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

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

时间:2023-10-05 15:5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管理;技术应用

引言

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建筑中的管理技术,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计划、安排组织以及有效的管理。因此,工程管理在一项工程建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将对现今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计算机工程管理的特点

传统的工程管理多采用人工计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不少缺点,例如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为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管理的效率,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优化工程建设中的资源配置、计划编制等其他关键流程中。现今对于计算机工程管理存在着不少的误解,多数人认为继续算机技术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但实际上掌握计算机工程管理之后,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能够带来不少便利。因此将计算机运用在工程管理中拒签,需要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特点有所了解,并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模式。

1、先进的管理系统匹配模式

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根据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相应的系统匹配。所以在工程管理中也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因为如果实际操作中的管理模式和所处领域系统不匹配,往往会产生反作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还会让人对科学的管理系统产生误解。因此在计算机管理模式中,应该选择相匹配的系统。

2、数据的非实时性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管理者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且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安排做出较为详细的计划。但是数据的更新都是采用人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计划的精确度,计算机工程管理系统的使用不是实时的。

3、强大的数据管理和查询功能

在工程管理中,最初的材料选择有着大量的数据,例如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对建筑材料进行标准评分,将这些评分数据提供给管理人员参考。由此,管理人员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建筑材料,节省工程成本。

4、数据的非实施信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管理者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且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安排做出较为详细的计划。但是数据的更新都是采用人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计划的精确度,计算机工程管理系统的使用不是实时的。强大的数据管理和查询功能。在工程管理中,最初的材料选择有着大量的数据,例如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对建筑材料进行标准评分,将这些评分数据提供给管理人员参考。由此,管理人员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建筑材料,节省工程成本。

二、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1、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小型机器已经用在了工程现场;在现场的财务和材料管理中,也运用上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进步,也是工程管理的进步,他们所依托的都是计算机在工程现场的实际运用。这能够提高材料在现场施工中的运用效率,还能够做到财务和现场施工的同步运行。

2、工程质量监测的管理

传统的工程质量监测都是人工进行,而人工主要凭借个人的经验,导致工程质量监测的精确度不高,也很难广泛的使用,即难以全面的检测工程的进行。这就需要工程质量监测能够有更加科学的设备和合理的方法,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在计算机的运用下,现在已经研发出许多检测工具,能够全方位的、定时定量的对公权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当施工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馈。这有助于工程管理更加规范、标准和科学合理,也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收益。

3、工程质量的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中所涉及到的算价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定额概预算和工程量清单方式下的投标报价。建筑工程定额概预算是在建筑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人工、机械台班及其资金的数量标准,即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规定的消耗标准。而工程量清单方式下的投标报价,是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招标方式,投标单位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文件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力和竞争所需要采取的优惠条件,评估施工期间所要承担的价格、取费等风险,提出有竞争力的综合单价、综合总价、总报价及相关材料进行投标。

三、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虽然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是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设备的问题

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所使用的设备更新速度较慢,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研究和更新计算机设备,提高硬件条件。

2、软件的问题

计算机到核心运行基础就在于它的软件系统,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的项目中,应该使用条件更合适的软件系统,虽然市场上有着种类繁多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但是要结合功能和价格的因素挑选出最完善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3、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问题

在计算机运用的过程中,如今非常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因此可以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更加有效地发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建筑行业成为现今的热点,为了进一步发展该行业,就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本篇文章也结合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实际运用、特点和问题,加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计算机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超.浅淡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福建建材.2007.

[2]永芹,方蔚,孙彤.浅谈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大化科技,2007.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运用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建设工程管理中, 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 同时可以有效的增加工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精准度, 有利于工程资料的存档和管理。 项目管理软件是建设工程行业管理中的辅助工具, 对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手段。 近年来, 工程建设行业逐渐重视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并逐渐加深研究深度,扩大研究领域, 以便充分发挥出项目管理软件的优势。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1、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指要充分了解各种软件的各种设置属性, 并且还要了解相关的功能。通过利用计算机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指挥工程项目时,借助较为系统的方法来开

展的一项专业化活动。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如下:管理开发方、投资方以及施工方等,还要管理工程项目的使用期。同时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不断增加工程项目的建设价值。

2、计算机在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计算机的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不只是简单的购置一些计算机装置, 而是要能够操作它们。而在决定通过计算机来管理项目时, 必须要对它的特点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要正确的解决管理者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对象与外部环境间关系。

2.1 管理制度和模式及计算机的管理系统相匹配

所有计算机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管理模式开发的。若采取一个先进的计算机工程管理系统, 那么实际的运作管理模式就是过时的和粗放的, 或者说, 即使已经采取了先进的管理模式, 但其与之相关的统计管理却不配套, 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 其结果就是, 不但收不到预料效果, 反而会在客观上导致人对先进的管理系统出现错觉。

2.2 数据的非实时性

工程项目的计算管理系统并不是一种实时的系统,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化, 并不是立即就自动输入到计算机, 而是事后定期的人工进行输入。所以, 输人次序和实际的数据有可能发生次序颠倒。

2.3 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除了预先设置的数据可有效性检查 (如一件工作的结束日期不能早于开始日期, 或月份不得>12 等 ) , 计算机对所输入的数据一般性的错误是无法进行检查的, 对于人为精心制造的假数据更无法判断。所以, 有必要有健全的原始数据的采集规程, 建立起输入的数据检查制度。

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确保信息畅通,协调各个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多个不同性质的参加,如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开发商、投资商以及质量监督部门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单位在地域分布上呈现树分散、不集中的特点,这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传递增加了难度,加上气候条件、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信息在各个单位之间的传递速度较低,并且准确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将相关的数据信息传递给各个单位,并且能够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各个单位通过远程传送的数据、报表、报告以及图片和视频等工程项目信息,能够更好地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开展协调工作。

2、保证工程项目信息的有效性,为项目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的质量、工程用料、设施设备管理、人力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等。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相关数据的全收集,并且通过相关平台进行公开,为下一步的施工技术和财务规划等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另外,通过计算机处理建筑工程数据,不仅能够节约数据收集、统计的时间,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会出现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混乱弊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能够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资料支持。

3、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效率

报表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信息数据统计方式,不同的统计人员根据习惯、经验等会呈现出不同的报表样式,多元的报表样式不利于数据的传递,增加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难度。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建立一个工程信息数据库,通过标准的输入方式将数据、信息等导入到数据库中,这样不仅统一、规范了报表的格式,而且各个单位可以从数据库中随时提取所需的数据,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运用分析

1、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合同是建筑工程的重要保证,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项目管理中运用某个固定的合同软件肚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种合同进行管理,包括合同的性质、合同的双方信息以及合同的具体条款等。按照合同内容,对照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各个施工阶段的费用情况,并将对比分析后的数据和信息及时的传递给相关单位或者是人员。

2、进度网络计划

指的是对建设工程的进行适当的调控, 以便使得工程在规定的计划时间内完成。 对建设工程项目来说, 进度是项目管理控制的要素之一, 时间就是宝贵的资源, 基于网络技术的进度计划管理功能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 技术最成熟的功能, 是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在进度计划管理软件中其网路整体结构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多级网络, 以三级网络为例,另一种是多阶网络, 在划分层次上和多级网络相同, 但是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的特点。

3、费用管理软件

指的是对建设工程中所需要花费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建设工程进行预算和费用评估, 以便确保建设工程费用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最简单的费用管理指的是用于增强时间计划性能的费用跟踪功能, 这种功能和时间进度计划功能有机结合, 但是无法在复杂的费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 高水平的费用管理功能可以胜任项目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费用单元的分析和管理工作, 包括预算、 报价和分析管理、 中期的结算和分析管理以及竣工后的决算和费用分析。 这种软件是独立使用系统, 费用管理软件的功能主要有投标报价、 预算管理、 费用预测、 费用控制、 绩效检测、 差异分析等。

4、财务管理

财务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包括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工程预算、工程付款以及工程结款等方面。一般是通过特定的工程财务管理软件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的材料预算、实际花费、超额花费等进行统计管理,为下一步的预算进行财务规划。另外,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还能够准确、便利的实现工程预算和工程付款等业务,提高建筑工程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保证财务管理的高效率。

5、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体现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施工结束后,相关单位要对其质量进行审查和验收,并且对相关的土建项目进行评定。运用计算机将这些验收数据和评定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管理,并且要对施工方案、施工日志和施工记录进行统计,形成施工记录表、土建质量验收表、质量等级单等等材料,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保证工程质量。

6、安全管理

运用计算机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处理等内容进行管理。另一个方面,是利用计算机的远程控制技术,在施工现场安装相关的监控设备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工程财产的保护,而且能够为工程现场的安全监控工作保驾护航。

7、资源管理软件

主要指的是对建设工程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有序的管理, 例如人力资源、 机械设备、 材料等资源。 同时还包括工程量和影响因素等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的因素。其主要功能包括具有完善的资源库、 能够自动调配所有可行的资源, 并对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差异分析。

