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来源:法制日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其重要性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各级政府近些年在家庭教育服务和指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在立法方面已取得的显著成绩而言,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立法几近空白。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期终总结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因在国家层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家庭教育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经费投入无保障、服务与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家庭的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和市场化监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据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不仅为社会发展所必需,而且推动立法的条件渐趋成熟。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均涉及到家庭教育,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妇联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也将“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目标。
此次开展的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将围绕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重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的认知、需求和建议,以及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二是家庭教育立法的工作需求。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家庭教育立法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分析。分析境外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的社会效果,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四是国内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国内家庭教育工作成功案例,梳理总结相关经验。
此次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的研究方法,一是调查问卷法。围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家庭教育工作及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法律规范需求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二是访谈法。采用小组访谈,召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儿童的小型座谈会,了解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存在问题,征求对家庭教育立法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三是文献研究法。收集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典型案例分析法。收集国内家庭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中,将分别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并在各省选两个市作为典型研究点,深入到每个市的一个城区或一个县,采取整群抽样,面向家长、儿童、家庭教育实践工作者、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等发放问卷。同时,每个市访谈50名与家庭教育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家长及儿童。
相关链接:国外家庭教育立法情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在一些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中阐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实施办法和策略等。例如,美国1991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目标》指出: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文化”、“每一所学校与每一个家庭将要加强伙伴关系的建设,将增加父母对提高儿童社会性、情感态度与学术成长的参与和投入”。2001年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则第一次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日本通过2006年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系统,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政府)对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责任。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衔接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虽然我国以前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方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只是倡导性质的措施,并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学校和家长在是否实施、如何实施教育合作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鉴于此种形势,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有必要在调查研究当前家校教育合作实际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制定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方案,明确规定高校与家长各自实施家校教育合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家校教育合作的法律化和规范化。
治理校园欺凌,学校首先要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和老师按照法律规定开展相关活动。遇到校园欺凌案件时,寻求法律的途径,依照法律做出处理。校内要确定相关专门人员,方便学生或老师遇到问题时,能够立刻找到专门人员来处理。
但是校园欺凌问题,仅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校,没有相关方面的有效配合,没有相关立法制度的保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发展专门教育制度
没有专门教育的配合,单靠司法机关的处罚或者当前普通学校的一般教育,面对有些长期欺凌其他孩子的学生,有关方面可能无可奈何。
在中小学校中,有些学生或者因为对应试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力比较弱,或者因为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抑或受家庭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学校该如何处理这类学生的这些行为?是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开除,是交给司法机关处理,还是听之任之?我认为,针对这类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以及违法犯罪因年龄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要尽快完善和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制度。
1978年,我国恢复了工读教育,工读教育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特殊教育的教育制度。200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修订,将传统的工读教育的提法改为专门教育。然而10年过去了,尽管名称有了改变,但是内容、理念并没有大的变化,专门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相关的具体制度。现在,传统工读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弱、硬件设备不完备、教育理念和内容滞后等问题,现代意义的专门教育制度并未发展起来。这种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学校在面对不良行为以及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时,不知该如何解决。所以,要推动校园欺凌现象的解决,需要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制度。
未来的专门教育制度有三个改革方向:
首先,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所谓的“坏孩子”也有兴趣和志向,要激发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健康的兴趣和志向。应试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式,让有些孩子在传统教育中存在一定的挫折感,有些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有些有了不良行为,有的经常以欺凌、侮辱、打骂其他学生为乐趣。但要看到的是,这些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尽管他们不擅长传统的数学、英语、语文学习,但可能擅长某种技能或艺术。所以,要大力发展以兴趣为导向的各类培训,其中很多都可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这种专门教育的方式,把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教育成为对社会有正面力量的人才。
