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文化资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扁担 多民族文化 幼儿
创造是人类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正如陶行知所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多元文化的区域游戏中得到充分开发。
一、扁担的发现
我所在的班级是中班,可能因为没有上小班的缘故,这班的幼儿整体的水平都比较低,对事物的洞察力也不是很敏锐,上课的注意力也不集中,加之生活经验不丰富,很多的知识都不知道不明白。所以当我把“扁担”放在表演区时,没有幼儿去关心它,同样也没有幼儿去使用,或者来问老师这是什么或这个如何使用。
但有一天我们进行园本课程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快乐的扁担舞》时,幼儿都非常安静地听着、仔细地观察着舞者。当表演结束后,我还没提问,有幼儿就举手了,他说:“老师老师,他们手里拿的那个在我们表演区里有”,“老师老师,我知道那个叫扁担”,“老师,原来这个是用来跳舞的”……一下子我们班的幼儿都开始在讨论了。
等他们讨论好,我才开始说话并拿出了那根扁担:“小朋友,这个东西叫扁担,那你们说它有什么本领。”一下子都没声音,只有微弱的声音说“不是用来跳舞的吗?”也有不自信地说“好像是挑东西的”,“这个我老家有”……接着我出示了展示扁担用途的图片,小朋友开心地说:“真的是用来挑东西”。“对的,我们的扁担的本领是挑东西,而且今天我们看到扁担还可以回来跳舞呢。”……
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解放幼儿的眼睛。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并且不质疑,不否认,还和幼儿一起学习观察,让我们成为幼儿的合作者,同时,引导幼儿去观察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扁担的乐趣
认识了扁担,幼儿很兴奋,很好奇。再一次地观看扁担舞时,幼儿都开始认真地听和看,并告诉我“老师我觉得他们的动作很像在挑东西”,“老师他们的音乐很像是扁担打在地上发出来的”,“老师我们可以学吗?”……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我让幼儿先学习用扁担挑东西的动作扁担正反要搞清,要不然会磕到肩,一只手扶着,前后走两步。突然,小朋友喊道:“老师你看轩轩,他怎么像孙悟空拿金箍棒一样在挑东西。”轩轩回答道:“我看到刚才跳舞的人也是这样挑扁担的啊。”我笑了说:“轩轩你上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轩轩示范后,好多小朋友都跟着学了,并讨论道:“这样挑好看吗?舒不舒服?”,“好看”“舒服”“真的好像孙悟空”……
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我告诉他们这个不仅是舞蹈动作,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不累也会这样来挑扁担挑东西。在幼儿对这个舞蹈兴趣浓厚时,我告诉他们《扁担舞》是我们少数民族壮族(在之前的园本课程中幼儿已经了解过壮族的文化)特有的舞蹈,这个舞蹈是希望我们的庄稼能丰收,而且跳扁担舞一定要人数是双数的小朋友来跳。
通过少数民族这个舞蹈让幼儿来认识扁担,既增加了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也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因为扁担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非常常见,可是往往会被忽视,加之现在的孩子都很少去外面接触新鲜事物,很多幼儿不认识这些农作工具。
这个活动后,我再次把扁担投放到表演区时,幼儿开始学会用它表演,还会增加各种新的动作,这使我不得不感叹幼儿的创造力。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把多余的扁担投放到娃娃家,想看看幼儿会怎么利用,没想到他们找到两个小桶,前后一挂有模有样地出门上街买东西了。不一会小朋友们回来了,小桶里放着买来的蔬菜水果,嘴里喊着:“开门,开门,我买了好多的东西。”孩子的天真烂漫让我感到很欣慰。如果我们是发现游戏.那么幼儿就是创造游戏。
教师在活动中,要为幼儿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尽情地发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
三、扁担的创造
扁担从生活中来到我们幼儿园,它变得多姿多彩,不仅成了舞蹈工具,也成了幼儿游戏的玩具,成为了我们班的一部分。
我们让扁担不在是扁担,它犹如“金箍棒”一样变化多端。壮族娃娃家中围上的小栅栏,您走进一瞧原来是小扁担扎的。表演区的小衣服稳稳地挂在杆子上,原来扁担成了衣服杆子。“一二一二……”这是在干嘛呢?女孩在远处发出银铃般的声音,“她们在跳竹竿舞吧”,“不不不,她们在地上拿的不是竹竿是扁”。幼儿通过平常的经验所得,把相近事物相互转换并加以创造,展现了他们惊人的创造力。
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努力摆脱一切束缚其思想的观念,让幼儿开拓思路,养成多角度、多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对于扁担这一个事物,要引导他们想出一切可能的作用,努力使他们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摘要] 本文分析了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途径、功能和意义,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民族文化资源 市场化运作 转化 经济资源
一、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文化学问题、人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民族文化在门类划分、地域分布、层面结构、项目内容等方面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以外,其表现形式具有民俗性,对社会规范起制约作用;在社会传承中还具有稳定性、变异性和可迁移性。在维系各民族的心理素质上还具有凝聚性等特点。
2.民族文化资源
所谓“资源”即“资产的来源”。它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是经济学、资源学概念系列的核心内容。而民族文化资源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节日以及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民族文化的复合整体。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的劳动创造物,是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晶;二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否则民族文化只是“中性材料”,而不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三是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会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有形民族文化资源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具体形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品、民居、寺庙、村落、古镇等。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被各民族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活动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及其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作为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其特殊性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性;二是经济性;三是数量的稀缺性和质量的差异性。四是可复制性。
二、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条件
民族文化并非一产生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只是当商品经济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且民族文化本身的品位及其分布区域可进入性等基础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才可能转化为民族文化资源。
1.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外部条件
(1)商品化社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各民族群体长期劳动成果之一的民族文化,逐渐地认识到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使用价值在商品化的现代社会里的资源价值得以逐渐凸现,其特质得以进一步被证明;是人们对自我劳动产品的尊重,这也为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
(2)市场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舞台。市场化的发展,商品的个性化、特色化成为站稳市场的重要特征。“文化性”三字成为各种经济活动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而才处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域的发展中国家,将自己的资源和商品贴上“民族文化”的标签来推向市场,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这可以说是民族文化资源化的自主行动;而世界一级二级市场对于这种民族文化资源的青睐也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充分展示提供了良机。
(3)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民族文化资源被广泛利用的今天,民族文化遗产产权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各个国家都根据本地区的特殊性分别制定了相关的利用和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6年成立以来,陆陆续续颁布过一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并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基金;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民族文化资源的盲目性开发,掠夺式开发,减缓了民族文化资源衰退、遗失、消亡的速度,也为民族文化资源在利用过程中被窃取、假冒等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
2.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内部条件
(1)民族文化的品位。民族文化品位的高低是民族文化资源化,是民族文化资源化的核心所在,它的三个特质即:历史文化价值(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古、稀和文化寓意,另外,民族文化的现有规模和保存状况及其历史地位也相当重要)、艺术观赏价值(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的景象特征、地位和意义,地方特色的浓郁程度,历史感的深浅,艺术性的高低)和科学考察价值是其能否进入市场运作的关键性因素。也即是民族文化的各种研究功能能否作为科教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和市场运作者的现场研究和操作的切入点。
(2)民族文化分布地区的可进入性。民族文化分布地区的可进入性确定了民族文化资源化的时序。因为民族文化品位再高,如区域可进入性差,短时期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化并融入市场运作是相当困难的。当然,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如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随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得到不断改善,进入性问题是可以迎刃。
(3)民族文化传承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动因。从民族文化的资源化转化而言,民族文化主人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经济素质和法律素质都得以提高。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界乎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客观存在,在开发和利用时,它的主人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得到解放,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轩化为资源的经济功能,要具有充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途径
民族文化资源化的市场化运作,除了内外动因之外,还要运作载体。纵观中国市场运作体系,笔者认为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运作的主要途径无外乎有三条: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纵向转化运作途径、以民族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横向转化运作模式、以投资商或开发商为主体交互转化运作途径。
