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时间:2023-10-02 09:0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1篇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吉林省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7.4万余人增加到2008年的13.3万余人,增幅达到44%。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显出来。尤其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的重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不再是唯一的渠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和乡镇还大有用武之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固有的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适中的就业期望值,不盲目攀比追随,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给自己正确定位。现在无论选择在哪里就业,应该说都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应该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创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我省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由省教委掌握,各学校掌握各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当毕业生回到生源地后,就业情况就由各地市州人事局掌握,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业指数系统的建立可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对学校而言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该指标对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可让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学校的就业情况心中有数,同时该指数能为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供给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使高校之间相互合作,打破学校的界线、专业的界线和学历层次的界线,形成一个学历层次多、专业面广、毕业生数量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大力发展网络市场,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政府要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公告制度,用人单位必须把所有空位信息都传送到就业服务中心,而且只有空位信息在人才市场公布几天之后,用人单位才可以采用其他的聘用渠道。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加人事业务和数量,除了放宽户口限制外,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对自主创业、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人事包括保管档案、职称评定、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出具相关证明等。

开展远程人事服务,使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远程服务排忧解难。大力宣传长春市鼓励毕业生在长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供“绿色通道”;毕业生可持报到证随来随存档案;毕业生可持相关材料办理落户手续,无特殊情况,加急户口可在3个或5个工作日内办结;为毕业生提供改派、评定职称等相关咨询服务;探索在高校建立人才市场分市场;加大吉林人才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人才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毕业生待业保障基金,为一些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构筑毕业生失业的“安全网”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种尝试。因此我们建议采取财政拨款和大中专生在进校时交纳失业保障金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交纳一定数额的失业保险基金,由劳动保障部门将其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对毕业后半年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可在择业期三年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减轻家庭负担。对大学毕业生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一段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时间,使其积累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度过就业前的困难时期,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创办经济实体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为此,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接受更多的大学生,建议对接受毕业生人数达到企业总人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当年接受毕业生人数达到企业总人数的20%以上的,在三年内免征新增所得税。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增加工作内容 转变理念 创新模式 完善网络系统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囊括了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工作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确估计自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这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而且对于其一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规划要有弹性,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1 自荐技巧的指导。在招聘过程中。自荐是首要的环节。针对很多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盲目应聘,缺乏自我推销艺术,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面试,不了解就业程序等情况,应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模拟人才市场等方式。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 面试技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面试是招聘录用中必过的环节,用人单位能通过面试直接考虑求职者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试的策略。毕业生需要接受面试技巧的指导。才能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辩答和应对。指导大学生面试技巧。不仅对帮助大学生就业有利。而且能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的知识。

3 求职礼仪的指导。培根曾经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仪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礼仪不仅仅是礼节、技巧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求职礼仪的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文明、礼貌和修养。

二、转变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换言之,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开发、建设与发展,使其潜在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职业技能得以改进,合理的人力资源得以配置的指导方式。

(二)从关注群体就业向关注个性化就业转变。

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应对有心理问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弱势群体的学生(如女大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加强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况,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热情,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真正体现人文的关怀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 程,因而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应仅仅是在毕业阶段,而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于大二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于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四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四、完善网络系统

第3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公平感

1 问题的提出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正如总理所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然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机遇差,受歧视问题已成为困扰国家、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自身的高端难题。同时,它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亟待解决的“就业瓶颈”,在国家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成员社会公平感的今天,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在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式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力买方市场局面下,用人单位有了更大选择余地,很多方面处于劣势的女大学生难免受到用人单位显性或隐性手段的歧视性甄选。刘涛在2009年的研究中指出女大学生所受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准入歧视”、“晋升歧视”、“薪酬歧视”[1]。全国妇联2009年9月9日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显示,有90%的女大学生就业时受到性别歧视的困扰,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90%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明显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2]。贺江平(2005)研究显示在其调查的75家企业中,42家(56%)表示工薪相同的情况下愿意收男生,只有3家愿意收女大学生。2002年厦门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3]。

女大学生就业领域狭窄、就业“边缘化”现象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集中于相对低端的服务业边缘行业,而其他薪酬较高的技术类、管理类工作中女大学生仍处于劣势,这也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领域“拥挤”的重要原因。平等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损害女性平等就业,不仅制约女性自身发展与社会地位的稳固,而且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男女文化结构失调,催化重男轻女的观念。

女大学生长期处于就业的高压之下会产生不安全感,在与男生的现实对比中又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在亚当斯的经典公平理论下,这样就业压力的对比将使得女大学生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影响其劳动积极性,及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在郑功成2009年的研究中也证实,在对就业公平的评价上,男性较女性更为积极。其调查中30.1%的人认为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4]

