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学课程设计

小学教学课程设计

时间:2023-10-07 15: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学课程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 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一、 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语言教育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77-02

一、课程设计目标方面

课程设计目标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具体化表现,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对其他课程活动开展起到指导作用,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预期的结果或标准的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目标就是对课程目标中需要儿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具体化的提出来,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让儿童能更好地接受与掌握。笔者通过访谈记录、收集信息资料,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是:幼儿园教师受访谈人数为50人,分别来自呼和浩特市四个区五所公办幼儿园和三所民办幼儿园,均为女性,年龄在24-46岁之间,教龄以8、9年居多,其中两人为硕士学历,16人为本科学历,其余均是大专或高职学历,都曾做过幼儿园大班的主班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受访谈人数为48人,来自呼和浩特市4个区6所小学语文教师,其中两名男性教师,其余为女性教师,年龄分布在26-50岁之间,教龄居于3-15年之间,学历以大专学历居多,75%都曾带过两次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课程目标的分类理论,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其中,认知领域是指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是指感知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感态度领域则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三个目标领域中,儿童语言和语文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包含了学习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阅读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培养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儿童对语言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和习惯。

语言课程和语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要素,三个领域的目标需要考虑全面完善,才是正确合格的语言或语文教育,那么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教师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其侧重点在哪个方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呼和浩特市5所幼儿园的80名一线教师和10所小学的80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在两个教育阶段,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同并且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幼儿园教师均为女性,年龄在22-46岁之间,教龄以5年居多,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均做过幼儿园大班主班教师;小学语文教师80人中男性教师为14人,其余为女性教师,年龄分布在25-50岁之间,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均曾一次以上带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目标制定时,在观念上都是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方面,而在实际教学中就出现偏差,将重点放到了认知学习领域即知识技能的掌握。可见,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近11年,教师观念上是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思想观念还是陈旧的,并没有与新的教育理念同步。

二、课程设计内容方面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实现课程设计目标的重要桥梁和媒介,是课程设计目标具体实施的实物基础,通过内容才能体现目标,设计好教育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目标具体转化为儿童发展的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建构下得到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了解课程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所学内容,并内化为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内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正确选择教什么和什么内容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因为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改变了固有教育理念中关于课程标准的制定,而是实行模糊化整合课程教育理念,将幼儿园教育分为五大领域,每个领域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着,一切课程目标、内容的制定和选择权利都在教师手中,所以关于幼儿园语言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程设计目标方面的研究,笔者做出预期估计研究,研究整理幼儿园语言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及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资料,准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幼小衔接语言(语文)课程设计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课程设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课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正确、适宜,因为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影响儿童语言(语文)的学习效果,同样也会影响教师开展课程是否能够达成课程目标和完成课程任务。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情况为:(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使用最多、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是游戏法和操作法,选用最多的也是学具的操作,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也符合语言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最多的则是讲解法,操作法练习法也有使用,但是频率最高的是讲解法,不但游戏在课程设计中大大减少,包括玩教具的使用、挂图等教学手段也有所减少。很明显的差异对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有很大差异,幼儿园以游戏性教学为主,小学以知识性教学为主。

四、课程设计实施方面

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对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制定付诸行动的环节,课程设计是否适宜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主要看的是实施环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幼儿园大班语言课程设计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设计实施通过教学活动的途径实现。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幼儿园语言课程设计得以实施主要采用途径为语言教学活动,就呼和浩特市而言,各个幼儿园虽有差异,但是大体包括谈话、讲故事、听说联系、识字拼音、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等内容;此外,教师还会在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按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否能够进行、是否顺利,不光取决于教师,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社会等因素。如果对这几种因素进行归类,教师则属于内部资源,家庭和社会属于外部资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实施顺利,教师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使这些丰富的外部资源为我们的课程设计实施提供助力。

五、教师教育观念方面

第3篇

摘要:

借鉴职业教育中的MES理念设计适合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该课程以PCK理念为指导,做到知识、技能教学综合化。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包括选择模块和开发课程两个环节。开发的培训课程以教学实践为主线,增加前瞻性的理论讲座并关注多方面技能的训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模块式技能培训;培训课程

