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8:0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受到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影响,大学体育教学正在和互联网进行全面的融合,其中微课教学模式就是大学体育教学中重点开发的一个项目。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 微课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的价值
(一)可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有益知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与听觉进行信息的获取,因此视觉及听觉途径对大学教学至关重要。另外,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不过由于实践教学中体育技术动作难度大,因此教学效果始终不佳。很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都会通过自我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进行教学,但是在细节的讲解中依旧不足,加上学生领悟能力不够,因此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所以,将微课教学与体育教学进行结合后,教师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知识变成具象化的动作,对很多细节进行放大讲解,从而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的通过视觉与听觉去了解相关知识及动作,进而提高了教学了效果与质量。
(二)将学生传统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优化
受到传统教学因素影响,体育教师都会对学生的运动方式进行指导,而学生基本也是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照猫画虎式学习,最终得到的体育知识都始终局限在传统的文化里面。而有了微课之后,学生的运动方式可以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借助微课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对遗传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各方面知识的融合,为学生专门制定科学的训练动作,对这些动作进行技术分析,并确定精确的标准。可以说,有了电脑信息技术的帮助,运动训练体系的内容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有助于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也可以让教师及时根据学生锻炼状况有针对性的调整训练方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大学体育在微课教学设计中的原则
(一)基于体育教学特点设计
首先,体育微课教学应该充分分析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做好体育教学中“身体”载体运用的技能教学研究,做好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方式等的差异分析,并基于不同体育项目存在的不同特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要坚持独立性、示范性与完整性
在进行体育微课教学知识及运动技巧的选择中,必须具备典型性与代表性,知识点或运动技能点应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的特点。例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动作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的特点,可以按照“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教学步骤拍成微课,让学生进行学习。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微课教学的应用
(一)微课在学生体育需求调研中的运用
教师在体育课开始之前,可以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将内部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抽离、汇总,然后与当前热点体育事件等进行结合处理,制作成微课课件。然后通过校园互联网系统,在校内进行微课课件的传播,然后对学生观看微课后的留言的内容与点击率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点与愿望,并借此机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欲望,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二)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体育微课教学模式是受互联网技术影响而出现的一种产物,在未来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传统的课程设计概念将被重新定义,在日后的体育教学中必然会给体育课程添加骨架与血肉,让大学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未来的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持,教师在室内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大数据信息与学生进行共享、交流,让学生刮起头脑风暴,增加体育课堂的活力,完善教师的教学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三)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结合当前热点体育问题的方式,通过微课数据、视频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可以将复杂的体育教学动作分解制作成微课,然后通过反复、慢镜头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形象的了解体育运用专业技术。
(四)在体育课后辅导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体育知识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授课的速度也会相对较快,此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落后教学进度的现象。此时,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下课后,可以将体育教学的重点视频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及专业运动技术的掌握能力。
(五)在体育课程分享里的运用
分享也是一种更好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的体育学习中,可以将自己认为是优秀的体育课程视频通过朋友圈转发的方式分享给大家,供大家一起学习、进步。所以,此时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将自己的信息分享出去。比如,可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微课,使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校园舞蹈课课程通过微信转发分享给大家,然后让更多的人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传播,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的课后生活增添色彩。
四、结语
教师通过微课教学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取向,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共享互通的模式,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方便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获取与掌握,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绍峰.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5(06).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课堂;音乐元素;运用
G623.8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合进音乐的元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小学体育知识的兴趣程度,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增强体育技能的节奏感以及协调性,以保证学生能够达到身心愉悦的体育锻炼目的,从而将小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教学氛围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元素的应用原则
对于音乐元素的应用原则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遵循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规律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能够和谐发展与成长。所以,在小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将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融合,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规律,并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目的进行进一步的体育活动展现,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未知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还在不断加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都能够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身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学生之间树立比较良好的形象素质,给予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将音乐元素与体育教学客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不仅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展现,还可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放松学生们的心情,让学生能够在平和的心态中进行体育锻炼。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音乐元素的融合,能够将小学体育课程中客户才能教学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不断感受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让更多的小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比较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加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达到身心舒缓的最佳结果,并在这种融合式教学的模式中,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与体育的认知感,全面促进学生的感情,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印象程度。
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音乐元素的策略分析
