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10-05 15: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1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法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 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 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2]徐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25):27-28.

第2篇

关键词: 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

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

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

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

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参考文献:

[1]梁永春,刘建业.电动传动课程群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研究[J].电力教育,2011,208:167-168.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水运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89-02

“水运工程施工技术”实践教学课程是水运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专业课教学的继续与补充,也是对以前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应根据“水运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来设置,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参照,以圆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根据“水运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现场认识参观、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施工现场生产实习。

一、现场认识参观实践教学

1.教学目的。通过带领参观港口工程、航电枢纽工程、船闸工程和航道整治等工程,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对港口、通航枢纽等工程的作用、规划及建设工作有初步认识,对港口、码头、航电枢纽、船闸和航道整治建筑物等有初步的直观了解,建立感性认识。

2.教学内容安排。①安排学生听取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应包括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出色的技术人员;结合工程介绍港口与航道工程中施工技术特点、难点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状况;结合工程介绍特殊构件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施工中常见事故及其处理方法等。②带领学生现场勘探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港口及码头工程和航电枢纽、船闸等工程,讲解港口的基本组成和总体布置的特点;港口的装卸工艺型式;码头的基本组成及码头的基本型式;码头设施(防撞设施、系船设施、人行通道口、电缆管沟等设施)如何合理布置;船闸的基本组成及其平面布置;航道疏浚的施工工艺等。

3.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中由多个教师带队组织,以集体参观、勘探在建港口航道工程,或已建完成,正在正常运营的港口、通航枢纽为主,辅以相应工程建设、规划和运行的介绍报告。实践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目的、意义,参观勘探工程的基本情况、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报告内容,所见所闻;要求采用文字、照片、工程图表等方式撰写,采用专业术语,文笔流畅,图表工整。

4.教学地点选择原则及时间分配。①教学地点原则上选择本省境内或临近省份具有典型意义的港口及航道工程工地、港口及通航枢纽。地点基本稳定,与建设管理单位签接待指导协议。②时间分配:时间为一周,包括1天的专题报告,3天的参观实习和1天的实结和实习报告撰写。

二、施工现场生产实习实践教学

生产实习实践是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全面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全面检查的重要手段。

1.教学目的。通过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实践、巩固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①了解我国当前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及管理;通过接触施工工地、监理单位及政府有关的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基本建设情况有个清楚的认识。②在实践中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深入施工现场参加施工技术组织、施工管理及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工作,锻炼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认识。

2.实践教学内容。①基本工种实践教学。在基本工种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现场生产工人的指导下,掌握下述各基本工种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及劳动力组织、操作规程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土石方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构件的施工;基础工程。②专业建筑物实践教学。在专业建筑物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或掌握以下主要内容:项目概况;施工测量、检测;施工程序、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和主要施工机具设备;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和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安全、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主要技术革新成果。③施工项目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必须了解或掌握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管理机构及组织模式;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和计划管理;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的机具管理和材料管理;施工企业的技术、安全、质量管理。生产实践教学同样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不仅反映学生实习的深度和实习收获,而且也反映了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应图文并茂,总字数不少于4000字。

3.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应在工程技术员的帮助下,让学生具体参加有关的技术工作和生产工作。①教学方式: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②教学方法:在工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基本工种的专业生产劳动;听工程技术报告;参观施工现场;观看录像。

4.实践教学地点选择及时间分配。①教学地点选择。主要以土木工程建筑物施工现场作为教学地点,可以是下列场地:港口水工建筑物施工工地;通航枢纽及水利枢纽工地。②时间分配。教学时间为4周,具体时间分配根据所选的地点而定,一般集中两周,分散2周。

三、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水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水运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工程认识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概述(总说明);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分析;施工方案设计(定性分析比较);主要工程量;基坑排水设计;施工方法设计;编制进度计划;施工总平面布置;施工组织措施。

3.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室进行,参照国家计委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大纲主要内容与编制要求》(1997),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如图纸、工程量清单、工期、施工要求等资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计算表格、计算程序、结构总图等;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电子文本一份。

4.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时间为7天,准备工作、资料分析等1天,施工方案、主要工程量计算、基坑排水设计、施工方法设计、施工进度编制和平面布置设计等各1天,资料整理0.5天。

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安排各不相同,三部分内容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逐步深入。通过“水运工程施工技术”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港口的基本组成、装卸工艺流程;掌握港口与航道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技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质量缺陷、安全隐患的原因查找、分析以及处理方法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总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同时得到知识巩固和生产技能的培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桂辉,刘曙光,匡翠萍,郑永来.港航工程模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20-122.

[2]荣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3,(6):148-149.