其次,以吸引优秀的师资为导向。与普通教育相比,专门教育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要求更高。专门教育的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与普通教师一样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应对各种不同性格学生的现代教育方法。1978年恢复办工读学校时,工读学校教师月工资性收入40元,特教费就有20元,相比工资性收入比例为50%,月总收入能达到60元,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本科毕业生工作十几年后的收入。但我几年前调研得知,现在工读学校教师月工资性收入2 500元左右,特教费只有180元左右,相比工资性收入比例已经很低,这种收入水平根本不足以吸引优秀师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专门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优秀师资力量的涌入。
最后,要以免费或较低学费为导向。要尽可能降低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进入该类学校教育的门槛,使他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在未来能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进入专门教育学校?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司法机关裁决而进入专门教育学校的孩子,包括已经触犯我国刑事法律但因年龄没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学生,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第二部分是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家长无力管教,自愿将孩子送入专门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没有专门教育的配合,单靠司法机关的处罚或者当前普通学校的一般教育,面对有些长期欺凌其他孩子的学生,有关方面可能无可奈何。
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关键是如何矫治这些不良行为,帮助这些孩子回归健康成长轨道。
没有司法机关的配合,校园欺凌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所在地公安机关的作用。不应忽视的现实是,校园欺凌案件中不仅有校内学生,也往往有校外闲散青少年。涉及校园欺凌的社会青年很多都已经辍学,他们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惹是生非,教唆、胁迫一些校内学生欺凌其他学生。对于这些校外闲散青少年的搅扰,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杜绝。公安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依法处理校外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次,所在地公安机关要介入在校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经常欺凌其他学生的校内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
其次,检察院和法院也要有效参与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当前有些严重的校园欺凌案件,未成年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事法律,但是由于年龄问题而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规制,这些人认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过度”了。但我认为,单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种草率的做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进行打击,对于降低未成年人的此类行为,预防其未来违法或犯罪,可能成效不会太大。
在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各州为了应对少年犯罪率上升而出台惩罚性的法律以保护公共安全。但此后研究发现,这并不能预防和减少暴力,反而提高了年轻人成为累犯的机会。社会还是要达成一种共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关键是如何矫治这些不良行为,帮助这些孩子回归健康的成长轨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打击,而是如何帮助这些未成年人改掉自身不良行为。
在充分发展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专门教育基础上,建议由司法机关根据父母或者学校的申请来决定是否送孩子进入具体哪类专门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那些触犯了刑律但暂且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机关有权决定其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
当前是父母、孩子和学校三方同意才能送孩子进入专门学校,这种局面导致传统工读教育难以为继。没有司法机关的配合,单靠教育部门很难推动专门教育的发展。
构建家庭教育制度
要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培训,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员子女,给家长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我们充分理解父母离开农村或原籍地前往其他地方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但同时,我们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的法定责任,也是保障孩子未来健康幸福的基础。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前一段时间在浙江发生40多名未成年人群架斗殴事件,一个15岁的孩子因逃跑不及时而被打死。其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显然存在很多问题,孩子已经辍学,父母对孩子了解有限,起早贪黑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娶妻、建房或买车,却缺乏与孩子的基本沟通与交流。
为什么要发展家庭教育制度?当前家庭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而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不同家庭的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家教的重视程度、能力等存在巨大差异,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既然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重要,那就不能寄希望于父母天然懂得家庭教育。所谓构建制度,就是要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培训,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5.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区家长学校,以提高了全体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为目的,开展家庭教育。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以XXX理论、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优化家教为主题,以落实家庭教育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四有新人。
二、主要任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常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教学目的
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介绍现代教育理含,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社区家庭教育。
2.在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基础上,对辖区内018岁儿童、青少年家长及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家庭成员开展教育活动。
关键词:家庭教育;国际经验;儿童成长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年)》明确指出,家庭及其周围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社会事件接连发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借鉴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是为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措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保障与支持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依据国情制定实施保障教育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不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并论述实施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措施。
