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一、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政策建议
(一)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必要性
1、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不足,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据统计,1999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总额约为1200亿元,而国家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1999年为1085.76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8.23%,2004年为2357.89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8.28%。也就是说,尽管从绝对额看已经增长了不少,但从相对比重看几乎没有变化,而且2000年至2003年间还呈逐步下降趋势。(表1)2004年财政开始加大农业支出力度,这还是在近几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实现的。由于现行税制客观上约束未来财政收入不可能长期保持大幅增长,因此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保持国家财政用以农业支出的较快增长,难度是相当大的。面对这种形势,如果不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将难以保证如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2、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004年达到2357.89亿元,较上年增长34.39%,大大超过当年国家财政支出增长15.6%的速度,2005年和2006年及以后要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表明国家财政用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确实有了大幅增加。但是,可以说,这些资金量目前还仅仅是用以能够维持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村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等最核心的公共品的基本供给,还有大量的资金需求缺口无法满足。如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卫生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等等,由于没有资金来源,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本来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在完全取消农业税后,如果寄希望于主要通过所谓的农民自主、自愿或自治等方式解决,其结果只能有两个,要么回到税费改革之前,繁重的农民负担再次反弹,要么筹集不到资金,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不论那种结果,最终都将导致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角度看,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是非常必要的。
3、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曾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而20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也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其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经过近20年的努力,199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44.5%,农村居民为53.4%,分别达到和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但是,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客观地说,农村问题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或未得到足够重视有根本联系。“十一五”规划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希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没有持续足够的资金支持,恐怕难以做到。因此,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看,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
4、“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部署,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城乡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乡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5年我国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工商税收体系主要是对城市第二、三产业征收,新农村建设特别税采取对现有主要工商税种征收附加税形式征收,能更好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可行性
1、“十一五”规划为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提供了制度铺垫。“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使纳税人在思想上有了较充分的准备,认识上容易统一,纳税人的服从度较高。
2、坚持宽税基、轻税负原则,纳税人容易接收。选择现行增值税、营业税等征税对象为税基,税基尽可能宽些。实际税负设计控制在2%左右,这样不至于给纳税人增加太大税收负担,容易实施。
3、税制设计技术和征管技术可行。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可设计采用附加税形式,对现有增值税、营业税等应纳税额征收一定比例的附加,不会使税制复杂化,征管成本低,易于征管。
4、韩国乡村发展特别税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乡村发展特别税为韩国应对乌拉圭协议挑战、克服金融危机和推动“新村运动”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为韩国政府筹集了约15兆韩元的税额,使乡村经济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继续得到较快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为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韩国国会将“乡村发展特别税”的征税时间延长10年的决定也表明该税得到政府和纳税人的认可。实践证明,韩国的乡村发展特别税是成功的。而韩国乡村发展特别税开征的背景与我国现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韩国的乡村发展特别税可为我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提供许多成功的有益借鉴。
5、我国过去“两金”的征收为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分别从1982年和1989年开征的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开征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到1996年全面停征,由税务部门负责征集的“两金”共2444.59亿元,为缓解我国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筹集财政资金,平衡财政预算,减轻中央财政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曾经征收专项附加税的传统,使纳税人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有较好的熟悉度,征收机构也有相关经验。可以说“两金”的征收为我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保障措施
1、宣传保障。开征前应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尤其是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对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的重大意义要重点宣传,要让广大纳税人深入理解和接受。要让每一个纳税人明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而是涉及每一个城乡居民未来生活进一步改善的重大举措。
2、单独编制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筹集的资金仍然是很有限。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所筹集到的资金必须事先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不同项目对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确保税款的有效使用,每年单独编制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全面系统地公开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情况,给纳税人一个清楚的交代,让纳税人放心纳税。当然,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的前提条件是要科学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好了,才可能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制度。
3、完善税款使用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由于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属于特别目的税,其税款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安排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由各级人大制定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并实施监督,明确税款使用责任,使税款使用依法进行。
二、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制设计构想
(一)征收目的。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战略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筹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应在制度上保证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正常支出基数不但不减少,还要随经济发展有所增加,这样才能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是用以补充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不足,而不是取代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因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而实实在在地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
(二)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设计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征税对象为征税对象,以上述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列入征税对象主要出于“宽税基层、低税负”的考虑,而将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列入征税对象主要是出于调节贫富收入差距的考虑。计税依据:设计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这样便于征管,节约成本。纳税义务人: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为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纳税义务人。
(三)税率。按低税负要求,税率设计为附加税率10%,实际税负为2%左右。就是说,如果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的话,以2005年上述七税总计约17839亿元(增值税为国内增值税部分)收入计算,附加税率10%即可每年筹集2000亿元左右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收入。而10%的附加税率,如果按七税种的征税对象计算,实际税率只有2%左右,实际税负很低。
(四)税收征管。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应归国家税务局征管,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专门用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按简化税制原则,采用附加税形式,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的应纳税额时,同时缴纳新农村建设特别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8-02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但也要看到,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示范村示范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需要全面分析和铲除那些不利因素以推动新农村建设。根据相关理论和调查分析,影响示范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状况的异质性
一般来说,潜在的受影响者与榜样的情况愈是接近,则此榜样对潜在受影响者的示范作用就愈强,否则相反。因此,当那些新农村建设尚未开始的地方与新农村建设已完成的示范村情况相当时则榜样的影响力会更大,因为受影响者感觉到通过学习模仿能够达到示范村的水平。但是,在现实中以及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农民认为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和正在建设的示范村差异较大,通过再大的努力也根本无法达到示范村的条件和水平。如果一味去学习和模仿则成本与风险较大,且行动的预期成功率也很低。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去模仿。比如,在发展模式方面,某些示范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他们可以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企业以发展工业经济。但是,这一条件对一些农村来说是根本不具备的,因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效应就无从谈起。当然,还有一些其它模式可供选择模仿,但由于距离、信息不充分等原因,其它地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效应必将大大降低。
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不同
