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8:0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微课程 微课程设计 思维能力 有效教学
“微课程”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近些年来日渐成为热点课题。2008年秋,美国戴维・彭罗斯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程在时间、内容和表现方式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求,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科教学的途径之一。
一、微课程使化学学习更能调动学科思维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即“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现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准备好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学应该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进而发挥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在沪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第七章复习课时,酸、碱、盐三部分的知识点零散,如果按照常规的复习课,则可以说毫无趣味性可言,课堂上极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将这三者有机联系起来,达到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譬如说要复习第七章时,从一道科学探究题出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CO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在此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案例、实物投影仪、视频、图片、课件、讲解等教学资源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二、微课程使化学学习更加具有个性思维
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可以想到许多种证明方法,甚至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装置,他们可以在上课时将这些装置以纸张图画形式或者口述形式向大家展示,但是这样往往耗费时间或者其他同学听不懂或者看不清他设计的装置,学习效率不高。这时候学生如果可以利用微课程,就可以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这节课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在课前发挥和展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使学生运用所学,发展自身思维,将联想发散的学习思想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设计方案较为简单,则学生课上直接口述即可,但如果涉及大量实验装置,在课堂上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且直接解说并不能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因为有些学生理解较慢或者看不清楚装置以至于无法理解。这时候如果在课前将这些设计制作成微视频,由图画、文字、解说等播放展示,则更清晰明确,事半功倍。
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譬如说在课堂上共享同学的设计方案,大家互相学习,交流讨论,读懂他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应该如何改进。像这个实验需要考虑CO不仅可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且有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可能性,所以要设计CO溶于水的对照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微课程使化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思维
整个课堂学习中,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譬如说要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和分类的思想,由观看微视频和讨论,学生会发现有些设计中所用的药品相似,如均只用到CO和氢氧化钠溶液,他们的设计思路可能相同,不过这种是极其浅显的比较和分类,不一定正确。深层次一些的比较和分类,要从实验原理出发。
学生经过小组分析和讨论,发现要证明CO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可以有四种原理,分别是:(1)检验反应产生新物质碳酸钠;(2)利用气压差证明氢氧化钠能与CO反应;(3)检验旧物质CO的消失证明反应发生;(4)利用了旧物质CO的消失而且产生新物质验证反应发生。这样我们让学生把相似方法的原理归纳概括出来再归类,极大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最后,通过这样一节微课程,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微课程的巧妙结合,为师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每个问题的设置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既利于学生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又利于学生个体间的交流讨论,更让学生深刻地把握整个知识点,教学相长间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44-47,54-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陈广余.微课,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化学教学,2014(5):25-28.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改革背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先进生产方式的需要,在制图教学中,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开始使用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工程数据库、特征造型及变参设计等。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进行工业设计基础知识、投影知识、三维造型理论和图形表达等相关内容,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三维立体的地位与作用,以三维立体为基本点,全面解读物体的构成原理以及相关的表达方法。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高校工程图学教学也开始借鉴美国,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了以设计为主线、三维为核心的现代工程图形学的新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2改革意义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工程图学实验教学改革,其主线为设计,核心为三维,也就是说根据设计方案的描述、零件造型、部件预装配,到生成二维工程图的整个过程,将徒手轴测图、仪器图等图学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设计思维,并能够运用先进的设计表达方法。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计算机与传统的工程图学的融合,其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并拜托了传统的以二维图形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原来的技能教学向思维方式的引导教学转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当前工程设计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加符合。
2改革的主要内容
2.1改革实施方案针对传统的工程图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将传统的二维表达介质向基于几何造型系统的三维设计介质转移,突出“三维”和“设计”两个重点。工程图形学课程的核心理论是计算机造型理论、摄影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设计服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要培养他们设计产品的构思和利用现代技术表达设计理念的能力。只有加强工程图形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2.2主要研究内容
(1)增强表达能力及三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三维模型是一种抽象模型,但是相比于其他的抽象模型更符合人类形象思维方式,并且在现代工程设计中又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三维造型和二维投影不同,所以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轴测图训练,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利用CAD制图软件也可以实现将模型与其投影对应,这样对学生理解三维模型与二维投影的对应关系非常有帮助。
(2)增强团队精神和协同设计的培养。协同设计主要是对团队进行分组,组建三维零件库,在虚拟条件下进行预装配,让学生在设计、装配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现代工程设计的特点,培养团队精神。
(3)增强强化现代工程设计和表达意识的培养。教学的开展主要围绕“设计”进行,安排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设计表达”,现代化设计工具对现代工程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在其在处理图形文件的方式上应用最多。所以,要重点讲解工作原理。
3改革的主要方法
3.1教学方法以工程设计作为主线,对设计的投影知识、设计基础、三维造型等进行详细的实现活动。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突出三维立体的作用,并从三维立体入手,对物体构成的原理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表达。学生首先通过徒手绘制轴测图,展示设计方案;其次在计算机上建立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工程分析、虚拟预装配、生成零件图;最后拼画二维装配图的仪器图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将计算机辅助、仪器图和徒手轴测图等知识和工程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养成现代先进的设计思维,并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
