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5:5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员工培训管理细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采油厂 员工培训 “四级”体系
安塞油田(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是我国陆上第一个亿吨级的整装特低渗油田,具有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特征的“三低”边际油田,储层物性极差,渗透率仅0.49md,被称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磨刀石”油田。长期以来,安塞油田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传承融汇精神、大庆精神和延安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低渗透地质条件,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实践,克服了道道难关,走出了一条经济、高效开发的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塞模式”,并保持了安塞特低渗油田开发的典范地位,为把鄂尔多斯盆地建成我国重要油气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构建的背景
安塞油田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下属的一个主力采油厂,生产现场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员工培训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安塞油田大发展形势的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采油厂特殊性需要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采油厂受地理位置、生产现状、人员结构等特殊性的影响,员工培训工作难度远大于普通企业。采油厂的生产是不间断的,员工采用倒班制,培训多采用员工倒班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时间难以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分员工和转岗员工数量增长较快,同一个班站,员工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增加培训难度。怎样行之有效地做好解决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培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新型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2.采油厂发展形势需要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按照公司“十二五”整体规划,以原油生产为中心,持续推进管理提升、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不断转变油田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安塞油田300万吨以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设现代化“绿色、数字、示范”油田。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员工培训管理体系,遵循“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完善体系、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培训优先发展的思路,才能大规模造就油田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适应企业发展形势。
二、“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内涵
为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安塞油田遵循“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厂级——作业区(大队)级——井区(队)级——班站级”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奠定了分级管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逐级落实相应培训的组织基础,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全员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主要做法
1.发挥各级培训优势,精心构建“四级”体系
拓宽培训工作理念,探索创建“四级”体系。近年来,在员工培训工作方面,以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和增强队伍操作技能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培训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培训内涵,减少工学矛盾,结合生产实际,建立“厂级——作业区(大队)级——井区(队)级——班站级”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全员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四级”体系分工明确,各级职能充分发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认真落实“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职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厂级”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协调管理中心;“作业区级”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层;“井区级”是员工岗位适应性培训的操作层;“班站级”是岗位适应性培训的基本单元。
突出各级培训重点,确保培训落到实处。每个层面培训分工有所不同,厂部根据全厂各系统、各层面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落实,组织厂统一办班,全面协调培训工作;作业区(大队)充分利用员工倒班时间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培训中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同时加大对井区一级培训的考核力度,落实具体培训任务;井区(队)主要立足于提高员工岗位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员工技师侧重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班站则紧密围绕员工实际工作岗位开展具体的培训,做到“干什么,学什么”。
2.完善各类培训制度,政策保障“四级”体系
出台相应规章制度,确保培训有章可依。根据“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要求,结合一线生产工作实际情况,修订、完善《第一采油厂员工教育培训考核实施细则》,梳理量化评分标准。
规范培训资料台帐,提高培训工作效果。为确保培训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要求作业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井区制定月度培训运行表;实行培训监督卡制度,及时反馈培训信息,进行培训过程监督,确保员工培训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员工电子版《员工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参加培训的各种信息,评估员工个人培训效果。
提供技能比拼平台,展示员工技能才华。各单位积极组织全员参与岗位练兵,选手通过层层选拔、逐级推荐的方式,参加厂员工职业技能竞赛,搭建员工个人展示平台。
配套员工激励政策,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制定《第一采油厂技能型人才管理办法》,为优秀人才提供正向激励,营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培养员工岗位成才。
3.配套培训设施设备,基础保障“四级”体系
拓宽渠道实现培训资源共享。丰富员工培训网页培训信息,将管理案例、培训课件、试题库等内容公布在“在线课堂”,为员工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开发《员工岗位消防知识》教学媒体,制作VCD下发至各基层单位井区(队);补充征订各工种《职业资格等级鉴定题库》,为员工岗位自学和技能鉴定提供便利;定期开展一线员工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适应数字化油田大发展的需要。
完善厂员工技能操作实训基地功能。建设厂级员工技能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设施,满足采油、注水、集输、电工、焊工等主要工种多个项目的实训,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技能操作实训场所。
加快作业区员工技能实训点建设步伐。督促基层单位依托生产单元会议室、活动室和设备工具齐全、交通方便的班站、生活区,充分利用废旧、闲置设施,因地制宜,建立员工实用型技能实训点,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基层各项培训顺利开展。
加大基层培训设施配套力度。改善生产单位员工培训设备、设施现状,以满足油田大发展及数字化建设对培训工作的要求。配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等培训设施,实现生产单位每个培训单元拥有一套培训设备,为培训提供硬件保障,提高基础培训能力。
4.健全完善培训师资,鼎立支撑“四级”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严格管理统一协调。扩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范围,实行分级评定、动态管理。根据公司要求,及时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两级技能专家进行考核;评选并聘任采油、集输、井下作业厂级技能型人才128人;积极选送优秀技师、高级工参加晋级考前培训,先后与88名技师、高级技师签订了技师聘任协议;选拔推荐技术人员、优秀技师、培训专管员、井区长参加企业培训师资格取证培训,做好企业内部培训师储备工作。
统筹安排培训师资源,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充分发挥技师作用,全厂统筹安排技师资源,将新聘技师及时补充到井区,尽力满足生产单位每个井区(队)配有一名技师,确保井区(队)师资力量。
5.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四级”体系
坚持“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总原则开展培训。厂部统一协调培训工作,各部门负责本系统培训的运行,作业区(大队)、井区(队)、班站分别开展具体层面的培训,同时围绕管理、技术和操作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对操作岗位员工,以提高技能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含金量为重点,以技能鉴定、新员工岗前培训等脱产培训及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促进“一专多能”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专业技术人员,在积极选派员工参加上级培训的同时,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内部脱产培训、师带徒、课题研讨等,深入开展新技术、新理论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对管理人员,以企业管理知识、管理素质及岗位业务技能培训为重点,采取压担子、送外培训等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理顺内部培训机制,加强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量,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持“早调研、勤督导、严考核、硬兑现”的方法,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厂部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培训需求,更新培训信息,调整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体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现场工作督导,查看培训落实情况,针对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帮促基层扎实开展培训。把培训工作纳入全厂业绩考核范围,严考核、硬兑现。做到培训有目的,内容有针对,过程可操作,结果有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促使培训工作持续改进。
6.注重创新培训方法,持续完善“四级”体系
坚持“五个一”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不可间断性,结合一线生产管理特点,将以往阶段性的培训活动固化为“岗位一日一题、班站一周一课、井区一月一考、作业区一年一比武、厂两年一竞赛”的“五个一”培训形式,使培训日常化、制度化,提高操作层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积极推广“五五”培训法。大胆实践,创新方法,各单位以实际需要为培训导向,采取“集中—分散—考核—评估—反馈”的五步循环培训模式,有机结合培训“五”法,即重点强化培训法、自我剖析培训法、互动学习培训法、现场设障培训法、循环考核培训法,实现人人参与、全员培训,确保培训扎实有效。
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开阔思路优势互补。在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送外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言传身教与自己摸索相结合等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内部岗位交流,逐步扩大培训覆盖面;组织开展基层单位培训工作交叉督导,促进单位间取长补短、均衡发展;组织现场观摩、轮岗学习,选派高技能人才赴新开发区块传帮带,以老带新、以教促学。
及时召开培训工作会议,总结推出培训亮点。厂每年召开培训工作会,吐故纳新,展示亮点,优秀技师论文,表彰年度员工培训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培训管理人员、优秀内部培训师,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建立数字化员工培训体系。在数字化新的管理体系下,基层单位培训由多元分散向两单元集中培训转变;培训客体知识需求由岗位操作技能延伸到数字化操控技能,培训更加注重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数字化管理、操控水平的提升;培训管理手段由传统培训方式转变为网络数字化培训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破时空约束,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果。
四、“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1.员工培训管理进一步规范
通过细化各级培训机构职责,强化培训工作“主管领导”负责制,形成“系统抓、抓系统和分层抓”相结合的目标责任体系。职能科室、部门按照本系统业务职责和范围分层面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层、专业技术层、操作服务层三个层面的培训突出各自重点,达到“组织保证、落实到位、督导及时、考核求实、奖罚分明、促进提高”的目的,使全厂培训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
