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时间:2023-10-02 09:0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第2篇

1.基本概念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发生的让患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伤害的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伤害和痛苦,给医院的声誉造成损害,造成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2.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医患关系不和谐是产生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就医中,医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常规护理的不到位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临新的形势,病人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到期望要求,就容易发生纠纷。

2.2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还需提高

一方面,目前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专业技术不很熟练,处理医护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有的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的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但她们实际上都已成为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很长,且工作繁琐、单一、具有重复性,加之人员紧缺,普遍超负荷运转,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差错。在一方面,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诊疗仪器不断问世,使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跟不上医疗技术发展的节拍。

2.3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强。

患者在院内发生意外,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班或延误、遗漏治疗、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会发生恐惧心理,家属紧张焦虑,而护理人员由于长期紧张工作,缺乏同情心,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未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服务态度生硬,解释不仔细,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从而激化矛盾,发生冲突。

2.4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是导致急诊护理差错和事故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中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当患者多、工作忙时,就私自简化操作规程,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抢救物品不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等。

2.5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解除患者痛苦以及护理技术措施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也将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3.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单位需要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操作技术,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多渠道学习业务,使其毕业后的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失误,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3.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都是长期临床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甚至是用患者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每个护理环节都必须遵循操作规程,稍有大意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也会给护理人员本人带来终生遗憾。因此,要求每位护理工作者都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认真实施护理计划,严格准确执行医嘱,进行“三查七对”,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第3篇

【关键词】SHEL模式;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77-02

医疗安全问题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护理安全又是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上世纪末期,由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率先提出了SHEL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软件部分(S-soft),即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硬件部分(H-hard),即护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的场地;临床环境(E-environ-ment);被护理人员及其他人(L-litigant)。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认为上述几方面是造成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进而确定医疗事故根源,并制定相应解决对策,从而能有效避免医疗事故的产生。我们总结了临床护理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急诊过程中临床护理的特殊性,采用SHEL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问题,经过实践证明SHEL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急诊临床护理的安全性,降低了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护理水平和质量。现将具体实施做法总结如下:

1、提高护士素质是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

第一,要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心理压力是临床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急诊护理人员中尤为明显。因此要提高急诊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鼓励大家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从而使其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医院也可以组织经验交流会或者提供外出学习等机会来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相互交流,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适应能力。如果遇到情绪波动时可采取恰当方式进行宣泄,比如通过向朋友或家人诉说,适当运动、外出散步等。第二,要合理调整并改善护理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医院的管理层以及护理负责人应对因超负荷工作对护理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引起足够重视,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解除各种不利因素对护理工作造成了影响,积极关心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强度,确保急诊护士的合理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有效并重点的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与此同时,作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注意身体健康、合理调整工作状态、有条理的开展工作[1]。 护士长要做好工作安排和交接安排,根据护理需要增减人员。第三,急诊护理人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压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从某种角度上讲,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急诊人员正确的看待压力,学会从容面对,从而有益于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现实中人际关系极为复杂,但是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心态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能过做到在急诊护理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处处关爱患者,积极和患者交流,并且能够时刻都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以减轻患者病痛为目的,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定能够受到患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此外,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准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第一手信息,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医生助手,认真配合医生的临床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进而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尊重和认可。第四,医院应对急诊护理人员加强系统培训。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急诊护理工作,要为急诊护理人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如参与上级大医院学术交流、参观、学习新技术;鼓励护理人员自学;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历、年龄段、工作年限的护士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

2、完善硬件建设,配备一流的抢救仪器

第一,要为急诊治疗提供一流的安全护理设施,急诊清创室、抢救室、处置室、治疗室以及病室必须做到规范化管理。第二,要保证急救药品和必需品的储备与供应,加强设备管理,确保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及设备管理都由专人负责,定岗、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各项设备要定期保养、定期维修[3]。急诊护理工作必须采用安全护理设备,避免和防范护理安全事故发生,例如接收患者存在昏迷或意识不清或自主能力差的情况应使用“腕带”;急诊中可采用气垫床来预防压疮;采用安全床挡避免患者坠床;采用安全贴膜对导管进行加固进而防治管路滑脱,避免患者受伤。

