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

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28 18:0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

[Abstract mesh interests grim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implemen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ater-saving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u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saving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saving,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water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水质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丁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人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 缺乏必要的机制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 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 节水立法不到位

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 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效地促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内容,节水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我国基本水情出发,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

置、高效利用为导向,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也是对实施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有效促进。

第二,有利于加快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水管理制度影响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渗透到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实现资源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与完善节水管理制度体系,为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减少经济社会转型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有力地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实现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用水主体通过制度预期调节其行为,通过确立正确的用水行为依据和评价标

准,并根据标准加以奖罚,形成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全面的节水管理规范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形成以节水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三、重点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本质是建立一种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的体制机制。

第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度。尽快建立流域和省、市、县三级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展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水事矛盾突出地区的50多条江河流域水分配方案制订工作。严格地下水开利用与管理,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预警双控制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推进规划水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完善计用水制度,将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水户、公共供水管网的用水大户、特种用水行业用水户等全部纳入计划理。完善取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

第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尽快完善行业用水定额体系,制定和修订火电、石油石化、钢、纺织、化工、造纸、食品等高用水业及洗浴、洗车等高用水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用水定额管,把按照用水定额标准核定的用水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计划下达和节水水平评价的重依据。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推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达到一定取用水规模的大中型灌区、重点工业用水企业、生活服务业用水单位作为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登记及监督管理,尽快完成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级管理权限。加强水功能区监管,尽快完成省水体监测断面复核确认和标识工作,加强重要水功能区和省界断面的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标准。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保证重要水源地和列入名录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指标全部达到相应标准。

第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水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计划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用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业生产用水限额内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合理制定再生水价格。制定鼓励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制定节奖超罚的激励政策,全方位调动用水户节水积极性。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探索跨流域、跨行政区水权转让模式以及多种水源的水权分配模式,

第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加强节水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加快修订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取水定额、节水技术标准及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节水标准体系,使节水管理、服务以及节水产品生产、使用等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进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节水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推广普及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水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

综上所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节水工作的良好运行,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坚持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

参考文献:

【1】邓淑珍.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访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M]中国水利,2011.

【2】吕振霖.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抓好的几项重要工作[J],2010.

第2篇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包头市水资源情况,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思路及介绍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污水处理;再生水

1包头市基本情况概述

包头市位于西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连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北部是广袤的丘陵高原,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全市总面积27691km2,全市人口279万,辖九个区、旗、县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包头市是以冶金、稀土、机械、电力、化工、纺织、建材为主的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包头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04.9mm,全市平均降水量373.6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贫乏。全市自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26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6.14亿m3,黄河取水指标5.5亿m3,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2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思路

(1)坚持开源、节流与高效,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继续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源头控制与末端监控相结合,以节水促减污,限排促节水,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统一规划调度,科学优化配置。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用水计划,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水量与水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做到切实保护、优质优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高效节水产业,同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3)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科学发展,走量水而行、以供定需、绿色节约的道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注重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5)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水资源管理、配置和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3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3.1建立以用水总量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制度

(1)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建设大青山生态应急水源各项配套工程、再生水回用工程和区域间调水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着力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城乡供水新格局。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结合地区水资源实际,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现状、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求,确定全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量分配指标及其制度框架。继续强化用水计量、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0.8亿m3之内,其中,黄河水控制在自治区分配指标之内,地下水控制在4亿m3之内,用水不足部分通过再生水等其他水源解决。(2)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包头市委、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实施方案》的要求,取用水建设项目必须开展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水资源论证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市发展改革委不予批准立项;对于未经水资源论证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建设项目一律责令停止。(3)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控制不合理取用水量的增长,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新增取水项目;接近控制指标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用水;对尚有开发潜力的区域,在有效保护、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政策,优先保障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节水高效项目,淘汰高耗水、低效益的企业,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平衡。

3.2推进以用水效率管理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1)建立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用水效率管理实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与年度用水计划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根据用水现状、节水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确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效率管理。(2)严格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执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和《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对取用水单位实行定期水平衡测试,严格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等环节的管理,对高耗水产业、行业进行排查并限期整改。加强水资源监控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评价。(3)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新建、改扩建的建设项目,实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未落实“三同时”制度和配套建设节水设施,擅自投入使用的,不予验收供水。(4)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原则,继续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各行业节约、高效、合理用水,通过示范引导,建立健全节水长效运行机制。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加快黄河水权转让工作进程,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行业节水管理,开展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达到节水减排;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广普及高效实用的节水器具,推行节水型社区建设;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雨污分流。

3.3落实以水功能区纳污总量管理为重点的生态保护机制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区域河网水系整治,逐步实现引排分开,清污分流。严格河道、水域管理和保护,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扼制非法围垦河道、破坏水工程行为。(2)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查审批制度,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新、改建和扩大入河排污口须进行科学论证,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并核减排污量。(3)加强水环境整治。对城区内东河、西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和昆河等河道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水源治理工程、河体调蓄工程、沿河两岸绿化和美化工程。同时启动黄河湿地保护、南海子湿地治理和大青山水源涵养与保护工程,通过上述工程的建设实施,使包头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4)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力度。把防污减排、保护环境和开发利用再生水相结合,作为化解我市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两大难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和重要举措。把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实现污水的再生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中,实行综合管理。严格水质目标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强制、供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督管理,提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3.4完善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格局;完善节约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资源调度等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水资源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考核制度,实行严格问责做好宣传工作,强化舆论监督。