当今世界,科技和教育被许多国家视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公民素养,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靠教育。而目前担当我国少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主要任务的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和态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1-2]。所以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成为当务之急。职后培训最重要的是培训课程的设计,然而对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还停留在探索层面[3],课程设计的内容模糊、空泛,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教师的在职性和培训的周期性特征要求在设计培训课程时一定要把握好实用性和量力性的尺度。培训内容应该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知识技能的延伸,在保证培训规格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课程结构的系统性。既要注意深广度,从严谨着眼,从量力入手,又要注意培训的实用性。由于现任小学科学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职后培训的特殊性都对培训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之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模块式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为建构一种新型实用的教师培养模式打下基础,以促进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

1模块式培训课程

模块式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来源于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模块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综合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的一种先进培训模式,在我国一般称为“模块式教学法”,“职业技能模块”等[4]。模块式教学法中的课程设计强调模块化、综合性,倡导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具有岗位化、模块化和个性化等特点。这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制订课程的目标的模块式教学非常符合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诉求[5]。

2模块化课程设计的背景

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目前兼职教师占绝大多数,对科学课程的内容和教授方法很不熟悉;年龄稍大的科学教师,多数是中师毕业,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年轻教师具有理科学历背景,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但缺乏教学经验等等。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有所不同[6]。所以设计适合的模块式课程,供不同需求的教师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3设计的基本理念

从国际和国内的科学教师培训发展来看,教学内容知识(PCK)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教师教育的概念[7-8],它所强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形式的内容知识,是教师在理解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知识。小学科学教师PCK的核心内涵是“转化”,即基于小学生的立场,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课堂教学形式[9]。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做到知识、技能教学综合化,使小学科学教师能够在参加培训后自如地教授科学课程,是此次职后培训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4模块式培训课程设计的过程

模块式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选择模块和设计模块内的课程两个环节。

4.1选择模块

模块是一种微观课程形态,它自成独立的体系。通过模块式教学,可以实现明确的、实用性的、能力化的教学目标,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科章节体系建立的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专题。所以模块的划分必须从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模块的划分既要符合认知规律,又要符合活动规律。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工程与技术、科学探究三个方面。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有利。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实现方式的、不断循环和上升的过程[10]。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多方面。根据以上对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以下模块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模块具体名称及特点见表1)在模块的命名上,有的模块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模块是教学技能的。但在模块的内涵上则遵循“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师教学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这样的模块设计解决了以往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4.2开发模块课程

开发模块课程的关键点是确定模块的教学内容,其实质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实用性的综合化处理。综合化过程实质就是结合知识、技能、教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再加工。为保证综合整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确定这项工作的逻辑线索和编排方式。应当以教学活动为线索,将活动涉及的认知过程、素质基础、能力养成以一个专题的编排方式整合在一个模块中。这样的课程编排可以直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增加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下面以“生命科学领域学科知识”模块的课程为例做具体说明。生命科学领域学科知识在现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有53条,占全部知识的40%。所以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的一大部分。在以往进行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中,学员在教学实践时主动要求进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实践的人很少(如笔者过去五年培训中只有10.5%)。学员普遍的感觉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繁杂,很难把握其实质。2009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聚焦在凸显和传递重要的科学概念[12]。现行的初中和高中“生物课标”都提到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理念。本模块的主题定位于“基于核心概念对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梳理及教学分析”。被培训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会从核心概念的角度理解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内涵;能够从学科教学方面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找到小学科学教师应掌握的生命科学领域知识,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课程见表2)

4.3模块课程的特点

从以上课程内容中可以看出,模块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实践为主线

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学员能够上好科学课,如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模块的课程就是为了让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自如地上好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方面的科学课。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有“如何说课”、“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等课程。

(2)前瞻性理论讲座引领

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从宏观上而且从微观上要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理解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教育意义,还要理解相应学科知识的特点及教育意义。在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模块中,笔者选择了“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类型分析”、“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核心概念解析”三个理论讲座,为老师们上好生命科学领域方面的课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技能提高伴随其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中涉及到的科学探究技能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培训课程中就相关知识涉及到的主要探究技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如“生命科学领域科学过程技能训练”;另外在知识学习的相关课程中也增加了技能训练,如“生物类群知识解析及教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分类技能的训练。针对生命学科知识的特点增加了“显微镜使用及临时装片制作”课程。

5设计模块式培训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好的职后培训课程应该满足教师个人、学科发展及学校三个方面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对培训课程的需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模块之间要相对独立,内容不要过多

独立、内容少的培训课程便于教师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同时小模块的培训课程占用时间少,方便学校为教师排课。

5.2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被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来调整。例如“工程与技术”模块就是依据修订版“课标”而设置的;而针对新入职的小学科学教师,则设计了“教学设计及实施”模块;针对市级骨干教师,则设计了“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块。

5.3模块中的课程设计要以教学为切入点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所以课程设计要以教学为切入点,教学实践贯穿始终,将教学设计、实施及教学研究结合到课程中,真正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

6结语

总之,培训课程模块式设计,实质上是一种课程综合和优化的方法。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了有效达到目标,应该选择最好的手段。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所以模块式培训课程的设计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论证。

参考文献:

[1]王秀霞.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与培训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24-26.

