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时间:2023-10-07 08:57:18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第1篇

课标中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尤其重要。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阅读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社区阅读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学校不仅仅着眼于身边的小社区,而是在此基础上,在更大的社区范围内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条件。学校突破了狭小地域的限制,与社区联手,成立固定社团,组织大型汇报表演活动,大大地促进学生读书的兴趣。

1.邀请新华书店到校进行售书活动

定期邀请新华书店到校进行售书活动,不仅为后面的读书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也教育了孩子们如何巧用零用钱,让读书活动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2.畅游儿童图书馆、新华书店、诗书街文化站

为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各社区图书馆管理员不但为同学们讲解了有关图书馆的使用要求,办理读者卡,更带同学们参观和使用图书馆各功能室,加深同学们对图书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浓厚了,读书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学生的阅读则渐入佳境,书店、图书馆成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

3.打造活力书香,张扬书香魅力

我校已成功地举办了由学校、家庭、社区1000多人共同参与的大型读书活动:“祈福奥运你我同行”、“SHOW缤纷童话,展阅读风采”、“扬惠福精神觅诗书风情”、“缤纷亚洲”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的途径关心、了解、支持、参与社会活动,每个活动学生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阅读综合实践,利用社区阅读资源,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收集资料去了解相关活动的历史、礼仪、饮食、服饰、旅游、运动、地理等民俗文化风情。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大。我们的孩子也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立足课堂,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评促读,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好书”

1.读经典、美文陶冶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2.优秀读物,师生共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3、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三、亲子阅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亲子阅读”活动在实践中探索阅读的方法

实践表明:一个家庭的阅读氛围,父母自身的阅读、学习意识和习惯是影响孩子阅读的最重要因素。儿童的阅读应与家人一同分享,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庭中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启动了“亲子阅读”活动,将学校的读书工程向学生家庭延伸。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把活动积累的经验,与家长一起分享、学习,为家长在今后的读书活动中有效指导孩子的阅读,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使家长在与孩子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修养,推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每个星期六向学生及家长开放“周末亲子书屋”,为学生与家长提供阅读的场所。每次阅读后学校将发一张争章登记卡记录相关的阅读资料,教师指导家长选择图书,向家长传授和探讨家教读书经,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和活力。

设立“我和爸妈齐阅读”亲子阅读卡,让学生及家长将假期共读感受记录下来,为“书香家庭”的评比提供一定依据。亲子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发亲子阅读卡1768份,实收1715份,有效率达97%;评出48个“阅读小状元”、24个“书香家庭”。

(二)“亲子共读”活动是促进亲子间交流的有效方式

“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一种生活方式,更可以谈的上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受益匪浅。在亲子阅读中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体会亲子阅读的情感乐趣,而且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在与孩子共同阅读中,使家长逐渐体会到与孩子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三)“亲子共读”活动是阅读习惯养成的载体

第2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内容选择;为何;何为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21-03

【作者简介】陈慧,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京,210023)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时代在发展,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现在儿童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常规的语文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教学内容已经到了必须重构的时候。审视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群文阅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群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为何与何为”常困扰着一线教师。以下就四年级《不一样的爸爸》的群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为何

1.增加阅读数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教学”部分,明确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数量标准: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6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不少于190万字。阅读量从哪儿来?群文阅读教学是个好途径。相对于常规教学来说,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阅读教学三篇以上的文章,阅读的数量上明显增加。如:笔者以“父爱”为主题,在构建四年级群文阅读课《不一样的爸爸》时,选取了苏教版三下中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人教版五上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李海生的《爸爸真是不简单》、波・R・汉伯格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为阅读材料。一节课中,学生接触了两首诗歌、两篇记叙文和一个绘本。

2.提高阅读速度。

信息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学会快速阅读,便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第二学段要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环节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笔者提出了如下的阅读要求:

(1)默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思考:没有人看见,为什么爸爸坚持让我把鱼放掉?默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思考:当别人都认为没有希望、应该放弃的时候,爸爸为什么坚持?(2)用“――”画出文中父亲的语言,想想两位父亲有什么异同?(3)比一比,两篇文章分别写了怎样的父亲?(4)默读、思考时间为6分钟。

这个板块的教学,有明确提高阅读速度的目标和方法,如用主要问题引领、抓主要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并规定了完成阅读的时间。

3.突出阅读主体。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笔者发现,学生对《我爸爸》这首诗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很感兴趣,便引导他们自主阅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诗中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父亲”。在个性的表达交流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进一步激发,对文本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4.关注阅读方法。

《不一样的爸爸》群文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文本内容,发现文本特点,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如:阅读两首诗歌时,学生先比较诗中爸爸的形象,再比较体现爸爸形象的诗句;阅读两篇记叙文时,学生先比较爸爸的语言,然后再比较爸爸的形象;阅读绘本时,学生先比较读绘本与读诗文方法的异同,再比较不同体裁中父亲的形象。最后,学生在这些文本内容的比较中感悟:不一样的爸爸,都有同样的深情和爱。

