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中国 德国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比较 借鉴
一、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
(一)教育目标比较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一直以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至之”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孔子家语・五仪》中,孔子将“圣人”描述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既具有教化民众功能,又具有提升人格功能。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德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目前尚无统一表述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对18岁以后的学生,要求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综合来看,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二)教育内容比较
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如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而当代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具有全新内容。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政治化、抽象化的空洞说教,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德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诚实、自尊、责任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
德国高校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理性思维,因而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地位显著。德国高校重视解决学生面临现实问题,以理解现实社会、理解现实自我为起点,理解他人,进而培养诚实、尊严、相互谅解、乐于协作,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向往崇高、自强不息、思维严谨、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特质。德国在普鲁士复兴时期,就建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加强。[2]追求个性自由是传统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而当代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以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培养、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建立为侧重点,充分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途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德意志民族精神。
(三)教育途径比较
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
而德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德国高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中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从学科角度,而且从人文和伦理学角度进行专业知识的研修,并重视对该学科领域内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德国高校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全程结合和有效统一。
与此同时,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类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学位并受过专门训练。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充足的经费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及规划。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
另外,德国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团体或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教育中心机构,而且有大量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阿登纳基金会、天主教联盟、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这些机构与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德国民众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伦理学及心理学教育,以及宣讲国内外社会政治实事。
二、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分析与借鉴
(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趋同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圣人”追求,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向往和推崇。中国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有新人”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渴盼。其中,“有理想”更是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实质上也是要求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人格完美。
因此,中德两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公民、劳动者”的要求。这些内容可以充实我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并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借鉴
德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何谓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意义“理性”在道德领域内的体现。而中国儒家伦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血亲情理观念,与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儒家伦理精神实质是一种“情理”精神而非“理性”精神。亲情伦理只是人类伦理中的一种特殊伦理,血缘亲情也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情感,因而血缘亲情伦理不能作为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精神。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包含政治教育。德国政治教育分为知识积累和政治修养两方面,政治知识积累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因而大学阶段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修养的锻造为主。大学青年由教师引导开始体验式地参与政治教育实践,由实践活动及实践总结中提升政治修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德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索与研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及责任感。形成了“入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以前较中国超前,在大学阶段则较中国更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教育模式值得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
(三)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借鉴
德国高校心理辅导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教育。而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目的,辅导员教育则以管理为中心和重点。心理辅导,并未成为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和普遍的途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有些甚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中某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主要工作以外所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责。因此,借鉴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心理辅导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途径,明确规定高校心理辅导专门机构的规模和心理咨询专门人员的师生比,充分而且切实做好中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并以心灵为契机,做好中国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项 目 名 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
项目负责部办:
宣传部
项 目 负 责 人:
穆 音
项目完成时限: 2005年3月-2006年2月 一、工作目标 1、以青少年导航计划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2、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导向。 3、加强各级团组织、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通过项目实施,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解决一些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5、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各级团组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培养、树立一批工作典型。 二、资源利用 1、紧密结合中央、省、市先后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精神,把握当前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空前重视的有利契机。 2、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的基本职能和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优势优势,依托各级团、队组织为项目提供组织依靠。 3、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以冠名的形式,借助商家为项目提供物质保障。 4、积极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活动,借助其工作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三、推进步骤 (一)项目启动。 1、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推出青少年导航计划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3月4日起在牡丹江晨报开设“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栏、3月中旬在牡丹江日报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报道;联合新娅技校赞助制播,3月下旬起,在牡丹江电视台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公益广告宣传。 2、指导基层启动导航计划活动。3月份,制定印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活动方案》。 (二)开展“百题万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制定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实施办法: 1、3月中旬,联合市委宣传部、新闻单位、高校教育部门共同设计、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2、3月中下旬,通过组织渠道发放问卷、社会渠道联合新闻媒体开展调查讨论、网络渠道进行网上意见征求等三种方式,对万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3月底,回收调查问卷,组织学生统计调查结果。 3、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家对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报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批阅、转发。 4、4月初,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4月下旬,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争取在“五四”前联合相关部门以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5、5月-6月,在全市开展《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宣传活动。在“青年文明社区”内辟建永久性宣传墙和知识宣传栏。印制宣传品在学校班级、社区楼道、网吧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张贴。 (三)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1、组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公民道德”报告团,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巡回宣讲活动。聘请雷锋入团审批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8名先进人物代表组成巡回宣讲团。从3月2日开始,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宣讲活动。同时,指导各城区分别开展宣讲活动。 2、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时代新人”主题读书活动。4月份,举办牡丹江市第五届青少年读书节,举行“三个代表”学习报告会,开展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方案征集评比活动。 3、开展青少年“五讲五做”、“六德”教育活动。 4、开展“三个代表”网上知识竞赛。3月底,组织设计竞赛试题,并制作相关竞赛网页。4月上旬,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答卷。4月下旬,组织评比表彰。 5、开展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系列活动,举办第30届“五四”火炬接力赛。 6、8月份,开展全市青少年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 (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 文化活动方面:8-10月份,组织开展金秋节社区青少年综艺大舞台、乡村青年文化节和国庆55周年纪念活动。 志愿服务方面:全年开展团员服务区、青年志愿者“一送四助”、“爱心超市”、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课堂、志愿者注册等道德实践活动。 (五)加强典型培养。 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分类确定重点联系单位及示范单位: (略) 四、标志性成果与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实施,《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导航计划活动》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牡丹江市青少年行为规范》成为全市青少年道德行为守则,为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发挥作用。 从青少年的日常规范和言行举止入手,“优化”青少年的一言一行,展现新时期青少年的新形象,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优化。结合基本道德规范,制定出台《牡丹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倡导文明新风。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项目书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4-02
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受众所接触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处于抽象化的低效运营中,备受社会置疑。在信息社会正从一个构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在网络文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对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当引导的教育趋向,它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最终依据。[1]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由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现实生活等多种因素合为一体,因而有着多重属性和特点。
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以网络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因此,网络的基本特性――虚拟性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中来。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中,把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用比特的形式突破了原子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界限,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赛博空间中。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视频课堂、博客、播客等数字化形式,作为这一教育实践的中介手段和存在方式;把人类的各种道德和道德行为信息,经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处理,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超越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技术的同步性藩篱,经过其架设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传递与现实情况高度相似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得教育实践的主客体能以虚拟的数字化身份,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通过虚拟手段实现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然而,我们所肯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性”,绝不等于肯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假化”或是“虚幻化”,而是肯定其对于现实的观念化模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也未能超出现实的规范,而更为主要的是体现为一种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规范,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都没有逃脱出对于已存在现实的内容。二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的各种场景,虽然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模拟再现,但这还不是网络虚拟的最优长的功能,而最能体现它的功能优长的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的智能和虚拟的超现实优长,把现实中的未存在,或者只能在思维中展现而难以在现实空间展现出来的存在,变成虚拟空间可以反复再现的存在,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展现的情景。[3]三是虚拟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网民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无论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还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只能是对人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过是通过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传播贴近其日常现实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社会对于网民现实生活(包括现实实在生活和现实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要求。
二、经验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相脱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原则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化。应当肯定的是,日常现实生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必然走向虚无。这也正是我们提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让广大网民在其日常的网络行为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期望,以其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不断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体验并亲身实践(虽然有一部分实践可能是虚拟的实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最终实现网民自身对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内化、自身道德情感的升华和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体现着日常现实生活及自身的生活体验的经验性,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显著特征。
然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经验性的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理想性的特征,而且与其理想性特征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理想化目标,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和对网民进行价值引导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不仅是过去和当下的,更是对未来的延续。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不断地超越过去和当下,达成理想的状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应该有经验世界的现实指向性和现实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更应该树立理想的人格形象作为理论上的终极指向,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和网民的思想道德行为指明方向。面对当下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置疑和诟病,我们所需要的是将理想性与经验性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来,即不断将理想化的内容贴近广大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并落实到他们的现实行为实践中去。