(一)优先保障儿童权益
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优先保障儿童权益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认同。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将“儿童利益最大化”作为公约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即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及涉及儿童的所有事务,均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量原则。瑞典明确在儿童福利、儿童教育及儿童监护等制度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瑞典政策规定瑞典儿童每月享受儿童津贴,以及通过资助家庭,为有儿童的家庭提供母亲怀孕津贴、抚养补贴、住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支持,使子女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强调的瑞典夫妻离婚在解决子女抚养问题时,法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和利益。[1]
(二)政策立法明确家长教育职责
家庭教育政策是保障儿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法规规定家长教育职责,也充分显示出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瑞典制定了家庭法、教育法、儿童津贴制度、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儿童照顾法、学前教育法、反体罚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权益。在1989年至1991年,美国开始实施“平等起步家庭读写项目”(EvenStartFamilyLiteracyProject)旨在提升父母的读写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促使其更好的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老师”,强化和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二战后,日本形成以《教育基本法》和《社会教育法》为核心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补充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特别在2013年《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强调家长对子女教育承担首要责任,同时强调家长自身应注重自身的成长,要求家长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为子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条件。[2]
(三)援助家庭教育无力或者不力的家庭
发达国家政府还实施直接干预贫困家庭的儿童教育。如,美国经济事务办公室自1965年起按照《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授权,了一项向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教学与卫生保健的为期八周的暑期计划,后来扩展为“开端计划”(ProjectHeadStart),主要面向3-4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免费提供教育、营养和卫生保健等综合。英国政府于1997年实施“确保开端”(SureStart)计划,通过向家庭提供家庭育儿咨询服务、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服务、儿童健康服务,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游戏,来确保让所有的儿童都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生活开端。现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济、保险和福利等层次,其中大都有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所作的社会照顾,包括直接的各种家庭补贴,住房补贴等照顾,和利用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或其他税收办法给予的间接照顾。[3]这些措施保护弱势群体家庭的基本教育职责有着重要意义。英国的各种家庭津贴项目包括:单亲儿童补贴、多胞胎补贴、残疾儿父母额外费用补贴、收养补贴等。
(四)非政府组织或相关公益组织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
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各地方社区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学校以及教育协会积极参与和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为政府实施相关职能起到了相当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有的发达国家较为注重发挥基层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如美国有近150万个左右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实施的服务包括家庭心理咨询、犯罪儿童预防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教育协会,如家庭与学校研究协会、全国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以及全国幼儿教育协会等,都旨在帮助家长在家庭开展教育活动。在英国,1989年《儿童法》(ChildrenAct1989)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开始组建家庭服务机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需要帮助的儿童、家长、家庭照顾着或任何承担家长责任者提供儿童保护和照顾的指导。还有发达国家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如瑞典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机构协作的国家机制,组织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推动儿童保护工作。瑞典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非政府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救助儿童会,其日常工作包括研究分析儿童状况及其需求、向儿童直接提供服务和支持、传播知识和信息、宣传倡导等,重点关注有特殊困难的儿童群体,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家校协作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为全方位促进儿童的发展,国外十分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协作。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还包括学校解答和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对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指导和建议。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种途径与方式开展家校协作。
1.建立家校协调机构。英国、日本有“家长教师联合会”,美国有“全国性家长教师联合会”,加拿大有“家庭学校联盟”,丹麦有“家长顾问委员会”等。这些机构负责协调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同心同德。
2.设置家庭指导教师。美国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设置专职的家庭指导教师这一职位。家庭指导教师通过家长教育活动(编制简报、举办教育论坛、开设“家长指导夏令营”等)、开办家庭教育指导网站、家访等形式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3.建立家长学校。美国的家长学校是传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提升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素质的成人学校,包括普通家长学校、智障孩子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通过短训班、教育辅导班和家长会等形式,积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加强儿童营养保健、树立孩子自尊自信、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结构大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卷入经济生产之中,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嬗变。由于工作原因,家长与儿童长时间处于分离状态,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家庭分裂、隔代教育或亲子关系淡薄成为儿童家庭生活常态。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不足以及普通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凸显等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儿童在家由祖辈和亲朋照看或者儿童独居无人照顾。据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儿童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照顾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缺乏父母的监护,儿童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并且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4]祖辈和亲朋由于年纪大身体不好,或者没有精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业上对儿童进行辅导,致使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同时,由于缺乏教管,儿童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
