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

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

时间:2023-10-02 09:0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

第1篇

爆炸案发生后,检察院组成专案组,对覃某某的经济问题进行侦查,发现覃自2000年11月至2002年7月在远教部工作期间,利用手上掌握公款的便利及远教部对财务收费管理上的混乱,采取收入不记帐、支出虚报等手段,贪污公款139445.7元,并嫁祸于潘某某的事实。

本案对贪污罪的定性没有异议,对爆炸行为的定性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理由:

行为人覃某某主观上明知自制爆炸装置安放在办公室引爆的话会炸死被害人的后果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有故意杀人、夺取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故意;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特定人的生命权利和健康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对特定人身实施爆炸行为。

第二种意见认为构成爆炸罪(未遂),理由:

根据《刑法》第二十三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本案中,覃某某已经安放爆炸装置,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潘小心打开,未发生爆炸的后果,是覃某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所以覃的行为构成爆炸罪(未遂)。

第三种意见认为构成爆炸罪,理由:

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不应只看行为人的主观犯意,还应看行为人对危害公共安全持有何种心理态度,更主要的是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到了公共安全。本案中,覃某某为了隐瞒贪污公款和报复的目的,,自制爆炸物途经繁华公共场所拿到被害人的办公室,表面上看侵犯的对象为特定的人,但不能保证潘某某某打开纸箱时无旁人在场,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不应只看行为人的主观犯意,还应看行为人对危害公共安全持有何种心理态度,更主要的是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到了公共安全。本案中,被告人覃某某为了隐瞒贪污公款和报复的目的,竟然自制爆炸物并邮寄到被害人的办公室,从表面上看侵犯的对象为特定的人,但不能保证滕某拆开邮件时无旁人在场,实际情况是当潘某拆纸箱时,确有多人在办公室前的公共场所活动,这说明覃某某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客观上也危及到公共安全,使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其行为应认定为爆炸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即覃某某的行为构成爆炸罪。理由:

一是覃某某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覃某某明知当时虽然是假期,但办公室除潘某某值班外,还可能有其他老师来办公,并接待报名的学生,办公室前是师生和家属活动的公共场所,附近还有很多建筑物。覃某某为隐瞒贪污公款和报复的目的而自制爆炸物辗转途经繁华公共场所拿到被害人的办公室,虽然表面上看其侵害目标是特定的对象,但是,如果爆炸可能会伤及无辜,包括在运输途中。这一点,覃某某应当有所预见,因而应当认定覃某某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二是客观上覃某某的行为足以造成对公共安全的危害。覃某某选择作案的地点是人口密集的办公大楼,作为领导的覃某某在办公室既有可能个人在工作,也有可能与他人在一起工作,还有可能接等学生报名,还有可能将纸箱带到其他公共场所打开;另一方面,由于自制炸弹的安全系数相对较小,如果在运输等过程中,由于其他不确定原因引起爆炸,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显然并非特定对象。由于其侵害的对象带有不确定性,所以覃的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使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

第2篇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处置我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效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山东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区应急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全区甚至全市、全省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需要省、市、区各级统一组织协调,调度区域内各方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Ⅱ级(重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全区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全市、全区和相关单位力量和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紧急事件。

Ⅲ级(较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辖区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较多部门、办(镇)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紧急事件。

Ⅳ级(一般):是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只需要调度较少部门或办(镇)的力量和资源就能够处置的事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指导预防和处置发生在我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五)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科学决策、防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的科学研究,组织攻关,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处置主体和处置责任。

4.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坚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利用社会资源,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建立健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

(六)应急预案体系

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区总体应急预案。区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区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制定,报市政府备案。

2.专项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区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自职责,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是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装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各项应急处理措施的具体化。专项预案是区政府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

第3篇

【关键词】提高 大学生 安全文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来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安全观,最终达到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提升。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来说,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环境和条件等成果之总和。从狭义来说,安全文化专指围绕安全生产中人这个主体所产生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环境的研究、控制成果。安全文化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安全文化是直接为生产安全服务的文化,是直接保护劳动生产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传播安全知识,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改善人民工作、生产的环境和质量,是安全文化的势和重任。

着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安全文化的宗旨,在高校积极倡导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安全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思想,弘扬人本主义,彰显人性理念,以人的安全和职业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大学生的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推动安全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建设大学生安全文化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一是能够使自己健康安全地度过美好的大学生,使其自身的安全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以便在思想上确立比较正确和牢固的安全理念,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二是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可以运用获得的安全生活知识和一些必备的职业卫生知识在以后的人生中指导其个人行为和应用于从事的工作中。比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

(二)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需要

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构建“和谐、平安、文明”的校园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高校的改革和建设。大学生安全文化意识的提高,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三)弥补过去安全教育不足的需要

我国家庭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入校之前未接受过正规的安全教育,缺乏最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弥补中小学以及过去高等教育中安全知识和意识教育的不足,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对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担当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三、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安全文化

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时间、需要积淀、需要过滤、需要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学校、社会、师生通过多种措施共同提高大学生安全文化意识。

(一)加大投入,奠基安全物质文化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园内重点部位的监控,比如,食堂、宿舍、图书馆等人流密集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保障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形成技防、人防、物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

(二)健全制度,确保安全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

安全制度的落实是校园安全的保护屏障,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并强力抓制度的落实,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部门签订安全责任制,建立安全绩效考核制度,高校的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必须经常检查安全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创新观念,开设安全文化素质课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只是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停留在日常的管理与教育中,忽视了课程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学生安全文化纳入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大学生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既传授国民需要的公共安全知识,又传授高层次人才必需的专业安全基础知识;既是安全素质教育课,又比素质教育高一个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出发,深入传播安全文化。课程内容可以包含公民所需的安全知识,大学期间需要的安全知识,从业需要的职业卫生与安全知识以及大学生需要的科学安全观等相关的安全知识。

(四)强化意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校园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班级宣传栏等办一次安全主题的手抄报,宣传安全知识和常识,在校园张贴标语口号及条幅。全面普及安全知识。

二是举办知识讲座。按照不同年级的特别,举办有针对性的教学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放电、防火、防溺水常识,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组织疏散演练。结合学校实际,不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大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第4篇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08

关键词:

典型国际城市;城市安全体系;同异点;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 X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6-0000-00

1引言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程度迅速地提高。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市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安全体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剖析与借鉴国外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尤为必要。

东京、香港、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有着成熟且运行流畅的城市安全体系。与这三大城市相比,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的机制体制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通过对三大城市安全体系的研究,总结出城市安全体系的发展规律,对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将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概述

21城市安全体系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城市安全体系是指[2]城市安全管理主体为了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益,以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两种管理方式作为体系核心,对影响城市安全的潜在风险和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治理的一套有机整体。城市安全体系主要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四个要素构成。

