极性。税费改革以前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参加的人可以计义务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从事文化事业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参加文化活动还要影响正常的经济收入,对这种费时费力不赚钱的事,广大农民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二)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

农村文化队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的老文化工作者,他们大多学历较低,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整体不高,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差,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十分欠缺;一类是部分有业务专长的人员,因工作收入低,经常外出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领头雁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缺少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缺少相关的文化人才,缺少文化基础设施,导致许多农民的文化生活单一;农村文化没有形成产业,力量单薄;农村文化市场混乱,缺少监管。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有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农民在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是以看电视、玩麻将、打牌等娱乐文化为主,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少之又少,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现在虽然有的村开办了农家书屋,农民可以到书屋查阅各种资料,但是,因宣传不到位、书屋设施差等原因,对农民也缺乏吸引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动政府、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首先,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一定要协调发展,不能重经济而轻文化,应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次,要积极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贴近农村现实生活的各种文艺活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立足当地实际,结合现有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当地群众的喜好,不断创新活动内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娱乐”,使他们脱离牌桌、赌桌等低级庸俗的活动。鼓励农民自觉参与到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广大农民用“自娱自乐,以文化人”的形式展示自身的风采,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在参与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有利于增强活动吸引力,实现农民参与者的身心满足感。

(二)大力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

首先,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其次,加强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农村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再次,创新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切实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三)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保障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公益事业,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绿色通道,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第3篇

1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标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经济效益过分追求,但是对思政工作的开展则有所忽视。不少企业表面上见思政工作放在首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以业绩和效益论英雄,因此造成思政工作开展缺乏明显指标,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意识不足,难以建立起正确的思政引导指向。 

1.2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作,而且会随社会环境变化、企业发展阶段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但是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视为一种形式,如每天举行早会,组织员工唱歌、喊口号,将这些表面形式视为企业文化的全部。虽然早会、员工思想统一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代表其建设方向和发展成就,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引导,企业文化很难形成正确导向。 

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有利条件 

2.1 指导思想相同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始终一致,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一点来看,思政工作本身就有着鲜明的政治特点,与主旋律高度契合,是贯彻党的政策和指导精神的枢纽。而企业文化建设也始终坚持相同的政治导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彰显企业先进的文化导向,以党的领导为最高指标,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2.2 根本目标一致性 

企业思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特色,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建设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元素。而企业文化则体现出企业社会形象、主体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特色等。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助力,从这一点来看,两者的目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2.3 作用方式相似 

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政工作的开展,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了作用较为相似,因此方式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协同性。譬如两者都需要有良好的宣传基础,需要一定的流程和载体才能得以呈现,同时还需要根植于企业员工心中,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途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打造组织纪律过硬团队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构建起和谐友好的企业环境,促使全员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其中,确保文化建设成果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将更加丰富,员工的力量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助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激发广大员工的岗位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去,真正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魅力。 

3.2 结合经济建设,实现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协同发展 

企业文化与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首先需要有共同的经济建设基础。当前,发展经济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指导,同时结合思政工作的开展形成完善的发展和管理体系。对于广大员工来说,企业经济收益关系到其职业发展、薪资福利、自身价值体现等多项因素,良好的经济收益有利于提高员工待遇,增加企业的人才吸引力和核心凝聚力,而这些都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的必要因素。 

3.3 着力构建二者的融合机制 

企业文化與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因为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在就为其相互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能够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拓展新途径,而思政工作又是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的首要因素。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能够构建起健康的舆论环境,减少思政工作的开展阻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管理矛盾和文化冲突,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促使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进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还有利于职工将思政工作作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据,实现理论价值最大化。思政工作能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并以其资源优势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3.4 应尊重规律,促进二者的独立发展 

虽然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但是也需要对两者的差异性提起重视。两者融合有着特定指向,因此不能将其硬性叠加在一起,而是需要客观认识的两者的差异,秉承的原则使两者保持相对独立性。马哲理论指出,一般情况下事物的特殊性多体现在其共性中,两者是构成事物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当前,关于两者融合的理论研究还有不少问题存在,譬如重实践而轻理论,难以将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提升至理论高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只有良好的人才素质保障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体现出相互独立、互促发展的崭新格局。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较多的相似点,尤其是在指导思想、实现目标、影响作用方面有着较高的相似性。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协同性,秉承的原则,充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积极转变管理理念,结合新形势、新需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培德,田泉城.浅谈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15(S1) 

[2]刘艳萍.论思想文化教育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3]陈基棠.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J].发展.2015(10) 

