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时有发生,表现为当患者神志由昏迷转模糊、清醒时出现烦躁、易激惹、不安、伤人、智力低下等症状,是造成精神残疾的常见原因。作者收集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28例,现就其住院期间的特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3.8±12.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打击伤9例、坠落伤6例、其它伤3例。伤后就诊时间:均在10min~10h内,其中<30min15例、30min~1h6例、1~3h5例、>3h2例。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总分≤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6h[1];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有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评估及诊断[2]: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包括智力障碍、遗忘综合征、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躁狂症或抑郁症)及神经病样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症状、癔症样症状、焦虑样症状等)等。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昏迷,有中间清醒期16例,GCS:4~5分19例、6~8分9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急诊行头颅CT检查,28例中脑挫裂伤19例,其中额叶挫伤9例、颞叶挫伤3例、广泛脑挫伤(以额颞叶为主)7例;颅内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额骨凹陷性骨折6例,颅底骨折8例;硬膜下积液(以前额为主)2例。
1.3方法对28例重症颅脑损伤者按有/无智力损伤、伴/不伴精神病、有/无人格改变及出现的时间进行统计。(1)常规治疗:行开颅术和行钻孔引流术;早期均予以脱水、止血、吸氧、抗感染、能量合剂、神经营养药物。(2)精神症状治疗:昏迷期间出现躁动以镇静、冬眠为主;清醒后出现精神症状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等药物治疗,辅以安坦对抗其锥体外系副作用,剂量可根据病情增减。
2结果
2.1精神障碍出现时间,临床类型及发生率伤后均有意识障碍,在<1周出现精神症状6例、1~3周16例,>3周6例。主要精神症状:(1)以智力障碍为主4例,包括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推理、计划能力的改变。(2)以人格改变为主16例,其中表现为烦躁、冲动、脱抑制9例;情感淡漠、迟钝4例;混合型3例。(3)外伤性精神病障碍样表现8例。其中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和三种精神症状。
2.2治疗结果本组28例患者通过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3讨论
颅脑外伤后所致早期精神障碍多数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躁狂状态,主要症状与内源性情感障碍的躁狂非常相似,以易激惹,行为冲动为特征,但缺乏内在的情感因素[3]。据报道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约为外伤人数的2.8%~14.8%[4]。因此,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在神经外科较常见,但其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5]。一般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可因脑器质性损伤或受伤本身所导致的精神心理创伤而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资料表明在出现神经综合征中以神经衰弱样症状为主,其发生可能与脑器质性损伤和精神心理创伤的综合作用有关。如中央沟附近损伤导致患者偏瘫时,患者受伤前后肢体活动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利,会给患者造成一种极大的反差,此时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改变就成了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
通过本组临床分析,28例患者既往无精神障碍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重型颅脑损伤是引起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从本组患者看,以人格、情感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最多,占57.1%,表现为冲动、伤人或精神淡漠、懒言、情绪不稳;外伤性精神障碍样表现也较多见,为28.6%,而智能障碍相对较低,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事物不理解,或表现为语言障碍、语无伦次、捻衣摸床、言语不避亲疏。通过相应的手术和精神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治疗<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此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的精神障碍必须排除颅内病变恶化。精神障碍易诱发并发症,并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故一旦发生精神障碍,应加强治疗,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应用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促进受损大脑的功能恢复。
总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出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脑器质性损伤的同时,也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作全面的评估和认识,并充分考虑精神症状的处理,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3~26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23~31.
3赵峰,章建勋,张育放,等.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27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5,7(2):164.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脊柱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例,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意外伤或高处坠落伤。所有病例CT均排除颅脑损伤,否认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患者伤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2~4d,平均2.4d。根据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2版,精神障碍中诊断为焦虑与癔症型34侧,抑郁型8侧。
1. 2 临床表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焦虑与癔症型患者,出现烦燥、谵妄、胡言乱语,但无休克、高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并逐渐出现燥动和攻击,厌食,不配合临床治疗等;抑郁型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不语,对旁人问话漠然,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 3 诊断与治疗
怀疑为精神障碍者,及时请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症状较轻,仅有睡眠差、轻度烦躁等的患者予心理治疗及地西泮10mg肌注或氯丙嗪25~50mg口服,1次/d。上述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患者予氯硝西泮2.5~5mg口服,1次/d;必要时给予氯丙嗪静注或冬眠治疗。抑郁型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或静脉用药,维持治疗3个月左右。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术后疼痛者可予曲马多、哌替啶等镇痛治疗;创伤出血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予以补充血容量、电解质等处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身心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43例患者经治疗,1周后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创伤作用于机体后,因创伤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反应产生情绪、行为、生理反应,而表现出人格改变、妄想症和适应及某些敏感器官反应[2]。同时创伤后所引起的疼痛,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并且受伤时刺激未能及时消除,入院后对环境适应性差,从而表现出恐惧、焦虑,使大脑长时间未得到休息,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及耐受性较差,更加容易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
【关键词】精神障碍;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
X线摄片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又称为医院内肺炎(nosocomicalpneumonia,NP),是指入院时患者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是指入院48h后患者在医院内新发生的肺炎[1]。院内肺炎的发生率一直是医院感染中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进而危及生命[2-3]。目前研究集中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肺炎情况以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院内肺炎,目前国内外尚无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本文收集了近1年临床新入院发生院内肺炎的64例精神障碍病例,对其临床特征与X线表现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肺炎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预防及处理提供意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5461例精神障碍患者,筛查资料完整、入院30天以内、X线胸部摄片明确诊断为实质性肺炎的患者64例。其临床表现不甚典型,有的患者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咳嗽、咳痰等;有的患者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如活动减少等;有的患者则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食欲下降,腹胀等表现。
