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护理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的探讨医护共享平台在儿科护理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呼吸消化病房及外科病房的患儿400例按病区床号分组,将病区1~25床分为对照组200例,26~50床为观察组200例,对照组由护士对所负责的患儿进行护理评估并填写评估结果,根据护理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医护共享平台的护理评估。结果观察组压疮、跌倒/坠床风险护理评估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非难免性压疮、跌倒/坠床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风险防范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医护共享平台,有利于促进医护沟通合作,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保障患儿护理安全。
关键词:
儿科;医护合作;护理风险评估;医护共享平台;压疮;跌倒/坠床
护理评估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护理人员应用评估量表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性,指导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高危患者实施重点预防,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1]。护士风险评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正确、及时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以及能否成功救治患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患儿由于不能主动、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客观症状体征也不明显,加之必须结合生长发育相关特点,对儿科护士的评估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国内关于儿科风险评估主要由护士执行,由于护士人力不足、护士对评估量表的解读及对病情的掌握不足,导致儿科护士对患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及敏感度有待加强[3]。我院自2016年4月建立并应用医护共享信息平台,护士将患儿的高危评估共享给医生,通过平台与医生进行交流,共同确定导致高危的最主要因素,从而使评估更有指导性及准确性,使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障患儿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4~5月入住我院呼吸消化病房及外科病房的患儿为研究对象。2个病房各有床位50张,1~25床为诊疗1组,26~50床为诊疗2组,由专门的医生和护士各自负责诊疗及护理。取2个病房1~25床为对照组(200例),男103例、女97例,年龄2~9(4.88±2.23)岁;诊断:支气管肺炎79例,哮喘68例,慢性肠炎13例,肠梗阻21例,肠闭锁15例,肠穿孔4例;护理级别:特级护理22例,一级护理53例,二级护理125例;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高中或中专52例,大专及以上113例。26~50床为观察组(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1~10(4.72±1.39)岁;诊断:支气管肺炎87例,哮喘63例,慢性肠炎12例,肠梗阻25例,肠闭锁11例,肠穿孔2例;护理级别:特级护理28例,一级护理42例,二级护理130例;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或中专42例,大专及以上12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病情、护理级别、住院天数、父母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评估方法
对照组由责任护士采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压疮、跌倒/坠床护理风险评估单(为目前国内外通用的BradenQ儿童压疮评估量表[4]及Humpty-Dumpty儿童跌倒风险量表[5])对患儿进行风险评估,评分低危者每周评估,评分高危者每班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加入医护共享模块,责任护士完成相应的压疮、跌倒/坠床护理风险评估时,系统会自动将风险评分最高的条目筛选出来(每个条目描述的程度都有对应的分值,系统会自动识别条目得分最高的项目),责任护士点击共享健,即可发送至医生工作站,当主管医生查阅病历时,条目自动弹出,主管医生对高危项进行确认、反馈,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该患儿评估为压疮高风险,条目中分值最高的因素为营养及灌注,此条目将自动在医生的界面提示,医生也可以根据对患儿病情的掌握进行判断,如认同即点击确认键,如不认同则点击修改键,这样系统就会将条目返回到护士界面,提示护士重新评估。通过医护合作,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同时共同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家长的依从性。
1.2.2评价方法
由护理部质控小组对护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及家长依从性进行评价,每例抽检1次,并统计两组住院期间非难免性压疮及跌倒/坠床的发生率。①压疮风险评估:采用BradenQ儿童压疮评估量表[4],从移动度、活动度、感知觉、浸渍、摩擦与剪切、营养以及组织灌注与氧合7个条目进行风险评估。②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采用Humpty-Dumpty儿童跌倒风险量表评估[5],从年龄、性别、诊断、认知、环境因素、药物等条目进行风险评估。③护理评估准确性:护理质控小组根据患儿病情,并结合主管医生对涉及营养、药物、灌注氧合、认知等护士易于混淆项目的判断,评估的总分或单项分值有误,均视为评估不准确。④患儿家属对护理风险防护的依从性:以自我依从性认识、定时翻身拍背、禁止孩子攀爬动作、随手拉床栏4个问题了解患儿家属对风险防范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采用5等级评分,1=完全做不到,2=很少能做到,3=偶尔做得到,4=基本做得到,5=完全做得到,总分4~20分,总分越高,说明护理风险防范依从性越好。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评估准确率及非难免性压疮、跌倒/坠床发生率比较
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风险防范依从性得分比较
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风险防范依从性得分为11.2±1.5,观察组为14.9±2.4,两组比较,t=5.90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医护共享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护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跌倒/坠床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属高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常引起患儿外伤、心理惊吓等伤害,有时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6],跌倒已成为评价医院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运用客观、科学的评估工具,可早期识别高风险患儿,减少患儿因此造成的伤害和经济负担。BradenQ儿童压疮评估量表及Humpty-Dumpty儿童跌倒风险量表是目前公认的用于儿童皮肤风险及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的工具,我院在运用2个量表的过程中,发现量表的部分条目,如感知觉、营养、灌注/氧合及认知、诊断、药物因素等涉及患儿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情况,对这些条目评估时要求对患儿病情有准确的判断,单纯由护士评估易出现偏差。有效的医护协作可以提高患者医疗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7]。因此,我院借助医护共享平台,当护士完成评估后,让医生对评估风险进行把关,对评分最高条目进行确认,便于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医护共享平台操作简单,便于医护之间对患儿病情准确判断和沟通,有效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医护双方可就风险防范的措施方面交流意见,达成共识,提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压疮、跌倒/坠床风险护理评估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非难免性压疮、跌倒/坠床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运用医护共享平台,加强医护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儿科护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聚焦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高危患儿给予及早的有效干预,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保证患儿安全。观察组评估抽查的准确率未达100%,可能与医生、护士因平常的工作量大,未仔细相互核对有关。
3.2通过医护共享平台有助于增进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依从性
目前国内外广泛实施的“以患儿及家庭为中心”的儿科工作模式[8],其核心思想是将家人看作患儿最主要的照顾专家,只有鼓励和引导家长正确地参与患儿的治疗与护理,才能取得最佳的照护效果。本研究建立的医护共享平台,医生、护士共同对患儿疾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使医护间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换、协作互补,医生、护士共同承担以患儿安全为中心的管理,共同就高风险因素与患儿家长沟通,提高家属对疾病风险的认识,使患儿家属自觉执行风险防范相关措施,如翻身拍背、及时拉床栏,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风险防范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本研究基于医护共享平台对患儿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医护患共同协作,可提升家长护理风险防范依从性,使家长成为合格的照护者,以保证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郭金玉,李铮.量表引进的过程及评价标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3-285.
