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业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畜牧业;人类社会进步;贡献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60 ― 02
畜牧业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还在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在欧亚大陆,就已开始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并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畜群。畜牧业哺育并伴随人类及人类社会由野蛮走进文明、由落后走进现代,人类社会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它们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一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今天,我们借助于历史的启示, 一起来追思那遥远的过去,共同感悟畜牧业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非凡贡献。
一、畜牧业的诞生实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相聚为群,又相分为业,相聚为群成为社会组织,相分为业即为分工而作。人类社会迄今已经实现了多次大分工,但在最初的人类社会却没有分工,早先的社会生产是猎取自然界的天然物资。人类是在经过若干万年的狩猎历史之后,在与野兽殊死搏斗换来的血的教训中,逐步学会拘兽为畜,即开始对捕获的野兽进行圈养,从此,诞生了畜牧业。而选择畜牧业活动的部落,不久就和原来的采集、狩猎相分离,分化独立成游牧部落。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它标志着人类从此摆脱了对自然界的完全依赖。
由畜牧业带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固定的财富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用以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如小船、武器、最简单的家庭用具等,而日益前进的游牧民族,已经有了马、骆驼、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畜群,这些财产,只须加以看管和最简单的照顾,就可以愈来愈多地繁殖,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以前一切获取食物的方法,现在都退居次要地位了;打猎在从前曾经是必需的,如今也成为一种消遣了。
畜牧业的诞生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其他社会分工的先声。例如,最初的采集生活,使人们发现了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因此开始出现了零星的植物栽培,后来为了给圈养的家畜准备饲料,便使植物栽培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发展和固定下来,形成原始的种植业,也就是说,谷物的种植最早首先是因为要给牲畜提供饲料而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谷物也可以供自己食用,于是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并由此发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二、畜牧业的发展引发家庭形式的变革
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人类婚姻家庭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原始群婚阶段,实行的是多夫多妻制,家庭婚居形式实行从妻居,所生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按母系计算。这是因为人类早期是按自然本能生活,社会所依存的重心在于人类自身生产,它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有直接影响,妇女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
原始社会末期,畜牧业诞生并发展,推动人类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此时的生产,对人的自身生命的威胁降低,而体能要求上升,这样一方面使身强力壮的男性成了社会生产的主力,另一方面也为男子优势提供了表现其自身能力的历史舞台。男性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为男性统治家庭提供了依据。生产决定分配,男子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怎样才能利用不断增强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的愿望。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男子要明确属于自己的那份私有财产,并且想把它传给自己的亲生子女,就必须废除母权制,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即建立一夫一妻制。由此,人类家庭形式发生变革,家庭婚居形式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结婚也变为女嫁男娶,人类进入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
三、畜产品是商品交换的源泉和最初一般等价物
人类最早的交换活动是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畜牧业的兴起,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人多,而且也不相同,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这就使偶然的交换变成了经常的交换。
本来,交换只是在部落氏族间进行,但随着家庭及其私有财产的产生,在氏族内部,也产生了家族或家庭之间牲畜和畜产品的交换及其与农产品、手工业品的交换,并且交换的范围、规模、数量不断扩大。这时,生产不再以生产者自身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费为界限了,开始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由此,物物交换成长为商品交换。
那么,如此丰富的私有财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来,随着集体狩猎过渡为个体家庭饲养,产品(畜群)也由氏族公有而变为一个家族所有,以至一个家庭所私有。由于牲畜能提供大量的肉类、乳类和皮毛,是重要的生活资料;畜力又能用作交通运输,繁殖又快,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因而成为家族或家庭的第一批私有物品。当时曾流行以猪作牺性和以猪的下颚骨和猪头的数目来衡量财富多少的习俗。从原始社会遗址的墓葬中发现,各墓均有多少不等的随葬猪头和猪下颚骨,如大汶口133座墓中,有45座墓随葬了猪头或猪下颚骨,其中有1座墓中有猪头14个;邳县刘林遗址中发掘出猪下颚骨171块。可见,猪既是我国原始部落最先普遍驯养的家畜,也是最早进入私有的一项最重要的财产。
既然是商品交换,就必然会派生出一般等价物。历史上,又是牲畜等畜产品首先充当了这一角色,获得了货币的职能,成为早期重要的实物货币之一。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查明,在我国大汶口氏族里,猪作为重要的私有财产,在交换中曾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比殷商还要早的时候,牛马等活畜都已是主要的交换媒介。我国研究也发现,在贡山独龙族的交换中,猪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交换比率是:大尖(小猪)1头=8寸锅1口=苞谷50筒,桑都(中猪)1头=1尺6寸锅1口=苞谷60筒,拉美木楞(肥猪)1头=2尺锅1口=苞谷250筒。另外在古希腊“荷马时代”,人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物品也是家畜,特别是牛,它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财产形态。当时,1口3条腿的大锅值12头公牛。
另外还有考古发现,有角牲畜、骆驼、羊、马曾经都是广泛使用的“活货币”。因此,在若干语言中,牲畜一词曾被用来指称“货币”,例如,拉丁语中的pecunia(钱)一字,来自pecus,即“牲畜”。梵文中的rupa一字,意思是“牲畜”,印度币卢比,也是从这个字演变来的。在古希腊“荷马时代”,人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物品也是家畜,特别是牛,它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财产形态。当时,1口3条腿的大锅值12头公牛。
四、畜牧业的拓展是培植世界文明的丰厚沃土
人类最早、最原始的宗教是氏族宗教,主要形式是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信仰, 图腾多为动物,其次为植物,其中由人类驯服或驯养的牲畜和禽类是当时各个氏族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
我国古代的华夏族,曾有一强大支系以蛇为图腾,该支系取得支配地位后,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他们观摩牲畜,吸收了其它支系及其他民族图腾的某些特征,形成了马头兽脚、鱼鳞狗爪、马尾鹿角、怪模怪样的龙。炎帝族则曾以羊、牛、鱼、龙等为图腾,黄帝族曾以狗、马、鸟、龙等为图腾,尧舜禹族也都是以龙图腾为主。苗族、瑶族和畲族以狗为图腾,侗族以牛为图腾等等。
图腾崇拜留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图腾文化既是宗教文化,也是社会文化。因为,它包含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婚姻和社会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后来各自发展成为自成一体的文化现象。例如,图腾仪式、图腾圣物、图腾圣地等,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图腾起源与宗教起源是密切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至今仍称为龙的传人。鼠、牛、虎、免、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曾经被狩猎、后又大多为人类驯服、饲养的动物,起先曾被作为图腾对象,进而被用于纪年、月、日,用以计算人的年龄等,最后成为流传至今的人的十二生肖。我国姓氏中,许多也是由图腾演变来的,其中与饲养的动物有关的就有:马、牛、羊、鸟、熊、毛、皮、冯、方、水等等。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有佩带动物吉祥物标记的习惯,用来驱恶避邪。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语言来源于畜牧业,如“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对牛弹琴”等等。至今印度人仍敬牛如神,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一项重大的庆典活动也仍是图腾舞会。考古也证实,人类最早的文学源于有关图腾神话传说的表达;象形文字的开端源于有关图腾的绘画;有关图腾声音、动作的模仿,则是声乐、舞蹈的萌芽;而有关图腾的保护神像,又成为人类最初的雕刻艺术成就。
五、畜牧业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
蚕养业是人类社会早期畜牧养殖业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从《诗经》中“说于桑田”,“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以看出,周末时代种植桑树已经具有规模。
蚕养业的发达推动了纺织业的科技提升,我国古代所用的服用纤维有葛、麻、毛、丝等,其中蚕丝属最珍贵华丽者。蚕养业的兴旺发达也促进了我国古代印染业的快速发展。据考古分析,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丝制类织物共用了20多种色泽,且已用明矾作媒染剂,表明当时浸染、套染、媒染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古代的服饰用纤维中,粗糙的麻类无多少染色价值,倒是华丽的蚕丝激起了人们的染望,从而也促使人类审美观的进化。《诗经》中的“缟衣綦巾”就是形容丝帛类织物的。可以说,没有蚕养业,我们很难想象我国古代乃至延续至今的服饰色彩和水准,也不会有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畜牧业及各种养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除了原有功能外,新的更高层次的功能被不断开发、创新和造福社会,如动物为人类导盲、作为生活伴侣等,并且成为器官、皮肤的主要供体以及药物或功能食品的制造者,成为影响人类寿命、改善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憧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畜牧业对于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必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詹武.中国畜牧业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07.
