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见的管理学效应

常见的管理学效应

时间:2023-10-05 15:5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的管理学效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见的管理学效应

第1篇

摘 要:文章以知识图谱作为计量工具,对2000~2011年间中国文学学科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

>>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0-2009年基于CSSCI关键词的科技查新文献分析 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中美汇率利率互动效应研究:2000—2011 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 基于CSSCI数据库的国内媒体融合研究 基于CiteSpacelll的系统工程学科知识图谱初探 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 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作者简介:谢靖(1981-),男,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报分析与评价;章鑫鑫(1992-),女,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第2篇

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机制;重要性

学校管理中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学校管理的好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是当前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需要探究的课题。而从管理学角度分析,激励机制能够利用一些方式与方法创造特定的条件,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与动机,能够实现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的有效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工作热情。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整体应用现状。

一、学习管理中激励机制应用的重要性

所谓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创设满足个体需求的诸多条件,用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让员工能够为实现工作目标而不断努力的一种行为。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激励机制的过程是融合动机、需要、行为以及目标四个因素,其出发点是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在激发出相应的动机之后,能够发奋努力的一种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自身目标的有效结合。

1.激励机制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般而言,如果人长时间从事同一份工作,会导致工作热情缺乏,并且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小学教师在长年累月地从事教育事业之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如果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数量比较多,那么小学教学就会缺乏活力,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学质量则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从根本上克服这一致命弱点,则需要利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士气,积极培养教师树立良好的工作状态。

2.激励机制能够强化教师的积极行为。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所饰演的反射原理可以得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对他有利,那么这种行为会得到多次出现,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不利,那么其行为则会有所消失。在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学校管理利用激励的方式对教职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且适当地给予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师的积极行为得到强化,并且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总而言之,激励机制的应用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教职工的有限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教学管理之中利用激励机制能够满足教职工的个体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激发起工作潜质,能够实现工作、生活的双赢。

二、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方法与途径

1.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目标激励。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所谓的目标主要包括了目的与对象,是一个组织系统,目标激励利用设置相应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让学校与教职工形成密切的联系,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一般情况下,在当前小学学校管理中采用比较频繁的便是物质奖励,常见的物质奖励便是奖金、奖品,而精神激励则主要包括了信任、表彰以及荣誉等。在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中,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这样能够让教师产生光荣感。绩效激励与榜样激励。现如今,小学学校管理中绩效激励是比较常见的,绩效奖励利用教师的教学结果以及贡献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评价,绩效激励具有一定的说服性,能够让教职工明确与他人的差距。而榜样激励则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营造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教职工在形象性、感染性中得到发展。

2.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的主要途径。

第3篇

风险管理专家,拥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和英国Lancaster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博士学位,风险地图方法和RiskMap软件发明者,风险世界网和风险云数据库创始人

有些项目具有多个重要的利益相关人,这意味着项目同时具有多个目标。尽管项目目标之间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关联的,但还是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相互制约的不利效应。项目的多目标性导致项目管理上存在巨大的协调难题

就像表现出某些特定特征的人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样,表现出某些特定特征的项目也会内在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项目本身就带有“风险源”,一般来说,常见的高风险项目特征包括新奇性、长期性、高复杂性、紧联结性、高度战略性、多目标性,和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

如果管理团队感觉到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或管理新奇性,那么就意味着团队本身缺乏充分的项目经历和管理经验,现有的知识、工作能力与项目任务需求之间可能存在差距。新奇性会增高项目技术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团队管理经验的不足也会导致项目关键决策及合同条款的设定出现更多的“漏洞”。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由没有做过类似项目的管理团队制定的项目计划往往不切合实际,按照制定的项目费用和进度计划无法完成项目任务。

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越长,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就越大,那么在其生命周期内遭遇到风险影响的可能性就越高。此外,在较长的建设周期内,项目所在企业的自身战略目标及外部环境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导致项目目标本身发生转变。具有长期性特征的项目,对管理团队的应变能力,以及依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调整项目计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杂性指项目具有多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同时项目在技术实现和管理机制上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高复杂性能够限制项目管理团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得收集到的信息数量不足或者不准确,影响管理团队对项目系统内部存在的非线性、间接关系的理解,容易使得管理团队的决策及行为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对项目其他部分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增加项目的脆弱性及相应的管理难度。

紧联结系统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系统中的一个部分的行为会迅速影响到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具有紧联结性的系统往往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工厂内部的装配线中多道工序能够同时进行,大大减少了制造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然而,紧联结系统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保证高效且安全运转:生产需要在比较封闭的条件下进行,并且具有比较成熟的生产工艺和过程,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一个项目系统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当一个项目具有紧联结性时意味着这个项目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值得管理团队高度注意。

一个项目具有高度战略性,意味着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项目失败,那么企业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高度战略性特点会影响到项目管理团队的决策和行为,制约项目管理手段的使用。如果一个项目发展得不顺利,那么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结束这个项目,是避免严重风险影响和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项目的成功对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或者企业承担不了项目失败带来的损失,那么结束项目就不会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案。然而,追加投资继续完成项目建设,会进一步扩大过多的项目资源投入带来的损失风险。

有些项目具有多个重要的利益相关人,这意味着项目同时具有多个目标。尽管项目目标之间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关联的,但还是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相互制约的不利效应。项目的多目标性导致项目管理上存在巨大的协调难题。不同的利益相关人对项目成功与失败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于项目的进程以及发展会有不同的理解。当风险出现时,不同利益相关人对于风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他们往往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来看待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导致更多的管理行动满足了局部利益而不是项目整体利益。

当项目执行或项目成果需要满足政府及监管部门的要求时,由于政府及监管部门的许多程序和决策都有一定的法律法规限制,使得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在这些法律法规之下进行,不能随意加以改变。从项目风险管理角度来看,这个项目特点给项目管理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在普通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团队可以改变项目部分设计来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影响,但是当项目受到法律法规限制时,项目的设计不能轻易改变,那么也就不能选择最佳的管理措施来应对风险,使得这类项目具有更高的脆弱性。