[2]文丰玉,鲍正荣.“国培计划(2011)”———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小学科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科学课,2012(1):50-53.

[3]柏灵.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22-124.

[4]胡庆国,苏子麟.模块式培训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78-80.

[5]谢培松,李彤.模块式课程: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必然诉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1):84-86.

[6]吴育飞,姬冰澌,徐莉.小学科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7):31-35.

[7]孙可平.理科教师培养的新视角:教学内容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8(5):65-69.

[9]范增,吴桂平.论小学科学教师PCK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35-38.

[10]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张丹,钟祖荣.骨干教师“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19-23.

第4篇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交流方式的不断改善,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革新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越来越规范化,教育技术的创新越来越深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使得小学体育教育水平不断的提升。

1.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合理的教育技术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挖掘学生多角度的优点,促进小学体育教育高质量的展开。

1.1 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激发了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时,其学习效率最高,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最深,知识点的记忆最为牢固,也就是说,兴趣的激发可以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省某小学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在室内篮球体育课堂上可以通过影片欣赏等方式直观的感受篮球明星在球场上的英姿,比赛的激烈气氛和篮球明星帅气的动作,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崇拜感,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早已跃跃欲试,后期的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仔细学习篮球动作,一堂课程下来,基本上可以组织小学生完成一次简单的篮球比赛。良好的兴趣不仅加快了小学体育课程的进度,而且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2 小学体育学习的效率得以提升。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表现在简单的课程教学,其核心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良好的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的应用中,有利于课程的设计和创新。一堂设计完整,内容新颖的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更加系统化,而且使得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调理性。小学生面对规范的体育课程,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加轻松。

1.3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得以充实。小学生处在成长初期,日常锻炼对于学生的成长比不可少。但是对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体育教育不仅让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健康常识和安全知识,让学生系统的掌握锻炼方法,提升小学生体育知识的储备。同时心理体育教育也需要同步发展,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时需要将综合知识教学设计在课程中,充实小学生的知识储备。

某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时,将心理测验小问题加入了课堂中,有趣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回答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发育程度。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特色的班级设计不同的体育游戏课程,不少班级的学生通过合作游戏的方式,学会了集体合作,培养了开朗的性格,整个班级的班风得到了改善,班级的小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2.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实践

2.1 创新教育手段,分解小学体育知识难点。不少小学体育教师将小学体育课程知识难点分解到各个主题课程中,在课程设计时按照知识点进行课程排布,每一课程掌握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并通过实践锻炼来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亲自示范、学生示范以及小组帮扶的方式,让学生互动学习,在合作中逐渐掌握全部的知识点。

2.2 创新教学方式,转变角色。新课程改革后,不少体育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体育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发现班级中存在非常热衷于体育学习的学生,同时也存在着内向孤立的学生。体育教师让积极的学生担任值日小老师,带领大家做准备运动,讲解自己已经掌握的体育知识,并带动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参与锻炼。同龄人的带动使得原来内向的学生也放开了束缚,加入到班级的活动中来。在整个课程中,教师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把握整个课程的动态,以及及时的补充或纠正相关的知识。在这种课程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的提升,不少学生还提前备起课来,有不理解的地方课间主动找老师询问。

2.3 创新教学工具,实现教学多样化。国家对于小学教育不断的加大投入,不少的小学实现了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小学体育老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采用了新的教学工具,同时也转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影片赏析、幻灯片浏览等方式,直观的感受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以及在体育发展过程中我国体育健儿的精彩表现。而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例如多媒体、教学讲义等方式为学生制作体育知识复习讲义,例如广播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也可以为学生制作广播操分解步骤的幻灯片或讲义,这样学生在课后也可以巩固复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强了学习效果。