想要将小学体育课程音乐元素应用内容进行全面的提升,就应该将相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音乐元素的策略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体育课程应有充足的课前准备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备课阶段,教师应该对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重视对教材的了解程度,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活动的设计,然后,还应该对体育教学器材进行课前的全面检查,以保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安全的保障,进而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的。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融合相关的音乐元素,在课程前期进行音乐的整理,还应该对音乐播放的播放器进行进一步的设置,同时,由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按照当节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以保证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结合,并根据这些内容选择相关的音乐元素。
(二)小学体育课程应有科学的音乐应用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合进音乐元素的内容,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应该将音乐播放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自身就存在多有缘慕萄特点,在音乐元素融合的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科学性的选择。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环节进行逐步的分析,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进行音乐元素的融合,时刻重视音乐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切合情况。第二,还应该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音乐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音乐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正面的引导,避免同学们因为音乐的原因分心,或者是影响最终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三)小学体育课程应有课后的总结反思
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音乐元素进行进一步融合的教学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细节性的提升,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细节修改,并由各个体育教师进行相互讨论,以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每次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都应该进行总结与讨论,针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以及教学过程内容进行不断地展现,并将学生真实的反馈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在进行科学整理之后对教学过程中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与改进。在体育课程总结完成之后,还应该对相关的音乐元素进行整合,保证在下一次音乐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引用,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使得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进行更加广泛的推进于实施。
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教学的不断关注,新课程标准也在进一步改进,在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着进一步的内容展现,将音乐元素与体育课程教学相融合,能够在现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程度,在最终的教学效果上也有比较突出的提升,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有自身的优势展现。
参考文献:
[1]金家栋.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音乐元素的有效运用思考[J].亚太教育,2016,03:10.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定向运动、楚天学院 教学改革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1.2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文献收集法、对比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在楚天学院开展定向课程的初步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通过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适应当代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和自然资源,让学生回归自然把课堂设在户外,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学会野外生存和适应的相关技能。因此定向运动的课程定位是充分利用天然环境因素,以户外素质拓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锻炼所需的身体、心理素质,并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
2.1.1楚天学院开展定向运动的自然环境优势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近些年,武汉高校的合并和重组,向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环境发展扩大校园面积,自然资源是最经济、简便的体育资源,可以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湖北省高校的河流、山地、森林等资源都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华中大学楚天学院正是如此,对于定向教学不需要单独建立运动场地,减少学校开支。学校校园就是现成的定向地形图,环湖的绿地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所。因此,在学校开展定向课程教学比其他高职院校更有条件和优势。
2.1.2楚天学院开展定向运动的师资教学环境优势
楚天学院的体育教师是经过层层筛选进来的,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全国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群众性体育得到推广,特别是体育选修课的推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学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目前楚天学院体育教研室尽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自主选择项目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所选课程的科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授课时间,来提高健康水平,以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理念之下开展定向课程,能更好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缓解教学资源场地不足,顺应改革需要。
2.2楚天学院定向运动课程设置方案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定向运动的分类及发展现状,学习识别定向地图、判断方位及选择最佳路线等基本技能,了解定向竞技规则等比赛常识。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课时安排。通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更合理的分配理论和实践课时。
2.2.1课程目标
楚天学院体育教研室对定向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以下几点:(1)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的目的。(2)培养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3)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4)使学生掌握定向运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5)通过练习,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提高耐力素质。
2.2.2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分析
湖北省高校定向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和运动实践两部分,并在教学大纲中对两个部分的教学时数进行了具体的分配 (见表1、2)。
表1 湖北省高校定向运动教学内容
分 类 内 容
理论部分 定向运动定义、起源、发展、特点价值。
定向地图种类、符号、比例尺等
定向技巧线路选择、比赛规则等
实践部分 指北针的使用、看图选择线路、移动中定位、检查点的查找、趣味定向游戏、教学比赛
3结论
3.1 定向运动在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的普及较低,在教学上,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范,通过定向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
3.2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有先天的自然条件进行定向运动的教学,让学生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一种教育型、锻炼型、能力培养型的体育项目。
3.3通过定向运动教学设计,可以为任课教师提供一整套实施教学的设计框架、顺序和方案,教师可以快捷、高效的设计一次课,乃至一个学期的教学。构建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特别是通过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解决教学场所不足等矛盾,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仍能让学生体验到定向运动的快乐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鲍军超. 湖北省高校定向运动教学现状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 技术性实践教学 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的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 [1],对研究在实践性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积累体育素养。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地思维,来建构终身体育学习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应联系学生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是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一步。
一、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策略
