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5:5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不高的瘵因
1.1 生源曰渐减少,办学日趋艰难。首先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己落实深入到边远的农村,导致农村小学生源在逐年减少;其次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和沿海城市,使许多农民抛弃他们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涌向城市打工;三是边远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许多经济稍好的家庭把子女送到城镇上学。因生源不足,有些农村小学,特别是边远的村级教学点只能开设复式班,因为老师少班级多,给一个班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学生之间相互干扰,孩子们无法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有些教学点三个老师负责五六班的教学任务,校长三天两头到镇上开会办事,学生只能靠另外两个老师轮流看管,只要学生不打架闹事,不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学校怎能去提高教学质量呢。农村儿童面临着上学难的困境。
1.2 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对边远农村教育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乡镇以上教育展现出来的是现代教育的气息,教学设备是一应俱全,而农村学校绝大部分还是八十年代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校舍,学校没有能力建校舍和添加教学设备,即便个别学校有了电脑,也不能连网,连体育设施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3 教师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收入、生活环境、政治待遇、农村教师的评价考核等诸多反差,远不如当地公务员的待遇,边远的农村小学难以留住人才,老师不愿意到农村小学工作,城镇中心地方教师超边,而边远农村小学师资严重紧缺,边远农村小学即便留住老师也留不住老师的心,老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师心里不平衡,根本没有心思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有的甚至把教学当成副业,把其它赚钱的生意当成主要职业。
1.4 教师鏊体素质有待提高。首先,是农村小学教师少,老师包班上课,负担重,学习时间少。其次,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老师转正的,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课程培.训,本身基础差,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再次,是农村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对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按传统方法教学,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有就是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校长,能基本完成学校常规工作就不错了,学校没有特色,老师没有专长,学生没有特长。
2 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必须要下大力气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2.1 提高家长思想认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小学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职责,加强领导协调,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素质,让家长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让家长认识到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让家长明白,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让农村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劳动技能,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2.2 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农村教师评价制度。人才是立校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办不成高水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不高。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督促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参与校际间教学技能交流学习、评比,鼓励农村教师多学知识,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实际教学能力,开展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完善农村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农村学校环境和教学设施相对较差,各方面竞争不赢城乡教师,职称评定硬件达不到,评优评模没机会,既然如此,还有心思去教好书育好人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照顾农村教师,让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放下心理不平衡的包袱,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农村教育质量就应该会得到提高。
2.3 调整农村小学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减少,农村小学布局零散,造成资源浪费,应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较差的学校或教学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形成撤点并校、集中力量办学的合理化格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共同营造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环境。
严格执行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要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实行教师轮岗制,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科学设立边远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增加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完善各项教学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2.4 缩小教育差距,关爱留守儿童。国家明确提出,教育公平,实际上,城、乡、农村的差距太大了,县市比乡镇好,乡镇又比农村好,城市的孩子享受的是最优质的教育,而农村的孩子接受的是相列较差的教育,只有缩小教育差距,农村教育质量才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67-01
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尽快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所采取的措施
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热门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那么教育战线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呢?就这一问题,国家和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回应,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
1.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指导性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提高农村教育的结构和素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有六项举措,第一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第二组织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第三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第四鼓励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第五组织师范生实习执教,第六组织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这项举措对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循环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教育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落实师资培养计划。
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一样,这是支援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这项计划的目的和宗旨是要通过推荐面试教师硕士研究生等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一大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改善农村教师的结构,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二、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将教师培养成为本土专家
学校是教师工作学习的地方,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所以学校是教师是否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场所,
1.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与实际行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于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因此,学校建立促进组织学习的机制,为教师创建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
(1)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
学校出台各种措施,积极动员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学习,使学校师资整体学历层次提高。
(2)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校骨干教师是教师身边最有用的学习资源,是学习成效最快的途径,因此要利用好这个宝藏,让骨干教师成为引领本校教师发展的行家里手。
2.积极推进校本研修,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阵地
我们滑县是一个国家级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村师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师资短缺,二是年龄结构老化,师资水平低下,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让教师走出去培训和将专家学者请进来这两种方法实施起来都存在困难,面对现状,我们师训工作者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找到一条教师成长发展之路――校本研修。让教师在学校中去研修、提高,让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实施两年来,教师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教师学习风气也日渐浓厚,培养了一大批本土行家,极大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教师在学校中通过研修就实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教师要发挥内动力,关注自我成长和发展
农村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关键是师资的质量,而提高师资水平的各种措施和环境能否发挥实效,归根结底还要看教师个人。
1.要善于积累,夯实内功,苦练内功,厚积而薄发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在工作的同时要注重理论学习,只有夯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根底,才能使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上升,为你的发展增加后劲。在理论学习的时候,要明确一种观念:学习理论知识并不都能立竿见影,有的只是并不能马上给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绝大多数的理论知识似乎与我们的实际工作关系不大,但理论知识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你,融化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融化在备课、讲课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促进作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挖潜,提升教育质量,
