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风险管理
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远程教育的重要软资源,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被默认为以建设项目的形势开展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缺缺乏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应用,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建设的管理效益和质量。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要想解决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一开始就做好风险识别及应对策略。网络课程建设的流程图1所示。网络课程建设的流程图1所示。
一、在项目启动阶段
网络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规划三个部分。现阶段遇到以下一些风险:1.项目整体计划不合理。网络课程建设制定计划分为课程体系设计的计划与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开发的计划两部分,为了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做好前期调查,如: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等风险应对措施。2.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不是真实的。若没真正反映学习者需求,没充分做好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学习者年龄阶段、身份、性别等全方位调查,接下来的可行性分析得不到真实数据,此网络课程建设不会得不到大多数学习者的选择,自然而然的变成多余的资源。如:想为某校设计一门网络课程,最基本的要了解该校网络设施状况。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阶段
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阶段可分为两部为包括课程内容在内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对支撑技术即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也称教学环境)的开发与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包括课程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原型设计、脚本编辑、素材准备和网络课件制作。在项目实施阶段,存在以下风险:1.计划不够详尽。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设计。史米斯和里根(2005)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分析、发展和评价三个阶段。弱项让教学设计变得完美,在项目启动阶段必须做足需求分析,得到项目实施可行性的充分认可。2.进度安排不合理。由于项目实施阶段中,内容体系与平台技术要兼顾,但不排除在有限的时间内,因课程设计和平台开发没有同时完美收工,使整合部分出现问题。为此,项目经理应全面考虑整个项目过程的安排和管理。3.质量管理不到位。在修改部分,修改内容越少,说明课程体系建设与平台开发过程中质量越好,在一定期限内,网络课程的成品效果就越好。因此,项目经理不仅强调对成品的检验,而且强调对过程的管理。每一步都要严格控制从内容、技术、时间到人员的态度。4.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师是课程内容编排排版、设计课程脚本和课程整合到网络平台的领导者。有必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新的技术培训。但同时他们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越多,网络课程的建设就为他们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对新技术的恐惧也将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组织结构的管理要人性化、柔性化,协调各参与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包括对结果的接受和总结
在完成前期计划与实施阶段工作后,人们一般不太重视最后的总结,但往往在总结阶段中,在成品验收时可以看到网络课程最终效果的好坏。此外,归纳整理整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系统的掌握一个项目团队应该加强建设的是部分,为下一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提供方便。网络课程建设迫切需要一种现代的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改善自身的建设流程,预防风险的发生,提高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与高校、高职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针对就业,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倾向、职业意识及初步职业技能的教育。从促进中小学生成长角度,在基础教育中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的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感受行业文化、进行职业体验、开展校本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构起新的桥梁。而各职业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特色校园文化等优质教学资源,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在线课程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深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阶段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瓶颈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能说完全没有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劳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涵盖了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家长及学生对于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职业内容的了解往往来源于身边直系亲属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后,不论是学生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提升学习成绩,缺少关注职业教育的兴趣,缺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对职业情感的培育,使得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明确,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也较为片面,没有一个端正负责的职业态度。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产生兴趣并引起重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切实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是体现义务教育全面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将从课本中习得的间接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使用先进的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挑战来自课程设计和师资。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启蒙教育的老师以及系统性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纲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做了归纳,主要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制作设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但是,《纲要》对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的说明相对还是较为笼统,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和要求并没有清晰、详尽的阐述,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同时,目前小学、初中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学校,自身教育学背景过硬,但是缺乏对相关行业、职业、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了解,自身对于不同职业的了解的不全面造成了他们在课程设计、开发上的瓶颈,而鼓励老师们积极下企业下临床,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讲授,急需更加合适的人选一起协作开发。
3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小学要真正落实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和各行各业的支持。要扎实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其次是需要一批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熟悉相关职业特点和内涵、有教学能力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第三,需要有适合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场地和场所。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因分析如下:
3.1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对职业启蒙教育对应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主要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通过简单的劳动培养其初步的职业态度与习惯;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将兴趣爱好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初步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别,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师与初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阶段及其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完善相对应的课程设计。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即把某些相关、专业群的职业特点、要求,转化或编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例如,关于药学相关职业,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初中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基础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小学高年级可以带领学生辨析中草药,制作植物标本,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特点开设难度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系统性职业启蒙教育。
3.2授课师资的可行性分析
五年制高职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谓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在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五年制高职的双师型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不断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是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有助于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教师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储备程度,同时也能动态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有助于进行高职课程与初中课程的合理衔接,使得专业课不会因为出现知识储备的空缺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3教学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职业启蒙教育有《找个岗位去体验》、《职业调查与体验》、《走进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但目前相当多的岗位因为安全、保密、距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参观体验,例如医院的手术室、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等,影响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效果。而五年制高职的实训基地(中心)、展示体验中心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甚至效果更优。五年制高职的实验实训室本就是为教学、实操所设,更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此进行一些简单、安全性高的职业体验,同时仿真设备、软件等也更适合示教,使学生们对相关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直观、清晰的体验。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向社会开放校园,邀请小学、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进校园,不仅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知名度,同时也能让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和家长在升学填报志愿时更加理性、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衡量。
4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
【关键字】课程设计,软件工程技术,应用,问题
With the deepening of our reform and opening to outside world, we have achieved a great de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our country's education are enjoying rapid growth. In schoo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guiding students to curriculum design, we are often u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lso we are feel technology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So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his supervision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softwa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一般在软件工程课程结束后,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设计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并写出相关的设计文档材料。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应用到软件工程技术,例如图形的绘制等,都需要借助软件工程技术。结合当下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加强软件工程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
有学生认为在软件的生存期中,写程序(coding)最重要,因此,对软件工程中的其他阶段不重视,甚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一边写程序,一边了解需求,程序完成了需求才清楚这是很危险的,万一有的需求事先不知道,而在编制程序的过程中才发现,而在已经编制的程序上不容易实现,就要重新改写程序,或在已编好的程序上打补打,破坏程序的结构,给程序的运行和维护带来极大的困难,作者在指导课程设计中看到不重视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的课程设计很容易陷入困境,实际的开发进度往往比预期进度慢,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学生就采取权宜之计,不惜损害软件的质量.