8、施工现场管理

8.1现场的材料管理

要对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设备如订发货和验收入出库以及使用设备等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归档而合理管理。这些资料包括在某阶段时的材料设备入库与使用情况以及下一步要进行情况等内容、 详细记录与对比合同中材料设备情况等。

8.2在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中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进度的管理工作中, 通过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能实现对关键工作环节的有效控制, 并能结合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外, 在施工质量的控制上,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更加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对于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而言, 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所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且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及综合性。 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现状, 政府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以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比如利用项目信息门户 PIP, 可增强数据的流动和准确性, 能有效提高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 提供个高效率信息沟通和协同工作的环境, 从而实现动态化的质量控制。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软件方面的问题

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专家已经开发出许多相似的软件产品,但是这些软件产品的的应用范围较小,不利于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该选用那些适用范围较广的软件产品。

2、硬件方面的问题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该公司要定期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但是在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从而会增加该公司的成本。

3、项目管理人员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工程项目建设中,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高技能的项目管理

人员来管理好上述操作行为。当前公司所面临的任务就是选拔高技能的项目管理人员。

五、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网络技术

在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各方要及时交流以及沟通,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完成资源共享这一任务。

2、多媒体技术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开发此类软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着不可预知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所开发软件的实用性。另外由于大部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够严密,这就会影响到其所开发产品的质量。

3、构建电子图书馆以及数字资料库

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建设过程中以及处理信息过程中都与信息传递、数据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要整理好相关的资料;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构建电子图书馆以及数字资料库,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更新,促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得以提高。

4、构建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

为了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这样做既保证了工程项目资料具有安全性,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促使整个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结束语

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克服了建筑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繁琐、混乱和高成本的缺点,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通过管理软件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电子化操作,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准确性、实效性和高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产生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以期为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瞿海涯.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运用分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409-410.

[2]贾菊红.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分析[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1:178-179.

[3]曾春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预算的重要作用[J]. 中国建材科技,2014,S1:120-121.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给社会带来了利好。这场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很多新兴产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计算机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目前的应用特别广泛,政府、企业、个人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应用计算机,因特网的便利性更让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获取我们想得到的信息,世界变小了,信息量变大了,我们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一)计算机网络

在工程项目的计算机信息化中,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主要可以通过快速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ATM、FDDI、千兆/万兆以太网。其中,千兆/万兆以太网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不仅价格较为便宜,而且升级的空间较大。至于物流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则有主服务器、路由器、主交换机等,局域网和ISP网络的沟通是通过局域网来实现的,接入方式主要有ATM、拨号以及数据语言等。而在工程项目中,计算机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从开始的项目投标,项目管理,到工程设计,甚至工程造价等等,计算机都开始有所涉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关的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普及。

(二)工程信息管理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的发展和项目管理的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同步性,计算机的进步,为项目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项目管理思想的完善,为计算机在其的应用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思想。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发展迅速,并成为工程人员的必备助手。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档次:高档次的是专业项目管理应用软件,功能强大,价格较贵,主要有P3、Artemi S、WorkBench;F口0pen―Plan等。

低档次的是和Micro―soft开发的小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只完成项目管理某一阶段和某一方面的功能。如TimeLine、ProjectScheduler和Sure―Trak等。在此简单介绍Primavera项目管理系列软件,从而探究高档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

二、计算机软件在工程制图上的应用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工程制图的发展,它的兴起开创了应用和发展工程制图的新纪元,加快了工程开发的进度,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地完成工程上的制图要求,甚至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来完成设定的目标。

计算机工程制图的发展20世界70年代后期以来,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新技术改革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它集成化建筑设计是一个包含多专业、多学科并存在迭代的设计流程,它一方面需要设计师们具备跨学科的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更高效、更可靠的设计工具。集成化建筑设计一个整体,计算机模拟则是实现建筑集成化设计的重要环节。没有计算机模拟,集成化建筑设计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当前,如电子、汽车、仪器等主流制造业中,早已依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完成了由粗放的设计到集成设计的转型,实现了设计与生产的数字化集成。而在建筑业中,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完善。集成化建筑设计要求各系统紧密合作,分阶段逐步深入,逐步细化;各专业需要循环设计,做到信息及时反馈。在每个阶段都采用软件模拟预测使得生态建筑的理念能贯穿整个设计流程,使建筑生态节能效果最大化。工程制图软件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的长足进步,为工程制图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们不难看出,以后的工程制图软件会更加的简易,高效,并且会朝着数字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以后的工程制图软件会更加精确和方便,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软件在工程制图上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它不仅促进了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而且影响到了几乎全面的技术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甚至可以这么认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水平成了衡量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计算机软件在工程造价上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在现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中,相关软件的使用将会更加广泛,操作也会越来越方便,计算会越来越准确,而且可以应用到网络化管理,实现不同区域的人员能够同步的应用。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量的计算问题,实现工程预(结)算的正确编制,而且输出接口统一,减少工程技术人员的使用局限性。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已经应用到工程的方方面面,并且有应用更加广泛的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上的发展应用,工程技术人员将会更加快速方便的应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工程项目,并能在实践中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要武.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司继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分析及应用[J].2009,2.

[3]毛义华.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0):45-47.

第4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信息管理智能化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的基础,承担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统计,2009年1月至10月我国电力工业生产简况如下:

“十一·五规划”即将完成,从电网的“十二·五规划”可知,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高速的态势,伴随着社会对电力工业也将保持旺盛的增长需求。电力项目按照超前规划、适度发展原则进行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能源的高效开发及利用,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任务繁重,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信息管理,对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电力项目信息管理

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随着电力项目的计划、启动、规划、实施等项目生命周期活动内容的展开,大量项目的文件、报告、合同、照片、图纸、录像等各种各类信息会不断地产生,需要对其进行诸如收集、分类、加工、过滤、归档、储存等处理,以实现对项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所谓电力项目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电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活动的总称。项目信息管理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等内容。

电力项目信息管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风险、质量和成本。因此,如何有效、有序、有组织地对电力项目全生命过程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是电力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力项目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又为大型电力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控制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管理理念、技术支撑平台和全面解决方案。

1.1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项目信息管理是涉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参与活动的人员等要素,是多要素、多学科、多手段的管理活动。项目信息管理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要运用许多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具有以下四大基本原理:

1.1.1信息增值原理信息增值是指项目信息内容的增加或者信息活动效率的提高。它是通过对项目信息的收集、组织、存储、查找、加工、传输、共享和利用来实现的。

1.1.2增效原理项目信息管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开发信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包括信息和知识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要素的渗透、激活与倍增作用,从而能够节省社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企业效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3服务原理项目信息管理与一般的管理过程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服务性,项目信息管所有过程、手段和目的都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必须通过服务用户来发挥作用。

1.1.4市场调节原理信息管理也受到市场规律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信息产品的价格受市场规律的调节,信息资源要素受市场规律的调节。

1.2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特征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具有管理的一般性特征。例如,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等,在信息管理中同样具备。但是,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作为一个专门行业的管理类型,又有自己的独有特征:与电力企业制度紧密结合,设备及人员信息需要高度集中。正是有了信息的集中统一,才使得信息真正成为一种资源,并且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电力项目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设备、人员的相关信息,使电力运行安全可靠。

2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是向电力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组织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它通过提供作为决策依据的统一的信息来为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日常的作业服务。电力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向主管部门提供四种主要的信息服务:确定项目信息、搜集项目信息、处理项目信息及使用信息为项目服务。

以“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为例:

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条码(无线射频钮)”作为设备标识器,各个需要巡检的设备上安装一个“条码”,内部存储特定的代码,标识着设备的状态、参数等所有内容。当工作人员巡检时只需带着巡检器(掌上电脑)到现场读取各设备标识器的数据即可,由于巡检器机身小巧轻便、操作简单方便,十分适合现场使用,同时它还解决了巡检到位问题以及省去了大量的数据录入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对提高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及减轻数据的输入工作量起了很好的作用。当需要进行设备状态检修、设备缺陷管理和设备性能动态分析时,将工作站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调出,设备的历史状况便一目了然了。

2.1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组成

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无线射频设备标识器(条码)、巡检器(掌上电脑)、客户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器组成。

2.2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2.2.1巡检内容的编制灵活

巡检路线按部门、专业、巡检员分类;

每一条巡检路线按设备、部件、项目分层组织;

每一条巡检路线可定义巡检或点检两种模式;

2.2.2巡检项目齐全,巡检工作人员录入方便

系统设定了“观察类”、“记录类”、“代码类”、“测温类”、“测振类”五种巡检项目类型。

2.2.3强大服务器软件的信息处理与统计功能

①信息查询信息查询是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主要部分,通过不同的查询功能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获得所需的结果。系统提供五种查询方式:工作查询、异常查询、缺陷查询、结果趋势查询、漏检查询。

②考核统计功能主要功能是对巡检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检工作的统计,以便考核巡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路线统计、到位检查、工时统计、异常统计。

异常统计用于统计设备有无异常情况或是有哪些异常情况;路线统计、到位检查、工时统计用于统计巡检工作人员到达巡检现场各个检查点的时间,以及在各个检查点耗费的时间。

漏检统计用于巡检人员在应巡检周期内未检查项目的条数,以及哪些已派发而未下传的点检计划。

③报表功能系统设计有各种完善的报表,并且用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定制各种报表。

④缺陷管理系统可以按巡检人员、巡检日期、缺陷类别、设备等方式作为检索条件,方便地统计设备的缺陷情况,同时也可以将设备缺陷转给其它系统,以便与其它系统集成。

3结论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承担着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电力工程建设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大,任务紧迫,环境复杂,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业主对项目质量、工期、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应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制度、方法和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促进工程建设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进行。信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而且提升了工程管控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深入工程信息的挖掘利用,可以强化工程信息整合处理能力,推进工程效益的有效管控。本文结合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完善的管理程序。

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是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单位用来辅助对变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日常巡视和检查工作的信息系统。此系统的使用将改变以往设备大修制定计划需要再三催促各部门上报计划,而各部门进行上报时又需要翻查大量资料统计设备信息,不但工作效率低还有可能漏报的状况,现在大修计划的制定只是举手之劳的事,设备的安全运行水平、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借助系统的帮助不但可以及时掌握设备的第一手现场资料,而且可以快速地进行处理。变电站智能化巡检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保证了各项生产任务优质高效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美)维埃拉著,董明等译:《SQLServer2005高级程序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2]刘,熊璋,王剑昆.《基于智能标签的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计算机工程.2003,29(20):162-164.