2.积极的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各种机会为自己充电,多参加教师培训班,并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对于新教师和教育教学技能比较差的教师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课堂上,就好像有人手把手的交给自己教学技能,是一个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途径。
3.学会反思
学会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
反思是以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为参照物,观照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找出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不断地纠偏返正,使自己 “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只有不断找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否定自己,看到自己的“教育困境”,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更高明的方法,使自己走出“困境”,才能有所提高,总之,教师要随时反思提高,走出一条促使自己尽快成长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宋永刚.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李天民 卢东允.教师成长之路. 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一、俄罗斯农村教育改革进展情况
1.俄罗斯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俄罗斯经济滑坡、教育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许多农村学校既无力保证正常运转,教学质量更是受到严重影响,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直接影响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
学校的设备和基础设施陈旧。据统计,现有15000所乡村学校的校舍需要大修,约三干所学校的校舍处于面临倒塌的危险状态。
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较难有保证。农村地区学校闭塞、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70%的教师未受过高等职业教育,23%的教师只受过中等职业教育,致使教育质量降低。
财政保证不足。乡村学校的财政拨款减少,财政来源受限,使得学校的设备和基础设施状况进一步恶化,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同时,农村学校一个学生的单位预算开支要比城市学校高。
现代化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严重缺乏。这些问题造成无法及时地联络学生和组织学生上下学,对教育进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育质量较低。农村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在教育方面得到平等的待遇,也没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各种教育服务。农村学校没能给予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导致农村学生在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时竞争力低下。
2.俄罗斯农村学校结构改革的内容
俄罗斯农村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中心,而针对这些学校自身特点进行结构上的改革,不啻是摆脱困境、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2001年12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并颁布《俄罗斯农村学校的结构改革构想》,提出在2002年~2010年期间实施对农村普通学校结构改革的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建立农村学校网,保证给予学生较高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如愿得到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二是在农村地区,根据其自然条件和道路交通网络欠发达等具体情况,建立远程教育和教学体系中心。
三是建立综合体,将普教学校与初级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起来,与辅助教育学校或补充教育学校联合起来,并与农村中的社会实体联合起来。
四是将学生人数较少的初级学校,改建为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完全)教育学校的分校。
二、由俄罗斯农村教育改革引发的思考
苏联作为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之一,曾经有过辉煌。在七十余年的历史时期,国家实现了11年制义务教育,彻底消除了文盲,苏联还曾经是世界上拥有工程师数量最多的国家,教育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苏联,农村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学校多年来为在农村地区消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及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教育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 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2000年全国小学553622所,其中城市32145所,县镇81184所,农村440284所,分别占5.81%,14.66%,79.53%;小学在校生数130132548人,其中城市18166507人,县镇26928904人,农村85037183人,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04所,其中城市14473所。县镇20852所,农村41942所,分别占18.73%,26.99%.54.28%;在校生61676458人,其中城市10346351人,县镇17045443人,农村34284664人,分别占16.78%,27.64%.55.59%。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
中俄两国同为教育大国,尽管从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数量与学校数量所占的比重上有较大差异(1999年,俄罗斯城乡人口数比例为76:24;中国约为35:65),但中俄两国的农村教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俄罗斯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各地教育部门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进行了农村学校的结构改革实验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由此,引发以下思考:
1.要更加关注我国的农村教育,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关注不够,对农村学校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认识不足。实际上,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地“唯一的精神文化中心”。而俄罗斯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路中极其强调农村学校的国有学校地位,强调国家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方面必须承担的责任。并且,通过立法保证农村教育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迅速发展农村教育。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国务院总理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EFA)高层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教育的三大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2.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可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俄罗斯农村地区教育改革所需的财政开支,分别由联邦一级财政、区域/地区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加以保证。在我国,为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可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完善势必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而目前农村教育的经费短缺不可能等新体制完善之后才解决,这就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乡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资作用;在基本实
现小康目标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财力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需求的阶段,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例如义务教育适当收取杂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单项教育集资等。当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也是增加教育投入,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途径。完善国家预算审核程序和投资决策程序,把一部分经费用于教育主要是农村教育,把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的水平提高到基本弥补税费改革后的缺口;另一方面在近几年内把国债的一部分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近期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的困难等等。值得高兴的是,国务院总理在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EFA)高层会议上曾表示,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3.创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模式,提高布局调整的经济效益
俄罗斯政府首先对学校结构进行调整,不但是改善学校的物质设施、师资配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质量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教育服务,进而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必然途径。在我国实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样也有利于提高规模办学效益,提高资源共享率,同时可以促使政府投入更有效益。
4.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授课
这是《俄罗斯农村学校的结构改革设想》为北部及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困难地区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是经济实用,教学的花费只需购买一套电视接收系统,用6500美元就可配置好供100人使用的教学设施,这笔花费只是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尽管通过卫星授课不能取代教师,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从而达到保证普及农村居民的普通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我国的农村学校现在刚刚开始发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对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5.在偏远、交通不便地区,建立农村寄宿学校
【关键词】农村教师 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0-02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稳定性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与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亟需引起政府与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研究并给予强有力的、政府导向的保障与支持。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师生比例趋向合理化,教师学历水平、师德水平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师年龄偏年轻化。但是,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即便如此发展,也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1.农村教师严重紧缺,教师分布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家制定的各种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实施,教师数量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可尽管农村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区域分布不均匀,很多地方教师依然紧缺。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待遇和条件较好,教师就比较多,甚至超编。而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则很缺教师,很多学校基本是“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个公办教师也没有,只得请代课教师上课。 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问题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十分突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使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
