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专业

竞技体育专业

时间:2023-10-07 08:57:17

竞技体育专业

第1篇

从此电子竞技可以光明正大走入学堂,但你要以为可以只玩游戏不学习就太天真了。电竞专业并不等于电竞职业,它培养的是电竞“行业从业者”而非电竞“职业选手”。

教育部发文,电竞专业真的来了

2016年8月底,内蒙古某中专学院设立电子竞技专业。在简短的招生简章中,对于专业审批单位、直升大专专业名称等都语焉不详。

我一度怀疑这是该学校的私下动作,因为大专专业必须以教育部认定的《专业目录》为基础设定。教育部规定这个专业目录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而大专的新专业设置比中专严格多了,需要高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建议,然后汇总给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确定增补专业,并向社会公布。内蒙古这条消息出来时,我在《专业名录》里并没有看到电竞专业。

两周之后,形势进一步明朗。

最新消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并公布2016年度增补专业共13个,自2017年起执行。其中,第11条“体育类”专业中,增加了一项“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据悉,这次电子竞技专业是由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湖南省电竞协会、湖南电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由教育部审批通过的。

听到此消息后,我第一时间采访了湖南省电竞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电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皮昕炜。据透露湖南这边从今年2月份就组织材料申报电竞专业,前后经过三次答辩,教育部才最终同意设立了电子竞技专业。2016年度申请设立的专业一共有47个,最终只有13个通过审批,其中就包括了电子竞技。这中间既可见申报成功的不容易,也能看出电子竞技专业目前接受度确实已经大大提高。

2017年高考过后,国内所有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能自由设立“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考生们也可以报考该专业了。

想读好这个专业并不容易

电子竞技被纳入《专业名录》自然让电竞爱好者们欢欣鼓舞,以后电竞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进校园了。

从专业名称“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就能看出,该专业虽以电竞为本,但并不等于“打电竞职业”。

据皮昕炜透露,在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上报的规划中,该专业一共分6个方向。第一个是电竞技术类方向,包括数据分析师、教练等岗位人才的培养;第二个是裁判类方向,专门培养专业裁判人才;第三个是赛事活动类方向,培养赛事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第四个是体育医疗类方向,包括了电竞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第五个是视频类方向,包括了游戏视频制作、节目编导策划等;最后一类则是电竞金融方向,培养与投资相关的各类电竞人才。

从专业规划可以看出,6个方向覆盖了电竞赛事产业链每个环节。目前这些方向的人才培养完全空白,从业者都是“野外生长”的。如能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将非常有利于产业正规化,减少不职业的做法而带来的行业内耗。

被纳入高校专业后,“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并没有太大不同。同样是学制3年,要学习各种基础学科知识,提升知识素养,甚至包括马经、马哲、毛概。真正可以打电竞游戏的时间,与其他专业也没太大区别。

从某些角度看,该专业的学习难度比普通体育类专业还高。外语有两门,除了英语还要学韩语――毕竟国际赛场上到处都是韩国人。据说在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首届毕业生要想获得学位证,需要满足以下苛刻条件: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通过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获得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电子竞技)国家职业资格,助理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资格,两个以上项目达到二级裁判员等级水平。

根据学生选择的方向,还要学各方向的专业课程。

最简单的例子,想当数据分析师,不能不学点高等数学吧?别以为选了电竞专业,就能躲过傅里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偏微分方程所带来的恐惧。

打通就业,任重道远

2016年以来,中国电竞行业利好消息不断,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包括这次的教育部,都出台了鼓励政策。

对行业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后备人才。

目前电竞发展势头很猛,人才缺口很大,这是教育部放开电竞专业的原因。不过这里面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电子竞技是新生专业,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不说别的,教材、课程都必须当下找人设计编写。

据皮昕炜介绍,目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的教材还在规划编写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编写,一方面由电竞俱乐部管理人员编写,而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的由其他专业人士编写。

有了教材,教师又在哪里?

目前高校里的老师缺乏电竞专业知识,而电竞从业者们未必懂得如何教书育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像样的师资力量,能培养出多么优秀的电竞人才呢?何况电竞本身发展并不成熟,教学中我们能拿出多少成功案例教育学生?形成真正体系化、正规化的教育流程,估计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其次,是否有足够的就业空间与优势?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希望培养电竞与其他行业交叉地带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岗位,电竞专业毕业生可以做,其他专业也可以做。所谓的电竞金融方向,纯金融系的学生也能做吧?所谓的电竞视频方向,计算机科技专业的学生说不定做视频的技术更高超。

如何在人才培养上体现电竞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前景,这方面需要更多探索。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内涵发展

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了860万,创造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史上的记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扩大规模的成功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将目光逐渐转移到内涵建设上。内涵建设是为了达到有内涵的发展,即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使规模与质量达到协调统一。学校的内涵建设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不同的“抓手”进行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无疑是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技能竞赛的一种,它是指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或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其参赛对象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其基本要求是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并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目的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本质是一项教育活动,是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形成对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倒逼机制,促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它对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对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

1.技能竞赛巩固了专业建设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专业设置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程度。从学校建设的角度来看,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职业学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技能竞赛项目类别设置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竞赛项目是以专业建设方向为基础的,有助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

2.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首先,技能竞赛引导专业课教学。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和评分标准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这些具体表现在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和评判标准之中,必将引领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其次,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强大推动力。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大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方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使其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再次,技能竞赛推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为提高社会声誉、稳定招生规模,在技能竞赛中有着取得较好成绩的愿望,这就对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3.技能竞赛有利于形成品牌专业

技能竞赛与争创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密切结合,通过技能竞赛打造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丰富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建设,可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果职业学校能承办高级别的技能竞赛,将强有力的促进承办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一方面:承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筹办竞赛及观摩竞赛的全过程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技能水平,承办学校与比赛项目相关的专业会成为强势专业;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这根纽带,学校与参与技能竞赛的企业、技能竞赛的赞助企业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但可以获得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的赞助企业还为学校培训了师资力量,建设了实训基地等。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赛项设置与竞赛内容选择的目标,引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影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各类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技能竞赛中。技能竞赛的一些项目与企业联办,一些竞赛项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大部分技能竞赛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评委,使评判标准与企业生产对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实习指导的针对性。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建立了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

2.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以及在技能竞赛比赛评判标准的制定上,对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做到了二者兼顾,并且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良好局面。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会做事。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贯彻德育培养、技能训练、理论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得更精。逐步形成“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改革

以往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普遍采用“影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为评价的指标和内容,如教学管理情况、专业师资情况、教学设备情况等,且存在对各个影响因素权重的不同看法。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观点来看,从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持续推进来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就像以高考成绩来评价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一样,技能竞赛成绩作为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学生活动及学校文化的一个直接的全面评价,将成为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展示着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技能竞赛的赛场上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表面看是“赛学生”,其实是在“赛老师”。职业学校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中一展身手,其自身必须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要善讲又要会做,既能动口又能动手。在职业教育竞赛的强力推动下,职业学校必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组织教师轮流到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并参加技能等级考核;与企业合作搭建开放式课堂,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对于专业核心技能,长期从社会上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岗位拔尖技师进行教授,以形成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技能大赛不仅是一个“高手过招”的平台,更是一个与同行交流、相互切磋技艺、反省反思、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

四、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动了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提升

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情绪较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职业学校学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主要的内因。参加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心理、智能、技能、社会化水平、就业能力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中职学校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羡慕具有一定特质的人,而技能竞赛的优胜者就是具有一定特质的人中的代表。他们以娴熟的职业技能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了职业学校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唤起了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收获成功的信心,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感体验,在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生活和学习。

2.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提升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学生工作身存能力,又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养成注重过程的习惯。技能竞赛备赛与课程教学及学生成绩考核相结合。教师应在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项目的理论重点、技能特点、操作细节、易犯错误等各方面认识透彻之后,对综合技能的各方面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培训计划,并要求参赛选手严格执行每个阶段的训练,逐步练就扎实的专业综合技能。参赛选手自身也应注意在按计划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总结经验,及时向教师反馈,以证明自己的努力是否与教师的意图一致,最终实现对专业综合技能的全覆盖,从而提升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转变

职业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条件。举办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还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促进职业学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举办技能竞赛,吸引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前来参与,一些企业在技能竞赛现场设置招聘会,优秀选手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为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推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它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强有力的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阶段向质量提高阶段的转变,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01-14.

