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发展愿景

城市发展愿景

时间:2023-10-02 09:0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发展愿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发展愿景

第1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 城市公共物品 供给

新生代农民工,即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目前,在城市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越来越多,约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新生代农民工常年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毫无疑问,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愿景(以下简称“市民化愿景”)已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需要合理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市民化愿景对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深刻影响

使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对象泛化。城市公共物品是指在城市这一地域范围内、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物品,即居民在城市生活中所需要的公共物品的总和。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统一供给,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治理结构下,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对象非常明确、集中,公共物品在城市这个受益范围内具有排他性。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31.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而城镇职工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22.8%。①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长期驻留城市,早已变成“事实”市民,在没有可能将他们送回农村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就不得不关注这一群体。在市民化愿景下,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对象将趋向泛化,逐渐形成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非排他”的公共物品供给新局面。

使城市公共物品需要两极化。城市有效供给公共物品,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要,尽可能做到与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相适应,由此实现城市内部整合与和谐发展。从总体上来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己经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其中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富裕。在“小康型”生活方式下,城市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要总体上已经由低层次“生存型”向中、高层次“发展型”转变,包括稳定的社会秩序、洁净的街道、清新的空气、便捷的交通、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城市氛围、完善的社会保障、良好的医疗保健、便利的公共活动空间等等,都是城市居民的重点需要。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6.9%,1001元-1500元的占21.6%,701元-1000元的占26.6%,501元-700元的占23.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5.3%,偶尔拖欠的占17.4%,经常被拖欠的占7.3%。②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收入低、待遇差,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公共物品的选择更倾向于低层次的“生存型”需要,其中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以及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需要尤其突出。因此,在市民化愿景演进中,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将呈现出“发展型”与“生存型”两极竞动的格局。

使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走俏。公共物品可由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公益组织)来供给。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多元化的公共物品需求,这就为企业通过市场供给这类公共物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企业适时加入到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之列,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在市民化愿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公共物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消费的意识较强。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求一时还无法通过政府供给来满足,他们只得通过“直接付费”方式,即市场交易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公共物品的现实需求。可以预见,在城市公共物品政府供给不到位的情况下,市场化供给必然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首选,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将日益走俏。

现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与市民化愿景的背离及后果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与市民化愿景的背离表现。

首先,政府提供就业机会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受限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7年6月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所在单位工作,主要是通过“自己找工作”和“通过亲戚朋友、同乡介绍”两种形式,二者合计占70%,而通过政府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只占到3成。③可见,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注较少。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人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其次,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排斥新生代农民工。我国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住房改革以来,先后推出了提租发补贴、买房给优惠、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实施住房货币化补贴以及廉租住房等举措。但是,这些改革在制度设计上都只是针对城市市民,并通过户籍壁垒制度严格地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村人口排除在外。因此,在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之时,城市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却几乎没有得到改善。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很差,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适于家居生活的住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断地在城乡之间流动,过着候鸟式的生活。

第三,城市社会保障不覆盖新生代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分别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城市,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其覆盖的都是市民。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由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方式及农民工较高的流动性,农民工中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工伤保险或工伤医疗补助。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与市民化愿景的背离后果。首先,它直接动摇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基础。人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得不到必要的公共物品保障,缺乏发展的机会,其个性、能力和知识不能协调发展,难以保护劳动力和促进劳动力再生。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处于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其次,它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缺失,使其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难以得到共同提高,其应享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难以充分实现,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从而加剧城市违规、违法、犯罪活动。

重塑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及对策

创新城市公共物品管理模式,积极实现市民化愿景。在国家没有放开“新生代农民工”入户时,只有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破除仍存在于城市中的上述二元制度,才有可能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消除制度。在这方面,广东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中山市对农民工管理以积分为标准,而不是以户口为标准,非本地户籍人口只要积分足够高,一样可以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物品与户口脱钩。这一制度创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户籍改革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能够缩小农民工人口和户籍人口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有利于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城市社会管理。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安居乐业。城市政府应在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同时,对政府投资进行优化配置,适时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向新生代农民工倾斜。通过专项财政资金,突出政府劳动部门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有稳定职业且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或者通过租赁商品房资金补贴、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在打工者密集区建造新区等灵活措施,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逐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家之所,同时还要构建覆盖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以逐步达到将他们市民化的目标。

全面完善相关法规,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比如,目前上海在建筑业推行保障金制度,规定由建筑用工单位按一定比例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保障金,实行专款专户、专管专用,一旦出现欠薪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就可以从保障金账户中支付农民工的工资。这样,农民工欠薪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制度保障,能够将农民工欠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在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使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作者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广西新兴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合理模式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1LX465)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战略城市文化体系

Abstract:Thecompetitioninth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eraislands;thecompetitionin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eraismachinery,thenthecompetitioninthemodernnetworkeconomyisculture.Culturalstrategywillbeanimportantpointofbuildingmunicipalitiesinthewell-offsociety.Basedonthepositionofthecityculture;thispaperdescribesthreeadvicesofhowtobuildthemunicipalities’culturalsystem.

Keywords:thecultureofcityculturalstratagemtheculturesystemofcity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争有限资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城市文化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开始备受关注。文化是社会历史范畴的内容,只要是涉及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审美观与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均可纳入文化范畴。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软实力”竞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成败。

一、城市文化战略——直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一,城市文化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中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仅靠物质和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城市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有效运用,为城市注入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城市的优良品格,成为实现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因此,城市文化战略必然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1>

第二,城市文化战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证。城市文化是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种城市里的文化仅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风气。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在原有城市文化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着眼于城市文化结构发展目标的完整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文化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城市文化战略。

二、定位直辖城市文化——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没有文化定位的城市显然是没有意识和盲目发展的城市。因此,对于搞好城市文化战略来说定位城市文化是其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关于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从传统的历史民族文化中追溯文脉

直辖城市文化的定位来源于整个城市传统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定位直辖城市文化过程中必须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反映城市的历史沿革和特有的文化积淀。

(二)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

直辖城市文化定位在承载城市历史的基础上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三、构建直辖城市文化体系——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世界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从产业城市到信息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市文化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文化体系是整个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重点。城市文化体系包括城市的理念文化体系,城市的制度文化体系以及城市的视觉文化体系。

(一)梳理直辖城市文化理念体系

城市文化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整理后可以宣示于城市公民的条理性思想,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行为。

首先,城市的文化理念要与城市的愿景相结合。愿景是对现实的超越,愿景会促成对现实的改造,愿景会形成推动历史前行的巨大动力。

城市的文化理念必须与城市愿景相结合才会使公民对城市的发展愿望变得强烈,才会使城市的建设者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激情,才能碰撞出深刻的城市发展智慧。直辖城市文化理念要以城市愿景为基础,在城市愿景的基础上提炼,使城市文化理念体现公民价值与城市理性的统一,公民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统一,公民满意与城市认同的统一,公民愿景与城市愿景的统一。

其次,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应当链条化。文化有着很深刻的民族根基、历史根源和对这个民族的现实考虑。时代可以发展,文化不能泯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传承和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链条。

