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2:0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学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盲点较多,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渐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能主动地制订计划,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人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难度增大,任务重,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既帮助同学,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同学,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科学知识增多,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对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
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并且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教师权威化、专制化,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因此,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人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新大纲的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一、高中生议论文思维意识激发的可能性与现状
高中生心理特点与议论文思维意识相契合。高中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评论意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确实到了一个认识自我、思考未来(内察与外省)的阶段。会被外界的一事一物而吸引,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在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往往也有积极的回应。
“不动脑子的假大空作文”是怎么形成的?高中生议论文思维意识往往呈现厌弃继而应付的特点。高中生拒绝的往往是无法陈述主见(没有能力清晰表达)、陈述主见无法得到认同(或理据不足或自身认识确实有局限)的痛苦,主观错误地认为老师让我写的都是我不想写的(我有能力写好的、有心关注的与作业、考试无关)。是的,有不少学生的随笔写的很好,却无法写出老师要求的“好作文”,自卑的学生说“我不会写”,自信的学生说“我不擅长写”。应付的是让他们生厌的“有形的”“目标明确的”系列的“议论文”写作任务。当“学写”完全成了形而上之物,追求如浮尘般的表象与末节,渐渐死寂的是如火山般涌动的青春的思考与表达的冲动。
二、议论文思维意识的激发与文体定格
议论文思维意识的觉醒实质上就是文体意识的觉醒。学生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写作指导重在激发表达的潜意识。
什么是议论文思维意识?即我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并极力陈词说服。什么是“议论文”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对文体本质的把握。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注重以理服人,严密清晰的分析推理,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可以简化理解为表达一个观点或一种态度并用论据来阐述理由。两者诉求相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议论文没有统一的范式,以固定的模式来为文体定格的方式是僵化的、不科学的文体定格方式。
三、高中生议论文思维力当着力提高
高中生心理特点与议论文思维力不相协调。1、思维的动荡性,评论的不成熟性。高中生思维敏锐、独立而有批判性,但还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容易偏激、迷惘、忽左忽右,不知何去何从。2、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往往未尝试换位、多角度思考。思考的动机层次提高,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结果会出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心理冲突,有牢骚等消极情绪。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还缺乏对客观事物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较为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念,缺乏较为准确的判断、甄别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诱惑,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进而影响自身对生活、对学习、对老师、对社会的看法,所以,高中生当着力提高议论文的思维力,这是议论文能力提升的关键。
四、议论文思维张力的共性构建与文思开阔
议论文思维张力是源于思维意识生根后的枝繁状貌,思维的繁枝伸展,茂叶丛生的百花园才能形成。议论文思维张力的共性构建有两大层面。
(一)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的抽象逻辑层面进行分析、评论,即通常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面。与通常主张不同的是,它的思维意识是有张力的。它可以是俱到式的逻辑,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比如“尝试”这个话题,由“什么是尝试”到“为什么要尝试”再到“怎样尝试”。也可以是选择性逻辑,如选择其中一个逻辑层面或某两个角度(可以由表及里纵向式,可以多侧面横向式)。比如“幸福”这个话题,选择“是什么”这个角度探讨“什么是我们理解的幸福”。也可以是任选择其中二个逻辑层面组合,比如“中国梦”,可以从“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实现中国梦”到“我们如何可行地实现中国梦”。它甚至可以有“倒序”的可能,比如“低调”这一话题,主体部分充分论述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等,但在最后适当地交代一下文中所倡导的“低调”在新时代的内涵也是可以的。这样的逻辑思维呈现多样性、变化性,富有思维的张力。
(二)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从其所涉及的自然、人生、生活、社会等生活的感性层面切入进行分析、评论。当然,四个层面还可细化至更小的切入点,比如“社会”这一角度可细分为“政治、历史、文化”等等;“文化”有包括“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等等。比如“低调”这一话题,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去探讨自会五彩缤纷、精彩纷呈。还有,感性生活层面的切入依然可以借助抽象逻辑层面来纵向建构,如“学习生活的低调是什么状态”,“有什么意义”,“如何保持学习的低调”。也可以从生活的感性层面横向式建构,比如由兰、梅内敛之风骨,淡远之风韵,到人生的格调淡远、沉潜。也可以是批驳式的时评体,如当今社会精英式的家庭教育,辨证式批驳,欲抑先扬是批驳,深入生活,理性反思。
五、思维路径的建构与作文模式的建构的区别
思维路径的建构的开放是过程体系,作文模式的建构是闭合的终点归结。学生的感受不同,前者是灵魂雀跃的灵动,后者是思维机械的填塞。前者“我思故文来”,后者“文在我故来”。前者写作的主动性强,后者写作的被动性强。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也得了全面贯彻实施。高中生物教师面对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实际性。本文具体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生物教学,它既要满足传授学生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还要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知识水平和正确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些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标准。笔者结合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从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偏重生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忽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对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1.2 现有生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许多生物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很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教学中还经常有教师“满堂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时间,更无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些教师虽然领悟到新课程生物教学的内涵,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开展探索式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达到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内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1.3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匮乏
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内涵,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所用的课件大多都是考试的知识点,没能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来制作课件,更没有给学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较前沿的相关资料。有些教师不按教学目标要求,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得不到。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采取兴趣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兴趣教学的理念被提出,并很快被学生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且比较容易接受该科的知识。在课间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听课兴趣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其实这就是兴趣教学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教学方式也类似于情感教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和和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追求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打造兴趣教学理念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因素,科学合理的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增强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提问“为什么班上有些人的大拇指弯曲度很大,有的就很小?”让同学们试着弯曲大拇指,发现许多学生的弯曲度都很小。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很多这样的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带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2 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倡探究式学习,学生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一些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讨论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法。
2.3 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现代化程度的标尺。新课程背景下如果仅仅靠传统的板书教学,高中生物教师不但任务重,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教学内容是板书无法书写的,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的放映出来,学生可以和荧幕形成一种直接的对流,不仅增加了教和学的信息量,还培养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讲动植物细胞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完成的细胞剖面图展示给学生,这样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更加容易,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植物细胞内部的结构。