[2]刘红.以竞赛促全面改革以改革助推内涵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第3篇

关键词:汽车专业;技能竞赛;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07-05

教学生态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行为、环境资源等因素及其关系和谐共生形成的作用链。具有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1]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是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以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开展的国家、省市和校级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并以突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了将技能竞赛的成果应用于汽车专业教学,让技能竞赛助推教学生态整体性平衡发展,有必要研究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诸因素的关系,构建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提升汽车专业技能教学综合水平。

一、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生态观认为,各生态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如果生态系统内各部分都能获得均衡发展,则整个生态系统就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汽车专业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课程和基地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效果则是这些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叠加。

(二)平衡性原则

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所有生态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都能得到最好发挥。学生是最核心的生态因素,应积极竞争,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共同发展;要避免消极竞争,相互排斥,导致生态失衡。另外,为了教W生态的平衡性,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平等对话,协同合作,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发展性原则

按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因此,汽车专业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教学行为,调整预定的教学步骤;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时信息,及时修改教学方案。如此,处于鲜活情境中的学生才会生机勃勃,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新建构。

二、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的关系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不能脱离职业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就竞赛论竞赛就会失去举办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初衷。教学生态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心,它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石,而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影响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的教学生态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构建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首先要厘清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汽车专业技能竞赛方案和教学生态系统的对比如表1所示。

(一)竞赛目标与培养目标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检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成果,促进校企结合,引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举办技能竞赛目的在于通过校企合作的竞赛途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与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

学校的内涵建设之一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建设的具体节点就是专业方向,竞赛项目的确定以专业方向为基础,在环境资源因素中,项目设置是发挥技能竞赛导向功能的关键环节,因此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密切相关。

(三)竞赛内容与课程内容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内容对课程内容等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技能竞赛以完成职业岗位的任务来确定竞赛规则和内容,竞赛评判标准兼顾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尤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可以引进竞赛内容,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实践操作、安全、节能、环保、理论知识和企业文化等。

(四)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采用先上机考核专业理论,再进行实际操作竞赛的方法,突出理论够用、实用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际操作要求参赛选手达到熟练、准确和高质量。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因此,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实际是同质同向的。

(五)竞赛选手与教学团队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涵盖了职业资格要求的全部内容,也是选手未来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要求选手技能娴熟、配合默契和职业素养等达到企业标准。因此,技能竞赛促进教学团队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熟悉相关职业标准。团队成员通过指导学生参赛或亲自参加竞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六)技能竞赛与校企合作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依托行业协会制定竞赛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设计竞赛项目、制定评价标准,把企业对员工的岗位需求融入比赛,在竞赛过程中使用了当前先进的新型设备,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聘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和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参与技能竞赛评价,因此推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

可见,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举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技能竞赛,必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教学生态各个因素上切实发挥了导向作用。

三、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生态系统

要研究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应该了解教学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结构,即教学生态与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及学校生态的关系。结合本课题研究范围可知,汽车专业教学生态中,社会生态定位为汽车行业企业,教育生态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生态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训基地,教学生态为教师、学生、课程模式及教学行为等。职业技能竞赛是教学生态系统中连接各个层次生态的立交桥,具体根植于教学生态,又是检验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职业岗位要求

根据企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托汽车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针对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三)课程模式

构建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关键要解决课程模式,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2]本研究采用的课程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中隐含着知识运用,融入技能竞赛内容。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均与技能竞赛融合,设置了衔接技能竞赛又具备普遍性专业学习的项目课程: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汽车维护及汽车空调维修等。

(四)教学生态实践体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分为三类技能模块,即基础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开放技能模块,可构建凸显“三个方向、三类模块、三种能力”的基于技能竞赛的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体系中“三个方向”指乘用车维修、大客车维修及汽车车身修复三个专门化方向;“三类模块”指上述技能模块;“三种能力”指通用能力、特定能力及跨行业职业能力,体现了国家汽车类职业资格应用能力。通过基础技能模块和开放技能模块,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通用能力和特定能力;又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素质和兴趣选择学习。通过综合技能模块,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及跨行业职业能力,从而达到适应不同层次要求的培养目标,能够从事乘用车C电维修、大客车机电维修及汽车车身修复专门化工作,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

(五)教学行为

根据教学生态的整体性,把握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适切性,以及情感态度的协调性,因材施教,将汽车专业学习的内容、学生智能基础、教师专业素质等多种因素整合,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和学生生态因素共同参与、相互激发、探究反思,从而使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有机融合,促进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整体和谐发展。

本研究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行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选用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等,“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学生为主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提高汽车专业教学效果。[3]结合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中各个赛项特点及规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行为,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给予最有效的教学。如图2所示。

四、实践体系的成效

学生是教学生态中核心因素,教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适应动态变化的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这依赖于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实施效果。为了检验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效果,以笔者所在学校2012级和2013级实验班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汽车维修、钣金和涂装专业方向的学生,发放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实施调查问卷250份,收回25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如下:

(一)课程资源

实践体系中所使用的专业教材满足技能教学及技能竞赛要求程度如下:均能满足,占77.1%;技能教学能满足,但没有涉及技能竞赛内容,占20.6%;部分技能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授课内容严重脱节,占2.3%;完全不符合课堂技能教学,占0%,如图3所示。

在教学中,课程内容与技能竞赛内容结合程度如下:二级维护作业,占23.6%;汽车车轮定位,占12.4%;发动机拆装与检测,占3.8%;发动机故障诊断,占11.4%;汽车空调维修,占10.6%;汽车涂装,占29.7%;汽车钣金,占27.7%。

通过对学生调查分析得知,构建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既能满足常规教学的要求,又能较紧密地结合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方面,尤其突出的是由课题组主持开发的2部教材《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和《汽车构造与拆装(底盘部分)》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门课程资源库被评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

(二)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需求符合情况如下:按照课本顺序,按部就班教学,占1.2%;按照项目任务进行教学和训练,占34.2%;按照企业模式,创设模拟情境教学,占24.3%;校企合作,真实企业环境下教学,占40.3%。如图4所示。

通过技能教学,能力提高情况如下:沟通能力,占42.8%;个人素质,占49.2%;心理素质,占50.3%;知识阅历,占64.9%;技能水平,占85.6%,居最高。如图5所示。

调查表明,基于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不是针对优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符合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初衷。

(三)学业水平

无锡市职业学校首次专业综合课程学业水平测试于2015年举行,三年制中职汽车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三门课程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统一考纲、同一试卷、同一时间进行。课题实验班2013级汽车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分为83.5,车身修复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分为91.9,市级均分为70.36。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测试。先后于2014年、2015年举行,抽测项目为汽车二级维护,抽测内容为操作技能,统一公布抽测方案,抽测基地学校分区域、同一时间进行。课题实验班2012级被测学生成绩均分为75.29,市级均分为68.36。

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

实践证明,构建凸显“三个方向、三类模块、三种能力”,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是切实可行的。通过灵动性教学行为,在模拟情境中结合课程资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学内容所联系的教学情境有牵强附会的现象,技能竞赛融合专业课程的适切性不够等,这些问题必将引起重视,并作进一步研究,以推进汽车专业教学生态整体性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构建技能生态系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第4篇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对于现代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高职教育的人才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要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会与人相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要求,并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树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由规模扩张发展到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今后工作的核心。