目前,在现实中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与其它农村所面临的环境和所享受的政策的差别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陕西省所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资或者是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贷款等途径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而使示范村的建设资金有了根本保障。此外,政府还可能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以及配套服务等措施为示范村的建设提供相关有利条件,使示范村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但是,这样的有利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对于很多非示范村来说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他们可能享受不到那样的好政策和待遇。如许多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仅仅改善这些方面的状况就需要大笔的建设资金,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建设还需要大笔的资金了。对于这些村来说不仅可能得不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即使想通过贷款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的不足也许就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为此,这些地方就不得不主要靠自筹资金来弥补,但这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对一些较贫困的农村来说更是不可能的。虽说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也是一条解决资金的途径,但是这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相关政策和条件的不同也势必影响到示范村的示范效应。
三、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问题
自从各级地方开始落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这也不可避免地会直接影响到示范村建设的示范效应。
(一)经济发展方面
在示范村建设中,虽然很多村都通过相应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还偏多,用科技致富,用知识赚钱在农村还是刚刚起步;发展致富的渠道还比较少,农民增加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转移支付和外出务工;农村内部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
那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示范村在这两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不够明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对物质文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陕西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一些陈规陋习继续延续,打架斗殴、赌博、求神占卜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家庭暴力、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和谐、婆媳关系不和睦、家族势力阻碍民主选举等现象也不时出现;文化生活也比较单调,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总之,文明、和谐新风建设成绩不明显。
(三)医疗卫生方面
按我省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方面的规划要求,村卫生室应该有独立的业务用房(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应严格分开);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与药房分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房屋布局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要求等。此外,基本器械及用具方面,至少应配备诊断桌、出诊箱、急救箱(标准配置)、氧气瓶(袋)、便携式氧气瓶、预防接种冷藏包、计划免疫接种冰箱、消毒缸、健康宣传版等诊疗器械。但现实中许多示范村很难到达这一要求,因而遇到一些稍重一点的疾病就很难得到诊疗。因此,医疗方面的发展不突出。
(四)村务管理方面
在调查中,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村民反映,一些关系村民利益的事情还是由村干部说了算,村务也没有及时和完全的公开。因此,示范村的管理民主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重点开展了“334示范工程”,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范工程”。第一批“334示范工程”共安排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村庄42个,其中县级示范村庄28个。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务。县级示范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资金926.1万元,通过一年建设,示范村庄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沟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处理,户户饮上安全水,家家用上卫生厕所。连户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7.5%,新改自来水430户,完成改水户占99.6%,新改卫生厕所82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拆除破旧房屋112间,清理垃圾1788吨,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卫生保洁长期管理机制逐步落实。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县指导、镇组织、村实施”的模式,以圩区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等为重点,增强了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抗灾保丰收保安全能力。对王渡三站工程、舒庐干渠第四期除险加固工程、罗埠节水改造示范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工程总投资达2404万元,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之中。同时,我县通过积极争取,*-2009年间将有49座小型水库获得每座40万元国家和省定额专项资金补助,共计1960万元。
——“村村通”工程和渡改桥工程。我县“村村通”工程自2006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投资6800多万元,动工工程419公里,浇筑混凝土320多公里,还有200多公里正在实施路基工程。目前全县100%的镇和99.8%的行政村都已通公路,已形成了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农村公路网络。在今年的六个渡改桥项目中,南河桥已建成通车,牛首桥、张老桥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85%和45%。白立河等渡改桥工程已经完成地质钻探进入招标阶段。同大、白湖、柯坦农村客运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农村电网建设。“十五”期间,庐江县农村电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境内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所10座,总容量307400千伏安。其中在农村电网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共投资28万元,解决了边远地区未通电农户达388户,基本实现全县范围家家户户通电。这一工程重点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农村电网结构薄弱、配电设施陈旧和安全性差的问题,使电网的健康水平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农村实施的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村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已达到17万,宽带用户约有4000户,从98年开始实施的村通工程,现已逐步向自然村覆盖;同时农村的移动通信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通信基站已达90座,通信光缆杆线400余公里,全县移动通信基本达到无缝覆盖。二是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县17个镇都有调频电台,231个村(社区)中180个有广播室。17个镇的行政村基本通有线电视,全县有线、无线的覆盖率已达到45%,县内基本无盲点。乐桥、郭河、同大等镇利用民间投资有线电视已基本通到村。
二、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县城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尽管中央、省、市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额度显著增加,但由于需要投入的地方多,资金投向也过多倾向于交通、能源等全局性的基础产业,真正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十分有限,所占比例也不大。而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我县农村仍面临着严重的饮用水安全危机,至2006年底,农村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36.32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4.59%。而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复杂,建设的内容和项目也比较杂乱,每个肩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都掌握一块项目资金,如能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捆绑投入,实行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管理考核办法,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建设的成效也会更加明显。遗憾的是,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各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少相互沟通和协调,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布局零乱,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质量不高,建设成本加大,投资效率降低。
3、基础设施建后管护不力。目前农村一些主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好后由于产权单位不在当地,而地方政府又缺乏管护费用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一些偷盗等破坏行为打击不力,很多设施尚未达到使用寿命就有可能报废。同时,属于村里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日常维护管理也缺少相应的长效机制。如镇级文化广播站在综合配套改革后,原有的61名专职管理广播的人员现在仅剩12人从事此项工作,约有一半的人员被抽调在其他部门,由于没有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大部分镇的调频电台都已闲置不在使用,而村广播室也仅限于播送一些会议通知和病虫害情报,农民渴求的致富信息和农业先进技术播放的很少。
4、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工作合力不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有部署有要求、有规划有政策但却无具体落实措施的问题。各级政府都有实施纲要,但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时却大都变样,对新农村建设提口号多,做具体服务工作少,措施落实乏力,有的还存在为部门争利益、向群众争利益的做法。
5、政策把握不全面。由于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一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完整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对新农村的理解过于狭隘,存在“概念简单化”的问题。中央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一些基层组织和干部在主观和行动上存在以新农宅代替新农村的片面思想,重点抓小康农宅建设而忽视其它方面,没有全面系统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二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主力军是农民,但多数群众和一些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是,国家拿钱帮农民修路、通电、建房,什么都等靠国家投资,缺乏主体责任感和内在积极性。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正确认识,存在追赶风头、搞形象工程,急于求成的倾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更大的规模和力度在全社会展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县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转和磨合,也暴露出部门对新农村建设重视不够,彼此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投资分散形不成合力,综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拓宽融资渠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也不可能,除了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外,还迫切需要从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研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有线电视、办学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四是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裕阶层和个体私营业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对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要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建议县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3、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村兴、民富、路畅、山绿”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农业、财政、交通、发改、卫生、水务、教育、民政、劳动、广电、文化等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4、增强村级自身发展能力。发展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自转功能,是解决村级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性办法。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村制宜,努力寻找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以壮大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如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私企业集聚小区;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离城内或中心集镇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的村,可通过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等,进行房子出租,开展物业管理,增加经济收入等等。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