[2]周君桂,李亚洁,范建忠,等.临床护士应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情况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10):11-13.
[3]张梅,范媛,胡淑侠,等.影响护理评估量表在儿科病房正确使用的原因及对策[C].桂林: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2.
[4]陆晔峰,楼建华,陆秀文.Braden-Q儿童压疮评估量表的预测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5):561-564.
[5]朱海英,徐红,杨怡菁,等.Humpty-Dumpty儿童跌倒风险量表的初步评价[J].护理研究,2012,26(7):1817-182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儿童斜视患儿1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1例。研究组中男51例,女3 0例,年龄2基金项目 2015 年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5LC020。作者简介 谭璇,主管护师,本科,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江霞(通讯作者)、刘义兰、鲁才红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引用信息 谭璇,江霞,刘义兰,等.人文关怀现代护理模式在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6,30(11B):4068-4070.岁~10岁;共同性外斜视41例,共同性内斜视22例,麻痹性斜视18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34例,年龄3岁~10岁;共同性外斜视43例,共同性内斜视21例,麻痹性斜视1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即术后遵医嘱给药、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给予饮食指导及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现代护理模式。
1.2.1.1 术后疼痛评估
凡14岁以下行斜视矫正术的住院患儿,每天14:00统一采用脸谱疼痛评分法(Faces Pain Scale,FPS),即护士根据患儿的面部表情与六张代表幸福微笑直至痛苦流泪不同表情的面部表情图比对后进行疼痛评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儿童往往不会主动诉说斜视术后疼痛的程度及纱布遮盖双眼产生的恐惧心理,而经常用大声哭闹来表达。当患儿术后大声哭闹时医护人员不能认为患儿术后哭闹是理所应当的,而应表示关心和引起重视。
1.2.1.2 术后疼痛护理
选择并制作适用于儿童的色彩鲜艳的宣教图册,采用情景模式对患儿进行斜视矫正术的手术相关宣教。图册内容包括手术室外环境、手术间内环境、医护人员手术衣、术后心电监护仪、吸氧管及术眼纱布遮盖图。责任护士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术前、术后宣教,让患儿熟悉手术环境、术眼纱布遮盖作用效果及术后回病房后仪器使用现场等,用情景模式宣教方法以缓解患儿焦虑、恐惧及疼痛。宣教时,责任护士可亲切地称呼患儿的乳名、小名等,减少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感,更易交流。儿童行斜视矫正术一般为全身麻醉手术,并且在手术中要牵拉眼部肌肉,术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责任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准确地对患儿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将不适症状告知其管床医生。当疼痛评分3分时给予心理护理,4分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进行镇痛处理。在给药前,向患儿及家属讲解使用药物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儿安全、及时、准确用药。术后疼痛时建议并指导患儿选择生活中最为亲近的家属,术后患儿平躺于病床上,家属或搂或抱其怀中,以增加患儿安全感;责任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和治疗前后发放儿童贴纸进行鼓励;播放儿童喜爱的音乐,运用音乐疗法转移患儿术后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患儿的疼痛与不适;对同病房患儿开展最乖巧小朋友的评比,并以颁发贴纸的形式进行奖励。
1.2.2 评价方法
1.2.2.1 疼痛评价
采用FPS脸谱疼痛评分法对儿童病人术后的疼痛感进行评价,分值为0分~10分,0分为无疼痛,2分~3分为轻度疼痛,4分~6分为中度疼痛,7分~10分为重度疼痛。
1.2.2.2 护理满意度评价
将我院采用的住院病人对护士人文关怀满意度调查表发给患儿家属(因为儿童年龄尚小),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在美国卫生保健系统护理关怀工具护理满意度量表基础上修订改编而成,采用5级评分法,1分表示完全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满意,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问卷调查由专门负责满意度调查的老师发放,并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并进行填表的指导,问卷填完后当场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人文关怀满意度调查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100.0%。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2 检验及t检验,检验水准=0.05。
2 讨论
人文关怀现代护理模式在儿童斜视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儿童斜视术后疼痛评估、术后及时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使患儿及家属感受到关心和关怀。正确的疼痛评估对于有效降低疼痛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患儿对疼痛程度的表达不如成年人,故存在护士难以主观判断或免于评估直接采取简单安慰就忙于临床其他工作而忽略病人的疼痛主诉。运用情景模式,选择并制作适用于儿童的色彩鲜艳的图册,采用情景模式对患儿进行斜视矫正术的手术相关宣教。情景模式是让责任护士有目的地利用直观的彩图以实际的情景还原手术室内外环境、病房术后监护仪器使用场景,让患儿和家属对场景变化有一定的感官体验和心理准备,使患儿更容易接受离开父母进入手术室的陌生环境。与传统的说教方式相比较,情景模式的宣教方法更容易让患儿理解和接受。我院为人文关怀护理的特色医院,我科为人文关怀护理示范病房,人文关怀护理工作开展成熟,经验丰富。
关键词:儿童;高空坠落伤;急救护理;护理干预
