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时间:2023-10-05 15:5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生态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ogram.

Key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面临着诸如人炸、城市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贫富不均、生态失调等严峻问题,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逐渐在消失,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应运而生的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标志着人类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1 生态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环境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 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随着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不断地被补充进新的内容。

2 生态设计的特征

2.1 节约资源

现代社会中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烧产生,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即使一直被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水电也由于水利设施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而变得“不清洁”了。园林景观中运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如大树移栽、开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优美环境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4R 原则便是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预案设计也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方式,通过景观预案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

2.2 加长寿命

现阶段的许多景观作品花费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态设计有4 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长景观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个地域都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景观作品全然不顾当地的文脉,一味追求“新、奇、异”;不顾当地的气候盲目引进外来的植物;不顾当地文脉盲目引入外来的文化。在满足了短暂的新奇感之后却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当地的气候地理,可以使景观设计在少费人工的同时使公众获得认同感。

2.4 尊重土地

园林景观是关于土地的科学和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事物, 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古人之所以能够和自然和睦相处是因为他们总是去顺自然,总是满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现代人则由于违反了土地景观内在的规律而使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生态设计就是尊重土地,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许多景观学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变化。

2.5 遵循生态学原理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更是指导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3.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 erickSterner)提出,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就产生了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

3.2 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

3.2.1 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麦克哈格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2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2.3 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 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 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 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

3.2.4 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2.5 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 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程序

(1)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确立规划设计目标;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 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已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如政府机关、规划部门、建设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3)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尺度;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4)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5)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6)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 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 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 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7)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第2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功能;运用

1.园林景观功能理念的定义

功能景观的按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将一个范围内的地域可以分为两个以上的景观类型,而不同的景观类型又包括了多个版块。

其中,我们要先了解景观的定义,景观可以定义为:它是一个位于生态系统之上的地理实体,具有显著视觉特点以及由不一样的土地单位镶嵌而成的。但是又没有跳脱出地理区域的一种地理实体。并且具有生态、经济以及文化的价值。然而,功能景观作为景观发展的最优阶段以及作为景观类别的一种,许多国内国外的学者以及专家试着给它下定义,但还是没有达成一致的认知。因此,综合一下百家争论的理解,并试着在景观概念的基础之上,给功能景观下其如下定义:功能景观具有美学功能、历史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生态功能等不同种功能的综合异质单位,是景观在人类高强度活动作用之下产生的产物,还是景观发展规划的最优化阶段。

2.可持续园林景观规划中运用景观功能理念的作用

2.1 能够将园林景观特征与景观的整体性相结合

功能景观理念的发展过程是在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进行两种不同种学科综合在一起的方式,将社会因素和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园林景观相统一,在空间与时间上统一进行规划。并在景观园林的规划中,经过文化景观、人类的社会与自然生态景观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跨越学科的方式将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生态科学建立有机的联系,以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景观的功能效果,使人们与园林景观能建立起一个感情的桥梁。

2.2 促进园林景观的多层次规划

在功能景观定义中,包含着多层次的定义,每个层次都包括了不一样的景观特色,并且这些特色都和每个地区的园林景观发展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个地区的文化背景、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每个地区的不一样的园林景观文化特色,在整体上来看,各个园林景观的发展层次都是不一样的,拥有着属于自身的规划发展特点,因此,在使用功能景观理念的过程中,可以助于园林景观的多种层次的发展和规划,让园林景观在发展规划中更加层次分明,以此突显不一样景观因素的不一样特点,并添加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促进园林景观规范发展的可持续。

2.3 使园林景观的规划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随着大家的景观思想逐步的开放,大家也对景观这一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功能景观的理念也随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研讨,将社会开展与自然景象中的各种各样方面结合在一起,将成为景观发展规划的必然趋势。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也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的功能性,也渐渐将园林景观规划成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又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不断的开拓功能景观理念,使园林景观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呈现社会发展的现象,并将实践与园林景观规划结合在一起,可以在凸显园林景观的园林特点的同一时间。

2.4 生成次序理论与景观特征

在全部景观体系构成的过程中,根据全部体系组织的复杂性,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也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容易交错在一起,然而这些东西,都不是传统的统计方法和传统的机械能够左右的,而是要在传统的研讨方法上进行必要的创新。对于不一样等级的景观系统,怎么样最大极限的发现这类景观中的隐性次第评估,会将直接关系到场所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划。简而言之,这些景观通过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已经在原有的根底上构成了具有本身所特有的构造特色,同事还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作为推进本地景观发展的同时,还变成目前景观可持续规划与城市环境设计的研讨的瓶颈和最终的突破口。