2.员工队伍技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先培训、后鉴定”的原则,积极鼓励、认真督导、严格管理员工参加各工种、等级技能鉴定考前培训活动,稳步提升较高等级人员在操作层员工中的比例。员工队伍技能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培养128名技师、高级技师,操作层员工中级工及以上比例由2008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72.5%,队伍结构由以往的“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型”转变,为油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3.员工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企业管理
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有效的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绩效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措施,是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经常性的、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促进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内部的交流、学习、提升,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和企业归属感。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实践未能适应行业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管理改革的节奏与速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诸多环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企业对教育培训工作观念转变不到位,重视不够;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模式未建立、人员配备不到位、制度体系不健全;培训需求分析机制不完善、针对性较差;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估,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从北京建工四建公司的教育培训制度来看,本着在制度建设方面细致深入的精神,在抓好执行落实的前提下,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的制度保障作用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发挥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的。为了促进《培训管理办法》的实施,我们于2013年年底了《培训工作计分评比管理实施细则》。下面笔者就培训计分评比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分享一下。
1 确立培训计分评比的工作目标
计分评比应用的目的就是加强培训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打造素质优秀、能力卓越的人才队伍,在公司范围内分层分级地建立起以业务系统和各基层单位为培训责任主体,快速改变培训数量过少的现状,逐步形成“比培训数量、赛培训质量、竞培训效果”的良好氛围。
2 确定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为归口管理部门,除做好本业务系统及公司重大培训工作外,负责统计汇总各业务系统、各基层单位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档案管理工作,对各业务系统、各基层单位培训工作开展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统计确认。
3 培训工作统计确认的分类
根据公司是两级分布,公司总部和基层项目部、分公司,两层分布的特点,将培训工作的统计确认分为两个序列:业务系统和基层单位。业务系统包括公司总部各个部门,基层单位序列包括基层各个工程项目经理部、京外各区域分公司、各专业分公司(水电、装饰、金属等)。
4 培训资料的报送要求
在该项工作的责任人上,业务系统由部门负责人(部长)直接负责,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员负责。在报送资料要求上改变了以往只要求提交培训签到表和审批表资料。增加了对审批、计划、培训通知、实施过程、效果评估、总结及台账资料的要求,并且报送时间在培训结束后两周以内。
5 培训计分规则
每半年组织一次计分评比工作,分上半年及下半年两次。上半年、下半年两次计分评比排名工作完成时间分别不得晚于7月底、第二年1月底。按“业务系统”、“基层单位”两个序列,分别制作《公司业务系统培训工作计分排名表》和《公司基层单位培训工作计分排名表》进行计分排名。
6 奖罚规则
每次计分评比排名结果须向公司党政联席会汇报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单次评比周期只奖励前三名,不单独处罚;连续两个周期均排在后五名的减发绩效工资。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每次排名结果公布之日起的一个月内安排两个序列“连续两个评比周期均排在后五名”的单位负责人向公司党政联席会专题汇报整改方案及整改承诺;拒绝汇报的,全额缓发该单位负责人应发年度绩效或总经理特别奖励,直至完成汇报工作。
关键词:汽车行业; 一线员工; 培训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市场在产销量上明显增大,给国内的汽车厂商提供了无限商机,为了迎合日益扩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企业纷纷增资扩建增产,以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汽车公司也大批在中国投资建厂,从而加剧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由此引发的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日趋剧烈,人力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各汽车企业纷纷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培训对企业的产量有很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一线工人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汽车行业一线工人培训存在问题
(一)培训缺乏系统性。当前汽车行业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不足,同时兼顾其他工作,培训工作时间有限,无法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培训无计划。汽车行业普遍拿不出完整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特定的问题,比如招新员工、新车上线等,临时组织培训。
(三)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大部分汽车企业一线工人甚至部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都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无非就是老员工积累的经验、相关的概念及原理等知识。
(四)学员缺乏积极性。汽车行业一线工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只关心有活干,有钱挣,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工作,企业硬性要求培训的时候,大多采取敷衍的态度蒙混过关。
二、汽车行业一线工人的培训体系建立
一个完整的汽车企业培训体系,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制定完整的培训制度流程,组织专业培训技术人员团队,划拨相应的培训实施经费,购买培训设备设施,建立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组建相应的内部培训师或外部培训师库,建立并依据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然后,人力资源部门要结合本企业员工的档案管理和职业生涯为每个员工制定相应的个人培训计划,使员工的个人计划与企业计划相映照,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题安排特定的员工参与培训。
(一)完善制度流程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流程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抓手,人力资源部门将首先制定企业培训总体管理办法,以此为培训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其次,培训师教学的规范管理、学员出勤及考核等方面分别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最后,针对培训结果,编制培训效果评估和备案制度,通过上述相关一系列的培训制度流程建设,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培训管理制度体系。
(二)培训项目实施
由于汽车行业技术的复杂性和时效性,决定了培训工作的广泛性,汽车企业培训单靠自身资源进行内部培训还不够,还应包括技术援助和外委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应从培训项目的提出到最后备案做出一系列的明确规定。
1.培训项目的前期准备
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一线工人实际情况,分析新的培训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衡量培训的可行性。编制培训工作进度计划表,获得审批后,培训负责人组织收集资料,根据工人需求编写技术任务书和教学大纲。
2.培训过程管理
培训管理包括对培训老师和学员的管理两个方面。
培训老师应根据培训进度表,了解学员的基本素质等相关信息,准备讲义和调整教案,提出所需教学物资,调试好教学设备。培训过程中,培训师要根据需要,结合学员表现,兑现奖惩,提高学员积极性。培训结束后,培训师应针对每一位学员的综合表现和考试成绩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将培训合格学员基本情况录入综合管理系统,供企业各部门参考。
培训部门在开展学员培训的过程中应对受训员工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培训管理细则,明确规定接受培训期间学员必须遵守的条例。规范化的管理细则对于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到培训通知后,按照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到和登记注册。培训学员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作息上课,遵守课堂纪律。
3.培训跟踪和信息反馈
培训部门牵头组织对培训计划实施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培训师按要求定期向各部门反馈培训实施及培训计划执行情况。
4.培训评估和备案
所有培训课程均需要进行培训评估,评估方式要突出全面性,综合选用课堂提问、随堂测试、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评价表、信息反馈等方式进行,以检验培训的有效性,最后备案,交档案管理员保存。
随着我国汽车需求的增大,扩大生产,提高汽车品质,抢占市场份额成为汽车企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汽车行业一线工人素质普遍较低,而且企业对一线工人的培训无标准、无计划及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学员的消极,一线员工素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制度梳理到培训评估和备案,建立一套完善的一线工人培训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一线工人素质,解决了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崔树清.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培训需求分析[J].职教论坛,2007(11):15-17.
[2] 戴勇山.企业培训评估初探[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1):32-35.
1.工业工程概念以及原理简析
1.1 工业工程概念
关于工业工程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标准的定义。有资料证明,在某次国外的工业工程学会上,“工业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与服务理念被首次定义。自此之后,人们习惯上工业工程概念做以下定义:工业工程是一门涉及人、物料、信息、能源等多种要素的工程学科,它集设计、规划、改善、控制、创新等多种特征于一体,同时也是技术理论与方法的完美结合。从定义可知,工业工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职能包括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工业工程之于企业培训中心管理最主要的价值便是帮助企业低成本实现生产、制造、加工,管理与服务,并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工业工程为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将其应用于企业培训中心管理意义重大。
1.2 工业工程基本原理
工业工程理念与方法倡导“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态度,而这意味着要想实现工业工程之于企业培训中心管理中的价值,培养工业工程意识,端正态度,落实精神很重要。工业工程的应用意识为以人为中心意识、整体性与全局性意识、成本与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等等。而从以上所提到的工业工程态度、精神以及意识来看,可以揣度出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第一是通用原理与人本原理。该两种原理要去企业培训中心管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培训环境,并巧用激励提升员工积极主动性;第二是效益与效率原理。该原理使其更加关注企业经营与管理效率,尽可能减少不必要浪费;第三简化与标准化原理。其中标准化原理是工业工程实施的生命线,也是基础。即操作者与管理者都要重视标准化,确保作业的标准与高效化,减少过程问题;第四,系统原理。即工作流程与管理流程的系统化、整体化。第五,优化原理与创新原理。任何操作都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即创新与改革是无止境的,工业工程正强调如此。
2.工业工程在企业培训中心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认真分析与规划企业培训中心建设,优化建设措施
企业培训中心建设是培训中心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强化管理,提升效益,认真分析与研究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很有必要,同时这也是工业工程应用于企业培训中心管理的必然要求。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基本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金牌培训价值体系、凸显培训与服务的双重价值。为了实现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基本目标,提高培训中心建设效率,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树立建设现代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理念。企业发展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而企业培训建设也应如此。首先要重视现代培训中心建设之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效益提升、企业长远发展的服务功能。其次要不断更新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创新策略,推动培训中心朝着更加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第二,强化现代培训中心建设,增强员工向心力与凝聚力。现代培训中心建设是企业员工的夙愿,强化建设,提升员工水平与能力,不仅能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更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落实培训中心规划与建设措施,要脚踏实地,拒绝好高骛远。企业应将员工培训中心建设以及员工培训置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地位,做好建设规划,从硬件与软件上落实培训中心建设,为企业效益提升奠定基础。