高空坠落伤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高处坠落,由于受到高速冲击力,人体组织、器官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造成损伤,一般有多个器官损伤,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死亡。高空坠落伤儿童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评估,并为医生提供有利依据,会造成伤情恶化,增加患儿的痛苦,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1]。现对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高空坠落伤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空坠落伤儿童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9例高空坠落伤儿童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高空坠落伤儿童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为高空坠落伤。对照组患儿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35±1.23)岁,其中多发伤13例,颅脑损伤4例,腹部脏器损伤2例;对照组所有患儿无1例死亡。观察组患儿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7.09±2.78)岁,其中多发伤15例,颅脑损伤7例,腹部脏器损伤1例,观察组所有患儿无1例死亡。两组患儿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到本院就诊的路途距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急诊护理常规执行,对患儿进行伤情评估,询问病史、受伤部位、伤后表现并进行初步处理。查看患儿气道是否通畅,是否有有效呼吸;检查是否有体表可见大量出血;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观察神志、瞳孔、肤色及皮肤温湿度,将评估情况与医生共享。遵医嘱执行抢救和治疗,协助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急诊医生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后,转入相应的专科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除按急诊护理常规外,采取了特别的护理措施。医院对于高坠伤的患儿建立了专门的就诊流程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分诊时若为高坠伤的病例,分诊护士在患儿手上系上紫色丝带(代表高坠伤),直接进入抢救室。抢救室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和检伤,同时用对讲机通知创伤急救小组(急救小组由神外、骨外、胸外、普外及ICU老总组成),创伤急救小组迅速组成多科会诊,抢救室护士配合稳定患儿生命体征后,护送进入X线检查或CT检查,病情濒危者直接进入抢救流程。对于系紫色丝带的患者,检查科室在无更危重的患者外,优先进行检查。患儿强化“黄金1h”和“白金10min”的理念,暴露即去除或松解患儿衣服,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并迅速解除,包括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术、立即对外表能控制的大出血进行止血等[2]。多学科会诊组共同决定转入相应的科室治疗或手术,必要时多科医生同时参加手术。
1.3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高空坠落伤患儿的护理干预效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医生会诊时间、急诊治疗开始、转入专科治疗时间比较。
3讨论
3.1高空坠落伤患儿实际伤情与就诊时临床表现不太一致,伤情存在复杂性,受伤部位涉及到多学科的诊断,容易导致对病情的疏忽,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为高空坠落伤患儿建立特殊抢救通道,第一时间提供多学科医生的会诊,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决定转入的科室和治疗方案,必要时多学科共同完成手术,有效提高了高空坠落伤患儿的救治率和救治效果,缩短诊疗时间,减少患儿的伤残几率。
3.2本研究通过将高空坠落伤作为特殊救治群体,通过特定的急救流程和急救措施,以达到对高空坠落伤患儿病情的早评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有效提高高空坠落伤患儿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有效性,通过有效急救护理干预,使患儿病情尽早确诊、尽早治疗和手术,同时提高患儿及家长满意度。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比较,观察组病人就诊后医生接诊时间、急诊治疗开始时间、转入专科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比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的对照组患儿按急诊患者分诊和抢救流程进行,符合伦理要求,观察组采用了特殊识别方式确认高坠伤患儿的就诊原因,护士将该类患儿直接系上紫色丝带,并通过对讲机呼叫“创伤急救组”,创伤急救组成员在5min内到达指定抢救地点,同时,护士将患者的评估结果及监测的生命体征的数据交给急救组成员,并通知放射、B超等相应的检查科室有该类患者可能前往检查,嘱咐做好检查准备。检查时由急诊护士护送,在检查途中护士负责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提供必要的抢救工作,联系检查科室,护送至相应专科治疗或手术治疗。急救护理干预为患儿提供了流程化全程照顾,避免了因家属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造成的时间浪费,优化了抢救流程,提高了抢救效率。急救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高空坠落伤患儿急救效果,缩短伤情诊断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更快接受治疗及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雁.急诊护理的特点与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1:187-188.
[2]王俊艳,王玉青,窦玉沛,等.23例高空坠落伤的急救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2):22-23.
[3]钟小云,毛艳君,李继红,等.42例危重高空坠落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0):198-199.
[4]李慧霞,廖煜,杨玉伦.高空坠落伤48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188-2189.