3、营造安全的临床环境

有效的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要对重点时段的护理人员安排引起足够重视,护士长要做好弹性排班,可以采取分级别管理方法,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不同划分3个不同级别,各级别再分为3个小组,最高级别应设置1名责任组长,根据层级做双向选择,进而组合成为3个大组。可安排第1组为白班,第2组为夜班,第3组休息,待第二天轮换1次。由于急诊区患者在下午六点至夜间十点为就诊高峰期,因此可安排2-3名护理人员值班,有效解决了夜班急诊护理人员不足的难题,从而满足了急诊、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需要。此外要加强管理护理环境,对肝素封管液采取定点存放,并准确标记,杜绝与其他药物相混淆,对于其他非静脉输注液体应标注醒目标识,避免和静脉液体混淆,要在治疗室、治疗车上做好提示及温馨提醒,防治因工作忙乱、患者较多时出现差错。此外要成立警务室或者与“110”组成联动,以确出现特殊状况时维持急诊环境秩序。

4、相关人及当事人

一旦出现急诊护理工作失误或者急诊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工作情绪时,医院管理层一方面要对当事人查明的具体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管理缺陷和急诊护理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防事故再次发生。要想彻底的找出护理事故的根源,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当事人进行沟通,通常应选择在当事人临下班或者休假前的那段时间,这样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便于当事人稳定情绪、思考问题,同时也避免对下一轮工作产生影响。沟通时要注意说话方式,可以采取先对当事人的工作成绩和自身优势进行肯定,然后委婉道出当事人存在的一些不足,可以借助“坏苹果理论”中极为经典的一段话来阐述,如我们在这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长期的目标―――做好我们的工作,我知道大家都很努力,有时却事与愿违,我的任务是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改进工作的机会――可以共享的技术革新,可以吸取的教训,可以共同努力的尝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比现在更好地工作。如此以来,会起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适时的改正不足,努力提高自我,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去。

总之,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运用SHEL模式可以保障急诊护理工作和病人的安全,减少了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护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红,刘云风,陈淑玲. SHEL模式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08,(36) .

第4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患者;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治疗期间,因受不同因素导致伤害而可能引发的不安全事件,其主要表现为风险性高、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职责重大,其医疗护理主要面临的是病情复杂且多变、病情急且重,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各类疾病患者,以及因意外灾害事故受伤的突发性伤员,具有较高风险性[2]。本文探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55例)。前者男女比例25∶18;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1.91±7.20)岁;其中车祸伤20例,殴打伤13例,其他12例。后者男女比例37∶20;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3.11±6.98)岁;其中车祸伤23例,殴打伤15例,其他17例,两组各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辅助护理、心血管检测及基础护理等。研究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强化风险意识。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汇报工作心得及交流经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健全有关规章制度。首先,结合急诊科特点,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并且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3]。急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还应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盘点仪器使用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缺陷发生及抢救物品完好情况;观察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具体表现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抢救物品完好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并且还具备连续性、具体性、动态性及直接性等特性[4-5]。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因此,承担的风险也比其它科室要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医院积极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交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解决[6]。②医院将急诊科特点结合,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了t疗纠纷事件发生;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7]。③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专项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仪器使用情况。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护理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加强了自身责任感,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8]。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提高了抢救物品完好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49-2151.

[2]刘金荣.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z2):213-214.

[3]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4]刘俊连,韩莉君.护理风险管理在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2136-2137.

[5]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

[6]郑淑文,徐晓娜,李水红.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在50例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137-139.

