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时间:2023-09-28 18:0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人员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第1篇

总 则

为加强净水设备安全运行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稳定性,保障净水设备安全,经济的运行,节能降耗,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管理人员的选聘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先选用65岁以下的自来水水管员、护林员、保洁员、常住户和村组长。

二、管理人员的职责

1、分户式净水设备由使用者自行管理,如发生故障,联系设备管理员;中、大型集中净水设备由选聘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管理。

2、全面负责本地区的净水设备管理。包括:水源点的水质安全、净水设备的运行、设备厂房的安全等。

3、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加强查、检、维护、保养,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维修(报所在行政村),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4、对于选聘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三、管理人员的待遇

1、被选聘的设备管理人员,在聘用存续期间缴纳人身意外险。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及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05

中小企业正常运转离不开现金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只有将现金流管理工作充分完成,提升中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让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1]但是,在中小企业开展现金流管理工作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降低了现金流管理工作效率。

1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所面对的问题

11中小企业领导对现金流管理重视度低

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范畴,而中小企业领导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重视度较低,更重视企业的利润管理,导致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不高。当中小企业领导的重视不高时,会影响现金流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е鹿ぷ魅嗽背鱿执中摹⑿傅〉裙ぷ髯刺。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不会为现金流管理提供总够的设备与资金,导致现金流管理工作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中小企业仅仅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时,有可能会被利益蒙蔽双眼,无法关注到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企业实际状况等内容,导致企业发展受到极大阻碍。[2]

12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很多中小企业缺乏针对性现金流管理制度,只是将现金流管理兼并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当作财务管理的一小部分内容。不完善的现金流管理制度导致企业领导无法对企业的现金流动态状况及时掌握。当企业领导无法实时掌握现金流动态信息时,有可能导致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做出错误判断,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危机。在现金流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形式是企业现金的流进与流出。为了提升中小企业对现金流的动态管理,必须加强现金流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3]

13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领导在选择现金流管理人员时,很多时候都会从财务部门选择财务人员进行兼任管理,降低了现金流管理效率。现金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仅具有普通的财务知识,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只能对现金流进出情况进行简单记录,而不能根据企业现金流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导致现金流管理只能成为记录工作,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现金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大大限制了现金流管理工作开展,长久下来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4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科学手段利用率低

中小企业在开展现金流管理工作时,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现金流管理工作中,除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动态记录外,还有对企业现金流的预测、管理、分析、总结等多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现金流管理工作中,中小企业不仅没有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办法提升现金流管理效率,还会简化现金流管理内容,让现金流管理工作成为表面记录工作。中小企业长期采用落后的现金流管理办法,会造成中小企业经济损失,严重甚至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出现破产危机。

2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对策研究

21增加中小企业领导对现金流管理的认识

为了能够提升中小企业员工对现金流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求中小企业领导必须能够充分认识、了解现金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升现金流管理工作,可以让中小企业获得健康、稳定以及持续的发展。通过现金流管理工作,中小企业领导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以及所获收益。在现金流管理工作中,中小企业领导不应当过于重视会计核算利润,而应当增加管理重视度。当中小企业领导对现金流管理认识提升后,才能增加现金流管理工作的工作经费,确保现金流管理工作能够获得足够的管理设备。除此之外,当领导对现金流管理重视之后,才能提升企业其他员工的重视,提高工作积极性。[4]

22完善现金流管理制度

完善的现金流管理制度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好发展。在构建完善现金流管理制度中,主要需要增加人员管理制度、授权审批制度、现金流控制制度以及盘点、稽核制度。其中,在人员管理制度方面,应当增加激励措施,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倘若所有现金流管理员工都有同样的薪酬,会间接降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应当根据现金流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给予适当的奖励措施。奖励措施应当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两方面。物质奖励以奖金、补贴等形式给予优秀员工,而精神奖励可以为优秀员工颁发优秀员工证书。以此来提升其他现金流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能够更投入、更认真,提高现金流管理工作质量。在授权审批制度方面,中小企业应当规范审批程度与制度,将审批职责划分至个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速度,还能减少责任推诿现象,为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工作提供良好氛围。在盘点、稽核制度中,需要对现金流管理工作进行密切监督。应当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与现金流管理人员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作用,避免有企业人员出现贪污、等不良现象,对企业造成损害。

23提高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中小企业领导选择现金流管理人员时,不能从财务部门选择工作人员兼任或调任,会降低现金流管理工作质量。在对现金流管理人员进行招聘时,应当尽量选择具有专业现金流管理知识的人才或者具有丰富现金流管理经验的人才。在选定现金流管理人员后,不能停止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中小企业领导应当定期在企业内开展现金流管理培训讲座,让现金流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讲座学习最新的现金流管理知识,学习更先进的管理办法,避免被快速进步的时代所淘汰。

24引进先进现金流管理办法

在现金流管理制度中,应当加入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办法。传统的现金流管理方法有可能导致企业与现代社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因此中小企业领导以及现金流管理人员应当积极接收新型管理办法,提升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效率,避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呈现落后状态。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现金流管理办法,才能让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3结论

为了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中小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企业领导必须加大对现金流管理工作的重视。增加现金流管理工作经费与设备投入,选择专业的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现金流管理培训讲座,选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完善现金流管理制度等,才能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现金流管理工作稳定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5(17):86

[2]李姝娟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2,14(21):80-82

[3]李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J].会计之友,2016,4(10):88-90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档案管理工作 基础工作 “知、职、指、制”

高等学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同传统高校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伴随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档案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化阶段,给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夯实“知、职、指、制”四个方面的基础工作,有助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知”