如图1所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为[3]:管理主体设计出管理目标。然后根据管理目标使用合适的管理方式作用于管理客体。同时,管理客体的状态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反馈给管理主体,使管理主体能及时调整与改进管理方式。

如图2所示,香港的城市安全体系的特点可以用“二维协作,多元层次”[4]这八个字来概括。“二维协作”是指:香港把城市安全体系划分为体制内(政府系统)和体制外(社会系统)两大系统,在不断完善政府和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城市安全的良好治理。“多元层次”是指:香港在城市安全治理过程中,通过政府和社会中的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构建出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城市安全网络。

[BT4]23东京城市安全体系特点概述

如图3所示,东京城市安全主要特点是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社会组织力量相互协作[5]。

在东京,地下综合管廊的广泛应用保障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密集合理的消防布局保证火灾发生六分钟之内消防队到达现场,应急供水站和地下调控蓄水池为城市供排水安全提供保障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了城市功能的实现;东京宣传“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和市区自己保护”等基本理念,促进行政、企业、地区和社区(居民)以及志愿者团体等相互支援,建立一个在灾害发生时携手互助的社会体系。东京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6]城市组织率平均到达794%。

24新加坡城市安全体系特点概述

如图4所示,新加坡城市安全的主要特点是“依法治市、以人为本”。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城市安全的各方面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且执法严格,惩罚严厉,用严刑峻法机制打造法律威慑力。人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科技应用,新加坡为市民提供最人性化的城市服务[7]。同时注重安全宣传教育,以提高市民整体素养为主要抓手,营造“安全城市”氛围[8]。

[BT4]25典型国际城市安全子系统同异点

通过对香港、东京、新加坡三个城市安全子系统资料的收集与归纳,文中以表格形式列出典型国际城市安全子系统的同异点,见表1。

生产安全1.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支撑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1.香港:条例、规例、工作守则、安全指引与指南组成的层次化法律法规体系;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的图书馆储存大量安全资料及数据库并提供查阅交流

2.东京:综合性的职业安全健康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且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监管机构法定化,便于监管并严格、规范和高效执法;职业化的监察员制度,法规对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专项要求

3.新加坡:以《工作场所安全与职业健康法》为核心,附属条例为延伸,其他法律为补充,实物守则及其他指引为指导的完备的生产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安全的最佳认知、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监管能力的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3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的发展规律

城市安全体系存在于整体城市安全之中,也存在于城市安全各个子系统之中。因此,通过归纳与总结城市安全子系统的同异点,总结出城市安全体系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发展规律:

1)城市安全体系发展理论研究

城市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城市安全自组织理论,[9]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即在环境选择压力下系统自发获得合适的发展渠道与机制,抛弃过时的旧形态,构建起适应现在环境的新形态的一种过程。城市安全的发展需要在遵循城市安全自组织功能的基础上,由管理主体去引导与调控,从本质安全化的角度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城市安全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城市安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中之重,很多国家都已经把建设健全的城市安全体系纳入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将城市安全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城市安全与城市经济作为城市的“两翼”,相辅相成,均衡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安全基础的更新和提升,城市安全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城市安全管理主体构成的逐步演变

在城市安全管理中,虽然政府在人员素质、掌控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有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城市安全管理已经由政府系统内的单一治理模式逐步过渡到政府与社会协作治理的二维模式[10]。管理主体逐步地由政府与协会组成的小型结构演变为政府与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大型结构,再逐渐把社区、公民团体、志愿者、NGO组织等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协会和市民共担责任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

4)城市安全管理团队整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专业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城市安全的管理水平与社会稳定程度。城市安全管理在注重提升团队水平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新人才引进方式,[11]从高校教师和应届毕业生等渠道中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培养,逐步优化管理团队的学历结构与年龄结构,按照岗位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博士、硕士和本科等不同学历者进行多层次组合,并进行专业领域互补,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充分拓展个人发展的空间。

5)城市安全的未来趋势是信息化、智慧化

建设信息化、智慧化的安全型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安全发展的大趋势,[12]也是现代城市安全管理理念的新取向。安全智慧型城市将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数据作为城市安全的核心要素,在城市安全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信息通信技术,[13]改进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对城市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预测,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4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对国内城市借鉴意义

41建设覆盖面全、震慑力强的城市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加快立法步伐,修订法律法规。加快城市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城市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实现全覆盖的法制化城市安全管理,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监管后盾。加强法律法规适应性调整,使之城市安全相匹配,确保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充分有效性。

2)行政监管与司法检控紧密配合。对城市安全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行政归属等做出明确界定,避免职能交叉或“监管真空”,完善司法启动机制和流程,建立健全行政监管与司法检控的衔接机制,同时推进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提高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和效力。

3)真正做到执法必严,实质提高违法成本。政府应坚持精细管理,严格依法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做到执法“零容忍”,真正采取严厉措施制裁违法企业及违法人员。在允许范围内增大违法惩处力度,从提高处罚金额、强化处罚落实、提升执法力量等多方面实质提高违法成本。

[HT4"F]42推进社会力量有效有序参与,强化民众安全意识[HT]

1)政府在城市安全管理中担负起领导、协调的责任。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部分安全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依靠合作协议、伙伴关系、合同外包等协作方式来提供安全服务。

2)加强城市安全理念的宣传教育,使理念深入民心,提升城市民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共同合作进行城市安全管理的城市安全合作网络,逐步树立民众“自己生命自己保护”“自己城市自己守护”的理念。

3)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参与。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资助,研究相关安全APP的开发,提高安全隐患举报的便捷性和规范性,积极打造城市安全管理民众参与平台,凝聚社会精英人才参与城市安全管理,充分发挥民众力量大、基础广泛的优势。

[BT4]43加强城市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城市信息管控中心,保障城市信息化安全。将零碎且分散的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有效预测预警城市中的危险源和危机事件。让公众能够随时随地感知自身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应对突发的安全危机。

2)打破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各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数据库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健全管理基础数据的采集、整合、入库、更新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3)加强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应用到城市管理,包括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能养老,智慧社区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真正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44建立健全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体系

1)不断加快管理人才、研究人员的培养机制建设。研究发展学校式教育制度。研究试点“三边学习模式”,即“正常训练、个人进修以及在职学习”的全程化人才培养学习机制,逐步完善相配套的教材资料与设施,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分类组建专业化实战队伍。加强实战性训练,增强应变能力。全面考虑城市安全突发事件种类,细化队伍功能,分类组建针对性更强的专业化实战队伍,提升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的实战专业水平。落实日常实战化训练工作,夯实作战能力,全面提升队伍救援实战能力。

3)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紧跟国际潮流。定期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及时跟踪和汲取最新的科技手段,建立城市安全事件档案库。通过收集国内外各类城市安全事件的资料,深入理论研究,完善管理措施,从而对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5结语

通过借鉴典型国际城市经验,我国城市安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相互配合,双管齐下,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安全体系,以保障安全、稳定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晓亮.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J] .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01,11-14.