[5]张智英,张宝珠.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防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3:21-23.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儿童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无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听力障碍、严重疾病,且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6.5岁,平均年龄为(4.31±1.22)岁,;疾病情况:运动失调12例,运动无法控制11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1.5~6岁,平均年龄为(4.10±1.21)岁,运动失调10例,运动无法控制为10例,混合型为10例。2组脑瘫儿童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瘫儿童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对患儿采用针灸法、水疗法、语言疗法等综合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儿不同的个人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进行运动、语言等康复矫正训练[3]。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方案中增加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将所有患儿的家长组织召开一个关于脑瘫儿童的知识讲座,介绍脑瘫的形成原因、常规的治疗方法、引导式教育做康复护理的优点以及普及现今阶段我国在此康复护理中医疗资源的短缺情况,有助于家长理解以及配合本研究。②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喜好,从而能够制定出适合患儿的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家长进行如运动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③运用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对患儿进行运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以及认知语言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家长对患儿进行运动协调性恢复训练,如鼓励患儿进行游戏、引导患儿模仿医护人员的特定动作进行肌肉训练等;对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尽量使患儿与患儿之间进行游戏互动,在康复训练中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辅助,这样有利于提升患儿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前,要有针对性护理,充分了解患儿的喜好以及家长要求制定康复方案,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患儿要有耐心,及时用语言、行为鼓励患儿,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两组均连续接受6个月康复护理。
3疗效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儿童四肢活动及智力发育好转,且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显效;四肢活动、智力发育有所改善且智力反应得到提升视为护理有效;若肢体运动能力及治疗发育改善不明显视为护理无效[2]。②适应性发育商:经Gesell发育量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综合情况,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项目[3]。③生存质量:经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评估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生活质量水平,内容主要包括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2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水平对比2组患儿在未接受护理干预前Gesell发育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干预后,观察组Gesell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儿生存质量对比干预前,2组患儿在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不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关键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
儿科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疼痛管理已被宣布为人权,并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除了不愉快的感觉[2],未被治疗的疼痛会给患儿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心率增加、呼吸问题、手掌出汗,引起高血糖和炎症反应增加,导致持续疼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情感紊乱等[3],延长恢复时间。儿童疼痛相关报道显示,疾病患儿仍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4]。国外疼痛管理中主导地位由疼痛专科护士承担,我国疼痛专科护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儿童疼痛管理知识的匮乏对儿科临床护理带来了考验,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护理实践效果仍不理想[5],儿童疼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疼痛状态的评估者和大部分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又是医师的协作者、患儿和家属疼痛知识的宣教者,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不仅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调查临床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旨在提高儿科护士疼痛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4月至5月对西安市儿童医院961名临床护士进行疼痛管理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临床一线护士;②工作满1年。排除标准:①非临床护理实践的护士;②实习见习护士;③外院进修护士。纳入护士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调查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6-8]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最高学历、护龄、职称、科室、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是否借助工具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常规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过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问卷内容经过10名儿科护理专家评价结果为:内容全面,内容效度为0.9~1.0。②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pediatricnurses'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PNKAS):该表由美国疼痛管理专科护士Renee设计,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Rieman等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8]。英文原始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r为0.6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应用可行性。国内学者柳韦华等[9]将其翻译成中文。中文版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共有41项条目,分为4个维度、三种题型,4个维度包含药物镇痛18项、疼痛基本知识10项、疼痛评估8项、镇痛措施5项。题型分布上,是非题1~24项,单选题25~37项,案例分析题38~41项。计分规制:各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合计41分,分值越高表明对患儿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越好。汇总问卷答题正确率及各条目回答正确人数占比。
1.2.2资料收集。首先征得护理部同意,由研究者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同意和支持后,在统一指导下,现场发放问卷,要求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在20~30min独立完成,匿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组成员对所有回收的问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阅评,双人录入问卷结果并核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961份,问卷回收率98.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应用n/%描述,并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的961名儿科临床护士均来自西安市儿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时间(6.3±4.8)年,小于10年的占85.0%,本科及以上护士占73.2%,初级职称及以下护士占68.9%,有护士长管理经验者占6.7%;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占28.4%,有疼痛知识培训经历者占22.4%,借助疼痛评估工具者占27.5%。见表1。
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评估情况
2.2.1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率情况。调查量表41项条目中正确个数范围为7~28个,答对平均个数为(15.9±3.2)个,正确率为17.1%~68.3%,答题平均正确率为(38.8±7.8)%。各条目答对人数比率为0.0%~81.3%。其中,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
2.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人数比率最高与最低的5个条目。量表中总正确率排名前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50%)、总正确率排名后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10%)见表2。
2.3研究对象疼痛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本研究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的护士共264名,占27.5%。对儿科护士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的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对临床常用的3种疼痛评估工具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最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其次为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再次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疼痛评估、记录等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