1.2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方法GEDefinium6000型DR机为胸部摄片设备。摄片条件为120kV;323mA;1.46mAs。摄片:胸部后前位,被检者背向X线球管,前胸紧贴站立在数字平板探测器前,中心线为水平方向,对准第5、6胸椎间隙射入。图像显示:胸部正位影像,肺尖及两肋膈角均显示清晰,胸锁关节对称,肩胛骨投射于肺野外方。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技术[4]。1.2.2实质(肺泡)性肺炎胸部X线摄片诊断依据1.2.2.1大叶性肺炎表现肺实变可累及整个肺叶(大片状)或占据肺段(片状)分布的密度增高均匀一致阴影,边缘可清楚锐利或模糊不清;有时在病变阴影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影像[5]。1.2.2.2小叶性肺炎表现双肺或一侧肺纹理增多、模糊,渗出肺实变呈小叶性(斑片状)沿肺纹理分布的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大小1~2cm;可融合成较大片状,可伴局限性肺过度充气[5]。
1.3评判方法
观察肺部实变阴影发生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大小、邻近肺组织情况等影像征象以及治疗后复查肺部实变阴影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确诊为实质性肺炎(我院疑似肺炎患者均请院外呼吸科会诊)。1.4统计学分析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障碍诊断、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时间、躯体疾病情况、抽烟情况、服用抗精神病药情况、是否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对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
2结果
2.1院内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64例院内肺炎患者中,女性略少于男性;60岁以下及未抽烟患者占大多数;入院7天内肺炎发生率最高;肺炎患者中以双相情感障碍占比最高。疾病类型中其他精神障碍为3例由于使用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1例强迫症患者,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躯体疾病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不包括如胃炎、头痛等其他系统疾病。见表1。
2.2院内肺炎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64例精神障碍患者中除外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1例强迫症患者及3例抑郁症患者,其余精神障碍患者均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中应用率较高为喹硫平、氟哌啶醇。2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均存在合并应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精神科药物,无单一用药者。无单一应用镇静睡眠药物者,其中应用最多者为劳拉西泮。见表2。
2.3院内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分析
64例院内肺炎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为小叶性肺炎、白细胞升高、体温正常、临床症状不典型。其临床症状体征中1例患者三组症状均存在,17例患者存在两组症状:其中13例患者表现咳嗽、咳痰+活动减少,3例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食欲下降,1例患者表现为食欲下降+活动减少。见表3。
2.4院内肺炎发生的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住院患者中,院内肺炎总的发病率为11.7‰。其中,年龄≥60岁、有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新入院患者的肺炎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年龄正相关(r=0.08,P<0.01),与躯体疾病正相关(r=0.09,P<0.01)。院内获得性肺炎与性别、吸烟、住院时间等无相关性。见表4。
2.5X线摄片分析
24例符合大叶性肺炎诊断依据,其中右肺肺炎20例(83%),左肺肺炎4例(17%),大叶性肺实变呈片状,以肺叶、肺段分布。40例符合小叶性肺炎诊断依据,其中右肺肺炎24例(60%),左肺肺炎14例(35%),双肺肺炎2例(5%),小叶性肺实变呈斑片状,沿肺纹理走行分布。
2.6转归
64例院内肺炎患者中,6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转诊呼吸科治疗(其中5例为60岁以上患者),余58例患者均应用抗生素治疗,10天左右复查胸部X线片肺部实变阴影完全吸收,临床症状消失,无死亡病例。
3讨论
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病性症状及精神科药物的影响,其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自诉能力差,就诊不主动,临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3.1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可能机制
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肺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受其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自责自罪的影响,自知力缺乏,昼夜颠倒,生活无规律,营养状况较差,易发生院内肺炎[6-9]。其次,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受到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其认知功能下降,不能积极的寻求帮助,不能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沟通其躯体不适,导致其躯体症状不能及时治疗,最终导致肺炎的发生[2,7]。再次,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疼痛阈值的升高,患者本人无法发现其早期表现如头痛、胸痛等症状,导致症状的不典型,使感染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院内肺炎的发生[7,10]。3.2院内获得性肺炎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常应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甚至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有一定关系。目前研究发现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抗精神病药在不同程度上对白细胞有抑制作用,少数会导致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增加了感染风险[11]。抗精神病药不同程度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如M1受体,会增加唾液分泌,当急性期抗精神病药剂量增加过快时,易导致唾液增多,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增加院内肺炎的风险[12-13]。抗精神病药物对组胺受体及苯二氮艹卓类受体的作用,引起镇静效应,易使患者过度镇静,此外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均易增加肺炎的风险[14]。
3.3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首次发现新入院年龄≥60岁、有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发生院内肺炎的风险更高,并且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年龄、躯体疾病呈正相关。老年患者的咳嗽反射功能下降,肺部弹以及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功能减退,并且其肺活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氧利用系数下降,进而增加院内肺炎的风险[15]。国外研究同样发现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患者肺炎的风险升高,甚至会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短期死亡风险[16]。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肺炎风险升高的研究。结合本研究发现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主要为老年患者及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故其肺炎发生的风险增加。国外研究发现吸烟与肺炎正相关,但是本项研究未发现其相关性,并且非吸烟肺炎患者所占比率更高,考虑与选取的急性期障碍患者有关,其精神病性症状更重,其严重程度超过了吸烟对肺炎的影响[17-18]。
3.4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分析
临床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时精神障碍患者很难配合,病史信息采集时准确度不高。肺炎的主要诊断依据为X线胸部摄片检查,胸部摄片为有效、传统的检查项目,对于发现病变、病情评估、指导治疗等的价值几十年来早已得到临床认证,并具有便捷、经济、辐射剂量小等优点,能够较早明确肺炎的存在[19]。临床症状与体征出现突然高热、寒战、咳嗽、咳痰、胸痛、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等,观察胸片发现局限性肺纹理增多,肺野出现边缘模糊浅淡小斑片状或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可以诊断为肺炎[5]。据本次统计分析,实质性肺炎以小叶性肺炎多见,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更严重,治疗病程更长。本研究发现,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精神科药物的影响,导致患者早期肺炎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常会忽视,导致肺炎症状进一步加重。肺炎早期影像学改变常早于临床表现,如患者表现体温升高,不伴有呼吸道炎症表现时,胸片检查能较早发现肺部炎症性影像学改变,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从而降低死亡的风险,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恢复极为重要。
4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肺炎多发生于急性期(入院7天左右),与老龄、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并且其肺炎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可早期明确肺炎诊断。故了解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才能做到针对特定患者、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2,14(3):160-161.