[3]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管理规范》,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4]董士波编著,沈维春主审.《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

[5]杨旭中,张政治.《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

[6]《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便携手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7]徐莉,赖一飞,程鸿群.《项目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RolandGareis.HappyProjects!MANZ,Vieena,2005.

第5篇

关键词:建筑项目管理 信息化 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在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化建筑业的转型期。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更是给建筑这一古老的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国内外都把实现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作为改革建筑产业,而信息化则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管理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也成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建筑项目管理信息他的现状

历经三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

信息化样板工程很大一部分成了面子工程。比如,我国某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近千万美元与国外某项目管理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系统的功能是先进的、完备的,但目前仅有约20%的单个功能获得使用,并没有在整体上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即便是一些搞得比较好的工程项目,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用户需求不全面、不准确;用户要求一变再变、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甲乙双方的合同书条文不规范,缺乏可执行性,或存在二义性;出现争执时,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缺少对设备监理、对系统的评测验收;工程结束后,承包方没有提交与工程有关的文档资料,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连续性、继承性、可扩展性;工程长时间不能投入正常运行、工程款一再拖欠,承包方也迟迟拿不到工程款,等等。

上述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和项目中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体制、组织行为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则源于MIS软件的盲目选型以及软件本身的集成度不高。

二、工程MIS建设的意义

大型工程建筑项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工程MIS)是近年来顺应工程项目日趋扩大、技术日趋复杂、对工程质量、工期、费用的控制日益严格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是项目决策阶段的宏观管理,也可以是项目实施阶段的微观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保证。

国外在工程MIS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从计划编制到施工管理以及在项目管理全过程中的投资、进度和质量控制都有完整的理论、方法和系列化的软件产品。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

三、目前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基本问题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的推进,我国的许多企业在企业内引进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国内许多大型的企业,以及大型特大型项目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投入,表现在购置了很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如P3、EXP等。但就与一些房地产公司、设计院、施工企业一起研究开发企业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中成功的即能够有效运行的并不多。

(1)一些房地产公司、设计院、施工企业在开始时,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充满信心,有很强的项目管理与业务管理应用软件(如P3,EXP等),但管理状况依然落后。网络系统的基本作用仍然是邮路的功能,许多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后仍需要人工处理。在网络平台上项目管理的各个职能并没有被集成起来,许多信息依然混乱。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最终仅成为一种形式。

(2)我国有的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近千万美元与国外某项目管理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系统的功能是先进的、完备的,但目前仅有约20%功能获得使用,而且仅有一些单个功能的使用,并没有在相应程度上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上述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和项目上存在。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领导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偏见。他们认为,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高级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以及购买高级的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而在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有效运作、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和费用。

(2)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没有标准化,包括工作流程、组织责任、信息的整合等。

(3)企业缺少现代项目组织运作所必须的组织文化,如公开化、公平、民主管理、透明度等。

(4)人们缺乏对项目管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养成项目管理信息化运行所必须的认真的、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

四、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认识问题

1.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改制或重组服务的,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推进企业的改制和重组,理顺企业的业务和组织,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2.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而不愿花时间和费用从梳理企业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开始。

3.对企业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业务流程影响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使用之初,信息系统会不稳定,数据的录入量大,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一些麻烦,系统缺少一些灵活性,需要使用者适应系统,有时还会有

些反复。在这个时候,作为企业高层的态度尤为重要,一则不能被这些现象所迷惑,二则要克服困难,应及时组织力量解决问题,鼓励信息化的直接建设者,增强信心,尽快度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阵痛期。

另外,有些企业在管理中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和行为随处可见。由于企业体制不健全,一些领导习惯于别人找他批示或表态,这种行为不能一律说成是弄权行为或等级观念,但至少是一种显示自己的“价值”、不规范

的管理方式;而有些职员为了减少自己的责任,每办一件事总希望得到上级的“确认”。然而,由于人治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集思广义的过程,即业务流程,其结果,人治企业必然会产生一些非程序化、随意性的运作和管理行为,这些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不能接受的。

五、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严肃性。如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管理、信息集中、资源集中、决策集中管理等。2.企业信息化必须从基础性工作做起。推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转变企业经营思想的过程,是重新设计企业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组织、合理设置岗位,严格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3.企业法人是信息化的主体,必须亲自抓企业信息化。因此,推行企业信息化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必须稳妥、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建成.论建筑业信息技术标准化[J].四/iI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2]尚春静,刘长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J].建筑经济,2004年O8期

第6篇

关键词:XPDL;工作流;工作流引擎;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36-0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行业也获得了健康发展的契机,而房地产项目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设计理念是否先进、施工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开发商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开发商普遍采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来帮助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并行项目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当前很多的工程经过层层分包和转包,加上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流程控制管理理念,项目的管理比较混乱,设计方和建筑方沟通不彻底,项目协同设计能力较差,容易偏离初始设计目标,后期反馈导致项目修改负担重。同时各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缺乏统一规划,各自形成“信息孤岛”无法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

目前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一般是将现有业务的应用逻辑和业务流程固化到一起[1],通过人工操作处理业务流程信息。房地产项目运作的环境错综复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宏观、微观金融政策的调整、消费对象和消费意愿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销售。房地产项目的经营者迫切需要提高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迅速对复杂、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由于人工处理信息时效性差,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方无法做出及时准确的计划和控制。与此同时,当遇到外界环境发生改变,就不得不对已有的规划设计进行修改,甚至已经建成的建筑需要拆除重建,往往这种方式在时间上又是不被允许的,就会导致项目遭受巨大损失。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流和业务流的流转一般通过菜单驱动方式,该方式只能机械地处理系统包含的数据和文档资料,难以应对市场快速变化做出相应设计上的修改和灵活管理业务逻辑变迁,无法实现开发商、建筑商、设计院之间的多方协同设计项目管理工作[2]。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由于涉及到很多资源、进度、收入、设计、合同的变化,这些数据始终处于流动变化状态,业务流程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增加一个审批流程,由于传统系统不能适应业务处理流程改动,除非修改系统源代码,这又需要大量时间和费用,还能导致整个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这类系统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如何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变更或重建,其中包括改变工作流程流向、增加新工作流程环节、减少老工作流程环节、合并工作流程环节等。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处理工作流程是通过开发人员人工编写固定操作流程,并由人工触发转入下一步骤,这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需求灵活多变的现状。

1 相关技术

JaWE(Java Workflow Editor)是一种全新的图形化工作流过程定义编辑器,它严格遵循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的接口规范,输出一个标准的过程定义文本描述XPDL(XML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文件。工作流过程定义接口定义了一个公共接口模式,不同工作流产品的过程定义是可以通过XPDL标准来进行交互的。由JaWE定义的工作流过程模型,能够在不同的工作流软件产品上进行运行和通讯。基于元模型框架的XPDL过程定义接口规范定义了在一个过程定义中常用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实体属性。按照元模型定义,JaWE通过XPDL规范的公用接口模式能够实现多个模型间的转换和过程定义的内部描述。

2 支持协同设计的工作流项目管理系统模型

图1给出了用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设计的体系结构模型,新模型采用工作流技术来解决目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强耦合与弱柔性的问题。该系统结构包含5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表示层、访问控制层、模型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表示层包含所有用户服务接口,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访问控制层主要负责对用户身份进行核实,按照身份服务权限表赋予相应服务模块的访问权限;模型层封装系统所有的服务器组件、逻辑业务功能接口和XPDL流程定义文件,它结构复杂,任务繁重是整个系统协作运行的核心层;数据访问层为以上各层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接口;数据库主要存放各种相关应用数据,包括XPDL工作流模型定义文件、工程设计CAD文件、企业业务文档数据、系统访问控制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

