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地工程管理

土地工程管理

时间:2023-10-02 09:0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工程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地工程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管理;创新

土地开发整理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综合在一起的项目[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目标,能够使土地开发整理的手续和流程更加规范,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背景

(一)人均土地占有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耕地可用面积在逐年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但是我国可供开垦的荒芜之地数量有限,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土地开垦的难度加大。开垦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环境,这就使得真正能够开垦的荒地面积更加少了。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农村可有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发展相违背。保护土地,就是在保护我国人民的粮食。所以,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我国建设生态社会,必须解决农村耕地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上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本。最近这几年,土地整理项目中开垦的荒地,经过国家检验合格的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保障。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有促进作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是造福人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百利而无一害,应该要落实到实际。所以,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巨大影响,要非常重视。

二、研究区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大,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涉及到的方面可能略有不同。本文主要是对北方的土地整理工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土地开发整理现状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的这几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建立了相应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模式。土地开垦整理项目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植树造林等绿化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我国森林绿化覆盖面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废弃的坡地整理成了梯田,增加了土地耕地面积,实现农村粮食增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率从土地开发整理前的82%增加到现在的90%,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土地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土壤活土层的深度,,土壤内营养物质增加,对粮食增收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我国以前土地土层深度只有30cm,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的土层厚度超过50cm,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时,对原有的土地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土地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为土地配备了水利设施,保证了粮食质量,促进农民奔向更高级的小康社会。从目前土地整理的效益来看,大约5年时间项目就能开始盈利。

(二)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是整个项目中重要的环节。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应该由当地政府或者项目承建单位负责,但实际情况是土地整理项目检查验收后,后期的管理养护方案不够完善,或者方案的落实程度不高。这并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我国各地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通病,没有对项目进行该有的养护,工程遭到严重的破坏。道路的破坏最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为了耕地方便,大多数人都买了农用机车,道路使用频率增加,负重增大,多处出现坍塌,或者路面坑洼;梯田旁土渠内农作物秸秆堆积,土渠无法发挥作用。土地整理项目缺少后期管理与养护,是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使得土地整理项目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集体拥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而将项目的管路与养护交给相关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种将产权和管护分开的方式导致权能不明确,经常发生经营管理权模糊、常年无人管理养护、项目的工作运行效率低下等众多问题。对土地整理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中经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工程产权主体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形同虚设,集体组织缺少管理者。作为我国基层国有资产的代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真正成为机体组织财产的所有者。工程项目的产权责任人不确定。

(二)管理和运营体制存在问题

乡镇政府既是土地整理建后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养护者。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专业程度,对国家资金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两种身份交织在一起,不利于相应职能的执行,再者,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不利于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良好运行。

(三)工程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市场经济

我国土地整理建后管理是政府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制定的时间久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与目前经济发展的方向不符,工程管理体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四、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创新管理

(一)新增耕地部分

新开发的土地,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建议不要将这部分土地分发给农民。耕地对于农民只是种庄稼的容器,他们不考虑土地的价值,会浪费土地资源。可以将这些新增土地,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管理,设置专门的负责人,获得的经济效益由乡镇政府进行管理和分配;可以通过招商标的形式,决定新增土地花落谁家,这也是实现新增土地效益最大化的方法。

(二)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群众使用时不需要缴纳费用,经常使用却从没想过维护。想要水利工程发挥最大作用,就要明确使用权。可以让乡村集体组织进行管理,群众使用时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使他们形成水资源也是商品的意识。这样做既是回收水利工程投资的方法,又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举措。

(三)道路和防护林工程后续管理

防护林遭到破坏是因为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大量事实表明,只有和自身利益挂钩时,人们才能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所以,村委会可以将园林保护具体到每家每户,如果其管辖区内的园林遭到破坏,要进行资金处罚。处罚获得的收入,用来维护道路和园林。农户为了不让自身经济受到损失,肯定会尽职尽责的保护园林。

结语

土地整理工程是造福人民的项目,和人们的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土地整理工程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有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田素娟,陈为峰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11(01).

第2篇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本省境内的水库、河坝、灌区、堤防、涵闸、水力发电站、机电排灌站、水轮泵站、喷灌、水土坚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及附属上述工程的土地、山场和设施。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水电部门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主管机关。确保工程平安、完好;执行供水计划和防洪调度命令;开展综合利用。

第四条国家、集体兴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工程维修维护。搞好经营管理。有权制止和检举损害水利水电工程的行为。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水利水电工程的义务。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水利水电工程应依照受益和影响范围的大小。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由所在受益区县以上水利水电部门负责管理;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由所在乡(镇)负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水利水电工程由上一级水利水电部门或由其委托的单位负责管理。

依照谁建谁管的原则,电力、林业、交通、工矿、城建、旅游、水产等部门兴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由兴建部门自行管理,但是必需接受防汛部门防洪调度的统一指挥。

定期召开受益区和水库淹没区代表会并成立管理委员会。代表会和管理委员会监督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

第七条水利水电工程要实行民主管理。审查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计划,协调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依照批准的设计和有关规定。

第八条水利水电工程根据工程平安和管理需要。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已建工程的管理范围,由工程管理单位和与本工程有关的部门协商后,报工程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并明确边界,树立标志,发给土地使用证书。新建工程的管理范围,设计文件中予以明确,所需用地在工程建设时一次征用。国家管理工程管理范围以内的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的所有权属全民所有。集体管理工程管理范围以内的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的所有权属集体所有。该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使用权和经营权属工程管理单位所有。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工程管理单位根据需要。可在工程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工程维护范围,并与有关单位签订维护协议,向工程所在地的公证机关申请公证。维护范围内的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的所有权不变。

第十条为维护工程平安。

禁止下列行为:

一)水库大坝、防洪大堤、重要间堤、内湖渍堤和排灌渠堤上垦殖、铲草、放牧、烧砖瓦、挖坑、扒口、沤函肥、建房、埋坟和滥伐防护林木;