遗憾的是,对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其社会公平感的关系上并未见更深入的定量研究,还未在国内引发学术界对女性群体的广泛讨论和关注,为此,本研究的重点放在女大学生就业这一敏感话题上。特别对其与社会公平感关系进行调查和梳理,呼吁社会关注女大学生就业公平,并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其公平感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抽取辽宁省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部分高校的360名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学生,共发放问卷360份。经原始数据处理,剔出不完整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33份,有效问卷率为92.5%。

表1 被试人口学特征

(2) 研究工具

就业压力的测量,选取由陈俊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5],该问卷包含6个维度,分别是自身条件、职业期望、求职压力、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生理因素。共有36个题目,4点计分。问卷α系数为0.915,各分量表α系数在0.649-0.853之间。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社会公平感的测量,选取张媛编制的《青少年社会公平感问卷》[6],该问卷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制度公平、权利公平、弱势公平、互动公平和分配公平。共35个项目,采用6点计分。所有项目与总分的相关性都达到了0.40以上。总体量表的α系数为0.951,分半信度为0.892,且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30-0.890之间,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表2 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由表2可知,目前女大学生就业中在自身条件上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求职经历、职业期望、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这与陈俊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求职经历和职业期望压力排序提前,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差别对待使她们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在陈俊的研究中也显示,不同性别在求职经历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另外,女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上更渴望稳定,加之女性感性理想化的特点也造成女大学生职业期望上的较大压力。

(2) 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现状

表3 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现状

由表3可知,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各维度中,弱势公平得分最低,其次是互动公平、权利公平、制度公平、分配公平。这与张媛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上均低于前者的研究,可见即将就业的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水平较低。

(3) 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关系分析

从女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来看,它与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存在密切关系。尤其在求职经历维度中,与社会公平感的各个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家庭因素与分配公平、制度公平相关显著,自身条件与分配公平、互动公平相关显著,学校因素与制度公平相关显著,职业期望与弱势公平相关显著,这些相关性进一步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其对社会公平的感知相互影响。

(4) 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回归分析

为探讨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大小,以就业压力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社会公平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其社会公平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女大学生承受的就业压力越大其社会公平感越低。这是因为女大学生在处于高就业压力下,尤其是在与男生的对比中,其能力与付出未得到相应回报时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在亚当斯的经典公平理论下,这种就业压力的对比将使得女大学生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导致其社会公平感降低。

4 研究对策与建议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减缓就业压力,建立就业公平机制增强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建议如下:

4.1 政府层面

(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女大学生就业机会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产业转换支撑女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0%,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50%左右,而在我国仅有40%。第三产业恰恰是吸纳女性就业群体的一个最大领域,推进女性就业首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实现。

其次,公益性部门也是扩充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发达国家公益性就业都在10%以上,在我国仅占就业总量的4.4%。公益性部门就业潜力巨大,政府需着力扶持和加强。

(2) 建立健全女性就业立法,以法治手段保障就业,提高制度公平性

政府可以加强女大学生就业立法司法上的保护,禁止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禁止对女大学生提出不平等、不合理要求。同时在税收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对于吸纳女大学生较多的企业单位,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通过结构性减税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另外,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关照女性特殊困难,实现女大学生生育成本社会化是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帮助。

(3) 消除就业歧视,赋予女大学生公平竞争机会

要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增加就业公平感,就应赋予女大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并能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规范女大学生就业。增加她们参政议政的机会,给予她们表达诉求发出声音的机会。

4.2 学校层面

(1) 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赋予学生更大自主选择权利

面对大学生就业总体过剩,结构性用工短缺现状,学校方面是有责任有能力帮助改善的。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科学地考察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现状,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同时,学校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在专业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修改专业。

(2) 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逃避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女大学生不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就业指导,自我意识、自我定位不清晰。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就业咨询。同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合理预期就业形势,规划未来发展。

4.3 学生自身层面

(1) 女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女大学生应勇于面对困难,根据自身特点和女性特有的优势合理做出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专业素质、拓展就业口径、树立职业理想、增加就业自信心。平时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女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理性就业、到基层就业,在最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

(2) 正视现实,合理感知社会

诚然,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大学生越应该接受现实,正视问题勇于面对,不怨天尤人,体谅国家和社会。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相信这只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得到解决。

女大学生应积极不断地加强“四有”培养,提高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从容应对困难,迎接各种挑战。最终定能使自己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去实现自我,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涛.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全国妇联.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2009.

[3]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3):11-13.

[4]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2-11.