关键词:满意度;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满意度是个体对某项事件的综合认知判断,作为一个认知因素,通常被用来衡量被测评事件的社会认可度,是反映个体主观认同感的关键指标。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已近十年,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人———农村居民对这项建设主观上是否有认同感?他们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评价?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有助于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居民能真正分享和获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开展近十年来,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研究。田野和赵晓飞通过对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医疗、交通和干部作风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满意度影响很大,其中农村居民对惠农政策、教育、医疗满意度较高,而对经济收入、交通和干部作风满意度较低;进一步观察发现: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其性别、年龄、有无孩子上学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文化程度、收入来源与家庭人口数等方面差异较大。[1]刘成奎发现,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总体上为6.065,二级指标中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与培训、农田水利设施、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偏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对其满意度提升有积极影响;强化湖北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支持、优先解决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信息服务等)、规范乡村管理能促进满意度的提高。[2]陈前虎和汤婧婕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浙江省5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明显,但硬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软公共产品,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政府层面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市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且区域差异明显。[3]李燕凌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对湖南省农户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影响很大。[4]杨静和陈亮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应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增收、医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5]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研究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但综合来看,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肯定,但某些具体政策的满意度低下。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的度量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师生于2012年对湖北省的村镇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入户访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本次对湖北省仙洪实验区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项目。首先对这23个具体项目的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来对总体满意度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总体满意度的程度进行度量。(一)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对于衡量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各个调查项目,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应于各种满意程度的百分比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大体可知,农村居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满意的达到72.28%,是满意程度较高的项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很满意和满意的累计百分比分别达到59.4%和77.32%,而对于“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不满意所占的比重偏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第一次让农村居民的养老有了社会保障的支持,虽然它还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对于世代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居民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同时他们也有着更高的预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试行以来,已有大量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由于这是一项自愿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从逐年不断提高的参合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政策的认可,虽然大家对其报销比率低、报销手续复杂有一些抱怨,但总体而言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受访者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满意的是那些能直接获得收益且实施到位的政策,不满意的是那些实际操作困难或者执行力度欠佳的政策,这也对我们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许多关于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乡风民俗的调查项目中,受访者大多都比较满意,只是其中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较高,累计占到28.28%,这与调查组观察到的农村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虽然样本村庄特别是纳入到新农村规划的村庄大多有阅览室、体育设施,但由于层次较低、种类单一造成使用率很低,而同时农村居民又非常渴望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其中便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就成为居民们表达不满的对象。(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比较分析表1只是满意度的一个总体描述,每一个调查项目的差异难以观察和直接判断,为了对各项满意度进行比较,我们采取了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进一步判断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为满意的项目以及最不满意的项目,以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首先对各调查项目满意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计算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满意度,再进行各项满意度的对比。满意度越高,赋值分值就越高,很满意为1分,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不太满意为4分,很不满意为5分。通过计算进行排名如表2。满意度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对当地的通讯邮电设施的满意度、对当地用水用电的满意度、对乡村看病便利性的满意度、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对乡风民俗的满意度。其中有3个项目属于公共设施和基本建设,说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而“看病的便利性”的满意度排名第三是出乎调查组预料的,在以往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农村居民对看病的便利性始终评价不高,乡村医疗水平低下是抱怨的焦点,但此次居民的评价非常高,这主要基于调查村交通的便捷使得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说明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诉求可能从以前的便利性转变为经济约束。满意度居第5位的是对“乡风民俗”的满意程度,由于被访者大多是世代居住当地的居民,对于当地的乡风民俗熟悉认可是一种常态,再加村庄大多是在血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了解,邻里间的互动也较多,因此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地的乡风民俗非常满意。满意度位居最后两位的分别是对“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评价,这与我们前面满意度的现状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农村居民对这两项政策的不满意在于他们并不知道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也没有看到政策实施带来的具体收益,或者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满意度位于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对“村务公开情况”和“一事一议执行情况”的评价,这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村级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待不断提高,因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耕地占用、农企合作等事件,而农村居民对于此类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的参与要求也会很高。
三、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度量项目,为了从这些度量项目中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进行信息综合,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众多错综复杂的变量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高,而每组之间的相关性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让众多的变量归结为几个公共因子,以达到降维、便于分析的目的。在经济分析中,找出几个主因子,主因子代表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关系,抓住这些主因子就可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借助stata软件,提取因子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可得到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再经过不断的调整分析,最终选取了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因子来衡量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因素(见表3)。7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63.14%,对于调查数据而言,达到50%以上就可以做因子分析,说明用这7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23个调查项目是有一定的把握的。7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主因子F1主要由b12、b14、b16、b17决定,主因子F2主要由e27、e29、e42、e43决定,主因子F3主要由e40、e41决定,主因子F4主要由e37、e38决定,主因子F5主要由e44、e45、e46、e47决定,主因子F6主要由e48、e49、e50决定,主因子F7主要由e32、e33、e34决定。就经济意义而言,F1代表惠农政策的实施,可称为政策因子;F2代表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可称为经济因子;F3代表村庄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环境,可称为教育环境因子;F4代表乡风民俗和治安环境,可称为治安文明因子;F5代表公共设施条件,可称为公共设施因子;F6代表村庄的民主程度和民主建设,可称为村级民主因子;F7代表医疗便利性及村容整洁,可称为医疗卫生因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主因子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F=(14.16%×F1+13.74×F2+8.56%×F3+7.24%×F4+6.92%×F5+6.84%×F6+5.69%×F7)/63.14%这样就得到了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衡量指标,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F1政策因子的影响力最大,达到22.42%,F2经济因子的影响力度也达到21.76%,可见政策环境和经济因素对于满意度的影响力很大,其余因子的影响力都小于20%。F代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按照F值的大小区分满意状况,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标准化,并且F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因此按照标准化后的均值0作为分界点,F<0则赋值为1,表示满意;F>0则赋值为0,表示不满意。样本区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状况为满意的占比67.1%,不满意的比例为42.9%,表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总体上是好的。