3.园林景观功能在可持续园林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3.1 运用功能景观概念,针对园林的生态环境进行景观规划

园林景观的计划发展关系到全部的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计划的过程中,肯定要符合园林的生态自然环境发展规律的根底上进行规划,才可以在此根底上再利用功能景观理念进行体系规划发展。各个地区的园林都拥有其本身的生态特征,例如:苏州的小桥流水等,这是园林景观的特点所在,要在凸显园林特征的基础上,对园林景观进行功能性计划发展,这是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经过对园林景观本身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渐渐延伸出其他功能性的@林景观,并根据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在园林景观中融入别的社会要素,让园林景观在体现园林观赏性的同时,向大家呈递一定的社会规划发展信息,让功能景观理念充分表现在园林景观计划之中。

3.2 结合园林文化主题,充分运用多功能景观概念

不一样的区域的园林又拥有不一样的文化主题,这也是园林特征的一种文化体现。每个园林在形式、风格上都有所亦一样,所以在运用功能景观理念的时候也要对园林文化有一个精准的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功能景观理念的运用,还可以推进园林计划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规划时,以凸显园林文化的主题为主要的,并对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进一步的进行探求,让园林景观变成可以呈递信息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不断实践中推进园林计划可持续发展。

3.3 充分发挥多功能景观的互动性,促进园林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表现景观的互动性,还要经过利用功能景观理念能够较大添加这种互动性。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充分的和人们社会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要凸显“景”和“观”的两个主要理念,让大家在观景的过程中添加与园林景观的感知和接触,达到人和景的互动作用。

总结

随着经济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资源也随着日益短缺,促使着人类必须构造功能景观,要构造功能景观,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和熟悉功能景观的理念和功能景观的特征和功能。因此,在可持续园林景观规划中运用功能景观理念的是很必要,但是,目前,我国在可持续园林景观规划中运用功能景观理念还是比较困难的。

【参考文献】:

[1]陈慧豪.多功能景观概念在可持续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有效运用[J].2014.

第3篇

传统的生物保护战略被动地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将物种运动和生态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景观控制过程来对待,我们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概念对这种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有启发意义:即景观的空间构型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生物进化空间轨迹与景观格局设计及景观阻力与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正是在这些方向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字: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景观生态;景观规划

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i)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ii)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iii)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见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iospatialhierarchy)上进行,即(i)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ii)群落层次,(iii)物种层次,(iv)种群层次和(v)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Amstel等1988;Selm1988)。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i)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ii)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iii)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iv)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v)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

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ii)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iii)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Edwin1991)。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andHarris,1986)。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Noss1991):(i)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ii)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iii)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iftingMosai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I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Bioge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Model,简称MUMs)(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ive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2.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栖息地的消失;(ii)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iii)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iv)过度开发利用;(v)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气候的改变。

其中,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BCCA,1992)。栖息地的消失直接导致物种的迅速消亡,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则导致栖息地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物种缺乏足够大的栖息和运动空间,并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侵入。适应于在大的整体景观中生存的物种一般扩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响。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这些战略对克服上述人为扰有积极作用。包括:(i)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ii)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iii)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v)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2.1绝对保护核

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岛屿生物地理学强调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面积和临近关系。这一理论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发展。这一理论假设一个岛上的物种数目最终将趋于一种动态平衡。导致平衡的两种过程是物种的迁入和灭绝。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即面积效应(AreaEffect)和距离效应(DistanceEffect)。也就是说,一个小的保护区不但最终将只能允许少数物种的生存,并在一开始就使物种迅速消亡。而远离种源的保护地,则很难使物种有再迁入来取代消亡的个体。这一假设或多或少在海洋岛屿和孤立的陆地残遗斑块的观察中得到证实(见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

1995)。但是,陆地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的状况有很大差异(Forman1979;Harris

1984),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衡量陆地景观斑块隔离状况。有学者提出用景观阻力(LandscapeResistance)来衡量栖息地斑块间的隔离程度(FormanandGodron1986;Formam

1995)。影响景观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观的基相质地和边界频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积阻力来衡量隔离程度。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被广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andAbele1976),认为几个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大型保护区有更多的优越性。

一些反映面积和物种及种群关系的门槛为规划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其中之一是种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积(ViableMinimumArea)。对此,有两条法则,即近期法则和长期法则。近期法则主张最小的有效种群数是50;长期法则主张最小种群数为200-500,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保护的长期安全。根据这两个门槛,可以相应地确定最小面积(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MacArthurandWilson1967)