[5]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6]张媛.中国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第4篇

关键词:经济视角;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6-01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分析

从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共同品,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希望,大学生就业,代表着其将进入消费过程。在经济环境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阶段必须要满足两大方面的条件:人力资源对产品的需求;二是人力资源必须给产品主体提供有效供给。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通过大学生和事业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达到双方的统一,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就业。

(一)供给方面

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人力资源共计的一大来源,而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当代大学生在数量、结构、质量上与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供求关系的不协调是大学生就业失衡的直接原因。首先从大学生总量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扩招,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岗位持平或略有增长,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形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局面,应届大学生每年都持续上涨,大学生就业与生产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是从大学生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经济体系架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知识技能等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步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造成劳动力供给不平衡,很多岗位缺少知识过硬的专业人才,职位空缺与失业局面紧张。再次是从大学生质量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就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因为缺少相关的就业机遇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本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和对市场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弱化,是降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一大影响因素。

(二)需求方面

经济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取决于产业架构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果企业对劳动力有一定的需求是不会出现就业难现象的。人力资源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间接原因。一是经济增长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多。在第一、二、三产业架构中,第三产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据1月20日,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二是私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积极性低落。私营企业业主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缺乏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工资待遇要求严苛,因此他们宁愿把眼光放在一些有技术经验的低学历下岗员工身上,以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和支出成本。三是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少。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等经济落后区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政紧缺,很多企业都会招聘一些低学历的廉价劳动力,没有吸纳大学生的倾向。而大学生方面也会对地区经济落后产生排斥,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地区发展滞后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难局面。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根据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大学生自身、学生与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方面

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更新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以客观的态度对自身进行分析,掌握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职业观进行转变,放低就业门槛,把握好就业机会。其次要充实自身,不断提供自身技能技术水平。再次是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并在交流中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的压力不断地打压着学生。因此学校首先应该设立就业指导服务咨询部,对就业迷茫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走出压力误区,培养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其次是通过多途径去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一是引企入校: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不能处于被动地位,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把企业引入学生,拓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二是建立和发展与学校所设立专业相关的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为他日学生实习岗位的需要打下良好的营销关系。三重视互联网等新的渠道推动学生就业: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了,互联网上招聘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从目前各大高校扩招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短期之内是难以解决的,这将是经济时代的一场持久战。从根本上看,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就业岗位,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构成;就业能力评价;提升对策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对就业能力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综述、厘清就业能力本身及所包括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的评述

(一)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但是由于研究范畴和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呈现很大的差异。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把就业能力看成是个人能就业(或维持就业)的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有助于全面就业。

国内较早研究就业能力的学者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田卫东(2002)认为,就业能力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王德英(2009)认为,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人们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实际上是个人在某一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评述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就业能力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约克(2004)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促使大学生更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地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的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征。约克指出,获得工作和成功就业并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因大学生具备了就业能力就认为他们必然找到工作。哈维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不仅仅表现为使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还表现为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英国著名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是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个人职业素养,并且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将在他们未来的职业与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研究较早的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文少保(2006)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个体身心的一种综合能力。朱新秤(2009)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谭诤(2010)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一个培养、实现和继续发展的过程,包含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不同的。

综合以上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能够获得工作和得到晋升的能力。它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就业的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评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至今还没有定论。米特切尔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能够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由智力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技能等构成。Knight Yorke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关就业能力构成的USEM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具有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及通用技能、表现为具有自信心的自我效能及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能力四个方面组成。Harvey认为,具有就业能力的毕业生一般应具有以下特质和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意愿、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能力。美国的SCANS(1991)报告将就业能力分为36项能力并将它们分为两大类:基础方面和工作胜任力。

国内学者王培君(2009)通过对中小企业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问卷调查,使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该模型由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和胜任力五个因子构成,其中道德力、分析力是基础,求职力是获得职业的关键,从业力和胜任力最被企业看重。李军凯(2013)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257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五个因子,分别是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其中,个性品德、分析思考、职业认同是内在的关键因子,而专业能力和人际影响是外在的重要因子。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评述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测评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USEM模型、Career EDGE模型,它们分别从技能、认知力、理解能力、个人品质、自我效能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国内学者采用归纳法,从多个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李冬红等人(2005)提出影响学生就业的各项因素的权重,以期根据评价指标来促进就业指导机构和大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马黎等人(2012)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起主要作用的15个条目集合成4个因子,得出大学生就业技能评价体系指标包含4项一级指标和10项二级指标,内容涵盖了求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体特征等评价指标。此外,柯羽等(2004)、楼锡锦等(2005)、罗昌(2006)、李敏(2006)、徐黎华等(2007)、赵梓憧等(2007)、罗恩立等(2010)也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开展相关研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在此不一一赘述。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研究探索,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评价方法由单纯依靠考试测验向多样和全方位评价方法体系发展。然而,由于就业能力测评本身还存在种种缺陷,很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评述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李恩平等人(2010)根据大学生就业主体的特点认为,要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学校、企业、政府四个层面给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王宁宁(2011)认为,要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契机,重视高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互动,三管齐下,解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五、结语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就业能力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分析过于强调共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心理因素、人文知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体现不明显。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现行评价体系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部分评价内容比较简单,评价体系对影响学生成才的许多因素并未涉及或涉及不深,无法适应教育重心向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转移。虽然就业能力测评方法在不断完善,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就业能力测评的可信度及社会认可程度仍较低,如在择业时,用人单位很少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结果来判断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时,不难看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的措施各有不同,但大同小异,重复研究较多,虽然各有侧重,但也各有偏漏。

目前为止,还很少有学者从就业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笔者在国内外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系统阐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深入细致分析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成因,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及给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拓宽本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

[4]田卫东.浅谈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2(10).