2.4 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法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也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评价在新课程中有质量监控和导向作用。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体系能为素质教育的的实施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促进发展的功能,让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鱼提高的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舍弃考试制度,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学生明白学习最终是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公民,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通过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工程的艰巨性,做好相应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为目标,采取兴趣教学法、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小平.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现状与建议[J].考试周刊.2011(52)
[2]罗香云.新课程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生命世界.2010(08)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12-01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地丧失。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性教学是论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成功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除了要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外,更要切实把握其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探究教学的概念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通过教育的过程应该使学生认识到:⑴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⑵这些原始材料、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⑶这些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定的,这些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同其他人一样,也会犯错误。⑸我们的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因此,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即: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学生,要说明由此得到的材料,还要阐明把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知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使达尔文虽屈从父亲去学习医学和神学,却依然热衷于野外标本采集和学习自然科学,同样是兴趣的驱使,荷兰的一名房屋管理员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从而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兴趣的力量催生了两个伟大学说的产生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呢?首先要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是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根据学科特点,探究性学习中背景材料可以通过标本、挂图、录像等提供,备足备齐各类实验器材、药品,甚至上网查询资料,这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3.积极开发实施探究性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因此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读资料-问题解决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确认的问题,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再开始进行观察、比较、测量、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者小组共同实施方案,如讨论研究以及实验验证等,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者规律,完成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的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式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更好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
4.开展探究性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掌握下面几个原则:①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学习内容选择要把握好"度",要有目的的探究。探究式学习要以学生的已有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为基础,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探究的内容又不能过于简单,要有可探究性和趣味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生命科学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的科学,一个好的探究内容,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欲望。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探究式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的内容的范围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课时不够,学生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究竟选择何种内容进行探究,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②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于开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过于拘谨,自设樊篱,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之内,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中,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性,建构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观念。特别要注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能力。④不能把生物学实验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载体,适时适地的开展探究。
5.完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态度 体育行为 徐州地区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现在已经过去5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高中生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从中探讨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概念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2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2.2.1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分析
参照许多学者的《锻炼态度量表》,依据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制定三个(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计分方法进行研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量化分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总体体育态度分值表
认知评价均值第一,且占认知评价总分值的86.6%。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均值相近,情感体验均值占情感体验总分值的75.4%。行为倾向均值占行为倾向总分值的73.5%。表明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处于优良水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处于良好水平,所以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2.2.2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分值检验表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P
2.2.3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值检验表
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差异不显著;在情感体验上P0.05,行为倾向上P>0.05,差异都不显著。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
2.3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分析
2.3.1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一次也不或选择一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3次及以上)每周都去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的高中生(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3.2高中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能在半小时左右,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4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体育态度与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总合(每周次数×每次时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检验表
检验结果如下: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与高中生体育行为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只是体育行为的心理准备,并不能决定体育行为。
3.建议
3.1由于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很多高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认知评价,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全社会都要重视高中生体育态度认知评价的培养,家庭、学校、社区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必要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高中生的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
3.2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就相对较少,建议全社会重视高中生的体育生活,切实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把对高中生体育的重视和智育的重视放在同等的位置加以考虑,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其中要考虑体育和高考升学制度的结合,完善高考升学制度,还高中生真正有效和宽松的体育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情感体验。
3.3除了高考升学压力抑制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意向外,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学形式单一,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态度的行为意向,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苗志刚.辨识体育态度及其在形成过程中的致力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4):47-49.