二)水库、堰塘、渠道内倾倒垃圾、土石和其他废弃物或堆置杂物;

三)毁塘造田;围湖、围库造田。

四)坝顶、堤顶、水闸及溢洪道交通桥行驶履带拖拉机、硬轮车和超重车辆;

五)损毁水利水电工程、输变电工程、机电设备、水文、气象监测设施以及通讯、照明、交通等附属设施;

六)水利水电工程维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埋坟、采石、开矿、取土、挖砂、淘金等危害工程平安的活动;

强行放水、挖渠破闸、拦渠堵水。七)非工程管理人员操作蓄水、输水、泄水等设施。

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平安的要求,第十一条水利水电工程维护范围内进行建设。设计方案经水利水电部门审核同意后,按基本建设顺序报批。影响乡村防洪平安或水陆交通平安的要同时取得城建部门或交通部门同意。工程建设单位应按批准的设计施工,保证按时竣工。

凡对原有工程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采取弥补措施或者予以弥补。建设工程确需阻断或损坏排灌沟渠、涵闸、渡槽、管道、堤、坝、桥渠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需事先报经水利水电工程的主管部门批准。

必需按管理权限,第十二条扩建、改建水利水电工程。履行报批手续。

应报原批准建设的机关核准,需要废除的水利水电工程。原有设备和物资由工程的上级主管机关妥善处置。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

第十三条供水单位应根据可供水源和用水要求编制年度供水计划。与用水单位签订供水用水合同,确因自然因素造成水源缺乏,供水单位应及时与用水单位协商修订供水用水计划。都要实行计划用水,用水单位和个人。节约用水,按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水利工程防洪、排涝范围内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户、个体工商户,应按规定缴纳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提取资金。

第十四条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经营自。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向工程管理单位安插、抽调人员。摊派不合理费用,无偿索取物资。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

第十五条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年初应对所属工程管理单位下达年度经营管理计划或签订经营管理承包合同,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水电部门。并把完成计划的情况作为评价工程管理单位经营好坏的主要依据。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第十六条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和经济核算,不时降低本钱。维护、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效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七条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水利水电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八条违反本方法第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水利水电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分。向作出奖励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奖励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奖励决定的由作出奖励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盗窃、哄抢、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及附属设施、拒绝、阻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处置。

第3篇

黄河河务部门作为黄河河道的主管部门,除了行使防汛、水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工程管理工作亦是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工程管理工作是在确保各类防洪工程完整和安全运用、保持,良好工程面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防洪、生态、经济效益,而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土地的开发经营亦是工程管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基层河务部门在抓好工程管理日常维修养护工作的同时,应积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开发经营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壮大单位经济实力。

1土地开发经营原则和目的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需要鼓励内部职工或外部人员积极承包土地,允许承包人在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环境利益的原则下对土地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使承包人以及基层河务部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靠实干获效益;制定详细、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员投人力度,并适时调整土地开发结构,达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获取最佳效益的目的。

2土地开发的范围及思路

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工程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河南范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黄(沁)河河道内的滩地、按照《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规定的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临背河的护堤(坝)地以及其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要进行周密的统筹安排,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以确保防洪度汛安全;发挥其经济效益,合理种养,提高职工收人;发挥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保持河道完整,避免水土流失。在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前,首先要认真调查、掌握现有可供开发利用土地的现状,了解土地开发利用的水利配套设施情况。其次土地开发利用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照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由基层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共同与承包人签订土地开发利用承包合同。合同签订后,承包人应切实履行合同所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努力搞好土地开发利用;基层河务部门要按合同规定,提供完善的水利配套设施等供承包人使用,同时对承包人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制止不遵循合同规定破坏工程面貌等事件的发生;提高承包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经营自,同时做好跨年度土地开发承包合同的年审及修订完善工作。

3土地开发经营模式探讨

要做好土地开发经营工作,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基层实际情况、能广泛推行的并使双方都能获得一定利益的土地开发经营模式,根据基层河务部门土地和人员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土地开发联资承包的运行模式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3.1土地开发联资承包运行模式的优势所谓土地开发联资承包运行模式就是以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由基层河务部门提供土地和配套的水利设施等,承包人(户)出资、出人做好土地运行管理工作,达到双方联资经营,实现双赢的目的。联资承包运行模式的优点在于,对于基层河务部门:避免了直接由单位职工耕种,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或出现由于工种不好等原因,影响职工情绪,造成耕种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开发利用成效低的问题;或出现无人开发,土地荒废,造成资源闲置等问题。而实行联资承包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单位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承包人:避免了承包人直接承包土地,需要投人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来完善配套的水利设施等间题。而实行联资承包,为承包人赢得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土地开发利用,承包者只需出人、出力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人。

3.2土地开发联资承包运行方法基层河务部门作为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部门,实行土地开发月份预报制度和田间管理月报表制度。开发土地的承包人应于当月向基层河务部门提交田间管理费用预算,由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在预算内支付费用,具体诸如人员组织和管理等则由承包人负责安排,月末向管理部门报送费用报表和田间管理月报表。为实现双方利益的合理分成,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土地开发百分考核制度。将田间管理任务分解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就是将田间管理的任务具体化,以百分比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年度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并为双方利益分成提供依据。

第4篇

一、堤防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传统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金堤工程的管理和工程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由于没有必要的投资,护堤员收入极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致使金堤工程破坏十分严重,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效益低下。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激发护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程完整同时提高金堤开发综合效益,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堤养堤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提出了:创新管理体制,确保堤防工程完整,提高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思路。

二、体制创新的主要措施

首先、加强了领导、健全了组织。成立了金堤工程管理和工程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组织,设立了鄄城、郓城两个黄河南金堤管理段,配备了专职护堤管理员。

