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新能源的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 中国;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现状;对策
1. 新能源汽车及其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的汽车。包括氢能源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综合了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的交通工具。
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石油不断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从1886年德国人奔驰和戴姆勒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各国都争相发展汽车,使得汽车工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环保等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教育设备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60%,我国汽车产业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35%,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多少其保有量就会减少多少,而且很多国家原油对外依存度很高,美国原有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我国原有对外依存度也达到50%,所以很多国家的汽车产业都需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另外,汽车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包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例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等,这些有毒物质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全球16%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汽车尾气,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导致汽车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污染亟需治理。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于改善汽车污染物排放严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能源汽车具备节能环保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目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不管是对整个汽车产业,还是对环境保护、国家节能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这样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还能够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提出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方针。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非常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新购公务车应当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型能源汽车;2008年11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到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目标是一万辆,到2012年占新车市场份额的10%;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2009年1月24日,财政部、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北京、上海、长春、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并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公务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2010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并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5月,国家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决定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将获得10~20亿元资金的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是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以此来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我国的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是大力研发,近些年来,国内汽车企业都开始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当中去。例如,一汽集团、比亚迪、奇瑞、长安、东风等大型汽车企业目前都已经成功研发了多款新能源汽车客车、轿车。“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发展规划为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推广使用新能源城市客车、小型电动车、混合动力轿车,零部件企业也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战略投资,把节能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和多能源混合动力车,而且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也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虽然,中国发展新能源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惊人。不管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未来五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将投资至少1000亿元,让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尽快普及。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先进的技术就没有办法研发出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的掌握不足,导致在一些主流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才能够生产出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国内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一些技术难点尚未攻克。
3.1.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明确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才行,科学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还间接影响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也出台了较多的政策,都涉及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任务,但是,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没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3.1.3配套服务滞后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比较匮乏,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例如,没有设置专业的新能源汽车充能站、新能源汽车上牌照难等问题,配套服务滞后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3.2.1加大技术投入,鼓励自主研发
国内汽车企业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要加大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可考虑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3.2.2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
只有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才能够找到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确定重点发展的车型。目前看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重点推广使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潜力较大,可以在公共汽车领域推广。
3.2.3大力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选择特定地点建设充电站、制氢加氢站等设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维修网点,提高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水平等。
4. 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对于提高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需要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从而引导新能源汽车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晓宇,赵海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1,(2.).
[2] 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12).
[3]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 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
8月19日,由南京321引进计划专项办联合创业邦打造的第四期南京321创业公开课在南京中山宾馆如约开课。此次公开课的主题为“互联网行情下新能源产业的风口”。由于前几次的公开课在创业人群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本次公开课现场挤满了前来听取知名投资人、企业家分享创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人,公开课现场几度达到,而时长也达5个小时之久。