2.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困境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结构上,传统上被认为是主课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教师资源相当的充足,但是被认为是素质教育载体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却是很少的,民族地区则缺少汉语教师,有的地区甚至是缺乏。
(2)在学历层次上,农村教师素质的起点低。我国农村教师普遍存在基本素质偏低的情况,不仅如此,农村教师的学历也普遍较低,从教师学历看,很多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到有关部门的要求,但农村教师的现有学历,都是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第二学历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全日制毕业,而是假期进修的来得。这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在专业结构上,虽然这几年国家在不断提倡教师培训机制,不断鼓励年轻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明显的上升,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所教科目不是教师本来所学的专业知识。
3.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负担过重
目前我国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的情况。城市教师生活成本高于农村教师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人们往往也没有过多的注意到,农村教师发展成本高于城市教师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待遇低,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所以教师工作量特别大,而且农村单职工教师家里都有责任田,工作之余还要干农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疑会影响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受影响的是农村教育的质量。地方政策的设计往往偏向城市教师而忽略农村教师群体的利益,导致了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转移到城市,更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
此外,许多非标准化的农村学校存在,使得广大农村教师的负担过重。由于撤点并校的政策使得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存在很多小规模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往往是最严重缺乏教师的,一个教师要同时负责多个班级、多门课程的任务,甚至多年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非标准化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伟大的发展成就,农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角度上反复徘徊,目前农村的许多优秀的有能力的中国青年教师跨行就业、跨地区谋职、流入商海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
(1)社会方面 ,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化,农村的教学环境差,教师的待遇普遍较差,教师出于自身考虑,一些青年教师只要有考试跳出教育系统的机会,绝不放弃,每年公务员、研究生及其他部门的招考,报考最积极的、最多的是教师。于是就出现了教师职业的转移。
(2)个人层面,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后,便倾向于朝着更高的个人目标。农村的优秀教师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会追求更高的目标需求,比如城市等发达地区给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前景、更好的待遇和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于是就出现一些骨干教师一心想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到县镇的学校,落后的农村自然就会产生教师的流动问题。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乎农村学生教育质量,事关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农村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农村教师素质提高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积极探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路径。
1.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连,目前城乡二元机制依然存在,而且就现状来看,这种差距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地位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这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水平远远超越农村的经济。国家必须全面认识现状,统筹各个地区的城乡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地位和经济待遇。农村经济大幅度的发展,才有可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农村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到各项优惠的政策。
2.完善农村教师人事制度,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建设,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方面,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是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各项考核指标准、任用标准,对于不合格教师劝其及时学习提高,不合格的教师及时给与相应的惩罚措施。二是落实教师编制,切实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三是完善对教师资源和统筹方面的把握,鼓励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积极倡导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四是构建多种形式、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把课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认证、义务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进行联合。这些措施的完善和推进,可使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到大幅度的提高。
3.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为农村教师发展注入活力
首先,教育部门要积极倡导和实施校际之间的对流学习,促使校际之间的教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好地交流和学习。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设立专门的研究办和专门的负责人进行长期跟踪落实这项任务。再次,建立校际交流评价机制,校际之间的教师进行互相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4.促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教育部门和农村学校应积极利用当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比较缺乏教学资源、教育研究的资源,相比城市资源,力量比较薄弱。农村教师可以积极地借助当地高校资源和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设立起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主动合作研究。以此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研究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世军、徐中仁.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1.社会投入不足,且现有的投入针对性不足
目前,我国对农村小学的社会投入主要是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这三大来源。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对投入对象现状的调查、核实成本较高,一般依赖于媒体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真实性存在质疑,且主要是针对儿童个人的投入,即使有对学校硬件投入,一般也是一次性的,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善作用。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在监管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每年看似巨大的对农村教育的慈善捐赠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众多希望小学的荒废,只有电脑没有投影仪的教室等。由此可见,尽管对农村教育的社会投入在不断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针对性不高,对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作用不大。
2.家庭教育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情况非常普遍,留守儿童数量不断的增加,以重庆开县为例,2012年留守儿童高达9万人,这就导致家庭的主要陪护人为单亲或祖辈,教育观念陈旧,且由于周边人员的示范效应,读书无用论逐渐盛行,使得家庭对儿童小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本没有,有的甚至是消极的。
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壮劳力的流失,在农忙季节,儿童作为家中的半劳力也会参与劳作;同时,由于交通、家庭经济、师资调动等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儿童的小学教育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开展。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国民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被很好的掩饰在这一教学制度之下,但同时又由于小学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基础教育,高中的升学率,大学的升学率,同龄人的就业结构、师资和生源的流动方向等都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和城市的差距。
所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目前正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即:教育投入越少—教学质量越低—师资、生员流动越大—教育越看不见成效—其后教育投入则更少—教学质量也会进一步降低。
二、对策建议
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建议一科学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使得农村小学的投入、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目的性。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得本就有限的投入总是处于一种散而乱的状态,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改善没有根本的意义。
其次,建立合理的师资引进、培养的渠道,使农村小学教育在师资的数量上、专业上获得稳定的保障。如城市和农村小学的长期合作机制、教师长期的农村支教制度、并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将农村教学履历作为硬性指标,给予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发展渠道等都可以引导小学师资向农村小学教育方向流动。
再次,为了保障上述措施的有效性,国家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对教育资源的来源、流转、使用、效果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