四、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千差万别,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了解形成不同评价的原因,我们将受访者的个体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寻找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组在样本区调查感性认识的结论,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解释变量(见表5),其中调查表中设计了7个关于村基层组织组织实施的项目类别,如果样本村有该项目得1分,没有该项目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对各项政策是否了解的问题,回答了解得1分,不了解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政策认知度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您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您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较差得1分,不是很好得2分,一般得3分,较好得4分,很好得5分,汇总得分得到自我评价得分。为了准确了解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利用所做的因子分析,针对23个满意度调查项目提取的7个主因子预测其分值,并计算出总体满意度的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依然是以上的个体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年龄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一个显著因素,在1%水平下显著。年龄越大,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同时我们将年龄、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和总体满意度做一个交叉分析发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于老年人,对外面的世界更为了解,也更有奋斗的激情,对未来有着更多的预期,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改变现状的动力,而老年人则相对更安于现状,并且大多数一直居住在当地很少外出,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对新农村建设更有认同感。第二,家庭经济条件是按照调查项目家庭的年收入得到的,令人惊讶的是经济条件过去普遍被认为是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却并不显著。家庭的经济条件仅仅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但家庭经济条件却对总体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受教育程度虽然不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但它显著影响了F1政策因子和F2经济因子。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高学历的人群不多,代表性不够,我们所调查的100位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3年,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第四,村基层组织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而提供的各种措施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且村基层组织提供的措施越多,村民的满意度就越高。从结果来看,与村基层组织工作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相比,得分为2分或3分的村庄以及得分为0或1的村庄的村民不满意的概率更大,并且这种关系在0.001水平下显著。村基层组织提供的各种致富措施实际上也就是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所尽的主观努力和付出,这种努力和付出能显著地反映到满意度的提高上。因此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领导能力对于新农村建设本身以及群众满意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农村居民的自我评价也是显著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以及对自身的适应能力的总体评价的问题,结果发现对自身状况评价较高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达到67.1%。他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总体而言非常满意,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不太满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政策的认识程度。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方向可以逐渐从硬公共产品的投入转移到软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村级民主建设村干部能力的培养、加大政策的宣讲和执行的力度等。
作者:胡静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财贸研究,2010,(6):39-47.
[2]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3-7.
[3]陈前虎,汤婧婕.基于问卷评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绩效及特征研究[J].规划师,2008,(9):89-93.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六安市目前已经开始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条件。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提供了支持。2010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工业化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全面启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和确定了2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结合土地整治、新社区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各地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掀起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新一轮新农村建设。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国家高度关注“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农惠农政策力度,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支持“三农”的力度会更大,财力支持会更多。中央和各级政府将在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给“三农”以更大支持。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六安市是农业大市,随着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二是“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通过大力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七连增。全市粮食总产由“十五”末的67亿斤增加到“十一五”末的91.8亿斤。霍邱县自2005年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寿县第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粮食生产得到加强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9家,市级龙头企业192家。全市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已达65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27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超过20%。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由全省第二方阵跨进第一方阵。三是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加大新农村建设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建设,六安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水平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676.1亿元和1.1万元,财政收入由18.7亿元增至68.6亿元,农业总产值由158.3亿元增至281.1亿元。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5亿元,增长38.1%。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财政资金95亿元,惠及650万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08元、4714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成为可能。
二、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全市22个新农村示范点编制了总体建设规划,通过领导帮扶和部门协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3亿元,争取金融部门贷款资金支持2.82亿元,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30多处,规划建设总面积136.5万平方米,已建成搬迁农户2000多户,配套开展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地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等问题,在当前既可以拉动内需,又能够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还促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一举多得。金安区城北乡东城村凭借莅临城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开展示范点建设中,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充分融合,2011年计划开工建设新居1000户,占地约114亩,以多层住宅为主,设计配套有商业门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享有与城市社区同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化服务。寿县安丰镇梧桐村将康居点工程以及道路、供水、绿化、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了安丰镇集镇化建设总盘,确定原村庄农户集中搬迁安置到2个集镇规划居住区,由六安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整体开发,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方式转换和身份转型。
二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整治,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企业和大户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使一家一户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通过务工或从事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舒城县柏林乡大墩村土地整治项目,将项目区整治后的1.3万亩耕地整体流转给柏林庄苑,农民通过收取土地流转租金、到企业务工等途径,每年户均可增收5000多元。
三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实行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集中布局,可以促使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地方产业经济,并能够吸引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创办生产基地,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行村企对接合作开发等,发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舒城县幸福村通过大面积土地整治,由市级龙头企业幸福农工商总公司将农户的承包田集中承包租赁,走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目前已建立2000多亩的蔬菜花卉、稻田养虾、中药材旱作及油麦种植四大特色产业区,村里成立了“幸福稻田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主导产品香米注册了“幸福村”牌商标,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金安区双河镇九十铺村结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在村内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聚6家龙头企业入驻,使周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更加畅销,并形成了“公司+农户+经纪人+市场”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四是美化了乡村环境面貌。开展示范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庄和沟、渠、路、桥、塘、堰坝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规划和整修治理,最终实现村容村貌整齐美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金寨县茅坪村利用示范点建设资金支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营建了500米绿化带,在群众居住集中的村民组修建了六纵三横的循环水泥路,建成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茅坪村古柳农民休闲广场”,改造宜居式住房180户。霍山县永康桥村家家户户加工豆腐,以前废水随意排放,周边环境条件很差,2010年该村经统一规划,将村民集中搬迁安置在四个居民点,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垃圾中转站,并对农户引导支持进行豆腐―猪―沼―菜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水排放,成为当地人居环境优美的新村庄。
三、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将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类矛盾日益增多,在新农村建设实践和推进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从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和可预见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不强,难以相当长的时期统领引导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蓝本,必须一揽子统筹安排农田整治、新居民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并做好衔接与配套。但有的新农村规划只单一片面进行新居民点建设规划,规划标准不高,今后实施随意性很大。
2.新居民点建设普遍推开,盲目冒进搞突击,实施过程中有脱离实际现象。要解决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问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搞房屋建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同时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要因地制宜努力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群众满意。
3.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薄弱,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产生巨大影响,土地流转和实行农业机械化,将形成大批农村“相对过剩人口”,农民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和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如赌博、迷信活动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必须加强文化道德教育。