直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需要在浓缩提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观链条化,把公民、企业、政府机构、部门的独立价值链条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价值链条中。在保证个体价值观正确树立的同时,整个城市价值链条的运转自如才成为可能。对单根链条而言,规规矩矩,确保不出轨,整根链条才能沿着既定的轨道既快又稳地运转下去,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城市的文化理念体系才能坚固不摧。

(二)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

在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是建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规章,为社会公众广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

第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文化产业从其结构和行业来看,目前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大板块。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要充分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直辖城市文化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化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佳化。要充分认识,“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而遗产是社会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基本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整个世界在扩展或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拆毁和不适当的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带来严重的损害;认为历史地区是不可移动的遗产,其损坏即使不会导致经济损失,也常常会带来社会动乱。”直辖城市需要采取全面而有力的政策,把保护和复原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地区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制定一套有关建筑遗产及其与城市规划相互联系的有效而灵活的法律。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还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工作,探索如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如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

第三,构架起“知识城市”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在知识型经济社会里,人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拥有更多财富,而且应该成为未来共同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只能在交流和传播中创造价值,延伸价值。“知识城市”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所谓“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因此,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构架起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打造“知识城市”的品牌,必将对一个城市的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当务之急,我们要按照“知识城市”的整体布局,整合资源,建立起城市内统一的知识网络知识共享文化环境,并逐步与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知识网络平台相链接,以推动和促进“知识城市”和知识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直辖城市知识共享制度系统,还必须建立有专门的能使人获得知识的组织机构,以推动和促进城市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成长。

在城市知识资本评价制度体系方面,必须研究我国当前实行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打破传统的观念,强化“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将知识纳入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到新的公式: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以更加准确的体现国家、企业的真实情况。

另外,为了通过减免税促进知识产业、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发展壮大,并根据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知识城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不能依据目前传统的会计制度,将知识资本认定为负债,这可能会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缺乏领导者的支持和资金而失败。必须将智慧、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的关系纳入统筹考虑,加速建立直辖城市的知识资本的会计制度,使知识、智慧与金融资本完美结合,以促进“知识城市”和企业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

在今日世界全球化的带动下,很多大城市开始快速进入“球体网络社会”。在这种球状形态社会中,人们的尊严和地位提高了,开始有了更高的话语要求和广泛的“看”的视觉需求,视觉打通了我们与周围社会情感沟通的关系。这和以往的文化相比是很大的变化,并且直接导致视觉要求的提升,城市文化开始大踏步跨入视觉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决定了视觉文化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基于直辖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和公众感知的规律,我们认为在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个性鲜明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和布局均衡原则。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策划,城市开发,策划步骤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须有预见性与合理引导,策划学方法的引入可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如何发展的决策在计划阶段即已完成,城市的开发只需经由简单的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过程,而开发的结果也无需市场的检验,故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不大。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除城市管理者外,开发商和其他社会力量也介入到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增多、自由度的增大,使得城市开发项目变得更加复杂,籍由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得出的、理想的城市形态亦时常与市场相冲突。有鉴于此,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有必要因应市场开发的需要,在城市开发项目启动前进行相关的策划构想,使之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就国内目前实践而言,如何将策划方法科学有效地应用在城市开发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的城市开发项目,因事先缺乏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

策划学起源于市场营销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上世纪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策划研究在城市开发上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内外相关学者相继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对比国内,国外学者在城市开发策划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与此相关的著作包括艾地斯.谢瑞的《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威廉.佩纳的《寻求问题》;日本设计师很早即开始对策划方面的关注,1990年由日本建筑学会所著的《建筑企划论》中,对策划在都市再开发、住区建设、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都市旅店建筑等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均做了系统、科学的阐述。

庄惟敏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策划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学者,其专著《建筑策划导论》(1995)从理论上对建筑策划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清华科技园办公楼项目中进行了尝试,完成其全过程策划;顾朝林教授《概念规划》一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对城市开发区的前期策划(总规阶段),城市商业带及城市居住区(详规阶段)等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辅以实例验证。国内对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期,尚无对“城市策划”的明确定义,也缺乏结合开发实践的系统的操作方法框架。

笔者结合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城市设计实践现实,对城市策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试图整理出一套符合当前国情的城市策划框架体系。

1城市策划的概念

策划是一种“构思或理性思维程序”,是“人们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具体方案的过程。”[ 引自百度百科。原文为“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Strategical Planning / Tactical Planning)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

]

“城市策划”可视为策划学在城市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可定义其为“以城市为客体,以城市开发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具体的建造规划设计之前所进行的构思、决策、计划的过程”。

策划是基于市场而生的产物,符合当今城市建造活动市场化的潮流,策划研究的结论与品质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及其实施产品的最终结果。策划环节是城市设计行为的孕育阶段,对方案设计、最终成果编制、开发实施各个环节均有较强的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最终走向。

2城市策划的性质

2.1预见性

(待补充)

2.2客观性

(待补充)

2.3综合效益性

城市策划并非针对某单一方利益、单一因素,而是政府主导,兼顾多方利益、诸多因素,具备很强的综合效益性。为某一地区制定城市策划方案时,需要兼具对该地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众与个体利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而非唯一因素论。

2.4可操作性

城市策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套理性缜密的系统,藉以实现构想中的城市发展愿景。因此,城市策划必须保证它的每个环节皆是有依据的,以保证该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环节是可操作的。

2.5动态性

城市策划所描述的愿景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在执行中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这就需要给予策划系统一定的弹性,使之可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内某些环节做出适度的调整。

2.6手段综合性

城市策划是一跨学科研究,策划方案中环境调查分析、对城市发展远景的构想、策划方案的确定等多个环节均需不同学科的技术手段方可达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在策划方案的确定过程中,策划团队及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沟通,针对各类问题以相关专业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3城市策划内容

内容由环境调查分析、开发目标确定、城市策划方案研究、策划方案的实施等四部分组成。

3.1环境调查分析

环境调查分析是城市策划研究的基础,是策划案成败的关键。唯有对现有环境具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对项目远期发展愿景做出准确的描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除了在项目前期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调查分析外,随着策划方案的深入,还需根据方案需要进行数次该项工作,使策划研究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通常,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环境调查时可由三个层次进行循序递进的分析(图1):

3.1.1城市宏观经济状况调查

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宏观经济状况调查,是为了解这一城市片区所属经济区域带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状况、城市产业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预测等信息,藉以对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拥有大致的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对策划方案有用的关键因素。

3.1.2所属城市环境调查

为给项目寻求良好的定位,同时也为保证项目在合理性上做到最优,避免策划方案脱离实际,需对项目片区所属的城市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内容可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风俗,城市的交通情况,该市各主要功能区在城市内的分布,当前有哪些产业为城市发展所缺乏并迫切需要等。

3.1.3开发片区环境调查

项目所属城市片区现存的特色优势或矛盾不足是催生优秀城市策划方案的最好触媒,因此对该城市片区的环境调查分析尤为关键。在实践中,可以从交通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城市建设状况、历史文化资源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提炼最鲜明的特色和矛盾点,以此作为策划研究的依据。

