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法律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法制意识教育 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
法律法规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规范准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无条件遵守的。初中生大多才13―17岁,处于学生青春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各种人生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形成遵纪守法的人生理念,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与引领作用。
一、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对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发挥阵地法制宣传作用。班级宣传阵地是强化法制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板报设计中,加入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栏目与版面,或是刊载一些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学习体会等,在班级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强化班队会课教育功能。教师在开展班队会课活动中,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学生多熟悉一些法律知识,尤其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可以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内容融入其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等。
3.注重谈话谈心警示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捕捉有关信息,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把握,帮助学生消除思想矛盾,有效预防违法隐患。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升学生的法律条规理解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政治教学,在法律常识教学工作中,多媒体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法律常识解读。初中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有些法律知识内容既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又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如果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则显然对学生理解无裨益,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针对学生对宪法非常陌生,教师在教学《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宪法知识专题片,帮助学生理解宪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基础,使学生加深对宪法的地位、起源、特性、分类、作用、重要性、法律效力等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关信息补充。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中,如果教师不补充相关信息,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因而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教学“法不可违”等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虽然明白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但不深刻理解这一含义,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以深化教学成效,如可以从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等各个角度选取一些素材进行教学补充。
3.运用多媒体进行关联案例分析。在法律常识教学中,为了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法律概念、条规进行分析,以典型案例为抓手,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时,我选取了本地“3.15”晚会上曝光的一起劣质高压锅伤人案件视频短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产商与销售商在哪些地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消费者怎样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权益维护。通过这样鲜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
三、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
枯燥的法律知识讲解,不仅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法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如果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关联较为紧密的实例,就可以拉近学生感知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成效。
1.选取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教育。初中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内,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心的,对于来自社会的一些热点信息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些热点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体验。如教学“护佑生命安康”内容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本市2000年以来14周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图表,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情。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学生增强对成年人生命健康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教育;法制教育;教学
一句康有为的“少年强则国强”。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确,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他们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历史使命责任。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进行法制教育提出我的看法。
一、遵循行为规范,在课程中渗透法制
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按照贴近学生,小型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主阵地,开拓创新的原则,对小学生加强养成教育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采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增强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渗透法制教育实效性。在小学开设好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课程的法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同时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之中。