第4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 评价体系 探索

一、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意义

首先,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回答“科学发展应怎样、怎样是科学发展”这一理论命题。就理性分析而言,既然科学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高峰,就必然囊括了世界各类发展的精华。评价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原始社会屈服于自然和生存,奴隶社会敬畏武力和生命,封建社会统治以君(神)权和等级,资本主义社会鼓吹私产和人权,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科学发展理念上的优越性,需要由其具体特征和内在逻辑性证明,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将论证科学发展的科学性,勾勒科学发展的蓝图。

其次,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探讨中国“实现怎样的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这一实践命题。就现实而言,中国需要科学发展,并且已经在实践科学发展。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就是通过――认清自身与世界差距,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确立生产力基础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坚持解放思想;正视社会现实与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当然,改革开放也面临结构、体制、理念诸多方面问题亟需解决,科学发展能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事关重大,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将作为标准,判断中国发展的科学水平。

二、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则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该比较完整地涵盖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能概括或包容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是复杂整体,其中有无数的人、群体、组织,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环境,有极其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事务。纷繁复杂的社会,既是由人们的实践创造,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其认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是人们对一个社会中各种现象和事务的经常或经验分类。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需要概括或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情况,能够对这四个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全面评估。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该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社会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揭示并评价社会各环节、各方面间的协调性。社会是有机系统,由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或要素构成,结构复杂。一个社会的所有子系统或构成要素是否相互配合、有序互动,决定社会整体的协调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或子系统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彼此联系及千般万种的相互影响。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者的内在联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判断。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该能动态地反映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就是分析和衡量社会各组成部分及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是运动机体,各种各样的社会构成在无处不在联系的基础上,还无时无刻地发展变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各种社会构成的变化以及它们有机整合后体现的社会整体的变化,是判断社会发展态势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决定其本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总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并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提出

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提炼整体、系统、运动社会各环节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的基本要件。

提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的关键要素形成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第5篇

全中国有九亿多农民,这个基础的稳固,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农民需要文化,但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有喜有忧。我们基层的几名文化干部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就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的一些新问题令人担忧。同志在分析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时曾特别指出,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农民负担过重,二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堪忧,三是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

俗话说的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许多地方经济建设搞的相当红火,文化建设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基层领导重农村经济建设而轻农村文化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理论上虽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许多干部为突出政绩或理解上的偏差使文化建设近乎服从于经济建设,从而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始终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之中,文化工作失去原有滋味。

2.文化队伍人数多了,但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文化队伍人数增多了,但真正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却很少。造成农村文化人才少的原因很多,一是“门槛不高”,“先天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专干不专。三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

3.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偏离群众的文化需求

许多地方开展的文化活动覆盖面窄,群众参与不普遍。文化工作者使文化活动过度倾向城市化,致使城乡群众文化衔接困难,许多文化活动仅仅满足城市群众,根本不能面向广大农村。连送戏下乡,也只送到镇乡,农村中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网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文化站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些文化部门和单位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其行为方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许多地方“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的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望。

4.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增强但后劲不足

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从目前来看,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从长远来看,后继乏力,后劲不足。有的文化设施有“假、大、空”之嫌,外面看起来很像是那么一回事,颇为雄伟壮观,进去仔细一观察,内部设备陈旧或严重缺乏。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图书馆,由于购书经费得不到保证,致使藏书中过时和陈旧的书超过了警戒线,达到了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80%。再者,由于图书馆缺少计算机等设备,难以实现图书检索和流通环节的自动化,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也远远落后于现在的网络时代,更无法传播先进的文化。

二、发展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和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文化局面,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就这一问题提几点看法和建议:

1.思想重视,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地位

提高农民生活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物质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以后,政府要把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群众的文化需要,更加重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毫无疑问是搞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故此,我们各级的“父母官”,应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注意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2.贴近群众,让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紧扣这一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应知道农民朋友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从他们最关心的地方人手开展文化活动。既要送文艺、影视和图书,又要送时事政策、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实用技术、文明生活、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此外,还要把文化送到最基层的农村,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有机会享受文化大餐。让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3.理顺管理体制,管好文化队伍,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素质

针对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等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必须及时有效的加以解决。对乡镇文化站要改革用人体制,择优汰劣,持证上岗,量化指标,考核业绩,动态管理。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解决工作编制的问题,并做到专人专用。对民间艺人和“土专家”要制定等级考核办法,定期考核,颁发从业人员证书,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定期对乡镇文化站的专职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组织考察参观,取他人之长,切实提高文化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6篇

