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8:0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天津各大院校来学习。为了全面提升天津市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我市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品牌,我市高职院校正在启动一个重要教学改革项目――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创造的学习环境的开放性、资源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青睐。网络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和真实便捷的交际平台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开发建设全英文英语网络课程是目前我市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而教学设计是保证英语网络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网络英语课程建设的现状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主要由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部分组成。随着英语学习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内外的许多教育机构纷纷开始建设网络英语课程和英语学习网站。目前,各种网络英语课程和英语学习网站数量浩如烟海,形式多样,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英语的各种的途径和丰富的资源。这些网络英语课程中有涵盖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有具有针对性特点的学习资源,也有综合性的学习课程。以“英语学习网站”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学习网站中有综合的学习网站或学习社区,如;沪江英语网、可可英语网等。有只关注某一方面的英语网站,如普特听力网、英语写作网等;有各大培训机构开设的网络课堂,如新东方在线、英孚教育等。也有各大高职院校精品打造的网络英语精品课程,自建或者购买的英语教学系统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语网络课程建设显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但是,这些网络英语课程和英语学习网站主要面向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中国学生,多采用中英两种语言呈现,课程学习内容主要为了迎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旨在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适合来华留学生的英语网络课程甚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英语则成为课程网站的重要的语言工具,作为网络英语教学研究者,为我市来华留学生建设英语精品课程,开发全英文英语课程网站,推进我市英语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导游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围绕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并同时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标准的市场抢手的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为要求,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具有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从事国际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技术技能人才。导游英语课程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是一门培养并强化“导游服务核心技能”专业必修课。导游英语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更直观、更多样、更形象、更立体地呈现知识信息,能够给学习者创造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带来更愉快的学习体验,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交互性、丰富性和真实性。互联网作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具有更新快、容量大、易获取等特点,学习者能够便捷获取到丰富的学习材料。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材料主要来自真实的工作场景,具有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的特点,更接近真实情境。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参与到更多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游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将会极大推进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进程,成为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重要手段,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导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任务型教学的导游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导游英语网络课程的定位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为来华留学生和我国高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和广大导游职业从业者和英语爱好者,提供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互的导游英语课程全英文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导游英语网络课程基于任务型语言进行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和技能。该课程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依托天津旅游资源,以导游服务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将中国文化、导游基础知识与导游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导游业务操作技能及语言运用技能,强调培养学生在旅游行业情境下的英语语言运用及语言技巧,提高英文导游讲解能力、独立带团、组织、管理旅游团队的能力。
2.设计思想。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基于任务或是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真实且贴近实际的语言输入,强调创造语言习得必要的环境和条件,重视师生互动,更强调语言输出,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有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机制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言输入,能够有机会以口头或笔头的形式进行语言交际,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语言,促进学习者导游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该网络课程采用情境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依据导游带团服务流程开展各项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在导游活动中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开始由接团准备、机场接团、沿途讲解、入店服务、协商行程、餐饮服务、景点讲解服务、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到顺利送团等一系列导游服务工作任务。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深中国历史、旅游、美食、语言、戏剧、节日、习俗、艺术等文化的了解。
3.教学内容。该网络课程的内容表现方式和信息呈现形式上,以文本为主,加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构成学习内容,在模块设计上,该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涉及到学习管理、内容学习、课后练习、学习评价、学习资源、人际交互、课外拓展等各个方面,力求做到网络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资源内容上,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录像、教学微课、实训录像、实训工作页、学生作品、电子教材、媒体素材、虚拟动画、考证指导等。在具体设计中,本着适用、简洁、高效的原则进行选择和组合。例如,对于导游服务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说,使用图片、视频和动画更直观形象,对学习的刺激效果较为明显。教学任务的说明主要通过文本来实现,要对任务目标、要求、要点、步骤、预期效果等做出详细的说明;在背景知识中,利用视频配以简洁的文字介绍,降低学习者的认知难度;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文本、视频、音频都有,以便学习者能够从多角度认识导游服务任务中的工作要领。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所有文本、视频、音频、虚拟动画教学资源均用英文表达,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和导游业务能力。
四、结语
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是目前我市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而网络课程建设是核心任务,教学设计则是建设高质量网络课程的重要保证, 因此运用任务型教学指导导游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于整个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佩芳.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J].科教文汇,2007.