“知”者,学问、学识。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技能”,突出了国家人才兴档、科学管档的决心。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以档案为管理对象的专业性管理工作,自身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管理技术,有其特殊的规律和丰富的科学内容。而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夯实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1.加强档案工作业务学习,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档案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内容: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检索、信息开发、信息利用和档案统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例如,档案整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系统地对档案进行分类、排列、编目、组合包装,使之从相对“凌乱”转变为“系统”有序。档案管理人员如果对《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规章、规范不熟悉,是很难完成档案整理工作的,更谈不上信息检索和全面利用了。

2.定期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档案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化阶段,电子文件的大量增加和信息载体多样化给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化时代,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开发能力,保证不遗漏、不错收、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高职院校应该正确面对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计划地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在职继续教育,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可定期聘请信息专业教授、档案管理专家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新知识、新技术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职”

“职”者,分内之事,责任所在。

档案管理工作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一项服务性、政治性、管理性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

1.以“爱岗敬业,服务第一”为核心思想,培育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就是服务性,尽管档案管理工作很重要、社会意义很深刻,但档案管理工作成就与效益的隐蔽性、间接性,使其重要性、深刻性寓于平淡性之中,常常被人淡忘。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的特点又会让人感到枯燥。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注重培育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良好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自觉的实践行为,需要靠教育与自我修养予以规范。在职业道德塑造过程中,要坚持以“爱岗敬业,服务第一”为核心思想,坚持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相结合,使档案管理人员牢固掌握档案管理事业职业道德的准则和规范,端正工作态度,淡泊名利,甘为“绿叶”,把满足利用者需要变成自觉自律的行动。

2.以“保守机密,依法治档”为行为准则,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坚定的政治素质。

档案工作具备很强的政治属性,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服务方向,如果服务方向错误,不但不会使档案发挥它为党和国家服务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的后果。同样,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严肃性作为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重要体现,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积极贯彻“保守机密,依法治档”的行为准则,引导档案管理人员提高政治觉悟,树立坚定的政治素质和法律观念,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坚定信念、坚持真理、不失方向。

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指”

“指”者,指导传授,指正告知。

当前,各高职院校教学系部和行政处室档案管理人员常常是兼职档案员,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匮乏。作为高职院校档案综合管理部门,档案馆(室)有责任对相关部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以业务指导为重点,提高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档案管理工作融于其他管理工作之中,人事档案形成于人事管理过程,会计档案形成于财务管理之中,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更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各部门兼职档案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保证档案整理工作按时完成,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予兼职档案员充分理解,以服务者的身份认真接受兼职档案员的咨询,解答他们在档案业务工作遇到的难题,通过座谈、培训等多种新式加强与兼职档案员的沟通与交流,以业务指导为重点,提高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帮助相关部门开展档案工作,理顺档案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为相关部门创造好的工作环境。

2.以业务监督为手段,提高各部门归档材料的整体质量。

档案业务指导离不开业务监督,档案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档案业务中树立权威思想,让受指导人员无条件地接受指导和监督。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部门,例如基本项目建设档案不完整、教学项目建设资料不齐全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更要加大业务监督,建立统一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业务监督工作流程,根据相关档案形成特点拟定检查计划,避免业务监督的随意性,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并督促检查落实,提高各部门归档材料整体质量。

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制”

“制”者,制立,制宜。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涵盖了高职院校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财会等多个方面,伴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需要尽快完善。

1.因势制立,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前身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薄弱。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因势制立,即借学校发展之势,尽快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特别是要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适合自身特色《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明确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职责,奖惩并重。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细化《高职院校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帮助各部门兼职档案员明确档案整理内容。同样,在档案利用、保管、安全、保密等各项事务中也要建立相应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治档,有章可循。

2.因事制宜,进一步细化高职院校各类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高职院校的发展,加快了学生层次和数量的变化,教学、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基本建设项目也在不断投建,给高职院校本就相对薄弱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高职院校要正确面对现实,因事制宜,即档案馆(室)要认真查找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基建处等相关部门,理顺工作流程、制定工作目录和相关档案管理标准,如《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标准化进程。

3.因时制宜,积极推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进程。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办公条件的改变,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明确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向,积极推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制定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档案数字化方案,以及《高职院校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对电子文件生成系统的软硬件和数据结构及归档、维护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使电子文件能有效地进行归档,保证档案信息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和综合服务质量。

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任重道远,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对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信息服务作用,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院校发展,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师生和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Z].2008-08-20.

[2]王本栋,崔彦.对信息时代档案人员素质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13):69-70.

[3]龚爱红.服务转型背景下的图书档案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J].陕西档案,2010,(04):23.

[4]洪秋,王威.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学理论,2010,(19):177.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26-02

现阶段,由于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改革力度,中职学校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笔者结合多年档案工作经验,就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学校档案是树立学校形象的依据,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招生与学生的就业

学校不仅是产生学校档案的主体,而且是档案发挥使用价值的重要场所。学校档案产生于学校形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它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教学、管理、运行的发展轨迹,是学校的重要信息资源。通过分析学校现存档案,可以全面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沿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败,因而它是树立学校自身形象的依据。现阶段,中职学校最大的困难在于招生,这是由中职学校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良好的学校形象,将大大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

1.2 学校档案是学校的宝贵信息资源,丰富的档案资料可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学校档案大部分记录和保存着学校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记录了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反映了学校总体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教职工的劳动结晶。充分利用学校的档案信息,不仅能实现学校档案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能为教学科研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不规范