2.软件设计呈无序状态
软件设计一般要求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必须的模块设计,才能进行编码,而课程设计中大部分同学的软件开发跨越了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必须的模块设计,直接进行编码,这种无序的软件设计只能带来人员组织的混乱、功能代码的重复开发,并导致系统最后可集成性差.
3.系统的使用说明书不正规、不完善
软件系统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用户的评价.目前,大多数课程设计做的软件虽然都采用了直观易学的图形窗口界面和菜单驱动技术,大大方便用户使用,但由于课程设计系统用户类型多样,理解的程度不尽相同,除一般的操作帮助外,解释清晰、内容全面的数据字典和使用手册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用户感到使用起来很不便,觉得难于操作.
4.系统开发过程中文档不完备
软件工程要求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文档必须和所开发的软件完全一致,要清楚地说明系统开发到某一阶段时已经做了什么,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以及算法的精确描述或出处等,以便课程设计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这些文档也是备忘录,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意义重大.不合格、不完备的文档给开发人员内部的工作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准确的文档,诸如修改系统中的错误、改进和增添新功能、移植到其它软件环境等这些工作将非常难做.
三.软件工程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1.合理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
由于该课程设计与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选题工作可以在软件工程课程开始讲授时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思考成熟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将课程设计题目确定下来。然后学生一边学习软件工程课程 内容 ,一边着手收集课程设计所需的有关资料,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
课程设计题 目所涉及的问题规模和难度应该比较小。因为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设计,加上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要控制规模和难度。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等,或者选择学生很快就能熟悉的一些问题 。
2.摆正程序编写工作在软件工程中的位置
学生在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已经做过一些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C、C++或 Java之后,利用 C、C++或Java所做的课程设计 。那些课程设计内容是使用高级语言设计和编写小软件 ,在那些课程设计中,程序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那些课程设计是以熟练应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编写程序工作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相比较,重要程度降低了。因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不是以熟练运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是以熟悉和运用软件工程知识为目的。实际上,按照开发软件的过程,当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开发过程完成后,用哪种高级语言来实现软件系统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了。
学生往往认为程序编写工作重要,而认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无关紧要,这是没有领会软件工程思想的表现。当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 ,有些学生不认真作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匆匆忙忙开始编写程序,这种行为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不相符。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使学生清楚程序编写工作与其他软件开发工作的关系,让学生摆正编写程序工作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位置;告诉学生不能只重视编写程序工作而轻视其他工作;更不能不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而直接开始程序编写工作。历史上,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错误地认为开发软件就是编写程序、程序就是软件,而忽视了程序编写之外的其他各项软件开发工作 。现在要通过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摆正程序编写工作的位置,用软件工程理论指导实践,防止过去的错误再出现。
3.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按照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完成全部的软件设计开发任务,不但要交出一个能运行的软件,还要交出设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档材料,包括需求分析材料、总体设计材料、详细设计材料、测试材料等。要做好这些文档材料,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软件工程中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
例如,在制作需求分析材料时,涉及到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IPO 图的使用;在制作总体设计材料时,涉及到模块化技术和层次结构图的使用;在制作详细设计材料时,涉及到传统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的使用;在制作测试材料时,涉及到白盒技术、黑盒技术的使用。如果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则要涉及到 UML 中的用例图、类和对象图、顺序图、活动图、协作图、构件图、部署图的使用。
上面提到的一些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在软件工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虽然讲过,但由于没有真正使用过,所以学生不熟悉。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因为学生毕业后,既要会做程序编写工作,也要会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等工作,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各项文档材料的制作 ,可以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技术在课程设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其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因此,应该加强对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大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和频率。
参考文献:
[1]王延青; 李海峰; 林森; 朱素霞; 倪泽辉 软件工程系列课程设计的分组及选题策略框架计算机教育2008-04-25期刊
[2]庞希愚; 王成 在课程设计中培养软件人才工程素质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01期刊
[3]廖江福; 王宗跃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双语教学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7-28期刊
【摘要】基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最具前沿性和引领性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在各国职业教育的领域内,影响都比较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课程中的推广和运用,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也让教师开始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认知教育教学。教师把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作为课堂的引领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学;行动导向;课程设计;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课程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在每次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大纲中写入的教学任务作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将任务进行分解,组成相对简单的、学生可操作的小项目留给学生实践。在学生开始任务之前,教师先行对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实际项目的任务量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围绕学习任务开展研究讨论、分工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对其评价。我们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与实践,重点关注每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专业核心知识。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任务教学法,把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分批次传授给学生。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任务,要有实际性和应用价值。第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任务,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企业,开展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先制定的项目内容。第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过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第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过程,所涉及到的每个项目任务,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也可以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
二、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整体分析
首先,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般来讲,高职院校中课程的总体设计可以安排在开学前来进行,其教学行为主要面向新学期各学科所要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通过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项目任务教学内容的开展。其次,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对象分析。我们结合各高职院校目前发展的现状,考虑当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工作。在每个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都是在第一学期设置公共基础课,第二学期才开始项目实训课程和其它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学生开展技能类课程之前,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周密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帮助是十分大的!我们开展基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在校生,根据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的实施过程。最后,研究方法分析。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研究,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育研究法,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二者的总体要求,完成课程中每个实践任务的设计工作。其中,教师要预先给学生规定适量的专业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结束语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开展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工作,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帮助都是非常大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此项工作的研究深入、强化,推进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
1、前言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现在的高职体育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体育教材大多是选用普通高校体育教材,没有属于自己的系统体系,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更无自己的体育教学特色。希望本课程设计能为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寻不同目标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丰富课程理论,以及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
