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差异;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的学习也不单纯是学习一门语言,而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所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交际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语言的学习,掌握以及熟练的应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学习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才能对语言的使用得心应手。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脱离了语言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文化的学习。
1.1语言的作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基本手段。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社会中的思想,文明等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才能使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进步得以发展。正如美国当代作家和评论家CleanthBrooks和RobertPennwarten在合编的ModemRhetori(《毗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第一章所指出的:只有借助语言。人才能产生并继承构成文明的整体概念、态度和技艺;只有借助语言。人才能继承过去,理解现在,预计未来;也只有借助语言。人们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也只有借助语言。人才能团结起来形成社会。[1]230
1.2文化的内涵
文化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甚至烹调技术等方面,当然也包括承载文化的语言。所以,语言被认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的七大语系中包括很多种语言,无论何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以体现,同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
2中西文化差异对比
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不同,再加之人们的生活环境,,政治制度等的不相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较大的差异。文化差异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范围及其广泛,可以说文化差异体现在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1中英文化禁忌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在禁忌方面当然也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禁忌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隐私,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隐私的保护和禁忌向来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很多在西方人眼里认为是隐私的信息在中国人这里却不是如此,所以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被问者如不回答,则会被认为是不友好或者不坦诚。这些问题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便问及。颜色方面,中国人一般忌讳在别人的婚礼上穿白色,认为不吉利,而西方的新娘都穿白色的婚纱,象征纯洁。
2.2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的表现方面当然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各种不同的语言场合。1)问候和寒暄的方式不同。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最近忙什么呢?”“去哪里呀?”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打招呼的口头语,并不一定就是中国人好打听或者不尊重别人的隐私。西方人见面都会说“hel⁃lo”“hi”或谈论天气,体育。这一切不同都是受不同的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2)称谓的不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强调尊卑长幼。这一点在称谓中得到了很明显的表现。虽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人已经不像古代那样讲究,但还是沿袭了传统文化中的规范。比如是对家族,家庭成员的称谓,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且繁复多样,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近亲与远亲等都严格规范,逐一区分。例如在中国农村的有些地方,一个年龄较大的人可能会称呼一个年轻人叫“叔叔”甚至“爷爷”。还有“堂兄,表姐”等这些称呼,在英语中可能一个简单地单词“cousin”就可以表达。在汉语中,中国人出于礼貌,见到年长的陌生人,也会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或者阿姨。甚至对于一些具有明显的标志性身份的人也会冠以礼貌的称谓。比如”警察叔叔,叔叔”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也难以让西方人所理解的文化现象。汉文化对于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是和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称谓的粗疏模糊则与他们简单地核心家庭结构有关。
2.3中西文化在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中西方人对于自己的精神图腾的认识也不相同。例如在汉文化中,“龙“是权利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皇帝”。寓意“高贵,强大及不同凡响”。皇帝的身体称之为“龙体”,穿的衣服称之为“龙袍”。中国人总是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很多象征吉祥,幸运的成语也和龙有关,例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英语中,“龙”则被认定为一种凶猛,邪恶的动物,多指“凶恶,残暴,狡诈的人”。例如在英国的史诗《贝奥武甫》中,贝奥武甫为了他的人民,和邪恶的火龙进行战斗。“狗”在西方国家被喻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狗在英文中常用作褒义或中性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狗”并不是好的形象,与狗有关的贬义词不计其数,比如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等。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3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跨文化的交际也日益增加。在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国家里,英语的教学侧重于应试,而非应用。所以英语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而不注重文化的学习。为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3.1文化差异在词汇学习中的体现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认为每个英语单词都会有一个完全对应的汉语释义,事实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周玉忠先生在《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文中指出:“语言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3]267受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起源的影响,英汉词汇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熟悉并认知和汉语词汇释义对应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的英语词汇,以及这些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例如"intellec⁃tual’*一词,在英语释义中指有知识,有文化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但它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在内涵上却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学生的英语课本中“peasant”一词的中文对应词为“农民”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但是peas⁃ant在英语中却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的定义是“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4]316由此可见,英语词意的多重性使词汇的使用变得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对比英汉词汇的内涵意义,纠正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错误。使学生真正掌握词汇并正确运用。
3.2在语法结构与句子的构成方面
在语法结构与句子构成和语法方面,英语也与汉语不同,比如汉语从严格意义来讲没有形态的变化,语法是通过语序和虚词两种手段完成的。英语动词形式有人称、单复数的分别和时态的变化。汉语主要通过语序、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英语语法及句式学习和掌握不足,在汉语句式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出现了汉语结构的英语句子,如Ispent2hourstofinishmyhomework.这样的句式显然不符合英语的表达要求。不难看出这是中国学生在中国式思维影响下,所组合书写的句子。因而,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摆脱中国式思维的影响,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及句式结构,正确使用英语进行表达。
4如何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
作为第二语言,我们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偏重于应试,而不进行文化的专门学习。但是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脱离了文化,纯粹进行语言的教授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利用资源,进行适当地文化渗透。1)在传统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要有意识地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例如担任《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在第三册课本中,第五单元课程设置为“FiveSymbolsofAmeri⁃canCulture.”这为学生们的文化学习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辅助以图片,视频。使学生对美国的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外材料。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现外国文化。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课堂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学生在课外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课外大量的阅读则是语言学习的不二法宝,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和文化文学相关的书籍材料,看一些电影视频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效减少汉语言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的理解。3)充分利用外教资源。由于文化知识涉及生活中的各方面,有些内容中国老师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外籍教师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可以定期邀请外籍教师做一些和文化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
5结束语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的活动方式,而且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至社会价值观念,下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和文化相辅相成。中西文化的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英文在表达上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我们的学习,交流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于造成障碍。教师们要认识到文化的核心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更要积极地将文化知识及差异融入其中。英语教学必须实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小清.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J].大家,2010(9):230.