2.2 巧用工业工程的系统原理实现培训管理流程的优化
系统性原理是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念之一,其要求管理流程要系统化、综合化与整体化。诚然,真正的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必然是系统化、秩序化的,这是实现高效培训管理的基础与前提。试想,松散随意、杂乱无章的培训管理如何能够真正体现培训精神与意义,针对员工个体需求实现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呢?因此,企业要善于利用工业工程中的系统化原理优化培训管理流程,提升培训管理质量与效益。
首先,认真分析培训管理流程。第一,要做好业务梳理工作。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培训工作,二是会议工作。工业工程技术与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故无论是培训业务,亦或是会议业务都要做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第二,要熟悉培训中心业务流程。标准化、系统化的流程是提升培训效率的基础与前提。例如,关于培训流程中的培训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与所负责的流程细要,培训管理人员的职责与培训流程等等。其次,员工工作岗位的配置。员工工作岗位配置应遵循科学配置、人岗匹配、双向选择(转岗优先)等原则。再者,岗位配置要按照一定流程,遵循一定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培训中心之于岗位管理的效用,促使物尽其用。从岗位配置流程来说,主要可进行以下流程配置:中层干部岗位、一般岗位与培训师岗位。一般岗位和培训师岗位可采取竞聘上岗,提高员工竞争意识与能力。最后,强化企业文化培训与建设。可以通过优化培训环境,强化企业文化宣传等实现这一目的。
2.3 重视标准化原理,提高企业培训中心管理综合效益
除了重视系统化原理之外,在企业培训中心管理中,工业工程中的标准化原理也十分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推动整个事物的和谐、螺旋式向前发展。因此,在企业培训中心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标准化原理,并巧妙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企业培训中心管理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服务管理流程化。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而培养高质人才是企业培训中心管理的重要职责。相关人员要依据企业培训中心管理与服务实况,制定出标准化、可操作性强的服务管理制度,促使服务管理流程流程化与标准化。第二,服务操作标准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员工的岗位操作与服务一方面靠自觉,另一方面要靠相应的操作制度做支撑。例如,每一个员工其都要严格按照所规定的岗位操作要求与流程来规范工作行为。在培训中心,培训师应做好操作流程、操作要求、操作细则等各种培训工作,提升员工标准化操作意识。第三,培训中心要制定培训师的工作标准。培训师是否优秀以及其培训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所培养员工水平的高低,因此,企业培训中心一方面要对培训师进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还要对其进行操作技术标准、道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每一位培训师都能发挥其应用的教育培训价值。
为了获取上海企业培训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以上海部分企业人事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一次调研。并结合文献查阅,在吸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一、人力资本投资观已越来越为企业经营者所认知,但企业培训动力仍需激发
调查发现,与十多年前相比,上海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培训的认识发生很大变化,已经由“消费性”经过了“福利性”正转向为“投资性”,对于企业培训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从两组数据得以印证:一是关于企业领导层就企业培训的看法的问题,选择“企业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选项的被调查者占84.8%;二是关于企业领导层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的问题,选择“非常重视”(15.0%)或“比较重视”(45.4%)选项的被调查者共计占60.4%。
然而,与企业经营者对培训较好认同度不相匹配的是上海企业的培训力度,不论是在培训的经费投入,还是企业受训人员的比例上与国外企业比较起来都有较大的差距。
从我们的调查发现,60.9%的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不到当年工资总额的1.5%,其中低于1%的企业就超过三成(31.3%),仅有7.8%的企业培训经费达到国家规定的2.5%以上。而国外一些著名大企业每年培训预算已经达到了上一年度总销售额的1%-3%,最高的达7%,平均为1.5%。
从接受培训的人数来看,近2年中,员工受训比例不足50%(平均到每年为25%)的样本企业占到了59.9%,即使在近年来企业培训较受重视的国有企业,也有47.3%的样本国企其员工的受训比低于50%(两年累计),远低于日(75%/年)、美(41%/年)、法(33.9%/年)等发达国家员工接受培训的比例。
为何企业不愿意进行培训这项人力资本投资呢?投资风险巨大是主要原因。企业培训投资风险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人员流失。企业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的才干,为企业发展维持强有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同时也因为员工工作选择面的扩大增加了人才流失的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呈上升态势,较多行业员工离职率都在25%以上。如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离职率最高的传统制造业中的操作人员,达31.5%,生产管理类为其次,达27.1%。企业常常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后,因受训员工的跳槽而蒙受损失,员工的高流动性成了企业对培训投入的桎梏。
二、企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完整的体系
企业培训内容大多数局限于岗位适应性上。调查显示,63.0%样本企业经常进行上岗培训,而知识更新培训、转岗培训和晋升培训则企业都相对开展的较少,选择“经常”项的企业分别只有31.2%、22.1%和20.2%。学历教育是样本企业中进行的最少的项目,只有8.7%的企业经常进行学历教育,相反71.9%的企业很少或从不进行学历教育类培训。
企业培训的最常用的形式是内部培训。调查表明,55.6%的样本企业经常采用企业内部培训形式;只有19.4%的企业经常采用由行业组织培训的形式;而经常采用国际合作培训形式的企业比例更低只占7.3%。
由此可见,上海企业的员工培训尚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培训内容缺乏层次,最主要集中于上岗培训及部分高层管理者培训;培训形式单一,主要是成本较低的内部培训。调查中我们也看到,能根据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员工生涯发展需求,分层次、分类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员工培训,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双赢局面的非常少。现有培训体系的缺陷正对企业培训的长远发展和企业本身的发展日益造成阻碍。
三、企业培训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渐形成,外部管理制度亟待建设
1、内部管理机制
企业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的确定、培训计划的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和制度。调查情况反映,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上海以往饱受批评的企业内部培训管理制度缺乏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我们的调查主要着眼于企业的培训计划与培训相关制度两个方面。结果显示:上海企业大多数制定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培训计划,占样本企业的71.5%,其中有17.2%的样本企业制定有三年以上的企业培训计划。此外,57.4%的样本企业建立有专门的企业培训制度或规定(指已形成文件的)。这是可喜的进步,说明企业培训活动已纳入企业管理的体系中。但也不能因此过于乐观,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仍有28.5%的企业没有企业培训计划,更有42.6%的企业没有形成培训相关制度。而且,制定有培训计划的企业也存在有粗糙和表面化现象。我们再对制定有一年以上企业培训计划的被调查者的问卷(357份)作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经常进行员工需求调查的只占15.7%,很少或从不进行员工需求调查的却占40.2%。与此相对应,经询企业领导意见的占到了48.8%,很少或从不征询企业领导意见的占13.7%。更多的企业(占被调查者59.5%)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常常参照以往的培训方案。事实上,只有周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意图,充分反映员工的培训需求的培训计划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
(2)企业培训的激励措施不利于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调研中我们设计有“企业对参与培训的员工有哪些激励措施?”问题,让被调查者根据企业实际可做多项选择。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采用最多的培训激励措施是“培训费用报销”(63.9%),接下来依次是“晋升职务或评职称时参考”(46.1%)、“提供员工新的发展机会”(44.7%)、“培训绩效列入考核指标体系”(36.9%)、“发奖金或加薪”(25.4%)、“评先进时参考”(17.1%)。可见,较多上海企业在激励措施中培训结果与员工的使用、晋级、晋职挂钩并不紧密,没能更多重视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缺乏培训绩效的系统评估,不重视培训后成果转化的推动。较多的企业关注的是培训资金的投入,或培训技术的改善,而较少将精力放在评估上,大多数企业缺少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从我们走访的企业看,最通用的对员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培训后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员的反应,或者以考试的形式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所以,至多停留在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级评估体系的第一、二层次,而对培训如何改变人的行为、企业的绩效方面的考察还很少涉及,自然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后续推动难以重视。
2、外部管理机制
(1)行业协会的服务、指导、监管职能较缺失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脉搏方面更有优势,国外行业协会不仅本身承担着行业内重要的员工培训任务,而且为推进本行业的企业培训发挥着服务、指导、监管职能。
对上海地区行业协会对企业培训所起作用的情况调查显示,51.5%的样本企业得到行业协会培训信息分享的帮助,其中经常得到这项帮助的企业有18.4%;36.9%的样本企业得到培训课程开发的帮助,其中经常得到这项帮助的企业只有9.1%;35.6%的企业得到培训质量监管的帮助,但只有9.3%的企业经常得到这一帮助。由此看来,上海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指导、监管职能缺失,影响了行业内企业间的培训合作,使行业内各企业的培训资源无法有效整合、高效利用。
(2)企业培训的法规制度不健全,落实机制缺位
对于政府在企业培训制度建设方面的调查显示,43.6%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培训经费政策不完善,54.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企业培训的激励制度不完善,53.4%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企业培训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由此说明,企业培训的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访谈中不少受访者反映,上海较多企业的员工培训基本无法律约束机制,原因是尽管政府一些法规中有关于企业培训的若干规定,然而没有实施细则与之相配套,不易操作,难以落实,而且对违反法规的行为无监督、处罚措施。
四、所有制性质不同的企业,企业培训的不平衡发展
1、企业培训经费投入的差异
从调查结果可知,上海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培训经费投入上存在差别,各类所有制企业员工培训经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分布如图表1所示。可以显见,在企业培训整体投资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例相对最高。如果比较两端的数据这种差别更易分辨,国有企业培训投资低于工资总额1.5%低线的企业占45.2%,达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2.5%以上的企业占15.6%;三资企业为其次,分别是66.7%及8.3%,民营企业的投资比例最低,分别是75.0%及1.9%。
再就企业培训经费使用分配方面做三类企业的比较分析,同样也能看到差别的显著存在,国有企业用于一线员工培训的比例相对最高,有45.3%的企业对一线员工培训比例超过50%,其次是三资,有30%的企业对一线员工培训比例超过50%,最差的是民营企业,只有18.5%的企业对一线员工培训比例超过50%。由此看来,培训经费的低投入,再加上分配予一线员工的低比例,民营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机会所剩甚微。
2、企业员工受训人数的差异
三类所有制企业不仅培训经费投入存在差异,企业员工受训人数的差异也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从图表2可见,国企员工受训比例相对最高,有52.7%的样本企业员工的两年受训比在50%以上,三资企业第二,民营企业垫底,员工的两年受训比达到50%以上的企业分别只有38.0%和28.4%。
3、企业培训计划的差异
调查结果分类分析还显现,上海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的方面上的差别。国有企业的企业培训计划制定比例最高,为82.6%,三资企业的培训计划制定比例其次,为70.0%,民营企业的培训计划制定比例最低,为57.6%。说明相对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程度最低。
关键词:供电企业 培训 问题 对策