[5]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肖贻杰.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7]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8]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01).

[9]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04).

[11]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04).

[12]王颖.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郭志文.就业能力研究_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14]Harvey, Lee.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07).

[15]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16]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2).

[17]郑天驰.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8]李冬红,毛静,朱凌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J].中国人学生就业,2005(02).

[19]马黎,柳兴国,庄锴.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03).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质量 指标体系 体面劳动

近年来,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运作更加全面,呈现出“骄子”向“劳动者”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率却不断下降,劳动力供求性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加剧,为满足社会需求新增专业和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劳动报酬、福利、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满意度等涉及就业质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引起了各个方面的普遍关注,但又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专业型院校非特色热门专业,虽然有着比较高的就业率,但就业率的高低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就业质量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加之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清晰,以及大学生本身定位误差,就业质量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就业质量的定义及内涵

1、国外关于就业质量界定的研究

国外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反向研究工人就业质量,即如何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得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早在20世纪初,就业质量的雏形开始形成,学者主要是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研究就业问题,即合理配置从业人员与工作岗位,使得从业人员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如1903年泰罗出版的《工场管理》和《商店管理》里面就提出对于工人的选择、开发和培训等。韦伯的组织理论中,要使得组织良好的运行,必须以合理合法的权利为基础,不仅靠其英雄人物的“超凡卓识”,同时应在更大程度上靠其公正地识人、用人和尽人的原则体系。这强调的是岗位的匹配度。20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于就业质量研究开始兴起。70年代末,美国职业培训和开发委员会提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它强调工会和管理部门要共同合作改善员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使人与技术,人与岗位协调一致。这强调的是员工的满意度。史洛德(Schroeder,2007)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既具有挑战性和又能获得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收入的能力。这强调的是收入。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它突出的是有持续性的工作,工人权利受保护,有足够的工资,享受社会保险,可实现劳工、雇主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对话等,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含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它是研究就业质量的基础。此后,国外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对就业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侧重点主要是关注对一个经济体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如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就业质量指数”指标,欧盟委员会提出“工作质量”指标,欧洲基金会提出“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2010年,欧洲经济委员会整合国际劳工组织、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基金委员会的指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有国别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2、国内对就业质量涵义的研究

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其定义,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同时,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加强社会建设中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国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劳动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的就业质量系数等。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职业发展角度,马庆发(2004)认为,所谓“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入职匹配等诸方面。

从个体就业状况角度,高灵芝、张银(2004)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叶金珠(2006)指出,就业质量就是指个体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个体目前的就业情况、才智发挥、收入水平和满意程度等内容。

从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角度,刘素华(2005)认为,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魏明凯(2006)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在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主要包括工作质量、就业稳定性、劳资关系、福利和社会保障状况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就业层面角度,苏士尚(2007)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描述了就业质量内涵演变的过程。就业质量微观角度上,采用了张银的观点;中观角度上,它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宏现角度上,它是反映个人和市场协调发展的状况。高兴艺(2012)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就业质量按层次分为基本质量、安全质量、归属感、受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分析

就业质量研究的对象是有劳动能力的并且愿意从事劳动工作的人的就业质量问题,而大学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高知识的青年劳动力,更想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学者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学生所固有的特点,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从工作满意度角度,秦建国(2007)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李斌(2009)基于就业满意度,建立了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旨在通过提高专业对口性、工作稳定性、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来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从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角度,李巧巧(2012)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反映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从毕业生素质角度,曾向昌(2009)根据ISO9000标准从“质量”的定义拓展、应用到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李颖、刘善仕、翁赛珠(2005)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工资福利、工作兴趣、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因素出发,调查得出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正相关。沈诣(2007)从个人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论证择业效能感和个人背景两个方面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然后探讨高校通过职业辅导增强择业效能感,进而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具体途径。

从产品供需角度,柯羽(2007)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指在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毕业生满足社会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要求的总和。

从就业方式角度,代锋、吴克明(2009)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通过合理均衡的行业或地域流动,凭借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介组织平台,在自由、安全、公平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适宜和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陈曦(2011)认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个体特征、社会资本、专业技能、实践活动和能力以及职业认知水平,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介组织平台,在自由、公平和安全等条件下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收入和发展机会的优化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以前对就业的考察基本都是通过就业率反映的,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毕业生收入水平持续下降,专业对口率不断下降,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为了研究就业质量,构建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成为必要。