[2]冯丽娜.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J].才智,2010(3):129.
[3]程洪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267.
一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分析
思维方式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行为、精神、物质等都是思维方式的表现。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例如,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西方人注重对事物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强调自己得出的结论与观点。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庸之道”,“理论联系实际”等传统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提倡的中庸之道,认为万物皆有可取之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可见,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体现出很大的差异。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和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风俗文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形成了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有褒义的意思,这个词反映了个人价值,突出了个人奋斗的意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强调的是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自私主义,是不被推崇的,这种观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强调的是大局意识,认为个人应该服从于集体,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观念是长期以来不断积淀形成的。由此可见,因为不同国家价值观的不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单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容易造成歧义,从而造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深刻了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背景,努力翻译出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真实地表达原文的意境,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古希腊和罗马是西方历史的发源地,对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历经久远而古老的发展过程,并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中逐渐融入到西方文学的文化价值观中,因此,、哲学、文学等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1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和人物都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译者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和感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大量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故事被英美作家巧妙地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不但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进而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很多优秀的英美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例如,莎士比亚用希腊神话作题材写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还创作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雪莱创作了歌颂希腊神话人物的动人诗歌《潘之歌》以及《阿波罗颂》。济慈在他的诗歌《夜莺颂》中,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些传说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幻想世界永恒快乐的向往,此外,济慈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凡人恩底弥翁相爱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长诗《恩底弥翁》,表达了他对纯美的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可见,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有重要的影响,译者只有对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将原文的优美意境和审美价值完美地表现出来,进而翻译出具备真实情感的优秀译文,表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是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中文的“情人节”这个词来源于西方的“瓦伦丁节”,这个词的翻译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丰富的典故,如果仅从字面来看,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也很难翻译出最贴切的意思。“瓦伦丁”是一位罗马教徒,他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含冤入狱。在狱中,他的真诚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互相爱慕。瓦伦丁深爱着典狱长的女儿,但是他无法逃脱被处死的命运,他在临死前写信给他深爱的女人,表白自己的无辜以及对她深深的爱意。后来,人们把他临刑的这天定为情人节,以此来表达对瓦伦丁的纪念,人们用情人节表达对爱情的忠诚以及对相爱的人的祝福。译者在翻译这个词时,只有首先了解了这个词背后的典故和意义,才能使译文更贴切地表达原文的内涵,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2《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圣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精神,同时也融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圣经》对西方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英美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圣经》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给无数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启发,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其中的文学典故,例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优秀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分别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士师记》。