3.2开发目标策划

开发目标策划由环境调查分析而来,是对现存优势与不足所蕴藏的机遇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的城市优势与不足因素并非单一,策划目标的价值取向也绝非单一。如果把策划目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一系统的终极目的并非为寻求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化。相反,这一系统乃由多个目标组成,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赫尔辛基的一个城市策划案例即是如此,当地人曾就如何成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后决定充分利用“光”这一独特要素,提出打造“光之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并建立了一个能够利用此资源要素,兼具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富有足够弹性的建设架构,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

3.3城市策划方案研究

城市策划方案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1)策划方案的提出;

(2)可行性研究(组织协调、城市空间营造、经营等)

(3)最终方案的决定――各方达成共识(社会、政府、开发商)

(4)配套附属――宣传策划,营销策划

由设计人员参与的城市策划工作内容通常限于上述的步骤(1)-(3),笔者称之为第一阶段(图2)。而步骤(4)由于设计人员的背景知识所限,则移交于相关的商业策划公司做进一步的市场推广,该部分工作笔者称为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上述步骤(1)~(3)

图2 城市策划第一阶段流程图

该阶段策划经历以下流程:

①准备阶段――将经由环境分析得出的资源优势罗列出来;

②发掘阶段――详述上述诸般优势资源,并调查更具发展前景的部分;

③描述阶段――寻找相关的成功案例,匹配遴选出来的优势资源,对未来城市发展愿景进行描述;

④开展阶段――以描述的愿景为目标构建操作系统;

⑤推进阶段――与各利益方不断协商,藉以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

⑥总结阶段――各利益方就方案达成一致,策划方案完成。

2.第二阶段――步骤(4)

方案付诸实施阶段: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方案描绘的城市愿景,为土地开发做好充分准备。受专业知识所限,通常设计机构于此阶段便退出城市策划系统,而改由相关领域公司进入或与其合作继续后续工作。

3.4策划方案的实施

3.4.1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因城市开发项目在开发规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通常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

政府主导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在行政主导方面的优势,在统筹管理、规划审定、建设项目决策等方面有较大的便利。得益于政府在行政方面显著的特性,其在土地收购、城市基建、土地转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面积大、功能复杂的城市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如北京国贸区,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津的滨海新区等。

企业主导

该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市场化程度高,因此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参与的比重是非常小的。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受企业权限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主导的城市项目通常规模不大,且功能较为单一。目前市场上企业主导的项目多集中于房地产业,且以居住开发为多。例如北京回龙观区,广州的五羊新城等。

政企合一

实行“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既有助于丰富待开发城市片区的城市功能,又使之适应市场化的开发,采用企业化的运行方式。成都市副中心三圣片区,由市建委和当地企业共同开发并实现双赢,是政企合一模式的成功案例。

3.4.2土地出让阶段策划

土地出让阶段策划包含初始时期――初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完成时期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涵盖的一些主要内容见下图(图3):

3.4.3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的选择

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可分为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分年度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年租制等三种。(图4)

4.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

综上,我们可以尝试提出城市策划在一个完整的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当然,实际项目中变化的因素很多,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如此框架构成所示,具体还需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而定。(图5)

参考文献:

[1]. 艾地斯.谢瑞.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培尼亚,帕歇尔.建筑[]项目策划指导手册――问题探查 [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胡弘才主编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企划论[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 夏南凯.浅谈策划在成片开发中的应用.规划师[J],2002

第4篇

94岁的可口可乐最近有点儿乐不起来了。2013年第二财政季度利润再次下滑4%,连续两年市场表现不佳,似乎并没有让董事长穆泰康意识到问题严重,他将其归因为天气问题。2012年,他的理由是整个经济环境衰落导致,特别是中国市场的疲软。

不过,原因真的都来自外在因素吗?

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例。从2012年开始,可口可乐已经面临“中年危机”,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对碳酸饮料的消费逐渐减少,市场环境恶化与雀巢的10年合作意外终结,曾经联手推出的原叶系列茶饮料也没能撼动市场格局。此前,可口可乐也曾花大力气推广果汁系列饮料,希望就此转型,却由于质量危机频发反而累及主品牌。

就连品牌效应和广告创意,这两个一直让可口可乐引以为荣的优势也风光不再。关于吃火锅喝可乐的电视广告被外界评价为模仿竞争对手的定位。2013年夏天,可口可乐在瓶体上印上各种,“90后”火星文词汇,但是,给人感觉更年轻的还是百事可乐。

这样下去,可口可乐的名言——“如果大火烧掉工厂,只要品牌还在就依然会东山再起”将被改写,因为仅仅有知名品牌早已不够,让消费者买账并且确保市场优势地位赢得商战胜利才是根本。

其实,市场环境千变万化,新秀频出,谁能保证自己不会经历阶段性的失败呢?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失败”,你该怎样做。对此,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有着独特解读。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拥有专注于积极目标的能力,把精力倾注在任务上的能力,而非向后看、为过去的事件寻找借口,也就是承担风险的能力。

在本尼斯看来,领导者不能把失败看做失败,而应看做学习的机会,成长的必经步骤,因此他们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勇于行动。而事实上,由于失败在所难免,失败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了,本尼斯口中的积极的目标,也就是他一直推崇的“愿景式领导”,则成为关键。

领导愿景的意义

作为美国当代杰出的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大师,本尼斯之所以会持这样的观点,与他一直以来的学术轨迹息息相关。

本尼斯是倡导组织发展理论的先驱,对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在1960年代,他就对组织变革的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如授权、扁平化等的发展已被事实所证明。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事了广泛的组织咨询工作,对于组织理论中关于组织发展新方向和传统官僚制的灭亡提出了创造性设想。

而正是对于官僚体制的批判,使他重新思考领导的本质,并对领导行为的特征、领导团体的信任关系、影响领导行为因素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他眼中,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对于未来在脑海里都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有了这种愿景,才有所谓的战略和执行。

而这种愿景目标当然不能仅仅是与现实数字挂钩的季度利润和考核指标,还有着更复杂的内涵。在本尼斯最著名的专著《领导力》一书中,他把愿景当做领导者最重要的一项策略。他认为,优秀的领导者正是利用愿景来限制自己的注意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事业的推动力,其次才是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信任并且最终实施战略。有学者曾经评价,是沃伦-本尼斯让愿景这个词真正流行,也让很多人将其名言“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正确地做事”铭记于心。

决定企业生死的“愿景”

在可口可乐的案例中,伴随全球范围内食品科学的发展,让可口可乐从诞生之日起的“振奋良药”变成了容易诱发肥胖和疾病的“问题饮料”。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品牌之道和市场惯性,使得可口可乐运营思路日趋僵化,问题丛生。