[2]魏肖鱼.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关键词]网络安全;安全协议课程;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1
构建安全网络、营造网络安全环境都需要网络安全协议。人们对应用于计算机中的安全协议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就是为了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使之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安全,以免造成因网络安全等级不够而导致网络信息数据丢失或者文件信息丢失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网络安全协议课程包括对密码学和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网络安全协议比较复杂,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难度都比较大,所以学生只有在加强自身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之后,才能有利于新知识的继续学习。针对网络安全协议中的协议原理和细节,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理解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掌握并应用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对于网络安全协议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不能马虎。
1实践教学设计总述
常用的网络安全协议包括Kerberos认证协议,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SSL、SHTTP、S/MIME、SSH、IPSec等。[1]这些安全协议属于不同的网络协议层次,能提供不同的安全功能。特别是在IPV6当中采用IPSec来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并且在开放系统互连标准中,网络协议被分为7层,其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都是常用的。所以,由于每种网络安全协议内容丰富以及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致使在实际应用中网络安全协议更具复杂性。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设计来实现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协议中的原理和细节,并能够有效应用。首先要做到让学生由表及里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和学习网络安全协议,其次要做到让学生能应用到网络安全协议,最后达到创新的目标。所以实践教学内容要划分为阶段性的,才能让学生逐步透彻地掌握网络安全协议中的方方面面。
2SSL协议的实践教学实施
2.1认知阶段
教师在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SSL协议。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SSL采用公开密钥技术,其目标是保证两个应用间通信的保密性和可靠性,可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两端同时实现支持。目前,利用公开密钥技术的SSL协议,已成为因特网上保密通信的工业标准。SSL协议中的SSL握手协议可以完成通信双方的身份鉴定以及协商会话过程中的信息加密密钥,从而建立安全连接。SSL握手协议如下图所示。
SSL握手协议
而在SSL协议中,获取SSL/TLS协议通信流量,直观地观看SSL/TLS协议的结构就需要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工具软件。通过流量抓取分析来让学生掌握SSL/TLS的具体内容。
2.2体验阶段
经过初步的学习,要让学生体验SSL的应用范围,对SSL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用于数字证书生成、发放和管理需要完成CA的安装与配置,其次分别为IIS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申请、安装证书,再在服务器上配置SSL,通过以上步骤完成IIS服务器中的SSL/TLS配置来建立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连接。[2]此阶段的具体应用会让学生深入的了解SSL/TLS中的有关内容。
2.3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前两阶段教学内容的升华,它会使学生具备利用SSL/TLS协议进行通信的编程能力。而要达到这点,就需要通过利用OpenSSL,实现一个简单的SSL服务器和客户端。这个阶段的工作量不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进行过程中主要环节包括,首先,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系统和开发平台来完成OpenSSL的编译安装。其次,学生参考已有的源代码来完成VC++编译环境的设置。[3]再次,学生利用OpenSSL的证书生成命令性工具生成服务器和客户端数字证书。最后,通过完成简单的TCP握手连接和通信,并加入SSL握手功能来实现SSL/TLS编程。
2.4总结提高阶段
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熟悉掌握SSL协议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完整性。例如,通过研究和实际应用SSL/TLS协议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改善SSL/TLS协议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学生就能具备进行高效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问题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通过前几阶段的认识和实践,SSL/TLS协议还存在哪些不足?并通过一个实际的SSL/TLS协议的应用案例,发现SSL/TLS协议还有哪些局限性,并解决这些局限所带来的问题。在此阶段内,学生和教师要进行不断的交流和讨论,并找出相关事实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针对Heartbleed漏洞,学生需要了解漏洞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分析发现是OpenSSL开源软件包的问题导致了此漏洞出现,与SSL/TLS协议并无太大关系。经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协议本身的安全并不代表能在实现协议过程中避免所有的不安全因素。
3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把握,并通过具体的实施实践才能验证实践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由于网络安全协议课程本身就非常复杂,再加上具体实施过程中内容、方法和难度有所不同,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师要从各项反馈指标进行自我反思,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要认真检查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有关网络安全协议的技能,注重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的意见。
4结论
网络安全协议内容复杂,具体应用过程及各项技术操作也较为烦琐,因此,单单只是针对SSL/TLS协议的实践教学做了简要的设计并不能移植到所有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的教学中去。若要讲关于网络安全协议中链路层和网络层,那么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就不具意义了。而要讲应用层的安全协议,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就重要得多。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掌握好计算机网络和密码学的课程内容,才能继续网络安全协议课程的学习。因为网络安全协议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充分品尝动手的乐趣,还要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协议的具体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在网络安全协议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凯.网络安全协议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4(24):111-114,118.
【关键词】网络课程;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和多媒体演示操作,学生上机练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模仿,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过程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互助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协作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对学习者智力、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网络课程普遍都不能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环境,虽然有些网络课程提供了论坛之类的交流工具,但并不足以支持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非常有必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
2.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协作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
2.1 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2.1.1 课程学习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最终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将学习目标分层细化,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以具有一定建议性和引导性的语言明确表述出来,以引导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2.1.2 课程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学习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其体系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在明确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及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基础上,才能在学习任务设计时,使学习任务能够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结构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环境的不同要素中。
本课程整体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其连接、系统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等。
2.1.3 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协作概念学习任务、协作问题解决任务和协作设计任务[1]。设计时要根据相应章节的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置不同的协作学习主题任务。例如,针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协作概念任务和协作问题解决任务;计算机应用能力部分的学习内容采用协作设计任务。
在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任务明确,并且涵盖教学目标所包含的知识;②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③任务要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渗透学习方法的培养;④任务完成要依赖网络资源和学习伙伴之间的协作;⑤任务的结果易生成和提交。
2.2 协作学习的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习资源不仅包含教师提供的课程内容及其扩展性知识,还包含针对具体学习任务的相关资源信息及协作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类型包括网络课件、学习案例库、习题库、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站。学习工具包含协作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和建模工具。交流工具采用的是BBS、QQ、留言板和E-mail等,评价工具主要是电子学档和评价量规等,建模工具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来促进成果的形成。
2.3 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
2.3.1 创建协作小组
协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协作学习,首先要创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创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协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创建协作学习小组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协作学习小组的规模要适中。学习小组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组的数目;二是每个小组的人数。小组数目确定的依据是学习任务设计的结果。如果是所有的协作小组的学习任务是相同的,则小组数目没有太大限制。如果协作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每个小组只完成该任务的其中一部分,则协作小组不超过十个为宜。划分小组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在3~5人之间比较适宜。②协作小组的各项信息要全面。一般把协作小组的创建者作为协作小组组长。协作小组组长在小组创建之初要对协作小组的各项标识进行设定,包括小组的组标识、小组的口号、小组的人数限制、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起止时间以及组长的基本信息,另外,还要有对小组新加入成员的要求。
2.3.2 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①明确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明确应当完成的任务。
②任务分析。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制定小组分工规则。组长为小组成员分派任务,制定小组活动进度安排和学习形式、方法。进度安排要明确协作学习活动各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和预期成果。学习形式和方法包括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交流学习。
③资源共享。教师为学习资料库添加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呈现。协作小组成员既可以在本网站内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
④完成任务。各小组在搜集到的资料基础上,通过成员间的交流,按照进度安排协作完成任务,生成活动成果。教师浏览学生的发言,监控学生的讨论情况,检查小组进度完成,帮助指导各小组任务的完成。
2.4 协作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维持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是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才能使协作学习中的教与学更加有效。
教师评价从成员关系、活动参与情况、活动组织和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组间评价从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分配是否合理、交流和讨论情况等方面进行;个人评价从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对小组的贡献、沟通配合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方面进行;作品评价要根据每次具体任务而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提交评价量规表,然后根据各指标数据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
3.结束语
网络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协作学习引入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中,改变了传统网络课程“重内容,轻过程”的现状,对网络课程的发展,对网络教育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10-13.