3.5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水资源观

第3篇

(一)总体要求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按照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并举的方针,近期与长期相结合,自觉节能与管理节能相结合,强化目标责任,增强节能意识,逐步改变用能方式,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以“节电、节水、节油、节支”等为重点,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加强管理,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2012年能耗为基数,在2013-2015年期间,力争人均能耗下降10%(每年平均下降3.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8%(每年平均下降2%)。机关节约意识显著增强,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节能采购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质监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局长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为:。同志负责数据统计把关,同志为联络员。

三、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不影响机关工作效率和管理节能相结合的原则。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重点和实施步骤,从职工个人、单位管理和履行职能等环节,提出厉行节约的要求。

2、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原则。局领导和股室负责人要示范引领,厉行节约,从决策计划、资源配置到日常管理,都要体现资源节约的要求,推动资源节约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实施范围

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

四、重点工作和主要内容

(一)节电措施

建立健全用电管理制度,加强节电宣传、搞好逐月用电消耗记录、用电设施报废管理等,逐步更替节能设备。

加强用电管理措施,采购节能灯具和设备,公共场所安装节电装置;办公室内空调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实施统一管理,没有达到规定温度不供电;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待机能耗,上述设备下班后必须关电源;办公场所内自然光充足时不开灯,做到人走灯灭,无“长明灯”现象。

(二)节水措施

建立健全用水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宣传、搞好逐月用水消耗记录等。

加强用水管理措施。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管理定期维护,杜绝跑、冒、滴、漏,节水工作从点滴做起;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措施和设备;合理配置办公区用水设施;禁止使用自来水龙头直接冲洗地面、车辆等。

(三)抓好公车节能

加强公务用车日常及动态管理,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实行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和定点停车,科学核定单车燃油消耗定额,控制费用支出,提倡集体活动合乘公务用车,合理调度车辆,减少空驶里程,最大限度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和步行。

(四)节约办公用品

完善办公用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办公用品经费审批制度、办公用品配用标准、办公用品的采购和领用制度。

严格管理措施。推进电子政务,非业务充分利用网络办公,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件,减少传真收发数量;加快推进无纸化办公,减少文件和简报,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再利用;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会议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纸杯;大力提倡修废利旧,增强办公用品使用效率。

(五)节约经费开支

节约电话费开支。

节约网络经费开支。禁止在办公室玩网上游戏,或进行网上聊天、看电影和网上炒股等。

严格会议审批制度。从严控制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间和规模。对确需举办的会议、活动要坚持勤俭办会的原则,严格会议标准,提倡少开会、开短会。

第4篇

(一)自然环境

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4′——°49′,北纬°51′——°30′之间,东与隔江相望,东南与县毗邻,西南与县接壤,东北连接市,西北隔江与县相邻。县城距省府262公里,距州府208公里。县城东西最大横距53.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6公里。

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7%,坝区占3%,境内最高海拔2884.7米,最低海拔926米,相对高差1958.7米。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4.4℃,年平均温差13.4℃。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794.4毫米,年平均日照2811.5小时。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和霜冻。

县辖乡镇,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66716亩,旱地68114亩。全县经济收入主要为烤烟、粮食、林业、加工业、经济林果、养殖业。工农业生产滞后,2002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7364万元。境内东南部、中部商业、经济文化较好,而北部、西部等由于山高地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二)水资源现状

县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主要河流有河、河、河、河。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丰水年1147.7毫米,枯水年550.3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9.0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87亿立方米,地下水2.2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1.74亿立方米。全县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6.6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10立方米。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2.9亿立方米。

全县已建成水库、坝塘座,总库容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小塘坝座,蓄水能力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万立方米。建成引水渠道95条,总渠长318.2公里,实际供水能力303万立方米。全县耕地面积134830亩,实际灌溉面积76776亩,其中:水田44000亩,水浇地32776亩。由于工程老化,供水设施简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24~0.32。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意义、原则、依据、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必要性

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县,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意义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我县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城乡一体,水权明确,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和完善我县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三)原则

试点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以水定产,城乡协调。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3、注重基础,完善机构,措施配套,广泛参与。

4、立足当地,多方筹措,省州共扶,合理使用。

(四)依据

试点工作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条例》、《省取水许可规定》、《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五)指导思想

以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保障,合理的资金投入和工作方式为支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六)目标

1、结合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总量控制目标。

2、发展目标

(1)农业节水,重点对中型水库灌区以及万亩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带动全县节水型社会化建设。

(2)工业节水,重点行业是水泥厂,人造板厂,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到6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50立方米。

(3)县城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和杜绝减少跑、冒、滴、漏。

(4)农村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提高全县节水意识。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出适合我县水资源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编制节水发展规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2、根据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供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配,对供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方案。

3、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已建工程,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水资源。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包括水利项目、工业项目以及涉水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

4、编制节水工程规划,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集镇供水设施改造,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引水冲污工程,河道清淤等。

5、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改革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7、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经费,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8、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搞好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建立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

9、制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

10、建立节水宣传制度,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循环宣传网站,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周期性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政策认识水平和法制观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认识。

四、试点工作组织形式

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主体是县人民政府,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具体人员由各相关部门抽调组成,负责试点实施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

水利部门负责节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牵头工作,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有关政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负责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

建设部门负责县城生活节水,建设、改造供水管网,推广节水器具,制订县城生活用水、节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贸部门负责工业节水管理工作,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工业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

农业部门要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负责做好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