4.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还时有发生。维护农民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否则就不会长久甚至无法实施。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还时有发生,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和积极性,必须高度重视。好事要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规范、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几点建议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我市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稳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切实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搞好宣传,让全社会关注农村,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研究具体政策和措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支农资金项目虽多,但十分分散,使用效益不高,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多渠道、多形式向上争取,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农村能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补助、财政扶贫、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重点支农项目,加以整合,集中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投入。只有这样,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切实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2.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以规划为统领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统筹性,对农田整治、新居民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功能区一并规划,一步到位,分布实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待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一旦制订,就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按照规划目标建设,不得随意更改规划。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特别要防止“形象工程”。
3.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更新思想观念。新农村建设要两手抓两促进,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新居民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中要建设农家书屋、农民课堂和健身场地等公共文化场所,多开展 “送文化下乡”即农民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利益。首先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土地整治、土地流转、旧房拆迁、新居民点建设等方面都要实行公告公示,征求农民的意见。凡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房屋拆迁等农民财产权益,都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其次,要合理确定拆迁补偿标准,不与农民争利,让农民在拆旧换新中不增加过重负担。
5.依法规范农民建房秩序,引导农民建设向中心村集中。当前,农民违法建房问题比较突出,随意性很大,引起新的违法和浪费。很多不符合规划违法建设的房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被拆除,造成很大的浪费,社会付出的成本代价会更大。要充分认识管好农民建房的现实意义,管好农民建房,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管住管好农民建房必须实行属地管理,乡镇政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各行其职,建立共同责任机制。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规划统领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农民建设向中心村集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文脉继承 区域符号审美 构建方式
国际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说:“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及各地区民众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差异和其方法的选择,形成了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模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农村建筑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体现,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对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文化状态下,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建筑中继续发芽,不埋没于世界文化大潮中。寻找适合中国有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和探索应遵循的理念变得尤为重要。
1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符号审美存在的问题
1.1中国区域性符号审美存在的问题
1)千村一律。中国农村各地一个样,无地方特色。2)一些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也意识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地方政府村与村之间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甚至“废旧立新”,把原有的旧村庄全部拆掉,重新建立“新”的村庄,不理解“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造成了传统文化丢失,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严重遭到破坏。4)农民之间盲目攀比,在民间,特别是北方农村,存在比“层高、地基高”“房宽”的建房习俗,造成了空间和材料的浪费。
1.2国外可以借鉴的方式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韩国农村从注重家教、构建和谐农村;公司帮扶农村共同致富等方面努力,新村运动后农村生活环境胜似城市。日本农村中,坚持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将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的原则,在农村地区,既不会出现成排成行的“别墅”建筑,也没有宽广的马路,居民分散居住,功能划分明确,村落环境非常的优美,人们生活闲适、富裕,处处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色。德国经历了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化农村,再到生态农村的转型。德国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特殊地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应用,都巧妙地与现代旅游相结合。
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1)合理继承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2)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3)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4)加强农民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农民审美水平;5)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其中,运用符号性审美,合理继承传统文脉,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构建新农村区域性符号审美的主要方式。
2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
2.1文脉性继承
如何提炼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建筑的灵魂,把握好中国传统文脉。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抽象继承”的基本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这种‘抽象’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经过时间的过滤,保持下来的精神价值,是抽去了具体的特殊的历史内容与形式之后保持下来的某种精神特质;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风格、式样的简单模仿、照搬和剪贴,而应认知与体悟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审美意境和对空间的特殊认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深刻把握传统建筑文化超越性的内涵”。吴良镛先生也曾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做过深刻阐述,他说:“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
2.2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传统文化“抽象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要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足以支持与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资源,这其中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我们应该从社会伦理、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以及民风民俗上去把握传统民居的特征,去审视其内在气韵和空间意境,深入到文化,避免局限于其功能和技术层面。当代很多著名的建筑大师对于传统建筑文脉的现代应用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崔恺先生在北京丰泽园饭店设计中再一次延续了中国建筑传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传统建筑语汇的运用上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神。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包括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很多建筑符号甚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符号,却唯独没有日本传统的建筑符号。但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其实,筑波中心建筑虽然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是运用的是日本民族的语言组织方法,这也恰恰说明了唯一产生强烈民族特点的是组织词汇的语法。这种建筑的语法根源于历史特点却永远随时代更新并期待着被重新定义。矶崎新的设计手法告诉我们,传统文脉不仅仅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相结合,也应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把国外好的建筑词汇运用民族的精神,即传统文脉加以组合的重要性。
2.3符号性审美
传统建筑文化中我们抽象出的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文脉始终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我们运用符号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和强调符号审美在传统文脉继承上的重要性,以期达到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应用。符号论美学盛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美学界,它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卡西尔指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艺术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可以直观的符号形式,不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现实的发现和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
关键词 档案资源管理 新农村 民生
农村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支持。要认识到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将档案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争取参加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使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探索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有效途径,明确目标,建立体系,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建立各具特色的档案联系点,以点带面,深入指导,通过包村到人、上门服务等办法全力以赴地开展建档工作,使档案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密切党群关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农民得到好处和实惠。
一、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档案资源体系。
一是要覆盖新农村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加强民生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加大对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不毁损。将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归档管理。
二是要覆盖广大农民群众,也就是把涉及农民各个方面利益的文件收集齐全,归档管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新思路,树立“人的档案最重要”的新观念,切实注意把涉及每个农民各方面利益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管好用好,从而真正建立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三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把握重点,特别是关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变化,把各种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新的工作领域产生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特别关注广大农民各方面的利益,把有关民生的土地、林权、就业、教育、医疗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并延长保管期限;特别关注地方特色,把反映和代表地方特色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形成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在抓实抓好农村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新农办、民政、林业、社保、卫生、小城镇建设等部门的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积极抓好集体林权改革、土地承包与流转、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低保、医保、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三农”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档案管理利用体系建设