三、针对性与环境性的统一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更强,其主要体现在它的特定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特定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和特定的教育对象等三个方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它以图片、声音、视频向不同地区的网民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着广大网民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同辈文化”的文化氛围,感染着网民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它以虚拟的场景和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为广大网民自己创造出更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可搭载的平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抽象化、概念化、空洞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确立一种以网民个人为教育的中心,以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为主要背景,以其当前及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应与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对象,是在网络上的网民及其思想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网络行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只可能针对在网络上的网民。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广大网民更容易在网络中,通过其网络行为表现内心的思想道德意识,且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总需要一定的行为来承担,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是针对网民的网络行为。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并不排斥其环境性的特征,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环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时空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仅是专题学习的一两个小时,更为主要的是每天24个小时全天候的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网民的网络行为几乎遍布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网络应用,做好每一个网络应用中对网民各种网络行为的引导,从效果上说就是为作为个别的每一个网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源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又回归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它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将,生活环境中社会对于网民的思想道德需求信息和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通过贴近广大网民现实生活的方式传递给网民,以期青年网民形成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融入日常现实生活。
四、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精神上,以理论为主导。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也不能离开理论一元化的指导。二是思想内容上,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塑造完美人格为主导。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特定形式,同样也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并且它还通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沟通和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经常接触的“网络”和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更好地接近这个核心,从而帮助网民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三是思想内容形式上,以贴近生活为主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主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传递与其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以生活实例和生活实践代替道德说教,以轻松惬意的日常互动交流代替规范严肃的单向灌输,以贴近日常现实生活的知识性教育直接促进网民自身思想道德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网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达成培育广大网民形成社会所需的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其主导性下还呈现着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多样性。生活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围绕着塑造完美人格的内容有许多,如政治观念教育、公民行为养成、思想品德形成等。这些显然都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一部分。二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通过网络文化这一复合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可以适当的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转化为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广大网民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信息形式。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文化不但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形式,也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多样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信息,可以通过以文本形式放置在网页上,以附件形式提供下载服务,可以通过实时通讯系统、电子邮件等非即时通讯系统、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
参考文献
[1]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39-40.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英语教学;渗透;策略
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是如今社会条件下评价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祖国所需要栋梁之才。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这门课程,但是仅仅依靠在课上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党培养人才的方针,加强高水平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之中。英语作为各大高校的必备课程,自然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融入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不足的现实问题
(一)过度重视语言教育。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重视语言方面的教育固然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责任。由于语言和文化联系紧密,很多老师在授课时着力宣传外国文化,常常忽视了有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外国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很多外国文化跟我国的本土文化是有显著差异的,外国的道德观点并不适用于我国。因此不能因为为了更好的教好英语而不加考虑的宣传外国文化,也要在其中渗透一些中国传统道德方面的教育。
(二)忽视道德教育。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我国国民来说只是一种对外的交流手段,只是一种与外国沟通的工具。然而,有些高校过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惜舍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强调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这就导致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忽视了自己道德教育的任务,认为只要教好英语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不足的原因
(一)教育体制落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打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评判标准,大部分学校仍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招收学生。英语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在考试中占据着很高的分数,这就使各个学校只重视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道德的教育,也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意愿。由于目前分数仍是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对于道德的评判又缺乏统一的指标,所以导致了教师对于道德教育的忽视。
(二)教师道德教育意识不足。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但是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下,很多老师都只注重对基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道德方面的教育,即重教书轻育人。教师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只肩负起了教书的责任,完全抛弃了育人的义务。很多英语老师认为道德教育只是思想道德课程老师的责任,殊不知身为教师就应该育人的道理。
(三)教师素质不达标。目前很多高校招聘教师主要看教师的学历以及科研能力,把这些指标作为检验教师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德育考核基本没有。这就直接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师德育素质不够高,不能以身作则,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逐渐忽视对德育方面的自我培养。
(四)教材中缺少本国文化。各大高校所用的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外国作家,或者有多年外国生活经验的华侨。所以难免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有利于外国文化的传播,然而很多外国的道德文化并不适用于我国。由于缺乏对我国道德文化的宣传,这会使一些外国思想占据学生的大脑,从而不利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三、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年社会建设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着力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我国文化以和为贵,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正确的、先进的,不仅要摒除错误的传统观念,也要同当今社会存在的腐朽的思想观念进行斗争。当今世界的竞争,文化的竞争逐渐超越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为了使我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加强对新一代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之为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二)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新青年。伴随着各大高校对英语教学的逐渐重视,学生在接受语言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英语教学中难免会涉及西方文化,一些不适用于我国社会的西方思想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注重教师德育素质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德育素质是能更好的在教学还总渗透道德教育的保障。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榜样,争取把自己培养成道德的标杆。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德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无形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为轴心,认真细致的开展团员工作,发展、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校青年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各种团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全心全意为广大青年服务,使他们更主动的靠拢团组织,力争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1、按照“建服务型团委,育创造型人才”的工作理念,投身学校各项创建活动,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而服务。