在现场,青云创投卢琦,汉能产品开发集团首席技术官高鹏,远景互联数据产品和架构技术负责人闫剑锋,分别就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与现场的创业者做了分享和交流。
整个公开课分为四个环节:主题演讲、项目路演、创业对话和融资交流。
在主题演讲环节,青云创投卢琦发表了“新能源行业的‘互联网+’机遇”主题演讲。她在演讲中表示,电力改革打开了电力交易市场,是政策风向标下目前比较火的一个领域,预计未来几年微能源电网能推动短期能源互联网应用,而分布式光伏市场与硬件设备厂商在新能源互联网的风口下都面临诸多转型机遇。
而关于新能源行业的创业机会,高鹏表明汉能在此方面一直以来关注较多,包括太阳能头盔等项目他们都颇为看好。高鹏在新能源行业有14年经验,涉足过电动车、电池甚至儿童玩具等多个领域的新能源产品。看过太多新能源项目的他表示:“不要因为太阳能而做太阳能,智能和穿戴设备的结合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大数据是热门。关于如何将大数据与新能源有机融合,闫剑锋用自身的技术经验和创业者做了分享。他说,针对一个产品,硬件平台要把可能收到的数据尽早拿到,抢占先机。软件平台传感器收拢数据的过程很重要。对于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闫剑锋在分享中也作了总结:一是确保设备运行数据标准化管理;二是建立数值云平台,实现全生命期信息化;三是建立满足行业标准的公共信息模型。
在创业公开课项目展示环节,共有4家企业上台推荐了自己的项目产品,分别是:南京苏泽电融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精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墨博云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启湘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这其中有做新能源电池的,有做停车项目的,还有致力于商场APP的项目。项目展示结束,现场嘉宾对这4家企业进行了精彩点评,并给出了专业建议。
接下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三位嘉宾台上就坐,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新能源产业如何拥抱互联网”的创业对话。对话中,卢琦就新能源抓住互联网的风口进行了回答,她表示,在新能源产业,目前人才是很重要的,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效率都依赖于人才。关于什么样的新能源产品能获得高人气,高鹏认为刚需和“酷炫”是必备要素,闫剑锋则提出简单最为重要。整个对话部分将公开课的气氛推向了,在嘉宾们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台下的创业者表示获益良多。创业者苗先生是一位62岁的高校教授,去年创业并得到321引进计划扶持的他就向记者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创业公开课活动,整场听下来受益匪浅。
在创业对话环节不光有嘉宾之间的探讨,底下的创业者也和嘉宾进行了提问交流。有的创业者询问企业的下一步正确发展走向,有的创业者从嘉宾那里得到了有助于企业项目发展的资源。在整个对接交流的过程中,创业者在如何发展自己的项目上得到了实质的帮助。
参加公开课的投融资机构还有协立创投、江宁科创投资、南京银行、浦发银行、东恒投资的负责人。会议刚刚告一段落,他们的坐席前就围满了人,面对面的交流持续到晚上6点才在创业者的不舍中结束。(张永迪)
关键词: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消纳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33
1 引言
新能源电力指的是依靠风能、垃圾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进行发电的系统机制,其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在铁岭地区,新能源电力主要包括光伏、风能、垃圾能和生物质能等。表1所示为新能源电厂并网管理的指标体系与目标值。
2 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策略
为了提高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水平及实现电厂发电量的完全消纳,铁岭供电公司按要求管理新能源电厂并网的准备、调试、试运行和正式运行等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2.1 并网准备
在新能源电厂并网的准备阶段,应突出对如下要点的控制:一是发展策划部将新能源电厂的接入系统申请上报至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查;二是在审查通过后,先后开展招投标和设备安装工作;三是发展策划部将新能源电厂的并网协议签署申请上报至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其中专业管理部门在与新能源电厂签署并网协议时,应对一些必备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审核;四是在并网经济协议落实后,新能源电厂与供电公司签署供(用)电合同;五是调控中心与新能源电厂协商签署并网调度协议;六是发展策划部在对资料进行审核的基础上,与新能源电厂签署年度售(购)电协议。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中,准备阶段的工作必不可少,应加以重视。
2.2 并网调试
调试是新能源电网并网的核心步骤,其一般要求做到如下几点:一是 新能源电网在一切安装就绪后,先开展试验,再以书面形式向发展策划部申请并网,之后再由专业主管部门处理;二是专业主管部门分别从工程名称、范围和计划投运日期等方面对并网申请书进行审查;三是专业主管部门组织填写新能源发电机组并网准备表;四是调控机构对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并网条件进行核实,并在核实通过后,按国家规定对新能源发电机组依次实施并网调试和并网运行试验;五是调控机构审查调试结果。为了进一步阐释新能源电厂的并网调试,笔者以光伏电站为例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1)控制并网点数量。在铁岭地区,光伏电站一般安装在租用的屋顶上及并入用户变电站,因此需通过控制光伏电站的并网点数量来维护其稳定性;(2)控制发电规模。在铁岭地区,光伏电站仍以小型电站为主,因此在将光伏电站并入公用电网时,应控制其总安装容量,即上级变电站单台变压器的最小额定容量应不大于供电台球负荷的1/4,同时控制电站的发电规模,以维护系统的稳定性;(3)在光伏电站并网时,不得出现电网过电压,具体应按GB/T18481-2001进行调度,详见表2。(4)光伏电站功率因素的可调范围一般为超前0.95-滞后0.95,但需重视过程控制,即:在新能源电厂投运中,应依次确定并网点、运行方式、设备名和调度关系,并编制启动投运试验方案,最后应认真核对电力部门的信号数据。
2.3 试运行
新能源电厂并网在正是运行前,一般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试运行:一是调控机构按要求审查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并网调试结果,并以书面形式将审查结果反馈至发展策划部;二是新能源发电机组在开机后试运行168h;三是除光伏和风电以外,其余新能源发电机组应将燃料库每日的库存量上报至调控机构,以便调控机构编写发电计划;四是在试运行中,新能源电厂应全程观察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运行异常,应在获得调控机构的调度许可后进行处理;五是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调控机构应以当前的运行方式为依据布设发电机组的上网线路。如此一来,当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试运行指标完全达标以后,便可将其投入到商业化运行中。
3 关键节点分析
在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中,明确其中的关键节点尤为重要,其中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3.1 审查接入方案
一般来讲,在审查接入方案时,应注意如下事项:一是新能源电厂应将接入系统设计报告交由权威的设计单位组织设计;二是发展策划部应联合专业的管理部门审查接入方案;三是若在2年内,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建设、市场环境和外送条件等变化巨大或未被批准,应复核接入系统设计,并在必要时重新设计和审查接入系统。
3.2 签署并网调度协议
并网调度协议一般约定了新能源发电机组在并网运行中的行为规范、技术和安全条件,因此在签署时,应注意如下事项:一是并网调度协议应以国家级的并网调度协议为前提及以省公司的并网调度协议为依据;二是新能源电厂应与调控中心在协商的基础上签署并网调度协议。
3.3 机组并网调试
公司调控机构应按规定组织开展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试工作,其中主要的试验项目包括一次调频试验、进相运行试验、励磁机调速系统试验、黑启动试验和甩负荷试验。
3.4 优化并网运行方式
在新能源电厂并网运行中,应从如下方面进一步优化运行方式:一是上报设备的检修计划;二是申请、开工、完工和延期等都应满足《铁岭电网检修申请票实施细则》;三是为了优化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运行方式,在调整并网电厂升压变电站母线运行的方式时,应以机组开机的方式为依据。
4 评估与改进
针对铁岭供电公司在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与消纳方面的做法,公司主要从下列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一是健全铁岭电网新能源电厂的管理评价体系,具体对并网前、中、后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进行评价,以提高新能源电厂并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二是采用PDCA模式来实现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其主要步骤依次为:基础管理、业务实施、运行分析、评价考核,即通过运行分析和管理评价来进行经验总结,并由此确定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据此完善新能源电厂并网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电网对新能源电厂发电量的完全消纳。
通过上述评估可知,铁岭供电公司取得如下成绩:一是专业管理指标与电网的要求完全相符;二是新能源电厂并网的安全性较高;三是电力用户的用电满意度较高。但同时,评估结果也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对新能源电厂故障的研究尚处在理论阶段、一些规范流程仍待固化等,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应逐步加以改进。
5 结语
新能源电厂是顺应这个时展的产物,其本身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就存在非常可观的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其的研究。综合本案的研究内容,在新能源电厂并网管理上,铁岭供电公司监理的安全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电厂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实现对新能源电厂发电量的完全消纳,从而维护了新能源电厂与电网的共同利益,并最终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高奎.关于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及消纳的探讨[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4(05):38-43.
[2]王爱珍.关于新能源电厂并网安全管理的探讨[J].科技尚品,2015(11):19-20.
[3]艾琳,冯艳虹,郑兰,郭艳芬,张道农.智能电网条件下新能源电厂并网设计[J].农村电气化,2016(01):50-51.