第4篇

1.内科药物治疗学

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是内科医生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更是临床药学重要的专业基础,对于将来从事综合性工作的临床药师来说,是贯通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课程。药物治疗学主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能否转化为治疗效应,最大限度地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合理使用药物的具体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基础学科,特别是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内科药物治疗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5]。面对迅速增长的大量药物,如何选择和应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内科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的,是使临床药学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方面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熟悉内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通过讲授内科药物治疗学,为今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进行毕业实习以及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包括系统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各种疾病相结合,正确地运用到药物治疗的实践中去。

2.外科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会“用药”的临床药师,而不是会“做手术”的外科大夫。所以外科及药物治疗学的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外科学总论部分为主,如无菌术和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体液失调和酸碱平衡、输血、外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其他术前术后与药物处理密切相关的一些外科疾病,实验和见习课时亦安排在与上述讲课内容有关的科室或手术前后辅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种。目的是熟悉外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配合手术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承担外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3.妇产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如妇产科常用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各种常见生殖系统炎症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学,月经失调、绝经期、不孕症与性激素的补充治疗,产科、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处理及围生期的合理用药等。目的是熟悉性激素类、避孕药、抗生素、抗肿瘤等妇产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原则和治疗方案,能够担负妇产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4.儿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小儿的生理和病理学特点,掌握小儿科用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儿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5.神经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神经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注意加强药物治疗学内容,使学生熟悉神经病学检查和诊断要点、常用治疗药物,掌握神经病科用药特点、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神经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6.精神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精神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精神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精神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特点、用药方法及主要不良反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精神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7.传染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传染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特点,掌握传染病科常用防治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传染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8.皮肤性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皮肤性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皮肤性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及治疗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皮肤性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二、关于临床药学课程

1.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以人体和药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即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的结合,吸收和利用相关学科的进展,使基础理论与方法直接用于临床,为研制开发新药或提高治疗水平服务,推动医学和药学的发展。传统的临床药理学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评价、甚至药事管理学的部分内容,并与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颇多交叉和重复。鉴于对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临床药学课程的统一考虑,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出,单独设课,为避免学科之间概念的混乱,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界定和规范教材内容及范围,适当调整学时和学分非常必要。临床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一门独立的重要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总论部分,如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设计、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药、时间药理学、遗传药理学、老年人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等,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进行新药的临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2.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进行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一种方法学,教材的编写重点是与药物临床应用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设计原则、基本类型、因果联系以及Meta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具备开展循证药学(evidence-basedpharmacy)研究的能力。

3.临床药物评价

相当于临床药理学的各论内容,按系统或治疗的重要疾病评价临床常用药物,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特点,以及发展和应用趋势。如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与细菌耐药变迁的关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循环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呼吸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血液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激素类药物的临床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评价等。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评价药物应用的能力,了解临床应用药物的最新进展,为将来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按系统或器官综合介绍引起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临床常用药物(包括中成药),使学生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监测及药源性疾病的相关概念、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基本原则,具备分析、处理药源性疾病的基本能力。教材内容包括药源性肝脏疾病、源性肾脏疾病、药源性心血管疾病、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药源性内分泌系统疾病、药源性皮肤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5.药物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健康效果改善,可以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员在药学实践中的综合分析能力。重点介绍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设计、评价方法与指标、成本收益的识别与计量、预测与不确定性分析等。使学生懂得药物经济学能够协助社会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药品政策,帮助医院和临床医护人员优化治疗方案,给消费者(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品治疗信息,指导医药公司的新药开发以及市场营销。

6.药事管理学

第5篇

1.药学知识领域:由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分析(包含体内药物分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知识单元构成。

2.临床医学知识领域:由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实验病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等知识单元构成。

3.药物治疗学知识领域:由内科药物治疗学、外科药物治疗学、妇产科药物治疗学、儿科药物治疗学、神经科药物治疗学、精神科药物治疗学、传染科药物治疗学、皮肤性病科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单元构成。

4.临床药学知识领域:由临床药理学、药物应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药事管理学等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领域应是临床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学,这是目前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属于教材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的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供普通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用。山东大学组织编写的临床各科《药物治疗学》一套7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七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教学使用,还有其他专业课程教材,如《药物流行病学》、《药源性疾病与防治》等。这些教材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编写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或药理学等基础课程教师,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阐述的实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案调整等属于临床用药特色的内容偏少,未能很好地体现临床药学专业专用教材的特点,加之教材的格式不统一,前后顺序安排不甚合理;造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节,专业重点不突出,内容比较杂乱,与其他学科重复过多,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混乱现象。这些问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在再版时花大力气解决。随着我国临床药师制度的逐渐实施和完善,临床药师专业素质、水平和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材的主编和编写人员应逐步过渡到由临床药师承担。目前再版的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写人员,可由临床药师、临床医师(具有丰富临床用药和教学经验)以及药理学专业教师三方面组成,以真正适应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关于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

1.内科药物治疗学

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是内科医生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更是临床药学重要的专业基础,对于将来从事综合性工作的临床药师来说,是贯通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课程。药物治疗学主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能否转化为治疗效应,最大限度地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合理使用药物的具体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基础学科,特别是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内科药物治疗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迅速增长的大量药物,如何选择和应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内科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的,是使临床药学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方面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熟悉内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通过讲授内科药物治疗学,为今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进行毕业实习以及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包括系统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各种疾病相结合,正确地运用到药物治疗的实践中去。