其次,依法治理堤防。金堤管理段同县河务局水政部门结合土地管理部门对金堤堤防工程进行了全面定界,设立了界牌,埋设了边界桩,确保了国有工程土地不被侵占。

再次,拍卖土地资源使用权,吸引资金,开发速生丰产林。依托菏泽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优势,瞄准市场行情,对金堤进行了商品用材林的全面规划。并以管理段为单位对群众进行拍卖承包。速生丰产林6年一个周期进行采伐,届时管理段按照销售额的40%的比例分成。

三、堤防土地承包管理的具体办法

第一个生产周期,主要承包方式有以下几种:(1)村委牵头承包,该方式由村委统一筹集资金,由护堤员护管。国家、集体、护堤员分成比例为4:3:3。(2)联户承包。对于困难较大、难于筹集资金的村委,直接与该村委协商,找责任心较强的承包户。实行适量分成,国家、集体、承包户分成比例为4:2:4。(3)跨村承包。这种情况一般由承包户向原村委一次交清转让费,几年来金堤共栽植速生杨树26万棵。树株分成比例一般为国家40%,承包户60%。第二个生产周期,推行了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开发商按照总体规划,统一购置树苗、定植施肥、打药浇水,同时按照堤防管理要求,进行工程维护,并且金堤承担全部费用。采伐销售收入分成比例是国家50%,承包户50%。

四、创新成果及前景预测

第5篇

1.1工程管理范围

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工程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涵管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管理范围为:①输水涵、渠道管理范围,灌溉渠两侧2~3m;②坝塘管理范围,大坝轮廓线向外不少于50m;③溢洪道,由工程外侧轮廓线向外100m;④其他建筑物,从工程外轮廓线向外不少于20m;⑤坝塘保护范围,由坝址以上,库区两岸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1]。坝塘管理范围的土地应与工程占地和库区征地一并征用,埋设管理界桩并办理确权发证手续,等工程竣工时移交管理站。

1.2工程保护范围

工程保护范围为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主要建筑物不少于200m,一般不少于50m;坝塘保护范围为坝址以上,库区两岸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确定后,应绘制界图,定权发证,制定管理办法,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不得征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界内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爆破采石、建筑等活动,并且在工程附近要搞好工程绿化。

2施工管理要点

坝塘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及输水涵管等。管理单位对工程各项枢纽设施及其附属设备等都应进行经常养护,随时维修,以保持工程完整,设备完好。

2.1工程巡查

坝塘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设施及非工程设施,包括大坝、输水涵管、溢洪道、库区及管理设施等;及时通报并制止坝塘违章、损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反水法规行为。2.1.1大坝。检查有无滑坡、塌陷、坍坑、表面冲蚀及裂缝;背水坡、坝基、坝肩、护坝区有无散浸、漏水、错动;反滤排水设施的渗水有无异常;护坡有无缺损、松动、塌陷,草皮护坡植被是否完好;坝顶路面是否异常变形,防浪墙是否完好;表面排水系统是否通畅,有无损坏、淤积;坝身各部分是否有白蚁危害、杂草生长,是否有弃土、垃圾及杂物积存。2.1.2输水涵管。检查回填土区域内坝顶、坝坡、进出水口、边墙和底板等有无裂缝、渗水和损坏;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断裂。输水期间洞内有无异常,停水期间检查出口是否流水,出水口有无冲刷;启闭机及闸门是否启闭灵活、损坏,配电等辅助设施是否工作正常[2]。2.1.3溢洪道。检查溢洪道的底板、边墙、泄槽、消力池结构有无磨损、裂缝和损坏,溢洪道有无淤堵现象。2.1.4库区。有无打井、爆破、取土、采砂和埋设管道等危害水库安全和损坏工程的活动;管理范围有无兴建房屋、埋坟、堆放杂物,晾晒粮物、毁坏林木等违章行为;库区有无排放有毒或污染物等影响水质的现象;有无非法取水的行为。2.1.5管理设施。检查坝塘的观测、通讯、上坝防汛道路、安全防护设备及附属设备是否损坏、障碍,管理房及启闭机房是否完好。巡查要求如下,一是及时发现不正常迹象,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二是巡查分日常巡查、年度巡查和特别巡查三类。日常巡查,坝塘管理人员在初蓄水期或水位上升期间每天或每2d一次;在正常运行期间,汛期每天一次,非汛期宜7d一次,汛期高水位时应视情况增加次数。年度巡查,管理单位每年汛前、汛后、用水期前后,组织对水库工程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一般每年不少于3次。特别巡查,是指当坝塘遇到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情况时(如大暴雨、大洪水、有感地震,以及库水位骤降或持续高水位等),坝塘管理单位应立即组织巡查,必要时组织专人对可能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连续监视。三是对巡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应及时进行养护处理;对巡查中发现的较大问题或险情,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水位、雨量汛期按防汛报汛要求执行,要有完整的日常记录。每次的巡查记录应认真填写,针对巡查结果进行分析,准确记录,并将记录本(表)、图件等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2.2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原则,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5个分区,即枢纽区、料场区、弃渣场区、临时堆土场及施工营地区。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防治。2.2.1枢纽工程区。枢纽工程区由大坝、输水涵管、溢洪道组成。主体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全部为建筑物占地,因此本方案不在考虑新增水土保持措施。2.2.2施工道路区。施工道路占地,待施工结束后对路面进行全面土地整治,将其恢复为原旱地功能。2.2.3土料场区。土料场区占地,开采前在料场上缘开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为梯形断面;对剥离表土进行临时堆放,采用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待料场开采结束后对料场进行全面土地整治,旱地将其恢复为原功能,林地整地后对开挖平台覆土并栽植树营造水保林。2.2.4施工营地区。施工营地区现状为耕地,包括施工生产生活区。根据原土地利用情况采取植物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新生地表,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待工程完成,整地后对开挖平台覆土并栽植树造水保林。2.2.5弃渣场区。本工程共布设1个弃渣场,可满足建设期间施工产生的全部弃渣的堆放要求。根据地形和实际情况,设置挡渣墙进行挡护;待工程结束后,渣面覆土并栽植树营造水保林。