2.4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为因变量,护士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回归方程的进入水平为α入=0.05,剔除水平为α出=0.10。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表明该三项指标影响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P0.05,表4),解释了29.7%的变异。
3讨论
3.1调查中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水平总体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科临床护士疼痛调查问卷平均正确个数(15.9±3.2)个,平均正确率为(38.8±7.8)%,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其中41项条目中仅有5条的正确率在50%以上,表明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较低,这与王婷等[10]对华中地区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占7.3%的研究一致。张文燕等[11]研究显示江苏省三级儿童医院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仅9条项目总正确率超过60%,以上均提示儿科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总体偏低,亟需引起重视。此外,正确率后5项条目中有3条为临床给药,2条为疼痛评估,说明儿科护士对阿片类药物知识掌握不足,临床实践能力较低。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一直是由医生开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因此镇痛药物的使用与否医生起着主要作用。一方面,提示儿科护士缺乏对阿片类药物的了解,同时也提示儿科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疼痛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此外,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指导性资源的缺乏也是儿科护士疼痛管理面临的现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应为疼痛的处理起主导作用,特别是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处理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12]。临床工作中,若出现患儿镇痛用药医嘱不足,护士多只能通过非药物干预有限地缓解患儿疼痛。另外,国家药监局对阿片类毒麻危险药品的储藏和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这也降低了护士处理疼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比例偏低,疼痛评估工具单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共264名,占27.5%。疼痛评估工具使用频率最高的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提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的应用较广,原因为面部表情评估较直观简单,容易使用。与王英杰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受到缺乏获得汉化版儿童疼痛评估工具途径的限制,尽管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应用较广,但评估工具相对单一,缺乏了解其他评估工具,不利于对患儿疼痛的评估,同时会给儿童疼痛治疗带来误导[14]。目前国内缺少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评估、记录疼痛等很难形成一致的标准。只有综合性多参数评估才能多方面反映患儿的疼痛感受。
3.3影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因素众多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为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29.7%的变异量。究其原因,一是重症监护室患儿比其他普通科室的患儿承受了更多的疼痛。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成为重症监护无陪护单元患儿的代言人,更能感受患儿的疼痛问题。重症监护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二是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日常管理者,接触到关于疼痛管理知识的相关资源与培训较多,其疼痛管理水平也提升较快;三是患儿疼痛管理越来越被科室管理者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
【关键词】 新型敷料;儿童手足创伤;肌腱外露;换药;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66
手足部创伤后, 由于部位的特殊性,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和骨头的外露。这类型伤口单纯行植皮无法使创面愈合, 有时即使较小的创面缺损也需采用皮瓣修复, 儿童由于血管纤细, 且生性好动, 难以保持肢体长期制动, 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手术难度大, 成功率较低[1]。创伤后的慢性伤口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差的特点, 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与健康, 降低其生活质量, 还可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负担和经济损失[2]。传统的清创、换药方法治疗周期长, 患儿痛苦, 疗效欠佳。为了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痛苦, 2012年9月~2014年9月, 作者应用新型敷料给16例儿童手足创伤后肌腱外露的伤口换药, 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手足外科16例手或足部创伤的患儿, 年龄3岁1个月~11岁9个月, 平均年龄(6.0±3.4)岁, 男10例, 女6例。均有肌腱或骨头的外露, 其中手指伤口5处, 手背伤口2处, 前臂伤口2处, 足跟部伤口2处, 足背伤口3处, 足趾伤口2处。受伤原因车祸6例, 机器绞伤4例, 碾压伤2例, 摔伤3例, 其他损伤1例。有3例伤口为创伤后急诊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部分坏死导致肌腱外露的伤口。16例患儿的家属考虑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 均不愿意选择或再次选择皮瓣修复术, 要求行换药治疗或换药后行植皮手术。16例患儿均只存在局部伤口, 无其他基础疾病。伤口大小范围为1.5~10.9 cm×1.9~11.3 cm, 有3处伤口还可触及骨头。伤口持续时间2~64 d。
1. 2 方法
1. 2. 1 伤口评估 16例患儿全部由造口治疗师全程跟踪换药, 每次换药前均对其全身及伤口情况进行评估、测量、记录。采用国际通用测量方法[3, 4], 每次换药前均采集图片资料, 疑有伤口感染者, 采集创面渗出物作细菌培养。
1. 2. 2 伤口处理方法 先用络合碘消毒伤口周围, 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内, 用无菌干纱布拭干。根据创面床准备原理[5]处理伤口, 选择机械清创和自溶性清创相结合的方式清除坏死组织。根据创面颜色和渗出物的量来选用合适敷料。如果伤口超过2周, 细菌培养有细菌感染, 选择银离子敷料换药3~7次, 直至可见颗粒状红色肉芽生长即停用银离子敷料。伤口黄色期, 伤口坏死组织较多, 渗液量大, 在外露的肌腱和骨头部位涂水凝胶敷料, 选择藻酸盐银或藻酸盐敷料填充伤口内, 外用泡沫敷料或无菌纱布棉垫;伤口红色期, 仍有肌腱外露, 选择在外露的肌腱和骨头部位涂水凝胶敷料, 然后盖泡沫银敷料或泡沫敷料。伤口粉色期, 肌腱完全被肉芽覆盖, 选择表皮生长因子和无边的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根据渗液量, 每48~72小时更换1次敷料, 直至愈合或转手足外科行植皮手术治疗闭合。
1. 2. 3 伤口换药过程中的疼痛护理 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力较成人差, 也没有成人配合好, 换药前尽量先和患儿沟通交流, 取得患儿的信任, 准备一些小玩具、棒棒糖、奖励贴等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尽量选择用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清洁伤口。采用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
1. 3 疗效评定标准[6] 对第1次换药后的第 3、7、14、30天的伤口进行评估, 内容包括伤口分泌物、创面颜色、创面大小、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周围上皮生长等。痊愈:患儿创面伤口完全愈合;有效:经治疗创面明显缩小, 有较多的肉芽生长, 分泌物减少;无效:治疗前后创面无变化。
2 结果
16例患儿的伤口在换药14 d内愈合的3例, 在14~30 d内愈合的9例, 超过30 d愈合的2例, 另外2例因为伤口面积较大, 换药至肌腱覆盖后行了植皮手术, 家长及患儿均对换药效果表示满意。见表1。
3 讨论
3. 1 新型敷料用于儿童手足创伤后肌腱外露伤口换药疗效显著 新型湿性伤口敷料可以将创面与外界环境隔离, 造成一个低氧、微酸、湿润、有利于创面生长的环境, 且能防止外界细菌侵入。伤口表面不结痂, 加速上皮细胞的爬行, 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7]。更换时可很容易完整地脱离创面, 减轻患儿揭除一般敷料时的疼痛, 增加患儿的舒适感, 与传统敷料相比新型敷料更换频率更低, 节省了人力[8]。新型伤口护理敷料种类较多[9, 10], 对于儿童的慢性、难治性伤口治疗中采用新型伤口护理敷料的文献报道很少。蒋小平等[2]应用新型敷料对78例患儿换药证明新型湿性伤口护理敷料对儿童是安全有效的。在本研究中用到的水凝胶敷料、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泡沫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均为新型伤口敷料, 使用过程中患儿未见过敏和不适症状, 疗效100%, 家长及患儿均对换药效果满意。在本研究中, 伤口换药的粉色期, 还搭配使用了表皮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发挥诱导和刺激创面细胞增殖、分化, 维持细胞存活等生物效应的蛋白类物质。研究证实, 创伤局部给予适量外源性生长因子可加速伤口组织愈合[8]。生长因子与泡沫敷料配合使用, 爬皮效果显著。
3. 2 手足部肌腱外露伤口保护肌腱很重要 肌腱是维持手足正常功能的重要组织部分。采取传统的干性纱布换药, 很容易导致外露的肌腱发生缺水干性坏死, 影响手足的正常功能。其中水凝胶敷料是高分子物质吸水溶胀后, 形成的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胶状物质。它90%的成分为水分, 可以保护外露的肌腱和骨头, 防止肌腱、骨头干性坏死。
3. 3 功能锻炼同步指导 儿童手足外伤后, 由于害怕疼痛等因素, 儿童不敢动, 家长由于缺乏相应功能锻炼的知识, 也不敢协助活动, 这样即使患儿手足伤口痊愈后也容易关节僵硬。每次换药时造口治疗师均向患儿和家长宣教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手把手的教患儿如何功能锻炼。同时指导家长带患儿到手足外科的康复中心锻炼, 所以16例患儿伤口痊愈后手足功能均未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新型敷料应用于儿童手足创伤后肌腱外露的伤口换药安全有效, 可以防止外露的肌腱干性坏死, 缩短了伤口换药时间, 减轻了换药引起的疼痛, 规避了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 易于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是可供该类型伤口患儿选择的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康映泉, 邱宏, 何少华, 等.负压封闭引流在儿童四肢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5):425-426.