3.2教学实践
(1)选题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工程设计的命题。学生则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从而确定命题研究的方向,之后再开始查找研究的资料,并最终确定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学生采用开放式训练,可以使自身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可以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得到激发和发挥。
(2)通过轴测图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案。通过采用轴测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徒手绘制三维立体的草图,并对设计的产品做初步的描述。进行描述。在工程上轴测图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图样,通过轴测图的绘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画图、看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阶段。并采用常用的CAD三维立体软件,对模型进行初步的虚拟预装,使得其成为二维的工程图。可以使学生三维造型、绘图及其表达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还可以增强学生三维实体造型及其表达部分的工程意识。学生在进行三维零件的特征设计时应该以零件形成的加工工艺流程作为引导,在进行工程图的生成制作时则应该以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启发学生,使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标准意识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多学科工程的实践能力,将工程实际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4)拼画装配图阶段。根据前述产品零件图和设计方案,拼画部件的二维装配图。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时代特点,在天津大学机械类2013及2014级学生实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收获。以计算机几何造型为核心的图形学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形成自顶向下的设计思维方式,掌握了先进的设计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了现代设计意识。
(5)拓展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学科实验室,如请教师做“微铣削加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前沿技术讲座,介绍微铣削加工背景、加工特点、加工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学生加入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微/纳操作系统,如图2所示,喷涂设备及系统,如图3所示测喷机器人。
4后记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居然在不经意间翻转了课堂!
6月4日,我到昆山玉山镇朝阳小学去协商能否在《整合点分析》在线培训班学员中开一次现场交流课,以便大家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深化认识,更好地支持教学实践。
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推荐了两位教师开课。我问她们:“能不能挑战一下自己?”然后告诉她们,常规的整合课大家已经实践多年,但是达到教学方式创新的高层次“整合”还为数不多,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下用微课程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两位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但是,两位教师没有任何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这微课程搞得起来吗?搞起来了究竟是课件性质的,还是真的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信息资源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呢?我心里并没有底,但我相信,只要老师们能把《学习任务单》设计出来,我们就可以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案,达到预期目标。这同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激发智慧的方法如出一辙。
两位教师立刻开始准备。本学期已进入复习阶段,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两位教师用下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新教学方式实践的准备。
准备的过程中会发现不足之处,这十分正常。因为我们都是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不经过磨砺很难领悟与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两位教师很有灵性,她们很好地贯彻了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设计原则,设计的《学习任务单》任务明确,很好地实现了把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的思路,解决了一般教师总以为学生不会自学的认识偏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我们就《学习任务单》的语言表达、教学视频制作中的可视化技巧、视听心理学等问题继续交换意见。接着,她们又拿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视频,其进步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6月13日,两位教师实施微课程教学的小型公开课。她们不约而同地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认同在云计算背景下,微课程如果不借助网络,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为传统教学服务的新型课件而已,不可能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带来重大影响的理念。因此,她们大胆尝试信息化教学前移,让学生在事先借助《学习任务单》及其配套微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当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我们惊喜地看到,新授课俨然像是复习课,一开始就检测自主学习成效,难点问题由学生小组协作研讨、交流,把课堂改造成作业、检测、协作研讨、深度拓展的内化知识的场所。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接受测评,学生协作研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组织与指导。教师在课前的工作重点是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和精心制作微课程;课中的工作重点不是讲课,而是组织、巡视、指导以及与学生共同深度拓展。她们不再是演完“教案”程序的“演员”。由此看来,只要方法得当,由“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的转型并不是不可企及的。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两位教师的教学实验证明:只要设计得当,学生完全胜任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勇于破釜沉舟,完全能够实施信息化教学前移的变革。从上课一开始学生热情高涨地接受检测,我心里暗喜:实验成功了!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职学段《网络营销》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分别采取篇名、主题和关键词三种形式的文献检索。
2.2问卷法。
笔者在开展研究之前对平湖市职业中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10份,学生问卷60份(每个年级20份,其男、女各10份)。教师的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
2.3访谈法。
为了更为准确地掌握师生的真实情况,笔者采用随机性的方式对5名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2.4观察法。
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听课、教研活动)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经验法。