第5篇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质量管理成为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第一线,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的患者,是护理纠纷的高发区。本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床位1578张,自2007年11月28日组建(由原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合并而成)以来,至2008年11月28日,已成功运行1周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急诊抢救室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承载着大量的抢救任务,运行1周年共抢救患者14875人次,最高的一天抢救人数达到55人次,如何保证护理安全是摆在急诊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使急诊护理工作安全、有序、快捷进行,本科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1.1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讨论整改措施,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抓重点隐患人物、重点隐患事件,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建立护理隐患沟通本和各班工作细则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则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对护理隐患进行整改、监控,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设立由护士长、责任组长、主班组成的层级管理模式为确保急诊抢救室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使管理更到位,本科实行考核、竞聘,挑选出一位年资较高、业务水平较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骨干做为抢救室的责任组长,全面负责日常护士长不在时的抢救室护理业务及管理工作,并做好带教低年资护士和实习生的工作;责任组长不在岗期间,护士长根据力量搭配每班确立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相对较好的护士做主班,实行主班负责制,全面负责夜间及其它责任组长不在岗期间的质量监控,和其他护士一起确保本班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护士长不定期严格按照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监控,查到问题由责任组长负责;责任组长每周2次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查到问题落实到个人。

1.3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加强理论和技术培训,确保护理质量安全本科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每周业务学习1次,学习一些前沿的急救理论;每个月每人都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次;每季度进行急救技术和理论培训1次,人人参加,并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并登记在册。

1.4加强对护士的管理

1.4.1分诊护士的选择分诊护士应选择在急诊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上岗前要严格培训专业技能,应有较强的急诊意识和急救理论,对就诊患者按轻、缓、急、重预检分诊,询问病史语言简洁,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和抢救室护士做紧急处理,开通绿色通道,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快速有效的救治。

1.4.2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急症患者来诊,护士迅速通知医生,根据轻重缓急积极投入抢救,根据病情及时给予吸氧、吸痰、监护等急救措施,并加强巡视,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并对该医嘱进行分析,执行正确医嘱。非抢救患者时护士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严格查对制度,避免差错发生。严肃认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入院的时间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根据病情轻重,每半小时或1h记录1次,字迹清晰、无涂改。

1.4.3至少有2种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抢救患者入室时由接诊护士填写腕带,并给患者佩戴。腕带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给患者服药、输液、打针、做检查均需核对该腕带,并称呼名字,昏迷者让家属帮助确认。

1.4.4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

1.5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抢救患者在入院时即由接诊护士填写腕带并佩戴在患者左或者右手腕处,并做好宣教。在就诊治疗期间,患者应该配合护士的工作,坚持佩戴腕带,以便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佩戴率100%,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加用床栏,必要时加用约束带,防止坠故的发生。

1.6加强抢救物品的保养,确保急救过程安全科室对急诊各区域的抢救药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责任组长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完好率100%,确保急救过程中使用安全。

1.7保证急救护理文书质量急救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的生命体征、神志、医嘱执行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1.8确保绿色通道畅通,落实陪检、陪护制度填写急诊患者转运记录单。本科实行绿色通道24h畅通,早、中、晚均有1名护士担任,并佩戴明显标记。凡是有吸氧或输液、或者体征不稳定需外出做检查的患者,均由护士(主要是绿通护士)负责护送,并携带必要的急救用物。送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事先和病房护士联系,交代患者目前的状况和需备好的护理用物,通知绿色通道专用电梯等候,途中携带必要的急救物品,填好转运记录单,到达后和对方的护理人员详细交班,并双方签字确认,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延续。

1.9着重风险评估对于需转运的患者在转运前,护士均应根据病情做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应提醒医生并告知家属,必要时让家属签字。对于危重患者需邀请医生一同护送,确保转运过程当中的安全,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以免引起护患纠纷。

2成效

本科通过实施以上一系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特别是护理责任组长和主班责任制,发挥层级功能管理,充分体现护士的自我价值和团队精神,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科1年抢救患者14875人次,日均40.8人次,最高峰时1d抢救达到55人次,未发生一起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全年患者满意度达到98.5%,赢得社会和院部的好评。