(二)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滞后

高职教学目前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几年引进了多媒体教学,采用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离不开教师为主角这一特色的。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多还实行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法进行考核,对以培养一线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过分依赖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目前虽有不少院校在考核方式上已经开始尝试开卷、半开卷、半合作、替代、抽签、讨论、答辩、学习笔记、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小论文等不同方式,或采用上述方式的部分组合,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还稍有欠缺。所以滞后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职院校扩招迅速,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还未到相关行业锻炼就直接被招聘到学校任教,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而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种教师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轨现象,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3]。

3.教育教学模式仍需改革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都没有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偏重理论学习却极少掌握应用型技能,从而致使学生专业发展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4.学生实践环境缺乏保障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缺乏,再加上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这就造成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实训条件的现状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估和检测体系使得学校没有看到实践教学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致使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4]。

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体系和运行机制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技能竞赛运行模式,确定了“通过课堂竞赛考核技能,端正学风;通过校级竞赛促进竞争,选拔精英;通过国家竞赛争取荣誉,促进交流”的“课堂—校级—国家(省部级)”3个层次相对应、相促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了“以领导重视为前提,学校制度作保障,各个部门相配合”的长效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检验和带动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图1)。

(一)较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

技能竞赛围绕“通过国家级竞赛争取荣誉,通过校院级竞赛提高水平”的思路展开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形成国家级竞赛、省部级竞赛、校级竞赛多层次,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全方位考察的技能竞赛体系。目前,测量技能竞赛分为3个层次:一是课堂竞赛,指结合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课堂内对学生所学技能进行竞赛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校级测量技能竞赛,覆盖面较广,同时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学院在2009年5月举办的“南方———科力达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报名参赛学生来自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共280余人,参与比赛组织、服务学生100余人,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受益范围大。三是国家级竞赛,对校级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大赛前集中指导和训练,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走出去,在多拿奖项的同时,促进学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例如,在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教指委和国家测绘局主办、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学院代表队从40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1:500数字测图项目一等奖,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项目二等奖,四等水准测量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在各层次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上,以国家级竞赛项目为指导,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在校级竞赛中增设了工程放样等适合其他专业参加的项目,在工程测量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化教学,采用分阶段,一段一赛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训项目组织特定竞赛,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各层竞赛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二)较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

1.制定相应技能竞赛管理制度,设立特定的竞赛管理机构

为使竞赛组织更加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在《关于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设立技能竞赛管理机构,并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全体学生中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争做技能能手的良好氛围,在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系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竞赛以获得相应学分,累计获得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2.建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

建立竞赛学分制度促使全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但是提高竞赛水平需要奖励机制进行保障。技能竞赛奖励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把参加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对于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都给以一定的德育加分,甚至可以替代选修课的学分,并作为推荐专升本的条件。二是对指导教师和竞赛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肯定教师在竞赛前的指导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除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外,还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考虑。

3.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技能竞赛前需要学生大量的训练和实验,为此工程测量实验室、校内测量实训场地、机房等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还仪器,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服务和咨询。另外工程测量专业还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训练,通过“一带一”的方法,迅速提高参赛学生竞赛水平。

4.规范的技能竞赛经费管理

为规范技能竞赛经费,促进学院技能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学院制订了切实有效的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技能竞赛专款专用。

三、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6项,即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技能竞赛。其中对高职技能竞赛提出了“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技能竞赛与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强调了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在各层次技能竞赛中,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进行普及性训练。同时建立竞赛奖励机制和技能证书认证等方式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把握专业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能够充分发掘、树立典型以激励学生。让广大同学能够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同时技能竞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不仅看到希望,还有在希望中拼搏奋斗的机会。学院在组织学生3个层次的测绘技能竞赛中,出现了“竞赛典型激励学生,竞赛环境感染学生,竞赛机会造就学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氛围中空前高涨,技能竞赛已经俨然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落实技能竞赛制度,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5]。

1.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技能竞赛的结构体系配合教学内容,倡导项目化教学,并将实践教学分散到课堂教学当中[6]。在测量技能竞赛中,参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而将这一过程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培养技能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确保知识点学习、课堂实训和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在此过程中,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的循环模式,使课程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要求,技能竞赛的内容也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反映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技能竞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推动作用,技能大赛能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并通过竞赛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2.提高学校实训教学条件

各层次测量技能竞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均由学校自己提供,能否满足竞赛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实训室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学院一直重视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的硬件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竞赛要求,同时学院测量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针对竞赛准备时间长等特点,开创学生实训第二课堂,在优化管理的基础上使实训室在假期等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实践训练环境和条件。

3.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测量技能竞赛,邀请了多家测绘单位派代表到场参赛,专业教师也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这样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4.有助于推进实施“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简称,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7]。学院参加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的4名学生均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高级工程测量员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这在全专业范围内掀起了考证热。

5.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竞赛的组织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也对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十分青睐并普遍认为这些学生往往在综合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学生。为此学院所在地的南方测绘能企业积极为学院组织测量技能竞赛和国家竞赛参赛队提供赞助。并优先录用了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4名。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定过程,方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而转变学校的办学模式。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技术职业素质。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创新能力等非技术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标准。而组织技能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8]。

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技术职业素质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如将实际问题联系课堂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竞技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思维、反应、协调和意志等能力的一种文化。高职院校参与或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既是培育人才、选拔人才的过程,也是竞技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在校园里培育一种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其视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相互依存

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如果只停留在过程、形式与结果,而忽略精神层面的提升,其职业教育功能彰显就存在缺失,而校园竞技文化建设需要媒介与载体,将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作为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工作合二为一,步调统一,目的明确,节省成本。

1.校园竞技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有够用的知识、过硬的技能,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昂扬进取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的培育要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也需要创建一种校园文化来熏陶与浸润,这就是校园竞技文化的特色与功能所在。

2.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明显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职业院校到教师、学生个体都日益重视职业技能竞赛,是因为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正导向功能。如,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等。因此,各高职院校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院声誉,而是作为开展专业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阵地,纳入了教学育人的过程。

3.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相融统一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一般由教学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由宣传部门负责,两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关键是学院管理理念与顶层设计。有了主导思想,围绕两项工作的终极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年度工作规划,展开各项具体工作。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过程注重竞技氛围的营造与文化的凝炼,校园竞技文化建设以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社团活动开展为依托,两项工作不能独立分开,应相依相附,互为促进。

二、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共筑“舞台”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学院不可回避的两项工作,虽由不同部门分工负责管理,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相生相促。因此,对学校来说,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1.搭建竞技平台,丰富校园竞技文化

(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规范工作。本院建立由党委、行政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团委、党政办、后勤处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竞赛管理机制。为了统筹全院技能竞赛组织与竞技文化建设工作,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开展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及参赛培训过程进行统筹管理,规范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的组织管理纳入常规工作考核。学院制定了《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规划》、《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技能竞赛文化建设和各类竞赛组织与参赛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

(2)强化意识,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为了强化师生参赛、组赛意识,拓宽师生视野,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了师生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载体和激扬青春、塑造形象的舞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和科技文化节,技能节年初开幕,年底闭幕,活动贯穿全年,将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将竞赛精英选拔培训效益惠及全体学生。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实训资源,承接省、市、企业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学习提高,校企文化互相浸润,营造一种浓郁的校园竞技文化氛围。

2.营造竞技文化氛围,助推技能竞赛工作成效

(1)用环境影响人、塑造人。高职学院校内职场氛围营造是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接企业需求,立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意识,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使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在开展技能竞赛培训、技能比武和实习实训时,注重把“6S”管理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把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努力营造高职校园笃学精艺、敢闯敢拼的职场氛围,不断提高师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炼就师生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为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和优异成绩的取得辅垫坚实的基础。