〔2〕林其泉.分工的起源与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04.
〔3〕.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01.
〔4〕.社会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02.
“修武速度”
修武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和畜牧业大县,农民有饲养猪、鸡的传统习惯。多年来,修武县一直在探索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办法,但成效不大,相关领导在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修武的畜牧业迟迟难以腾飞的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修武县大用公司应运而生。
大用公司是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肉类食品50强企业。该公司的产业链从家禽良种饲料、品种鸡饲养到肉鸡屠宰加工、冷藏销售,涵盖了从鸡舍到餐桌的全过程。2005年12月,修武县政府与大用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随后,一个总投资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7000万元的项目启动,这类大项目一般工期需两年时间,而大用公司在修武县的肉鸡产业化项目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建成了,这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是比较鲜见的。大用公司副总裁郝国庆深有感触地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国家对土地使用有严格限制,说到底,投资环境怎么样,关键是用地问题。大用公司在淇县建设屠宰厂选3次地才选成功。没有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饲养就没有效益可言,而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饲养关键是解决用地问题,这几乎成了制约所有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没想到,在修武县,这一问题解决得这么顺利。”谈判进度快、引进进度快、工程进度快成为大用公司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现象被地方领导誉为“修武速度”。
目前,大用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直接安排就业农民3800人,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带动肉鸡养殖户1500余户,年户均纯收入2万余元。为了进一步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顺利对接,解决好畜产品销售问题,修武县在完善“中介组织带动型”生猪产业化模式和“交易市场带动型”蛋鸡产业化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大用公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五位一体”肉鸡产业化运作模式,有效解决养殖户发展资金不足问题,降低养殖风险,使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激发和提高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修武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肉鸡产业化经营进程的意见》、《关于加快肉鸡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养殖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在养殖业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提供周到、快捷服务的同时,并给予资金扶持:对按照大用公司要求建成的标准化肉鸡饲养场,县财政每个场奖励15万元;对建成的规范化肉鸡养殖小区内的肉鸡养殖户,按鸡舍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2元;每建成一个规范化肉鸡养殖小区,对小区所在村委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奖励6000-1万元,用于支持肉鸡养殖小区水电路、污物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在养殖基地建设方面县财政共投入资金2800万元。同时,为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修武县一方面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建立起了以民间资金为主、政策资金引导、项目资金支持、外来资金注入、信贷资金倾斜的投融资机制。2008年,修武县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各类资金达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00万元,引进资金1.2亿元,吸纳民间资金4000万元,发放养殖贷款440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年出栏60万只的标准化肉鸡场20个;建成年出栏15万只的规范化肉鸡养殖小区42个,建设高标准肉鸡养殖小区15个,入驻小区的农户达476户。
大力推行生态养殖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修武县加强对相关生产环节的监管,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生态养殖。
如今,在修武县的养猪场,很难看到以往的传统养殖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猪便味,只有饲料香”现代化猪舍。在修武的某养殖场,一个养殖户这样介绍:“生态养殖,就是在猪圈里铺上一层由锯末、玉米秸秆、木屑组成的垫料。垫料上拌有微生物菌,就形成了一张发酵软床,猪便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微生物菌将猪的便尿直接转化为饲料。再不需要人工打扫冲洗圈舍,只要定时投放饲料就行了,不仅减少污染还能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为了实现高效的生态养殖这一目标,修武县出台了《关于加强畜禽养殖场(区)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养殖场(区)建设规模,统一建设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对原有养殖场(区)进行改造,对新建养殖场(区)制定严格的建设标准,确保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健全,饲养管理规范,污物处理达标。2008年,全县规范改造养殖场(区)36个,新建养殖场(区)16个。同时,加大对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扶持力度,对获得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养殖场或小区,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负责人分别奖励1000元和3000元,有力推进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进程,截至2008年底,全县通过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的养殖企业达到45个,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企业2个。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作物秸秆――青贮饲料――畜禽粪便――沼气――清洁能源入户”的生态循环模式,解决养殖场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问题。目前,已建成生态示范养殖小区2处,在实现秸秆资源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和村容村貌整洁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饲养产业真正做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健全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畜牧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修武县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完成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将县畜牧局列入县政府工作部门,作为全县主管畜牧兽医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组建完成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同时,组建了50人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县财政每年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基层防疫员的劳务报酬,建立了乡镇动物防疫中心站,确定了村级协防员和疫情观察员,形成了完善的县、乡、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解决了“无人于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有效保证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全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保护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修武县是一个人口小县。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些年来,修武结合自身特色,多管齐下,成就了一番依靠畜牧业激活农村经济的道路。2008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6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5.2%,畜牧业已成为修武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今的大用养殖场,人们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鸡舍和农民脸上富足的笑容,可谓是:
论文摘要:奶牛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相应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大庆市奶牛生产的现状,探讨了大庆市奶牛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庆市奶牛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我国未来奶牛生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以期为大庆市奶牛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
近年来,国家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发展奶业的政策和举措,使我国奶牛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奶牛生产在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奶牛生产已经成为我国一些省份和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选择项目之一。
然而,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随着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奶业的风险也日益凸现。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严重危害了奶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奶牛业生产巾存在的问题,规避风险、化解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奶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本文依据大庆市奶牛生产现状和奶业发展的局面,探讨规避奶牛生产风险的举措,以期为大庆市乃至全省奶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大庆市奶牛生产现状