第6篇

【关键词】急诊;新护士;岗位培训

急诊岗位的特殊性与经常面临的紧张度导致了急诊工作环境的高压力状态,这对急诊护士的专业素质,应对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而言,如何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换位,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从事专业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专业成长及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1]。在医院及护理部连年成功开展岗前培训后,本科室也着手于科室内岗位培训,4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本科室2009――2012新招收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共38名,女28名,男10名,平均年龄23,除一名学历为硕士外,其余均为本科。

2培训内容及方法

2.1培训过程①新护士报到后首先参加医院及护理部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介绍,规章制度,护理程序及优质服务,护理质量管理及病人教育管理,关护理念,CPR及14项基本护理操作等,并通过相关考核。②进入临床科室后进行科室岗位培训,完成相关理论及操作考核。

2.2科室培训内容根据急诊工作背景及需求,培训主要有传统培训项目:科室介绍,工作环境,职责制度,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抢救设备及仪器使用等;特色培训项目: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护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操作、仪器使用请科室资深护士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急诊工作流程及常见急症处理,如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流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流程等。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自学包括内、外、妇、儿急症理论知识。组织观看技能视听教材,老师在旁讲解急救流程中相关急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医护间的配合等,然后组织练习,老师点评指导,适时评价总结,进一步提高新护士急救技能。

2.2.2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2]。对安全管理的学习包括环境安全,病人安全-6项国际病人安全目标,员工自身安全。通过停电、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详细讲解及具体事例分析加深新护士的安全意识。另外,组织学习结合本院特点制定的意外事件(Event、Near-miss)报表,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主要涉及分析护理错误发生原因及危害性和补救方式,总结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改进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2.2.3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应对工作场所暴力在急诊科有极高的发生率,针对医院及急诊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可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3]。科室内有专门关于暴力应对的培训和管理[4],一方面介绍中国医疗现状,工作暴力发生时间及原因,预防方法,并进行了顾客服务意识培训,包括语言、仪表、操作,流程、书写等的优质服务,避免暴力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介绍同事间支持系统,以同事间支持及有效地小组模式促进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使之产生归属感。

2.3科室培训方法

2.3.1岗前培训制定岗前培训手册,在一周内采取自学及讲授结合的方法,对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术及监护设备,抢救仪器进行讲解示范指导。

2.3.2岗位培训第一阶段时间为三个月,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指导工作方式,在岗前培训基础上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讲解各班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各班工作;根据班内患者的护理内容进行各种护理操作,讲解护理常规;在专人负责带教前提下,完成岗前培训手册中培训项目的check-list,并由科室总带教模拟急救场景,设置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项,进行床边综合考核并通过。

2.3.3岗位培训第二阶段时间为9个月。使新护士逐步适应临床环境,实现从一对一的“跟班”急诊新护士到有独立工作业务能力的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每月根据岗前培训手册,进行理论及操作的回顾,查漏补缺,进一步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种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提高急诊临床的护理质量。

3结果

3.1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普遍提高在岗前培训考核及三个月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中,通过率为100%,check-list完成及时,每个月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均以较好成绩(>85分,满分100分)通过。

3.2同事评价较高主要通过带教老师评价、科室同事评价、护士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科室内新护士的工作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小。

4讨论

4.1岗位培训提高了新护士考核通过率,激发其在临床中学习的兴趣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相关的学习环境及压力也相对改变,在岗前培训中激发新护士工作、学习、生活动机意识尤为重要[5]。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更能引起新护士的期待与认同。以自主、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调动新护士的学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培训后的考核中理论及技能均顺利通过,同时也体现出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4.2增强了新护士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角色换位新护士面临学院到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角色转换的压力,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如:病情环境适应较差,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差,容易出现差错;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不止如何回答等[6]。岗位培训内容满足了新护士的需求,不仅充实了理论操作知识,更是从安全管理,护患沟通,应急处理等多方面引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顺利的成为一名专业护士。

4.3提高新护士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是新护士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无论怎样变革岗位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始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7]。在岗前培训中统一培训使其在上岗前就打下扎实基础,在其后的岗位培训中反复复习,并在临床中得以较好的应用。

4.4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在系统的培训中,新护士的业务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护士的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制度及优质服务等人文理念教育不仅让新护士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激励护士产生集体归属感,从而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吾吉.浅析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8:78-79.