计划部门负责制订水价管理制度,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

财政部门负责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资金投入。

科技部门负责做好节水技术、设备、器具的引进、推广和指导工作。

五、试点时间

根据省水利厅意见,我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时间定为3年。

六、试点实施步骤

1、编制实施方案,并报省水利厅审查批准,时间:2003年5月底前完成。

第5篇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为此,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珍惜水资源,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无疑是必要之举。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在研究探索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一定能克服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困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生产规模;土地监察;审批;规划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50-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中心,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应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配置的新格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1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各类开发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首先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加大用水计量管理,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必须安装计量设施,严格按计划用水,以量计征水资源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取水费和水资源费。

2 加强用水效率控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大中水利用率。城镇生活、大型工矿企业及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实施中水利用。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等以及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加快实施“一矿一池一园区”战略。全市所有煤矿配套建设一定容量的蓄水池,把矿坑排水作为灌溉用水充分利用起来;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大面积实行滴灌、喷灌新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强对煤化工企业及高档洗浴、洗车等服务业节水管理。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推广先进的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全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 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就是要对区域、流域入河湖排污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将入河湖排污从定性变为定量,超量排放将受惩罚。确定主要河流的纳污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严格控制管理入河排污口设置。抓紧制定和完善入河排污口的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

4 加强河道管理重新焕发河流活力

河道是天然水流流通的通道与载体,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又有十分重要的资源功能,健康的河流不仅是保障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通过采取非法采砂专项整治活动等措施,河道面貌有了明显好转。但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道、超量排污等现象依旧存在,致使河流功能衰减,河流自身生命系统出现危机,影响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重新焕发河流活力和生机迫在眉睫。保障河流健康活力是河流管理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4.1 要广泛宣传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

让每个水利工作者都知道,加强河道统一管理、管好河道是国家法律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广大公民都知道污染河道,就是毁坏我们的家园。侵占河道、毁坏河道,阻碍行洪,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善待河道,保护河流是保障我们子孙万代生存的唯一选择。

4.2 严把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关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审查许可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的审查、审批、许可关,明确审批权限,实行分级负责,同时制定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和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和规范进行审查,坚持依法审批,杜绝越位审批,杜绝越权审批。

4.3 坚持“以防为主,查防结合,以查促防”的原则

完善河道巡查制度,落实河道巡查责任,实行河道巡查“三结合”(即河道巡查与运行观测相结合,河道巡查与询问调查相结合,河道巡查与群众举报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4.4 提高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活动和河道管理执法检查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乱挖滥采等非法采砂活动,严肃处理侵占、挤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彻底消除河道行洪障碍和各种隐患,维护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和生态环境,让河流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5 切实加强水资源执法监管,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原水与再生水的统一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强化对取水许可和二次供水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危害水源安全和私采地下水的违法行为;按照建设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要求,严格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的监管,规范节水设施设备运行、使用,全面提高城市用水效益和市民节水意识。

6 切实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管,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第7篇

关键词:疏勒河灌区;阳光水务;工程管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1-0061-02

1 基本情况

疏勒河灌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由昌马、双塔、花海3个灌区组成,覆盖玉门市、瓜州县22个乡镇、6个国营农场,共8.96 hm2耕地。

近年来,灌区管理单位在宣传组建农民用水户者协会的同时,为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行以水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水务”活动,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行的”原则,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阳光水务”活动的目的

以杜绝搭车收费,减少水事纠纷,建设群众满意灌区为目的,建立健全水务公开体系和水务监督体系,做到水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便民利民措施更加完善到位,社会监督评议更加扎实有效;树立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行业形象,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的单位形象,文明优质、热情服务的窗口形象,推进疏勒河灌区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3 “阳光水务”活动的内容

3.1 制定落实八项制度

3.1.1 为民服务制度 根据灌区群众用水实际状况,共同商讨符合群众愿望的配水计划。在分配水量是由水管部门配水、计量到斗口,收费、开票到农民用水者协会;协会配水、计量、收费、开票到农户。

3.1.2 水票制供水制度 水管部门斗口计量,按方收费,预售水票,凭票供水。农民用水者协会配水,以时计量,按方计费。

3.1.3 水费台账管理制度 实行管理局、灌区管理处、水管所、水管站(段)、农民用水者协会五级水量水费台账记载管理办法,让老百姓用明白水,交明白钱,看明白账。

3.1.4 水量结算制度 水管部门定时观测计量,定期与农民用水者协会核对,按灌溉轮次向协会开具水量结算单;协会依据水管部门各时段配水水量向农户配水,以时计量,按灌水轮次与农户结算。

3.1.5 计量管理制度 实行管理局、灌区管理处、水管所、农民用水者协会四级计量管理体系,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做到计量设施完善,人员责任落实,共同观测,公布水情,核对水量。主动接受用水户监督,确保计量准确,公正、公平、公开、透明。

3.1.6 灌区民主参与管理制度 灌溉期间,各灌区通过“十日会”、“灌溉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定期通报引水、配水及灌溉情况,解决灌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用水户代表核对水量记录,安排下轮配水计划和灌溉工作,并征询用水户意见,解决或解答用水户提出的问题或疑问。

3.1.7 “全天候无假日”接访制度 各级水管单位实行“无假日全天候”接访制度,接待群众来访,及时解决问题,全面做好服务工作。

3.1.8 水务公开制度 各水管站(段)、水管所的水务工作全面向农户公开,重点是管理制度公开,工作方法公开,工作过程公开,工作结果公开,主动接受农户的监督和质询。

3.2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

3.2.1 “阳光水务”公开体系 实行四公开、一上墙、一个明白卡:供水计划、水量分配、水量计量、水费计算与征收公开;将每个农户的用水收费等情况按灌季公布上墙;填写农民用水缴费“明白卡”,让计量收费更透明。