LIU Xiaoliang.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public security system [J] . 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2010,01,11-14.

[2]王雪丽.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 [J] . 城市问题,2012,07:79-83.

WANG Xueli. The problem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solutions [J] . Urban Problems,2012,07:79-83.

[3]廖卫东,何笑. 我国食品公共安全规制体系的政策取向 [J] . 中国行政管理,2011,10:20-24.

LIAO Weidong,HE Xiao. Public policy orientation on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in China [J] .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10:20-24.[ZK)]

[4]华智亚. 香港的城市安全建设与公众参与 [J] . 城市观察,2013,02:151-158.

HUA Zhiya.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ecurity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J] . Urban Insight,2013,02:151-158.

[5][日]|京都政府:安全安心Tokyo战略[R],2015.

[6][日]乳w府:平成27年版防灾白皮书[R],2015.

[7]M.M.Haque,H.C.Chin,A.K.Debnath. Sustainable,Safe,Smart-Three Elements of Singapore’s Evolving Transport Policies [J]. Transport Policy,2013,v27:20-31.

[8]北京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团. 新加坡城市公共管理 [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01:70-73

Beijing training group for urban public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of Singapore [J]. Urban Management Science & Technolo-gy,2009,01,70-73.

[9]饲烀瘢许开立,吴穹等. 城市安全运行研究方向初探 [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02:6-8.

SI Qingmin,XU Kaili,WU Qiong,et al.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city safety operation[J]. China Public Security(Academy Edition),2014,02:6-8.

[10]朱海波. 广州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09.

[11]赵汗青. 中国现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随着施工企业海外业务的扩展和增长,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将会成倍增加,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 普法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是对参与国际项目施工的人员普法教育不够。从当前企业实际来看,大都比较重视施工人员出国的普法教育,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在普法内容上比较单一,基本上都限于所在国国情、当地法律法规、民俗习惯等。在普法对象上不分层次、需求、接受能力,搞一起集中强化培训,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特别是施工人员出国后的普法教育明显滞后。每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项目所在地的民俗规定也千差万别,在国内,我们很难掌握这些实际情况,如果普法教育跟不上,就有可能出现纠纷。如一些国际项目由于对项目所在国劳工许可的有关法律规定重视不够,违反了当地法律。人员培训与使用脱节,不按项目要求更换人员。特别是员工HSE和公共安全意识有待增强,有的项目HSE和公共安全制度及实施方案不完善。象巴西和许多非洲国家沿袭的是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则,在环保、劳动保护等方面要求都较国内法苛刻。

二是外籍员工的普法教育有待加强。随着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土人员就业,大多采取了用工壁垒政策。用工属地化已成为施工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劳务采取属地化、本土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工程施工中的人力资源问题,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但与此同时,用工属地化也对项目普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既不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外籍员工接受中方法律规定的约束,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矛盾纠纷,有时候甚至出现国际法律纠纷,不仅影响项目进展,而且给企业信誉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加大对属地化用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实现双方合作互赢,是项目普法工作者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海外项目工区与国内总部相距较远,联系、交通不便,加大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难度。海外项目一般周期较长,少则一年,多则三到五年。一方面,国家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很难及时在项目部得到宣贯;另一方面,项目部在合同的审批 、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 企业法律部门不能及时、准确从总体上掌握各项目组合同签订情况,留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

四是普法教育形式亟待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公众对普法形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单向灌输普法教育,根本无法树立职工的现代法律理念,更无法实现法治的目的,甚至会成为法治的障碍,普法就失去了本意。普法不应该是单向灌输,不是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应是受众面对主体和过程的一种体会和理解,是一种交流和感染,应根据受众的需要和心理特点运用新颖的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育。从这点来开,国际项目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

二、加强施工企业国际项目普法工作的建议

鉴于当前国际项目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笔者认为做好施工企业国际项目的普法工作,必须因国、因地、因时而宜。

一是加大外出施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强化企业法律风险意识 。国际项目是施工企业近年来优先发展的业务领域,加强境外施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意义重大。对于直接参与国际项目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普及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FIDIC条款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保证在国际招投标和项目实施中认真执行合同条款。同时,企业在实施国外项目前还要认真研究项目所在国的国情、法律法规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组织施工人员加强学习,教育他们遵守所在国法律,确保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工程安全。江汉油建公司首次走出国门,参与苏丹原油外输管线工程施工,在出国前,公司组织专人编写了《员工手册》和《HSE规范手册》,在员工中开展宣贯和培训,邀请油田外事办的同志对出国人员进行外事教育、宗教民俗、礼仪常识方面的培训,让员工知道哪些行为在当地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不礼貌、不受欢迎的,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项目部还针对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时补充普法内容。由于坚持不懈抓法制教育,员工都能自觉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赢得了业主、监理及当地民众的尊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效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完工。

二是重视外籍雇员普法教育。随着外籍员工的逐步增多,劳动纠纷时有发生。要认真学习研究当地劳动法规,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原则,按所在国法律法规办事,注重聘用外籍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善于借助当地法律或劳动咨询机构,加强外籍员工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我方利益,同时严格按合同办事,避免侵害员工利益。提高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注重与外籍员工的文化融合。如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集体与团队活动,引导外方人员积极、主动地融入项目部的生活文化环境。中国的传统节日,邀请在项目部工作的外籍人员参加,遇到有外籍员工结婚,项目部也组织人员到教堂参加婚礼。节假日,还可以组织篮球、足球联谊赛。让双方在交流中熟悉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达到。

三是强化HSE教育和公共安全管理,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对当地风险的认知和评价,严格按照当地法律和业主要求,建立HSE和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细化职业健康、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在项目投标阶段,认真制定HSE方案,严格审查施工队伍HSE资格;在项目实施阶段,落实HSE实施计划,加强监督检查和隐患治理;在项目关闭阶段,要对施工队伍进行HSE业绩考核评价。

认真研究项目公共安全风险,加强项目区域公共安全评估,监督检查安保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所有员工要相互提醒并严格遵守HSE和公共安全管理规定,切实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建立科学的能规避风险的项目普法机制。一是建立快速灵敏的信息通道,以主动获取海外项目招标信息和全方位 、详细的施工国法律环境和、政治、财经、军事动态信息,以及施工区的地理环境信息、民风民俗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活动打好基础。二是法律事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介入项目提供前期法律咨询论证,就外部项目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合同的诸项条款及财务结算使用权等多方面情况认真审查,以确保外部项 目合同条款齐全合法,权利义务明确平等;对资信情况实在不掌握的,要通过该国第三方专业征信机构进行调查,对对方资信不佳,没有履约能力的,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予以否决。