[4]杨逸,钟亮,吴鸣鸣.分布式新能源电厂管理模式的初步探讨[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S1):152-156.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多能互补发电;新能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工业化生产与人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能源日益增多。传统原料和能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随之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原料和能源在过度开发下日渐枯竭,同时传统原料和能源的使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对基于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的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概括
1.1电力电子技术的内涵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下,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新兴于电力领域中。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在电力能源生产中,使用诸如晶闸管等电力电子器件对相应区域内的电能进行有效的能源变换和控制的先进技术。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化网络社会中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它已经成为现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获取的基础课程,并且在培养电力电子相关人才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2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
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电力电子技术能够优化相关区域内电能的使用情况。电力电子技术对相关区域内的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处理,能够使相应区域内的电能使用达到合理和节约的效果,在节约电能方面,潜在节电的总量相当于全国发电量的17%;(2)电力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改造传统产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就目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弱电控制强电的媒体,为传统产业在转变过程中使用微电子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保证计算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抽水蓄能下的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
由于偏远地区与电网的距离相较甚远,接入电力电子下的新能源电网成本偏高,因此建立独立性的电力系统成为解决偏远地区用电难的重要方案。在新的形势下,基于抽水蓄能的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逐渐应运而生。抽水蓄能下的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主要应用原理在于,诸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等传统的发电体系,主要是将太阳能与风能的能量通过一定的累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转换,使其转化为电能存储在电池中,此种蓄电方式十分环保。而抽水蓄能下的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则主要是将太阳能和风能等环保能源通过转换装置转换为相对不稳定的电能,随后使转换后的电能带动水泵,将水抽到位置较高的蓄水池中,将太阳能与风能有效的存储到蓄水池中。
3、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评价
3.1偏远地区应用新能源系统的技术评价
就当前电力发电系统而言,关于新能源系统的技术性评价主要为,现有的新能源发电系统都比较丰富,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相对较低。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风力的造价低廉,能够充分对风资源进行积累,同时其发电量也相对较大。但o论是上述哪种新能源系统,其在发电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不足,即电能资源存在相对不稳定性,由此也就导致相应区域内的电力供应不稳定。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的抽水蓄能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相对不稳的问题。抽水蓄能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有效将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通过转换装置转换成电能,而在电能的作用下使水泵将水抽到位置相对较高的蓄水池中,由此能够有效将太阳能和潮汐能等储存起来,在需要用电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能源进行电能转化,由此保障电力系统在供电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
3.2偏远地区应用新能源系统的资源评价
偏远地区地广人稀、人烟稀少以及环境状况相对恶劣,在偏远地区构建电网系统,所投入的构建资金有限,并且所产出的电能也受到限制,因此电网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偏远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其通常会具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或是水能资源等,由此对于上述偏远地区的电能网构建,可以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厂或是风能发电厂的方式,建立相对独立的供电系统。基于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的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有效促进多种新型能源对电能的转化,以此保证偏远地区的用电情况。例如,近年来我国加大沿海岛屿地区的开发力度,而沿海岛屿的普遍特点为远离大陆,若采取海底电缆的方式进行电能的供应,不仅成本巨大,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
4、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合理配置
抽水蓄能多能互补发电系统主要由水泵、风力发电机组和蓄水池等构成,其主要的供电方式是根据相应区域内对电能的实际需求进行支配,依据现实情况对相应发电系统的容量进行选择是保障发电过程中稳定性的基础。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的抽水蓄能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合理配置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充分考虑相应区域内每个用户的用电量和用电情况,确保用户的电能够用并不出现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要充分考虑相应的新能源,如太阳能和潮汐能等在相应区域内的储存情况,以确保抽水蓄能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在积累新能源过程中,能够对相应新能源进行有效的储存。充分考虑相应地区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新能源的储存情况,是有效发挥新型电力电子技术抽水蓄能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作用的基础,能够通过合理配置对电能进行有效分配。
结语
与传统发电系统相比,新能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在开发能源方面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能够将多种新能源相结合并开发利用,由此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空间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使得其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强,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家在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国务院正式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是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战略新兴产业,明确了其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地位。政策的强力支持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跳跃式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新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虽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较高的研发和推广成本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组织模式,有利于新能源产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帮助新能源产业摆脱固有发展模式的束缚,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对于准确判断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困境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文献综述
近年来,空间对于许多社会经济过程的重要性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关注空间效应,空间思维已经被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积极融入到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多项研究表明,一个地区某项产业的集聚水平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政策导向等因素,还会受到邻近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地理媒介的空间溢出效应会对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局限性,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而邻近集聚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主体往往比其他地区具有更好的绩效水平,也即产业集聚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称空间相关性)。空间依赖性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似性与其在空间上的距离密切相关。产业集聚的空间依赖性反映了实际存在的空间交互作用,如区域间人才的流动、知识的扩散、技术的传播等。然而,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还具有时间维度,由于日益增加的地理联系,邻近的地理单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业集聚水平可能呈现出极大程度的相似性,而区域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也可能继续存在或消失。因此,时空维度在分析区域产业集聚时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外涉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其主要聚焦于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而对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探讨相对较少,仅有的相关文献也主要是侧重于从集聚效应、集聚竞争力和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分析,如蒋石梅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探讨了近十年来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和特征;倪上通过区位熵和SWOT分析法对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郭立伟综合运用区位熵法、NESS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浙江省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浙江省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金飞运用GEM和AHP模型对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的集聚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该区域的产业集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但较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综上所述,新能源产业集聚作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但目前关于新能源产业集聚的研究多从某一特定区域出发,研究视角较为孤立,缺乏从时空耦合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因此,本文综合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时空耦合的视角对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动态性进行分析。