200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全国各地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区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这些档案管理办法,是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依据。然而,在这看似完善的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却独独缺了针对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办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据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参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诚然,中职学校与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蛤中职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与高等学校存在很大不同,如高等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等,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档案必然与高等学校档案存在很大的不同。简单地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导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势必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上的不规范。

2.2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混乱

中职学校主管部门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市教育局),而其档案业务的主管部门则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市档案局或档案馆等),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双重领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多注重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经常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等,而对学校档案业务工作管理得较少,更谈不上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是学校的主管部门,只在业务上对学校档案工作有管理与指导的职责,加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未规定学校须定期向省或市一级档案馆移交档案,导致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检查。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存在的档案违法行为,往往只进行现场指导纠正,而对于不及时归档、归档不全、归档不合要求、档案面临危险等档案违法行为却不予监督和追究。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不“管”档案工作、“管”档案工作不是主管部门的现实,最终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部门“管”的状态,从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混乱。

2.3 中职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致使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支持

就目前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对档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多年来,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狭隘认识,导致档案事业建设降低到教育改革的附属地位。学校领导经常以一种对当前教育改革是否有用的实用主义来衡量档案事业,而这一观念又恰恰违背了档案的价值属性。因为档案是历史的产物,不能产生直接的教改成绩或效果,档案往往是到检查评估利用的时候才显出它的价值。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必然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奖惩等管理机制,同时也必然不重视对档案室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从而导致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支持。

2.4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职学校基本上都设有一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真正科班出身的为数不多,有的是临时配备或半路出家的。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是身兼数职,既担任教学、班级管理工作,又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人员能花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思想观念陈旧,不但创新意识不强,而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 现阶段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制定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范中职学校档案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然给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国家和有关部门至今却尚未出台有关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相关办法和规定,这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建议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联合起来,邀请教育界、档案界、企业方面专家以及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代表等有关人士,一起商讨制定《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将大大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为中职学校档案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对推进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档案工作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行政部门加大对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

当前,针对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的实际,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日常检查、学期常规考核,纳入校长的岗位职责,并定期联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内容应包括:学校是否建立有档案工作或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保管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对档案破损、变质、下落不明或泄密等情况,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是否按要求归档;借阅利用档案是否按时归还;在保管或利用档案中是否有随意涂改、撕毁、丢失档案情况;以及其他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等。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档案工作过程中,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或个人,应给予表彰与奖励,而对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学校或个人,则应给予追究相应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校档案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从而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

3.3 大力宣传档案工作,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中职学校领导干部及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

档案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档案是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广大教职员工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学校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是一个成功学校的宝贵财富。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增强中职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首先,学校档案部门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校刊、校园网、广播等多种形式,注意结合各类教育教学评估的契机,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让学校更多的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了解档案、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积累档案、保护档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认真学习《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使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的重要性,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后,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收集部门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3.4 加强中职学校专门档案人员配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为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报送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其次要注意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建设,搞好档案业务培训。最后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针对新档案管理人员,有必要定期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针对老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补充有关档案管理的新知识、新方法。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档案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继续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关运行机制。

总之,学校档案工作是学校管理水平、发展轨迹、文化积淀、办学特色的真实记录和见证,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改进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对象,创新工作手段,丰富学校档案资源,提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成人高校;档案管理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简称新《管理办法》)是以1989年10月的国家教委第6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简称原《管理办法》)为基础修订的,共七章四十三条,2008年9月1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新《管理办法》,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定义、适用范围等方面有了新的论述,对高等学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和成人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新《管理办法》的几点变化

1.扩大适用范围,把成人高校纳入办法适用对象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除普通高校外,成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民办学校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显然原《管理办法》中只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所以新《管理办法》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有利于促进所有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特别把成人高等学校列出,这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规范成人高校的管理。根据新《管理办法》,成人高校可以重新修订本学校的档案工作管理办法,这为提升学校的管理能级、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和促进学校更加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确了高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和学校领导的机制

新《管理办法》规范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体制,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档案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档案工作”,“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高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确定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职责,明确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领导体制层次清晰、责任明确,操作性强,有利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档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领导必须加以重视。新《管理办法》明确了高等学校校长是高校档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学校主要领导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责任,《管理办法》还规定“遇有特殊情况,应当立即向校长报告”。这些规定的推出有助于高校领导更新观念,增强档案意识,了解本校档案工作的现状,统筹全校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事情来抓。

3.规范了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人员的职责

新《管理办法》重新划分了适应于学校档案工作的11类归档范围,这样可以使学校档案工作朝着规范化的目标发展,使学校档案的归档内容更加全面。新《管理办法》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以评促进档案建设;“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强化学校各部门立卷制度。

《管理办法》要求“立卷人应当按照纸质文件材料和电子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编制页号或者件号,制作卷内目录,交本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检查合格后向学校档案机构移交”,规定了各部门负责档案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保证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和科研研究材料的完整、齐全。

4.增加了“学生类”档案管理内容

高等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原《管理办法》片面强调了学校管理、教师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和学习。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习为本,新《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修订。在新《管理办法》中归档范围里增加了“学生类”档案的保管内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学生类档案要求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结束,档案中的记录要伴随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把学生类档案正式写进档案管理办法中,把学生、学校和对社会有价值的档案并列起来,充分说明了学生管理档案在学校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5.从经费、文件的管理和档案利用等方面提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势在必行,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新《管理办法》在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上明确规定:“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提出了高等学校档案包括“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突破了高校档案原来所涵盖的以纸质、录音带、录像带、实物等传统档案载体的局限,突出了电子或数字载体在新时代档案物理载体中的重要地位,这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档案的利用方面规定:“应当设立专门的阅览室,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提供开放档案目录、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计算机查询系统等,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6.从职务聘任、待遇补助等方面彰显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中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或者职员职级制,享受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待遇。”这个规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成人高等学校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因待遇低、工作累、地位低等原因造成了档案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工作积极性差等不利于成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局面,为成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人才需要奠定了基础。