五是进一步创新国际项目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式创新是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要在继承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传统手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宽普法途径,创新普法方法。要通过出国人员携带有关的普法宣传材料以及利用电子邮件、QQ、MSN、网络课堂等现代网络传输方式传递国际工程涉法内容,传送普法知识竞赛试卷开展竞赛活动等,使普法宣传涵盖海外项目,实现普法宣传的“横向到边”。在形式上,可通过举办通俗易懂、职工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演出以及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如在巴西管道施工中,为了让员工增强安全意识,项目部对所有员工集中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并专门聘请当地著名的话剧团,搭建舞台,编排安全专场演出,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受到巴西员工的欢迎,也受到业主巴西石油公司的表扬,而且这种做法在全线得到推广。

第6篇

 

然而,公共管理学科几年来的发展也遇到了对公共管理学科涵盖范围的困惑,究竟什么是公共管理,它应当包括哪些领域?这是公共管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公共管理学科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这两个专业目录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感到上述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因此,不清楚地回答什么是公共管理这一问题,不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专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系统地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我国目前的学科划分看,公共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首先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来探讨公共管理的范畴®〇

 

一般认为,管理是人类对自身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的过程。以人类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事务来划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即私人事务、公司事务和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公共管理就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事务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于各个国家。但是,公共事务会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因为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范围。一般而言,以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都属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例如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国防与外交)、公共安全(食品、交通)、公共卫生与健康、基础教育、公共资源管理(土地、水、能源、道路)、城市发展(市政设施)、公共环境(污染防治)等。

 

公共管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NPO),其中NPO是近年来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而逐渐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并日趋受到重视的。从政府角度讲,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财政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资本资源,公务员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人力资源。所以,公共管理不等同于我国一些学者所讲的行政管理,其涵盖的领域要宽得多。从上述判断出发,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简称“基础模块”;二是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的部分,简称“职能模块”。我们分别论述如下:

 

一、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基础模块)包括以下领域:

 

1、行政管理,主要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实施主体的政府机构的组成、运作方式、治理机制、绩效管理等;

 

2、非营利组织(NPO),主要研究NPO的组成方式、运行环境、管理模式与方法等;

 

3、公共政策,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检查、反馈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4、公共财政,主要研究公共财政的收支机制,包括税收、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等;

 

5、公共人力资源,主要研究公共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宏观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领域的部分(职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方面,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殊行业的管理;工商注册管理等,可以称为国民经济管理;

 

2、社会发展领域:包括就业与劳工关系、社会保障、人口管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管理、文化事业等,可以称为社会发展管理

 

3、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食品安全等,可以称为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

 

4、公共安全领域:包括国际事务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治安)、公共危机管理等,可以称为公共安全管理

 

5、公共资源领域: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环境、能源的管理,可以称为公共资源管理。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部分正好构成了两个纬度,以基础模块为X轴,以职能模块为Y轴,正好构成公共管理学科的矩阵结构。公共管理实施主体是落实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公共职能部分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体现,两部分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中都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在现阶段,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公共管理应当大有作为的领域。因为,中国尚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20多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中国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另外,由于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是在城市中落实的,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缺乏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的人才,因此,可以考虑在公共管理下面设立“城市管理”二级学科。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公共管理虽然是管理学,但是,由于它涉及领域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它需要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做基础和支撑。特别是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按照上述领域设置十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资源管理。在十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在上述领域进行深人研究。

 

上述十个领域,特别是职能模块的五个二级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还有许多其它学科在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公共事务的问题,也必须是多学科共同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能够独立解决的。对于上述领域,公共管理主要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公共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既定的体制、社会环境、可用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下,通过选择管理模式和制定管理手段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或者说,公共管理不仅要回答“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是十分困难的,应当各有侧重。

 

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上看,也应当各有侧重点。公共管理的博士研究生是培养在公共管理领域研究和教学的人才,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在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内细化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是博士生的前期预备阶段,只应占硕士生的一小部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是主体,对于没有过就业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应当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养,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寻找就业岗位。对于那些在职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例如MPA,应当考虑三级学科的特色,使得学生可以更密切地联系实际。在这方面,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17个MPA专业方向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则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可以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对于研究和学习公共管理的本科生而言,“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从事公共管理所必修的,要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要求。在基础模块中,社会对NPO、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方向的毕业生也许会有一定的需求量。“职能模块”是本科生的专业方向,随着公共管理重要性的提高,社会上的需求会增加,它们将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我们应当面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实际工作需要,既可以按照公共管理职能划分专业方向,也可以将有关公共管理职能加以综合,形成“城市管理”等专业,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

 

同时,也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时期的社会需要,在上述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三级学科,如食品安全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专业。但是,从本科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原则上不应当鼓励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过细。或者,可以根据中国高校分层的特色(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学校)和地方差异的特色,在地方院校中突出专业细分的特色,以利于本科生学生就业。

第7篇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

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强调,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学习贯彻的重要指示,结合贵州的发展实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

辩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指出,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贵州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必须加快发展,完成好“赶”与“转”的双重任务。实现这项任务,既要有速度,更要看质量。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没有就业增长,没有财政税收增加,很多问题就难以解决;而没有一定的发展质量,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就没有幸福感,经济增长就不可持续。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辩证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贵州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又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们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避免陷入“破坏环境换取产值――花费巨大投入医治环境创伤”的恶性循环。

辩证处理好后发优势与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关系。要求我们善于发挥比较优势,把后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贵州虽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就可以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贵州具有空气清新和气候凉爽的优势,能够在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具有资源丰富和交通改善带来的区位优势,能够通过交通发展唤醒“沉睡”的资源;具有劳动力丰富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和市场需求。我们要培植好、发挥好、发展好贵州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发展动力,破解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

辩证处理好提升传统产业与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为支撑、动态转换。如果盲目放弃传统产业,就会青黄不接,稳不住经济增长的“阵脚”;如果不与时俱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会陈陈相因,抢占不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贵州来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两条腿”走路,用“互联网+”改造提升特色传统产业,同时做大做实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辩证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贵州的省情决定了必须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城与乡的空间布局,形成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要围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解决好城乡统筹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辩证处理好实现后发赶超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关系。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是释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贵州后发赶超的动力和路径,改革开放的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的深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改革开放的广度决定着发展的维度。作为后发地区,贵州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内生源动力,通过扩大开放引入外部生产力,让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让各种要素实现有机组合,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辩证处理好贫困地区小康与全国全面小康的关系。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是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这块“短板”如果补不齐,不但自身实现不了同步全面小康,而且会影响到全国全面小康的大局。当前,必须以全国全面小康大局来倒逼贵州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小康,以贵州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小康来确保全国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确保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发展新路