以中国市场为例。在2012年,可口可乐的整体业绩就已经逊于加多宝,失去冠军宝座。而一直高喊的“下乡”运动,由于体制的束缚,完成并不理想,在许多三四线城市反而让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抢占先机。而与汇源并购的失败,以及与雀巢的分手,使可口可乐在果汁饮料领域后力匮乏。这些问题都成为摆在可口可乐面前的难题。但综合来看,一直缺乏对未来战略的清晰规划,满足于长久以来碳酸饮料市场的王者地位,才是可口可乐如今出现种种危机的根源。

一位中国国内的前可口可乐员工曾经表示,自己离职与薪酬待遇无关,而是因为听完高管的讲话发现,原来新年的目标就是多销售一些饮料。这让他突然感觉自己的未来不能再仅仅追求“多收了三五斗”,因此转而创业。另外一位可口可乐的前高管也表示,由于企业内部层级复杂,官僚作风严重,难以真正与本土市场接轨,一些创新产品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这两个现象看似联系并不紧密,其实在本尼斯关于领导力的分析中却暗藏玄机。在他看来,一个失去伟大目标的企业,自然会在繁琐的制度和僵化的层级中,逐渐远离客户与市场,最终变得迷失。

第5篇

技术合作孵化清洁未来

2015年1月21日,欧特克在中国推出清洁技术合作伙伴计划。在中国范围内,所有致力于气候改善的初创型企业都有资格申请获得欧特克价值15万美元的设计软件,以帮助它们设计出更加环境友好的产品。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但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的压力要比其他国家大。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成长的时候,环境可持续性的能力在逐渐下降,中国对于清洁技术的需求也在迅猛增长。”李邵建表示,中国市场的消化力很强,中国的清洁技术企业不但能够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够获得足够的盈利空间和发展机会。

“中国市场未来对清洁技术的需求很大。欧特克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帮助中国的创新企业,在创业的初期不用在软件技术方面投入较多的成本。但是欧特克要求加入到这个项目中的企业,必须和清洁技术的理念相匹配。”李邵建说。

据了解,欧特克清洁技术合作计划始于2009年,向致力于解决全球最迫切环保挑战的创业型清洁技术公司提供设计和工程软件。这些创新公司遍布清洁技术各个领域,最常见的有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节能、储能、运输、智能城市、垃圾、水以及建材等。

“欧特克在中国推出清洁技术合作伙伴计划已经有半年多时间,目前已有几十家企业通过这个计划成功地拿到软件,涵盖了太阳能、城市污泥处理、空气处理、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行业。”欧特克可持续发展与清洁技术市场开发经理赵兴茂说。

“欧特克在中国推出清洁技术合作伙伴计划之后,有一家叫作东西元素的企业加入到我们的计划中。东西元素设计了一款‘心灯’,利用太阳能技术获得2个小时的日照,就可以满足3个小时的照明。”李邵建表示,欧特克的设计软件帮助合作伙伴优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但并没有降低产品的质量。

云设计编织绿色“梦”

“互联网+”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对于众多企业来说这是一次发展的机遇。“‘互联网+’未来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欧特克在这方面是一个先行者,很早就把很多技术的手段、功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呈现出来,提供给用户和客户。”李邵建说。

尽管个人计算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是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还是让个人电脑黯然失色。最先进智能手机的计算能力已达到早期航天飞机的3万倍。移动设备使个人成为了新的设计师,通过3D打印机,可以创建出从沙漠到太空中任意大小的物体。

“欧特克软件的核心是帮助人们创建数字模型来呈现他们想要创造的事物。云计算能让设计者更加快速有效地研究探讨不同的设计选择,还能准确预测产品的性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优化产品效率。”李邵建说。

据了解,每年欧特克约有25%的净收入用于研发及产品完善,并将这些产品向云端以及移动化方向转变,同时利用云的协作和无限的计算能力开发新产品。

李邵建表示,欧特克运用云技术减少盗版并加深与客户的关系,通过群体智慧帮助设计者快速做出决策。向云计算迁移的举措帮助欧特克开展产品营销,并触及以前接触不到的新客户群体。

在过去几年里,欧特克推出了一系列免费或只收取象征性费用的消费者应用,欧特克的SketchBook快速吸引了2300万用户,而移动端更是把这个数字扩大到了2亿。“扩大公司的客户群和提高公司知名度只是欧特克走进消费者群体的目的之一,帮助人们想象、设计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才是其宗旨和使命。”李邵建说。

“欧特克的移动产品满足了用户的生活需要,并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与设计师、潜在设计师、工程师及艺术家展开互动的重要平台。”李邵建表示,云技术提高了设计活动的可持续性,融合了云的欧特克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师的能力。生产商和工程师通过欧特克降低了能耗,并减少了对毒性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基础设施及产品的性能得以最优质化。

据了解,欧特克的“工厂设计套件”能帮助企业设计生产线,以提高能效、节约用水、高效利用材料或促进材料的重复使用。产品的环境影响有80%都取决于设计阶段做出的决策。

企业责任感助推可持续发展

欧特克诞生于1982年,自推出AutoCAD软件以来,欧特克一直不断为全球市场开发种类繁多、技术先进的软件产品。作为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长期致力于帮助制造商设计产品,并在实际生产之前对其进行可视化和模拟,从而使客户能够实现可持续设计、巧妙合理地运用材料并减少浪费。

“欧特克自诞生以来便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欧特克愿为地球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欧特克会利用自身技术和专业知识与客户、合作伙伴一道努力肩负自己应尽的责任。”李邵建说。

据了解,欧特克启动清洁技术合作计划向致力于解决全球最迫切环保挑战的创业型清洁技术公司提供设计和工程软件。“企业还是要有自己的愿景和梦想,欧特克的愿景是帮助人们想象、设计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了使用的东西、居住的环境、享受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所有相关的东西。”李邵建表示,欧特克希望愿景达成的过程当中,企业自身能够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第6篇

关键词:团队;心理契约;学习型团队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7B006)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Gladstein和Hackman指出,团队绩效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1)团队工作成果(数量、质量、速度、成本、顾客满意度等)。(2)团队成员满意度,即团队成员是否能在团队中体验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3)团队生命力,即团队成员是否能持续不断地高品质共同工作。

本文将团队绩效分为团队业绩和团队软绩效两个方面。前者指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描述的业绩效能,包括团队的效率、生产力、反应速度、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创新等,对应于前文所提及的团队绩效的第一个维度;后者则包括团队成员满意度和团队生命力,对应于团队绩效的后两个维度。与此相对应,一个完整和科学的团队绩效管理就应该由业绩管理和软绩效管理两部分有机结合而成。但在团队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往往忽视对团队成员满意度和团队生命力的管理,致使团队优秀工作成果产出的不可持续,同时也使团队运行缺乏其本原基础,即拥有高度满意的团队成员。本文拟对团队软绩效管理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

二、团队软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重视团队成员满意度和发展,关注团队软绩效,符合人本管理的要求。所谓人本管理,是指以帮助人们实现其价值为核心、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和目标为指导、以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为准则的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整套管理模式。对于团队来说,尤其既要在团队内部体现成员的价值,又要体现成员的社会价值,只有真正实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才能满足团队成员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才能使其从工作中体会出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作为一种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团队中,重视团队软绩效管理,凸显人本思想,是团队管理的内在要求。