关键词:农村 和谐文化 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它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目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村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必须要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主要就是强调农村文化、文明建设,而农村的文化、文明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又能指导、促进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是推动和谐的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动力,是加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动力机制的推动,社会各种积极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能促使整个农村社会形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建设。并且,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理想信念,帮助农村社会成员确立共同的信仰,形成联系各种社会群体、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外,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也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加快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1.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要加强其思想文化的建设,否则其思想意识中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会逐渐滋生,不良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大量产生就会阻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更是要加快文化建设,因为许多农村地区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落后。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文化教育,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建设更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上的扶贫。一般来说,贫困总是伴随着愚昧。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别和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别是造成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原因。对于因此,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

2.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在农村建设问题上,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农民群众自己,都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形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最基本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有些地区虽然有文化设施,但大多陈旧老化,甚至只剩下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建设资金缺乏,各地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即使有点资金也由于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2.2农民群众和谐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农村中广大农民群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比较讲求实效、讲求实际利益。因此,农民群众都比较注重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了,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之,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变换。而文化建设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作用不能表现为可以量化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提高后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身上及整个农村社会面貌所发生的变换,并且它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短时期内表现出来,所以农民群众进行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高,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2.3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

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受过学校教育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或学习,很难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加之他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一些熟悉农村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大多年龄偏大,当然其中也有青年人但他们不愿从事这个工作,因为这个工作在短期内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

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针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农村地区的文化站、电视、广播和各种文化活动场所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要载体。正如前面所述,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极其简陋,许多文化活动场所被占为他用,或者只剩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设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列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带动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快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步伐。

3.2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开拓创新、注重特色、讲求实效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从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当地的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一些关于尊师重教、尊敬长辈、家庭和睦等一些和谐文化内容,并对一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创作,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带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3.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第7篇

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是继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讲话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和“战略任务”的高度,首次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我认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原则和目标,不能把它当成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文明,这样理解太高;也不能把它等同于环境保护,这样理解太窄。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文化建设强化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保障公平正义,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其他各种建设的基础、支撑和保障。离开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就无法持续、协调地进行。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我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经济建设中,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融入和贯穿到政治建设中,就是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安排;融入和贯穿到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道德约束、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融入和贯穿到社会建设中,就是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贵阳市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入手,抓紧编制《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按照功能区划确定发展定位,科学确定未来开发强度,根据科学的空间开局确定城镇化的方向和节奏;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高端资源高效利用,继续抓好十大工业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治水、护林、净气、保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继续下大力气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着力弘扬生态文化,努力使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生态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着力完善制度安排,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法规、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力度。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优化策略

当代社会,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较之前有了很大发展。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也应该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在文化建设内容与建设方式上。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还是有部分地区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认为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而言,文化建设并不重要。但是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保障,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一、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偏远地区封建文化盛行

在我国一些经济化、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建设仍旧是整体社会发展的软肋。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大量封建迷信思想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渗透。

(二)文化阵地坚守不严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建筑被迫拆迁重建。在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大量具有文化性质的建筑被拆除,原有的文化房屋或是场所被转卖、占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唯一途径,若是没有文化站,或是文化站被挪用,会严重影响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影响群众思想建设与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地区政府并没有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提上日程,认为文化建设比不上经济建设,效益性较低。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看起来开展了文化建设工作,实际上只是形式主义,只注重了短期效益,没有一个长远的文化发展目标。这种流于形式的文化建设不仅不能起到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反而会让居民产生反感,为基层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四)专业人才缺失

现如今,文化教育多由政府来组织开展,由于人手不够,文化建设往往不能顺利进行。专业文化建设人才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居民对文化精神建设的需求。基层文化工作者由于年龄、待遇问题,已经逐渐离开文化建设工作岗位,年轻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又提不起兴趣,导致我国专业文化建设团队人才流失严重。

二、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是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党十的胜利召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经走向了一个新时期,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新时期下,只有让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平稳前进。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加快建设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近些年,国家在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方面大多是注重发达城区以及各大高校,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文化建设尚未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社会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动力,让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二)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正在得以缓解。十二五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攀升,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很大进步。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下,仅靠经济发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对于基层群众而言,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改善,当地政府部门对地方上的文化建设往往是片面的,并不能够根据当地文化发展需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方案。导致基层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人们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我国小康建设的基本目标已经被明确提出,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公益事业,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并让其自身诱惑力的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要提高群众在思想上的教育,使其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工作环境,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与文化的提升。

(二)创新工作方式

传统的基层文化教育往往是以授课方式进行的,即教师在讲台上将,群众在讲台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并不能有效让人们真正接受知识的传输,通常是“左耳进,右耳出”,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传统文化工作并不能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基层群众并不能有效的达到同科效率,等于是在做无用功。因此,新形势下,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应该转变授课方式,以“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开展文化的教育性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场地,专业人员以及必要设备。近年来,各地政府已经逐渐开始建设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家庭文化示范户与文化室,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意识。在活动的选用上,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像是演讲、知识竞赛、书画等文艺活动,并经常更换活动形式,让群众长期保持对文化工作的新鲜感,提高对文化建设的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程度。