[2]Reigeluth,C.(1999).Instructional design:Theories and models.(Vol.2).Hillsdale,NJ:Erlbaum Assoc.
[3]赵建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基本环节[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2):16-19.
[4]吕革平.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6-57.
[5]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1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发展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理念,并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正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旋律。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受到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网络为学习者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悄然兴起,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这是在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步确立,教育向终身化、大众化、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出衍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同时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已逐渐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是指合理安排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组织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教学控制与管理过程。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为例,该课程是电子信息、电气、测控、自动化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电气类、机电类及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训项目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建立非电量与电量的转换思想,从而检测相关物理量。并且目前该课程的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都采用项目教学法,所学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即为就业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
2 研究内容
2.1教学模式研究
现有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看不见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也不进行传感器检测电路的设计,更谈不上形成传感器产品[3];考核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以试卷得分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在传统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发展,它继承了传统教学设计的很多特点,但在网络教学中,完全照搬弊端凸显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研究。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资源时结合当下热门的项目教学法,同时结合工程学科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性”[4],从而让本门课程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学习中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锻炼,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2.2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与传统学习环境的教学理论依据有所不同,传统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或者是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在遵循这些理论的同时,还应关注基于网络环境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3教学设计主要构成要素研究
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学生、教师、交互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因网络环境不同于一般传统环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等特点,其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也不一样,而在教学设计中,对主要构成因素进行合理安排是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实施中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尤其在目前网络学习环境发展还不成熟的时候,更应该对各要素进行合理规划。
3.资源的主要特色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各单位、企事业的在职人员,其工作和学习矛盾突出,没有老师的敦促和指导。因此要学习掌握该课程,必须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本项目在完成网络教学资源时,除了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之外,还建立了丰富的交互式动画实验,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研究的资源建设集中体现了电大的“技能型”和高职的“开放性”,并且资源建设结合工科特点,对实训进行教学重点设计。
4.结束语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与网络化在线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为基点出发,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以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为例,探索适合该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和运用的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网络资源;环境支持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的相互结合,基于Web教学技术,依靠视频、音频、文本、图形、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互和基于多媒体网络下的教学模式两者优势并实现互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学生认知最佳效果。笔者基于网络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两方面,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以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为案例出发,提出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一、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可行性
传统类课程停留在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实践活动在课外缺乏有效组织管理平台,学习效率较低。基于如此,高职手绘课程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的物化学习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相结合,才能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建立混合式学习模式,依靠合适的网络连接平台共享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考量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让两者相辅相成。
二、基于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1.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构成内容.
网络资源支持主要包括课程电子教材(PPT)和媒体信息网络资源等,它是教学成功实施与否的关键,通过学习的不同阶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资源大致可分为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信息资源即网络技术支持信息,例如课程网站、网络通信等媒体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例如单元视频影音资料、PPT课件、多媒体材料学习档案电子包等电子学习资源。
环境支持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课后通信环境和课程虚拟网络环境,通信设施环境即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线上交流;课程网络环境即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媒体教育环境等。它不光指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境,而是延伸到依靠网络实现的各种学习环境中,例如共享课程教学资源、讨论区、手绘作业交流展示平台、师生课后教学反馈区,以及通过微信等网络通信形式建立师生互动交流。
2.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在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满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基于网络信息的课程教学,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线上和线下,综合自主学习。
(1)教师课堂模块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课堂上摒弃传统的讲解,通过听取学生前期网络学习设计方案汇报、实践指导手绘图纸等,激发维持学习动机,强化知识点,深化重难点,进行测评和总结。
(2)教师在线模块
包括教师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答疑、在线讨论互动、在线教学评价、网络协作学习和在线个别指导等方式,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布置单元项目任务、组织网络协作学习小组等,教学资源,例如电子课件、微课、手绘教学视频等。在课堂和课后不同教学阶段,利用微信等网络媒体通信环境进行学生答疑和针对指导。
(3)学生课堂模块
学生根据课前“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线预习了解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课堂环节提出问题,展示手绘图纸设计方案汇报,参与问题讨论,动手实践,根据课堂教师有针对讲解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行学结。
(4)学生在线模块
学生在线接受教学任务,通过课程网站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微信、QQ等网络通信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完成图纸或设计方案的在线练习。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更好地巩固知识。
根据以上四个模块,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导入,即导入学习情境任务;分析总结,即根据学生网络信息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在课堂分析讨论,总结解决办法;案例实训,即教师深入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图纸绘制和设计的最终方案;讲评总结,即教师根据学生网络在线和课堂学习过程,给予汇总评价;能力扩展,即课后基于网络资源环境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和本课程相关的案例,结合课堂知识完成扩展。
网络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综合信息认知,项目训练,即在课堂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课后进行深入自我训练;网络答疑,即师生课后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资源,即基于网络的相关网站、视频、课件、行业信息等补充资源。