3、体育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要想真正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能与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所学专业特色相结合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会健身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服务,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本课程设计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调动积极性出发,最大限度的与本身所学的专业相结合,这能够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如果实施必定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可行性。
4、体育课程设计
4.1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线,以协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辅助,以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为目标。
4、2、体育课程设计
4、2.1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校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满足体育课普通教学目标的同时,适当加入具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专业身体素质的到提高的工程中起到辅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进而能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4.2.2教学内容的选择
采用了“三结合”的方式,拓展了校外体育项目,增加了体育理论及养成锻炼习惯的讲授,对学生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和取舍,具体项目为: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武术。另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提升出了适合的运动项目,增加了钓鱼、射击校外项目,但是由于实施的难度较校内体育课的实施较大,故采用了“业余”上课的方式,上课的次数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
4.2.3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实施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采用原来以往的教学方式,加入了身体调节、伤病的预防、运动后的放松等知识,起到了较为突出的效果;校外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的采用了课外活动时间和周末的部分时间进行,利用学院的有利地理位置,学院东侧的鸢都湖距离学院只有500米,且学院有许多教职工都比较喜欢钓鱼,聘请他们作为技术指导,钓鱼设备自备。射击的项目的实施难度较大,教学资源是联系的野战训练的俱乐部,鉴于是收费项目,实施的次数较少,效果不明显。
4.2.4课程评价体系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适当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定期的测评与最终测评相结合,在每一次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及进步程度以及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都做一个简单的客观评价,此测评与最终课程结束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最后总分数的70%,终结性评价占总分数的30%,以此来核定最终考核结果,这种方式改变了原来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公正的评价,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结论
5.1促进了课程的优化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爱好,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能够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课程的组织更有针对性,评价体系得到了完善,变得相对合理,有益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5.2教师能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
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加以调试与修正,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因此整个体育课的氛围较以前有很大的转变。
5.3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
教师在整个的授课过程中不再 “死板”对教材内容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师生间平等对话,坦诚地交流的机会增多,从而增强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与渴望感,心理上获得的学习满足感。
5.4实验效果较为突出
通过新课程设计实验前后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看,学生对体育课开设情况、组织形式对授课内容及方式的喜欢程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浓厚,锻炼的自觉性加强,每周锻炼的次数明显增多,对专业技能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安全》课程引入数字水印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数字媒体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目前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信息(包括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数据)都采用网络形式进行和交流。由于数字作品极其容易进行复制和修改,如何保护数字作品原创者的版权成为摆在计算机和电子行业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研究问题,这时数字水印技术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一难题找到一条出路。数字水印(DigitalWatermarking)技术是指研究如何将一些标识信息(即数字水印)嵌入到数字媒体(包括图像、音频、三维模型、数字文本、软件等)中的技术。广义的数字水印包括可见水印(例如新闻图片、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可见版权标记)和不可见水印两类。可见水印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各大主流媒体和视频网站,例如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均在其网站图片上添加醒目标志,防止他人非法转载复制,优酷网亦在其视频内容上添加标志注明版权,但需要指出的是可见水印将会对原有媒体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读者和观众的观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不可见水印,既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易被人类感知系统察觉到,而通过这些隐含的标识信息,则可以达到确认版权、判断媒体是否被篡改等目的,与可见水印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为学界研究之重点。数字水印技术利用数据的冗余藏版权标志,目前已经初步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例如由IBM公司开发的“数字图书馆”软件可使用数字水印功能,Adobe公司开发的Photoshop软件集成了数字水印插件(Digimarc公司制作)。《信息安全》作为大学的一门新开课程,有责任向学生介绍数字水印技术这一信息安全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趋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他们的视野。
2《信息安全》课程引入数字水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不可否认,让本科学生学习数字水印技术存在一些难点,例如需要掌握和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些媒体编码(例如图像、音频及三维图形)的基础理论,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这门技术,原因如下:(1)计算机类专业和电子类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相关的数学课程,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矩阵变换理论,稍加学习变通即可了解和熟悉图像的编码格式。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变换理论,例如DCT变换、FFT变换、奇异值分解等,只需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概念,至于具体的实现方法则可以使用MatLab等计算软件来完成。(2)可采用MatLab软件作为教学和实验平台工具。Matlab是近年来最通用的科学计算应用软件之一,它具备结构简单、容易上手、计算高效、图形图像处理功能完备等特点。利用MatLab编写数字水印算法便捷、高效,大幅减少了编程方面的工作量。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a)MatLab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多种格式图像(例如BMP位图文件、JPG压缩图像文件等)的读取、显示和存盘;(b)对于采用矩阵表示的数字图像来说,MatLab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功能,例如DCT变换、FFT变换、小波变换、奇异值分解等,这些如果依靠其他编程语言如C++,需要耗费大量的编程精力,而采用MatLab则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图像处理工具箱轻松完成;(c)为判断某一数字水印算法的抗攻击性,需要对携带水印的图像进行一些模拟仿真攻击实验,而MatLab自带了一些图像处理的函数,例如添加各类图像噪声、图像滤波等,这些都可用于含水印图像的抗攻击性能模拟仿真。(3)改革《信息安全》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完成2~3个常见的数字水印算法来作为本门课程的一次大作业,或者直接以课程设计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完成本次作业或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字水印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还能学习和掌握MatLab这一有力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有了本次作业或课程设计的基础,感兴趣的学生更可以进一步对水印算法拓展和延伸,加大难度,作为以后毕业设计的一个课题来做。对于优秀的学生,更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成果可以发表在科技期刊上。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类高等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课程时,有必要引入和补充数字水印技术的基础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本学科的一些前沿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对于研究型的高等院校来说,将数字水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更可以吸纳部分优秀学生辅助教师进行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实现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本文作者:徐涛李慧罗中良工作单位: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关键词:软件建模;软件技术;工作过程;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TP39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在“三双”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软件建模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地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校企共建课程方面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学院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双向基地,双向培养,双向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校企互为实训与培训基地,学生与企业员工双向培养,人才培养与项目开发双向订单。《软件建模》课程在“三双”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实现了课程的全程校企共建,具体如下:
以企业人才标准作为课程培养目标。以真实项目(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载体。以开发流程引导学习过程。以企业任务划分教学模块。以企业真实环境构建学习环境。将企业文化引入教学管理机制(如实训环境建设、打卡上班的公司制度等)。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评价体系(项目答辩、产品)。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派专职教师下企业
二、针对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
《软件建模》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如表1所示:
其中,专业能力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现的职业技能;社会能力体现员工的职业素质;方法能力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软件建模》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三类能力的培养,并且进一步将能力培养目标引入考试机制。以企业人才标准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评价体系,采用产品、项目答辩等仿真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三、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软件建模》课程根据软件产品开发过程,提炼出若干个工作任务。第一,问题定义,明确产品的规模、性质;第二,可行性分析,根据软件项目的问题定义,分析该项目是否可行;第三,需求分析,明确该项目的完整需求,即“做什么”;第四,概要设计;第五,详细设计,解决软件“怎么做”的问题;第六,编码;第七,测试;第八,部署;第九,运行及维护;第十,售后咨询及服务;第十一,逆向工程。就是通过以上工作任务设计,以及在相应任务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来构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情景。如图1所示:
同时,课程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以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出“扫雷游戏”、“新闻系统”、“超市收银系统”三个典型项目,涵盖桌面应用、WEB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等三类主流软件项目。其中,“新闻系统”是为软件技术系量体定做的软件系统,“超市收银系统”以校园便利店为背景,构造真实环境。每个项目的实现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软件行业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实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基于此原因,《软件建模》课程实行双证融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同时采用“以证代考”。例如,学生取得UML 1级工程师证书或UMTP L1、UMTP L2证书,可获课程免试资格。
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职业发展各阶段,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再结合企业具体开发流程的研究,映射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将这些学习性的任务组织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安排如表2所示:
四、结语
在整个《软件建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除通过学习性项目完成60学时的课堂教学之外,将剩余48学时用于进行校内实训、公司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实践,用项目评审或产品会的形式进行评定验收,同时结合校内、校外的各类软件技术大赛检验教学效果,充分保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静.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统一建模语言UML[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
[2]何晓蓉,等.软件工程与UML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10
[3]谭云杰.大象-Thinking in UML[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
[作者简介]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院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中的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指导思想与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编译技术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学习计算机软件的重要课程。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仅靠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内实验时间是不够的,课内的实验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涉及并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进行一些综合性的设计练习,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广大同学对编译过程有更好的掌握,提高运用编译技术和有关形式语言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编译过程及涉及到的编译技术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编译器设计的思想,加深对编译技术和应用程序的理解,针对编译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编程,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强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在开设此课时,虽然开设了实验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但只是对编译理论中的某些算法单纯地实现,缺少或根本没有实际背景,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在现行的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从编译技术本身的角度来思考的,为的只是让学生掌握编译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学生易感觉太抽象;
(2) 重理论轻实践,将语法技巧理论的讲解作为主要部分,与实际工程联系少,缺乏活力,学生易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
(3) 与实际工程鸿沟大,学生易产生惧怕思想。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我们提出了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的思路。
2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第一个编译程序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多数早期的编译工作是将算术公式翻译成机器代码,奠定了对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FORTRAN等一批高级语言,相应的一批编译系统开发成功。随着编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编译程序需求的不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有人开始研究编译程序的自动生成工具,提出并研制编译程序的编译程序。它的功能是以任一语言的词法规则、语法规则和语义解释出发,自动产生该语言的编译程序。目前很多自动生成工具已广泛使用,如词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LEX,语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YACC等。20世纪60年代起,不断有人使用自展技术来构造编译程序。自展的主要特征是用被编译的语言来书写该语言自身的编译程序。1971年,PASCAL的编译程序用自展技术生成后,其影响就越来越大[1][2]。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随着并行技术和并行语言的发展,处理并行语言的并行编译技术,将串行程序转换成并行程序的自动并行编译技术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另外嵌入式应用迅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交叉编译技术的发展,还有系统芯片设计方法和关键EDA技术的研究,也带动了专用语言VHDL等及其编译技术的不断深化。
3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指导思想与内容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组织实施好课程设计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提升,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职高专相比,又应该有更宽、更深一些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课程设计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编译技术课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编译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首先就要开始参与课程设计的选题,以教师确定的指导为前提,强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到理解课程设计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因此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必须让学生唱主角,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提出题目,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结合了社会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了编译技术课程理论,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将获得的充分的激发和保护,既不会因课题枯燥无味而淡漠,也不会因难度较大而畏缩不前。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内容如表2所示。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的特点是以编译技术理论与编译实验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和科研的需要,由学生提出合乎自己实际能力的课程设计的课题,并尽力发挥其创造力,向工程方向扩展。
4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施实方案
4.1设计内容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
就设计内容而言,让学生们感到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相当的兴趣,许多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打破了以往学生总是为最后的成绩而做实验的被动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在向学生布置任务时就有意识地将实际科研中需要完成的一些内容落实下去,使学生的工作成果得以充分的利用,就这一点来说,可以认为课程设计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时间上,依据可扩展式课程设计实际,专门时间为1个星期,之后根据设计扩展的情况,延长2~3个星期,甚至还可以之后扩展为毕业设计。
4.2设计小组采取优化组合的方法
在设计前,将全班学生按平时主干课程的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每一个小组中三个人刚好可以按不同等级各分配一人,以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工作,小组中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思想完成同一任务,在最后整体连接时,可选择各组中较好的程序。这样既保证了最后的程序质量,同时又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取长补短,效果较好。
4.3选用合适的激励机制
为把编译技术课程设计做好,我们选用了以下激励机制:其一是合理的成绩分布,让真正做出了东西的人得到较高的成绩;其二是引入竞赛机制,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其三是以适当的资金进行资助,以达到其实用的目的。
5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如下所述。
5.1形成式考核
与传统考核模式的区别在于:形成式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5.2答辩形式进行考核
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3软件系统评价方式进行考核
对于工程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开发出一套能满足实际需要的、规范的软件系统,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1~2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不少学生的软件系统几乎达到了实用产品的程度。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结合以上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以知识考核为中心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一纸报告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过程评价为标准。从整体设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编程能力是可开发的,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会使课程设计变得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观的教学效果。
6结束语
通过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编译技术课程设计要具有可扩展性,向工程方向扩展,要尽量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思想,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是圆满成功的,是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认真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够将编译技术课程的设计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燕京,李彩霞,周子琛,罗海宁. 编译技术研究与逆向工程实践[J]. 现代电子技术,2007,(16):99-102.