3.2.2 “阳光水务”监督体系 聘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为“阳光水务”义务监督员,监督水务活动,每半年召开一次用水户代表会议,对水管部门和协会配水、量水、预售水票等工作进行监督评议。

3.2.3 “阳光水务”联系体系 健全灌区“阳光水务”联系反馈机制,每个水管所负责人联系1个乡镇或1~3个用水协会,每个水管人员联系1个用水小组或3~5个用水户,和群众交朋友,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及时解决,更好的服务灌区群众。

3.3 推行一项工程管理措施

在总结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划段包干责任制的管理措施推行到田间工程管理上来,将田间工程的管护责任分解到组,化段包干到户,切实加强田间工程管护力度,减少跑、冒、滴、漏的现象,实现节水增效。

4 取得的成效

4.1 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

实行用水户全面参与和水管单位水务公开的管理方式,将田间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用水的决策权、收费的监督权交给用水户,解决了谁是主人的问题。

4.2 规范了用水秩序

透明的用水管理机制有效调节了各种用水矛盾,从而规范了用水秩序,水事纠纷和上访时间明显减少,使以往频发的违章放水、抢水等事件大幅度下降。

4.3 改善了田间工程现状

通过工程划段包干责任制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田间渠道因责任不清没人管局面,用水户自觉维护责任渠道,水管单位适当补助,使得田间渠道工程状况明显好转。

4.4 提升了单位形象

“阳光水务”的推行不仅增强了配水、收费环节中的透明度,还彻底杜绝了搭车收费现象,有效减轻了灌区群众负担,灌区群众的“水商品”意识也逐渐增强,“用水交费”已成为自觉行动。“阳光水务”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并在灌区全面推广,让灌区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水管单位形象进一步提升。

5 进一步深化“阳光水务”的几点思考

5.1 争取项目进一步改善田间工程

灌区管理单位每年补助到田间渠道上的资金很有限,只能维持部分渠道的维修,无力彻底改建,必须依靠项目资金的支持才能全面改善田间渠道现状。这就要求受益村组、地方政府和水管部门共同努力,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通过全面改建田间渠道的破损渠段、完善田间工程配套设施、改善计量设施来减少灌溉水损失、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实现计量点的准确计量,改善基础硬件,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推行节水灌溉

良好地用水秩序已经形成,推行节水灌溉,打造节水灌区势在必行。从2009年开始,水管部门将灌区内玉门市下西号乡作为试点,开展了以工程节水、大田常规节水等为主要措施的示范点建设,建成了“百亩实测、千亩示范、万亩推广”节水示范区,并逐年完善,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随着“阳光水务”活动的逐步深化,扩大节水宣传,推行节水灌溉将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依据科学、有效节约农业用水,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可能出现的水资源不足,加大下游生态输水,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

第8篇

关键词:加强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当前水资源现状

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对于我国来说,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水资源管理实行双轨制管理,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管。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和出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达700余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

2.充分认清当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不少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2.1水资源总量超载严重。我国目前的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74%,很多地方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过度开发,已经超过其承载能力,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刚性措施就难以扭转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日益加剧的被动局面。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用水浪费严重,现状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

2.2水质质量不容乐观。据调查,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了750亿吨,河流水质的不达标率接近40%,其中丧失了利用价值的劣五类水占了20%,直接威胁到城乡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水资源问题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形成了制约。如果延续原来比较弱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手段,将难以满足改善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供给的迫切要求。

2.3水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而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也是水资源问题产生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水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尤其是近期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大量新增用水的需求。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

2.4水资源浪费严重。据测算,现状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

2.5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手段缺乏。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管理上的硬约束和硬手段,水资源管理的措施没能够以考核、审批运行手段予以体现。为了使水资源管理与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相协调,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思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质监测能力不足问题很突出,目前的全国的监测站网没有全部覆盖所有的地区。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1要从战略的角度,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要严格规划管理,从宏观上加强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3.3要加大财政物资投入。在实践中,凡是出问题多的地方建设项目,不论是工程建设进度滞后的问题、建设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工程质量差的问题,还是资金管理违规违法的问题,都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有关。要加大地方财政性投入。重点解决地方配套能力不足问题。为大规模、高质量的水利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3.4要严格管理和监督。要加强管理,严防项目重报现象,严防计划与建设任务不符现象,严防不按程序调整计划和工程概算现象,严防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确保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资金安全。要继续加强检查督导。通过检查督导促进规划、前期、计划安排、计划执行、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加快建设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3.5要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充分考虑不同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合理确定节水目标。

3.6要加强执法监督。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3.7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着眼于本地区水利的长远发展,提高对重大水利问题研究和思考的本领。一是要找准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利的实际要求出发,深入分析水利发展与改革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要找准原因。要从水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发展阶段出发,结合工作实际,系统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因;三是要找准破解的方法。从水利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结语: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of Longde County positively implement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o expand irrigation area, increase crop yiel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nd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Starting from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e innovate water saving concept,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benefit have been improve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ork gives initial results.