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途径与对策的提炼,并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以《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为篇名、主题及关键词的检索。在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下载与重点研读。剖析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而针对教学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对几篇涉及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了研读。其中来自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蒋海珍在其所撰写的《将创业项目融入网络营销课堂教学中——“网络营销环境分析”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文中认为“传统的网络营销课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死记其中的知识点,并能通过定期的笔试考核。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营销’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一堆应付考试的工具。”同时也强调“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培养各种实用的操作技能。而具体到网络营销这门课,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分析市场环境,策划可行的商务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的刘彩艳在其所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认为“网络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问题较多,主要有: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忽视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内容结构死板僵化,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教学评估。”当然,一些文献中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这对于笔者研究教学设计提高的途径与对策有很大的帮助。如,《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与开发》等。为了,能够明确研究目的,笔者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进行了文献检索。学者黄梅在《教学设计的评价范畴及其有效性探析》强调“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它是以对评价的反馈为途径,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诊断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总结性评价来检验、修正教学设计,并使该教学设计不断完善,从而引导教学设计沿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行为。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二是对教学设计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出明确的规定。它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定、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学效果的测评,考查教学设计方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和落实情况,以达到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确切的诊断与修正的目的。林海亮,杨光海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适切性,教学设计越适切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就越高,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越高。反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相差越大,其有效性就越低,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可能越低。”同时其也强调“教学设计一般由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五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五个基本环节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2.问卷调查。
通过研究前对10名教师和60名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问卷调查,使笔者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了基本性的了解。这些数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所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主要的参考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教参)和网络,设计前对学生做到非常了解的教师有60%;而学生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所感兴趣的有80%尤其是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比较关注,而对于教师是否关注自己的需求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透过这项项目的调查,为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教学观察。
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次的听课加以教学观察,先后听了5位教师的课,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优点进行了汇总与梳理。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理念创新性不高,教师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导致自己的教学设计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有些教师在设计上存在为了设计而设计,做秀成分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主要有教师的课堂导入(开始的3-5分钟)、教学案例(小故事)及课堂评价环节等。
4.访谈结果。
笔者在对5名教师与10名学生的访谈结果中发现,教师希望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由于自己工作内容多,设计能力等问题一时无法提高。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并不买帐,认为其模式陈旧、无新鲜感,在教学手段上对于视频教学法非常感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师生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等,笔者认为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学生水平差异性进行分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做到优化与重构,在教学手段上要与时俱进。
2.建议。
2.1拓展几种提升渠道。
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面不能等,自身要积极地去拓展提升的渠道。就学校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向本组老师学习,通过看教学设计、听课堂教学及日常交流方式加以提高自己。当然,走出学校,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教研活动以及相关会议等形式提高自己。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我们有多了许多便利的途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如此,一些大型的交流论坛也是非常好的提升途径,因为这里除了即时交流之外,还有一些设计案例供我们鉴赏。总之,只有自己内心想提高,才会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等和拖是无济于事。
2.2掌握几种教学理念。
在调研中,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一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与否,其所持的教学理念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理念。掌握教学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其教学设计必然是华而不实。掌握教学理念,就需要掌握其理念的精髓,掌握其核心本质。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设计几份设计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以及践行的循环模式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区分哪些教学理念适合中职教育,因为中职教育尤其独有的特殊性。
2.3辨明几种教学方法。
随着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于推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下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教学法、微课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引导文法、大脑风暴法、分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闯关教学法等等。但是,这些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适用对象及实施条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辨明。例如,翻转教学法,并非所有的课程或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我们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4养成几种学习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可以铸就一个人,不好的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同理,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而言也是一样。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教师要养成几种学习习惯。例如,资料积累的习惯于听课后反思的习惯。能力的提高是按照一定发展阶段加以实现的,而不同阶段中资料的积累、分析及积极践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笔者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设计前要养成“我的教学对象是谁,我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设计中我要做什么?我的设计还有无漏洞?”的思考习惯。
四、结语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就教材中的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是时间短、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方便、教学内容容量小、教学情景化强、主题突出、反馈快。
微课既与单一资源型的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但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更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1.制作的前期准备。