一是抓住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档案馆库建设。从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把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来考虑、来研究、来安排。认真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档案保管利用要求、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档案馆,从设计理念到建筑风格,从结构布局到设施设备,充分体现时展进步的要求,体现现代公共档案馆库的特点,把综合档案馆建设成为有文化品位、有地方特色、有现代气息,富于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公益性的活动场所。大力加强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创造条件,积极实施数字化带动战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切实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提供组织人才保障。尽快实现档案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既是发展趋势,更是迫切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机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做好档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对广大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工作作风较强的档案干部队伍。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到档案部门工作,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档案工作者。
三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当前,应该围绕新时期农村民生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着力构建有利于农村民生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继续抓好涉农重点项目、农村公共卫生、教育、民政事务、土地林权、乡村住建等方面的建档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发挥档案的展览教育作用,让档案工作更好地造福人民。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规定、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把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逐步纳入工作范围。牢固确立大档案大资源意识,增强档案资源的调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进一步拓展档案门类,扩大档案进馆范围,力争使应该接收的档案都接收进馆。正确处理档案收集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切实把档案资源这个重要宝藏开发好、利用好、发掘好,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题地图;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24-03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发展既关系到全省顺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对全省农村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农村发展情况进行正确定位,有利于确定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建设模式,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计算机、测绘学、地理学、遥感技术、地图学等多门学科和技术于一体,对地理位置数据和河北省农村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显示,将传统的表格和文字数据以专题地图的形式体现出来,根据一定的要求检索所需要的信息或对信息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并将查询或分析结果展现在地图上,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是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1]。
1 数据库的建立
1.1 地图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基础底图是农村专题信息定位的基础,底图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行政界线层——省界、市界、县界;河北省主要河流,河北省主要铁路、公路;河北省居民点——市级居民点、县级居民点、乡镇级居民点(部分)。
地图资料要满足精度、现势性等要求,应采用数字化地图,对于非数字化地图,尽量采用薄膜图(变形较小),且数据源的误差不能大于系统对数据误差的要求范围,且底图的成图时间越新越好[2]。河北省新农村建设GIS的基础资料通过以下途径获取:①通过网络搜集河北省县镇一级行政区划图;②购买纸质地图进行扫描数字化;③经过调查得到河北省各地农村数据,从河北省统计局网站搜集河北省农村农业发展统计数据。底图的主要内容从基础资料上获得。对于个别基础资料不全或模糊不清的从Google earth影像中提取。
对扫描后的图像或网络图片,去掉不需要的要素、杂点,对不清楚的地方做简单修补;网络搜集到的图片和经扫描得到的图片不具备真实的坐标系统,首先要进行地图的配准,将其校正到某一地理坐标系下。项目选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整个研究区均匀选取了一些控制点进行图片校正。
1.2 专题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调查和统计数据包括以下4个专题。
1.2.1 河北省概况 包括河北省行政区划图、河北省各市经济构成及对比、河北省2000-2009年经济发展、河北省各市城镇化率、河北工业化水平分析、各市乡镇个数和村民委员会个数、各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河北省农村人口分布密度图等专题图。
1.2.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该专题包括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分布范围、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图、河北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数量、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图、河北省乡村旅游分布图、河北省特色农业分布图等专题图。
1.2.3 各地级市农村农业发展 这部分专题指的是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村经济、农业种植、农村人口、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科研、教育、医疗、养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是整个专题数据库的核心部分。以石家庄市农村农业发展专题为例,包括3个部分。
1)农村经济。其专题数据包括:石家庄市农村分布图,各县农村社会总产值,各县农业结构构成及总产值,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分布范围,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村机械化情况,农村能源情况,化肥使用量,农田水利情况等。
2)农村人口与农民生活水平。其专题数据包括:各县农村人口数量和密度,各县乡村劳动力资源,各县乡村从业人员,各县分行业乡村从业人员,各县农村人均收入,各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3)农村教育科研、卫生及其他基础设施。其专题数据包括:各县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分布,各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各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各县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各县自来水受益村数量,通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数量。其他各市农村农业发展专题数据库内容与石家庄市相同。
1.2.4 附表 其余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数据以附表的形式生成附在最后。
1.3 数字化和信息录入
选用ARCGIS软件,经过数据的分层,分别为各专题数据层建立属性结构,对已经配准的地图进行分层数字化,并把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
2 GIS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农村的信息化建设,GIS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2.1 GIS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3]。河北省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农业网站的建设,河北省先后建成农业综合网站、部门行业网站、特色专业网站和其他农业网站850多个,信息资源丰富,包括农业科技、市场、政策、天气、特色农产品多个方面;另外,政府注重农业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如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经信息服务和分析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农民生产和经营提供参考,但多数是单纯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各地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劳动力的数量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却无法表达,利用GIS技术可以实现空间位置信息和统计数据等属性信息的结合,对各类农业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分析其空间的分布特征、随着时间变化的演变规律。
2.2 GIS在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由GIS技术支持的可以定位、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农业GIS系统可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信息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可以对重大病虫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可以从政府气象部门获得实时的气象信息,预防灾害性天气,从而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4]。
2.3 GIS在新农村规划方面的应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防止土地滥用等现象,注意规划先行。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已经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并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这些具有空间位置的GIS数据,可以对各种规划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村庄或新建厂房的位置进行多个条件的GIS空间分析,选择最优的地址并保护耕地资源[5]。
2.4 GIS在农村统计数据分析和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
以专题地图的形式表示农村、农业的现象和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统计数据,比传统的文字表格形式更加直观,便于发现各地农村之间的现象的分布规律、差异,也有利于分析一个地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演化的情况,利用GIS技术的信息可视化,既是调查成果有效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以下为6幅典型的专题图表示方法。
2.4.1 河北省农村人口分布密度图 采用点值法表示。每个点子代表一定数量的人口,点子的密度可以反映出各地农村人口的密集程度,点子的分布范围表示河北省农村人口的分布范围,如图1所示。
2.4.2 河北省各市经济构成及对比 采用分级统计图和结构饼状图(或结构柱图)相结合的表示方法。其中底图部分用分级统计图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为5级,级别由低到高分别用颜色由浅到深填充相应的区域。饼状图包括3个部分,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部分大小代表各产业所占比例,圆饼半径代表各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石家庄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各县农业结构构成及总产值也用类似的表示手法,如图2所示。
2.4.3 河北省乡村旅游分布图 采用定点符号法表示。点状符号的位置表示利用乡村旅游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镇的位置,并附图片表示出相应的旅游特色。河北省特色农业分布图、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分布范围、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图也用这种表示方法。
2.4.4 各市化肥、水、电利用情况 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三角形图法表示,将三角形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其中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化肥、水、电(图3)。一个小三角形分别代表相应的化肥、水、电使用量,小三角形的数量则反映总量。
2.4.5 各县农村人均收入 采用比例圆表示,符号位置表示各县地理位置,圆的半径表示各县农村人均收入的多少(图4)。
2.4.6 各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统计数据为通自来水、通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数量。采用柱状图表示法。分别用4种不同颜色的柱形代表4项统计值,柱形的高低代表数量的多少(图5)。
3 小结
GIS作为一种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外多个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它不仅存储统计数据,还可以储存和显示河北省农村的空间位置、分布范围和空间关系,通过GIS多种空间分析对新农村进行选址和规划,可以检索符合要求的农村数据并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出来[6];可加速数据的分析对比,提供辅助决策,缩短研究周期;可以直接利用河北省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的成果,在其基础上输入相应的统计数据,既可长期保存,又可根据研究者需要,实时进行增添和修改。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其在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刘春阁,宋伟东,夏春林. 地理信息系统在当代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测绘科学,2009,34(S2):205-207.