3.教育技术应用对于小学体育教师的新挑战

新的模式带来小学体育教学新的优势,但同时也对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心态,教师的责任不仅局限在了课堂上的良好表现,更在于课后的课程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的研究学习;其次,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补充,教育技术的展开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最后,教师需要学会新的教学方式,小学课堂上引进了多媒体,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时融入数字化的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展开一堂生动的现代化课程。

第5篇

一、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关于数学建模,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都在不停地使用模型,修改模型,检验模型,再使用模型,如此循环的过程。对于数学建模,从某种意义上当代除了数学之外的理工科的成熟理论都是数学建模的范例。同时,数学也在这些学科的发展中或者说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建模本身不是数学的问题。数学建模本质上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也是数学建模过程。只是针对于小学阶段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又不会产生与实际生产直接相接的问题,所以多年来没有被这样提出。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如何建模的过程。

但是作为小学的数学又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数学教师与小学生的交流的特点。小学生不像大学生那样有较强的理解力,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无法理解,作为高等教育出生的小学教师如何能和学生沟通,尤其是对数学建模思想上的沟通,这是一个困难;其次,课程设计上,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需要教师做到更为细致的考虑与安排;再次,由于传统的教育将知识传授相对的独立出来,以适应师资和资金紧缺的现状,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选择了更容易实施的“填鸭式”模式。所以从思想上,特别对传统教育出生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改变教育思维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

所以,小学数学建模的融入,更多的是需要对教师和教学体系,包括教研室的课程研究等的挑战与创新。

二、小学数学建模的形式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尤其重要,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方面要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数学建模的一般规律。数学建模包括现实问题,简化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和结果检验等基本步骤,以数学建模思想为红线的小学数学教学,也要基本遵循这一流程,这些流程不是简单地分割,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是某一个阶段,而本身就代表着方法论,所以各个环节都会穿插其中。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课堂的课程设计外,课外的兴趣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形式。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是最完美的教学方式。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她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数学本身就是研究着现实的问题,但并不完全被大家所理解,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比较现实模型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差别,深入思考,才能摄取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的最好载体,“数学模型”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在众多现实模型中使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在模仿和案例学习中构建数学思想,培养数学修养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数学建模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各个小学数学教师和机构在各种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艺术方面都作了相当多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

第6篇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学习;信息技术;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5-0063-03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与工作过程导向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多次体系转型:从知识点主线到工具主线,再到主题活动主线,现在逐渐过渡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新理念,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有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领域。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观,主要应用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教授的观点,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劳动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比如,制作旅游计划,编辑电子报刊或者编写程序等。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经过提炼加工转化成学习领域,也就是对应的一门课程,并表现为一个或者若干项目的方式。每门课程再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是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往往以任务的方式出现,构成整个项目的组成部分。这种课程设计理念和流程同样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以初中信息技术“一起来攒机――电脑组装工作过程”为例,在计算机系统认知部分,项目定为“一起来攒电脑”。由学生三四人组成一个虚拟电脑公司,学生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报价(由教师提供,分为办公电脑、商务电脑、游戏电脑等几个类别和低中高几个价位),通过并列式的知识章节学习,并配合对应的小项目和任务,结合网络查询,电子市场实地考察,分门别类对各个软硬件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最终提供一份电脑组装清单或者品牌机建议,还要包括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建议清单和说明,最后各电脑公司进行汇报展示,由教师及其他同学模拟客户进行验收。

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技术项目课程的研究现状

(1)主要在职业教育和大专院校,中小学应用的研究还比较少,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否适合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还存在争议。

(2)PBL教学实践应用案例较少,配套的项目课程等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尤其是小学。

2. 信息技术课程项目设计实践的困难

(1)课程理念难以改变

知识点主线、工具论和主题活动主线的课程观依然占据主流,彼此独立、互相缺少内在联系的序列“活动”,还顽强地占领着课程内容,严重削弱了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甚至有人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有无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内涵,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2)实践中,很多教师将项目和问题、案例、任务、主题活动等相混淆

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目前应用都比较广泛。二者的英文缩写都是PBL,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都属于探究式学习。但是项目和问题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项目”是基于工作过程且来自真实世界中的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更加侧重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基于学科的。