三、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家具与陈设》某单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以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家具与陈设》某单元为例,分别从横向和竖向层面进行设计,横向层面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信息媒体使用等方面,竖向层面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安排如下:
1.课前。
A教师活动
(1)视频录制:在线录制视频,内容对应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分别为:马克笔绘制家具、彩铅绘制家具、综合材料混合使用绘制家具;(2)上传资源:将制作好的3段视频上传至课程网站,并上传该单元的上课课件、手绘素材临摹资源、拓展设计训练等,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B学生活动
(1)自主观看视频:在课前自主完成视频预习,针对视频中各个手绘材料的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疑点难点;(2)根据视频要求完成课前手绘实践单元练习,为课堂中实训练习做铺垫。
信息媒体包括:屏幕录像件(Screen Flow)、学习平台(课程网站和公众微信号)。
2.课中。
A教师活动
(1)抛出问题:根据课程网站课前预习,提供探讨问题:手绘材料分类、单体家具绘制步骤、家具材质表现和色彩层次感体现;(2)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课前视频预习共性问题解答,并一对一进行实践指导;(3)布置任务:布置该单元任务“手绘某套家具”,教师进行一对一实践指导,实时点评学生作品;(4)展示交流:组织展示汇报,在整个课堂中给予学生实时反馈。
B学生活动
(1)探讨问题:根据课前预习集中的问题和课中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教师讲解解决问题;(2)分组手绘:根据选取的手绘材料分组完成家具手绘作业,实践过程中寻求教师一对一实践指导;(3)汇报作品:实践手绘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相互交流提高。
信息媒体包括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工具PPT、多媒体高清图片、电子视频等。
3.课后。
A教师活动
(1)作品评价:学生课后完善作品上传网络,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自评和互评,结合最后作品进行综合点评打分;(2)反馈总结:结合总体作品情况给予总体评价,将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并在网站展示,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目录供学生查询赏析。
B学生活动
反馈教学:课后根据教师点评网络建立该单元讨论群,有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馈单元实践信息,录制课后反馈视频。
信息媒体包括屏幕录像软件、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课程公共微信号。
参考文献:
[1] 刘明样.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空间和真是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
[2]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
[3]孙德玉.我国高师现行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4]丁兴富. 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3):56-59.
关键词:自主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对什么是网络课程也有不同的观点,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而对于承建网络课程的教员来说,必须对网络课程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本文认为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平台,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并有机地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的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时应注意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教学规律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教学规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二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网络教育是开放式教学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是以教员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这样,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按不同路径进行超文本链接、超媒体链接、文本与媒体链接及相关拉框、跳点标题链接进行设计,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便捷地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二、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网络课程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同于文字教材、录音或录像等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传达教学信息,使之有机配合达到教学要求。网络课程可以集文本、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手段于一体。其文本不能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但又要系统地传播教学内容。视频不能简单地课堂搬家,但视频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员的空间距离,不仅能够使学生聆听专家学者生动的讲授,更会感到亲切,减少学生网络学习的枯燥和孤独感,感觉到教员就在身边。合理的音频使用也会增加课程的色彩,易于学生接受知识,而恰当的动画设计使一些文字、视频不易表达的内容形象化,更为直观,还使课程变得生动和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媒体和手段的使用要恰当合理,否则会影响网络课程的传输速度,画蛇添足。
三、要突出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突出该课程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有的信息技术优势表现课程的特点,使网络课程具有各自的特色。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可以表现该课程特点的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课程的特色,使学员可以方便地学习这门课程。
四、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开放性和交互性
网络课程不同于以往的远程教育模式,它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开放与交互。这是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开放性在这里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学习自主选择的开放。它表现在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的开放不仅是任何人均可上网学习,在教学设计上各个知识点之间还可以跳跃或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通过浏览器查询各类教学信息,同时基于互联网链接任何相关网站,寻求更广泛范围的信息资料。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表现在他可以在任何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上网学习并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需要实现相关链接和跳跃,通过搜索功能来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点,并跨越该网络课程本身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它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跨越,还可以跨越网站和国界,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最新动态。
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交互。人与机的交互,CAI课件就可以实现。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远程教育相对于学校面授最大的不足是教与学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人机交互,而网络则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远程教育的不足。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教员与学生可以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其他问题,形成其特有的虚拟环境下的文化氛围。
五、注意技术设计要为教学设计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课程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使课程变得更生动多彩。但是,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技术设计必须服从于教学设计,为教学设计服务,尤其是文科课程。文科课程相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往往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图片就可以表现出来,对于动画的使用要恰当。理工科很多理论、实验或模型易于用动画技术再现,可以达到文本、视频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一切都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来决定。切忌为了表现技术而进行技术设计,这样虽然表面看,网络课程的技术表现手段很丰富,很花哨,但可能会冲击网络课程的教学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技术表现上,而不是更易于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关键词】网络课程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1-02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最近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1],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手段。
本文以作者多年来主讲的《导弹应用力学》课程为例,结合教学体会和网络课程建设成果,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导弹应用力学是我校导弹测控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了导弹控制制导中所必需的基础力学和应用力学知识[2],因此该课程比较枯燥抽象。但是,如果基于网络环境利用丰富生动的网络资源以及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则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它决定着整个网络课程的质量,为此必须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优化设计。由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始终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来进行,力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教育特点。
在导弹应用力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教学目标的设计,即借助网络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协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协作学习的能力;(2)教学内容的设计,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将重点内容放在与导弹测控工程关系密切的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导弹飞行控制问题这两个大的方面;(3)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切实遵循力学课程的教学规律,精心筹划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