关键词: 节水灌溉;水资源;经验

Key words: water-saving irrigation;water resources;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065-02

1 基本情况

隆德县辖3镇10乡,127个行政村。地貌类型分为六盘山阴湿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川道区三种,海拔介于1720-294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3℃,年均降水量502毫米。是全区人口密度最大,海拔最高,气温最低,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县。全县总面积985平方公里,人口1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万人。耕地面积64万亩,有灌区7个(万亩以上3个),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76万亩。灌溉水源主要依靠库坝蓄水和少量机井、土圆井。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比例的调整,加之水源不足,渠系配套不完善,实灌面积7.5万亩。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十年九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

2 节水灌溉工作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隆德县把节水灌溉工作做为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入手,创新节水理念,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了一定提高,节水灌溉工作初见成效。

2.1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初具规模 全县共兴建库坝237座,总容积9136万立方米;打井窖1.88万眼;配套防渗渠道620条、637公里;修建扬水站24座。建成了桃山水库等一批高标准水源工程、桃山引水等跨流域引水工程和桃山灌区等一批节水改造配套工程,为抗御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近几年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占全县耕地12%的水浇上生产出了占全县总产量40%的粮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全面推广 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①大力推行小畦灌溉技术。近年来,把小畦灌溉作为考核每个乡镇工作的一项硬指标,每年县人民政府都和各灌区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任务指标到乡镇、到村组、到用水协会,年初建账,年终考核。2008年,全县小畦灌溉面积达到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0%;②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和沟垄灌溉技术。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地膜覆盖技术得到泛应用,2008年,全县共实施地膜覆盖面积2万亩,实施沟垄灌溉1.1万亩;③示范推广了低压管灌、喷灌、渗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建设了马家河、杜堡、许沟、双村四个设施温棚低压管道灌溉示范点、张扬大田滴灌、微喷灌示范点和赵楼滴灌示范点;④广泛推广作物叶面喷施旱地龙、叶面宝等多元微肥,提高作物抗旱保水能力。

2.3 节水效果和综合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推行小畦灌溉、地膜覆盖技术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和综合效益。桃山灌区是我县的一个老灌区,灌溉水源主要依靠上有的桃山水库,多年来由于采取河道输水,加之灌区配套不完善,供用水矛盾突出,群体性争水抢水事件连年发生。2006年通过渠系改造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4左右提高到0.7以上。2008年夏灌前,桃山水库共蓄水240万立方米,从桃山引水工程调水50万立方米,不仅满足了本县灌区1.1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而且为临近的静宁县曹务乡灌溉农田0.3万亩,同时还剩余水量120万立方米,亩均用水120立方米,比往年节水112万立方米。

同时,由于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①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桃山灌区通过建设桃山引水工程和灌区节水改造,灌溉水源有了保障,改变了过去的一次性夏灌为常年灌溉,使发展设施农业成为可能,2008年,全灌区共发展日光温室110亩,小拱棚1000亩,药材1600亩,玉米5000亩。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②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小畦灌溉和沟垄灌溉比大水漫灌亩节水达40立方米,增产粮食25公斤;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水费支出。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灌水效率,减少了工程维修量,遏制了用水浪费,即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又减轻了农民负担。桃山灌区经过全面改造配套,每年节约维修资金20万元,通过推行小畦灌溉和沟垄灌溉,农作物每亩灌溉水量由原来的200多立方米下降到120立方米,每亩节约用水量80立方米。

3 主要做法和措施

节水灌溉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3.1 抓规划,开源与节流并重 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解决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从规划抓起,结合水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东水西用,南水北调,天上水就地利用”的建设思路,走开源与节流、保护与利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实行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集结合。本着“需要、可行、实效”的目的,确定建设任务、工程规模和形式。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解决水量总体短缺和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建设一片,配套一片,成功一片。

3.2 抓建设,突出节水理念 在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中,坚持国家投资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突出投资效益和节水效益;实行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参与工程规划、参与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参与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的制定。做到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取水建筑物、输水干支渠、控制性建筑物和量水建筑物,渠、堤、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配套,集中连片推进,做到渠通、水通、路通,形成渠道生态景观。为配合全县设施农业建设,在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就近解决,宜库则库、宜池则池、宜井则井,库、坝、池、井联合。去年以来,在渝河、朱庄河、甘渭河流域设施农业区,共打土园井365眼,开挖集水池30座,维修机井2眼。建小高抽15座,配套各类水泵381台套,铺设和配套各类管道29公里,新建和维修渠道36公里,确保了全县1.7万亩设施农业的灌水需求。

3.3 抓管理,完善节水机制 坚持以“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为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节水效益。一是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隆德县水利水保工程管理办法》、《隆德县水利水保工程定期检查养护制度》和《隆德县灌溉管理制度》等十多项管理制度。各水管单位都建立了管理工作日志,每个工程都建立了管理运行记录和工程管理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巡回检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走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路子,促进节水工作。全县组建区域水利服务站6个,水管所12个,每项新建的节水工程都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或聘任了村级水管员,初步建立了功能完善、责权明确的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三是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节约用水。为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和节水工作,县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调整农村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通知》,规定全县设施农业灌溉水价在原基础上下调30%,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15元降低到0.10元;露天蔬菜、药杂等经济作物维持原水价0.15元不变;对冬小麦等大田农作物灌溉在现行基础水价基础上上调30%,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15元提高到0.20元,有力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工作。四是建立严格的管水用水制度,强化水费征收。各灌区实行“统一供水、统一水价、分渠灌溉,定额到田,超用加价”的办法。在灌区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每条干支渠道都修建了量水堰,改变过去“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五是继续拓展和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14个。协会以用水户为核心,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六是积极推行水管体制改革。对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克服了“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着”的问题。目前,隆德县乡村集体和农户承包经营管理的塘坝128座,扬水站10座,小型农村饮水工程10处,支渠575条480公里,各类水利水保工程完好率都保持在90%以上。

总之,隆德县节水灌溉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先进县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建设节水型社会还不相适应,在以后的节水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做大节水灌溉文章,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做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田红霞.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考[J].治淮,2003(10).