随着全省“农牧主辅换位”和大庆市“农转牧”战略的实施,大庆市以奶业为主的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畜牧业发展速度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大庆市畜牧业产值连续5年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大庆市奶牛存栏量由1998年的6.6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31.1万头,10年净增近24.5万头,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畜牧大市、全国奶牛优势发展区域。与此同时,大庆市推出了财政、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伊利、惠尔康、摇篮、龙丹等知名乳品企业,从而使大庆市乳制品生产能力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纵观大庆奶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00年以前的速度数量型奶业,2000年到2004年以澳牛引进、选种选配为标志的数质并重型奶业,从2005年到现在以草原禁牧、舍饲精养为标志的质主量从、生态效益型奶业。从2002年到2007年,大庆奶业实现了从副业到富业,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这是大庆奶业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近五年统计数据看,大庆奶牛存栏量由2002年的15.1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31.1万头,增长105%;鲜奶产量由2002年的40.1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96.5万吨,增长140%;奶牛群体单产由2002年的4.3吨提高到2007年的5.5吨,高出黑龙江省平均单产500公斤左右,全国1000公斤左右;2007年畜牧业产值达到6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其中大庆市奶牛业产值2007年达到2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7%。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纯收入达到156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9%;农民人均奶业现金收入达到594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16.5%。
2影响大庆市奶牛生产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
经过深入调查和资料搜集以及对现有大庆市奶牛业发展情况的认真分析,并经与有关专家探讨,总结出影响大庆市奶牛生产发展的四个方面主要风险因素:
2.1疾病风险
疾病风险已经成为畜牧业的第一风险,大庆市的奶牛业生产也不例外。对于奶牛生产而言,奶牛的多发病、常见病等疫病发病率高、遍及区域广对奶牛生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爆发频繁、传播范嗣广、危害极大地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疾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已经成为今后制约大庆奶牛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2.2粗饲料供应风险巨大
尽管大庆市的草原面积较大,但天然草原的产草能力低下,每亩草原只能生产5 100千克干草;在农村,尽管秸秆产量较大,但许多秸秆被农户用于燃料。因此,大庆市奶牛粗饲料供应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庆市所产粗饲料仅可满足奶牛生产50%的需要。粗饲料供应风险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庆市奶牛生产的持续发展。
2.3国际市场冲击较大,行业内部竞争风险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提高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市场对大庆奶牛业生产的影响逐渐加大,同时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使得奶牛业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来自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压力较大。自1992年以来,国外的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严重地冲击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进口额最大的是各种固态乳及奶油,其次为乳清及改性乳清,主要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四个国家进口。同时,澳大利亚优质奶牛的大量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自身奶牛繁育业的发展。2002年我国共进口奶牛15000多头,2008年进口量近8万头。
公司与奶牛户以及各自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使其间存在着无序竞争的不利局面。大多数奶牛养殖者是分散经营且文化水平不高,作为弱势群体,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中的各大奶业企业,因此,两者的关系决定着奶牛养殖者承担着相对较大的风险。在二者的对话过程中,如果遇到风险,各奶业企业会通过限购和提高牛奶的收购标准等做法,把主要市场风险转嫁给奶牛养殖者,这都将直接影响了奶牛业持续发展。目前,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不合理竞争的现象。
2.4奶牛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落后,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目前,大庆市范围内的奶业企业仍然存在着分散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且业内竞争经常是低端的价格竞争,在外来产品和企业竞争面前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的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奶牛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局面将是自身条件劣势与技术水平的低下状态与国外高技术水平,生产装备精良的竞争。由于大庆市积极政府部门与奶牛业生产者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对WTO的有关规则和其他新生事物了解和熟悉应用的进程还仍显缓慢,同时自身的基本认识和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无法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残酷竞争。
2.5奶牛养殖技术体系不完善。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目前,在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方面,大庆市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分散经济的养殖者对科学养殖技术接受和采纳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奶牛养殖者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如:饲料配合不合理、精料比例大,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奶牛单产低、市场竞争力差。奶牛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牧草种植和品质提高技术仍然低下,疾病防治控制技术仍有待提高,优质高产奶牛品种改良和繁育技术落后,疫苗开发及推广技术仍然滞后。
3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对策
通过对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奶牛生产行业卫生防疫制度
大庆市要加强奶牛疫病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中介组织发展,落实奶牛保险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防控标准,坚决阻止外地疫病的传人,加强流通领域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健全和完善机制,严格控制地区内部疫病情况的发生,认真应对突发疫情。
强化兽医防疫管理部门和人员执法权限,制订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项地方标准,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加强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1)要紧紧围绕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防疫治病技术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通过基层兽医化验、诊断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把基层防疫工作抓到实处。(2)继续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工程项目的建设。(3)建立健全饲料监督检测体系。应增加投入,加强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监督和检测的技术水平。(4)要重点抓好药物残留的监控、检测体系的建立,从源头上保证奶产品的卫生安全。
3.2改良天然草原、种植优质牧草,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果
充分考虑大庆市现有天然草原的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良技术体系,提高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引进和种植优质牧草,扩大粗饲料的供应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讨提高奶牛粗饲料利用率的途径和技术,提高现有粗饲料的利用率。
3.3充分、合理地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力度
大庆市在发展奶牛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WTO的有利规则,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畜牧业的保护力度。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畜禽产品进出口业务,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WTO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定、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畜产品的原产地规定、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特别是药物残留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对于他国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的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保护奶牛及奶制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在出口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和动物检疫,以符合国际贸易中对农业协议、对动物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确保大庆奶业产品环境和人们健康不受到危害。
大庆市政府要加大出台发展奶牛业的优惠政策的力度,从方向及产业发展的角度引导和促进奶牛业生产健康发展,尽快使畜牧业成熟起来;政府进行直接投资或间接帮助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给予;对奶牛业生产者进行价格补贴;实行最低保护价格;奶牛业企业要政策优惠和政府监控两方面人手,政府积极参与宏观及区域奶业市场调控,奶品过剩时,政府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同时,加大对外贸易的支持,促进奶牛生产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以及扩大国际市场生存空间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3.4建立健全奶牛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奶牛业生产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我市奶牛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六吨奶”工程;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抓好草原禁牧;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奶牛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加强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抓好违法案件的查处。具体措施是: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鲜奶收购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上的和产品流通领域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对奶牛业整体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做好奶业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增加奶牛业基础建设投资和专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奶业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建立政策性的奶业保险制度,增加对奶业保险的投入。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奶牛生产发展保险金制度,充分化解奶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对其继续推广、完善和应用;四是通过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等保护大庆奶牛业生产,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绿色畜产品认证体系和认证工作,其主要的标准包括了畜禽品种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地环境标准等地方标准。