(二)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不足
随迁子女跟随家长从家乡来到城市,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可以接受城市里的学校教育,在应然层面,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然而,在实然层面,家长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儿童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有限,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而粗暴。此外,由于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限制,随迁子女享用家庭教育资源条件不足,如图书的购买、社区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学习场所的欠缺、学习环境的不良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普通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普通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包含核心家庭教育和主干家庭教育两类。核心家庭教育问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无暇或全面进行教育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经验,从而面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时会力不从心。主干家庭教育问题往往由儿童接受祖辈和父辈不同的家庭教育而引发。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于儿童接受怎么样的家庭教育在祖辈和年轻父辈之间易产生一些冲突,甚至会演变为家庭矛盾,使儿童面接受着冲突的家庭教,这将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
三、完善我国家庭教育的对策
依据分析国外优化家庭教育的各种举措,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保障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一)建立“家庭教育帮扶会”
我国社会结构中与每个家庭接触最直接的社会组织是基础组织中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因此,在帮扶家庭教育时,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中基础组织的力量和作用,建立以村委会或居委会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帮扶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村委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访这些儿童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受教育状况,及时预防或制止儿童生活与教育问题恶化;对城市家庭教育条件不足的儿童,居委会及时了解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和生活,并进行教育帮扶。帮扶会活动经费,可以向政府申请一些,村委会或居委会自筹一些,儿童家庭入分担一些,但经费使用必须用于家庭教育的帮扶救助并且公开透明。
(二)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
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组织家长参加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学习,既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课程,也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理念的课程。这样,家长可以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并意识家长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习得教育方法,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集中学校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时排忧解难,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学生缺乏良好家庭教育而需要学校老师耗费大量精力来弥补,还可以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合作,并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形成合力。
(四)加大政府救助力度
关键词:素质教育;法制课程;家庭影响;互动;反馈
未成年人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全世界已将其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研究发现,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自身原因。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已迫在眉睫。青少年十五六岁这个年龄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而这种现象被称作“十五六岁”现象。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效果不错。作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有关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近年来生源质量急剧下降,问题生、后进生比例一路攀升,这就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两法”知识的掌握很差,但其一般的法律认知良好,法律情感、法律行为反应适当,与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相匹配。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育水平。学校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一个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1.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普法规划,要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主要学习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处罚法》等。
2.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与当地街道司法办、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结成友好共建单位,利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或者劳教所进行现场警示教育,旁听法院有关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开放审理活动,聘请有办案经验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开办法制讲座,深入浅出,以案析法。可向家长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送法回家,与父母共学法,开展“争当守法公民”主题实践活动。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充当小警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习交通法的基本常识,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3.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每位教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更多地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四是定期聘请医院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主要解答《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要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不断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子女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子不教,父之过”,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不让学生登陆黄色网站,不打电脑游戏,不长时间地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引导子女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要多学习、少应酬,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三、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综治委、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联合行动,综合执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该关闭的坚决关闭,对其它不健康的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青少年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青少年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四、创新形式为主题曲,形成新亮点