[2]ChenYH,LinHC,LinHC.Poorclinicaloutcomesamongpneumonia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J].SchizophrBull,2011,37(5):1088-1094.
[3]王庆丰,马书领.PDCA循环管理在精神科男封闭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5):556-558.[4]杨春林,潘伟刚,马俊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发动力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7):592-595.
[5]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0-492.
[6]何莉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1):124-125.
[7]SeminogOO,GoldacreMJ.Riskofpneumoniaandpneumococcaldis-easein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Englishrecordlinkagestudies[J].Thorax,2013,68(2):171-176.
[8]MartensWH.Areviewofphysicalandmentalhealthinhomelessper-sons[J].PublicHealthRev,2001,29(1):13-33.
[9]GeradaA,Dell'ErbaG.Acaseofbipolaraffectivedisorderandaspira-tionpneumonia[J].CaseRepPsychiatry,2013,2013:360348.
[10]MurakamiH,TamasawaN,YamashitaM,etal.Alteredpainpercep-tioninschizophrenia[J].Lancet,2010,375(9717):864.
[11]KuoCJ,YangSY,LiaoYT,etal.Second-generationantipsychoticmedicationsandriskofpneumoniainschizophrenia[J].SchizophrBull,2013,39(3):648-657.
[12]KnolW,vanMarumRJ,JansenPA,etal.Antipsychoticdruguseandriskofpneumoniainelderlypeople[J].JAmGeriatrSoc,2008,56(4):661-666.
[13]TrifiroG,GambassiG,SenEF,etal.Associationof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withantipsychoticdruguseinelderlypatients:anes-tedcase-controlstudy[J].AnnInternMed,2010,152(7):418-425,W139-W140.
[14]YangSY,LiaoYT,LiuHC,etal.Antipsychoticdrugs,moodstabiliz-ers,andriskofpneumoniainbipolardisorder:anationwidecase-con-trolstudy[J].JClinPsychiatry,2013,74(1):e79-e86.
[15]周锦泉,李熙良.精神病患者发生支气管-肺院内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62-364.
[16]LiaoYT,YangSY,LiuHC,etal.Cardiac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short-termmortalityinschizophreniapatientshospitalizedforpneumonia:anationwidecase-controlstudy[J].PLoSOne,2013,8(7):e70142.
[17]ZiedonisD,HitsmanB,BeckhamJC,etal.Tobaccouseandcessationinpsychiatricdisorders: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report[J].NicotineTobRes,2008,10(12):1691-1715.
【关键词】 脑血管病;精神障碍;临床探析
中国已步入快速老龄化阶段, 与之相关的老年性疾病患患者数也与日俱增, 加上人们生活饮食的改善, 脑血管病不断呈上升发病趋势, 发病后一些患者可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造成脑组织血液供应不正常, 这往往会在临床导致精神障碍症状的出现, 此类疾病进展缓慢, 常因病情发展急性加剧, 波动较大, 临床表现多样, 最终常发展为痴呆[1]。脑血管病很容易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时对精神障碍的防治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就实践中处置措施的应用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8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 其中男22例、女16例, 年龄54~76岁,平均65岁, 包括脑出血20例, 脑梗死18例, 所有患者结合临床病史、体检、CT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 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且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与脑血管疾病相关。
1. 2 疾病概述 脑血管病为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 导致精神障碍的原因与脑软化的总体及大脑平均局部积压流量有关, 此外也与梗塞部位密切关联。精神障碍早期症状主要为脑衰弱综合征、智能损害(痴呆), 部分患者出现感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 产生各种妄想, 随着病情进展, 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根据病损广泛性可分为弥漫性病变引起的痴呆和局限性病变引起的痴呆
1. 3 方法 本院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采取综合诊治措施, 具体如下。
1. 3. 1 基础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原发病因基础, 消除应激源, 抗感染, 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严密观察病情与生命体征的变化, 减轻急性症状, 恢复患者社会功能。
1. 3. 2 药物治疗 进行脑血管疾病的对症治疗, 包括降压、溶栓、抗凝措施, 联用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 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与相互作用, 避免不良反应。合理选用降压药, 但不宜使收缩压降得太低, 如有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中药丹参酮静滴。根据精神症状特点使用精神药物, 抗抑郁剂与抗焦虑药治疗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症状选用抗精神病药。对意识障碍可用脑细胞代谢药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伴有帕金森症用安坦、金刚烷胺、左旋多巴等。
1. 3. 3 改善精神症状 有幻觉、妄想表现的患者选用抗精神药物, 严重兴奋躁动者可予以安定或肌注氟哌啶醇, 抑郁明显时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痴呆者可合用高压氧治疗。
1. 3. 4 相关护理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讲解疾病知识, 积极干预高血压病及脑动脉硬化症所引起的血管性痴呆, 戒酒戒烟, 饮食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为宜
1. 4 疗效评定 12周后对患者进行诊治效果评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精神障碍的评定标准:治愈:精神症状完全缓解, 不残留精神缺陷或人格改变, 社会功能完全恢复;好转:精神症状明显减轻, 但未完全消失;或留有人格改变、智力障碍, 社会功能未恢复至病前水平;无效:精神障碍症状未改变甚至加重。
2 结果
38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诊断与综合处置后, 治愈6例, 好转27例, 无效5例, 临床有效治愈率达86.84%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世界范围内平均发病率为140~200/10万, 我国各种疾病的死亡率排序中, 脑中风已跃居第一位, 急性脑血管病常常有着严重的并发症, 其所致精神障碍通常在多卒中后所致, 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或神经症样障碍。疾病症状与发病部位密切相关, 如体损伤可影响近记忆力;杏仁核部位与情绪和行为有关;胼胝体病变常出现精神症状。此外, 精神障碍的发生还与患者性格特征, 遗传素质, 环境有关。
在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全过程中, 无论哪一阶段都可能产生精神障碍, 实践中作者认为, 一旦明确诊断, 应立即治疗, 正确应用各种药物治疗, 如抗凝降压药物、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 积极改善脑血流、预防脑梗死、促进脑代谢。有研究表明在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及时诊治各种形式的脑缺血发作, 对于MID (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加强对患者心理调整, 正确应用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及康复干预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中注意过分迫使患者完成高水平的社会功能, 可使病情恶化的风险增加, 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及悲观情绪, 主动配合治疗。一些患者可因精神症状产生自杀或攻击行为, 对此应采取暂行保护性隔离或约束。