2.外科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会“用药”的临床药师,而不是会“做手术”的外科大夫。所以外科及药物治疗学的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外科学总论部分为主,如无菌术和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体液失调和酸碱平衡、输血、外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其他术前术后与药物处理密切相关的一些外科疾病,实验和见习课时亦安排在与上述讲课内容有关的科室或手术前后辅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种。目的是熟悉外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配合手术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承担外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3.妇产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如妇产科常用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各种常见生殖系统炎症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学,月经失调、绝经期、不孕症与性激素的补充治疗,产科、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处理及围生期的合理用药等。目的是熟悉性激素类、避孕药、抗生素、抗肿瘤等妇产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原则和治疗方案,能够担负妇产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4.儿科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小儿的生理和病理学特点,掌握小儿科用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儿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5.神经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神经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注意加强药物治疗学内容,使学生熟悉神经病学检查和诊断要点、常用治疗药物,掌握神经病科用药特点、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神经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6.精神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精神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精神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精神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特点、用药方法及主要不良反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精神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7.传染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传染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特点,掌握传染病科常用防治药物的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传染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8.皮肤性病药物治疗学

教材内容及重点应以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使学生熟悉皮肤性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掌握皮肤性病科常用治疗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及治疗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能够担负皮肤性病科临床药师的职责。

四、关于临床药学课程

1.临床药理学

传统的临床药理学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评价、甚至药事管理学的部分内容,并与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颇多交叉和重复。鉴于对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临床药学课程的统一考虑,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出,单独设课,为避免学科之间概念的混乱,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界定和规范教材内容及范围,适当调整学时和学分非常必要。临床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一门独立的重要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总论部分,如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设计、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药、时间药理学、遗传药理学、老年人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等,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进行新药的临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2.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进行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一种方法学,教材的编写重点是与药物临床应用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设计原则、基本类型、因果联系以及Meta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具备开展循证药学(evidence-basedpharmacy)研究的能力。

3.临床药物评价

相当于临床药理学的各论内容,按系统或治疗的重要疾病评价临床常用药物,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特点,以及发展和应用趋势。如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与细菌耐药变迁的关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循环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呼吸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血液系统药物的临床评价、激素类药物的临床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评价等。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评价药物应用的能力,了解临床应用药物的最新进展,为将来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宽严相济;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0

目前,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主要教育管理风格大体分为三种,即:放纵型、专制型以及宽严相济型。放纵型多常见于高职、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管理主要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且不常参与具体的班级事务管理。而专制型则主要见于学前、小学等低等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严格管理和控制,权威性极高。宽严相济型的管理主要是在中学阶段,对管理约束中学生行为,融洽师生关系等都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宽严相济管理方式的具体情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并就高中班主任如何更好的开展落实宽严相济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的确保高中生学习的秩序性、科学性,增进师生关系。

一、宽严相济的概述

1、宽严相济的含义

所谓宽严相济,最初是源自刑事方面的政策,即按照刑法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酌情量刑,并在处罚时综合性的运用从重、从轻两种方式,从而更好的体现刑法的公正性,以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法律惩处制度,提高法律约束的社会效应以及认知规则。在这里,“宽”主要是宽容、宽大、宽缓的意思,“严”主要是严厉、严肃、严格的意思。

高中管理中的宽严相济,则主要指的是班主任要制定严格、明确、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但在管理处事方面适当的宽容、宽松。也可以理解为是制度范围内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自由。

2、高中实施宽严相济管理的作用

宽严相济管理模式即有严格的一面,又包含了宽松的内容,在管理上讲究张弛有度、相辅相成,对高中班级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表现为:

1)有效规范和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高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正处于定型发展时间,其在思想、心智、行为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成长,但仍然不够成熟,容易冲动,思虑不周,对自身的约束力和管制力不高,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对其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明确、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在班级生活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约束和限制学生不良学习生活行为的发生,从而更好的确保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健康成长。

2)有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叛逆时期,一味的高压管制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的,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效果适得其反。而一个在纪律许可下的自由、宽松的班级生活环境,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日常行为不会“出格”,还能够有效的缓和学生在心理上的压迫感和逆反情绪,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健康、轻松、自由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同时,由于学生发展的限制力度降低,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多元化的成长发展,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

二、高中班主任实施宽严相济管理的措施

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艺术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管理中的“人性化”

高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严重,导致“问题学生”较多,有些学生甚至对高中生活充满厌倦感、憎恶感。因此,高中班主任必须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积极、耐心的同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正心理。积极运用管理艺术,通过细致、热爱、真诚的关怀,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尊感”,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缓和师生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进行积极的改正,从而确保学生的健康、良性发展。

2、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主任要在校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严格的班规。明确学生日常班级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并进行严格、严肃的教育和处罚,绝不姑息学生的不良行为和错误缺点,达到防微杜渐的教育管理目的。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而降低处罚,也不能因为成绩不好而加大处罚,从而更好的维护班主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提高学生对其的信服度,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加的顺利。

3、班主任要积极发挥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发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因此,高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严格做到“自身端正”、“为人师表”,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树立自身正面、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行为标准。同时,班主任还要充分发挥榜样效应,通过利用自己良好的学识、涵养、品格,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熏陶,让学生能够对自己产生佩服、尊崇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够以班主任为榜样,自觉的遵守班级制度,提高自身素质修养,自觉避免和改正不良学习、生活行为。

结语:

将宽严相济模式应用到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约束和规范高中生的日常思想行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自制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培养其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改善班级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最终达到高优、高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覃慧华.关于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2(06)

[2] 张松波.基于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J].青春岁月,2012(16)

[3] 吴怀刚.简述高中班主任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2(13)

第7篇

[关键词]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公共管理

公共物品管理的研究是公共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这不仅因为公共物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公共部门的自愿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之上,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公共物品有关,如政府进行的资源配置,政府所从事的收入再分配,政府在稳定经济方面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及其效应等。

1 公共物品的含义

人们对公共物品研究最早源于对公共性问题的讨论。在国外,最早较为深入关注这一问题的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他在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两个邻人可能达成协议,共同在一片平地上排水,但在1000人之间却难以达成同样的协议,因为每个人都企图坐享其成。”因此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或者由政府参与来完成。休谟的分析包含了公共物品的几个基本内容:①在自利的个人间存在某些共同消费的产品。②这类新产品提供坐享其成心理及其可能性。③这种心理只能由政府参与才能有效克服。这是休谟最初对于公共物品一些基本观点。