拜伦的作品《该隐》也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在作品中拜伦把该隐塑造成勇于同权势斗争的勇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圣经》中的典故除了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还进入到了英语语言中被广泛运用,例如,犹大之吻、撒旦、所罗门、挪亚方舟等,如果对《圣经》了解不够,就很难理解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可见,《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圣经》的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阅读价值,体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化特色的代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传递,文学作品翻译的目标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为读者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译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西方文化的语言特点,就不能选取合适的语言进行翻译,如果只简单地逐字翻译,而不作形象细致的翻译,这样的译文缺乏生气,枯燥呆板,无法真实地再现原著中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翻译的质量,无法形象地体现西方文化的语言特点,无法完美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无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样就失去了翻译的效用。例如:“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想要翻译这个句子,首先要了解“阿基里斯的脚踵”这个西方典故。这个谚语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母亲忒提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生不死,于是在阿基里斯出生后,捏着他的脚踵把他浸泡在冥河中,使他全身刀枪不入,只有脚踵例外,因此,“Achilles’heel”在西方谚语中被用来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由此,“ShynessisherAchilles’heel.”这个句子可以被翻译为“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包括异化和归化,这两种方法是意译和直译的延伸,意译和直译是互相联系、共同发展的,每个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随着文学作品翻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意译和直译两种方法也在不断的融合,译者应该深入地领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力争把翻译做到最优水平,译文不但要真实地体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要深刻反映出西方的文化特点,进而有效地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例如,王佐良翻译的雪莱诗歌《西风颂》运用了意译和直译巧妙结合的方法,其中“an-gelsofrainandlightning”译为“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改变了句式结构,贴切地表达了诗歌的意境。又如,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先后出现过多种译本,在这些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在翻译中运用了意译的方法,不但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也展现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意境美,他把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和读者的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读者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因此,朱生豪的译本成为莎士比亚作品翻译中的经典译本。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面临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既要认真分析和理解中西方不同的语言特色,又要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果译者没有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历史背景,就很难更好地运用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方法,也无法生动地再现英美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和意境。因此,译者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修养,理解和掌握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加符合原著精神,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从而使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作者:左靖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观看电视剧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的方式。热门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主要对国产剧和美剧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两者在文化方面所体现出的差异。
关键词
国产剧;美剧;文化差异
美剧以宏达的场面、紧张曲折的情节、表现价值观的多元化日益受到国人的欢迎,一度在中国风靡。在此背景下,透过电视剧本身分析其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题材的不同体现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在开拍一部电视剧时,创作者最先考虑的是电视剧的题材,也正是电视剧的题材在其对观众的吸引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常来说,一种题材的电视剧有特定范围的观众,所以,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电视剧之前,首先进行预估或期待,就是认定某一群体将会成为该电视剧的受众,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潜在受众。[1]中国电视剧和美国电视剧的题材都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但两个国家在题材选择方面仍然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美剧的题材选择更具有多样化,而国产剧的题材选择相对单一。美剧的题材选择类型包括上流社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校园生活、犯罪、科学研究及政治人物的斗争等,各种题材所占比例相对均衡。美剧在题材的选择上非常开放大胆,毫不排斥对犯罪、金钱、政治、性等内容,甚至这些敏感话题会非常广泛地出现在美剧中。而国产电视剧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所选择的题材首先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在题材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家庭伦理剧和年轻人的奋斗剧。即便一些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如都市生活剧、古装历史剧、战争剧等,也会以宣扬正能量、体现人的真善美的品质为要务。所以,国产剧在题材的选择上比较保守,重伦理纲常。美剧和中国电视剧在题材上的不同显示出了中西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美国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所以其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人性恶的展现,充满着个人冒险主义精神;而中国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所以其电视剧中更加注重展现人物的真善美,充满着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人物的不同体现中西社会审美差异