3 设计实现

该文设计的Web应用框架采取目前主流.NET开发技术设计,程序开发语言为Visual C# 2010,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0。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采用XPDL规范,它是工作流管理联盟提出的一种基于XML的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它负责定义工作流参考模型中的过程定义交换接口。工作流过程设计组件使用JaWE 图形化设计工具,工程设计组件使用AutoCAD,它是目前世界各国工程设计人员的首选设计软件,简便易学、精确无误。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它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下面逐层进行阐述。

3.1 表示层

表示层为系统用户提供对项目管理系统的访问接口,由

Web窗体和代码隐藏文件组成。Web窗体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用户操作接口;信息格式检验脚本对输入信息格式是否合法进行验证,若用户输入格式不正确则提醒读者输入正确格式;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组信息赋予当前用户相应的系统使用权限;而代码隐藏文件是.Net Framework用来实现各种控件的事件响应处理程序。本架构同时支持B/S模式和C/S模式设计,用户可以通过IE浏览器或Windows Form来获取系统提供的功能服务,为安全性考虑工作流设计员与系统管理员采用C/S模式设计。本系统涉及到四类角色,工程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工作流设计人员、系统管理员。

3.2 访问控制层

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对用户名、密码进行验证,确定当前用户具备系统相关服务使用权限后,允许访问相应模块。由于本系统存储的数据信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为了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需要严格管理系统的访问控制权限,可以采取基于角色对象身份的访问控制技术[3]。角色权限分组管理是对系统的全部资源建立独立的访问权限管理,根据系统使用人员情况设定所需要的角色分组类型,同时为其分配相应的权限。为方便系统管理员管理,预先按照用户职务对访问权限进行预分组,从而实现了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系统实施过程中再将具体用户分配到相关的角色分组,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员进行权限管理。同时允许系统管理员对角色分组权限进行微调,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

3.3 模型层

模型层由XPDL流程定义文件、JaWE流程定义工具、工作流引擎和AutoCAD组件构成,为用户提供工作流流程定义和工作流业务实例的建立、管理、协调控制和协同设计功能等。下面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XPDL语言是工作流管理联盟提出的一种基于XML的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它定义工作流参考模型中的过程交换接口。任何业务流程都能使用XPDL工作流模型设计,XPDL过程模型由一系列活动(Activity)以及这些活动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源和角色按照一定的约束关系组成。XPDL工作流过程定义就是将这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按照业务需求定义,并对相应的活动安排活动的起止日期、活动相关角色、资源等,然后将XPDL工作流过程定义模型发送给工作流引擎,通过引擎触发任务项即在“合适的时间发送到合适的人员”。

系统引入工作流流程建模工具(JaWE)目的是为了便于定义工作流过程模型,直接生成XPDL过程定义文件。JaWE提供了制定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图形化建模工具。每建立一个业务流程,需要的基本节点有起始节点、执行节点和结束节点,执行节点是为了执行任务或批量执行任务,系统将通过工作流引擎来执行前面生成的XPDL文件,并把新的节点模型号、节点类型、节点号、节点名称、处理者权限等信息写入数据库,新建流向时将模型号、当前节点号、前导节点号和后续节点号读入引擎,任务完成,工作流程结束或触发其他工作流程。JaWE作为一种柔性工作流技术可以通过图形化的设计界面进行工作流业务的设计,比如设置节点属性,修改流程结构、修改节点、修改路径、创建子流程等;能够修改流程结构和对相关属性进行设置[4]。工作流流程的设计是有着严格技术要求的,一般应由系统分析员级别的研发人员承担,这关系到系统能否正确运行的核心关键,用户在自行进行修改、添加时应严格按照系统使用说明书进行,并做好原流程的备份工作,方便必要时可以恢复。

工作流过程的定义分为两个维度,模型级和过程级。模型级:一个模型可能包含若干个工作流过程定义,这些过程共享相同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s)、参与者(Participants)、相关数据(Relevant Data)。模型就是一个容器,容纳多个独立的过程和他们的实体数据。过程不能单独创建,只有先创建一个模型,才能创建模型所有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工作流应用程序、参与者、相关数据。在模型中定义工作流的过程定义、应用程序、参与者和相关数据实体是全局的,他们能够被模型中所有的过程定义所引用。过程是工作流业务过程实体的图形化表示,只要含有活动(Activity)和变迁(Transition),进行具体的业务过程定义时,首先要创建业务过程的所有参与者,控制相关的活动。接着定义业务过程的所有活动,一个过程必须有一个开始活动和结束活动。最后用变迁来连接这些活动,表示出活动之间的联系[5]。

工作流引擎的设计是为了解释XPDL过程定义,并调用相应的业务处理应用程序来帮助执行活动。工作流引擎被划分为执行器和监视器两个功能。执行器实现了绝大多数的复杂工作流流程的运行功能、工作流实体对象的实例化、工作流事务处理等方面。监视器主要判断是否有超时的过程实例或者节点实例存在,但监视器并不对发现的超时对象进行处理,而是采用消息通信的方式,通过引擎消息队列通知执行器来处理这些超时的对象[6]。工作流实例运行时,引擎要使用工作流引擎管理器提供的服务来创建和管理工作流实例的运行,相关服务可以通过函数接口向引擎提供,具体设计方法篇幅较多,可以参考我的论文《基于业务流程可视化的工作流引擎设计》。

3.4 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库

数据访问层可以封装几种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方法,如事务提交、事务开始、事务回滚、建立连接、断开连接等,供上层复用或调用。访问层独立设计的优点就是可以针对用户特点选用不同数据库的访问程序和SQL程序,实现对多种数据库的支持,扩展该框架的适用范围。

数据库存储系统涉及到的工程设计数据库、项目数据库(包含工作流数据模型库)、文档数据库和角色权限数据库,它是表示层与模型层逻辑运算的数据来源。在该系统中涉及到的数据是与具体业务有关的数据,它只对数据访问层开放,对于其他各层它是透明的,不可直接访问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统一管理,提高安全性。

4 结束语

该文通过对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发现它们普遍存在将现有业务的应用逻辑和业务流程固化,通过人工操作处理业务流程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该文将工作流、协同设计技术引入,重新设计出灵活的工作流项目管理系统,采用JaWE组件规范设计XPDL工作流模型文档,设计实现工作流引擎对其进行解释执行,改进了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

计模式,消除了由于业务流程迁移而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实现快速改变业务流程而无需改变系统主程序。数据访问层采用策略模式可以支持目前常用大部分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林闯,田立勤.工作流系统模型的性能等价分析[J].软件学报,2002,13(8):1472-1480.

[2] 张益林.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2005.

[3] Sandhu R,Coyne E,Feinstein H.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J].IEEE Computer,1996,29(2):38-47.

[4] 杨磊,戴金海,陈琪锋.柔性工作流的可视化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8,25(7):223-227.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管理;信息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66-02

建筑施工阶段涉及的专业广,难度大,信息化在建筑管理中的有效利用,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因建筑施工具有众多特性,故需要预订好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使流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互相协调,才能使其职能发挥最大化。通常,我们一般都用横道图法来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虽然此方法编制较为简易,工序间的关系复杂,如果出现逻辑错误将很难被发现,所以,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备受欢迎,它可以缩短工期、提高生产效率,受到各国施工管理者认可。在工程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可缩短工期百分之二十左右,降低百分之十的成本投入。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约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使资源互补与共享共同发挥作用,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注重知识管理,可发挥三个要素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平日管理中可以积累经验,来培养和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加强力度来培训公司职业经理。

2信息化技术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是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始的。2001年2月,建设部在颁布“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点”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领域信息化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都不高,手段仍然相对落后,对于现场的监控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较大。有小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一些要求较为严格的项目上,针对一线现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

在局部工程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以及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部位中,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生产建筑产品时,运用信息化管理统一调配管理,现场施工的自动控制与即时的检测。现在已投入使用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概预算管理系统等软件,这些软件大大提高的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的信息化工具也从往日的电话,传真更新为具有代表性的系统。与此同时,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广泛投入使用,建筑企业可以将其与一些应用系统相互串联,从而衍生出一套新的途径。企业为自己制作网站,将企业的服务特色展示给外界,以提高企业知名度。

建筑企业实现信息化,将整个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有效控制作为整个公司内部的管理特色,例如,通过互联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一些由于地域问题所造成的技术难题,在互相交流的同时学习、进步、解决这些难题。在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技术交流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不同层次的交流,更大力度的带动了整体的发展水平。既可以科学的发展行业,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因为,所有的企业最终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互相互动,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就是建筑工程所有的项目实现以集成化管理为主要目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综合考虑,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