(二)加强培训,加大教育力度
与县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扎实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__年,我县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目前,全县共有中学、小学、幼儿、留守流动儿童、社区(村)家长学校225所,家长学员39880人。20__年9月9日,县妇联、县教育局将“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的高级讲师路飞邀请到__镇一小、__镇中学,为家长们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2014年3月下旬推荐县妇联副主席钟敏华、__镇二小的蒋湘琴参加省妇联举办湖南省家庭教育指导者能力建设研修班,有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20__年3月至6月,组织各级妇联干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高中(含中职)德育教师、班主任参加远程教育进行禁毒师资培训,努力提高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20__年5月1日,2日,德育教育研究开发委员会在新邵大礼堂举行了三场《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专题讲座,每场都有上千人参加。学生心理咨询师、儿童生命品质教育导师黄川萍通过看短片、听录音、读名言等多种形式,为家长们讲述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塑造孩子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建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已创建县级示范家长学校32所,市级示范家长学校6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6所。
(三)多措并举,加大关爱力度
救助特困儿童。在省、市妇联的关心下,县妇联多方协调,争取到玫琳凯助学资金6万元,在高桥小学捐助5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儿童完成三年学业,每人每年400元。近年来共争取到10余万元“春风行动”慰问金,用于救助特困妇女儿童,其中300余名特困儿童得到救助。2013年,组织各镇乡妇联特困留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摸底,各收集1677条、263条信息;大学生杨小洁得到4000元的资助;2013年11月11日,与你好美养生会所到__镇__村、__村慰问贫困儿童,并送去了慰问金和植物油、水果、零食、玩具、衣物等生活用品。关爱留守儿童。 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爱在山乡”关爱留守儿童暑假志愿行动、“心信相牵,益暖乡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国梦
七彩梦”关爱活动、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等活动。2014年,寻找“最美留守儿童”9名。县妇联切切实实为留守儿童及家庭办实事、办好事,同时,也引导他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健康快乐成长。
有些家庭还存在着不合乎实际的望子成龙、逼子成龙的做法,特别是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智能化的趋势。同时,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维权的意识比较弱,极其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此,保护和预防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认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要严厉打击传播犯罪、犯罪和其它引诱、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等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和转化工作。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关心他们的进一步成长,防止他们重新犯罪。
目标: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措施:1、开展寻找“最美留儿童”活动,
“六一”前后,将表彰一批“最美儿童”,并帮扶贫困最美儿童。
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应从小抓起。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问题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在大多数学校里往往局限于校园之中和45分钟的课堂之内,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最多也就是每个学期邀请有关单位作一次法制演讲,平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尚处于理想化,不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
问题之三: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其中很多教师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缺乏实践经验,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问题之四:过于短视,家庭教育片面化。当今家庭教育潜存着一种可怕的倾向,注重实力、注重财富、注重比较和竞争,这种文化观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许多家长,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反映就是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或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或者交给本身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模式的落后、家庭教育重点的偏颇,再加上有些父母本身的法制素质不高使得本应列为第一位的家庭法制教育位置缺失。
问题之五:学生压力太大,心理教育缺失化。学校、家庭、社会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导致中小学生在心理上承担着过重的压力,特别是在学习上不能适应家庭或学校期望的孩子更是承受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有的孩子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而自身又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有的孩子产生抑郁心理,有的孩子滋生反抗心理,甚至报复心理。这样的孩子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因为突发性事件的刺激就极容易一时冲动而造成恶果,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问题之六: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法制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但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比如对学生不在校的时间,由于学校鞭长莫及,家庭管不好,需要依靠社会环境的约束。而目前社会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各地区各不相同,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参与较少,因为诸多因素的存在,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可以采取的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抓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教育效果。
对策之一: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开展法制教育。要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同时,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另外,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资源保证。
对策之二: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各学校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注意学生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理性思维比较弱,所以要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等活动,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中小学生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
对策之三:家庭法制教育要跟上。不管社会竞争如何激烈,家长望子成龙如何心切,在家庭教育中,决不能只强调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德育,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让孩子学会遵守人生路上的“红绿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拔苗助长、溺爱教育、棍棒代教育、放纵教育、怂恿教育酿成的苦果已不胜枚举;一些家长不注意自身修养,恣意妄为,身教不当,导致孩子出污染污,应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箴言。家长必须具备现代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了解相关的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平时注重自身修养,对孩子的发展重视全面素质,真正担当起孩子教育的发源地作用。