[2] 蒋小平, 蒋林峻, 郑显兰.氦氖激光加湿性伤口敷料治疗儿童创伤后遗慢性伤口的疗效观察.激光杂志, 2013, 34(3):74-76.
[3] World Union of Wound Healing Societies. Vacuum-assisted closure: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A consensus document. London: MEP Ltd, 2008:52-56.
[4] Keryln C. Wound care manual. 5th Edition. Western Australia: The Silver Chain Foundation, 2005:45-55.
[5] 邹艳.创面床准备理论在腹部切口感染换药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14, 29(6):24-25.
[6] 潘翠环, 张慈凤.综合物理治疗与康惠尔系列对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2, 30(4): 67-68.
[7] 姚鸿, 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8, 11(43):1051.
[8] 涂倩, 姜丽萍, 张静伟, 等. 伤口敷料选择及其应用现状. 护理学杂志, 2010, 25(4):87-89.
[9] 杨戈.慢性伤口护理研究进展.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1): 131-13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2)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3)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4)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关键词】儿童;成长发育;儿童保健
处于不同成长发育阶段时,儿童机体各器官与组织的生理特点也不同,如果未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就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与机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1]。因此,怎样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成为了现今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行保健护理的120例儿童的研究,探析儿童保健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行保健护理的120例6个月、1.5岁、2.5岁儿童予以研究,按年龄根据抽签法平分为2组,即参照组(n=60)、观察组(n=60)。参照组中,女25例,男35例;年龄为6个月、1.5岁、2.5岁各20例,平均年龄为(1.5±0.8)岁。观察组中,女22例,男38例;年龄为6个月、1.5岁、2.5岁各20例,平均年龄为(1.5±0.8)岁。对两组儿童上述资料予以统计分析可知,对比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具有对比价值。1.2方法1.2.1参照组保健方法:参照组儿童施行常规保健护理,因为儿童每个成长发育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都不同,所以,应制定适合的保健护理对策,让监护人可以依据相应的对策展开家庭培训,以此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利用有助于开发儿童智力的书刊、连环画、玩具等,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鼓励家长定期到社区参与有关培训课程,了解儿童发育规律,从而对儿童进行有效的保健护理,防范儿童疾病的发生[2]。1.2.2观察组保健方法:观察组儿童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行儿童保健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营养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方案。因为婴儿成长快速,但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出现消化紊乱等情况,所以,应建议给予母乳喂养,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D的补充。幼儿期注意补铁,摄入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学龄前儿童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注意营养元素的补充,防范营养性疾病的发生[3]。此外,坚持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照射,从而促进钙吸收。②沟通护理: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规律,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指导监护人对儿童进行正确训练与合理沟通,以此增强儿童的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4]。③健康宣教:组织监护人听取育儿知识讲座,以此增加监护人对育儿知识的了解,从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进行正确指导与引导。与此同时,说明各种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监护人自主带领儿童到院进行疫苗接种。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儿童的各项健康指标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①健康指标评估: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统计儿童神经发育状况,主要包括身高、体质量、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分值越大,成长发育越好[5]。②营养性疾病主要包括肥胖、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肥胖、营养不良评估采用WHO2006版标准。1.4统计分析:在Excel2003中录入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分析两组观察数据,用(x-±s)的形式表示儿童身高、体质量、语言、精细运动、社交行为,且给予检验,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患者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且给予χ2检验,如果P<0.05,代表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对两组儿童的各项健康指标予以对比:参照组儿童的身高为(79.3±10.6)cm,体质量为(10.6±2.6)kg,语言为(95.2±7.2)分,精细运动为(102.8±8.5)分,社交行为为(96.6±8.1)分;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为(84.1±11.1)cm,体质量为(12.4±3.1)kg,语言为(104.2±7.7)分,精细运动为(109.7±8.8)分,社交行为为(104.5±8.4)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对两组儿童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予以比较:参照组60例儿童中,肥胖4例,营养不良3例,缺铁性贫血6例,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21.7%;观察组60例儿童中,肥胖2例,营养不良0例,缺铁性贫血2例,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6.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在儿童时期,机体骨骼发育尚不成熟,倘若监护人与社会未能对儿童进行有效保护与科学养育,不管是在身体还是心灵上,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儿童心理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等,所以,必须加强儿童保健护理。除此之外,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儿童的抵抗力较差,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导致儿童成长发育受到影响。所以,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儿童保健护理工作的落实,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在对儿童施行保健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与规律,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方案,保证儿童营养均衡,且具有健康的心理、生理条件,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营养性疾病[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身高、体质量、语言、精细运动、社交行为方面,观察组儿童明显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参照组儿童的21.7%,对比差异明显(P<0.05)。此研究结果与孙东钻[7-13]的研究报道非常相似,即观察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是5.33%,对照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是24.0%,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以看出,儿童保健对儿童成长发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可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与普及。总而言之,在儿童成长发育中施行儿童保健护理,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成长发育,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雪梅.浅谈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1):329-330.