对一部电视剧而言,吸引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人物的塑造。人们在讨论观看某一电视剧的感受时,往往会非常感性地表达着对其中某主要任务的喜爱或厌恶,所以是否能成功塑造主要人物也关系着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美国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加多元化,既有享受社会尊重的科学家、医生、律师,也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罪犯;既有几岁到十几岁的小孩子,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既有正常人,也有疯子、精神分裂者和偏执狂。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是完美的,个性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且人物的个性大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会不断变化,甚至颠倒。中国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相对单一,中国现代剧中着重塑造的是平民形象,讲述平民的平凡生活以及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故事,如电视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等;中国古装剧则塑造的是一种传奇的英雄形象,主角是真善美的象征,且智勇双全、无所不能,充满着传奇主义色彩。国产剧和美剧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各自社会审美的差异。美国的社会审美更加开放、多元化,认识人性中恶的一方面和复杂的一方面,这种认知可能更加接近现实,体现出美国人坦率的一面。中国的社会审美则更加充满正能量,对那些能激发人的斗志、充满奋斗精神的人物和故事更加感兴趣,希望从重吸收正能量。[2]
三、风格的不同体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每一部电视剧都有自身的风格特点,摄像、镜头的选择、画面感等的一部电视剧具有不同的风格。美国电视剧的风格有两大显著特点,一个是场面宏大,一个是情节紧张紧凑。如美剧《越狱》一度在中国热播,其所制造的紧张剧情,一环扣一环,让人身临其境,观看起来充满刺激感。中国电视剧的风格则相对平缓,节奏较慢,电视剧中的场面也是常见的生活画面。尤其是家庭伦理或都市生活剧,剧情非常平稳,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画面慢慢地给观众讲述故事。这两种风格的不同体现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发散或新奇,喜欢追逐与众不同的审美和感受;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中庸,更加注重稳妥平实的生活体验。
四、结语
国产剧和美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风格特点方面的不同分别反映出中西文化在价值追求、社会审美、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短时间内无法调和,所以在引进美国电视剧时,应注意选择那些与我国文化相契合能对我们产生正面影响的内容,以此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作者:孙垚杰 管浩 彭亮 单位:南京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称谓语;差异;文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12-01
一、引言
称谓语是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每一种语言因其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特定的称谓方式。尽管语言学家和学者对称谓现象作了很多研究,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中英文称谓方式差异的认识并不够清晰。这种认识的模糊性常常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快。Samovar(1998)认为,有效的交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的。因此,对中英文称谓语的了解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中英文称谓语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又以亲属称谓语最为明显。
二、称谓语的定义
很多学者认为,称谓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赵元任(2006)把称谓语分为称语和呼语。称语指人们直接用来称谓他人的词语;而呼语指人们提到某人时所用的词语。然而,田慧刚(1994)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所有指代人、动物和物品的词语都是称谓语;从狭义上来说,称谓语指用来指称人的词语。本文仅从呼语角度对狭义的称谓语进行阐述。因此,本文中称谓语指直接用来称呼他人的词语。
三、中英亲属称谓语对比
汉英亲属称谓语都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并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们的数量都是庞大的。但是,就称谓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说,英语是远远赶不上汉语的。
(一)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家庭就是中国人生活的核心。封建礼数和教义教会中国人将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牢记于心。封建家庭中,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汉语中纷繁复杂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是辨别亲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更是封建社会中等级观念的体现。
通常说来汉语亲属称谓语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区分姻亲和血亲,里外有别。在汉语中,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是不一样的称谓语,但是在英语中只有一个“grandparents”。第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年龄区分明显。在中国家庭中,每个人对家庭都有他应尽的责任。年长者承担照顾年幼者的责任,年幼者要遵从年长者的意愿。中文中“哥哥”、“弟弟”区分明显,但英文中只有一个“brother”。第三,中文的亲属称谓语比英语要复杂得多。
(二)英语当中的亲属称谓语
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要少得多。我们在中文中往往可以找到多个对等的英文称谓语表达法。另外,一些英语亲属称谓语在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上并不是很明确。例如单词“cousin”。当Lucy告诉她的同班同学她有两个“cousins”的时候,她的同班同学并不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是男是女,比Lucy年长还是年幼。
在西方国家,最典型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即只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西方的儿童从小就学会了依靠自己。因此,在他们长大之后独立自由的思想观念便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在一定程度上,亲情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四、中西方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不同的
在中国,并没有一个宗教像西方的基督教那样盛行。因此,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但事实上儒教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没有圣经,但四书五经严格规定了我们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属于特定的等级,人们应该在自己等级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安分守己。但在西方,基督教奉行的是“人生来平等”的原则。平等在西方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
(二)不同的价值观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我们奉行的价值观。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人们关注的是怎样维护社会的和谐。很多人认为,亲情是最稳固的关系。因此,亲属称谓语被大大泛化来称呼没有亲情关系的人。人们认为这样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这样似乎让所有人都处于一个大的集体当中。
(三)不同的礼貌原则
通过适当的称谓语来显示自己的礼貌是一个维持人际关系良好的有效方式。然而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并不相同。在中国,尊敬是一种很高的礼貌方式。人们常常通过“卑己尊人”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在古代,人们用“尊夫人”来指称别人的妻子,而用“贱内”来指代自己的妻子。在西方,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在西方人看来,平等就是最大的礼貌。
关键词:性别表达方式;原因;差异