2.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反映一个行业发展状况的指标种类较多,如工业总产值、企业数量、专利数量、从业人数等。其中,工业总产值作为一个直接反映行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由于新能源种类繁多,且新能源产业相关数据不易获得,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的度量进行了探索,如李士忠认为,由于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所属的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可以将两个行业总产值之和近似为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郭立伟所提出的核算方法与李士忠基本一致。本文借鉴上述两位学者提出的方法,计算了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域新能源产业的总产值,这里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
3.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地理集聚和省域差异
3.1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地理集聚演变
本文选择区位基尼系数来测度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地理上的整体集聚水平。与收入基尼系数刻画收入分配公平水平相似,产业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刻画的是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度。基尼系数的值越大,表明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越不均匀,即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越高。根据得到的我国各省新能源产业总产值,本文计算了2003~2012年度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产业表现出较高的地理集聚特点(2003~2012年均保持在0.6以上的水平),但集聚水平在考察期内表现出先缓慢增长后快速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0.665增长到2007年的0.674,然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0.621),这就意味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考察期期初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强化和累计因果性,但从2007年开始逐渐表现出较强的趋同迹象。
3.2省域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演变
本文采用区位熵法来测度各省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变化情况。当区位熵值大于1时,表明目标地区这一产业出现了产业集聚的现象;当区位熵值小于或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这一产业不存在产业集聚的现象。图2为所计算的2003~2012年全国30个省份新能源产业的区位熵值。
从图2中可以得出:(1)2003~2012年,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的新能源产业区位熵始终大于1,表明这些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存在集聚现象。但这五省新能源产业的区位熵在图中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说明这些省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在考察期内有一定程度的衰减。(2)除上述五省外,天津、辽宁和安徽在部分年份的区位熵值也大于1,其中天津2008年前的区位熵值一直大于1,但从2008年开始小于1并呈下降趋势,而辽宁和安徽的区位熵值分别从2006年和2008年开始大于1。这就表明天津新能源产业的集聚现象从2008年开始逐渐消失,而辽宁和安徽的新能源产业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出现集聚的现象。(3)河北、江西、河南、重庆和四川新能源产业的区位熵值在考察期内虽然都小于1,但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且2012年的区位熵值都较为接近1。这就说明这些地区新能源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即将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区。
4.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及时空演变
4.1全局空间自相关及其演变
本文采用Moran's I指数来分析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全局空间相关性。表1为所计算的2003~2012年我国各省新能源产业区位熵的Moran's I值。Moran's I值的取值应在-1和1之间,当Moran's I值大于0时表明正相关,即不同地区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当Moran's I值小于0时表明负相关,即不同地区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上不具有相似性。同时,本文还计算了基于二、三阶邻接矩阵的Moran's I值,二阶邻接矩阵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对邻近区域产生的影响是否会扩散到更多“相邻之相邻”区域。同理,三阶矩阵会进一步反映这种空间效应的扩散。计算出的Moran's I值的显著性可以用z统计量来进行判断,当显著性水平假定为5%时,其临界值在-1.96至1.96之间。
从表1可以看出,2003~2012年基于一阶Queen邻接矩阵的Moran's I值均大于0,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的省域差异并非随机产生的结果,而是由正的空间相关性造成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特征,具体表现为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趋于临近其他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趋于临近其他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空间外在关联溢出是变量空间依赖(空间相关性)的直接原因,因此,邻近地区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相似的实证结果可以说明,受地理溢出效应的影响,空间邻近能够显著作用于区域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形成。基于二阶和三阶Queen邻接矩阵的Moran's I值明显降低,且基于三阶邻接矩阵的Moran's I值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就表明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地理溢出效应有一定的空间局限性,其随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
4.2局部空间自相关及演变特征分析
本文通过Moran散点图来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与Moran's I指数相比,Moran散点图的重要优势在于能够区分地域单元和其邻居之间的空间联系形式。通过Moran散点图可将我国各省的新能源产业划分为四个象限的不同类型:(1)第一象限(高一高,记为HH):它表示在该象限内的省份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并且被其他高集聚水平的省份所包围;(2)第二象限(低一高,记为LH):它表示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包围着一个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3)第三象限(低一低,记为LL):它表示在该象限内的省份和它周围的其他省份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均较低;(4)第四象限(高一低,记为HL):它表示在该象限内的省份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高,但其周围区域的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根据上述理论,绘制了2003年和2012年我国30个省份的Moran散点图,并将各省份的分类情况汇总于表2。可以看到,我国省域新能源产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理分异特点。具体而言,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空间联系一直为HH型,在河北、河南和江西的空间联系演化为HH型后,构成了特征明显的HH型连绵区域,此外由于天津、辽宁和广东的空间关联模式一直为HL型,可以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邻近的部分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且空间联系紧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基础差,除了河南、安徽、重庆、湖北和四川外,其他省域的空间关联模式多为LH和LL型,同时还有大量区域统计上不显著。总体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时空演进呈现出有利于东部沿海的空间格局,同时,中西部省份还与东部沿海省份之间建立了一定反向溢出机制,尤其体现在江西和河南等省份,其在考察期内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
在上述空间关联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时空跃迁测度法来进一步分析我国各省新能源产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将时空跃迁分为四种类型:类型I刻画的是某一地区自身的跃迁,包括HH-LH、LH-HH、LL-HL、HL-LL;类型II刻画的是某一地区自身状态不发生改变,而其邻近地区的跃迁,包括HH-HL、LH-LL、LL-LH、HL-HH;类型III刻画的是某一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均发生跃迁,包括HH-LL、LH-HL、LL-HH、HL-LH;类型IV是未发生跃迁,保持原有空间联系的地区,包括HH-HH、LH-LH、LL-LL、HL-HL。
从表2中Moran散点图的结果来看,最主要的跃迁类型是类型IV,有17个省与其邻近省份的空间联系未发生变化,保持了持续的稳定性。相对来说,跃迁类型I和类型III数量较少,同时没有地区发生类型II的跃迁。从2003年至2012年,河北、江西、河南、重庆、四川发生了类型I跃迁,具体而言,河北、江西和河南均发生了LH-HH跃迁,而四川和重庆发生了LL-HL跃迁;只有湖南省发生了类型II跃迁,具体表现为HL-LH跃迁。从河北、江西和河南发生的跃迁可以看出,我国省域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空间邻近可以显著作用于区域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形成,进而缩小我国区域间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的差距。除此之外,省域新能源产业的跃迁类型还表现出一定的锁定特征,以福建、北京和海南为例,在所考察的2003年和2012年均为LH型区域,尽管海南和福建邻近广东,福建还进一步与长三角地区邻近,而北京更是和天津联系紧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依然较低,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其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5.结论与启示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分析各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同环节支持重点的变化。
国外主要发展经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美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不仅加强对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形成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获取技术实力是基础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实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动力电池技术、动力总成技术,还是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技术等,都深刻的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以动力电池技术为例,上世纪60―90年代,其技术的安全性和比能量、比功率无法达到产业化需要,一直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10余年间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整体进入商业化阶段,搭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丰田Pruls的销量突破200万辆。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更为重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支持,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明确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韩国颁布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
二是实现节能减排是关键
新能源汽车是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而逐步得到发展的,但由于技术、经济原因,短期来看,发展的关键是实现节能减排。在此方面,国外政府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降低整车重量和油耗、尾气量,首先,各国政府出台的税收、补贴政策般都是与油耗控制政策和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结合使用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高油耗、高排放车辆的惩罚。如:在美国,新车型是根据油耗改善率来确定减税额的,符合环保节能政策的车型最高可获得3000~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在意大利的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如果该汽车是一辆“没有汽油或柴油引擎的电动汽车”,对其免除道路税的年限是5年,而不是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3年,保险也相应地减少约50%。英国在征收车车辆保有税时,对于新购电动汽车,根据CO2的排放量分级征税,排放越少征税越少。