教育培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企业培训工作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在原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成为供电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人力资源工作实际和培训工作的特点,为提高培训实效,主要从培训体系、培训计划、培训过程、培训评估等环节着手,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
一、目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标准和制度覆盖面窄。在培训标准和制度方面,虽然集团公司颁布了教育培训管理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但大多是指导性的要求,没能对所有具体工作做出规定,需要编制相对应的标准和制度进行全面贯标。
2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形式以填鸭式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培训人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班管理较为松散和随意,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对课程设置、授课水平、培训结果等缺乏量化评估。
培训管理不很理顺。在培训工作中,从需求调查、计划、实施到评估,每个环节都3,缺乏统一的规定,培训责任部门、实施部门及配合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多数工作靠部门之间的协调来维持,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培训质量。
培训资料不规范和不完整。课件、考试、证书、评估等资料的格式不统一,有些培训班结束后缺乏相应资料,使得员工培训内容难以进入个人档案,没能对人才培养和使用提供有效支撑。
4 技能竞赛普调考成绩不佳。备考备赛工作缺乏规范管理,虽然在时间、精力、财力上投入很大,但公司在网省公司举办的技能竞赛及普调考中成绩不太理想。
二、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
为适应“三集五大”体制改革,逐步构建“大培训”格局,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常态工作机制,实现培训体系标准化、培训计划标准化、培训过程标准化、培训评估标准化,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一)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形成培训体系标准化
企业成立以经理任组长、分管培训副经理任副组长的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组织牵头协调,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施,相关各部门具体落实,确定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全员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公司、部室、班组三级培训网络,明确公司、部室及班组培训管理的内容及培训职责。
根据上级培训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十二五”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具体任务、保证措施,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修订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普调考和离岗培训J管理办法》、《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和《培训班管理制度》等标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细则,做到培训资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监督、约束、激励机制,把培训活动纳入企业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考核,使培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建立需求调研模型,规范计划编制内容,形成培训计划标准化
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是实施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培训需求调研依据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三个层面进行。组织需求调研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规划等组织目标的传达贯彻,实现组织目标的优化资源调配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岗位需求调研根据企业目前发展状况,结合各岗位急需改进的工作,主要针对岗位技能的薄弱环节,明确技能和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是生产一线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训需求调研。员工个人需求调研从企业发展和岗位工作需要出发,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进行。人力资源部每年11月左右向各单位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培训需求调研活动,各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并形成需求调研报告。
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5W1H”(Why、What、WhO、When、Where、How)的原则,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做到定目标、定措施、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方式等。根据年度培训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制订季度、月度培训计划和具体培训班的培训方案,对各类培训班的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以及授课教师等进行细致的安排。对于有特殊情况不能按计划实施培训的,承办部门要在计划办班前一周填写月度培训计划调整申请书,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调整,确保培训计划的刚性管理。
(三)优化培训工作流程,注重节点管理控制,形成培训过程标准化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一总结(Action)。以计划为指导按照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管理流程开展相关培训、竞赛工作。
(1)专业培训管理。一是规范培训项目。根据月度培训计划,在每期培训前,培训中心和承办单位均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制定《培训项目实施安排表》,主要包括培训项目、项目编号、主办单位、培训地点、报到时间、培训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师资安排、预计天数、培训学时等内容。
二是加强培训组织。制作培训班通知模板,主要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规范培训报名,根据培训通知,参培部门按照培训班报名回执表表样,上报本单位参培人员,并督促参培员工按时参加专业培训。
三是规范培训考核。按照绩效考核办法对相关部门的办班情况进行考核,对按计划完成的不奖不罚,对未按计划开展的进行扣分处罚。
四是规范培训评估。培训评估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评估结束,及时将评估意见反馈到培训中心、实施部门、学员所在单位及人力资源部,为下一步培训工作提供帮助和依据。
五是规范培训档案。培训结束一周内,对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考勤记录、培训课件、考试试卷、评估表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技能竞赛管理。一是优化竞赛方案。根据人力资源部下发的竞赛计划,相关专业部室初拟竞赛方案,培训中心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并对方案进行修订、改进,经领导审核后下发。
二是优化竞赛实施。组织成立命题小组,由专业部室相关专家担任命题成员,保证试题的合理性、正确性;聘请第三方监考、第三方阅卷,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
三是强化竞赛考核。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根据竞赛成绩提出考核意见,对获奖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及格涉及的单位进行处罚。如获得团体前三名分别给相关单位加3、2、1分。
四是规范竞赛总结。组织召开总结表彰会议,进行竞赛点评,公布获得名单;统一定制证书和奖杯,对先进个人和团体进行表彰。
(四)运用量化评估手段,开展培训过程评估,形成培训评估标准化
量化是实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过程评估是一个系统化的专业测试过程。培训全过程评估采用360度全方位分级评估、“柯氏四级评估法”等。
培训全过程评估的原则是以培训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将一个培训J项目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依据对各阶段测度的设计、培训目标的量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来设计全方位的矩阵式流程评估。
第一阶段:培训前评估。此阶段中,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调研、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的选聘、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的论证等,由专家、领导或同行参与评估,其他环节由专职人员进行评估。在子流程的设计中注重评估点的细化。如,培训需求子流程中涉及组织层面、岗位层面和个人层面需求清单、分析结论和建议等评估点,列出了是否依据胜任岗位能力要求,找准了能力需求的缺口;是否提出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点;是否确定了可行的目标;是否通过问卷、座谈、个人访谈等方式做过详细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Who has the talent, who can be competitio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bear the whole society for conveying energy's task, it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itu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operation efficiency, related to the whole society development speed.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hope can perfec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provide help.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Problem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在我国,把人力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时间非常的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员工都是作为被剥削者,企业老板也只是给予员工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存在人力资源一说。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员工们不再满足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而每月只是领取微薄的工资;他们要追求更多的权利和待遇。在这种背景下,员工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关于员工管理的研究也随之多了起来。
电力企业作为国企,承担着为全社会供应电能的重任,它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电力企业在很长时间内对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够重视,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员工的培训是完善员工技能、提升员工效率的而重要手段。综合来说,电力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员工的培训方式落后
目前,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仍是实行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训模式。它们往往是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企业的培训需求制订全年培训计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培训任务,年终由上级部门按照培训考核细则进行检查考核。企业的整个培训是由上级部门来操控的,培训的发起以及培训效果的考评都是上级部门决定的。这降低了培训对本单位的实际适用性,也不易于发挥下级电力企业的培训热情和主动性。
1.2现行培训管理模式的弊端很多
一套高效的培训模式应该包括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培训人员的选定、培训内容的编审及培训后效果的评估。但是,现阶段下电力企业的培训流程非常简单,它的任务只是要满足上级提出的各种量化考核指标,而没有起到实际的培训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1.2.1 领导者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大多由上级委任,实行任期责任制,为完成经营指标,追求短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职工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期较长,经营者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上的投资大多不能在任期内完全发挥作用。领导者的这种思想使的企业不愿意进行员工的培训,而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生产中去,造成员工培训滞后。
1.2.2企业管理层对培训的认识不足,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许多管理者视员工培训为无关紧要的事,认为新进员工随着时间的推延,会逐渐适应环境,胜任工作。因此,许多新进员工报到后,立即被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该员工自身适应能力及所处的小环境。而对原有的人才,企业未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使人力资本减值。
1.2.3 参与培训的职工积极主动性不够
企业员工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从根本上讲是受利益驱动所致。当员工投入的劳动能够在物质利益上得到体现时,员工就会产生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渴望与动力。当前,电力企业中劳动力配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仍呈刚性状况,劳动力在不同的岗位和工种之间难以流动,无法实现知识、技能高的劳动力对知识、技能低的劳动力的替代,致使员工的能力与岗位、与收入不符,自然地挫伤了企业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此外,目前电力企业内,还存在着重学历、轻培训的观念。学历教育固然有它的优势,但企业的在职培训,对企业进步、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2.4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