对策之四:关注心灵,适时心理疏导学业的压力。同学间的交往、家庭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小学生的心理不适。家庭和学校应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合理的负面情绪宣泄途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尽快摆脱不良情绪,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他人,减少因为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给心灵留下一扇窗,吸纳新鲜空气、沐浴灿烂阳光,多一点理智和关怀,少一点冲动和责备,让我们时时关注孩子心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于学校教育工作,勤思考、摆问题、理思路、求实效,创新学校教育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校家结合教育策略,快速高效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切实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增强服务家庭教育意识
学校应主动增强服务家庭、指导家长的意识。学校领导应明确,学校不仅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也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有义务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法规和家庭教育知识,为孩子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
在家长不善于和学校沟通时,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拓展与家庭结合教育工作思路。如家长没有意识到校家结合教育的重要性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家长培训,主动从学校走出去,和家长联络、沟通,交流,并建立教师与家长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
2.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
基层学校只有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党政、文化部门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各类会议、电视、广播、宣传专栏、宣传单、文艺演出、“手拉手”活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宣传家庭教育法规、家教知识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法律认识,提升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转变家长对家校结合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力、教育观念落后的突出问题,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工作。
3.建立校家结合长效机制,增强合作育人效果
第一,建立了“三结合”领导机构,加强校家结合工作领导。我们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由党政牵头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如,建立多部门领导或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由分管领导、团队负责人、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干部、“五老”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指导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从时间、人员、办公条件、经费等给予保障,让其发挥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学校对学生及其家庭教育的管理、承担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
第二,健全了校家结合制度,促进结合工作有序开展。我校建立健全建立了以家长学校为主体,家长委员会为主线,校家联系活动为载体的校家结合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加强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工作管理,采取适当形式对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的教育工作实施激励与奖惩评价,通过改革学校教育管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协调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家校社区结合机制,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第三,加强培训研讨,建好教庭教育指导队伍,我校努力通过培训家庭指导教师,把家庭教育理论列入教师职业培训的必修内容,努力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作出分析诊断能力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应大力聘任有关专家、教研员、党政干部、“五老”骨干、家长代表做指导教师。建好校家教育工作宣传队伍、培训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并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作用,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第四,建好学校“两室”,开展指导工作。我校建好了专门的校访接待室和心理指导室,落实领导或具有指导家庭教育、心理辅导能力的老师负责接待平时来校来访的家长,对少数需要心理咨询、指导的学生或家长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疗法的指导等。
第五,开放校园、课堂,主动接受家长监督。积极推行学校“开放日”、“开放周”、“开放课堂”活动,鼓励和支持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孩子所在班级的活动或听课,参加学校的家校结合专题会议,学校主动接受家长的咨询、监督,吸纳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改进教育工作。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与家长互通学生信息、交流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方法,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并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法制实践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养成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努力使学生的违法犯罪率降低到零,认真完成普法的各项任务。
二、工作重点:
1、保证课堂教育,坚持集中教育,坚持每学期1~2次的集中听法制课制度。聘请校外辅导员、派出所民警,来我校讲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学生通过集中教育,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剖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良现象,增强师生法制观念。同时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各学科教育之中,尤其通过晨会课、思品课、红领巾广播站及国旗下讲话,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
2、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办学,使法制学校走向成熟。健全完善法制学校的组织网络,明确法制学校的岗位职责和有关制度,使法制学校科学化、系统化、透明化。
3、分层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真正把法制教育具体化、实效化。小学低段结合思品课、晨会课、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教育。中、高段学生每学期上一堂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中高段学生还应了解我国法制建设内容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取得法制教育的效果,巩固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召开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题材的主题班队课。板报定期刊出法制教育专栏。
5、强化对后进生的帮教工作重视做好学业成绩还暂时落后学生的帮教工作,教师首先应努力学习和领会新的,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手段,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才,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也可以丰富一点呢?同时,在班级中发动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可设置进步奖、最大进步奖,让后进生也感受成功的喜悦。
6、把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目的。通过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领会,使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开展做规范生、争规范小队、创规范班级,要求学生做到“静、净、竞”。
7、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把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社会稳定