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我们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把中国梦的贵州篇章写得更加精彩。

要牢牢守住发展这条底线,就是要守好速度底线、收入底线、脱贫底线、安全底线。

守住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指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也不能让增长速度滑出底线而无所作为。贵州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为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实保障。必须着眼于实现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头进,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齐提升,大中小企业“三种主体”齐发力,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齐释放,通过挖掘存量、扩大增量、培育动力、激发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守住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强调,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根本途径在于就业创业。我们要把增加收入和就业创业统筹起来谋划,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进增收。在城镇,紧紧对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在农村,紧紧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培养一批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守住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贵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我们要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针对各类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对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的“两有户”,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对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医疗救助保障。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通过“两线合一、减量提标”方式,以城乡低保政策兜住底线,同时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的“两缺户”,推动基础设施进村入户,实施好金融扶贫、职业教育培训扶贫。

守住安全底线,让社会环境优起来。强调,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动大数据在公共安全中的广泛运用,深入实施新安全生产法,加大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度,用好食品安全云,加快建设药品安全云和社会治理云,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要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就是要守好山青底线、天蓝底线、水清底线、地洁底线。

守住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牢牢守住守好贵州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要立足贵州实际,更加懂“绿”、爱“绿”、用“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编制实施造林绿化规划,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研究制定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林业生态红线保护问责制度,掀起新一轮林业发展的。

守住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指出,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对于贵州来说,良好的空气就是人气、财气,可以给老百姓带来福气。要继续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所有燃煤发电机组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全面加强建筑、道路、矿山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加快页岩气、煤层气、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努力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第8篇

【关键词】中职 化学 教学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97-02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中职化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搞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中职化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进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观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忽视了人才的行业特征和职业特点,窄化了人才的内涵,将各行业大量的一般人才排除在外,将上大学视为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忽视了自学成才、实践成才等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而错误地将学历、文凭作为衡量一个人成才的标准。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当前相关的政策传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学生意识到读中职还是大有前途的,从而端正思想,改变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现在国家有政策,优秀中职生可以免试上对口专业大学,能跟高中生一样圆大学梦。这些优秀的中职生具备普通高中学生不具备的职业技能证书和上岗实习经历,因而在就业上很有优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样,学生就会看到希望,会觉得自己前途无量,因为有机会争取大学文凭和就业两不误,从而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学习态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采取新颖的课堂开场白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采取新颖的课堂开场白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上空气污染这一内容时,可以“一代英杰拿破仑死亡之谜”作为开场白。拿破仑居室的墙上粘贴有绿色墙纸,那时的绿色墙纸含有砷的化合物,由于受潮、发霉,霉菌将砷的化合物转化为挥发性物质弥散在室内,使拿破仑砷慢性中毒为正常人的13倍而死亡。这个结论是科学家用他的头发来化验所得的。头发带有人体全部的秘密,每根头发中约含2万多个细胞,含有多种化学元素。由于所含元素的浓度高,因而化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超过血、尿检验。因此,这些年来,简便准确的“毛发诊断学”发展很快。接着,教师可以转移到学生关心的问题上:如果你想知道你体内一些金属的含量,想知道自己是否缺钙、缺铁等,都可以拿你的头发去化验。这样的开场白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学生的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整节课贯穿空气污染时刻在身边这条线,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师上课轻松,教学效果良好。

三、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大部分的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化学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基础比较差。到了中职,一下子跟不上教学进度,经常会出现因为听不懂而不听课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积极地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是很必要的。例如,笔者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人人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蕴涵深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上氧气这节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进行交流。这时,学生可以指定一个或几个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大家互相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一些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教师将知识要点写在黑板上,总结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氧气的用途。此外,教师还指出医院等大量用氧的地方都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理论与案例,使课堂生动有趣

中职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些知识属于微观世界领域,很抽象。而中职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他们是理解不了的。对此,教师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理论与案例,使课堂生动有趣。化学的知识点多而散,很多学生都错误地将化学当成理科中的文科来学习,对很多知识点只是机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从而出现教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上,错得更加多。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针对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将理论与案例联系起来,并投影到屏幕上,使抽象的知识明了化、形象化。例如,在学习水的电离时,学生会产生疑问:水中怎么会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在一起不是会结合吗?怎么能共存?为了解释清楚这个问题,笔者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在海水里先滴一滴盐酸,向前行驶5000海里,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则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够碰撞的几率有多大?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水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为浓度很小造成碰撞的机会极小,所以两者可以共存,但是浓度变大时就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反应了。这样,学生会觉得化学课堂生动有趣,进而领会了一些抽象知识的涵义;教师也能在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进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渗透公共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安全意识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重点加强上下学交通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防范校园伤害等知识的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知识入脑入心,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根据这一精神,结合百色市平果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安全知识薄弱,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并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的结构,笔者有意识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到,塑化剂是跟化学有关的一个词,原因是台湾爆出食品添加塑化剂风波。塑化剂是一种名为邻苯二甲酸酯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扰内分泌,是造成男性生殖问题的“罪魁祸首”。据报道,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酵素饮品已遭污染,并已销往内地和香港。此外,福尔马林-甲醛具有防腐功能,同时也是一种“疑似致癌物质”,泡鱿鱼事件、泡毛肚事件等的发生,都是因为添加甲醛做防腐剂,防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与食品安全的联系,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安全意识。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

7月13日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了我们参加**市第十期的干部新形势发展培训班学习。在学习期间认真做笔记、听讲座、自由讨论。使我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修炼、在修炼中提升。

一、学习“**发展形势与发展战略”“五个**”---“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和“健康**”,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成为**的战略决策。“两江新区”已在2010年6月18日挂牌成立,两江新区运转,**向世界开放。10年后可发展为西部经济中心,并将引领中国区域发展重点向内陆转移。在西部培养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利于成辐射性地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遥相呼应,并形成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作为**人我心潮澎湃,很自豪,以惊喜与渴求的心情期盼着,关注着这个历史机遇将会带给我们的崭新风景。两江新区不仅是一个名号,更是三千万**人肩上的担子。它不仅将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与快速反应,更将激发无数巴渝儿女奋起努力,在未来的岁月里以全新的发展战略诠释飞跃,演绎精彩。让我们期待,**,从此进入两江时间;**,城市新篇由此开启;**明天一定会更好!