对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及其他有关待遇,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这使得多年来高校档案界极力呼吁的对因为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的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建立职业保障和依法取得补助得到了落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档案科学发展观以及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二、新《管理办法》对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

目前,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成人高校工作能级的提升和成人高校深入开展的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相比,成人高校的档案管理带有明显的滞后性。针对新《管理办法》提出的规定和新要求,加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改变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建设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使原有的档案门类、数量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档案工作重点应由以往收集、整理、保管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和服务为主,提高档案的利用,扩大服务功能。成人高校的档案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信息资源,只有重视开发利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实现成人高校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关键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之能热爱档案管理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为其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档案专业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使之在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管理实践中能够具有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的能力,能够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为成人高校的发展和评估提供详实的材料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成人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工作的需要。

3.大力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不断探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形式和载体、档案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档案资料呈现出复杂、繁琐、量大的特点,这对高校档案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成人高校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成人高校可以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门教育教务管理软件,从录取新生开始,将学生的姓名、性别、照片等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在读学生的学籍信息输入到互联网以便于检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科、专业、成绩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同时,成人高校要适应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对形成的重要文件建立纸质文本和电子档案双备份,减少纸质档案的使用,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工作。

总之,成人高校的档案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决策的依据。因此,作为成人教育档案工作者,要按照法制化的要求不断走上正规,不断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档案功能,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小寅.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36-137.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6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形式计量的所有权归国家的有形资产。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和实地考察方法,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深入探讨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的规模必然不断膨胀,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由于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大量的闲置和浪费,管理和使用严重脱节,账务和实物也严重不相符,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财政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文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房产管理处、实验室设备与资产管理处等。同时各高校也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公房管理办法、土地管理办法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具体操作。此外,各高校还配备了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高校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监管,大大的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经过文献调查发现,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比较少,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如何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都需要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2.研究意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高校固定资产合理、有效配置的手段和途径,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促使高校固定资产发挥最高的效能,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软环境。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制度保障方面

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本文对1990年以来有关部门颁布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但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容分散到各个法规之中,缺乏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并且已经出台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低,不能够很好地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表1 1990年以来涉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及规章制度汇总表

2.机构设置方面

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考察,本文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科室职能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业务由设备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分担。(2)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与设备管理部门职能有交叉。(3)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下设综合办公室、资产管理办公室、公房管理办公室、招标管理办公室等。

通过对实地考察工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弊端,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部门,并且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管理混乱,甚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权力越位、错位的现象。

3.人员配置方面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专门化的人才,并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两类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整个管理流程的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涉及经济、基本建设、财务、计算机技术、统计等专业。

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一般管理人员和几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有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只配置了一般的管理人员,没有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配置比例不当。

4.系统建设方面

通过考察得知,很多高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或者单一的Excel表格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建立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是个别高校还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或者已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总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强大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制度

根据表1的统计,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并且只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没有深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办法和规章制度,尤其缺少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所以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规章制度以及实施细则。

2.健全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一个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几个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控优势,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宏观管理以及对其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其他各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对职能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直接的管理和调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能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的管控优势,其他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防止多部门分散管理、权限不明的情况出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健全责任机制以及制定处罚办法,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管理人员身上并严格执行。责任机制以及处罚办法的制定能很好的约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纪可依。

3.注重人员培训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资产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专人专管。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人数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无法实现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那么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注重资产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让管理人员尽可能地掌握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经济、统计、计算机技术、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使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不再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

4.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系统化、规范化原则。系统化是指建立一套基于全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高校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入账以及报废等一系列环节实施动态管理。规范化是指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设计,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只有基础数据库完整、准确、安全,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实现集成与融合,并应具备强大的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功能,能针对上级部门的需要生成符合要求的报表。

(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维护与扩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具备可维护性以及可扩展性,以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现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系统维护与管理需求同步。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指标。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需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动态管理以及保值增值,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进.试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陈诗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07(1).

[3]陈蜀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4]罗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9).

第7篇

从1996年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立教学研究项目专项,平均每年支持30项左右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自教学研究项目设立以来,学校就配套建立教学研究项目管理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完备的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制度、立项机制、过程管理、验收机制、评奖与推广机制等。

二、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实践

按照管理流程,教研项目管理可以分为立项前、立项、研究过程、结项、推广(包括评奖)五个过程。

(一)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立项指导立项前的工作与管理主要包括

制定和立项指南、设计立项表格、制定和完善教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此过程是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任务是确立整个管理流程的制度法规。

1.制定并完善项目管理办法

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是整个教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根本依据,应当包括:实施教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项目申报标准、项目申报程序、立项、过程监督和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评奖与成果转化等内容。

2.合理设计立项申请表格

立项申请表是收集项目申报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评审专家立项审批的主要参考依据。立项申请表应当包括: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背景或国内外研究现状、项目特色及创新点、研究技术路线、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介绍、课题组所开展课题相关研究情况等信息。

3.制定评审标准

评审标准是项目申请、评审、立项的重要依据。好的评审标准既有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相关要求,又有满足时代所需的创新要求。基本上每年都会根据轻重缓急和实际需要,更新评审标准。

4.立项指南

本科教学研究项目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立项指南应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教学改革的指示,充分考虑时代所需和学校需求,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教学难点和热点,引导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严格立项评审,保障项目质量