[2]曾任英,钟伟英.新护士岗前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80-81.

[3]陈祖辉,王声.护理学杂志[J].2004,19(15):3-6.

[4]潘红英,桂蒙,孙蒋会,等.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5-447.

[5]王惠芬,谭文勇,夏桂兰,等.新护士岗前培训模式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48-50.

第7篇

关键词 急诊科 护理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我院急诊科现状

我院是一所基层的二级乙等医院,新落成的八层住院大楼底层为急诊大厅,于2011年5月正式启用,建筑面积约1100m2。包括急诊、分诊、内、外科诊察室、抢救室、换药清创室、小儿成人输液室,注射室。

现有在职在编人员8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注册后未进编人员5人,平均每天输液达100人次,其中有85%为小儿输液。除此之外,还担负着120救护回来的急诊抢救工作和新入院,突发性的危急症救护。

现存的安全隐患

当今社会,患者的法律观点、经济意识、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急诊科护士除了要担负正确及时的分诊,配合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还要注意安慰患者的情绪,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担负着分诊加导医的双重角色。纷杂的工作氛围,使急诊护士迫感压力,稍有护理服务或沟通不到位,就会使患者满意度下降,投诉率增高,去年随机3个月急诊病员满意度调查平均得分79%。

急诊工作紧张繁忙,每天接触大量不同的患者,各种情况难以预料,抢救时时间紧迫,家属期望值很高。输液室护士每天不停地重复操作,努力保证巡视到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准确处理。这些都需要护士长期集中注意力,时刻处于应急和戒备状态,长期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护士负性情绪的发生。

科内业务培训不扎实,缺乏安全隐患的预案和认知;对安全管理(输血安全、管道安全护理)的细节、流程、关键环节未做细、做实;关键制度(查对、抢救、消毒隔离制度)未牢固掌握,人人过关;重点设备(洗胃机、呼吸机、除颤仪)性能的保养、督查、未完全到位;对关键人员(护理骨干、新上岗人员、家庭意外、负性情绪者)缺乏周到的人文关怀和正性勉励;对关键时段(繁忙、节假日、交接班、夜班)掌控管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到位,没有完全保证弹性排班。

低年资护师比例增加,法律意识单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各种告知执行不到位,不严格执行基本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应变经验不足。

危重患者抢救成功后院内转运时,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躁,如没有沟通到位,正确把握好转运指征,动态转院过程中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或转运环境限制了突发病情的观察和处理,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纠纷隐患。

防范措施和管理对策

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护理部-科室护士长-护理质控组长为主体,全体护士共同叁与的护理安全检查体系,按以上体系逐级制定并签约护理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增强成员法制关念,认真学习并定期考核各项法律法规(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病历书写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保证人人过关。

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疑难病例,急救经验和最新知识点定期组织科内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每月针对科室和护理部的质控反馈信息,结合实际的安全隐患召开质量分析会,讨论整改措施。及时建立不良事件通报系统和差错登记。对薄弱环节,事故苗头进行探索,做到人人知晓,“吃一堑,长一智”。输液室人流量大,周转快,在治疗,操作前必须坚持查对制度,严格执行反向核对,例如:“大爷,请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