2、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德育带智育的原则,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团队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全校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三、工作要点:
(一)全面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德育带智育的原则,通过开展入团宣誓、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要以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为主题,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发掘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载体,努力开创一个传统节日,一类教育内容,一种活动载体的生动局面。
2、以实际行动践行“八荣八耻”,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开展多层次、新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校园精神文明督导活动,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青少年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行为素质,大力弘扬道德新风。
3、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以第23个教师节、建国58周年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适合本校实际的金秋十月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团员青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团员青少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为今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以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为教育阵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日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着重抓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
4、加强特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学校温暖基金、爱心助学、促膝谈心、走访慰问等活动,了解特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课向以枯燥而为学生所难以喜欢,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克荣同志担任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书,是河北省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两课”教材之一,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活”起来提供了思路。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力求把比较严肃的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启迪学生思想、增加道德思考、丰富道德联想、努力道德实践的一系列教学环节。作者致力于探索一种生动活泼的教材编写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它还单独列出了“要点揭示”、“案例分析”、“问题思考”、“阅读文献”和“实践园地”等辅助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利于使道德教育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当前,如何使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进一步深入人心,收到更好的实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思考,力求运用各种可接受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以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人与内心世界的矛盾为起点,展开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分析,把人生观的树立,同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境界结合起来,使人生观的教育更好地同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把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为重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把当前时代需要的道德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同国家、社会、集体和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强调做坚定的爱国者和坚持********的理想,突出了道德修养的主旋律,更好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形成理想人格,关键是要通过道德教育而培育自觉的道德锻炼和道德修养,把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分析了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品质的途径,突出了道德自觉、道德养成、道德实践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劝导和感召大学生身体力行国家对公民的各种道德要求,把道德教育落实到青年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养成上。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门“活”课,我们必须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改革我们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李克荣同志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生活以及各个领域都渗透着网络的运用。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在逐渐接受这一新生事物,然而网络所衍生出来的不良信息及内容也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和成长,他们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及许多未知的阶段,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把握。因此,网络的发展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既是一次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不良网络信息会影响小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网络信息会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转变。现如今,网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导致了网络上衍生出很多不健康和不科学的信息,一些不法组织或者伪科学分子在网上宣传不健康的、迷信的、甚至危害国家的言论,还有一部分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他们的不良思想,违背了国家正确的宗教理念。这些信息不仅造成了对成年人思想的危害,也对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不能协调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形形的网络世界,整天泡在网络游戏和一些娱乐信息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消耗了大部分与亲人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长期面对网络、沉迷网络的过程中,对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会引起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3、网络成为引起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媒介。网络虽然有安全健康、积极进步的内容和思想,但也充斥着一些黄色、暴力、诈骗等不法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有时候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不能正确地鉴别事物的对错,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容易上当受骗,有时甚至会模仿网络上那些不法行为,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些都会给小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决策
1、通过网络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创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用书本与黑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也将会随着网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进行延伸和扩展。学校应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环境,把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立体演示,把课本的内容融入到多媒体中,通过新颖的方式传播给小学生,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方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网络中丰富的音视频素材来传播一些感人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从而引发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初步建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体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得到发展,还应该得到家长及校外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组织教育体系,更好地协助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该把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开来,首先要加强对学校老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使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教育氛围。其次还要与学生家长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想法,解决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需要与相关的教育机构做好衔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工作,针对道德教育的一些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及时解决。