(二)重视团队软绩效管理是柔性管理的体现,符合团队的本质要求。在传统的团队管理中,比较注重刚性管理,而对柔性管理不太重视。面对目前不少企业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所处的窘状,我们通过反思就会发现:首先,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的“成本”越来越高;其次,一些团队成员工作就像“没魂似的”;再次,许多企业中的团队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状况。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必须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开发团队成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团队绩效。

(三)团队软绩效管理可以促进和改善团队业绩。团队业绩和团队软绩效是团队绩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科学的团队绩效管理。良好的团队业绩一般既是良好的团队软绩效的结果,又会对软绩效有增强作用;反过来说,良好的团队软绩效既是良好团队业绩的结果,又会对团队业绩有增强作用。

三、团队软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建立团队心理契约。“心理契约”代表一种非正式的、不具书面形式,但“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界定了每一个员工对于组织投入的基本条件,一旦遭到违反,便将削弱、恶化乃至中断双方所形成的默契,大大打击员工士气,降低员工积极性与认同感,引发严重的负面效应。团队实质上是一个由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凝聚而成的集体,心理契约是团队成员履行其业绩产出的重要保证。通过缔结团队心理契约,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忠诚度、互赖性,提高团队成员满意度,进而产出优秀的团队业绩。对于缔结团队心理契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改变管理理念。建立团队的心理契约,对团队成员而言,他们需要被视为“义务工”来看待。虽然他们也领薪水,但正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所说,金钱本身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并没有激励作用,他们需要从工作上得到比薪水更大的满足。团队成员必须被当作“伙伴”来管理,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不是考核,而是说服。商业契约及其隐含的外在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方面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管理团队就像推销工作,管理者首先必须了解团队成员的价值观,满足他们对价值观的需要,从而形成内在激励。

2、树立共享而有意义的团队愿景。共同愿景是团队成员共同愿望的景象。它是在客观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协商、评估而勾画出来的团队的远景规划,它来源于团队成员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是团队成员个人愿景的综合体现,个人愿景的产生是共同愿景得以建立的前提。共同愿景能使具有个性差异的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对团队成员来说,共享而又有意义的愿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二是具有挑战性。

3、营造信任、关怀和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团队”的英文表示有两种:team和teamwork。这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合作;后者是指一种可以发挥创造力,并维持信任、支持、尊重、相依和合作的环境和氛围。成立一个team并不困难,但要形成一个teamwork就不容易了。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首要的是建立保证相互信任的机制。团队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要形成真正良好的氛围,关键要素在于彼此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尊重,也就没有相互关怀和支持。信任是一种减少摩擦的油,把不同部件组合到一起的联结剂,有利于行动的催化剂。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的信任程度,将决定他/她采取何种管理风格。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将决定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工作热情。此外,要确保有足够的信息沟通。这种信息沟通不仅包括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包括团队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4、建立符合团队成员价值观的回报机制。团队成员心理期望的满足是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匹配的。对团队成员来说,有价值的回报除了金钱外,一般还包括:信任、关怀和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被看成整体的一部分、自由发表意见、培训的机会等。

(二)塑造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技术或方式。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是:一种组织持续地扩充其能力以创造未来,它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识科学、群体沟通对话与模拟演示游戏等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组织蓝图。学习型组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创造未来的组织。团队作为一个准组织,相应地也可以塑造学习型团队。所谓学习型团队,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团队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团队。这种团队具有持续学习的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团队,是适应未来的团队。塑造学习型团队的主要途径有:

1、培养团队强烈的创新精神。学习型团队应该是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它具备这样的特点:在团队风气上,能够容忍不同的观点,支持在可接受范围内进行不同的试验;在成员的忠诚程度上,人们愿意留在团队,共同拥有价值观,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在成员合作方式上,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坦诚交流,互通信息。

2、完善团队成员培训制度。建立团队成员培训制度,是营建学习型团队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就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甚至不能胜任工作。对于一些长期团队而言,有效的培训体系尤其重要。

3、塑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型团队中,人人都是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是全体团队成员的共识。团队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大家经常在一起探求新加,通过交流与沟通,各人倾其所能;贡献自己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大家相互取长补短,每个人都可以各显所长,成为老师;反过来,也应同时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成为其他成员的学生或听众,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4、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美国德尔福集团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整体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让企业实现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致力于维护企业的知识,并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企业的知识加以收集积累、整理、共享,进一步升华至挖掘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使企业得到更好的成长。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在信息和知识层面上的协同学习、共享的工作平台和运转机制,目的是知识的协同开发与共享。从知识管理的内涵看,这正是塑造学习型团队所需要的。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跃进,梁裸.团队绩效管理研究述评[M].经济管理,2004.13.

第7篇

很多人都知道微软,但是大家一听到微软,就想到我们的Windows和Office。今天我想做到一点,我想要告诉大家最近微软两年做的很大很大的转型,我们先不谈Windows和Office,我们来说说在新时代下作为一家创新公司的微软。

如今,一个公司的转型第一就是要把我们的使命讲得非常清楚。差不多两年前,微软新的首席执行官纳德拉上任的时候,他就在微软内部谈到我们的使命。微软今天的使命非常清楚,“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翻译成中文就是“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那我们的策略是什么?在“移动为先、云为先”的世界里,我们要做到业界顶尖,打造业界顶尖的平台和生产力。

那么,在这个战略之下微软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的三个愿景,第一是重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第二,微软要做的不只是一个云平台,而是一个智能云平台;第三是创造更个性化的计算。我为什么今天这样说呢?这一页是非常重要的,今年二月份的时候微软CEO就提出这三点,然后整个公司的组织就按照这三个愿景来运作。

大家可能都知道,今年9月份访美期间参观了微软总部。期间,我们向主席及夫人演示了包括大数据和增强现实在内的最新前瞻科技。我们使用数据为主席呈现了过去40年间全美国所有的龙卷风汇总,通过PowerBI,在一张地图上展现三维视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每次龙卷风发生的时间及地点。我们将屏幕聚焦到1985年访问过的小镇,进一步选取了1985年5月份的时候在美国的一个月所见的龙卷风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还可以做预测和环境的分析。看完了之后对微软表达了赞许,说“这项技术很有实用意义”。

第二个是我们非常火热的一个软件叫做,这是我们公司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图像识别来测量年龄的网站。图片中一个是郭德纲,另一个是林志颖,两个人的年龄都差不多,但是在这个识别中,他们一个被认为是35岁,另外是47岁。这是很有趣的,网上很多人都上网去识别他们自己的年龄。是基于微软Project Oxford――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方案而开发的应用。这套方案提供了表情识别、人脸识别甚至是情绪识别的接口,开发者可以自由调用,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应用,而这所有功能都是基于微软智能云Azure开发的。