网络教学系统是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的必备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建设出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完备、资源丰富、性能良好的网络教学系统,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教学。根据网络课程教学的初衷与特点,网络教学系统必须具备“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互动”、“教学评价与评测”以及“课程组织与管理”等基本功能[3]。
为此,教学团队精心建设了“导弹应用力学”网络教学系统,其中按照课程章节制作了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视频等教学素材,设置了作业布置、问题讨论、答疑辅导、网上测试等教学环节。教学团队通过网络虚拟教室,开展了网络教学、辅导答疑、师生讨论交流等多项教学活动,并且实现了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等教学辅助功能。特别是导弹应用力学比较枯燥抽象,通过开展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开放的、趣味的学习环境,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3.互动式教学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打破传统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环境。而网络课程教学的显著优势之一就是实时交互性强、便于师生交流,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需要高度重视互动式教学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导弹应用力学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结合课程性质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的互动教学:(1)精心挑选导弹工程中的具体问题,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2)教师拟定方向,学生自选话题,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让学生们互相探讨交流;(3)设置了授课效果、疑难问题等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情况,积极改进调整教学方法;(4)设置了网上答疑、关心话题、意见建议等交流板块,及时为学生们排难解惑,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4.网络课程学习的考核
课程学习考核是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必要方式,通过考核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较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以便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教师改进教学方法[4]。
为此,教学团队以建立完整、多元、科学的网络课程考核体系作为目标,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作了积极尝试:(1)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建立类型多样的试题库,可以进行习题布置、答案解析、试卷生成、成绩分析等操作;(2)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布置习题作业,定期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测试,跟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情况;(3)将课程考核方式由目标考核改革为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将平时成绩、平时表现纳入课程最终成绩;(4)结合导弹工程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布置大作业,鼓励学生互相探讨解决;(5)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综合平时成绩、平时表现、大作业、期末笔试等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近几年来,教学团队依托自身开发建设的网络教学系统,对网络课程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积极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比较适合于本课程以及课程学习对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网络课程教学在整门课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辅助与补充,得到了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陈柳君, 房爱莲. 基于情境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2): 22-25.
[2]单斌, 王新国, 杨波, 郭志斌. 非力学专业力学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力学与实践, 2011, 33(1): 92-93.
[3]管恩京, 李静, 郑海峰. 促进高校网络教学与教学资源应用的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12): 126-129.
[4]朱光俊, 杨治立, 吴明全, 殷利. 课程考试改革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中国冶金教育, 2005(1): 29-32.
一、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界定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采用“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逻辑分析思路。
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了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由此,协作学习环境是指能够促进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也就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在本研究中,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四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化的协作学习环境。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框架的构建
从学习环境的设计出发,通过研究比较权威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结合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一)学习环境设计解读
学习环境设计,是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重心,是一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是教学设计范例正在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1]
教学设计理论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以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设计,把它归为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者分析,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模式,把它归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的落脚点,很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发展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可见协作的重要性。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的形式促进知识建构。
(二)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学习环境的研究,并提出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设计方法,提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1)乔纳森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六部分组成——问题/案例/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3]
(2)武法提学习环境设计模型——WELED模型。[4]他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该模型的内容是首先定义学习领域,然后定义学习者特征,随后对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循环设计。而后是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及系统开发。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柳素霞、武法提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2006)一文中,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过程,认为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包括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和策略环境设计。[5]该论文通过分析学习活动支持要素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支持模型:组织环境、资源环境、策略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创建协作任务情境、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策略环境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反思和修正。该学习环境模型设计的思路,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审度视角的多元化。其中,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文化的视角是最重要的。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综合考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提供心理学基础,情景认知理论对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很大启发。文化基础则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协作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者的协作、交互、建构,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正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元理论的活动理论,应是协作学习研究的根本理论。同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其本质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因此,群体动力学理论必然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职学段《网络营销》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分别采取篇名、主题和关键词三种形式的文献检索。
2.2问卷法。
笔者在开展研究之前对平湖市职业中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10份,学生问卷60份(每个年级20份,其男、女各10份)。教师的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
2.3访谈法。
为了更为准确地掌握师生的真实情况,笔者采用随机性的方式对5名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2.4观察法。
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听课、教研活动)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经验法。