[2] 温晓蕾,况明生. 基于GIS的农村信息化研究[J]. 农业展望,2007(10):42-45.
[3] 王文珍,张成利.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08(7):137-139.
[4] 朱华吉,吴华瑞,冯 臣,等. GIS在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2008,30(6):164-167.
[关键词]新农村 环境 法制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399-01
前言: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发展中推动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负担越来越大,污染也随之加重。虽然这方面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迫使国家采取了诸多的保护措施,但在环境保护法的建设方面,我国依旧存在巨大的不足。本文就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提出相应的见解,从而促进我国新农村环境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1.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
农村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是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较短,导致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了解不够深入,可持续发展也没能够成为我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另外,立法方面也没有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权进行明确的规定。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出现了许多之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就为立法单位的相关立法提出了巨大的难题,进而导致其具体的立法项目无法适应农村城镇化的需求,导致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导。这种立法以及制度规范的缺失导致在进行区域建设时极易出现事故,导致污染情况出现,建筑建设不合理,阻碍我国新农村的发展进程。环境问题与工业化不可分隔,因此,人们往往过分注视城市的环境保护,对于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这都是立法区域以及环保局应当注意的问题。
1.2 农村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农村环境保护当中,不仅在立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执法力度与执法尺度上,同样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某些执法部分在进行执法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依据。环保局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规范性检测以及污染状况评估时,通常是在执法时缺少相应依据导致出现执法不严,执法错误的状况。执法程序的完善也是环保局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往往由于程序不完善,流程繁杂导致环保局执法时容易出现错误。在进行执法时,地方政府部门有时会为了提升自身的政绩从而干扰执法过程。导致执法力度不足,执法程序混乱。进而出现执法力量薄弱的状况。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环保局难以进行合理的环境执法。这方面的缺乏体现在在执法人员与执法手段两方面的缺失。人员素质以及数量的不足导致在进行执法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执行人员。而执法手段的缺失使得本就不易管理的农村区域更难执行有效的管理。
1.3 农村环境司法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推进当中产生环境问题,通常会引起刑事诉讼,在诉讼当中存在的缺陷便是农村环境司法存在的问题。其主要涉及到行政V讼以及民事诉讼这两方面的问题。行政诉讼当中是由于环境问题影响到或侵害到农村居民的正当权益,便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相应的诉讼,通过合理判决,维护居民的权益。但是,在当前的司法程序当中,由于环境的问题涉及到的居民人数较多,往往司法程序无法普及到每一个人。且除了直接受益人之外,其他的诉讼。相关人员难以提讼。在民事诉讼的司法程序上也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尴尬。例如,民事法庭具有一定规定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的判定依据很难作为法院的具体参考依据。而如果该情况无法成立的话,会使得诉讼人的相应请求无法得到诉法回应。因此,如何解决司法漏洞也是环保局需要考虑的问题。
2. 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解决农村执法问题
在解决农村执法问题上,首先需要环保局明确自身的环境执法依据。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严格审查管理与执行。对于违法企业与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不得徇私枉法。对于相应的处罚内容也要有所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从基础上保证农村区域的人员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环境问题的执法程序不完善一直是执法问题的巨大漏洞之一。只有将环境问题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单位中,共同形成强有力的执法程序机制,对于环保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批以及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惩罚,将执法过程当中的漏洞尽可能的弥补,减少随意性与的可能性。另外,还要彻底的保证地方的环境问题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与人员身上,保证他们不会逃脱法律的惩罚。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统一管理体系,提升环保局的管理力度与水平,保证各个管理体系与管理部门的统一性与规范性。这样做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村环境问题的管理力度与执法力度,这些也都是环保局在进行执法过程所需要注意的方面。
2.2 加强农村环境司法
由于农村区域的居民知识水平较低,对于司法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因此,首先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司法的相关解释工作。由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司法文件至今有6部,每一部都对特定情况下的司法程序以及司法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因此,在环保局进行司法工作时,要以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文件作为参考依据,保证司法结果的公正性以及准确性,保证居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农村区域的违法行为相对较多,部分农民由于自身学历的限制对相关的环境法律不太了解,容易造成环境破坏或者被侵害利益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这都是司法不足的体现,都需要环保部门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
2.3 改善农村环境守法
在依法执法,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再想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便需要改善农村环境的守法能力。由于大部分的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相对较弱,所以要进行普法活动,增强农村环境守法意识,对农民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这包括中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新农村建设推进的程度等等。对于守法行为进行表扬与奖励,而对于不守法行为则需要进行批评惩罚。环境保护与新农村的建设不可分隔,而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当中大多数人都将两者分离开。因此,建设新农村时注意环境保护,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忘推动建设,这就需要环保局进行实时的监控与推动。对新农村的法律监督,要做到加强内部法律监督,以及加强外部法律监督这两方面。这两过程都离不开环保局的参与与执行。
结语: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不断的推动。本文就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行研究,首先对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次提出了农村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农村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环境司法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解决农村执法问题,加强农村环境司法以及改善农村环境守法,从而为我国的新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葳,席耀敏.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C].中国会议.2016,6,25.