5.积累语言材料。

“积微者著”,积累,是中国传统求学之法。在《不一样的爸爸》群文阅读教学中,围绕“父爱”主题,让学生阅读诗歌、记叙文和绘本,引导他们熟读精思:“作者分别写出了怎样的爸爸形象?”“写得好在哪里?”“对我有启发吗?”“我也能这样表达吗?”从作品内蕴、结构章法、用词造句等不同角度,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和规律,促发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言语系统,形成系列化的语言材料。

二、何为

1.确立阅读材料。

“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教育理念。

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作家和诗人都常常以母爱为题写下很多感人的诗句和文章,可写父亲的却很少,于是想让学生能阅读一组关于父亲的文章,所以,起初笔者确立的主题是“父亲”,于是从网上、图书馆找了很多资料,有故事、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等。但是,笔者比较发现,如朱自清的《背影》、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贾平凹的《酒》、龙应台的《目送》这些作品,篇幅较长,加上描写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尽管与主题相关,但最终笔者还是舍弃了。

在《不一样的爸爸》的群文阅读材料选择时,笔者确定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选文的标准为:一是让学生觉得好玩;二是有矛盾冲突,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三是能让学生读中有思维的碰撞,有能力的发展;四是在表达上能有迁移的点。

2.选择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为对语文教学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单篇文章的精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尚且处于“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而群文阅读教学,面对一组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或整本书,教师更容易雾里看花,或顾此失彼或茫然无措。

在设计《不一样的爸爸》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组织教学内容:

(1)找准“两线”

一是人文情感线。不一样的爸爸,都有同样的深情和爱。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李海生的《爸爸真是不简单》,描绘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爸爸。《我爸爸》用幽默的语言把爸爸描写得无所不能,让孩子在心里树立了父亲的伟大形象,最后直抒胸臆:“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爸爸真是不简单》以孩子的口吻,塑造了一个辛苦、勤奋的爸爸形象,诗中虽无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洋溢着爸爸对家庭和孩子的爱。《“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了汤姆和爸爸去钓鱼,在父亲的要求下自觉遵守规定把鲈鱼放回湖中的事,塑造了严厉和遵守规则的爸爸形象。《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描绘了在大灾大难面前父亲沉着冷静、恪守诺言、永不放弃的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体现着对孩子浓浓的爱意。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会让孩子感受到,离异家庭里的爸爸,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深情和爱。

二是情感表达线。本次的群文阅读教学,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笔者引导学生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比较中发现:两首诗歌的作者都是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爸爸的特点,塑造爸爸的形象;两篇记叙文的作者都关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绘在不同事情面前爸爸的形象;绘本将图画和文字完美地结合,弥补了两者的缺憾,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图画的渲染,表达出浓浓的情感。

(2)抓住“三美”

“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音美,指音韵节奏的美,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意美,指文章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形美,指语言形式上的美,如语法修辞、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不一样的爸爸》一课的教学,笔者紧扣住“三美”,挖掘文本中相关元素,让学生感悟和表现“三美”。

在教学诗歌《我爸爸》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1: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2:每一节都有“我爸爸真的很棒!”

生3:一句诗就描写了关于爸爸的一件事。

师:对!你们也能模仿着说一说吗?开头用上“我爸爸真的很棒!”

(生模仿交流)

生1:我爸爸真的很棒\他像喜羊羊一样可爱\像熊大一样聪明\在和汽车赛跑中\他轻轻松松得了第一名。

生2:我爸爸真的很棒\他能帮我扎辫子\还能把我的玩具伺候周到\他的头发卷卷的\像包方便面扣在脑门上……

(3)体现“语用”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因此,笔者在建构本次群文阅读课时,努力想体现“语用”的教学理念,如阅读诗歌时,请学生仿照句式,说说自己的爸爸;阅读两篇记叙文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等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抓住对话中的提示语,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记叙文如何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阅读绘本时,让学生在阅读文字内容的同时,边看图,边想象,引导他们感受绘本图文互补的表达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交流、表达提供一个示范、话题、形式和平台。

3.讲究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不一样的爸爸》一课,主要运用了下列方法:

(1)情境中激发兴趣

这里的兴趣包含这样几方面:一是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二是对提供的阅读材料感兴趣;三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拓展、运用感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伊始,笔者便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歌曲《爸爸去哪儿》让学生听,引出交流话题:你心目中爸爸的形象;课中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联系生活表达等,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内容,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中加深理解

人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群文阅读本身倡导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这一点,前面已有介绍,就不再赘述。

(3)实践中掌握方法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启蒙 亲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16-02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现状

重视儿童阅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英国从2003年开始推行“儿童阅读计划”,我国台湾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可喜的是我国大陆也认识到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然而,进入21世纪后,小学阅读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突出表现为:阅读量少,阅读习惯差;阅读时间少,阅读能力差;阅读消费少,阅读兴趣低。概括起来就是阅读没有搞活,之所以如此,与阅读意识、阅读习惯以及对策不力分不开。本文结合杭州Y小学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将课外阅读搞活。