首先在90-110分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中,在最后的20-30分钟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对话讨论课形式为主,对重大国际赛事、争议的判罚、出人意料的结局等体育赛事,组织对话讨论,拓宽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和对体育精神的积极追求,启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实际体育生活中发生的联系。
其次,通过专门主题、问题、议题在教学周内开设3-4次理论课程,主要以规则与裁判法教学、案例分析课为主,借助书面、口头、头脑的反思,使学生将普遍化的技术技能与特定的体育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效果。正确分析自己存在的技术缺陷,学会利用规则和裁判法来指导自己技战术的提高。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要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教师评述――原理分析;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情境――分析材料――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解读每一个技战术的应用特征、揭示每一个体育技能的意义、形成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实践性智慧,让学生透过外在的体育技术技能从深层次来看体育本质,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体育观念、融合到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探求,从而真正从学生内心建立起终身学习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观。
最后,通过微课(MOOC)设计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作为很好的课后辅导课程和课后作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对提高和巩固技术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斯腾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和“引导”。所谓“训练”,就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知识的本质”的过程[2]。根据该定义,笔者在西南林业大学2012-2013-2学期(2013年2月-6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实验。
实验班采用在技术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反思性实践教学,实验对象为周一至周五的五个篮球班大一学生,共计210人,为保证教学实验的信度与效度,笔者在开学前一周对问卷做了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调查,P
1.西南林业大学公共体育课实验前后篮球课所占学时对比
2.2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满意情况
学生对对照班体育教学策略非常满意的人数只占 10.00%,满意的人数占42.63%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超过了 25%。而实验班满意人数接近61.8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只有7%。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反思性实践教学策略,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教师投入的精力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动作技能畸形,教学效果低效,有的不当教学方法甚至会导致学生伤害。
2.3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方式的满意情况
将反思性实践教学引入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并重视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鲜活的情景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技术性实践体育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学生处于被动的状况。
3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
教学学术是一种机制,通过它,教师的教学能够得到提高,通过它, 教学就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坐在椅子上的操作”[3]。
不可否认,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与科研相分裂、学生与教师相分裂的问题,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学术流。在有些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枯燥无味。在职称评定时总是埋怨没有把教学工作量作为评定条件中最重要的指标,觉得科研对自己实在是很难,因而把生活重心转移到教学工作之外的兼职工作,以此作为谋生的第二职业。从传统的技术实践教学不难看出,缺乏反思性的教学,无法提升体育教师对大学教育的本质认识和创造性的开发体育课程。如若大学体育教师忽视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把教学当成负担,就会失去很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而是一个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是反思性实践教学基本的要求。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大学教学学术通过将教学融于学术之中,将教学与科研一起视为学术统一体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试图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实现教学的反思、探究,研究教学成果的交流, 使教学成为教师学术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财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3]。笔者认为,培养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思想应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小组,将所有对教学学术感兴趣的教师联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为各教学学术项目活动提供信息,并根据需要加强大学体育教学学术的支持。其次,在校园网建立教学学术板块,为了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学术性探究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在大学校园网系统增家教学学术性探究的实践知识板块,推动校园在教学学术方面的实践。最后,为教学学术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学校和体育部门对教学学术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已经落后的体育教学学术发展来说显得重要,没有持续资金的支持,要实践和推动教学学术只能是一句空话、套话。
4体育教学设计由“教案”向“学案”转变
从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的重心转移,求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案设计往往容易陷入告知式、训练式的权威控制的教学,而不是对话式、修炼式的平等协商的教学[4]。传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是教学部门已经制定好的固定下来的教学文件。在教师教学行为中,可以做出灵活处理的仅仅是教法。
高校体育教师应由教案设计转变成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话讨论、案例分析、微课、理论教学等,提高学生内在的体育观。因为学生有自主的思维能力,有着与教师不同的体育情感体验、体育审美标准、体育欣赏角度。所以,在反思性实践教学中,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笔者通过聆听钟启泉教授讲座时提出的――新的基础学力观,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课程固然包含了知识这一核心要素,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课程就是知识。
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评价是传统技术性实践教学的特征,要想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体育的权利,激励教师自主寻求创造性课程模式,使课程实施过程由预设走向生成,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融入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西尔伯曼在他的名著《课堂的危机》中引述了杜威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倾听。他说:“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 [5]高校体育教师应赋予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开发权[6],同样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赋予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这就要求高校教务部门、体育教学部门认真对待体育课程教学,赋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教学设计的自由度,真正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6建立多元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被评价的状态,建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建议在建立和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单一技术技能成绩评定,重视综合学力的评价
重视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对体育精神把握、体育素养的提高、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体育文化观、终身体育意识、课后体育锻炼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改变期末终结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不能以标准的运动技术规范来要求学生掌握,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技战术应用和理解的程度和效果。
第三,改变量化取向的评价,重视描述取向的评价
描述取向的评价以倾听与观察、理解与解释、研究与改进为特征,能够有效地弥补量化取向课堂评价的不足,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策略。[7]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价值判断为主。
最后,笔者认为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决策受体,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尊重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须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参考文献:
[1] 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56.