其次,电动汽车的电池重量和整车总重直接决定着其能源的节约情况。为此,部分国家按照整车重量的差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优惠措施。如在美国,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减税额度应根据车的总重进行调整,以反映车辆排放减少的水平。2002年出台的《能源政策法》提出,按纯电动汽车总重划分为四档(8000磅且≤14000磅,>14000磅且≤26000磅,>26000磅)确定不同的减税幅度,购买总重不超过8500磅的纯电动汽车减3500美元,若这种纯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100英里的或有效荷载容量达到1000磅的,可以增大减税幅度到6000美元。
三是走向市场是核心
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商品研发的核心都是走向市场。这点在金融危机后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日本政府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日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该计划对消费者所购新车的每加仑行驶里程数比起旧车提高4英里的,将补贴3500美元;提高10英里的,将补贴4500美元。
我国的主要发展经验
近十余年来,我国电动汽车行业仅用了不到2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仅相当于丰田公司年度开发投入的1/20),不仅显著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大大缩短了与日美欧等国问的差距,而且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夯实了实现未来产业自主发展的基础。总结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经验如下:
注重政府支持初期的研发体系规划与布局
与国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情况相类似,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依靠政府系统研发支持起步的。但与国外汽车行业的整体结构不同,我国汽车行业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组织创新资源进行研发的难度较大。为此,我国政府在通过863计划系统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研发的前期,不仅加强了对研发体系的系统规划,而且尝试利用科技计划的大规模投入,引导行业创新资源的合理布局,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
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初期,根据当时我国主导产品为汽车的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一直保持在100家以上,行业科研资源散落在北京、上海、长春、武汉、重庆等许多城市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内,各单位问缺少有效合作的现状,在技术开发中,863计划确立并坚持了“三纵三横”的研局。其中燃料电池轿车布局在上海,依托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和上汽集团;燃料电池大客车布局在北京,依托清华大学和京华客车厂等;混合动力轿车布局在武汉,主要依托东风电动汽车公司开发,后奇瑞和长安公司也加入;混合动力大客车布局在武汉和长春,主要由一汽集团和东风电动汽车公司利用各自的底盘技术进行开发;纯电动汽车布局在北京和天津,客车由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轿车由天津清源动力有限公司研发。通过科技计划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支持,逐步使各参研单位聚拢围绕“三纵三横”组织研发,从而使各单位的研发目标与我国政府支持电动汽车行业科研攻关的目标相一致,有效整合利用了分散的研发资源。
注重科研项目开发的明确目标产品导向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科研开发的最终目标不是形成
若干技术成果,而是要形成整车产品,进而占领市场。这不仅是检验科研开发成效,而且是发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作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启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时,就将围绕整车产品开发作为优化研局和组织科研攻关的重要出发点。同时,为确保政府支持的研发能围绕明确目标产品展开,提出了“整车企业牵头,零部件协同”的研发组织模式,即围绕若干个承担三类电动汽车整车研发任务的单位配置政府支持资金,安排项目,根据相关车型开发的实际需要,组织零部件等研发。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都是为最终整车产品的开发服务的;是根据整车开发的需要,组织、整合国内研发资源的。
从作为整车牵头单位的构成分析,既有专业的汽车制造企业,如一汽,东风汽车公司,奇瑞,长安等,也有以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主组建的新型科技企业,如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基本发挥了当时国内各参研单位的优势。
注重产业形成各阶段扶持政策间的衔接
从2001年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走过了研发培育阶段和产业培育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培育阶段的中后期。分析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表明,我国不仅系统加强了对关键技术、整车产品的研发支持,而且随着研发的逐步深入和技术成果的持续产出,相继在产业化扶持、小规模示范运行、纳八公告程序、集中示范运行和鼓励购买整车产品等方面加强了政策扶持,通过有效衔接研发培育阶段和产业培育阶段的政策扶持措施,顺利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首先,在研发培育阶段,我国政府更多的是利用863计划,对新能源汽车所需各项技术的研发加以持续支持,先后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并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优先主题之一。此外,在加强研发的同时,扶持政策也关注到了对产业化和后续商业运营的前期准备。从2003年开始,选择北京、武汉、天津、株洲、杭州、威海、深圳7个城市作为示范运行城市,开展了不同车型、不同示范运营主体、不同运营管理方式和不同线路的小规模示范;在电力系统内,选择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湖北、湖南7个省市作为电动汽车发展示范和试点单位。在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出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等内容。
其次,在产业培育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实力和整车研发实力的持续增强,以及一些汽车制造企业相继推出新能源汽车样车和整车产品,我国政府的政策侧重点逐步转向加强技术研发支持与促进产业形成、发展相结合。2007年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国家公告程序,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上市销售奠定了基础。2009年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性的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随后,财政部、科技部联合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13个试点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试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应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为落实《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深圳市、杭州市相继了配套实施方案,其中,深圳市确定在国家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对双模电动车追加3万元,对纯电动汽车追加6万元补贴,从而使深圳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可获得的最高补贴达到12万元;杭州市提出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追加补助3万元,纯电动汽车追加补助6万元,对于单位团购和用燃油车换购的还可以再分别补助3000元,从而使杭州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可获得的最高补贴分别达到12.6万元和8.6万元。其它试点城市和北京市的实施方案(各城市实施方案对比详见表1)也已通过了四部委论证。
两点思考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步入规模产业化阶段。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接近消费者,为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仍面对一些问题。消费者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性和安全性。由此也引发了如下两点思考。
做什么才能使它更经济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除北京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汽车消费还主要停留在家庭需要,而国外已经进入了个性化消费时代,有些家庭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具有特殊功能、特定用途的汽车,这使得丰田Pruis可以作为个人第二辆车在欧美国家得到认可。在我国现阶段,不论是购买传统燃油汽车,还是购买新能源汽车,其使用目的基本是相同的。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对同质、低价的追求。首先,对于同质。虽然新能源汽车在某些方面仍逊色于传统燃油汽车,但相差无几,对于普通消费着而言,影响非常小。影响其推广的关键是使用的方便性――充电的时间和便捷性。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方便性有所提高,很多城市都明确提出了配套充电站的建设方案(详见表1),部分城市还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领域的方案,如北京市计划对充电桩等建设提供补贴,补贴额最高为建设投资的30%。
其次,对于低价。目前,各级财政补贴力度较大,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已经接近同型号传统燃油汽车,以比亚迪F3为例,比亚迪F3DM低碳版豪华型市场价格为16.98万,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补贴后的价格为8.98万元,仅比比亚迪F3(2010款)豪华型的售价高了1.3万元。
但是,恰恰是在这两个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影响着私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首先,与庞大的城市相比,规划建设的充电基础设施仍较少,远远未达到支撑私家新能源汽车出行的要求,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便利性仍较差。其次,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多处于中低档车的销售价格区间,在这个售价水平上,我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高,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拓展。未来我们应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目标
探索“学校主体、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多层次专业建设机制,深化“做中学,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软硬件条件完备、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和经济社会服务功能良好的特色专业,努力成为新能源行业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市场需求、产业和领域需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空间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且具有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的研发能力、工程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有能力作为新能源材料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LED照明工程、太阳能光电/光热和储能系统及能源工程控制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工程应用和技术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
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及其利用、能源工程控制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新能源相关领域的材料研发、系统设计与控制、新工艺/新技术设计和工程应用等综合能力。