二、阅读意识与阅读习惯培养

首先只有从意识上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要具备阅读意识,需要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国教育方针已经重视起来,但有待改进之处是在考评机制方面尽可能弱化业绩,这样才能减少应试教育重考分带来的负面影响。

负责教学的老师一定也要重视起来,虽然老师们已经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老师们自身是在阅读并不受重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成长在以阅读课外书为耻的岁月,导致现为人师者普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如果没有热爱阅读之心,又没有发自内心地重视阅读,很难真正引导学生重视阅读。老师要真正做到重视,不妨设身处地替学生考虑如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需要读哪些书等问题,且教师自身也要对阅读书目和内容有所了解。

家长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也是调动难度较大的一环。学生的教育与家庭密切相关,家长的关爱是学校无法替代的。在现在家庭里,家长们普遍地忙于自己的工作从而不自觉地缺乏对孩子的关爱,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家长这一环节不仅是搞好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疏导家长关爱学生的一个良好途径。为此,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应让家长参与到阅读培养过程中来,如Y小学实施的“家校心桥”、“亲子阅读”等活动。

学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的最终效果由学生体现出来。课外教学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重视阅读,渐渐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坚持阅读,有意识地与网络电游、电视等声像媒介保持距离,在学生时代,以阅读为主导趣味。这在“读图时代”为显著的特征,但在当代社会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惟其不易,启蒙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作品方案制定

梅子涵的阅读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他在《阅读儿童文学》一书中推荐了77本有意思的书,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他为孩子们点亮了阅读的灯,事实上他还点亮了孩子们理想之灯。梅子涵在该书的序言里提到一首诗《点灯的人》(The Lamplighter),这是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写的一首儿童诗,这首诗以儿童的视角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每天太阳落山后,孩子都能趴在窗前,看见点灯人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到大街上把每一盏街灯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由此,一个孩子的心也被点亮了,他萌生了长大后要当点灯人的人生理想。梅子涵对这首诗情有独钟,因为他自己正是一个“点灯的人”。

为师者要具有点灯的理想,并且懂得如何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得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书目。需要考虑书目类别、年龄段、个味等因素。书目分类要尽可能全面,因为孩童阶段的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今后人生的幸福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鼓励个人的阅读趣味,对于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阅读书目,做到循序渐进。有资料显示,儿童读书兴趣的发展有五个时期:4~6岁,神话传说期;6~8岁,寓言故事期;8~10岁,童话故事期;10~13岁的儿童对传记、传奇故事、侦探小说、探险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列出与这些内容有关的书目名称,张贴出来,让各年龄段的学生自主选择几本来看,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更多还原。如今书目的查找很方便,可以利用所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资料,也可以参考网络上的推荐书目,需要老师针对情况仔细甄别。

以笔者带的班级为例,因为是启蒙阶段,第一个月的书籍尽可能以绘本为主,书目主要有:《小房子》、《谢谢您养育我》、《谢谢您生下我》、《家夫去旅行》、《月亮朋友》、《小黑鱼》、《你爱谁多一些》、《一只想当爸爸的熊》、《鼠小弟的生日》、《月光男孩》、《最棒的蔬菜》、《小阿力的大学校》、《好饿的毛毛虫》、《你很特别》、《双胞胎兄弟》、《你睡不着吗》、《风到哪里去了》、《打瞌睡的房子》、《丝瓜电话》、《真正的朋友》、《祝你生日快乐》、《999个青蛙兄弟》、《活了100万次的猫》、《月亮狗》、《月亮的味道》、《月下看猫头鹰》、《圆圆的月亮》等27本。

第二个月的书单:《神奇校车》、《都陵村168号》、《时间的故事》、《蜘蛛和糖果店》、《真正的魔法师》、《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面包公主三姐妹》、《我的一天》、《家庭作业》、《犟龟》、《小老鼠的漫长一夜》、《驴小弟变石头》、《一只好狼的故事》、《绿雨伞》、《鸟儿鸟儿飞进来》、《迟到大王》、《7号梦工厂》、《我妈妈》、《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奶奶的红裙子》、《风中的树叶》、《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睡美人》、《子儿,吐吐》、《小皮斯凯的第一个朋友》、《你看起来很好吃》、《我爱你们,孩子们》、《大卫,不可以》、《永远永远爱你》、《插岘岭》、《猜猜看——谁做了什么》、《你真好》、《成为好爸爸》、《穿鞋子的猫》、《小老鼠忙碌的一天》、《妈妈,我为什么存在》、《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

接下来,每个月都会有相应的书单,制定书单时要意识到使用绘本与影像资料只是辅助手段,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淡化图画与影像资料,注意引导孩子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尽量引导学生回归印刷时代的传统阅读方式。