使各个企业随时进行交流,使不同层次之间得到沟通。企业信息化以减少成本投资,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3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数据库,使得信息技术推广受到限制。国际软件开发水平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就算两人开发软件时用了不同的开发工具,编码风格也是不发生变化的,就好比一人使用相同语言开发软件一般。而在我们国家,计算机工程起步较晚,数据系统存在较大缺陷,因为软件开发企业鱼龙混杂,他们所开发的软件也不具备相同的数据接口,因而,在不同的系统中,相应的数据和资料的标准也有云泥之别,导致系统常常出现纰漏,计算机实际技术与预期效果往往大相庭径,因而,要使得信息化得到普及,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环境。若想要信息化在各类企业中得到应用,需要企业全面的认识计算机信息化,可是,遗憾的是,国家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普遍不足,在软件的推广和应用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企业不不舍得投入资金去给企业信息水平改头换貌,认为这种做法耗费太多成本,且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体现出它的效果,无法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倒增加了企业的开资。由于资金和人才的不足,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中项目管理软件无法获得有利推广。企业在投资时,用的是各式各样的软件,可由于项目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的应用水平有着很大的反差,更有甚者,发挥不出一丝效果。

4信息化管理所采用的措施

企业在进行运作时,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公司运作中的重要地位,一个企业,需要从领导开始,贯彻到企业各个阶层和部门,使公司上下都对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摈弃传统管理方式,并相应投入人力、物力,才能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起到推进作用。严格规范建筑管理机制,对公司信息化发展制定一个长期计划,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环境加以改变。企业制度合理化,可以促进工程设计及计划工期实际性。监理单位得做好自身的工作,力求做到监督有力,在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加强监管的力度,使信息化的持续性保持相对稳定。

5在建筑行业中本技术的发展

如今,时代正在快速前进,信息建设的步伐踏得越来越快、规模也日益增大,人们所见到的,是一天比一天庞杂的功能,技术不断革新,建设速度及质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假若在建设中信息化管理得不到有效利用,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今,现代建筑设计得到广泛重视,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磅登场,图形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计算机模拟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仿真、虚拟两项高端技术目前也投入到建筑设计中,也可喜的收到预期效果,不远的未来,这项技术会投入到更广泛的运用中。建筑业主往往都预想着建筑完成后的效果,因而,设计师们会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的将完工效果给大家展示出来。目前,计算机软硬件都得到迅猛发展,以计算机软件来制作建筑效果图变得更加容易,并且能够制作出更加逼肖的效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筑业开始使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系统来完成时间及空间的转变,输入若干参数,设计师们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测量结果。总而言之,虚拟现实技术的前景十分明媚,它的广泛应用将给建筑业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配置管理; Visual Source Safe; Source Offsite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9-001

企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完善,开发单位能力提高,信息系统项目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传统企业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解认识停留在传统项目管理中,其中关系信息系统质量的配置管理更没有太多认识了解。正确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实施配置管理,有赖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软件配置管理,以及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并选择合适配置管理工具,进行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配置管理工作,这样对信息系统项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一、信息系统项目中配置管理必要性

信息系统项目配置管理作为贯穿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始终的一项工作,其在项目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中项目配置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计,建立和维护工作测评的完整性。随着现代软件技术的发展,企业中信息化项目与生产自控系统紧密联系,多个开发单位共同参与,而企业内部用户对于软件项目的需求日益复杂而且变更频繁,然而传统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对配置管理认识忽视,仅重视项目的关键节点管理,加之只重视系统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选择,而忽视配置管理工具的选择,较易出现对信息化配置管理失控现象,造成信息系统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1.信息系统项目过程管理松散

主要体现在系统开发中过程跟踪困难,企业领导无法直接了解信息项目进展情况,往往只有看到系统模型或验收结果,对项目指导十分困难;企业项目负责人在开发中对项目进展无法直接获取,需要与多个开发单位项目经理沟通才能了解项目阶段成果,开发过程的质量无法把握,项目进展随意性很大,由于过程控制完全靠项目负责人个人对项目把握能力,往往出现不断向上级汇报、不停向开发方要资料,项目过程跟踪十分困难;而项目开发单位人员和企业参与人员,由于没有统一的配置管理平台,项目过程信息仅局限在分管项目中,缺少彼此了解和沟通。最终,对该信息系统项目而言,虽然基本按照工程项目进行关键节点管理,但其中的内部管理却松散混乱,项目质量大打折扣。

2.信息系统项目团队沟通不利

由于企业信息项目性质涉及多个技术范畴,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跨学科项目,往往涉及开发方、使用方、管理方等多个单位部门。传统项目协调管理模式采用项目组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项目组内部成员沟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加之部分企业为了安全管理要求,采用内外网物理隔离等因素,造成彼此间信息沟通不畅,对项目需求理解一致性、快速有效性等方面造成偏差,例如仅对同一文档的多方修改确认,随着涉及单位人员增加,沟通效率几何级下降。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配置管理工具选择

1.培训和实施方便:企业或开发单位项目负责人通过对开发人员和项目其他干系人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全面实施。

2.与开发软件集成度较高:满足widows平台中该软件支持考虑到和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的集成,该工具可以较好结合平台。

3.版本控制简单: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功能是版本控制,其他配置管理的功能都建立在版本控制功能之上,而版本控制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系统对象的管理,也是对各个版本的各种操作的控制,并保证开发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取到软件系统的任何一个历史版本。该软件可以简单明确的重现软件开发系统的每一个历史版本。

4.过程管理严格:可以对访问权限的控制、开发规则等等的规范化,针对项目软件代码及资料保密、业务资料掌握等方面,有着较好地把握。

5.产品管理清晰: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清楚了解项目状态,对项目计划软件的变更、软件计划预先制定、跟踪管理版本等唯一一组配置项集合的管理。

6.变更请求管理协同:在跟踪和管理开发过程中可以针对需要增强或者是一些缺陷需要修补的变更请求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团队间沟通和协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跨学科、跨部门、多单位开发、需求复杂多变的新环境,通过对配置管理作用认识,采用一些配置管理技术,探索一种较为便捷、易于掌握和管理的配置管理方法,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升开发项目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切实有效的配置管理提高了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差错,降低项目风险,达到了节省开发费用、规范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知识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柳纯录,刘明亮.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337

[2]王志敏.小型软件项目配置管理的实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2):138-141

[3]裴树军,陈德运,陈晓雪.软件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0.1(15):28-32

第9篇

关键词:动态数据仓库;商务智能;变化数据捕获;挣值;工作分解结构

DOIDOI:10.11907/rjdk.151132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4704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凌(1976-),女,硕士,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设计。

0 引言

利用商务智能系统进行企业决策性分析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意义上通过历史性数据分析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企业能否快速获取实时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准确的反应决定了企业的存亡。由于企业各类信息获取平台的异构性,往往开发麻烦并且不好维护,同时这一过程需要频繁的手工处理[1]。

本文提出了利用变化数据捕获技术构建数据仓库,并通过反向分发将信息推送到需要的系统的思想,改变了数据从前台到后台的单向瀑布,是一个闭合的数据价值过程。前台作业变化之后,及时捕捉到这个变化,将它交给相关作业系统或商务智能平台进行分析,升华出一定知识和经验。但这个价值过程没有结束,这些提炼出的知识和经验的变化后续再次被抓取出来,重新作用于前台作业。

1 商务智能

商务智能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是提升决策能力的概念、工具、方法以及应用软件的一整套组合,从软件系统应用角度看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方法和工具在商业活动中的集中应用。其工作原理是从企业各类数据源收集数据,经过抽取(Extract)、转化(Transform)、加载(Load),送入数据仓库,使用数据查询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和联机分析处理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以定制的动态报表实时展示,从而将信息转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终呈现给用户。商务智能软件的功能有:多维数据分析及展现、报表工具、趋势分析、可视化工具、数据挖掘等。

在满足商务智能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企业对如何保证获取和分析数据的实时性更为关注。即:数据抽取、转换、加载、集成的实时性和分析,以对决策提供实时支持。

2 动态数据仓库

动态数据仓库是对传统数据仓库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动态数据加载,动态事件驱动和动态数据访问,对不同用户群体(管理层、分析师、业务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决策支持,将原来后台的商务智能推向前端,使实时商务智能[2]成为可能。

2.1 数据实时加载

数据仓库作为商务智能的重要依托,是对“海量数据”、“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核心物理架构。借助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将来自于不同数据源平台(如CRM、SCM、ERP、OA以及企业外部的系统和零散数据)格式不一的数据处理成语义格式一致的多源数据进行存储。以往数据仓库很强调海量,但随着商业机会出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少数行业垄断企业凭借海量数据获得商业智能素材,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必须快速地掌握信息变化,即便是小量、甚至个别的信息也有商机可挖。由此可见,更快的动态数据日益成为今后的主流。相比传统数据仓库,动态数据仓库强调数据的及时性和同步,其实质是将数据仓库和一个运作数据存储结合起来,以便对数据同时更新,并从同一个中央仓库中获得时间敏感性数据和详细历史数据。