在实践环节上,可以与八一农大密切合作,试成立畜牧科技大市场或畜牧科技一条街等形式,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大市场,畜牧科技大市场,集中开展技术成果展示、推广和服务以及饲料、兽药的销售。这样既有利于对技术和饲料、兽药市场的统一监控和管理,也便于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发展。
3.5推广、应用奶牛高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综合配套体系
在推广、应用奶牛高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综合配套体系方面,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如:挑选优秀种公牛冻精配种,不断扩大优秀冻精配种的覆盖率;加强母牛的配种工作,减少空怀率,提高受胎率;加强后备牛的选育、培育,全面提高牛群质量;根据奶牛不同的生理状况,对典型日粮配方进行深入研究,注重维生素添加剂和微量元素的利用;做好奶牛泌乳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障奶牛的健康;种好和用好腊熟期全株玉米青、苜蓿于草,推广应用农副产品秸秆微技术,用好收获的羊草干草;逐步建立奶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的确如此,四十六团从创业、发展、改革、创新,一步步走到今天,取得了辉煌成就,它被誉为“大漠之星”,是农三师“四小龙”之一。
创业
四十六团成立于1998年。这之前,它经历了一段漫长、艰苦而又辉煌的创业历程。它的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农三师前进四场和前进七场,1968年两场合并为前进四场。1969年,前进四场搬迁留下4个连队,交四十三团管理,定名为四十三团一营。1976年又移交给麦盖提县管辖,更名为“其克里克农场”。
1998年11月,经兵团党委批准,将“其克里克农场”改编为农三师四十六团,这一天成为四十六团经济发展新的起点。全团干部职工下决心,立大志,要把四十六团建设睁,发展好,让团场经济腾飞。
发展
四十六团水源不足,土地盐渍化严重,辖区内沙包重叠,芦苇丛生,是个大雁不留、小鸡不飞,被人称之为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粮食、棉花单产一直徘徊在70公斤和30公斤左右,职工群众的生活非常艰苦。党的后,团党委全面推行,逐步结束了吃大锅饭的历史,坚持农业主导地位,以“稳粮,增棉,开展多种经营,扩大规模”为发展方针,同时以改造低产田、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后劲为重点,在保证粮食种植自给有余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使团场经济开始有了好转。
上世纪90年代是四十六团发展史上的辉煌年代,农业走上了“两高一优”的快车道,皮棉单产达到120公斤,曾荣获农业部棉花丰产一等奖。1994年,二连职工蒋克华承包的31.4亩棉田,单产皮棉201.6公斤,创造了兵团棉花单产最高纪录,当年团场被评为兵团棉花丰收工程攻关南疆垦区第三名,同时获得兵团棉花单产最高纪录奖。团场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职工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1997年被农三师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四十六团建团后,团党委借建团的东风,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坚持“以农为本、棉畜齐动、扩大规模、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团场体制改革,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文教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职工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在这个基础上,四十六团党委将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改造中低产田上,与收复弃耕地相结合,夯实农业基础,拓展生产规模。到2001年底,团场收复弃耕地5000亩,改造中低产田8000亩,清挖排水渠25公里,新修防水渠22公里,打机井22眼,完成标准化条田建设4000亩及桥涵闸的配套工程。棉花种植面积从1999年的1.5万亩增长到1.75万亩。林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人工造林4877亩,比上年新增948亩,其中防护林2940亩,果园1933亩,退耕还林3000亩,建起了一个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农业生态体系。团场林网化比例达到了14.3%,当年荣获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2001年,四十六团农牧业生产同样取得了可喜成绩,平均单产皮棉122公斤,总产4.2万担,完成计划指标的131%,比上年增长31%。全团牲畜存栏达1.12万只(头),比1999年增长31.8%。
突破
近两年,四十六团党委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按照兵团“1+3”文件精神和师党委的战略部署,结合本团实际,一心一意谋发展,确定了“强棉、强畜、发展自营经济”的总体思路。围绕“发展壮大团场经济,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调查研究,转变作风,重视农业基础地位,推广先进技术,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双层经营机制,形成了“费用自理经营+租赁经营+精准农业+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使大户承包和土地固定费用自理面积达到了80%。同时以政策引路,加强服务,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使畜牧业成为团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3年职工畜牧业纯收入达85万元,职均增收950元。其次,强化管理,注重实效,落实领导干部分工责任制,建立团领导、机关干部和基层连队管理人员的联系点、责任区、联系户,落实扶贫帮困结对子制度,实行工资、奖金与基层连队效益挂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管理机制,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进了团场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2003年,四十六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团党委班子紧密团结,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经营模式,深挖潜力,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确立新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全团实现生产总值3941万元,比上年增长60.5%。其中,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92.9%、67.8%和36.6%;人均生产总值12137元,人均创利1218元,职均收入11255元,人均收入573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35元、828元、4051元和2796元;职工庭院经济收入达1500元,比上年净增300元。
四十六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突破。2002年,该团投资860万元,建设生态环保工程2000亩,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造防护林616亩、生态林1900亩,新修桥涵闸20座,扩建刀郎羊种畜繁殖基地10800平方米,新修拜克其公路路基11.85公里,新建净水厂一座,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饮水难的问题,同时还投资50万元,解决了学校辅助设施配套工程,改善了教学环境。2003年,四十六团先后荣获全国“防风治沙先进集体”、兵团农业“两高、一优、一低”攻关活动先进团场、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同时还有两个基层党支部被评为师“党建两级联创五好党支部”,一个“小康示范”单位。
不是尾声
“强农、壮畜、扩园、增效”,这四步棋是四十六团“强团富民”的发展主调,也同样体现出该团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团党委围绕这一发展思路,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唱出了一曲奋发图强的旋律。
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候,是中国原始共产社会后期—氏族社会的野蛮中期,是中期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的遗物,我们从地下掘出来的很多。考古学家又称这时期为“仰韶期”。“仰韶”这名字,是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来的。在仰韶村发起了这时期的典型遗址,后来在山西南部等处也发现了这时期的遗物,统称“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遗址的范围很广。遗物堆得很厚,陶器的片片很多,有各种形式的精制的石器和陶器。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村落,简直和现在的村子差不多,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已经完全住定了。
这时候的人头,脱离了采集生活,以农业经济为主。仰韶遗址发现的半月形的石斧,是用来收割庄稼的。还有石斧,是用来砍伐树木的。还发现了石杵、石锄、石耨等等,都是农家的用具。遗址中还发现了谷粒和贮藏粮食的地窑。陶器上的纹,有布纹、绳纹、席纹,可以看到当时已知道栽种能纺织的植物,而用已经有了纺织的存在。山西夏县的西阴村,还发现了半个人工割裂山蚕茧,两个纺织用的石轮。告诉我们当时不但有了植物的织织,还可能有了蚕丝业。遗址中发出了大批猪骨,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已经经常养猪。畜牧业也有相当发展。
这时期的陶器,除了有瓷、钵、盘、碗、碟各种形式外,除了比以前精制外,还出现了彩色的陶器,有红、白、黑三色或两色的花纹。
再从古代传说中来看:根据各种古书上说:尧舜禹的时候;农业是发达的。他们在耕种前,先用火焚烧森林草莱,再砍倒树木,开成“童山”。“吴越春秋”书上说:尧的时候已经讲究农作法。“论语”上说:禹的时候开凿沟渠。关于陶器的使用,传说中说舜的时候“尚陶”,说禹的时候,祭鬼神的陶器,黑的染在外面,红的画的里面。仰韶遗址中,有彩色的陶器,大都在埋葬人的地方发现,正和传说中所说相合。
根据科学家的意见,这时期应该有铜器出现,传说中也说有金属工具的存在。但从仰韶遗址中还没有发现。
传说中尧的生活,住的茅茨土阶,穿粗布衣,吃糙米板、没有调味。与地下挖出的材料相印证,也大致符合。传说中说舜的时候,有人专管畜牧,人类已经有了关于动物生长发育的知识。“淮南子”书中,说是尧时有了分工。我们从仰韶文物中,看见从单色陶器进步到彩色陶器,是可看到分工的过程的。氏族集团间的物物交换,在这时期或者还在这时期以前已经存在。仰韶遗址中的琢磨的玉片,据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说很可能是从新疆换来的。因为仰韶期的氏族,连金属还没有,恐怕很难琢磨出那样脆溥坚勒的玉器来。
传说中的尧、舜、禹,儒家说他们是好皇帝,其实都是氏旋的酋长,氏族并不是国家,酋长也不等于皇帝,劳动秩序和纪律是靠习惯来维持的。像尧、舜、禹这一类酋长,都是经过民族的成员民主选出。当了酋长以后,完全为大家服务,不剥削人也不压迫人,本人又不脱离生产。传说中都说舜禹都亲自耕地,禹还是一个很强的劳动者。但这些酋长都并没有自己私有的土地,也没有用人,也没有私人住宅,大家住的是公共宿舍—共同长屋。大家集体耕种,耕种的土地是共同的,收下来的粮食,养的动物,织的布,全都是共同所有。氏族里发生的纠纷,经大家讨论,很容易和解的,没有穷人和富人,老、弱、病人、残废,都由氏族扶养。当时如“尉缭子”书上所就:“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又如“礼记礼运篇”所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看到当时完全是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生产关系,和当时的生产力是充全适应的。原来尧、舜、禹时候的社会,就属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原始共产社会。
歌颂“尧天舜日,唐虞盛世”的中国地主资产阶级学者,他们常:“没有私有财产,人类社会就要毁灭。”人类社会真实的历史,已经了这个谬论了。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