综上所述, 虽然当前的医学技术还暂时无法根治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但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积极治疗能延缓病情进展, 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和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 减少伴发疾病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行为疗法;酒精性精神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9.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065-02
饮酒使大脑功能失协调,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个性方面的改变,称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alcoh)[1]。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个体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用某单一因素进行解释。酒精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量不断增长,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逐年增多。我院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支持治疗、心理治疗等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年龄
1.2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上述标准的精神障碍患者100例,其中男91例,女9例,年龄30~67岁,平均(46.2±4.1)岁,饮酒时间6~39年,病程0.6~15个月。100例患者均为家属强制住院,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亢奋、走路不稳、口齿不清、谵妄、失去自控能力。66例患者为首次住院,25例为第二次住院,9例为第三次住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饮酒时间、病程等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P > 0.05)。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奋乃静,从小剂量开始,初始计量2 mg/次,3次/d。以后每隔1~2 d增加6 mg,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至常用治疗剂量(20~40)mg/d。17例患者有睡眠障碍,给予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由专业医师进行行为治疗。50例患者平均分为5个小组,每组由一名医师向患者讲解该病的发病原因、表现,帮助患者认识饮酒的危害;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对酒精的依赖,鼓励其战胜酒精依赖的信心;告知患者在酒精戒断过程中身体或心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与患者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矫正其错误的认知;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在对抗疾病过程中的心得。两组的疗程均为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患者的精神情况进行测评。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75%;进步:PANSS减分率为50%~74%;好转:PANSS减分率为25%~49%;无效:PANSS减分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不同时点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PRS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BPR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BPR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BP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76,P < 0.01),见表3。
3 讨论
因饮酒而引起的精神障碍大体上分为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两大类。酒精性精神障碍患者往往表现为以下症状[3]: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急性中毒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或情感障碍;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神经症样症状。汤士林等[4]对55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男性、体力劳动者、低文化程度者居多。婚姻状况较差,临床表现多样,合并较多的躯体疾病,以消化道、肝脏和心血管疾病多见,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差。朱盛等[5]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对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尤其是慢性酒精中毒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性疗法,主要包括:①戒酒:戒酒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②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和失眠症状,可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甲基三唑氯安定、安泰乐等对症处理,给予能控制戒断症状的最低剂量。③支持治疗:因多数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躯体营养状态较差,应给予促进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同时补充大量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对合并有胃炎和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一般常规使用治疗胃炎药和保肝药物。④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帮助患者戒酒有一定作用[6]。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行为治疗的概念最早由斯金纳和利得斯莱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赵山明等[7]研究表明,国内行为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呈指数增长;以行为矫正、生物反馈及认知疗法应用较多,行为矫正和生物反馈已用于临床各科,应用最多的为心血管系统及神经内科疾病。认知疗法主要用于精神障碍,厌恶疗法主要用于物质戒断。徐松泉等[8]探讨单次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酒精滥用与酒精依赖者的临床疗效,入组病例共46例,予以单次行为疗法联合服用西酞普兰20 mg/d,治疗时间为2周。在2周治疗末,强制性饮酒问卷(the obsessive compulsive drinking scale,OCDS)、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SRQ-20)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 < 0.001),认为单次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服用治疗酒精滥用与酒精依赖短期疗效良好。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5.
[2] 文伟,成良成. 精神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和标准[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14(2):56.
[3] 曾承. 奋乃静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2):82-84.
[4] 汤士林,朱珠,杨振宇,等.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55例临床特点[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13-114.
[5] 朱盛,夏泳.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138例临床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3):160.
[6] 路巍,宁卫东,石建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引发木僵状态一例[J]. 医药杂志,2011,7(1):72.