四、实施、评估与提高

在阅读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测和评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制定相应措施,并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第一个月结束后,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予以统计,在这27本绘本里,孩子们利用两周时间读完全部绘本的有8人,有15人还有几本没有读完,其他孩子由于识字量不多或阅读兴趣不高故读得少一点,他们需要老师的陪伴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为了配合孩子们阅读,笔者腾出语文课的时间给孩子读一些绘本,为孩子们读了《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爱心树》、《我不知道我是谁》、《你爱谁多一些》、《驴小弟变石头》。同时,每天利用孩子们吃点心、喝牛奶的时间给他们阅读一些课外书,用两周时间读完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并把电影版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长袜子皮皮》上传到班级论坛中,供孩子们阅读。

课外阅读虽然主要在课堂之外完成,但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班级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会。读书会上,要注意趣味性,以便激发同学们读书的兴趣。例如,一次班级读书会,读《月亮,生日快乐》这本书,课件PPT准备得较丰富,还插入了轻柔的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个个都听得很投入,在设想环节上,宝贝们都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孩子竟然能猜对下面的故事情节,表明这些孩子还是认真去读了这本书。也有一部分孩子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想小熊去找月亮的好办法。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老师把故事一一读下去,结束时,孩子们都还沉浸其中!读完故事,老师依次问了三个问题:①“你们喜欢这个小熊吗?”②“你准备把这个小故事讲给谁听?”③“阅读有趣吗?为什么?”孩子们都做了很好地回答。最后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拼音读物,并告诉他们,“从今天起这本书就属于你一个人看的!”大多数孩子非常开心,30个宝贝一起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老师开始播放轻音乐,并把声音调至最小!老师轻轻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听着他读,接下来便侧下身来专注地陪着孩子一起读,并及时给予鼓励!此时孩子们阅读的劲儿更足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其中,老师欣喜万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只有相信他能读好,才能期待他读得更好!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学校实施“亲子阅读”方案,就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有好的开头和重在坚持这两点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两点,有必要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并切实制定阅读的时间表,最后落实到行动。这两个环节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只要家长认真地开始尝试,就会慢慢体会到亲子阅读的好处。有部分家长做得很好,在开始亲子阅读之前,每日为工作和家务劳碌,只是在业余时候和心情好的时候陪孩子读书,学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后,定了一个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做孩子阅读的榜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习惯成自然,他们感觉到其实陪孩子阅读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有的利用,家庭作业完成后的时间,每晚阅读20~30分钟,双休日每天早晚共同阅读一小时左右。有的还经常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讲出来,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发表看法,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亲子阅读,这些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变得浓厚了,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原来对写作没有自信的孩子,也常常能写出较通顺的小作文,并且,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与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性格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反过来也有助于父母与孩子建立更为温馨、和睦、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

学期结束之后,需要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学期评估。评估的手段可以多样,除了考试中的作文外,还可以在家访中,注意拍摄他们的书柜。评估的结果显示,一个学期后,班里30位孩子的阅读情况出现了分化,有些孩子在阅读没有拼音的儿童文学读物;有些孩子正在一本一本阅读着有章节的拼音读物;有些孩子只是喜欢阅读一些有趣的图画书;还有的孩子要靠“阅读磁场”去感染……

面对分化的情况,需要做出分析。从教这些年,笔者常常体会到教育的最大阻力往往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校的不一致。有的家长往往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我家的孩子就是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看书呢?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像某某小朋友那么爱阅读呢?埋怨者往往缺乏反思: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尽量再提醒,以期制定出补救方案。当然,现实情况是总会有部分家长不会很好地完成亲子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学校适当地对后进学生予以辅导。

五、结束语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启蒙阶段的阅读培养更是至关重要。要培养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落实新大纲的教育方针,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体;家长这一环节,是最容易忽视和最难的环节,“亲子阅读”是一种有益而且可行的措施。教师是贯穿各环节的纽带,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的阅读方案,分阶段开具阅读书目,并不断对阅读效果加以评估,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依芸.浅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

第4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有机衔接  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文学就像一条清甜溪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同时《课标》还明确指出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在一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时间短,阅读面窄,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平时能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仅占22.5%,双休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也仅占38.5%,每天坚持课外阅读1小时的则更少。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几乎无人问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我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努力地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如此循环,学生必会将读书视为习惯,甚至达到“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境界。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高一的大孩子同样是这样!每当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时,孩子们总是睁大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一点。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或讲到情节紧张时,教师戛然止住并告之孩子:欲知后事如何,请课后自读原文,后面的故事情节更加精彩!比如给孩子推荐《红楼梦》这本史上排名最难读下去的经典首位的著作之前,我就将其中的一个故事以这样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阅读之旅,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事后8班就有好几个学生集体到当当网订购了“红楼”。

二、课内外有机衔接,相互补充

语文课的阅读本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外材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课外的美文佳作犹如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若教师课外阅读指导得法,就会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之门。

第一,如果所学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套的著作

如必修4就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自历史巨著《史记》,《苏武传》出自《汉书》《张衡传》选自《后汉书》以及其它中外古今经典作品。每次学到这样的经典佳作,我都会引入原著中其他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味欣赏,课后将阅读原著就布置成作业,渐渐地读书变成孩子良师益友。