农村基础教育所追求的现实目标还是升学教育,原因很简单,学校的升学人数关乎其生存与发展。这样,农村教育的实际背景和生存困境,使得农村教育成就感的逻辑归属自然是“学而优则仕”,学生、家长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基本教育观念是读书考学。人们朴素的“功利唯上”的教育思维认为,考不上学校就没有成就感,“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甚至有燃起的火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境遇、认识危机和教育评价制度的失真需要我们厘清农村教育发展思路,确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依法治教,包括“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问责制”等。对农村教育来说,教育发展需要标本兼治,根本途径是要加强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基本目标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和评价体制改革,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制度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有力保证,是农村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目标。第一,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农村教育管理的重要价值追求。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指依据教育立法,对农村教育评价政策、制度和教育管理基本领域的全面调控,教育教学及其评价依法运行。它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国家立法文件作为教育评价管理的基本依据。农村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的行为规范都应当按照立法文件精神、原则和规则进行。
其次是规范评估农村基础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教育评价管理制度。再次是维护教育公正和秩序,确立教育评价权威,增强教育评价依法管理意识,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依法表达教育诉求。第二,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农村教育评价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评价制度立法是农村教育评价管理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制度、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都要通过立法和多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形式得以实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基础教育法制化建设,是教育主体依法主张自己的教育权利,承担相应的教育义务与责任,有序参与教育民主管理的重要立法制度构成。第三,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农村教育评价管理规范性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直面新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变革,教育主体要强化保证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环境、加强教育保障等职责,以教育公正、教育利益、教育责任等作为价值标准评估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基础
农村基础教育评价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与指导,保障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社会主体提供一个有效的监管和纠偏机制,以维护教育的效益与公平,需要建立一个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对农村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为教育质量监测管理运行、检测服务提供支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是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基础,也是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绩效审计。
(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的导引,需要制度立法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任务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需要建立权威的专业评价机构,负责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统筹和指导,其职能是制定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评价标准和考试建模,负责解释评价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建立,能够保障公众对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满足教育问责要求。主要形式是应用网络媒体,通过设立教育网站,登载评估数据信息,公布测评结果以及学生、学校、县(区)、乡镇的教育质量的相对位次等。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1)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及测试框架说明;(2)学生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达标状况和整体发展趋势;(3)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地区差异、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等;(4)改进建议及教育决策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科学建构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为农村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一个有效方法。教育质量监测的过程,是一个依法办学使教育教学程序规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评估需要科学建构中小学学业成就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学业成就质量检测,这是农村基础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业评价立法制度,它是基 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据此建立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框架。学生学业成就质量检测的操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测试程序:规定测试目的、学科、年级、试题开发、审题人员、评分标准、结果分析与报告等。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的结果及其分析就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建设。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涉及对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研究,需要根据农村教育实际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农村教育规律的评价制度。
(二)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加强教育督导,进行教育绩效审计。教育督导对农村基础教育评价法制化建设具有研判和问责意义。教育督导主要是监测教育发展状况,如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和使用,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和评比,指导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评估。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追寻教育责任。农村基础教育失败,谁负责任?评估分划责任,责任促进教育进步。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评价权责明晰度较差,教育问责制度很难实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责任是承担教育行为主体的共同责任。因为教育绩效评价制度和政策涉及的不单是教育本身,它还蕴含着教育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效率价值、平等价值等自由度问题,这是教育者和立法者所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校、学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都是相应的责任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制度应有明确的问责制度,承担教育责任。
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需要分划教育责任,即教育责任主体应承担哪些教育责任?整体上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监测因素包括学生学业质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教育管理效率、农村学校办学业绩以及教育政策实施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提高学生学业成绩;(2)提供一个安全的教育环境;(3)提高教育管理效率;(4)改善社会公众支持和对学校的信任;(5)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社区文化;(6)为所有孩子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学习条件等。农村基础教育绩效审计需要建立关于教育责任主体的评估标准。教育责任法的内容和定责要素必须齐备,立法条文规范完整、清晰和明确,如具体规定教育主体“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该怎么做”、“由谁负责”、“负什么责”等,行为标准尽可能定量化,以便于操作。例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实行周期性的年度监测报告制度,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结果及其分析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并依据监测报告追寻教育责任。具体到学校绩效评估,需要建立基于一定标准(评价参照性指标)的评估系统,包含学生学业成绩指标、学校年度表现报告、学校改进计划,以及奖惩措施等内容。评鉴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学校是否实现指标所规定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学校依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行学校年度评鉴,并规定一定时期内学校未能取得评价指标所规定的工作目标,则应接受相应的教育惩戒等。
立法规制: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立法规制是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逻辑起点,以国家教育评价政策为指导,明确基于3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3级评价系统以及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其立法规制应进行系统化的政策体系设计,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教育主体依法治教的能力建设。
(一)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设计
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改革不仅需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具体方案的周密安排,更需要有清晰的理论假设、系统的逻辑设计与分析,以及基于农村教育实情的政策体系设计。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极为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对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逻辑分析与论证仍不够深入,对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设计也不够全面和系统,导致农村教育评价改革存在某些断层和断链现象,进而影响农村教育评价制度的法制化进程。从表面上看,农村教育评价并不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或法律层级不高,或缺少透明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为此,有必要提高立法层次和技术含量,增强教育法律的权威性。因而,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设计必须深入到位,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在国家《义务教育法》框架下制定有关法律条款,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进行更为具体的规范。而且,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关系最优化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教育评价政策和制度的法制化实施问题,研究和建立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是解决农村教育公平、教育利益、教育规范等问题的关键和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评价制度教育立法,以立法规制来保障农村素质教育的实现。例如可以考虑制定《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学前教育法》、《农村教育评估监测法规》等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政策体系设计,以此来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教育评价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首先要完善立法制度改革。如教育投入分配制度,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按照平等受教育的原则,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部分在农村,因而就必须对农村教育投入,包括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学生受教育权益、学校设置标准等进行统筹立法。第二、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要加强教育评价管理体制改革。有效的教育评价运行机制要形成“科学、规范、协调、高效”的教育评价管理体制,重点是农村评价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教育职能的转变,推行公共管理机构的民主管理、决策和监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教育生产力。第三、农村教育评价制度法制化需要进行农村基础教育行政优化改革。教育行政方式与权力对农村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承载教育督导功能,工作应超越某一具体的教育部门或系统,它代表政府行使权力,不受政府行政体系的干预。