3、学习教育与心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学校在注重学习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使教育更全面化、人性化。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应该从多方面人手,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演讲、参加活动、做游戏、多媒体播放等方式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知识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4、借鉴外来经验并取长补短。为了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学校还应该注重外来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些方式来增强与外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借鉴外国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一套全新的,适合自己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使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加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为了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学习环境,学校在把道德教育和新媒体有效结合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总结以往教育工作的经验,改正不足和落后之处,不断地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把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小学生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教育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之者。”意即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如果不事先把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坚固耐久的房屋。的确,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学识越高,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即使可能荣耀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误国误民。爬的高会摔的更重。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
人们常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称赞老师,“灵魂的工程师”,顾名思义,就是要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由此看来,人们在赋予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时已特别突出了其对道德传承教育的重要职责。韩愈在《师说》中不也指出老师的首要职责即为“传道”吗?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世界的主宰,他们以自己年轻的资本,火热的激情,承担起国家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劲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充分肯定了青少年对国家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也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这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社会领域的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以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虽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一些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在网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当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学生身上表现出的践踏生命,法制意识淡薄的倾向不能不说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漏洞和过失。
由当前现状可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深深感到了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一个仅仅知道传授知识的“授业”者,我常常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来警示自己:为每一个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一些优秀的篇目及古今中外作家名人的奋斗史、成长史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讲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作品时,我会借助诗词内容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内心牢固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在讲、等伟人事迹时,我会告诉他们,不仅要有爱国情怀,更要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粪土当年万户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气魄与自信,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把作者的不幸遭遇介绍给学生,同时还列举了中外诸多身残志不残的名人,来教育学生学习他们面对厄运,永不屈服,战胜自我的坚强信念,从而让他们珍惜生命,奋发学习,使其认识到一个生命个体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这个社会,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素养,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我还利用课文中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用心感受自己的父母之爱的伟大。在课堂上,我还特意放了《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品读母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都感动的流下眼泪。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还常常把它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指导生活,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到了某些学生存在大手大脚花钱,随意丢弃馒头等不良倾向,除了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说教,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收麦的大忙季节到田地里帮农民收麦子。从而使其在汗流浃背,腰酸腿痛的亲身体验中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利用节假日,我还组织学生郊游,让他们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让他们触摸大自然的心跳,让他们感受大自然蓬勃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时代的竞争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泛。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规范“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七项: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下,以切实有效的方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落实到位,并从内心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校檀传宝如是说),认识到道德修养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希望社会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比如开设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推出一些宣传思想道德的影视作品等。我相信,只要我们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片明净的道德天空,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新形势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影视作品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大众文化 关照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具体形式,借助于当今时代高度发达的媒体与网络,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一种最具有时代活力、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传播,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对其生活方式、语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优秀影视作品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借助于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进行传播,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所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与大学生受众的认同分析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具有大众化、商品化、娱乐化、世俗化和时尚化等特征。[1](p19)大众文化是按照“大众”的品味进行生产的文化形态,立足于通过多种变换的形式给人以快乐,通过感性的刺激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使人们在轻松和随意中产生感性娱乐体验,进而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向。大众文化中虽然有很多假、丑、恶的东西对人性具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很多真、善、美的正面意义对人性进行优化。大学生受众对大众文化积极意义的认同,是运用大众文化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1.大学生受众对大众文化活泼形式的认同
大众文化是把当代通俗文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时代的文化存在方式。其形式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文化如影视节目、广告、MTV等多种形式,也包括武侠小说、畅销书、漫话等报刊书籍文化、同时还包括大众日常生活中文化。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现代工具。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促使生产文化的群体不断地去创新内容和传播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的文化需求,使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滋养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大众文化如果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实现最通达最广泛的传播,必将成为大学生最能够接受,最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2.大学生受众对大众文化审美功能的认同