[2]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05).

[3]陈雷.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J].节水灌溉,1999(01).

[4]孙景生,康绍忠.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0(02).

第10篇

一、动力机制

为节水提供适度的动力支持。主要由主体意识和利益导向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主体意识是涉水主体(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形式,是对水资源的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总体认识;而利益导向是社会利益的发展趋向,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

1.健全水权交易和水价形成机制

第一,健全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健全以水费为基础、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排污许可、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形成利用水市场配置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通过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引导水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建立起符合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交易规则和规范交易行为。

第二,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水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在农村要建立供水成本约束机制,规范供水行为,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在城市要本着居民用水保本微利、公用水适当利润、高消费用水合理利润的原则调整水价,实行定额内执行基本水价、超额用水累进加价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阶梯式水价制。

2.研究制定节水型产业政策

在宏观上引导和支持耗水量小、水资源利用率高的行业和部门发展,对高耗水及水资源利用率低的产业和部门加以限制。在微观上指导和扶持研发节水技术及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实施节水型产业政策。推动节水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3.健全节水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

强制性地建立全省经济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标准和用水定额,并定期对用水户进行水平衡测试制度,促使用水主体采用节水型的技术和产品,淘汰旧技术、旧产品。强化节水设施、器具、设备生产质量监管。要进一步清理整顿节水设备、器具的生产及流通市场,在工农业节水设备和生活节水产品上推行节水标识与认证制度;在销售上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扩大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整合机制

协调社会各涉水主体之间的水资源利益关系,使全省经济社会在水资源利用上形成统一整体,避免因水资源的矛盾冲突而破坏社会的用水秩序。重点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健全规范的整合中心(或整合主体)。整合中心是整合机制的核心环节。从省到县要建立三级实施中心:一级中心是省水利厅(水务局),是全省节约用水的整合中心;二级中心是流域水管理委员会,是特定流域的社会节水整合中心;三级中心是县(市)水利(务)局,是特定流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社会节水整合中心。

二是制定协调的用水利益调整政策。整合中心依据与全省经济社会运行目标相一致的用水利益调整政策,对社会不同用水部门和用水企业的利益进行调节。在用水利益调整政策上要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水市场来调整和协调涉水利益主体的行为。

三是采取灵活的整合手段与方法。整合方法主要有认同性整合和互补性整合。前者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将个体特殊利益整合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整体利益,是主要整合方法。从节水运行机制来看,它能促使各用水主体认同某一共同的利益目标,使自觉节水、积极节水成为社会的主流认识。后者则是以特殊利益为基础,将个体相异甚至是相冲突的利益整合为能够被各方接受的相互支持与合作的群体利益。它能够有效化解节水运行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缓解社会用水利益调整过程中的矛盾。

三、控制机制

通过运用一系列手段对节水进行规范指导、制约和监督,维护良好的节水秩序的机制。重点要从规范控制、制度控制和舆论控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规范控制

1、以行为道德规范为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进行制约。通过加强节水的宣传教育,进行水道德观的建立和重塑,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2、以各组织内部各种起规范作用的政策、规章,对行为主体的用水行为进行调整和控制。主要是以《水法》为核心,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各种政策和规章的统一和完善。要抓紧完善符合省情且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节水法规和规章,为依法用水、治水和节水提供法律保障。

(二)制度控制

1、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省内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供水部门,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的供求计划,编制供水计划,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用水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制度。

2、完善水权分配、转让和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

3、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首先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有计划适时适度地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推进城市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其次是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引导鼓励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

4、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一方面对超标排放污水者采取经济、行政等惩罚措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

5、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三同时”、“四到位”管理。在报送取水许可申请时,必须附有节水、防污设施设计任务书和相应的措施,节水、防污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取水许可审批和年检时要求取(用)水户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防污目标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

6、完善取(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取(用)水计量管理,普及取

(用)水计量设施;另一方面要把取(用)水纳入统计系列,健全取(用)水统计基础资料,做好各行业的取水量、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效益的统计工作。

(三)舆论控制

通过宣传、教育,使节水意识、政策、法规、技术和方法为群众和企业接受,提高全社会对节水的认识。

加强统一规划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把节水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节水责任制,把节水纳入各部门、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完善决策咨询体系。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制定节水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并针对节水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攻关,研制、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为节水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调整。根据区域内的水资源禀赋,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在水资源充裕地区和紧缺地区发展不同的产业,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

加强水务管理体制建设。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全省各级水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实行统一规划、调配、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和管理水量水质,逐步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措施,使节水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相挂钩,在经济手段的调控下,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节水宣传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正常的用水秩序。全省水资源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用水户的用水节水情况,对严重浪费和节水措施、管理不力的用户,限期改正;对屡查屡犯的除严肃处理外,还要追究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并在媒体上公开曝光。通过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节约用水提供法律保障。

四、保障机制

提高对节水事业的投入份额。各级政府要把节水投入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节水灌溉、灌区节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水资源监测、取(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和改造的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各级政府用于节水支出与总体支出的同步增长。

健全市场体制下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节水投资渠道,加快利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的步伐,鼓励省内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供水、节水灌溉、中小型水电、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特别是要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有水资源作保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一批水资源节约利用的重大项目。

健全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要健全由综合评价指标、行业用水评价指标和节水管理评价指标等组成的全省及相关区域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台强制性标准。制定出台全省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产品、器具标准以及推广节水型产品、器具的强制性标准。