立项评审主要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的作用。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审批制度,监管和运行立项评审程序;另一方面,评审专家公正审查、严格把控,确保立项质量。

1.充分发挥评审专家作用

评审专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创新点、主要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对申请项目进行科学判断。必要时,评审专家可提出相关问题,由申请人答辩。如此,确保项目立项的公平与质量。

2.推行立项评审监督机制

为实现立项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在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的基础上,推行立项评审监督机制(包括立项公示制度和立项申诉制度)。

3.完善项目立项制度。学校为完善教研项目立项,制定并推行多项制度。

(三)加强过程管理,提升研究水平

加强教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教研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过程是整个项目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实践证明,过程监管力度与教学成果质量成正向关系。

1.项目管理平台全程监督管理

项目自立项后,即在项目管理平台备案,设立专属的项目管理数据库,记录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项目立项申请书、成员信息、研究计划、经费使用情况、研究成果、项目变动等情况。管理平台严格按照项目研究计划执行监督考察。同时,教研辅助人员随时关注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尽力提供协助。

2.项目开题指导

项目立项后,学校组织专门的项目开题报告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并评议与指导,明确项目的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目标,确定最终的研究方案。

3.项目检查制度

除项目管理平台的全程跟踪管理和中期检查之外,设立每学期的常规性检查,包括实地考察和审查阶段成果报告两种形式。主要手段为:

(1)组织督导专家,根据项目组提交的“教学研究项目进度表”,参照项目研究计划进行审查。对取得阶段成果、按照计划进行的给予鼓励;对未提供阶段教学成果且没明显进展的项目提出意见。

(2)组织各项目负责人进行见面交流会,分享、探讨项目的研究情况。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经验交流和互相激励。活动形式为:第一步,各项目负责人就项目进展作总结报告或项目阶段性成果报告;第二步,经验交流。对项目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开放式交流,助推项目进展。

(四)重视结题验收,促进评奖与推广

1.严把项目验收质量关

学校制定不同等级的评审和鉴定标准,组织验收评审专家,召开项目验收会。评审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指导意见。同时,课题验收结果将与其他课题申报条件挂钩,对优秀课题项目负责人还会给予破格政策。

2.加强教学研究成果评奖工作

建立健全本科教学研究成果评奖制度,推进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三层申请与评奖工作,主力打造校级教学研究成果评奖,搭建“奖励—推广—项目研究”(创新—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教研机制,服务优秀创新成果的实践与推广。

3.大力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是本科教学研究项目建设的重要目的。只有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才能检验出教学方法改革的优劣,才能判定成果是否适合时代所需和是否适合广泛推广。

三、核心管理经验总结

(一)项目专家库组建

本科教学研究项目专家库,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离退休教师等兼任,主要负责项目评选、开题、过程检查、验收等工作的评议与指导。选用专家时采用关联人回避制度,分为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席位,一般由5人构成,分别是:校内、校外相关领域专家各2名,校内教研专家1名。校内评议专家(3人)一般为固定席位,从项目开题至结题,全程跟踪评议、指导管理。

(二)成果导向式经费资助

本科教学研究项目经费与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刊物级别存在着直接关联关系。建立起以经费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

(三)重视成果推广

学校针对项目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研究制定了多项奖励、扶持、配套等制度,从鼓励、支持、激励等多方面调动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营造“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四、完善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推行“依法治项”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是改进项目管理的第一步,而保障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是制度健全的重要特征。关于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我们可以仿效我国“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现在项目管理上,可以转化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评审、全员守法。”

1.科学立法

所谓科学立法,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将教学研究项目从立项到鉴定与推广全过程的相关规定都涵盖到“法”之中,特别是涉及到立项、过程管理、专家评审、鉴定与推广等关键环节的相关细节,做到“有法可依”。

2.严格执法

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所约定的对象不仅是项目研究人员,还有项目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它要求:(1)项目研究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项目执行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研究;(2)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职责协助项目推进,做好服务和监察工作;(3)评审专家必须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职责公正考核项目立项与进行成果鉴定等工作。“严格执法”要求所有项目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有法必依”。

3.公正评审

公正评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强调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包括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和结题等事宜,主要针对项目研究人员;二是对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督与问责,主要针对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

4.全员守法

教学研究是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源泉,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高校教研项目管理是推动教学研究的重要动力,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凝聚合力,才能更好发挥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培养和树立起所有项目参与人员严格守法的理念,形成齐心合力、求实严谨、拼搏创新的学研风气。

(二)进一步加强立项审批、过程管理和成果鉴定与推广

1.加强立项审批

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项目立项应侧重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时代难题。所以,教学研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较强的可行性和符合时代所需的实践性。

2.加强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和发挥项目研究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的合力。一是教务处和各学院项目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工作,在教研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中,即立项前、立项、过程管理、结项与推广,增强参与意识和质量意识。二是教研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项目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研究与管理负主要责任,由此倒逼项目负责人强化项目研究与管理,从而加强项目研究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三是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如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通过的给予划拨第二批经费;未通过者,不予划拨第二批经费,并责令限期整改,再次进行审查,如多次审查不通过,则要求说明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关处罚措施。

3.加强成果鉴定、评奖与推广

教学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动力。对此,应当及时组织成果鉴定与成果分类登记,积极协助各类评奖,加大成果校内奖励力度,并注重调动成果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采取成果推广、应用及获奖与收入挂钩等激励举措,全面调动项目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强跨校与跨领域合作鼓励、支持

项目研究跨校与跨领域合作,即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充分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促进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