(1)知识体系上,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电子、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②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太阳能光电/光热、LED发光照明、新型储能系统、材料科学基础、电子电路、计算机语言基础知识;③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专业生产、技术管理、工艺设计、性能测试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系统集成控制的研究与开发能力;④了解相近专业(如材料物理、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物理学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⑤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关于新能源产业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能力要求方面,要求具备:①新能源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系统集成控制的研究与开发能力;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的编程能力;③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础,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⑤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撰写论文或技术报告的能力。
专业支撑条件建设
学科与学位点
专业拥有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作为学科支撑,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材料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材料工程硕士点3个支撑学位点。至此,学院拥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8名,教师的专业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能源工程、电子及控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近几年来,专业教师在科研方面承担了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包含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10多个项目。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开发生产太阳能集热板的关键技术和光热系统控制技术,研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开发、开展太阳能电池材料基础研究;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块关键技术、电解液添加剂和锂电池研发平台等方面都具有很扎实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基础。这些科研工作保障了本科专业的培养层次和行业竞争力。
完备的实验条件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实践环节设计,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电子电工实习、工程训练(包括光伏、光热工程、锂电池生产、能源控制工程)等诸多重要实习实践环节。2013年获批福建省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新能源基础实验室、新能源综合实验室以及专业创新实验室。其中,专业创新实验室主要包含纳米技术、锂电池技术、太阳能技术三个创新实验平台。尤其是已建成了100kW校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践基地和校内锂电池工程化实训中心。这些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拥有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课外科技项目和毕业设计提供重要的实验条件。
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与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星网视易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福建三元达软件公司、福州众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同辉太阳能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2012年获批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
主要专业方向
(1)太阳能光伏。包含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太阳能发电工程两个子方向。前者着重于太阳能电池材料性能改进、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工作;后者着重于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与模式运行研究、能源智能控制以及系统应用推广。
(2)太阳能光热。包含太阳能光热材料与太阳能光热工程两个子方向。前者着重于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性能及新材料研究;后者主要开展光热工程系统设计、运行管理以及能源智能控制。
(3)锂离子电池。包含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与锂电池工程化两个子方向。前者着重于储能材料性能及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研究;后者主要开展锂电池生产与运行管理。
(4)智能能源测控。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嵌入式硬件技术、数字通讯及存储技术、传感器及控制技术以及最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能源管理角度开展节能、能源智能测量与控制研究。
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工作
福建师范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专业设置至今仅实施2年,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设置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在积累专业建设经验的同时,在教材、师资、平台建设、科技活动等方面仍需不断改进和优化。
(1)教材问题。目前,需要做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特别是专业实验课程的教材建设。如新能源专业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可结合实验项目开设、仪器选择先编写实验讲议义,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编写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相关实验教材。
(2)专业教师问题。当前,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很少,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完善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将是一大任务。
关键词: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认证
随着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由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构成的运输机械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端化的电子性能消费品。在很多高档轿车上,电子化的产品已经超过了整车的50%以上,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和零部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子产品的质量,对电子产品详细的检测与认证就成了企业要采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主要包括了性能功能测试、环境与可靠性测试、环保与化学测试、以及电磁兼容EMC检测,本文主要是针对电磁兼容领域做出详细对比和阐述。
一、汽车电子产品EMC检测的主要内容
汽车电子产品EMC检测主要包括传导发射、辐射发射、辐射抗扰度、瞬态抗干扰和静电放电等几个项目。下面对汽车电子的主要检测项目做了一个归纳:第一个辐射发射RE,主要检测方法是暗室法,第二个传导发射CE也是采用暗室法,第三个传到瞬变发射CTE采用暗室法,第四个辐射抗扰度RI采用暗室法,第五个传导抗扰度CI采用BCI法,第六个传导瞬变抗扰度CTI采用BCI法,第七个静电放电ESD采用BCI法。这几个都是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的常见项目,标准我就不详细列举了【1】。
二、 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认证的质量认证现状
我国汽车电子产品认证采用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结合的方式,在国家认监委2012年第30号公告《国家认监委关于印发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的公告》中,明确了11类机动车零部件产品必须通过强制性认证,其中包括灯具、发射器、行驶记录仪、车身反光标识、制动软管、后视镜、喇叭、油箱、门锁等16种产品。查看相关产品的实施规则,主要内容涉及机动车整车和零部件性能指标要求和驾驶安全,而关于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却屈指可数。但是随着汽车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 ,在相关领域展开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已经是必然的,我国相关产品认证机构也在积极为汽车电子产品认证的相关开展而积极努力的工作着。2013年7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组织、中国赛宝实验室作为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汽车电子类产品资源CQC标志认证规范出台,这标志着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检测和认证领域新的发展特突破。
三、 我国应尽快建立汽车电子产品认证的标准体系
我国近几年颁布了一批有关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性的国家标准,内容涉及到电磁兼容专业的发射和抗干扰两大方面,包括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静电放电、传导抗扰度等项目。我国的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其中很多的国际标准有待研究并转化为国家标准,国内没有建立应用于认证的标准体系,更没有结合国情分析自主品牌汽车性能和汽车电子产品现状【3】。
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存在两级分化的问题严重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点是有些汽车电子产品需要出口国外,这些产品在生产制造之前就要考虑各方面的国际指标和规定,必须要通过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但是我国部分汽车电子产品主要是负责在国内供应,这部分国内供应的汽车电子产品没有相关电子兼容认证体系的把控和管理,而且还属于后期辅助和扩展系统,所以产品质量的问题令人担忧,在该汽车电子产品使用时会对人身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合上述情况,我国对汽车电子产品电子兼容性的认证工作在前期的技术研究上迫在眉睫,一方面要通过对该项目的实施认证,不管产品是出口还是在国内销售,都要对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进行检测和控制;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国品牌的认真,为中国品牌打进国际市场,与国际认证要求和国际汽车企业厂家的合作达成基础。
四、 关于汽车新能源的思考
汽车新能源是指采用新型非常规车用燃料来作为汽车的动力源,把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综合起来,形成新结构的技术先进的汽车。现有的性能能源汽车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等,就有关资料指出,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必定将是以后汽车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我国现在也在全面推广新能源城市公交、混合动力车,等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普及新能源汽车的使用【2】。随着现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国内实施新能源汽车的计划也已经全面开展,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电磁兼容性的认证要求也应该满足市场需求。我们要积极开展新能源方面的研究与测试,以便能够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化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和数据。
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电子产品EMC检测与认证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几年汽车事业的发展,对汽车的整体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汽车生产方也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供应商都在逐渐加强汽车电子产品EMC的检测与认证。这对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追赶上轨迹标准,消除国际贸易差距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良性的发展认识。
参考文献:
[1] 李铁华.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标准体系与应用研究[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1(01)
[2] 杜建福,付多智,朱正礼,陈彦雷. 新能源汽车EMC测试与设计研究[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1(06)