1.政府主体纵向转化运作途径
政府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化转化的主体,其优势就是具有宏观决策权。决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序、开发利用的方式、开发利用模式和保护机制的建立以及转化后的利益分配原则的制定。这种由政府来组织民族文化资源纵向转化运作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所需的资本、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转化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形式和实质上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维护资源开发利用的严谨性性和消费市场的规范性。如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度第一大省的云南省,其各种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运作的实际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的纵向运作途径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民族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横向转化运作途径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有着天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所以由民族文化主人来决定资源市场运作的方向、目标,并享受资源化所带来的成果,不仅能满足文化主人对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更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对民族文化积极性,促成资源的多方共享局面形成以及传承人的自觉进行资源保护。这种横向转化运作途径必须依赖资源技术及理论政策指导,这是资源传承人本身的局限决定,如贵州凯里朗德苗文化的资源化利用和转化就是如此,他们全寨参与,共同获利。多年来,一直维持在初级开发的水平上,整体层面得不到提高和加强。
3.投资商或开发商和政府为共同主体的交互转化运作途径
投资商或开发商为主体的转化模式,既完全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投资商或开发商拥有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完全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转化模式。但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全市场行为很难兼顾到社会和环境效益效的。他们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往往不惜采用高资源成本进行盲目或掠夺式开发,使广大弱势群体民族文化资源主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企业也就不得不被动应付,为不影响到民族文化资源化转化的可持续性,使民族文化资源主人的利益诉求得到保证,需要政府为主体的监护体系的形成。如湖南凤凰县的民族文化资源化过程中,尽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但也时常遇到当地民众与企业之间发生冲突,阻碍民族文化资源化转化的正常秩序,政府为第二主体的监护体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此可鉴,民族文化的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开展和完成,是不能靠某一单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只有形成多位一体的局面,才能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引导之下,引入企业参与机构,充分调动民族文化资源主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政企分离,事企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管理权分离,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监督保护体系,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的监督,行政部门的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经济手段监督和保障,社会公众监督,等等,才能将使民族文化的资源化过程引入一个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和意义
1.是民族文化资源资产化的前提条件
资源资产是同资源价值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资源价值在财产关系上的一种表现,是人类资产和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受人类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它既表现为实物量,也表现为价值量及所有者的“财产权” 。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的表征为链条性,是一种非经营性的实质,只有当他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才完全能得到体显现,即表现为一各多态、多途、多属性的资产,成为在现有的知识和现实的科技条件下,通过开发利用而带来一定经济价值的资源。此时,民族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产生效益和明确的所有者三个条件才同时具备。
2.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是有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从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要素推动型,二是需求拉动型,三是产业支撑型,四是企业支撑型。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在全球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恰好构成了一个地区的优势资源,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之一,属于典型的推动型因素。因此,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同时,在这些因素就会在市场的运作下形成的民族旅游业,它无疑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遵循了“人无我有”的产业发展原则,它会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3.有效抑制民族文化资源的衰退
民族文化既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为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通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生礼仪、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科技工艺、信仰、巫术、节日庆典等方式表现出来。当这些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加以有效利用的时候,他们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此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政府、开发商或投资商、民族文化资源主人,三者均能较好地得到利益享受,形成资源、主体、市场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这种和谐性就会使三方更多地考虑如何延长资源的生命周期以及资源本身特质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尽力规避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运作中的风险,从而最程度上的抑制了资源的衰退和进行性消亡,达到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目的。
4.是合理建立民族文化资源产权制度的基础
产权制度是一项经济制度,是一组行为性权利,不单纯是指人对物的关系,而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的根本条件,也是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支配,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前提。民族文化可以被交流、被融合,无所谓所有权等产权问题。民族文化转化而成的民族文化资源,才具有明确的所有权问题,民族文化资源一旦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源,在使用、配置过程中,所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确定其明确的产权关系,才能确定其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让渡权、收益分配权等,要完成主体关系的界定,表现为精神属性的物化过程中,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按正确的途径进入市场进行运作。
参考文献:
[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欧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0
[4]马炜等:民族文化资本化[M].人民出版社,2004
[5]姜文来杨瑞珍:资源资产论[M].科学出版社,2003
(一)相关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法律不完善
对于少数民众旅游资源的保护来说,政策和法律是制度上的保障,起的是基础性的保护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时,各个地区几乎不存在差别,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执行力度上差异,进而导致旅游资源保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外,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无法真正的发展法律保证的作用,导致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价值。
(二)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作用不明显
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保护时,我国采取的合作机制为非横向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政府采取的措施加强与文化部门之前的沟通,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是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加强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这三方面的非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良好的保护了旅游资,但是在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方面,还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未起到真正的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
(三)整体保护概念模糊
在整体保护概念中,要求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和谐发展,在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整体概念模糊,只重视开发,不重视保护,造成了文化价值的破坏。
二、加强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有效策略
(一)坚守民族差异性,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差异性是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差异性,那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会存在。在传统的旅游规划中,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经济条件等,忽略了文化的考虑,这使得旅游业的辉煌只是一瞬间。因此,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首要考虑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保存下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行。
(二)提高少数民族居民保护的自觉性