五、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人才中心;毕业生;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1 人才中心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科技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人才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并未紧跟时代步伐,影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我国已经颁布关于实现人才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通知部署,但基层人才中心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仍相对较难。一是资金问题,一套高级的档案管理软件费用偏高,县级人才中心各项支出费用均由县级则政负担,很难支付高额费用支出。目前,县级人才中心管理档案基本都是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管理。二是历史原因,学生自初中开始就已经开始填写档案信息,但所填写的档案多是纸质版,再延续到高中、大学,等到大学或大学毕业后才将档案信息输人到电脑中,档案转到人才中心以后,仍是纸质版的档案材料。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就需要将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则一力,县级人才中心难以负担。

(二)被弃档案难以管理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就业流动率也在不断增大,给人才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一是部分学校毕业生毕业时,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将学生档案转至生源地人社局,而学生并未持就业通知书回原籍报到,致使档案被弃置。二是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将档案寄放在人才中心,之后便对其置之不理,无法保证档案的及时更新。面对大量被遗弃档案,人才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很难开展工作。多数档案所有者都是等到需要档案时才去人才中心索取档案,但是由于这期间所有者对档案置之不理,导致档案一直“沉睡”在人才中心,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对档案管理员的制度是很清楚明了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就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没有足够的人员去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这样也增加了人员在工作中的人物量过大。也随着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档案员的工作内容就比较的繁重,人员缺少,对工作中都会出现影响等问题,要得到合理的解决。

(四)档案流转中存在不规范现象

在档案转接过程中可能由于某些学校对学生的档案没有做好合理的保管,对学生的档案也没有做好明确的说明,所以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是已经放在人才市场的,但是在转接过程中没有规范性,所以也影响了档案不合理的现象,这样也导致一定要是档案的本人就解决,才能进行保管等环节的落实。

2 加强人才中心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措施

人才中心档案管理部门在接收毕业生档案的时候,应将这些档案中的信息一一录入到计算机中,同时,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对于毕业生提取档案以及递交后续的档案资料等新的内容,也应在计算机上面认真、细致地进行记录,并对于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都严格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一)加快档案管理电子化进度

为使档案管理变得更加简单并尽快实现管理信息化,在接收档案时,人才中心应将毕业生档案信息录人电脑;在管理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如需递交后续档案内容或需要提取其档案,都应在电脑上做好记录,规范流程,细致记录,加强档案管理。同时,地方政策应支持人才中心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资金投人,比如加大对档案管理软件的资金投人,购买适合县级人才中心实际需求的档案管理软件,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从而为群众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办法

对档案管理的办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是提高人才中心毕业生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为了更好实现档案的规范管理管理人员应该将管理办法统一化,通过统一归类的办法实现档案的规范管理和办法的一致性,具体来讲可以以时间为依据进行归类管理,也可以采取分级分类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对于数量很大的档案管理较为有效,具体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档案可按地区先进行一次归类,再根据寄存时间进行二次归类等。在档案管理办法得到完善并创新的情况下,能极大地让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三)适当增加管理人员,提高其素质

应积极引进人才,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则和实际需求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切实解决目前人才中心毕业生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其次,为了更快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我们应该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素质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又懂得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和其岗前培训工作,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强化档案流转规范性、科学性

实现档案流转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让档案管理以及责任追究的相关制度尽快建立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健全,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落实到位,严格相关的流程和手续,对于流转过程中的违规和错误现象、行为必须严格追究责任,提高我们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应正确面对目前人才中心毕业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改进的措施,并积极做好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切实实现毕业生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加大毕业生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人才中心面临着的主要工作,因此,对于人才中心的主管部T以及财政部门来说,必须重视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加大经费上的投入,进行硬件和软件上的建设,能够满足人才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以及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宪峰. 浅谈人才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措施[期刊论文]. 山西青年,2016(07)

第9篇

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资金风险是企业资金在循环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实际收益小于预计收益而发生资金浪费或损失。笔者认为,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不外乎以下几类: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方式、筹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方面的选择不当,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企业筹资包括股权资筹和债权筹资,而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债权投资,具体表现有:负债利息过高、负债规模过大等因素导致企业财务杠杆效应利用不当,加大了企业成本负担;筹资期限结构不合理使得企业在负债期限到期时无法偿还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等等。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因管理层投资风险意识薄弱,投资方式选择不合理使得企业投资规模和投资布局严重失调,以及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

3、资金周转过程中的风险

资金周转风险主要是指资金在经营周转过程中,因管理不到位带来的风险,如:存货积压造成资金呆滞、应收账款周转缓造成的资金回收困难甚至形成呆死账、以及预付款时对方单位资信审查不到位造成本金难以收回等风险。

二、影响资金风险的主要因素

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时时存在,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加大了资金管理风险,主要因素有:

1、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操作不规范

通常,在集团式企业管理中,有着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组织结构复杂,资金管理难度大,难免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甚至是子、分公司管理层凌驾于内部管理制度之上的情形,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2、资金管理模式粗放

集团式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型与分权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的企业资金管理过于集权,资金管理决策权高度集团于母公司,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团利益最大化,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子、分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有的集团式企业资金管理过于分权,母公司基本不干预子、分公司的资金管理活动,而只保留部分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审批权,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子分公司主动性,但是容易造成子分公司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集团利益。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

在集团式企业中,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中,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对现代化的资金管理手段和方法理解不够深,使用不到位。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还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比如:应收账款不及时催收形成呆死账,预付款审查不到位,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应对资金风险的措施