对低年资、新上岗、学习进修人员进行入科前培训,内容包括服务规范礼仪,工作急救流程,沟通告知技巧,120接诊抢救演练等。不断强化她们的职业道德,培养并保持“慎独”精神。根据科内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能力的高低安排重点班次(主班,分诊班)合理搭配,根据高危、繁忙时段酌情调配科内人力资源,做到合理的弹性排班。不断强化三基知识和专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保证人人达标。安排有责任心的护理骨干负责急救仪器的定期检查和保养:除颤仪,每周2次充电,保障性能正常;抢救药品保证有效期并且帐物相符。

增加科内全员聚会和精神文化交流,关注特殊人员的思想动态。对意外、家庭等因素的负性情绪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及时开导、慰问、捐助)。以适当的绩效奖励每月的文明护士和成绩突出的护理骨干。

公示急诊就诊流程,建立院内危重病员转运登记簿。内容详细、简洁。按照表格逐项打勾记录:包括病人转运前的评估、告知、病人个人财产清点(衣物、贵重物品、证件、影像报告等),做到医护人员一起协调(最好安排有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转运前与接收科室联系到位,保证电梯待命,同时要注意急救器械的携带(小氧气筒、监护仪、除颤仪,必要时需备急救呼吸机),努力将病员转运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结 果

所有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各种关键制度执行到位;各种沟通,告知到位。纠纷和投诉明显下降。

整个团队工作态度热情饱满,优质服务能做到:住院有人送,检查有人陪,急症护理专人管,健康教育全过程。

绿色生命通道畅通,120接诊、抢救、分流及时。医院社会信誉度增高;患者满意度增高,今年第2季度患者满意度调查平均得分86%。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实行小组管理,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等;结果: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频次减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有效减少差错,杜绝事故,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4] 邓开勤.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94

第9篇

关键词:优化转运流程;急诊;安全管理

急诊室是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对不能明确诊断者,危重症者经积极抢救后常常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送往其他相关科室,此时就需要进行院内安全转运,为了确保急诊患者转运的及时安全,我科优化了转运流程,取得优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就诊需行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88例,主要转运到病房治疗,手术室,CT室,B超室;其中男103例,女85例,年龄5~7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转运流程组各94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转运方法,优化转运流程组给予优化后的转运流程为患者进行转运。优化转运流程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根据转运护理评估单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准备急救物品,药品,监护仪器,通讯设备及转运人员,填写危重护送登记本,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获得知情同意签字。②联系需要转运到的有关科室:联系好有关科室做接收患者的准备,同时介绍病情。③转运路线提前规划好:联系电梯并准备好运送工具,使转运通道通畅。④制定转运应急预案:再次确认转运途中的物品是否齐全,再次对病情进行评估,采取正确的搬运方式。⑤护送至目的地,做好交接并双方签字。

1.3评价标准 转运患者结束后,由相关人员填写不良事件登记表,交接患者情况登记表,并进行医患满意度的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用SPSS16.0 软件,两组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和优化转运流程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5%(24/94)和7.4%(7/94),不良事件发生率优化转运流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满意度调查 对照组和优化转运流程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59.6%(56/94)和95.7%(90/94),优化转运流程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 对照组和优化转运流程组的医务人员满意度分别为63.8%(60/94)和93.6%(88/94),优化转运流程组的医务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患者转运存在高风险性,特别是在大规模转运组织过程中,复杂性远远高于普通转运,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问题,例如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等等,素以,在大规模急诊患者转运之前需要将组织工作做好,完善前期准备各项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紧急预案,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马上采取处理对策,确保转运工作忙而不乱,有序进行。院内转运会引起急诊患者生命体征出现改变,并且会引发各类并发症,其中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并发症,同时存在管道滑脱以及坠床的风险,所以转运之前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预见性培训工作,对患者情况给予综合性评估,对于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给予预测,制定有效的转运方案,准备充分抢救器材以及药物,是保证转运安全的基本,特别是转运之前人员、仪器和药物的准备直接关乎到转运能够顺利完成。转运之前创建转运领导小组,与其它病房转运时间错开,避免转运通道出现拥挤,确保足够工人能够帮助转运患者的物资,最大化降低风险。院内患者进行安全转运是急诊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路途虽比较短,但是在转运时患者多数诊断不明,病情危重,发生意外的概率会增加,加之有时会操作不当,对患者的健康可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死亡,恶化了医患关系。有学者研究发现,院内转运能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转运的患者有比平常高9.6% 病死率的危险[1]。因此,规范的急救护理转运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保证,医疗救护工作快速、安全、有效进行,为患者及时救治、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提供了有效保障[2]。