比较系统地对公共物品进行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意财政学派。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首次明确使用了“公共物品”这个概念。萨缪尔森指出,在理论上,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私人物品的供给和配置,但有一类物品的供给和配置市场机制办不到,而必须从税收中通过预算支出来解决。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布坎南把公共物品界定为“任何由集体或社会集团决定,为了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萨缪尔森与威廉•d.诺德豪斯(will d.nordhouse)在他们合著的《经济学》中指出:“与来自纯粹的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公共物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种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有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被有效地提供出来。”

斯蒂格利茨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指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的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公共物品下了更明确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国外学者提出的有关公共物品的观点各有侧重。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在早期提出的观点属于政治学和论理学的范畴,没有涉及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因为公共物品和政府、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早期的学者对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研究更多倾向于政治领域。后期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对公共物品的研究则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探讨的,他们在概念中重新对比了公共物品的不同之处。同样斯蒂格利茨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物品的,他提出的公共物品的定义与后来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定义是相通的,都提及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国内对公共物品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理论都是基于国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学以及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国内学者陈振明在其著作《公共管理学》中对公共物品的定义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上海行政学院曾峻教授对公共物品所下的定义为:“由公共资金或资源投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这是从公共物品的投入角度来定义的。

根据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基础,可得出一个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就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且分割或分开消费不可能或成本太高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2 公共物品的特性

根据以上所提及的国内外学者对公共物品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公共物品具有三个基本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众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可以完全消费一个物品的全部。如一盏路灯,一个消费者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使用的效用。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所有的消费者都可消费同一个物品。

所谓不可分割性,是指对于一种物品的消费,分割或分开消费并收费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太高。因而私人供给者就不会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也无人愿意去竞争供给。

3 公共物品的分类

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根据国内学者陈振明的划分,可以把公共物品按照三种方法来划分。

第一种划分方法是将之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国防就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其消费没有排他性。国防服务被供给,其消费便是全社会性的。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等也是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则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特征的物品。如道路就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一定限度内,一人上路不会影响别人上路,但一旦超过必要限度,出现拥挤或堵塞现象时,多一个人上路就会妨碍别人上路。能源、交通等都属于准公共物品。

第二种划分方法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一些看不见的服务,如法律、政策和制度等。

第三种划分方法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和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等;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如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等。

另外,国内学者曹现强和王佃利在其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一书中,把公共物品划分为四类: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指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如国防;俱乐部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具有对外排他性或排除追加的消费者的费用很低的公共物品,如付费用户观看的有线电视;拥挤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但达到一定使用水平后就具有了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如游泳池、桥梁等;混合物品则是指那些既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样的物品称为混合物品,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卫生服务。 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准公共物品还可以对其加以分类,按照公益性可将其分为公益物品和公共事业物品。综合以上学者观点,笔者总结出一种公共物品的分类方法,即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类公共物品不常见,如国防、灯塔。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然后准公共物品又可以分为公益物品和公共事业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等属于公益物品;如电力、自来水等则属于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其实,公共物品的分类虽然方法不一,但基本的分类原理是相通的,也各有其科学之处,并没有所谓最佳的分类方法,只是在分析问题时根据不同需要而有了不同的角度。我们不需要把视线局限在某一种分类上,应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大卫•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郑榕.公共产品论的发展历程[j].财务研究资料,1998,38(9):1-4.

[3]曾峻.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人才测评 诚信 招聘 绩效考核

一、背景介绍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诚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才测评指标,从文凭到个人信息,从获奖情况到工作经历,从绩效考核到薪酬测算,诚信都是重点考核员工的一项素质。而在2010年,方舟子以有力证据表明,中国“打工皇帝”唐骏的文凭造假,这一新闻一时震惊了全国。中国“打工皇帝”唐骏是微软中国的终身荣誉总裁,以260万多股股票期权出任盛大集团总裁,2008年以身价10亿元跳槽至新华都集团。方舟子指出唐骏的文凭学历是美国野鸡大学(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文凭,同时指出唐骏履历和个人经历多处造假,而后许多网友又相继曝出同样是假文凭的国企、事业单位高管名单。诚信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项目之一,若疏于对人才诚信的考核,会引发民事纠纷、劳动争议、泄露企业秘密、增加招聘录用成本甚至影响企业存亡等问题,所以做好诚信测评至关重要。

二、诚信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测评过程的诸多限制

1.时间限制。招聘或绩效考核时,由于人数多,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全面检验每一份简历内容的真实性,这是测评过程忽略信息真实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技术限制。虽然目前科学技术发达,但是仍然没有完整、合适的检验系统能够迅速检验信息的真实性。用人单位一般在检验学历、获奖情况等信息时都是通过向所在学校或单位进行核实的方法来确认,但这样的途径往往速度慢,程序复杂,存在纰漏,工作量大。所以检测技术的限制也影响着测评的结果和过程。

3.人为因素限制。测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测评人员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例如在招聘时由于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心理误差造成的测评人员对某些求职者放宽标准;求职者的外在表现也会影响测评者对其真实性的忽略,例如有的求职者表达能力很强,但其简历上所说辩论队的获奖情况及经历为假,测评者有可能因其表现优异而忽略此信息的真实性,工作中才发现表达能力强但思维逻辑性差。

(二)测评制度的缺陷

1.招聘的缺陷。大多数企业常用的测评手段有审阅简历,单人、多人面试,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常见的几种形式对于求职者来说已经成为具有技术性的考查形式,在考察前就已经准备了很多应对技巧,所以往往不能在表现中呈现真实的自我情况,这会给测评人员带来一定的蒙蔽。

2.绩效考核的缺陷。绩效考核中对每个员工的成绩评判大多是由主管部门领导给予评价,大多数企业没有良好的越级沟通渠道,这导致考核中部门负责人的主观误差对绩效的真实性造成影响。有的企业绩效考核由人力资源部开展,由于对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明确绩效的真实性,也会造成一定误差。