制作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确定主题、方案设计、收集素材。在录制微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先确定好录制的主题,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一节微课只能涉及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而不是面面俱到。选定好了主题,就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设计方案,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微课的特点、教材和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最后一步就是收集与主题和方案有关的素材,包括与教材或知识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史料。
2.微课的视频录制。
根据授课的类型微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讲解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几种。根据具体的微课类型可应用相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录制一节微课原则上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特殊和个别微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随着高中历史教师对微课录制的熟练掌握,微课内容的授课方法有了很大的创新,越来越适应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微课的录制水平,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授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观看微课后,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到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写成报告,以在以后的微课制作时进行参考,便于以后录制微课时提高微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微课的应用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使用目标,而不是为了课堂热闹和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首先应掌握录制的主题与课程的整体框架。
2.注重知识细化的讲解。
在利用微课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掌握。进行微课设计时,历史教师应从整体和宏观出发,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将相关的内容录制成系列微课专题,这些专题可以以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细分和归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
3.关注微课的互动与交流。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三)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 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C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全民信息化的洪流。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即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理念:一是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二是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三是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根据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设计实践中,采取的策略有针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理念的MOOC与微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和网络教学;有针对“教学和生产实时互动”理念的教与学互动、教与教互动和学与学互动;有针对“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理念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以上策略可概括为“433”策略模式[2]。利用以上部分策略,本文以C语言课程中“循环的嵌套”知识点为例,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和教学难点展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这次课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由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本次课教学对象为应用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喜欢通过实践探索知识,动手能力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好的优势;同时他们还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正处于程序设计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编程思维这样的不足之处。由此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难点[3]。
2.教学设计
由于传统教学上课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课前、课后师生互动交流少;考核多以笔试为主。对于比较抽象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我们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相关软件和平台,结合视频、动画等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此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
3.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在线测验,老师结合学生测验成绩,合理安排课上分组。
在课堂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教学部分。(1)情境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早晨闹钟响起催促起床的视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引导,自然过渡到知识学习环节。(2)知识学习:此环节分成四小块:认识循环的嵌套、概念新知、实例导学和学习讨论。①认识循环的嵌套和概念新知主要是教师通过PPT动画演示讲解时钟三针各自运动过程,总结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嵌套,从而引出相关的概念。②实例导学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为两个。一是矩形星图的输出;二是正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其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部分时间动手实践,直观体验,加深理解。③学习讨论部分是师生共同小结出循环嵌套结构的设计要点,为接下来的技能训练做知识储备。(3)技能训练: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给出两个任务。一是输出正三角星形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编写代码。在此过程中,通过程序调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循环嵌套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二是右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此题难度稍大,各组学生可以讨论思考、分工协作、上网查阅资料、教师提供相关微视频供学生参考,实现各组编程。在此环节,教师对各组情况作记录,作为考核依据。(4)成果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展示编程成果,解说编程思路,实现小组之间的交流,供小组互评作参考。(5)点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编程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并给出思考题和课后作业。
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遇到问题微信交流,完成课后作业。
4.教学特色
根据《C语言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要求,从传统的结果性考核过渡到注重过程性考核,课上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高职C语言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4]。
参考文献:
[1]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2]贾颖绚,李宁.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6).
