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8:0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分子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更应该结合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参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之路。
目前,课程设计方法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包含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由于毕业生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件也不同,因此,引进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时,在强调这种课程设计方法优点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类型院校和专业存在的各自特点及不利因素。我院在进几年的课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对课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知识、能力要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2 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工作过程”内容设计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教授的同时要将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手段以实践的方式教给同学,这就需要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工作世界中。在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经验,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产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让同学在正确认识高分子材料结构和组成以及合理的配方设计基础上,能够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高分子材料制品的过程。
教学内容可以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托项目。“工作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介绍重点科技成果,增加教学信息量,使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时代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通过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产品项目、确定合适的加工技术及其方法。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程涉及到的高分子制品成型加工典型工作任务如下图所示:
主要是根据制品使用需求、选择出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助剂选择,进行配方设计,如不合适提出改性办法等,为生产开发决策提供完整依据。
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针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合理的设计成型加工方案,能对所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性能分析与测试,进而掌握塑料、橡胶制品加工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为将来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下项目:“市政用木塑复合栅栏材料的成型加工”、“冰箱抽屉专用料加工设计”、“抗冲击阻燃电视机壳专用料成型加工”、“低成本鼠标垫加工”、“聚乙烯发泡鞋底设计”、“霓虹灯管专用料设计”、“PP汽车保险杠专用料设计”、“奥运志愿微笑圈手环配方设计与制作”的实施,让同学能够通过能够设计塑料产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方案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够设计橡胶产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测试塑料材料配方的基本性能,能够分析测试橡胶材料的基本性能。
配合上述8个项目及相关拓展任务的训练,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如下相关知识:了解塑料的物理性能、流动特性、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情况。了解橡胶的物理性能、流动特性、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情况。掌握常用通用塑料和通用工程塑料塑料的特性、分类以及塑料配方的组成和对应的成型加工工艺。掌握常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特性、分类以及橡胶配方的组成和对应的相关成型加工。 转贴于
通过训练让同学以下能力得到提高:(1)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寻求探索物质之本性的兴趣与能力;(2)对事物性质的分析方法—内外因分析法;(3)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素质与能力(图表查阅、专利、手册、网络资源等);(4)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素质与能力;(5)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6)专业外语单词的学习与筑固;(7)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3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行相关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的职业经验,清楚高分子加工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的项目。
(2)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需要有机械设备、加工工艺、原料配方、制品材料测试、产品检验等一系列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专业、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3)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的掌握。在本教学法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好坏决定了传授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能否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在项目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这要求教师熟悉项目内容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4 结束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高分子成型加工是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高分子加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工厂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制造相关高分子产品,加深领会和掌握材料加工过程工艺设计的要点以及生产工艺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但以往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且与当前工厂的需求相脱节,于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JKT-2009-034Y;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改革中的应用》,课题编号:10JY022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虞丽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探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39-02
一、引言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综合性课程,同时是一门以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为基础,与生物学、物理学和医学等学科都有交叉的交叉学科。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当前社会领域内对功能高分子的应用更为普遍,因其种类多、内容丰富成为新技术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并充斥在人类生活中,这使得《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主要体现在对其组成及结构上的设计,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关于功能高分子材料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制备和设计功能高分子材料。因此,提高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重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出运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同时是一门重要的核心主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动手设计和制备有关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能力。而这也就要求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这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和掌握大量的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知识。
三、目前《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部分问题
首先,功能高分子是一门结构复杂、跨学科性强的专业学科。因此,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拘泥于在传统模式中选取某一本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而是应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和提炼综合各版本的优势内容,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其次,晦涩难懂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高分子材料是怎样从组成、结构上进行设计而使材料功能化的,但理论知识往往比较刻板生硬,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关键。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用于这门课程,因为在缺乏以学生兴趣作为保障的前提下,我们很难将内容多、更新快、知识点晦涩、难点较多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学科讲清楚。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来克服这一困境。