其教育职能的协同性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村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主要强化农村教育法规体系建设,强化依法治教,依法监督。二是加强农村教育行政协同。在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的同时,建立教育行政协调机制,追求整体绩效。三是加强农村教育现代化与科学化建设,建立教育行政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农村教育行政规范体系与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教育行政有效分析、评估和决策水平。
(三)加强教育主体依法治教的能力建设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较低,辍学率也出现了反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例如,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学年六年级样本班,市统考语文成绩及格率57%,数学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仅为32.6%。小学升初中不及格率占到70%-80%。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语文及格率21.35%,英语及格率5.62%,数学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仅为2.75%。另据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的小学毕业成绩主要集中于3-9分和20-29分之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及格线60分。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三)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令人担忧。一是数量总体不足,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对广西、四川、青海等省15个县的109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西部各省普遍存在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长期招不到足量、合格的公办教师,师范毕业生又分配不到位,原有教师又流失严重,参差不齐的代课教师便大量涌现于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难以满足需求。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等主要学科富余,而短线学科如艺体学科教师明显不够。四川省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有20个班,但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年龄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和断档问题。重庆市开县、云阳、万州等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中老年教师占了60%-70%。再次是教师素质令人担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待遇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发展机会严重缺乏,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均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1/3左右。从省均基础教育总收入来看,东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收入是西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总投入的2.5倍。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 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西部农村地区仅有30%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据调查,近几年来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人均经费,许多地方一直未能足额拨发到校,并且还存在地方政府挪用中小学杂费的现象,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
二、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普及后,实施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进行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确立义务教育基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享有真正的义务教育。应规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以下学校的时间表。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公示制度,完善经费监督与审计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预警,保障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
(二)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一是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辍学”制约机制。由于各地面临情况不一,建议国家重新审视民族地区的“普九”政策,改进考核标准,制定衡量各地“控辍”工作的不同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在真实的辍学现状的基础上作必要且可行的“控辍”努力。确保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得让其子女停学。三是对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试行分层组合方式,即增加“5+4”或“6+3”分流模式,让一部分急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农民子弟在接受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单一形式的九年义务教育配套5年或6年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加4年或3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高农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三)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是课程目标要适应西部农村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农村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要符合西部农村教育要求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二是课程体系要适应西部农村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之中。三是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别及其比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农村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类别,划分文化科学和技术或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每一类别都兼有两种课程;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适当设置选修课。
一、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家乡的某一小学对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学校所在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是河南省重点扶贫乡镇。这个学校是由希望工程捐助的,当年解决了附近几个村子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学校成立之初,成立有小学和初中,生源很广,然而现在这个学校只剩下三名老师五个学生。而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从中可以分析出来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数量问题
教师的数量得不到保证。因为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在农村,有的年轻优秀老师在任教几年后,就会选择到城市,大量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教师数量得不到保证。
2.教师的质量问题
教师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再学习的机会较少,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其科学文化知识与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教师年龄较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跟不上时展步伐,这不利于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经过观察分析,农村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是农民,平时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祖父母辈更没有时间与精力教育孩子。另外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无力指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同时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重要原因。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不仅要改善教育的硬件设施,还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村教育上来,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责任责任感,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之符合现代社会人才的要求。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特别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确保学生课后学习任务按时按量完成,从而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3.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加强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地位,确保农村教师数量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素质。政府要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在看到美好前景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三、我国的教育救助
教育“三农”问题的提出