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途径与对策的提炼,并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以《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为篇名、主题及关键词的检索。在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下载与重点研读。剖析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而针对教学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对几篇涉及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了研读。其中来自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蒋海珍在其所撰写的《将创业项目融入网络营销课堂教学中——“网络营销环境分析”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文中认为“传统的网络营销课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死记其中的知识点,并能通过定期的笔试考核。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营销’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一堆应付考试的工具。”同时也强调“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培养各种实用的操作技能。而具体到网络营销这门课,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分析市场环境,策划可行的商务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的刘彩艳在其所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认为“网络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问题较多,主要有: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忽视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内容结构死板僵化,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教学评估。”当然,一些文献中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这对于笔者研究教学设计提高的途径与对策有很大的帮助。如,《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与开发》等。为了,能够明确研究目的,笔者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进行了文献检索。学者黄梅在《教学设计的评价范畴及其有效性探析》强调“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它是以对评价的反馈为途径,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诊断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总结性评价来检验、修正教学设计,并使该教学设计不断完善,从而引导教学设计沿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行为。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二是对教学设计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出明确的规定。它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定、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学效果的测评,考查教学设计方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和落实情况,以达到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确切的诊断与修正的目的。林海亮,杨光海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适切性,教学设计越适切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就越高,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越高。反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相差越大,其有效性就越低,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可能越低。”同时其也强调“教学设计一般由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五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五个基本环节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2.问卷调查。
通过研究前对10名教师和60名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问卷调查,使笔者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了基本性的了解。这些数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所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主要的参考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教参)和网络,设计前对学生做到非常了解的教师有60%;而学生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所感兴趣的有80%尤其是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比较关注,而对于教师是否关注自己的需求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透过这项项目的调查,为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教学观察。
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次的听课加以教学观察,先后听了5位教师的课,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优点进行了汇总与梳理。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理念创新性不高,教师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导致自己的教学设计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有些教师在设计上存在为了设计而设计,做秀成分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主要有教师的课堂导入(开始的3-5分钟)、教学案例(小故事)及课堂评价环节等。
4.访谈结果。
笔者在对5名教师与10名学生的访谈结果中发现,教师希望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由于自己工作内容多,设计能力等问题一时无法提高。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并不买帐,认为其模式陈旧、无新鲜感,在教学手段上对于视频教学法非常感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师生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等,笔者认为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学生水平差异性进行分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做到优化与重构,在教学手段上要与时俱进。
2.建议。
2.1拓展几种提升渠道。
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面不能等,自身要积极地去拓展提升的渠道。就学校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向本组老师学习,通过看教学设计、听课堂教学及日常交流方式加以提高自己。当然,走出学校,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教研活动以及相关会议等形式提高自己。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我们有多了许多便利的途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如此,一些大型的交流论坛也是非常好的提升途径,因为这里除了即时交流之外,还有一些设计案例供我们鉴赏。总之,只有自己内心想提高,才会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等和拖是无济于事。
2.2掌握几种教学理念。
在调研中,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一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与否,其所持的教学理念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理念。掌握教学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其教学设计必然是华而不实。掌握教学理念,就需要掌握其理念的精髓,掌握其核心本质。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设计几份设计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以及践行的循环模式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区分哪些教学理念适合中职教育,因为中职教育尤其独有的特殊性。
2.3辨明几种教学方法。
随着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于推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下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教学法、微课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引导文法、大脑风暴法、分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闯关教学法等等。但是,这些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适用对象及实施条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辨明。例如,翻转教学法,并非所有的课程或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我们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4养成几种学习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可以铸就一个人,不好的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同理,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而言也是一样。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教师要养成几种学习习惯。例如,资料积累的习惯于听课后反思的习惯。能力的提高是按照一定发展阶段加以实现的,而不同阶段中资料的积累、分析及积极践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笔者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设计前要养成“我的教学对象是谁,我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设计中我要做什么?我的设计还有无漏洞?”的思考习惯。
四、结语
一、PBL课程教学的优势
PBL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要开发PBL课程,应从设置问题、班级间、学校间的联系以及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几方面人手。PBL这种学习思路,综合了协作学习、发现学习、综合学习及范例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特点,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现代学习理论。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和比较具体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想,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和排除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优势之一,学习群体范围广范。网络环境下,进行PBL的学习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网络学习伙伴,这种伙伴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接触和了解与自己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另外,由于每一位网络伙伴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思维层次,小组总体智慧水平与课堂环境下的PBL学习小组相比会有所提高,这对提高小组的总体创造性思维极具帮助。优势之二,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E一MAIL,询问所需要的信息。优势之三,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利用网络进行PBL,教师将由单个教师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学生可以在群体中选择所需要的指导教师,其所获得的指导将是无法估量的。优势之四,评价方式多样。网络将教师队伍扩大,学生可以从各方面获取高质量的评价信息。开发PBL课程中设置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每个学年中设定一个总题目,如信息化社会、国际理解、人类生存环境等领域设置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各自寻找和确定自己的题目进行调查活动。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开发PBL课程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即为各年级的不同课题安排适当的时间,一般来讲,一个课题的研究最少安排17小时,最长不超过35小时,每周2一3小时。这样安排,使学生了解课题的意义和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发表的方法。选择课题和确定题目,对选定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班上发表和讨论,在课题组、班级和学校范围内进行发表、讨论、评价活动。