[3]杨庆伟.浅谈信息化教学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4).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多元化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的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把微课定义为“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体制,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总是会存在一部分学生掉队。而在当今的条件下,小班化教学还无法完全实现,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学习资源来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自己规划学习进度,自主学习,以自我实践的方式,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并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经过系统的学习,我熟练掌握了制作微课的软件,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不仅仅是要求制作技术精湛,还需要细致地选题和完整的教学方案,而这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多次实战的磨炼,而且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进步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我通过调查发现常见的微课有以下类型: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以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为主,这些微课主要存在于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练习类、实验类,主要存在于物理、化学、生物中。这些微课的类型都比较单一,而使用启发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的微课等都相对用得较少。
我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微课的制作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工具与软件:摄像机、黑板(电子白板)、粉笔、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方法:对教学过程同步摄像
(二)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白纸)
(三)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
(四)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手写设备)
第一种需要专门的演播环境,设备和环境造价高,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完成微课视频的拍摄,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配合但作品可以录制教师画面,教师按照日常习惯讲课,无需改变习惯,黑板上的内容与教师画面同步效果好,第四种方法“微讲台”微课程制作系统操作简单,使用风格符合用户习惯,但很多老师不熟悉。
基于上述考虑,我申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微课研究》的校级课题,除了我是信息技术老师,其他三位参研老师分别任教高中英语、初中语文、初中数学,我们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精力。
我们首先对成员的微课制作技进行培训,并学习以下软件:Powerpoint、矢量绘图软件、思维导图软件、Photodex Proshow、微课录制Evercam7&Evercam Point、专业屏幕录制工具EchSmith Camtasia Studio、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字幕制作软件Time machine、曦力音视频转换专家、视频处理软件会声会影等。
大家还一起学习微课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微课制作方案的编写和微课脚本的制作,并进行专题座谈,成员畅所欲言,制定问卷《你眼中的微课》在网上,并分为了学生版本和教师版本让大家填写征求大家的意见,了解学生以及教师对当前课堂的看法以及对微课的认识。对于学生,我们主要针对我校做到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包括高一、高二、初一、初二的优班和待优班,每个年级抽取一个优班和待优班。共8个班,大约500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还采用访谈法,征询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的意见,从而获得更多学生学习的特点、心理认知过程以及最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95.3%的学生都非常期待优秀微课出现,他们表示很想体验这种教学方式,而90.3%的老师都认为多元化的微课程会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拥有新的生命力。
在信息技术老师的配合下,课题组的其他几位老师设计制作出启发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微课作品,主要是上述第一种和第四种方法制作的微课。并在不同的班进行教学试验,接着设计出量表,各位老师在试验后记录微课在不同的班和学科的反馈,各学科实验数据汇总收集整理,每个参研老师也都运用微课进行示范课展示,大家都感觉微课很受学生欢迎,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不管是哪种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各中小学都建成了校园网,绝大多数教室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摸液晶电视,初步搭建了信息化学习环境。新课程改革面临着信息化环境的挑战。基于此,我们依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围绕新课程进行了平台自主研发和应用创新的研究。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环境,为新课程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软件系统(含高中版、初中版和小学版)。它由课程资源管理系统、课程教与学系统和网络教研系统组成。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研究
1. 自主研发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Moodle系统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满足了新课程学习领域、学科和模块的三级课程结构要求。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开发了单元格式课程。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由一维扩展到二维,课程页面分页显示,缩减了页面的长度。
(2)增加了自定义版块。自定义版块内的资源和活动的设置与主版块完全一致,而且在课程中添加的数量没有限制。
(3) 添加了思维导图插件。这个插件可以让Moodle动态展示由Freemind创建的思维导图。
(4)开发了“电子档案袋”版块。该版块为师生开辟了网络存储空间,可以将师生的个人资源分为共享资源和自我资源。
(5)融合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教学终端设备,发挥了教学设备的整体优势。第一,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是依据各学科教学流程以网页形式展示,教师可以面向学生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笔取代鼠标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第二,平台支持任何型号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师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屏幕批注。第三,平台与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教学终端设备有机融合,可以及时采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如学生作品等,并以附件形式便捷地上传到平台上的学生作品展示区,师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6)彰显了平台主题特色。平台的界面可以量身定做,便于突出平台主题特色。
在平台研发中我们坚持“研发为了应用,应用促进研发”的原则,在应用中不断丰富平台功能,使平台日趋完善。
2. 制定平台课程页面的排版设计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页面的排版设计方案,包括课程版块页面布局的设计方案、课程首页的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流程页面的设计方案。
(1)课程版块页面布局的设计方案
为了给课程内容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提出将课程各种版块元素都调整到课程左侧,依次为课程目录、资源与活动、教学论坛、课程标准和计划、专题教参、相关网站链接、学科百科名片、电子档案袋、课程目录(我的课程)、在线用户等,其中大部分版块是利用平台增加的自定义版块开发的。具体版块方案如下。
第一版块是课程目录。课程目录以可折叠的方式呈现课程的章节目录,点击任意一节即可进入该节的教学内容。
第二版块是资源与活动。资源与活动包括资源、测验、讨论等内容。
第三版块是教学论坛。教师可以围绕课程的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第四版块是课程标准和计划。
第五版块是专题教参。专题教参包含学科教师从期刊和报纸中精选加工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料。
第六版块是相关网站链接。相关网站链接是链接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网络资源。
第七版块是学科百科名片。学科百科名片是利用平台提供的词汇表而自定义的版块,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中的相关词汇,还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等。
第八版块是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实现了师生自我资源和共享资源的分类管理。师生还可以对共享资源发表评论。
第九版块是课程目录(我的课程)。我的课程存储了用户近期浏览过的课程名称,具有导航作用。
第十版块是在线用户。在线用户主要呈现五分钟内学习该课程的用户,师生可以了解彼此在线情况,并可以选择其中的用户进行“消息”交流,使用方法就像用手机发送短消息一样。
(2)课程首页的设计方案
课程首页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第一项是课程标题。包含课程题目和能够表现本课程主题的标志性动画或图片(尺寸一般为710×180Px,大小在100K以内)。
第二项学习导读。引领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提示。
第三项学习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第四项知识框架。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的本课程的知识框架。
第五项相关资源。相关资源是运用平台所提供的模块“显示文件目录”,将本课程的所有资源按照章节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课堂教学流程页面的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流程页面一般包括两大项内容:本节课的题目和能够表现本课主题的标志性动画或图片,尺寸一般为710×180Px,大小在100K以内;基于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流程。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研究