动态数据仓库关键是动态加载数据,也就是数据仓库的ETL过程。ETL是将业务系统的数据源按一定顺序进行采集,然后按照数据存储结构进行合理的转换,并将源数据中出现的二义性、重复、不完整、违反业务或逻辑规则等问题统一进行处理,最后按照数据仓库的结构进行数据加载,也就是常说得数据抽取、转化、装载。这一过程实现了多种类、多平台数据源的整合,解决数据在时间、不稳定性、依赖性等方面的差异,保证数据一致性,达到正确理解数据业务含义的目的,这也是ETL技术核心所在。数据的实时加载有多种方法,早期有短时间间隔内批量数据抽取盒利用EAI消息队列的数据传输,后有利用SOA框架和XML统一数据格式解决数据与数据源的实时同步问题[34]。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变化数据捕获已成为帮助我们迈向数据仓库之父Inmon描述的DW2.0技术时代。变化数据的捕获、存储、抓取的内容不限于关系数据表、文件、消息队列等,SOA环境下的消息落地机制一样可以被集成[56]。在新的数据架构中,动态更新数据将成为驱动企业整个服务环境的触媒。

变化数据捕获的常用方法有:①基于快照差分的抓取方法[7]:先生成两个数据源快照,然后比较并计算出变更数据,这种方法对信息源依赖弱或没有依赖,但是抓取变更数据的效率低,延迟时间较长;②基于触发器的抓取方法:使用信息源数据库的触发器机制抓取变更数据[8],抓取的变更数据实时性较高,但对信息源数据库的事务处理影响较大;③基于事务日志的抓取方法:利用数据库日志机制,分析数据库的事务日志,计算出变更数据,抓取变更数据的效率相对较高,并且对信息源数据库的事务处理影响较小;④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变化数据捕获方法[9]:现在主流的商业数据库厂商都推出了基于日志的数据抓取工具,Oracle、DB2、SQL Server均为比较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且具有完备的日志结构,在数据库的适当配置下,数据库中的Delete/Insert/Update操作都将在其日志文件中有足够的信息去记录。通过对日志的读取和分析,就可以实现变化数据捕获。

2.2 事件检测处理

动态数据仓库另一个特征是在事件发生时,主动进行检测,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并将结果自动反馈给用户或业务系统,使用户作出快速响应。事件可以是根据业务规则所定义的事件,也可以是基于时钟的事件[1011],一般包括同步事件处理和异步事件处理:①同步处理要按照各步骤之间的依赖关系顺序执行,即每一步动作都要等上一步动作执行完成后再进行;②异步处理中各个动作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一步操作并不依赖上一步的动作是否完成。

3 基于动态数据仓库的商务智能系统设计

3.1 框架设计

商务智能系统从企业项目管理、资源规划、客户关系、供应链、OA等各系统中获得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工具挖掘企业现状,发现商机进行决策。

基于动态数据仓库的商务智能系统架构包括源数据、动态数据加载、数据仓库、应用层(OLAP、数据挖掘、报表工具等)以及用户层。源数据来自于企业现有的各异构数据库;动态数据加载则是通过变化数据捕获实现异构数据源数据的集成过程,完成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实时加载与索引等数据调和工作,目的是为运营分析与决策应用提供一个单一的、权威的数据仓库;顶端数据共享与分析展示包括应用层和用户层,应用层包含数据挖掘、智能分析、报表展示等一系列前端分析工具,用户层是对分析结果的多样化展示。

动态数据仓库根据数据获取、存储和数据分析分为两层:中央数据仓库层、数据分析层。

中央数据仓库作为数据模型的核心又包括周期数据、实时数据和汇总数据。周期数据以批量形式采用传统ETL进行加载,加载的数据包括一次性导入和定期更新的数据,一般为相对稳定、面向主题及细节的数据,经过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加载与索引等工作后成为历史的、规范的数据;实时数据采用CDC技术从各数据源实时抓取,主要是敏感的、其变化对决策影响较大的数据。由于结构和表示的不同,要经过清理,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汇总数据从周期数据和实时数据中按照业务需要进行多维建模,在数据分析前进行的数据汇总整理,以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数据分析层为主题应用提供服务,满足特殊的商务需要,用于支持查询、分析、报表、数据挖掘等功能,同时也包括用于预警分析和风险分析的数据模型。

3.2 数据抓取

数据抓取过程按频率不同分为周期性和实时抓取两种。周期性抓取按天、周或月进行数据抽取。时间间隔越小,数据同步越接近实时,但利用成熟商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抓取方法基本可以实现实时数据同步。变化数据捕获原理是采用基于主动规则的事件触发机制,当检测到定义的事件发生时,按照定义好的规则执行相应的动作,进行数据更新。可以把业务数据库的某些特定数据变化定义为事件,事件可以通过监控数据库事务日志来实现检测。

下面介绍基于日志的变化数据捕获方法[12]。基于日志的变化数据捕获,是通过分析基表变化的日志,获得所需要的变更数据。数据库中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都在日志文件中进行。通过读取日志,把捕获源表的变更数据存入跟踪的变更表中,并在更改表中添加有关更改信息,利用函数查询变更数据,给出筛选结果,将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目前SQL Server、Oracle、DB2都提供事务日志异步读取的CDC产品,可以用于构建动态数据仓库。

变化数据捕获CDC为商务智能系统实时同步数据提供了新模式,解决了传统ETL难以处理的一些集成问题,实现持续集成,与触发器、快照查分等方法比较,基于日志的变化数据捕获方法具有对数据性能影响较低、获取数据延迟时间短、保证了事务特性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动态数据仓库数据集成。

3.3 数据反向分发

动态数据仓库中各类变更数据可以反向抓取到其它应用系统。此时的变更数据可以包括业务系统的变更,也可以是商务智能平台执行的决策信息以及总结的经验知识。这是一个事件主动检测过程,使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应用系统相应时间和决策处理的起步时间相同,在为高层提供数据决策支持的同时,也满足了一线用户进行动态访问快速了解事件的需要,为商业决策和后续处理争取了宝贵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商务智能平台形成的经验知识也可作用于前台系统。

4 应用实例

下面以企业项目管理系统、财务预算系统、报销系统、合同系统、采购系统说明基于变化数据捕获构建动态数据仓库,通过商务智能系统分析,反向限定企业各类业务,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之过程。

挣值原理是指引入已完成工作的预算值即挣值(EV),用来对项目费用/进度进行综合评估,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一时刻,已完工作的预算值与该时刻此项工作计划的预算值(PV)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其工作进度,并将已完成工作的预算值与工作实际消耗值(AV)作对比,以评估和预测其费用的执行效果,其中EV=PV×计划完成百分比。同时还可计算出CV(费用偏差)、SV(进度偏差)、CPI(费用绩效指数)、SPI(进度绩效指数)等值,进行企业运营情况评估[1314]。

通过上述分析,要计算挣值,需要有企业工作分解结构(WBS)、计划完成百分比、基于工作分解结构的预算、支出等信息。计划完成百分比通过计划预计工作量和实际工作量以及计划权重计算得来。

动态数据仓库的周期数据、实时数据主要包括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表、工作量表、财务预算表、网报表、合同表、采购表。其中工作分解结构、网报、合同、采购数据需要实时更新,实时反映企业工作计划和各类支出信息,工作量数据每月定期更新,预算数据每年更新两次。根据上述基础数据形成汇总数据,包括计划预算值(PV)、工作实际消耗值(AV)、计划完成百分比等。

工作分解结构是反馈工作量、预算、各类支出费用的基础,工作分解结构通过数据抓取实时同步到数据仓库中,同时将其反向抓取到合同、采购和报销系统,用于将预算、支出费加载到各计划节点上,累计得到计划工作的预算值(PV)和实际消耗值(AV),存储到汇总表,明确各项工作任一时刻的财务收支情况。项目管理系统中每月工作量反馈完成后,根据预计工作量、实际工作量和计划权重计算完成百分比,最后计算挣值(EV)。这样在商务智能系统前台展板即可绘制出针对项目及各关键计划节点的PV曲线、AV曲线和EV曲线,进行挣值分析。此时一旦发现支出费用超标,则在BI系统中提出预警。据此修改数据仓库的预警系数,该预警系数通过数据抓取实时分发到合同、采购、网报系统,以有效控制企业资金流。

5 结语

动态数据抓取技术将实时业务数据集成至数据仓库,减少了人工操作,解决了企业异构平台构建数据仓库的问题,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使得商务智能系统决策分析所依据的基础数据更为及时准确,消除了数据集成过程中延时所产生的数据分析不准确的情况。同时通过这种动态数据的主动检测和反向分发,实现决策数据和变更数据的反向流动,满足了一线和高层人员的需要,缩短了决策周期,大大提高了企业决策速度。

参考文献:

[1]LAW TON. George mak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 more useful[J].IEEE Computer Society,2007,39(9):1416.

[2]B AZVINE,Z CUI,D D NAUCK,B MAJEEDRISE.Realtime business intelligence for the adaptive enterprise[C].The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Technology. San Francisco,CA,2006:2929.

[3]许力,马瑞新.基于SOA的实时ETL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29(8):115118.

[4]RONNIE ABRAHIEM. A new generation of middleware solutions for a near realtime data warehousing architecture[C].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92197.

[5]何盼.数据仓库中面向服务架构的近实时更新机制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胡耀民,余明辉.商务智能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3):5861.

[7]夏娟.基于快照差分的信息源更新检测方法的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06.

[8]刘树,徐硕,黄其泉,等.一种基于触发器的数据同步系统的研究及关键技术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12):189191.