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节水运行机制实际是一个水资源需求竞争机制。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一部分个体和企业不能获得所需数量的水资源,甚至个别行业和地区陷入一般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对这部分个体和企业要实施节水意义上的社会救助,为他们提供保证基本生活和生产的水资源,以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节水还要保障水资源在代际间的平等分配,加强对未来人的水需求的社会救助,降低当代人利用水资源给未来人的平等享有权利带来的影响。

第11篇

到2015年,县城区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取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非居民计划用水率达到l00%;人均居民生活日用水量控制在140升以内;城市公共设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5%。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标语及培训教学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工作,传播节水知识与技能,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全体公民自觉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二)完善法规制度,严格依法节水

l.建立健全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抓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年内制定出台《县供水管理办法》、《县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县城市建设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的意见》等规章。同时采取用水量跟踪、不定期抽查和用水量分析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节水稽查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批准擅自取水、偷盗水和破坏供水及节水设施等违法行为,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给予惩处。

2.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在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时,对用水合理性和节水措施配套进行论证。对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取水许可证。

3.建立节水管理“三同时四到位”制度。新建、改建和扩建取用水工程的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实行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管水制度四到位。供水企业收到接水申请时,对无节水管理部门审核意见或审核不同意的,一律不予受理。

4.完善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年底前,所有取水户必须装表计量。2012年1月1日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对计量设施的购置、安装、维护和检定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设施完好;逐步推进居民用水总表分装到户,推行“一户一表”改造;对新建学生公寓全部实行用水装表计量,对未进行装表计量的已建学生公寓逐步进行装表改造;对市政、环卫、绿化等用水,逐步推行计量用水。将万元GDP取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指标纳入全县统计指标体系,县、乡镇统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统计台帐。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做好本行业用水量、污水处理率等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统计。

5.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公共供水和自备水总量控制,把用水定额作为用水计划下达和节水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引导高耗水企业进行节水改造。对各类学校、宾馆、医院和工业行业,开展定额用水管理。在科学核定用水定额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加强对用水户的考核,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

6.建立节水产品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引导节水产品研发,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使用。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用水器具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产品和器具,对已安装和使用的,分期分批实施改造。负责水资源管理、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建立有利于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采取多种手段,推进节水工作

1.科学规划。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2020年)和实施方案,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2.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贯彻落实《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加大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科学研究力度,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工业生产节水、废水资源化和中水回用等技术。

3.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体系和供水计价方式。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严格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依法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全面落实和完善居民阶梯式水价,体现合理负担,保证基本需求;加大对非居民用户分类水价和差别定价的调控力度,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用水的差价,尤其要对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实行加价收费;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逐步达到足以补偿运行成本,并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县发展改革局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低于自来水价格一定比例的原则,出台再生水价格指导意见。

4.拓宽节水项目投资渠道。逐步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节水型城市建设投资体系,鼓励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节水设施建设、管理与收益。要建立专项节水资金投入制度(节水专项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千分之一以上),有计划地增加与节水型城市建设相配套的专项资金,用于节水型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产业化。

5.促进水资源特别是非传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启动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再生利用和废水资源化,尽快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道路冲洗、园林绿化、厕所冲洗等项目,大幅度提高城市中水利用率。加大雨水利用规模,选择绿化、公园等适当的地方建设一批集水雨窖、水平沟,充分利用雨水。

6.普及城市居民节水设施,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城市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坚决控制跑、冒、滴、漏等现象,努力减少城市供水管网输送过程中的漏失,降低产销差率,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到2015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5%以内。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要安装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现有城市公共用水器具全部更换为节水型器具,城市居民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器具要逐步更换。

7.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工作。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创建活动,改造企业(单位)用水设施,更换用水器具,降低漏损率,减少用水量,达到节水的目的。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出台的《节水型企业(单位)目标导则》要求,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指导辖区内企业(单位)和所属行业企业(单位)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争取在2015年前达到“节水型企业用水量占到非居民用水量的15%”的目标。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用水安全

1.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以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2.深入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整治河道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建立更加严格的城市地下水开采管理制度,凡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范围内能满足供水需要的一律禁止新建自备井,不得核发新的取水许可;对城区已有的自备水源要制定关闭计划,逐步取消自备水源,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有效保护城市地下水源,今后不得新增新批自备井。

3.加强生活水质监测,定期公布水质情况。凡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一律不得核发新的供水卫生许可证,确保城市供水集中、安全可靠。

4.加大污染源治理,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使之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做好各乡镇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和改造工作,抓好涪江等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设置许可、排污许可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水污染较重的行业要加快技术改造,实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障工作顺利实施,成立节水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节约用水办公室,由县水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和措施到位。

(二)明确责任分工

节水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详见附表),加强对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并切实抓好本系统的节水工作。水务部门和供水主管部门要把节水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坚持不懈地抓落实、抓推进。

第12篇

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左其亭等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论体系框架,并探讨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践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3];各试点省份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4-5];孙宇飞等结合部分流域机构和典型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部门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围绕“三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和指标的标准、监测、考核等重点问题,对“三条红线”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6];孙可可等结合影响“三条红线”分配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三条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三条红线”的量化研究[7];陶洁等在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内涵的基础上,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构建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及指标确定方法[8];窦明等基于“三条红线”约束,构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莱州市为例确定了“三条红线”指标,提出了不同分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9];蒋云钟等从制度的实施角度出发,指出了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建立了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功能需求框架,并探讨了支撑“三条红线”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10]。上述成果涉及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保障和应用等多个方面,但是对于“人水和谐”这一基本原则的把握,涉及不多。本文基于和谐论理念、和谐论五要素以及和谐度方程,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途径,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和谐论简介