[2]武泉华.太原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现状的研究[J].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2004(6):231-233.
[3]卓威.江苏省新沂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影响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主的学习行为及倾向。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学习习惯测量方面,已有的学习习惯问卷大多以一线教师的经验编制,缺乏信效度的检验,现有的量表也主要集中在小学。本研究将在已有学习习惯问卷和量表的基础上编制高中生学习习惯量表,以期提供高中学习习惯的测评工具,了解高中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一、量表的编制与测试
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对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的基础上,将学习习惯的结构定为学习计划习惯、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合作学习习惯、考试习惯、元学习习惯等八个方面。
1. 量表的编制。为使项目内容真正反映学习习惯各维度的内涵,本研究严格按照学习习惯的内涵来搜集项目。项目搜集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借鉴已有量表或问卷中的项目,二是对某些量表中的项目进行修改,三是在参阅其他量表的基础上自编题目。根据以上方式抽取了54个题目后,请1名心理学专家和2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2名高中优秀教师对各个项目的内容和语句表达的准确性进行审定,对其中表达不是十分准确的项目再次进行了修改,删减了6个不适合高中生的项目,最终形成了48个题目(见表1)。量表采用Likert 5点式记分法,分别给选项“从不”、“偶尔”、“说不清”、“经常”、“总是”赋值为1、2、3、4、5分,反向计分题目反之,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越好。
由碎石图看出8个因子位于陡坡上,且特征值大于1,由表4显示,8个因子贡献率在3.48%~8.96%,它们解释了总变异的50.68%,题项因素负荷值在0.363~0.739之间,题项共同度在0.359~0.670之间,因素对题项的解释能力较好。命名一方面参照最初的理论构想,另一方面参照哪个题项的负荷值大,以此为核心命名。
原始题目48题,删除了低负荷1个题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8个因子,因素1包含8个题目,主要涉及如何有效的复结知识,命名为复习习惯;因素2包含9个题目,主要涉及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的行为,命名为学习计划习惯;因素3包含6个题目,主要涉及如何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命名为作业习惯;因素4包含5个题目,涉及如何反思、学习、改进学习习惯的问题,命名为元学习习惯;因素5包含6个题目,主要涉及如何预习将要学习知识的问题,命名为预习习惯;因素6包含5个题目,主要涉及学习中同学间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问题,命名为合作学习习惯;因素7包含5个题目,主要涉及的是如何有效考试的问题,命名为考试习惯;因素8包含3个题目,主要涉及课堂上如何有效听课的问题,命名为听课习惯。
3. 高中生学习习惯量表信效度分析。
(1)量表的效度分析。量表的效度是指量表能准确的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程度,就是量表的有效性,根据美国心理学会1974年出版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标准》,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测量的是结构效度,主要是通过学习习惯量表中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维度与总体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
由表5 所示,本次调查量表中的各个因素的相关系数都在0.20~0.60之间,呈现的相关水平都属于适中水平,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94~0.801之间,相关程度都比较高。得到的结论是本次量表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各因素之间与量表总体之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反映出整个量表的总体内容。总体来说,本次测量量表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
(2)量表的信度分析。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指反映测量的一致性、稳定性的一个指标,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本研究采用五点量表测量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用科隆巴赫a系数、古德曼分半系数测量量表的信度。
测量整个量表的所有题目,得到的科隆巴赫a系数(Cronbach a)为0.826,古德曼分半系数为0.851,两个值均大于0.8,符合对信度的要求,说明学习习惯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非常好,整个量表的信度相当高,可以作为测量高中生学习习惯的工具使用。
三、高中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以《高中生习惯量表》为测量工具,淄博市博山区两所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高中生623人,发放问卷623份,回收611份,有效问卷590份。其中,高一234人(39.7%),高二192人(32.5%),高三164人(27.8%);男生262人(44.7%),女生328人(51.3%)。对问卷统一编码,并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结果见表6)。
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总体情况较好,但各个习惯的水平存在差别。除复习习惯外,其它各种习惯都高于平均数。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合作学习习惯、考试习惯、元学习习惯、作业习惯、学习计划习惯、预习习惯、听课习惯。
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总体情况较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一是高中生学习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习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相对初中和小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学校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等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引入学校,学法指导进入学校课程,这些做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个学习习惯水平存在差异,尤其以合作、考试习惯为最好,这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视有很大关系。新课改以来,山东各个学校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这些客观因素增加了同学相互帮助的机会,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发展。考试一直以来是老师、家长、学生本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作为高考大省,家庭对学校仍旧有过高的升学要求,学校仍旧需要更多的追求高升学率,学校老师都十分重视对考试方法和习惯的研究,要求较多,经验也较为成熟。
同时,“满堂灌”、“题海战术”、“作业轰炸”仍旧有一定的市场,学生过多的时间用在作业、考试上,用学生的话说“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总结复习,复习习惯表现最差。
上述情况表明,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复习习惯方面为最。同时也说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依靠学生的自我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加强管理,优化学习环境,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四、结论
1. 本研究在参阅文献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学习计划习惯、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合作习惯、考试习惯、元学习习惯等八个方面编制适合于高中生学习习惯的量表,量表共47个题目,采用自评式5点式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越好。经过验证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高中生学习习惯的测查工具。
2. 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总体情况较好,但各个习惯的水平存在差别,除复习习惯外,其它各种习惯都高于平均数。
参考文献:
[1]羊国锋.关于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初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8.
[3]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9):27-31.
[4]曾庆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2:16-44.
[5]尹振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J]北京教育,1996(5):34-35.
[6]吴雨明.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切入手[J].职业技术教育,1997(11):46-47.
[7]焦丽荣.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00,(5):47.
[8]汪丽,姜鑫.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53.
[9]冯海英.对高中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11.