在西方国家中主要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或者其延伸的体系构建本国的具体的评价体系。国际劳工组织设定的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的指标。

目前在国内,我国学者对其研究主要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另一类是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其中通过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的占绝大多数。研究者在参照国家劳工组织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各式各样的指标体系中,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方面的内容:工作报酬、工作条件、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环境。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和研究学者都关注的是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满意度,说明大学毕业生追求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和高品质的生活,这与社会的普遍认知相符。

除了以上这些共同的内容以外,各学者还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内容。秦建国(2007)设计的体系包括主客观前提条件、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这四大类指标。除了以上这些共性的以外,各学者还考虑了毕业生就业的外在条件的影响。如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条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制度,就业服务,外在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宏观经济表现,创业大学生的比例,考研率,出国率)。柯羽(2007)在评价毕业就业质量时,考虑了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方面的指标。陈韶、徐向东、符志刚(2010)依据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考虑了专业对口、区域和人居环境指标。李巧巧(2012)设计的指标体系,考虑了就业机会、人职匹配度、就业政策与体制和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郑跃军(2013)采用的体系,考虑了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李菲菲(2013)设计的指标体系,考虑了劳动关系指标(劳动合同期限,工会组织)。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及不足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策略建议;其次,大部分都是围绕其自身理解的就业质量的概念,设计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指标体系,得出建议等;最后,评价主体主要是从学校、毕业生、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五个主体出发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一是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各评价项目的权重等都存在不同的定义与设计;二是还停留在就业质量这一范围上,没有细化到去研究某一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三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还是关注着收入,忽视了大学生求职者的价值取向;四是研究方法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法,缺乏理论支撑;五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广泛存在,缺乏可量化测量工具。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为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就业率,为我国教育改革市场化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大学生就业质量作为一种新提法、新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研究的范围、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会越来越广泛,就业质量研究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 ILO. Decent work: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J].Geneva, 1999(6).

[2] EUROPEAN COMMISSION:Taking stock of five years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J].Communication,2002(7).

[3] Schroeder:F.K.Workplace issues and placement:what i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J].Work(Reading,Mass.),2007,29(4).

[4] 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12).

[5] 高灵芝、张银:城市边缘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社区就业质量研究――以济南市H社区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6] 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7] 叶金珠: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 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9] 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10] 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11] 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2] 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13] 陈曦: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1.

[14] 李巧巧: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5] 陈韶、徐向东、符志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10,13(5).

[16] 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

―2009[D].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2.

第7篇

一、*年应届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六大驻青高校*年应届毕业生总数为24017人,其中女大学生10782人,占总数的44.89%。本次调查共发出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种调查问卷共7005份,其中发出女大学生调查问卷6280份,收回有效问卷6028份,占所发问卷的96%;发出用人单位调查问卷725份,收回有效问卷674份,占所发问卷的93%。本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占97%,25岁以上的占5%;所学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绝大部分女学生为省内毕业生,5%的学历为硕士研究生,70%的学历为本科,25%的学生学历为大专。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年7月份,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2.2%,男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5.4%,其中女大学生一次签约率为39.3%,男生为46.5%。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有65.2%与所学专业对口,33.4%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专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只有33%与所学专业对口,51%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女大学生初次职业收入相对低于男大学生,从调查表上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85.57%在2000元以下,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占3.38%,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3001元以上仅占了1.05%,均低于同届男大学生。

二、青岛市*年应届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年优秀毕业生中,女大学生占总数的51.2%,直升研究生的女大学生高于男生2个百分点。在校学习成绩在80分以上的女大学生是男生的1.5倍;学习成绩在60-70分的女大学生是男生的0.7倍,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大学生获得国家英语六级证书的是男生的1.1倍,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是男生的1.8倍,可见女大学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在校学习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情况,女大学生与男生大体相当,就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而言,女大学生认真踏实、细心周到,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普遍较男大学生强。可见,女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并不亚于男生,某些方面甚至高于男生。

(二)就业态度越来越积极。调查结果显示,97%的女大学生已经多次参加招聘会、多次投递过求职简历,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女大学生已经能够接受“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体制,在择业过程中不再一味地依靠父母、亲戚、老师的帮助。但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而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生,其中有3次以上求职失败经历的女大学生占61.4%。从男女大学生签约意向数量上看,男生多于女大学生7.6%。不论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要高于男生。

(三)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视野已较为开阔,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当然创业意识的提高并不表示女大学生已具有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仍存在误区。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上,69%的女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对选择单位重点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且高报酬、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好、有社会保障。就业热点仍然集中在我们传统认为的所谓“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餐饮旅游、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等。可见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也要追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这无疑延长了她们求职的时间,增加了她们就业的难度。