[2] 张红霞,王宝库,陈郭成. 编译方法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J]. 东北大学学报,2000,(2):117-118.
The Extensible Curriculum Design Reform for Compiler Technology
TANG Shi-xi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YanCheng, China)
关键词:个案;商务英语课程;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5-0008-05
自主学习的研究和推广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外语教学界最近几年也开始重视这一理念。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到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的一批学者也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调研(王笃勤2002;彭金定2002;魏玉燕2004;高鹏2005),他们的研究或实验都表明,外语自主学习在我国还未能被“广泛接受”或者“在中国实行自主学习模式任重而道远”。既然自主学习的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外语教育界还属起步阶段,那么是否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其中,国外的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显得尤为珍贵,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引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个案,来分析英国是如何利用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评估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一、个案背景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英国中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以下简称UCLan)于2000年创建了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合作项目。该项目从最初的计划外招生(学生在中国学习3年,成绩合格者第四年可以赴英完成本科学业),到目前已经拓展至计划内专科及本科层次的教育,可以说成绩斐然,广受外界好评。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由英方大学授权引进的10门课程,它们分别是《国际商务英语初级》、《学习与交际》、《英语国家概况》、《商务入门》、《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英语中级》、《跨文化交流》、《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国际金融》。这10门课程分布在两个学年,构成一个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除中国教师协助完成的少量本土化改进工作,原型均来自UCLan, 全部由英国专家设计,这种近乎原汁原味的课程如果单独来看也许并不稀奇,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其在教育理念、教育功能,乃至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就非常值得研究。笔者在本文中选取该项目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做法加以探讨,主要原因在于:该项目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把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引进式课程大纲设计本身就蕴涵了西方教育所一贯强调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项目运作至今已有7年的历史,无论从老师的观察还是从项目学生的访谈记录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有提高。
二、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的前提优势
在进行外语自主学习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时,魏玉燕等(2004:13-21)将自主学习在中国没有推广的原因归纳为:教育环境和课堂环境的严重束缚,教师难以改变传统角色,以及学习者不能适应新的角色。比照这些原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的前提优势:
首先,这些课程经授权在中国设置,基本采用英方体系来操作和执行,受我国教育环境和课堂环境的束缚相对较小。换句话说,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估与测试、乃至教学管理等都基本遵循英方系统,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如应试教育、不按需求的课程设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理念的贯彻和实施。
其次,引进式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外籍教师和在国外接受过专门商务英语教学法培训的中国教师承担。Gardner & Miller(1999)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态度受4个因素的影响,即教师、教育体制、同学和社会。在学习者向自主外语学习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角色和多重责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师“教”的单一角色,培养具备自主观念、适应自主教法的教师。在这一点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师资培训的力度很大,有30多位从事该项目教学的教师先后被派遣到英国接受专门的商务英语教学法培训,从而保证回国后胜任引进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
三、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实践
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中外合作项目的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具有以下5个特点:
1. 以专门的语言学习策略课程培养自主学习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设置专门的语言学习策略课程《学习与交际》。该引进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认知特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实行时间管理,并掌握阅读、记笔记、信息检索、写小论文、写报告和进行演示的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建立一个包括学习计划、学习心得、读书报告、自我评估等材料在内的文件夹。通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大大增强了,为独立自主学习方式打下基础。其实,学者们早就对语言学习策略及其作用进行过研究并予以肯定。O’Malley & Chamot (1990:1) 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为了理解、学习或留存新信息所采用的特殊思想或行为”。Oxford (1990) 认为学习策略泛指学习者为了促进学习而采取的一切行为。合理使用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提高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有趣。根据Fedderholdt (1997)的研究,语言学习者如果能在学习中灵活正确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制定并分配学习时间,能更自觉地投入学习,并且能更加客观积极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能以更饱满的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所以,系统的学习策略课程对项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以语言文化课支持自主学习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化课占有相当的比重。10门课程中,文化课有两门,分别是《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流》。作为相辅相成的两门课程,《英语国家概况》主要从语言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情况,包括英语的产生、发展和在全球的传播,英语在各种商务语境中的文体特点以及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基本知识、社会体系和主要社会制度等。《跨文化交流》则介绍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国际商务交流中认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亲身实践,通过“做中学”来了解和体验中外文化的差异。Gardner (1985) 将外语学习动机划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大类。拥有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有特殊兴趣,热爱该社会的文化并期望融入或参与该社会的生活;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多是出于某一特殊目的而学习外语,如通过一门考试、获得某一职位、读懂外语资料、从事科技活动或旅游等。Gardner认为融入型动机学习者与工具型动机学习者都有可能在外语学习上获得成功,但融入型动机学习者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他们对目的语社会的文化或对这种语言本身感兴趣。设置文化课的好处在于通过学习目的语文化和加强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并促成学习英语动机更接近融入型动机,或由工具型向融入型转化,融入型动机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持久,更有利于自主学习。