1. 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平台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使用单机管理数字教学资源的方式,平台以科目模块为主线,帮助教师积累、整理和入库那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和生成的资源,从而把零散的课程资源集中起来,在校内和区域内共享。课程资源包括预设资源、生成性资源和网络链接资源三大部分。
(1)预设资源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由教师与学生共同预先制作、上传到平台中的资源,其中包含教师制作的微课资源。
“预设资源”可以迅速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情境的目的,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预设资源”在平台中有唯一的地址,可以通过平台的链接功能实现重复调用。
(2)生成资源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和生成的资源。它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中,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和质疑争议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资源和作品(如主题的讨论、习作的发表、作品的提交、作业测试、错题记录等)。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中思维融合、碰撞而闪现的智慧火花。教师通过对生成性资源的整理与归纳、对比与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学情、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对生成性资源的浏览与比较、思考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
(3)网络链接资源主要包括在线工具书和与各学科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信息。
“网络链接资源”是预设资源的拓展补充,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链接资源”的导航指向,尽快寻找到有用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我们坚持整合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2. 形成基于平台的教与学模式
(1)普通多媒体教室环境下一对多教学模式第一,课前教师整理上传资源,组织在线调查,实施网络前测;学生网上预习先知,了解重点难点,上传学生作品。
第二,课中教师讲授指导答疑,点评学生作品,引导反思提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生生互动交流,完成达标检测。
第三,课后教师网上辅导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施差异教学;学生依托平台拓展,复习梳理知识,提交网上作业。
在普通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由于使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液晶电视,这就要求师生在呈现文字、图片等信息时要保证所有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以制作幻灯片为例,建议文字标题的字号不低于40Pt,正文句子的字号不低于36Pt,说明性文字的字号不低于32Pt,辅文字的字号不低于28Pt;所选图片的分辨率大于1024×768Px,容量大小保证在1M以上。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数码相机对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课堂练习作业、学生的作品等进行采集并上传到平台,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液晶电视对学生的练习作业或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从而促进师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
(2)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一对一教学模式
第一,课前教师整理上传资源,组织在线调查,实施网络前测;学生网上预习先知,发现薄弱环节,了解重点难点。
第二,课中教师讲授指导答疑,实施论坛互动,引导反思提升;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生生互动交流,人机互动反馈。
第三,课后教师网上辅导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施差异教学;学生依托平台拓展,复习梳理知识,提交网上作业。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由于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应充分发挥平台所提供的讨论区和测验功能,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3. 生成基于平台的教学流程
以高中语文为例,其新授课的教学流程是:课标解读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探究质疑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其复习课的教学流程是:考纲解读学习目标复习回顾例题解析巩固练习反思提升相关资源。
又如,高中物理讲评课的教学流程是: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
再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包含: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几个环节。
4.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习目标源于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制定学习目标,同时把教授的知识收集整理好,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功能对学情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保证课上的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而设计的。
(2)学习资源出自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生成性资源都是学生口述或书写在纸质材料上,资源不易保存,也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师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学生课前可以将搜集来的信息提交到平台上交流、讨论,课中的所有生成性资源更是源于学生之思,出于学生之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有效,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学习活动属于学生
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学习活动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端午的鸭蛋”这节课时,在“局部研读品味语言” 、“学以致用练笔反馈”和“学习盘点总结提升”等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借助平台的讨论区功能充分自主地探讨学习话题发表个人观点,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中,学生们依托平台自主学习,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技能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的反思
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网络教学平台与校内学习环境相适应原则
教师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习目标,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人手一机)实施教学,其中后者更适合讨论、展示和检测,教师要考虑两种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呈现和教学策略的设计问题。
2.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原则
目前,普通中小学师生共处一个校园,面授还是当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网络教学中,交流互动的广泛参与性、检测反馈的及时性和学习资源的可重复观看性,又要发挥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达示范和训练,学生集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
3. 网络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原则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和注重情境、问题、学习资源、协作、互动、交流、引导、帮助等教学策略的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自主学习是不可以的,教师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导;师生互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微型课程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挥创意设计。会计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但是传统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就是微课。
一、微课教学设计概念
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反映教师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开展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课例片段,同时结合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课件的素材、教学中的反思、测试练习及学生的反响、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营造了一个主体突出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关系及展现方式。