第二,学以致用是非常有用的手段,它让学生迅速爱上阅读

文学巨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胞弟》后,学生程诗韵就写了她家的一次养狗的经历,但她没取标题,我看完文章不假思索地对她说:“就叫《小狗多多》多好啊!(“多多”是她文章中狗狗的名字)”此语一出,全班鼓掌认可,程诗韵也不断的点头称是。

第三,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领悟不同的写作方法与写作风格,我还会查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似但体裁或写法截然不同的文章或书籍,引导学生阅读。如学习时马致远写的《天净沙 秋思》,我将白朴的散曲《天净沙 秋》带入课堂,让学生感悟两位词人截然不同的心情与表达方式。

三、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领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课外阅读仅有“量”的要求是不够的,假如没有激发孩子内在的对阅读的渴求,只靠外力的强迫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持续地对阅读产生长久的兴趣只是一种理想,所以要让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能持续,我们得想更多的办法。除了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笔记征集,好书换一换等活动,我还在班内开展了以下活动。

1、讲故事比赛。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爱听故事的特点,一学期我会围绕当前所学课文的专主题开展了各种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比如:我爱童话讲故事大赛、讲三国、品三国故事大赛、我最欣赏的名人故事、讲一讲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活动现场往往是台上的孩子讲的声情并茂,台下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这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阅读视野,也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好书推荐会

每个月我会在班上利用一节班会课,让孩子们相会推荐好书, 推荐好书的孩子不仅要介绍书名和作者、推荐理由,还有把书里最精彩的一两段话读给大家听,让孩子们自己去品评选择,当然,我也会参与其中,在适当时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目,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还会为好书推荐会的优秀者经行奖励。

3.师生共读

“师生共读”是一种同步双向交流的形式,师生围绕着同样的内容进行同步阅读,进行双向交流。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对话”能够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平等地面对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两者拥有更多更广的共同语言。同时,“师生共读”可以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教师的以身作则拥有更强大的感召力,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学期,我就与孩子一起共读了《红楼梦》,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的片段,一起交流读书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在班级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双赢! 

4、亲子共读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亲子阅读也是父母与孩子间更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就算工作再繁忙,父母也应该做到每天抽出十几分钟陪孩子读书。只要能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潜移默化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旦产生兴趣,我想当孩子自己认字的时候,就会有爱看书的习惯,爱上阅读对以后的写作是有极大帮助的。在幼儿时候和他一块儿读书,告诉他什么是好的,把一些好的东西推荐给他,我觉得非常重要,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不可逆的,过了可能要再补会比较难。

亲子阅读也是维系亲子关系的一条纽带,也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天父母陪孩子读读书、开开玩笑,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利于养成融洽的亲子关系。从亲子阅读中更容易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想法。

第5篇

【关键词】阅读课堂兴趣评价

做老师多年有这样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孩子喜欢阅读,却无法亲近语文课堂?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对孩子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引导?

一、阅读要从课堂开始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很喜欢看课外书,但是却不喜欢读语文,也不喜欢一切与考试相关的阅读。渐渐的,让孩子亲近阅读、亲近自己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了一件让家长头疼、让老师烦恼的事情。那么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大力改进阅读教学。

二 阅读要培养兴趣,积极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巧设“诱饵”。每接手一个新班,我会告诉学生我喜欢看书。有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在课间端起课外书静静地看着。久而久之,有学生就会问我:老师,你看什么书?于是,我就会告诉他们这书里面又教会了我什么知识,我又从里面看到了一个好故事。有时我还会挑出书里面最有趣味的内容讲给学生听。

三,开设阅读课,营造阅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语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可是,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体会到要使自己的学生在文化环境里成长,那么读书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不教之教,如“芝兰入室,久而自芳”。只有深层次的阅读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根本。

四、重视阅读评价,搭建交流平台

第6篇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补充与扩展,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育者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往往能凭借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味到了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一条蹊径。

一、指导学生选择优秀课外读物,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梯性目标控制

书海浩瀚,良莠不齐。中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推荐适宜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心育艺术之一。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优秀的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以推荐图文并茂的彩色绘本为佳,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犟龟》《爱心树》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会介绍一些如《火鞋与风鞋》《爱的教育》等有哲理性的心理故事类图书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行交流,并产生程度不同的共鸣的过程,从中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涵养情操,改进处世态度,疏导不良情绪,发挥书的摄人灵魂的魔力和魅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向中学生推荐品位、格调俱高的作品,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二、指导开展阅读欣赏课,揣摩人物心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积累、感悟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城市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外活动的开展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外阅读指导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展课外阅读欣赏课,从语言文字入手,争取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赏析词句,使作品中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思想意义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

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文质兼美,在文理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情感上给人以情的共鸣,在思想上给人以思的启迪,在心理上给人以感染,有共鸣,或陶醉,或感悟,或启迪;有质疑,或批驳、或鄙视、或漠然,从中悟出做人道理,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让学生体悟主人公的心理想法,进行换位思考显得尤其重要。