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对人类语言机制和规则的任何总结概括都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 [1]。在研究汉语性别表达方式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其与英语性别表达方式作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语是孤立语,英语是屈折语,两者在区分性别时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往学者对汉语性别表达方式的研究较多,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人、动物和植物三个方面归纳了英语的性别表达方式,然后对英语和汉语的性别表达方式做出对比,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英汉性别表达背后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研究,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以期取得更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而能对英汉性别表达方式研究有所帮助。
一、英语性别表达方式
(一)英语中人的性别表达方式
1.在表示男性的名词后面添加阴性后缀表示女性,阴性后缀主要有:-ess, -ine, -ette, -enne, -ress, -trix等 [2]。这部分表示男性的词通常是中性词,它们可以指两类人的性别,如果专指女性需要添加性别标记来标明 [3],如演员(actor)、女演员(actress)、作家(author)、女作家(authoress)。
2.加词表示性别。(1)通过添加male、female。“male、female”在英语中是一对万能性别词,可加在人的名词前边表示性别特征,如在reporter前面加上“male、female”构成“male reporter和female reporter”表男女。(2)通过添加man、woman。通过添加man、woman表示性别,有的添加到名词前面,有的添加到名词后面,如在patient前面加上“man、woman”构成“man patient和woman patient”表男女,在police后面加上“man、woman”构成“policeman和policewoman”表男女。(3)通过添加其他表示自然性别的词语,如boy/girl,lady/gentleman,father/mother,son/daughter,he/she等,如在friend前面加上“boy、girl”构成“boy friend和girl friend”表男女。
3.本身就表示性别的词。有些词本身就能表示性别,如表男性的词单身汉(bachelor)、新郎(bridegroom),表女性的词老处女(spinster)、新娘(bride)。
(二)英语中动物和植物的性别表达方式
1.英语中动物的性别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一般用“公、母”或“雌、雄”来区分禽兽的性别,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甚至小动物也另有名称。(1)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分别用不同的名词来表示,如公牛(bull)、母牛(cow)。(2)在中性动物名词前加上“male、female”来区别动物的两种性别,如雄麻雀(male sparrow)、雌麻雀(female sparrow)。(3)在表示雄性动物的名词后面添加上表示阴性的后缀-ess,如雄狮(lion)、雌狮(lioness)。(4)用表示人类性别的代词“he/she”来区别动物的性别 [4],如雄兔(he-rabbit)、母兔(she-rabbit)。(5)用男孩名(Jack, Tom等)和女孩名(Jenny, Tabby等)来区别动物的性别,如公猫(tom-cat)、母猫(tabby-cat)。(6)通过添加比较常见的单独表示动物性别的词,如“bull/cow,dog/bitch,buck/doe,cock/hen”等来区分动物性别,但是他们的分工也有不同 [4]。
“bull/cow”常用来区别大型动物的性别,如公象(bull elephant)、母象(cow elephant)。
“dog/bitch”常用来区别犬科动物的性别,如公狐(dog fox)、母狐(bitch fox)。
“buck/doe”常用来区别鹿、兔等的性别,如公兔(buck
-rabbit)、母兔(doe-rabbit)。
“cock/hen”常用来表示鸟类、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的性别,如雄麻雀(cock-sparrow)、雌麻雀(hen-sparrow)。
2.英语中植物的性别表达方式。
雄花-male flower雌花-female flower
雄蕊-androecium雌蕊-gynoecium
转贴于
二、汉英语不同性别表达方式原因初探
1.从语言类型的角度。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从语言类型来看,英语是屈折语,词形变化丰富,构词灵活 [5]。在区分性别时通常用表示男性、雄性的词或词缀指男女双性,或者通过添加阴性后缀的办法,构成相对应的阴性词。而汉语是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5] 。在区分性别时,多数不能靠添加词缀来区别,而是需要添加表示性别区分的词如“男、女”“公、母”“雌、雄”等来区分性别。如“演员”,在需要做出性别区分时,英语中通过词缀变化,用“actor/actress”来区分,在汉语中需要通过添加“男、女”,用“男演员/女演员”来表达。
2.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这与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起源,以及动物在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关,西方文明是诞生在海洋中,商业发达,中华文明则是植根于一片江河所滋润的大陆,农业文明发达 [6]。在中国农业文明的进程中,农畜主要扮演了辅助农业生产的角色。西方人常把宠物看成是家庭中的一员,和人是平等的地位,因此英语中在区分动物性别会使用人称代词he/she来称呼,将其看做是家庭成员;但在中国人眼中是把动物看做是畜类,看做是比人低贱的东西,是不能和人平等的,所以在区分动物性别时一般不会使用“男、女”来区别。
3.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角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5]。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 [5]。语言上的差异,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在表达性别区分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就是西方人侧重个体思维,中国人侧重整体思维。
英语偏重具体事物的个性,因此,男演员(actor)、女演员(actress),公牛(bull/ox)、母牛(cow)等等,都用不同的个体词汇加以区分,甚至幼小的动物也有单独的词语表达,小牛(calf)、小鸡(chick)等。而对于性别区分作用不十分明显的词语,在需要标明性别特征的时候则分别冠以male/female这样一对万能性别词。
汉语重视归类表达,对于人、禽兽、花鸟等分别用男女、公母、雌雄等语素来构词区分。这种组合很有规律,便于记忆。先用“公、母”将动物从性别上分为两类,再附加到具体的动物名词上,从而达到区分性别的目的,这就体现了从整体着眼来把握局部的思维。这种英汉语表性别词语的差异,其背后反映的则是不同民族文化和认知的差异。
4.女权运动对英语的影响。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中性词汇,这主要归因于女权运动的兴起,带给英语词汇很大的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开始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欧洲和美洲国家兴起了女权主义运动。一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如法国的西蒙·波伏娃、克里斯多娃,美国的肖瓦尔特等非常重视对男性语言的批判。她们认为,首先应该从语言上颠覆男权统治,主张创造没有性别歧视的词汇或用中性词替代具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词汇等[7]。许多以男性词为规范的词语逐渐被中性词所取代,如people取代mankind;person取代man;用chair或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用police officer取代policeman等等。
英国政府用法律来维护男女平等的权利,就业平等委员会规定了招工广告用语中性化的要求,要求慎用男性词指代男女双性,要用兼顾两性的he or she,him or her等。美国政府也很重视女权主义者改变性别歧视语言的呼声,尽量避开性别歧视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12.
[2]苏晓玉.谈谈英语词汇中的女性后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24-25.
[3]李振莲.浅谈英语在“性别”方面的差异[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47-53.
[4]李学金.英语动物名词的性别[J].大学英语,1991,(3):59-60.