[3]范悦,李喜桥,张兴华,张欣,郝继峰.工程实践教学课程的创立与实践[J].教学建设与改革,2005,(1):37-39.

第4篇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薪酬管理理论,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政策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仅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高校在开设薪酬管理这门课的同时,往往加上《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对于薪酬管理理论的掌握。本文就《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探讨。

1.《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是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设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实际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其它实践方式无法替代和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内涵、薪酬体系的设计、市场薪酬调查的步骤以及薪酬结构的设计等内容,学会根据在薪酬管理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方法。

2.《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实施

《薪酬管理》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习,在实施方式、设计内容、进程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1课程设计的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设计方式,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薪酬管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生应设计以下内容:选择一个企业(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企业、过去实习过的企业或者是虚拟企业),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进行调查,再结合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调查资料,发现原有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个对外具有竞争性和对内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情况;调查市场薪酬状况;分析该企业的人员结构、业务特点;调查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分析该企亚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与财力状况,重新设计这些岗位的薪酬体系。

2.3课程设计的进程安排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专门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设计,大致分3个阶段。1)开始阶段(1天)。在这个阶段,老师对课程设计进行动员,要求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对薪酬设计的基本内容,工作流程形成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学习兴趣。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程设计纪律要求,不能无故缺勤,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请教;指导老师要强调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纪律,认真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2)调查阶段(2天)。在这个阶段,学生独自或者分组进行市场薪酬调查,包括对某行业、某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调查、员工薪酬水平与结构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要掌握薪酬调查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员工的薪酬体系。由于很多企业采取保密性的薪酬政策,所以在薪酬调查阶段也可以参考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薪酬行情报告。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4天)。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发现原有薪酬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根据调查资料,重新优化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并形成课程设计报告。 2.4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报告是对薪酬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全面总结,基于对所选企业薪酬管理的认真分析,以及自己薪酬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导言,主要说明课程设计的意义。2)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介绍,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如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结构如何,阐明基本薪酬、可变薪酬以及员工福利等;企业的薪酬水平如何,结合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对所选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评价;企业的薪酬政策介绍。3)对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评价。结合所选企业的特征,对比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评价所选企业的薪酬制度,重点指出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4)重新设计所选企业的薪酬方案。在分析原有的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薪酬体系、薪酬构成、薪酬水平、薪酬预算、薪酬政策、薪酬沟通等方面,优化设计薪酬方案。5)总结。主要说明本课程设计可能做出的改进;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收获与感想。

3.《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目的不明确,收集资料相对困难,学生在《薪酬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3.1对薪酬管理的认识不够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只包括了薪酬结构、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而没有对薪酬预算、薪酬沟通等进行阐述。

3.2薪酬调查比较困难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专业的方法,对市场上各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现状的调查报告,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方面的决策依据及参考。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的是薪酬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调查报告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的目的。由于时间有限和薪酬保密等因素影响,许多同学在进行薪酬调查时遇到很多困难,获得的数据很难具有代表性。

3.3缺乏自己的见解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企业原有薪酬方案进行评价,并运用所学知识重新优化设计薪酬方案。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自己的见解,只是收集了一般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应当对照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标,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4课程设计报告撰写不规范

第5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嵌入式系统已成为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从而能够适用实际应用中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计算机系统。从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嵌入式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综合性技术。因此搞好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取调查研究、总结及结合自己特色构建合理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自主设计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相应的综合实验室并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竞赛,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参与企业合作。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实验室以及最后通过本项目的改革成果积极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国家大赛等四个主要部分。

1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统筹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置。在内容上,做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验证到设计开发。在时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课外科技活动这一第二课堂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进行嵌入式系统方面的项目开发。该环节从整体出发,将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创新性训练项目三个层次。

2.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

移动专业实验室是有50套博创的ARM11开发板,可以搭建出与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通信专业不同,但能体现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实践教学平台,摆脱学生不需要思考而只重视重复操作的示例,也可以彼此构建成实验拓扑网络平台,使其用于与软件工程一致的嵌入式系统平台。

四、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及项目实践

移动专业实验室的开发板集成的示例操作过多,因此需要构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和与基础紧密结合的软件示例。比如:音频、视频、绘图、游戏等示例,可以使学生通过看、听等视觉冲击来感受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带来的效果。增强学生对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达到理性思考的程度,刺激学生进行实践,达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两次飞跃,形成实践教学在综合实验室的一种良性循环。

本项目归纳起来可以简称为“一个体系,一个平台,反复实践,一个竞赛”,其过程管理包括“教,学,练,管”等四个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促使学生提高实践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在大赛中获得成果的检验。