四、《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
1.教材的选定和内容的精讲。目前多数学校对于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学时较短,主要集中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大四阶段。那么,这就有赖于授课教授前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更要求教师掌握当代先进的高分子材料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进程,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突出课程重点,授课时选择精练重点,深入浅出进行授课,从而解决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其次,功能高分子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前沿学科,因此选择其内容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可将陈旧的知识拿来反复陈述,而是要跟上科学步伐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授课内容,教师应多方面的关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前沿动态,不断积累并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将先进的学术成果及时应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充满好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功能高分子的积极性,进而牢固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教学中,相比传统的板书口述的传输途径,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模型、涵盖的信息更广、交互性更强的特点,更容易令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过程中复杂的知识难点。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课程都已经实行多媒体教学,由于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的新概念多并且涉猎领域广,引入多媒体辅助教育将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有关功能高分子设计的实例,尤其是教师可利用各种软件、网络资源和视频,生动地展示各种原理模型,把抽象枯燥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变得更加具象、具体,以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功能高分子学习中来的兴趣,加强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中的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理论公式的学习和推导,通过多媒体教学难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通过板书并逐渐讲解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慢慢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总之,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理想效果。
3.强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传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开设与此课程相关的开放实践课程,如开放性的设计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并最终提交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操作中不仅需要现实性的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自己动手操作设计实验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带学生去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工厂参观,切身感受理论结合实际的生产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得教学成果更为显著。
4.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介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时候,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新闻报道中的最新科技进展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对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以环保问题为切入点,介绍对于废水、废气处理方面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在讲解导电高分子材料时,可以用“诺贝尔化学奖科学贡献―导电聚乙炔发现”的案例切入;在讲电致发光功能高分子材料时,可以先从熟悉的智能计算机谈起,慢慢讲解其屏幕发光机理和应用机制;讲解吸波材料时,教师则可以从各国隐身战斗机的发展入手,从材料的特殊功能入手,再慢慢引出高分子材料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掘原因,引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增进自信,提高学习功能高分子的学习动机。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功能高分子学习在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增强互动性教学在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学科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与学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得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互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适当的给学生安排一些课下查阅资料的任务,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并能在文献中了解和掌握更为前沿的学科知识;更可以放手安排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授,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演讲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相关的综述性论文,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有一个广博的认知。总的来说,互动模式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获取,增强学习的效果。
6.科研与教学相融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科研教学一体化不但能够提高教师水平,把握前沿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知识,更能丰富关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关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质量。
7.改革考核方式,端正学习态度。学生的考核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教学效果,随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并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阵前磨枪,突击复习,这种瞬时记忆导致学生知识点很快被忘却。因此,改革考核方式变得尤为重要。首先,重视课堂表现力和出勤率,培养学生上课的纪律性和交流思考能力,该方面要占总成绩的30%;其次,要注重课堂报告和文献检索能力,从而锻炼学生检索资料、撰写报告以及演讲能力,并占总成绩的20%;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那么设计性试验和课后作业要占总成绩的20%;最后就是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性能以及实验设计方案的掌握,占总成绩的30%。这种全新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得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也在飞速发展,这就要求高分子专业的人才的素质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及时掌握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前沿内容,系统归纳课程内容,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为该科研领域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民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05).
[2]周立,孙荣欣.《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
[3]吐尔逊・阿不都热依木,如仙古丽・加马力.关于《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11,(11).
由于2-3周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在选题上花费过多时间,因此,一般都是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根据既定题目和基本要求查阅文献,制定方案。这样,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兴趣,无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教师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名教师同时指导多达几十名学生,指定题目难免出现类型单一、内容类似的情况。这样不但会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出题负担,还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相互模仿甚至抄袭。