在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人们在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了环境的惩罚,因此,如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生态文化及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所面临的将会是环境更多的惩罚。在开发少数民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居民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自觉性,主动地保护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
在过去,对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为静态保护,也就是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通过一些静态的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保护方式已经不满社会的需求,继续建立更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保存完整。另外,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实行动态保护,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可以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及内涵,因此,政府可以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及保护。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为了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便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开发以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过,也不能过分的强调保护,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同时发展开发与保护,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民族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又一个特色,它具有很大开发的潜力;对于其开发的目的与开发认识的前提、规划和开发的导向上均具备特殊性。对它进行保护开发和规划研究对于确保其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拥有许多民族,经济方面的文化也复杂多样,针对不同民族区域,不能使用一种或者若干种固定模式,然而开发旅游很多都是针对一个地区;因此研究典型区域的规划开发能够为类似的民族区域带来珍贵的借鉴价值;本文将泸沽湖区域摩梭文化作为示例,运用相关理论对于该地区的保护开发和规划做出探究。
二、四川片区发展沪沽湖旅游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各项设施待完善
基础的设施比较落后,很多村落都尚未通电,对于通讯方面的发展同样比较滞后,生活环境比较差。
(二)区域可进入性不够好
当前由西昌至盐源的100多公里,对于其中的有些地区的交通秩序非常不好,常常出现堵车现象;从盐源到泸沽湖的100多公里公路的更为严重,在干旱的季节能够通过,一旦到了雨季,道路被冲断,交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旅游资源和环境遭不同程度破坏
四川省区因为长时间的进行砍伐,所以湖泊的周围森林山林的覆盖面比较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草海等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因为过度的捕捞,虾鱼的数量急剧减少。由于开发商在中途撤掉资金,闲置了开发的场地,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三、沪沽湖东岸四川片区摩梭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方式
摩梭文化根据文化结构的角度能够划分成三类形态:第一类、物质性文化;第二类、行为型文化;第三类、精神型文化。这几类方面相互之间有着关联,彼此融合形成摩梭文化;在笔者看来,开发旅游应该分别从如下若干方面使用多种方式来对其进行保护。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同与“保留”
伴随完成民主性改革的同时,中国的一些区域生产力的水平有着明显提升;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生活也有着极大改善;当前通讯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让很多之前处在封闭环境里的民族区域对于外界也有了更加深入、广泛的认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概念;在当前这类新环境里,文化里的一些旧文化慢慢地被其他一些文化进行替代,进而没有了之前的存在意义。它不是民族旧文化的落后,事实上是其所表现出来的新形态;传统的社会在转型为当前社会的时候,一些传统的文化也要伴随其进行变迁;我们不可以阻挡这类趋势,只能够对于传统的文化里失去了存在意义的部分进行保留,利用开展旅游业赋予它一些新功能。
(二)分离:对摩梭文化中的礼俗和宗教的仪式系统实行分离保护
一些外民族的旅游即是将特有的文化当做一类旅游的资源,对其进行组织与开发,然后向旅游者出售;在开发的过程里,将一些比如仪式、歌舞、礼俗等文化类形式进行商品化;但是对于这些仅有处于特定场合与特定时间,而且按照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经历程式化与舞台化包装,不按照传统规定随时向旅游者进行出售,压缩了它的内容,在某些程度上让它没有了原本具备的内涵。然而怎么样做到在出售其文化形态的同时,还能够保存下它内在的精神?笔者认为应当对文化里的宗教仪式与礼俗进行系统化分离。分离指的是面向游客出售的文化的内容和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形态有区别,以免对传统的文化形态内在的价值造成削弱或者扭曲。例如说编排宗教舞蹈,仅仅选取了一些固定的地点当做演出地点,但是对于一些真正重大的宗教仪式是采取封闭的,它是不允许游客入内进行参观的,以免过分商业化对仪式宗教的内涵造成弱化。
(三)传承:促进精神文化的传承
将文化进行传承是保护摩梭文化的关键之处,它维持了民族文化连续性与稳定性;传承主要分为三类方式;分别为:行为传承、物质传承以及精神传承。对于前两者比较容易实现,由于对于传承文化带有社会的强制性色彩,任何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均处在一定文化气氛里,而且承袭该类文化;但是传承哲学、艺术以及文学这些能够体现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方面应该人为促进;将原始的宗教当做示例:对于摩梭人而言,他们信奉该民族达巴教;达巴教的祭司将医、巫以及艺集于一身;对于传统摩梭的旧文化而言,它是重要的继承者;使用一些古代字体书写而成的经书不仅仅涉及宗教,而且还和社会的科学与自然有关。然而因为一些历史因素和现代的经济的影响作用,使得该教派慢慢地衰落下来。位于泸沽湖区域的老达巴更是为数不多,经书失传;因此应当为摩梭的青年人提供一些便利条件,指引他们研究学习经书里科学、合理的内容,传承本地区宗教的文化。除此之外,应当挖掘文化的传承渠道,比如说,在该区域学校的教学里,适当地增加民间的文学、民族历史以及艺术相关教学的内容;将一些和摩梭文化相关的书籍进行出版,或者举办社区报纸,以便于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该文化;增强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四)提倡和纠正
保护传统的文化一定要基于民族的自觉和内在意愿;尊重他们在新经济的环境下的选择;然而尊重不是说放弃。一个方面,最好利用多类形式来积极地提倡文化里优秀合理部分,使其维持民族的特色,提升村民个人良好的品质和民族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宣扬传统的文化里的美、善和真的礼仪与德行,尽力使旅游业给社会以及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另一个方面,提倡现代化和传统的文化的结合过程。在文化的再生、保留以及阻止其衰退的过程里,变迁是必然的方式。传统的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质,它能够以改善形式进行传衍和发展,这同样是在展示与考验文化的生命力。假如不和现代的生活相结合,一味的进行保留必然会慢慢地衰落。同时,在发展商品经济里,摩梭文化同样体现了一些弱点。突出的表现是:容易满足当前的现状、竞争的意识差以及狭隘民族意识。这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严重地制约旅游业发展,具体开发时,应当对它进行引导。
四、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项目设计
如今该地区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通常游客仅仅留宿一夜或者两夜。在夜晚,参与当地居民开展的活动;在白天,乘坐猪槽船在湖中游荡观赏,他们或者骑着马在湖周围游荡。在这种情况下,游客不能够真正地领悟当地民族的气氛,人们都反映和其它的风景区没有太大区别。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自然生态旅游项目(1)草海观鸟。建立观鸟区域,向游客提供大型望远镜以便于他们能够游览当地美景;同时游客还能够在该地区观赏鸟的飞行与喂食,欣赏它们生活的习性。对鸟群体的生活加以了解,同时向游客利用文字类资料介绍当地稀有鸟类。(2)骑车环湖。提供自行车的租赁服务,并且在途中为游客介绍风景和提供导游。(3)登高远眺。有关部门已经确定在山间修建登山的道路,安排游人攀登高山,以便于他们能够在山顶来感受泸沽湖的美好风光。(4)特色农业观光。建立和农业相关的观光项目,为游人提供采摘优质水果的场所,亲自观看种植农作物产品和加工的过程,让他们以一种实惠价格来采买该地域的特产。2.民族文化旅游项目(1)“我的摩梭生活”。开展一种让游客做一次摩梭人活动,建立一个摩梭村庄,让游客居住于内,集中地为游人讲述旅游的常识;同时向游人介绍当地风俗特情,组织游人来亲身担任家庭里某一个成员,依据日常的安排,来让游人做摩梭人日常的活动,让他们对摩梭的文化有一个深入了解,真切地感受当地人生活。(2)摩梭庆典。开展游人来参与当地日常庆祝节日的活动;除掉传统的节日,能够在模拟村庄内开展不定时活动,例如:表演歌舞和创作诗歌等等。(3)多彩的摩梭文化。在模拟村庄内,游人能够借助影视和资料的详细介绍来了解当地文化。除此之外,当地村民也能够向游人介绍当地文化。让游人感受泸沽湖的文化和一些风俗。同时能够领导游人进行游览一些当地的仪式,让他们对当地文化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二)社区参与
如今在一些开展文化旅游区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滥造工艺品和社会的治安非常恶劣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开发不得当而且没有完善地管理;在发展和开发过程里,一定要对居民利益加以考虑,不能忽略他们是主人这个事实,如果仅仅考虑开发对象,一定能够引发一些利益矛盾。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均能够利用有效引导和合理管理与规划来避免其发生。在开发过程里,按照社区的参与原则能够避免这类问题发生。
五、总结
关键词: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1 图书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来云南视察民族工作后曾指示:“要深入民族地区做调查征集工作,要研究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要反映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下取得的成就,还要通过文物工作研究云南与中原地区的关系与东南亚邻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少数民族在边疆云南历代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民族古籍中包容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料,如云南少数民族自创的文字及用民族文字刻写的碑铭、前文字形态的树叶信及刻木纪事、及云南各地的崖画等等,从这些文化遗产中后人可以深入了解、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生存的社会现状、服饰节庆、生态生业、民间美术、文字古籍等各个层面的内容,通过不同侧面的点点滴滴还原历史,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体现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实践证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收集和物质收藏,可以促进传承和保护。进一步加强对云南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图书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优势
2.1 云娜图书馆民族文化古籍资料收藏的现状
目前有云南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昆明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藏有民族古籍资料,以民族学及地方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和收藏特色,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完备,管理手段先进,
古籍文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文献资源借阅及利用率提高,使用效果好。地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和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出版不断增多,这些对中外史学家深入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资源开发的优势