二、抓好课堂教育,注重明理导行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专题课、思想政治课要采用形象化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儿童利益的内容。如: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了解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同时,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识,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交通安全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发挥好法律常识考核对学生操行评定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指导学生言行。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四、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法院多方“护农、便民”深受农民欢迎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法院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涉农审判工作,深受农村牧区群众的欢迎。
一是采取多种方式,推广便民诉讼。在农忙季节,法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或农民家中了解情况,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开庭审案,既不影响农活,又利于案件的调解结案。特别在调处土地承包纠纷时,针对当事人对立情绪和审执难度大的特点,配合乡、村、社,能诉前调处的尽量诉前调处;对立案后的土地承包纠纷能调解的,先行调解;能先予执行的,及时作出先予执行;能当庭审判的,当庭宣告判决。同时,积极开辟立案绿色通道,采取涉农案件口头立案、电话立案、上门立案等形式,积极推行巡回审理,就地开庭,当庭审判,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避免延误农时,极大地方便农牧民参加诉讼,切实为当地群众服务。1-5月份,共夜间和中午调解案件25件,诉前调解土地承包纠纷4件,诉讼调解土地承包14件。口头立案、电话立案、上门立案共计40余次,巡回审判20余次,当庭审判率达到50%以上。
二是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旗法院集中开展法律宣传、发放法律图书资料、法律普及展览、政策法规宣传等活动,普及人民群众的法律常识。1—5月份,全院共举行10余次法律进农村社区活动,深入集镇和村社以案释法,提高了村民知法、守法意识。
三是落实司法救助措施,体现司法为民。法院对涉及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外地民工等生活困难的案件,在诉讼费的收取上视情况予以减、缓、免,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上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1-5月份,共依法为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10万元。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四是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实践先进性要求。为切实体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法院积极开展“一联三帮”活动,努力实践先进性要求。院党组帮扶农村贫困户1500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全院环节以上党员干部与16名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共资助4300元,切实保障这些孩子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关键词]评价 测评 评定量表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18-01
“评价”是“评定价值”和简称。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和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具有以上目的还具有鉴定、诊断、改进的目的。所以评价的作用有一是导向与激励;二是反馈与交流;三是检查与监控;四是鉴定与选拔。充分运用好其中的“导向与激励”这一功能对教学工作影响极大,它对推动教学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评价的对象有学校、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尤其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话题。改进评价方式,克服把考试与测评作为评价的唯一形式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这里我着重讲讲评定量表在学生测评中的运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促进每个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评价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全方位地评价学生。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局限于书面评价,主要是测验和考试,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为了更好地客观、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克服单一的书面测评方式,把学生能力方面(动口动手)的测评通过评定量表展现出来。如人教版三年级的动口动手测评办法就可通过“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友善待人”“文明守纪”“安全自护”“环保卫生”“生活自理”“乐于交流”“学会合作”这几个项目,设定标准,制定评价方法,用一定的分值,交由学生、专家、老师自己评定,如下:
爱国守法:
评价标准:a、尊重国旗、国徽b、会唱国歌c、了解祖国的象征,知道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d、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e、知道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
评价方法(例):a.根据设计一个爱护国旗的情景,说说行为的正误b、根据日常行为了解法律常识(要求:充分运用所学道理阐述)。
分值:10
诚实守信
评价标准,a、知错就改b、诚实守信c、言而有信。
评价方法(例):a、讲一个身边同学知错就改的故事b、根据一个小故事阐述道理。(要求: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
分值:10
关心集体
评价标准:a、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b、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评价方法:例:a、为班集体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ob、为集体设计一个班牌。(要求:宽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分值:10
友善待人
评价标准:a、尊老爱幼b、平等待人c、初步树立心中有他人的意识d、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生活及社会现象具有初步质疑与想象能力。
评价方法(例):a、根据生活情境模拟活动并阐述观点。(要求:充分体现质疑与想象能力。)。
分值:10
文明守纪
评价标准:a、文明礼貌会用礼貌用语b、尊敬老师,见面问好、行礼c、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书籍以及网络信息d、乘坐车船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评价方法(例):a、根据在校一日行为规范进行行为正误的判断b、遇到不文明行为要劝阻(要求:充分运用文明礼貌用语)。
分值:10
安全自护
评价标准:1、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2、对社会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
评价方法(例):1、根据安全教育周,模拟情景辨析正误。(要求:充分运用所掌握的法律法规知识)。
分值:lO
环保卫生
评价标准:1、衣着整洁2、勤洗手、头、勤剪指甲3、爱护动物、植物,增强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
评价方法(例):例:1、运用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价。(要求:根据小学生卫生规范进行测评)。
分值:10
生活自理
评价标准:1、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2、学会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家务事。