一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家庭及家庭教育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特征是“三山夹两盆”。新疆最北部是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最南部是昆仑山系。南疆地区位于天山以南及昆仑山系以北。较于北疆,南疆地区在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但是,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远大于北疆地区,其家庭、社会状况也比较复杂。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人口的48%。全疆家庭户人口为20844283人,家庭总数为639395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6人。家庭是社会成员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实施的,遵循一定社会规范和要求的社会行为。同一个社会中的家庭,其家庭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它的共性在于,处于同一个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态、共同行为规范(既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家庭,长辈实施的教育基本上也遵循该社会共同承认和确定的规则与要求,与共同行为方式与价值观保持基本一致。但是,孩子并不是社会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是每一个家庭个别生产的独一无二的“孤品”。家庭教育的个体差异性在于,每一个家庭中,由于长辈的文化程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所差异,因此他们对晚辈实施的教育也受其个别状况的影响,进而与社会基本状态产生一定的差异。另外,由于孩子本身的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增加了家庭教育个别差异性。就像俗话说的,“龙生九子,种种不同”。南疆维吾尔人向来都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他们深信家庭教育及家庭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该家庭的繁荣或毁灭。因此,每一个维吾尔家庭成员都遵循本家族或本家庭内部共同遵循的优良作风和习惯。高度重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和继承家族优良传统,注重培养晚辈的实际能力,是维吾尔家庭教育的两大方面。南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包括饮食、服饰、行为规范(既道德和法律)、健康、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饮食方面的教育与维吾尔医学密不可分,它不仅让孩子掌握基本生存本领、本民族饮食习惯、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还教育他们珍惜粮食、自力更生,有劳而获的价值观;服饰方面的教育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服饰、头发、每一个年龄段的修饰教养等内容;维吾尔族家庭道德和法律教育主要通过引导、鼓励、禁止、批评等方式,灌输具有民族文化的行为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孩子养成准确、得体的行为习惯,指导他们遵循一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维吾尔族文化中,各类禁忌性的谚语和俗语主要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比如,不能从长辈面前横穿过去,不能直称呼别人的名字,不能背后议论别人和嫉妒他人等等。另外,维吾尔族非常重视各类家庭及社会仪式。维吾尔族小孩参加各类仪式,慢慢培养自己的民族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一个社会。家庭对个体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对社会秩序的确定与维持,对社会规范的传承与遵守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确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在核心地位,起到最基础的作用。正如所说的“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华民族“齐家、治国、平天”的伦理境界,恰好也能印证这一点。家庭关系并不是温情脉脉的私人关系,家庭教育也不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家庭内部事务。由于家庭承担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教育、养老等问题,因此和谐家庭促成和谐社会,家庭稳定造就社会稳定。家庭的发展牵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反作用于家庭的发展。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程度。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家庭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家庭教育从个体出生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他成家立业。它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发展和走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状况。家庭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了文明世界的重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与社会稳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维吾尔族本身而言,家庭教育具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功能;对社会整体而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一般而言,家庭教育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家庭成员提供最初的基本教育,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家长主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将把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自己遵循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其他家庭成员。模仿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成员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道德、文化、科学、情感等方面的个人素养的影响。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也受父母正面的影响,会变成跟他父母一样高素质的人。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第二、教育家庭成员拥有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助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方式的主要阵地。家长是培养和监督孩子生活习惯的第一负责人。孩子们不良的生活习惯能够在优秀家长的监督和纠正之下遏止在萌芽状态。家长的关注和鼓励,能够帮助孩子们发现和发展对自己和对社会有益的兴趣爱好。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也直接影响该社会的氛围和健康程度。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第三、帮助家庭成员培养自力更生,有劳而获的思想观念。一个家庭中,一般情况下就是家长工作赚钱为家庭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一个家庭的延续和发展,都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付出。爱岗敬业、勤劳工作的家长,能够在无意中培养孩子靠劳动致富,依靠自己争取幸福生活的观念。大家都独立自主,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幸福也是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第四、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帮助他们理性地看待和评价各社会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最初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情感交流、精神与物质的分享、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包容,相互支持和鼓励当中形成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模式,进而慢慢学会与如何其他非家庭成员和平相处,共同合作与发展。第五、提高家庭成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家长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安全常识和防范措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要学会有意识的保护自己,而且要学会有效防御来自社会的种种侵害。家庭成员的社会化从家庭开始,青少年在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中获取有关社会的第一印象和基本的认识。