2.2.1 民族古籍资源开发的优势
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图书馆历年来累积了丰富系统的人文资料。通过这些古籍史料,我们可以回溯检索出古代便将云南民族发展诸多方面的人文信息。这些信息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是一般人教机构所难以具备的。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使得图书馆具备了人文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
2.2.2 人文环境资源开发的优势
悠久历史的图书馆有广泛的读者群,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独立社会地位。图书馆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良的好课堂,其本身的环境、建筑、装饰、藏书就或多或少蕴藏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姿的民族元素展示民族灵魂和民俗行为,从而传播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丰富中国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厚重和文化渊博。
2.2.3 人才、技术资源开发的优势
图书馆拥有大批长期从事资料采集、整理、传播和教育、引导工作的人才,不仅能向读者提供浅层次的借阅服务,而且还能开展人文资料的查询、分析及导读、解说等深层次的服务。云南有26个民族,这些民族文化信息资料的生产是对各类文献的资料进行开发和加工,涉及到对人文文献资料的分类、标引、查询、检索及抽取、组合等各项加工技术,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图书馆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技术优势。
3 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对民族文化古籍文献的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图书馆对馆藏建设和内部管理较为注重,而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该服务处于被动状态,提供的大多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造成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3.2 缺乏高层次学者型的人才和专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机构
传统图书馆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文献信息的揭示与加工只停留在浅层,经过深加工的人文文献资料还较少见,其关键在于缺乏高层次的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队伍。同时,受传统文献学的影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研究还主要倾向于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没有形成更开阔的思路,未提出系统的工程建设。
另外,有的图书馆虽在业务活动中,承担了一定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功能,但总体说来在职能部门的构建上,尚未建立专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使得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多处于分散状态,未能有效利用,不能发挥资源的潜在效能。
4 图书馆开发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思路
4.1 强化民族文化的理论建设,提高图书馆民族文化的整体效能
只有把握图书馆学、民族学和人文图书馆学的平衡发展,才能体现云南图书馆精神的完整性。从而在宏观上把握云南图书馆的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图书馆民族文化古籍资料的资源开发,为多民族社会的进步服务。
4.2 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图书馆的各类民族文化资源
图书馆虽具有民族古籍资源的优势,但如何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发资源,提高其古籍资源的利用效能,应做好:一是在藏书建设中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完善藏书结构,充分发挥读者民族文化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特点。二是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把专业知识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既有民族服饰、民间美术、文字古籍、生态生业器皿等实物展示,也有层次较高的专业学术讲座、报告会、知识竟赛等活动。三是在服务统筹中把宏观职能与具体目标结合,在强调图书馆宏观作用的同时,更注重提高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技术内涵和智力内涵,加强信息化、资源化服务。
4.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民族文化文献资源
民族文化文献信息的开发是云南辖区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核心工作。一方面图书馆应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更新文献采集与加工的模式方法,调整馆藏结构,实现民族文化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检索和传播的自动化与电子化,提高文献资源的整体效能,促进古籍文献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注意系统的民族文化信息的整合加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特色,开发出适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帮助读者掌握多民族社会科学发展的动态变化。同时,图书馆还应主动与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学校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使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4.4 建设一支学者型的专业队伍,建立民族民俗开发的组织机构
一方面要吸引凝聚一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事人文资源的开发工作,另一方面要培养图书馆馆员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图书馆服务人员成为业务素质与人文素质集于一身的学者型人才,让民族文化普及的服务工作融和在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努力做好民族文化教育产品的宣传推广。
为了深层次开发人文资源,使图书馆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有必要建立或健全统一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部门,建立少数民族纸质文献中心、数字文献中心,建设少数民族实物资料数据库,以便集中人力、财力使民族文化古籍资源的开发得以深入持久。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相应的口语应用能力。传统的中职旅游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普遍以旅游专业知识为主(如:酒店、购物、餐饮等),学生缺乏对旅游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以致于毕业后只能进行简单的介绍与交流,无法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入讲解与推介。在教学中开发本土文化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据2017年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旅游数据,贵州省2016年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1.2%、43.1%,实现“井喷式”增长。入境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达到110万人次。随着入境旅游者的增加,旅游英语人才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MOOC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通过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断探索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是必然的趋势。MOOC给传统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会,然而,在中国MOOC平台中关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课程较少。以中国MOOC提供商之一的“MOOC中国”为例,平台共有1326门在线课程,课程涉及26个类别,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社会、哲学、艺术等方面。缺乏中国特色本土文化的MOOC资源。在MOOC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MOOC的优势来丰富课程资源以便解决传统课堂中的不足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MOOC的优势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起源于美国。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MOOC元年”,国内学者开始研究MOOC,将MOOC应用于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MOOC以大规模、免费、在线为特征,丰富了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传统教学不在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将世界各地名校的课程汇聚在一起,优质资源实现了共享,解决了一些学习资源匮乏地区的问题。有助于地方学校的教学资源获取,同时给地方优秀的本土文化推介与传播提供了机遇。
三、基于MOOC的本土文化的旅游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如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授课课件、试卷、习题等。本文主要对狭义的课程资源进行研究,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对教学起着不同的作用,应丰富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同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共有苗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本土文化,各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传统、习俗、技艺和节日等文化资源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瑰宝”。旅游专业学生必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才能将文化的内涵与寓意介绍与传播出去。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民族本土文化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例如,苗族服饰的种类反映着苗族人民不同的心理与习俗,不同民族的建筑与饮食代表着他们的生存理念与生活方式。开发以民族服饰、饮食、建筑、传说等为主题的MOOC资源,通过这些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头脑中有深刻的表征与理解。
(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于旅游人才的支撑。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内容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未来实际工作中存在脱节的现象。掌握民族本土文化的旅游从业人员有利于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本土文化MOOC课程资源开发符合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MOOC课程资源的学习可以提前感受到未来旅游职业的真实情景,有利于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三)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推介