2.3环境保护措施

2.3.1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工程实施对植被造成破坏,使影响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主要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其措施设计详见水土保持方案设计。2.3.2对“三废”及噪声的防护措施。生产废水采用凝聚沉淀池方式处理后外排,有害生活废水送入化粪池处理。大气污染废气采用喷水、洒水等湿式作业的施工方法和完善通风设施,给施工人员配备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进行防治,个人防护措施按施工期人数人均30元/a计。固体废弃物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仅限于施工区,主要对施工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措施按施工期平均人数人均50元/a计。施工生活用水应定期进行化验、消毒。本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费按一至四部分建安工程费的0.5%计列,环境保护工程投资见概算。

3结语

纳板河坝塘这座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兼有防洪任务的小坝塘建设工程,在水库建成后,通过水库水量调节,可改善灌区灌溉条件,改善下游用水水质,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用水质量。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对工程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由此要做好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作者:何彩玲 单位:景洪市勐养镇水务站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通过对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调查,提出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以为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措施;辽宁连山

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东邻锦州市,西邻建昌县,西南与兴城市相连。连山区土地总面积1 651 km2,其中耕地面积3.9万hm2,山、丘、平地各占1/3,辖16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65万,农村人口34万。自然概况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于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1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连山区为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建国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地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2座,新建、改造塘、堰、坝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座,打机电井、小管井、沉井2万多眼。总蓄水量逾2 000万m3。几十年来,这些小型水库工程在连山区防洪、灌溉、供水、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山区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运行已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遗留体制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本应由乡镇或村一级负责,而目前连山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效益好的工程由乡、村一级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承包者只注重个人收益,没有履行工程管理、维修的责任[1],镇、村一级的管理层也没有切实担负起管护责任,由此造成工程老化、失修,综合利用率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

2.2工程划界不清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修建时大多是无偿占有土地,所以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界限很难划分,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2]。

2.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权限在乡镇或村一级,没有专职的水利专业管理人员,村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规范,造成工程超负荷或超标准运行,大大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3]。

2.4管理设施落后

连山区共有3座小型水库,这3座水库都没有大坝观测及雨、水情测报设施,汛期只能依靠简易的水尺了解水库水位,特别是石门水库,无管理房、无通讯设备,若发生险情,运行调度和防汛抢险非常困难。

2.5管理经费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属于公益性工程,无偿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服务,不收取水费。政府部门没有工程维修养护方面投资,大多数水利工程由于病险,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连山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于有人建、无人管的状态,农民还是一等、二靠、三要政府投入建设和改造。即使对一些病险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及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养护,不久又会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造成反复投资、多次重修的恶性循环。因此,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势在必行。

3加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埋设桩界,划定工程管理范围

根据管理工程的需要,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可划定水利工程管理用地范围,埋设界桩,树立分界标志,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3.2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偿出让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国家、集体所有经营转变为个人或法人所有和经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一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要明晰产权,重新分配使用权。对小I、小Ⅱ型水库要坚持乡镇、村统一管理,以承包租赁为主的方法;对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要以拍卖、承包、租赁开发为主,逐级签订责任书。县级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能。二是对新建工程,要以明确产权,放开建设权,落实管理使用权为重点。只有建立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长效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筹集水利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4]。

3.3建立有偿灌溉制度

坚持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将原来的无偿灌溉变为有偿灌溉。制订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基金。

3.4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要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

3.5健全管理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加强管理,应该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水库管理队伍素质。

4结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恶劣的气候情况和自然条件,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5参考文献

[1] 李文玲,周广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80-81.

[2] 李尽梅.干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617-618.

第7篇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实现供水到户,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蒙城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农村饮水建设方面率先推行水厂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运行管理方面也在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

2 蒙城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运行现状

蒙城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农村饮水建设方面率先推行水厂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运行管理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系完善。为加强农饮工程的行业管理,规范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管理,蒙城县成立了县农村供水管理总站,督促其建立和健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负责协调供水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检查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落实情况、检查水质情况、负责起草并具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应急预案等,为蒙城县农村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夯实了基础。

2.2 租赁管理。蒙城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工作由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委托的清泉自来水公司、泓源自来水供水公司等几家单位进行管理,并与各管理单位签订运行管理协议,保证农饮工程资产的国有属性。县农饮管理总站对各管理运行公司定期进行考核,为工程管理质量提供有力保障。2015年3月开始尝试公开拍租管理经营权的管理模式,通过竞拍,提升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成本意识。

2.3 水质保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蒙城县成立了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水务局,通过县招投标服务中心采购了相关的水质监测仪器。每处农饮工程水源井成井后,及时委托县疾控中心对水质进行化验,确保了广大群众的用水安全。

2.4 价格控制。蒙城县水费价格的制定由县物价局根据“补偿成本、保本微利、公平负担、节约用水”原则制定的,农村居民用水价格每吨1.6元,经营服务性用水价格每吨1.8元。供水损耗较大时,可将总水表吨数平均分摊到户,再按价收取水费。

3 蒙城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蒙城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各部门在建设及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3.1 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管网铺设面临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系统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当前,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面临老庄拆迁、新庄规划,致使管网铺设存在问题,设计时做好的规划,实施时用水户已搬迁或新房没有进行管网设计等诸多问题。

3.1.2 农饮工程管护难。农村新盖房屋、新修公路,挖毁管线、轧坏闸阀井较为随意,法律意识不强。管线沿路、沿桥、沿街道布设,与交通、公路、市政、建设部门建设步调不一致,致使上述部门经常出现管线移位、管线挖毁现象。

3.1.3 已建好的工程运行存在困难。由于农饮工程管线长、覆盖面积大,管网漏损率高;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下老幼妇女,特别是老年人少用或不用农饮工程,导致了用水率偏低,水费收缴率低,工程亏本运行,直接影响了水厂的运行效益。

3.1.4 其他问题。除以上几方面问题外,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土地手续不完善。已建设水厂,大部分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为水厂运行管理带来不便;原建设部分水厂规模偏小,2005-2006年建设部分水厂受设计人数较少的限制,用水量小,所收水费很难维持水厂的正常进行,需进行整合到大水厂。