三、分层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成功体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让他们展示自我,教师经常予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与满足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以后会读得更加自信。所以,在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时间,有了一些收获以后,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自阅中收到实效。同时,可以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四、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建立书香家庭,在亲情沟通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璧,教育效果才会相得益彰。实践摸索中发现,书香正是连接家校的桥梁,多年来我全力推行“亲子共读”活动,以“家校联手打造学习共同体”为目标,以构建书香家庭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读书活动,小手拉大手,多次给家长印发《“亲子共读”倡议书》,引领家长参与到读书队伍中来;建立“亲子阅读”网络,开通家校联合的通道,一方面要求家长们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气氛,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做学生的“导读”者,在与孩子交流读书感悟的同时悄悄走进孩子的心灵空间,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困惑,并及时给予疏导,精神方面的沟通越来越畅通了,“心育”的过程变得自然而亲切,如春风化雨润“心”而无声,他们一块儿从书中汲取着成长的营养,创造着共同的语言密码。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因有了家长的引领变得轻松、愉快又高效。

第7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大量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对于高年级(5―6年级)学生,要求他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阅读的量,则规定了100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可是,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大量阅读的重要,但其质量却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提高他们阅读的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语文老师眼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阅读心理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二)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三)人的发展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三)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学生阅读的场所,如班级组办“图书角”,实行“我捐两本、看书百本”活动;学校尽可能开放图书室,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介绍并购买适合学生的读物并举办亲子阅读活动。

(五)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实验班级。

(二)家校配合,达成共识。

(三)固定时间,营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 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 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 整理、总结出适合中、高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尽量能得到家长的配合,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陪孩子一起感悟读书的真谛和快乐,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1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2 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3 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中期汇报并调整前期方案,使课题研究按预期目标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 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 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自主;开放;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29-02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非常重视,强调了阅读能够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视野,汲取精神文明的营养……诸多益处。因此从低年级这一读书的起始阶段就要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学会阅读,养成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学习及写作至关重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好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兴趣的激发——妙趣横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一定的阅读的内驱力,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得以落实、维持和发展。

1.利用媒体激趣。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不多,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直观性比较强。而多媒体正是有着直观、形象、生动且信息量大的优势,平时,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生动的故事通过大屏幕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欣赏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三只小猪》、《猴子捞月》、《乌鸦喝水》……一幅幅形象直观、色彩艳丽的画面,一句句清脆悦耳、抑扬顿挫的话语,一个个整齐有序、神奇动感的汉字,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美妙的感觉,如身临其境。

2.讲故事激趣。儿童的阅读启蒙往往来自于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对儿童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将课文内容变成一个个故事,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我教词串“牛郎、织女、北斗星”时,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们侧耳倾听。故事讲完后,我让孩子们回家找找课外书上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周一,居然有位小朋友特意带了一本新书来,骄傲地把新书读给大家听。

二、营造书香教室——润物无声

孩子们走进校园的每一天,在教室的时间占了大部分,我们可以在教室这片芳草地上下足功夫,引导孩子感受读书的浓郁氛围,从而亲近阅读。

1.搭建阅读平台。随着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提高,我鼓励孩子们每天带一本课外书到教室,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图书角由专人管理,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借阅。对于图书角的书籍每月更换一次,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动态的阅读平台。

2.让墙壁弥漫书的清香。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和美的情感熏陶。墙壁上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引领孩子们日日与书为伴;“儿歌亭”中的儿歌朗朗上口、节奏轻快;“谜语屋”中的谜语激发孩子们开动脑筋,体验成功的喜悦;“古诗园”中的古诗,让孩子们熏陶在祖国璀璨文化之中。墙壁会说话了,孩子们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室,怎能不陶醉?

三、选择适当的图书——博览群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老师就应该当好图书选择的领路人,牵好线,搭好桥。

1.范本的推荐。教师根据自己手中或学生拥有的图书,当堂向孩子们推荐图书范本。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是学生感觉好奇的,如《蓝猫淘气三千问》、《神奇校车》等;学生感兴趣的,如《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学生喜欢的故事,如《格林童话》等。从形式上来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提倡孩子阅读的多元性,童话、寓言、故事、童谣、古诗等,使一个又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物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让形象通过阅读逐渐鲜活起来,让孩子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2.课内外联系。课内阅读时间有限,内容有限,所得有限,将课堂内外有效关联,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如:在教学《识字3》时,有学生当堂介绍了与本课有关的甲骨文的内容,我听后很是震惊,想想一年级的小朋友竟有如此的知识,原来得益于订的《七彩语文》杂志,于是我让班中的小朋友好好读读这份集知识、故事于一体的课外书。另外,我们的《语文补充阅读》也是一份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以为常

好的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同样,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的阅读不能仅凭一时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爱读”,才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保证孩子们有阅读的时间。

1.小组读书。每天早晨,小朋友们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始课外阅读,四人小组聚在一起,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共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利于解决低年级孩子阅读过程中的生字障碍。教师根据小组的阅读情况,评比出“最佳阅读小组”,从而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2.亲子阅读。每个家庭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机会。每天睡觉前父母抽半个小时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在孩子看来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帮着解决阅读困难,讲讲故事情节,说说人物个性,谈谈阅读体会,提醒孩子如何明辨善恶是非。在共同阅读和交流中既让孩子获得知识,又融洽了亲子间的感情,一举两得。

总之,课外阅读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好课外阅读之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书海中起帆远航,启迪智慧,积淀底蕴。

参考文献:

[1]雷娜.浅谈低年级课外阅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张爱荣.浅谈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促进[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2).