评价方法(例):例:1、根据场景的模拟进行测评2、开展自理活动竞赛3、发给自评表请家长督促。
分值:10
乐于交流
评价标准:1、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方式2、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
评价方法(例):例:1、创设情境与他人交流(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活动)
分值:10
学会合作
评价标准:a、学会一些与他人合作的方式b、悦纳自己,关心伙伴c、遇到挫折不灰心d、有团队精神,失败不抱怨。
评价方法(例):a、根据班队会对身边同学的真实事件进行评价。b、怎样劝说对同伴有意见的同学。
分值:10
本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以“儿童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为主题,探讨现代社会中儿童权益法律、政策保护问题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等社会问题。论坛除了大会交流外,还设有四个分论坛和一个儿童参与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研究成果、阐述思想、观点的平台。大会分别从特殊状态与权益保障、自我保护与社会责任、保护理念与法治经验以及儿童成长与司法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四个分论坛的探讨议题及成果如下:
一、特殊状态下儿童的权益保障
与会代表主要探讨残疾儿童、寄养孤残儿童、随班就读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教育、法律及权益保护等议题。
与会代表认为,教育权是目前我国残疾儿童应该具有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权利。要实现教育权利,必须要有法律的支持、唤起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意识以及利用好文化的影响。对于孤残儿童来说,全面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才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康复和教育措施。来自安徽省的代表介绍了为随班就读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建立资源教室、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个别辅导和康复训练的实践和所获得的经验,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有关代表对于随班就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有关政策支持不够、教师素质不高以及外部支持不够等问题也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随着我国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有关代表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因素等方面分析流浪儿童现象出现的原因,指出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儿童救护法律和建立相应的救护制度。并且提出社区在维护儿童权利方面所发挥的优势,应该尽快完善社区的管理功能。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实际社会环境,它将儿童、家庭、社会、政府联系起来,因此利用社区保护儿童的权利有着先天独厚的优势。社区对内可以提供儿童活动中心,配备专业的社工队伍为儿童提供服务。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调查了解本社区儿童的权利保护状况,从而对家庭成员进行指导和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在指导家长的同时,可以在社区内举办各种各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让家长了解和掌握一些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常识,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对外社区也可以和与儿童利益相关的各个部门利用网络联合起来共同处理一些社区内儿童出现的问题。必要时社区可以对本社区内发生的一些侵害儿童权利的行为直接向司法机关提起上诉等等。并且我们应该迅速建立我国的社工队伍,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使社区真正起到保护儿童权利的作用。
二、儿童的自我保护与社会责任
与会代表主要探讨在儿童自我保护等方面社会及家长的责任问题,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网瘾儿童的监管,社区儿童维权的实践等议题。
有关代表对儿童的自我保护及安全意识问题表现出了担忧。儿童对日常生活常识、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认知不足,因此代表认为家长应该主动承担起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及安全意识的责任。另外,如何维护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各方面的权利,与会代表认为社区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可以通过暂住地区指导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家庭的监护人担负监护责任,强化对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和假期探望父母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指导,因此,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及建立社区保护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有关代表的重视。食品的安全关系到儿童的健康,因此学校、家庭、社区、政府有必要共同参与、进行积极协调。另外,与会代表还对网瘾儿童的监管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瘾”通过哪些手段预防青少年“网瘾”?与会代表认为除了要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外,加强法律建设步伐、加强对网络产品、网络服务、网络行为的监管势在必行。
三、儿童保护的理念与法治经验
与会代表主要探讨了国内外未成年人保护的新理念,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少年司法制度等议题。
首先,与会代表对我国在履行《儿童权利公约》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例如,理念的更新、通过立法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律体系越来越健全等等。例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留原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保留了其主要内容;增强了法律操作上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地部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好经验已上升为法律。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进一步明确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强化了家庭、社会、学校、司法的保护;为了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该法还进一步强化了法律责任。上海市教委青少年保护处的杨永明介绍了上海在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如何保护儿童权益的经验。有关专家对香港地区儿童委员会的建立、相关的资源和公共资金的解决、儿童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与会专家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具体操作、少年司法制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整个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来说,体系还不健全。有关立法存在重复、翻版现象,不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相关部门存在执行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少年司法制度缺乏实体法、程序法、处罚法的相关立法;有关立法缺乏操作性,道德、号召性条款比较多;司法形式单一,管辖范围狭窄;少年司法审判机构及其处理措施存在缺陷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与会代表纷纷出谋划策,表示要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儿童权利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加快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同时保证立法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依法办案等。