3.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

3.2.1 明确工程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健全工程管理体系,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对于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元的工程,可采取国家补助和农户自筹的形式;对于跨地区工程可实行有偿供水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积极调动用户的参与,实行民主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3.2.2 严厉打击破坏工程管网等不法行为。农村工程管网破坏现象严重,如修路、建房、抱树、挖沟等工程及系列行为不同程度的对工程管网造成了损害,加上人为的蓄意破坏,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网的正常运行,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严厉破坏打击农饮工程安全、偷水等不法行为。

3.2.3 控制工程建设及管理成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及管理资金,相关部门应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将每年的节余资金用在农饮工程建后管理、提高标准、延伸管网,扩大用户等方面,确保已建农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2.4 加强水质管理。水质安全是头等大事,应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及检验。一方面可对已经建立的农饮工程中的部分水质进行检验,经过1-2年的运行后,再次对该工程进行水质化验,以确保农村群众用水安全。若再次检验发现氟超标时,应添加除氟设备。该设备运行成本较大,建议相关部门可加强对此项技术的研究力度,为农饮工程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3.2.5 提高农饮水工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部门中,多数工作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缺少专业的管理技术。为提高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应对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学习培训,使其掌握机械、电气、管路安装、建筑建设等各个专业的知识及技能,提高工程管理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以便于及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自农村全面推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以来,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投入不足。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必须探讨建立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调动受益农户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

1.1 完善“一事一议”政策

村内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通过一事一议筹劳筹资解决。对农民确实受益的跨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将“一事一议”的范围由仅限于村内工程扩大到跨村的斗渠、小型水库等农田水利工程。跨村工程建设需要向农民筹资筹劳的,应按照“刑侦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的程序和办法实施,由县乡政府组织受益乡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用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办法,在一事一议酬劳限额内统一安排用工。

1.2 政府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给予适当补助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以鼓励农民跟多的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 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2.1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按照我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正确划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进一步理顺工程管理体制,落实管理经费,实行惯养分离,实现高效运行。

2.2 稳步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核定水利站人员编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管理经费,认真履行公益职能。尽快理顺水利站的隶属关系,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2.3 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金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

2.4 大力推进水价改革

加大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重点合理确定供水价格和水费计收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按方收费,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采取有效的水费收取方式,减少收费环节,提高水费收取率。

3 增加政府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3.1 增加各级财政性资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各级财政新增财务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田水利健身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主要对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行补助,重点向粮食主产区、革命老区和列入省优势农产品(种植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地区倾斜。财政资金使用形式可以“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等给予补助。

3.2 落实土地出让金使用政策

各级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省级留成部分,划分3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市、县两级土地出让金也要拿出8%以上用于农村水利建设。

3.3 管好用好各项水利建设资金

依法收足收好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开发补偿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统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4 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4.1 大力支持发展民营水利

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可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后奖励。不断完善民营水里的市场准入规则,努力完善有关配套优惠政策,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支持和鼓励公司、业主及其它社会力量对农村供水工程、荒山、荒坡、水库等进行经营性开发。

4.2 积极运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

允许将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结合起来,利用增加的土地置换建设资金。鼓励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开发水土资源,“一土多用、以土换资”。积极探索通过拍卖工程冠名权、“谁投资、谁受益”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农田水利建设。

4.3 严格执行损坏赔偿准则

因道路建设、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对农田水利建设设施造成损坏的,按照“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制定修复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修复。

5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

5.1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

尽快开展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试点,鼓励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规划,并报经同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予以监督实施。市县两级政府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把农村水利建设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5.2 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各级政府要加强法制宣传,依据水法律法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依法查处各种破坏水利工程的违法行为。

5.3 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

各级水利、各级发改委、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研究审议各部门年度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落实项目资金。参加联席会议的个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积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

第9篇

相关行业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分析

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可以直接相比较的其他行业的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主要有《小型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这都是针对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也都是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另外,《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针对的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其格式也可以借鉴。

对比分析以上三个规程,可以看出报告编制规程的一般结构是:“总则”、“综合说明”、各主体章节内容、“附录”、“附加说明”和“条文说明”六大部分。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总则:主要介绍制定本规程的依据、规程适用范围、报告编制的原则要求、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以及设计报告的内容在规程中的编排位置。

(2)综合说明:主要是全部设计报告的纲要和主要结论,要求能够反映整个工程的设计概况,与设计报告下面的其他各部分内容基本上对应,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3)各主体章节内容:报告的主体内容,从基础条件分析―确定工程任务―工程设计―工程管理设计―概预算到效益评价,各主要构件都是独立成章。

在规程的各章节中,主要是提出本工作阶段需要介绍、说明的内容,例如各种基础数据、基本情况、结构尺寸、相关指标参数、计算条件和方法、主要措施、主要结果等。对于如何确定上述内容,不做规定。

(4)附录:主要是提供定制的各种表格,如工程特性表。

(5)附加说明:主要说明规程的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6)条文说明:是对“附录”以前的各项内容的各条款所做的逐条说明。主要涉及概念范畴和注意事项(如与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相比,设计阶段新出现的一些情况如何处理;特殊基础条件或者不同工程类型下特别需要的计算、说明要求)。对于如何确定上述内容,不做规定。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现状

自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来,项目设计报告(2005年以前为规划设计报告)一直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的规定编制。根据《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设计说明j部分组成。从这些年各地项目设计工作的实践来看,现设计报告编制规定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设计报告编制内容不全。随着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以前没有列为重点,或者没有成为重点的内容越来越重要;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比如,现设计报告编制规定中缺乏景观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治的内容阐述的不够详细。

第二,内容不统一,格式不规范。由于《规范》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要求不十分详尽和明确,导致报告编写的内容不够统一,格式也不够规范,造成不同设计单位编写的报告内容和格式都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范》的指导性。