二、“物联网专题”的学习开拓了我的眼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断发展的世界。了解到物联网的内涵:凡是有传感器和传感技术而感知物体的特性来按照固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候物与物之间、人和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网络。物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提供了人与人的交流,互联网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把人文世界向物理世界的延伸。“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电子产业、物流、乃至于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物联网技术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时,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那时人类社会呈现出的面貌将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也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三、学习“高效团队执行力建设”,团队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文化的概念,所追求的是一种凝聚能力,团队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团队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团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不足;团队可以加强人员的自省,令团队成员充满工作激情。因此,学习高效的团队精神,使我更加增强了责任感、深感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深感团结、协作更必要。

四、“中职教师能力发展”,站在国家形势审视中职教育,中职教育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中职教育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培养自身的能力极为重要。我们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做为合一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专业发展、观念为先、技能为本,师德为魂的学习。我会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五、“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课堂管理的艺术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所阐述的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概括和理性提升。我认识到,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艺术是以文化为基础。因为我们在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善于把感情融入科学知识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课堂艺术的效果。

六、学习了“现代公务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让我懂得了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愿人们都能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早日告别不文明的言行,使文明之花永远绽放。

七、“快乐国学与师德修养”的学习,使我懂得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渗透教育理念。使我享受了一次丰盛的“读经教育”大餐,感受了一次古圣先贤智慧的沐浴,受到了一次生命的激励!激励我向个孩子,充满着活力,积极向上。

八、清华教授吴维库的《塑造阳光心态》通篇没有激情四溢的呐喊,没有故作深沉的哲理,他就像是熟悉的朋友间在摆龙门阵,一段段事例,一个个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中,我了解到心态的巨大力量以及如何获得阳光心态。塑造阳光心态,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以及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中的人们,尤为重要和必要。态度决定一切。国民的心态决定了国家的精神形象,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境界。让我们点亮一盏心灯,塑造阳光心态,照亮别人、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温暖自己。“带着阳光心态,缔造阳光生活,走向阳光未来”吧!

九、学习“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无论基于生存还是发展,安全都是人及社会的基本需求;安全是科学发展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也是人及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本。安全发展是硬道理,安全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薄书记说要打造“平安**”。不出现任何不安全事故,才能确保**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学习公共安全,使我感到公共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社会稳定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事,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松,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让学生家长放心。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认清**发展的形势,认清中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认识了自己。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思想,去适应科技发展时代的新要求。的确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为此,要以这次学习为起点,要以这次学习为动力,团结同事们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出色。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川仪校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10篇

为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平安**”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指导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规划引导。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其中一项专项规划。在制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时,要有城市消防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内容。

三、强化科技支撑。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工作。建立**市安全生产科研机构,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加强产学研结合,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事故防范重点,开展重点科研攻关。建立**市安全生产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市、县区及重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为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监管,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状况动态分析和事故的预防预测提供信息技术平台。

四、明确产业导向。进一步完善《**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促进安全生产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对安全生产产品、工艺技术的研制和开发;限制和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和企业。

五、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在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建筑施工等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试点活动,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市安全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立起一批市、县区和乡镇级安全生产文明样板企业、车间和班组。通过执行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素质。同时,推进和鼓励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水平。

六、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把项目备案与核准关。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省和市的安全标准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其安全设施应当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

七、加大安全投入。落实企业法人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落实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设立**市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

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缴费与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挂钩,促使企业切实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九、培养安全生产人才。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安全培训和考核制度。

十、加强宣传教育。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纳入“五五”普法重点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建立公众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防范知识培训系统和应对危机事件的技能、心理训练基地,增强公众防震、防火、防暴、防污染、防疫情、防事故能力。加快市、县区安监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构建信息、科技、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第11篇

最新的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1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学生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比2010年略有提升。

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是: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406.1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7.26%;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为70.24万人,占就业学生的13.36%;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为49.31万人。就业渠道情况是: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为419.1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9.73%;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为37.0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05%;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为69.49万人,占就业学生的13.22%。与2010年相比,更多的学生通过学校推荐的方式实现就业,而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下降了。

据介绍,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是:2011年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加工制造类,就业率高达97.8%;其次是交通运输类,就业率为97.11%;旅游服务类、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的就业率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类、教育类的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其他专业就业率在94%以上。从毕业生数量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最多,为136.14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5.04%;其次是信息技术类,毕业生为108.05万人;毕业生数最少的是休闲保健类专业,毕业生为2.41万人。(中国教育信息网)

新疆:中职师资培养新方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近日对外中等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根据该方案,2012-2015年,新疆每年招收500名中职定向师资班学生,4年共计招收2000名,将其纳入自治区“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由自治区财政承担相关培养费用。

自治区此举旨在加强全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免费定向培养的学生,取得本科学历、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协议定向去全区师资短缺的中职学校,特别是南疆四地州及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中职学校任教,享受定向安排就业的政策。

新疆中职定向师资班培养分普通高考和高职毕业生直升本科两种模式。为了提高生源质量,2012年中职定向免费师资班普通高考生源安排在本科零批次录取。高职升本生源根据选拔成绩(可综合平时成绩和选拔考试成绩)的排名,择优录取。根据自治区规定,自2012年起,录取和补录中职定向免费师资班学生入校时,必须与定向就业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院校签订由自治区统一印制的《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协议书》,拒签定向协议的考生取消其录取资格。在培养过程中实行“过程淘汰”制度,对培养过程中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将予以劝退。在完成学业取得规定资质后,经考核,直接按协议应急补充到师资紧缺的各中职学校任教,履行任教协议,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中国教育报》

天津:建立新型职业培训模式

近日,天津市政府专门下发通知,推行“职业培训包”开发与应用,建立新型职业培训模式。

据了解,首批推出的50个职业、200个培训包,均属于技术技能复杂、与公共安全和民生利益紧密的二、三产业职业,涉及机电、航空航天、化工、食品药品、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遴选具备开发条件的单位展开职业培训包开发应用。

天津此次推出的“职业培训包”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不同职业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总和,包括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标准、师资标准、实训条件等七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七个标准的“集中打包”,实行“捆绑作业”,形成规范、标准、科学的培训模式,确保培训质量和培养效果。

“十二五”期间,天津将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包”职业培训模式,到2015年,将完成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200个职业(工种)1000个“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开展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使“职业培训包”模式培养的技能人才岗位持证率达到80%以上。(新华网)

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张

学习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认证转换、前往不同高校学习各种课程,分别得到相应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获得本科文凭。随着近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揭牌,这种“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成为可能。

上海学分银行是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平台。首批开放商务英语、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涵盖本科与专科层次。已有139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转换为学分,未来专业技术职务、发明研究成果也有望进行转换。截至目前,参与学分互认联盟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9所,市民进入其中任意一所学习并通过课程考核,都将在学分银行获得学分的积累。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我国首家省级学分银行,既服务学习者,又服务办学机构,打破高校之间的围墙,连接起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架设起各类终身教育学习成果相互沟通的“立交桥”。

(中国教育信息网)

山东:加大中职师资省级培训力度

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省级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今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款专用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升级培训工作,将培训3552人。

山东今年还安排了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境外培训计划,92人分赴加拿大、德国进行为期21天的培训。据介绍,该省近年来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计划培训力度,2011年至2015年,计划培训中职教师15140人。