培训效果的检验大多仅限于结束时进行象征性的考试,对于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没有进行评估,即对培训成果的转化缺乏跟踪调查,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
1.2.5培训与使用相脱节
培训结束后,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某电厂举办的计算机绘图培训班,培训期间学员学习效果良好,但培训结束三个月后的调研却发现,部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用上所学的东西,原因是所在部门没有强制要求统一使用计算机绘图,学员使用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大部分员工参加培训的经历并没有作为个人将来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培训没有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之中。以至于 “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在目前各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
二、 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考评是企业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绩效考评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考评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新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绩效考评向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电力企业在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2.1 企业内部考核文化贯彻不彻底
由于国有垄断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的生存港湾,人们在这里可以避免因处于失业威胁而带来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即人员臃肿、劳动生产率低,讲究和谐,避免激烈的竞争等等。这种思想一经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改变。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来。而部门领导则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认为是人事部门的事,因此,加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2.2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绩效考评制度
电力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对新思想的理解力都参差不齐,因此有些时候制定的考核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是将原来老的考核制度进行修改,对员工工作效果的评估相对欠缺,不能完全客观的对员工做出的贡献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激励。这样的考核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需要,但又缺乏新制度和新措施。于是,制度的相对滞后成了制约电力企业考核工作发展的瓶颈。
2.3 考核制度的执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电力企业长期的封闭管理和人员的欠流动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考核这种带有一定的不可衡量性和得罪人倾向的工作,在原本技术层面难度系数就很大的基础上更为棘手。例如,有些考核人员,碍于人情面子,希望做到皆大欢喜。考核本身与晋升、奖励等相挂钩才能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但员工兢兢业业工作之后发现努力的付出不能带来公正的回报,考核失去了意义。另外,考核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打分存在着不公正,影响到整个考核体系的客观与公正。同时,考核中缺乏有效的制约与反馈机制,使得考核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就给考核的不公正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关键词:价值; 分析; 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为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就必须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电力企业高素质队伍建设,以最大限度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1人力资源价值
人力资源价值是指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者所具有的潜在创造性劳动能力,这种潜在创造能力能够创造出可计量的外在价值,可通过对这种已实现的或可能实现外在价值的计量来表示其内在价值。当前理论界,关于是否应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还存在一些争议。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2.1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员工的培训方式落后
目前,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仍是实行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训模式。它们往往是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企业的培训需求制订全年培训计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培训任务,年终由上级部门按照培训考核细则进行检查考核。企业的整个培训是由上级部门来操控的,培训的发起以及培训效果的考评都是上级部门决定的。这降低了培训对本单位的实际适用性,也不易于发挥下级电力企业的培训热情和主动性。
2.1.2现行培训管理模式的弊端很多
(1)领导者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大多由上级委任,实行任期责任制,为完成经营指标,追求短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职工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期较长,经营者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上的投资大多不能在任期内完全发挥作用。领导者的这种思想使的企业不愿意进行员工的培训,而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生产中去,造成员工培训滞后。
(2)企业管理层对培训的认识不足,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许多管理者视员工培训为无关紧要的事,认为新进员工随着时间的推延,会逐渐适应环境,胜任工作。因此,许多新进员工报到后,立即被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该员工自身适应能力及所处的小环境。而对原有的人才,企业未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不重视知识的更新,使人力资本减值。
(3)参与培训的职工积极主动性不够
企业员工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从根本上讲是受利益驱动所致。当员工投入的劳动能够在物质利益上得到体现时,员工就会产生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渴望与动力。当前,电力企业中劳动力配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仍呈刚性状况,劳动力在不同的岗位和工种之间难以流动,无法实现知识、技能高的劳动力对知识、技能低的劳动力的替代,致使员工的能力与岗位、与收入不符,自然地挫伤了企业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
培训效果的检验大多仅限于结束时进行象征性的考试,对于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没有进行评估,即对培训成果的转化缺乏跟踪调查,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
(5)培训与使用相脱节
培训结束后,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某电厂举办的计算机绘图培训班,培训期间学员学习效果良好,但培训结束三个月后的调研却发现,部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用上所学的东西,原因是所在部门没有强制要求统一使用计算机绘图,学员使用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
2.2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考评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考评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新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
2.2.1企业内部考核文化贯彻不彻底
由于国有垄断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的生存港湾,人们在这里可以避免因处于失业威胁而带来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即人员臃肿、劳动生产率低,讲究和谐,避免激烈的竞争等等。这种思想一经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改变。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来。而部门领导则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认为是人事部门的事,因此,加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2.2.2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绩效考评制度
电力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对新思想的理解力都参差不齐,因此有些时候制定的考核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是将原来老的考核制度进行修改,对员工工作效果的评估相对欠缺,不能完全客观的对员工做出的贡献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激励。这样的考核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需要,但又缺乏新制度和新措施。于是,度的相对滞后成了制约电力企业考核工作发展的瓶颈。
3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3.1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电力企业员工工资薪酬制度
3.1.1对电力企业员工工资薪酬激励模式进行大力优化。总体来看,超前型和滞后型是工资激励模式的两种主要方式。超前型的这种激励薪酬,其增加幅度要比绩效增加来得快;而滞后型的这种激励薪酬却要比绩效的增加来得慢。电力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一定要采取超前型的这种激励薪酬模式,这不仅可以大大促进电力企业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可以为我国电力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创造极其有利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完整有效、有利于激励人才成长的管理体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1.2对电力企业员工的薪酬发放制度进行有效改进。这个改进的总体方向是:对于电力企业的所有员工,在进行工资薪酬发放时,一定要结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制订不同的工资奖金制度加以区别,以最大限度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为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2采取有力措施,改进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3.2.1促使考核文化呈现健康化。要把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作为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有关企业员工的优点、不足要实事求是地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员工把优点继续发扬光大,把不足之处不断加以改正,从而在企业内部促使考核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为企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2.2有关考核标准的制订一定要根据岗位的职责来设定。在具体进行制订时,在分析有效工作的基础上,对于每个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要给予准确确认,并要建立员工的相关考核标准。
3.2.3建立激励机制一定要与考核结果相结合。具体进行有关员工奖金基数确定时,可根据这两方面进行事先拟订适当的档次:一是岗位的具体工种类型,二是岗位具体责任的大小。以此把责任跟收入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同时这也可以为企业为干部任用进行相关考核提供直接的依据。
4结语
总之,为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完善企业薪酬制度和改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措施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能源保障,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军.《电力多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现代商业2006.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大部分工伤事故是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生的,现场作业是人、物、环境的交叉点,也是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交汇处。在作业过程中人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绝大部分工伤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据不完全统计,我公司从03年至今发生的工伤事故中,有近80%是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而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工伤事故中,正式员工中占66.7%,相关方则占80%。这组数据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安全教育程度内外有别,员工的安全素养内外也不同;正式员工安全规范及操作成熟度比相关方人员要好;正式员工的安全可控程度也远大于相关方员工。二是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手段。要想减少作业现场的工伤事故,就必须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来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保证作业过程的合理与规范。国家和企业一直很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生产法》第21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安监总管四〔2010〕208号)文的规定:“对从事本企业生产活动的相关方人员,要纳入本企业全员安全培训教育范围,开展入厂安全教育。”2010年,公司也专门下发了《安全培训管理规定》(股份办人〔2010〕31号)文,对公司各部门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职责、流程、要求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笔者作为一线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曾多次组织内部员工的安全培训。作为兼职教师,为相关方人员上过安全教育培训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人就对当前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当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2.1安全培训制度的落实尚需时日