商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B.麻棉丝C.丝麻棉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盉[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我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0%。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每年有约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其它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目前,全球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病例中,呼吸道疾病、感染性腹泻、麻疹、艾滋病、结核病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几乎是100%。如果不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医生可能面临病菌治疗束手无策的局面。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细菌产生耐药性
第一次用药可以把细菌杀死,第二次细菌可能只受一点损伤,以后再用药就基本不管用了,这就是耐药性。20年前,一般感染肌肉注射就可以,青霉素约用20万至40万单位,可如今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一次用800万单位,是原来的20多倍才能见效。近年来,我国广谱、高效的抗生素使用量逐年增加,可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病原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真菌感染和菌群失调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在畜牧业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生产的抗生素中有一半用于动物饲养,其目的是预防动物的感染和促进生长。如我们吃的鸡、鸭、鱼等,人们通过食用这些使用过抗生素的动物间接服用了抗生素,同样会产生细菌耐药。近年来,发达国家意识到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危害性,开始立法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但欧盟的科学家披露,即使如此,美国生产的抗生素还是约有70%用于动物。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如果不予控制,21世纪人类将会面临更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还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暴发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引起不良反应
抗生素在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在医学上,他们被称为“药源性致死”。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药吃死的。这当中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据2006年4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中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中国7岁以下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
许多抗生素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过敏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造成儿童的耳聋,并且对肾脏也有一定的损害;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形成的骨、牙中所沉淀的钙结合,造成四环素牙;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抗生素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等。此外,抗生素对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了解病情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老人、孕妇、婴幼儿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把握用药的品种和剂量,切勿滥用。
造成资源浪费
抗生素滥用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比如有些发热患者把抗生素看做是“万能退热药”,即使明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无效);有些医生盲目选择价格昂贵和新的广谱抗生素,忽视价廉有效的抗生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时,术前应用过早或术后停药过晚;在无菌手术、麻疹或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时,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等,这样做不仅浪费药品。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时还得不偿失,造成细菌耐药或双重感染。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 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1)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板书),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引入)。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增长;贡献
我国本身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土地面积方面也并不狭小,但将之均分后所呈现出的人均土地面积极少,这就使得农业生产对我国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但在基础农业生产工作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此时需进一步分析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农业技术进步的研究,是以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念作为依据开展的,对于生产要素而言,“创新”是其中的重新组成部分。此时,农业技术进步,便是在农业生产实际之中,充分的融入研究创新之中的新技术,使之在农业生产之中得到应用实践,并促进农业生产之中的投入与产出能够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就其本质便是利用小于或等于的投入,来获取超出投入的产出。而就朱希刚所概括的农业科技而言,其不仅仅是指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是将其包含在一个较大的范围之中,还需进行综合管理控制、决策科学等等,其在范围方面更大、需要从自然、社会等多个角度去看待。
二、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农业生产增加值
农业生产增加值指的是,在去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基础上,依照农产品的相关销售价格进行折算,便可得出农业生产数据的增加部分。经研究表明,我国在2014 到2017 年之间的农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在GDP之中农业生产增加值所占据的比重有所下降,其占比为2.88%,但就农业生产增加值的本身而言,其在增長的速度方面较快,达到了12.6%[1]。
(二)农业资本投入
农业资本投入指的是在农业之中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情况,其不仅仅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的体现,还能够作为在农业发展史之中,农业技术方面进步的一种标志。对我国2014 到2017 年之间的农业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表明,农业资本在发展之中所呈现出的年增长速度为11.8%,其远远超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此过程当中农业资本的投入较大增速较快。
(三)农业劳动力投入与产出
以技术投入与农业劳动力产出角度进行分析,将其二者进行对比及关系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之中投入应用的效果。在投入比例产出的定量分析之中,经研究表明,人均产出率年均提升12%,与预期效果相符合。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统计之中得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实例。第一点,2008 年董运来等人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统计,其开展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了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其从1991 年起开展计算研究,得出15 年贡献最大,已经高达66.77%。第二点,2010 年郝利等人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情况从1999 年开始统计,发现其中农业技术进步占据的份额较高为78.32%,是农业经济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之中的应用形成了农业技术,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农业领域带来的最为直观的影响,便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提升。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方面的高效及高产,使得农业生产方面的收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且因农业生产方面机械设备的不断推广,实现了农民劳动力极大限度的的解放,这又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得到有效增长。
(二)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农业本身而言,其不仅仅是指农业生产之中的农作物种植,其还包含了林业、畜牧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是整农业个发展之中的大农业。于此相对应的农村第二产业农村工业,也就是指农产品加工业。而农村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指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在农业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也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并在农民的家庭收入之中占据比例逐渐加大,其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大了资金的闲余量,提升了消费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2]。
(三)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及整体素质
在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之中,势必伴随着对农民的知识及技术方面的教育及普及,加之在当前阶段的发展之中,农民对农业知识及技术重要性方面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较高,也就能够更好的掌握当今发展之中先进的生产技术。而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不仅仅使农业生产之中对农业技术利用率得到了提升,还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不断的对农业生产的方法及技术的选择进行创新,更好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农作物的产量,进而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农业技术进步有效提升了管理决策水平
农业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此时相应达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思路、资源整合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且在此种发展趋势之下,农业直属的上层部门的决策,也会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发展史的基础上开展,这就使得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决策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3]。
五、结论
总而言之,农业技术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伴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二者之间所呈现出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一点在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及整体素质、提升了管理决策水平等方面便可以看出。
参考文献
[1]王晓雪.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纳税,2018 (10 ):199.