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成绩仅仅通过设计说明书来评定。这样,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等都不能准确全面地判断出来,很可能导致实验数据失实、篡改、抄袭的学生最后反而得到较高的成绩。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
1教学过程机动化
由于集中式教学不适合实验型课程设计,而且2-3周的教学时间也难以使学生完成综合型的设计项目,达不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本研究设计了新的教学过程,使之安排更加灵活,时间更为充足。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中,下达任务为课堂讲授。在学期初由指导教师讲解课程设计的意义、具体安排、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任务。另外,给学生讲解数据处理软件origin的操作方法。硬件设施认知由指导教师或实验室负责人员组织学生熟悉实验室,重点了解实验室可提供的硬件设施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在自主选题时充分考虑题目的可行性。实验部分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本学期课程情况及实验室使用计划等制定安排课程设计时间和地点,并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2明确选题要求,改善选题形式,注重学生自主性
在选题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文献检索来确定自己的题目,并制定出基本内容、设计目标和详细的实施方案。但是,学生自主选题也有其负面效应。学生对实验室硬件设施不熟悉,在选题时往往会忽略了项目的可行性,导致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最终却无法实现。即使是实验室硬件设施满足项目要求,学生也难以把握项目的难度:项目过易,达不到锻炼目的;项目过难,容易失败。因此,在给学生下达任务时要明确选题要求,提示学生选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要求为:(1)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实用性;(2)仔细考查实验室硬件设施,确保项目可行性;(3)主要内容应具有创新点;(4)研究体系要饱满,充分体现设计性、综合性;(5)材料制备工艺成熟,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在学生自选题目后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要求对设计题目进行审核。对不合适的题目,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另选题目。这样,学生对经过自己努力选的题目比较感兴趣,积极性势必大大提高;查阅文献的过程不但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学科前沿的知识,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搜集信息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独立设计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出题负担,保证了题目的多样化。
3提高学生独立性,强化教师辅助作用
从选题、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到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消除依赖心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实验室的条件很可能达不到学生所参考的文献中的条件,或与参考文献中的有所差异,但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室条件的组合搭配来实现,这个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但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不表示不需要指导教师了。指导教师的辅助与指导是设计顺利进行的保障。指导教师需要准备学生所需的原材料和仪器设备,对学生的设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指导工作要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为目的,各项工作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出现的问题,尽量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4考核方式综合全面,突出实践能力
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将综合考查课程设计的选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设计说明书和答辩等环节,清晰地体现了对学生课程设计工作的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课程设计各个环节的表现,对提高学生的完成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基础化学 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90-01
当今社会,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下降,而大学的招生人数没有下降,因此,我们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在逐年下降,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在下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愿意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创新技能、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等现代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化学课程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改变为技能和能力传授。因此,我把基础化学课程与高材专业相结合,进行项目化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1 课程设计
1.1 项目设计思路
依据实用性、典型性、可行性等原则,对教学项目(产品)进行精选,教学项目选择了典型的两种高聚物产品聚氯乙烯(PVC)、丁苯橡胶(SBR),这两种高聚物产品涉及了高聚物应用的二大主要领域(塑料和橡胶)。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进而学会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工业产品的检测、分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 课程内容设计
以扬子塑料厂、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高新工厂)、高分子材料实训中心和基础化学实训中心为依托,根据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后续岗位操作所需要的能力,编制方案,设计课程的两个项目,两个项目之间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相互联系贯穿,具体见表1。两个项目的设计渗透着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贯穿着本门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3 课程目标设计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简单实验装置的组装及使用,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及其产品的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其在高材专业的后继学习及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
1.3.1 能力目标
能进行甲烷、乙烯、乙炔等简单有机物的制备及性质鉴定;进行回流、蒸馏、过滤、重结晶、萃取等操作,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合成、纯化和精制;能正确进行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等玻璃仪器的操作,会正确处理和评价实验数据及结果;能正确使用分析天平、烘箱、干燥器等仪器,会对仪器进行基本维护;能操作分光光度计,会用分光光度法对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组分的含量;能操作气相色谱仪,会分析所测的色谱数据并给出结果;能操作膜渗透压计,会测定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1.3.2 知识目标
了解烃和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理解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相关理论,了解物质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掌握烃和卤代烃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理解回流、蒸馏、过滤、重结晶、萃取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操作步骤;了解含氮有机物的分类及物理性质,掌握胺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掌握滴定分析中的误差类型、减免方法及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和基本原理,掌握气相色谱图的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意义和方法,了解渗透压的产生的原理,掌握稀溶液的两个定律(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稀溶液的依数性相关理论。
1.3.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人协作的能力,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安全、环保、节约意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2 考核方案
整个课程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和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成绩占50%,按照没有完成、基本完成、完成较好、完成很好四个档次给分。项目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资料查阅、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作风、实验纪律、实验报告、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期末试卷成绩占30%,采用开卷形式,主要是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应知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 赵玉娥.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2004.