(三)加大社会力量支持

基层社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里,社会的力量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支持。此外,基层文化建设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员来完成,政府部门可以联系社会上的表演团体,以公益性为前提来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将教育内容融合在表演中,寓教于乐的接受文化熏陶。

(四)拓宽文化建设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的开展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像是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都能够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空间。利用这些方式,群众的文化工作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像是校园文化,其主要内容通常是以艺术文化活动为主的,学生们在学校中学到的文艺活动内容在毕业后仍旧可以应用到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在学生们进入社会之后,这些校园文化能够有效促进社会文化与社会文明健康发展。

结语:

通过上诉分析,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复杂多样,文化工作也异常繁复,所以广大基础文化工作者任务艰巨。因此,只有深入基层,摸清基文化需求,了解文化政策,才能更好的服务基层人民群众。只有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化质量,才能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基层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基层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振泉.解析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张宏.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创新

1.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赶上了城市,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

1.2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消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等等。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乡镇,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

1.3由于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并不多。当前,不少农村缺乏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同时也缺少篮球场、健身房、足球场等公共锻炼场所。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无法开展相关的学习与锻炼活动,使得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枯燥,同时也使“黄赌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间。

1.4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各种不文明、不开化现象仍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农村地区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都十分薄弱。

2.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2.2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完善农村乡镇、村文化网络,在乡镇村都O立文化站,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确保乡镇文化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曾一度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类似的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农民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可发挥他们的文艺创造,又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健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其途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1.1基本内涵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

1.2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文化建设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各项建设的进行,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具体而言,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2]。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日常生活普遍单调,特别是文化生活几乎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已经有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历史,毁损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农村电影院,大部分处于半废弃或者全废弃状态。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有名无实,图书馆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由于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且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持,因而导致农村文化事业迟迟没有起色。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为95%。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农村仍旧无法完全避免文盲的出现,这给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他们素质水平偏低,很难及时而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文化,思想受到一定的桎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进行[3]。

2.2相关领导重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如此一来,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一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即侧重经济建设,而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经济建设见效快且能够凸显政绩,因而获得了部分领导的重视;文化建设涉及面较广且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因而部分领导只是表面文章,没有将相关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去。

2.3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群众日益重视经济收益,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比一年多,造成了老人、妇女以及孩童大量留守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主力军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留守群众有兴趣参与,也可能由于相应文化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融入其中,最终造成农村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和高效开展[4]。

3.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让广大农民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知识以及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发掘乡镇文化站潜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某镇文化活动中心近些年来陆续举办了近百场文艺演出活动,以舞台为媒介主动为农村输送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去,让农民群众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有用、实用的东西[5]。地方政府应重视并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让群众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让群众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3.2投入资金,强化基础

若想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既要保证软件的充足性,而且要保证硬件的充足性。如果硬件设施严重不足,那么农村文化建设便难以甚至无法开展,所以,重视并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若想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资金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能够真正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更是严重不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一系列调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使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更合理,从而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应及时且合理地转变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实现领导、计划以及调控的高度统一,实现步步为营、分层实施的效果,将文化建设及相关工作由传统的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当前的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那种较为单一的工作模式及理念[6],紧紧跟着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观念,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进行,一改当前的不利局面,最终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3健全机制,营造氛围

若想更快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一种健康的先进文化环境,则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应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认真统筹安排,严格贯彻落实,而且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从而使得该项工作具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应积极建立相关政策保障制度,并予以不断完善,通过制度来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监督相关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应基于群众切身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体会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有机会享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应主动承担起引导责任和宣传责任,组织丰富多彩且贴合生活的文化活动,传授相关组织技巧,让越来越对多的文化产品走入农民群众的生活,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主动投身其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农村文化基础薄弱,相关领导重视不足,文化建设氛围薄弱等,给新农村文化建设,乃至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严重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更好进行,不仅要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投入资金,强化基础,同时还应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明,李春萌.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广西偏僻山村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150-152.

[2]陈运贵.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156-159.

[3]梁捍东,王晓瑞. 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河北学刊,2011,04:195-198.

[4]李双燕,董淑湛,梁晓宁.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52-7553.