2016年1月7日《纽约时报》公布,贵州是世界上最值得到访的52个胜地之一。旅游英语具有一定的涉外性,以入境旅游者橹饕服务对象。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文化的介绍与讲解一方面对当地的文化起着传播的作用,另一方面影响着境外旅游者对中国民族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开发优秀民族本土文化的旅游英语MOOC资源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对文化的对外解说与推介,使境外人员对中国民族本土文化有正确的理解与感受。MOOC开放在线的特点意味着世界各地对MOOC资源的可获取性,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资源扩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谓的文化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为基础进行资源扩展或者以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产品的旅游。[1]民族文化旅游当然是把民族文化作为一切旅游开发资源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凡是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活动经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文化旅游的经济模式是以本地人文或自然风光为依托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多地区举办的节庆活动、观光活动、民族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就是活动经济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当然也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等,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全行业性质的。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感受、交流、娱乐是重点。很多民族地区,旅游地点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这里面都应该包含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2]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
[2]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高校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04-03
21世纪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全球竞争的大趋势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已经由武力竞争转向经济竞争和文化竞争,各国胜负最终决定于文化领域。而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根本在于人,因此,大学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已经从战略高度注意到这一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提出“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充分利用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广西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鼓励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院系,形成优势学科,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自2012年以来,广西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广西重点培育六大文化产业和打造七大重点文化工程,这需要大量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这要求广西高校构建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才,与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在广西高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聚集着汉、壮、侗、苗、仫佬、毛南、彝、水、仡佬、回、京、瑶等12个民族,因此,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天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民族特有的文化构成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融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也正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广西逐渐丧失这种多元文化特色,典型如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甚至很多人对本民族的语言都极为陌生,如广西电视台的壮语类节目收视率是很低的。对此,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广西民族文化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文化传统正在迅速推出历史舞台”,“如民族艺术、传统民俗、民族工艺品、生活礼仪等都已不被青少年所接受而走向消亡”。而教育作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必然需要高校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承担其文化多元化的使命。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西各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文化对人的作用来看,少数民族文化是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思维意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民族文化决定着少数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各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文化传统,构成了广西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因此,要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求有一批熟悉广西民族文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正如学者所言,“教育总是在传递着、延续着一种文化,同时在不断创造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生机和新的前景。教育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主要根基”。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广西高校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总体上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广西高校应该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努力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集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综合性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众所周知,旅游魅力在于文化,旅游胜地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旅游产业。然而,就广西而言,国内外游客多关注广西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并未成型,即使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也是以山水风光为主。因此,广西迫切需要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以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等资源开发系列研究,探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路径与模式。这也要求广西高校积极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成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一支基础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当代广西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提供、创新学校人文教育的优秀资源。自21世纪以来,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中国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来自中外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显然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如果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引入至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可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特殊资源和鲜活教材。因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是新时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载体,值得重视和尝试。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还有助于从体验式角度扩展教学形式,丰富讲授式讲学,革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积极将其融入多种学科中的教学活动中,认真探索民族文化资源在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中的教学、“两课”中的应用,以及开展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路径实践研究,并结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学的实践,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这对建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之建构
建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在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有学者强调,“在课程建设上,国家应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民族高校则应在国家课程内容基础上,整合并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如双语课程、本民族历史文化课程、工艺课程等。另外,培养课程设置也应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适应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在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必须实事求是。既要考虑到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的区别,也要考虑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要考虑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实践性强、可操作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基本建设:
(一)调整培养计划。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总的教学计划中去。具体有:第一,开设面向全校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广西民族音乐与戏曲鉴赏”、“广西民族舞蹈欣赏与表演”、“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要求学生须选修一定学分。第二,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划,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如“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民俗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内容,介绍广西各地民俗民情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对现有专业的有关文化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探索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的多种方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可将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经典选读”等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