五、 研究的成果

该研究能够更加贴近了我校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目标和办学特色。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概括:

(1)改变了实验题目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整个实践课程的实施内容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按模块、分步骤”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全部内容,最终能够把不同的模块整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

(2)课程设计题目自主化、验收形式和考核标准多样化

题目自主化主要是指:教师在参与课程设计题目命题时,遵循以“引导学生为主,鼓励和提倡自我命题”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很多教师在验收课程设计时由于时间等问题的因素,不可能做到人人公平、公正的给出验收成绩。所以在课程设计验收中,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正:

a) 验收形式的改革:公开组织若干本方向或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对自愿参加提前验收的同学作品进行共同进行公开、公正的验收。验收的具体流程:验收学生本着完全自愿的原则参加提前验收(只要完成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先进行自己作品的展示和讲解,然后由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提问,最后各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该成绩在有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予以汇总,最终决定学生本次课程设计的成绩。

b) 考核标准多样化:标准的多样化是兼顾成绩公平的有效手段,在课程设计评分考核中,把以往全由一位指导教师把握的学生“验收表现”,增加至多位教师同时给出成绩,增加了成绩的参考尺度;另外,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再仅仅由学生的作品展示效果所决定,而是由学生在验收时的综合表现(如:语言的表达、作品的讲解、设计思路等)决定,从而使得成绩更加合理。

(3)充分利用了实验室

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课余时间,完善开放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2]增加开放实验室的数量,让学生也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来,鼓励学生“从宿舍走出来”和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作业。

(4)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并引导学生与企业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3]

六、 结束语

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并独具匠心地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产品。本项目思路清晰,效果明显,并在其它具有相关近似课程的学校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付顺,姚圣国.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思路的创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8期

[2]王光福.从传统的实验教学走向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年01期

[3]彭志广,杨大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8期

第6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思路

Abstract:Vo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conduct programs designed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to achieve zero distance an important part of docking is to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in a forceful measures. In this pap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urriculum design, as well as“Photoshop Graphic Design” course design ideas.

Keywords:Curriculum design;Guiding ideology;Design ideas

课程设计是我们在教学实施前的一个准备工作,要准确理解课程设计的含义,应先理解课程设计是建立在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之上的,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四种能力所包含的岗位进行精心设计的。课程设计为教学提供了可靠保障,是我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好的课程设计可以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同时也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1.强调“校企深入合作”

主动自觉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在《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设计中,全过程都有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共同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及其他院校的教师共同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并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以及制定考核标准。

2.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是按照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将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于特定的发展情景及实训任务、项目中;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协调、合作的观念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利用在校学得的知识和经验直接胜任就业岗位;再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科学选择教学媒介,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爱学、会学、会用,以全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效。

3.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将“为就业服务”的理念融入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中,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了课程的职业性要求。为了让学生尽早地体会到职业环境,学校引入企业入驻孵化园便于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还采用“前工作室,后项目室”模式进行实战,这样通过工学结合,“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交替螺旋上升,力求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

4.积极开发项目课程资源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为了扩充课程项目载体,积极开发项目课程资源,使其能强有力地支持项目课程设计与建设。项目资源与载体除最新行业标准、规范外,还注重真实的设计流程,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在进行课程资源准备时,不仅包括素材库、指导书等教学资源,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如:项目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有了好的课程资源,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以这样的指导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谈一谈在进行《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设计时的设计思路。

二、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步,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工作。课程设计前期,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以及召开专业论证会,确立了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目标里,我们将平面广告创意,平面广告设计作为我们的核心岗位。依据核心岗位,确立了包含四种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而对于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能够制作各种广告媒体的专业核心能力。进而与企业相关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召开专业论证会,通过多次论证,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

第二步,明确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的,针对此专业将其周边课程进行整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时本着以下原则:通过校企合作选取、序化和研讨教学内容;解读广告设计师职业标准,提取知识点、操作点;将知识操作点项目化,选择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将其层次化,确保涉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在项目实施中,注重工作流程化,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培养职业能力素质;工学结合,使“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交替螺旋上升。同时将选取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实训层次(选取书籍封皮设计、儿童相册设计等作为教学型项目)、专项实训层次(选取抠图、调色等作为经验型项目)、综合应用层次(选取海报设计等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作为真实型项目)、顶岗实习创意层次(由实习单位制定的创新型项目),在充分利用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时,通过项目指导书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与方法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把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相结合,形成主题任务,进行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真实项目,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动态学习。教学全过程贯彻做中教、做中学的方法。