教学设计也叫教学系统设计,有关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及确立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实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包括分析学习内容、学习了解需求、学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选择和利用教学媒体及教学的设计策略等。
二、重构中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重构中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会计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加上实践环节教学的传统会计教学套路。课堂理论教学大多是“灌输式”的方式,教师讲解理论,学生练习,虽然也有个别案例、分析,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基本上是教师“填鸭式教育”。而微观课程可以形成一个主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网络,在微课中可以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板书,进行反复观看;而课堂实践教学则通过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模拟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比起理论教学的效率要高得多。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比课堂理论教学增强了,也增加了师生互动,但由于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才会熟练,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实践能力很难提升。模拟训练实际上是一个类似实际的模仿训练,与真实的工作脱节,因此实现零距离上岗是很难的。而微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既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内容相关视频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通过视频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把学生录像与教学视频对比,发现和改进不足,创造更多的空间技能升级。
2.重构中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TED公开课、中国微课网等掀起了微课学习的世界性潮流,使微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趋向成熟。微课是一种在线学习的方式,虽然与早期在线学习模式的开放式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载体不同,但还是可以参考借鉴的。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基本涵盖了所有会计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视频课件、案例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等内容,为会计课程的微课设计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思路。微课就是很短的时间内高效高质量的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电脑、摄像机、投影仪,甚至普通手机都可以进行拍摄,满足微课教学不是问题,所以制作微课教学是非常方便的。
三、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微课教学设计模式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相对复杂和不确定的,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而微课也是复杂的,微课不单是实录课堂,也不仅是教学辅助资源,其核心是一种微观的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是在线教学视频。会计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专业性很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拆分做成微课讲授,因而需要对课程的内容及性质进行合理设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使两者能够合理分工、合理运用。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中可以选择和组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或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运用最佳的媒体呈现出来,构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达到最佳的教学及学习效果。
师生角色的微课设计:
1.教师主导类
以理论性为主的会计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微课,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从课程的导入开始,概念性的、规律性的及举例说明类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运用语言表达向学生讲述,并结合相应方式扩展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如基础会计中有一章的内容很重要,是“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教师就可运用“思维导图”方式把每一节的关键部分画成不同颜色的导图,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学生学习完某一章节后,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利用思维导图把学习的心得和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将概念、关系连线、逻辑顺序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构建知识网络。
2.学生主导类
在这个阶段课上,老师充当导演兼演员的身份,而学生是主角。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应变能力,增强课堂活力,就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学形式可以是在线实时课堂或教室,教师创造一个情境,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发挥,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索、实践等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讲会计要素时,可根据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情景创设,以团体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最后情景进行各组结果显示,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研究结果,听老师和同学的评论,同时对别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也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通过学习情况的分析、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框架等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师生互动类
师生互动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合作,参与到学生互动中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对学习方式进行对话交流与讨论,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气氛和学习机制。如理论、实践和技术性较强的基础会计课程,很多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研究方法使初学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始,各种各样的会计学科和借贷关系让学生茫然,此时可以通过练习和测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和总结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也可以一种或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微课实现教学活动的连贯和持续性。
综上所述,教师也可通过微课资源库、区域网络的教研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对学生来说,满足个性化学习可以通过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实现按照学习需求选择性学习,既可以查找忘掉、漏掉的内容,又可以强化巩固学习内容,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辅助资源。教师主要负责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利用这个机会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微课,要降低技术门槛,提高微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玉芹,钟洪蕊.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2):33-34.
[2]曾桂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之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6):45-46.
随着微课的兴起,体育微课也成了体育界的一个热门名词。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入微课,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也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文中,笔者基于自身多年高中体育教学经验及对微课的了解,从微课的特点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出发,初步探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如何运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以期能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一些启发。
1 微课的定义