在《安全培训管理规定》下发之前,公司有关安全教育培训的制度主要体现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文件中。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职责分工、主要内容、课时要求规定比较笼统,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措施。由于约束力有限,部分员工对待安全培训的态度并不认真,有的还对安全培训占用其休息时间颇有怨言。这就使得下属单位在执行时容易走样,将安全培训变成走过场,甚至根本就不组织培训,而只是给每名员工发张考试卷,最后回收批改了事,使安全培训的严肃性、实效性大打折扣。《安全培训管理规定》的制定下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制度的漏洞,但是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2培训内容笼统、实际效果有限
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机制,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笼统,针对性不足。以全员安全培训为例,既要培训安全标准化作业文件,又要兼顾安全操作规程,同时也不能没有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最后还要结合其他因素,加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甚至治安保卫等等内容,重点不突出。再以相关方安全培训为例,无论接受安全培训的学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还是只有小学文化的清洁工人,培训的内容完全一样,没有根据被培训对象的工作性质、文化素质、思想状况,做到因材施教,而是偏重于培训人员的数量、培训时间、培训的考试结果,缺乏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追踪和考核,很难达到安全教育培训的预期效果。
2.3培训形式缺少创新
目前的安全培训在施教方式上基本仍然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上课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语言组织、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如果教师的理论水平欠缺,培训学员就会产生不信任,甚至产生“他还不如我”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学员就不会对培训内容产生兴趣;如果教师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不足,学员将会对这样的培训感到不耐烦。因此对于安全培训这种成人教育来说,注入式教学方式无法起到正确地引导和启发被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安全培训形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2.4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
随着企业的发展,一些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被不断应用到生产一线。无论设备、技术如何先进,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进行操作,就不能发挥出巨大的生产力,更谈不上实现安全生产。这就需要各级管理技术人员从专业专管的角度开展安全培训工作,因为装备越先进,专业性越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要求也越高。如果还是依靠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限制,对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作用有限。
2.5针对各级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实事求是地讲,近两年公司及各分厂的安全培训对象主要是一线员工,而针对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组织的比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导认为,大多数安全事故都发生在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岗位人员就属于安全生产事故“高危人群”,只需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力度即可。而管理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危险性较小,因此培训不培训无所谓。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如果管理技术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安全职责,不熟悉自己所应当承担的安全管理义务,就使得安全责任无法真正落实到位,甚至产生管理漏洞,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6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要加强
目前,公司的安全培训职责由多个部门负责,没有统一、专门的安全培训管理机构。“群龙治水”反而不利于培训职责的落实。各生产厂在安全培训的职能分工上也基本上还是执行先由分管安全的生产科制定培训计划,再由分厂人事部门备案,最后由专职安全员负责具体实施的安全培训流程。这就导致培训越多,安全员越忙的情况。由于现在各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配置有限,难免会厚此薄彼,影响培训质量。同时,公司尚未建立一支合格的专(兼)职安全培训师资力量,目前的安全培训师资基本由各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兼任,文化程度、讲课水平各有高低,安全培训效果也不同。
3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安全培训体系,成立安全培训机构
要做好公司的安全培训工作,必须建立从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调查分析开始,再到制定安全培训需求计划,开展培训,效果评估,提升改进的一套科学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专门的安全培训机构负责全公司安全培训的管理,负责制定完善教学、考试、发证等一系列的安全培训制度。安全培训机构每年根据从业人员的现状,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复训工作。对各生产厂下达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计划和人均培训课时要求,并负责监督落实。成立专门的安全培训机构目的就是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出发,使安全培训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培训相关制度,细化考核指标。比如,规定每一名员工每年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课时量,如果没有达到安全培训课时要求,就不具备升职、调资条件。同样,每一名新任、转任的管理技术人员在就职前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责任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才能履新等。从制度上促使员工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
3.2培养师资力量,增加培训投入
在成立安全培训工作机构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培养一批专(兼)职培训讲师队伍。因为企业的类型不一样,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不一样,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靠企业自己的人,培训讲师不应全是安全管理人员,更要有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来承担训练下属、培养员工的职责。讲师必须精通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加培训投入,在安全培训的硬件设施上尽可能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在施教手段上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接受培训的新员工从教学软件的模拟或现实图像中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工作的实践,逐步掌握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及安全生产知识,为公司的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培训内容要做到因材施教
安全培训必须树立“向事故学习”的理念。从事故当中吸取教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重复事故的发生。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被培训对象的文化素质及思想状况,采取因人施教和因事施教原则。如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岗位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就很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培训内容所选取的事故案例都是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事故,在讲授过程中,对培训对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培训教师的讲述和分析,被培训对象对自己在作业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进行反省,找出不足以及操作的不当之处,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在今后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针对各级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就要提高培训的层次和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案例分析。通过因材施教使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员都能接受培训内容,从而达到培训工作的预期效果。
3.4创新培训方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创新安全培训方式,取得培训最大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带钢厂在培训方式做了一些尝试:一是推行“作业长安全授课培训”制度,要求作业长结合本作业区实际情况,抓住本作业区每一个班组和岗位的危险源点和防范措施,制作培训课件对所属员工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一方面提高了作业长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作业长授课培训能够紧扣作业区实际,贴近现场,针对性较强。二是互动式安全培训。即全员安全培训采用“互动”的形式,将作业区、班组的兼职安全员请上讲台。先由各作业区安全员讲解本作业区存在的主要危险源点及预防与控制措施。再由各班组安全员讲解本班组主要存在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并分析产生原因。最后,让不同岗位的员工围绕上下道工序,就其他岗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这种形式在以往的安全培训中从未采用过,因此大家都感觉很新鲜,发言也很踊跃,尤其是上下道工序之间,员工提出了很多中肯,甚至有些尖锐的意见,使所有参与培训的员工都感觉深受启发和教育。2011年,我厂还尝试进行了安全标准化作业的“目视化”改进,将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加热炉停炉与点火”和“立辊换辊”两项作业的安全操作步骤拍摄成电视宣传片,尽管总时长只有7分28秒,但是因题材新颖,内容生动,并配有安全标准化作业文件步骤的相关字幕和解说,岗位员工一看便懂。而且片中人物全是一线普通员工的“本色表演”,虽略显羞涩和稚嫩,也不乏“穿帮”镜头,但是收看的员工在笑的前仰后合的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安全规范操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5重视专业安全技能培训,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进一步发挥专业专管的技术优势,不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意识。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使用后,自觉开展针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生产安全相关知识,能够驾驭新装备,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为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针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覆盖面较小,安全知识匮乏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新提拔的各级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应承担的安全职责,这就会导致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甚至使安全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加大针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开展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关心员工安全健康为重点的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培训。促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3.6深入落实相关制度,丰富安全培训手段