[10]袁忠良.高中生思想政治课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杨琳娜.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2):29-3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
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国家全面进行新课程的改革,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推动社会发展需要有重要意义,实现对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切实落实好对高中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下文首先分析新课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阐述加强高中生物创新教学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来更好的实现高中生物创新教学,达到新课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新的思想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生物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重视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重视对学生生物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高中生物创新教学重要意义
(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生物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整个课堂形成以老师为中心的局面,分数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强化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生物人才。
在现代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科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将在很大程度上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思维方式,生物科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有自己独特的对生物体和环境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含了化学和物理的思考方法,重视对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对生物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进步。强化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中生物创新教学
(一)树立新的高中生物教学观念和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是开展好高中生物创新教学的前提,在传统的思想下形成了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老师单方向灌输知识,老师和家长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做好高中生物的创新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科,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合作探讨意识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方式,推进高中生物创新教学的发展。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到生物教学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模拟将生物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生动的动画展示出来,降低教学难度,比如在进行细胞分裂过程的演示,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之间的结构分析,都可以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标细化,组织安排学生讨论思考,满足自身的好奇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实验的教学。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的生物情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开展丰富的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举行生物知识竞赛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安排一些校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将生物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强化所学知识。积极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从生物实验中验证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生物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总结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全面认识新课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满足新时代对生物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陆振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物教学[J];江苏教育;1980年10期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分析,教育基本上都是顺应着时代,且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前进,而实验教学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实验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方法,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原则—将知识立意改变为技能立意。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生物实验高考内容与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且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分析,实验部分是学生的薄弱点,且也决定着学生分数的高低[2]。可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强化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且更加轻松的学习抽象的生物知识。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这也就更能突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已经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来进行。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认知的基础上,还要优化实验教学的理念,同时要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检测生物组中的有机物”这部分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由鸡蛋、馒头等材料引入到本节课的话题中:“鸡蛋、馒头含有哪些有机物?能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操作验证。”这时,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进行解释并给学生说明原理,核心部分全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实验教学趋于生活化
实验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实验感兴趣,那么也会主动参与到生物实验中,且实验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因此,为了能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促使教学趋于生活化,将抽象的实验知识变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3]。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发现生物,这对于促进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压的现实意义。以教学“细胞呼吸”相关的内容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呼吸系统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完成呼吸系统的模拟装置,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在此之后,学生也基本了解了细胞呼吸与人体呼吸的联系,之后我给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酿酒以及蒸馒头的视频,巧妙的引入了酵母菌与其呼吸类型的装置设计以及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能牢固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见,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4]。在教学“检验细胞质的DNA与RNA”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四人,各个小组中的成员分工合作,比如,一位学生负责总结实验结果,一位学生负责观察显微镜,一位学生负责制作涂片,一位学生负责染色。在此基础上,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DNA集中分布在细胞核内,RNA集中分布在细胞质当中。可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更高,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陈欣.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7):122.