[5]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1.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文化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5-02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备受重视。然而初中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上,还应积极构建课堂文化。良好的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课程环境等方面,探析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改善初中英语教学的环境,并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初中生。
2 英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课堂文化的本质差异
从文化传播的形式看,英语课程分为英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课堂文化。英语语言文化主要是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忠实地传递固化在可见的书面材料和文字符号上的知识,它依附于英语教材的文本之中,是一种可见的文化要素。英语课堂文化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所共有的有利于习得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行为模式以及反应系统的总和。
对比英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课堂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1)英语语言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文化,英语课堂文化是隐性的,是隐含在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氛围。“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但却具有较强的同化力,在形成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往往为显性的文化所无法比拟。”(袁银宗,2006:20-21)(2)英语语言文化是一种固化的文化,然而,英语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性文化,“这种互动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精神交往,更重要的是反思性的精神交往,不仅有外显的活动,还有心灵的沟通。互动是英语课堂文化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孙德芳,2006:9)(3)英语语言文化是一种依附于教材文本的文化,然而英语课堂文化是一种情景性文化。英语课堂文化的情景性指发生在特定的教学场所和特定的教学时间内,具有特殊的环境。总之,英语课堂文化以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文化知识为载体,以特定的情景为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精神交往。作为隐性的文化,英语课堂文化最终被学生感知和接受。
3 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可通过构建良好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课程环境,来构建积极有效的英语课堂文化,以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1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物理环境
初中英语教学的物理环境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良好的物理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环境,营造积极强烈的文化氛围。尽管初中英语是基础教学,但课堂的物理环境也不能忽视。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不妨参照英美国家的课堂环境,采用环形的课桌摆放形式,将教师的讲台桌和学生的课桌一并放入这个环中,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日常见面和道别、采访、电话交谈、购物、餐饮礼仪、车站机场见面、体育运动等,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创造环形课桌环境,有利于学生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等。环形课桌环境有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另外,营造良好的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物理环境,还应通过课堂的布置来营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可张贴英语国家地图、著名人物的照片、西方国家著名的旅游景点及其英语简介、英语海报、英美服饰和饮食等照片、英语海报等。教室的板报还可以张贴英语标语、名人语录、英语习语等。课前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音或英语歌曲,条件允许的话,可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动画片等。
3.2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心理环境
从英语课堂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英语课堂文化体现的是交流型和对话式课堂文化,它所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关系,“重心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存于对话式交往的动态的流动之中”。(张卫东,李涛.2007:112)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文化,就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状,从心理上培养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思想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友爱、互助、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每一个学生都创造发展的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孙德芳,2006:11)教师应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采用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
3.3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是一门跨文化教学,文化差异体现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输文化知识,还应当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英语语言文化,理解和尊重中西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全面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以包容和开放的胸怀对待英语国家习俗。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说日常英语,帮助学生在日常交流的情景中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例如,当对方夸奖自己时,要说“Thank you!”,避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与对方交流。再如,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模仿西方的各类聚会,告诉学生适合特定情景的服饰、所送的礼物、避讳的话题和语言等。
3.4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课程环境
课程设置主要通过教材和教法的选用来实现。在教材的选用上,除了统一使用的教材外,教师最好还要再选择一些适合初中学生水平,并且与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且有生活气息的原版教材。此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的选用不能局限于纸质材料,还应当包含网络资源、广播、电影、歌曲等相关的辅助材料以及照片、图片、服饰等。帮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理解和接受英语文化。
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文化,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词汇教学法。现代的教学法,如: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有效教学法等,都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4 结语
本文对比了英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课堂文化的本质差异,重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与课程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文化,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40-42.
[2]孙德芳.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论[J].教育科学论坛,2006(5):9-11.
[3]徐晓媛. 试论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J]. 韶关学院学报,2009(10):159-161.
[4]袁银宗.课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见[J].教学学刊:中学版,2006(12):20-21.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0-01
一、文化差异与普世价值
(一)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概念
如果要从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他们相遇之时会产生冲击、竞争及失落等反应。文化差异可能由于宗教界别、种族群体、语言能力、政治立场、社会阶级、性别、民族主义、年龄代沟、文学修养、艺术认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产生文化差异。可以说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举例来说,甚至根植于不同民族所长久以来生存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
普世价值的概念是很难具体做出一个定义的,这方面存在很多的争论,各个学科都有对于它的认识,但是总体说来,我们可以认为普世价值泛指了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人们认同之价值、理念。
(二)二者联系
如果要对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概括,那就是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对于价值观所体现出的不同,而普世价值则是人类所共有的价值上的认知。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同和不同的关系。我们可能对于犹太教的割礼没有什么认同,但是对于反战和平我相信全人类都是有着共同的期盼的。这就是一个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最明显的例子。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之所以说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明了二者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将其分离。