大众文化具有文学艺术品的外在形式,这就意味着它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品的审美规律。[2](p27)大众文化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形式特征。相对纯艺术的高雅性、超越性、经典性,大众文化更具平等性、日常性和随意性,能够迅速反映现代社会发生的各种时代情绪和审美观念,满足大学生的感官愉悦和精神愉悦,引导大学生彰显独立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在这种现代的日常审美中,如果能够切实增加大众文化的情感性、新颖性和人文性,使大众文化的审美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实,大学生在消费这种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必将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境界,也能够对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进行体验和接纳。
3.大学生受众对大众文化知识传播的认同
现在的人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已经不再仅仅依靠课堂讲授等传统形式来获得。大众文化在知识层面“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旅游休闲等方方面面,又能通过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广泛、新颖和多样的形式进行全时空传播,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营养,能够使大学生不断涤荡旧观念的冲击,强化形成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价值。
4.大学生受众对大众文化利益关注的认同
大众文化构建了大众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大众的话语方式,建构了平等的文化氛围,带来了文化的民主化、普及化和平民化,是一种以现世关怀去满足人的利益需要的文化形式。“从整体的客观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有其符合人文精神的本质精义―-对人的关怀的一面。”[3](p13)实现以人为本,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大众文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道德改良,注重文本的表层娱乐,对广大民众来说,无疑起到了排泄情绪、调剂精神、丰富生活、平衡心态的作用。”[4](p6)大众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提升人文属性,必将能够启发大学生去认真思考事物的价值,追问人生的意义,批判社会的不公,追求更美好合理的世界,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
二、发挥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影视作品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大众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样式,它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高质量的传播内容,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通过多种方式观看影视节目,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影视作品的引导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而在中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优秀影视作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导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大众服务性、政治导向性、综合多样性和迅捷交互性等鲜明特点,启发大学生受众对优秀影视文化的价值认同,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用优秀影视作品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空,丰富教育资源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的愿望强烈,对信息的需求量大,从小就接受影视作品的熏陶,是“荧屏育成的一代”,对国内外的各类影视作品有较多的了解,很多人的部分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体系就直接来源于耳濡目染的影视传播。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个人电脑、手机终端成为大学生快速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最新热播的大片和优秀电视节目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余的重要娱乐方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视媒体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载体,用优秀影视作品丰富教育资源已成为攻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高地的新型高效武器。具体来讲,一是加大优秀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时间和空间比例。把历史和现在、国内到国外各种类型、层出不穷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来,放在校园网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平台上,通过生动的介绍,吸引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观看,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教育资源。二是引导大学生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评论,使大学生由爱“看”到爱“写”进行拓展。组织者可安排优秀影视作品评论引导评论员,引导大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写观后感,碰撞出大量的思想火花,把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融合沉淀,增强优秀影视作品的吸引力。三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适时布置演讲活动。模仿《星光大道》的组织形式,让大学生把自己观看优秀影视节目的体会拿到台上来讲,把舞台留给群众,看谁讲得生动,看谁能说服谁。这种既有充实载体,又有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演讲活动,会把思想道德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四是引导大学生由爱“看影视”到爱“看书籍”的拓展,在书籍和原著中去提升文化内涵。发挥优秀影视作品作这个重要载体,通过有序活泼的组织方式,使大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随时与思想、艺术、文化大师进行心灵交流对话,将会形成一个广阔而要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2.用优秀影视作品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促进其全面发展
列宁曾说过:“在一切艺术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电影。”[5]在当今时代,影视作品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电影、电视、微电影、DV等多种形式。优秀影视作品所带来的鲜活事例更有说服力,把深奥的理论内化到具体事例,会使教育的说服力大大增强;优秀影视作品讲述的纵深历史更有穿透力,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贯穿古今国粹,大学生看了眼界更加开阔;优秀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更有感染力,它涵盖的范围广,融合中外精华,从各个视角对问题进行剖析,大学生容易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多种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是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审美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优秀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面包含着大众文化“感性愉悦型”审美文化的特征:“优秀的具有先进文化品味的影视作品,很容易通过自身的艺术和美感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和心理,使其在感知内容的同时产生审美愉悦,进而由审美导向情感,由情感培养人格、人性、人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提升,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p55)但更重要的一方面,优秀影视文化同时又对民族文化传统、历史的沧桑苦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角度挖掘,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英雄情怀。这些年的优秀影视作品诸如电视剧《亮剑》、《突出重围》,电影《风声》、《集结号》,纪录片《大国崛起》等,都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改造着大学生的人生信念和价值理想。 二是发挥优秀影视作品丰富知识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影视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传播的广泛性,改变了传统社会人们认知内容有限、认知途径比较单一的问题,在促进大学生由知识到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近些年来在央视九套播放的很多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人文地理》、《发现之旅》等、央视四套的《国宝档案》、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等,既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了大众的知识,同时也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文教育等内容。随着影视作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传播途径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可以从中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想象力、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用优秀影视作品关注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形成教育亲和力
人是利益的动物,思想道德教育要高度重视利益驱动机制,才能使教育接地气、受欢迎。“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去体验美好、体验快乐、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7](p16)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大学生越来越关心的是你讲的这个话题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对自己有什么利害。因此,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紧迫,也越来越被大学生所期盼。央视名牌节目《焦点访谈》从1994年创办起,20年来能够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欢迎和支持,根本的是它所涉及的话题大都和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优秀影视作品能够在平等、互动、自由中关注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为大学生指明道路目标,使大学生选择自身迫切需要精神和知识内容,切合大学生的部分利益需要,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深入发掘其功能,形成教育的亲和力。