[2] 赵 兴,郭洋波. 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黑河学院学报,2012(8):72-75
[3] 王玉衡.让教学成为共同的财富――舒尔曼大学教学学术思想解读[J]. 比较教育研究,2006(5):51-54.
[4] 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5] 西尔伯曼.课堂的危机[M].东京:萨依玛尔出版会,1973.520.
[6] 王威,温恒福.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与赋予策略[J].教育探索,2012(5):26-27.
[7] 安桂清,李树培. 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 2):48 -52.
关键词:标准解读;存在误解;体育课堂;实施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兴趣的解读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其实,《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小学生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因此,他们已有的运动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的。
2.《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注视运动节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技能是否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多掌握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技能也尽可能规范一些。)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再多,技术动作再规范,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不坚持参加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也无用。
二、存在的误区
1.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
根据所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当然是给我们体育老师更大的空间。就某一堂课而言,如果侧重达成社会适应目标或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而兼顾运动技能或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我们暂可以说它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但是,在以“身体练习手段”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中所选择的身体“练习手段”没有一定的强度,能实现体育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吗?如果我们一贯的为培养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轻松的内容教学,造成的后果必将是学生体质继续下滑!例如:部分体育教师就认为现在的课改了就是让学生们玩的,自由活动成当今体育课堂的主体,没有了体育基本知识的教与学,学生更少了应该有的组织纪律性。试想,回顾一下,这一年学生都学会了什么?
2.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的体验,忽视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要求
个体差异是学生主体的客观存在。然而我们部分教师自然的认为学生能学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水平,只要认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就行,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这种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单纯注重学习过程,忽视结果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过程是重要的,但是结果更重要,在课改六年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过程而兼顾结果。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结果,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到底学会了什么?
3.采用“放养式”教学
有人认为“放养式”教学体现了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式,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又一大误区。例如:在一些老师的体育课堂上,一味的采用:去玩吧!而老师就站在远远的一旁看着,不打架、无事故发生就行了。此种无目标、无计划、无方法、无过程、无指导的体育教学,是对新课标主体观念的亵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教学方法重点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实质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钻研教学和学法,从而更好的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锻炼中体验快乐、快乐中增强能力。
三、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能学习方面灵活多样的运用游戏、情景教学是枯燥的技术课变成“兴趣”课,使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完成技能学习。
1.淡化技能运动,突出健康新观念
要屏弃那种以高标准的运动技术要求学生以及运用运动员训练模式来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利用技能运动项目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术技能进行改造,使它成为教材化。降低标准、降低要求,使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锻炼能达到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新的教学内容。
2.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只要学生对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的参与,努力掌握锻炼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增加“兴趣”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低年级小朋友跳小绳时,那些跳绳的方法词句对这些对孩子来说毫无生气、非常陌生、不能理解的动作要领,而把要领动作改编成儿歌或融入到了游戏中,其效果就很好了。“要领”应该是教师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个“诀窍”,应使学生听的明白,能按照要求去控制身体的方法,而不是动作的外部结构,更不是一个动作顺序的表述。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教每一个动作时都有自己的教学诀窍,都有一个能让学生领悟到手脚如何的配合、如何用力,如何做到动作的经验之谈,那么这个教学一定是很有效的。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以后的体能发展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美操 专项课 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重视发展学习者的能力,教育目标转变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新的三级层次。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不止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能力,为此,对山东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健美操专项的学生能力培养设计框架
(一)横向能力模块设计
我们结合健美操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将六个学期的专项能力教学设计为:竞技模块;学校教学模块;俱乐部健身模块;综合提高四个能力教学模块,以每个能力模块目标的实现达成社会、学生、课程三维一体的能力目标设计思路。
(二)纵向能力教学设计
纵向教学设计是对不同的能力教学模块进行纵向排列,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以保持健美操专项教学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的学校教学、训练工作、社会健身指导工作三个层次进行纵向能力教学设计,最后对前三个能力教学模块进行综合提高。同时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1]。
二、健美操专项的教学改革实施内容
(一)能力模块目标设计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从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维课程观构建健美操能力模块分类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拓宽健美操理论知识口径,补充新知识,删除陈旧内容,加强典型知识,增加健身理论、教学理论与相邻学科知识的融合,不断改进健美操教学内容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用性、健身性、艺术性(见表1)[2]。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有利于学生能力、知识的提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引入健美操专项教学中,使教学重心由注重教授逐渐转到学习构建上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创造性学习。
(四)考评内容及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和能力提高。我们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将健美操考核设计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封闭式与公开式考核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见表2)[3]。
三、小结
健美操专项课程能力设计是依据新时期体育人才观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对健美操专项教学改革的探索,它为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然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增加学生的适应性、灵活性,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8:41.