(2)展开宣传攻势,大力宣扬竞技文化。充分利用院报、校园新闻网、宣传栏、广播站、版报等媒体,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院、爱专业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经验交流座谈会”,由获奖的参赛选手以及指导老师向低年级学生代表、领导、教师等与会人员介绍竞赛过程、获奖感悟。通过座谈交流,不仅能为今后的竞赛积累经验,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最终目的,更能激发全体师生参与竞赛的兴趣和斗志,增强团体意识、竞争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每年年底还召开一年一度的技能竞赛、技能训练工作表彰大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和典型的推介,逐渐在校园里培植出一种人人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三、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成果

1.亮剑技能竞赛赛场,凸显校园竞技文化建设成果

近年来,本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国家、省、市和行业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中,本院荣获各种奖项24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团体一等奖11项、二等奖10项,个人一等奖21项、二等奖27项;省级团体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个人一等奖19项、二等奖50项。2010年,题为“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4月,“训练长技、竞赛强技,着力培养适应石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竞赛组织总结材料在全省职成教育年会进行经验交流。

2.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与专业教学过程融合,推进了专业建设与改革

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设立的都是紧跟现代新技术,紧贴现代实际生产与生活的项目和赛题,而且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参赛者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参赛的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和心理综合素养。由此,引导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课程教学实施进行思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甚至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推进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之惠及全体学生。同时,教师在各类竞赛的组赛和备赛过程中,倍受锻炼,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都有一定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3.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高职教育必须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奋发进取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开阔视野,促使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和谐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各种技能竞赛把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磨炼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其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努力拼搏的竞技意识,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弘扬了主旋律,突出了高品位,办学理念得到发展,学院精神不断传承,制度建设实现创新。师生在技能竞赛中所形成的努力拼搏的技能竞赛意识和挑战巅峰、逐梦不止的精神,通过弘扬推介,成为了学院发展的一笔宝贵的的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融洽了师生关系,对师生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竞技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变得愉快,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注意力变得集中,观察力变得敏锐,创造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脱离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来议职业技能竞赛,失去了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避开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来谈校园竞技文化,会因缺乏实体而空泛;没有文化氛围的衬托与助阵,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失去了精神的支撑。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对接不仅必需,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 陈利,张天明.简论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7.

[2] 职业技能竞赛.百度百科.http:///view/2513641.htm.

[3] 技能大赛成为职业院校“风向标”[N].中国教育报,2007-06-21(4).

[4] 李宗云.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32):82-84.

第6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 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28-02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现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是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是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出席天津全国技能竞赛开幕式时提出,要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局面。技能竞赛既扩大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有些学校为了能在大赛中取得成绩不惜一切代价搞“职业选手”“精英竞赛”,而严重地违背了大赛的初衷――“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对照技能竞赛要求,发现课程体系构建的不足

大赛由行业牵头,企业专家参与了赛项的筹备、命题、组织、裁判与服务。技能竞赛项目要求常常以企业生产岗位的标准来考查选手。在技能竞赛筹备阶段,通常会收集和整理人力资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找出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职业素养、职业功能和特点以及职业技能考核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如竞赛项目名称的确定、竞赛内容和范围的选定、竞赛规则的制定,这些都会进行市场调查和学校调研。然后大赛组委会便抓住这些信息点,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还会认真地指导、分析、判断,引领学校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并使得竞赛项目、内容与全省职业学校事业规模与专业分布相对应,命题的内容还会以学校教学一线的要求为依据,将竞赛方式、竞赛流程、竞赛设备等与生产岗位进行实际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职教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通过对照技能竞赛的方式、流程和特点,我们发现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专业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差太远,课程教学力量不足等。另外,考虑到技能竞赛的项目任务的设计往往源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岗位现状,是行业和企业中急需人才必备的工作能力和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这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环境、设备、软件等来组织教学,促使在技能竞赛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并将课程建设和技能竞赛项目任务分解有机结合,对接五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体系的改革。另外将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实训教学设备与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将技能竞赛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这一终级目的的实现。

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全面实行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有《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常用电机控制和调速技术》《气压传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这些课程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特点来进行改革的。

二、分析技能竞赛的项目任务,强调课程中专业能力要求

技能竞赛不仅仅检验着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展现出职业学校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也会像杠杆一样促动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经过这些年技能竞赛的不断调整,项目更加紧贴区域、贴紧产业发展。技能竞赛项目任务的设置常常是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工作,是学生们在未来将要从事的业中的工作任务,在竞赛项目中创设模拟的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

我们不仅对职业技术岗位和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还分析了职业技术岗位中工人的工作任务和技能竞赛学生的项目任务,最后还对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先是修订了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将课程建设和技能竞赛项目任务分解有机结合,确定课程建设必须集合就业岗位的集群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体现基本性、前瞻性、普及性、工作性。

以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为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成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这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文化类、工具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今后所任职岗位的基础知识以及今后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这部分课程具有普适性,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从事相关职业技术岗位群所必需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必修课程是针对某一项或某几项专业能力开设的强化性的技术课程。结合技能竞赛项目的分析,我们把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能力、技术能力、实战能力。基础能力主要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实验操作部分强调工艺化;技术能力指在光、机、电于一体的现代机械系统中技术的专项能力,如应用单片机技术的能力、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的能力等,关键点是项目化;实战能力指综合应用各种专项技术的能力,如对机电一体化整个系统的装调维修能力,强调要企业化。这些专业技术能力在技能竞赛中均有体现,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电气安装与调试、光机电一体化的比赛中是主要能力之一。要强调构建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的课程整体结构。

三、引入技能竞赛项目,实现对课程实施的改革

引入技能竞赛的初衷是引起职业院校领导重视技能训练,并提高所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PLC控制系统的装调与维修是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PLC编程及应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可以说是技能竞赛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YL235A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动作是靠PLC技术来控制的。这门课程的改革正是着眼于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同时遵循技能性人才专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整个课程涵盖8个项目、26个分任务,将对三菱FX2N系列PLC的认识、逻辑指令编程、状态编程的基本方法、功能指令的应用结合工作任务逐步展开,任务设计由浅入深。其中,项目三物料分拣系统的控制是该项目技能竞赛中常见的一项内容,这里我们仿照技能竞赛题目,设置项目课程中的情景模式。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认真分析工作任务,将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然后应用在相应的工作任务中,让学生体会“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在整个项目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还注重将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经过两届学生的尝试,发现经过改革后的课程更受学生的欢迎。从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课题选择时都会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载体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这充分说明该课程已经“深入人心”。经过对毕业学生回访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把在校所学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去。

我们还利用维修电工158G、156A设备,开发电钳工课程,将原先的课程设置中钳工技术训练(含机械拆装)这门实训课程更加贴近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把课程生搬硬套过来。并根据省赛和国赛的项目要求,开发了若干的教学任务书,不断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四、引入技能竞赛评价方式,完善课程的多元评价

竞赛设置的任务往往还关注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着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联系。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竞赛成绩的评价也是按职业岗位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的,针对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出相关的评分细则。其次,竞赛中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很高,除了理论考试时会出现关于职业道德的考题,在操作现场更是会强调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的考核,一般要占到总分的10%左右,可见对这些职业素养的重视。这些都在促使职业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也有利于职业学校课程内容的调整,有效地指导了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相互衔接,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

在课程实施中引入技能竞赛的评价体制,使得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即通过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笔试、答辩、设计等量性评价和完成企业项目或任务的最终产品的态度、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和鉴定等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常许多项目技能竞赛的最后环节会要求学生对所完成项目进行自我展示。结合这一环节,我校的技能训练类课程在实施考核评价时均增加了这个让学生阐述任务完成情况的环节,教师提出功能要求,学生分项操作示范然后评价,还将任务书的阅读等内容融入评价指标,考查学生对任务观察和分析能力,完善了多元评价的体系。