第12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思考

基层群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发展群众文化,贯彻“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明,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和谐社会得以发挥的要求。因为群众文化拥有很强的公益与现实理念,所以各级政府不管在投资还是在工作力度上,都必须努力发挥自身作用。在基层群众文化管理与领导上,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政治要求,通过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与文明,将现代元素应用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概述

1.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意义。首先,它能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它要求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所以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为了达到该要求,必须让大众的精神素养与文化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逐步改善大众的文明素养,特别是经济欠发达、比较偏僻的农村。其次,有助于改善大众道德品质。开展积极的基层文化活动,不但能满足大众文化素养,还能让大众有更深入的理念、文化与思想触碰。通过进行基层群众活动,在弘扬与传播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同时,让社会经济、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在进行基层群众活动中,要求放弃消极庸俗的思想理念,从整体上不断提高道德品质。最后,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社会和谐,与大众努力有着很大关系。一旦缺乏群众文化,大众就如同没有了精神粮食,缺乏追求与信仰。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通过宣传政治主张与思想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群众文化工作原则。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部分,它对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在学习与工作之余,利用该方式可以达到娱乐自我与参与的要求。同时,基层群众文化和其他群众不同,基层群众是其主要对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基层原则。基层是和其他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区别,同时也是进行相关工作的准则。从整体来看:群众文化会受到大众映像,通常表现为:乡村、学校、岗位与街道组织。基层群众文化一般都是在这些机构或者组织中进行,故基层是基层群众文化开展的首个必须遵守的原则。其次,针对性。它要求群众文化活动中,结合群众的爱好、性别、年龄、性格与文化层次等特征,对相关工作部署以及活动开展进行协调,保障群众文化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然后,细致性。 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要整合细节规范与要求,在贯彻计划与决议的同时,尽量让大众满意、放心。最后,公益性。公益性要求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时,结合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如:在文化活动中,结合大众参与力度、喜好、文化宣传结果,做好文化产业建设与规划工作,并且整合文化发展与规定,改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潜存的问题

1.群众文化建设领域小。当前,国内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领地主要来自于文化站与文化馆,各种文化站与文化馆设备滞后于国内经济建设与发展,这样不仅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同时对全面推广与发展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对群众文化构成影响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受社会体系与发展过程影响,文化站与文化馆面临着裁员的压力,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建设。

2.服务形式单一。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大众对精神的要求越来越大,事实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很难满足大众精神需要,当前的基层群众和群众文化工作并不在一个领域,外加群众文化活动单调,很难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求,以戏曲、文化表演为主,这样很难满足大众对文化建设的需要。

3.工作观念滞后。很多基层群众工作人员受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文化文明影响,思想滞后、创新理念薄弱,这样群众文化工作就难以胜任本地群众要求。

4.缺乏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从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反馈的信息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退休人员,很少有青年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这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缺乏专业人才,不仅影响了群众文化发展的专业性,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群众文化发展质量。

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议

1.增强基层群众组织建设。在传统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更多的是依赖领导要求进行部署,力量远远不够,这样就造成了效果单一的局面。对此,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必须不断健全基层群众文化组织,通过优化文化体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编制发展规划,并且将此作为基础,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提供健康、有序的保障。通过增强基层文化设备建设,改善文化站环境,为大众提供有力的发展平台;通过增强资金积累与投入,规划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这样才能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要求。

在创建基层群众工作监管体系与决策机制时,工作人员不仅要深入群众,更要结合群众需求与建议,通过专家探讨,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工作。这样才能创建出领导、大众、专家整合的群众文化调研机构,通过收取不同方面的建议与意见,做好意见分析,并且作出决策,更好的统筹工作,完成相关任务。另外,还要整合监管体系与发展目标,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针对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惩罚,对于出色完成工作的人员进行鼓励,及时做好与其他工作者之间的沟通的工作,这样才能推进文化工作建设与发展。

2.充分应用基层文化建设职能。基层文化馆一直是本地开展各种活动的场地,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整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首先,应该及时向人民大众宣传政府与党内法令、路线、政策和方针等,做好文化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其次,充分利用多种艺术文化手段,拓展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对基层文化进行业余指导,通过辅导与培养业余骨干,建成不同形式的文艺团队。最后,推展音乐活动,通过开展舞蹈、书画、诗词、曲艺、小品等多种形式的创作,整理、搜集本地本地民间文化,同时做好这些文化的保护工作,这样才能构建出相对健全的文化档案。

3.增强群众文化的综合素养。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必须对相关工作进行冷静、正确的分析,通过判别工作队伍,从根本上帮助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与思想品质。另外,对于群众文化工作除了要做好整理,还应该结合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创新,这样才能吸收经验,渗透新元素,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情况下,才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

四、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得以提高的重要方面,它对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与多形式,从各个方面优化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玲.对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4,(3).

[2]甄艳红.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