针对一些班组安全学习不能正常开展,部分岗位员工长期得不到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2012年初,公司推行了“班前安全宣誓”和“班组安全学习日”活动。为了将这两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带钢厂专门制定了配套的实施细则下发班组,要求员工学习并遵照执行。为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规定厂领导每天至少参与1个作业区的“班前宣誓”活动,每月至少参加1个班组的“安全学习日”活动,以便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常组织培训,把安全理念不断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正因为提升安全意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在培训手段上应当丰富多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举办各种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典型事故图片展、电视片、黑板报、简报、发放宣传品等形式。总之,安全教育培训要力求形象生动有实效,避免枯燥无味地走过场。
【关键词】 继续教育 信息化 建设
随着各类教育管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其对规范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同[1]。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也影响着高校承担的成人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当前,相较于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水平明显滞后,为此,大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1 必要性
近年来,我院的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日益多样化,规模亦不断扩大。目前,各类非学历培训量年均达15000人次,各类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达6000人,年均职业技能鉴定达10000人次。作为全院继续教育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工作日益繁重,而继续教育本身因其在生源组成、教学形式、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全日制教育间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继续教育管理也无法共用学校已有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因而推进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的必由之路[2][3]。
2 几点做法
2.1 开展员工培训
提升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离不开一支掌握较强信息技术技能员工队伍。在对我院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后,我们选择了集中授课和一对一结对子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其中集中授课每学期不少于4个半天,由我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专业教师任课,授课内容主为基础理论和案例分析。一对一结对子是指一名专业老师与一名管理人员对接,专业老师负责解决管理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信息技术问题,并进行手把手的培训。
2.2 推进制度、标准、流程建设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照章办事,任何事情都要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标准、作业流程来完成。近年来,我院先后出台了一批继续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如《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细则》、《学历教育教材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非学历培训管理办法》、《课程、专业、学号、教材、教师、短信编制标准》等。在此基础上,我院还编制了一批标准作业流程,流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对象,涵盖工作任务的准备、实施、后期处置的全过程,并详细列出了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例如,在《函授学员报到标准作业流程》中,就包括了前期准备、人员分工、材料准备、报到现场、特殊情况处置、后期处置等步骤,而在材料准备步骤中就详细列出了工作证、零钞、引导牌、接线板、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等材料清单,在后期工作中则详细列出了文档归档的列表和标准,目前,我院每次的函授学员报到工作均对照标准实施,既规范了工作也提高了效率。我们还特别制定了《关于标准作业流程使用的标准作业流程》,该流程对工作流程的制订、使用、修订、特殊情况处置进行详细规定,使得标准作业流程的应用更加规范。目前,我院建立的标准流程达25个,已基本覆盖了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这为我院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 自主开发软件系统
借助于校内信息技术领域教师和学生的人才优势,面向继续教育管理自主开发应用软件系统,是我院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例如,针对我院的“专接本”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管理工作日益烦重的实际情况,学院启动了“专接本”管理平台项目,历经10月,系统开发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新生报名、考试报名、学费管理、学籍管理、毕业管理等功能整合于同一平台中,极大的提升了我院“专接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该系统也得到了省自考办考评组的一致好评。此外,我院还先后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函授教育管理平台、非学历培训管理系统、继续教育在线拍照系统、继续教育在线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继续管理软件系统,并申请多项软件著作权。
2.4 加强小型、单一功能软件的开发
在重点开发软件应用系统的同时,我院还特别开发了一些小型、单一功能应用程序。例如,为了解决函授学历注册照片管理工作量大、出错率高的问题,我们利用EXCEL的VBA进行编程,实现了照片核对的自动化,通过开发小程序实现了照片上添加姓名和学号、修改文件大小的批量化,使得原来需要数天的照片处理工作,现在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并且实现零差错。此外,我们还利用EXCEL的邮件合并功能,快速形成教材快递单、配书单、信息确认表、短信通知等文档,自主开发的证书打印程序也大大提升证书打印的速度。
2.5 借助短信平台,提升外联工作效率
继续教育学员大多为校外在职人员,这就决定了外联工作将花费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大量的精力,统不完全统计,管理人员三分之一以上的精力用于接打电话。近年来,我院借助于短信平台,极大提升了外联工作的效率。其主要实施过程包括六步,一是与所有学员签订“知情同意书”,以格式合同的形式,确认了短信的有效性;二是借助于自主开发的学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员手机号码的在线自主更新,从而确保每位学员手机号码的正确性;三是推行通知内容个性化,每条短信均以“学员真实姓名+您好”开头,并将如授课时间、授课地点、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缴费金额等个性化信息包含在其中;四是利用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实现对所有运营商的全覆盖;五是加强回复管理,对于需要学员短信回复确认的通知,推行项目化管理,对回复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六是引入语音盒,对短信平台功能进行补充,对少量需要电话沟通的通知,利用语音盒,实现无按键拨号、即时录音、通话记录等功能,进一步提升语音通话工作的效率。
2.6 建立长效机制
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确保该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立一支开发、维护团队,团队依托具体项目组建,并由继续教育牵头管理;二是确保经费投入,在部门年度预算中列出专项经费,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科研经费。三是部门协同,借助信息工程系、网络中心等部门的力量,确保服务器、存储、网络接入等系统的稳定运行。
3 应用效果
自我院的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成效明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用户满意度高,对管理人员、教师、各类学员开展的调查数据表明,各类继续教育参与者对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满意率达95%以上。二是工作效率提升,通过对比年度出勤汇总数据,周末、节假日加班量大幅降低,部门年度累计减少加班工作时间500小时以上。三是节约经费,电话费、加班费、打印复印费等大量压缩。四是上报数据出错率大幅降低,如专接本报名数据、专接本报考数据、函授统考报名数据、各类照片等基本实现了零差错上报。
4 结语
实践表明,我院近几年的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基本实现了预先确定目标,其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目前,我院正在开展下一轮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论证工作。总之,教育信息化为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遵循“统筹规划、面向未来、着眼应用”的原则,我院的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必将取得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乐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3,3(1):80-84.
行政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随着大参林、北京同仁堂的进驻,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决心再接再厉,迎接新的挑战。××年行政人事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完善公司制度,向实现管理规范化进军。
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源于优异、完善的制度。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搞好公司管理制度无疑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合理而科学的公司管理制度便迫在眉节,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年工作将以此为中心。
二、加强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机制。
企业的竞争,最终归于人才的竞争。目前公司各门店及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尤其是各店长及部门负责人,他们身肩重责。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从真正意义上为他们带来帮助。另外完成新员工入店手册。
三、协助部门工作,加强团队建议。
继续配合各门店及部门工作,协助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年是XXX拓展并壮大的一年,拥有一支团、勇于创新的团队是为其发展的保障。所以加强团队建建议也是年行政人事部工作的重心。
其实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只要我们工作更加细致点、沟通多一点、责任心强一点,我相信XXX会越做越强。
行政人事部20xx年度工作计划
回顾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公司的经营方针、宗旨和效益目标上,紧紧围绕重点展开工作,紧跟公司各项工作部署。在管理方面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发扬成绩同时也克服存在的不足,现将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工作总结。
年行政人事部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事管理方面
根据部门人员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地招聘一批员工,以配备各岗位。
规范了各部门的人员档案并建立电子档案,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
配合采购和财务部门,严格把好促销员的进、出关。
有步骤的完善培训机制,不断的外派员工学习并要求知名公司来培训员工,同时加强内部的培训管理工作。
二、行政工作方面
⒈办理好各门店的证照并如期进行年审工作。
⒉和相关职能机关如工商、税务、药监、社保、银行等做好沟通工作,以使公司对外工作更为通畅。
⒊联系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
⒋对内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审查各部门的办公用品的使用状况,并做好物品领用登记,以节约降低成本为第一原则,合理地采购办公用品。
行政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在这一年里,凭借前几年的蓄势,杭萧钢构不但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更快的效益增长,而且成功地实现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从此,一个杭萧钢构以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更具朝气和活力的、以维护股东利益为己任的新杭萧诞生了。
公司上市后,管理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外在要求,更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对于市场部来说,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与公司同步发展,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为了完成公司xx年合同额三十亿的总体经营管理目标,市场部特制订xx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信息网络管理
1.建立直接领导关系
市场部是负责公司信息网络建设与维护、信息收集处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接受营销副总经理的领导。市场部信息管理员与各区域市场开发助理之间是一种直接领导关系,即在信息网络建设、维护、信息处理、考核方面对市场开发助理直接进行指导和指挥,并承担信息网络工作的领导责任。
2.构架新型组织机构
3.增加人员配置:
(1)信息管理员:市场部设专职信息管理员3名,分管不同区域,不再兼任其它工作。
(2)市场开发助理:浙江省六个办事处共设市场开发助理两名,其它各办事处所辖区域均设市场开发助理一名。
4.强化人员素质培训
春节前完成对各区域的市场部信息管理员和市场开发助理的招聘和培训,使xx年新的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市场部在人员素质方面有充分的保障。认真选择和慎重录用市场开发助理,切勿滥竽充数。
5.加大人员考核力度
在人员配置、资源保证、业绩考核等方面对信息网络建立和维护作出实施细则规定,从制度上对此项工作作出保证。建立市场信息管理员定期巡回分管区域指导信息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并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研究,以督促其在短期内按规定建立和健全信息管理的工作。
6.动态管理市场网络