3. 以“项目式”课程设计激发自主学习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广泛采用“项目式”课程大纲设计。项目式大纲设计是以项目为焦点的教与学的模式,目的是让学生解决问题并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性强,学会自我建构学习并积累实际的、自己得到的成果。在课程设计中,项目就如一根红线,贯穿教、学,以及评估的全过程。项目的内容根据各个具体的课程而定,通常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比如:
(1) 《国际商务英语初级》课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有关TQM(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后,分成小组,对某一具体商业组织展开访谈调研,并集体完成一份该组织的TQM报告。
(2) 《商务入门》课程同样要求学生经过实地调研,完成相关公司的人力资源报告。
(3)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信息检索和收集,最终为该国设计制作一份旅游小手册。
(4) 《跨文化交流》与《企业经营》两门课程更明显地突出了项目式的教学设计,其中《跨文化交流》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就是围绕一个称之为“国际日”的展演项目来安排的,即学生分成小组,选定某外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然后精心准备,在某个时间集体“设场”,展示成果。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学生必须在课外调查研究,通常要走出校门,如预约采访某国使领馆,以获取该国的文化信息和资料。这个过程中学生需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和沟通,并运用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如电话、介绍、说服、宣传等,经过锻炼,他们逐渐学会个人决策,并掌握信息收集的渠道和策略,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企业经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商务英语课程,它要求学生组成项目组,体验建立、运营和评估企业的全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各项目小组建立各自的经营项目,推销服务或产品,从中了解企业经营的过程以及习得英语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技能。这是一个较真实的模拟操作过程,每个小组得到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则全由他们自己做主,且需计算盈亏。每年项目组的同学在校内策划、实施这一项目时都热情高涨,甚至成为引起轰动的校园新闻。
4.以形成性评估促进自主学习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的评价测试体系统一称为评估,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每个课程评估的形式多种多样,合理分布在整个学期进行,且大部分是学生在课外利用自己的时间完成的。这与我国传统的依靠期中、期末考试等确定学生成绩的做法有显著不同。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终结性评估,但更注重形成性评估。以两门引进课程的评估构架为例:
不难看出,这种评估体系合理地设计了学生成绩的分项和分值,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可以进行综合评估。引进式课程评估体系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到了期末为应付考试而短期“突击拼命”的学习方式,他们开始重视平时循序渐进的积累,开始学会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更合理的时间观念,课内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普遍有成就感与自信心,与他人协调与合作的精神也得到强化。
5. 以导师制度和资源配置保障自主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就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引进式商务英语课程为此在教学管理方面上建立了独特的导师制度。导师均由课程教师担当,他们熟悉课程内容与评估体系,每周在课外均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给学生解疑释惑。这种交流通常是小范围,甚至一对一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实际上,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技能(华维芬2001)。而传统上,教师一般上课结束就离开课堂,不能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所以导师制度与其他课程特色形成合力,尤其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的时候,就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教师启发性、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克服了最初自主学习的不适应,逐渐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信心。
除此之外,合作项目在硬件环境上也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如辟出专门的场所,建立项目资源中心,使项目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查询等,同时资源中心还储备了大量的工具书和相关课程的学习书籍,以及英语报纸、杂志、光碟、影印资料等,供学生课外自学使用。这也从教学管理和设施上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关于个案的一些后续思考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中外合作商务英语项目顺利运行7年,至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项目引进的商务英语课程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个个案,它还带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课程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也可以成为研究学习自主能力的课题,而且这可能比建立网络/语言学习中心等硬件设施更能从根本上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本文研究的个案具有一定特殊性,比如作为外方授权项目,它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小,同时外贸学院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投资和力度堪称巨大,这也是课程成功的重要原因。
再次,在项目拓展,学生增多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地实现上述课程特点需付出艰辛努力。比如形成性评估,由于一个学期评估项目众多,且绝大部分是主观性任务,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评估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繁重的工作量使其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受到影响。
最后,并非所有经历该项目的学生都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有的同学觉得由“接纳式”学习方式转型为“自主式”非常痛苦,并且在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方面始终没有起色。我们认为这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而且经历该项目的很多同学都在第四年远赴英国学习,是不是到了一个真正真实的英语国家环境,他们的自主能力又有了质的飞跃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Gardner D & L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85.
[4]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5]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Dublin: Authentik, 1991.
[6]O’Malley J M &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崔岭. 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系统、新模式、新方法[J]. 外语界, 2005, (1):17-23.
[8]高鹏,等. 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培养[J]. 外语界, 2005, (1): 33-39.
[9]华维芬. 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 外语研究, 2001, (3): 76-79.
[10]彭金定.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 (3): 15-17.