【关键词】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大学早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育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体育课程设置既要与普通高校接轨,又要具有其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储备、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要求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特别是探索出符合天津职业大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新途径。
2.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校本体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考核项目与标准等,进行总体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组织行为和研究实践过程。
2.1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1)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必须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进行设计课程的原则。
(2)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的原则。
(3)课程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原则。
(4)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5)课程组织和内容必须坚持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2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依据和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体现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依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原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具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等特殊功能。
依据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工学结合,服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针对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等特点,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且每个单项课程都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体能素质、锻炼意识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块设计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确定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成五个领域的模块,即运动参与模块、职业体能模块、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特殊身体素质模块和终身体育锻炼模块。
2.4 教学设计与实施
2.4.1 教学整体设计
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我们在长期研究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津职业大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见表1)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上述研究归纳的结果,规划设置了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项目,开发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具有职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4.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将不易示范、动作难度大、语言表述不清楚的体育技术技能、战术演示、理论剖析以及高水平的比赛场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清楚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突出实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所帮助,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自然就会调动起学生自愿练、主动练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生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安排的小一些,在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应大一些。并要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在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保健气功、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再次是强调终身性。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健身法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结论及建议
3.1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各自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并实验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符合本校学生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
3.2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完整体系,必须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具有健身功能作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当前效果和长远意义,真正体现各自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3.3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职业特性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研究探讨和实验构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健身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3.4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特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研究探讨和规划构建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健身兴趣需要,研究并设置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黄政杰.课程改革.台北:汉文,1985.
[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9年,第4页.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王健.澳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简介及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高效课堂建立,对提升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立不仅仅是初中体育这门学科在教学质量和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愿意进行体育锻炼,提升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
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建立的前提
如何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地高效,笔者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每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的准备以及相关设计。体育是一门在户内和户外都能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学科,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设计,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形式都十分有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能够吃透大纲的要求,同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能够在内容中注重因材施教,通过设置游戏、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充满着智慧。比如,教师在进行“预约前滚翻”课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来设定教学目标。这个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让充分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也能够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供一定的技巧。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课堂中的教学,帮助学生熟悉整个项目的动作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先从直观上能够了解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课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
二、通过优化课题教学来施教,为高效课堂作保障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规范的进行上下课的集合整队训练,让学生能够按照口令进行队形变换,根据课堂教学的安排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是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教学轨道上前行,让学生能够规范的掌握相关体育技能,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防止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运动兴趣。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些体育教学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各种抽象性的教学知识内容更加的形象化,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乐于参与,积极学习。教师要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状态,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体操这门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体操教学歌”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更加的科学、生动和形象,通过朗朗上口的教学歌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关内容自如的进行体操练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惑。
三、高效课堂教学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良好的沟通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这门课的许多课程内容需要在户外进行,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就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比如,教师在进行篮球这门课的教授时,教师通过各种鼓励的语言让学生不断的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篮球这门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理解篮球,到热爱篮球,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能够不断走进学生深处,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不断的加深感情,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更有效地开展体育课堂教学。