(二)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调查显示,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6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遇到过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主要表现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明确写着“只限男性”“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等字样,也有些用人单位虽没明确说只要男性,但女大学生在面试中也被问到过带有性别倾向的问题,如“我们这个职位会经常要求加班加点,你认为女性从事合适吗”和“你有男朋友吗”等等。在问及用人单位选人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86%的单位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综合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包括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发展潜力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看劳动力成本。女大学生工作后结婚、生育、哺乳、养育幼儿的职能对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人选临时替代其工作,从而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这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样以来,女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专业不对口、低层次、低收入的工作,其就业质量远远低于男生。

(三)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应试技巧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87%。在问及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哪些不足时,59%的单位回答是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成本高,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招聘有过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

(四)专门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渠道不够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女大学生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时,48%的女大学生回答是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43.5%的女大学生是自己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查询的,32%的女大学生是通过家人、亲戚、朋友介绍的,21.2%的女大学生是通过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在问及女大学生需要哪些就业服务时,66.3%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54.7%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部门和学校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多提供一些大企业的岗位,42.5%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创业资金扶持,39.2%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出台政策消除性别歧视,营造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择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力就业问题之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为此提出以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对女大学生的建议

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女大学生要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切挑战,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会有效的“整合”自己的优势,以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社会,到更多的就业领域中成功地争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要积极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既有专长又博学多才;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优秀的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对学校的建议

学校是指导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站,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超前研究,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畅通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校要在培养人才之初、制定教学计划之前,积极研究市场,考察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市场所需的专业,使女大学生所学专业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顺利地就业。二是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应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鼓励大学生辅修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获取第二学位,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女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延长实习时间,开展“三下乡”、社会调查、服务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和就业机会。三是分类指导,提高女大学生的应试技巧。学校除继续广泛收集和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外,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和心理疏导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四是要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如前所述,就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亚于男生。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较为适合女性的工作单位及岗位。

第8篇

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接连出台,大学生就业问题被列入09年头等大事之一。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关注。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自主创业等建议相继提出,研究生卖猪肉,大学生当村官等也一度成为热点。

并不是因为此次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即使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有一点在当前似乎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积攒多年。和庞大的待就业队伍相比,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误区一:选好专业,将来好找工作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热门专业需求大,将来好就业。实际结果证明,每到毕业的时候,热门专业人才职位供需比往往最高,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朝冷门跃进。结果仍然低于期望。

专业的选择并不能对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国内一知名人才网站提供的后台职位分析显示:的职位对每一个专业基本都是有需求的。伍亿猎头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也反应:高级人才的需求遍布的专业范围很广,并没有局限于热门或冷门专业。

建议一:选专业不在热冷,应重视兴趣。

专业是陪伴人一生的,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自己的兴趣。某网站针对高级人才做了一项调查,其中70%以上专业人士从事的职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理解,选择兴趣专业会提高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大家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取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误区二:能力第一,成绩第二

在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学习成绩逐渐被忽视。不少学校从大二大三就开始给学生找实习单位,学生自身也积极地到校外兼职或实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上大学还不就是为了找个工作。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大学学历含金量降低,很大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建议二:学习永远摆第一

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应该在于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于工作的经验。如果想要积累工作经验的话,大可不必到大学里来。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将学习永远摆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在校的时间,努力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上策。

误区三:放弃对口,机会更多

来自一人才网站的调查数据,接近80%的大学毕业生放弃对口就业,其中30%从来没想过要对口就业。也有学校,专家,辅导老师鼓励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要过于重视专业对口。这无形中又走入另一个误区。来自1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或晋升的时候,如果能力水平相当,90%以上的企业会优先考虑专业对口。

建议三:选择自己的领域,你就是强者

专业是一种特长,经过了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已经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一个法宝。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建议首先考虑本专业的职位,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而且在工作中会更容易上手,在以后的晋升发展过程中,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建议四:自信比机会要重要

第9篇

关键词:就业回访;就业能力;就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35-01

201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达到700多万,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和高校配合,当然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很多学者认为,提到大学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和高校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建立配套体系为大学生服务,但是如何社会需求是什么,按照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的人才社会使用后反响如何却鲜少问津。本文研究目的是从实证角度客观地调查某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希望能够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些建议。

一、往届就业大学生回访情况介绍

本课题组成员针对2010年-2013年毕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成功回收问卷118份。从此次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就业基本信息。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有47.46%的学生就业于民营企业,23.73%的学生就业于国营企业。在就业渠道方面,有48.31%的大学生是通过网上求职找到工作的,有27.12%是上门求职。毕业生工作后认为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这个问题上,35.59%是对口的,30.51%的大学生就业专业相近,339%不对口。80%大学生月薪在1000-4000之间,65.25%的大学生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