关键词:项目导向;渠道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43-03
一、教学模式理论
近年来,教学模式依循着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的进程不断演进。
模块化教学:该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分为“MES”和“CBE”两种流派。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称为“任务模块”;而CBE则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称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的共性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区别则是:MES“任务模块”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CBE“能力模块”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适合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即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即一专多能。
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提出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本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零星地介绍到我国,尽管并不系统,但一些核心思想已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就基本上是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建构的。
项目导向: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强调项目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高效地传授给学生。项目导向是近年来一种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实践能力强,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方向
①重构课程体系: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建构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设计课程结构。②重组教学内容: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③转变教学方式:变化学科型课程教学中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建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④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⑤课程教学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⑥课程教学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
2.课程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
渠道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课程。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了解行业背景及本专业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熟悉市场营销各环节工作内容和流程,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市场管理和一定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等职业技能,能从事工商企业及其它组织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管理等工作内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本课程设计思路
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渠道管理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渠道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任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之路,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思路为: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达成目标。
4.职业岗位描述
通过调查研究综合三家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公司:河南某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某机械公司中的渠道专员招聘岗位任职要求描述。
职位描述:①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能独立处理和解决所负责任务;②协助渠道伙伴策划市场活动,负责推进市场活动展开;③进行商及大客户的开发和渠道关系的维护、具备较强的渠道管理能力;④负责各商及零售终端激励执行情况跟踪督导;⑤分析潜在问题并跟踪客户问题;⑥配合并提供售后服务。
5.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的渠道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设计建立合理的渠道,选择合适渠道成员,维护渠道关系,激励渠道成员,化解渠道冲突,调整优化渠道结构,构建良好的企业产品流通系统,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从事营销管理活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实践渠道专员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之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项目实施
1.教学项目:完成一个企业产品的区域分销实施方案
子项目一:企业产品介绍、优、劣势分析、区域分析。工作任务:详细清楚介绍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等;知识目标:行业企业、产品、区域、消费者、企业产品的优劣势分析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状况;分析本企业产品状况;SWOT工具运用。
子项目二:本项目备选渠道方案可行性分析、竞争企业渠道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本地区竞争企业的渠道模式;制定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模式;分析影响方案的相关因素;知识目标:竞争企业;渠道分销方案模式特点;影响渠道方案的相关因素;能力目标:制定符合本企业产品的渠道分销方案;本企业产品渠道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制定的各种因素依据。
子项目三:选择和评价渠道成员。工作任务:选择渠道成员和评价渠道成员;指出重点选择的评价指标和依据;知识目标:了解渠道成员及构成、渠道成员选择依据、渠道成员评价指标;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成员状况;如何选择本企业渠道成员;如何评价本企业渠道成员。
子项目四:中间商维护控制、解决渠道冲突问题。工作任务:渠道力来自何处;怎样才能对各级经销商的维护控制与管理;如何解决渠道冲突问题;知识目标:维护经销商等渠道系统;渠道力来源;各级渠道成员管理控制;了解渠道冲突;解决好渠道冲突的办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的渠道力来源;如何维护本企业渠道系统;管理控制各级经销商;合理解决本企业的渠道冲突。
子项目五:渠道激励。工作任务:如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渠道激励政策,能够激励经销商更好的合作共赢;知识目标:激励、渠道成员、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成员激励的方法;能力目标: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激励方法的特点分析;做好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成员激励工作。
子项目六:优化调整渠道方案。工作任务:根据企业所处阶段,怎样调整渠道方案,使方案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和经销商;知识目标:企业发展阶段、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渠道方案优化方法、渠道成员管理、调整渠道方案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分析本企业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管理;掌握渠道方案的优化工作。
2.项目实施
(1)项目。①布置任务――教师。首先布置一个任务――把已知企业的产品分销出去;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如何把已知企业产品分销出去;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联系实际、本区域企业);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做。
(2)子项目举例。①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确定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备选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操作。
3.课程考核评价
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结合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实践作业、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最终成绩=平时考勤成绩×10%+阶段考核成绩×20%+实践考核成绩×3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40%。
(1)阶段考核。以项目任务为考核单元,采用课后案例分析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成绩各占10%。考核评价标准: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完成书面作业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解释思路,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切合实际,自圆其说。授课教师根据操作规范考察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成绩。书面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2)实践作业考核。以学生自选一家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制定为基础,完成本课程的实践作业考核,渠道方案具体应包括六个子项目内容。实践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考核评价标准:学生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方案是否具有新意和科学性,是否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材料是否翔实、有力,逻辑性方面有无问题。从方案结构是否完整,表述是否严谨,语言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审核,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 可行性
现代社会对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培养。由于素质拓展体验式的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推广,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体育课在培养人的冒险、创新、挑战极限的能力方面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与拓展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许多密切的联系,在体育课中开设或融入拓展训练的内容,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既达到体育课的目的又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因此,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相融合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拓展训练的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但现代意义上的拓展训练开始于二战后的美洲和加拿大。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在20世纪70年代将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并制订了拓展训练计划。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体育教育都开设了拓展训练的课程,并且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我国,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兴的项目,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真正推广开来,在软件、硬件建设上没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因此各高校在拓展训练课程中更多的是照搬市场上拓展培训企业现有的培训内容,拓展课程设计及拓展训练器材设施的建设还不够体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二、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素质拓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的能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并通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形成迎难而上的思维定式,在困难面前积极调控,保持心态的健康与平衡,学会理智地分析并迅速判断困境的实质或关键,有效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充分挖掘潜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