微课起源于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麦克鲁教授的一种有机化学课程。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潘罗斯教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2010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微课,并将其定义为: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相比传统的网络信息教学工具,微课因其“主题清、内容精、交互强、应用广”等特点受到了教育业界的认可。
2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的意义
2.1 微课教学的模式契合高中体育课程选项教学开展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中学阶段体育和健康学科整合成新的学习领域,称为《体育与健康》。而整合后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能掌握1-2门参与终生体育锻炼的体育技能。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行模块选项教学,课程设置多个学习模块由学生选择学习,每个模块18个学时,学生上满18个学时并通过模块考试就能拿到1学分,高中三年学生必须修满11个学分。微课采用片段视频教学形式以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不仅有利于解决在高中开展体育模块教学中碰到的场地、器材、时间冲突以及排课困难的难题,还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并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知识兴趣浓厚的心理。如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带上教师制作的课前预习自学微课视频,到附近的公共体育场所进行简单的羽毛球的下手发球练习等。
2.2 微课的自身优势有利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开展
目前高中体育课程一般为每周两节课,每节课时间为40-45分钟,在除掉准备活动和放松环节的时间外,真正用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与高中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需求量增加形成矛盾,且两节体育课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技能没有反复练习的时间,或是学生的疑问往往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另外,体育技能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它既需要教师语言的讲解,也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的完整动作示范,而常规的体育课程中,教师是没办法完全做到现场教学示范完整动作和讲解同步的,而微课时间短,内容精,主题明确,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突出解决问题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就能较好地弥补常规体育课程的这些不足,提高教学有效性。
微课教学是一种较具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引入到高中模块选项教学中来,但是如何将高中体育选项常规课程教学与微课教学有效整合运用呢?笔者基于自身经验,进了以下归纳探讨。
3 微课教学在高中模块选项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结合常规模块教学进度,预设每课时微课教学主题(任务)是将微课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首要工作
我们要在全面熟悉了解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及所在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师资生源的基础上,结合常规模块教学进度,预设每单元或每常规课时微课教学主题(任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视不同教学内容而定,形成一个常规教学与微课教学结合的教学进度表。如蹲踞式起跑学习中就可以抓住起跑姿势、起跑后加速跑等多个技术环节为教学主题(任务)设计多个微课。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微课重点关注的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及易错点,选择的主题(任务)要与常规体育课程互补,可以是教师课前让学生了解的运动技能,也可以是课后学生运动技能的拓展或延伸,还可以是难点运动技能的突破等。
3.2 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优秀的课件,是整个体育微课教学的关键部分
3.2.1 微课的教学设计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名师或是骨干教师参与设计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透彻教学的关键点,根据学情确定目标,精心设计,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呈现条理清晰的课程情节。
3.2.2 教学设计上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突出动静结合、互动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因微课借助的是媒体教学且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强,因此在设计微课内容的时候,还要全面考虑视频画面及教学手段的动静结合,以及场地器材的需求情况,不仅要能对所学的内容起到关键辅助作用,还让学生在通过微课教学的学习中能够经老师的提醒,做到因地取材,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现场制作简易器材、选择可行场地的能力。师生活动设计时,要先设计师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等,这些设计都要赶在课程拍摄前设计完。
3.2.3 要注意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在场地、器材、组织方面的区别
集体项目在场地、器材需求方面要求更高,在队伍组织调动方面要比个人项目更为复杂。如篮球某个战术教学的微课设计,关注的不再是个人技术,而是分散在篮球场上的一个团队的配合。从而在拍摄录制前需要制定更为周详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且建议制定一个详细的拍摄录制方案,按照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方案,准备好所需教学素材,并在开始制作课件前,在脑海中进行情节预演,仔细考虑每一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反复修改、调整。
3.2.4 要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
由于体育教学的学科特殊性,体育教学既有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也有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之分。因此,体育微课课件相应的也就有了课前预习自学型、课中观摩学习型、课后复习巩固型之分或是理论学习课件、技能学习课件之分。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和体育技能知识基础,有较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选项教学微课设计中,如果是简单的动作技能学习或是教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的技能知识,制作课前预习自学型课件结合常规课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学习,那就可能需要制作不同类型的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且简单易懂易操作画面清晰的课件,才能提高学习有效性。
3.3 教学活动演示与录制,是微课教学的核心部分
3.3.1 要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选项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示范动作更完美,语言述说更准确洪亮,更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良好的心态角色转变等。另外,体育教学中许多项目不仅需要学生学会完整正确的动作技术,还需要学生学会与队友之间的保护与帮助。在进行教学活动拍摄、录制前,建议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并明确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录制的顺利与成功。
3.3.2 注意示范动作的完美性及语言述说的准确性
动作技术的示范最好是该专项的年轻教师,用他们规范标准又富有青春活力、简洁鲜明的技术动作示范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言述说上,要注意语速的控制,力求精讲、简单清晰、声音洪亮有说服力。
3.3.3 选择合适的拍摄工具、场地及拍摄方法
微课的拍摄与制作由擅长软件运用的教师操作,可用录屏软件、手机、相机、摄像机等设备拍摄教学过程。设备的完善、摄像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微课拍摄的效果。拍摄时要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拍摄,还要照顾摄像师拍摄的需要,保障摄像师能多角度、多方面、远近结合对课程的练习方法、师生活动进行拍摄,选择合适的拍摄场地,摒除干扰因素,使微课录制更流畅,保障教师和学生明晰整个教学过程,也保障微课拍摄的质量。
3.4 教学实施及反思、评价,是微课课程连续性的体现
3.4.1 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要有连续性,并注意与模块(单元)教学计划紧密结合
这里的连续性不仅指课程的连续性,还指动作学习的连续性。所有的课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如果运用微课来教学,就应当持之以恒连续运用。培养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制作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或教学关键点的微课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要与模块(单元)教学计划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效果明显。如在制作跳远腾空步的教学微课时,应注意与制作跳远助跑与踏跳微课视频之间的关联。
3.4.2 危险性大或需要保护帮助的学习内容慎用
像体操、实心球、游泳等危险性比较大的项目,运用时要慎重。特别是课前的自学中,没有保护工作,容易造成运动伤害。
3.4.3 注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评价,并运用到下节课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