此外,山东省还进一步加大了对“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项目的投入力度,今年省财政将安排项目资金700万元,设立的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技能教师岗位总数将达到140个,有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中国教育报》

云南红河州:农民工实训基地3年培训2000余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工培训基地,3年来先后举办30期现代农业培训班,培训农民工2000余人。

红河州中华职教社加大种植养殖技术、行业服务等职业技术培训力度,以职业教育为平台,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培训班,努力满足当地人才需求。先后主办、协办各类技术培训3000多期,完成了对农民工实用技术、下岗职工再就业、职工岗位提升等培训任务。

该培训基地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101亩,设有培训教室、温室大棚、养殖场、酿酒房等,是集种植、养殖和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培训基地。

第12篇

一、加州农业旅游经营现状

2009年加州大学小农场项目开始针对加州农业旅游经营者开展全州范围的经济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较全面了解加州农业旅游经营现状[2]。

1.经营目的农民从事农业旅游经营存在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3]。加州农民进入农业旅游业的最主要目标是增加盈利能力,出售农场产品以及为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机会。但出于盈利和就业原因的农业旅游经营者中有绝大部分还因为他们“想引导访客”,“享受与他人一起工作”,或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少部分经营者不是出于盈利目的,而是纯粹为接触社会或教育用途进入农业旅游行业。

2.经营项目加州农业旅游有丰富的经营项目,如农产品直接销售、观光游览、展示展览、培训或参与式活动等。总体上,直接销售收入平均占农业旅游总收入的45%左右,即与其他经营活动相比,农业旅游经营者从接销售农产品中赚取了更多的钱,最常见的是在农场售货点直销坚果或鲜花等产品。最常见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是举办田间学校游,其中只有17%收取费用。除了婚礼、过夜留宿、骑马或乘坐马车、钓鱼或打猎等,参与式活动需要收费的不到一半,农业旅游经营者更注重公共服务、教育和这些活动的市场营销与推广作用。

3.经营对象加州农业旅游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本州,其中一半左右来自本县,只有约3%的游客来自加拿大或其他国家[7]。加州农业旅游游客接待上季节性明显,其中10月份接待游客数量最多,因为诸如南瓜园地游、苹果采摘、葡萄酒品尝、葡萄园观光、玉米迷宫、丰年节庆以及果蔬采购等活动主要集中于此月。

4.促销形式与经营效果口碑促销是绝大多数经营者采用的推广促销方式,居各种促销形式之首。户外标识、宣传册/宣传卡片、网站以及地方导游手册或名录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促销形式。大多数经营者曾使用某种形式的标识,但是部分人认为,县的分区管理以及州和联邦政府指定“风景道路”限制了标识的使用。由于互联网通常是制定假期计划和购物计划的第一信息来源,比如在2004年加州98.3万到访旅客中超过65%在线安排他们的行程[6],所以网站通常是一个农业旅游企业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大多数农业旅游企业都拥有一个网站,且对网站营销的效果表示满意,即使是市场营销费用低于500美元的经营者中也有大约2/3拥有自己的网站。

5.农业旅游收益将在农业旅游经营项目中收入比重超过50%的活动定义为主要活动。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美元的经营者中,其主要活动是玉米田地游/南瓜园地游、自然活动、农产品零售和举办体育比赛项目。但是对部分农业旅游经营者来说,盈利不是主要目标,而被认为是其他业务的一种促销方式。随着总收入的增加,农业旅游经营者自己评估的盈利能力也增加,2/3的经营者认为,农业旅游中农产品零售“相当盈利”。

二、加州农业旅游主要管理法规

美国农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195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户外游乐资源评估委员会(OutdoorRecreationResourcesCommission,ORRC),1964年建立了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WildnessPreservationSys-tem),1968年通过了《国家荒野和风景河流法案》(NationalWildandScenicRiversAc)t,这些法律推动美国旅游业及其管理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197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旅游法案》(Na-tionalTourismAc)t,1981年成立美国全国旅游管理局(U.S.Nation-alTravelandAdministration),1992年国会批准成立了国家农业旅游基金会(NationalRuralTourismFoundation),加强了对农业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州议会也频频立法,成立了一系列专业性机构,加强对农业旅游业的投入,这些立法和规范成为美国政府发展农业旅游的法律依据。美国各级政府利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旅游的建设和经营,土地所有者在开办一个农业旅游项目时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复杂的规章制度[4,5]。以加州为例,农业旅游经营受到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强制性的约束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范。这些法律约束与农业旅游业规划息息相关,经营者在进行经营规划时必须了解规章的许可范围并进行资金预算。加州法律中涉及农业旅游项目的主要集中于渔业和运动条款、卫生和安全条款、食物和农业条款、经营和职业条款、劳动力条款等。启动一项农业旅游经营,必须获得县规划许可,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社区居民和游客。

1.土地利用和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筑条例、道路和交通、公共道路使用、标识等方面。其中土地利用规划、建筑条例由县政府颁布,道路和交通由联邦政府和县政府管理,公共道路使用由联邦或州政府管理,道路标识由州政府或县政府管理。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许可是开办农业旅游园区的第一步,需要联系县规划办公室找到适用的规划法律。每个县都有描述土地利用政策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体现县土地利用分区的地图,这决定了土地利用政策中每块地的用途。一般每10年各县会更新修正一次其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政策保护农场和牧场土地以免用做非农业用途。分区法规列出了土地的农业用途和兼用的非农业用途。由各县政府来决定土地做何用途以及何种条件和标准下来贯彻这些用途。分区法规区分了权利许可的非农业用途和需要使用许可的土地用途。“权利许可”意味着报批的土地利用只要是符合分区和其他要求就不用经过特殊的批准;需要使用许可的土地利用有赖于环境、复审和批准。许多县对特定的农业旅游经营设立了特别的土地使用条例。这些条例明确了法律要求,并大多提供了流程化批准程序。

(2)建筑条例。当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性改变时,如需要翻修旧建筑或建设新设备时,必须从县建筑条例办公室获得建筑许可,并且所有的公共用途建筑结构必须符合美国残疾人法案中的可到达标准。

(3)道路和交通。经营农业旅游意味着游客到访农场或牧场,及对道路交通要求的增加。这就需要申请一个使用许可,对应的县规划和公共实施办公室和/或CALTRANS将就涉及道路和交通的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审查。他们可能会要求拓宽或平整通往参观地点的道路或者修建转弯或桥。