首先,大学生的拓展训练可以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大多养成任性、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的残酷竞争,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抗挫折和抗打击能力弱。面对这些明显的心理问题,在拓展训练中精心地设计了能够挑战他们心理的极限项目,让他们在体验一个个惊险刺激的项目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挑战自我,完善人格,实实在在地接受心灵的洗礼。
其次,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顾全大局、牺牲小我、齐心协力、相互协作的高贵品质。在知识经济时代,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高校的教育并不重视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以致很多大学生不明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会信任和关爱同伴。拓展训练通过典型游戏(如电网、海上求生等)让学生在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体会辛酸,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关爱。
再次,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信、果断和坚强意志的能力。在拓展训练中,学生面对各种困难,不断调整心态,克服心理的恐惧,果断、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最后,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很多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扎伐、罐头鞋、电网等并没有设计过程,学生要完成任务就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素质拓展训练由野外、水上、场地和室内项目组成,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两个部分。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项目有定向越野、攀岩、天梯、背摔、高空抓杠、断桥、电网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结合室内外环境,创设模拟情境对学生实施体验式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
拓展训练的目的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其教育手段和方法与高校体育相符,都是通过体验式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挑战自己,最终完成体育观念的转变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从实践上,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具有可行性。首先,国外体育教学早已开设拓展教育,这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提供了实践经验。其次,拓展训练所需的器材、设施和场地简单。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更易筹备,空闲的场地都可以作为活动场所。最后,拓展训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拓展训练从兴起就非常重视安全,目前已经具备完备的安全系统,只要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合理地进行组织,按要求操作,就能消除安全隐患。另外,拓展训练的每个活动项目就像一个游戏,趣味性特别强,很容易吸引大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
三、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模式
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途径,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把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转换。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三段式教学,这种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学生主次地位颠倒。总之,目前高校的体育理念和方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拓展训练的一大部分项目都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一定的危险性,如何保证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安全,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影响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整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对策
拓展素质训练由国外引入国内时间较短,因此各高校在拓展训练课程中更多的是模仿拓展培训企业现有的培训内容,拓展课程设计及拓展训练器材设施的建设还不够体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不是简单地开一门课,做一次训练,而是构建一个以拓展素质训练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素质拓展教育的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体育知识或训练某种体育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各种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每个项目,投入地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及挑战,学习解决问题。通过训练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同时也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挑战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拓展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高校体育管理机构要根据拓展训练的有关项目进行重整。专业化的师资是决定拓展训练能否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整合的关键。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知识还很欠缺。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拓展训练的知识,充分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在实践上积极到社会上有关拓展训练场所实地考察,参加拓展训练的培训,从而掌握拓展训练过程和方法。拓展训练的项目灵活性较大,可以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设计。训练内容可以依据非常规性进行设计,也可以创设合作情境,促使学生树立合作精神,通过不断变换训练形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推动新课程改革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高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以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恩杰,宗丹.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内容――野外拓展训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摘 要 舞龙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久远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随着国际龙狮运动会联合会、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以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的先后成立,多种形式的舞龙比赛的开展进行的如火如荼。竞技舞龙运动是在国际龙狮总会及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指导下,遵照统一标准即国际龙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进行的舞龙运动项目,主要是以竞技比赛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舞龙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竞技项目。竞技舞龙的竞技性、统一性还有它的规范性,是它与传统舞龙的本质上的区别。
关键词 竞技舞龙 教学 竞赛 选材 发展研究
一、高校舞龙教学与竞赛的发展研究
严武的《高校舞龙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探讨》和《高校舞龙教学中兴趣培养的课程设计》分别在文章中阐述了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学习舞龙时的兴趣,同时表述了在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良好,未来前景也十分看好。李英、杨爱华《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文表明现在我国已经把舞龙运动划入竞技体育的范畴,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基明《关于中国竞技舞龙规定套路的分析与探讨》,从规定比赛套路上做了科学严谨的分析,让参加比赛的队伍对舞龙规定套路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自身队伍水平的提高起到帮助作用。曾庆华、刘洋《新疆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分析》;赵长海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开设舞龙运动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等文献,都分别对高校舞龙运动的教学与训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教学器材、方法、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揭示舞龙运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优化舞龙教学,促使其科学化、合理化和实效性;蔡开明,刘雪冰《龙、狮在高校体育中的现实化》,文章中表明龙狮运动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开展意义非凡,认为龙狮课程虽是一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课程,舞龙舞狮以体育选修课的德尔形式在高校开展对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学校园舞龙舞狮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交流,各种形式的舞龙比赛也相继诞生,其中“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是专门为中国的高校舞龙队伍设置的,2015年8月8日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江苏徐州奥体中心举行。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农运会舞龙比赛,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国际、国内舞龙锦标赛、邀请赛、精英赛等赛事,还有各省市举办的舞龙比赛,这些赛事极大地加速了国内以及国际竞技舞龙的发展推广和普及,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关于舞龙运动的科学研究有了丰富的素材。
二、竞技舞龙运动选材的研究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包括“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能、心理"共七个要素。雷军蓉在其主编的《舞龙运动》一书中指出,为了提高舞龙运动选材的准确性,必须结合特有运动特点,采用合理的考量方法再结合经验对舞龙队员进行选材,以身体形态、生理技能、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等为重点测量内容。舞龙运动是一项大负荷的有氧运动,且需要集体高度配合的运动项目,随着竞技舞龙的快速发展,高难度动作越来越多,体能消耗也越来越大,选择队员要有良好团队精神,身体素质好,吃苦耐劳精神佳,尤其对耐力、弹跳、灵活性要求高,再者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张智在《舞龙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研究》一文中,对竞技舞龙运动员的体型体能特征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从具体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腰围、大小腿围以及上肢指标,心率和血压、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平衡机能,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等十余个具体指标,较全面的阐述了竞技舞龙运动员具有的体型体能特征,为竞技舞龙运动员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易芳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男子竞技舞龙运动员选材研究》一文中对竞技舞龙运动运科学选材指标以及具体步骤都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在易芳的科学选材指标中出现了心理素质指标,具体包括注意力、控制力,神经类型,音乐能力倾向性和团队精神,内容更加全面,研究也更加细致,再结合项目具体特点为竞技舞龙科学选材提供了更加全面细致的选材参考依据。胡小勇在《成人男子竞技舞龙运动龙头队员选材研究》一文中,分别从身体形态类、心肺机能类、身体素质类和心理素质类四个方面对竞技舞龙龙头队员的选材做了细致的表述,而且给出了龙头队员选材的具体指标,对龙头队员科学选材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武,王勤.高校舞龙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4.
[2] 王基明.关于中国竞技舞龙规定套路的分析与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3] 赵长海.上海市普通高校开设舞龙运动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9.
[4] 蔡开明.刘雪冰等.龙、狮在高校体育中的现实化[J].娄底师专学报.2004.4.
[5] 雷军蓉.舞龙运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6] 张智.舞龙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报,2013(1):177-179.