[2]吴燕.探讨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5):250-250.
[3]张晓格.探讨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755.
关键词:儿科;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12-03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使患儿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不但提高了护患合作的效果,增强了护患关系,而且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多年来认真研究探讨总结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1月~2011年11月间共收治儿科患儿600例,男320例,女280例,1~2周岁的92例,2~3周岁的110例,3~4周岁的153例,4~5周岁的178例,5~6周岁的176例。
2护理措施
2.1 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
对患儿来讲,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儿及家属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护士服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温暖和可接受的氛围,护士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地、不慌不忙地与其交谈。对婴幼儿可抚摸、搂抱,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道德、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适时安慰鼓励患儿,应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原因,告知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就可以不用打针,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为了治病而并非惩罚。诊疗操作完成后,鼓励患儿勇敢坚强、漂亮干净等,并表示坚信他会越来越棒的,多数患儿能顺从的接受治疗。
2.2 需要和谐的环境、适度的活动与刺激
儿童住院后被束缚在病房这个窄小单调的小天地里,往往会产生单调乏味感。加之活动范围小,平日的生活习惯被不同程度限制而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疾病折磨,往往极度烦躁、恐慌。因此,患儿需要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不仅需要安静和舒适的医院生活,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活动与刺激,以改善不安和恐惧的心绪。医护人员可给儿童病房尽量摆放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病区设立娱乐室,组织患儿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与刺激,使儿童心情愉快。
2.3 做好心理护理评估,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在护士为病人做出护理计划前,首先要识别和定义病人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收集资料。资料来源于病人、家属、医生、试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以及护士的询问和观察。通过正确的评估,以达到预计的护理效果和目标。
2.4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这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家长的抱怨都忍让在先。适时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诉他们稳定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的痛苦,并利于疾病的康复。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和加强,使患儿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不但提高了医患合作的效果、增强了医患关系,而且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讨 论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正确认识护患关系模式[1]。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护患关系存在着三种模式:①主动-被动模式:也可称为支配-服从模式。在这类模式中,护士处于主动或支配地位,病人完全是被动的。一般地说,对于昏迷、婴幼儿病人适用于这一模式。由于病人此时没有主动性,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处置,护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和娴熟的技术诊治病人,不得给患儿以任何伤害。②指导-合作模式:该模式中的病人,有一定的意志要求,需要护士帮助,并愿意合作。主要应用于年长患儿及生活能自理的患儿。③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平等关系为基础,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支持,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和疾病做斗争[2]。这种模式是比较正确的护患关系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儿科护理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要,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术中护理
1.1常规护理调节并保持手术间温度22~25℃,湿度50%~60%。患儿入手术室后平卧,双眼衬垫消毒棉纱,再用贴模黏贴好,以免消毒液接触角膜引起灼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2条(颈部中心静脉穿刺1条、肢体浅静脉穿刺1条),协助麻醉医师做好有创操作,导尿并将尿采集袋悬挂于手术床旁。
1.2摆放保护气管插管,扶托患儿头颈部,托起患儿肩背部、臀部及下肢,使患儿在同一水平轴向同一方向翻转于俯卧位软垫(软垫长度上端略高于双臂、下端超过耻骨联合处)上,胸腹两侧垫软垫以免胸腔器官和腹腔静脉受压,双上肢适度外展(不超过90°)自然放置于两侧的托手架上,双下肢膝、胫前骨隆突处加软枕,双小腿上翘与大腿成30°角,大腿与背部呈20°角,束缚带固定于腘窝上方8cm处,患儿头部放置马蹄形头架托固定,眼睛位于头架凹处、勿受压。年长患儿用Mayfield-Kees头架固定。
1.3协助显微手术协助手术医师将无菌显微镜薄膜套于显微镜上,用橡皮胶圈固定连接目镜处薄膜旋紧镜盖固定,显微镜托手架用双层消毒辅料包裹,横置于手术者胸前紧靠手术视野,根据手术者要求调节托手架高度以方便手术者操作。将显微镜视频采集器的显示屏放置于明显处,以方便手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了解手术进展。
2术后护理
2.1术后护理评估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了解手术中患儿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评估神志、生命体征以及手术切口引流情况。
2.2护理措施尽量平稳,减少震动,注意保护切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到污染。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3结果27例儿童幕下肿瘤患儿,采用俯卧位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
3讨论
儿童幕下肿瘤位于颅后窝,俯卧位手术是颅后窝病变和颈椎等部位手术经常采取的,优点是手术视野暴露好,缺点是并发症多,特别易造成呼吸循环障碍,但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和麻醉监护手段的提高,俯卧位手术日益增多。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尤为重要:(1)儿童幕下肿瘤多居中线部位、紧邻脑干,手术牵拉与电灼刺激中枢易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且儿童血容量少,对失血敏感,术前做好中心静脉及动脉穿刺,既可保持输液通畅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指端末梢循环、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及时准确反应生命体征的变化。(2)儿童幕下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手术视野范围小,手术时间长,手术者易疲劳。将显微镜视频显示屏置于手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易观察处以便了解手术进展,准确传递手术器械,这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显微外科手术时间长,肢置应摆放适当,双上肢适度外展(不超过90°)自然放置于两侧的托手架上,以免损伤臂丛神经,双下肢膝处加软枕,小腿上翘与大腿成30°角,避免腘神经长时间牵拉损伤,是护理的关键。