技能竞赛既有利于学生选手获得生产与生活的各种经验,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引导职业院校全面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实践表明,在技能竞赛引领下的高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的效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认为技能竞赛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技能竞赛的项目不是简单的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的训练方法也不是简单的移植,关键是要把握技能竞赛体现的理念,即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将通过研究技能竞赛的项目,合理分解大赛项目中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和若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想真正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必须将职业学校的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以竞赛项目的课程教学试点为抓手,促使技能竞赛成果向相关专业技能教学转化,推进以项目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谈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专业特色和价值内涵[J].天津职业院校合学报,2009(1).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高职专业教学 影响

一、职业技能竞赛和高职专业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1.职业技能竞赛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基础之上

高职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基础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竞赛项目的参与和设立。通常来说,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通常是由一些较为专业的职业人士制定的,而开展职业技能专业竞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测和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成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参与竞争的学员的综合专业能力,同时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专业中的教学水平。因为职业竞赛过程中学生使用到的知识正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而要想取得非常理想的职业技能竞赛成绩,对相关的竞赛指导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1]

2.高职专业教学受到职业技能竞赛的有力影响和推动

在具备了相关的教学基础之上,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方向。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确定和评定标准的制定,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它又像一个杠杆,“撬动”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它加快发展。职业技能竞赛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整体提高学生的技能。[2]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专业教学产生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近些年职业技能竞赛的不断完善和严格化,技能竞赛也逐渐的出现了和名利相挂钩的复杂关系。技能竞赛的出发点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最初的作用已经在职业教学环境中受到了影响,技能竞赛功能能否切实有效的得到发挥,会严重影响职业专业的有效改革和进步,因此,必须对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专业常规教学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1.职业技能竞赛影响专业教学的定位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能切实的让高职院校认识到自身在制定专业教学目标过程中的缺点和改进的地方,清楚的认识到未来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而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等提供指导,切实满足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职业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其专业技能,通常实行的是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以满足岗位要求为教学出发点,其教学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起更加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职业教学目标。[3]

2.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的变化,影响着传统的专业教学理念

在当前和未来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确立过程中,由于一个项目内容多次使用会让学生熟悉,因此,一套项目内容不能重复无变化的使用,而是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等进行转变。就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其竞赛项目的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最为显著的就是从以前传统的两、三项转变为了多项,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由此可以看出,从项目和内容上的转变,正好是对参与竞赛的学员的一种全面性的考察。由于高职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殊的地位和自身的基础性作用,其教学的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将会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长远发展。推行技能大赛在本质上已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创新,但是,该创新模式的参与学员并不多,而只是少数的人员参与,不具有全面性,不管是在比赛的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和当前存在的教育体制相冲突的。然而,职业技能大赛的成功开展,也有其显著性的意义。因为技能内容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选拨制度等等相应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在选择技能大赛的内容和项目时,需要结合当前的教育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情况,给予准确的定位,要体现出实用性和稳定性,不然的话,将会让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少数优秀学员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不会带来质的的转变,同时也会限制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所以,在开展技能大赛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和相关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4]

3.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会影响专业教学投入

职业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事物,一方面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而在开展技能竞赛的过程中,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地加大对职业专业教学的教学经费投入,就当前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而言,需要各高职院校在职业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给予完善,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切实动手的场所。不管是组织技能竞赛还是开展教学活动,都需要牵涉到该行业较为先进的技术,需要结合相关企业的日常设备,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来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培养,不断的改善和提升教学环境,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5]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的社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各个行业对具备专业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十分急需,在这种强大的人才市场需求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切实的发挥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基础性作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找准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各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清华. 浅析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物流专业的影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0:33-36.

[2]刘新勇. 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分析[J]. 市场论坛,2014,03:92-94.

[3]皮菊云,袁华. 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J]. 时代教育,2012,23:44-45.

[4]车广侠,周秀民,于慧玲. 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152-153.

[5]兰海燕. 高职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1:65-69.

第8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会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89-02

1 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建设关联性分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09年视察全国技能大赛时指出:“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当前国家最需要的人才。这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而技能大赛对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在推行技能大赛中提出了“四个坚持”的项目要求,坚持技能竞赛与行业用人、岗位要求、技术进步以及教学改革相结合,能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改革;坚持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展示;坚持技能比赛与素质考查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考查纳入比赛内容;坚持现场比赛与展示体验相结合,统一设计体验环节、专业展示和比赛内容;并要求吸引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提供技术和条件保障,尽可能利用、使用原有器材和技术平台等。由此可见,组织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把职业教育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向社会和公众进行展示,同时以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使赛事成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会计作为传统专业,一直保持进出两旺的势头,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本科层次,几乎是文科类必设专业。但相较一般的文科类专业,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这也要求高职会计教育更要突出其应用性和技能性。会计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趋势及技术应用方向,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会计专业建设新的内涵。通过高职组“会计技能”项目比赛,能检验参赛选手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能力的掌握情况、运用手工及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能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因此将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探索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快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

2 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改革的引领作用

2.1 “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由于高校扩招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几乎成了上大学无望后的无奈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总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四不”和“三差”,“四不”即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三差”即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差、学习能力差。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会出现学生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不能做的局面,久而久之,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但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各项活动。

通过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并进行充分的赛前准备,这个过程是个检验的过程,它可以检验选手是否存在知识的缺漏及已有知识、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这个过程更是个提高的过程,通过自我学习、相互沟通、反复训练,选手将大大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综合运用会计技能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同时,专业技能竞赛都是以团队参赛,成员之间必须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赛项目,这就要求选手要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对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所以,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沟通,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

2.2 “以赛促教”——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2.1 通过技能竞赛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

专业技能竞赛特别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其赛项是经过广泛调查、分析并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充分论证而设置的,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学校通过认真分析会计技能大赛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具体要求,可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会计专业发展新要求,适时调整会计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践技能的难易程度,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革。

2.2.2 通过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专业技能竞赛一般是以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按专业岗位的实际任务来设计项目开展竞赛的。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就是将选手分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岗位,给定学生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业务资料,要求学生按不同岗位完成当月业务处理。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推进以竞赛项目为导向,以完成真实任务为驱动的行动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界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岗位工作任务,掌握对应的知识和技能。

2.3 “以赛促建”——带动课程、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2.3.1 通过技能竞赛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目前,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而技能大赛的每一个项目对应的都不是特定的一门课程,检验的也不是学生的单一技能。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参加大赛更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与什么样的能力,进而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完善,使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更合理,能力培养指向更契合实际需要。

2.3.2 技能大赛可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是参加技能大赛,还是日常的实践教学都要求专业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深入行业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双师”素养。同时,职业技能大赛也是教师学习的窗口,技能竞赛尤其是全国性的比赛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内容新、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先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且根据比赛内容对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对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3 技能大赛可以促进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教学和参赛都需要场地和设备,而技能竞赛涉及的是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使用是企业一流的设备,通过会计技能竞赛引导职业院校对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进而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更好地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

2.4 技能大赛促进企业与学校深入合作

技能大赛作为引领专业发展的标杆,无论是吸引企业(用人部门)参与竞赛项目设计,还是全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同时技能大赛也是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校可以向企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成效;学生有了可以展示自己职业技能的机会;企业通过冠名、赞助等途径参与比赛,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通过为优秀选手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条件。通过技能大赛可以实现生、校、企良好互动,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合作。

2.5 技能大赛促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中高职人才系统培养的过程中目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区分度不明显、专业课程体系雷同课程较多,层次结构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在对中、高职技能竞赛项目的深入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能力上的不同,进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系统衔接。

3 将技能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1 避免技能竞赛的“突击性”、“功利化”

由于技能竞赛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学生明确专业或职业技能的标准,又能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教育职能部门往往把竞赛成绩作为评价学院办学质量的指标,学院也把竞赛成绩作为评价各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导致许多学校把参赛变成“面子工程”,为获得优异的成绩,把比赛和训练变成对个别“精英学生”的小灶辅导。

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专业技能竞赛虽然是阶段性的,代表学校参加竞赛的学生是少数的,而技能竞赛的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就要求要建立竞赛的长效机制,扩大竞赛范围,在积极参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比赛同时,要在学校内部将技能竞赛常规化,将竞赛覆盖到每门课程、每个学生,通过每年固定组织1~2次技能竞赛,使学生系统动起来、做起来、参与起来。

3.2 避免过分注重技能的训练,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各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将参赛学生抽离所在班级进行技能训练,脱离应学的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内容,以比赛机器方式进行训练,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赛而赛”、“为赛而练”是和技能大赛的引导目标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1]胡立多,徐龙,杨伶俐.高职财经类课程赛教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1(9).