近年来,如何进行院内安全转运患者的重要性受到更多学者关注,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年间进行急诊安全转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优化转运流程与传统的急诊安全转运方法相比较,结果显示,优化转运流程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本次调查,找到了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隐患,找出最有效的方法达到及时安全的转运目的,特别是在对危重症病人的院内转运时,一旦出现负责转运的人员和设备不足,使病人不能得到充分抢救和护理,影响了诊疗效果,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转运前评估病情可以对潜在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转运路线也很重要,根据患者的转运目的及医院具体环境,设计最省时、快捷的转运路线,优化转运路线,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3]。

总之,对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安全加强管理是尤其重要的,通过优化转运流程,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使患者的转运工作及时而有效,促进了护理安全管理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肖烨,吴勇清,蒋德玉,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 954.

第10篇

【摘要】通过急诊科护士培训的探讨,寻求安全的管理模式,降低护理风险,以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防范护理风险、开展专题法律讲座及健康教育,使急诊护士能迅速适应急诊科的日常抢救工作,保证急诊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字】护士培训 护理质量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其护理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病人病情急、危、重、难且病情复杂、变化快、死亡率高,病人家属往往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加强急诊护士培训,对急诊科建设和护理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现配置护士18人,平均年龄(27.6)岁。主管护师4人,护师7人,护士7人。中专4人,大专13人,本科1人。

2 培训方法

2.1 成立培训小组 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和急诊科高年资护士组成。

2.2 定培训计划 培训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护士培训,开展专题法律讲座,健康教育,护理风险。确定护理技术操作考核项目,方法及标准。

2.3 实施

2.3.1 法律知识培训 教育急诊护士从思想上树立法制观念,同时加强慎独教育,提高工作自觉性,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3.2 健康教育培训 科室建立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护士工作。例如①急诊患者的健康需求。②各种急症的护理、饮食、休息及心理护理。③了解急诊患者家属的需求,使病人及家属能够配合护士完成治疗,减少医疗纠纷。使急诊护士有章可循,尽快适应工作。

2.3.3 护理风险培训 建立风险管理报告制度,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将要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病人及家属,不但可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病人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1]。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签字。完善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护士要做到床头详细交接,特殊操作如洗胃中途不能换人。护士长结合护理部下发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急诊科的具体措施。每周一进行安全检查,要求护士熟记以上内容,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安全。

2.3.4 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护士需具备的抢救技能包括抢救知识,抢救技术,抢救药物的使用,抢救仪器的操作。通过两周的护士培训,对于常见急救操作培训有电动洗胃、心电监护、电除颤、心肺复苏,及呼吸机的使用等,进行操作考核。同时急诊科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和管理查房。定期组织技术练兵和考试来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

3 结果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及在职的继续教育,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均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首都卫生技术人员急诊培训证书,并在日常急救护理工作与医生密切配合,提高了急症抢救的护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同时在卫生局组织的“医院管理年”、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及“三好一满意”等活动的考核中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及肯定。

4 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医疗市场激烈竞争,急诊护理工作必须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强化法律知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2]。规范各项护理行为,保障自我权益,共同实现既定目标,加强急诊护士培训,把急诊护理风险降至最低,提高抢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6-197.