(三)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意采用示范性教学以及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各民族文化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融入到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中去学习,尤其是电影、歌舞、各地节日等,进行情景教学。
(四)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设立“文学采风与实践”、“读书报告”、“读书研讨”等环节。通过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前往考察,以宣扬广西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同时,要求学生围绕广西民族文化,选择广西民族文学作品或以广西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进行阅读,撰写读书报告,与老师一起进行学术研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使其选题方向集中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方面,有意识形成某一方面的系列,最终成为专题研究。
(五)编写地方教材。组织老师编写一部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民族文化的多媒体光盘、网络视频、ppt等教学资源。目前在广西高校,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教育,并未编有特别适用的教材。学界所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则部头太大,且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介绍多属概论性质,比较笼统,也不适合作为教材。因此,本项目计划编写一部名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教材。该教材选择作品的标准要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及适应教学的需要。
(六)引入专业人才充当师资力量。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歌舞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方志馆等校外单位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应聘请校外专家、知名教授、民族文化的艺术家等为学生开设各类文化讲座,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以丰富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
(七)重视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的文化资源,为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以学校人文学科的相关专业为主体,与广西各类博物馆、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桂林愚自乐园、临桂五通镇、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等合作,建立教育及实习基地,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因地制宜,结合广西各地的民族文化活动,校内外相互结合,互动交流,开展形式新颖、多姿多彩的多种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大胆将广西各族优秀的文化样式引入大学校园,开展开放性的文化实践活动。
(八)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首先,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纳入到校园环境建设的理念及规划之中。校园建设要突出民族文化环境,如在图书馆设立民族文化墙、民族文化专题馆室等。其次,做好图书馆资料的建设,为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在各种文化艺术节以及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壮族歌圩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侗族花炮节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DV大赛、摄影展、民族工业品设计制作大赛、民歌对唱、民族舞蹈表演、民族知识竞赛等等。再次,鼓励学生组织各类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社团组织,充分挖掘广西少数(下转第35页)(上接第5页)民族文化资源,包括电影、歌舞、古籍、音乐、美术、工艺、传统体育、服饰、食品、节庆等等。
总之,各民族文化是广西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利用少数民族文化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极为深厚博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素养。因此,大学生在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化的作用下,其人文素质也将更具全球影响力。这对于广西未来大力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当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广西逐渐式微,因此,迫切需要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传播与创新。因此,在高校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使大学生熟悉、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继而投身于广西文化产业,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辉,肖祥.全球化视野下的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思考[J].南方论刊,2010(6)
[2]李维青.近现代新疆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J].西域研究,2002(4)
[3]陈双珠.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419 )
1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必要性
1.1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新急需信息资源服务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内蒙古地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企业,是使内蒙古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一企业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企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蒙古族文化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天人和谐”、“兼容并蓄”、“开拓进取”的文化,是内蒙古的一项民族特色资源,是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内蒙古文化企业为内蒙古特色畜牧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应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进程中,仍存在着民族文化企业利用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足、开发不合理,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族文化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改善经营管理,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迫切需要共享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
1.2内蒙古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拓宽服务空间的挑战
网络的普及与数字图书馆的崛起,使内蒙古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服务基本限于老师和学生的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面对这种形式,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应突破校内读者的范围,拓宽服务空间,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提高社会地位。在新的环境下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应迎合内蒙古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向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努力做到信息社会化。内蒙古实现信息化,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向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从未建立专门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生产新技术、参与竞争、经营管理、市场销售、政府决策等方面提供文献信息和数字信息保障,以增强文化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发展。为内蒙古地区经济服务,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尽快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然趋势。
2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可行性
2.1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机会
内蒙古虽有着不同民族的多重文化基础,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环境偏僻,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的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这个难得的机会,使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有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新,首当其冲成为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现实基础。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生产、经营和销售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他们需要大量的有关创新、市场、科技、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内蒙古高校图书馆能够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商情信息,以满足民族文化企业的需求。目前,内蒙古许多民族文化企业没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源,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而错过发展机遇,这就使高校图书馆开展民族文化企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2.2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具有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优势