[2]陈润羊.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的战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8,2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一站式网站 农业信息 信息管理
[分类号]S126
教育部指出高等院校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部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玉林师范学院依托“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玉林城西镇为样本”,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实践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目的是拓宽农村信息渠道,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实践
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实践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以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形式进行。该网站开发包括网站分析一设计一建设(实施、运行与维护)。每一步完成后,以多种形式征求城西镇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及农民的意见改进后再实施下一步。
1.1 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网站分析是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开发的起点,分析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网站设计及性能的优劣。为使所设计的网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组将成员分成4组,每组由1名老师和3名学生组成,采用实地考察、座谈、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4种方式对城西镇、村网络建设情况、农民的需求、文献研究和现有涉农网站运行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农民的需求和网站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①城西镇农民获取信息的质量较低,渠道单一,一般是通过村委会信息栏获取,信息尚未对农民生产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国家“三农”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市场供给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对新技术、新知识利用不够快。②农民的信息概念普遍较强,知道信息可以有效指导生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可以赚钱。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也很强烈,希望能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也担心无法识别网络上的假信息,遭受欺骗。③没有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致使农民上网存在一定困难,实现家庭上网的农民非常少。无令人放心的信息平台是农民不敢贸然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缺乏搜索、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农民利用互联网的最大障碍。④目前广西尚无建在村一级、专门为“三农”服务的信息网络。⑤城西镇的网络连接到村委会,各村基本具备上网条件,条件好的自然村甚至有信息室,配有2-3台电脑可以上网。⑥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研究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文献非常少。但技术发展较快,现有的技术水平已能开发出性能较好的网站。因此,课题组认为开发城西镇信息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2 集多方建议,设计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2.1 总体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设计为集电子政务、商务和农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信息系统(见图1)。通过村务管理的电子化、商品交易的网络化及农业技术利用的信息化,实现“三农”信息的网络化,为该镇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
考虑技术发展前瞻性与兼容性,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决定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利用技术、C#语言以及通过技术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来实现。如图2所示:
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利于玉林师范学院师生开展研究实践,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借用玉林师范学院服务器,而客户端的村级信息服务站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施由城西镇政府提供。这样,城西镇各村农民在自己家里或各村信息服务站的电脑IE浏览器上输入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网址,就可以享受到整个城西镇政务、农务以及商务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2.2 详细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详细设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子模块。如图3所示:
・电子政务模块与镇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相衔接,以跨时间、空间与部门限制的方式,全方位向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子模块包括:①行政通知,与通知政令政策,使政务透明政令畅通;②档案管理,对政务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方便存取、利用信息;③邮件管理,实现农民、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的信息咨询及反馈;④呈批管理,实现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工作交流和协同办公。
・电子商务模块与该镇农民生产相关的市场供给信息,让农民及时、方便地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合理的组织生产,避免产量与价格的大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展厅:本乡镇农产品、土特产展示,本地知名企业介绍;②市场行情: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行情以及市场分析预测;③供求信息:提供各类供给、求购、租赁等信息;④劳务信息:提供求职、招工、合作等信息。
・电子农务模块对各种渠道繁杂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农业科技、新产品等致富信息,并及时得到农业专家的答疑解惑。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新闻:当地乃至国内“三农”相关新闻,介绍国内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动态;②农业政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方便农民学习和查询;③农家讲堂:在网上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④专家咨询:邀请专家坐堂,以网上留言以及即时聊天两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1.3 分步分组实施,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3.1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其中,网站实体实现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模块;数据准备同样也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市场信息、劳务信息、农业政策和农家讲堂信息的收集整理。每小组一周、每大组两周集中一次,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分享实践的经验。
1.3.2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包括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
・网络技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安全及故障处理和网络维
护。培训分两步进行,先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老师对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讲授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知识,再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学生协助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让技术人员边维护边学习,逐步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①涉农信息(包括蔬菜瓜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农副产品供求和农业新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审核、加工和,确保信息的数量与质量;②网站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由负责数据准备的老师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信息员进行脱产培训。
・农民的培训在信息员培训之后进行。首先以行政村为单位举办网站基本操作短期培训班,以夜校上辅导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形式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农民进行上网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打开网站、浏览、信息)辅导、展示网站各种各样功能,让农民边学边用。待农民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后,再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辅导小组,小组由村信息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定信息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也就是农民“点菜”,辅导小组“做菜”,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新颖的信息。
网站的运行维护主要由信息管理专业部分师生和城西镇各村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这样既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基地。
2、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认识
2.1 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006年11月26-27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阶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贫困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技能水平较低的局面,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是借助高校的知识、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实现网络人村,信息进户,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指导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运用数学、计算机和经济模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2 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经过实践,课题组认为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建设过程中,需将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为新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管理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及技术保障。此外,信息管理专业师生为乡镇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不仅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拓宽农村的信息渠道,为实现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还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因而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3 服务新农村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
本课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过程中,网站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实践过程是师生结合专业知识,调查、分析、讨论和研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实践互动、教学科研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和校内外互动。从时间、空间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能够不断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促使自我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做到“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从理论到理论,知识枯燥抽象,教学、科研和实践相脱节的不利局面,将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2.4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专业优势不突出,较难找到对口工作,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实践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师生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活力。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价值,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年轻的信息管理专业办学指明方向。此外,农村市场广阔、就业潜力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可有效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大的不利局面,是专业发展新方向。
2.5 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进行改革:①应开设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讲座,邀请乡镇领导主讲,及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就和不足,明确现阶段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②应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农务》的课程设计,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政务和农务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具备快速开发系统的能力;③在讲授《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时,应增加农业信息专题,重点讲解农业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分析与预测;④将专业见习、第二课堂活动和实习等实践课安排到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加强与农民交流,掌握农民的需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⑤教师应把科研的注意力集中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课题,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1 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