第四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加强校企结合,有效利用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室,采用一体化座位编排,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条件下学习。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以探索开发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前提,共享资源,共建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的一种紧密型实质性的办学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满意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总之,课程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进行课程设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实用性为指导,突出岗位实用能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培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

吴 慧:女,1980年11月,2003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从事计算机教学,现任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与广告设计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平面广告及网站开发。

杨振娟:女,1980年4月,200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从事计算机教学,现任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网络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平面广告及网站开发。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能力标准;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5-01

课程设计也称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指根据培训需求或专业培养目标开发制订的培训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的说明等。从能力标准的制定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从课程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材料的编写,从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其主要内容。从近年来的实践活动看,军队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做法。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职教观

军队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应坚持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为指针,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要求为依据,以重视学员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军队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际,努力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充分适应基层部队最新用人要求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密切与院校、部队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学员的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军队职业教育为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要求

军队院校课程开发应从军队院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探索课程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在广泛征求有关课程设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能力标准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同时确定能力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目标效益原则、联系实际原则、能力本位等原则。在课程目标上兼顾三种需求:军队总体建设需求,基层部队需求,学员发展需求。在课程结构上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必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关键职业能力和通识能力的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更多的要考虑和体现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既要考虑学员适应岗位必要,又要考虑学员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引领先进的职教课程理念

3.1 以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开展大量的调研,深入分析任职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总结提炼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2 以能力为本位制定培养方案。在我们以前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让学员知道什么,而不是让学员学会怎么做。这方面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能力标准是所有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从课程体系到每一门课,甚至一门课的每一单元都必须有相关的能力标准与之对应。而且这种能力既包括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又必须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具有的知识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使培养出的学员真正满足任职岗位的需要。

3.3 以学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知识点,多讲学习方法,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员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评价教员教学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学员是否能够自己去学,学懂了多少,而不是看他是否讲完了所有知识点,讲得有多么精彩。教员的角色也由"授"向"导"转换,教员的教学方法也由讲授转为引导、指导、辅导,这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

3.4 以灵活的方式实施教学和成绩鉴定。学习活动是指为了帮助学员达到课程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所以教员应该掌握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叙述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探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实模拟式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在设计成绩鉴定方法时,尽量结合教学目标和正在使用的教学方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除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外,更多的应采用边做边鉴定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接受考核考试。

4.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程序

4.1 开展任职岗位调研,制定能力标准。这是课程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其中能力标准包含学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做人的基本素质(态度)以及各能力单元的鉴定考核方法等内容。能力标准全面描述了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参照物。

4.2 依据能力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计划)。有了统一的能力标准后,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据能力标准的内容来确定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各个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都必须满足能力标准的要求。

4.3 根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在明确了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结构后,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细化每一门课程应包含哪些内容,其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是什么,学员应达到哪些职业素质要求,即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4 针对不同对象,选编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实际上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教材,也叫教员用书,其结构主要由教学目标、前导技能、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设备需求、职场安全等内容组成。二是学材,也叫学员用书,其结构主要由学习目的、前导技能、学习方法、内容描述、学员自测、实训练习、参考资料等内容组成。

4.5 遵循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在完成了教学材料的编写后,课程设计就进入了课堂实践阶段,由教员具体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设计教学过程(备课)、实施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专家参与、学员反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每个教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有一定差异,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按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员的创造性。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员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根本,在动中学,学中练,练中用"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第8篇

【关键词】MOOC课程;设计模式;Udacity;经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MOOC课程是目前广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其教学以学生知识获取为重点,以学生掌握学生过程为目标,将各大知名高校的课程进行汇编、视频拍摄,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为全球知识爱好者提供较为系统的课程资源。其设计模式和优秀经验对我国国内的课程改革和公开课资源创建有着较为明显的借鉴作用。

一、MOOC课程及其设计模式

MOOC课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大卫·怀利最先开展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2011年,MOOC课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一个正式的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郎创建,后期出现的Udacity、Coursera、EDX等成为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大型网络课程平台。

(一)MOOC课程特征

MOOC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课程结构较为完整。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不同,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MOOC课程不仅有基础性的课本知识讲解、实验操作、在线问题解答,同时还有社区互动平台,学习者可以在线与不同地区的人进行经验交流,另外,MOOC课程还提供学习证书,并能够获取学分,与一般性大学无异。

二是学历路径导航工作比较到位。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都会采用邮件等方式通知学生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起始时间、课前准备等。学生能够根据平台上的导航较为快捷地进入所要学习的页面,相关资料的获取也都较为简单。

三是学习过程反馈的及时。学生在MOOC课程学习时,会有单元测试和机器测评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评估,如编写小段程序,教师也会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