[7] 赵山明,赵贤民. 行为疗法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5-697.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下称《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实施。此法立法内容涉及面广,其中部分法律条文对非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做出新规定。
外科治疗需过伦理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向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无法取得患者意见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实施前款第一项治疗措施,因情况紧急查找不到监护人的,应当取得本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
精神障碍患者因普通伤病如需进行类似“子宫切除、截肢、恶性肿瘤根治”等手术治疗,必然造成器官功能的破坏。基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保护,法律对以上种类手术的实施条件制定了强制性法律规范。
以上法律规定中“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指患者因精神障碍疾病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其个人意愿无法律效力者;或虽患有某些轻症精神障碍疾病但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却因昏迷等疾病影响,无法正常表达个人意愿者。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对于以上两类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应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不仅如此,对于急症手术,伦理委员会需实施“紧急召集会议和审查批准”,这种应急的紧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是医院伦理委员会既往未涉及的工作内容。如何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急症手术不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而延误,又能保障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工作符合法律规定?需医院提前做好相关工作预案。
受试者界定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将所有精神障碍类疾病患者均列为法定临床实验受试者的排除群体。”
既往遴选药品或器械类临床实验的受试者,在排除人群中往往只将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作为受试审查内容。而此次新规,意在指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遴选为非精神障碍类临床医学实验的受试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通常易于被认知发现,但某些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表现与诊断,往往不被非精神专科医师所熟悉,或出现受试者的误选。
为了在临床试验方面切实有效地遵守《精神卫生法》,医疗机构在组织实施临床试验时,需熟悉了解障碍疾病类别及临床表现;向受试者和近亲属共同进行书面病史信息调查,排除精神障碍既往病史和现病史;必要时邀请精神专科医师参与受试者的遴选。
保障人格人身权益
《精神卫生法》第四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精神卫生法》第五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精神障碍患者的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但精神障碍患者因疾病所致,其个人权利保护能力往往较为脆弱。《精神卫生法》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民事权利,特别是人格权隐私权,用列举的方式做了比其他法律更为细致的保护规定,需要医疗机构掌握执行。
医院赋保护性措施权利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
医疗机构对有自伤或伤人危险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采取身体约束是否合法,一直是医疗活动中的敏感问题。设有精神专科的综合医院,既往对精神障碍患者在实施非精神障碍的治疗时,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难以处理。《精神卫生法》对此明确赋予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对患者采取约束、隔离的保护性措施权利。
为有效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综合医院应建立相关组织,配置符合医学规范的约束和隔离器具,组织相关人员提前学习演练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保障在必要时能快速有效地实施约束隔离,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开肤心理治疗
《精神卫生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第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惠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和国家有关要求,精神心理医疗工作不再是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专职任务,综合医院也应按照规定,配置人员设施,开展精神心理医疗业务。同时在日常综合医疗业务活动中,依法对普通疾病患者提供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
然而,《精神卫生法》对于精神科和心理门诊的业务分类提出特别限制性要求。《精神卫生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提供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精神障碍受限
《精神卫生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以治疗精神障碍为目的的外科手术”;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患者指的是“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有危害他人安全危险的”。
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精神障碍,一直是医学领域探索的课题。目前仍有医疗机构采取脑立体定向手术等,通过局部组织结构破坏或植入人工材料的方式,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治疗。但这些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护理措施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对67例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提出护理对策,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 相关因素 分析 护理
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是指导颅脑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外伤后引起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变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异常。其表现程度通常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智能损害、情感淡漠、缺乏自制力、行为幼稚等精神症状与脑受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一般认为较轻的急性精神障碍在积极治疗下,可于1—2个月内恢复,后期精神障碍病程迁延,如外伤性精神症和外伤后综合症可持续多年,但经过适宜治疗仍可能痊愈,外伤性痴呆及人格改变预后较差[1]。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报道交通事故伤有脑损伤的患者中77%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2]。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秩序、家庭关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目前仍是个探讨问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37例,其中合并精神障碍67例,占同时脑损伤患者的10.5%,男性43例,女性24例,年龄9—67岁。
1.2 相关因素分析资料
1.2.1 致伤因素:交通事故39例,打架斗殴致伤9例,工伤9例,意外伤10例。
1.2.267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特重型颅脑损伤7例,重型颅脑损伤33例,CT检查示脑挫裂伤20例,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19例,硬膜外血肿15例,合并颅骨骨折37例,CT未见异常5例。24例实施了开颅手术。
1.2.3格拉斯评分:3—4分7例,5—6分15例,7—8分23例,9—12分22例。
1.3临床症状 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一般发生在患者神志清醒后的恢复期,包括:(1)外伤后综合症:是颅脑损伤后常见并发症,可有头痛、头晕、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表现。67例患者均有此症状。(2)人格改变:患者往往失去原有的人格特征,甚至与发生病前判若两人,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淡漠,主观感觉不良,缺乏进取心,严重者自我控制能力受损,举止粗鲁,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异常行为和病理性激情发作等,不能坚持正常工作。(3)情感障碍:表现为冲动,易激惹,卧床不安,躁狂状态,毁物伤人等。部分表现为悲观抑郁、思维迟缓、情绪不稳等。(4)痴呆综合症:包括智能减退,认知改变等。痴呆的程度与脑损伤的程度成正比,轻度智能损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不佳,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者智力衰退,情感淡漠,表情茫然,思维贫乏,呆滞少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5)外伤性癫痢:以癫痢大发作多见,亦有小发作。
1.4诊断标准陈大普 [3]等对颅脑损伤性精神的诊断标准作了详细的表述:(1)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前无精神障碍史;(2)伤后躁狂不安,狂喊、毁物,欲伤他人,拒绝治疗;(3)伤后语言紊乱,智能减退,具有远近期健忘症;(4)易激惹,幻觉,人际适应差,社会适应差;(5)思维迟缓,淡漠,抑郁,孤僻,爆破性语言伴强迫动作或体征;(6)失眠多梦,易喜易怒,离奇动作。具有(1)条再结合(2)——(6)条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精神障碍。(7)CT或MRI示额颞或枕极有明显损伤灶或一定的缺血量或MRI示有点状信号[4]。(7)条可作参考。
2发病机理基础 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力较差,脑损伤或血肿压迫脑组织时,脑细胞一过性或长久缺血缺氧,脑干网状结构及皮层各部位神经突触联接的完整性和彼此之间联系受到破坏等多种因素所致,从而造成相应部位脑功能的障碍。
3 相关因素
3.1 脑损伤部位:脑损伤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亦不同。额叶也人的抽象思维和记忆活动密切相关,还与判断、注意力、人际交往有关,颞叶与人的行为反应、学习活动、情绪与性格行为、觉醒与睡眠、兴奋与冲动的控制有关。对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颞叶损害继发精神障碍最常见。左侧颞叶损伤多伴发抑郁、妄想幻觉、思维障碍;右侧颞叶损伤多伴感障碍;癫痫发作者均有颞叶损害,额叶损伤者多伴发记忆障碍、人格改变。
3.2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伤性精神障碍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损务程度之中损伤越重精神障碍也越严重。