其中S和A分别是物种数和面积(公顷),C和z是特定物种及环境条件下的参数。尽管C和Z因具体情况变化很大(见Wilcox1980),这一公式指出,当栖息地斑块很小时保护面积的微小增加会导致物种的大幅度增加,而当栖息地斑块很大时,其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种。根据这一特点,一般认为保护区的面积每减少十倍,物种数将损失30%。

另一种门槛变量是破碎度。根据采伐的模拟表明,景观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护物种及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维持正常秩序(FranklinandForman1987)

2.2缓冲区

缓冲区(BufferZones)或过渡带(TransitionZones)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核心区周围划一辅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但试图在保护核周围建立缓冲区的设想往往会落空,原因是缓冲区土地的所有权法律上不属于保护区管理部门(见McNee1y1992)。在有的情况下保护区内部也设缓冲区。但是,国际上关于如何划分缓冲区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缓冲区应该划到什么地方,如何划才最有利于保护同时不给当地居民带来过分的经济损失。显然,以保护核心为中心同心圆式地划分缓冲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一个新的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Yu,1995a-b,1996a)。阻力面类似与地形表面,其中有缓坡和陡坡,呈现一些门槛特征。据此来划分缓冲区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联接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见FormanandGodron1986;HarrisandScheck1991;SaundersandHobbe1991;Forman1995)。这一观点最近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内得到认真的对待(SmithandHellmund1993)。

理论上讲,相似的栖息地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换和物种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和提供乡土物种生存的机会。许多实地观察也证实了廊道的这种功能(详见HarrisandScheck1991;Forman1995).

廊道的联系和辐射功能使他们成为促进未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重要景观结构(Erwin1991)。根据这一功能,廊道的设计应与生物进化的轨迹相适应,联接重要的物种源以保护不断的物种交流和辐射。

但是,廊道的意义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他们有时并不能起到联系乡土栖息地的作用。相反,他们有可能对乡土物种带来危害。在大尺度空间上的一个例子是南北美大陆联接的形成在过去几百万年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的损失(May1978;Gould1993,p347)。在小尺度上的观察也证明廊道对乡土物种的危害性(见HarrisandSheck1991)。对某些生态过程有促进作用的廊道,恰恰对某些物种的运动有阻碍作用。联结孤立栖息地之间的廊道往往会引导天敌的进入,或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危协到乡土物种的生存。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开发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外来物种沿着交通廊道侵入景观深处,危协乡土物种的生存(见HarrisandScheck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这些矛盾,要求景观设计师谨慎考虑如何使廊道有利于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特别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Harrisandsheck1991):

(i)多于一条廊道:多一条廊道就相当于为物种的空间运动多增加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险。

(ii)乡土特性:构成廊道的植被本身应是乡土植物。

(iii)越宽越好:廊道必须与种源栖息地相联接,必须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间联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导外来物种的入侵。至于多宽的廊道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但越宽越好是一条基本原则。

至于针对某一种动物运动的廊道,当地的生物和生态专家的经验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参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廊道应是自然的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适应。

其它联接破碎斑块的方式包括建立动物运动的"跳板"(SteppingStones),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和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等以减少动物穿越景观的阻力。

2.4增加景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实验观察和模拟研究都显示,景观异质性或时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连续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Turner1987;PickettandThompson1978;KolasaandPickett1991;Renshaw1991;Kozakienicz1995;Forman1995)。许多物种需要两种或多种栖息地环境。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更替一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但这种动态和交替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所以,保护和有意识地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有时是必要的。(FrankelandSoule1981;Hayes等1987)。增加异质性的人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烧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复栖息地

另一种代价很高的生物保护战略是栖息地的恢复,在关键性的部位引进乡土栖息地斑块,作为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积极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样来构建上述空间结构和战略。也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划分缓冲区?在什么地方建廊道来联接栖息地斑块?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块来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3.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讨论

3.1普遍的缺陷和应改进的方面

上述关于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和空间战略总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i)被动的途径

除少数例外,目前生物保护多采用被动方式。生物多样性或乡土栖息地被作为被动的保护对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区或限制在一定的网络内运动。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的控制过程,情景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而利用物种自身的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也正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发点之一(Yu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对“实体”景观的保护

由于上述关于把物种作为被动对象保护在特定地域和现存景观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护中的景观生态研究和规划往往注重现有景观元素及格局与生物运动过程的关系(LaverandHaine-Young1993)或偏于记载和再现现存的景观实体元素而对景观的另一半,即作为景观实体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这部分“虚体”景观,如作为景观中森林斑块背景的农用基质,对物种的空间运动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景观基质、或背景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隐藏的或是潜在的结构,影响、甚致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呢?