第9篇

斐然的成绩,首先是高度重视各类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全力参赛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扎实而又有创新性的日常教学活动才是取得成绩的根源。认识到赛场不仅仅是各高职学院彰显办学实力、提高声誉的一个平台,更主要是通过组赛与参赛来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引导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技能竞赛理念,并通过借鉴紧跟现代新技术,紧贴现代实际生产的省级、国家级竞赛设立的竞赛项目和赛题,引导教师对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和课程教学实施进行思考,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各项学习活动融合,才能取得长效结果,达到技能竞赛的最终目标。

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各项学习活动融合,从历年的实践总结来看,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促进。

一、技能大赛与教学进程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受技能大赛环境影响,为应对评价学校“好坏”的技能大赛,不少学校在比赛前突击培训,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或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过程中出现了“精英化”教学,教学资源大力度的向个别参赛学生倾斜,这种仅为赛而教、为赛而学,是短而浅的目标,取得的效果也只会昙花一现,违背了技能竞赛的初衷。

为真正体现技能竞赛“以赛促改”的理念,使技能赛制惠及广大师生,我院不仅力争参加每年各项技能比赛,还特别设置学院技能节,使技能比赛成为一种常态融入到日常教学进程中。由初赛、复赛和决赛组成,时间由每年的上半年的初赛跨度到下半年的决赛;参与人员由初赛中每专业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到最后甄选的作为参加国家级比赛种子选手的决赛选手。而技能竞赛项目的确定更是必须按严格的申报审批立项制度,确定为技能节竞赛项目的基本原则:一是设立项目必须是能涵盖本专业核心能力、包含两个及以上单项的综合性竞赛项目(从每个专业的由日常教学必修的重难点课程任务及与企业专家一起开发的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两方面组成的竞赛题库抽取);二是对接省(部)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或影响力深远的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三是对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技能抽查项目;四是分高职和技工、中职两个层次;五是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并重,在全院内组织开展数学、英语、语文、思政等公共课程类竞赛。

这种时间跨度长,参与学生多,对接度高的竞赛项目和机制确保了竞赛与技能考证、日常教学有机融合,减少不必要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和竞赛效果。

二、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推进融合深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跟从教师的设计,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不知道问的习惯,成了知识的复读机,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当代高职生的特点喜动不喜静,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就应以 “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成了课堂沉默的原因;同时,一些老师常年不到企业调研,传授的知识与实践脱节,学不能致用,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

在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中,为了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更好地对接,大多有企业介入。这就使得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无论是设备的购买、场地的布置,师资的培训,项目的训练都要与企业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深度合作的机会,教师对企业了解加深,掌握了很多专业前沿知识,并把这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项目化的教学。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的项目化改革:首先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相关企业的专家探讨、总结各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出各专业未来从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继而得出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知识、技能,最终得出专业课程设置。其次专业课程教师参照并融合最新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要求、技能大赛要求,将传统的章节内容整合、转化为教学子项目,反映到课堂教学中。而每堂课的内容,也都由浅至深地设计几个与岗位能力相关的项目和任务。

在课堂组织上的项目化改革: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室里,学生分为若干团队,在教师的引领和课前的预备资料帮助下,自主性地逐步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出现的问题,评出成绩。一个课堂,变成了一次小的竞赛,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同时感性地掌握了与企业和真实职场相贴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培养了职业素养和道德。

三、技能竞赛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扩大融合广度

众所周知,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成功的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兴趣,塑造专长以及锻炼社交活动能力。资料显示,在参加技能大赛中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相关专业方面的社团。在我院,化工协会会员多次参加技能大赛,囊括比赛奖项更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因此,在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中,除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性的活动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围绕技能大赛的知识、技能和形式进行开展,同时给予政策、资金等软硬件扶持,并聘请企业专家,专业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人。这些举措可以使社团活动更有指向性,也更具实效,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时间接触此类竞赛,将技能大赛的理念和影响普及得更广。

第10篇

一 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核心竞争力理论先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来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也逐步应用至高校。

二 国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并未直接从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而是更多地从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所以这些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组织构建的指标体系

经合组织2002年开发了评估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学习者个人特征与学习环境、权益者(学习者、行业企业、社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其期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部分,其教育结果具体包括岗位、就业率、收入、权益者满意度、取得资格、掌握技能、终身学习、参加人数、完成人数、路径与公平、个人品质等指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是欧盟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它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其开发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满足度、机会均等,每一维度又包括了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或者辍学的比率、毕业率、就业率、在工作场所运用所学技能的情况等指标在内的7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2009年从机会和范围、一国职业教育培训(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职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一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情况的54个指标。

随着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战略的“哥本哈根进程”的推进,欧盟2013年又进一步修订了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是机会、吸引力、灵活性,第二是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相关性,第三是整体过渡与就业趋势,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2]

(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构建的指标体系

瑞典作为职业教育发达的典型国家,从1979年开始用学生完成培训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培训合格要求的人数占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评价,后来瑞典政府又进行了修订,将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量化指标如所提供课程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学生的就业率等,定性指标如企业的满意度、受训者的满意度等。[3]

美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详细规定了各个州包括各实施学校,在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并细分为中学阶段和中学后阶段职业教育,其中中学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核心指标包括五项,分别为技能获得情况、证书及资格证和学位获得情况、学生巩固情况或转学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非传统职业项目完成情况。[4]

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立足于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实现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了六个维度共5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

芬兰政府为了对职业教育实施绩效本位的拨款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建立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具体指标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继续深造的比率、学生完成学习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教学的投入情况等。[6]

德国政府2013年构建了一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学校管理、学习与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过程、质量开发、合作等5个维度,分别考查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内部督导,学校之间及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7]

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三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维度”、澳大利亚政府的“六维度”、德国政府的“五维度”,等等。第二,重视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在欧盟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73个指标中涉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指标将近10个,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入企业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以及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三,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不同的国家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技能,例如,欧盟的“从雇主和雇员的角度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学校中具有企业孵化器(或小型企业)或任何涉及学生职业活动的比例”,美国的“技能获得情况”,等等。

当然,国外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从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如上述指标体系中都非常强调机会与公平,而这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考量范围,不属于学校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

三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比另一所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强,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回答了核心竞争力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

1 三层说

张清霞(2006)[8]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可分为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外显层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

2 两性说

丁训言(2008)[9]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成显性竞争力、隐性竞争力,这两种竞争力分别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方面。

3 有形和无形说

安秀芳(2009)[10]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表现为有形资产(硬件)、无形资产(软实力)两种资源,其中硬件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组织机构和制度等,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声誉、内外关系等,并指出竞争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认为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是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使学校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入学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以及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

4 三力说

张洪春(2012)[11]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示范经营力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力又细分为教育体制机制与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学生素质水平与能力、教师结构与教学、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陈涛(2007)[12]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力,而核心技术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能力是重点、是关键,文化力是灵魂。

5 四力说

周卫民(2010)[13]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学科研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四个,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教学科研能力再进一步分为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每个指标都附有相应的权重。

6 四要素说

胡家秀(2012)[14]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要素、技术特色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硬件配置要素构成。