以广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上)第5课《我画我家》为例。掌握画图软件的“直线”工具、“颜色填充”工具以及相关技巧。问题设计:引入神笔马良的故事,引出课题――我画我家。再以孩子们熟知的贝贝拜访马良为引子,出示各种造型的房子。发出质疑:同学们想不想和马良一样具有这样神奇的本领呢?通过闯关游戏,掌握相关工具和技能。项目设计:设计“植物大战僵尸”情境,用画图软件画出的栅栏来保护好葵花。学生需要进行思考,通过增加栅栏、警示牌及上色等操作来阻止入侵者,最终完成作品。不同点:前者以问题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多以游戏或者案例方式呈现;后者以作品为出发点,通过作品制作来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和“活动”“主题活动”“任务”也有明显区别,后者概念侧重于表达任务或活动设计的本身,“项目”的内涵显然要丰富得多,超越了“为任务而任务”或“为活动而活动”的简单思维,上升到课程建设的层次。

(3)教学项目设计能力不足,优质师资缺乏

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个系统工程,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开发更是如此,需要融会贯通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应用等各个领域。

项目设计三原则

设计一个科学、有趣并易于教学实施及评价的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并不容易,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 项目内容的真实性――源于生活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应该来源于生活或者工作中的真实过程。但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围绕知识技能点的传授而杜撰出来的项目比比皆是。

比如,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3课《计算旅游城市的平均气温》,主要学习Excel计算平均值。教师的教学情境是这样设计的:贝贝一家的旅游计划是下周去北京游玩,于是用了Excel表格统计了北京最近五年来三月份的平均气温,然后求平均值。这个子项目的设计明显脱离生活实际,因为旅游者只关心后面几天的温度,最近五年三月份的平均气温只对气象学家有统计意义。

2. 项目内容的典型性――高于生活

项目的设计与选取要能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工作过程,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具备真正的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某次“工作”的能力。

3.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适用于教育教学及生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要关注热点和学生兴趣,宜小不宜大;同一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不同主题;项目设计要适当留白,可分为封闭项目、半开放项目和开放项目,供不同层次的同学进阶使用。

项目设计三策略

除了原则,项目设计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1. 学科整合策略

(1)整合其他学科: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的项目和任务中,而不是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以保持学科的独立内涵。比如用Word来制作电子报刊,就需要语文的写作、美术的美工、音视频剪辑等其他学科知识;LOGO、Scratch、GOC等程序设计课程与数学相结合等。

(2)整合社会问题:将科技、环保、旅游、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来融入整个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媚俗;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不拔高,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将每门课程O计为一个整体项目。例如: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上):我爱我家,绘制美好家园;第二册(上):环保你我他,制作电子小报;第三册(下):小猫历险记――益智游戏制作;七年级上:小小分析家,数据来说话,做理财记录和分析;八年级上:校园主题海报等。

(3)整合内部模块:按照目前的课程体系,将所有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

比如,深圳市龙华区每年开展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现场比赛,就要求学生每组三人,分工协作,根据主题(一般是科技、环保、人文等学生关心的话题),综合运用文字录入与图文混排、绘画绘图、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等各类软件,参照电子出版物的有关标准,在一个半小时内根据现场指定的主题,利用网络搜索和提供的电子素材,合作完成一份电子报刊的设计制作,通过比赛引导项目设计及教学。

2. 结构化策略

项目课程一般采用积木式结构。项目名称确定后,就需要进行分解,细化成一个个项目单元(子项目),以便组织教学。子项目之间有二种基本关系:递进式与并列式。

递进式是各个子项目有前后顺序,只有完成了前面的子项目,才能进入下一个子项目的学习,重在流程的设计与管理。

以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小猫奇遇记――益智游戏或益智故事制作工作过程”为例,本册主要学习Scratch软件。项目定为“小猫奇遇记”,并提供一些学生制作的Scratch项目作品;在教学实施中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启发下先自定主题,形式可以是益智闯关游戏,也可以是童话故事。小组成员根据游戏或者故事脚本,通过递进式的多个小项目或任务,最终制作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并进行集中的展示和评比。

并列式指的是各个子项目是并行关系,相互之间没有前后逻辑,但共同作为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课程之间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

3. 统筹考虑的弹性策略

(1)处理好与其他课程模式的关系。项目课程存在“泛化”现象,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设计成项目。

(2)教学实施与评价保障情况。项目教学需要较长的连续的时间,需要考虑学校是否开展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考虑学校能否开展单双周连堂上课,两周集中一次较长时间完成子项目;考虑学校是否具备开展项目教学和小组教学的设备设施,尤其是使用了岛状或者内U型的实训室布局;考虑学校是否有能力对项目进行检测;考虑该内容是否设计前置知识,在项目前是否学习了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考虑后再进行项目设计,并有足够的弹性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尝试把职业教育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并提供了一些设计原则与策略。我们认为项目课程和项目教学法同样适合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学,目前碰到的困难主要是开发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制定出有整体设计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系列项目课程,并进行实践检验与效果分析,这些还需要去做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刘景福.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02(4).