[9]王丽君,李萌,徐卓然,等.变化数据捕获研究及基于SQL SERVER的开发与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2011,25(3):7882.

[10]姜智远.动态数据仓库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9):130131.

[11]王玉标,饶锡如,何盼.异构环境下数据库增量同步更新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32(3):948951.

[12]邹先霞,贾维嘉,潘久辉.基于数据库日志的变化数据捕获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3):531536.

第10篇

一、1994~2000年:浙江大学工程教育高级班的初创

工程教育发展至今,对于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科学的重要性认知已愈趋明显和形成共识,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两篇论著中以一位战略家的前瞻性思维明确指出了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根基。他指出:工程科学的问题是一些个别的问题,而工程科学家的任务是处理特殊情况,提不出具有普遍性的方案。这种印象无论如何都是不正确的。在当前工程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问题中,在许多工程分支中,存在着重复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能够从一些直接的常规的问题中提炼出来,而这些问题是工程科学家必须解决的而且能在个别的研究领域中得到表述的问题。这样研究的结果将不仅使一个工程领域受益,而且使所有的工程领域都得到好处。这就是工程科学的基础研究,通过这种研究将使零星分散的工程活动得到统一。[1]钱学森先生1947年夏回国探亲期间在浙大、交大、清华三次讲演“工程与工程科学”,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起来的思想以英文发表。对于工程科学家的论述在发表之后,对工程教育模式的影响较大,相信这也与浙江大学在30年前混合班创建时提出的“工科人才理科培养”模式不无关联。在30年前(1984年)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重要起步的浙江大学混合班创设之后,浙江大学继而在85级优秀学生中开设基础理论教学选课班,即提高班,期望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理工结合的优势。学校对本科生实施分层次的因材施教,探索教学过程和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以推动全校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同时通过严格的理科基础训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把优秀的工科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思路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工程科学人才。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在1994年正式创办“浙江大学工程教育高级班”,简称工高班,可谓之浙江大学进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起点。这一初创探索阶段的发展情形我们已经在《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一文中详细阐述,至今年9月,恰值混合班创办30周年和工高班正式定名20周年,我们在对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路径进行回顾和总结时仍想将这一阶段的发展思考和一些实践探索发表共享,对混合班的这一历史溯源及改革思考仅摘要阐述,更具体的内容可参见《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一文。

在1994~2000年间,工高班的教学管理团队和导师团队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低年级学生,在原专业之外,精心组织若干理论教学内容和课外教学环节,期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得到良好的工程思想和方法训练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教育模式设计和创新尝试:其一,工程技术新手段、新思想的融入。工高班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设置了一些未来工程师所必备而目前专业教育又缺乏的教学内容,如工程技术新手段(计算机技术)、国际化的交流与表达能力(英语技能)、工程设计和创造的思想与一般方法(设计方法等),以及工程问题的辨识、抽象与表达(建模能力),等等。首先,为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技术能力方面提前为其进行了前沿知识储备和工具训练;其次,通过“工程概论”、“设计概论”等课程的介绍,把国际上当时新出现的工程科技发展前沿引入本科阶段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在较早期就凸显和强调了“设计”思想在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二,凸显工程实践教育。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大型、先进的工程科技实践密不可分,大型工程实地参观与普通的金工实习不同,后者着眼于实践技能的打造,前者则从工程实施理念和工程系统视角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切的背景。以往我们教学和实习环节的设计常常强调分阶段循序渐进,但在工高班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教师们为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时提供了大型工程场景,尝试通过整体工程的认知环境塑造,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塑造某种“工程情境”,并学习分门别类的各项知识,这是运用实践手段尝试进行知识链接、交叉和整合的教育方式的早期尝试。在浙大工高班开展的广泛课外教学活动中,有包括参观大型工程(如上海宝钢集团),邀请工程技术负责人演讲,组织参加各种全国性的设计竞赛,开设发明创造类实践性选修课等等,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在课程师资和工程实践导师的配备上,工高班特别遴选了科研造诣和工程实践经验并重的教师进行授课和带领学生参观大型工程实践。因此,无论是从课外教学的环节设计抑或是教师的投入而言,初创阶段的工高班都在实践环节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其三,工程科技创业理念的萌芽。在参观学习美国MIT以及哈佛大学的教学和课程情况之后,工高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及导师团队敏感地察觉到创业精神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萌生要在工高班的培养中融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元素。在工高班初创时的七年,工高班尝试邀请管理学资深教授为工高班的学生设计了讲座式的课程。在强调科技创业、工程领导力和创业能力的今时今日,工高班早期课程类目和针对性讲座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也为未来相应师资的配备以及今后完善的课程学习模块的设计提供了先期试验的成果。工高班初创阶段的发展历程标志着浙江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的培养理念由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向交叉复合、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转变。从而也在初步探索的工科学生培养理念基础上,逐渐注入了新的培养要素,同时也进入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模式变革的成长发展阶段。

二、2000~2007年: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

进入新世纪,浙江大学工高班对于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逐渐突出了关注创造力开发、关注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这一阶段与世界范围内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比较相符,可以说,工高班人才培养的实践也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工程教育实践的前沿,其人才培养理念及实践探索的鲜明特征可以和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相提并论。翻阅浙江大学近年来编译刊出的《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3],可以看到如编年史般的美国工程教育系列研究报告:2001年,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的工程教育委员会发起名为“2020工程师”的研究计划,将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列在“2020工程师关键特征”的前三位(NAE,2004);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NSB,2007)建议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大力资助那些拓展工科学生实践经验的教育模式;2008年,密歇根大学前校长Duderstadt(2008)及其团队撰写的报告《变革世界的工程》,以及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培养工程师:谋划工程未来》(Sheppard,2008),均强调了专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这些权威的备受热议的改革理念和行动纲领推动了全美工科院校积极大胆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独树一帜的工程教育范式创新的案例当属1997年创办的欧林工学院。本文不再赘述欧林工学院的成立发展历程,仅摘述其中对我们工程教育理念形成有关键影响和对应发展关系的课程及培养计划等内容。欧林工学院提供电气与计算机工程(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机械工程(Me-chanicalEngineering)、普通工程(Engineering)三种教育计划。目前,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绝不逊于世界顶尖大学,已成为享誉全美乃至全球的工程教育后起之秀,并被誉为“最佳本科工程教育计划(非博士类高校)”(美国《世界新闻与报道》)。欧林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类别:数学与自然科学(MTH&SCI)、工程(ENGR)、艺术/人文/社会科学(AHS)、创业(E!)。绝大多数课程都注重工程应用或跨学科训练,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实验仿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等)则是其重要依托。从其整体教学计划和理念来看,欧林工学院对于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并强调:设计是工程的精粹。除了在一般课程中接触开放性的设计问题外,学校还特别设置了不同年级必修的设计类系列课程———设计流(designstream):强调工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把学生带到工作室环境中并鼓励他们尝试将想法转化为模型;强调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及合作,开发真实产品的概念与模型;最终学生将接触学科跨度较宽、项目主题较广的设计,包括系统、部件或流程的再造。与欧林工学院相似,浙江大学工程教育高级班在该阶段的课程设置、培养理念以及师资配备上同样凸显了交叉、创造、设计、团队等要素,与工高班初创阶段进行了的一些课程探索和师资的早期组建不同,这一阶段工高班进入了成长发展期,师资储备、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匹配愈臻成熟。从培养方案来看,除了继续坚持工高班的“重基础”,进一步突出数学建模、计算机技术平台的教学思路之外,还着重添加了如现代工程设计这一特色教学,强调复合型创造力的培养,并对于“乐于、勤于”参与复杂工程创建设计工高班学生提供了“面对复杂世界客观现实、乐于研究复杂系统演化规律和用于驾驭复杂事务运动方向”的现代工程设计类别课程(参见图1)。在工高班的特色教学计划中指出:现代工程设计的研究对象是面向创建复杂系统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其研究内容是从综合工程设计的客体对象、主体思维与搜索技术一般规律中导出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其研究范围是界定在工程总体构思阶段中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是现代设计方法的总论。从2003年至2006级工高班学生的培养,课程进行过微调,如在短学期增加“整合与创新设计”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并将“现代设计方法”调整为“设计思维与表达”。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诸如“科学与艺术”这样拓宽学生视野的课程。在工高班第二发展阶段后期,随着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成立和各类特色辅修班级的建设发展,工高班的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思路逐渐显露端倪,在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和公共管理强化班分别成立并探索出成熟的课程方案和培养计划之后,工高班除了仍然坚持工程基础类课程之外,将管理等人文社科类拓展视野和通识基础类课程采用与其他特色班级共享的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在学生的实践课程作业及竞赛中出现了一些大跨度的专业交叉合作成果,浙江大学的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呈现出“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研究团队对工高班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跟踪研究的同时,我们对于整合型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工程教育进行过理念的探讨,相关研究思路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研究提出:综合工程教育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举措。基于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的综合考量,研究发现,只有构筑起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和综合工程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这一根本目的。研究中提到的T型、通识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均凸显了新发展环境中对于“核心要凝聚、边界要跨越”的学科创新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唯有如此路径,才能塑造和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在对工高班2004~2006级的课程设置不断思考、研讨的基础上,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与竺可桢学院联合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级“综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开始进行基于整体观的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三、2007年至今:基于整体观的浙江大学综合工程教育模式创新