三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也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和特点。某一民族的家庭教育观念深本族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该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等的影响,甚至是由这些因素综合而形成。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接受并信仰伊斯兰教是从十世纪开始的。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早已渗透到维吾尔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印象。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近现代以来,虽然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经被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所取代,但是伊斯兰教的印象依然没有被完全抹去。不管是维吾尔族饮食、服饰还是仪式文化,都具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气息,深受宗教的影响。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注重家长的榜样和模范作用。维吾尔族人遇到不礼貌、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和人,首先指责的不是做出行为的那个人,而是他们的父母。维吾尔俗语“轮子无罪棍子歪,女儿无罪母亲坏”恰好能印证这一点。“儿子跟随父辈的脚印”,“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等等谚语也是强调父母亲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第三、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注重民族风俗习惯。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地位,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家庭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家长通过讲述民间童话故事、歌谣、神话等,传授民俗活动中基本礼仪的言行举止与文化要素,能使孩子们学会相关的待人接物和家庭伦理道德。当然,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完全可取。它有其需要发扬和继承的精华、也有其需要抛弃和更新的糟粕。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不足。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精神的迷失。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家长都把精力集中在物质上的富裕,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匮乏,甚至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家庭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度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培养道德、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甚至有一部二分家长认为,道德、法律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家长没有关系。第二、过于浓厚的家庭宗教氛围对少儿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持久的,甚至是永远的。浓厚的家庭宗教氛围里,孩子们在入校之前就通过父母的行为和言论接触宗教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传统的、保守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与科学知识发生冲突,让孩子陷入一种混乱的思想状态。南疆地区有些家庭甚至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让家庭成员也参与到迷信活动当中。当这种混乱的思想状态和迷信思想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演变成宗教极端思想,严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三、南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导致家庭教育的滞后和不足。南疆地区的大部分家庭,都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物质生产和基本生存问题上。尤其是农村山区与城镇地区相比,家长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部分家长虽然希望望子成龙,而且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能力教育孩子,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南疆很多家庭的中青年人纷纷到城市打工,每年有大批农民到内地或者到北疆地区务工务农,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父母一方。一年当中,父母双方都在家里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本谈不上教育和知道。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了,孩子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第四、南疆地区离婚率较高,单亲家庭数量较多。离婚意味着家庭的破裂。虽然离婚有诸多原因,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也比较多,但是离婚,尤其是家有儿女的夫妻离婚,将直接导致儿童失去接受家庭教育的稳定的环境和稳定的主体。南疆地区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数量比较多是影响南疆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以和田地区墨玉县为例,在2005年至2008年的三年期间,墨玉县离婚率均在35%以上。不稳定的家庭关系,导致儿童形成比较叛逆、孤僻和冷漠的性格,促使他们产生仇视大人和社会的心理。他们就像定时炸弹,变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加强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稳定新疆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的儿童教育方式,尤其是5岁之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文化。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促使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第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教育。新时期、新形势下,把全疆的法制教育工作和经济建设、维稳建设共同推进,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宗教观引导维吾尔族家庭。价值观的树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价值观好比我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才能保证后面的纽扣不出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流的价值观,它能够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督促人们爱岗、敬业和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前者是宏观设计,后者是具体现实,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新疆的民族、宗教及社会问题也能得到妥善处理。第三、加强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维吾尔族家庭经济收入。经济稳定是家庭稳定的先决条件。因此,稳定的家庭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每一个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儿童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因为家庭贫困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第四、提高维吾尔族婚姻质量,构建健全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健全的家庭,稳定的家庭关系就是构建稳定社会的前提。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维吾尔族年轻人必须以正确的婚姻观为引导,全社会应该强调婚姻的严肃性,每一对夫妻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家庭美德,以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相互依靠的姿态,维持家庭成员之间比较亲密的感情,进而建造稳定而和谐的家庭。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谐和睦,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的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不仅仅是一对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而且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培养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摇篮,是人类掌握知识与智慧、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民族浓缩的模板。优良的家庭教育成就一个优秀的家庭,锻造一个优秀的民族。
五结语
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黄国庆.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J].时代教育,201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