3.3致伤原因:本组病例中拓架斗殴、交通事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其中打架斗殴、意外伤害者抑制症明显且病程长,而交通事故伤者躁狂症状明显。因此,颅脑损伤精神障碍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有器质性因素也有心理性因素,不能截然分开。
3.4文化程度:本组病例中文化水平愈低,患病比例愈大。农民、打工者、工人所占比例较高,而干部、教师等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较低,男性多于女性。所以,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4治疗 急性期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时,治疗方法有手术加药物或者药物治疗,手术后及未手术者行抗精神障碍的治疗。根据精神障碍的程度及类型采用催眠或镇静药物,然后行降颅压、止血、保护脑功能,营养脑神经,抗精神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5护理
5.1心理护理: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动态观察,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或脑源性损伤所引起的性格改变。通过与家属或同患者谈话了解患者受伤前性格类型及相关情况,如受伤原因、经过,过去有无外伤史、有无家族精神病史、服药情况等。外伤后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病的治疗存在显著差别,药物主要用于急性期控制症状,心理干预才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心身特点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帮助其认识自身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生活,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营造适宜的治疗环境,合理安排生活,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其逐步走上正常的生活道路。
5.2生活护理:部分患者由于外伤后遗残疾,生活自理能下力降,应协助生活起居,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加强功能锻炼,训练患者生活自理,对于睡眠障碍伴有头痛失眠,对声光敏感的患者,应选择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病室,临睡前给喝牛奶、热水泡脚等,必要时让家属陪护,使患者心情放松,促使入睡。
5.3药物护理:由于此类病人长时间口服抗精神病药物,需耐心劝导讲解取得病人合作,服药时要看到病人服完药才能离开,防止病人把药累积在一起一次性服下发生中毒。在服抗癫痫药治疗期间,要有专人看管,以防跌倒。
5.4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该病是一个长期过程,嘱患者要按时坚持服药,巩固治疗,加强营养,保持心情愉快,定期复查,劳逸结合。并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促使早日康复,适应社会。
6讨论 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是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后果比较严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秩序、家庭和睦及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本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具体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但本组资料显示,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与脑外伤的部位、严重程度、致伤原因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病情合理治疗,针对性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大大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金明,翟爱玲,陈敏,等.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21(1)
[2]胡泽卿,黄思庆,张钦远,等.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智力和记忆研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8(3):165 -167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不仅与患者的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还与人格和归因方式等心理因素有关。
【关键词】
精神障碍;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mental disorder due to brain damage
LU Yongyan, WANG Zhengwu, YAN Tao.
The Anding Hospital of Tianjin City,Tianjin 30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 due to brain damage. Methods The study group was selected from the psychiaitric hospital, there were 48 inpatients and the 48 patients with brain damage without mental disorder from the general hospital 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ll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were discussed and decided by the experts group. Results There were altogether 6 factors which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ental disorder;Brain damage;Risk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作者单位:300022天津市安定医院(陆永艳 王正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脑系科(阎涛)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导致伤残是指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经治疗后仍遗留长期的精神障碍,症状及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对固定,永久地存在生活、社会功能受损,且此精神障碍与损伤事件相关性一致[1]。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意外伤害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调查脑外伤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预防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出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被试均来自是我院自2005年以来的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纳入排除标准包括:①符合CCMD3中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②调查时间为脑外伤后3~6个月;③患者不伴随有其他躯体疾病及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④患者智能未受影响,能够独立完成问卷;⑤患者首次脑外伤急救时保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CT或核磁等影像学资料;⑥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配合调查的。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共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56±12.3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的26例,高中以下文化的22例;48例患者中,脑外伤早期均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属于精神分裂型。对照组选自天津市某综合医院神经科的脑外伤的随访患者48例,其纳入标准包括:①有明确的脑外伤史;②脑外伤后1年以上未出现精神障碍;③年龄与性别构成与研究组一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的患者;②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既往史;③脑卒中史及再发脑创伤史。④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或植物人状态患者。平均年龄(35.26±11.42)岁,性别:男28例,女20例。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获取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脑外伤的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特征。具体内容有: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共有运动、语言和睁眼3大部分,将3部分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②意识障碍时间。③CT阳性发现:包括血肿量、中线移位等异常表现,损伤范围以及有无脑干损伤等。此外还对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归因方式问卷。
1.3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内容均由2名精神科主任医师和1名神经科主任医师组成的专家组讨论所得,包括的调查因素为有无颅内血肿,有无脑干损伤,脑组织损伤范围,GCS评分,EPQ评分和归因方式评分。以是否出现精神障碍作为因变量。问卷调查由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经过12学时的培训后进行(kappa=0.8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所的资料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涉及的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P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个单项比较的结果 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纳入研究的因素进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项研究因素比较
比较内容研究组对照组统计量值P值
颅内血肿21例(48例)15例(48例)χ2=4.680.03
脑干损伤12例(48例)8例(48例)χ2=4.350.04
损伤范围*单22/双15/三11单27/双12/三9χ2=12.620.00
GCS评分7.24±2.179.85±2.56t=7.52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EPQ评分36.24±8.4727.29±9.02t=8.640.00
归因方式50.26±12.2641.42±10.18t=6.590.00
注:*:“单”是指单个脑叶,“双”是累及两个脑叶,“三”是指累及三个脑叶或以上
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结果设置为因变量,分别引入人格、脑损伤范围、颅内血肿、格拉斯哥分度量表评分(GCS)、脑干损伤及归因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及logistic回归详见表23。
表2
变量定义及赋值情况
变量变量名称变量赋值
X1颅内血肿0=无,1=有
X2脑损伤范围1=一个脑叶,2=两个脑叶;3=3个以及上
X3脑干损伤0=无,1=有
X4GCS评分实际评分
X5EPQ评分实际评分
X6归因方式评分实际评分
Y精神障碍0=未见精神障碍,1=出现精神障碍
表3
经过3步迭代后进入方程的变量
变量变量名称BS EWalddfsig.Exp(B)
X4GCS评分1.0080.2198.32510.0022.078
X5EPQ评分0.8630.0876.54810.0011.983
X6归因方式1.2680.2539.64110.0002.154
注:根据表3可知Y=1.008×X4+0.863×X5+1.268×X6+10.329.