(二)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内涵表述

1 人才培养质量观

胡秀元、梅洁(2008)[15]在《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中认为,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更多体现为在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2 综合能力观

王国庆(2012)[16]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的,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3 多要素整合观

齐保林(2008)[17]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邹晓宏(2010年)[18]在《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 专业创新观

林强、庞康养(2013年)[19]在《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文中认为,专业创新,是高职院校凝炼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中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学院联合多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创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财务室和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育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账表合一、教育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撑作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评价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向全社会公布高职院校某个专业全省排名的省份,该省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并于2012年向社会公布了首批布点广泛的专业如机电、会计等十几个专业全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20]。该指标体系共分基本情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材建设、其他建设成效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21]。在该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教师的因素,有“教学团队”一级指标,并再分成“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也涉及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比重偏小。在该指标体系中,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如设有“毕业生双证书与就业”二级指标,但是该指标尚不足以反映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还不能使得一所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该指标体系还考虑了教学条件方面的因素,如设有“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等二级指标,但是指标的设置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也不能够充分量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评价相关工作,并出版发行《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在该信息采集系统中,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共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再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就业”“教学奖励”5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再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二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下设“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二个二级指标[2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视荣誉称号的获取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例如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省级学生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等。

分析研究国内文献,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偏多,有大而全的倾向。大而全的指标体系表明研究者或制定者未能厘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差别,同时也会导致指标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第二,有的指标体系指标倾向过于明显。例如有的省份推出了专业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都是清一色的与政府所颁发的荣誉称号或证书有关,如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完全将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是不科学的。第三,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例如有的指标体系中包括文化力或文化竞争力或校园文化,诚然文化积淀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文化力很难量化评价,它属于内在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现象或特征呈现出来的,而这些现象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加以量化的。第四,有的指标可信度不高。如就业率,有的学生实际并未真正就业,但是由于有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凡是没有签订就业协议者,一律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一律不得如期获得毕业证书”,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交差了事,他们属于“被就业”。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ary Ham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n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December 2009.

[2] On the Way to 2020:Dat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Country Statistical Overviews Update

2013[R].Cedefop Reference Series 97.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3] Kaaren Blom,David Meyers.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R].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ub[Z].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No.

109-270.

[5] AQTF 2007-A Better System For Everyone[EB/OL].

http://.au/ portal/ site/public/menuitem,

2007-11-20.

[6]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1[M].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1.

[7]ISB. Exteme Evaluation [EB/ OL]. http:// jsb. bayem.

de/ schulartueberg-reifendes/qualiaetssicherung -

schulentwicklung/evaluation/exteme evaluation,

2013-07-01.

[8]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

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9]丁训言,任爱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0]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3).

[11]张洪春,王斌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评

价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12]陈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

2006.

[13]周卫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14]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

高教探索,2012(2).

[15]胡秀元,梅洁.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

[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1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

业技术教育,2012(8).

[17]齐保林,袁洪岭,胡晓波,胡森.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

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18]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J].继续教育,2010(6).

[19]林强,庞康养.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0]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

评价结果公布.http://pg. fjedu. /index.php/

Index/view/wz/322.

[21]叶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 com/ link? url= v4cA8dFpYmF5pu8

NSMkJzZIalnrw-A_ZJxgVHEmM1Wng54lpoBBomrid8

GfYadcG_kqvLIgNznrBDAgVvr5KLOjWEe8iA0o6sVL0

zEKSmme.

[22]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培育;经济学研究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中心和重心,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的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专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即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上的竞争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就成为构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培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要与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进一步而言,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改革的主要依据,其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育及专业规模。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培育专业,对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都斯。1990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它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二是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三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各高校校际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高校管理建设中。高职院校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而专业水平是高职院校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要素。专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核心竞争力理论在高等教育系统研究的相关结果,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形成的,蕴涵于特定专业内质中,支撑专业发展,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能为教育投资者,即教育消费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之间独特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人才市场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一个专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能力、资源优势,具有明显的个体文化特征,其他专业或同类院校其他专业都难以模仿、复制。三是专业发展的延展性,即可持续性,专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能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并且具有依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能力。

人才、技术和机制是构筑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既是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中流砥柱。技术之所以成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是由高职院校专业的性质决定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性人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学生质量的核心标准。与技术相关联的学术资源以及包括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在内的物质资源是构筑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专业作为一个实体单位,其运行和发展,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受阻;机制合理,则会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一个充满活力、高效开放、有利于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运行和发展机制,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人才、技术和机制三种要素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构筑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的发展和变化能直接紧密地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的涨落,长短线的转换都会很快地在高职教育上有十分灵敏的反映。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来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培育,要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培育主体专业;要面向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群,构建服务类专业群;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密切关注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以取得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立足地方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育专业。高职院校的生源地和就业市场以本地为主,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培育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特色经济开设特色专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考虑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导致的劳动力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培育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频率高、节奏快、批量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更应考虑持续的市场需求,对于“朝阳专业”应积极发展,对于“夕阳专业”要及时调整,而对于“昙花专业”则不办为好。

2.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或针对一些社会公有岗位来培育专业,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体系结构。

3.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来培育专业,既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群,也可针对某个技术领域(包括管理技术)来培育专业,从而形成应用型的主干专业、相关专业、配套专业的专业群,如面向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群,构建服务类专业群。以技术含量为参数,还应考虑专业培育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对于技术含量较少的专业应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开设,或通过短期培训来解决,而不必放在全日制的高职院校。

4.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通过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培育专业,是由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能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培育复合型专业。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将不同学科专业复合起来,如商务英语、涉外旅游与饭店管理、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管理等;二是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如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三是“先合后分”,即将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培育为独立的专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1.高职院校要有市场观念和社会意识。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彰显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和就业面,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立要有充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专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要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检验。按照20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凡是取得显著成绩的高职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入学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水平良好,在培育和塑造专业特色方面依托行业力量付出了很大的艰辛与努力。

2.扎实打造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要体现“基础厚、素质高、专业强”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平台,具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对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将社会和行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专业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实践的集合,就构成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这样的素质水平很难被其他高职院校模仿,学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够得以保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才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加强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强化是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也是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基本要求。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需要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形成:首先,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要紧跟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动向和素质要求,把订单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加强产学结合,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行业、企业的需求一致。其次,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样产学结合,能够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行业的要求并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从而能被企业单位优先选择。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专业建设的特色培育,离不开教师本身。如果没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群体,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就会严重滞后,专业的特色就必然先天不足。首先,教师应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有长期深入行业、企业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其次,要从制度上保障教师能够经常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参与校企课题的研究,解决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之,要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现象,每年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参与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总结提炼后反馈到教学之中。再次,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的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双师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5.组建职教集团。组建职教集团既是竞争的产物也是合作的结果,能够使参与的各高职院校实现“共赢互利”的局面,是打造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有效的途径。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专业上都有自己的强项,学校进入集团之后,集团能够按照学校的专业特色对学校的专业布局进行精细分工。在集团内,各高职院校有条件对优势专业的建设做精做细,资金也可以集中投入发挥规模效应,这样学校才能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其次,集团重点专业的分布格局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协商、协议、交换、购买等形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生源、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达到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最后,有些专业是地方急需的紧缺专业,因开发成本太大或发展还不成熟,如果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去建设,往往力不从心,短期内无法奏效,而集团可以集中资金、人力等资源集中开发,不仅能补一时之需,还能填补专业空白,既兼顾了长远利益,又赢得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Prahalad,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79-91.

[2] 刘楚佳.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3):56-59.