[2] 张正兢,曹国庆.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2007.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转型发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17-02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1999年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被湖南省教育厅列为专业转型试点院校之一。湖南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又是我校“专业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的五个试点专业之一。专业转型的目的就是使专业教育要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合适的软、硬环境。近几年来,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建立、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旨在对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交流,有关其他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另外报道。
一、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模式是将本科生的学习分成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也就是大学期间的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基本理论课程、基本实验课程学习。为了更好地实施“3+1”模式,在第一时段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大了课程设计训练力度。原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只有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训练环节,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专业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建立不了专业工程意识。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新的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在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必需增设课程设计环节与创新训练内容,加大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力度,突出专业知识应用。一是要增加课程设计门数,如增加了《高分子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无机材料制备》、《无机材料生产之工厂设计》等课程的设计,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时数为2~3周。二是要增加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实验时数为3~5周。综合创新实验不拘于哪一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实验研究内容可以由指导老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提出研究课题。通过综合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对材料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第二时段也就是最后1年,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结合在一起,在校内外进行集中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专业特色课程平台。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58个学分,占整个课时的35.4%,其中,集中实践有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创新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在校内外基地集中训练的时间为40周。课程结构分类与学分分配如表1。
我院2009年版、2012年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注重学生学术研究素质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对弱了些。“3+1”模式的运行,既保证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特别是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为使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内涵
根据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我院建立了校内外系列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在学生创新训练方面,建立了“湖南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一个,依靠学院现有的七个省、市、校级科研平台及我院与企业联合组建的近二十个实验室,可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在学生实训模拟方面,我院建设了无机材料生产模拟线2条(陶瓷生产模拟线1条,无机粉体生产模拟线1条)、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模拟线4条(塑料吹瓶生产模拟线1条,塑料制袋生产模拟线1条,塑料制管生产模拟线1条,模压成型生产模拟线1条)、新材料应用生产模拟线1条(动力电池装配模拟线)、树脂生产模拟线1条、化工工艺示范线六条。在校外,重点建设了六个与校内生产模拟线相对应的生产实训基地,其支撑企业如下:湖南金帛化纤有限公司、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中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邓权复合材料管业有限公司、湖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湖南陶瓷集团公司。在基地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支撑企业、学院与学院教师、学生三方面的义务与职责、任务与工作内容、目的要求与权益;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编制实践教学计划与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实践教学环节与形式、组织编写教学纲要与内容;企业与学院共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递进式”实践训练方式[3,4],使学生先在校内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基础实训、工业模拟实训、创新实训,然后,学生必需在二个企业呆半年时间,了解企业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的关键技术与配方、原材料及产品的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安全生产知识、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趋势与产品应用前景,熟悉生产操作,掌握操作技能,提出革新要点,进一步可做针对性的创新设计、创新性研究工作。学生在每个企业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生产工艺与设备课6学时,生产原理、关键技术、配方介绍课6学时,原材料与产品标准、检测方法课6学时,三级安全教育课2学时,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运营机制课2学时,企业研发与创新课2学时,现场集中介绍2学时,即企业授课1周,师徒式教学与实践训练8周,总结与交流1周。学生在二个企业的时间共计二十周。
三、运行“3+1”人才培养模式之成效
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带来了三个方面成效。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短了大学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熟化期”。二是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与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3+1”模式的运行,不仅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较多的机会接触实践,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获得应用性研究课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三是企业受益。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在学生得到经济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技术进步及企业发展服务,近五年来,湖南文理学院的化学化工学院已助推十余家企业成功上市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成为行业规模企业,联合企业申请专利近50件,鉴定成果近20项,鉴定成果中有90%达国内领先水平,还有的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产生了30余亿元的经济效益,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布亚芳,赵玉肖,付淑芳.道桥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3).
[2]刘学清,刘继延,蔡少君,石红.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
【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一、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学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三、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关键词】食品分析检验;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
0 前言
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为法则,根据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学生的培养[1]。
《食品分析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设立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量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知识内容掌握的并不牢固;而实验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机械操作,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是分开的,“两张皮”,往往理论课上在讲这一方面的内容,而实验课在做另一方面的实验。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设置,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该课程。
1 课程设计思路
职业分析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进行了充分的岗位职业分析,确定职业核心能力,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证融合为原则,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力求课程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多元化评价方案,全方位地进行课程设计。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
由于食品种类繁多,检测方法多样,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来保证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完整性,本课程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6个学习项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2.1.1 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差异性
选取酿造酱油、果汁饮料、烤鱼片、火腿肠、糕点、乳制品为教学项目载体,这6个载体选取原则如下:
1)来源于企业真实检测项目,具有典型性。
2)分别对应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6门食品加工课程,具有代表性。使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使本专业学生更加明确食品检验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食品检验环节在食品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项目的状态与采样和前处理方法不同,具有差异性。项目载体的差异性体现在样品的物质形态、样品前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学生在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掌握不同样品的采样方法和前处理方法。