下一个是我们在深圳跟环保部共同开发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大家在别的网站或者手机应用上看到的数据只是当时的监测数据,而微软能够做到的是预测数据,就是通过一天的指标预测未来的空气指标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借由这套系统,城市管理者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决策。而且不仅是空气质量,在微软和住建部开展的未来城市项目中,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已经开始了智能化的尝试。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开放。 从微软的角度来看,我今天代表的是微软在中国,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能够跟中国的国策配合。

(摘编自微软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企业及合作伙伴事业部总经理曾元曦在第十七届高交会上所做演讲)

第8篇

建成创新型经济与消费型经济

经济现代化一马当先既是追赶型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苏南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一直以生产型经济著称。对此,苏南经济发展必须转型,实现两大转变:

实现从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转变。“制造”是“我有人也有”;“创造”是“人无我有”,苏南制造是向土地、劳动力等低级要素要效益,苏南创造则是向管理与技术等高级要素要效益,从而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今天,苏南大量的加工制造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倒逼着苏南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与成长,并使得苏南的经济现代化不得不去寻找内生动力。苏南得以冠名为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实际上一方面肩负的是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输出传统产能的地区均衡发展职能,同时也担当起创新技术以及创造现代产业的先导示范职能。在产业发展机制上,实现接受转移型的依赖路径向自主创新型的独立路径转变,则是从苏南制造迈向苏南创造的逻辑结果,也部分地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单向追赶生产型经济转向生产型与消费型经济双重追赶。苏南过去实际做的是“生产一边倒”的事,与之相关联的是“出口导向型”模式的过度使用。生产型经济决非等于经济现代化。在今天外需不振、明天内需为主的总趋势下,单纯的生产型经济不可持续。从供给角度看,即使苏南现代化促使苏南从生产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同样也要充分考虑发展民生型服务业,通过再分配机制来提高苏南居民的消费者利益与社会福利水平。推进苏南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无论是政府的执政理念,还是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经历颠覆式的变化,彻底放弃“生产中心主义”,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消费型”社会,这样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切身感受。

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等值化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愿景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格局。苏南的五大城市将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依托,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文化发达;苏南的乡村则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地,绿色、宁静和恬适是其本色。位于五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集镇则把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联接起来,承担起农民市民化、生活城市化的重要功能。大城市、集镇、乡村各具特点、互相衬托,又都同时具有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社会为主要特征,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格局。

形成城乡等值的现代文明生活。苏南的未来将呈现城市与乡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共享基本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发展格局。“城乡等值化”是其目标模式,就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形态但等值”。让农民在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生活质量方面与城市等值。在“城乡等值化”的理念下,未来的苏南地区城市生活作为一种现代性在城市、集镇与乡村普及。因此,这也将使苏南的城镇化主要以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为主要内容,农民不用进入城市就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提升民生幸福与社会公平

在社会发展方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将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实现共同富裕,必然在民生幸福与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全面增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苏南地区的幸福指数。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过去30多年苏南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的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方面,或者说生存需求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都得到了满足。今后七八年的发展到2020年,要从满足生存向提升幸福转变,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增进幸福感。

维护社会公平,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民本归宿。社会大众的“公正”理想和价值得到确立、公平竞争的制度和程序得到建立,全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信仰得到树立,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有所保。

实现环境美化与生态宜居

苏南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由于追求GDP量的扩张,经济活动中难免忽视了环境成本因素,向环境索取过多,或者说环境的经济“外部效应”被苏南过度地利用了。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必然把环境美化、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可以预见,未来的苏南,生态宜居将成为核心价值,“精明增长”将成为共同追求。“精明增长”是控制城区过度蔓延从而保护农地、保护环境、繁荣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苏南地区处处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提升民主法治与人的现代化水平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在民主法治与人的现代化的愿景主要表现在:

政治文明与社会法治水平空前提高,苏南区域现代化不仅仅包含经济强国、生活改善,而且也包涵人们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的法治化、民主化,也就是政治文明。公共权力将会依法规范化,政府依法行政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有效保障。政治生活的民主参与不断扩大,民主决策机制空前健全,特别是基层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广大人民群众有多种渠道参与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得到确立,全社会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进一步实现。

第9篇

在城市品牌的价值化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关于城市、关于品牌、关于价值的一个“三位一体”的组合。这其中包括着城市价值本质、城市价值目标和城市价值运动的规律性;也包括着更为具体一些的城市产品、城市顾客、城市价值关系等等。

城市品牌价值是一个体系。从横的方面说,城市品牌不同于一般性的产品品牌,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供给城市顾客的品牌价值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生态等多个方面。从纵的方面说,城市品牌价值又是一个价值链的形态,在具体的实践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发现价值、承诺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改进价值等多个环节和链条。

城市品牌的价值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并不只是城市本身,也包括着城市的顾客。而且,城市品牌的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城市环境变化等因素或增或减。实现城市品牌的价值化,在路径或进程方面,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选择。在这里,笔者结合一个城市构建区域化国际品牌的做法,谈谈对于城市品牌价值化路径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座位于山东东部沿海的县级城市,这个城市依托其服装针织产业的优势和特点,以时尚为主题,开始其打造区域化国际品牌的实践。时尚,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一个目标,一个品牌形象,一个价值取向。

品牌价值化的核心元素

城市品牌的价值化不只是一个量的概念。城市品牌与人的生活关联度更强。而且,城市本身就是由城市和其顾客共同创造并共同拥有的。城市品牌的价值化,必须与城市顾客的价值体验或价值收获联系在一起。

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推进城市品牌价值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清楚两点:一是城市品牌的基本特征,二是品牌价值化的核心元素。

城市品牌,也是一种区域性品牌,两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公共性。区域品牌在产权上一般归由政府授权的组织或行业管理组织所拥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区域内成员使用,具有公共性、共享性,比如规模效益性。区域品牌的建设能够集中区域内众多企业力量,在广告、促销、研发等多方面获取规模效应;由单个企业独自打造品牌的私有性与其他企业的排斥性和竞争性,走向区域内企业的共有性、一致性与合作性,大大提高了品牌打造的成功率。比如与区域文化具有持久互动性。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区域品牌融入了区域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征,并能够不断挖掘、提炼区域历史、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品牌的内涵。一方面,区域品牌是区域内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精华的整合体现,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也对区域内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发展发挥定向、引导作用。

以时尚为主题定位和建设城市品牌,并推进品牌的价值化,就需要在时尚这一主题背景下,明确一些基本的元素。一是地理元素。这个海滨针织城市特有的产业传统和开放环境,应该成为品牌定位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地理元素中又以最具备传播价值的地方作为首选。二是时尚元素。时尚可以以潮流名义体现,也可以用时尚词语表达。三是创意元素。时尚是变动着的,对于以时尚为核心元素的品牌而言,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者是跟随,或者是引领。跟随有随时被抛弃的隐忧,引领有不断创新的挑战。区域品牌的构建,要有引领的雄心和愿景,因此,创意元素不可或缺。四是文化元素。品牌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价值。文化元素的意义在于,可以体现出城市品牌的历史与现代、区域与国际的开阔与包容。五是情感元素。任何品牌忠诚都是情感的事情,比如思念、爱慕、关爱、温馨等情感应该得以体现。

明确了品牌价值化的核心元素,就容易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更加聚集,更加有效。

品牌内涵的价值化

实现城市品牌的价值化,很重要也很根本的一个环节,是确立品牌内涵的价值化导向。

当以时尚为主题提出一个区域品牌的创意之后,就需要在设计品牌内涵时,赋予更多的品牌内涵。

那么,在上述的区域案例中,品牌内涵应当包含哪些呢?