(二)MOOC课程设计模式

MOOCs不是“一切照常”在教室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课程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设计原则是混编、集结、目标的重新制定和信息回馈。在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MOOC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以知识点为体系的课程设计大纲。

2、 各知识点主要讲解内容。

3、 录制上课视频,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录制,多为10—20分钟左右,视频中设置提问。

4、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

5、 课后练习

6、 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主题

7、 课后测验

MOOC课程的开展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运用大型网路开展对大众互动和回应,如小组合作的处理。在进行学习过程中,该课程会有自动化的评量系统,如随堂测试。

二、MOOC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

这里就Udacity课程平台edX移动学习平台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与Coursera、edX等课程平台不同,Udacity使用的授课模式以测验为主,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授的课程讲授停留在知识主题介绍阶段。该平台采用的是专用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内置编程接口、论坛和社交元素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该平台已提供三十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提供工作介绍等中介服务。

对实验课程的拓展是目前困扰该平台负责人的主要内容。但其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都较为明显。

edX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成立的,这是一个开源、非盈利性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推出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麻省理工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博士指出:“edX是提升校园质量的一项挑战,利用网络实现教育,将为全球数百万希望得到学习机会的人们提供崭新的教育途径”。该平台edX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其在线学习平台,以MITx为基础,其它感兴趣的大学和机构可自行托管其平台,或者帮助改进和增加功能。目前,该平台已提供一百二十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

通过对这两个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分析发现,MOOC课程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第一,合作多样化趋势明显。受到MOOC课程平台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的吸引,全球各大教育机构和科技公司都着眼于对相关平台进行投资与合作。教育公司如Instructor已经转向MOOC课程的支持服务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联盟也逐渐扩大化。

第二,课程设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MOOC课程在开展之前都会对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合理的进行课程内容安排。MOOC课程在面对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时,会有意识的进行课程趣味性调整和学习情景设置,增强课程的可学性。

第三,课程设计的结构化。MOOC课程具有较为科学性的课程结构规划,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以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为依托,帮助学生落实信息学习。MOOC课程不仅有文本讲解、视频资源、课堂测验,同时还进行了讨论版设置,让学生能够与在线学习者进行交流。

第四,课程认证趋势明显。Coursera和Udacity平台都致力于学生学习认证和学分获取两项内容,但也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习费用。

(三)经验借鉴

从MOOC课程平台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

第一,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各高校在推动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时,需要加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第二,加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内高校在进行网络公开课的创建时,需要积极应用Internet网络和教育技术,积极用视频翻转老师课堂内容,加快移动设备学习平台建设和个人电脑网络资源共享。

第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推进国内网络公开课建设时,高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推进学生的知识获取为导向,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和网络平台开发,推动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结束语

MOOC课程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不仅代表着大众对知识的渴求,也是教育大众化和平等化的体现。从该网络公开课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教育技术和网络为依托,通过教育技术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

第9篇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的“3.5+0.5”的培养模式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掌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产实际,精选教材。教材选用魏兵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基础》。该课程教学计划安排51课时,课时少,内容广,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强化公式应用,弱化公式推导。工程力学主要讲解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重点讲授极限与配合,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材料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以金属材料和塑料为主,结合食品行业的发展,增加食品行业当前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机械设计部分包括常用机构、连接、机械传动、轴系,这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及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多,属于课程的核心内容,机械传动中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突出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方法和公式应用;机械加工基础以毛坯的制造工艺和切削加工方法为主要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重点是液压传动的原理、组成和特点,常用液压元件的功用及常用的液压回路。介于课程学时少,结合课程的特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自学加辅导或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理论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工程力学基础、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良好互动,避免注入式教学。机械设计中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难度大和实际联系密切,采用讨论式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前,选择和生产实际常见的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如以齿轮轴为典型案例,通过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强度校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机械加工工艺制定等环节,可以把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课程的桥梁,知识结构相互衔接,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内容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工程设计而产生厌学情绪[4]。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机械传动、金属切削机床、轮系、液压系统原理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生产经历,缺乏相应的想象能力,采用动画技术,生动形象,让零部件运动起来,使抽象理论直观化;讲解连接、轴系、切削加工方法、液压元件时,采用实物、幻灯片、图片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拉近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增加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的实验课时为4学时,传统的实验为认知实验,实验设备是机械基础陈列柜和模型,以演示讲解为主,时间多集中安排在课程中期。改革后,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实验,不占实验课时,时间安排每个模块的理论课讲授之前,学生递交实验报告。通过认知实验使学生建立机械零配件的结构、机械加工、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对机械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内容[5]。①轴系结构设计实验。轴系结构是回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系结构的性能决定机械的性能和寿命。轴系结构设计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多,灵活性大,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拆卸、结构分析、装配、调整、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生掌握轴系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②机械传动方案的创新组合设计、分析实验。传动方案的设计是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传动类型、自行设计传动方案,根据设计方案自行组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在创新实验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方案构思和改进、实验操作和观察,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6]。