在两个七年发展阶段之后,浙江大学工高班的人才培养实践分别探索了工程基础、创业管理、设计思路以及实验实践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方案,各种人才培养实践在经历了思路形成、方案探索、师资筹备以及成果反馈、模式加强的生长发生环节之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鲜理念渐次成为工程教育理论,与国际工程教育实践相映成趣,反映了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沿思路,并进一步列入国家计划,开始工高班的二次创业历程。浙江大学工高班的二次创业始于2007级学生被列入教育部国家级“综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一人才培养实验计划。实验区的办学宗旨明确提出:实验区将在继承工高班的优秀传统、集成工高班的优势资源和开辟工高班的崭新天地基础上,致力于通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的综合创新来实现在新形势下的工高班二次创业,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谋求跨越式发展。参加工高班教育改革实践的学生将具有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具有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如前所述,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是,工高班在探索人才培养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设计思维整合学科基础等思考的基础上,仍然发现工科学生培养中欠缺非常关键的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而在应对工程环境日趋复杂化和愈来愈多地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工科人才培养如何应对变化、适应未来?整合工程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因此,虽然近年来的工程教育“回归实践”的呼声是当前工程教育转型的关键标志和重大趋势,但工程教育的系统性改革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艰难前行的过程。真实的工程专业实践需要兼具创造、设计制造和综合应用于一体。对于未来工程的复杂形势,美国工程院(NAE)在2008年9月的《21世纪工程大挑战》报告有详细的列述。报告针对四个主题的14项工程大挑战进行了阐述,对每一项“大挑战”(GrandChallenges)内容分别阐明了它的严重性、对工程的冲击与焦点,以及回应该挑战的策略思考。“大挑战学者计划”是一个融合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外活动的计划。为此,美国工程院提供了培养能够迎接大挑战的新型工程师的课程架构,要求每个参与计划的工学院要有应对挑战的方案,且机制必须到位。该框架有五个组成部分,要求该计划中的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与大挑战主题或者与某特定的大挑战问题有关的实质性的团队项目或独立的项目;并要求参与计划的工学院开设跨学科课程,把工程学科和其他学科连接起来,因为这是解决大挑战的根本;需要工学院系设计一种“工程+”的课程,使工科学生能够在工程学科和非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工作,如公共政策、国际关系、商务、法律、伦理、人类行为、风险、医药和自然科学;每个大挑战学生都必须参与将创新和发明市场化的课程或元课程模块,可以是商业的风险投资,或者是为公众利益向非盈利组织介绍技术。非常重要的是,大挑战计划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全球意识对有效工作来说非常必要。学生需要学习在全球经济中发展创新或解决全球关心的伦理问题所需的基本原理,强调国际化的国内活动或跨文化应用;并增强其社会意识,增强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解决社会问题的动机。在对国际各国进行的工程教育模式变革计划进行考察和培养计划、目标、课程设计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工高班的创新实验区计划界定了新的培养目标,提出:工高班是工程科技领导者的摇篮,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具有领导潜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能在未来重大工程科技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重构和系统规划工高班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涵盖“工程基础模块、工程设计模块、工程管理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等四模块18门必修和选修课程。在该培养方案中,特别指出了工高班不但注重强化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且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科学基础,通过实现教学环节的文理综合与理工综合以及秉承主修专业培养和工程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搭建起“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宽专交、开放性、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互动平台和产学合作教育网络。工高班通过制定特殊人才培养计划,按照“高目标、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工程训练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地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由于前期工程教育模块化思路的形成和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充实,工高班的教学管理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不仅设计了全新的课程类目,而且在每门课的授课中都有引导地组织教师团队研讨,进一步突出工程实践和项目教学的作用。同时,在许多新设课程中,原有的单一教师授课改为教学团队授课,一门课(如“工程导论”)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籍、不同机构的富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在集体研讨课程时,也能充分体现团队优势和在研讨碰撞时产生更为新颖的教学思路,课程形式也不断突破传统,教师的身份由教学改为陪练,由教授如何解题改为工程项目探讨和辩论,在此过程中,工高班的学生们也感受到了来自新模式的冲击,一边纷纷感叹难以完成的大量工程模拟项目训练,一边更加热忱地广邀跨专业学生,研讨如何以更加创新的思路解决工程难题。其中值得分享的就有新设课程“计算机辅助创新”中的一次教学实验:图4浙江大学工高班创新实验区项目课程改革计算机辅助创新课程的一次工程实践项目设计背景模仿了墨西哥湾漏油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该题目的设计和解题过程,课程教学团队和工高班学生们历经月余,时间上也恰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最后的解决过程基本同步,且在课堂上学生们应用学到的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得到解决思路的时间还稍早于墨西哥湾漏油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各处寰球一端,所临情境差异较大,但最终论证出的解决方案几乎如出一辙。学生们在经历了应用系统解决思路、形成解题的概念模型、组建专业团队、设计仿真模型、计算方案成效、组间辩论等一系列过程后,最终推出了比较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也群策群力,一直密切跟踪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披露的各种数据和事实材料,并不断补充进入解题的概念模型中。在课程作业汇报完毕后,有学生继续跟踪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当最终获知解决方案与课堂上研讨的思路非常一致时,学生受到了莫大激励,并重新开始审视课堂上学习到的系统解题思维和工程项目实践实施流程,发现在此次项目的组织过程中,在工程知识之外学习到了更加重要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和创新开发思路。这次课程项目的开发案例也成为该课程的经典案例,因为该案例中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也比较奇妙地产生了工程责任感,感受到了工程和工程师的力量。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实验区建设项目对于工程教育高级班教学特色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设计,通过实施DTIL特色计划,即工程设计计划(Design)、实践训练计划(Training)、海外实习计划(OverseaInternship)和领导力开发计划(Leadership)来形成教学特色。在班级管理机制上,工高班创新实验区也建立了新型模式,对工高班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反馈,并由实验区项目承担方进行试验方案的定期汇报和研讨,根据教学问题和其他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修订和变化。总的来看,从浙江大学初创工程教育高级班,开始走上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模式变革之路开始,到工高班进入“综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之后,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走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路径,其间的差异似只是工程问题日趋系统化、复杂化这一特征,因此需要从基础、实践、创造力提升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虽然只是这一差异,但对于工程的天地和工程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然进入了全新的境界。

四、思考与讨论

在思考浙江大学工高班改革路径并提笔撰文的这段时间,我们同样关注了新环境下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以及世界各国对于工程师新型能力的关注:计算工程师的出现和基于仿真与模拟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新的课题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复杂工程项目的实施探索,基于仿真和模拟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然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变革方向。工程全新境界的出现又为工程教育模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该过程中,我们又将如何思索和规划工高班这一创新实验区的未来?从工高班的工程教育模式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浙江大学工高班的改革路径似循着一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路径不断前进,其间对于工程师职业能力的解读也伴随着国际上工程实践领域的发展,着眼点均在于对于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最初,敏感地察觉工程科学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培养工程科学家的设想,并尝试寻找和聚集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深厚工程科学基础的训练以及大工程见习的机会,形成了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阶段模式;在察觉国际范围内创业教育(特别是高科技创业)的趋势之后,开始尝试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及培养思路,逐渐添加创业能力、设计能力等要素,凸显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交叉复合阶段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回归工程实践”的国际趋势中,浙江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试验进入“二次创业”阶段,该阶段将此前经历十四载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模块化的整合,该模块化中的各教学要素也由于师资资源、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更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同时凸显了“回归实践”的发展诉求,工程实践教育的系统化更加清晰。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中的每一阶段都尝试保留了一部分的“创新探索”元素,经过探索式的教学思路设计,并在观察学生们的教学效果之后,新的培养计划方案也将会随之产生。因此,与传统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不同,针对工高班人才培养的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实验方案的微调较为频繁,其间有考虑到学生的吸收能力和师资资源的重新整合、调配等等因素,从整体上来看,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特征则恰巧呈现了七年一个周期的规律(参见图6)。2014年是浙江大学工高班成立20周年,浙江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即将迎来新一轮七年的发展变化。在本文前面曾引用了钱学森先生对于培养工程科学家的重要论述内容,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这一“计算”思维的出现也仍然是工程本来的发展逻辑和根基。钱学森先生在《论技术科学》一文中系统探讨了“数学分析、建模和计算方法”在工程科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位技术科学的工作者首先必须掌握数学分析和计算的方法,并提及“最近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就对技术科学的研究有深切的影响”。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计算手段和工具即将成为智能世界的虚拟基础,“计算”能力对于工程问题的解决必将至关重要,工程师的计算能力培养也同样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而面对这样的全球发展图景,我们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能否把握趋势、迎接未来?当此前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验计划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继续坚定地前行。针对本研究提出的工程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分析,这一循环式上升似乎预示着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实验的发端。

作者:邹晓东陆国栋邱利民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