关键词:品牌;战略管理;百寿坊;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19-02
一个特色的地区利用区域性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在企业所在的一定区域内销售,这就是对地方性品牌的最基本理解。由于产品趋向于同质化,品牌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品牌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并选购,品牌指的不仅是产品更能代表产品的性能、文化等多层次的信息,也是与竞争对手区别开的主要标志。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地方性品牌的推广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百寿坊食品有限公司简介
单县羊肉汤经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分析鉴定,含大量的18碳Ⅰ烯酸、钙、锌肉碱,营养健康。被誉为“中华名吃,汤食一绝”,享有“天下第一汤”的美誉。
山东百寿坊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鲁西南“青山羊之乡”的山东单县。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养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主要经营:牛羊养殖、宰杀,生产固体羊肉汤、牛羊肉系列清真食品,并开展百寿坊羊肉汤连锁加盟及食品冷藏业务等,公司先后获得六项国家专利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二、基于百寿坊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环境的大型社会力量,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人口等因素对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因此,企业应该关注宏观环境,如果利用好外部环境分析就会使企业避免一些潜在的威胁,对认识到的威胁采取适当的策略。反之,则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本文将运用“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hural.Technological)”模型来分析百寿坊有限公司。
(一)政策优惠因素。企业应该关注政府机构的商业政策和思想,只要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影响作用。如2012年政府了中小型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按规定免征、减免企业所得税,还提供了一些贷款的优惠政策。
(二)经济环境因素。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改善,我国的牛、羊产品价格低于世界贸易的平均水平,为我国畜牧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百寿坊的牛羊养殖、牛羊宰杀分害0出口等项目。
(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取决于社会的态度和价值,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开始重视,对食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求也在提高,品牌的明确建立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应针对不同的地区满足不同的需求。
(四)技术因素。技术是通过创新而产生新产品,进而为社会群众带来利益,技术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源于短时间内难以模仿的。而食品的技术就在于制作过程中原材料、配料和火候、制作工艺等一系列的组合而成的。
三、基于SWOT模型的百寿坊分析
(一)内部优势
1.地理优势。单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处,阳光充足、气候适合是青山羊生长的最佳地带。而且,有使用当地的水质才能熬制出单县羊汤的独特风味。
2.低成本优势。百寿坊公司有自己的山羊养殖场,原材料在本地采集,成本低。因是县级地区,稳定的农作物收入,因此劳动力成本低。
3.历史悠久。单县羊肉汤始源于1807年,距今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
4.品牌注册和专利。公司利用现代化的科技,研制成功了方便面盒装式全味羊肉汤,于2002年申请了专利,“百寿坊”商标也已经注册成功。
(二)内部劣势
1.品牌规模小、知名度低。销售渠道有限,品牌覆盖度低,虽说已经在一些地区有品牌的推广,但消费者对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是否可信还持有怀疑,品牌的深度影响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2.缺乏品牌战略管理机制。品牌的研发、规划、推广等环节需要专业的管理机制。而单县羊肉汤的品牌发展方向不明确,推广范围有限,维护措施不健全。
3.观点滞后。现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环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已经落伍,而单县羊汤的发展还是局限于等顾客来上门,没有充分利用品牌的功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三)外部机遇
1.怀旧心理。人们对于有历史悠久的、正宗的、工艺独特的老字号产品有一种货真价实的信任接受感知能力。
2名人效应。朱之文,因参加海选“我是大明星”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衣哥”,菏泽单县在他的衬托下知名度得到提高。
3.政府埘企业的扶持。从政治的角度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区经济的进步,也会缓解就业的压力,政府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外部威胁
1.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把一个地区性的特色品牌推广到其他地区.必定会受到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如控制黄金地段,当地的企业有优先选择权等。
2.假冒产品的损害。假冒伪劣产品会对优质产品造成恶意性损害,会使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的地位降低,进而使产品的品牌发展受到限制。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如下问题:企业对品牌没有一个健全的营销部¨;对于产品的销售没有专业的销售职员,致使产品不能传递文化;单县羊肉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政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等等。
四、对地方性品牌深远发展的建议
(一)企业应建立品牌管理机制。企业应设专有的营销部门,应分析羊肉汤的市场需求,使羊肉汤品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销部门不同于销售部门,营销部门是专注于品牌的规划、发展、推广、创新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的维护和创新更重要。
(二)加强企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需要具备大量高素质人才,加强员工的培训。培训应从新员工的人职培训、普通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部门主管的管理理念培训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和服务水平的培训。培养一支有系统知识、有实力精神、高素质的单县羊肉汤食品人才精英队伍。并给员工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
(三)用名人做宣传,提高知名度。朱之文,菏泽单县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凭着个人能力参加海选“我是大明星”而出名。企业应抓住这个机会,用单县人名人作为单县羊肉汤的品牌推广代言人,把单县羊汤的品牌推向全国。
[关键词]阿克苏;史前文化;文化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47-02
史前时期是指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人类的发展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早就有了文字记载历史,在中原地区,史前时期从有人类活动开始到夏朝的建立,年代下限约到公元前21世纪。而在新疆,由于文字记载的匮乏,最早的历史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以前都是史前。迄今为止,还未在阿克苏地区发现公元前2世纪以前有文字记载的遗存,因此汉代以前是阿克苏的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研究当时的依据主要是考古资料。阿克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并证实为史前时期的遗存主要有温宿县博孜墩墓葬、库车县哈拉墩下层文化、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其中以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和多岗墓地发掘资料最为详实,实物丰富,具有代表性。下文试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新疆史前时期的历史,大致勾勒阿克苏地区史前人群生活状况和社会面貌。
一 、阿克苏地区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存
从20世纪30年代在阿克苏地区最初发现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遗存至今,①经过几十年的工作,文物工作者在阿克苏地区发现几处早期遗址,被证实为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