3 讨论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十分丰富,其中以智力损伤为主,还包括躁狂表现、抑郁表现、神经症样改变、精神分裂表现以及人格改变等,其中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症状者占34.3%,其中以感知觉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多见[2]。本研究仅关注精神分裂型的患者,目的是避免混杂有其他症状表现,使影响因素发生改变。专家组选取的被选因素是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于经过Meta分析证实有意义的单个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看其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过程当中的相对贡献和整体作用。经过表1可知这些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有无颅内血肿,有无脑干损伤,脑组织损伤范围,GCS评分,EPQ评分和归因方式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张登科等[4]曾经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由于脑损伤会累及相应的脑部区域,最终导致心理理论障碍。其实质就是一种独立的认知成分。归因方式体现在被试对于引起焦虑情境的认知评价,与心理理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因素的评价,本研究中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于自己和境况的归因方式有着明显不同(详见表1),在预测方程当中可以见到归因方式的权重也最大,可见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不单纯是生物学损害的结果,还与患者的认知方式有关。
表1中EPQ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如果人在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由于慢性疾病使脑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会出现失眠症和精神障碍性疾病。特刖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等方面的矛盾增多,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在上升,值得大家加以重视。
精神障碍的表现 如果患了失眠症和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发病的初期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中多梦,惊恐噩梦或早醒,或彻夜不眠,白天疲倦困乏,心悸胸闷,头昏头痛,精神不振.胃纳不下,持续在1周以上、1个月以内者,称之为患了失眠症。
病情发展,有的表现为坐卧不安,惊恐易怒,急躁心悸,多愁善感,胡思乱想,称之为患了焦虑症。有的表现为情绪十分低落,常常卧床不起,对生活毫无兴趣,厌世厌生,频频想死,持续疲劳,精力不能集中,出现健忘、消瘦、减退,称之为患了抑郁症。也有的表现为莫名其妙的欣快、歌舞不停,或烦躁易怒,东奔西跑,胡言乱语等,称之为患了躁狂症。还有的表现为精神高度兴奋,打人毁物、多疑、谩骂挑衅、衣冠不整、出现幻听幻视,迫害妄想,钟情妄想,牵连妄想,语无伦次……称之为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兴奋状态;有的与此相反,表现为喃喃自语,孤僻寡言,喜静躲人,自哭自笑,耍鬼脸,偏执,行为离奇……称之为患了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以上陈述的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统统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如何治疗精神障碍 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性疾病是有办法治愈的,患者及家属千万不要丧失对治疗的信心。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本人、家属、单位、医生共同联手,采取系统的整体治疗措施,失眠症和精神病是能够治愈的。
对病人来讲,一旦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失眠,应该及早找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的专家进行明确诊断,让专家分清楚你所患的属于哪一类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并结合你的全身状况制订一个病因学、心理学和药物学的治疗方案,且持之以恒。千万不要乱投医、乱服药,以免因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而延误治疗时机。更不要乱服催眠药,特别是安定类药。这样做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对以后用其他药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
家属和单位要积极地支持病人治疗,做好精神护理。病人在患病期间可能有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千万不要再责怪他,不要再给他增加新的精神刺激。一定要对病人宽容,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医生要起主导作用。首先,医生要认识到治好一个失眠症和精神障碍性病人,是可以解除一个家庭的困难、拯救一个家庭的大事,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责任是重大的。因此,医生对病人要耐心、细心,要主动地去接触病人,对病人治疗的每一个细节加强指导。其次,要准确地诊断清楚患者所患的是哪种类型的精神障碍疾病,千万不要乱给药,特别是不要随便给催眠药。因为失眠是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共同症状,甚至是这些病症的早期症状.只要治好各类型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失眠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第三,医生一定要帮助病人选好药。因为当前治疗精神障碍的药很多,应该选择或调配具有双向调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见效快、疗程短、毒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值得一提的是,要用国家批准使用的新药,第四,必须要辨证施治,做到一个病人一种治疗方案。第五,治疗见效了、症状消失了,不能立即停药,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病人,必须稳定一阶段,待病人对疾病有了正确认识,才可逐渐减量停药。第六,病人治愈了,医生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治疗,要告诉病人是如何患病的,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如何锻炼坚强的意志,保持情绪平稳;还要告诉病人疾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另外,应给病人留下联系电话,以利长期咨询指导治疗。
为了给精神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转诊治疗绿色通道,建立精神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做好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访视与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治疗康复服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双向转诊分类
双向转诊分为上转和下转。
(一)、上转
由乡镇卫生院转诊至县精神卫生中心。
(二)、下转
由县精神卫生中心转诊至乡镇卫生院。
二、转诊对象
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三、转诊疾病类型
1、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等
2、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器质性精神病。
3.