市场开发助理与信息管理员根据信息员提供的信息数量(以个为单位)、项目规模、信息达成率、发展下级信息员数量四项指标对信息网络成员进行定期的动态评估。在分析信息员/单位的分类的基础上,信息管理员和市场开发助理应结合信息员的背景资料进行细致地分析,确定其通过帮助后业绩增长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信息的管理,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保密性等方面做好比上一年更好。
7.加强市场调研,以各区域信息成员/单位提供的信息量和公司在各区域的业务进展情况,将以专人对各区域钢结构业务的发展现状和潜在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公司在各区域的机构设置各趋合理和公司在开拓新的市场方面作好参谋。
二、品牌推广
1、为进一步打响杭萧钢构品牌,扩大杭萧钢构的市场占有率,xx年乘公司上市的东风,初步考虑四川省省会成都、陕西省省会西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辽宁省会沈阳、吉林省的长春、广东省会广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以及上海市举办品牌推广会和研讨会,以宣传和扩大杭萧钢构的品牌,扩大信息网络,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从而为实现合同翻番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2、在重点或大型的工程项目竣工之际,邀请有关部门在现场举办新闻会,用竣工实例展示和宣传杭萧钢构品牌,展示杭萧钢构在行业中技术、业绩占据一流水平的事实,树立建筑钢结构行业中上市公司的典范作用和领导地位,使宣传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一步做好广告、资料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在各个施工现场制作和安装大型宣传条幅或广告牌,现场展示企业实力;及时制作企业新的业绩和宣传资料,补充到投标文件中的业绩介绍中和发放到商各人员手中,尽可能地提升品牌推广的深度和力度。
4、加强和外界接触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素质教育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员工形象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给每一位与杭萧钢构人员接触的人都能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对杭萧钢构及钢结构有更清晰和深层次的认识。
三、客户接待
1、督促全体人员始终以热诚为原则,有礼有节地做好各方面客人的接待工作,确保接待效果一年好于一年。
2、在确保客户接待效果的提前下,将尽可能地节省接待费用,以降低公司的整体经营成本,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3、继续做好来访客户的接待档案管理工作,将潜在顾客和合同顾客的档案分类保存,准确掌握项目进程,努力配合商务部门和办事处促成项目业务。
4、调整部门人员岗位,招聘高素质的人员充实接待力量。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来访客户也日渐增多,市场部负责接待的人员明显不足。为了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做好接待工作,落实好人员招聘工作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行政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精选
一、完善公司及部门组织架构
1.公司组织架构建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鉴于此,人力资源部在20xx年首先应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及人员编制。基于稳定、合理、健全的原则,制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各职能部门的权责,使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清晰明朗,科学适用,确保公司发展持续性及运营规范化。
2.组织架构设计须全面考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未来一年内运营需要进行设计。同时注重可行性和实操性。因为公司组织架构既是公司运营的基础,更是业务部门编制、人员配置的基础,组织架构一旦确定,除经公司高层特批以外,人力资源部对各部门的超出组织架构外人员增编将有权予以拒绝。
二、完善职位分析
1、职位分析是公司定岗、定编和调整组织架构、确定每个岗位薪酬的依据之一,通过职位分析可以了解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任职资格、工作内容,也有助于公司了解各部门、各职位全面的工作要素,适时调整公司及部门组织架构,进行扩、缩编制。详细的职位分析能给人力资源配置、招聘、考核及员工培训提供依据。
2、具体实施计划:
(1)拟对现有职位分析,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部将于3月底完成现行职位信息调查,汇总各职位分析草案发送各部门确认,由各部门负责人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成汇总后报人力资源总监审批后备案,作为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础性资料。
(2)公司职位分析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组织架构内的所有职位进行分析,未涉及到的职位信息分析由人力资源部会同该职位所属部门进行撰写。
(3)计划达成后将运用到公司组织架构实际规划中,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需注意做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三、人员招聘配置计划
1、考虑到公司目前的发展和经营情况,在201x年人才招聘与配置计划中,严格执行董事长(总经理)最终审批的201x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尽可能的节约人力成本,做到人尽其才。
2.招聘渠道:以网络招聘为主,兼顾兰州人才市场招聘会,适当考虑高校校园招聘会。
3.具体实施计划:
(1)201x年1-3月份,根据各部门人力需求计划参加1-2场现场招聘会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2)与各类招聘网站合作,储备需要的人才。根据需求和网站招聘效果随时招聘信息。
(3)招聘前做好准备工作,与用人部门沟通,了解特定需求;招聘广告(招聘职位描述与任职要求)的撰写、招聘时公司宣传品及安排面试相关事项。
四、员工培训与开发计划
1、员工培训与开发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凝聚力。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知识层次,有效改善员工工作效率,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2、具体实施计划:
(1)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及201x年培训需求,会同金润玉公司、金嘉玉公司编制201x年度公司员工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内容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制作成PPT的。
(2)培训方式:
a中旭股份到公司授课;
b外派相关人员参加中旭的学习;
c选拔内部工程师进行内部管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
d以老带新、以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训;
e组织发起员工自我学习与学历进修等。
3、计划培训内容:根据各部门需求和公司发展需要而定,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类: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等。
(2)专业知识:大理石加工专业知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策略、房地产专业知识、房地产行业法律法规。
(3)素质教育:职业礼仪、沟通方法、团队协作、奉献精神等。
(4)新员工的培训等。
4、培训安排:
(1)各子公司组织员工参加PPT教学、专业知识培训原则上每月一次。
(2)将公司常规的培训文件制定成册,制作PPT培训教材。
(3)以工程师、部门负责人为主建立培训师队伍,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各子公司、部门负责人组织培训。
(4)建立电子版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库,包括:房地产相关知识、电子相关知识、商务礼仪、业务知识、大理石基本知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电子文件夹,共享给员工,便于员工随时学习。
(5)计划组织1-2次户外拓展、户外活动等培训,培养员工团队精神及开放的心态。
(6)人力资源部将在201x年3月30日前完善《公司培训制度》及具体培训计划并报集团副总批准后下发执行。
五、薪资管理与员工福利计划
1、本着“对内体现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原则,行政人事部将在201x年度完善薪资管理与员工福利的规范工作。进一步做好员工激励工作,更好的挖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稳定性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荣誉感。
2、具体实施计划:
(1)人力资源部于201x年上半年完成公司现有薪资与福利状况分析,结合公司组织架构设置和各职位工作分析,提交公司薪酬分析草案。
(2)力争公司薪酬水平达到行业中等偏上水平,保持薪酬的竞争性,以利于公司招聘优秀人才,给公司创造持续的利润。
(3)根据经营情况逐步调整现行员工福利项目。
(4)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制订其他激励政策:季度、年度优秀员工评选表彰,员工内部升迁制度建立等。
六、绩效管理完善与实施计划
1、201x年,推行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以达到绩效考核应有的效果,实现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和工作品质,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工作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善。
2、具体实施计划:
(1)将年度优秀员工评比与整个年度的月度考核结果相挂钩,并以此参考规划年度奖金发放,同时对全年绩效考核数据进行汇总及分析,提交公司作为员工年度调薪的依据。
(2)根据公司发展目标,人力资源部循序渐进的对公司各部门进行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设立公司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的KPI指标库。其中以人力资源部为先进行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结合平衡积分卡对部门各岗位人员进行月度及年度绩效考核。
(3)绩效考核工作牵涉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人力资源部在保证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挂钩的基础上,还要做好绩效考核根本意义的宣传和解释答疑工作。从正面引导员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绩效考核,以期达到通过绩效考核改善工作、校正目标的目的。
(4)绩效管理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纵向与横向的沟通,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七、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管理
1、创建良性企业文化,协调处理员工关系,合理控制企业人员流动率,是行政人事部门的基础性工作。
(1)人员流动控制年度目标:正式员工年流动率≤40%。
(2)员工关系协调处理目标:完善公司相关体系,熟悉劳动法规,尽可能避免员工关系纠纷。
做好离职沟通与分析,争取做每一个离职员工没有较大怨言和遗憾,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2、具体实施方案:
(1)为有效控制人员流动,首先把好严格用人关。行政人事部在201x年将对人员招聘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一方面,严格审查预聘人员的资历,不仅对个人工作能力进行测评,还要对忠诚度、诚信、品行等进行综合考查。另一方面,任何部门需要人员都必须经行政人事部面试和审查。各部门用人需求须于每月25-30日报行政人事部,由行政人事经理审核,行政人事总监审批方可招聘。
(2)行政人事部及时地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做好员工思想工作,有效预防员工的不正常流动。了解每一位辞职员工的真正离职原因,从中做好分析,找出应对方法,避免员工不正常流动。
(3)员工关系处理,行政人事部从公司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为员工争取合理合法的权益。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好公司与员工双方的关系。
(4)建设企业文化,从制度、文化活动、价值观各方面全面宣导及实施。
(5)组织评选季度优秀员工,嘉奖通知,全员参与,增强员工集体荣誉感与向心力。
(6)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如每月生日会、公司年会等。
八、完善修订规章制度
1、201x年行政人事部将对公司日常管理规范进行完善,并制订改善更新措施,形成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培训、监督、指导等方法加强员工意识,加大执行力度,确保体系能高效执行。
2、具体实施方案:
a由行政人事部于3月29日前统一对现行的管理制度做核查,根据现行情况给予更新及修订。
b根据公司已经实施的规章制度,统一规划世纪财富(海纳世纪)管理制度体系,编撰制度大纲待审批完后由行政人事部收集各部门现有工作流程、管理规定及相关资料,汇总分析制定具体制度修订计划,于3月27日前落实到相关部门予以编写。
c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管理总则(公司简介、企业方针、企业宗旨、组织架构等),职责体系(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等),通用管理制度(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办公用品及设备采购管理、财务管理、费用报销等),部门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一般管理规定、工作流程、运作表格表单等)。
d行政人事部负责定期核查及管理规范的维护、更新、回收、发文等。
九、行政服务与成本管控计划
1、201x年,行政人事部将以月度预算为依据,对公司行政服务与成本管控工作予以完善和补充。基于常规工作的基准上,重点完善内部沟通、办公室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严格控制管理成本。
2、具体实施计划:
(1)内部沟通:
a建立内部沟通机制。行政人事部加强员工访谈的力度。主要在员工升迁、调动、离职、学习、调薪、绩效考核或个人出现思想波动的时机进行,每月访谈员工不少于4人次,并将每次访谈记录向部门经理及集团副总进行反馈。
b完善其他沟通机制。如员工满意度调查、经理助理会议等行政人事部将继续保持和完善。
c加强公司人员危机意识,不泄露公司任何机密。
(2)办公室管理:
a于201x年元月30日前,制订办公室管理制度,规范办公场所物品摆放、卫生清洁及人员着装、工牌配戴、礼节礼貌、消防安全等规范;并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
b规范管理办公设备及资源: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饮水机、前台管理,报刊杂志管理等,专人负责,尽量实行无纸化办公,节省办公成本。
(3)后勤支持管理:
采购与库存管理:严格遵守公司采购流程,本着节约的原则货比三家,有效保证质量,严格控制进出。每季度对固定资产及库存进行盘点,上交库盘点表,协同财务进行库存检查,保证公司固定资产在可控、节约、有效使用的范围内。
(4)公共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