由于上述两个局限性,生物保护的上述空间战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怀疑了。如传统的缓冲区的划分方法,和根据现存的自然结构来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种能利用其进行空间运动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所以,下列三个问题依然存在:

(a)如果要选择某一栖息地进行保护应如何选择,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两个或多个孤立的栖息之间需要构筑廊道,什么地方设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复一个退化的景观,应在什么地方着手,才可以使恢复过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乡土物种得以维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来物种的侵入。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现存景观元素及其空间格局,同时还应研究潜在的景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Yu1995a-c,1996a-b)。

3.2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概念

针对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观规划和空间战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尽管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对未来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i)景观的空间构型概念(SpatialConfiguration)

这一概念强调景观的构型,即景观元素的毗邻关系。景观的空间构型可能比笼统意义上的景观异质性或景观的嵌合体特性更具有意义(Forman1990,1995)但关于这一设想尚没有进一步的实验观察的支持。

同样的设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岛模式之中,这一模式主要讨论破碎化的残遗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Harrs1984)。该模式强调斑块在联系整体群岛系统中的作用应作为斑块被选作为保护对象的首要因素。单一斑块选择作为保护对象的标准包括:①空间位置,②总的物种丰富性,③对特有区系成分生存和延续的意义,④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而“选择栖息地岛屿保护地的压倒一切的保护标准是其在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Harris1984,p158)。

(ii)进化动态世系概念(EvolutionaryDynamicLineage)

这一概念认为,目前生物保护的战略基本上是保护那些正走向灭绝的稀有物种,而这并不是我们所需的。应该保护的是进化的过程(Erwin1991)。

那些对当代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地区应作为我们的保护和管理重点。

根据物种进化的空间轨迹来设计景观生态保护格局,才使生物保护更具有意义而应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观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istance)

用景观阻力来衡量景观中栖息地岛屿的隔离状态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Forman1995)。

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化设计湿地景观 因地制宜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成为地球三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下创造和谐的人与动植物栖息以及生活的水域生态环境。并能保持资源环境的延续与再生。本文主要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作以探索性的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湿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1、湿地的概念:

所谓湿地,是指无论其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6%,却为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地。湿地分为三大类:海洋、海岸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属于人工湿地的范畴。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是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

面对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湿地生态景观的日益退化,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变化。在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宏观的背景概念之下引出的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及其保护与开发,就显得意义尤为重要了。

二、怎样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可持续化设计

1、最大限度地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整体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容结构之间的和谐,已经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态设计。

调查分析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相互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的调查和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比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美国的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在这个湖面上曾于1960年左右建了一座购物中心,后来由于商业区迁移而被废弃。1998年,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生态公园,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城市中心所独具的自然风貌。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土壤结构、居民意见进行调查分析后,实施移除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道;引用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植物;在湿地周边种植一片传统的公园草坪和若干常见的城市绿化树木,建立一条绿化带。经过这样的改造,可以提供给游人野炊休闲的场所,也是居民区与湿地之间的过渡。在设计中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在设计中考虑人群的需求,这样得到的方案才能满足使用人群的需要,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但是在许多设计中,设计者和开发者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照所谓的构思肆意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2、重视植物在景观中的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的景观的设计中,应尽量保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再一个就是要因地制宜,选择本土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的调节,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

采用本土植物,是指在设计中利用或者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

3、水岸边界环境景观设计:

水岸边界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在有些方案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或者渗漏。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所起的过滤作用。这个在圆明园湖水渗透治理上就凸显了这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争议。

第5篇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述

近几十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问题频发。十以来,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包括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等。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我们的发展又不能停滞,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借助政策和其他手段来综合整治环境问题是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二十年,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Urbanism)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城市设计领域中,它通过跨专业综合的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从而使之得到解决。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是美国建筑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首先提出的,“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中,景观是城市发展中规划与设计的手段,同时,通过景观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一个完整的GIS系统必须具备输入、存贮、操作和分析、表达和输出四大功。近些年来,GIS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

2.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城市规划管理

基于GIS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信息,如各项现状地形数据、宗地、权属、用地许可、各项规划指标、规划成果图等输入数据库,然后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三维GIS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数据系统,将城市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根据管理内容进行分类,便于信息的管理与查询,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规划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等提供更为便捷、理性的技术服务手段。

2.2空间分析

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利用空间分析建立地理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快速的得出各种有用的网络拓扑分析和空间信息,准确的完成复杂的地理空间分析,如地形分析,用地适用性评价等,更直观的得到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同时,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隐患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如建立缓冲区、邻域分析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应用,以便通过结果对城市规划设计做出决策,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这使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简便。