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低;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缺乏;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差,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好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简称教育“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全局,教育“三农”问题,同样也关系着教育发展的全局。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从现行的教育结构看,农村教育具有面广、量大、比例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没有占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教育需要有农村的价值定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不管城市化发展到何种水平,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都将长期存在。因此,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端正农村教育发展观,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村教育真正进入大众化时代,应该摒弃完全精英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农村教育更需要关注农村学生文明观、世界观的培养,使他们懂得怎样“理解生存”,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成长进步,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是破解教育“三农”难题的基本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
本世纪初,在全面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实情的基础上,衢州市邀请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主持制定了《2003-2010衢州教育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衢州市、县党委和政府统筹安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工作重心定位在农村教育上,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为抓手,着力建设办学条件优良的农村学校,大力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农村教师,全方位保障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在破解教育“三农”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实施六大工程,农村学校亮起来。按照教育规划的部署安排,衢州分步有序地进行了农村学校调整改造。针对学校布局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效率低的现状,2002年,衢州实施“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学校“布局调整工程”,这为后续的学校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重复或低水平建设改造,促进农村学校适度扩充规模,提升办学效率。2003年-2004年,实施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工程”;2005年-2007年,实施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2008年-2009年,实施“农村小规模小学调整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6年共投入12.6亿元,完成农村学校建设改造项目2689个,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关键。为此,衢州确立了“局长抓校长,校长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实施“校长培训工程”。通过强化培训,校长们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教师培训体系,农村名师多起来。据统计,从1997年-2002年的5年间,衢州共有1800多名农村教师流向城市。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002年-2008年,衢州逐步解决1800多名教师缺额问题,保证农村教师足编足额配备,使农村教师在数量上有了保障,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新增教师素质高起点。
构建入学保障体系,农村学生笑起来。衢州市属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并不宽裕。但为了保障学生的就学,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新生的教育扶贫帮困机制,保障所有困难家庭子女的入学机会,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同时,还实施了“爱心营养餐工程”。
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体系。衢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根据2002年的资料统计,全市有农村劳动力90余万。由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50余万人。这些剩余劳动力急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实现转移致富。对此,自2003年以来,衢州践行穷人教育学,对转岗农民授之以“渔”。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于衢州而言,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既是产生于教育自身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自觉实践。回顾这一段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思考: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可以发挥教育在农村文明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引导,教育是影响,教育是感染,教育是文化。因此,教育要善待社会,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展好农村教育,让教育激活农村建设事业的生机,让教育亲近关爱农村孩子,和谐农村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引导社会善待教育,以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和谐。衢州农村教育发展的历程,是教育觉醒引领着社会觉醒的过程。以学校的规划布局引领乡镇的规划布局,以师生的文明风尚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以教育的科学民主引领农村的民主政治,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以教育的科学和谐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
破解教育“三农”难题,需要责任理想智慧毅力。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既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也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面对任务与挑战,使命与责任,教育不能无所作为或知难而退。我们不能把教育“三农”看作包袱,而要看到它是巨大的财富,宝贵的精神资源。要面对现实,充满理想,承担责任,启迪智慧,知难而进,创新思路,寻求突破。一要全面深入了解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二要制定科学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三要寻找实施规划工作的突破口,四要有打硬仗不怕苦的信念决心,五要有协调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智慧策略,六要有把工作做对做好做完整的恒心毅力,七要认真总结宣传,让工作瞻前顾后,环环相扣,不断提升,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是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前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投入,而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欠发达地区,保障教育投入的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每年衢州教育都重点解决农村学校的一至两个问题,形成了积累效应。从衢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在农村学校改造之前,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重复改造,同时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保障了六大学校改造工程资金投入的高效率,同时降低了农村学校的运行成本。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教育工作 教师队伍 满意度
随着市场经济和学校聘任制的发展,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已成为社会焦点。大量研究表明,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已引发高素质的教师严重流失,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学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而且对现有教师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认真调查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对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热情,促进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有9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长年累月默默耕耘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1]他们扛起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一片天,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农村中学很多教师仍然在薪水与工作之间徘徊。他们每月仅有1000多元薪水,有些人还要照顾老人和小孩,承担一家人的生活负担,不得不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拖一双夹脚鞋,用夹杂着当地方言的普通话给学生上课。有些教师甚至还要遭受社会闲杂人员的伤害,因此,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然而,许多学校虽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却仅关注学生,而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一些教师虽做梦都想调往城市,但多方努力失败后,又不得不长期工作在农村,必然形成对工作的不满和严重的心理焦虑。由此引发的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农村中学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实证分析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在湖北省某市10所农村中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为了统计方便,每所农村中学都随机抽取10名教师,共100名农村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填写好后回收统计分析。
100名被调查对象中,从性别来看,男性教师占48%,女性教师占52%;从年龄来看,21―30岁的教师占16%,31―40岁的教师占24%,41―50岁的教师占46%,51岁以上的教师占14%;从文化程度来看,中专文化占48%,大专文化占26%,本科文化占26%。
2.调查方法
将问卷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设计相结合,单项选择和自主填写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对工作的自我满意情况采取封闭式,对改革建议采取开放式。在小范围内召开座谈会,重点听取老师们的具体想法和意见。
3.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状况常和公务员比较,表现出十分消极的心理。
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和公务员比较,通常在哪些方面与人比较时,结果显示,经常比较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75%,他们主要是和自己的同学、熟人相比较;偶尔比较的占18%,主要是和同学见面时,会不由自主地比较;从不比较的占7%,他们认为比也没用,不如不比较,过一天算一天。当问及与别人比较什么时,选择比较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占28%,认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环境太差,不仅办公条件差,而且遇到一些不明事理的家长和学生,受气的总是老师,弄不好还会有身体受伤害的危险;选择比较工资待遇的占64%,他们认为公务员灰色收入多,权力大,而教师实在太清苦;选择比工作成就的占8%,他们认为农村中学教师无法谈成就,只能是过日子,混时间,表现出十分消极的心理。(见表2)
(2)农村中学教师对现有工作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意,心存跳槽的想法。
当问及您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时,选择满意的人只占24%,这些人主要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已工作多年,离退休还远,而且子女都已经工作,因此,认为工作可以充实生活,表现出满意态度;比较满意的占30%,主要是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教师,他们认为在现在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下,有份工作也就行了,毕竟教师岗位是事业单位;46%的教师对工作很不满意,主要是一些中青年教师。认为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和城镇教师没法比较,而且自己长年工作在农村,自己的小孩也只能在农村读书,无法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见表3)