四、儿童成长与司法环境
与会代表主要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未成年犯司法保护和试点实践等议题。
夜光伞:美国费城一家制伞厂新近推出一种老人夜光伞,伞的顶部有一只灯泡,与装在伞内的电池相连,只要按一下开关,灯泡就会发亮,夜间和大雾天老人出行使用十分方便。
老人车: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家用轿车领域中已开发出专门的“老人车”。这种车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设计的。如为了方便老年人在车厢内自由活动,车身框架预留空间相对比一般轿车要大一些。车上配有自动变速器,使老年人不必反复踏离合器、频繁换挡,减轻了驾车的劳动强度。车的底盘较高,车座舒适却不过分下陷,方便了老人上下车。由于“老人车”的出现,在国外,8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车也是平常事。
减皱镜子:日本专家为老年妇女设计了一种减皱镜子,其特点是镜中影像会隐去脸部皱纹,看上去至少比本人年轻10岁。尽管这种镜子提供的是“虚假信息”,但这有利于感叹青春已逝的老太太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使她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免醉酒杯:英国市场推出一种适合老年人饮酒的酒杯,再烈性的酒斟入酒杯后,都会与杯中表层的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最后使烈酒变得柔和,饮后不会昏醉。
旅游电视机:俄罗斯为老年旅游爱好者研制了一种轻便型的旅游电视机,重量只有3000克,交直流两用,图像清晰,携带方便,在旅途中老人们可像在家里一样看电视节目。
欧亚老人福利享受花样新
老人乘车帽:匈牙利海泽士尔市向每位年迈老人颁发了一顶精工制作的老人帽。老人们外出时戴上这种帽子,可免费乘坐市内的公共交通工具。
老年电台:法兰西广播电台开办了一个老年电台。它的节目是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而设置的,有音乐、电影剪辑、各地风光、园艺知识、生活顾问、法律常识等。主要目的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添他们的生活乐趣。
敬老邮票:1988年印度发行了一枚敬老邮票。票面上用印度文及英文写着“爱护和照顾年长者”。图案的设计富有新意,它用漫画式的笔法描绘一名儿童张开双臂来拥抱一对老年男女。
老人旅馆:法国戛纳市老人旅馆专门为80岁以上老人服务。内有120间卧室,备有轮椅、手杖、信号显示大号字体,沿墙有扶手,洗浴间用防滑玻璃纤维修建,备有软垫长椅。
老人读物:日本现有70岁以上老人800万,被称为“老人时代”。出版商根据日本老人喜欢读书的特点,大量出版“老人书”。如今老人读物在日本纷纷问世,深深吸引着老年人。
1.建立制度,成立机构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成立管理机构,让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班主任、领导班子及相关教师为组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构,落实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层层管理。对留守儿童在安全、生活、卫生、学习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教育和管理,让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得到指导和帮助。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是晓之以理,加强对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意志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其次是动之以情,主动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要教育好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及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了解家长的要求及学生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指导家长关注和教育孩子。设置“亲情电话”,帮助指导学生定期与家长沟通。学校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时进行必要的家访,或组织召开家长会。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是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监护和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勇敢而无私地担负,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培养教师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的“博士”。对留守儿童,需要心理的辅导,生活技能及与人交往方法的指导,甚至是安全、法律常识的教育,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学或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知识素养,以顺利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加强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1.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班主任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自然就成为组织、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引导、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直接和主要责任人。作为班主任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有具体的工作计划,主动地投入这个教育工作中。
2.选好班主任,加强对班主任责任心的教育
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直接的、具体的责任人,对留守儿童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选聘具有高度责任心、有耐心、自身个性品质优秀、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教师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对班主任要加强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让留守儿童在人生之路上因有一位良师指导而顺利地、健康地成长。
3.建立健全对班主任工作的激励制度
在精神层面上,要适时、经常地对班主任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付出给予肯定和表彰,让班主任因工作得到学校的认可而产生成就感。在物质方面上,学校应充分、合理地定好班主任的工作量,在绩效奖励工资中要偏重于班主任,在晋升、评优、考核中要优先考虑班主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目前现阶段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的努力和担当,更需要社会、社区、家庭的共同关注。只有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更完善的解决,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库,2006.
[2]杜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新对策——以云南省水富县第五初级中学为例[J].教育探究,2010(1).
[3]龙雪峰.学校老师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作用[J].快乐阅读,2012(24).
[4]王怀青.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管理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1(18).
[5]栗继鹏.学校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学时代,2009(2).
[6]谭详.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9(26).