第三,重点不突出。《规范》将设计报告分为三部分,但是具体内容要求不十分明确,以致在实际编写报告过程中一般性的内容,如整理区概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评价、管理措施等大量重复,而真正需要重点说明的工程布置和设计内容,反而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和阐述。

第四,缺乏工程技术特点。从《规范》的要求来看,报告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特性阐述不详。工程设计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延续和深化,而不是可行性研究的重复;工程设计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实际要求,重点解决诸如工程布局中的工程定位和标准问题、工程具体形式、结构、尺寸和材料等问题,突出工程设计技术特点。

第五,规划设计图件不规范。现规范对规划设计图纸编制只规定了原则性要求,具体的上图要素和制图格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各地上报的规划设计图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项目现状图与规划图图面不清晰,图例不全或图例与图面内容不一致,建设内容标注不详细;建筑物设计图纸不完整,图式、图样不规范,主要尺寸、材料标注不全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大纲建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反映土地开发整理规程指导的一般性。规程本身就赋予了规程在技术和管理指导方面的一般性和普适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所指导的不仅仅是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包括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程指导的一般性就要求报告内容的全面性,必须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的土地利用、工程和管理措施留有弹性、接口。

(2)反映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趋势。以往的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以农用地整理为主,随着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整理越来越显得重要。一些有一定超前理念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工程项目,如景观生态工程,已经成为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建设内容。

(3)反映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首先反映在土地问题上,重点是强调耕地质量、新增耕地面积、土地结构优化、土地相关指标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土地权属问题,主要是所有权属、使用权属、土地他项权属的调整问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核心;第三,公众参与问题,这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保障。

(4)反映报告内容组成的逻辑性。报告内容应按照如下逻辑进行安排:综合说明(概略说明整个报告的情况)―项目概况(现场踏勘需要了解的,是项目分析和工程设计的依据)――项目分析(是进行项目基础分析、保障总体方案有效性和群众性的基础)――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按照项目分析中的推荐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并在布局阶段提出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工程设计(就各类工程进行设计,明确各分项工程量,并进行汇总)――施工组织设计――权属调整方案――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预算投资――效益分析与耕地质量评价――相关附图附表和附件。

(5)简明扼要,避免重复,突出重点。

根据以上原则及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大纲建议。

第一章总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的作用,制定本规程的依据;规程适用范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的原则要求;项目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

第二章综合说明。可研批复情况;综合说明:1)项目所在

地(市)、县(市),2)项目类型,3)项目性质,4)项目建设地点(位置和范围),5)项目区地貌类型,6)项目建设规模,7)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8)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9)项目建设工期,10)项目总投资,11)公众参与情况;项目特性表。

第三章项目概况。××县(市)简况;项目区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情况,3)土地利用现状。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基础设施条件:1)交通基础条件,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3)电力基础设施状况,4)农田基础设施现状,5)其他基础设施状况;居民点建设:1)居民点分布情况,2)居民点用地结构,3)居民点建设强度,4)规划建设情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2)主要对策;水土资源分析:1)灌溉水源与可供水量分析,2)需水量预测,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节水措施说明;新增耕地来源分析;公众参与:1)设计阶段公众参与情况,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及处理情况,3)项目实施公众参与方案。

第五章工程规划。建设目标;规划标准;规划设计依据;工程规划:1)土地利用布局,2)工程布局;建设内容;方案比选说明: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结论,2)方案比选。

第六章工程设计。土地平整工程:1)田块布置,2)土地平整分区与方法,3)土方计算;灌排工程:1)灌溉工程,2)排水工程,3)电力线路,4)建筑物;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1)农田防护林,2)水土保持工程,3)其他防护工程;拆迁工程(坟地、废弃宅基地整理);居民点整理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典型田块设计;工程量分类汇总:1)工程量计算说明,2)分类汇总表。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条件;施工布置和方法;质量管理;施工进度。

第八章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权属调整范围;土地权属现状;土地权属调整原则;权属调整程序。

第九章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实施措施:1)组织机构,2)管理制度,3)实施控制措施;工程管理:1)管理机构,2)管理措施,3)管理经费。

第十章投资预算。编制依据;费用计算标准;投资结构;分年度投资。

第10篇

【关键词】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管理与控制

引言

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建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管理的法律也逐渐完善。但是仍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符合自身的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建工程的质量水平。随着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分析了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重要性,并提出土建工程管理的措施。

1 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为降低油田社区的土建项目工程成本,有效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就是完善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油田社区的实体材料消耗超过总成本的70%,所用的资源与材料涉及到土地、石油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并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经济会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资源短缺将会严重制约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所以,为了有效降低油田社区土建工程项目成本,节约土地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为了实现油田社区土建施工质量的提高,从本质上为提高油田社区土建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与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另外,土建工程管理的发展重点必须控制在施工质量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需要重点解决带有全局性与共性的关键技术,抓好重要源头的监控与直来那个隐患的整改工作。因此加强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3)目前,我国油田社区的土建质量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工程竣工的有良品率基本上只有四分之一。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私利,将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偷工减料。因此,加强对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 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存在的不足

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主要是在土建项目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协调各个阶段与质量有关的组织活动,建立起与质量目标的实施监控体制。目前,我国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1)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建工程管理体制是在传统制度上通过不断完善与改进而形成的,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土建工程管理制度难以实行严格、工作的质量监督,封闭的体制与内部的监督根本不利于有效的制度管理。同时,油田社区的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横行,从而使土建工程质量降低。

(2)土建工程的质量要求很高。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涉及到的专业比较广泛。施工之后的生产装置一直处于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甚至有毒有害的条件下,属于高危险性的工程。因此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技术比较复杂,质量要求比较高,专业多,技术更新非常快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的管理工作。