一是时尚性。世界眼光,是城市品牌建设需要确立的一个高度。城市无论大小,都应如此。以服装产业为背景的区域品牌内涵,就要符合世界服装服饰产业发展特点,能激活当地服装服饰产业的动力,同时符合当地的历史传统。

二是开放性。开放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视野,因为时尚是无国界的,要使品牌定位具有立足本土又超越本土的国际价值。其二,具有包容性,也就是在总的区域品牌定位之下,可以包容不同个性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同时可以包容区域品牌不同推广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三是独特性。区域品牌具有文化、地理、价值等方面的独特性,是区域特征与通用元素的结合。区域是方位,通用价值是方向。

四是产业性。城市品牌的推广,重要的目的也是推动当地优势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所以,品牌内涵方面,还需要体现产业特点,符合区域产业基础。

五是带动性。城市品牌的重要功能,或者说其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价值体现,就是能够与区域文化互动,对区域内的产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近些年,一些以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品牌或区域品牌的提出及推广,就很好地体现出这一功能,从“好客山东”到“醉美贵州”到“七彩云南”都是如此。这些品牌内涵中,都具有公共性特征,具有规模效益的可能性。

六是传播性。一个城市品牌的成长,有效传播是必要的路径。在其内涵定位方面,越是适合于传播,传播性就会越强,传播效果就会越好,品牌的成长性也就会越好,也就越容易将品牌价值对象化、顾客化。相反,如果品牌内涵不宜于传播,或者不宜于被受众接受,就很难达到品牌成长的目标。在这方面,品牌价值高度与品牌价值大众化的统一,是需要处理好的一个重要关系。

七是生活性。品牌定位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理想、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态度等相关联,能够在生活上给人超越单纯物质需求的情感满足。

第10篇

自200多年前杜邦从火药起家,现在已经在展望下一个百年宏图了。如今的杜邦已经没有任何火药味,但制造火药时代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的理念却传承了下来,在向一家科学公司转型的进程中,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推动力――致力于运用科学技术开发可持续的、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杜邦是一家典型的B2B企业,其产品多达200余种,从农药到衣服纤维、从汽车配件到家庭用品,人们的衣、食、住、行,莫不与杜邦息息相关。杜邦凭借自己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的经验,将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协助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经营的管理体系。

领先的B2B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愿景沟通引领未来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领先企业的发展愿景,与相关利益者共同创造未来,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品牌管理和核心。

品牌建设从“共同愿景”出发

当整个世界正在紧张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寻求生存的时候,IBM在2009年初的时候向世界提出了共建“智慧的地球”的愿景――除了经济危机,作为一个地球的公民,我们还应该关心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社会问题共建一个“智慧的地球”放眼未来,让整个人类和地球更加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

在2008年末2009年初,IBM在中国陆续推出了“智慧的食品”、“智慧的保险”、“智慧的流通”等以“智慧”为主题的行业解决方案。2009年2月24日,在IBM2009年中国论坛点亮了“智慧的地球”,开启了以“智慧的地球”为主题的传播活动和业务推广活动。

话题一出,就引起了全球热议。对于这个庞大的话题,“智慧的地球”最初的时候给人以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曾经,外界有人认为这是IBM炒作的又一个概念,不同于以往的不过是想要通过这一个概念把IBM的所有业务囊括进去。也曾有人质疑,IBM“智慧的地球”是救世主还是乌托邦?显然,“智慧的地球”在组织内外的沟通情况将直接影响其构建。

IBM的内部人员表示:“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并不是IBM创造出来的,而是IBM发现的,“智慧的地球”要靠大家一起创造。此言一出,IBM的“智慧的地球”的概念似乎一下子明朗了起来,实际上它所要描述的就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智慧的地球”如何与IBM的业务相结合,这在IBM内部曾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记者曾经和IBM业务部门的一位高管聊天的时候,他说到了现在IBM的业务员在和客户合作时发生的一些变化。“最早,IBM的业务员向客户推销的是技术;后来,IBM的业务员向客户推销的是解决方案;现在,IBM的业务员只需要向客户描绘一个共同的愿景,从愿景路径入手,通过愿景驱动与相关利益者沟通,将公司品牌与业务紧密链接在一起,推动业务的发展。”核心价值观引导IBM的战略、组织转型过程中品牌传播――IBM在转型之后的品牌传播一直采用以领先观点引领品牌传播的方式,从“电子商务”到“创新”到“智慧的地球”,IBM的先进思想影响了很多相关利益者,将他们紧紧吸引在IBM周围。以“地球”紧扣相关利益者的价值,紧扣未来;以“智慧”连接IBM基于IT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将客户价值、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融为一体;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再到行业解决方案,“层层剥皮”,整合了3.0、2.0和1.0的B2B品牌管理在传播上,3.0和2.0并重,既有通过相关利益者社区建设,开展的从共同愿景到价值共享的合作规划;也有通过整合平台沟通的对多个相关行业发展的引领。

智囊管理研究院研究认为,品牌管理的三个时代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的,只是在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以产品为中心,客户需求导向,通过改进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第二阶段: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影响为基础,展示超出客户期望的更多能力表现;

第三阶段:以共同愿景为中心,与相关利益者共同创造企业的未来。

如今的传播进入3.0时代,即以“社区”为平台,以互动为特征。B2B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利益者沟通更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一传播规则。B2B企业与终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实际上进入了一个B2B企业以往并不熟悉的环境,依靠以往的单向性传播模式既不经济,效果又不见得好。所以应该以公众为主体,围绕公众的所知所想设计传播议题,同时以公众的充分参与和投入作为沟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它应和了某种趋势,也为沟通成功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从传播方式上来看,B2C企业与B2B企业也多有不同。一个成功的B2C企业品牌注重高空陆地结合的立体战,它的传播不仅需要上空的定位,拉高品牌阶次,更需要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给他们全身心的刺激,不仅要在理性上让他们接受品牌概念,更要在感性上获得他们的垂青。但B2B企业的企业客户通常很少,彼此都会有一种理性的判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行业会议、行业论坛和行业媒体。但有时,不少B2B企业也会面向终端消费者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让普通消费者来“倒逼”企业客户的选择,如果能让谈论他们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时尚,无疑企业客户会对B2B企业投入更多的关注。

品牌强调“内部沟通”