[3] 单嵩麟.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1-34.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 商科教育 经营管理

1.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懂管理、善经营的商科人才需求旺盛,但由于商科教育自身的特点,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商科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高校商科专业的重要使命和难题。我国不同商科院校在竭力达到此目标的驱动下,也试图从多方面寻找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其中,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制度对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制度在商科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值得商科教育者深思。

2.商科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我国系统商科教育的历史并不长,早期的商科教育主要是依照当时欧美国家的高等商科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基本上也是依据欧美国家的办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科教育历经多次学科的调整和改造,现在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多专业学科结构,商科教育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大商科院校的办学自,省级政府统筹本地区高等商科教育,使其责、权、利进一步扩大,从而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商科教育管理的新体制。新的体制理顺了多方面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商科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商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推动了商科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1]

我国商科教育历经多次专业调整,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商科”概念的界定由模糊到逐步清晰。早些时候有人认为,商科即企业商务管理。也有人认为,不能把商科狭义地理解为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应把它看成是涵盖商品生产的产、供、销三大领域,集商贸、工程技术、管理学科为一大类知识复合体系的学科教育。教育部2006年5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高校商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交流研讨会,把商科看做是一个宽泛的学科。[2]事实上,“商科”是一个笼统的学科称谓。如果细分,其专业就可分为经济、金融、国贸、会计、商业学、营销学、管理等。从整体来说,商科属于应用性学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种应用型人才又是建立在宽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高等商科教育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因为商科的应用性特点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避免完全学术化和理论化的倾向,增强商科的实践性,使商科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商业经济活动,使商科人才成为既掌握相关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我国商科教育溯源于欧美国家的商科教育模式,因此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国际性。我国商科教育理论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使得其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征;(2)本土性。商科教育是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的高等教育,因此,商科教育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培养出适合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企业经营的高等经营管理类人才;[3](3)实战性。商科教育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实战技能和能力;(4)通才性。懂经营、善管理的商科类人才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与市场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又要有与管理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商科教育培养出的经营管理类人才不是专才,而是通才,能够在市场经营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5)发展性。商科教育要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市场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等商科教育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变化的市场环境,还要运用此国家化市场环境进行商科教育。

综上可见,我国高等学校的商科教育应该结合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将来源于国际化的商科理论与我国企业经营环境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商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理论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将其培养成具有商科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的通用型商科专业人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商科人才应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重在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商科教育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平。[4]此外,不同高校组织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竞争性、挑战性强的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是检验、锻炼、提高和展示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的很好平台,大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奋勇探索,拼搏创新,既磨炼了意志,又切实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了很好的品质。[5]

3.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对商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是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动手技能和专业素质。大学生科技文化及创新活动在我国各高等学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发展得如火如荼,既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和娱乐生活,又通过此活动激发在校大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技文化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国家专门举行了大学生“挑战杯”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各种潜能。但是,“挑战杯”这一平台,并不能使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有必要在高校内、校际间乃至区域和全国建立更多适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新型科技文化创新平台。[6]对于商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对其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如上所述,我国商科教育具有国际性、本土性、实战性、通才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从而要求对商科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育和技能培养,但是,我国商科大学生都是在校完成理论和实验科目教学任务的。因此,对于商科教育来说,一方面,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对市场环境的关注和应用,将商科理论结合我国市场实践传递给学生,但是我国很多从事商科教育的教师缺乏这种实战经验和能力。[7]另一方面,学校各种配套设施如商科教育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要齐全,并为商科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服务,但这些配套设施在各高校中并不能够广泛存在和发挥作用。有鉴于此,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够在商科教育中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1)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商科专业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增强创新能力。商科教育具有实战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能够让教师将商科专业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但难以解决实践和实战问题。当前,商科专业教师使用较多的方式是通过案例教学来让学生体验经营管理的,但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学生自身实践经验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商科专业的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亲身体验实战和对决,特别是学生通过对项目的选择与施行,能够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模拟和实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获得更多的通才教育和技能训练,培养其竞争和合作意识,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商科专业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多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互补,来共同模拟实施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决策活动。在这种竞赛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不断补充需要的各种经营管理决策知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团队间的竞争也使得学生能够深切体验到市场经营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其综合的经营管理能力。

(3)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也为商科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实战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由于我国教育与企业间各种制度的差异,使得我国大学商科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中从事实质性的专、兼职经营活动,因此,我国大学绝大多数商科教师也缺乏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与能力。[8]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同时,商科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此项目活动与企业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技能,增强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4)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项目型管理能够赋予教师更多的职责和自,提高师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对商科教育的辅助作用。当前,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实施项目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以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也必不可少。[9]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娱自乐”,就会使这种科技文化竞赛的作用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囿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而难以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同时有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将会使学生的视野、思维和所能利用的资源等均有很大的突破,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向教师、同学、企业深度学习的机会。同时,项目型管理能够使项目负责人有较强责任感,能够付诸更多的精力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学到“真本事”。此外,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项目型管理也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重要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财力支持。

总之,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及其项目型管理对于商科专业教育有着很强的辅助作用,能够使项目负责人和导师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积极且有深度地参与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培养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4.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在商科教育中作用的思考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对于商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何淋漓尽致地挖掘和发挥其重要性,需要高校进一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日常化和制度化。当前,各高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和竞赛活动已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此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调查显示,科技文化创新和竞赛活动让大学生在专业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很好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何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10]因此,此项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使之常规化和制度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持续下去,针对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竞赛前、竞赛中、竞赛后,与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室、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竞赛项目成为持续培养商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辅助工具。

(2)深化项目型管理,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人职责意识,进行项目跟踪。项目效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有项目管理作为保障。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实施项目型管理,以项目带动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及其竞赛,此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当前,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项目负责人的项目职责意识,通过项目责任合同来明晰职责,同时,项目管理者需要对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实施项目跟踪,这样既能对项目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为项目实施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使项目实施效果更好。针对商科专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也要以所报“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执行过程中,自己制订项目实施的计划,模拟市场环境,自己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运用各种所学的知识进行经营模拟,以验证假设,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1]

(3)成立大学生科技文件竞赛类社团,协助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工作的开展。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提高实践能力,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12]当前,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主要由项目负责人施行,项目负责人根据自己项目进展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的实施。但是,这种项目操作形式临时性强,不利于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及竞赛的常规化和制度化。高校应该通过相关部门如团委放权于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其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工作将使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及竞赛在学生中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也能协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很好的实施。

(4)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与经济管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科技园及企业的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商科专业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需要参与的同学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这种实战能力的训练要求通过一定的实战环境来实施或模拟。在当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主要可以通过经济管理实验室(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科技园和相关企业来提供协助与保障,通过这些实战、实训场所对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学生进行训练,实施其团队的参赛项目,使其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实战性水平更高,也强化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5)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项目成果评估体系。当前,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与竞赛活动的评价存在一定缺陷,如评价目的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整、评价方式简单等。[13]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项目从立项到结项需要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特别要加强项目结项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评估体系应该包括对项目负责人的结项评估、学生参加项目并取得成绩的评估和奖励、加大商科专业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参与并取得成绩在学生综合考评中的权重等。通过系统的项目成果考评既能增强项目的实施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项目的效用。

(6)加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所涌现优秀项目成果的孵化,搭建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和实施平台。在商科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涌现出不少的优秀项目创意与文本,这些项目创意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且通过实施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在全校范围内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商科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所涌现的优秀创意策划进行孵化和实施,树立一些标杆,既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进行宣传,又为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宣传,更为高校的综合影响力做出努力。

5.结语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在商科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项目型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为使这项工程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需要教育管理者更多地研究并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强化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参与性和实效性,并通过与项目负责人明晰职责,使项目的实施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叶小兰.高等商科教育发展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24-25.

[2]付廷臣.商科教育院系级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时空,2007(5):24-25.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1-4.

[4]王小玲,沈民.中国高等商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3-44.

[5]陈德静,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6]廖琪丽,王玮.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立[J].科教文汇,2008(4):22.

[7]王晓东.关于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57-59.

[8]彭耿,龙海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196-199.

[9]张庆强,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S1):439-440.

[10]刘国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12-13.

[11][12]巩艳芬,等.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石油教育,2010(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