钟柏昌,李艺,魏婷. 工作主线: 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进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0): 26-29.

范晓云. 信息技术项目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8(08): 36-37.

高志军,陶玉凤.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92-95.

刘晓峰,高洪卓. 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开展项目教学[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45-47.

第7篇

一自主科学选题,激发学生积极性

课程设计的选题是课程设计顺利进行的前提,选题应该综合考虑设计时间、学生基础、课程内容、学生兴趣等诸多问题,所选择的题目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且能经常接触的建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基础不同,应该给出不同的建筑让学生自主选择,如课程设计经常采用的中小学教学楼、多层单元式住宅、幼儿园、别墅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自由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选题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做到每个学生都能选到合适自己的题目、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课程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设计中有所收获。同时,所选择的题目除了符合课程教学要求外,还应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遵守规范、进行实地调研等好的设计习惯。中小学教学楼设计属于中等难度的设计,这类建筑学生接触得非常多,和大学教学楼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学生对于此类建筑都有一定的认识,完成起来难度并不是太大,适合大部分同学。

多层单元式住宅属于较为容易的课程设计题目,这类题目网上的参考资料较多,可以参考不同楼盘的户型图,也可以参考学生家的住宅,完成起来难度不大。这类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比较,通过自己的使用感受来思考建筑的布局合理不合理,建筑好用不好用,如何才能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如何能够使建筑住起来更舒服。幼儿园的设计相对较为复杂,因为学生接触不多,同时,一般的小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幼儿园并不多,可以进行参观和实地调研的选择很少,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更多地上网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养成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别墅设计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但是此类建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类建筑限制较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喜欢的建筑,比如假设自己要建一栋别墅,那么这栋别墅应该是什么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总之,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

二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设计质量

传统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安排两周,这两周一般是在期末前,这种时间的安排并不是很科学。首先,靠近期末考试,学生需要期末复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其次,因为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部分在教材的前几章,此时距离学习建筑设计的时间已经较长,不能及时地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再次,集中两周时间,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选择、尝试、构思、查阅资料;最后,该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做课程设计,设计经验不足,同时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集中两周完成课程设计,学生的完成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也缺乏创意,大多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尾。考虑到集中两周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端,笔者对课程设计的时间进行了重新安排,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下发任务书阶段,将这个阶段提前至完成房屋建筑学课程建筑设计部分的讲解后,大约时间为第五周。此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鼓励学生翻阅不同建筑的图片和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如果条件允许,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带学生参观学校及周围的相关建筑,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第二个阶段为初步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安排为第六周至第十六周。安排学生花两周左右的时间查阅相关规范,自行观察相关建筑,在图书馆阅读相关建筑设计作品集,力求做出具有设计感且符合规范的作品。从第八周开始,每周按时提交相关建筑物平、立、剖面图的初步设计图,与老师进行探讨和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段时间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第三阶段为定稿阶段,这一阶段为第十七周。这一阶段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图纸绘制,教师安排固定的绘图教室,为学生按照学号安排座位,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根据前期的初步设计进行定稿的绘制,教师每天随机抽查学生到位情况,同时检查学生的绘制情况。这种安排拉长了课程设计的时间,使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构思设计、与老师进行探讨的时间都大大增长,同时安排最后一周集中绘制成果,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质量和绘图效率。同时,可以将课程设计与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将课程设计融入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复习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内容帮助课程设计的完成。