套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并不是说凡是民族特有的存在差异的东西就不包含有普世价值的观念。比如我们常常说的美国的英雄主义,美国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和漫画作品中塑造了无数的英雄,那种可以独当一面就千万人于水火之中的人物,或者你可以说这明显不是一个普世价值的概念,但是我们很难说美国的英雄主义是仅仅属于这个国家和又或者说这一群人的,实际上面,在每个人的心中,包括所谓的很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心中,也渴望着英雄的出现,和英雄所创造奇迹所带来的喜悦。交响乐不是中国人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一个没有多高什么音乐素养的中国人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所感受的心灵冲击;油画也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但是这也不影响我们去欣赏梵高画作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表现。
而反过来说,很多普世价值在各个文化当中所表现的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孝道,可以说对于长辈的尊敬已经赡养是普遍认可的一个价值观念,但是这一点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人的孝道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长辈的尊敬和礼让。
二、存在问题及国际发展途径
(一)存在问题
中国文化产品的最大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平衡点。现有的东西不是过于强调中国的风格、内涵;就是完全模仿国外的作品。单单强调中国的文化就会放大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人们是很难保持兴趣的。但是过于强调和国际接轨,就会表现不出来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就不能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产品了。就像动画片《兔爷传奇》,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做的,但是我觉得它绝对不能体现中国的文化。
只有那种找到平衡点的文化产品才能始终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真正有国际发展的可能。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的器物文化里面有中国结,当外国人不知道中国结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也许觉得这个东西形式很不错,看上去很好看,他们只是一种猎奇的心理作用来看待这个东西。但是如果他们了解了形式背后的内涵,这象征着平安、美满,他们对于中国结的认同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结对他们来说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当一个东西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又表现普世价值的时候,那么它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潜质。
特别要注意不要纯粹中国化。从文化差异和普世价值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文化产品想要走向世界,探索国际发展途径的问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是存在文化差异的,这就使得我们要求中国的文化产品体现单单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外的人并不一定了解那么多背后的深意。所以我们必须借鉴普世价值,做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让很多的人更加容易接受。
这一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比如好莱坞卖座的电影《阿凡达》、《泰坦尼克号》都是体现了普世价值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爱、对于灾难的态度等等。这样的普世价值使得全球的观众,无论肤色、种族还是国家,接受起来都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这是他们在内心当中所熟知的、所认可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东西,特别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只有在可以给人以相似感和陌生感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赢得赞誉。完完全全的陌生感是不会持久的,比如说中国的国粹京剧,如果说原汁原味地让国外的人欣赏,也许短期人们图了视觉上的和形式上的新鲜还有所兴趣,但是长此以往绝对不会再有人来听,因为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是不了解中国戏剧文化的人来说,他们所接触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都是陌生的,这不会带给他们丝毫的共鸣。
(二)解决办法
关于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发展途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不是一个绝对时间上的顺序,而是一个层次上的顺序。
首先,形式上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觉着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东西往往有形的比无形的让人接受起来快的多,因为人们很容易对一个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形象、形式感兴趣。中国的建筑、绘画、家具相比较而言就会比中国的电影更加能够吸引别人的关注,因为它很明显的在形式上就具有文化的特殊。所以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最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形式上一定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这里找寻最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符号非常重要。
接下来,找到文化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平衡点,做到形式有中国文化特点,内容上体现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单单靠形式上的奇异和新鲜感是很难一直吸引人的,我们必须在作品当中体现一种更加为人认同的人文关怀。就比如在影视作品中,体现人类普遍情感的生命、死亡、爱情都是很好的主题。其实国外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在影视作品方面,国外的成功的大片几乎全部都是体现着普世价值的内核。
最后,发掘我们自己的普世价值。也许普世价值是一个基本已经相对完整的概念,但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完全被展现出来。
美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说由于美国在普世价值的宣扬上面的成功,它很多的自身的文化都已近被发掘成了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东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国英雄主义、美国梦,这些都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发掘。要达到这一步是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的,而当这些渐渐为人所接受的时候,美国人真正输出了自己的文化,不单单只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同样是自己文化特有的东西,当《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这样的片子在全球热映的时候,我们慢慢也接受了美国的幽默,美国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不仅仅看好莱坞的电影,还看美国的电视剧、轻喜剧、脱口秀,也许之后的几个不是带有普世意义的,但是的的确确文化却输出给了我们。
当我们可以用很强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用被人认可的价值观赢得赞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面再挖掘一些,人类所共有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尤为突出的普世价值。比如歌剧《木兰诗篇》在国外的巡回演出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这部歌剧不仅是有着浓郁的中国风,同时很好的发掘了普世价值,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不仅仅是中国人才认可的,同时也是人类对于孝的普遍认知。
三、结论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发展途径,需要由形式上的特色引人注意,需要形式上的特色结合内容的普世价值来为人认同,需要对于自身文化的普世性发掘来以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言;英汉对比;典型例子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38-02
一、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历史的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维方法相统一的逻辑思维和感性体验的结合,反映的是特定文化领域的已知和未知事物,是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认识当前事物的思维模式,是隐藏在“文化冰山”水面下的对人类行为起支配作用的文化心理过程。
(二)什么是语言
根据索绪尔对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其中能指是声音,所指是人们借助声音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其中,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言具有社会性。从语言的内部看,语言还具有系统性,它由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层面构成。不同的语言,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着差异。语言还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无声语言用于思维,有声语言用于交际。
(三)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
对于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思维方式决定语言,2.语言决定思维方式,3.思维方式决定语言,语言体现并反过来影响思维方式。在上述三种观点中,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支持的语言决定思维方式最为出名。假说认为:背景语言系统(语法)不仅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的再生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思想的塑造者,规划和引导个人的心理活动,对脑中的印象进行分析并对其储存的信息进行综合。语法不同,思想形成过程也不一样,有的区别很大,有的区别甚微。我们是用自己的本族语所设定的线条解剖自然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印象流,他们是通过我们大脑组织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我们语言体系组织起来的。我们将自然切分,用各种概念将它们组织起来,并赋予这些概念以意义。”然而也有反对的声音。在反对者看来这种理论缺乏历史观。语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其种种语法类型,诸如屈折变化、格、性等等,是人为施加的,代代相传后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它应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形式而不是独立的实体,又何谈控制人们的思想呢?