(三)测评标准不合理

以学历为门槛,能力退而其次。在职场中,学历已然是求职的敲门砖。然而,高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工作能力,专业对口也并不代表与职位匹配良好,这是人才测评一直待于解决的问题之一。唐骏的学历虽然是假的,但是能够被微软授予终身荣誉总裁并不仅仅依靠一纸文凭,最主要还是凭借他在微软公司的工作能力。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虽然学历并不代表工作能力,但是要想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就必须先具备光鲜的毕业证书,于是引发了如此之多的假文凭。测评标准的不合理并不是导致诚信测评失败的直接原因,而是造假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网络传播媒体十分发达,只凭着表层的假学历不可能长久稳定的立足,但企业对于学历的要求却不能给予那些没学历有能力的人才入职的机会。

三、解决建议

(一)调整测评制度

企业在招聘时,应改进人才测评方法,灵活的运用测评形式让求职者将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考核应当不局限于一种测评形式,可以采用不定时、多种形式互换的测试方法对求职者进行考评,也可适当安排考评人员参与测试(求职者不知道其身份),以参与者的角度进行测评。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更改或者创造更多有效的测评方法,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在绩效考核时,应建立考核的仲裁制度,建立技术、能力相加的综合考评体系,并建立以考评小组(包括直属领导、技术总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随机抽取的工会代表)为测评人的制度,尽量减少考核误差,以加强考核内容的真实性。

(二)利用先进的设备、网络媒体检验信息真实性

企业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发展情况,引进相对科学、快捷的设备或软件,来提高人才诚信测评的效率,以保证求职者信息的真实度;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建立常用信息的查询体系,以备查询或检举。

(三)对诚信品质奖惩分明

对于诚信品质的表现应当奖惩分明,给予优异表现的员工以经济或名誉的鼓励,给予被检举的员工惩罚和警告,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明的奖惩机制,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告诫员工诚信品质不可亵渎,激励员工向诚信的方向发展,并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

(四)改变对人才考核的标准

企业考核的最终目标是选拔与岗位匹配的优秀人才,考核的标准也应当依照岗位的要求设定。虽然学历、证书是知识的证明,但不一定是胜任的证明,所以在人才测评时,应当更注重深层次的能力考核,更注重内隐因素,例如品德、性格、突出才能、兴趣以及具体的工作经历(要求求职者描述具体做了什么),给予那些没有高学历但经验丰富且性格、兴趣都十分匹配岗位的人才更多的机会。应改变与职位不相干的硬指标,就岗位设标准,避免“一刀切”,建立分岗位考核的标准,给有特长的人才更宽的选拔通道,减少人们不必要的造假行为。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更促进人才诚信测评的发展,从根本上减少造假的动机,逐步构建诚信求职。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京沪高铁;双重差分

中图分类号:F5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36 -02

一、引言

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促进了同城效应的出现,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当地的就业和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王顺洪,2010)。宋海春(2013)指出,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将带领中国区域经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高明明(2014)通过集聚效应模型计算得出,高铁的开通,带来了所在城市经济潜力的增加。

本文致力于分析上述的高铁经济效应,即分析高铁对沿线地区带来怎样的经济效应。本文选取京沪高铁作为研究样本,将其作为中国高铁的典型案例。这是因为被称为 “黄金线” 的京沪高铁,贯通我国两大最主要的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通道吸引区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京沪高铁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连接北京和上海纱蟪鞘校在这条线路上,还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和交通中转站以及一些新型城市(杨维凤,2011)。在京沪高铁建设之前,平野卫(2001)指出京沪高铁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项目,无论采用何种建设方案, 费用效益比(CBR)均达到1.9以上。王志彦(2006)认为京沪高铁会带来鲶鱼效应,为各行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作为地方GDP的指标,这种方法也是近年来一些学术研究中的常见做法(徐康宁,2015)。该数据是由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MSP)搭载的传感器(OLS)所获取的地球不同地区在晚间八点半至十点之间的灯光亮度影像。夜间灯光数据相比于各地区GDP统计数据,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准确性等优势。研究也表明,灯光亮度和GDP之间的相关性为0.90(J.Vernon Henderson, Tim L. Squires等,2016),因此夜间灯光数据有充分的依据作为各地区GDP的变量。此外,除了上述灯光数据之外,本文的分析数据还包含上述范围内各地级行政单元的2005至2013年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

三、基本模型

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使得社会中的部分群体受到了某种影响,而另一部分群体可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或者受到的影响很小,因此这个项目的执行就可以类比自然科学实验中对试验对象施加的某种处理。对于这种可以区分不同组别的公共项目或政策的定量评估常采用双重差分计量分析法,该方法有着自然科学实验方法与统计科学相结合的特性,对于公共项目的政策效应评估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稳健性。

高铁项目也同样是一种公共项目,它的实施必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不同地区受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同样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分析。一般来说,高铁通车区域所受影响最大,因此将其作为实验组,但是如何选择相应的对照组是一个问题。而根据Tobler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相关,只是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因此本文选择与京沪高铁通车区域边界相邻的地区作为对照组,这是因为相邻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相近。因此,本文分析中的实验组为京沪高铁通过的19个地级行政单元,而对照组则是与19个通车地区相邻的28个地级行政单元。

本文的双重差分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下标i为地区,t为时间,y为地区GDP;D为分组虚拟变量(实验组为1,对照组为0),T为时间分组虚拟变量(高铁建成前为0,建成后为1),D*T为双重差分变量,是D和T的交乘项。x为一些控制变量,β是这些变量的回归系数。δi为区域i的个体效应,β0为回归截距,ε为随机误差项。

各回归系数中β1控制的是高铁通过城市与邻近城市之间的差异,β2控制的是高铁建成前后所有地区共同面临的经济变化;由于控制了分组效应和时间效应,β3控制的是高铁建成对实验组的经济影响,即反映高铁建成的“净影响”,它也是本文最关心的系数。因此,如果β3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示京沪高铁通车后对通车地区的经济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相对于非通车地区,高铁通过城市的经济增长更快一点。反之则情况正好相反。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注: ***、** 和 *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相应P值,下同;所有模型均考虑了异方差问题,采用稳健性标准误计算P值。