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各种药物(含)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4、中度、重度、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及伴有精神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5、确已导致患者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其他精神障碍,如病情严重的强迫症、恐惧症等;
四、转诊指征
(一)上转指征
1.各类精神疾病的发作期,如严重的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思维紊乱的患者;
2.有暴力攻击或明显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
3.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或精神疾病诊断不明确者;
4.治疗过程中出现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急性毒副反应;
5.在家维持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患者;
6.病人或家属要求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
7.家庭监管无力需住院治疗的患者;
8.社区“关锁”的精神病患者。
(二)下转指征
1.诊断明确,仅需门诊治疗不需住院或病情较稳定者;
2.住院治疗出院后,需进行社区跟踪随访、教育康复者;
3.主要精神症状控制,愿意参加社区康复活动及职业康复训练的康复者。五、工作要求
1.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选择权。
2.对转诊不合作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家属的支持,必要时与乡镇残联、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和患者单位联系,协助转诊。
[关键词] 心脏病术后; 精神异常;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我科在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共行心脏手术438例,其中出现术后精神障碍者32例,占同期手术7.31%,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病人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21-73岁,平均(40.8±5.6)岁。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6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3例,心脏黏液瘤切除术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2例。体外循环时间54-152min,平均(66±18)min,其中超过60min者21例。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72h,平均(18±6)h,术后ICU停留时间32-240h,平均(41±12)h。
2 原因
2.1 术前因素 在本组病人中均为成人发病,这与成年人思维较复杂,且病程多较长,病情较重,对手术顾虑大;术前有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家族史是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医护人员交流、家属情绪不稳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经济状况不佳、担心术后体力和劳动能力的恢复,造成心理压力大,因而术后极易发生精神障碍。
2.2 术后因素 (1)ICU内各种噪声(各种机械声、报警声、气管吸痰声、医护人员说话声、同病室病人的痛苦表情及声等)、术后被迫卧床、伤口疼痛、气管插管无法表达、ICU内昼夜亮灯、与亲人暂时分离等,使病人失眠、紧张、出现谵妄、抑郁或幻觉等症状。(2)术后心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等造成脑缺氧、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均可产生精神症状。(3)有些病人术前对心脏手术的心理准备不足,术后一旦恢复不顺利,自认为病情严重,难以救治,心理无法承受,而产生躁狂或抑郁等症状。
3 护理对策
3.1 术前心理支持 择期心脏手术病人术前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并随手术的日益临近而逐渐升高,加强术前的心理支持可降低谵妄的发生率,如向病人介绍手术的成功率、预后,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使病人对手术建立较强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积极鼓励其家属、亲友、同事、领导经常探视,给予情感上的安慰与关爱,生活上的帮助与照顾。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爱及自己的生存价值,减轻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3.2 术前应尽量调整好心理状态 对于因精神紧张等因素而出现失眠、焦虑现象时,应酌情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带病人熟悉监护室环境,介绍各仪器的性能及用途,消除病人对环境陌生感。
3.3 加强病情观察 病人清醒后应及时告诉其现在的时间、地点、家属心情、好的病情演变信息,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病人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
3.4 改善睡眠状况 (1)有效镇痛:不少术后精神障碍病人,发病的前兆往往是失眠或入睡困难,一旦连续24-48h处于清醒状态,极易诱发术后精神障碍。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使病人免受疼痛刺激,增加睡眠时间,从而降低机体的应激敏感性。(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夜间在不影响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光线调暗;各仪器报警声调低;医护人员要做到“四轻”,即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拿放物品轻。可以适当播放轻音乐,以缓解病人紧张情绪,诱导入眠。
3.5 术后心理支持 无论病人目前意识状态如何,术后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在病人床边讨论病情,以防言语不慎,给病人带来不良心理刺激;多与病人进行交流,观察其心理变化情况,通过暗示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来强化病人治疗的信心,利于疾病康复。如病人出现严重失眠或谵妄、幻觉时,应及时应用镇静剂。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适当延长陪护探视时间,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早搬至普通病房,让病人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减轻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加强安全防护 不论属于哪一类型的精神障碍,均应由专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尽可能减少约束带使用,因其在临床应用中会存在不自觉的伤害,可导致病人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如增加激动、逆反、丧失尊严、恐惧及其他相关的复杂变化
4 体会 心脏术后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方式、年龄、术前术后心功能状况及合并症、性格类型、既往精神病史、ICU停留时间等与其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围手术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多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缓解病人紧张不安情绪;及时纠正术前及术后低氧血症,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其发生。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消除潜在的致病因素、控制精神症状,预后大多良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脑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病毒性脑炎主要是因为脑实质直接被病毒侵犯而引发的原发性脑炎。该病发病不分季节,因此也称散发性脑炎[1]。单纯胞疹病毒、肠道病毒、粘液病毒和一些其他病毒是引起脑炎的最常见病毒。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发热、抽搐、呕吐,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导致昏迷,病毒侵犯的范围和部位会对患者的病情和发病症状造成不同影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要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0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患者45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2.7±5.3)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1±5.1)岁。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头颅CT及MRI检查,使用仪器分别为GE1800i CT机和1.0 T磁共振。观察组患者采用脑电图检查,使用仪器为4418K型脑电图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时间为半小时左右的单双两级脑电图描记,另外对依从性高的患者进行过度换气、睁闭眼、闪光刺激等试验。根据我院相关标准,将脑电图结果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波形为α波伴有β波和部分低波幅慢波,为正常;头、额部伴有较多低波幅的θ波,为边缘异常;伴有散在较多的低、中等波幅慢波,为轻度异常;慢波比例显著增加,显示中高波幅的δ波或θ波,表现为发作性或局限性,伴有痫性放电,为中度异常;表现为高波幅的δ波或θ波,诱发或者自发的较长时程出现,伴有局限发作性痫性放电,两侧波形、波幅不对称,一侧β波和α波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偶尔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为重度异常。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12例患者的头颅CT检查结果为异常,其中局灶性低密度影的患者有4例,双侧额叶水肿的患者有3例,轻度脑萎缩患者有5例。27例患者的头颅MRI检查结果为异常,轻度脑萎缩的患者有9例,双侧额叶水肿的患者有7例,局灶炎性病灶患者有11例。
脑电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显示异常,其中,7例患者表现为边缘异常,13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异常,16例患者表现为中度异常,9例患者表现为重度异常。
检查结果阳性率比较:对照组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阳性率为68.89%,观察组脑电图检查结果阳性率为100%,比较两组检查阳性率统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6.3947,P
3.讨论
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机能活动紊乱造成患者行为、认知、意志和情感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3]。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和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发病早期基本无明显特征,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癔症、急性应激障碍等功能性精神障碍,耽误了患者治疗[4]。而利用脑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能显著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提高确诊率,确保患者及早得到治疗。
本研究中,分别给予2组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脑电图检查、头颅CR、MRI检查,对比结果发现,对照组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有39例,占总检查人数的86.67%,观察组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有45例,占总检查人数的100%;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阳性率为68.89%,观察组检查结果阳性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6.3947,P
综上所述,利用脑电图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检查,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晶,秦新月.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3975-3977.
[2]王丽,祝伟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1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