2.1.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证融合为原则,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岗位需求,以食品检验技术岗位的必备能力与素质为出发点,并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程融合为原则,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从易到难的典型检验任务构成。在每个检测项目中,选择该产品的主要检测指标作为检测任务来安排,力求做到各项目选择的任务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互补,使食品检验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各个项目分析与检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重构。学生学完课程就能顺利通过食品检验工认证,增强了对国家标准的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
2.2 内容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进行编排。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检测技术,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后学的内容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3 教学设计
3.1 采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解学习项目,布置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小组对样品的检验任务进行资讯;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对本次检验任务进行计划;通过方案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决策,制定任务实施具体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检验工作,若遇到问题与老师协商讨论解决方案,然后继续检验工作。在学生完成检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小组进行自评及互评,教师对任务进行知识深化、归纳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标准收集方案制订仪器设备的准备样品抽取及制备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预处理检验测定数据处理鉴定结论报告编写”,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组织、实施,并完成检验技能的综合训练与提高。
3.2 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可视化法、关键词卡片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互相补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保障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手段
3.3.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课程组编写了《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电子教案和课件,利用我院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不仅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并且以更加整齐、美观、生动和可重现等方式展现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每学期根据学生反映和教学要求,对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级,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3.2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立《食品分析检验技术》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图片库、国家标准库、试题库等可供师生及相关人员查阅使用。
3.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本课程向学生推荐了与课程有关的专业网站,提升了学生查找资料和跟踪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的能力。
3.3.4 通过考核制度改革和技能竞赛促进教学
把过程考核纳入课程考核制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直接影响自己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定期举办食品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技能。
4 总结
《食品分析检验技术》项目化教学实施以来,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通过分小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经过调研,总体上来说学生满意度高、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R318.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6-0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SKS02)
随着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形式和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最新版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虽然将高等职业教育仍定位于ISCED5为“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但是作为“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资格证书”(not leading directly to an advanced research qualification)获得的教育层次,它将初版中分属两个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原ISCED5)和本科(原ISCED6)以及“所有博士学位以外的研究课程”(原ISCED7中的博士前课程部分)纳入了同一层次之中,从此突破了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中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瓶颈,为各类职业教育建立本科乃至硕士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1]。与普通本科教育并行的“立交桥式”发展之路由此拉开序幕。目前我国由于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达到“能进入一个高精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医学本科院校在医学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水平上均高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本文将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国内外现状为例,来探索职业教育互补于普通医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1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外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促进健康提供新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技术学科。
1.1 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步入新起点 50年代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的初期,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间的交差、渗透是从临床医学开始的,其中尤以人工器官的出现,可视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在经历了60年代的早期发展和70年代以医学影像技术为代表,所标志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除继续向临床领域横向扩展外,开始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出现新的转折。如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DSA、E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装置、图像文档与通讯系统等;出现了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体外碎石机和除颤器等治疗装置以及微波、射频、激光、超声等各种治疗技术。
1.2 90年代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 组织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学科间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前沿科学。所涉及的组织有软骨、皮肤、胰腺、肝脏、肾脏、膀胱、输尿管、骨髓、神经、骨骼肌、肌键、心瓣膜、血管、肠、等,其中皮肤已有初步产品进入临床应用。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成为国家的重点支持项目。生物芯片: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DNA微探针阵列的基因芯片是最重要的生物芯片之一。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析大量的基因,实现生物基因信息的大规模检测。微米/纳米技术:是指量度范围分别在0.1?100微米(?m)和0.1?100纳米(nm)内的物质或结构的制造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们将按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小于10nm)、分子团,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等等新的高技术群。我国在大尺寸纳米氧化物材料制备方面,已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态复杂、性能优越的纳米陶瓷,从而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日本研制出的“万能医用微型机器人”,可在不损害任何人体器官的情况下,沿着血管或胃肠道行进到发病部位进行检查,医生可指令机器人取组织样品、直接释放药物、清除血栓、切断或接通神经和进行细胞操作等精细手术。家庭保健工程(Home Health Care, HHC):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均已将HHC作为重要内容列人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发展战略,成为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即将家庭保健管理系统、疾病早期预报、家庭治疗和康复仪器、家庭急救支援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作为重点开发项目。我国开展HHC的研究与开发以家用治疗产品为最多。通过采用电话传输监护网的方式进行心脏监测和急救,已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开展起来。
1.3 生物医学工程学传统领域的发展 生物材料:自50年代出现合成高分子材料以来,生物材料取得了很大发展;如今,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医用金属材料,无机生物医学材料,以及由活体材料和非活体材料构成的杂化生物材料,几乎在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最终导致了标志着本世纪现代医学重大特征之一的人工器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90年代生物材料又在向着复合/杂化型、功能型和智能型的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中,像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红外线等物理源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已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所涉学科尚有生物力学、医学电子学、人工器官等等。
2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调数理科学、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理工科知识与生物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除数理化及工程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生命系统分析与仿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超声波,工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系列课程等,并开设多个专业课程设计,做到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目前国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校,一部分是医科院校,一部分是各大综合类院校。排名前十的有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而在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由工程学院与医学院合办,学生将学习到有关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原理,理解不同类型的先进医学工程系统之设计和运作,掌握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医学职业教育可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寻找“立交桥式”发展契机