第9篇

一、以生为本,提供阅读内容

阅读要有效,阅读内容就要被学生所接受,所喜爱。怎样的书籍适合学生阅读,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2.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3.是否对学生有益。

大部分学生都爱看长篇小说,因为它情节丰富生动。但情节如占据学生的整个心灵,就会忽略阅读的“效益”。笔者认为,能快速地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的却是精短的文章。五百到一千字之间的短文或者具有震撼力,或者具有哲理性,或者具有抒情性。而且优秀的短文虽然隋节并不复杂,但也很曲折生动。短文也适合学生朗读,适合学生理解,容易“有效”。这种阅读更适合高年级,可以作为高年级提高性的阅读。

二、巧设“机关”,引导学生阅读

选择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还要将书推荐给学生,让书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使书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关系。推荐书籍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爱读的书,另一种是学生有点望而生畏,但读之有益的书。

推荐课外读物是一门学问。第一种情况推荐的方式多种多样,对第二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巧设机关,让学生喜欢这本书,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读这本书。一次,笔者照着《读者》讲了一则故事。在一次火灾中,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托出了房顶,而自己却被活活烧死了。当人们在废墟中找到这位母亲时,还见到她的手向上举着。笔者讲得非常感人,学生听得非常感动。然后,笔者将这本书放在讲台上,故作忘记了,一下课就走了。过了三天,笔者再去找这本书时,竟然发现有一大半的同学都读过了这篇文章。这里没有发动,没有强迫,而学生都是带着感动,带着好奇把这篇文章读完的。

三、家校联动,创设阅读氛围

氛围是无声的力量。它会蔓延到全身,笼罩全身,让整个身心都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这个氛围中。有时氛围比教师的强迫阅读更有效,它是“有效阅读”的外在推动力量。但氛围怎么创造?它不是指令式的,而是影响式的。影响的主体就是教师或者家长。客观地说,绝大部分教师宁愿批作业,也不愿和学生共读。绝大部分家长更是宁愿去搓麻将,也不愿与孩子共读,因为读书并不能给他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针对部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笔者采用了亲子阅读方式。最佳时机的亲子阅读是孩子在阅读中遇到了困难。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笔者推荐部分学生阅读原版的《三国演义》。学生读与理解都有些困难,于是,笔者就要求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父母与孩子一起读同一章节,出声地读。只要能读顺读通学生理解估计是没有太多困难的。等学生能读顺之后,就采用孩子读一段,家长读一段的方式,给孩子以引导。等孩子读上瘾了,就让孩子独立读,家长在旁边听,帮助孩子解决不理解的句子。这样的亲子阅读是有效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四、教给方法,优化阅读过程

阅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过程。一般来说,学生拿到一本书,总是从头至尾看一遍便算完事,并不考虑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样就削弱了阅读的有效性。所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

一是诵读法。诵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就是再次理解的过程,就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语文课中,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美文;早读课上,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诵读、评论,三言两语即可;午间阅读课中,先让学生静读,最后十分钟,让学生读阅读片段,说读后感想。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感受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是做批注。初次阅读时,有些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笔者认为不可取。因为它破坏了完整流畅的阅读过程,使阅读时思路时时受到阻挠。应该在完整地了解短文内容后再做批注,这样获得的感受应该是整体性的,有深度的。真正深刻的体会大部分来自于对细节的理解和感悟。

五、自主展示,激发阅读热情

如果学生一味地阅读,而不展示自己的读后所得,就不会感受到阅读给他带来的成功感。阅读是否有效,还要看学生的阅读展示。阅读展示不仅可以使学生重新建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成为再次阅读的强大推动力。

在众多的展示活动中,笔者觉得聊天式的展示最有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放松心态,都有自己的主张,都有表达的欲望,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做过《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聊天展示。学生对曹操、林黛玉各有各的理解,甚至有些同学还原汁原味地背出了宝黛共读中的原话“你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更妙的是竟然有一个同学自创了一个谜语,谜面是“贾宝玉”,猜一个字。谜底是“国”。为什么?因为贾宝玉是衔着一块玉出生的。只有看过《红楼梦》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谜面,猜出这样的谜底。

六、完善考核,提高阅读质量

考试是指挥棒。没有考核,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会缺乏针对性,至少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就缺乏有力的措施,阅读的有效性体现的广度和深度就不够。怎样进行考核呢?