(3)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意识不够。我国关于油田的技术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颁布已经实施,不仅明确了土建工程实施的义务与责任,还明确了施工企业的土建工程技术规范。但是一些施工企业与技术人员的土建工程管理意识不够,法律观念比较单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违反有关规范规程,不按顺序施工、不按图施工或者技术措施不正确等,直接导致了土建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4)土建工程的技术难点多。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技术难点集中表现在大型储罐、大型机组安装、大型集散控制系统的调控、大型设备的制作以及各种材料的焊接等方面。这样就要去参与油田社区的土建项目工程建设的设计单位、承包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拥有有关的高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3 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管理措施

(1)在油田社区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工程的管理必须是全方位的,施工管理者对于施工项目的安全、成本、质量以及文明施工等等,都需要纳入标准化的管理。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项目投资规模比较大,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导致土建工程建设的周期比较长,价格变化速度快等。但是油田社区的土建工程合同不会对整个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见。

(2)工程施工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对于降低成本、技术创新等作出管理。项目技术创新小组,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都必须认真分析土建工程条件的基础之上,分析设计图纸在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并认真分析土建工程项目采用新材料、先进技术等方案与措施。专业技术的创新小组还应该在土建施工之前对本专业的工作从工艺、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并把技术创新的观念落到土建工程的各专业施工方案。只有通过精细的工程计划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土建工程的项目成本。另外,在日常油田社区的工作中指导检查技术创新方案的实施情况,并对专业人员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工作进行管理与组织。

(3)土建工程竣工的验收主要是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的中间试运、交接验收以及竣工验收等。其中实物质量的验收主要由建设单位组织,并与施工有关的单位参加,而施工、物资采购等单位及时整改工程的验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土建施工单位要做好单机试运工程,土建工程建设项目要按照油田企业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组织实施,并配套建成投产。

(4)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行为,提高土建施工作业的质量,并有效预防质量事故的主要措施。根据地面工程建设等不同行业的特点,土建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分别制定出操作规程与执行情况检查表,并严格对违反标准的人员进行惩罚。同时,还应该规范关键岗位的操作行为。只有严格要求土建工程管理质量,才能对土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出防范的措施。

(5)加强油田土建工程资质改制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企业施工质量的生产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因此,油田土建工程资质改制企业要把握好工程管理的时机,严格按照油田企业规范企业职业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措施,改善施工环境与施工条件,同时,还需要借鉴一些先进油田施工企业的土建工程管理经验,从而大大提高土建工程管理水平。另外,还需要开展一些土建项目劳动安全的评估,该项目也是土建工程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这也是实现油田社区土建工程项目质量保证的基础与前提。在今后的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劳动、安全等作出评价,从而保证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的质量管理,使土建工程达到持续改进两性循环的运行状态。

4 结语

土建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同时也是保证人民与财产安全的重要成分。油田社区土建工程的管理是一项严谨、系统的工程,对于土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油田企业必须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原因之后不断完善与改进。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进行施工、监理与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土建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问题。油田社区只有把质量放在首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工程;水利工程; 管理理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比如水体的污染程度加剧,土地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施工噪声污染等问题,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各种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破坏等问题,本文在生态工程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改造水利工程的施工,以此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重目的。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一)水体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1.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体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拦河筑坝工程就会淹没部分的区域,成为一个人造水域,且抬升地下水位,造成工程项目建设周围的土地出现盐碱化现象。第二,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建筑污水没有经过相应的处理就被排入到水域中去,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周围的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下游用水的安全。第三,通过人工建筑来拦截水资源蓄水,容易造成水量的分布不均,特别在枯水阶段,很容易造成下游的用水量锐减。

2.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因上砂石等材料的运输以及开山炸石等作业会产生一定的粉尘,同时大型机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以及施工车辆频繁进场所排放出来的尾气等均是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地域的空气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甚者还会危害到施工人员以及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

(二)地质环境影响以及噪声污染

1.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其本身就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再加上其施工管理没有到位,出现废渣随意倾倒等现象,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因开山炸石和拦河筑坝等作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内地质构造发生改变,为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留下了隐患,甚者可能还会导致河道淤堵。

2.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的爆破作业以及大型机械设备的运作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对于工程建设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周围人们的休息质量。

二、生态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原则

生态工程是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学科,通过系统的调控手段以及系统优化设计来多层级利用物质的一种先进工艺系统,其主要是指把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的物质循环、物种共生以及能量利用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改善与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拓宽资源和优化生产方式的目的。生态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处理好工程和人类以及自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上,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的原则,从以往单纯的只是采取施工管理变为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全面管理,从以往只是单纯考虑工程的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和工程效益相结合的一种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施工阶段,应该尽量将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建设需求,寻求一种最优的生态环境后发效益,比如如何向下游提供优质且可靠的生态用水和水利旅游业的发展等。

(二)共生互补的原则

共生其实就是指一种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的现象,在处理工程施工或者其运行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共存方法,对这些方法不断进行协调以及规划,构建一种工程和自然环境相平等和谐的关系,以此实现最的效益,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 比如工程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基础开挖所产生的大量弃渣、工程运行的生活场所以及生产,均需要占用土地,若将这二者分开来考虑的话,各自形成两个不同的土地占用系统,就会很浪费土地资源,如果结合来考虑,共生土地利用系统,既能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能节约相应的资金与劳力。

(三)可循环再生利用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可循环再生利用的材料,按照循环再生利用原则,处理好施工垃圾,将废变宝,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主体空间的利用原则

所谓主体空间利用原则就是指利用生态工程中生物群分布的原则,按照水利工程项目的相关施工理论所提出的一种原则。众所周知,生物种群的分布主要划分为两种格局,即平面与垂直格局,按照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以及对象,对其生物种群进行合理地安排,可便于工程预定效益的实现。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的总体布置中其施工区域空间的组织问题,合理利用区域内的相关土地,有效控制其水流,减少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等,科学安排和全面的规划。

三、基于生态工程来构建水利工程施工系统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生态工程管理理论,建立一个生态化水利施工工程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其思路的构建主要如下:

(一)系统边界的明确

明确系统边界作确保生态喜用稳定的基础,具体一点讲就是需要通过测定蓄水总量、下游用水量、环境质量数据以及土地的占用面积,以及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中所涉及到关于环境保护相关条款,对其施工范围进行有效地划分,以此明确系统的边界。

(二)系统结构的优化

生态化水利工程施工系统主要还是以工程作为其核心内容,该系统是由水利工程系统中各区域生态系统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生态学原理,按照既定的工程经济发展目标来优化系统结构,综合利用各层次中的能量以及物质,确保其生态效益。

(三)系统层次的科学规划以及分析

按照多级分层控制具体需求,将水利施工工程系统科学的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数学模型参数自行识别并实施修整的自适应层;第二,按照既定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约束条件来实施最优控制的监控层;第三,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以及维持其变量稳定的直接控制层;第四,按照系统的总体目标对下层控制所采取策略的自组织层。通过阶梯式管理来对整个工程系统实施递进式管理。

(四)识别系统控制中的变量

按照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特点,结合影响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将水流控制与土地利用作为其优先考虑的控制因素,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变量,即上游的径流、工程的用料、 永久工程的征地量、开挖弃渣量、下游的用水量以及临时工程的征地量等,通过合理地征用土地,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生态效益,有效改善其环境质量,推动其经济发展,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蒋晓东.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6):113-114.

[2] 冯涛.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3] 李世有.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2):12-13.

第12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管理;问题; 对策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which has always been the one of the most cared point for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builders. The author, in the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solution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management;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水利工程管理尤为重要,但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呈现出诸多的弊端, 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普遍存在对水利工程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导致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出现许多问题, 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 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分析

一般而言,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在深入了解水利工程的性质和具体作用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趋利避害,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逐步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引导和管理。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使水利工程的功能充分发挥” 。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运行机制不灵活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意识并不明确。 建国以来,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 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 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 历时十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 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 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 但在水利系统中, 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 这就对水利管理存在极大的误解。

2.2 管理体制不顺, 权责不明

现阶段由于水管单位分类指导政策正在试点中,纯公益性单位、经营性单位比较好区分, 但是由于综合性水管单位的功能的双重性, 很难严格区分其单位性质,并且许多水管单位定位不准, 性质不明, 没有享受应有的国家财政补贴,专款也不能专用。 纯公益性单位如堤防管理等本应为各级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大多被定为差额补助事业单位, 有的甚至被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据统计, 纯公益性单位中有拨款的单位仅占 61.69%, 38.31%的纯公益性单位没有拨款,这些无拨款的单位自身又不具备对外经营创收的条件和能力,连生存经费都存在较大缺口, 更谈不上发展了。 综合性单位占水管单位的大多数, 因为水利工程大部分为综合开发、 综合利用工程, 公益性工程和经营性工程合在一起, 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界定不清, 公益性部分运行管理费并没有得到财政给予的合理补偿。综合性单位从事多种经营的部分, 由于和本单位千丝万缕的关系, 内部事、 企难分,自身不具备法人资格, 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施经济核算、 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实现预定的企业化运行管理目标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都不具备, 运行机制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此, 存在 “事”为管理, 管而不专; 企附事业, 福利养企。造成专款难以专用, 弱化维护管理的投入。 部分水管单位责任主体不明晰。 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严格按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该由上一级管理的水利工程由下级单位管理, 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一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管单位只有业务管理权限, 没有人事管理权, 只管事不管人;对一些非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利设施和水管单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2.3 对水利工程管理投入不足

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多数是在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建成的, 主要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 加之受当时技术、 资金条件的限制, 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 建设标准低、 施工质量不高、 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跨塌水毁严重、 水的利用率低、 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 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水管单位在防洪、 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 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受到 “以粮为纲” ,“无粮不稳” 和 “水是天上掉的, 无价无偿的” 观念的影响, 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 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 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 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 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

三、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

3.1 要加强水利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首先,要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的责任。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做到自主经营, 自我约束,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企业董事会或上级机构依照相关规定聘任,其它职工由水管单位择优聘用, 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要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明确职责, 以岗定薪, 合理拉开各类人员收入差距,这样才能增强水利管理人员各自的责任” 。

3.2 加大投入,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强化计收管理

第一、逐步理顺水价。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 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 合理收益、 节约用水、 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 分类定价。 农业用水水价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 不计利润; 非农业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 费用、 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况、 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 分步到位。 第二、 强化计收管理。 要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逐步推广按立方米计量。 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改进收费办法, 减少收费环节, 提高缴费率。 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中任意加码和截留。供水经营者与用水户要通过签订供水合同,规范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要充分发挥用水户的监督作用, 促进供水经营者降低供水成本。

3.3 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与安全管理

第一要加强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符合环保要求, 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 “三同时” 制度。 水管单位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防护林(草)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 并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环保部门要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对水利工程及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第二要强化安全管理。水管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的旅游等经营项目, 要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3.4 认真学习水法规,进一步落实工程管理措施

水利工作应在水法规的正确指引下,广泛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 大坝注册登记、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水利投入政策和水利项目社会经济评价等,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确保工程安全, 实现良性循环。

3.5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水管单位都有宝贵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以及人力、 设备、技术优势,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综合效益,发展壮大单位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农业供水、 水利旅游、 土地开发利用、养殖等产业, 加大科技投入, 扩大经济效益。

3.6重视安全生产

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 “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 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对建设各方单位违规及不良行为,给予记载建档和公布,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 市场准入、 招投标资格审查、 项目经理及其它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 良性发展。建立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3.7竣工后的考核与奖惩

一是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要以目标责任合同中确定的各项指标为依据,逐项核实、 对比、 分析,精确计算各项考核指标,客观地进行审计评价,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二是根据审计结果兑现奖罚,并对项目遗留问题做出处理。剩余财产物资作价变卖或转场使用,退场设备性能应恢复到规定标准,后期债权债务应指定专人负责清理,对于项目遗留问题要抓紧时间追踪处理,以防久拖不决,给企业留下悬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