医学职业教育类院校,应该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应该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理论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医疗仪器研制,产品开发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管理等问题,同时也能胜任其他领域的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3.1 生物信息技术 实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发展生物信息高通量、高效、快速的提取方法,发展疾病检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发展研究药物与靶标作用的新方法,发展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和结构基因组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等,提高生物信息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水平,为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奠定基础。
3.2 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 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医学物理等,以及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理论和方法,并通过这些学科的交叉形成了新型学科。
3.3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器件研究、纳米生物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计算模拟。
3.4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用于人体、器官的诊断、修复、替换或增进其功能。
3.5 医学信息学及工程 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
4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探讨医学职业教育的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或五年。授予学位是工学学士。就业前景良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机构中医疗器械的维护、使用、销售和和医疗电子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辅助医生观察、诊断、治疗疾病。职称由卫生部组织统一考试评定,颁发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初级士、初级师、中级等)证书。
医学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的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区域经济向先进领域拓展,提升地方行业水平。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需要在技术类专业中大胆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或者没有走出规模的路。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虽然具有办学成本高、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也具有技术含量高、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优势。②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走向产业化,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行业布局和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医学应用技术类人才培育专业群的建成,将为地方输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整体提高地方生产力。④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与提高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直接相关。斯坦福大学在成立之初不被看好,但坚持将硅谷建设与学校成长联系在一起,最终成为世界名校就是例证[2]。
5结语
在国家拉动内需、教育优先的有利政策指引下,在医学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医学应用技术专业是切实可行的。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医学技术专业人才,为地方医学应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创立医学应用技术专业基本原则是按照专业设计,分步骤解决专业基本格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内涵质量,最终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在全国众多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同质化办学的现象非常突出,上海医疗仪器高等专科学校涉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外,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专业[3]。现代医疗活动是建立在庞大的医疗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基础上的,急需医学工程技术的大量人才。只有大力拓展医学相关技术领域的办学,才能真正在传统医学专业之外办出既有生命力又有制高点的医学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Issenberg SB,Mcgaghie WC,Petmsa ER,Gordon DL,Scalse AJ.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cad to effective learning:a BEME systemic review.Medieal Teacher,2005;27:10-28.
1.丰富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
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覆盖面广。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四大化学及与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课外,也应该涉及生活中的边缘学科农学、材料、冶金、海洋、市政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课程。河南科技大学现有的环境专业的课程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涌现的环境问题的需要。例如农学课程的《特种经济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的学生可以站在环境的角度分析和学习农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材料学的《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研究技术》,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了解有关新型材料的同时,注重材料的环保意义。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装潢材料及工程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海洋学的《海洋化学》、《海洋调查与检测》,水体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两门课程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所进行的化学变化,从原理上用环境的方法指导海洋水体的保护。市政工程的《城市给排水工程》、《市政工程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引领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活起居环境问题以及激发学生为市政工程的环境意义和以开设有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雾霾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增加安全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总之,与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延伸性特别强,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广度,在学好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外,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开设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课程。例如近期热议的雾霾天气,学院完全可有关生活化的环境问题的选修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多样化环境工程人才,一方面满足了本科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宽度。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的是教师的受教,学生是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河南科技大学的环境专业是工学方向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是一个方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案。环境科学偏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环境工程则偏向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有所革新。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全校服务的教学模式。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科书,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原理知识的掌握,有关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案例通常很少涉及,而环境工程专业就是为了解决和防止已经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环境问题而设置的。鉴于这种目的要求教师将最新、最热门的环境问题杂糅在教科书中,并且完全可以以一种讨论案例的方式组织整堂课程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透彻与深刻地掌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特点,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在讨论中能突出课程中的某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双语教学的探索也是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我国高校的非英语专业普遍采用中文教学,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高校使用英语专业课教材、英语授课、课堂辩论用英语、用英文写论文报告。印度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比中国大学生高的多,故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竞赛中,印度大学生优势明显。中英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英语文献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在跨国企业中的竞争力。
3.实习和实验课程的加强以及环保活动的参与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丰富的实习课程。作为培养环境人才主力的高校,我们要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实验设备,使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不能缺乏。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设计,而不是单纯依靠毕业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要建立引导式和启发式专业实验课堂,精选实验项目,选择环境专业中比较经典的基础实验,编写新的实验讲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验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要尽量丰富多彩,环保竞赛、环保演讲赛、环保科技制作大赛、环保进社区、以学生为发起对象的环保倡议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增强其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环境专业人才要求扎实过硬的环境专业知识基本功,更应该有社会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4.结语