第二,大学生素质培养问题。88.14%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另外,社交能力占到61.86%,合作精神占到51.69%,而认为看重学习成绩的只有678%。另外,56.78%的大学生认为专业学习对工作影响比较大,还有46.61%认为教学实习也影响很大。同时有高达63.5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基础知识不足,44.07%的人认为自己创新意识不足。64.41%认为学校课程设置比较合理。

第三,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只有50%的人对我校的就业工作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占据到33.9%。在对我院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改革这个问题上,有66.95%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64.41%的认为应该加强专业学习,有46.6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有49.1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42.37%的大学生认为我们的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有4068%的认为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沟通了解不够。

第四,工作后的感想。我校的毕业生工作后感想很多,有高达64.4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就业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45.76%的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毕业生用人单位回访情况

在对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发出问卷100份,目前回收的有效问卷66份,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较好,对其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然而在评价中,认为其工作态度、吃苦精神及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座谈会、电话访谈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勤学好问,上进心强,责任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有限二个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如招聘职员、干部竞争上岗或轮岗,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学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学校相关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自己的专业、自身的优势、弱势、性别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择业。

2、学生自身注重提高就业素质。一方面,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自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外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思想端正,不自卑、不自负,客观地选择工作,端正就业心态,做好心理调适。

3、学校、社会联手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当今社会就业宣传平台日趋纷繁复杂,大学生在就业信息的选择上就容易出现信息无法正确选择,不知如何选择等问题,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和新媒体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宣传平台积极宣传,打造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基金:本论文是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北航北海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2013JGA443)以及北航北海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立项重点项目《北航北海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2012-XJ-Z01)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6期。

[2]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J],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1月。

[3]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大专院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了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体制。但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校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所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为就业问题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深远的影响。加之现阶段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等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就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本来就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两者的密切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看上去自成体系,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在对象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对于目标来说,培养具有政治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在内容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择业观、职业道德、就业形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异曲同工。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促进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就业指导中,不但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2.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大学生为中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从而起到完善的作用。3.帮助学生了解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抵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不良思想侵蚀。

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很多。近年来,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两者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在具体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步。2.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内容很少,没有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3.教育方法单一、陈旧。4.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5.思想政治教育滞后。

三、关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加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阶段的研究重点。笔者下面给出建议。

1.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同步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完全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在面临关系自身利益的选择上,一般会脱离正确的思想教育指导,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吃苦,择业观过于局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就业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对于信息服务、就业技巧等实用性的指导,致使学生对政治教育工作失去兴趣。要想两者同步为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首要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随着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了高校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自觉适应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正确定位,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决定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具体如下:1.国情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国家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等是首先需要针对的内容,国情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基本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对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政策等深层次问题的疑问,了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地区需要大量人才等严峻形势。就业形式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才和市场供求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就业政策的宣传,国家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行业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3.加强择业观的教育。择业观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并且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的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主要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知法、守法的意识,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并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思想教育方法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秀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策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信息采集;大学生就业;效用最大化

2012年1月24日,国务院批转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是职业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做好职业信息采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主要内容

职业信息包含职业供需、职业性质、职业现状及职业前景等多种信息。高校为服务于毕业生,职业信息采集重在寻找、收集社会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收集就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劳动保障形式、劳动性质等。除了当前的市场信息,职业信息采集还需要通过职业资源测评、职业新闻和政策的分析预测行业发展规划与前景等,帮助大学毕业生有效地判断就业形势、理性择业。另一方面,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将毕业生本身的就业能力、就业意向收集分类,通过归纳与整理形成就业推荐有效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传统做法和现实效果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职业信息采集过程中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方法,效果明显。

(一)职业信息采集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促使职业信息采集来源多样化

指定学校就业专职人员采集和职业信息,编印毕业生介绍材料和就业指导资料;发动高校教职工,进一步整合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协会及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广开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将学生干部培训为信息推广员,及时反馈信息。

(二)职业信息采集工具初步成体系,促使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常规化

目前多数高校建设了毕业生生源信息库、用人单位信息库以及定期报表制度,实现职业信息采集常规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对毕业生就业分类指导工作开展,推动了学生积极就业。

(三)完善互联网络建设,搭建职业信息采集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时效和低成本

网络招聘已经成为当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联网采集职业信息具备无法取代的高效和便捷优势,实现就业信息与资讯的采集共享,降低了求职成本。

可见,目前高校职业信息采集的方法多样,基本上形成了全员参与、工具齐全、平台保障的工作格局,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职业信息采集来源、采集频率、采集成本、采集实效等各个因素。但传统的职业信息采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实现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效用最大化

当前,职业信息采集工作通过提供职业供求等大量信息,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直接促进了大学生积极就业。实现信息采集工作的效用最大化,还需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信息工作投入,拓展职业信息采集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划出专项经费、配备硬件支持,是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和保障。学生主体的作用也未被充分激发。选拔大学生就业信息采集志愿者、组织各类职业信息采集的比赛和活动,能够为信息采集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改善信息采集条块分割模式,组建职业信息采集联合数据库,实现共享式就业工作的效用最大化