由于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因而,很多教师工作不安心。当问到您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52%的人选择原地坚持,主要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教师,他们已无力作出别的选择;34%的人准备找机会调动,主要是些业务上的骨干教师,自己有大专或本科文化程度,又是业务上的骨干,因此,心存调动的想法;14%的人选择深造离开,主要是近年来毕业的大专生或大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几年工作已积累了人生阅历和一些经济基础,不甘心在农村工作一辈子,又没有调动的门道,希望通过考研进行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见表3)
(3)农村中学教师希望加强教师城乡交流,享受平等的工作机遇。
开放式问卷结果显示,76%的教师提出希望加大城乡教师交流的力度,让每位中学教师都能平等地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享受平等的工作机遇。83%的教师提出国家应当增加农村教师的工作报酬,工作报酬不仅要考虑职称,而且要考虑不同的工作环境,给农村教师一些经济上的补偿。国家应当加大对农村教师的保护,减少来自各方面的伤害。
三、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建议
农村中学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从而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1.加强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增加农村中学教师进城镇工作的机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中学教师交流制度,为农村中学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位中学教师都有平等的发展机遇,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首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村中学教师进城的机会。可以加强定期交流,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知识更新培训的频率。其次,拓宽农村中学教师上升的通道,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学校行政职位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众多教师的晋升需求,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合理、透明的竞争机制,开拓教学业务方面和教研方面等多条晋升渠道,满足各级各类中学教师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自我努力的晋升渠道,满足不同价值观教师的需求,鼓励和建设性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最终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2]最后,学校要为教师提升自己提供机会,应当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职到高校进修,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通过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教师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工作的满意度。
2.加强农村中学教师农村工作补贴收入制度落实,提高他们对薪酬的满意度。
农村中学教师和城市同等学历和同类学校的教师相比,无论是在工作环境上,还是在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差距都是公认的。薪酬收入是一切地位的基础,没有相应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的提高,就谈不上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就会在比较中丧失工作信心,就不可能安心本职工作。因此,国家财政应当拿出一些资金作为农村中学教师的岗位补助金,这种补助金随岗位不随人,从而建立起国家指令性补贴政策和规范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的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对薪酬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建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综合激励机制,各级财政都应拿出相应的资金,增加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津贴补助,通过增加工资、补贴、医疗补贴费、住房补助金等经济杠杆,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整体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农村地区教师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城市中学教师主动到农村中学工作。
3.加强农村教师工作考核评价规范,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显示,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比较普遍,14.0%的教师心理轻度异常,14.0%的教师中度异常,7.0%的教师重度异常,合计有心理问题的农村中学教师超过35%。[3]为此,各级政府应该从宏观政策上确保农村中学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身心健康,不仅要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平衡教师心理,而且应该从政策上强化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的生存环境。要构建农村中学教师的全面评价体系,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贯彻“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中学教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当全面、客观、可行,能具体地反映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加大农村中学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权重,激发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关爱自己的心理,真正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在教师知识更新教育的培训课程计划中,应该按照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使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伴随其他素质同步提高。
4.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监督,提高各种政策的落实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行政领导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村中学教育的各种政策,保证农村中学教师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及时把监督情况反馈给教师和社会,帮助教师提高对社会的信任度,对领导的信任度,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水平。要广开言路,加强网络监督,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从而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满意度,促进农村中学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柴葳,刘琴.农村教师期待更多公共政策阳光[N].中国教育报,2012-03-13.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农村中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农村中学教育相比城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加快农村中学教育前进的步伐,解决制约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以下笔者仅从目前突出的一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
资金投入的不足是目前制约农村办学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为了更好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各级政府应当在原先惠农政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学教育投入的力度。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中学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改造危旧宿舍、添置新图书及各项体育文化器材、增加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教学设施、改善实验室仪器设施等等。其次是需要改善学生的在校生活水平,认真执行和落实相关“营养早餐”等类似造福学生的计划。最后,需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对这些专项资金的控制力度,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发生,要使得这些资金真正用到学生身上,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同时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真正造福于学生。
二、构建优化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引进高级知识人才,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引进新的血液和思想方法。
农村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目前在农村中学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建构不合理,文化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基本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 强化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各界教育部门应当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农村教师队伍实行定期培训,在培训中向农村教师介绍和传授新的教学思想,实现农村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使农村中学教师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能引进新颖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对于年龄大的教师,要求他们补修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使他们的教育观念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进一步加大改革农村教师管理制度的力度。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调节平衡作用,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学校的流动。
3 建立合理的城镇与农村教师交流机制。从城镇中学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学去挂职,从农村教师中选拔骨干教师到城镇学校担任教学任务,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合格师资紧缺的问题。
4 建立与师范院校学生实习实践交流机制。利用师范院校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大力引进年轻大学生进农村中学实践授课,积极开拓视野,学学生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对其中一些普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加以推广,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加强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
政府和学校可以在住房和工资水平上适当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解决农村中学教师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教学优秀的农村教师予以适当奖励,树立起标杆的作用,对于他们的优秀教学思想方法予以推广,实现各个班级共同进步。
四、优化农村中学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
现阶段的考试制度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分数制仍然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农村的高考压力使得这一问题在中学教育中尤为明显。在中学教育中还较为缺乏多指标的考核体系,除了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以外,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德、智、体、美、劳的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不务虚、不形式化。针对中学教育实际,建立好的考核制度要具有多元化、多指标化的体系,注重对学生毅力等品质的考核,对沟通、创新等能力的考核,满足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需要,缩短与城市中学教育的差距,使农村学生更适应时展的需要。