四、重视课堂教学反思能够为高效课堂建立提供支持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的找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惑,并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使体育高效课堂能够建立。所谓课堂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一些练习,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测验、比赛、特别是体育竞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到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中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教师掌握后,教师可以及时的解决和纠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课堂教学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排球这门课的讲解时,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有时候不可能直观的看到每一个学生在进行排球训练的时候所遇到的难题,如为什么颠球容易跑偏,发球容易下网,等等。初中体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反馈,及时的把相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排球没有那么难,畏难情绪的消失带来的必然是兴趣的热爱,学生更加愿意去进行排球训练,从而使更难、更深的排球课程可以更好的被教师传授。所以,课堂教学反馈对于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及其的重要。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立除了需要教师能够结合上述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还需要学校、学生的大力配合。一是学校要能够提供设施完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和活动场所。体育是一门户外教学为主的课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离不开体育器材的完备和舒适的活动场所。比如教师在进行足球这门深受大众体育热爱的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育教学器材足球外,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活动场所———足球场。有的初中由于体育场所建设好,设施完备,足球场不仅仅是单独的,而且是能够带草坪的专业足球场,学生在这样的操场上进行足球课程学习,效果比如事半功倍。但是,有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初中农村学校由于体育设施条件差,体育活动场所相对较差,有的足球场是泥土场地,甚至有的是操场和足球场合为一体的,因此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就会感受到由于场地的限制无法真正的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二是学生要能够善于主动的去进行体育课堂学习。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还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初中学生要能够认识到体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要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要能够在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时,也要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加以重视,要能够不断的去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和相关体育锻炼,让体育课中的一些内容和平时的日常活动相结合,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活动中及时的得到检验,使其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从而主动的去学习体育。
五、结语
总之,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建立对于初中学生体育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体育课程,为体育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栋 许浩 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冰冰.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思路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
[2]邢峰.以游戏教学构建高效初中体育教学课堂[J].运动,2014,(03).
[3]香俊勇.针对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反思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
自1995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字眼首次亮相于我国科普类的文章起,“野外生存”的概念就备受关注,这里的“野外生存”就是户外运动的前身。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野外生存课程的实验研究,此课程的试验开设取得了理想的预期效果[1]。2007年7月开始,户外运动课程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支持下,作为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可以这么说,自2002年开始试点以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历经了多个春秋,在渐进中寻求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开展形式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
1户外运动课程概述
户外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不仅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因此,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既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一般认为,户外运动课程是一门包涵了野营、负重行军、野炊、野外自救、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和攀岩等在内的新兴活动项目群,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性、生活效用性、社会发展性和兴趣需要性。
2户外运动课程的渐进式发展
2.1户外运动在高校受到广泛重视并组建了课题组开始试点研究
随着野外生存训练在国内的兴起,为了全面开展和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和管理。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把大学生户外运动野外生存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此次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研究和探讨山地户外运动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在高校,有些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统的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户外训练,浙江农林大学将此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必修课程,云南大学也将其列入体育选修课中,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校也开设或者即将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户外运动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到: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大部分青少年被禁锢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极度舒适安逸,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山地户外运动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预防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野外生存户外运动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2野外生存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
教育部在2004年7月到2006年7月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户外运动课程开设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野外生存的不断规范发展,从2007年7月开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正式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推广。随着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各开课高校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和规范化的大纲和教材。与其它体育课程相比,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2]。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将为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在各高校的推广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户外运动项目也逐步走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家庭,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固定的户外运动赛事,且呈现出了发展壮大的趋势。
2.3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
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在杭州正式成立,标志着野外生存教学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至此以后,户外运动课程在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学生选课热度持续高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科目容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充,并且形成了户外运动项目群,在各类各级高校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整合户外运动项目群形成户外运动课程体系成为目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训练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养和安全的监控等问题也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依次解决。理论上,《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等户外体育教材被列入全国高校示范性体育课程教材,为各高校系统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3]。实践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并且建立了除三大丛林基地以外的海岛野外生存基地。相信有了这些基础,户外运动课程将会在野外生存研究会的领导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3突破———户外运动的生态发展