2.2.1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是传播文献信息的知识库,担负着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和传递文化信息的重任,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而且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是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是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除了收藏纸质文献之外,近年,收藏数字信息,如电子图书、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计算机程序、数据库等等。不仅收藏文献信息的学科覆盖面广,而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民族特色性。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各类信息,使文献信息和数字信息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给民族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2.2高科技技术。高校图书馆作为满足大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设立的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结构和传播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其职能作用决定了它必须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准确地把握当今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缩微复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信息远程服务技术、智能化检索技术等已基本得到普及。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利用这些技术大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系统,引进和自建数据库,并接人国际互联网,从而使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式、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民族文化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2.2.3人才队伍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投入经费,培训和培养既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能密切把握时代脉搏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有力保障。目前,民族地区高校不仅具备了具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字信息检索的技术知识的专业队伍,也具备了具有丰富民族文献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懂得地方民族语言、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素质的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人才队伍,这就是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对民族文化企业开展信息的坚强后盾。
3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方式
3.1建立民族文化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内蒙古很多民族文化企业已认识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针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的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搜集其需要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管理信息及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务政策、环保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国家政策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建立民族文化企业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地对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满足它们的信息需求。内蒙古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其购买的各种网络信息和数据库信息,如CAK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国外的知名度科技数据库等等,民族文化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开展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计算机联机检索服务,增强民族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2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内蒙古大部分民族文化企业都没有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员工不熟悉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无法及时地得到有用的信息。如果民族文化企业缺乏信息意识,那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对企业的信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开发和利用信息的水平。只有通过有效的培训,才能保证信息服务得到有效的贯彻,起到应有的效果。只要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才能帮助民族文化企业提高其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快速的发展。
3.3民族文化企业开展特色服务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传承
民族文化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最根本的手段,而美术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一些高校在开设美术课程时,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方面,忽视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追求。这类教学方式注重技术、技巧和理论的传授,对于学习者主观情感方面的塑造不足,导致一些学习者缺乏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因此,高校美术教学除了要加强美术相关技艺、方法的教育外,还应该提高民族文化相关内容的所占比例,有效提升学习者美术学习的全面性。
一、高校美术教学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术历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对个人、群众情感及社会各类现象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了文化和艺术内涵,成为表达文化、艺术、社会百态的一种渠道,也成为相关爱好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之间沟通的独特语言形式。一般而言,每个时代的美术作品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从微观而言,则有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独有的风格特点。可以说,欣赏美术作品成为人们了解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高校开展美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使其了解笔法运转的技巧、颜色搭配、构图设计、比例协调等,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读懂创作环境、背景、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抒发的情感等。此外,高校美术教学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习者理解当时的文化,更能使学生明白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过程及其在当代环境中的发展现状,使学生主动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让美术不局限于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工具之一,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实际生活。
二、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承的关系密不可分,由此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呈现出多元化、跨地域、跨时代的丰富文化内涵。民族文化赋予美术深厚的文化底蕴,美术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高校美术教学则是解读美术中民族文化的手段。1.挖掘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美术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绘画,还包括印染、雕刻、设计等,一些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艺术、刺绣艺术、印染艺术、雕刻艺术等,都属于从民众生活中提取的具有区域性民族文化特点的美术形式。高校美术教学将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纳入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中国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体现的民俗信仰、道德素养、精神追求等,从而让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中所体现的民间智慧与才华得到有效传递。2.民族文化丰富教学资源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高校美术教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有效手段和渠道。单纯从组织教学的角度而言,在教学大纲中加入民族文化资源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民间艺术文化活动实践,将极大地丰富课堂内涵,帮助教师进行美术教学。如泥塑课程、剪纸课程、民间风俗插画课程、雕塑课程等,都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课堂交流也有帮助。3.促进学习者传递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引导者和接受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习者才是课堂的主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一般而言,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比较纯朴、自然,创作者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与工具,如纸、木、泥、竹、布等,设计出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民族美术作品精湛的技艺和大胆的创造都能够激发学习者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为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更推动了地方民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高校首先应当加大其在美术教学中的课时与学分比重,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与资源。美术教师是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习得艺术技巧和内涵的媒介,在教学前应注意收集各类地方性、区域性、具有代表性的富含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和信息,在教学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进行实践和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允许学生发表对民族文化和美术的独特见解。同时,校方要不定期组织美术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此外,高校应该具备美术教学应有的硬件设施,配套先进、实用的工具材料供师生使用。结语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积淀的瑰宝,在信息技术快速崛起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水平,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高校美术教学真正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利器。
参考文献:
[1]王艳艳.略论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5(8).
[2]宫清泉.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美术教育研究,2016(9).