传统的数据库分散管理,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组建职业信息采集联合数据库,存储区域性乃至全国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的资料,用人单位可以查询到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职意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招聘信息;增加签约、违约动态信息,评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用等级,对恶性违约进行约束。提高联合数据库的可行性,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各院系、高校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注意力从就业率转移至大学生就业大局和长远前景上,达成资源共享意向。二是设立联合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和保护机制,避免信息被泄漏和盗取。建议加快确立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地位、原则和保障措施,并采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制方法有效解决部门间的人为限制和利益封锁问题。

(三)改变信息采集观念,加强对职业状况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的采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意识

当前的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具有重市场供求信息、轻职业状况分析、重现实信息、轻预测信息的特点。要实现大学生理性就业,就要指导其提前进行职业状况分析与预测。职业信息的全面采集,能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的相互作用,促使高校及时调整教学,成为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加大信息采集工作人员培训,实现信息采集工作人员专员化,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

目前,各高校的信息采集工作人员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担任。职业信息采集工作重要而复杂,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交际能力,熟知相关法律政策。就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难以钻研和发展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建议信息采集工作专员化,加强人员进修和培训,提升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

综上所述,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其中,加强信息工作投入,拓展职业信息采集渠道;改善信息采集条块分割模式,组建职业信息采集联合数据库;改变信息采集观念,加强对职业状况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的采集;加大信息采集工作人员培训,实现信息采集工作人员专员化,能进一步实现信息采集工作的效用最大化,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蒋薇薇,杨文立,刘彩生.职业指导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J].理论观察,2012(5).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对策

Abstract:Today's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related to social stabil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so why do college students always feel now employment difficulty, what affect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ir values of employment is the main internal factors. So, the related value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is necessar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Th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

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客观事物所感受的,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对其评价以及做出选择的一种标准,引导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养成。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则是当前大学生根据社会的现实就业情况进行分析,选择自己的就业目标,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定位自己,在就业的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认知。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也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招聘员工上,会对应聘者的要求逐渐增高。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之一,但究其各方面,当前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观是主要因素,下面将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受开放思想的影响,自身都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对职位期望过高,追求功利性。很多现在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把眼光放得过高,只看那些职位高、薪资高、待遇高的应聘岗位,那些较低的岗位很少有人问津,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失去机会。在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社会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工作的经济报酬期望过高,认为自己是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低级的工作岗位感觉自己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在发达城市,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但是这些单位通常对员工的要求很高,所以很多大学生落榜,找不到好工作,又不情愿地去一般的工作应聘,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失业,也不愿意暂且工作。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选择工作功利化,人生价值观严重的偏离,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导致发达地区人才过分饱和,而偏远地区则人才稀缺。

(二)创新能力不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当前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常常浪费时间在玩乐上,用在学习的时间只靠去上课的短短四五十分钟而已,课下很少去再学习,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知识也只是知道表面而已。另外一点,大学生只知道单纯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单方向地发展自己观点,忘记创新与自主学习,自身素质很有必要需要得到提高。学习的大多是理论上的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真正到社会上找工作时候,会因实践能力差等原因错过工作机遇。他们往往重视自我单方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不懂得各方面的变通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不确定。根据社会调查,学生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就业,占比例76%;小部分准备考研,占比例14%;剩余的极少同学出国留学,占4%;几乎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不愿选择自主创业,这是对于社会很不好的现象。那还有6%的学生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没有未来目标,这些人是需要我们的关注的。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对策,以此来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就业,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一)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工作需要高校的积极努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或爱心反馈活动等等,让大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引导当前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学生设定正确合理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够科学地就业。在现在的就业大背景下,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目标,以及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才能促使自己在就业是处于优势。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他们的办事效率、创新能力、整体精神风貌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只有自己变得更有实力,才能使他们自己将来面临就业时处于优势。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个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每个人能否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看自身的主观意识,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知识认真学习研究,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这是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需要,也是将来就业时所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大学生还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基础知识之上,要不断开拓思维,敢于面对新的挑战,激发自己的创新激情,善于发现新的问题,接受新鲜事物,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整体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在处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定更多的就业支持政策,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国家在2004年的有关文件中就提出“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去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要实行奖励政策,宣传这些偏远地区很需要大学生去投身建设的,通过实际的政策以及观念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还应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从各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我素质,积极投身基层的工作,不要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期望过高,以免错过工作的机遇。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社会、高校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帮助他们从就业困惑中解脱,在目前就业压力非常大的社会,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积极努力,国家采取相关的扶持政策,在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同时,还促进国家偏远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对策,虽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协调好工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周永革,徐云卿,唐志强. 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某高校的调查[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28)

[2] 师宓.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10(03)

[3] 孟令权,郑晓敏.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