二、PBL课程教学设计特点
课程特点之一是具有层次性,课程的层次性为不同背景和具有不同需要的学生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之二是课程详细,具有多样性,教学设计的组成方面,有学习者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任务分析,评价等。开发中,分不同情形设计。一是有一个开发计划,学生完成开发过程;二是给出教学中的问题,学生自己拿出开发,并完成开发过程;三是与客户一起,发现问题、形成计划、并完成计划。之三是课程的前沿性。教学人员方面,教授们比较了解社会和职业的需求,使自己的教学和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教师的教学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课程策略方面,有来自世界各国在某个领域处于前沿的专家为学生带来本专业各个方向最前沿的信息。课程教学方式特点之一,是以项目为基础,注重学生实际做的能力的培养。项目可以是教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联系。教学中,更关注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参与讨论以及做项目。面授的时间不多,但讨论、交流的时间很多。之二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参考书和网络资源。当你决定选课,且经过教授同意后,你就会获得帐号和密码进人课程的内部。教师把一个学期中每一周的教学活动安排、要讨论的题目和问题、需要阅读的书的章节和其它材料、有关文章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通过网络,把作业粘在上面,教师进行修改、白板、投影、录像、计算机及网络等各种硬件及软件资源随处可见。形成了“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只是学习中的资源之一”。之三是项目教学法,它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即以一个单位为教学项目,由学员进行现场咨询诊断。其具体步骤是:1.了解单位总体情况;2.进行现场参观,实际考察、了解单位现场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等情况;3.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就项目单位的经营战略、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问题进行现场咨询诊断;4.由“项目教学”指导小组老师进行小结,并提出综合性诊断意见。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锻炼学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PBL课程教学设计要求
总体要求包括四个方面,之一,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展开,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二,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把复杂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之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留有实习和交流的环节,这一环节对培训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之四,要设计好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的环节。之五,信息技术运用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具体要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之一,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只关注对传输—接受过程的优化,注重开发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环境的优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自由选择,以形成独立学习的独特风格。现代教学设计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至少有两个转变。一是从“仓库式”—积累储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展现“春天的原野”,让学生博采广撷、自我酿“蜜”;二是从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发现学习的转变,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提供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与尝试,发现与探究。之二,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教育技术的开发运用,起点和归宿都只能是为学生学习需要提供支持,为个性发展创设空间。之三,教学设计要关注社会—教育变革,以实现对教育改革的深层突破。教学设计只有放眼整个系统工程变革的大视野,并以此作为立足点,才能真正对教学进行重塑。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学设计必须把教学改革引向更深的层面:努力实现个性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
四、PBL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1.学科专家主导的分工负责模式。在课程创作的各个主要阶段以及多媒体课程材料的创作设计中,学科专家起主导作用,实行创作设计任务分工负责制。比如,印刷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视听教材实行主讲负责制等。印刷教材编辑、视听教材编导,教育技术专家、教学设计人员、网络专家、美工人员等都只是在课程创作设计的相应部分发挥辅助的作用。这种模式最接近传统教育教师的课程创作设计工作方式和习惯,容易操作。采用这种模式,学科专家必须熟悉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课程材料。
2.教学设计人员主导的协作模式。由教学设计人员,通晓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人员、媒体专家、教学评估专家组成的教学设计小组与学科专家之间进行协作,由教学设计小组负责课程的教学设计,由学科专家负责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术水平。操作方式通常是由教学设计小组的成员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然后将确定的教学设计方案交给学科专家。并最终转化成多媒体的课程材料。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分工明确、易于操作。特别在学科专家是外聘人员且无法与教学设计小组协同制定教学方案时,协作模式是一种可取的课程开发创作方式。缺点:之一,教学设计小组成员对学科课程内容缺乏深人了解而影响到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之二,是学科专家必须按教学方案规定的格式撰写教学内容,使学科专家的创意受到限制。
3.集体创作的课程模式,由学科专家等组成课程组,以集体创作的方式设计创作多种媒体课程材料的原型。其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专业技术特长;实现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学设计人员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和自由;实现多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以及教学设计的一体化和最佳化。终生学习将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网络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市场竞争、协作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从网上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网”上教学,使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接受最好的教育。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数控机床及应用”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以教学严谨、方法细腻而著称,习惯于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教、授业、解惑,传给学生的信息量是依据所教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所决定的,学生主要依靠课本和教师语言获得知识,教师是主宰、是法官、是裁判,而今天的教育则要求我们以创新为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与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变化发展。现代教学设计观认为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境脉中、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利用网络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数控机床及应用”教学设计,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是以建构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这时的教学已与传统的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练习和主动地思考,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双主”理论
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网络教学平台就是基于这一理论,积极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以学生为核心主体,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三、“数控机床及应用”教学设计的思路
“数控机床及应用”教学设计由课程分析、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可分成一些不同的设计环节或工作步骤,教学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四、网络环境下“数控机床及应用”教学单元设计框架
网络环境下“数控机床及应用”教学单元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分析学生特征、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部分。
五、“数控机床及应用”单元教学设计
按照网络环境下“数控机床及应用”教学单元设计框架,对“数控机床及应用”课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图3是“认识数控机床”的单元教学设计。
《数控机床及应用》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六、结语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教学缺乏应有的效果。为此,目前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核心理念,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理念却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最大困惑。网络环境下数控机床教学设计进行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引导实践、创新提高的教学环境设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以产品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模拟仿真、动手实践,完成产品的加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行为参与,而且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充分体现了数控机床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文涛.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行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8):49-51.
[2]王光生,霍本瑶,高原.网络环境下基于意义建构活动的数学教学过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9):45-51.
[3]冯伯虎,李艺.课例反思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8-61.