首先,本文基于(1)式使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以此来检验京沪高铁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为降低变量波动幅度和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本文将虚拟变量、交叉项外的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列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其中,模型(1)和(4)为固定效应模型,模型(2)和(5)为随机效应模型,(3)为OLS模型,(1)和(2)中没有加入任何控制变量。从模型计算的结果来看,T的系数均为正值,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京沪高铁经济带在通车之后,所有城市整体上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除了随机效应2的结果,D的系数均为正值,且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京沪高铁通车地区的经济水平要高于周围非通车地区。在所有的模型中,交叉项D*T的系数估计值在1.4762―1.8874之间,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京沪高铁通车地区在高铁通车之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相对于周围非通车地区,京沪高铁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通车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结论

聚焦2015年1月,京沪高铁运营3年,2014年运送旅客超过一亿人次,首次实现盈利,是中国高铁实现盈利的第一条。京沪高铁经济带所经过的地区是中国人口、经济高度集中的区域,京沪高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外,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依托的“高铁经济”效应已经快速显现。本文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运用双重差分的研究方法,发现京沪高铁通车显著促进了通车地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通车地区的GDP增长速度。

本文的双重差分模型只是建立在解释变量完全外生的假设之上,这种简单的假设无法保证随机误差项与个体自身有关的因素完全无关,从而忽视了“内生性”“自相关”等问题。在现实情况下,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对所在地产生影响,其往往会对周围地区同样产生经济溢出效应。在现实情况下,地区之间尤其是相邻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地区间贸易、劳动力流动、技术扩散等方式而进行的。研究者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顺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65-69.

[2]宋海春.浅谈高速铁路的建设及其经济效益[J].北方经济,2013,(20):87-88.

[3]高明明,赵长江,南敬林.中国高铁集聚经济效应对GDP影响模型构建及分析[J]. 铁道经济研究,2014,(02):10-13.

[4]王志彦 孟群舒. 京沪高铁能否产生鲶鱼效应[N].解放日报,2006.

[5]杨维凤.京沪高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生态经济,2011,(07):61-64.

[6]平野卫,伊东诚,本多均,邹振民. 京沪高铁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研究[J]. 中国铁路,2001,(01):34-36.

[7]徐康,陈丰龙,刘修岩.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J].经济研究,2015.

[8]Henderson J. V , Tim L. Squires, Adam Storeygard , David N. Weil. The Glob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_ Nature, History and the Role of Trade[J].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6.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 和谐教学

霍桑效应 心理效应

虽然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在不断加强,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在大肆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二字已成为现在组织建设的一个关键词。如何在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架构和谐的桥梁,将知识有效地传播到学生,是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中应加以考虑的。

一、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的说法源于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一项试验研究。霍桑工厂曾在1924年到1932年间进行过一项长达9年的试验研究,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这一系列试验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作详细记录,而且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研究将参与谈话试验的人员作为试验组进行分析。结果出乎意料的表明: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未改善,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对于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霍桑效应”。究其原因,“谈话试验”使产量得到明显大幅度提高。由于工人将对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满发泄了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即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因而怀有在以往的工作中所不曾得到的归属感,无形中增强了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从而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霍桑效应表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即对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效率也就越高。而高的满意度则是来源于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即“被关注的需求”、“被倾听的需求”和“和谐融洽的小氛围的需求”。

二、和谐教学的构架与应用

霍桑效应无处不在,霍桑效应其实早已被应用到管理学上。本科教学本身也就是一种课堂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霍桑效应。高校教师如能在本科教学中合理运用“霍桑效应”,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更好的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增强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和谐教学氛围。

1、“被倾听的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学以填鸭式的模式为特征,高校教学也很难豁免。在课堂上,老师总是掌握着“话语霸权”,而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往里灌东西。而由“霍桑效应”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而被倾听的需求,正是这种渴望最直接的表现之一。现代心理学也一再强调“倾听”,因为倾听可以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被重视,甚至被认同,有一种价值的肯定。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不应局限于单一流向,而应提倡师生的有效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 “学生倾听”,还要强调 “教师倾听”。

让学生学习“霍桑效应”,学习“倾听老师”、“倾听伙伴”,可以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与人有效沟通的艺术。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坐在课堂里,听的、看的、甚至说的,都是与本课程无关的内容;或者有些学生把教室当寝室,把老师的声音当催眠曲。抛开教师的因素,是学生尚未养成“倾听别人”的良好习惯。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那些很好的倾听者比那些不善于倾听者更为成功。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相当重要。近年来,我们很遗憾常常在媒体报道中看到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自杀的消息。痛心和惊愕之余,细细分析,这些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自我沟通和人际沟通障碍。而良好的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倾听。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霍桑效应”等心理效应,学习与人交往的诀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沟通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增强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教师学习“霍桑效应”,学习“倾听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日常的谈话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要随意打断而影响他们的思路,即使要纠正也尽量在其说完之后,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构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给以适当的启发,并鼓励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就能捕捉到学生思维的亮点,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打开了创新的思路,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认真聆听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是言传身教,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做人。

2、“被关注的需求”

国外一所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这所学校在入学之时,依惯例要按智力测试情况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试结果由于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里的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所谓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即那些普通的孩子)明显高于普通班(即那些优秀的孩子)。这也可以看作是教育中的“霍桑效应”。这种事例其实也很常见。譬如被认为是蠢学生的爱迪生,却在母亲爱的注视和鼓励下,成为一个大发明家。它表明,学生的“被关注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建立极大的学习信心、产生强烈学习动机,从而使自身最大的潜力得到了发挥,从而出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人的这种被关注的需求其实是从小就有的。在婴幼儿时期,婴儿的哭闹、幼儿的故意捣乱、青少年时期的标新立异等现象,被专家认为是他们想得到他人的关注而产生的行为。大学生虽然已成年,但心智的成熟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心理的平衡和承受能力也有待加强和提高。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意识到,学生不是容器,不是产品,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要是人,就希望被关注、被重视。那么,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该如何关注学生呢?