关键词:民族文化 生态旅游 开发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经济的刺激,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化的不断扩张使原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居民期望从生态旅游,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中获取心灵慰藉,故生态旅游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成为一个热点。
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71.4%,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中国名山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正是响应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基本定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的,包括建筑、服饰、饮食和节庆娱乐等物质文化和宗教礼仪、传统习惯、公共道德及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反映各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文化,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游客。
生态旅游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产生和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观赏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人文奇观和古今遗迹,见证了民族兴衰变迁的见证,培养着人们高雅的情操,使之获得精神享受,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原生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的融合,核心是保护和可持续性,侧重于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尊重与维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是西部地区发展民族旅游的方向,也是一种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3、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3.1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实践模式
通过实践经验积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逐渐发展出由实践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
(1)民族博物馆。以为保护民俗文物、丰富收藏和让参观者了解民俗文化内涵为目的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主要发挥传播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对保护民俗文物、传播民族文化和满足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民俗博物馆是一种静态的开发保护,作为旅游产品缺乏生后性和互动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2)民族文化村。民族文化村可分为民族文化村寨和民族文化村两种,前者是民族聚集地的就地展示,后者是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拟。民族文化村是一种民俗露天博物馆,保留了原始民俗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等民俗习惯,自然朴实,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体验了解民俗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村寨虽然原始真实,但这些村寨大多以单个民族村落为开发对象,旅游开发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利于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村是运用人工模拟方法从多角度表现各民族文化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可满足旅游者欣赏多姿多彩文化特色的需要。虽然民族文化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但是仍缺少真实性,商业化气息浓重,降低了旅游者出游的满意度。
(3)生态博物馆。在西方工业文明背景下诞生的生态博物馆具有人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把它运用到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建设中即形成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民族生态博物馆。它具有原生态性、民众性、原地保护和整体保护的特点。生态博物馆既避免了传统民族博物馆的静态性,也可以消除人工模拟的虚拟性、单一性,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模式。但在实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过程中,被保护的人文遗产的存在的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贯彻实施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文化生态村落产业模式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村寨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生态村落产业,采取文化生态村落产业与旅游对接的模式是一个科学的模式,其具体形式有:
(1)开放型村落。在特色文化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寨,积极推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或民族文化特色的示范型村寨,保证文化资源的“细水长流”。
(2)工艺文化村落。在民族工艺和手工艺品丰富的地区,鼓励民族文化传人的带头示范作用,解决文化传承问题,扶持特色工艺品产销业,特别是注重开发各个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3)民艺展演型村落。在民族演艺文化多样的村寨,乡村民间文化产品规模小,风险能力低。通过消费调查、市场培育、专利注册、品牌经营和资本运作等,使民艺展演型实现体制创新。
(4)文化养护型村落。重点立足于对文化资源濒危和有重大保护价值的村寨的挽救和研究,援引法律法规和寻求政府保护,杜绝文化资源的消亡。
(5)控制型村寨。在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名村,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把握文化和商业的平衡,限制流量,实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3.3体验向导型模式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必然趋势。旅游体验划可分为娱乐型体验、教育型体验、遁世型体验和审美型体验四种。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体验旅游市场,实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与自享性。
4、总结
旅游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但也给独特民族文化的延续带来了冲击。针对我国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不同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引导,遵循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深层次地、保护性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资源,才能够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尹宏祯,窦登奎.西部生态旅游模式的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90-191.
[2]李贵卿,黄萍,王裴等.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364-365.
[3]王平.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158-159.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基石,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而与之同步的是,承载民族演替的地区传统民族文化正经历着不断弱化的过程。在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身区域发展的困境,在进行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过多迁就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民族文化失调,地区文化发展举步维艰[2]。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建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地区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康定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康定文化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深入探讨解决途径,以期在保护康定地域文化资源的同时,传承发展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新局面,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康定地域文化价值
康定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康定,藏名“打折多”,是指打曲(雅拉河)和折曲(折多河)两河相汇之处。康定在历史上即为“民族走廊”的中心地带和“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鱼通文化、木雅文化等原生态的特殊地域文化既是康定文化保护的重点,又是文化发展的优质资源。康定境内留有大量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历史文物遗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古老的木雅语和鱼通语是康定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3]。此外,踢踏、锅庄、制陶、砌筑唐卡等都是康定优秀的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快速城镇化中康定地域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地域民族文化“生境”受破坏
为实现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无疑是加快发展进程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生存土壤极易在外部强势文化冲击下受到破坏,民族文化资源被滥用,珍贵的民族遗产不断消失。尤其对于康定这样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区域,由于地处汉藏文化交汇处,受汉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汉化现象明显,有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社会大发展的冲击下蜕变、扭曲甚至消失。
文化传承人面临多重困境
民族文化传承人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但由于部分传承人未能开发利用自身传承的技艺或受所从事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所限,无法将这些民间技艺推广发展。同时,由于传承人地位较弱、生活困顿,现实地影响年轻一代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形成文化传承的断层。而老一代优秀的民间技艺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随着传承人的辞世也已失传或即将失传。
民族文化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链
随着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难以像现代文化一样快速形成普适的、高效的开发模式。康定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很多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甚至不为人知。如浪漫的跑马山虽有情歌之山的美名,但现有开发过于简单,盛名之下让人感觉名不副实。此外,享有区域优势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康定在演艺会展、民族工艺、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均较为滞后,发展潜力尚待发掘。
城乡差异加剧文化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质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转移过程[4]。人口快速迁移转变的过程中,不少原有民族文化逐渐淡出社会生活,具有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习俗日渐流逝。部分地区一味效仿大城市的区域建设和生活方式,为发展而大兴土木、改路建楼,忽视经济社会和当地文化素质水平。居民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困于自身素质,以至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后仍囿于落后的文化内在。
加强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康定文化
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环境
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从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深化对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强化对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的保护。要结合康定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寻求体现地区风格的发展方向,找准自身文化的优势,传承文化精华,保护好化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氛围,防止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采用建立文化生态展览馆、设立民族文化生态村、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等方式保护地域特色文化,恢复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和文化庆典,让文化生态保护不仅限于有形的文化,更广泛于无形的文化底蕴。
构建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文化的保护、传承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强化文化传承人管理制度,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和经济补贴,对掌握民间艺术的一些代表性老艺人给予扶持,使得他们发挥艺术带动作用,鼓励更多人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平台。加强对年轻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解决文化传承人老龄化、断代的困境。强化政府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组织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深造,探索适合城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需要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和途径。
发展多样化民族文化产业
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既是康定文化资源的特色,更是文化发展的优势。要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针对康定地域文化的价值,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充分理解习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民族文化,并以新的形式为这些文化内容服务,将可现代化的因素和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站在现代化的高度提升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重点利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发掘旅游产品中的文化价值,打造能展示地域文化并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推动城乡二元的和谐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与繁荣,依赖于农村的发展与繁荣。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以和谐创新的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和开发,使得乡村的区域性文化形成内容丰富、独具魅力并与时展同步并进的文化形态。由于地处藏区,农牧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要积极引导和发展民间力量参与乡村文化的建设,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途径,实现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挥当地优势,开展系列乡村文化保护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镇居民整体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 (5):162-165
2 肖春艳. 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6(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