[2]侯国锐.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行动研究探索[J].理科考试研究,2015(9):封3.
[3]卞存维.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8):50.
目前高中生写作现状中出现了一些令大多数同学为之心生畏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同学们的作文不够出色,得分不高。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质量,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中生 写作 瓶颈问题
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因此高中的老师们和同学们都非常重视作文这一项功课。但是,目前高中生写作现状中出现了一些令大多数同学为之心生畏惧的问题。这些问题像瘟神一样围绕在同学们身边,使同学们的作文不够出色,得分不高。如何赶走这些瘟神呢?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质量,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一、更新落后的教育模式
落后的教育模式对高中生写作方面的进步有很大的阻碍。什么是落后的教育模式呢?落后的教育模式是指不能够结合学生特色,具有强制性、敷衍性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在写作之前不进行写作思路的解析、在同学们交上作文后不认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等等。这样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教育模式的更新。如何进行作文教育模式的更新呢?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方面: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帮助同学整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写作技巧等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指的是在进行某一个作文专题时,认真教学,责无旁贷。高中作文需要精,精品、精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提高作文的得分。这一个“精”字,就需要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设计好专项训练的方案。
例如,写作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在进行这一个专题训练时,老师可以帮助同学们找一些素材,进行专项训练。像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都可以用来辅助写作。帮助同学整理思路,是作文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众所周知,高中作文经常会有一些材料作文,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的理清材料所包含的用意,因而写作时会出现跑题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帮助同学们整理思路。还以前面提到的荀子的《劝学》为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的用意是指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学生写作时逻辑思维会更加完整。引导学生主要学习写作技巧,可以快速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写作技巧是为作文增色的主要步骤,像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整体结构的布局,都是高中生在平时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应该进行作文课时,重视引导同学们学习写作技巧。
二、注重平时的素材收集
素材的缺失是目前为止高中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的相对较大的瓶颈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平时对作文素材的收集不够多,以至于一到写作时就脑子发蒙,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素材来丰富这篇作文,导致作文内容缺失,不够精彩,从而失分。注重平时的素材收集,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日常作文素材的收集呢?在此我列出了几点意见:①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和收集;②注意平时课外阅读的素材收集;③留心身边发生的可以当作作文素材的事情。素材的收集靠的就是一个坚持,日积月累,同学们的素材积累量会越来越多,写起作文来也会变得信手拈来。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比较经典的内容,有很多篇幅精致有深意,用来当作作文素材非常的合适。还以《师说》为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表达了两个道理,一是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二是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一句就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写作的延展,比如:1.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2.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4.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至于注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建议同学们多注意一些时事政治,例如今年发生的南海事件、英国脱欧事件、里约奥运会的一些赛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整理放在作文中去,丰富作文的整体结构。
三、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决定着作文这一大项题型的得分率。只有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点一滴地提高,才能整体提升同学们的语文成绩。因此,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作文教育过程中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正确方式。有些同学掌握不好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老师就要针对这些同学们进行专项的写作训练;有些同学掌握不好写作时的结构框架,往往造成头重脚轻、鸡头凤尾等问题,老师应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作文结构框架的教育普及。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教师要做的不是统一,而是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善于写记叙文的同学就要发挥写记叙文的特长,议论文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就加强自己写议论文的能力。例如有一个主题为“诚信”的作文题,题材不限,这时同学们就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擅长的题材类型,争取更多的得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中作文题材多变,单单掌握一种写作方法是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并综合发展。
以上三点建议是本人针对目前高中生写作现状所做出的总结与建议,作文中的瓶颈的解决还需要靠平时多训练多学习,正所谓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朱莉.论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2】张秀香.非构思写作与高中生作文技能习得【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房文青.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D】. 华中师范大学,2008
摘 要:目前,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过多的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虽然老师已经意识到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高中生
引言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我国教育部部长在高中英语新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敏感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只有当文化教学,即培养学习者的交流能力整合到课程标准中,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然而,一直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重心都是放在语法和词汇上,极大地忽略了对跨文化差异的介绍,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所以,尽管大多数学生已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他们仍然不能恰当地用英语来交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其中包括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文献综述