第一种是朗读。它能看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它是“超市式”的,学生有足够的选择权。朗读时可以如同演讲一般,可以如同演戏一般,声情并茂。

第10篇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量的积累,为此,语文课标中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使之在有效积累“量”的同时,能有“质”的突破?笔者认为,应做到“四多”,即课外阅读内容多面、课外阅读方式多元、课外阅读方法多样、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一、课外阅读内容多面

1. 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然而,“专攻文学书”恰是一些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是继习题集、作文选一度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抢手货后出现的又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在强化指导教师素质的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 阅读多个人的作品。“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鲁迅)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这也是有的。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趵突泉的欣赏》,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 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毛泽东、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二、课外阅读方式多元

1. 主题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对于从众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来非常必要。如学习《长征》、《草地夜行》后,组织开展“走近毛泽东”的主题读书月活动,引荐有关毛泽东传记、诗词、传奇类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毛泽东故事演讲会”,让学生穿越时空,真正走近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学习《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读、诵、记,而且还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 亲子阅读。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亲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尤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个缺少阅读习惯的国家,身边不买书、不读书、读不进去书的家长比比皆是。学校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

3. 休闲阅读。主题阅读和亲子阅读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任务性阅读,而休闲阅读则是在轻松状态下的一种自由阅读方式。学生在进行休闲阅读活动中,可以参考老师、同学的推荐书目,也可以自己选择读书内容及方法。

三、课外阅读方法多样

1. 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 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 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1. 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题式“模块游考” 学业评价

一、主题式“模块游考”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的简单改变。以阅读为载体,在一个大主题的引领下,进行低段语文“模块游考”的学科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以语文阅读的主题做主线引领,将各模块串联起来,在阅读中识字写字,在阅读中理解领悟,在阅读中升华情感。

二、主题式“模块游考”的特点

(一)关联性――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

在以往的“模块游考”中,仅以课标中“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等几个维度进行分类,各模块之间没有联系。主题式“模块游考”以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书籍为主题内容,每个模块之间以书籍中的内容做串联。

(二)综合性――考查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

在进行主题式“模块游考”的过程中,学生既认真阅读了课外书籍,又对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甚至可以对书中情节进行自主改编。在评价形式上,采用综合实践、竞赛、游戏闯关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三)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进行主题式“模块游考”时,我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如进行识字写字的评价项目时,可以将相关内容放入《亲爱的笨笨猪》的片段阅读中,学生根据读到的文章拼写出相关词语,要求将掌握的词语运用在具体语境中。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阅读《亲爱的笨笨猪》一书后,可以组织学生选择编写小报、做阅读记载卡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参与性――评价主体多元化。

“模块游考”改变了评价方式,但是评价的主体仍以老师为主。主题式“模块游考”的评价主体由老师为主改为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每个学习中的相关角色都参与到评价中,评价变得开放,多面化。

三、主题式“模块游考”的具体操作

选取年级:本校二年级5个班。

选取材料: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及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著《亲爱的笨笨猪》一书,后者作为课外推荐书目,推荐学生阅读。

操作过程:

(一)制订“模块游考”计划。

(二)构建学生“模块游考”评价框架。

小学低段语文“模块游考”评价设立“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主题模块,从““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两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提出评价方式建议。

(三)各模块评价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

开学第一个月,请在课外阅读《亲爱的笨笨猪》一书,并且利用国庆长假期间制作一份读书卡片或者一份小报,记录下你读这本书的心得。

2.查字典大王

出示杨红樱的另一本书《小蛙人游大海》的篇章,仔细读一读,给加点字查查字典吧。

3.阅读小达人

(1)读了《亲爱的笨笨猪》,你一定收获多多,快来看看你能闯过几关?(共30题,此处举例3题)

①欢乐学校的算术老师是( ),语文老师是( )

A.狗汪汪 B.猩猩老师 C.鹦鹉老师 D.白兔老师

②开学第一天,笨笨猪上的第三节课是( )

A.语文课 B.算术课 C.美术课 D.游戏课

③吊大沙发的绳子断了,沙发撞到了( )

A.熊妈妈 B.乖乖熊 C.白兔 D.老山羊

4.我是小作家

请你仔细看这幅图,图上有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请你写下来。

5.写字小能手

读《亲爱的笨笨猪》中的句子,把句子中的词语拼写完整。

6.小小朗诵家

挑选你喜欢的《亲爱的笨笨猪》中的一个片段,朗读给大家听。

四、存在的不足

(一)主题的选择过于单一,应趋于多元化的选择。

由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存在差异,在“模块游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可在今后的实践中选择不同主题,进行难度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挑战的快乐。

(二)评价维度不够细致,应更细分评价维度。

在评价维度上分为学业成果和学习习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学习习惯”这一项不够细致,可再区分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并制定相关评价维度。

(三)综合性评价的痕迹明显,应趋于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相辅相成。

“模块游考”最终还是学期结束时的终结性测试,还是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力求将过程性评价加入其中,但是分量明显不足。如何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评测和记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中教网/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挚爱亲情》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三、体会创新,加工信息

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挚爱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感于父母深恩,感于祖辈厚爱,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拿起手中的笔,或写或画,写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拍或摄,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用眼、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比如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时的对比。然后结辑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