5增加具有食品工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工程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开课后第6周。工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工程训练的内容。学生知识面窄、面向工程实际不足,没有足够的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工程训练中,学生学习金属加工工艺知识,自己动手操作各种设备,使用多种量器具,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增加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设计时间1周,工作量大、时间紧。采用接近工程实际的题目:一级减速器设计或小型食品加工机械等。每个学生的任务书各不相同,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完全由学生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基本具备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材料的选择、会查阅资料,能够正确使用国家标准,绘制工程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机械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教学全过程多次考核和考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7]。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细化实验考核内容,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报告多方面考核,注重实验过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单独考核。

7结论

第10篇

对于高职英语课程而言,在开展模块化课程设计工作的过程当中,模块需要围绕特定的主题与内容开展,但在模块形式方面可以体现多元性特征(将包括课堂讲授、练习、实习、研讨等多种方式融合在其中),以达到覆盖高职英语全部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模块化课程设计方式下所划分的各个子模块具有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教学单位以及评价单位。但与此同时,各个子模块又在横向空间上与其他子模块发生联系,并最终组合成为一个具有更大目标的模块化课程。

二、高职英语模块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高职英语模块化设计是高职英语与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合的集中表现。要使高职英语与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在一起,就必须对高职英语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对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学到“够用”的基础英语知识,掌握“有用”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具备“实用”的职业英语知识,就需要在对高职英语进行模块化设计的过程当中,将整个英语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职业模块。

(一)基础模块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比较差,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根据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标准来看:以高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衡量标准,达到A等级,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量需要达到1600个以上;而要达到B等级,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量需要达到1000个以上。然而实践研究证实: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还远远达不到此标准。同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双证书”,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在英语课程的设计方面,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严格遵循“够用”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与用的结合。这也正是在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中,引入基础模块的重要意义所在。具体来说,基础模块所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学到“够用”的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阶段。因此,此模块中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选取学习难度较小、学习趣味性比较高的教材内容作为集中讲解的内容。基础模块对于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对听、说能力的掌握,同时兼顾一部分日常性的词汇语法使用技巧。同时,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在基础模块教学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英语技能考试的方式巩固英语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二)技能模块

技能模块即专业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学生所属专业的不同,在教材内容,以及要求学生所掌握词汇、语法知识等方面做出不同的规定与要求。例如,机械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与机械技能相关的英语词汇与知识,物流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则是与物流技能相关的英语词汇与知识。在技能模块的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相关专业,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尽量通过情境引入的相关模式,介绍与专业相关的术语、词汇,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英语应用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在技能模块当中,所强调的是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属专业的充分融合,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调动并逐步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技能模块需要建立在各专业实践工作情境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在真实性的专业情境当中,应用英语语言完成相应的任务,突出“有用”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在展开与技能模块相关的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任务教学法的方式,以工作过程为第一视角,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获取以及实践应用是完全建立在真实性专业环境基础之上的,学生能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实践应用的重点所在,从而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也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与价值。

(三)职业模块

职业模块英语是行业英语的一类,但其具有极为突出的专业性特征。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比较常见的职业英语模块包括: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可以说,这一模块是为职场中人,或者是即将进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所准备的。若能够掌握职业模块所涵盖的相关英语内容,就可以说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进入职场后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英语相关内容来比较的话,职业模块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交流能力,以及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举例来说,将旅游专业的学生放在真实性的旅游工作岗位当中,学生需要具备应用英语向游客讲解风景名胜,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回答游客相关问题的语言应用能力。目前,评估职业英语掌握能力的考试比较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剑桥商务英语考试、托普考试、托业考试、博思考试等。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而言,职业模块可以说是其核心的模块。所以说,英语教师在进行职业模块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英语语言的实用性。结合笔者实际的工作经验,建议在对职业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几点:应聘与求职、职场沟通技巧、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等。通过对上述各个方面的关注,将学生所具备的英语能力与就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在职业模块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的是语言应用与语言学习的充分融合,老师通过对训练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可包括个人演讲与面试,双人谈判、多人参观与接待等),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落实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条件分析

结合各大高校在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内容落实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为了确保高职英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施质量,需要在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措施、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改进,在满足了一定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再来开展模块化的教学方案,才能够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而言,在开展模块化的教学方案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教学设备