2.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取水、用水、排水3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指导思想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水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通过健全责任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等方法,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1]。

2.1.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a.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急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b.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c.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d.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e.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

2.1.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的核心内容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通过统一规划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进而实现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通过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技术的改造,从而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最终实现对入河湖排污总量的控制。

2.2和谐论

和谐是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研究和谐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称为和谐论[11]。和谐论主要包括和谐论理念、和谐论五要素、和谐度方程等。

2.2.1和谐论理念

(1)和谐论提倡以“以和为贵”的理念,提倡理性认识各种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倡以和谐的态度来处理各种不和谐因素和问题。和谐的思想是和谐论的基石。(2)和谐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3)和谐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关注人和自然界的唯物辩证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是必要的、可能的;主张人类应主动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4)和谐论坚持系统的观点,提倡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谐关系问题[12]。

2.2.2和谐论五要素

(1)和谐参与者:就是参与和谐的各方,也称为“和谐方”。(2)和谐目标:是指和谐参与者为了达到和谐状态必须实现的目标。(3)和谐规则:是指和谐参与者在实现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切规则或约束。(4)和谐因素:是指和谐参与者在实现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5)和谐行为:是指和谐参与者考虑各种和谐因素后采取的具体行为。

2.2.3和谐度方程

和谐度方程是定量评估和谐状态的基本方程。某—因素(Fp)和谐度(HarmonyDegree)方程[13]定义为:HDp=ai-bj(1)式中:HDp为某—因素Fp对应的和谐度,是表达和谐度的指标,HDp∈[0,1],HDp值越大,和谐程度越高;a为统—度,b为分歧度。a,b∈[0,1],且a+b=1;i为和谐系数,反映和谐目标的满足程度,由和谐目标计算确定,i∈[0,1];j为不和谐系数,反映和谐方对存在分歧现象的反对程度,由分歧度计算确定,j∈[0,1]。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和谐论理念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理性认识人与人之间矛盾、人与水之间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多方参与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调整用水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文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和因素,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人水和谐理念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着力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水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在实施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和谐的态度处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和谐论理念。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新时期水利改革形势下的治水方略,是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了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系统地提出了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四项制度,完善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进行三条红线指标分配时,划定不同的指标值,既保障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体现了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解决多方参与问题的和谐论理念。

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解读

4.1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取水环节,实现对河流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的严格控制。在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对于跨省流域,各省份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水资源分配量,但是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这势必会加剧各省份之间的取水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正确处理各省份之间、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基于和谐理论,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来剖析流域水量分配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跨省流域水量分配问题的和谐论五要素见表1。

4.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

对于一个特定地区,为了使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小于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规定值,需要对各个用水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实行严格的用水管理。通常情况下,用水部门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四个部门[14]。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的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水平有限,并且用水效率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各部门都希望本部门的用水定额被制定的大一些,这势必会导致各用水部门之间矛盾加剧。为了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可以基于和谐理论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剖析各部门用水问题,为各用水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

4.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和谐论五要素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排水环节,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于某条具体的河流,首先需要确定该水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然后基于人水和谐理念,考虑水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各排污点的排污量。在确定各排污点排污量的过程中,各排污单位为了降低污染物处理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允许排污量,这势必会造成流域上下游之间,各排污单位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水体纳污能力的要求,保证河流湖泊生态健康,需要加强流域上下游之间、各排污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可以从和谐论五要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各排污点的排污量分配问题。

4.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五要素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对用水过程中的用水效率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减小水环境污染,创建水生态文明[15]。

5和谐度方程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中的应用

5.1和谐度方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中的应用

对于某一流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又涉及多个用水部门,各用水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协调一致,尽可能地达成共识,合理分配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即做到和谐度方程中的“统一度”(a)较大,“分歧度”(b)较小[16],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区域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要求。从和谐度方程中还可以看到,为了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应该提高“和谐系数”(i),减小“不和谐系数”(j)。水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到众多影响和谐的因素,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供需现状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为了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要求,必须提高这些因素的和谐系数,尽量在上述因素之间寻求平衡,既能够满足控制红线的要求,又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用水部门的用水需求。例如在进行流域水量分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和谐参与方的水资源供需现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那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地区可以适当多分配水权;同时,可以完善水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5.2和谐度方程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中的应用

在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的过程中,和谐参与者是指该地区的各个用水部门,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和谐目标是提高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尽快达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规定值。为了尽快实现和谐目标,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的过程中,各用水部门必须提高“统一度(a)”,减小“分歧度(b)”。影响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节水器具的推广情况以及人们的节水意识等。为了尽快实现用水效率控制,必须提高“和谐系数(i)”,降低“不和谐系数(j)”,从而使该地区总的用水效率尽快达到国家的规定。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a.大力研发有效的节水器具;b.通过大力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c.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等。5.3和谐度方程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中的应用在限制水功能区排污总量的过程中,和谐目标是入河污染物总量小于水体能够承纳的最大污染物量;和谐参与者是指各个污染源,为了实现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控制。各排污点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服从流域管理部门分配的排污量要求,控制污染排放,即提高“统一度(a)”,减小“分歧度(b)”。在分配各个排污点排污总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区域经济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等。为了实现对排污总量的控制,尽快达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要求,必须提高“和谐系数(i)”,减小“不和谐系数(j)”。例如,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污水处理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水排放量;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逐步减小污水的排放;加强对各排污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排污量。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