关键词:技术轨道;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09-01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2012年颁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2006-200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作为我国的传统汽车产业大省,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是吉林省汽车企业及汽车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一)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属地优势
近两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公司。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期投入非常大,需要强大的整车制造企业的带领。吉林省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新能源汽车项目,这是吉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较大的优势。目前,一汽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奔腾B70的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料电池车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进入产业化阶段。7.3M、10M和12M三种规格的纯电动客车已经通过试生产,部分车型开始在全省试运行。此外,一汽集团也初步规划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车型,以及试运行时间表。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优势
吉林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长春和辽源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达到0.8亿安时,形成从120AH到400AH多种系列产品,为纯电动客车和汽车提供配套实验。长春锂源公司还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机构专门进行以锂电池为运行动力的研究和开发,锂电池所需原料磷酸铁锂已经开始生产,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2000吨。此外,电池隔膜纸研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具备年产4400000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三)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我国最先设置汽车专业的高校――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实力的科研人才,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着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作为中国一汽的技术核心也始终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关注动力设计,试制车型,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吉林一汽集团专门成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机构。目前,有4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能源汽车,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开发团队,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了充分的积累和准备。此外,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物理所等院所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信息,因此,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产业联盟初步形成
吉林省成立了包括中国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的形成,能够有效整合省内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所需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现有研发团队根据技术优势明确分工,集中优势资源对于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技术攻关。这一联盟优化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资源,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高资金和人力支持。
(五)拥有示范推广平台
2009年长春成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示范城市,这一平台极大地促进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面的压力,有助于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普及。
二、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推广的品种单一
吉林省内完全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实际上仅有一汽的客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纯电动客车的三个关键组件仍处于实验阶段,零部件供应仅仅依靠国内的供应商,开发进展缓慢,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都未进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市场前景较好的纯电动微型轿车还未投产,技术储备不足,车型规划不合理。
(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吉林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主要依赖于一汽集团,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少,技术含量低,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不具备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如:驱动电机、电子集成技术、动态综合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还未试制投产,核心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不能有效支撑整车出厂的技术需求,其他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产学研合作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共性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等为主的技术研究方面。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服务能力来看,共性技术政策还未最终明确,研究平台相对分散,未能形成稳定、完善的经费投入和运行保障机制。
三、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一)出台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的推动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是产品的生产、使用、交换的技术依据,但吉林省电动汽车起步晚,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落后。现有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研究较为松散,难以集中所有的优势和关键技术,汽车企业无法通过合并和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研发来初步确定相关标准,在行业内通过骨干企业的运行来进行调整。地方标准可以先于国家标准出台。
(二)搁置路线争论
汽车企业要搁置技术路线的争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成本、技术不成熟和充电条件的限制,是阻碍大中型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混合动力汽车其动力系统中70%的技术与传统燃油汽车共用,可以带动蓄电池等核心部件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中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作为过渡车型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中小型电动车所需的蓄电池成本也只有中型汽车的一半,运行成本仅为同级别传统燃油汽车的1/3,小型电动车可用220V民用电充电,慢充时的功率只相当于一台家用空调。
(三)掌握核心技术
首先,实现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其次,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核心部件突破瓶颈制约;第三,选择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首要突破口;第四,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是汽车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主攻方向。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应加强技术研究所的集中度,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政府应该建立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增加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培养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通过科技拨款和政府补贴来促进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研发,支持汽车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促进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升级。完善行业中介服务网络,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创新力。根据共性技术开发的需要,建立公共信息和公共数据、科技基础平台的有效共享机制,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合力。
(四)重视品牌建设
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设计美学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造型设计特点以及造型设计与市场销售之间的关系。引导重点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造型设计进行项目规划,组织力量在车身外形设计、标识设计、色彩库建设等艺术设计方面开展工作,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终端和体现吉林特色、东北风貌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使新能源汽车产品能够在外观造型等方面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品牌战略可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创造附加价值,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品牌建设,这既有利于作为吉林省传统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利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4 价格引导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在出台相关重点政策方面。“十二五”时期,为继续加大对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新能源规划》提出,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本市,同时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制定新能源就技术标准、新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新能源发电上网标准、太阳能光热设计、施工纳入建筑过程强制标准等,开展工程标准制定工作,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没有在2010年5月底如期而至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在6月的第一天终于“落地”。
据财政部网站6月1日报道,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通知明确提出,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相比之前的传闻,杭州意外成为试点城市中的“黑马”。 这也意味着,杭州人有望在全国范围内,较先买到相对便宜的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究竟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它,又将如何实现从展厅到马路的“角色转换”?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
未来的汽车生活
自从与家人一起参观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后,那辆停放在未来展区里,集光电转化、风电转化以及二氧化碳转化发电“三位一体”的概念车“叶子”,让义乌人贾善华一直记挂着。
“它看上去非常酷,样子有点像卡丁车。整个顶部是一片大大的绿色‘树叶’,可以将太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电能。”贾善华描述道,“‘叶子’的每个轮子上各有一片会转动的‘树叶’,可以随着车轮转动进行风力发电,真的很神奇、很有意思!”