3.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詹姆士・科纳(JamesCorner)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詹姆士・科纳把当代城市的研究分为5个主题,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过程和形态(form ofprocess)、技术(technique)和生态学(ecology),概括了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1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纳入城市的基础设施中,使其在城市中发挥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将其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部分去看待,在此同时它还承担了城市的改造、美化、更新和重塑自然、提升生态品质等职责。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规划多将植物作为媒介,应用大量的适宜生长的植物来调节规划范围内的环境气候,在丰富设计了景观之余再引入其他的景观植物,使一个区域和一个开放空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内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它体现了生态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生态学思想

景观都市主义着重强调的是以景观为中心的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学与以往所说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生态学是与环境、甚至是与环境万物始终联系在一起,也指城市如同生态环境一样应该与自然界中的万物联系到一起,与景观联系到一起,相互依存互相流动。城市不应当只停留在一个建筑或者某一时间点上,应该是具有吸收、相互转化和交换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一样是生态的有机体。

4.运用GIS技术的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4.1 在GIS技术中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原因

将景观都市主义中的要素选择应用到GIS技术中,可以避免过去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因素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基础要素提供整合到GIS技术中,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充分的利用,用以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可以在生态适应性评价中加入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分析得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适用性评价。

4.2 GIS技术和景观都市主义融合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从灰色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是指相互“联接”的绿道、公园绿地系统、自然或者农田保护区、再生土地等维持自然生命流通过程必须具备的绿色场所。应用GIS技术对现有地理数据进行详细的整合分析和处理,确定出需要保护的生态要素,进行分类,通过地图叠合分析确定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景观区域,同时综合其他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等进行加权计算和地图叠合确定出结果的可行性。

4.3 二者的融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当今城市规划工作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景观都市主义寻求的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促进城市的保护、更新和再生,通过与GIS技术的融合更快速、更科学的主动实现城市规划的“景观生态”(图1)。利用景观植物涵养水分,减少洪涝灾害,保护城市地下水,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丰富城市空间,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在GIS数据库中存储,变为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供查询、分析,用于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更多的综合手段才能变的更科学、更合理,还需要实施者和用户的协调合作,在长期的努力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发展。

图1.中国上海古北黄金城道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城市化进程;乡村景观规划;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12

1989年,自从我国第一届景观生态学研究会召开以来,相关学术界人士在景观方面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时给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其良好、高效的发展是整个农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对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的发展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机遇和挑战,为做好维护其特色和传统型原貌的工作,结合乡村的特点,建设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1 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

我国乡村景观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晚,至今关于乡村景观的定义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概括。我国学者谢花林等在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下,提出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范围在各个相邻的乡村地域内,由土地单位交叉形成的嵌块体,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形状差异、大小差异以及配置差异,因此也带来了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他认为乡村景观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而且还受到人类经营策略和经营活动的制约[1]。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存在于城市景观之外的空间,以自然环境为主,包括文化景观、经济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体,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景观、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文化和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景观等[2]。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乡村景观的定义表达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共同之处是对乡村景观所包含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存在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等观点的认可。

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主要是以发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出发点,在保护景观原貌的前提下,是一种合理设计、规划乡村景观的不同行为的行为体系,其规划设计是依据乡村景观所包含的自然景观的功能性、生态性、适宜性、经济合理性、社会文化性以及继承性这六大特性为基础,构建乡村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刘黎明提出,建好乡村景观规划,必须要考虑乡村土地使用合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种舒适、安全、健康、优美的居民生活环境,形成符合我国乡村特色发展的生态系统[3]。

2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在生态脆弱地区,比如西北农牧交叉带、黄土高原和城乡结合区为研究范围,采用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和景观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比如学者肖笃宁等出版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二是从乡村地理学和传统农业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如郭焕成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对区域乡村发展机制和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三是从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土地使用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乡村住宅地和农业用地,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改造乡村景观新面貌,但是对景观模型的研究和生态规划研究比较浅显,乡村景观的系统分析也没有得到深入的论证,这是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以后需要学者更加关注的研究方向。

3 乡村景观规划措施

3.1 将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景观规划中

伴随着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厌烦了城市的浮躁,开始向往乡村环境的大自然美景和具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因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也带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观光农业的结合是发展的潮流趋势,观光农业不仅能够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有效进行生产再分配、创新农村生产方式、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特色的规划设计

和国外比较发达的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及实际应用水平相比,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引进国外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设计乡村景观的规划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找出符合我国乡村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方案。国外在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战略构想,并在韩国得到成功的应用研究。当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新农村建设正符合目前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景观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应结合乡村的地域性优势,构造符合我国乡村特点的景观设计。其中务必要考虑的是把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等景观相互结合,突出差异和特色,增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唯一性,同时维护景观的原貌的安全,保留其传统性,达到乡村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03).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01).