关键词: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15-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而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法治教育从娃娃开始抓,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推进,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除了要加强上好法制课外,在学科教育中对儿童渗透法制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和要求,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我认为教师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小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法律素质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任主要是各学科教师。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大部分老师对法律知识知之不多,自身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又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适时、灵活地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了。在教学中即使是遇到了渗透点,渗透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讲授,缺乏案列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平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还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二、准确把握各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内在关系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学科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要保证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更不能因为法律涉及范围广而讲起来没完没了。如果我们把学科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学科课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课堂中,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明确关系,适时灵活地安排。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
“有趣”的关键是“激趣” 。如巧设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好奇心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做到知识性和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通过有趣的法制渗透,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如何预防犯罪等。从而理解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我在数学课堂中,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或出现故意提前抢答等现象,使游戏无法进行时。针对这些现象,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宁,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符合社会的要求。通过这样创设情境适时渗透,培养学生法制意识。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数学教学;法制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日趋增多,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许多学生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有的跟随着社会上的闲散青年混,而我们的家长、老师未能及时地抵制这些不良因素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使青少年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兼容”
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数学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主,其他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是辅助。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
例如,在讲正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会用这些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促使其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要想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传播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将法律知识很自然地融入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第五节《统计图的选择》时,我首先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让其懂得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次,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数学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运用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网络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人口出生率等,同时介绍关于中国环境的状况,青少年的犯罪情况和中国的人口状况,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学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再次,结合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我们在进行数学游戏教学时,可结合游戏规则到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转盘游戏的教学时,让他们知道:在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守法国家就不能安定;如果我们在游戏时不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法律素养
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介绍法律知识的主要是思想品德老师和班主任,很多数学老师自身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健全。如果教师自己本身都不懂法,那又如何向学生作普法宣传呢?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位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感和强烈的责任心的公民。
现在的青少年犯罪,有很多的典型案例,这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应试教育使我们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尽管有些学生有才华,但品德败坏,这种人又如何为社会作贡献呢?要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帮助青少年从小培养法制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的努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如果我们能把法制教育与数学教育有机地结合并灵活运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环境下,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相信,我们一定会为新时代培养出有用的新型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本亮.法制在学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困境;传统文学作品;优势
中国法制史教材大多通过引用大量文献证实几千年来中国存在的具体法律制度。但由于法律制度的知识点脱离当前语境、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清当前法制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学作品融入到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中,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法制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法学专业的每一位学生来说,学好中国法制史有助于系统理解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演变,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法律制度。课堂思维训练的培养也有助于部门法的学习、理解,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大多学生不愿学习法制史,导致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面临困境,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对中国法制史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基础课程,但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实际应用中甚少,因此在课程开展中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1]:第一,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生产技术均远远落后西方国家,为了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曾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包括法律制度。大多学者一味重视学习西方法律文化,而本国传统法律却被束之高阁,无人深入研究,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传统的法律制度都是糟粕,不值得学习。第二,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是典型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内容相差太大,导致学生认为该课程缺乏实践性指导,就算学好它对今后的升学及工作也没有任何帮助。另外,现在的司法考试中法制史课程所占的分值非常少;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职业考试内容与法制史课程几乎也没什么联系,这些实际情况更让学生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无视学好该课程的价值,认识上的误区使学生从思想上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二)中国法制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结合法学知识与历史学知识的综合型学科,研究重点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年代久远的传统政治思想、法律知识以及文化观念都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一定的史学基础及相关法律常识则根本无法深入学习和理解该课程知识点,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不少高校依旧实行应试教育,并不注重提高学生内在法律修养,将课堂上的法律知识运用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应试制度下,授课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在考试季为学生圈出知识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应试制度和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二、传统文学作品融入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途径