其一,哈拉墩前期文化遗存。②位于库车县城东郊约3公里,在皮郎古城内。1958年,黄文弼先生对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在距哈拉墩北面约30米的北区发掘时,于第三、四层堆积出土彩陶片,彩绘图案有平行条纹、三角纹。他将哈拉墩北区文化堆积的下层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哈拉墩下层文化遗存或哈拉墩前期文化遗存。
其二,克孜尔水库墓地。③198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的克孜尔乡境内,墓葬分布于克孜尔河东西两岸的台地上,共发现克孜尔吐尔、麻扎古加木、喀日尕依三处墓地。1990~199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共发掘墓葬160座,出土近千件文物。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三类。
其三,多岗墓地。④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亚吐尔乡都干买里村二组东北部约3公里处,地处天山山脉支脉托盖博依尼山南麓、喀拉苏河西岸戈壁台地上。整个遗址背靠天山,山前是冲击台地,墓葬群东西长约1.4~2.2公里,南北宽约2.1公里,总面积36.8万平方米,有古墓葬近400座。喀拉苏河由北向南从遗址东侧流过,注入木扎提河。1999年8月,抢救性发掘100座墓葬和遗址。墓葬分为三区,第一、二区墓葬属于同一文化。本文主要资料为第一、二区墓葬资料,三区墓葬资料年代较晚,这里不作讨论。
阿克苏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都已经发表考古发掘报告,已有专家对出土的陶器、铜器以及人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如陈靓、《新疆拜城克孜尔水库墓地人骨的人种学研究》,伊地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张平、潜伟《拜城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铜器的冶金学研究》,张平《拜城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的玻璃珠及其相关问题》和《拜城多岗墓地》等文,对墓地出土的陶器、人骨、铜器进行了分析。
二、阿克苏地区史前文化面貌
依据阿克苏史前文化遗存和学界前辈们所做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阿克苏史前文化的面貌。
(一)历史进程
阿克苏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学术界划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根据多岗墓地碳十四年代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0至公元前6世纪,克孜尔水库墓地与之文化面貌相近。这一时间范围将阿克苏的史前文化固定为距今3000年左右,在整个新疆的史前文化进程中,阿克苏的史前时期经历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仅发现几件细石器,由于考古资料不足,暂无定论。
通过对比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和库车县哈拉墩前期文化遗存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都显示文化面貌一致性,属于同一文化类型。而哈拉墩文化遗存晚期延续到唐代,⑤可以推断出拜城县的两处史前文化遗存和龟兹文明存在着延续,从而向我们揭示出史前时期龟兹文明的面貌。
(二)人群分布及族属
已经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存表明,阿克苏地区北部天山及其支脉雀勒塔格山南麓成为史前文化的发祥地,拜城县木扎特河谷、渭干河流域水草丰美,成为先民理想的居住地,孕育了龟兹文明的最初形态。
根据对克孜尔水库墓地和多岗墓地人骨资料的人类学研究结果显示,阿克苏地区的史前时期人种以地中海东支类型的原始欧洲人为主,但相比较早期的原始欧洲人群形态还有些差别,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可能存在不同种族成分的交通和混杂而导致的。而对多岗墓地部分人骨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人群属于混合基因,既有西方人种的基因也有东方人群的基因。⑥这也说明了阿克苏地区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聚居的区域。
(三)社会经济
一、灌溉技术
中国农业实质上属于灌溉农业,灌溉工具的优劣对这种农业的影响至大。高邮地区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车口不住敲,家里不住烧,路上不住挑,心里不住焦,打点粮食跟水漂。”足见灌溉农具对农业生产乃至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灌溉农具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就江苏而言,农村传统灌溉农具主要是龙骨水车,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三种,习惯分别称脚踏车、牛车、风车。这些灌溉农具与西方机械化灌溉相比,已经落后很多。有鉴于此,江苏不少士绅组织了灌溉公司,大力引进和推广灌溉机械,促进了灌溉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近代江苏农业机械推广比较成功的也主要就是灌溉机械,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超过了其它任何农业机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灌溉公司的组建,因为正是它们的财力、设备和组织,才能使灌溉机械得以普及推广。早在清末,镇江就有士绅办起灌溉公司,投资购置西方新式灌溉机器为田主灌田,收取费用,“窃照泰西取水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虞,今深悉其装造之法,业已禀明道府县,蒙道府宪允准,出示照办,谨将章程明议于左。……议镇邑七乡,每乡设大机器两座,小机器十余具,共需大机器十四座,小机器一百余具。其机器入地,装深二十余丈,不等。总以得水多为度,水由地脉贯注,故取之不竭。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忧”。可见机械灌溉远比人工灌溉要优越得多,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解决旱涝之忧的问题。1907年,《申报》又报道镇江有士绅购置吸水等机器进行排灌,并准备加以推广,“巨绅李维之观察有志实业,特在某洲置地一区,商准宗能述大令,先行购运吸水等机器到镇,试验种植,俟有成效再为推广云”。这样的报道在清末报刊上屡见不鲜。民国时期,使用灌溉机械的区域更加广泛,其中最典型的地区就是无锡。无锡是素以水稻生产为主的水网地区,对农田灌溉一向十分重视。早在清末,无锡就有使用抽水机进行农田灌溉的。后,无锡城市中工厂日增,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集中,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排灌能力较强的新式抽水机,更受农村的欢迎。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无锡有些灌溉公司开始使用机器戽水船。如l927年,杨愚如筹建机器戽水船同业公会。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仅无锡一地就拥有委员九百多名,这说明,用内燃机带动的抽水机在农村中已经较为普遍使用。这些机灌商人把抽水机装在船上,运行到各抽水地点戽水,以充分发挥抽水机的效用。机灌商人为能得到当地绅董的支持,大多和绅董合伙经营。他们采用“包打水”的办法,即把约定区域内的水田,从插秧到成熟全包下来。在插秧之前,机灌商就和所包区域内的农民订立合同,先收二至三成戽水费,其余在稻谷登场后结算。机灌商因有地方绅董为后台,农民不敢拖欠戽水费。这一灌溉技术的应用对无锡而言可谓意义重大,正如黄宗智所言:“工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的结合使这个县(无锡)比中国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更为农业现代化。机灌船活跃在天然和人工的河网,灌溉着田地。……这一技术一旦出现,马上为农村所接收,因为一个人操纵20匹马力的马达一天能灌溉整整50亩稻田,而两个男人用桶挑一天才1.0至1.5亩,两个男人用传统的脚踏水车一天也不过2至3亩”。这种机船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内燃机带动船上的小型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实际上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灌溉,只不过是一种土洋结合的过渡型的灌溉方式。尽管如此,它还是比传统灌溉工具要先进一些。除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灌溉公司外,无锡还有士绅创办了以电为动力的灌田公司。如无锡开原乡荣鄂生、富安乡乡董汪某、扬名乡乡董陈某等仿照武进电力灌田方法,组织电力灌田公司,承包农田戽水,准备从开原、富安、扬名等乡试办,将来逐渐推广。电力的应用,更加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使灌溉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显然,这与士绅们的推动不无关系。总之,在近代江苏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机械中,灌溉机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灌溉公司在普及推广这种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难以办到的。
二、肥料生产技术