[4]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关系研究

一.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1]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

(2)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3]。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来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观环境。凸显出了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旨。

(2)景观的涵义

景观这一概念最开始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美的效应,是画家对于画框里的单一的景物的定义,到了17世纪以后,景观才从艺术的框架里走出来,但是这时候景观的意义还是停留在视觉美上面,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美事物。后来景观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折射,雀跃于城市规划中。直至今日景观已衍伸为具有符号的涵义。不同的景观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3)城市景观的体现

城市的景观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及性质。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建设的性质与规模,两者相辅相成。例如,苏州园林规划的初衷是作为旅游胜地,景观设计正是顺从了这一趋势,注重山水的刻画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洛阳古城则是一个历史上长久的商都,故它的设计风格一秉商都气息,使人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以此类推,可见城市景观也是城市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布局的体现。

(4)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的景观设计,它的设计对象是整个区域的整体空间布局以及水系、生态网络构建等等;其次是城市的景观设计[4],城市景观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建筑与建筑、公共户外空间以及交通、植被之间的关系;再者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在这方面,它主要实现对居民胜过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最开始的社区设计指的是城镇的设计,后来郊区设计也纳入其中了,且郊区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最后是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风景旅游区由于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既需要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地进行保护,也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开发设计,公园以及树木园等进行重新规划。

从环境的生态绿化、视觉景观形象以及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来看景观设计其具有不同的涵义。从环境的生态绿化来看,景观设计是随着人现代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人的生态感受及要求出发,依据自然界各种生物学原理,以及自然界中植被、土壤、阳光等的研究,为人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绿化环境;从视觉景观形象来看,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对景观这一视觉美的因素的设计和科学分布,呼应人对美的视觉效应的追求,根据美学的规律,对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优化视觉效应;从大众行为心理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社会科学与文化因素不断植入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是从人的心理需求及感受出发,利用人的行为以及精神活动等的规律,在心理文化的引导下,努力营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积极健康的环境。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初亚奇.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3).

[2]徐永俊.城市建设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3] 李美琴,刘青周.浅谈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与方法. 科技资讯,2009,(16).

[4] 郑怡笑.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华章,2007,(8).

作者简介:陈苏丽(1987—),女,蒙古族 ,重庆市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在《艺海》《工业设计》等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上10余篇。

该篇文章通讯员:金科

第8篇

关键词:生态规划;校园景观;生态景观

一、引言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除了学习课堂知识,课外交流也尤为重要。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环境。校园景观不仅构筑起校园发展的文化脉络,同时也是主要的景观生态轴线和主要生态廊道。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北湖景观工程详细规划为例,浅析什么是生态性规划设计,又如何在由宏观到微观的设计中贯彻生态理念。

二、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性研究

(1)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性概念

生态性这一概念在校园景观规划中越来越受重视,到底何为“生态性”?难道就只是“鸟鱼花香、绿树成荫”吗?断然不是,那只是人们对生态性最表象的理解。

生态性应用到校园景观规划中,是建立起一个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校园人文精神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复合生态性系统。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单一地将某个景观元素作为设计对象,而是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项元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使校园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而这个复合式生态性概念也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的含义:

1.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要强调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在规划中协调并利用人与资源(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并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可控的方案。

2.自然生态性

建立多层次绿化廊道完善生态网格,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稳定。强调一个字“活”――资源的循环再生,涉及到水域的自然或人工循环、水生植物对富营养物质的转化、分解与再生等其他相关问题。

3.人文生态环境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历史、独特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发展目标,这些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研究的,所以校园规划建设不能盲目追新求异,既要传承老校区深邃的“历史文脉”,又根据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现现代校园建筑的水平。人文生态性环境是便于师生学习、生活、交流和满足多样性要求的校园景观。

三、生态性概念的引入与运用

(1)北湖现状生态性分析

从自然生态性分析,主要表现为:

A.植被――场地现状植被较少,绿地系统极不完善,乔、灌、草三层次绿化不同程度缺乏。场地内有若干乔木、灌木、野生乡土地被呈无序自然生长状态,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种农作物。

B.地形与土地利用――整个基地内部地势走向是东北低西南高,大坑东北部有一片杨树林,北部是农田,西部是洼地,南部为堆土区;基地外东边有一条老,忙牛河。

C.水体――水体有少量蓝藻,湖面呈不规则状,池壁和池底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做优化调整。

D.建筑――场地内现有少量破败建筑,无再利用价值。

从人文生态性分析:

校园“文脉”在新校区环境中得不到传承,终究会导致其社会形象的不稳定和学子们心理情感上的不认同。场地内无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建筑与景观,只有少量破败建筑。滨水空间无序、零散,水体轮廓线失控,没有形成与校园其他内部景观相联系的网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当滞后,滨水驳岸不仅单一,且存在安全隐患。

(2)规划思路与规划特点

强调校园景观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规划利用景观轴、现状路形成活力轴线和视线通廊,使滨水景观节点向有机渗透、共享。校园交往空间形态应层次分明,有各类广场、各种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强调空间的连续性、有序流动与转换,形成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这便是有机聚合的思想。

贯彻生态设计理念,通过不同规模的生态斑块层次化、网络化、按照层级结构构成生态网络。合理组织景观节点,搭建设计框架,形成以下特点:中心功能区的高辐射动力,整个校园以中心水面、广场为起点,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扩张,通过景观轴和绿化空间,将各个功能片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空间。

(3)总体规划布局

采用“中心突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环形布局”的模式,将园内部空间和园外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景观系统可以概括为一轴、一环、六区。景观节点设置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形成了校园中通透、流畅、空间感较强的景观特色,并通过中央景观视觉轴线、环湖园路及三个不同肌质的核心空间――水体空间、硬质空间、实体空间将个功能区串联成一体,并以此构筑生态走廊,形成双轴多核生态结构。

一环:环湖设置环湖园路分别串联园区内各个景观节点,起到观景、亲水的作用。一轴:即从博爱广场向铭志广场方向形成的一条轴线,同时延续建筑区的景观大道成为整个园区的主轴线,消除了湖水的隔阂,轴线使景观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延续主轴线向南扩展,恰恰寓意“历史――现在――未来”的发展轴线。六区:晨曦湖、博爱广场、西亭园、音乐角、荷塘月色、银杏园。

(4)交通及流线分析

校园景观道路建设众所周知,教学楼组团人流活动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具有瞬时人流大、停留活动少、停留时间短等特点。所以重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人流集散和短时停留问题。应设立为师生步行、自行车设立各自小道,避免使用冲突、减少不便。还应考虑到其他游憩活动需要而发生的游览通,垃圾清运、货物运送等内容的服务通,以及消防、救护等的应急通。

此方案的交通和流线布局也秉政了生态设计法的原则,保证校园环境的独立性和安全。人车分行方式使园区各项游憩活动正常进行,避免区内大量机动车对游憩活动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

园区的道路系统组织采用“环状、放射”相结合模式,形成两个等级的道路系统,步行路和园路都连接景区内部,将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延伸到游憩活动场地的入口。

第一等级路为串联片区各主要组团及各活动中心的环湖路,宽4米,总体较为自由活泼。第二等级是漫步道,宽1.2米,强调步行系统的完整性,以环湖步行系统为主骨架,通过许多向湖步道,街区人流聚到晨曦湖四周,并在湖滨形成多处人流聚敞场地,从而建立导向性明确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步行空间。在车行路周围和展览馆旁,还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和回车场地。

竖向设计:原有场地过于平坦,在竖向上缺少变化,整个校园的景观层次比较单调,因此在设计中考虑台地形式的运用。生态湿地,运动广场和音乐角通过地形处理,堆坡造林,形成微地形,一则可以屏蔽道路交通对园区的噪音、景观影响:二则通过种植观叶类高大乔灌木、地被,考虑不同的季节色彩搭配,展现

绚丽多彩的大园林景观。

(5)植物景观

无论是按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观点,植物景观都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选择树木、校园路线就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可以形成屏幕降低噪声,如同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良乡校区的植物设计主要从生态角度上考虑,特别注重树种的环境适宜性,土壤条件和气候是决定性因素,然后按照地形、季节变化、树龄和后期养护难易来选择。

乔木的栽种的效果应该是集欢愉、繁盛、阴蔽、静谧、独处之感觉为一体。在树种选择上依照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又能随着时问的延续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

灌木种植设计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同时也表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更要体现文化内涵,丰富植物景观,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体现自然环境意境景观效果。

设计草坪也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是校园的象征,无论草坪是否在缺水的地区生长,也无论学校能否负担施肥和除草机的能量消耗,我们选择一种美丽、耐寒、耐旱的草种,就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后期养护。