首先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在今天以考分为重的各种压力之下,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以成绩的高低来区别对待学生,无形中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阴影,这对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相当不利。或者在金钱和权势的利诱面前,教师要有一种尊重人格的刚正态度。在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时候,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同等地关注他们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不单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素材,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及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学习情绪,使每个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走出被动的心态,具有完美的个性。

3、“和谐融洽的小氛围的需求”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为什么?因为家是温暖、和谐的象征。近年来,和谐二字已成为各种组织和社团建设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小区、构建和谐家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因为在和谐的氛围中,人的心情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人的信任度会得到最大的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临床上,患者对医生或医院的喜欢或厌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果觉得某医生医疗水平高,对该医院的各项服务都很满意,医患之间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小氛围”,这样,患者就会积极配合各种治疗,病情的改善甚至会超出药物本身的治疗效果。

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谐融洽的小氛围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一般的规章制度所不能相比的,它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终生受益。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成功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小氛围”呢?

首先要以德服人。所谓“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不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员,更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领路人。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理应从自身着手,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言传身教。

其次,作为教师,还须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个目标,丰富的学科知识,优秀的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学要有热诚,有着积极与学生对话的态度。学生对这样的教师会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顾虑地质疑问题,形成互动式教学氛围。

第三,还要重视能力培养。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理应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更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这无疑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学生对这样的老师自然就会服气、信任,师生之间自然也会建立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第四,还要强化创新意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创造性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能创造性地选择最佳地教学方法、手段、技术来教育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不断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地过程,一定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总之,大学是社会的最高学府,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力军,高校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共建和谐,从社会到家庭,从团体到个体身心。

参考文献

1.江晓玲,陈清,俞守义,等.霍桑效应对高校教师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 2007;15(1):12,31

2. 瞿卫敏.也谈教师的职责定位. 当代师生研究,2001;5: 56

3. 粱剑寒,侯中喜.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0;23(4): 58-59

第11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曲线估计;预测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9-2

陕西省作为典型的西北地区省份,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尽管这种差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但随着差异的不断扩大,势必会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1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2000-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代替,农村居民收入用人均纯收入来代替(见表1)。西部大开发初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55倍,到2009年,这个比例达到了4.11倍,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扩大了0.56倍。在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11.93%,比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年增长10.12%的速度高出了1.81个百分点。

表1 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注:2000-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数据来自《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自2005年起,陕西省就开始实施“两取消(取消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税)”,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使农村居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快增长,但其增长绝对值远不及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见图1)。

2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2.1 预测模型的理论准备

由图1可以看出,时间变量与收入变量之间不能表现出明确的线性关系,为了更为准确地预测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曲线估计的方法进行预测。曲线估计常见的线性模型有:二次曲线、复合曲线、增长曲线、对数曲线、三次曲线、指数曲线等。

根据初步估计,本文选取了选择了Quadratic(二次曲线),Cubic(三次曲线)和Compound(复合曲线),各模型的回归方程如下:

二次曲线回归方程:y=β0+β1x+β2x2

三次曲线回归方程:y=β0+β1x+β2x2+β3x3

复合曲线回归方程:y=β0β1x

2.2 建立预测模型

2.2.1 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进行预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曲线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曲线估计结果

由表2、图2可以看出,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分别为0.994和0.996,其次为复合曲线,拟合优度为0.989,但这两种曲线中包含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P值大于0.05),因此这两种模型不可采纳。而复合曲线拟合优度已达0.989,F统计值为696.133,P值小于0.05,其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该模型可以采纳。

由此,选取复合函数曲线模型模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模型为:

t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1.29×1.12(t-2000)

如果单从拟合优度上考虑,三次函数曲线模型则更为合适,模型为:

t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35.996+500.12(t-2000)-19.27(t-2000)2+6.64(t-2000)3

2.2.2 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预测 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进行预测。

由表3可知,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都为0.996。如图3,三次函数曲线与实际观察曲线最接近。因此选取三次函数曲线模型模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模型为:

t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46.17-7.89(t-2000)+14.09(t-2000)2+0.71(t-2000)3。

表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曲线估计结果

2.3 城乡居民收入预测结果及分析

使用SPSS的预测功能,用三次函数曲线模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用了复合函数和三次函数模型进行模拟,城乡收入差距预测如表4、表5。

表4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表

注:此表中城镇收入采用复合函数模型模拟预测

库兹涅茨曾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惯性效应和扩张效应,在一段时间内,这将成为陕西省收入分配差距自发地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基本可以判断,表5的预测更加符合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实情况。

表5反映出未来十年里,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值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2010到2020年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将扩大0.69倍,此差距仍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要保持这个差距的合理界限。

由于模型直接引用的是2000-2009年的数据,因此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同时,对于城乡差距的测算,由于使用测算指标的计算口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测算;有的对城市居民收入进行调整,认为城市居民收入应该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上补贴等。本文使用的两个指标虽较为普遍使用,在统计口径上仍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引起模型在估计时产生一定的偏差。

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等,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缓慢不仅会影响农业、农村的发展,最终也会制约整个陕西经济的增长速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出现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扩大的趋势。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过程中,不应该简单地以牺牲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为代价来换取农村居民的增长,而是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共同增长。

参考文献

[1] 常江,郭立宏.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61.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工作;积极性;现状;原因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lack of teachers' work enthusiasm

【Key words】Teachers; Work; Enthusiasm; Present situation; Reason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教育方面: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学硬件设施不断改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实施学生营养工程及农村学生生活补助、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等等。应该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明天是辉煌的,祖国的花朵必定会绽放出灿烂的笑脸,然而我们部分一线教师的工作态度却与教育的发展背道而驰,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教育事业的管理者,我深知:教师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离开教师学生的未来将茫茫无边。因此,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的如何,是衡量教育管理的试金石,是教育教学质量成败的关键。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得搞清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的因素是什么,其次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管理实践,就教育工作中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原因谈几点想法,供同仁们共同商讨。