清末,江苏已经有士绅创办了生产和销售化肥的农业肥料公司,这在全国来说,也算是比较早的。1906年,苏州绅商张惟一等人认为,“吾吴农业甲于他省,迩年以来日渐凋敝,收成短歉,良由粪壅不足,致地力硗瘠也。各国农政,皆专设肥料厂,收集各种肥料,研究性质、物土之宜,以售农民,诚为善政。吾吴街衙粪秽充斥,行者厌恶,亟宜设法屏除”。于是他们决定集股创办农业肥料有限公司,“先就苏城内外分区筹办,将为农业肥料屯积厂地,以资研究,并禀请商务局准予专卖”。设立这样的公司大有好处,“非第于农务大有深益,而街道洁清,庶几警政可举矣。事虽猥琐,而利用无穷,度亦商民所乐从焉”。为此,他们还专门制定了招股简章,其内容如下:“一、本公司招股商办,每股洋五元,招足二千股,计共洋一万元。二、本公司先由商会提议,允许代禀商务局及警察局立案办理。三、本公司招股,每股分两期缴足,第一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两元;第二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三元。每期掣付收条,俟缴足后换给股单息折。四、后入股者,本公司酌定常年一分起息,息银自每年正月结帐后凭折支付。五、本公司除分给官利外,每年赢余分作二十股,以五股提作公积,三股作办事人花红,十二股派作各股东余利。六、本公司如有认百股以上者,即为本公司议董。七、本公司拟就城外设立总厂一所,以存储肥料,城内按区分设办事所,以资就近督收。八、本公司自第一期股银缴齐后,再行开会集议详细章程,布发公众。”股份制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该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为其顺利开办奠定有利条件。制定完章程后,张惟一请苏州总商会代呈商务局和巡警局立案办理。但巡警局以事关卫生,且该商所拟章程过于简单而生猜忌,希望商会再“悉心体察,妥议章程”。苏商总会一方面当即复函,指出“苏城街道向不清洁,卫生有碍,殊于警务攸关,张绅拟办肥料公司,以尽人厌恶之粪秽为培壅谷木之资料,清洁街道而益农业,一举两得,莫善于此,舆情断无不洽,一切亦无窒碍”,恳请警务局先允许该公司开办;另一方面要求该公司酌拟详细章程。因此,1907年,张惟一等重新拟定了更为详细而完整的开办章程:一界限城内外坑厕各有业主,应由该业主自行清洁。所有人家拉(垃)圾、柴灰、以及路头尿溺、马粪等,概归肥料公司收取。街道一律责成打扫洁净。一招股粪业各有地段,于段中人家收粪情形极熟,收取肥料办法亦与收粪相似,公司股本应由各粪业承认一半,荐举办事一、二人,以资熟手,一半另行招集。一津贴拉(垃)圾、柴灰等类卖与农家,所值无几,公司创办,势必亏耗,而街道则已一律清洁,旧设之清道局可裁,应以该局额支酌予津贴,俟将来肥料制成,公司获有利益,即行停止。一分区城内分为五区,须就出城河道之远近为断。择地设立总公司于适中之地,设总公司以便统辖。城外按五门分隶,胥门无水城,划归盘、闾两门。一储所储料所于闾、盘、葑、娄、齐五门外各设一处,须沿河旷地二、三亩,围以竹篱,结草屋数椽,雇人看守。一运载每储料所设摊船数只,多寡视事之繁简酌定,参用清道人夫。每所立一夫头,由该夫头督令各船人夫黎明进城,各就画定区域挑运肥料下船,满载出城,归入储所。街道如有不洁,惟该夫头是问。一给价收料人夫除酌给工食外,每日所收肥料,由储料所办事人过磅,按磅酌给价值,以资鼓励,收料自勤。人家柴灰向本卖钱,由该人夫自给,公司不再发价。一制造外国讲求肥料须以化学制造,公司应聘精于理化之人,指授工人造成各种有用肥料,发卖农家。一实验各储料所旁各购田地若干,俟肥料造成,即辨土性、物性之宜,讲求种植,非特以资实验,且为各乡农倡,俾农业日有起色。一余则公司应给常年利息,以及日后得有余利如何分派,一切未尽事宜,俟公司成立时自行酌核。该章程中的内容确实比之前的章程要详尽得多,涉及到肥料公司的资本、生产、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最终,在苏州总商会的协助下该肥料公司得以顺利创办。该公司是一个生产部门,相当于一个化工厂,而不是单纯做生意的销售公司。肥料公司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肥料生产技术在江苏的普及推广。在当时国家的电力、化学与化工基础还很薄弱的条件下,能够开办这样的农业肥料公司,开办人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三、林业技术
因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诸多好处,所以近代江苏的士绅们纷纷投资于林业,特别是组织了很多林业公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一些先进的造林技术得以借鉴和应用,并且还引种了国外优良树种。士绅们经营的林业公司,有的纯以新法种树为主。如清末海州士绅宋治基等创设了云台树艺公司,招募农民开垦云台山一带的官荒,这样,“地方饥民,藉此工作糊口,不致流离失所”。该公司先后共种植各种树木1400余万株,成效显著。可见植树造林既为士绅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又解决了部分流民的生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1906年,丹徒士绅黄鼎和袁仁茂等集股5万元创办利用树艺公司,购买荒地千亩,用新法遍种桕树。次年,扬州士绅周震筹集资金10万元创办崇实树苗公司,于甘泉、仪征两县买地开荒,种植树木。镇江士绅汪凤瀛纠集股本创办茂达公司,就镇郡城外购置荒地,用新法试种竹木果树,并兼营畜牧业。1908年,翟炳焘等在句容县创办句容浮麓公司,集股1万元,经营近代化的林业和畜牧业。句容县士绅以县属各乡荒地甚多,决定与政府官员合筹资本开设森林公司,用新法种植树木,以兴实业。这类林业公司,有的是士绅集资创办的,有的是士绅与政府合作创办的,主要以植树为主,但大都应用近代化的造林方法,推动了江苏近代林业的发展。有的公司除用新法造林外,还推广近代化的作物种植技术。如江宁府属荒地甚多,历任督抚都饬令各属设局督垦,劝民分别地质,或种禾稼,或种瓜果及一切材木,以开辟利源。于是,省垣绅富决定仿效云台树艺公司,集股在元武湖及钟山等处设立林业公司,用新法试办树艺,兼种禾稼、瓜果。有的林业公司或试验场专门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果树。如民国初年,无锡士绅杨寿楣在太湖边南独山禜头渚创办禝实植果试验场,占地六十余亩,专种水蜜桃、大正桃、美种梨、杏等果树,共有八千余棵。因种植技术先进,“浇灌得宜,颇易长发”。1918年,如东绅商袁镜波在掘港创办复记公司,占地233.80公顷。四周围堤,中心大路旁及河边两岸栽白杨和柳树,公司办事处门口外有2公顷果园,以桃、梨为主。1925年,川沙士绅顾济伯租用三王庙六亩庙产,建立南洋公司,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桃树。因种植精良,出品推销甚广。这些林业公司对推广近代化的果树栽培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有些士绅还很重视引进国外优良树种。江苏的林木引种工作历史较早。早在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的紫金山南坡,营造油桐、棕榈、漆树三园,造林50余万株,这实际上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树木引种工作。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驻日本副使张斯佳从日本带回刺槐种子在南京试种成功。这是近代江苏从国外引进树种的开始。此后,江苏不少士绅便开始引种国外树种。民国初年,张謇从德国购买刺槐种子136余公斤,分发给包括江苏在内的16省,江苏分得种子约在4.5-9.1公斤左右,主要是分给南京义农会于紫金山育苗造林。1916年,林学留学生陈嵘引进刺槐和日本黑松种植于江浦老山林场。30年代初,如东士绅王庭松在掘港创办试验农场,之后在掘港北郊栽培苗木,占地1.33公顷,从掘港北洋桥向北3公里复记公司大道两旁开始种植德国槐和梧桐树。引进优良树种,是近代化的林业技术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江苏士绅对此也非常重视。这对促进江苏林业技术的提高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由于江苏士绅以及他们所创办的林业公司或农场,能够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应用到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江苏高等学堂毕业生杨星房纠合同志开办了溧阳吉金树畜公司,“购置丫髻、瓦屋两山麓荒芜田山二万亩,招工开垦已近半载,现在种植松、茶、桑、杉等秧千万余株。据该处土人云,该公司种植之际,适值春雨缠绵,各木植都已欣欣向荣,将来必成南方森林荟萃之区云”。1906年,士绅徐在滋与徐翰淦、李逢广等人,在宜兴湖口乡均山永丰区之分水岭一带,创办了阳羡垦牧树艺公司。该公司共占地六万余亩,除种植稻谷、竹、茶、芝麻、山芋及各项杂粮外,还饲养猪、牛、羊。巴拿马赛会举办时,该公司出品的茶叶还获得过金色奖牌。据民国初年统计,仅就种植松树一项而言,成活在十年以上者,已有五十万株,成活在八年以上者,已有七十万株,其他杂树共有二十万余株,堪称造林巨观。又如,清末句容士绅创办的种植、浮麓、暨南和明志等林业公司,各有地数千亩不等,先后种树七八十万株,至民初,四五十万株树均已成林,成效非常显著。再如,金坛士绅冯煦于清末所创办的坛溧树艺公司,及至民国时期已逾十年,资本一万五千元,占地三千余亩,植松树五十余万株,业经成林。其他杂树也很茂密。该公司植树造林的成绩也非常优异。这都要归功于士绅们对近代化林业认识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林业科学思想,从而能够指导他们在植树造林中应用近代化的林业技术。这正体现了近代科技的巨大功效。
四、结语
无论是垦殖机械的应用,还是灌溉机械的推广,都体现了江苏近代农业技术的大大提高,促进了江苏传统农业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如此较大规模的推广农业机械,这是旧式家庭经营模式的地主、富农以及小农很难办到的。江苏众多的地方士绅,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创办了诸多先进的农业公司,大力推行近代农业技术,这是值得称道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推广新式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士绅们还很重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保护。例如有些林业公司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法治观念也在不断增强,纷纷要求地方政府对林业公司的既有成果予以保护。如清末甘泉西北乡一带旷土颇多,长期无人过问,于是扬州士绅陈某等便筹办了农林公司,广种树木,并恳请政府“出示保护”。再如,应海州云台树艺公司的恳求,该州地方官立即出示晓谕附近居民人等,“一不得盗窃树木,二不得放火烧山,三不得樵山割草,四不得纵放牛羊践踏”。规定自出示以后,徜敢故违,一经访闻,或被树艺公司指名移送,定即严行究办,以儆效尤,决不宽贷。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不被破坏,地方士绅们确实还是做了不少工作。总之,这些农业公司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次创举。不久以后,有的破产,有的在市场竞争的重重严酷考验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农业公司毕竟是新生事物,是近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对推动江苏传统农业的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江苏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地方士绅们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胡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