在落实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内容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将技能训练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当中的主导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就要求高职院校以足够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结合学生选课需求来看,此环节中所涉及到的教学设备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以及实训场地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借助校园网的优势,加强网络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实现对既有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二)加强教学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度与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设计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对其进行改进。改进的核心在于:加大对于班级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工作。在这样一种转变作用之下,要求对学生的管理更加注重个性,而非共性。还可以通过直接面对学生每个个体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比如,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英语分级教学的方式,把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集中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与此同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上来说,为了能够达到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合理提升,就需要高职院校实现对相关硬件设施设备(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以及实训场地)的统筹安排,延长开放时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英语模块化课程教学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不断根据实际的需求,师资水平。可以采取让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或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定期评估,让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与教师进行定期交流等各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教师还需要苦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形成自身的教学特长。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良好地与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相适应,还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的激发与提升,重视对教师教学效益的强化,以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第11篇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热力发电也由过去主要以火力发电厂为主向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地热发电多种型式齐头并进发展。随着节能减排和节水不断深入,火电厂向高参数大容量、空冷、联合循环、清洁燃烧方向发展。减人增效,电厂管理和运行人员需求数量减少,需求质量提高。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和单机容量的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对电厂集控运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近年用人单位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要求受聘员工上岗快,具有“顶岗”工作能力。目前,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电厂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如: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脱节、学生欠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善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对满足电力企业发展需要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热力发电厂》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适应热力发电发展趋势和电力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新型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工程师这一目标,突出工程应用性,努力做好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的转变,注意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基础上,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师生之间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针对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革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理论够用为度、提高针对性的要求,改革了教学内容,删去了《热力发电厂》课程中一些复杂公式的推导,例如回热循环中有关回热级数与热效率的关系、给水在各级加热器中最佳焓升分配公式的推导,而是根据曲线图得出结论或直接给出结论,直观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增加工程实际中用得到的内容,例如增加了热力发电厂管道与阀门、管道的支吊、防腐与保温;紧密跟踪热力发电技术发展,增加了太阳能发电系统、联合循环、空冷系统、核电厂热力系统和超超临界600MW、1000MW火电机组热力系统等内容。

2.课堂教学突出应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工程师这一目标,突出工程应用性,同时也努力做好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的转变,注意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发电厂热力设备的安装、检修和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热力发电厂》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火力发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二条主线讲解。讲授每个热力设备和热力系统时,首先分析其安全性以及为保证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如讲授回热加热设备时就电厂为什么普遍采用表面式加热器问题,我们从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二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使同学们懂得了其中的原由。再如讲授表面式加热器运行问题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加热器端差、水位、启停速度等指标对加热器及机组安全性、经济性影响;在讲授除氧器滑压运行安全性这一问题时,我们利用除氧器工作压力、泵叶轮吸入口压力、汽化压力暂态过程线,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水泵汽蚀理论进行分析,逐条得出机组负荷骤降时滑压运行除氧器防止给水泵汽蚀的措施。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又使同学们理解并牢固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为将来从事发电厂运行、检修及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采取插播录像片、进行计算机仿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在讲解回热加热器和除氧器结构和工作过程等内容时,插播这些设备结构录像片和现场拍摄的检修图片以及工作过程动画,可以弥补学生不熟悉现场生产设备的缺陷,结合感性认识进行理论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法,对与每一个知识点对应的工程实际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与教师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学习,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例如讲授除氧器滑压运行的安全性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边启发边讨论逐步给出除氧器滑压运行时防止给水泵汽蚀的措施;讲授给水的全面性热力系统时,关于再热器、过热器和旁路系统减温水接出点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时,采用研究式教学法,给出不同方案供同学们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1]。启发、引导、讨论和研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为日后工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热力发电厂》课程没有实验教学、只有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在学完课程理论知识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工程绘图能力、识图能力及分析能力。《热力发电厂》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热力发电厂热力系统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为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给出了一个《超临界600MW机组全面性热力系统设计与分析》这一工程实际题目,在给定机组主辅热力设备和回热系统情况下,要求学生完成该机组全面性热力系统设计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用CAD绘制出全面性热力系统图(CAD应用、工程设计能力)、计算设计工况下热经济指标(计算能力)、分析主要系统的设计意图(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由课程组6位老师轮班进行跟踪辅导、监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就课程设计内容进行答辩。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设计成品成绩(包括图纸、计算和系统设计意图分析等完成情况给定)和答辩成绩组成。通过本课程设计让学生得到了较全面的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对热力发电厂课程从理论到实际问题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三、结束语

第12篇

摘要:《基础工业工程》(基础IE)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工业工程技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基础性技术。本文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课程内容列举了该课程现有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达到教学要求,提出了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建议,并倡导积极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才是推进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58-02