(6)水体生态环境

在校园设计史上不乏优秀的水体景观,校园因为有了水而灵动,它塑造环境、改善气候,同时也是很多人文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晨曦湖”面积约为28700甲方米,蓄水量24400立方米,最深1.5米,最浅0.2米,水质面临富营养化的问题,湖内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环境,是势在必行的。在这个方案中尽量尊重原有水面形状,对其只做局部调整,优化水岸线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难度,极大减少工程造价,提高实施的可行性。现有湖水主要为汇集的雨水、渗透的地下水,可利用市政管线补充,设计层次丰富乔灌木、地被植物群落,雨水经过滤净化,汇入湖面。乔灌林带的走向以及水边生物护岸带的设置;充分利用浮床系统;地下过滤系统;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净化系统。

除此之外,计划建成一个3000平方米,日净水量约1500立方米的湿地。湿地的建设与人工过滤器形成一个水质净化系统,从污水的处理利用、雨水的拦截回收及湿地的过滤、吸附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环境的容量,形成一个与环境相互交融、并可供观赏、具备环保教育特点的滨水景观。

四、结论

校园生态景观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多层次、复杂的结构。它是物质循环、再生的载体,同时它与社会物质文化息息相关。生态设计法通过协调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改善校园景观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景观生态设计法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潜在价值,可以弥补以往专项规划存在的从单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足,有益于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环境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

参考文献:

[1]周武忠著.《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7.11P

第9篇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字: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2.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3.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4.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结束语

对战略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本身和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是建立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前提。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个既定的城市规模和用地范围内,要实现一个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势必会遇到观念、法规与管理上的困难,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传统城市规划与方法提出挑战。针对于此,提出反规划概念。规划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是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保障,而反城市规划方法是实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亚奇.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3).

2.徐永俊.城市建设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3.李美琴,刘青周.浅谈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与方法. 科技资讯,2009,(16).

第11篇

关键词: 景观设计 低碳 生态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 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 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 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 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 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12篇

关键词:工业污染;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景观安全格局

正文

绪论

1.1工业活动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从人类出现至环境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均处于环境承载范围之内。然而,伴随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城市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是如影随形的环境污染。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引人注目的“世界公害事件”可以看出,人类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喜悦成果的同时,也深受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的痛苦。工业活动是造成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治理主要集中在工业环境治理。“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再治理的方法在早期应用以后被发现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益短缺的局面。人们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靠事后的环境补救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1.2生态工业学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工业学为人类指明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实践的最主要形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为代表展示出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优势。生态工业园区以其极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世界范围内工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方向。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2.1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生态工业园区(EIP)是以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发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也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一种重要的运作方式,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和副产品共享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一生产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产生废物最小化。自世界建成了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后,随着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的提出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等在实践层面的推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生态工业园不仅减少工业体系对环境干扰的效果明显,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方面也大有优势。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引起了各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生态工业园的规划

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理论等为指导,拓展主要行业内部以及行业间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从上图表中不难发现,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是以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应用工业生态学为手段的,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虽然目的是为了在实现工业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规划中丝毫没提对园区本身和园区所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的规划,接下来,笔者将从景观生态规划的学科理论角度重新分析规划,试图探索出一条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新路,作为对传统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一种补充。

景观生态规划

3.1景观生态规划概念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把景观生态规划理解为:是一种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科学地管理和最佳利用土地,保证人、植物、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生存或存在空间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规划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i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ng的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狭义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在这里,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

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4.1生态工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是以系统综合平衡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将园

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进行规划,将工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贯穿于园区的工业生

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2)空间异质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园区自然景观环境良性发展,便于维持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异

质性有利于抗御内外干扰,实现自然体系的波动平衡。

(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强调的是园区建设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要注重

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将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最终落实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上。

(4)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环境的规划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繁简得当,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

“完善”而添加各种枝节,致使整体设计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要根

据生态系统分异性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建设和管理方针,突出重点。

4.2生态工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24

(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就是合理开发利用高科技工业园中的山、林、田、河、湖、城等环境资源,适当保留丘陵和湖泊,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建立起景观环境生态

安全格局,以园区内的自然组分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组分来建设,维持和恢复生

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要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

道路建设等手段,促进园区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环境的协调一致,实现园

区自然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独特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形象。

4.2生态工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空间区域单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在生态工业园总设计时,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景观管理和设计基本原则入手,对生态工业园的土地使用、建筑、基础设施、视觉效果、环境质量、绿化、土壤、水文、景观、照明、交通和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加以考虑,合理地协调建成异质的“斑块”、“廊道”状分布,使各组分间合理配比,构建集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韦亚权.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江伟斌.提升江西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王向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一以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08.

[4]李玲.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5]葛夫财.生态工业园在日本的实践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05(9):107―108

[6]陈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优化格局----Fonnan教授的景观规划思想.规划师,2004,20(7):66-67

[8]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9]黄光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Forman,R.T.T.,1995.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 scapes and Regl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