1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良现状

现如今,人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学校教育工作自然不缺高学历的教师,不缺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学校教育工作却极度缺少满怀工作热情与激情的教师。尤其是山区小学教师,这方面更为明显。本人从事多年的山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方面感触颇深。总体而言,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良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上岗的年轻教师第一年工作积极性比较高,主要基于自身在大学里受到的理想熏陶还在起着一定的作用,促使他们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他们还保留着在学校时的好习惯: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成绩指标等看作是自己奋斗的目标,成功的起点。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慢慢散失,只到变为被动教学。

(2)很多教师进行被动教学,像一盘磨,领导推一下就动一下,感觉学校是领导家的,领导管理严格一点,教学就认真一点。反之就随便应付了事。

(3)有些小学搞教授式的教学方式,一节课40分钟下来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不止学生找不到,连领导也联系不上。

(4)“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感,没有把工作当回事,忙于娱乐活动,”也是工作中常见的情况。

(5)此外,一些教师懒惰成性,对工作懒懒散散,没有工作意识。

(6)还有一些教师整天在抱怨中进行工作。抱怨工资太低,满足不了求生的需求;抱怨条件艰苦,环境太差,找不到归属感;抱怨学生素质太差,没法教;抱怨领导处事不公、专横行事;抱怨不能发挥特长……。

2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从我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来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不良现状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极度匮乏,教师责任感的严重缺失。作为管理者,面对此等现状不得不让人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队伍中出现这样局面,是什么在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答案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的教师注定不会是一个好教师,注定得不到人们的称颂。为了培养好的教师,好的学生,为了教育的未来,我们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唤醒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留住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那到底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原因是什么呢?具体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对于新教师来说,他们教书教上一年两年之后工作积极性在慢慢减退,一个原因我想是他们根本就不喜欢教师职业,选择当教师或许是迫于“难找到好的就业岗位、以此作为跳板、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够”等等种种原因使他们作出的违心之举。教师怀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思想在教学,可想而知,工作的积极性怎么可能会长留教师岗位。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主见,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的是什么工作,简简单单地认为教师就是教书而已,一切都有父母、长辈来安排,要么就是像追星族一样,别人在考教师,我也要考。

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感情基础,缺少沟通。教师行业是为学生服务的行业,教师是为学生学习知识而服务的有灵魂的特殊“工具”,但有些教师却把学生当做是自己工作的“工具”。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等待学生就像等待凳子、椅子一样。没有爱,没有沟通,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想着学生,不可能一心一意、无怨无悔的为学生服务,而是让学生来为自己服务。这样的教师怎么可能有饱满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性,教育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好的发展。举个例子:我们学校有为赵老师,她在我校教三年级时,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聊天,讲给他们一些生活的道理,回家都不忘带一点家里的东西给她的学生吃。时间长了,学生也非常爱赵老师,每逢节日学生都会给赵老师做张卡片,问候她。四年级时由于自己怀孕,她告别了他的学生,另一位老师来接她的班级。直到学生升五年级,赵老师返校,她还是忘不了她的学生,还是那样一如既往的爱着她的学生,向学校申请继续教她原来的班级。这样的一位老师,学校将这个班交给她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对于她对这个班的感情而言,规章制度在她面前只是摆设而已。因此,爱是教师工作最强大的动力。

再次,认为教师职业报酬低、压力大,心理不平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育事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奉献、牺牲是教师职业的特点,自然教师行业给不了我们高楼大厦、金屋玉瓦、万贯家财。它能给我们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精神上的满足。而有些教师却把它当做是赚钱的工具,认为繁重的工作换来的是廉价的工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教师消极工作。

第四,对领导的工作不满,与领导叫板。领导处理工作有失公平、公正,会打击到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领导独断专行,还有可能让教师与领导不合,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

第五,危机的激励作用在教师中没有发挥效应。部分教师还认为教师就是铁饭碗,“打不破,摔不烂”。只要与领导关系搞好了,“娱乐第一,工作第二”、“舒服第一,教学第二”纪律涣散,懒懒散散。总而言之,是在教师小群体中缺少对他们有危险,想要吃掉他们的强大对手,他们感觉不到危机在他们的身边蔓延。用管理学当中的鲶鱼效应来解释,道理也就会不言而喻: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原来鲶鱼进入鱼槽,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第六,教学条件、学校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本来想积极的投入工作,但看到学校的环境缺乏家的感觉,以为不是在自己家里,而是在别人的家里,自然就认为是帮别人工作,理所当然,工作的积极性就一下子降低了。还有就是本来是想上好一节课,可到学校的保管室找起教具来这也没有,那也没有,结果就敷衍课堂,久而久之也就没有认真准备的习惯,好习惯在一点一点的散失,坏习惯在大堆大堆的增加,慢慢的工作的热情也就消失殆尽了。

第七,在日常的工作中同校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淡薄。“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只有充满竞争才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的催化剂。教学成绩的评比及奖励机制的实施,激发了教师群与群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如果同校教师之间在日常的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也存在竞争的话,也肯定会激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时时刻刻都处在竞争氛围之中,就没有搞不好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这一方面正是当下最缺少的。,

最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到位,对教师职业的渴望值低。当今的教师职业,不再的教好书就行,它还包括着学生的衣食住行、学校的各项繁杂琐事等等。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教师产生“教师到底的什么?”的误解,更严重的会使教师产生“这份工作对于他来说是可以可无”的想法,降低教师对工作的渴望值,从思想上打击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总之,只有理清楚了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作为管理者才能对症下药,纠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消极教学行为,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学校管理的日臻完善。当然,上述内容才仅仅是探讨了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原因,至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与措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阎德明主编.《现代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