针对上述加大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的因素,笔者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企业应主要从两方面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首先,企业应抓好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详细规定母公司、子分公司的资金管理权限,包括资金支付审批权、银行票据转出或贴现审批、投资权、融资权等等。针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母公司应及时出具补充管理办法,确保资金管理办法有效执行。其次,企业应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企业应从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方面入手,严格执行资金管理权限,通过内部审计或内部绩效考核等方式进行监管,防止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情形,确保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执行到位。

2、完善资金管理模式。

集团式企业应在资金管理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根据自身情况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寻找平衡点,克服过分集权或过度分权给企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集权管理方面,通过建立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子、分公司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降低资金风险。对集团整体利益影响不大的资金运作,可以采取由子、分公司独立决策和运作,报母公司备案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积极性。

3、细化资金管理内容

集团式企业应细化资金管理,主要做到:第一,积极推行资金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通过预算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与需求,细化资金安排,增强企业现金保障能力。第二,应加强资金筹集及使用管理。资金管理人员要树立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理念,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分散筹资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在投资过程中,资金管理人员应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合理预计风险报酬,提高资金投资收益。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4、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素质与责任意识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掌据现代管理方法,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经济以及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提升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此外,资金管理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职业操守,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用。

5、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国企 高管薪酬 依法监管

如今,在我国金融国企中,高级管理人员们享受的酬薪非常的高,这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国内的经济整体波动依旧比较明显,而且分配结构也不够完善,金融国企的高管拿的酬薪过高,无论在“情”在“理”还是在法律方面都是不合理的。

一、金融国企高管酬薪过高的不合理表现

(一)从“情”出发,剖析金融国企高管酬薪过高的不合理险

就“情”而言,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依旧特别的不稳定,并且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比如就业形式严峻,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找不到C7适的工作,又比如人均收入低下,绝大多数的人年收入在五万元以下,与此同时,在我国金融国企中很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已经达到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种情况显然是和实际相违背的,是不符合我国国清的。

(二)从“理”出发,剖析金融国企高管酬薪过高的不合理险

就“理”而言,我国的金融国企并不是那些高级管理人员们的私有财产,这些高管本质上是金融国企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可以享受天价酬薪显然是不合理的,许多人贡献少而收益多。此外,我国现有的一些国企金融单位经营状况比较的差,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不是特别的好,而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得到的酬薪却不受到单位效益的任何影响,显然是和市场规律以及分配法则相违背的。

(三)从“法”出发,剖析金融国企高管酬薪过高的不合理性

就法律方面而言,在进行市场经营以及成果分配的时候,其基础都应该是公平。我们国家虽然没有直接的对国企金融的酬薪进行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却将法律责任和义务赋予了这些金融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金融国企的高管必须要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负责,也必须对我们国家、社会以及普通员工负责。但是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很多金融国企经营状况比较差,单位经济收益低下,这些高管们不但没有进行风险的承担,而且依旧领取过高的酬劳,这是和我国法律基本要求相违背的。

二、对金融国企高管酬薪进行控制的原因

在我国的金融国企中,这些高级管理人员虽然是市场化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但是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高管,身份都是国家公职人员,而不是企业面向社会进行聘用的人才。这些高管有些是有国家公务员职级的,还有一些高管本身便是国家高级职员,其担任我国金融国企的高管也不是通过竞聘等市场竞争手段来获得的,而是由我们的国家政府机关直接进行委派。这些高管本身便是属于公职人员,那么在酬薪确定的时候便必须从其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出发,进行合理酬薪的分配,确保酬薪本身的科学系和合理性,而不是自作主张的进行酬薪的确定闭。

三、金融国企中高管薪酬过高的主要原因

现在,控制金融国企中高管酬薪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来对高企高级管理人员的酬薪进行控制,这也导致了在对金融国企高管酬薪进行控制的时候没有法律可以作为依据。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出台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个管理办法的出台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金融国企高管的酬薪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是这个管理办法本身是属于政策性的规定,在进行现实操作的时候,可操作性比较的差,并且其也不具备法律方面的约束力。在面对制定政策的时候,还有一些金融国企的高管会找很多的理由,甚至采取“球”的办法,来给自己谋取数额更高的酬薪,这就会导致其脱离管控范围。

四、对金融国企中高管薪酬过高进行控制的手段

金融国企中的高管酬薪非常的高,不但无法将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以及公开很好的体现出来,并且还有进行国有资产瓜分的嫌疑。对于现在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做的便是进行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本酬薪制度的建立,从而对高管的基础酬薪进行规范,避免出现酬薪高的离谱情况;其次应该是进行激励机制的建立,在机制建立的时候,可以根据金融高管对企业发展、对社会发展以及对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来制定国家层面动态奖励策略闭。比如说,可以进行金融国企高管特殊贡献奖项的设立,在确定奖励金额的时候,可以设立得高一些,即便是进行100。万重奖的奖励,也必须保证其贡献度能够让公众心服口服。若是在金融国企中,高管并没有真正的对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做出比较杰出的贡献,反而领取的酬薪非常的高,这就会损害金融国企高管本身的形象,并且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更加的严重四。所以,必须针对金融国企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进行立法,利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只有将金融国企高管的酬薪管控真正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才能够依据法律对其进行充分管控,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对金融国企高管的天价酬薪进行制约和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对其薪酬进行控制,控制效果才能够得到保障。

在对金融高管酬薪进行控制的时候,必须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了解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其酬薪进行控制,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这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燕萍,贺欢,张海雯.基于扎根理论的金融国企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0, (03 ).