从直升机引擎到发电,从金融服务到安防,从医疗影像到绿色创想,GE用梦想启动未来。通过自身业务的开发,实现GE的企业公民的承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所发动的绿色创想计划和健康创想计划,GE做了这样的表述,绿色创想计划的核心是我们的信仰:环境驱动的企业战略将有益于社会和我们的业绩。作为一种最新的业务策略,健康创想,将在可持续性健康方面注入大量新的投资,并帮助 GE 实施发展大计。

B2B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企业内部也必须进行品牌建设。让你的员工了解自己企业的产品和价值。因为你的员工是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在B2B品牌管理上,有一个三角关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是外部营销,企业与合作者(即员工)之间是内部营销,而员工与客户之间则是互动营销。你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建立坚实有力的品牌管理。

有些人认为谷歌是个B2B品牌,而另外一些人则把它看成B2C品牌,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谷歌将内部品牌塑造做得非常成功。因此,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谷歌在财富杂志评选的最佳雇主排名中名列榜首。谷歌的企业哲学反映了其品牌价值,体现了如“仅有优秀是远远不够的”,“谷歌做的事是搜索”,“不穿西装也可以严肃认真”和“对信息的需求无所不在”等准则。

内部品牌塑造是指如何让公司的雇员有效理解并信任自己的品牌。一旦品牌策略在员工的头脑中成功建立,他们将能够有效地向客户和和其他相关利益者传达品牌信息。这样一来,客户体验将得到改善,服务质量也得以提高。一个强有力的内部品牌也将有助于招募和保留资质优秀的员工。与品牌产生共鸣的人才会真心愿意为品牌工作,而一旦进入这个组织他们将继续为品牌的成功做出贡献。

那么,内部品牌塑造实际上应该如何进行呢?员工培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而管理层的支持是确保内部品牌塑造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像谷歌所作的一样,品牌价值应该体现于企业的使命陈述中,并由高层管理人员从言辞和行动上予以强化。工业产品和服务而言,品牌管理代表着一种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独特而有效的机会,但却有近65%的B2B国际公司一直忽略自身的品牌。

大多数公司都犯了个大错:把品牌管理事务托付给了营销部门。许多公司只是从广告和定位的角度去考虑品牌,大多数公司没有把品牌作为战略的核心。

第11篇

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21世纪议程》的生效,海洋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本世纪全球化进程加快,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万亿产业。海洋旅游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如今全世界40大知名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

“一带一路”是在我国发展新常态下推出的统筹内外、兼顾现实与未来,全面布局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浙江省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点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利好将进一步推动浙江海洋旅游的发展。

一、海洋旅游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解读

“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国际产能合作、贸易投资、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等带来发展机遇。据国家旅游局报告,“一带一路”将会持续吸引沿线国家的游客来中国旅游。《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打造特色海洋旅游产品,通过丝绸之路的影响力推动海洋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利用海洋旅游宣传“丝路”文化。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浙江省海洋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浙江省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与机遇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开发发展有特色多层次的海洋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浙江省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的程度高,省委省政府积极扶持海洋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为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根据笔者调查显示,滨海旅游成为最受欢迎的休闲度假方式之一,探险竞技类的海洋旅游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浙江省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等海域建设,加强宁波-舟山等城市港口建设”,为浙江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后盾。

(二)浙江省发展海洋旅游的弱点与挑战

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首先要面对来自内部的问题。海洋旅游产业开发程度较低,仍多为传统的“3S”型产品,缺乏特色,参与性活动的开发度不高,缺少精品。浙江省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冷暖变化差异大,海洋旅游季节性强,而夏季台风较多,对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

邻省江苏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结构正向高级化趋势发展,其经济实力在沿海11省中排名第二。该省历史文化悠久,重视科学教育,为发展海洋旅游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另一海洋资源大省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已与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起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其区位条件、气候条件优越,海外福建人将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宣传力量。这些邻近省份是浙江省海洋旅游的重要竞争对手。

三、浙江省海洋旅游创新发展对策

(一)创新定位,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应以本省特有的“海、岛、港、渔”为主题,深入挖掘产品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要降低海洋旅游产品的趋同化,增强地域特色,寻求自身的市场定位与文化定位,坚持精品化战略,形成浙江省独有的海洋旅游品牌。

(二)立体发展,推动海陆立体发展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海陆一体化,以滨海地区为前沿,城市、乡镇为其提供大规模支持,海洋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助推城市乡镇的发展,从而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海洋旅游通过立体式发展,不断扩大旅游辐射面,带动整个滨海地区的共进式发展。

(三)扩大宣传,吸收经验强强联合

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加大对海洋旅游产品的推广,普及海洋知识与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旅游的吸引力,并在此过程中,向游客传达保护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海洋旅游地的经验,加大海洋旅游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沿线各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强强联合。

(四)健全法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第12篇

大陆集团在专注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安全驾驶的公益传播。

从青年做起,大陆集团以公益传播助力中国道路交通迈向“零事故”。

9月20日,大陆集团第五届“安全驾驶,我承诺”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大陆集团欲通过更丰富的培训项目内容、更多样化公众参与渠道以及更大范围的院校合作,致力于实现“零事故”交通愿景。

当天,国际科技公司大陆集团携手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及志愿者代表参加了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五周年庆典活动和2016年项目启动仪式。

“大陆集团一直致力于将‘安全共享’的理念传播至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在专注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安全驾驶的公益传播。”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睿凡博士(Dr. Ralf Cramer)表示:“在过去四年,我们与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合作,共同在中国开展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道路安全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大陆集团将坚持未来在该项目的持续投入,助力中国的道路交通迈向‘零事故’――‘支持安全和无事故驾乘’愿景。”

据中国公安部交管局统计,2015年全国共查获路怒引发的违法行为近1733万起,同比上升2.8%。因此,第五届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将重点关注“路怒”这一不断增长的危险驾驶行为,并将“拒绝路怒”加入到除“拒绝酒驾”、“减速慢行”、“注意力集中”、“使用安全带”与“起步前绕车一周”之外的第六大重点推广的安全驾驶行为之中。此外,活动现场参与者还能够通过创新视频和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并进一步了解路怒症的潜在危害。

据介绍,起始于2012年、由大陆集团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共同发起的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以“安全驾驶,我承诺”为主题,旨在提升青年驾驶员的道路安全意识,促进道路安全行为。在过去四年,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项目足迹遍布13大城市,通过超过330名核心志愿者的参与和努力项目惠及近6.7万名青年人。

现场,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了“四城市本科综合性高校青年人安全驾驶认知与行为调研”,调研覆盖上海、重庆、天津与盐城共计3000多名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仅43.8%的受访者对交通意外严重性有正确认识。同时,多数受访对象也承认他们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危险驾驶行为,如酒驾、未佩戴安全带或因手机而分心等。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为道路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为应对挑战,2016年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将会继续进一步走进上海、南京、苏州、天津和长春等地的高校和大陆集团工厂。

同时,第五届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迎来创新升级,不仅将“拒绝路怒”加入重点推广的第六大安全驾驶行为,同时还开放了线上社会志愿者申请平台,进一步走进上海、南京、苏州、天津和长春等地的高校和大陆集团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