3.1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使命。这种生态性思想也逐渐浸入到高校教育领域,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其蕴含的生态性在当前倍受关注。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为户外运动课程内容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目标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评价生态化和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首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户外运动课程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向生活化、乡土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户外运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让他们切身学到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户外运动中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某种良性的生态关系。然后根据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性取向,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目标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主线、身体运动主线和社会适应能力主线。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实施的生态化,据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层次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价值观,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实施会正视这种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策略进行实施。在教学实施上,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必须在学校的片面观念。在开展形式上,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三种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的适用范围[4]。最后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活动的最终标准,而且采取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p#分页标题#e#
3.2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
随着户外运动逐渐深入人心,户外运动的开展形式从单纯的丛林野外生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这就为红色资源与野外生存的结合找到了契合点。当然要使单纯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上升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必须把握好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发挥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和攀岩等其他内容的磨砺效果,起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开展形式的又一重要突破就是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海岛野外生存的形式。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是以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使大学生从中获取海岛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勇于竞争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5]。2003年厦门大学在大兔屿岛上建立了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开展海岛野外生存的尝试。另外2007年7月浙江海洋学院在东极岛上建立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户外训练实习基地”,正式启动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另外,江苏省部分高校也产生了建立沿海岛屿野外生存户外基地的初步构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海岛野外生存作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创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可持续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途径。
3.3高校户外运动师资培养专业化
实践证明,一个运动项目能否持续的在高校中开展下去,运动项目的师资非常关键。一方面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刚刚兴起,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户外运动教育,只是由野外生存研究会或者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初级培养。然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是由于户外从业人员特别是领队的业务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强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尤为重要。户外运动是一门包含体育学、环境学、气象学、地形学、植物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性学科,只有通过长期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项目发展的专业师资人才[6]。在这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我国首个以“户外运动”为培养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200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立,将面向湖北、北京、云南、、青海、四川等省市招生,招生规模定为30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再接再厉,在前期的积极准备下于2007年申请到了户外运动专业硕士学位点,为培养更高层次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推广发展,贵阳医学院也结合实际开设了户外运动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从事户外运动的研究、教学和活动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7]。相信随着我国户外运动师资培养的逐渐系统化和专业化,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开阔和光明。
伐。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体育学科制定了焕然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新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第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课程新标准同时强调,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
现实学科课堂中,老师还保留着以前旧有教学模式。因其受到教学理念、从教态度及师资水平和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影响,具体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只能用以往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育教学。这种落后的课堂是不能促进学习有效性的,当然就更不能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学生越学越累,老师越教越疲,同时也阻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也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是个“双弊”的活动。学科课堂教学中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老的问题没有解决,又积累了一些新的问题,像学生自主学习性低,生生、师生间缺少交流甚至断绝交流,更有极为严重的后果,如课堂目标达不到或者达到了效果差等。究其原因,我以个人所得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
在整堂课上还找不出一点新课程教学的模样,完全照旧。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合作、自主思考、生生及师生探究的学习模式还停留在一些很肤浅的形式上,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有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应付、被动地进行“讨论”,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二、探究有形无实
学生机械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三、缺少精心设计和系统地反思
教学设计中没能超越教材,缺少克服困难的耐心、恒心,未能对教学内容、过程、情境等进行及时的反思。
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趋于“简单化”
1.课堂教学评价有失中肯
对学生所有的回答都用“好”“不错”等来判定,对学生不同的意见用单一的语调来评判。
2.评价有失全面性
在评价时忽略对学生不足、甚至是错误答案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分析,探求高效能施教理念和实施办法,打造优质高效的体育课堂。
前些年,体育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很多教师就理解为凡是学生喜欢的、喜闻乐见的任何东西和项目都可以引入课堂,甚至把“请家家”都列入课堂内容,把体育课当成“放羊羊”。其实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凡是放弃了基本的身体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把体育课最基本的技能教学淡化,就都是一节不合格的体育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程标准理解有偏差
特别是在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存在偏差,如在一些教师的教案中仍然存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淡化教师教的权威”等做法,由于教材选择的多样化,很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都转移到课堂的组织和引导上。有的课没有主线,或分段过多且各段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有的课为了凸显“生活化”,在给课命名时采用了诸如“一往情深”“射猎古韵”“爱的合作”等课名;有的课还把莴笋、土豆、白菜等实物直接搬进课堂,费钱、费时、费力,不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也脱离了日常教学的实际。
2.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存在误区
有的课开发或选用的教材存在低龄化、幼稚化的特点,有的简单照搬生活场景,把生活或劳动的原形直接搬进课堂,教材内容技术含量低,缺乏应有的教与学的因素。例如让中学生把毽球当成秧苗,蹲在地上插秧、补苗、除草,并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施肥、浇水等模仿动作。由于缺乏教学因素,运动负荷也比较小,学生不仅学不到什么运动技能,还锻炼不了身体。
二、好的体育课应具备的要素
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教法的确定上,一定要紧扣课标,从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出发,不可片面追求课的形式和气氛,要实实在在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着眼,讲求体育课的实际效果。我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具备如下要素: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优秀课能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主要表现在:(1)选择的教材内容,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较强的教学因素。(2)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3)应注意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把各项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突出教学重点。(4)重视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安排。