一是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情同化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价值的高度认同。优秀影视作品能够紧紧抓住感情这条线,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另一方面,优秀影视作品关注社会公共价值,关注大学生所关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领域,自然也能够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神经,形成教育的生命力。这些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公益广告,关注大学生所关心的家庭社会问题,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精美的画面、富有感彩的语言、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紧紧抓住感情这个因素,对大学生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二是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巧妙地传递给观众,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身心感染和情感共鸣。近些年来,一些优秀影视文化作品如《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娱乐性很强的节目,在节目中加入了歌手及创作人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奋力拼搏,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真实过程,分享了他们成功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对生活的理解,给大学生带来了正能量,让大学生能够客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正确看待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显而易见地也发挥出来。
优秀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所呈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用其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使教育更加大众化,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亲和力,也能够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迟成勇 杨湘红 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许士密 论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J].理论导刊,2005,(5)。
[3]、[4]许文郁 朱元忠 许苗苗 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摘 要: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堪忧。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本文在分析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四大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三难”问题:招生难、管理难、教学难。其中,最难的是学生管理。而难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道德、礼仪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差,不文明,没礼貌,没耐心;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纪律观念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稍不如意,就用“武力”解决;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感恩意识不强,不懂得回报;法制观念淡薄,对生命不够尊重。这些不良思想、行为如果不纠正,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抓好细节,注重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应该从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定期开展“养成好习惯,改掉坏行为”的主题活动。餐厅、宿舍、教室、校园等都要有具体的文明行为要求,并有检查督导制度,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明确化、系列化。二是开展文体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提升自信心。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工学交替的收入为家长买一件有意义的礼品,以表示对家长辛勤养育的回报;号召毕业生经常给老师打电话,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四是借助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团队精神。五是走出学校,到敬老院、孤儿院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到监狱参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涤。六是举办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七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八是利用文化长廊、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展示道德楷模事迹、张贴名人警句,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让学生在美好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加强“三理教育”
一是开展心理教育。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配置心理咨询设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二是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开设文明礼仪课程,邀请道德、礼仪专家讲解待人接物的常识性礼仪,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文明、道德、礼仪的重要性,从而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三是开展生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
学校要通过提高班主任津贴、优秀班主任晋升职称优先等措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在选聘班主任时,应严格把关,优中选优。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培训班主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奉献精神,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强化自身修养,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高尚道德的先行者,达到“德高为师”的目的。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中。教师要说服制止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多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一方面,学校要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等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职能部门加强联系,让充满正能量的宣讲团进入校园,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校企合作单位加强沟通,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企业既要考核学生的工作业绩,也要考察学生的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一是建立家访制度,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二是设立“家长接待日”,召开“问题”学生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召开优秀学生家长会,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家长;三是邀请家长来校参加重大活动,例如,颁奖大会、道德楷模报告会、技能大赛等,让家长见证学校的付出,感受学校的温暖,以激发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学生的热情;四是建立学生道德考核手册,家长和学校共同记录学生的表现,为教育学生提供依据。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以学校作为“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通过开展的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及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使在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促进“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二、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让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切实受益是“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乡妇联整合多方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以文艺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今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乡妇联、乡团委及XX乡中心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分别为“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三万三讲’活动、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感恩、礼仪、诚信争创和谐校园”的演讲比赛,演讲内容紧紧围绕“感恩、孝道、诚信”,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儿童在娱乐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抓住奥运会契机,加强未成年人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传传达给我们团结,协作的信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未成年人容易受周围环境、事务的影响,变得冷漠,残酷。乡妇联抓住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通过开展“微笑迎奥运、文明庆城运、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的倡议活动,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3.建设关爱家园,爱护特殊儿童。
乡妇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第一,发挥各方力量,在全乡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依法履行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着重对有问题苗头的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助;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予以亲人般的关怀;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利益的犯罪行为。第二,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第三,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
“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家长”,设置“亲情电话”,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同时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
节假日期间,镇妇联走访、慰问艾滋病患儿,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献出片片爱心。