三多种绘图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往的课程多采用手工绘图或计算机制图当中的一种,笔者考虑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巩固大一所学知识,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认为将两种绘图方式结合更为科学。在前期的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学生采用手绘的方式画出建筑草图进行讨论与修改。在修改完成后可采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画出完整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楼梯详图等,交由教师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在论文的定稿阶段,要求学生绘制手绘图,即在第十七周集中在绘图室绘制手绘图,要求每个学生将前期完成的计算机制图手工绘制到A2图纸上,并且符合相关制图规范。两种制图方式相结合,能够体现计算机制图方便修改、便于保存等优势,也能体现手工制图全局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性的优势。通过计算机制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手工绘图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制图规范的掌握,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两种绘图方式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根据学生最终的完成成果进行评分,没有体现出学生前期所做的一些工作,包括准备工作、资料查阅、初步设计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由于不同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题目不一样,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进行综合考查。本文将总成绩的评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占30%。根据学生前期所做的准备、资料查阅、初步设计修改、讨论课及绘图课到课率等实际表现进行评分,激发学生前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到课率,也能更为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第二部分为定稿成绩,占60%。根据学生最终完成的设计定稿进行评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是设计作品的独特性、新颖性,即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存在抄袭,设计作品有无创意等;其次是与任务书的符合程度,考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任务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完成规定数量图纸;最后是图纸整体完成效果,即图纸是否干净整洁,是否符合相关制图要求等。第三部分为设计讨论,占10%。在第十六周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讨论,每位同学准备约3分钟PPT,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与分享,其他同学与老师可与设计者进行探讨与讨论,有利于设计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管弦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8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用户分析河南省现有中小学4917所,按照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初步统计到2015年,城市(含县镇)中小学将增加到5383所,共计增加466所。河南省大约有中小学教师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5%以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我省整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不能都离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也不能惠及每一个人。显然,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因其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灵活性,成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以微课程为单位的MOOC环境应运而生。MOOC的规模大,优质学习资源多,必将成为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面向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为在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发展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各项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世界的奥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MOOC环境中教学内容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组织,按课程模块划分学习内容,共分为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介绍、文字处理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等七个模块。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下面根据1.3节划分的知识模块,从选择MOOC环境、设计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和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等五个方面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一)选择MOOC环境首先为微课程选择合适的平台,该平台应满足既能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又能让学习者随时自己的课程,经过对MOOC环境的分析比较,Udemy提供了一套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工具,满足本文的需求,最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采用了Udemy课程平台作为微课程的平台环境。Udemy是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成立于2010年,该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UdemyMOOC平台分为课程管理和课程制作两部分内容。Udemy中的课程管理允许者可以通过个人课程主页,按照自己计划自由规划课程的开展,每一门课程都存在于一个独立区域,在该课程学习的用户如同进入了一个专门、独立的课程区域,可以查看课程信息、讨论相关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MOOC环境,课程制作功能简单易用,既能降低对教师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课程设计中给予了高度的提示。

(二)设计教学视频根据知识点内容决定采用录屏软件、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摄像机、手机、相机、PAD、PPT、“小故事”等制作手段来制作。

(三)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个人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以及社会化联动活动。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练习、下载相关支持材料、记录笔记(在笔记区)等内容;人际学习活动包括提问和回答(在提问区)、在本课程内与他人交流等内容;社会化联动活动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和通过微博或微信互动。

(四)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有无评价和评价内容。

(五)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材料包括微课程视频、参考教材、个人笔记、课堂讨论、微博、作品展示、课程共享等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实现

(一)微课程MOOC功能模块本文在Udemy中创建的7个微课程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分别介绍。课程提纲模块:课程者需要先创建一个基本的课程提纲,将课程分划分成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中包含几节课这类信息全部数理清楚。资源模块:课程者可以为每一节课添加包括课程资源,其中视频、音频、pdf文档、演示文稿、文本、压缩文件等一概支持。测验模块:Udemy提供了编辑测验试题,设置习题的答案,成绩反馈等功能,学习者可以同时查看自己和其他人对于这道题的完成情况。问答模块: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块区域随时提问或者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回答。笔记模块: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包含了笔记页面,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记录笔记。聊天模块:Udemy中设置了聊天模块,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通知模块:课程者话题、课程安排或者学习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微课程视频的“背景效果”、“媒体效果”、“背景音乐”等内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利用其导出功能,生成.wmv格式的视频文件。视频旁白使用PremiereCS6录制,并在其中进行视频合成片头和片尾制作。

四、Udemy环境下创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在UmdeyMOOC环境中实现,本课程未来可以与国家微课程平台连接,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评价机制为了评价微课程建成后的效益,以下几个参数应重点关注。

(一)参与微课程学习的人数本文的初衷是紧密结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微课程设计为背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探索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打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同时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研究案例。所以,在线人数决定了本课程的效益。