2.既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较好地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我曾经主讲并观摩过不少优质课,发现凡是较好的优质课教师都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使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注重教法的有效性与多样性,教学步骤清晰
优秀课能较好地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与运用组织教法。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教法步骤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特别是有些教师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较好地运用了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上目的性更加明确,较好地处理了教师的讲解、示范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关系,能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加重视了运用的效果。
4.提高课程内容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优秀课中,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能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地区与学校的实际,选择、开发、引进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内容。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选用那些以智力活动为主的非身体练习内容,如智力游戏、象棋、围棋等。
关键词:体育人生;高级教师;高仲明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2-02
提起高仲明老师,广州市中小学的体育同行都不会陌生,作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力量之一的教研员,高老师将其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体育工作中。他把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目标,把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教研工作的抓手,把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把增进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最终目的,为广州市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师德:魅力之魂
高仲明老师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三十多年,获得多种社会奖项。他用非凡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染与之共事的体育同行们。他告诉一线体育教师,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而作为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智慧。要用智慧阳光般的感染力去塑造具有乐观健康人生态度的学生。在体育教育这个领域里,高老师用他无愧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尽职尽责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体育最本质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经常说,自己首先是一位体育教师,然后才是一名体育教研员。因为只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站在一线体育老师的位置上,亲身感受他们在课堂上、在训练场上、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才能更明白现在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了解体育教师的需求、面对的问题,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体育教研员的使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组织推广体育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胜任“引领者”的角色。帮助体育教师坚守这份教育信念。在广州市各种教研活动、理论学习、听课评课的现场都能看到高仲明老师的身影,感受到他听课时的关注,评课中语言的精妙、指导的精巧,对一线体育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用自身素质彰显人格魅力,谱写着师德之魂。
责任:工作之重
尊重自己的岗位,意味着在这个岗位一天,就应当完成这个岗位所赋予的责任,就应该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尽可能做得最好。
一、实施新课程,致力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高老师致力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在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全市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如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活动等,组织研讨课、公开课评比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研究教学,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每年举办一次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公开课观摩评比活动,从中推选优秀课例参加“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各区的体育教学及优质课的研究力度和水平。同时,高老师为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活动,向体育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二、开拓创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高老师积极推动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倡导学校特色,提出小学“跳出健康,跳出团队,跳出活力,跳出创新”,中学“跑出健康,跑出团队,跑出斗志,跑出成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亲自下校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从音乐的选择、活动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的设计等,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在高老师的亲力亲为下,广州市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取得了显著效果。2005年,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代表2000多人分别到我市的八个区观摩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一致好评。同年1月,原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到天河区黄村小学参观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老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推广鼓励与指导下还组织了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赞同。
三、服务学校,服务教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如何开拓体育工作的新视野呢?高老师根据学校的需求,深入学校,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并指导体育校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学校的欢迎。如指导天河区柯木小学的体育校本课程(毽、绳)建设与开发、昌乐小学“活力校园——大体育跳绳活动”、增城仙村中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得到了省和体育院校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课程理念,高老师指导学校举办“体育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被许多学校所接受,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高老师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校教师理念的提升、教学经验的借鉴同时也锻炼了骨干教师如何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基础差而又陌生的学生。另外,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高老师到天河、花都、萝岗、增城、从化等区,开展体育新课程专题讲座,对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
发展:引路之人
一、走科研之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扎实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深入学校教学领域。高老师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课程蓬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全面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老师在抓体育教学教研中,坚持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将微型课题研究引入常规的、常态的体育课程中,不断生成教科研的新成果,开阔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事业与思路;2005年高仲明老师被评为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他所撰写的论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获中国“十城市”第20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工作期间,担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三本书的副主编。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高仲明老师时时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希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课堂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发源地。高老师倡导一线体育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立足现实,开拓进取,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精”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此,高老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评比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围绕教学抓教研、以活动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促进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的稳步提高。在2005年的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高仲明老师指导的二节优秀课例均获一等奖,同时被评为中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教研员”。每年举办一届“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报告会”,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三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
三、突出骨干、名师的培养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