[2]叶青林,冷崇总.国企高管薪酬失控及其治理[J].价格月刊,2009, (07).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校的多媒体教室集合普通教室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让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生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近几年高校快速发展,不断扩招。多媒体教室也越建越多,管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与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区别在于: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分布广;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少而且集中。管理起来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更加难管理。本文针对怎么管理好高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研究。

1 高校管理多媒体教室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教师对设备的保护意识很差,学生组织活动向他们借开多媒体设备的门禁卡,他们一点都不考虑到学生是不是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往往会损坏设备。还有教师和学生用完设备不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设备寿命的减短,一旦出了事情又会推卸责任,最后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有系科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培训班,他们不管校外的培训老师会不会使用设备,都是直接把开多媒体设备的门禁卡丢给培训老师就了事,培训老师的不规范操作往往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都是制度的缺失,约束力不够造成的。

1.2 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建设不足

一般教师都会提前15分钟到多媒体教室里去开多媒体设备准备上课,所以多媒体设备出问题也大多在这15分钟内,再加上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分布广,要在这15分钟内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对管理人员就要提出很高的要求。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就成了很大问题,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就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有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对,总是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忽视自己的岗位其实是个服务性岗位。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足在各大高校也是一个很大问题,往往四五个人就要管理几百间多媒体教室,设备问题一多,管理人员能力再强也来不及解决。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建设。

1.3 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不够

高校对教师的多媒体操作培训很随意,对学生更是没有培训,教师上课不规范操作就会导致设备出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学生组织活动时的不规范操作,出了问题不上报,自行更换多媒体教室,导致设备损坏率高,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操作不规范,对公用设备不能从心底去爱惜,是导致很多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这些都是培训力度不够造成的,高校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 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好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又分布广,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就很难去管理好多媒体教室。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制定《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使用条件及借用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巡查制度》、《违规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处罚制度》等等,明确管理人的职责,规范使用人的操作,落实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制度,使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多媒体教室管理方法,确保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室使用效率。

2.2 加强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建设

多媒体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水平,高校可以从外面请技术人员来定期培训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让他们更了解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能更快解决问题保障教学。让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在服务的同时化被动为在主动,管理人员在课间可以主动去跟教师交流,去了解教师的使用情况、听取教师的建议,这样可以不断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积累更多的经验管理好多媒体教室。我们可以招收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让他们辅助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设备,这样不但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勤工俭学的学生减轻家里负担,锻炼他们自己的能力。高校也应该提出激励机制,让管理人员更加有动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保障学校的教学活动。

2.3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培训

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他们不规范操作,也不爱护设备,使设备出现损坏和寿命减短,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所以,应该每学期都要对新教师进行培训,还应该组织每个班的学习委员或者班长,对他们进行培训,让每个班至少有个人会用。定期巡查,把教师和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统计和公布出去,这样可以督促他们爱护设备、保护设备,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明确谁用谁负责的制度,从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帮助教师规范地使用设备,比如管理人员可以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在教室,可以方便教师在出了问题后能够第一时间与管理人员取得联系。管理人员也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讲台上贴上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步骤,让不熟悉操作规程的教师和学生规范操作。管理人员也可以把一些常见的问题,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教给上课教师,这样上课教师可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管理员也可以在每间多媒体教室的讲台上做一个巡查记录表,把这间多媒体教室的所有设备的检查情况写明,让教师了解设备的状况,这样可以让管理人员和教师更好的沟通,让教师和学生更加规范的去操作设备,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

第12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解决对策

引言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所需物资进行采购、使用和储备等活动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的物资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成本,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利润,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综合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已经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不能使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其物资管理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办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增强石油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1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物资管理意识我国的石油企业受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在物资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管理意识。第一,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制定完善的、以及书面上的石油物资管理制度,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对企业员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例如,管理人员忽视了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那么其员工也会随波逐流,对物资管理工作不上心,工作态度越来越散漫,长期下来完全失去了管理意识;最后,企业管理人员忽视了物资管理的重要性,会导致库存大量积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2)物资管理方法不科学我国的石油企业是一个极度需要高科技进行科学管理的行业,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石油企业来说有利而无害。然而,石油企业在在物资管理上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技术,我国很多的石油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工作,物资的质量、运输、合同的签订、库存数量等资料之间不能进行共享。导致很多部门都处于被动状态下进行工作,很多工作环节出现重复或是疏漏的现象,因此,石油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1]。(3)企业员工之间自身素质差距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石油企业的薪金待遇、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相对较好,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石油企业的规模大,加上招聘漏洞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滥竽充数、目不识丁的大有人在,因此,导致员工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物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影响石油企业的整体管理和长远发展。

2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物资管理意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有的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忽视物资管理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管理的战略方法入手,认识自身在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物资管理工作[2]。(2)建立科学的物资管理方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石油企业建立合理的、更加科学的物资管理办法的唯一途径。首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企业各部门分散建立资源管理办法的状况,致使企业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企业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必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达到资源共享。实施透明管理、阳光管理,不但可以提高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管理工作腐败现象的发生。再次,各部门要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统一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流程。将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转变成信息化处理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人为操控,还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营利润。(3)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素质,首先要从招聘工作方面入手,重新制定招聘标准,并且严格按照其标准招聘工作人员,严厉整治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工作资格的人员。多方面提升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采用“以老扶新”的办法,或是定期对新老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测评,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果以及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3],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员工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根据石油企业的现实状况,制定并执行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物资管理办法,不但可以降低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而且可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贾育红,郭嘉明,张海萍,李庆江.加强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5:119.

[2]姜存都,孙朝夫.制订物资储备定额提高物资的周转率[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5,0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