作者:朱玉莲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
【关键词】 自闭症;行为;安全;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70-0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疾病。儿童自闭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刻板重复行为。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自闭症患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理解语言和文字代表的含义,他们自身的需求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很多时候采取自虐、自残及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愿望。为了避免住院期间发生任何不良事件及意外,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自闭症患儿53名,男性42名,女性11名,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7.9岁;有明显攻击倾向者4例;喜欢自残自虐者5例。根据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重度孤独症患者20名,轻-中度孤独症患者33名。
1.2 治疗方法 我科采用神经中枢调控治疗自闭症患者,静脉+鞘内注射44例,静脉+鞘内注射+脑室内注射9例,每位患者平均治疗3次。
2 行为护理
2.1 情感护理 自闭症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对原有的异常行为会表现地更加明显,他们拒绝他人的肢体接触、语言安慰,排斥原有生活环境里的人,所以我们在患者入院时,科室就会安排一名管床护士作为他(她)的“爱心姐姐”,要求该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患者相处,以帮助患者能够早日接受除家长及老师以外的陌生人,为下一步的诊疗活动打下基础。
2.2 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自闭症儿童由于三大障碍及行为异常,很多家庭在患者入院前都会将患者单独放置在一个房间,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他们的自由,故而患者在入院后,家属会疏于对患者的行为安全管理。为避免患者走失,我们与家属做好沟通,希望家属24h留守陪护患者;科室加强对安全出口、病房大门的监管,日间执行床边工作制,晚夜间加强巡视。
2.3 有效地身份识别 很多自闭症患者都有语言交流障碍,并且通常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形成了强烈的刻板行为,如固定穿着某一件衣服,摆弄某件物品等,所以让自闭症患者着病号服、戴手腕带的行为是他们非常抗拒的,为了保证诊疗安全,我们除了加强核对床号、姓名,通常还在患者床头张贴患者近期生活照片,及与家属共同进行身份确认。
2.4 创建安全病室环境 自闭症患者有时候他们会有自虐和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破坏性极大,但是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只是因为恐惧、不安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我们首先将病室环境进行改造,把窗户安装了隐形护栏,既满足了病室通风要求,又杜绝了患者发生越窗坠楼事件;另外,患者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双手舞动、来回奔走等。为了避免患者在活动中受伤,我们尽可能为患者提供较宽敞的病房环境,尽量安排单人房间居住,将一切对患者的安全存在隐患的物品全部搬离病房,如饮水设备、床旁餐板等,以防止患者情绪激动时发生自虐、自残及伤人行为。
2.5 治疗时的安全护理 自闭症儿童有较强的排他性,尤其是对于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所以我们在进行护理操作前,都要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先与患者沟通、互动,取得其配合与信任后才进行操作;但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脾气暴躁,攻击性较强的患者,我们通常需要多名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协助,给予必要的约束,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顺利完成。在约束前,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取得理解与配合;给予约束后护士要定时巡视并评估约束部位皮肤的情况,防止发生管道滑脱、非计划性拔管、皮肤损害等不良事件。
2.6 饮食安全护理宣教 自闭症患者在饮食上有强烈的偏好,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且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当个人的愿望未被理解、满足时,会突然抓起食品往嘴里塞,所以指导家属切忌将整块、坚硬、粘稠、不易下咽的食品放置在患儿不易于拿取的地方防止发生呛咳、误吸等意外事件。
3 结 果
53名自闭症患儿平均住院65天,在住院期间,我们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了行为安全护理,既满足患者家属的治疗需求,顺利完成患者的治疗计划,又避免了许多意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了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
均低于对照组(P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06
孤独性障碍简称为孤独症, 多发于儿童期, 是一种精神神经发育障碍病, 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语言交谈及人际交往的障碍、兴趣单一或重复性活动等;大多数患儿存在无法生活自理、社交能力障碍等不良现象[1]。本文旨在分析孤独症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医治的124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者均与美国第5版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婴儿痴呆等。按护理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2∶30,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3.14±1.24)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1.06±
0.4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33∶29,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25±1.26)岁, 病程6个月~2年, 平均病程(1.14±0.75)年。?勺榛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结构化教育护理, 评估其个体障碍程度, 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训练患儿辨别游戏区、学习区、物品放置区;训练利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或图片、文字、身体姿势等方法帮助患儿理解内容;帮助患儿建立有秩序的行为习惯;训练语言、社交、模仿及生活自能等能力。
观察组行引导式联合融合式教育护理:①院内护理:引导教育机构环境模仿幼儿园改造, 由3名护士组成引导教育组, 须穿戴教师服装, 引导教育1次/d, 40 min/次, 连续教育3周。护士多与患儿正常交流, 克服交流困难, 引导患儿建立正常社交模式;开展社交专题课, 护士角色扮演, 训练患儿社交能力。家长邀请比其大3岁左右的健康儿童到患儿家中活动, 1 h/d, 带领患儿玩耍、学习, 建立家长微信群, 分享交流。定期组织志愿者为患儿播放故事影片或动画, 组织其他科室患儿一起观看, 鼓励表达自我情况, 带动自由表达, 集体活动开展3周。②社会护理:社会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护士行健康宣教, 监督环境设施改造, 引导与健康儿童建立友谊, 定期组织互动交流, 鼓励家长定期加入亲子课堂, 引导患儿融合社会。③家庭护理:护士建立微信群、电话或家庭等随访模式, 嘱家长多带患儿参加社区、户外活动以融合社会, 引导患儿积极参加活动;制定出院计划, 监督家长完成融合任务, 带患儿进行1 h/d的户外活动, 完成购买食物、去银行、照顾小动物、装扮游戏、洗衣服等融合护理主题任务, 每周1个主题。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3, 4] 参照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两组社交能力, 从语言、社交、感知觉、健康行为4个方面评价, 分值0~179分, 分数越高, 则社交能力障碍严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按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 从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总体健康评价, 0~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社交能力比较 观察组各项社交能力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