随着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日益严重。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低排放、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无疑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也让许多人充满期待。
“今后,人走动、车辆行驶时与地面摩擦产生的能量,都将被收集,并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路边的充电站内。汽车电量不足时,司机只要将车停靠在充电站旁,设置在汽车和充电站内的无线射频装置,就能自动感应,完成对汽车的充电。”上海世博会日本馆上草小姐如此描述未来的汽车生活。
据了解,除了汽油、柴油发动机以外,所有使用其他能源的汽车,都包括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范畴里。它的优点是能耗小、污染低。目前,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专家预测,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700万辆。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可分为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醇醚燃料汽车以及电动汽车5大类。其中油电混合以及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今后最集中的发展类型。
与贾善华相比,在杭州市石祥路一家贸易公司上班的杨小姐,则与新能源汽车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2010年1月22日,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100辆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通过租赁的方式在杭州批量上市,杨小姐及十几位杭州市民,成为国内首批开上纯电动汽车的车主。
起步,加速,仅用了短短7秒钟,杨小姐便将车速提高到了70公里/小时。
“提速快、噪声低,是开这辆车最直观的感受。”杨小姐说,她每天从武林门到石祥路,上下班行程大约20公里。“以前开的一辆小排量汽车,每周至少要加200元汽油,但现在充满一次电可跑150公里,每周充一次电,只要十几块钱电费就够了。”杨小姐说,充电也方便,在自己公司一楼,用普通的220伏电源,6―8小时就能充满。也可以到沈半路的众泰4S店,用专业充电设备进行快充。
浙企青睐新能源车
2009年国务院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我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2010年3月5日,发展新能源汽车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财政部公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将以财政政策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对推广使用单位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
2010年6月1日,众人期盼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细则出台,……积极的政策引导,叫车企们坐不住了。
3月底,比亚迪向市场推出双模混合动力汽车F3DM,这家民营汽车制造厂商在近两年来的电动汽车领域占尽了眼球。然而,自2009年以来,并不止比亚迪这一家企业在大造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据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30家客车企业已涉足新能源车的研发。轿车方面,6大汽车集团以及奇瑞、吉利、比亚迪都争相“发力”新能源车,企业数量总计超过40家。4月下旬举办的北京车展上,95款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占了车展展示总量的10%。
3月26日,天能动力与奇瑞新能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在新能源电动车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作为国内第一大电动车电池供应商,这家位于长兴的公司已先后与江苏雅迪、奇瑞、上海汽车等若干汽车制造商开展技术合作。而在此前,众泰汽车将国内首款纯电动汽车――众泰2008EV率先推向市场。而这,仅仅是浙江企业进军新能源车的冰山一角。
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说,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吉利一共推出了6款新能源展品,其中包括2款电动车,1款采用GSG智能启停技术的车型,2款GPEC吉利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型,以及可用电池和太阳能为动力源的IG。
“‘熊猫EK-1’将在下半年向市场推出。”杨学良称,EK-1采用铅酸电池,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一次性充满电后,可行驶80公里。充电1小时,可充至80%电量。
“纳智捷”这个名字,牵动了很多杭州人的心。预计2010年底,第一辆杭产电动轿车纳智捷将下线。
来自杭州市经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杭州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10家,锂离子电池的年生产能力为7000万安时。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生产新能源汽车2.5万辆,动力电池3.9亿安时。
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们公司的锂离子电池造出了名气,“日本、韩国、美国的许多企业都上门来,经常一接待就是好几拨。”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说。
此外,他们还跟宇通等企业合作,连“一汽”也给万向下了订单。这回,他们还走进世博会,成为上海世博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最大供应商,获得152辆混合动力客车和60辆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的配套订单。
推广仍存诸多难题
可以预见,作为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国家财政补贴的5个试点城市之一,杭城的私家车中将出现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要让新能源汽车进入平常百姓家,还有待时日。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浪网联合的《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在有新能源汽车购买意向的被访者当中,环保、发展趋势及省油,是消费者决定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而购买和使用成本高则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一般而言,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贵30%―40%。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和比亚迪F3普通车型为例来做比较,这两款车型价格相差9万元左右。按一辆家庭用车每年行驶约2万公里计算,百公里油耗9升左右,每年油费约为1.2万元。再根据电动车每年可节省约75%燃油费计算,行驶10年才能省去9万元。这样算下来,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并不算高。
杭州某高校的林老师经过精心计算,放弃了现在购买新能源电动车的打算,因为虽有补贴,但相对同一档次的传统汽车,新能源电动车的价格还是偏高。“虽然充电比加油便宜,但是初期投入却要大得多。”
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现在行驶着369辆电动汽车,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就是运行成本太贵,电动车的电池每年一换,换一次要几万,司机承担起来有困难。而且,出租车24小时不间断营运,没有充电时间。”在5月27日举行的杭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杭州市交通局局长陈伟直言困难所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清华大学陈全世教授,从事了20年电动车研究。他认为,充电站等基础设备的不配套以及标准的不确定,将是电动车发展的两大障碍。
现在有几个充电途径:一个是在家充,220伏的电就可以,需要8到10个小时,但必须要有车库,把巨大的电池拆下搬回家,不现实;另一个,是在社会提供的充电设备上充。
“眼下,大多数车主还是实行马路边停车,没有私人车库,因此,推广新能源汽车必须先解决充电问题。这会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陈全世说。
此外,如果没有国家标准,也会对电动车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就像手机一样,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充电口是不同的。”兼任国家电动车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的陈全世担忧,如无统一标准,各个品牌的车只有到符合自己标准的充电站才能充电。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电站建设方面,浙江已经有了明确部署。2010年,浙江省电力公司将在杭州建设6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浙江全省建成500个充电桩。同时,该公司也正与各地政府积极协调,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
今年,杭州市将建设1个大型充电站、5个中小型充电站、50―100个电池更换服务网点、130个充电桩。目前,古翠路上新建的充电站已落成启用,可供80辆电动汽车同时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