三、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论文摘要 孔子仁爱思想是世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至今饱含巨大伦理价值优势,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调整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塑造道德行为有巨大意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 仁爱思想 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构建未来社会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面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立志献身事业、报效祖国,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但少数大学思想道德观念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脱离了常轨,发生了错位。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研究,促进“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让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身体力行,做到高素质人才知行合一。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爱亲,孔子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出仁爱思想
人一出生就处在家庭父母兄弟关系中,父母对子女宽厚的慈爱,子女对父母浓浓的敬爱,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在亲人间互相关爱中,萌生亲情爱。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离开了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谈;爱众,仁爱始于爱亲,爱亲就要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打破血缘关系将孝悌推及社会就是泛爱众,爱广大民众。对此,孔子基本的方法就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待人,一视同仁。恕就是宽恕待人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具体化,体现着换位思考的道理,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在孔子看来,除了做到忠恕,还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仁爱;爱万物。在孔子看来,应将爱人推及关爱一切生命,鸟兽昆虫也是值得关爱的。对于人,珍惜和关爱人的生命。对万物,也要仁厚宽待。孔子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各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的,两者间有着和谐共处、不可分割的生命联系。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人本精神
孔子仁爱思想始终以人为本位和核心,不仅注重人的感性认识,也同样注重感性的社会实践,即仁者的仁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显现出来。孔子仁爱思想站立在实践的高度,以仁爱为立足点来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既“仁者爱人”并确立了仁爱的道德地位。孔子仁爱思想经过后世儒家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三)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流
1.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积极上进,敢于开拓创新,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环境,若加以正确引导,定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强大正能量,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一代。目前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缺陷,如缺乏集体意识、拜金享乐盛行、道德观念淡漠等现象。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孔子的仁爱思想内容丰富且和实际情况相联系,为大学生塑造仁爱行为提供思想源头,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感恩、责任意识,启迪他们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生活与人生。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仁者爱人”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将仁者爱人作为他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
2.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
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家庭内部人员间的慈爱孝梯的自然情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直接源泉,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姐妹,他也不会爱社会,也不会爱祖国和人民。仁爱思想是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源泉。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必须将思想道德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通过实践使大学生进一步内化仁爱为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信念,深化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内化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孔子仁爱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调整道德认知、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风貌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他们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稳定、健康;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等,但也有缺失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利己主义的标准,一切为自己着想,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合作、互助等精神。
(二)价值观多元化、诚信观念淡薄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由此滋生一些负面因素,如损人利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这种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正在形成的价值观难免会表现为多元性和易变性。部分大学生还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少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缺乏社会责任感,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开来。如大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但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会希望别人让座,自己却不行动,甚至有的人还为此发生争执。
(四)面对挫折,情感脆弱,甚至漠视生命
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一些大学生面对挫折心理压力大,状态调整不过来,常感到烦闷,压抑,焦虑,情绪低落的状态。个别人甚至对生命出现冷漠。如自我轻生,虐猫事件,和室友相处遇不愉快,发生报复事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常常家中所人员的核心,一家人围绕着这个核心转,这种过分溺爱使得不少学生已习惯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时间久了孤僻,自高自大等不好的习惯。而且一些家长观念存在不合理的一面,认为再苦不能苦孩,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少累都没关系,只要孩子生活的舒服、快乐就好。无疑,部分家长的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和做法,滋生孩子的享乐主义思想,不利于孩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没有与实践层面作良好的接洽融合,也无法适应社会新变化,在对大学生实践行为引导方面失去了意义。学校道德教育也有错位与失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讲解、知识灌输为主,这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
(三)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多元化。社会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团结竞争等意识,但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如社会责任感减弱、服务意识下降,不顾其他为个人的前途捞资本。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部分大学生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忽略了对高尚精神的追求。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代大学生缺少磨难的成长,过于在乎成绩,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不注重个人品性人格的修养,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还有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原因之一。
四、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启示
以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仁爱品质,只有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仁爱品质,使孔子仁爱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一)构建家庭教育的仁爱环境
孔子仁爱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瑰宝,养成仁爱思想的起点应当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都是在父母直接影响下长大的,家长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希望子女成长成人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思想教育的传承。家长一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二是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爱亲爱众;三是要去除对子女过分溺爱,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自主精神;四是要通过仁爱思想教育,让子女学会共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家庭的仁爱教育在子女的仁爱品格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大学生仁心爱心养成相当关键。
(二)高校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培育大学生仁爱思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承仁爱精神,就要高校多途径让教育教学环境渗透着仁爱思想。一是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注重提升自身的仁爱素养,切实关心学生,真正走入他们心中,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践行仁爱的楷模。二是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如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人性化,积极努力为师生建立美好的和谐氛围;开展仁爱教育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仁爱践行活动。三是优化校园网站,加大相关仁爱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将校园网打造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四是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对大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灌输仁爱思想,要打破以往思政教育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有效进行仁爱思想道德思想的教育。
(三)营造仁爱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