五、增强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合作
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是对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元素。由于中学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和叛逆精神,因此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中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需要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交流中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动态。但对于农村实际,大多数地区还未普及电话网络沟通,家长和需要沟通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积极走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和家长反馈的信息,共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帮助,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让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个统一体,从而使得对中学生的教育可以有效发挥家长的作用,并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取得更佳的实效。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
农村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而最主要的是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基础教育跟省内中心城市的差距更是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教育文化背景和内容上的差距、教育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教学手段上的差距、师资力量上的差距、教学质量上的差距等方面,而这一系列的差距最终造成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二)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拨款不足,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的问题。第二,教师收入低。农村地区的教师收入普遍存在收入偏低的状况,欠发工资问题也比较突出,待遇不高,退休费用等长期不能到位。第三,公用经费不足。公用经费包括日常办公、器材购买、教师进修和房舍的修缮等费用,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由于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学校操场十分简陋,甚至没有一个篮球场,有的农村学校甚至连操场都没有。
(三)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代课教师、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较老化。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音乐、美术、幼教、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农村教师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在我国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好的农村地区,教师比较充裕,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超编现象;但在我国较穷的农村地区教师相当短缺,那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揽多个年级、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到极大影响。
(四)软硬件设施短缺
尽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很落后。比如:很多农村学校还缺少图书室、实验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比如:有些科目说不开设就不开设了,遇到雨雪天,学生无法上学,也就停课放假了。由于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其他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更有明显差距。例如:农村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偏低,差生比例大,升学率低,素质教育也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不少农民家长对此深感不满和焦虑,他们中的不少人甘愿多花点钱把子女送往城市读中小学。
(五)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在当今的农村基础教育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还未真正地导入,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未得到转变。一些农村中小学,还是从狭隘的考卷中去评判教育的效果,片面地认为分数高质量就好,分数低质量就差。殊不知要真正评判教育的质量,还需建立一整套的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准确的对质量的判断。也因如此,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缓慢。
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加大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
第一,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按同一模式、同一发展水平发展,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标准,不是忽视城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农村薄弱学校,促其加快发展,缩小学校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实现相对均衡。第二,创新教育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工程。由于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原因,所以只有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来减少差距。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必须要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围,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保证农村教育快速、健康、均衡发展。第三,明确职责,进一步强化政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义务教育。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也在于政府,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当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从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解决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全体公民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这既是国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正体现。
(二)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
第一,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资制度。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增加财政经费的拨款,缩小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加大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的投入,巩固和完善现有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第二,运用多元化的社会助学方式。为了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困难的局面,学校可以借用捐资助学和社会捐赠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和相关的教学设备,鼓励企业、学校或个人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捐资助学。第三,确立多等级的教育费用分担比例。面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立多级多类的教育费用分担比例。农村基础教育应该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按不同比例提高财政拨款,对于那些特别贫困的农村地区,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其所有的基础教育经费,而不能搞“一刀切”,一概而论。
(三)大力推进农村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谁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发展。第一,在绩效工资的发放上落实“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第二,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优惠政策,招聘录用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第三,严格执行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为弥补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制定教师执教制度,每年从城区学校抽调教师到农村支教。第四,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为了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我们要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和履职晋级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双语教师、体艺类教师、班主任等项目的培训,重视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素质的提高,满足农村学校的基本需要,有力的推动农村学校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教育配套设施
农村地区教育条件差,教育设备不完善,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操场、实验室、食堂、图书馆等,改善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另外,还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实现远程教育,主要采用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在线视频教学的模式,把全国教学名师、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或本学科的专家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课程浓缩后,直接送到农村学校的课堂,以及把大量的优秀课程、优秀教案、优秀专题教育节目源源不断地输入农村学校,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质量评价制度改革,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夯实人力资源强国基础的必然选择,通过监测,全面把握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诊断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我们要有效地进行质量监控。第一,采用集中检测与日常检测相结合、全员检测和随机检测相结合、检测与指导相结合、自检与互检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第二,以质量为核心,狠抓课堂教学全程监控。学校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一套切合实际,适合学科发展且能体现人才培养特点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结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把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摆在重要的地位,切实解决好、发展好农村基础教育,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也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伟.对我国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71-73.
[2]孟旭等.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4):11-13.
[3]王富平.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