为了走出中国法制史课程面临的困境,高校开始关注教学课程改革,而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讲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行有效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民国之前的小学、诗歌、史书和戏剧,这些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制史课程中的基本法律常识[2]。教师在传授法制史知识时,要注重将传统文学作品的相关法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相互联系和对比分析使知识点生动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制度,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想法。在法制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学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借助小说融入课程教学
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法制史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清朝婚姻制度讲解中[3]。《红楼梦》中有这样的内容:薛姨妈为宝钗定亲询问她的意见时,宝钗一脸严肃的回应婚姻大事全由母亲或哥哥做主,由此可见,当时的婚姻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可以全权决定子女的结婚对象。再看看当时的婚姻解除条件,贾琏的合法妻子王熙凤担心尤二姐生儿子后,母凭子贵,取代自己在贾家的身份地位,一直精心谋划解除贾琏与尤二姐之间的婚姻,但受到“不孝”、“无子”等这些婚姻解除条件的限制,表面上对尤二姐精心照顾,暗地里却找来原与尤二姐订婚的张华,利诱他给贾琏带上“强逼退亲”的罪名。清律对“强逼退亲”的行为会进行严厉惩罚,贾琏迫于无奈,尤二姐被逼自杀。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清朝婚姻制度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古代很多小说中心思想都能很好地与中国法制史相关法学内容吻合,如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小说《狄公案》和《包公案》内容[4],让学生了解特定年代的刑事犯罪、民事纠纷等方面的知识。还可引入《水浒传》中的刑事案件[5],介绍古代地方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关系,通过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司法权与行政权有效结合”这一知识点的理解[6]。另外,学生课后可以带着课堂上的小说情节与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进行对照分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二)借助诗歌融入课程教学
不少古代诗歌不仅反映出文人墨客的个人情怀,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现状,而许多法学知识就蕴含其中。如《诗•齐风•南山》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娶什么样的妻子首先必须告诉父母,还需要官方的“媒氏”,显而易见,先秦时期的婚姻程序复杂:缔造婚姻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告诉父母且尊重他们意见。而且还必须由官方“媒氏”充当介绍人,即便是偏远,受周王朝礼教影响较少的地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7]。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古诗发展尤为突出。大多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注重韵脚的特点。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诗歌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可以增加课堂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文学及法学素养。
(三)借助史书融入课程教学
文学作品和历史相互依托,一方面,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特定时期的社会现状、法律制度、人文情怀等则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联系密切,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正史《史记》为例,这部作品完美了结合了文学与史学知识。作品中记载的史实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及思想,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引用素材。如教师在讲解汉朝刑事法制度对“略卖”行为具体惩罚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借鉴《史记》中的对应内容,历朝对拐卖人口罪都是严惩不贷,对于罪犯执行特别残忍的死刑方式[8]。相比较,我国现行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行为是触犯了刑法的犯罪行为并处以严重的刑罚,但这一规定却不能有效保障被拐卖男性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可以通过对比学习文学作品法学知识与现行法制史内容,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文学作品结合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优势
借助小说、诗歌、史书、戏剧等文学作品,将作品中蕴含的相关法律内容运用到当前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9],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效融合法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阅读、推敲文学作品内容,揣摩文人墨客的写作情怀和历史背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结合文学作品进行法制史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于学生的法学教育和文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远来看,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法制史课程改革、促进法学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业、事业的发展。
(二)通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文学作品大多承载着古老文化的精髓,具有传播和整合意识形态的功能。读文学作品就是在读人物情感、读社会史实、读法学知识,这些对于塑造人们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传统作品进行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中乏味、抽象难懂和学习过程的死记硬背等弊端,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主动研究”的学习模式。同时,新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授课生动化,能够加强学生对法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被认为是乏味、枯燥的,不利于提高学生法学素养,而结合传统文学作品进行中国法制史教学可以改变这种教学中的陈旧倾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确保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能够有效体现。
四、结语
中国法制史课程在法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的法制史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造成多数人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致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学习兴趣,给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成功开展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种教育困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采取必要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制史,并采用结合传统的文学作品的方式,将小说、诗歌、戏剧中的素材合理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实现课程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晶,颜小冬.结合传统文学作品进行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6):95-97.
[2]李容琴.法制史教学中古代文学作品运用的路径略谈[J].语文建设,2015(5):78-79.
[3]郭丽红.从<红楼梦>看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J].太平洋学报,2006(7):88-96.
[4]黄佩丽.法律与文学的完美交融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J].语文建设,2013(23):79-80.
[5]施耐庵.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6]陆仁茂.<水浒传>所见宋代司法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7.
[7]钟俊敏.中学古代诗歌人文精神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8]张红.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反思[J].西部法学评论,2010(4):74-78.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每节新授课的导入时,一方面应尽量挖掘教材的创新要素,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除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教学时,首先,教师可预先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资料,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采用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讨论学习的兴趣。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还需通过课堂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思考如何达到情境要求,其它学生观看后作适当的评价。通过此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二、贴近生活,开展实际教育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学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呈现,对引导学生用独有的心理和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如教学爱护公共设施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课时,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等。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
3、教学方法要充满情趣
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