一、前言

《基础工业工程》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第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以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系统及其组成要素进行工作研究。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如下素质和能力:(1)利用方法研究可对生产系统中的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操作动作进行分析改善;(2)利用作业测定方法能够完成某项作业的标准工时的测定;(3)根据本课程的相关概念和技术理论达到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初步评估,并提出改善方案。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理论。所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达到教学实践目的,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及与该课程相关的毕业设计。

二、该课程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还处于完善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不能实现教学宗旨的弊端。

1.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实验是课程内容最简单直接的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实验项目覆盖面小,综合性较差。课程包含的技术方法较多,实验学时通常为8学时,实验项目多为4―5个,对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小,针对性强,多为验证性项目。(2)实验器材选择不当,影响实验效果。实验项目主要进行生产过程的工作研究。实验多为拆装过程,对过程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并进行作业测定。对动作的标准化、熟练程度都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实验器材选择不当,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如某个高校采用A195型喷油泵,此部件在实验期间经常出现因泵体生锈,造成动作迟缓,出现拽、拉、拔、旋转等多余动作,对动作分析和改进造成困扰,动作改进之后又无法执行标准动作,由此进行的作业测定也毫无意义,达不到教学目的。

2.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此环节是将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将实验进行多点穿线的过程,是实践训练的深入。但是存在的弊端也经常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1)优化方案缺乏实际生产依据。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由于缺乏现场的观察环节,对案例的分析缺乏感官上的认知,同时对生产环境影响因素也不了解,所以在分析改善时只凭借主观判断,改善案例的结果不具有可行性。有些老师为了解决此问题,配备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改善方案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生产视频资料只是生产过程的一次生产影像,而生产过程的操作动作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这个弊端忽略了大数统计的科学性,缺乏实际意义。(2)课程设计素材单一,考核困难。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生产系统进行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系统优化过程的训练,通常选用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生产现场的案例。而要达到对学生锻炼的目的,一人一题,消除参考和抄袭的可能,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案。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优化方案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相同或者相似案例,学生相互借鉴,很容易造成学生懒于思考,教师考核困难的现状。所以案例的多样化是提升课程设计实践效果的有效措施。

3.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毕业设计过程是基础IE课程的实践教学知识点综合最为全面的一个环节。通常与该课程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包括:利用基础IE技术进行生产现场的管理改进,或者进行方法研究,工作抽样后进行作业测定,或者针对某一生产现场,对其进行工作研究,同时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高效率等。无论是哪类题目,一个核心是学生必须到生产现场实地考察,完成现场的观察记录,然后才可以进行分析和改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此目标,学生在企业生产现场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实践,观察、记录、分析、形成改善方案,每一步都离不开生产现场。但此环节往往实现不了,原因主要有:(1)生产现场考察实现困难。学生下企业实习,四年学习只有一次生产实习机会,而此项生产实习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本门课程,而是针对专业进行综合性的实习。如果根据毕设题目进行生产现场考察,需要校企沟通,通常需要一定的实习经费,而这往往不在学生教学的预算范围,所以很难实现。(2)企业主观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现场考察。学生自觉性差异较大,在生产现场的观察活动往往给企业带来生产上的麻烦,同时对企业来说也存在生产安全上的隐患;再有学生的改进方案缺乏一定的实际意义,企业基本无法采纳,所以企业从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学生到生产现场考察。

以上原因造成了本门课程的毕业设计题目很难完成,很多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此类毕业设计都是草草了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毕业设计环节达不到实践目的,等于丧失了学生锻炼基本专业技术的最好时机。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效果的建议

为了实践教学环节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结合课程重点内容,设置综合性强的实践项目。根据课程内容,实验项目应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生产流程、操作方法、操作动作的分析改进,并进行作业测定;课程设计可设置上述三个主要内容的综合项目,如某个生产系统的方法研究及作业测定,或工作标准的制定等;毕业设计的内容可贯穿课程的所有内容或者大部分技术和方法,如某个生产系统的工作研究及生产现场的管理改善等。

2.选择合适的教学设备和分析软件。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引购相应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选择的器材一定便于操作,学生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标准动作的要求。同时配有分析软件,锻炼学生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达到成果的精确性。

3.建立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根据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对接一些适合的企业和实习岗位,这样便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举措。

四、总结

《基础IE》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但是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弊端并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的监督,影响了我国高校对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B。本文通过对基础IE课程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了影响实践效果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法,以利于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期促进该门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伏,易树平.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王付宁,钟h.“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6):75-77.

[3]孙建华,施进发.浅谈高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工业工程,200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