鉴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特点,新型环境人才的培养需要新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最近污染治理新技术,也需要熟悉主要行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及技术。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从把握专业发展趋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结合实际环境问题及当前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方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
作者:王辉焦莎莎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工程系
【关键词】高校;作弊;考试管理
一、研究背景
考试是现阶段国内高校检验学生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试成绩也成为在校大学生评选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的关键指标。因此,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来说就不言而喻。大学生考试进行作弊时,尽管最终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都抱有侥幸心理,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更高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在自制力不强或一时冲动,进行了作弊行为。尽管高校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力度很大,在多数情况下,期末考试(非国家级考试)中,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重视不够,仅对作弊行为予以制止,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上报教务处,违纪学生处罚数量相对较少。而违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有恃无恐,愈演愈烈,当这种情况人数较多时,就形成不良的考风和学风,甚至某些原本诚信考试,努力备考的同学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行列中,从而破坏了优良考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诚信考试的管理模式设计
(一)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加强诚信教育。大学生在学校中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将自己的崇高的追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努力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从而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无信不立,诚信自古至今就作为修身处世的重要法则,是立身之本。不论是社会公德建设,还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建设,诚信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在高校中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营造“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的氛围,让诚信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牢固树立诚信考试意识,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其次,从心理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对考试目的的认识,引导学生弄清考试为了什么、考试结果能表明什么,从而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考试。
(二)利用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高等学校纪律处分条例中,对考试作弊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严重者甚至可以开除学籍。而在本科院校中,考试作弊受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不能获得学位证。作为大学生来说,经过十余载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四年大学生活后,不能获得学位同时还要背着处分,对其个人的发展影响巨大。个人在毕业的求职过程中,必然会处处掣肘,去国企、央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基本没有机会。而每年毕业生因为考试作弊,导致个人就业困难和前途发展受影响的比比皆是。在高校中,应该利用好这鲜活的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大学生知道,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不诚信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一旦考试作弊,违纪成本极高,是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的痛。诚信考试是对自己个人品德的检验,同时也是对自己和家庭的负责。
(三)严格考试纪律,规范考场布局。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英语等级考试、省市事业编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中,由于考试纪律严格,反作弊系统先进,监考人员专业,考场布置合理等原因,大大降低了考试作弊的机率。而高校的考试中,考虑考试成本等的因素,例如硬件设施和考试经费投入的等因素,很难做到与国家级考试相等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日常的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有别与国家级的考试,降低了高校对反作弊设备等硬件的要求。高校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加强监考人员的培训和考场的优化配置等,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考试作弊的数量。
(四)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降低考试分数比重。目前,国内高校的学生考核,绝大多数科目基本上按照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数来进行考核学生。这种情况下,一份试卷的分数往往成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重要指标。出现了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只要分数高,就能说明一切的消极影响。正是这种原因,增加了家长和学生对分数的盲目崇拜,导致部分学生考试作弊。通过改革高校的学生考核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整体考核中的比重,破除一份试卷决定一切的考核体系,注重学生的日常考核,对降低学生考试作弊大有益处。例如:对整个学期进行分段考核、课堂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日常表现与试卷考核相结合等。
(五)加强理论知识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不实用,没有针对性,很难转化成生产力,学生对课本知识兴趣不足,基本上处于混学分混毕业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考试也是一样,往往不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通过考前突击或考场作弊等手段应付考试。而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各个高校也在采用多种措施进行改革,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改革力度不大,进展缓慢。作为一线的教职人员,应该在备课、授课等方面,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课堂师生互动形式,提高课堂授课的个人魅力,将教书育人的理念、为人处世的思想传递给大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关键词:化工原理;非化工类专业;探究式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008
1 引言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及其相关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问题的工程学科[1]。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化工原理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化工原理具有内容多、计算多、内容枯燥、抽象、工程性强等特点,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农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由于理学基础较差会很头疼上这样的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理论传授式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其应用化工原理知识解决学习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目前被广泛认为是最科学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以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2]目前,探究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主要应用于数据库原理[3]、生物化学[4]、力学[5]、电工学[6]、生物材料[2]等理论科目,以及大学化学等实验科目的教学当中。目前没有发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化工原理教学中的研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首次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到化工原理教学中。
2 实施方法
仅仅通过看、听这类输入式的方式接受知识一方面比较枯燥,另一方面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我们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问题的发现、研究直到解决的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来感觉所涉及的问题或现象,并通过充分的思考来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体会的科学的魅力,从而爱上这门学科。下面我们以牛顿粘性定律以及牛顿型流体与非牛顿型流体的区别为例来讨论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我们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很呆板的讲“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作用力,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由于粘滞力的存在使得流体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速度存在梯度。实验表明,两流体层之间的摩擦力τ与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速度梯度成正比,即。式中μ称为粘性系数,或动力粘度,简称粘度。一类在流动中形成的剪应力与速率梯度的关系完全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是牛顿型流体,如水、空气等。但工业中还有多种流体。如泥浆、某些高分子溶液、悬浮液等,并不服从牛顿粘性定律,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型流体。”学生听完后往往一片茫然,觉得毫无趣味而言。但是如果以探究式的方式来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那么学生,那么学生既能体会到科学的趣味又能有所得。
同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老师多提问一些问题,比如“河中心的水流动速度快还是河边的水流动速度快呢?”,“流体流动阻力的大小与流速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总结“这些问题的答案牛顿曾经也不知道,但他努力去做研究,最终发现:两流层之间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τ与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速度梯度成正比,即。于是,人们把这一发现称为牛顿粘性定律。
接着继续提问:“这个定律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流体都适用呢?”这时老师可以拿番茄酱及玉米糊做实验,看看什么情况下番茄酱会流出来,什么情况下玉米糊会固化,从而引出非牛顿流体的概念,并带领学生探讨流体流动性与流体受力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学生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现象,有些流体受力流动性会变好,比如番茄酱;而有些流体受力后流动性会变差,比如流沙、玉米糊等。
用类似这样探究式的方法来教学,学生会实时参与到教学中,并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且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探究式教学是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贾绍义,夏清,吴松海,姜峰.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0(03):78.