第1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5-02

我国急诊医学的起步相对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急诊服务以及抢救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实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在急诊科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吗,能够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同时对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1]。本文以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48.3±4.5)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在17-72岁,平均年龄(46.1±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方式如下:

1.2.1 风险管理培训

为了是实际的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应该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日常的工作能力以及对于危险的防范意识能够有所提升[2]。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形成一种习惯,掌握在医疗事故处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就能使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实现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管理意识。

1.2.2 风险管理护理计划的制定

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不仅能够将护理的重点突出,是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应的护理流程以及规范,这样就能促使其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3]。在护理工作进行中,应该重点对呼吸科的危重患者进行护理,切丝将床头交班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并且不断的进行强化。并且还应该对每一班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在接班的时候需要对危重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一般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评估,对患者的需求以及投诉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记录,及时向领导进行汇报。若出现医患纠纷,应该及时向上级进行上报,比给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交班的时候需要将相应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1.2.3 护理物品以及仪器管理的规范化

护理物品以及仪器是护理工作中的必需品,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进行中,应该将仪器管理以及护理物品的管理实现规范化,保证仪器在使用中能够正常的运行,并且应该保证干净、卫生。为了保证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急诊科护理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4]。针对不同科室的仪器将其运行的流程制定出来,对于存在问题的仪器要及时进行处理,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还应该强化对药物存放以及管理工作的强化,使用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在计量资料的时候使用x±s进行表示,然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中最前线的工作,这一科室的患者往往在疾病等方面都存在多变性,以往在护理的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明确的记录,并且对相应的操作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这种情况下就极容易导致出现护理风险以及医患纠纷。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护理操作实现规范化,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出现,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

综上,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管水萍.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上旬刊):105-107.

[2]邢翠萍,张爱莲,朱冬梅,丁霞.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74-75.

[3]张巧利,李兴革,吕小青,吴惠平,蔡月英.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2A):28-31.

第12篇

1.1全能急救护理人员欠缺,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护士服务观念陈旧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缺乏,急诊护理管理人员均来自不同科室人员,均未经过急诊专科的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低年资护士均没有5年临床护理经验,直接上岗,法律知识缺乏,对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差,护理经验少,对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高年资护士在急诊倒班有厌倦、懈怠情绪,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差,不能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急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言语冲动,甚至失态,而急诊的医护人员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又司空见惯,觉得家属过于夸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工作欠积极主动。

1.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护士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于急救设备多,进行口头交接,做不到班班亲自开启各抢救设施查看备用状态,执行各项操作时,由于急救时病情危急,各种记录、标识不及时书写,护理文书记录不严密,查对不严格,抢救患者使用抢救仪器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及时巡视留观患者,造成液体外渗、滴空液体等现象,均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

1.3相关科室方面的问题辅助科室如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收费室、药剂科等由于急症患者没有时间性,随时来做检查,中午、夜间或节假日期间找不到人、机器现开机,或是患者未带足费用,相关科室不予检查,都会耽误时间,这些都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满情绪。

2管理对策

2.1成立科内质控管理小组,加强安全管理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年资高的护士为质控组成员,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告知,每月一次全科护理质量分析会,进行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反馈、评价,再整改、再评价,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整改体系,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将各种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到位,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2]。

2.2提高科内护士整体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重点加强培训年轻护士的严谨慎独精神:根据能级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晨会交班完毕后组织护士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急救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的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急诊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培养每名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3],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从容应对各种急症,即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安全。

2.3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培训制度健全,但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交接班制度,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确保急救设备、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积极与院领导协调沟通,加强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科的重视医院成立急救小组,遇到大型交通事故和突发意外灾害患者多的情况,急诊医护人员应付不了,由院领导或总值班及时抽调备用人员参加抢救,不耽误任何抢救时机,对没钱无主患者,院总值班可以先签字做检查和入院,辅助科室要制订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夜间节假日须向急诊医护人员说明去向,先做急诊再做平诊,增添新的抢救设备仪器,争取在短时间内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结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