基金项目:
(1)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数控机床教学设计研究”,编号:2009-R-13916,主持人:李艳霞。
一、研究背景
“混合学习”来源于“Blended learning”,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技术与学习方法、不同学习媒体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一种策略。[1]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对各种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学习媒体、学习环境等要素的有效混合,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和经济效益。而混合学习引起广泛关注在于“E-learning”远程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师生之间面对面教学的有机混合。2016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短期的研究目标:在一到两年内,将更加关注学习评价的方法,提高对混合学习设计的实践应用。混合学习以其便捷性、易于实现,将复杂的媒体与技术、新方法与新思潮进行整合,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有较高的吸引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师范类学生的教师技能类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集教育技术理论、媒体应用、教学技能实践于一体的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学习效益的一个新思路。
二、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
1.构建混合学习模式的需求性分析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多,涉及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媒体技术、网络资源获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技术与教学融合等。传统教学的课程学时一般为36-48,课时相对不足,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不到提升,难以有效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2)教学组织方式较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教师教育类的公共必修课,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每年约有2500位师范生必修该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众多,且来自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按学校常规的开课情况,每位教师通常要兼顾多个班级,为方便教学,通常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各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也大致相同,难以顾及学生的专业特性和个体差异。
(3)评价指标单一片面
《现代教育技术》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多数院校以闭卷考试和学生课件作品为主,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且课程中涉及的教学设计、技术支持教学、多元评价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得不到体现,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弊端,有必要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构建混合学习模式,[2]以改善课时不足、学习欠缺个性化、内容缺少针对性、评价方式单一、师生之间交互不足等问题。当然,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精心地设计与实施。
2.构建三合一的混合学习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认识、能力、水平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构建混合学习模式应以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前提,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混合教学,延伸课堂教学时间,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促进学生各层面的学习和体验,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3]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构建如图 1所示的三合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
三合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整合了课堂教学、网络学习与交互和技能实训三种学习形态,将传统教学面对面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现场技能训练整合在一起,融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形式。 [4]
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与“课堂教学”的混合,利用在线学习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学容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题,而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监控网络教学的质量,解决网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偏离和深度不足问题。“技能实训”则是通过真实环境感受技术应用实际情况,通过作品演练或微格训练,使学生感受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体验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互补的混合学习模式,共同促进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三、混合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1.制定混合学习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在于促?M师范生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的混合学习任务的主线,课程任务以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源,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中实施方案,并加以交流评价。具体任务可分解为: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为方案获取相关网络资源、设计配套的课件、为课件采集与处理多媒体素材、制作配套课件、熟悉相关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微格训练实施方案。
2.搭建混合学习环境
搭建混合学习环境,就是整合各种真实的和数字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现场体验。[5]《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混合环境设计也充分体现这一点。
课堂学习环境是在网络交互课室中实施教学,在这里教师对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进行要点讲解,为每个知识模块提供学习指导、任务要求、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等,开展各种师生实时交互活动,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构建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网络学习与交流环境,在这里为学生提供的网络课程、相关网络资源、教程、虚拟实验等网络学习资源,便于学生配合课堂学习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协作、学习反思等活动。同时,在交互环境中教师提出问题、发起讨论、进行答疑、批改作业等活动;学生能进行在线留言、异步讨论、作业递交、资源分享等活动。
技能实训环境,则为学生提供各种媒体实操系统,在这里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管理等实验项目,熟悉各种信息化的媒体操作与教学应用,以及进行各种信息化教师技能训练。
通过营造多重混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研讨中学、在反思评价中学、在训练中学,使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3.建设混合学习资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为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了丰富的混合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了立体化的配套资源,包括新编教程、配套课件、相关电子书、媒体操作虚拟软件、工具软件等,并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相关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学科教学软件等资源。同时教学平台还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学习作品,供学生观摩共享。此外,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较广,还提供相关资源如摄影学习专题网站、PHOTOSHOP视频教程、PPT设计教程、微课设计与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等相关的教学站点的链接等,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与便捷的学习机会,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得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4.设计和组织混合学习活动
混合学习活动无疑是开展混合学习的核心。从图1的模式中可以发现,本课程把混合学习理念融入整个教与学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网络学习与交流中以学生为主导,技能实训中以学生为主体;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既有课堂学习中面对面的教与学,也混合网络的远程学习与支持;对于不同的学习主题,有的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应用小组协作。
在课程教学上充分运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目标的任务驱动,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和开放性。[6]
在网络与交流上设计了认识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学科教学与技术融合五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由学习任务、学习指南、活动要求和学习资源构成,在每个任务活动设计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科需求,并充分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学科教学软件和层次的学习资源,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水平的?W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展混合学习活动。
本课程的学习组织主要围绕任务开展,任务包括个体任务和小组任务。个体学习任务除了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为方案收集资料和设计开发配套资源外,每个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网络学习情况、参与交流、完成相关作业并提交到网络平台中。小组协作则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每组学习团队由4-6人构成,在混合学习环境中进行协作与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团队任务。课程设计了不同的团队任务,有专题网站的设计开发、微课的设计开发、微课程设计开发等综合性较强的任务供各组选择,各小组将作品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互相学习与借鉴。
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可以进行自由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和成果。这样,在学习交流平台上,可以建构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自我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互动。不同的任课教师、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同学可以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不仅拓展学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加大协作学习的纬度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5.实施混合式学习评价
(1)多元混合的评价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课程,内容不仅涵盖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各种教学媒体操作、应用技能,更重要还有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能力,其学习结果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混合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有效的对相关学习结果进行准确评价。因此,在课程中采取多元化混合的学习评价,课程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分成以下四个部分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综合知识测试
这部分内容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划分为50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建立试题库,考试时每个知识点出一道题自动生成试卷,综合测试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教学媒体应用考核
教学媒体应用是学生规范操作各种教学媒体的技能,采用现场实操的方式进行评价无疑更加具体有效。在这项考核中,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对投影机、展示台、音响设备和多媒体系统、交互电子白板等媒体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各种教学信息,教师通过考核量表考核学生独立操作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力。
3)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无疑是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能力。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选择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专题,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4)教学课件设计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设计开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参照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对学生课件进行评价。
在教案与配套课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到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检索与下载、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加工、课件设计与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比较综合考察学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过程性评价贯穿课程教学
过程性评价不仅能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进行混合评价。[7]
网络记录:学生在开学第一课就有登录课程网站的用户和密码,借助交互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学习笔记、学习成果,参与讨论等信息。 利用Moodle平台的活动报表、参与报表与日志可以查看、跟踪学生的在线学习每个任务的次数、停留时间以及进行了哪些操作,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可以通过活动模块回顾前一天参与活动的情况。
评价表:对于各项任务和技能,都设计了相应的各项评价量表,利用Moodle“互动评价”或“投票”功能,学生即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混合评价制度。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评价。[8]教师通过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既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还可以评价学生与人协作的态度和沟通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