[2]朱建华,崔名芳.大学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与实验课程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56.
[3]陈林,徐化祥.基于探究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161.
[4]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廖蓟,刘晓晴,万平.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105.
[5]傅玲,何新凤.探究式教学在“力学”课程中的实践[J].教法研究,2012(03):148.
[6]李华,刘素贞,黎霞,毛一之.探究式教学在“电工学”课程中的探索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9):71.
关键词:机电人才;综合素质;实操模式;实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97-01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园地,必须加强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而实操教学就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我校针对机电专业的专业模式、实操内容、实操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整体优化和实践,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原专业实操教学状况
(一)主观上不够重视。实操室是职校教学的重要基地。但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致使我校毕业生中一直存在着缺乏创造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
(二)实操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例失调。以前,我校的机电实操学时只占总课时的10~15%,实操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严重失调,由于课时少,不能让学生有充分动手的机会,也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时间,从而造成了学生只是匆匆潦草地完成了实操任务而已,根本达不到实操教学的目的。
(三)实操教学内容与设备老化。实操内容的更新缓慢,所购买的实操设备操作方法单一,不具备可调性、设计性。另外学生实操动手能力的训练不够, 特别在综合性实操方面的培养上力度不够,实操教学内容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空间。
(四)实操教学模式单一。多年来,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几乎都是传统的“填鸭式”,学生拿着由教师细致编写的实操教材走进实操室,再听老师详尽的讲解,而后才开始按照既定的步骤自己动手操作,最后提交实操报告。这种教学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小,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此,针对以上状况,我校机电专业教师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对实操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实操教学改革方法
(一)实操教学体制的调整
(1)学时、学分所占课程比例增加。在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相应地提高了实操课程的学时及学分,现在已达到专业实操占相关专业理论课总课时的30~40%。
(2)一体化教学。为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采用了新的实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其优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比较强,便于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统一考虑。目的就是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实操教学设备的更新。实操是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实操设备又是实现这个环节的重要工具。为满足我校机电专业学生教学实操需要,我校自制了具有现代控制技术水平的综合实操台。学生在这个实操室里可以完全实现自行调试,并学会了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工程意识。
(三)实操教学内容的改进。打破原有的实操教学局限于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且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设计。通过实操教学以便达到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的目标。为此我们将实操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专业基础训练实操:以演示、验证、操作性实操为主。主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操,并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完成实操报告。
专业技能训练实操:以设计性实操为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操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实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索取知识,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也同时促进了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合技能训练实操:开设专业综合性实操课,设置一些选修实操项目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来选做。另外实操课题也可取材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 “制冷设备的故障检测及维修”等,学生要运用几门课的综合知识才能完成,这样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实操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代替“填鸭式”,具体做法是:基础实操课前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预习,进入实操室后,以提问式、学生讲解方式代替老师讲解。教师对实操步骤、各操作目的、可能出现的现象都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解答,然后老师再给予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事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操中,要求学生事先独立提出实操方案,征得教师许可后进行实操(教师必须要保证实操过程的安全性),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与教师一起探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实操考核标准的改革。要真正衡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只凭一份实操报告和几组实操数据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将实操成绩分为几部分:实际操作、实操报告、实操小论文以及现场答辩,并将其综合评分。这种评判标准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操作、努力思考、求新创异的积极性。
总之,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对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外,还应使其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针对机电专业的专业模式、实操内容、实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创新、整体优化和实践,是职业教育的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是提高机电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也是对专业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