(二)微课程的互动性本文结合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潜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所以,互动程度是评价本课程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依据,从学习者互动程度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习者能够针对微课程中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给予回答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给予回答,其他学习者也会积极回答问题,给出自己观看微课程后的建议,以促进微课程MOOC环境更好地完善。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对策研究;六年级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一定的启蒙,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帮助其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科学发展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问题有针对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在对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问题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的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效率。

一、教学问题

笔者经过一定的探究工作,认为我国现今小学科学课程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1)小学科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现今国家没有响应人才的培养机制;(2)科学教材的编撰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内容先后顺序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相对而言较为单一;(4)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5)相应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等。

二、相应对策

1.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使小学科学的教学更为有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教师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机械地操作,这一点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只有在我们教师真正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提升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探究。

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学生在一开始只会依靠老师的帮助以及现成的答案,我在意识到传统教法的弊端之后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一定程度的引导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科学教学更加有效率地进行下去,更好地完成授课过程。

2.改进课程设计,提高实际授课效率

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把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于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更加有效,我们应该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最大化,我们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就采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科学实验部分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是:我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给学生准备了一定量的视频进行了课程演示以及揭示了这一课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样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要做的科学实验原理、操作和意义都能有一定的把握,这就能使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提高。另外,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我们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

3.增加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学生要从“做中学”,其最终目标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做”去验证我们所观察与思索的科学问题,通过“做”去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在“做”的过程中最终提升自己的“动脑”能力。但我们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是小学生在科学的课堂上往往只是习惯动手,却不习惯动脑,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科研仪器只是感兴趣,盲目地操作与凑热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还是抱着玩的心态。为此,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目的与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科学课程,在动手的时候一定要动脑,搞清楚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制订一定的科研方案,在科研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动脑,从而能够及时捕捉到实验的动态发展,从抽象的现象中明白事物的本质。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教学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小学教学的重要性,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的设计,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并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第11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小学科学也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新颖的教学模式。而如何应用这些模式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时更好发展,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一定的启蒙,激发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究,帮助其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科学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断涌现出新颖的教学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从而提升其学习的效率。笔者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究,认为我们在实际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授n效率:

一、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要想使小学科学的教学更为有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教师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机械的操作,这一点对于教学的有效性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只有在我们教师真正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提升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对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探究。例如,我在教授“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学生在一开始就只会需求老师的帮助以及现成的答案,我在意识到传统教法的弊端之后就逐步引导我们学生去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一定程度的引导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加有效率地进行下去,从而更好地完成授课过程。

二、改进课程设计,提高实际授课效率

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把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于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应该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我们的学生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最大化,使我们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就采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科学实验部分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是,我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给学生准备了一定量的视频进行了课程演示,揭示了这一课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样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学生对于所要做的科学实验原理、操作和意义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这就能使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加。另外,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高度重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我们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

三、增加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学生要从“做中学”,其最终目标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做”去验证我们所观察与思索的科学问题,通过“做”去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在“做”的过程中最终提升自己的“动脑”能力。但我们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是小学生在科学的课堂上往往只是习惯动手,但是却不习惯动脑,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实验仪器只是感兴趣,盲目的操作与凑热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还是抱着玩的心态。为此,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好习惯,引导我们学生去有目的与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科学课程,在动手的时候一定要动脑,搞清楚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制定一定的探究方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动脑,从而能够及时捕捉到实验的动态发展,从抽象的现象中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例如,我在教授《电磁铁》的性质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给学生进行分组,让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究工作。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对学生所探究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归纳,这样就能使我们学生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切实培养我们学生的科技本领。

四、总结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的学科,其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小学教学的重要性,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的设计,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再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在应用各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把握小学科学授课的精髓,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为学生对于科学世界的探索插上一双翅膀。

第12篇

一、社会发展维度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新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对小学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针对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服务,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程要有针对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又要为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做出贡献。从对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对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性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虽然知识点较为简单,但教学过程应具有应用和实践的广泛性,教学课程应体现其可以用来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简单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小学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育性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一,从理论上看似乎缺乏人文色彩,但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数学教育中灌输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也显得尤为必要。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程中适当介绍简单的中国数学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二、数学本身的发展维度下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新要求

(一)适当增加数学教学内容,注意学课的交叉性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所反映。例如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数学算法可以做适当的介绍,例如二进制计算、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些逻辑思维原理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涉及。

(二)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简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于学生将来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后期更深层次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体现在逻辑思考和解题的过程中。

三、教育心理学维度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教学本身和小学生的心理都是由规律可循的,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因此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要求: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小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