(四) 我的看法
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更为合理的,因为从思维与语言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来看,应该是思维方式在先,因为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语言作为表达思想与交流的工具,其形式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和唯一的。哪种语言形式被保留下来并最终成为大家公认的表达某一意义的能指,这些都是由这一群体成员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当然,当某一文化群体的语言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反过来影响该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最近汉语圈中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濉本褪且桓鲎詈玫闹ぞ荨N颐侵道,“濉闭飧龃什⒉皇亲罱才造的新词,而是一个旧词新意,“濉弊直疽馐枪饷,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的心情。正是因为搴芟癖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时的表情,现代人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同一个字,古今两种造字法都是象形。这就表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决定汉字的象形性,而中国人由于几千年来受象形文字的影响,其思维也一直呈具象性思维。以至于到了中西交流如此频繁,文化如此多元的今天,中国人在创造新词的时候,并没有受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仍以具象性的思维方式,运用象形法给汉字以新的意义。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差异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一般认为,主要受特定文化的哲学观,和生活环境三个因素决定。具体的说,中国的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西方则主张“人物分立”,中国的宗教是多神论,而西方是一神论,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典型的内陆型,自然条件较好,而西方很多国家的地理环境是海洋型或草原型,自然条件较恶劣。因此,受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是中西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中国重群体之间,天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思维,而西方关注重自我,主张天人对立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是个体思维。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具备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形成了追求综合统一的思维方式。注意从总体上看问题,从运动中看问题,从联系上看问题。整体思维在中国的家庭观念和集体观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西方的古希腊哲学中,主张“物我两分”,“主客二分”和“人神对立”,受这些哲学观的影响,西方思维形成了以个体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认为,个体利益高于群体利益,群体应服从个体,这正与中国相反。
(二)辩证思维与西方机械二分思维
崇尚整体综合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的和谐,主客体统一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强调和谐的中国文化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大量的篇幅,是有关辩证思维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然而,崇尚个体分析的西方文化则持机械两两分的态度,认为天人分离,非此即彼,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客体是对立两分的,任何事情非黑即白,是非分明,没有折中调和得余地。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文学中,就是西方的悲剧是彻底的悲剧,是一悲到底的,不像中国的悲剧,总是在结局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悲喜结合。正因为如此,也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这种辩证思维和机械二分思维还分别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环形思维与直线思维。
(三)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
受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事物时常常是从整体入手,借助于直觉体会对事物进行直接而又模糊地把握。除了整体性和直觉性,直观思维还具有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等特点。西方思维则正好相反,高度重视思维的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常常是从个别细节入手,对事物进行解剖分析。能说明这个差别的典型例子就是中医和西医之别。当然,在语言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将在下部分详细阐述。
三、汉英差异的典型例子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到词义到语法,再到文字都截然不同。我们知道,语言的差异受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思维方式的特点。本文,将例举英汉差异的典型例子,生动地阐述其中所体现得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对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无疑都是有用的。
(一)汉字的偏旁部首与英语字形的前缀后缀
我们知道,汉字有“六书”的造字法,在“六书”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形声字中的偏旁具有归类的作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记忆难的问题。因为形声字中的部首具有归类的作用,某一部首表示某一意义,与这一意义有关的概念或事物,就以其作为部首。如:“木”的本意是树木,因此,与树木有关的词都以“木”为部首,“树,松,柏,枝,森”字形,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与木有关的。而,在英语中,这些意思都分别用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现出来的,如:woodreepinebranchforest等。从它们的字形看,根本看不出任何的联系。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字中的每个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形类系统的一部分。这就反映了中国文化整体,具象思维的特点,在认识事物时,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群体中,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
在英语中,前缀和后缀与汉语的偏旁部首有点相似,也具有一定的归类功能,但它并不等同于偏旁部首,也并不表示中西思维方式的相同。相反,仔细研究,会发现英语中的前缀后缀,正好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如在英语中,表示“pre-表示在……之前,如:precsat precederecognition 等词语中,都是由前缀“pre-”加上一个动词或名词表示预先,向前的意思。这些前缀或后缀都是表示抽象意义的,拥有同一前缀或后缀的词都是在逻辑上有关联的,而不是具体的形象有关联的,这就体现了,英语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意合与形合
我们知道语言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种,聚合关系就是词的分类,而组合关系就主要表现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上。汉英语法单位之间的衔接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最能体现汉语重意合特点的,莫过于中国的古诗,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分别由三个名词传达了六个具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话未用一个动词,也没有一个连词。在英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动词的,并且名词与名词间不许用连词“and”或“or”。英文的诗歌中,雪莱有一个经典的诗句“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翻译成中文是“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明显可以看出,英文原文中由一个连词“if”,而翻译成中文时却没有用“如果”。正是这样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古诗具有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的特点。这是中国整体思维的特点,因为它不靠逻辑推理,也不靠思维空间,时间的连续,而是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领悟和全体把握。而英语却需要使用连词和动词来明确显示各个语法单位的功能及其之间的确切的关系,这就是逻辑思维的突出表现,它们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
(三)英汉地址的表述
英语和汉语在具体的表达中也会存在差异,完全相同的地址,在英汉的表达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却是完全颠倒的。如:“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用英语表示就是“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department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从这两个例子中也可以分别看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影子。我们知道,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观察和认知事物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而英语的思维方式则是个体的,喜欢从细节部分入手,到整体,遵循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原则。因此,在地址的表达方式上完全符合了各自文化的思维方式。
以上几点都是语言中各个层面,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其实还有大量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中西思维的差异。
四、结语
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避免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是将差异绝对化,认为中西思维方式只有个性没有共性,是不能逾越的鸿沟,第二种是认为中西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别。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在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种错误的观点。否则,会阻碍和干扰交际和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