(4)公共道路使用。如果想在联邦或州属土地上从事商业活动或经营,必须从土地管理部门获得“特殊用途”许可,特定的娱乐活动如果涉及占用公共土地是需要获得批准的,如用于举办骑马、钓鱼、狩猎等活动,或举行包括距离赛马、耐力赛跑、流动晚餐等项目。批准程序的目标是明确所有可能产生的潜在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资源的冲突;明确适用的程序、许可和针对资源保护和公共使用需求的特殊条件;针对提议的用途在部门和申请人之间获得普遍的认同;界定时间期限、限制条件和责任。在提交特殊用途许可申请时,还必须提供一份地图和书面材料进行阐述,针对拟开展的项目和活动提供详尽的明确的信息,提供被相关部门列为附加责任险的参保证明。基于申请许可、项目描述和潜在环境影响,管理人员决定是否颁发特殊用途许可。

(5)道路标识。道路标识对农业旅游起到指示和广告作用,在县公路上的标识要符合县公共设施办公室规章。在州高速公路设置标识需要满足州交通局规定。

2.公共健康和安全规章主要包括由州法律规范的食品安全条例,州政府和县政府规定的厨师认证、农家住宿,县政府规定的公共安全条例。加州零售食物法规(CURF-FL)是加州健康和安全法典的一部分,明确描述了食品安全的需求,规定了农业旅游中食物准备、加工、制备、保存等活动,对加工食物的要求比非加工食品的要求更为严格。根据CURFFL,对外销售的加工食品不能够在家庭厨房制作。在地方,CURFFL是由县环境健康办公室推进的。该部门按照州法律规律详细制定规划并定期检查食品加工厂。如果新建或改建食品加工厂必须得到该部门批准。CURFFL规定,一个经营单位中从事食物加工制备对外销售的活动至少有一个人具有通用的“厨师认证”,在当地服务业部门学习食物安全课程可以获得该认证。加州健康和安全法典(1998)中对“农家住宿”进行了规定,即建立一个农家住宿需要满足下述所有要求:客房6间以下,床位14个以下;提供过夜住宿;只对登记客人提供食物,可随时提供餐饮服务,这些价格包括在住宿总费用中;住宿和饮食是附加服务而不是农家住宿的主要功能;农家住宿位于农场,是农场的一部分,并且农产品生产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按照该法律规定,运转中的农场可以留宿限定数目以内的过夜游客,并允许农场家庭利用农场厨房提供餐饮服务,农场厨房要符合联邦政府食品法典对家庭厨房的定义。农家住宿厨房由县环境健康办公室做常规检查。农家住宿必须满足所有的州和当地政府的适用法规和区划要求。另外,农业旅游运营涉及的公共事务必须符合公共安全和便利性规章。消防和安全设施需要符合当地消防办公室和司法办公室的规章和条例,包括类似灭火设备和就地用水等要求。

3.环境健康相关规章水资源保护方面,县环境健康办公室会审核农业旅游和自然旅游的经营申请,确保能为游客就地提供保质足量的水。垃圾处理方面,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垃圾处理标准,且通常需要获得许可来新建或改建一个垃圾处理系统。如果是占用空地新建,还需要对选址进行评估。评估决定垃圾就地丢弃和垃圾处理系统与地点和土壤是否适宜,如果已有垃圾处理系统,县环境健康办公室将评估报批的地点是否适合接待游客。

4.农产品直销规章州政府和县政府对于农场直销产品的称重计量、包装标签、有机认证和销售许可等都作了详细的规范。按照加州有机食品法(2003)的要求,在加州生产并销售有机产品,需要向县农业局申请认证。如果生产或销售有机产品的年毛收入超过5000美元,必须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在市场经营一个摊位并出售自己生产的已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必须从市场所在县农业局获得生产者证书(CPC)的认证。

5.经营相关规章根据加州法律规定,如果经营农业旅游选取的商业名称既不包含经营者的姓氏或其他名字,必须提交“虚拟商业名称声明”申请,由县首席法官办公室审核办理。商业执照和售酒许可的申请办理则分别由县税收办公室和州酒精类饮料管制办公室(ABC)负责。根据ABC手册,经营者必须亲自申请售酒许可。可以申请获得新许可,或者接手其他人或其他经营单位的许可。许可每年更新,并需要缴纳更新费用。经营农家留宿,必须支付临时占用税(TOT),TOT是一项由州政府规定的来自旅馆、汽车旅馆、招待所等行业的税收收入。在多数县和镇,TOT除了有州税收还有县税收。县的TOT税率是招待费的5%~12%不等。一般,县监事会将通过当地的商业公会、游客协会等将县的TOT税收用于支持农业旅游的提升和广告。经营者必须从游客那里收取TOT并分季度交到县税收处。但是经营者首先必须在县税收处进行登记,并取得“临时占用税收取证”。就像经营执照一样,这个认证需要张贴于农场或牧场显眼处。农业旅游企业中如果有雇工,必须获得雇主识别编码(EIN)及联邦税收识别编码,将经营企业在国内税务局、社会保障部和劳工部注册。为协助雇主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保障雇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加州产业关系部门规定在加州雇工的企业必须准备一份伤病计划,且必须得到特定的许可、执照和认证来遵从州健康和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雇员依法纳税,用人单位必须在州相关部门为雇员在州就业发展部门进行税收登记。随着劳动法的条款不断增加,经营企业对流动劳工、最低工资、工作场地安全和特别税等相关条例愈加重视。

三、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以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至今已经颇具规模[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近年来中国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规划,推动建立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但也必须看到,中国休闲农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缺少规划、粗放经营、促销手段单一、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突出等[10,11]。与之相比,美国加州农业旅游发展历史长,立法较完善,管理较规范,经营模式多样,在管理办法、经营形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可以对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主要有: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多部门分工协调从管理体制来看,由于涉及用地、税收、环境、卫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美国的联邦、州和县三级政府的许多部门均参与到加州农业旅游管理中,各部门均制定了或遵循了一定的法律规章,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虽然许多经营者对经营许可繁杂的办理程序表示不满,但遵从这些管理制度有助于在潜在的责任中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也是加州农业旅游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反观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由于涉及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旅游等多个部门的业务职能,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的现象。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明确的管理机构,管理力度不能深入而不能解决。所以有必要明确休闲农业各项业务对口管理部门,及时出台有关的法律政策、管理办法、标准,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现象,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均有指定部门依法进行规范与监督。

2.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引导农业和休闲有机结合加州农业旅游经营非常重视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政府通过许多政策进行相关的引导,因为美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压力和利润萎缩导致加州农场主寻求替代方法以保持农业企业的盈利”。从经营特点看,加州农业旅游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是直接销售农产品,最常见的观光项目是举办田间学校游,旅游观光项目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农产品推销方式。在管理上注重农业土地的利用,餐饮和住宿只是农场旅游的附加服务。可以说,加州的农业旅游既是提供一种旅游产品,更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这提示我们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中,要重视农业和旅游业的交融补充,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增强其休闲功能,这在微观上可作为必要的收入补充,宏观上可形成特色产业,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