在西方,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关注已有很长一段历史。在中世纪早期的拉丁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就已经包含于语言教学中。随着社会语言学与教学法的发展,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哈姆斯出版“社会中的文化与语言”和“交际能力”的论文。这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展示出社交与文化及其他因素在培养语言能力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在语言教学中对社会文化的探索。随着日益频繁地跨文化交流,一些国家的政府和教育权威机构决定把文化教学目标纳入国家教学大纲中,使其成为外语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在我国,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外语课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生的水平渗透并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地情感态度,进而提高自学能力,使跨文化意识培养达到新的高度。
因此,国内外的语言教学都极其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此目标涉及三个问题:1、什么是跨文化意识?2、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有何重要性?3、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被认为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汉威(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它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养。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目的语的文化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辩证思考,发展文化理解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就文化知识与兴趣的关系,G.R.Tucker and Laimubote指出:只教语言而不教文化,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他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符号,而且也要学习怎样使用这套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有助于提高兴趣与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介绍文化与习俗的背景知识,使课堂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
2、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词语、句子及话语都显示出文化的痕迹。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语言就不存在。如果我们不理解目的语的文化,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个特定的术语。例如:“restroom” is not a lounge but the restroom.W.C can’t mean toilets.因此,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对于实现语言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没有理解文化,不能学好英语。
3、有助于培养世界意识。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全球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1、在高中学校创设英语文化的环境。语言习得理论和教学实践证明: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目的语环境中中学习(Patrick R.Moran 2004:137)。中国学生(包括高中生)把英语当作外语来学习,他们除了在教室以外很少使用英语。大多数的高中生对美国或其他说英语国家知之甚少,他们也几乎没什么机会去那些国家学习当地的文化。所以,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通过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与文化学习氛围来帮助高中生学习英语及文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这里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教室里张贴英国或美国的地图,老师通过幻灯片介绍文化知识,讲解词汇的起源及谚语的文化故事,校园播放英语广播或英语诗歌诵读,在校园报刊栏里放入英语报刊,让同学们触手可及英语读物等等。
2、积极地参与和体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学习中学会做事。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及培养文化意识,学生需要参与、体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也能使文化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实用。在实际的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置真实的交流情景,是学生亲身体验文化。在设置和选择情景时,老师应当考虑到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知识的水平和兴趣,以保证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有良好的状态。
3、看英语电影和读英语文学著作。英语电影是英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它直观生动地反应了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使得学习更加有趣,也正迎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学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的学习环境来学习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会话与听力理解等。同时,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看电影,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真实生活中的习俗。英语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结晶,因此,老师也应当引领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使其了解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历史。
结语:总之,提高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大量的语言练习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与合作。随着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浪潮的卷起,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越来越重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在基于历史的新世纪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仍然是外语教育者值得探索的课题领域。(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师秀兰.对咸宁市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4,7.
[2] 王福祥,武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324,304,272-297,330.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1,16.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严峻的挑战,为此,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
新课程理念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实现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拓展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做到学与用共同发展,结合生活经验来学习生物知识,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摆脱传统教学完全理论式学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只靠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积极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化能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例如,以环境问题为探究对象,开展“温室效应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为课题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周边生活环境为调查对象,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等环节拓展学生视野,这不仅是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生活意识,让他们明白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掌握评价的艺术,保护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过程,教师要一改以往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的做法,采取定性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评价和鼓励评价,提高评价的多元化,看到学生努力与进步的一面,营造轻松愉快的评价氛围,比如,构建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校问卷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于一体的评价体系,以学生在学校、家和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为参考依据,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体现教师本身的个性化特色,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